人参60克甘草治疗唇炎10克黄芪25克治疗什么...

黄芪的功效是什么
黄芪的功效是什么
性味归经  性味:甘,微温。   &&&
归经:归肺、脾、肝、肾经。
功效主治  黄芪有益气固表、敛汗固脱、托疮生肌、利水消肿之功效。
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炙黄芪益气补中,生用固表托疮。
黄芪 Huangqi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eranaceus (Fisch.)Bge.var.mongholicus (Bge.)Hsiao或膜荚黄芪A.membranaceus(Fisch.)Bge. 的根。主产于内蒙古、山西、黑龙江等地。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根头,晒干,切片,生用或蜜炙用
【化学成分】 含黄酮类成分毛蕊异黄酮(calycosin)、3- 羟基- 9,10- 二甲氧基紫檀烷,还含黄芪皂甙Ⅰ、Ⅴ、Ⅲ( astragalosideⅠ、Ⅴ、Ⅲ) 。

【性味与归经】:甘,温。 归肺、脾经。 

【功能主治】: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黄芪圆片,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蜜制黄芪益气补中。 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
 

【用法用量】煎服,9~30g。蜜炙可增强其补中益气作用。


【鉴别用药】人参、党参、黄芪三药,皆具有补气及补气生津、补气生血之功效,且常相须为用,能相互增强疗效。但人参作用较强,被誉为补气第一要药,并具有益气救脱、安神增智、补气助阳之功。党参补气之力较为平和,专于补益脾肺之气,兼能补血。黄芪补益元气之力不及人参,但长于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疮生肌、利水退肿,尤宜于脾虚气陷及表虚自汗等证。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主要含苷类、多糖、黄酮、氨基酸、微量元素等。

2.药理作用:黄芪能促进机体代谢、抗疲劳、促进血清和肝脏蛋白质的更新;有明显的利尿作用,能消除实验性肾炎尿蛋白;能改善贫血动物现象;能升高低血糖,降低高血糖;能兴奋呼吸;能增强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对干扰素系统有促进作用,可提高机体的抗病力;对流感病毒等多种病毒所致细胞病变有轻度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感染小鼠有保护作用;有较广泛的抗菌作用;黄芪在细胞培养中,可使细胞数明显增多,细胞生长旺盛,寿命延长;能增强心肌收缩力,保护心血管系统,抗心率失常,扩张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降低血压,能降低血小板粘附力,减少血栓形成;还有降血脂、抗衰老、抗缺氧、抗辐射、保肝等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以黄芪50g煎服,每日1剂,治疗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及预防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等,效果颇佳(中医杂志,1)。]每日口服黄芪提取液2ml(含生药2g),预防小儿上吸呼道感染100例,有效率94%(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6);用黄芪治疗92例缺血性心脏病;其缓解心绞痛,改善心电图及心阻抗图等疗效均优于心痛定和丹参(中国免疫学杂志,9-120)。本品还有用于小儿哮喘、冠心病、关节炎、缺血性脑血管病、慢性肾炎、慢性肝炎、产后非感染性发热、过敏性鼻炎等疾病者。

4.不良反应:黄芪注射液有导致皮疹、过敏性休克的报道;有12例妊娠7个月以上的孕妇,因连续服用黄芪15天,总量300g以上,结果过期妊娠8例,产程延长6例,胎盘迟剥3例,会阴侧切4例,产钳助产1例,胎儿过大行剖腹产1例,胎儿体重3500g~4600g。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补虚。”

2.《本草汇言》:“补肺健脾,实卫敛汗,驱风运毒之药也。”

3.《医学衷中参西录》:“能补气,兼能升气,善治胸中大气(即宗气……)下陷。”


【用法与用量】 9~30g 。 黄芪柳叶片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证治验方】 

1、小便不通。

用黄芪二钱,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温服。小儿减半。

2、酒疸黄疾(醉后感寒,身上发赤、黑、黄斑)。

用黄芪二两、木兰一两,共研细。

每服少许。一天服三次,酒送下。

3、白浊。

用盐炒黄芪半两、茯苓一两,共研细。

每服一钱。

4、萎黄焦渴(每与痈疽发作,先后伴随)。

用黄芪六两,一半生焙,一半加盐水在饭上蒸熟;另用甘草一两,也是一半生用,一半灸黄。二药共研细。

每服二钱,一天两次。

也可以煎服。此方名“黄芪六一汤”。

5、老人便秘。

用黄芪、陈皮各半两,研细。另用大麻子一合,捣烂,加水揉出浆汁,煎至半干,调入白蜜一匙,再煮过,把黄芪、陈皮末加入调匀服下。

两服可通便。可以常服。

6、血淋。

用黄芪、黄连,等分为末,加面糊做成丸子,如绿豆大。

每服三十丸。

7、少淋。

用黄芪、人参,等分为末。另用萝卜四、五片,加蜜二两,稍稍灸过后,蘸药末吃下,以盐水送服。

8、吐血。

用黄芪二钱半、紫背浮萍五钱,共研为末。每服一钱,姜蜜水送下。

9、咳脓咳血,咽干(这是虚热,不可吃凉药)。

用黄芪四两、甘草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热水送下。

10、肺痈。

用黄芪二两研细,每取二钱煎汤服。一天可服三、四次。

11、甲疽(趾甲边红肉突出成疽)。

用黄芪二两、茹一两,醋浸一宿,加入猪油五合,微火煎成二合。

去渣,取脂涂疮上。一天三次。

12、胎动不安(腹痛,下黄汁)。

用黄芪、芎各一两,糯米一合,水一升,一起煮到半到。分次服下。

13、阴汗湿痒。

用黄芪酒炒后研细,切熟猪心蘸着吃,有效。

【病治验方】

(1)脑梗塞

生黄芪60克,天麻、川芎、桃仁、牛膝、莪术各10克,生当归、生丹参各20克,钩藤 15克。随证加减:阳闭者加安宫牛黄丸;阴闭者加苏合香丸;痰盛者加半夏、胆南星、石菖蒲、茯苓、竹茹等;脱证者加人参、附子等;肝肾亏虚者加左归丸。1日1剂,水煎2次混合,早晚分服,治疗63例,治愈(语言表达能力正常,四肢活动自如者)17例;有效(生活基本自理者)39例,总有效率 88.8%。

(2)脑动脉硬化症 

生黄芪 25克,茯苓、海藻、法夏各10克,首乌、麦冬各15克,水蛭6克,炒杏仁3克。加减:肾阳虚者加淫羊藿、鹿角霜、巴戟天等;肾阴虚者加女贞子、熟地、旱莲草、山萸肉、枸杞子;失眠多者加枣仁、夜交藤、生牡蛎等;痰浊者加胆南星、陈皮等。1日1剂,水煎3次,早、中、晚分服,治疗48例,治愈17例,有效30例,无效1例。

(3)急性肾小球肾炎 

北芪 30克,沸水冲泡当茶饮,1日1剂,20天为1个疗程,治疗27例,治愈19例,有效6例。

(4)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胃溃疡

黄芪50克,沸水冲泡30分钟当茶饮,1日l剂,30日为1个疗程,治疗13例,其中2例治愈,9例有效。

(5)重症肌无力

黄芪25克,仙茅12克,山茱萸、枸杞、熟地、附子、鹿角胶各10克,党参30克,大枣20枚。加减:复视、眩晕、耳鸣者加桑椹子、菊花,加重熟地、枸杞;痰多,胸闷不适,呼吸困难加苏梗、陈皮、法夏、瓜蒌等;头痛、眼胀、舌质紫暗或瘀点加地龙、赤芍、丹参、桃仁、红花、牛膝等;腹胀、纳差加鸡内金、莱菔子、神曲等;夜尿多者加杜仲、益智仁、桑螵蛸等。1日1剂,水煎3次混合,早中晚分服。

(6)心律失常

黄芪50克,党参、丹参各30克,麦冬、当归、附子各10克,五味子、红花、生姜各 5克,大枣20枚。加减:孕期早搏者加茶树根、胆南星;胸闷甚者加甘松、瓜蒌皮;心悸明显者加龙齿、柏子仁、沉香、珍珠粉;纳呆便溏者加木香、苍术、焦山楂等;肢肿胀者加大腹皮、万年青根等。1日1剂,治疗56例,治愈34例,有效1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 91%。

(7)银屑病

黄芪30克,当归、生地、白蒺藜各30克。水煎2次,早晚分服,有人治疗94例,治愈63例,有效21例,总有效率89.36%。

病情分析:
作用: 
1 增强免疫功能 
2 对干扰素的作用
3 增强机体耐缺氧及应激能力 
4 促进机体代谢 
5 改善心功能
6 降压作用 
7 保肝作用 
8 调节血糖 
9 抗茵及抑制病毒作用
10 激素样作用 
意见建议: 

病情分析:
黄芪的功用历代医学家均有论述,效力是可靠的.概而言之,其性味功用大致是:味甘性温无毒.入脾肺二经,炙则温中,生则泻火.可久服长服,是一种有效的升阳补气药.具体说来主要作用有四,即温肌肉而实腠理;益元气而补三焦;内托阴证之疮疡;固表虚之盗汗.红皮黄芪性寒,排脓消肿凉血退热,治骨蒸痨热的功用超过黄皮黄芪,但补气健脾之功远不及黄皮黄芪.刘河间认为黄芪的功用有五.即:(1)益元气而补虚.(2)健脾胃补五脏而活脉弦(降血压).(3)泻阴火去盗汗兼治虚汗.(4)去肌热排脓消肿而止疼痛.(5)托阴疮活血为疮疡之圣药.李东垣把人参,黄芪,甘草组合在一起称为“保元汤”,作为健脾胃补肺虚,去肌肤燥热之良剂.黄芪是人参的良好辅佐品,补中益气汤,黄芪健中汤,无芪而不能生效.朱丹溪认为肥白多汗之人可用黄芪,黑瘦人服黄芪易出现胸腹肿满,因而主张不用.从功用上看,黄芪配防风功力可加倍,但防风能制伏黄芪,二者虽相畏,但配伍起来可相辅相成,止汗之功大增.故玉屏风散非黄芪防风则不能奏效.
蜜制黄芪益气补中. 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
服用黄芪,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针对个人体质不同适量服用,黄芪的吃法很多,现介绍几种: 

1、每天用黄芪30克左右,水煎后服用。或水煎好后代茶饮用。用黄芪30克,加枸杞子15克,水煎后服用,对气血虚弱的人效果更佳。 

2、取黄芪50克左右,煎汤以后,用煎过的汤液烧饭或烧粥,就变成黄芪饭、黄芪粥,也很有益。 

3、还有些人喜欢在烧肉、烧鸡、烧鸭时,放一些黄芪,增加滋补作用,效果也不错。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中医领域专家  黄芪可能我们不太能了解是什么东西,因为在生活中我们不是能够经常接触到,就算我们接触到但是我们不是专业人士可能也不太清楚它的作用是什么。其实大家有所不知黄芪是一类中药材,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黄芪的药用价值有哪些吧。
  黄芪,又名黄耆,为植物和中药材的统称。植物黄芪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黑龙江等地,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中药材黄芪为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黄芪、膜荚黄芪的根,具有补气固表、利水退肿、托毒排脓、生肌等功效。黄芪的药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代研究,黄芪含皂甙、蔗糖、多糖、多种氨基酸、叶酸及硒、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但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须禁服。
  植物形态
  1、膜荚黄芪 多年生草本,株高50~80厘米。主根深长,棒状,稍带木质,浅棕黄色。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6~13对,小叶片椭圆形或长卵圆形,先端钝尖,截形或具短尖头,全缘,下面被白色长柔毛;托叶披针形或三角形。总状花序腋生,小花梗被黑色硬毛;花萼钟形,萼齿5;花冠蝶形,淡黄色;雄蕊10,2体(9+1);子房被疏柔毛。荚果膜质膨胀.半卵圆形,先端尖刺状,被黑色短毛,种子5-6枚,肾形,黑色。花期5-6月,果期7&8月。
  黄芪花2、蒙百黄芪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上部有分枝。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12~18对;小叶片广椭圆形或椭圆形,下面被柔毛;托叶披针形。总状花序腋生;花萼钟状,密被短柔毛,具5萼齿;花冠黄色,旗瓣长圆状倒卵形,翼瓣及龙骨瓣均有长爪;雄蕊10,二体;子房有长柄。荚果膜质,半卵圆形,无毛。花期6~7月,果期7~9月。生于向阳草地及山坡。
  区别:蒙古黄芪形态极似上种,主要区别为小叶较多,12&18对,较小,小叶片通常为椭圆形。子房及荚果均光滑无毛。
  地理分布
  黄芪属约有2000种,除大洋洲外,全世界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均产,但主要产于北温带。中国产270余种,分布于东北至西南部。黄芪产于我国华北、东北、内蒙古和西北,主产于山西、黑龙江、辽宁、河北等省,四川,前苏联、朝鲜和蒙古也有分布。膜荚黄芪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甘肃、四川、西藏等省区;蒙古黄芪主产内蒙古、山西及黑龙江;现广为栽培。
  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和施肥
  黄芪系深根作物,应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向阳高燥的中性或微酸性砂质壤土,平地或向阳的山坡均可种植,前茬以禾本科作物为宜。于早春利用灭茬(旋耕)深松起垄机进行土壤深松起垄或小四轮悬挂凿式深松铲深松起垄,深度达35cm以上,利于保墒,同时提高出苗率20%-30%。加深耕作层,改善耕层结构,利于根系伸长、增粗、分叉减少,既提高产量,又提高质量等级。结合整地化肥深施到耕层15cm左右做基肥,每667平方米施入有机肥kg,三元素复合肥(N、P、K各15%)20kg,配以复合生物菌肥1kg。
  2.种植方法采用种子繁殖方法2.1种子处理 由于黄芪种子种皮坚硬不易透水,存在休眠状态,故必须以机械、物理或化学方法促使其发芽。
  2.1.1沸水催芽
  将选好的种子放入沸水中搅拌1min立即加入冷水,将水温调到40℃后浸泡2-4h时,将种子膨胀的部分捞出,未膨胀的种子再以40-50℃水浸泡到膨胀时捞出,加覆盖物闷12h,待萌动时播种。
  2.1.2机械损伤
  将种子用石碾快速碾数遍,使外种皮由棕黑色有光泽的变为灰棕色表皮粗糙时为度,以利种子吸水膨胀。亦可将种子拌入2倍的细砂揉搓,擦伤种皮时,即可带砂下种。
  2.1.3硫酸处理
  对老熟硬实的种子,可用70%-80%浓硫酸溶液浸泡3-5min,取出迅速置流水中冲洗半小时后播种,此法能破坏硬实种皮,发芽率达90%以上,但要慎用。
  2.2播种
  采用直播方式。春播在&清明&前,秋播在&白露&前后。在垄上开沟8-10cm,施入三元素复合肥(N、P、K各15%)10kg做种肥,复土5cm,踩底格子后采用条播方式,把处理好的种子均匀撒入沟内,再复土3-5cm镇压一次即可。一般每667平方米用种量2-3kg。
  3.田间管理
  3.1间苗、定苗、补苗
  当苗高5-7cm时进行第一次间苗,通过2-3次间苗后,每隔8-10cm留壮苗1株。如遇缺棵,应小苗带土补植,也可重播催芽籽补苗。
  3.2中耕除草
  黄芪幼苗生长缓慢,不注意除草易造成草荒,因此,在苗高5cm左右时,要结合间苗及时进行中耕除草。第2次于苗高8-9cm,第3次于定苗后各进行中耕除草1次。第二年以后于5、6、9月各除草一次。
  3.3追肥
  黄芪喜肥,在生长第1、2年,每年结合中耕除草追一次肥,每667平方米追施腐熟人畜粪水1000kg或三元素复合肥(N、P、K各15%)7-8kg。第一年冬季枯苗后每667平方米施入厩肥2000kg加三元素复合肥(N、P、K各 15%)10kg、饼肥150kg,混合拌匀后于行间开沟施入,施后培土防冻。
  3.4打顶
  为了控制植株高度生长,减少养分的消耗,于7月底前进行打顶。可以增产。
  4.病虫害防治
  白粉病高温多湿的7-8月间为盛发期,危害叶片和荚果。受害叶片两面和荚果表面均生有白色绒状霉斑,后期出现很多小黑点,严重减产。可于发病初期用25%粉锈宁1500倍液或1:1:120波尔多液喷雾2-3次,效果较好。
  5.留种与采种
  对种子田管理,在一般大田管理的基础上(切勿打掉花芽),于7月中旬增施一次磷肥、钾肥,每亩施过磷酸钙25千克,氯化钾10千克,促使花盛果多,籽粒饱满。结果种熟期间,如遇高温干旱,应及时灌水,降低种子硬实率,提高种子质量。黄芪种子的采收宜在8月果荚下垂黄熟,种子变褐色时立即进行,否则果荚开裂,种子散失,难以采收。因种子成熟期不一致,应随熟随采。若小面积留种,最好分期分批采收,并将成熟果穗逐个剪下,舍弃果穗先端未成熟的果实,留用中下部成熟的果荚。若大面积留种,可待田里70~80%果实成熟时一次采收。收后先将果枝倒挂阴干几天,使种子后熟,再晒干,脱粒、扬净、贮藏。
  6.采收与加工
  一般2-3a采收,生长年限过久可产生黑心,影响品质。一般9月中下旬采收为佳。用工具小心挖取全根,避免碰伤外皮和断根,去净泥土,趁鲜切去芦头,修去须根,晒至半干,堆放1-2d,使其回潮,再摊开晾晒,反复晾晒,直至全干,将根理顺直,扎成小捆,即可供药用。质量以条粗、皱纹少、断面色黄白、粉性足,味甘者为佳。正常年份每667平方米可产干品300kg左右。
  药用价值
  药性论述
  黄芪的药用历史迄今已有2000多年了,始见于汉墓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明《本草纲目》载&耆长也,黄芪色黄,为补者之长故名&&。《本草汇言》载&黄芪,补肺健脾,卫实敛汗,驱风运毒之药也&&。 《本草逢原》载&黄芪能补五脏诸虚 ,治脉弦自汗,泻阴火,去肺热,无汗则发,有汗则止。&
  中国的药剂师在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中推断并将黄芪用作增进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良药。西方的传统药剂师最近开始关注并研究用黄芪减弱化学疗法的副作用.。
  1、本草对于黄芪的论述黄芪,味甘,气微温,气薄而味浓,可升可降,阳中之阳也,无毒。专补气。入手太阴、足太阴、手少阴之经。其功用甚多,而其独效者,尤在补血。
  夫黄芪乃补气之圣药,如何补血独效。盖气无形,血则有形。有形不能速生,必得无形之气以生之。黄芪用之于之中, 自能助之以生血也。夫当归原能生血,何藉黄芪,不知血药生血其功缓,气药生血其功速,况气分血分之药,合而相同,则血得气而速生,又何疑哉。
  2、中药学中的黄芪名医陶弘景就说 :&黄芪第一出陇百沈阳 , 色黄白 , 甜美 , 今亦难得。&是指的甘肃省野生黄芪,黄芪商品中,野生品除东北所产三种关芪(卜奎芪、宁古塔芪、正口芪)较佳,最好的当数甘肃野生黄芪。由于野生品较少,在我国各省区均有栽培。
  化学成分:含黄酮类成分毛蕊异黄酮(calycosin)、3- 羟基- 9,10- 二甲氧基紫檀烷,还含黄芪皂甙Ⅰ、Ⅴ、Ⅲ( astragalosideⅠ、Ⅴ、Ⅲ) 。
  黄芪含有蔗糖、糖醛酸、黄芪多糖A、B、C、D, 黏液质, 多种氨基酸、苦味素、黄芪皂苷、胆碱、叶酸、黄烷化合物及含有硒、硅、锌、钴、铜、钼等多种微量元素。
  3、性味归经。
  性味:甘,微温。归经:归肺、脾、肝、肾经。
  4、功效主治黄芪有益气固表、敛汗固脱、托疮生肌、利水消肿之功效。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蛋白尿,糖尿病等。炙黄芪益气补中,生用固表托疮。
  5、药用配伍(主要的四点应用)补中益气。
  (1)脾胃虚弱、食欲不振、食少便溏、肢倦无力等症,常与党参、、同用;
  (2)气虚下陷、内脏下垂,如脱肛、子宫脱落、胃下垂等,常与党参、升麻、柴胡等同用,方如补中益气汤。
  固表敛汗
  (1)表虚自汗,多用于体虚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气不固,外感风寒而汗出,用黄芪配白术、防风治之,久服必效。方如玉屏风散;也可配浮小麦、麻黄根等。
  (2)阴虚盗汗,可与生地、麦冬等滋阴药同用。
  利水消肿
  (1)急性肾炎水肿,用于阳气不足所致的虚性水肿,并常与防已、茯苓、白术等合而用之,方如防己黄芪汤;
  (2)慢性肾炎水肿、脾肾虚者,常与党参、白术、茯苓同用。
  托疮排脓
  (1)阳气虚弱,用于疮疡久不溃破而内陷,有促进溃破及局限作用。痈疽久不穿头,常与穿山甲、皂角刺、当归、川芎同用;
  (2)疮疡久溃不愈,用于疮疡溃破后,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且常配银花、皂刺、地丁等。脓液清稀,常与党参、等同用。
  此外,黄芪还应用于糖尿病、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病、风湿病、多发性神经炎、肌无力症等多种疾病。
  6、配伍禁忌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须禁服。
  1.《本草经集注》:&恶龟甲。&
  2. 徐之才《药对》:&恶龟甲、白鲜皮。&
  3.《医学入门.本草》:&苍黑气盛者禁用,表实邪旺者亦不可用,阴虚者亦宜少用。&&畏防风。&
  4.《本草经疏》:&功能实表,有表邪者勿用;能助气,气实者勿用;能内塞,补不足,胸膈气闭问,肠胃有积滞者勿用;能补阳,阳 盛阴虚者忌之;上焦热盛,下焦虚寒者忌之;病人多怒,肝气不和者勿服;痘疮血分热甚者禁用。&
  5.《药品化义》:&若气有余,表邪旺,腠理实,三焦火动,宜断戒之。至於中风手足不遂,痰壅气闭,始终皆不加。&
  6.《本草新编》:&骨蒸、痨热与中满之人忌用。&
  7.《本草汇纂》:&反藜芦,畏五灵脂、防风。&
  药方选录
  1、证治验方。小便不通。绵黄耆二钱,水二盏,煎一盏,温服。小儿减半。《总微论》。
  2、酒疸黄疾心下懊痛,足胫满,小便黄,饮酒发赤黑黄斑,由大醉当风,入水所致。
  黄耆二两,木兰一两,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肘后方》。
  3、气虚白浊。
  黄芪盐炒半两,茯苓一两,为末。每服一钱,白汤下。《经验良方》。
  4、治渴补虚男子妇人诸虚不足,烦悸焦渴,面色萎黄,不能饮食,或先渴而后发疮疖,或先痈疽而后发渴,并宜常服此药,平补气血,安和脏腑,终身可免痈疽之疾。
  用绵黄耆箭杆者去芦六两,一半生焙,一半以盐水润湿,饭上蒸三次,焙锉,粉甘草一两,一半生用,一半炙黄为末。每服二钱,白汤点服,早晨、日午各一服,亦可煎服,名黄芪六一汤。《外科精要》。
  5、老人便秘。
  用绵黄耆、陈皮去白各半两,为末。每服三钱,用大麻子一合,研烂,以水滤浆,煎至乳起,入白蜜一匙,再煎沸,调药空心服,甚者不过二服。
  此药不冷不热,常服无秘塞之患,其效如神。《和剂局方》。
  6、肠风泻血。
  用黄耆、黄连等分,为末,面糊丸绿豆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孙用和《秘宝方》。
  7、尿血沙淋痛不可忍。
  用黄耆、等分,为末。以大萝卜一个,切一指厚大,四五片,蜜二两,淹炙令尽,不令焦,点末食无时,以盐汤下。《永类方》。
  8、吐血不止。
  用黄耆二钱半,紫背浮萍五钱,为末。每服一钱,姜蜜水下。《圣济总录》。
  9、咳嗽脓血咽干,乃虚中有热,不可服凉药。
  以好黄耆四两,甘草一两,为末。每服二钱,点汤服。《席延赏方》。
  10、肺痈得吐。
  用黄耆二两,为末。每服二钱,水一中盏,煎至六分,温服,日三四服。《圣惠方》。
  11、甲疽疮脓生足趾甲边,赤肉突出,时常举发者。
  黄耆二两,&草闾&茹一两,醋浸一宿,以猪脂五合,微火上煎取二合,绞去滓,以封疮口上,日三度,其肉自消。《外台秘要》。
  12、胎动不安腹痛,下黄汁。
  用黄耆、川芎合一两,糯米一合,水一升,煎半升,分服。《妇人良方》。
  13、阴汗湿痒。
  用绵黄耆,酒炒为末,以熟猪心点吃妙。《赵真人济急方》。
  14、痈疽内固。
  用黄耆、人参各一两,为末,入真龙脑一钱,用生藕汁和丸绿豆大。每服二十丸,温水下,日三服。《本事方》。
  2、当代临床
  (1)心脑血管疾病
  ①高血压病
  治疗老年人高血压伴有下肢浮肿者,常用防己黄芪汤加葛根,有较好的消除水肿以及降压作用。防己黄芪汤是《金匮要略》方,本人经验用量为:黄芪30g、白术12g、防己12g、甘草3g、3片、10粒,常去甘草,加葛根30g,如果伴有血脂高者,加泽泻20g,胸痛头晕者,加川芎10g、丹参 12g。
  ②缺血性心脏病
  黄芪每日g,水煎分3次服。治疗92例缺血性心脏病,并分别与心痛定和丹参片作对照,结果表明,黄芪组有较好的疗效。不仅等症状明显缓解,而且能改善心电图、心阻抗图等临床多种客观指标。
  ③脑血管意外
  治疗中风偏瘫,黄芪常用60~120g。&中风一症.有属火、属风、属痰诸说,依法治之常不效。此乃气虚之极,脉络瘀滞为多,独王清任补阳还五汤可信。黄芪可增至四两,连服数十剂无妨&。补阳还五汤为清代名医王清任的经验方,其组成为:黄芪60g、当归10g、川芎10g、赤芍药15g、桃仁10g、红花6g、地龙10g。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现代用于治疗、、糖尿病等,均有较好疗效。
  ④脑梗塞。
  生黄芪60克,天麻、川芎、桃仁、牛膝、莪术各10克,生当归、生丹参各20克,钩藤 15克。随证加减:阳闭者加安宫牛黄丸;阴闭者加苏合香丸;痰盛者加半夏、胆南星、石菖蒲、茯苓、竹茹等;脱证者加人参、附子等;肝肾亏虚者加左归丸。1日剂,水煎2次混合,早晚分服,治疗63例,治愈(语言表达能力正常,四肢活动自如者)17例;有效(生活基本自理者)39例,总有效率 88.8%。
  ⑤脑动脉硬化症
  生黄芪 25克,茯苓、海藻、法夏各10克,首乌、麦冬各15克,水蛭6克,炒杏仁3克。加减:肾阳虚者加淫羊藿、鹿角霜、巴戟天等;肾阴虚者加女贞子、熟地、旱莲草、山萸肉、;失眠多者加枣仁、夜交藤、生牡蛎等;痰浊者加胆南星、陈皮等。1日剂,水煎3次,早、中、晚分服,治疗48例,治愈17例,有效30例,无效1例。
  (2)急性肾小球肾炎
  北芪 30克,沸水冲泡当茶饮,1日剂,20天为1个疗程,治疗27例,治愈19例,有效6例。
  (3)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胃溃疡
  黄芪50克,沸水冲泡30分钟当茶饮,1日l剂,30日为1个疗程,治疗13例,其中2例治愈,9例有效。
  (4)重症肌无力
  黄芪25克,仙茅12克,山茱萸、、熟地、附子、鹿角胶各10克,党参30克,大枣20枚。加减:复视、眩晕、者加桑椹子、,加重熟地、枸杞;痰多,胸闷不适,呼吸困难加苏梗、陈皮、法夏、瓜蒌等;、眼胀、舌质紫暗或瘀点加地龙、赤芍、丹参、桃仁、红花、牛膝等;腹胀、纳差加鸡内金、莱菔子、神曲等;夜尿多者加杜仲、益智仁、桑螵蛸等。1日剂,水煎3次混合,早中晚分服。
  (5)心律失常
  黄芪50克,党参、丹参各30克,麦冬、当归、附子各10克,五味子、红花、生姜各 5克,大枣20枚。加减:孕期早搏者加茶树根、胆南星;胸闷甚者加甘松、瓜蒌皮;心悸明显者加龙齿、柏子仁、沉香、珍珠粉;纳呆便溏者加木香、苍术、焦等;肢肿胀者加大腹皮、万年青根等。1日剂,治疗56例,治愈34例,有效1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 91%。
  黄芪30克,当归、生地、白蒺藜各30克。水煎2次,早晚分服,有人治疗94例,治愈63例,有效21例,总有效率89.36%。
  (7)慢性肾病
  现代名医岳美中先生,在《冷庐医话》黄芪粥治疗浮肿经验的启发下,创制黄芪粥治疗小儿慢性肾炎,收到良好效果。其处方为:生黄芪30g、生苡仁30g、赤小豆15g、鸡内金末9g、金橘饼2枚、糯米30g。先以水600ml,煮黄芪20分钟,捞去药渣,次入苡仁、赤小豆,煮30分钟,再次入鸡内金、糯米,煮熟成粥。作1日量,分2次服之,食后嚼服金橘饼1枚。此方对慢性肾炎、肾孟肾炎残余的浮肿,疗效较高,消除蛋白尿也有效果。其实,单用黄芪糯米煮粥也有效果。其做法是:黄芪30-120g,糯米30-50g,先煎黄芪,取汁,后入糯米,熬粥,每日食用。黄芪粥是中国传统的药粥,在宋代已经风行,苏轼有诗&黄芪煮粥荐春盘&,可见苏轼是食用过黄芪粥的。
  (8)糖尿病
  消渴多汗,常一味取效。(聂文涛:《食物训练与糖尿病康复》)。对糖尿病伴有浮肿、面色黄者,本人常用防己黄芪汤加葛根等。如果糖尿病所致的下肢溃疡或深部血栓者,则用生黄芪60g,配合葛根30g,怀牛膝30g、石斛30g、赤芍30g、丹参20g等。
  (9)肿瘤化疗放疗以及手术后
  患者出现、浮肿,食欲不振、容易出汗及等,常是应用黄芪的指征。临床常用黄芪建中汤、十全大补汤等。本人曾治疗1例发性骨髓瘤患者,其主要症状为多汗、恶风,发高热,用黄芪60g、肉桂10g,配合真武汤,服药1周后,出汗恶风显著减少,治疗1年,病情稳定,几乎未出现发热。十全大补汤是常用的肿瘤后的体力增强剂,日本应用比较普遍。其组成为:黄芪15g、肉桂3g、人参5g、白术10g、茯苓12g、甘草3g、当归6g、川芎6g、熟地12g、白芍10g,水煎服,日分~3次服用。中国传统有丸剂和膏剂,日本有颗粒剂,主要是便于久服。
  (10)慢性鼻炎
  常用玉屏风散:黄芪15g、白术12g、防风10g。主治气虚自汗,容易感冒者。性鼻炎、花粉症、、老人感冒等经常用。方中可加用生姜3片、红枣10粒。
  骨质疏松、腰椎病、、贫血等,可见关节疼痛、麻木自汗等症者,可用黄芪桂枝五物汤。组成:黄芪30g、桂枝10g、白芍药15g、生姜3片、红枣12枚。此方不可用甘草。当年范文虎治疗医家沈某之媳病肢体酸麻,曾服桂枝汤加味治疗未效,范氏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原方,2剂即效。桂枝汤与黄芪桂枝五物汤仅甘草、黄芪之差异,一味药的区别,效果竟然大不一样(见《魏长春临证经验集》)。
  (12)经久不愈的溃疡
  黄芪是传统疮药,有生肌的作用,尤其适用于&久败疮&,即溃疡久不愈合的化脓性感染。其表现为脓水清稀,创面平塌、全身状况差。现代中医外科名医赵炳南先生有黄芪膏一方,用黄芪浓煎成膏,加入等量,混均匀后备用。
  结语:通过文章的介绍我们是不是对黄芪的药用价值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对于黄芪这类药材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栽培得到的,以上介绍的黄芪的药方大家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性的使用,希望文章介绍的方药能帮助这类病症的患者早日康复。
延伸阅读:
相关阅读推荐:
壁虎经常出现在家里的墙上,但是我们一般都捉不到它,...
蛇蜕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因为我们对于蛇的恐惧,...
地龙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见,很多人喜欢用它作为鱼饵,...
马宝可能我们不太能了解是什么东西,因为在生活中我们...
白僵蚕可能是蚕的一种可能我们不是很熟悉,因为在生活...
全蝎可能我们不太能了解是什么东西,因为在生活中我们...
养生加油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甘草治疗唇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