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学习《微生物与寄生虫学时提到钉螺图片是血吸虫的中…

当前位置: >>
病原微生物与医学寄生虫复习重点
微生物:体型微小,结构简单,大部分要借助显微镜等放大设备才可见的生物 特点:个体微小,大小差异明显,具有最快的繁殖速度,体积小,表面积大,营养 普广泛,基因突变频率高 郭霍法则:特殊病原体应在同一种疾病中分离到 能被分离出并纯种培养 接种易感动物引起相同疾病 易感动物再分离出原病原体革兰阳性菌细胞壁: 肽聚糖(四肽侧链为 L-赖氨酸,侧链以肽桥连接,可达
50 层,强度高) 、磷壁酸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 外膜、脂蛋白、肽聚糖(四肽侧链为二氨基庚二酸,侧链侧链以肽链连接,仅 1-2 层,强度 低) 分枝杆菌细胞壁: 分枝菌酸酯层、多糖层、肽聚糖层细胞壁功能: 1) 维持细菌的形态。 (2) 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 3) 物质交换 (4) 防止溶菌酶 等酶系的消化, 阻止抗生素透过。 (5) 决定抗原性。6) 与免疫及致病有关。革兰氏阳性细菌与革兰氏阴性菌的不同点及其意义 L 型细菌:在实验室培养过程中,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状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特性:1、高 度多形性。2、对渗透压十分敏感。 3、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形成“油煎蛋”样菌落 4、许多 G-和 G+菌都可形 成 L 型菌。5、仍有一定致病性。革兰氏染色法:标本固定后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生成结晶紫-碘复合物,95%乙醇处理脱色,最后用稀 释复红或沙黄复染,紫色为阳性,红色为阴性。在细菌鉴别,选择抗菌药物,研究细菌致病性有重要意义荚膜:细菌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较厚的粘性物质。 鞭毛:细菌菌体上附着的细长+波状弯曲的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分为单/双/丛/周 四类鞭毛。 菌毛:多数 G-菌和少数 G+菌菌体表面附着的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的丝状物。分为普通菌毛+性菌毛。 芽孢:某些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的圆形或椭圆形小体。细菌生长曲线 1. 迟缓期 2. 对数期(活菌数直线上升。细菌以稳定的几何级数极快增长。细菌形态、染色、生物活性都 很典型,对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敏感,因此研究细菌性状以此期最好。抗生素作用,对该时期的细菌状以 此期最好。抗生素作用,对该时期的细菌效果最佳。) 3. 稳定期(由于细菌繁殖中营养物质的消耗,毒 性产物的积聚及环境 pH 的改变,细菌增殖与死亡处于相对平衡状态。)4. 衰亡期 细菌对气体的需求 1 专性需氧菌:超过 20%氧结核分枝杆菌 2. 微需氧菌: 5%-6%氧空肠弯曲菌、幽门螺杆菌 3. 兼性厌氧菌:有氧无氧均可大多数病原菌 3. 兼性厌氧菌:有氧无氧均可大多数病原菌 4. 专性厌氧菌:无氧破伤风梭菌 细菌的分类和命名 消毒与灭菌的几个主要术语 消毒(Disinfection):杀灭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杀死含芽胞的细菌或非病原微生物 灭菌(Sterilization):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胞在内的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抑菌(Bacteriostasis):抑制体内外细菌的生长繁殖。 防腐(Antisepsis):防止或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 无菌(Asepsis):不存在活的的微生物。 干烤和高压蒸汽灭菌法的条件 干烤:170 ℃ 2 h 适用玻璃器皿高压蒸汽灭菌法: 121.3 ℃ 15~20 min同样温度下,湿热灭菌法比干热灭菌法灭菌效果好:1 蛋白含水量多时易凝固变性 2 湿热穿透力比干热大 湿热穿透力比干热大 3 湿热的蒸汽有潜热4.细菌基因的转移和重组:细菌的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和基因转座的概念和机制。 转化(Transformation) 转导(transduction) 受体菌直接摄取外源 DNA,实现基因转移。P36 通过噬菌体实现基因转移。P38 溶原性噬菌体基因组转移给受体菌染色体。{P33}溶源性转换(lysogenic conversion) 接合(conjugation)通过细菌间桥(性菌毛)实现基因转移。P37转座(transposition)遗传载体(染色体、质粒)之间的基因转移。P33 基因突变机制 突变(mutation) 变异株(一)自发突变(二)诱发突变: (induced mutation ) (三)突变与选择 1.碱基置换 (substitution) 转换 (transition) 颠换(transversion) 2.移码突变 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毒性噬菌体与溶菌反应,温和噬菌体与溶原状态,噬菌体的应用。 头部 20 面体对称衣壳,尾部注射器。 溶原状态:噬菌体 DNA 整合入宿主染色体并传给子代细胞,当收到外界某些刺激开始增殖并溶菌正常菌群:长居菌群、过路菌群 条件致病菌:特殊情况下正常菌群转化为致病菌,引起机会感染 .细菌的致病机制: 病原性、病原菌、毒力的概念。细菌的毒力,侵袭力,外毒素与内毒素的性质及两者致病作用的比较。 致病性:细菌引起宿主疾病的能力 病原菌(pathogen):指能引起宿主疾病的细菌 侵袭力和毒素构成细菌的毒力 侵袭力:1 黏附和起始增殖 2 逃避和克服宿主防御机制的能力 3 产生细胞外物质帮助侵袭 外毒素:主要有格兰阳性菌产生,合成后分泌至体外,成分是蛋白质,毒性作用强,大部分 为质粒或溶源性噬菌体编码产物。 分为神经毒素(神经传导功能异常) ,细胞毒素(细胞功能异常,引起组织器官炎 症坏死)和肠毒素(胃肠道反应) 内毒素:格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中脂多糖, 引起白细胞反应(中性粒细胞骤减) 、内毒素血症与休克、DIC PRR 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 PAMP 原体相关分子模式:病原微生物共有的高度保守成分。SPA: 葡萄球菌 A 蛋白 位于细胞壁的一种表面蛋白 抑制抗体介导的细胞吞噬作用。SPA 与 IgG 复合物有促细胞分裂、引起超敏反应、 损伤血小板等生物活性。比较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感染的特点,致病物质及疾病类型 葡萄球菌:人的皮肤和鼻咽带有的致病菌为传染源 内毒素、抗吞噬类物质、毒性酶、外毒素 引起化脓性炎症、食物中毒、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毒性休克综合征、泌尿系统感 染、败血症、手术后感染: 链球菌:存在粪便及鼻咽部 细胞壁成分、侵袭性酶类、链球菌溶素、链球菌致热外毒素 化脓性炎症、超敏反应疾病、猩红热、 、大叶性肺炎化脓性链球菌的致病物质有哪些生物学作用?化脓性感染有何特点?通常引起哪些疾病? 细胞壁成分、侵袭性酶类、链球菌溶素、链球菌致热外毒素 引起局部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严重时引起败血症 化脓性炎症、超敏反应疾病、猩红热 简述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凝固酶、葡萄球菌溶素、杀白细胞素、肠毒素、表皮剥落毒素、毒性休克综合征毒 素-1 化脓性炎、食物中毒、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毒性休克综合征肠道杆菌的共同生物学特性:为格兰阴性菌,长居人和动物肠道内 肠道细菌致病性的初步鉴定所用生化反应 分解乳糖能力 :致病菌(一)常居菌(十) 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类和所致疾病。 1 肠产毒型大肠埃希菌 旅行者腹泻,婴幼儿腹泻,水样便,恶心,呕吐,腹痛,低热 2.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 水样便,少量血便,腹痛,发热 3 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 婴儿腹泻,水样便,恶心,呕吐,发热 4. 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 水样便,大量出血,剧烈腹痛,低热或无,可并发 HUS、血小板 减少性紫癜 5. 肠黏附侵袭型大肠埃希菌 婴儿持续性腹泻,呕吐,脱水,低热 肥达反应(Widal test):用已知的伤寒杆菌 O、H 抗原和甲、乙型副伤寒杆菌的 H 抗原与待 检血清作定量凝集试验。根据抗体含量多少及其增长情况, 辅助临床诊断肠热症。 霍乱弧菌的形态、培养特性、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 逗点状,一根鞭毛,有菌毛.悬滴标本,可见&鱼群样穿梭&. 1 要求简单 2 怕酸嗜碱 3 生长迅速 致病物:鞭毛与菌毛、外毒素:霍乱肠毒素 疾病:霍乱 外斐反应 (Weil-Felix reaction)X19、 X2 及 XK 的 O 抗原与立克次体有共同的多糖抗原组分。 代替立克次体抗原与患者血清做凝集反应。牛乳汹涌发酵现象:产气荚膜梭菌用牛乳培养,产酸产气 DPT(白百破三联疫苗) :由白喉类毒素、百日咳疫苗和破伤风类毒素组成,可预防白喉、 百日咳和破伤风。 破伤风痉挛毒素的致病机制 破伤风痉挛毒素能降解突触泡蛋白-II,阻断神经介质小泡的锚定作用,从而阻止甘氨酸能中 间神经元和氨基丁酸能神经元释放抑制性介质, 致使屈肌、 伸肌同时强烈收缩, 骨骼肌强直, 造成破伤风特有的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等症状。 破伤风梭菌的防治原则。 1 清创扩创,排除伤口的厌氧微环境 2 类毒素主动免疫:DPT:白百破三联疫苗 3 被动免疫 ─破伤风抗毒素、人源破伤风 Ig。 主要厌氧芽胞梭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革兰阳性能形成芽孢的大杆菌;产生强烈的外毒素,引起特定的症状; 结核杆菌的形态,染色性,培养特性和抵抗力.致病性和免疫性. “红、懒、馋、顽、变” 细长,着色抗酸性(含分枝菌酸),排列成分枝索状.生长缓慢,专性需氧,营养要求高 对乙醇、湿热、紫外线、药物敏感;对干燥、碱性染料、酸或碱、青霉素有抵抗力 其致病性主要由于:细菌在组织细胞(巨噬细胞)繁殖引起炎症、菌体成分、代谢产物毒性 作用、产生免疫病理损伤 侵犯多种组织器官,以肺结核最常见 结核菌素(OT)的试验原理和用途.,结果分析 根据免疫力与迟发型超敏反应同时存在的原理, 用结核菌素测定机体能否发生迟发型超敏反 应,以判断机体对结核有无免疫力 a.红肿硬结直径&5mm 阳性 有免疫性(有过感染,BCG 接种成功) b. 红肿硬结直径&5mm 阴性 无免疫性 (①未感染过 ②原发感染早期③免疫缺陷或抑制) c.红肿硬结直径&15mm 强阳性 活动性结核病灶 名解:卡介苗(BCG)结核杆菌疫苗 棒状杆菌的形态特征:菌体一端或两端膨大呈棒状 白喉棒状杆菌的致病机制。 白喉外毒素影响氨基酸转移至肽链,阻断宿主蛋白合成,导致细胞组织病变坏死病毒的概念: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类核酸、严格活细胞内寄生、复制方式增殖 的非细胞微生物 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功能:核酸;蛋白衣壳(保护核酸、表现病毒的特性),壳粒(组成蛋白 衣壳) ;核衣壳(衣壳和核心组成核衣壳); 包膜(决定亲嗜性及特定的侵害部位、便于病 毒穿入细胞、为重要的抗原决定簇), 袍微粒、刺突。 病毒的复制周期(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与释放)。 病毒的异常增殖:顿挫感染(进入细胞但不能复制的感染) 、缺损病毒(基因组不完整) 、病 毒干扰(缺损病毒干扰正常病毒感染细胞) 。 病毒的变异:病毒突变的类型:突变,基因重组,表现重组。人工定向突变。 病毒感染的临床类型: 隐性感染、 显性感染 (急性感染、 持续性感染 (慢性感染、 潜伏感染: 基因整合但不发病、慢发病毒感染:潜伏不发病,到特定时期一波急性带走) ) 干扰素(interferon)的定义和作用:人或动物有关细胞产生的一组分泌性糖蛋白,具有抗病 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生物学活性。病毒致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CPE) ,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引起的细胞退行性变, 常见的变化有细胞皱缩、变圆、聚集、出现空泡、坏死、溶解、脱落等 常用的分离培养病毒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何应用? 细胞培养、动物接种、鸡胚接种 病毒在组织细胞中增殖的指标是什么? 1 病毒致细胞病变效应、2 多核巨细胞或称融合细胞、3 包涵体、4 干扰现象 5 红细胞吸附 现象 病毒性感染的快速诊断方法有哪些? 光镜-包涵体、电镜-病毒颗粒、免疫荧光、ELISA、分子生物学技术 人工主动免疫的几种疫苗的概念? 灭活疫苗、 减毒活疫苗、 亚单位疫苗 (除去核酸, 提前衣壳) 、 合成肽疫苗 (基因合成肽段) 、 基因工程疫苗、独特型疫苗五种肝炎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征; HBV 与病毒相关的三种颗粒的形态(Dane 颗粒); HAV 分类学 小 RNA HBV HCV HDV HEV 肝炎病毒嗜肝 DNA 黄病毒科 缺陷病毒病毒科 病毒科 核酸类型 单正 RNA 双 DNA 单正 RNA 单负 RNA 单正 RNA 组织培养 血 清 型可以 1-HCVcc-? 黑猩猩 ? 24 个 HBsAg 亚型 6 个基因型 黑猩猩 旱獭 黑猩猩 猕猴动物模型 黑猩猩 黑猩猩 狨猴 土拔鼠 传播途径 食蟹猴 口 血血血口 15-60 天 同 HAV潜 伏 期 20-40 天 30-180 天 25-100 天 20-100 天 致 病 急肝急慢重肝炎 同 HBV 肝硬化 肝癌 预 诊 防 甲肝疫苗 乙肝疫苗 ― 断 抗-HAV HBV&二对半&抗-HCV IgM/IgG HBV DNA HAV RNA 乙肝疫苗 同 HBV―HDVAg/Ab 抗-HEV IgM/IgGHCV RNA HDV RNAHEV RNA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抗体检测( “两对半” )意义(结果分析) 。 ELISA 进行 HBV 抗原-抗体系统检测,俗称“两对半”检测。 HBsAg: HBV 感染的重要指标,有传染性; anti-HBs:免疫状态; HBeAg:HBV 复制,传染性高; anti-HBe:HBV 减少或消失,获得一定免疫力(不一定完全) ; anti-HBc:IgG,提示有过或正在 HBV 感染,IgM,提示新近 HBV 感染。 丙型肝炎病毒:HCV 基因结构与功能,致病性与免疫性特点,实验室检查方法 单正链 RNA 病毒;传染源为丙型肝炎患者和无症状 HCV 携带者传播方式为血液、血制品 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引发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流感病毒的抗原变异 抗原飘移:由于基因组发生点突变、基因缺失或插入等基因突变, 导致 HA 或 NA 抗原决定 簇发生改变。 这种病毒抗原变异幅度小,属量变, 可引起中、小 型流感流行, 为各类型流 感病毒所共有。 抗原转换:由于基因重配引起病毒抗原性的突然改变。这种病毒抗原变异幅度大 , 属质变, 可产生新的亚型, 引起世界范围内流感大流行,为甲型流感病毒所特有疱疹病毒的主要种类,共同特点。 αβγ三类 两包:包膜,包涵体、两链:双链 DNA、可垂直:多可垂直传播感染胎儿或新生 儿、可潜伏:潜伏感染 单纯疱疹病毒的潜伏感染位置。 潜伏骶神经节 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的致病特性(潜伏感染位置)与临床特点。 潜伏脊髓后根神经节、颅神经感觉神经节, 沿感觉神经轴索到达所支配的皮肤、疱疹串联成带状(带状疱疹) EB 病毒的致病特性(细胞亲嗜性)及其与癌症的关系。 主要潜伏于 B 淋巴细胞,通过输血传染和唾液传播 鼻咽癌、卡波西肉瘤、淋巴瘤、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霍奇金病 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传播途径、所感染疾病及预防措施。 主要为粪-口途径;无菌性脑膜炎、暂时性肢体麻痹、永久性弛缓性肢体麻痹、延髓麻痹 隔离治疗、对症处理 、手术矫正、疫苗接种 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各型柯萨奇、埃可病毒和 EV 71 引起生物源性蠕虫:发育过程中必需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然后才能感染终宿主。 土源性蠕虫:发育过程不需要中间宿主。虫卵或幼虫直接在外界发育为感染阶段,宿主通过 食入被污染的食物或经皮肤而感染。绝大多数线虫属于土源性蠕虫 保虫宿主:人类寄生虫寄生的其他脊髓动物 转续宿主:体内带有滞育状态幼虫的非适宜宿主 幼虫移行症: 指在人体内不能发育为成虫的蠕虫幼虫侵入人体后, 在机体内移行所致的疾病。 可分为皮肤幼虫移行症和内脏幼虫移行症 华支睾吸虫 卫氏并殖吸虫 布氏姜片吸虫 (肝吸虫) 感染途径食入含有囊蚴 的生淡水鱼虾(肺吸虫)食入含有囊蚴的 生溪蟹|蛄(肠吸虫)食入含有囊蚴的茭白、红菱、荸荠寄生部位 主要危害肝胆管肝吸虫病;消化道 症状,胆管阻塞肺脏肺吸虫病;肺、肝、 脑、皮肤、肠道疾病小肠 消化道症状、 消 化功能紊乱中间宿主/媒介淡水螺; 淡水鱼虾川卷螺;溪蟹、 |蛄扁卷螺; 茭白、 红菱、 荸荠终宿主 实验室诊断标准人人人粪 便 定 量 透 痰或粪便中涂 粪便直接涂片 明法片检测虫卵 吡喹酮 法、浓集法 吡喹酮治疗首选药物 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感染途径:污染的水中直接钻入 寄生部位:门脉―肠系膜静脉系统 排出途径:粪便 保虫宿主:水牛、羊、兔、鼠等 中间宿主:钉螺 临床表现:血吸虫尾蚴皮炎、巨脾、腹水、结肠增殖。 。 。 主要致病因素:虫卵沉积、尾蚴、童虫移行、成虫 免疫特点:伴随免疫 诊断:粪便检查 防治原则:加强粪便管理,安全用水 治疗药物:吡喹酮、硝硫氰胺猪肉绦虫病和猪囊尾蚴病(囊虫病)的区别:感染阶段、致病、治疗(药物和注意事项) 。 人作为终宿主时引起猪肉绦虫病,一般无症状,少数有消化道症状 人作为中间宿主时,囊尾蚴寄生皮下及肌肉、脑、眼;皮下肌肉结节、视力障碍、癫痫等 牛肉绦虫与猪肉绦虫的区别。猪肉绦虫 成虫长度 节片 较短,2~4 米 较薄, 700~1000 节 圆球形 头节 有顶突和小钩 每侧 7~13 支 孕节子宫分支 (平均 9 支)牛肉绦虫 较长, 4~8 米或更长 肥厚,
节 近似方形 无顶突和小钩 每侧 15~30 支 (平均 18 支)细粒棘球绦虫的感染阶段、致病、诊断治疗注意事项。 终宿主为犬、狼等,中间宿主为人,牛、羊等食草动物。由于误食虫卵而棘球蚴寄生于人体 各部位,引发包虫病,即机械性损害、囊液过敏和继发性棘球蚴感染 ――虫癌。禁止穿刺 作病原检查 曼氏迭宫绦虫的感染阶段。 原尾蚴和裂头蚴 微小膜壳绦虫自身感染现象。 孕节在宿主肠中可直接释出虫卵并孵出六钩蚴。治疗蛔虫病的药物;治疗淋巴丝虫病的药物 阿苯哒唑、噻嘧啶、甲苯咪唑、伊维菌素乙胺嗪、呋喃嘧酮、伊维菌素 蛔虫感染最常见的并发症;鞭虫感染常见的并发症 胆道蛔虫病是蛔虫最常见的并发症鞭虫成虫寄生在肠粘膜内,严重者可致直肠脱垂 十二指肠钩虫与美洲钩虫的区别 十二指肠钩虫呈“C”形,美洲钩虫呈“S”形;美洲钩虫有一对板齿,十二指肠有两对钩齿 淋巴丝虫病主要临床表现,马来丝虫与班氏丝虫引起的淋巴丝虫病主要有什么区别: 马来丝虫浅部寄生,班氏丝虫深浅部寄生;马来丝虫主要引起上下肢象皮肿,班氏丝虫还引 起生殖器象皮肿、乳糜尿等 夜现周期性:微丝蚴白天滞留在肺部血管、夜间则出现于周围血液的现象。溶组织内阿米巴的感染阶段是? 滋养体、1 核包囊、2 核包囊、4 核包囊、8 核包囊 溶组织内阿米巴主要的传染源是? 感染动物、慢性阿米巴肠道感染者、急性阿米巴肠道感染者、肠外阿米巴感染者 治疗溶组织内阿米巴的特效药是甲硝唑、替硝唑和奥硝唑。 引起原发性阿米巴脑膜脑炎的阿米巴是? 溶组织内阿米巴、哈门市内阿米巴、迪斯帕内阿米巴、耐格里属阿米巴、棘阿米巴 棘阿米巴能引起人体的疾病有? 角膜炎、播散性阿米巴病、肉芽肿性阿米巴脑炎、原发性阿米巴脑膜脑炎、阿米巴肝脓肿 旅游者腹泻的病原体是? 溶组织内阿米巴、结肠内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结肠小袋纤毛虫 生活史仅有滋养体阶段的寄生原虫是? 溶组织内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阴道毛滴虫、利什曼原虫 蓝氏贾第鞭毛虫的主要寄生部位是可寄生人体小肠、胆囊,主要寄生在十二指肠 杜氏利什曼原虫能引起黑热病疾病,传播媒介是白蛉,确诊依据是骨髓穿刺查利杜体,治疗 特效药是葡萄糖酸锑钠。 恰加斯病由 克氏锥虫 寄生引起 ,传播媒介是锥蝽。非洲睡眠病由布氏锥虫 寄生引起 ,传播媒介是采采蝇寄生人体的疟原虫主要有几种? 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诺氏疟原虫 哪种疟原虫在我国流行最多?世界范围内哪种疟原虫的危害最大? 间日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简述疟原虫的生活史,比较 4 种疟原虫生活发育史的差异。 疟疾患者的典型临床表现是什么? 疟疾发作即寒战、高热、出汗退热 重症疟疾患者可能有哪些临床表现,其发病机制是什么? 脑型疟(细胞粘附与毛细血管阻塞) 、超高热型、厥冷型、胃肠型、肾型疟 恶性疟原虫患者外周血中,只能查到哪 2 个阶段,为什么?简述疟疾患者贫血的原因。 疟原虫寄生破坏、脾功能亢进、骨髓受抑制,红细胞成熟障碍、免疫溶血 疟疾复发与疟疾再燃有什么区别?哪些疟原虫可导致复发,哪些可导致再燃? 疟原虫未被彻底消灭,若干代裂体增殖周期,原虫密度达到发作阈值,出现疟疾症状 4 种疟原虫均可再燃。 外周血中原虫已被消灭, 肝细胞中休眠体复苏后进行裂体增殖并侵入红细胞, 再次引起疟疾 发作。 仅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存在复发 带虫免疫: 人类对疟原虫的免疫力只能在体内有一定数量的原虫情况下才持续存在。 当原虫 血症消失后免疫力也随之消失。 请列举至少 3 种主要的抗疟药,目前疟疾用药原则是什么? 奎宁、氯喹、青蒿素 微生物:体型微小,结构简单,大部分要借助显微镜等放大设备才可见的生物 特点:个体微小,大小差异明显,具有最快的繁殖速度,体积小,表面积大,营养 普广泛,基因突变频率高 郭霍法则:特殊病原体应在同一种疾病中分离到 能被分离出并纯种培养 接种易感动物引起相同疾病 易感动物再分离出原病原体L 型细菌:在实验室培养过程中,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状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特性:1、高 度多形性。2、对渗透压十分敏感。 3、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形成“油煎蛋”样菌落 4、许多 G-和 G+菌都可形 成 L 型菌。5、仍有一定致病性。 革兰氏染色法:标本固定后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生成结晶紫-碘复合物,95%乙醇处理脱色,最后用稀 释复红或沙黄复染,紫色为阳性,红色为阴性。在细菌鉴别,选择抗菌药物,研究细菌致病性有重要意义 荚膜:细菌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较厚的粘性物质。 鞭毛:细菌菌体上附着的细长+波状弯曲的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分为单/双/丛/周 四类鞭毛。 菌毛:多数 G-菌和少数 G+菌菌体表面附着的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的丝状物。分为普通菌毛+性菌毛。 芽孢某些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的圆形或椭圆形小体。 消毒(Disinfection):杀灭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杀死含芽胞的细菌或非病原微生物 灭菌(Sterilization):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胞在内的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抑菌(Bacteriostasis):抑制体内外细菌的生长繁殖。 防腐(Antisepsis):防止或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 无菌(Asepsis):不存在活的的微生物。 转化(Transformation) 转导(transduction) 受体菌直接摄取外源 DNA,实现基因转移。 通过噬菌体实现基因转移。 溶原性噬菌体基因组转移给受体菌染色体。溶源性转换(lysogenic conversion) 接合(conjugation)通过细菌间桥(性菌毛)实现基因转移。转座(transposition)遗传载体(染色体、质粒)之间的基因转移。 溶原状态:噬菌体 DNA 整合入宿主染色体并传给子代细胞,当收到外界某些刺激开始增殖并溶菌条件致病菌:特殊情况下正常菌群转化为致病菌,引起机会感染 致病性:细菌引起宿主疾病的能力 病原菌(pathogen):指能引起宿主疾病的细菌 侵袭力:1 黏附和起始增殖 2 逃避和克服宿主防御机制的能力 3 产生细胞外物质帮助侵袭 外毒素:主要有格兰阳性菌产生,合成后分泌至体外,成分是蛋白质,毒性作用强,大部分 为质粒或溶源性噬菌体编码产物。 内毒素:格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中脂多糖, PRR 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 PAMP 原体相关分子模式:病原微生物共有的高度保守成分。 SPA: 葡萄球菌 A 蛋白 位于细胞壁的一种表面蛋白 抑制抗体介导的细胞吞噬作用 外斐反应 (Weil-Felix reaction)X19、 X2 及 XK 的 O 抗原与立克次体有共同的多糖抗原组分。 代替立克次体抗原与患者血清做凝集反应。 牛乳汹涌发酵现象:产气荚膜梭菌用牛乳培养,产酸产气 DPT(白百破三联疫苗) :由白喉类毒素、百日咳疫苗和破伤风类毒素组成,可预防白喉、 百 日咳和破伤风。 名解:卡介苗(BCG)结核杆菌疫苗 病毒的概念: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类核酸、严格活细胞内寄生、复制方式增殖 的非细胞微生物 干扰素(interferon)的定义和作用:人或动物有关细胞产生的一组分泌性糖蛋白,具有抗病 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生物学活性。 生物源性蠕虫:发育过程中必需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然后才能感染终宿主。 土源性蠕虫:发育过程不需要中间宿主。虫卵或幼虫直接在外界发育为感染阶段,宿主通过 食入被污染的食物或经皮肤而感染。绝大多数线虫属于土源性蠕虫 保虫宿主:人类寄生虫寄生的其他脊髓动物 转续宿主:体内带有滞育状态幼虫的非适宜宿主 幼虫移行症: 指在人体内不能发育为成虫的蠕虫幼虫侵入人体后, 在机体内移行所致的疾病。 疟原虫未被彻底消灭,若干代裂体增殖周期,原虫密度达到发作阈值,出现疟疾症状 4 种疟原虫均可再燃。 外周血中原虫已被消灭, 肝细胞中休眠体复苏后进行裂体增殖并侵入红细胞, 再次引起疟疾 发作。 仅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存在复发 带虫免疫: 人类对疟原虫的免疫力只能在体内有一定数量的原虫情况下才持续存在。 当原虫 血症消失后免疫力也随之消失。 微小膜壳绦虫自身感染现象。 孕节在宿主肠中可直接释出虫卵并孵出六钩蚴。
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总复习题(完美版)_医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病原生物学...有完整细胞核的微生物是 A、细菌 B、真菌 C、放线菌 31.寄生虫的终宿主...病病人, 在明确诊断前, 应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传染病的病原体有病原微生物,而不包括寄生虫。(...重点传染病防治培训 67页 2下载券
2013年传染病...护理学病原微生物总复习资料_医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 护理学病原微生物总复习资料_医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寄生虫总论一、...上海交大医学院医学微生物学试题与解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病原生物学期终考试...医学寄生虫学 细小知识点... 3页 免费 人体解剖学试题与解析-上... 暂无评价...病原微生物考试重点_生物学_自然科学_专业资料。病原生物学基础复习题一、选择...非消除性免疫是指 B A、能够消除寄生虫,不能抵抗再感染 B、不能够消除寄生虫...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复习重点_医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细胞释放淋巴因子的作用,从而表现出抗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抗肿瘤、抗寄生 虫和...病原微生物名词解释及问答题复习思考题_临床医学_医药卫生_专业资料。名词解释及...26)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如需两个以上的中间 ...传染病学_总结_重点_笔记_复习资料_临床医学_医药卫生_专业资料。总论 概述: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医学微生物寄生虫学复习资料_医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医学微生物学 第一章 细菌...(二)显性感染:当病原菌毒力强,数量多且宿主机体抗感 染免疫力相对较弱,...实验动物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 1、实验动物学:...病原体动物 (SPF)机体内无特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生活力弱⑨国际分布 广泛⑩资料背景清楚 5、杂交群...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钉螺图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