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甲骨文学

  校园长椅上,有一群孩子围着身穿长衫的老师,直呼“哇哦,大开眼界!”原来是苏州市金阊实验小学校“甲骨文慧画”社团的成员,正跟着国学老师王润城先生欣赏一块刻有甲骨文的大甲骨呢。

  王润城老师,来自苏州万象书院,专门从事儿童经典教学。他巧用讲故事的方式,串联甲骨文,帮助学生从字源方面了解汉字、识记汉字。

  据悉,金阊实小“甲骨文慧画”社团的成员们,来自一、二年级,目前共30人。每周一下午三点半开始,他们都会跟着王老师学习好玩儿的甲骨文,通过学习甲骨文,孩子们对语文课本上的汉字也觉得越来越亲切。除此之外,金阊实小还编撰校本教材《乐诵乐读乐写》,将《弟子规》《增广贤文》《论语》等优秀古诗文,落实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李映

}

本意为结穗的谷类作物的总称;《说文》释义为二月开始生长,八月成孰,处四季之中,得阴阳之和,所以称它为禾(和)。禾,属木,因此它的地理木旺而生,金旺而死。字形采用“木”和有所省略的“巫”会义,像禾谷的穗子。所有与禾相关的字,都采用“禾”作边旁。

年级较小的孩子;有伯仲叔季的说法。

本意为用快刀收割庄稼;《说文》释义为一种金属农具。今天我们所说的利益的“利”,则取谐和而后各有所利的意思,所以采用省略了“口”的“和”。《易经》上说:“利益,是道义相和的结果。”

本意为禾吐穗;抽穗叫“秀”,不抽穗叫“秃”;《说文》释义为是皇上(刘秀)的忌讳用字。

本意为手持一束禾;手持一束为“秉”,手持两束为“兼”。。

会意字,从又(又,是右的古字,右手)从禾。

甲骨文为象形字,像粮仓;篆体为会意字,从火从禾。

“秋”还有一种甲骨字体和释义,请往下看:

甲骨文是象形字,像一只蟋蟀躲在巢穴里,表示天气转凉、蟋蟀鸣叫的季节;左边的篆体沿袭了甲骨文的结构,右边的则更像今天的字体,会意字,从禾从火。

古人根据四季的特征与节奏,总结出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养生之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汉字简化方案》用“秋”合并“鞦”。秋,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夏、冬之间的收成季节。鞦=革(革,皮)﹢秋(秋,夏、冬之间的收成季节),表示古人在作物收成、金风送爽的秋季,用皮革系挂在空中摆荡的玩乐设备。《艺文类聚》中“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为戏”的记载,可证古代秋千用于谷物归仓、瓜果飘香的丰收秋季的庆祝、娱乐活动。

本意为爬上、登上,升高;《说文》释义为遮顶。

会意字,甲骨文从人从木;篆体从木从舛(chuan三声,两只脚)。

谷穗的末端,《诗经》曰:禾颖穟穟。

本意为将从田野收割的谷物运到家园;《说文》释义为禾苗开花抽穗成为稼,茎节为稻草。

将从田野收割的谷物运到家园称为“稼”,将运到家的谷物脱粒归仓称为“穑”。

谷粒成熟下垂;另一种释义为庄稼成熟后籽实脱壳纷纷掉落。 《说文》释义为禾谷。

甲骨文为象形字;篆体为形声字,从禾(mu四声)声。

本意为将收成的谷物搬运回家;《说文》释义为禾谷成熟。

秋冬谷物收成叫“年”;秋冬谷物欠收叫“歉”。

甲骨文为会意字,从禾从人;篆体为形声字,从禾千声。

几案;还有一种释义为小凳子,我觉得不如几案有说服力,因为现在也有茶几的叫法。

提一下,合并字“幾,”本意为弩机,《说文》释义细微、危机。后多用“機”(机)代替“幾”。

下面为饑(饥的合并字)

飢本意为餐桌上没有食物,“饥”形容家庭缺乏食物的状况,餐桌上没有食物;“饿”形容个体胃部缺乏食物的状况,久饥而呻吟叹息。

饑,因气候原因五谷不得成熟。

步子踩过留下印痕的地方。

形声字,从辵(chuo四声)亦声。

将马车的车轭套在马身上。

会意字,从又从秝(li四声)。

本意为入夜后在屋内休闲、歇息,后由“闲”代替。《说文》释义为缝隙。

由于“閒”与“闲”混用,因此当“閒”由“休闲”含义引申出其他名词与动词含义后,晚期隶书用“日”代替“月”,另造“间”,以使“閒”(间)区别“闲”。

有同学会问,甲骨文不是刻在甲骨上的吗?事实上,远古时代先民将文字刻划、铸印在甲骨或金属器皿上,便于信息的永久保留,但技术复杂,效率不高;后来先民发现,耐潮耐温的竹片虽不如甲骨、铜器永固,但在竹片上书写,方便而高效,可谓“简单之至”,遂称之为“简”。再后来,人们发现,木片虽不如竹片那么耐潮耐蚀,但在木片上书写更为方便,重量更轻,易于携带,于是“札”和“牍”继“”之后盛行。古代可移动的文件中,用竹片书写的叫“”,用木片书写的叫“”或“”;若干“”编缀在一起叫“册”。

会意字,从斤从匚(fang一声)

本意为强令,口头威胁,宣战;《说文》释义为高呼。

形声字,从口丩(jiu一声,今纠)声。

本意为马警觉危险,举足不前。《说文》释义为马遇警而嘶鸣。

本意为太阳在高大亭台上投下的影子。《说文》释义为日光。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

  “‘呼呼呼’,练字完成。”什么嘛,这是字呀?比鸡爪抓的还难看。没办法,班主任下令让我们练习“甲骨文”。什么?课练甲骨文?!呵呵,说来话长……

  今天上午的习作课上,班主任郭老师让我们写体验作文。体验什么呢?“啊!”老师话音刚落,我们就不约而同地大叫起来。郭老师让我们用左手写字!

  郭老师让我们先用左手写自己的名字。我只好硬着头皮提起笔开写。平时在右手上温顺的任我摆弄的笔,这时却不买我的账。我要它往左,它偏往右,我要它朝上,它偏冲下。而且写出来的横是波浪线,竖是斜线。笔在纸上写字,就像一个醉汉在路上行走一样。好不容易写出来了,天啊,这是“甲骨文”啊。不过,我的比谭芷蕊的好点儿。她写成了一大团黑芝麻汤圆。

  更麻烦的还在后头呢!老师轻点鼠标,“王熙凤携着黛玉的手”这几个字出现了。上帝保佑,我的手在桌子下面划着十字。划十字归划十字,划完了还是得写。写完一看,自己都乐了:“玉”写得酷似“雨”,“黛”写得像个蓝柱子,“凤”字写成了“风”,“携”字如同被加了个“竹”字头,“熙”字干脆成了浆糊……

  其他同学也比我好不了多少:邹松霖的成了一条“黑龙”,徐彬写的像黑蚯蚓爬的,易芙蓉的像在打架……

  这节课,我学习了“甲骨文”。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甲骨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