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诺贝利阴影有哪些良性bug?

& & 4月26日,是切尔诺贝利核事故30周年。日凌晨1时23分,在前苏联乌克兰普里皮亚季市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一场拙劣的技术试验引发了石墨着火,爆炸击穿屋顶,50吨放射性燃料进入大气层。瞬间,一道强烈的蓝白光线射向夜空,那道光比电影场景还美,人们竟抱着孩子,涌出家门来观看这异象。
& 他们不知道自己看到的实际上是一幅末日异象,因为切尔诺比利核事故是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电事故,也是人类迄今最惨烈的科技悲剧。这次灾难所释放出的辐射线剂量是二战时期爆炸于广岛的原子弹的400倍以上。核辐射尘污染过的云层飘往前苏联西部的部分地区、西欧、东欧、斯堪地那维亚半岛、不列颠群岛和北美东部部分地区。乌克兰、白俄罗斯及俄罗斯境内均受到严重的核污染,超过336,000名居民被迫撤离。引发的死亡和长期的健康影响在30年之后还是争议极大的话题。一个数字估计,近400万人受到切尔诺贝利辐射影响,他们和他们的后代将为此遭受毁灭性的后果。而在事故中心地,大自然接管了一切,唯有麋鹿、羊和野猪在奔跑,因为要过数万年以后,这里才会重新适合人类居住。
& 经济上,这场灾难总共损失大概二十兆美元(已计算通货膨胀),是近代历史中代价最昂贵的灾难事件。政治上,灾难发生于前苏联在世界上仍举足轻重的时期,苏联社会的表面平静突然被打破:在祖国的技术奇迹被大肆吹嘘的年代,事情竟然可能出大错。可以说,作为一起无数人为之受难、却无人为之负责的事故,切尔诺贝利核灾难敲响了前苏联的丧钟。苏联当局被迫改变过去的强硬路线,事故发生五年后,前苏联轰然解体。
& 在白俄罗斯作家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的非虚构著作《切尔诺贝利的悲鸣:核灾难口述史》中,一个救治切尔诺贝利儿童项目的负责人说:“那个伟大的帝国瓦解了,四分五裂。首先是阿富汗,然后是切尔诺贝利。当这个帝国倒下后,我们发现自己一直都是一个人。”
& 对切尔诺贝利灾难,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总结:有人归之于反应堆设计缺陷,有人归之于行业管理不善,更有人上升到前苏联的体制:核电站从设计、管理到日常运营都极度草率马虎,是苏联高度僵化和无能的官僚体制种下了恶果。
& 灾难固然可怕,更令人感觉荒诞的是政府在灾难发生后的信息处理方式。虽然时值戈尔巴乔夫刚刚提出“公开性”的时期,人们还是在上级长官的行为而不是在媒体的报道中寻求真相。白俄罗斯科学院核能研究所的首席工程师克哈诺夫去到隔离区,发现当地的农民依然在种地,妇女依旧在哺乳,孩子们一如既往地坐在沙坑里玩耍。食物被放置在露天环境里,它们已经称不上是食物了,而是辐射污染的副产品。他问领导该怎么办。领导回答说:“带上你们的测量结果。看电视。”而在电视上,戈尔巴乔夫安抚民众说:“我们已经迅速采取了行动。”当党领导服着碘片到现场视察时,有人确保他们在专门新铺的三层沥青上迈动方步,而同一时刻,当地储存的700千克浓缩碘却被锁在仓库里,没人敢拿出来发放给民众用于防辐射。原因是?没有收到上级长官的命令。
& 国家安排投放到当地的防毒面具,也没有发放给民众。为什么?地方官员解释:为了避免造成恐慌。一位大学教师回忆:“事故发生后的最初几天,图书馆里所有关于辐射、关于广岛和长崎的书,甚至就连有关X射线的书都消失了。有人说这是从上面传达下来的命令,如此一来,人们就不会恐慌了。”政府甚至要求医疗人员在对被核辐射感染的志愿清理者的诊断中,不要使用“急性辐射综合症”,而是用其他术语代替。
& 甚至灾难一开始都是由外国人首先披露的。瑞典核电站工作人员首先测到他们的工作服上出现了放射性粒子,追踪其来源,发现位于乌克兰-白俄罗斯边境。在污染云层向西部和北部大肆飘散的时候,苏联官方毫无动静。将近三天之后,塔斯社才发布了一条简讯,承认事故的发生。苏联也因此丧失了快速获得国际救援的机会。
& 一名当时的核能研究所所长对阿列克谢耶维奇说:“这是一个权力的国家,而不是人民的国家。国家永远排在第一位,而人民的性命轻如鸿毛,几乎没有任何价值……人民对上级领导的畏惧远胜于对原子的恐惧。每个人都在等待上级下达指令,他们在等待上级的电话,可是没有一个人主动地为自己做点什么……”
& 另一位口述者说:“收音机里什么都没说,报纸也一样。可是蜜蜂知道。有两天,它们没有一只飞出来。”当局派出了军队,他们带着枪,但是靶子是什么呢?难道是饱受污染的红树林?克格勃也在污染区展开搜捕,为的是发现那些不存在的敌人:颠覆国家政权的人和外国特务。记者之后的调查表明,干部的孩子早早就被疏散了,而一些工作人员在工厂死去,因为他们没有被下令离开。
& 从信息流通的角度来看,在一个技术社会里,广泛的秘密性最终会导致事故的发生和恶化;为了避免技术和社会灾难,自由的信息交流是必须的。过度保密是所有极权主义政权的特点,也是其主要弱点之一。
& 在那些不可控的因素面前,人类本就是渺小的,这已经注定了悲剧会发生。而悲剧里最可耻的一种,则是蓄意的隐瞒和欺骗.
& 所以,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不仅仅是灾难史,也是巨变前的苏联史。那些在事故后被紧急征召的士兵、工人和工程师,在毫不知情也毫无防护的状况下赶赴现场,将那里建成了一个钢筋水泥的大石棺。他们还要签下保密协议,不能暴露任何真相,因为一切为了维稳。在那之后,他们遭遇各种病痛,痛苦死去。有人这样告诉阿列克谢耶维奇:“他们让我们签了一份保密文件,所以在此之前,对于当年发生的一切,我一个字也没说过。退伍之后,我成了二等残废。当时,我才22岁。我摄入了相当大剂量的放射性物质。”
& 摄影师则告诉阿列克谢耶维奇,当局不允许他们拍下记录事件真相的影片和照片,“即便有人想方设法拍摄了一些片段,政府当局也会立刻把它收走,当它还回来的时候,你会发现它已经被毁了。我们没有任何关于他们疏散居民的纪录片,也没有反映他们驱赶牲畜的胶片。他们不允许任何人拍摄这种悲剧性的场面,他们只让人拍摄那些英雄事迹及画面。”
& 民众同样是受害者,他们被迫将被污染的粮食埋掉,将被污染的牛奶倒掉,他们不像当权者那般享受特供。
& 刻意渲染的英雄主义,并没有让苏联当局在这场灾难中挽回人心,反而遭遇了更为猛烈的质疑。在集体主义教育下成长起来的这一代人,似乎开始在别处寻找信仰,就如书中所说:“有人说辐射是黑色的,就像土地一样。有人说它是无色无味的,无处不在,你却看不到它――那么,它就和上帝一样。”
& 前苏联当局在事故后的掩盖行为,出发点是为了防止恐慌,但却在民众心头留下严重的不安,增加了他们对其他事故的长期关注。也就是说,一起事故发生后,尽管让公众停留在黑暗中可能会在短期内有所帮助,但长期来讲却会令公共事故的关注度大为增加。它给一个国家留下的创伤更多体现在不可见的一面:政府公信力的丧失,民众的怀疑与恐惧,对缺乏透明度的痛恨,点点滴滴汇聚到一起,造成了前苏联的一个根本性的裂纹,而这道裂纹终于无法弥合。
& 归根结底,切尔诺贝利代表了苏联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的根本性转变。爆炸发生前,大多数苏联人都并非心怀不满的持不同政见者;他们相信苏联体制,原谅它的缺陷,认定在其范围内可以实现更加美好的未来。但切尔诺贝利之后,这个体制不仅看起来可能是无法弥补的,而且充满了巨大的危险。因为每一个公民的安全都危在旦夕。
& 戈尔巴乔夫后来说,他认为切尔诺贝利灾难是往苏联这副巨棺上钉的一颗大钉子。如果戈尔巴乔夫的说法是准确的,切尔诺贝利代表着苏维埃国家最后的归宿,这个国家最终被自由表达的力量所瓦解。令人悲哀的是,竟然需要一次核爆炸才能释放这股力量。
切尔诺贝利之后,苏联在崩溃前还挣扎了好几年。1991年圣诞夜,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缓缓降下,历史上最大的帝国之一从地球上消失了。
& &&这个曾经失去上帝的国度,开始寻回上帝,这似乎不是一件坏事,之后的历史已经印证了这一点。阿列克谢耶维奇在书中用一个非常震撼的隐喻揭示了这一切――“我们看到一个女人坐在她家旁边的一张长凳上,正在给她的孩子喂奶――她的乳汁里还有铯――她俨然就是切尔诺贝利的圣母玛利亚。
& 要么饿死,要么毒死。”
发表于:16-04-30 09:50
被系统删除于: 12:52:07
发表于:16-04-30 22:58
被系统删除于: 08:12:48
你尚未登录或可能已退出账号:(请先或者组图:那些切尔诺贝利的“清理者”
导读:  [img]/photo//n.jpg[/img]
  “清理者”在切尔诺贝利四号机组前合影,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离世。
  日,乌克兰切尔诺贝利爆发了史上最严重的核工业事故,4号机组的核反应堆发生爆炸,熊熊大火将强辐射粒子喷向几千米的高空。为了扑灭大火和“封堆”,并对事发地周边无数高放射性的废墟和物质进行清理,前苏联前前后后派出了数十万被称为“清理人”的工作人员前往切尔诺贝利。根据俄
“清理者”在切尔诺贝利四号机组前合影,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离世。日,乌克兰切尔诺贝利爆发了史上最严重的核工业事故,4号机组的核反应堆发生爆炸,熊熊大火将强辐射粒子喷向几千米的高空。为了扑灭大火和“封堆”,并对事发地周边无数高放射性的废墟和物质进行清理,前苏联前前后后派出了数十万被称为“清理人”的工作人员前往切尔诺贝利。根据俄罗斯的估计,大约有300,000~600,000的清理人在灾难后的两年内,进入离反应炉30公里的范围内清除辐射污染物。清理人在清理的过程中往往会接受到非常高剂量的辐射,其中许多人难逃辐射毒手,或是疾病缠身,或是英年早逝。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25周年之际,日本的福岛核危机仍然在持续,当“福岛50勇士”的非凡勇气令世界动容时,让我们来重温一下那些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中奋不顾身的勇士们的故事。乌克兰科学家谢尔盖·别利亚科夫
“6次往返地狱”1986年,只有30岁的谢尔盖·别利亚科夫在乌克兰一所大学担任化学老师。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后,他一开始并不知情,此后的假日他到第聂伯河边钓鱼时,发现河水水位下降了许多,这意味着上游的水坝都被关闭了,这时,他才感觉到核危机可能非常严重。直到数周后,前苏联政府才对外承认发生了核事故。别利亚科夫当时是预备役军人,曾接受过化学战防御训练。当他得知这个消息后,不顾妻子的反对,自愿参加了切尔诺贝利的清理工作。“她显然是不高兴,但我还是报名参加了。我根本想象不到我将会迎来怎样的经历,如果我提前知道我将面临的,我可能就会重新考虑自己报名的决定了。”户外最多只能待2分钟1986年7月,别利亚科夫被派往切尔诺贝利。清理工作需要工作人员进入辐射区清理废墟或者修理管道,然后在身体接受到致命的辐射剂量之前跑回到安全区域。别利亚科夫在切尔诺贝利待了40天,参加了23次轮班,任务是爬到3号和4号机组的天台上执勤,收集沥青并用铁锹将之丢弃。这些沥青都是反应堆爆炸时被喷出来的,本身含有很高的放射性物质,而且天台位于户外,那里的辐射值非常高,暴露在如此辐射下的人将在数分钟内死亡。别利亚科夫共有6次往返辐射区,他形容犹如“6次往返地狱”。“守在楼梯口的人会告诉你,你去到这里、你做这件事、你在这里转弯,这个楼梯不稳固所以不要通过那里,否则可能在那里掉下来。你得把要做的事情印在脑海里,听从指示,然后跑。”天台上洒满了高毒性的沥青,执勤者得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地把更多的沥青刮下来并用铁锹带走掩埋。别利亚科夫在天台待得最久的一次是2分钟,而最短的一次他只待了30~40秒钟。“(如果时间差不多到了)那个人会冲你喊叫,或者由你自己决定(什么时候往回走)。工作一完成就必须从天台上下来。楼梯口那儿大概有700~900人轮流等候着(上天台)。那是一条不断移动的、没有尽头的人龙。”别利亚科夫回忆说,自己第一次前往天台的经历是最糟糕的。“我的护目镜里都是汗,就在那短短的时间里,我的体重可能就减少了10磅,因为那次经历实在是太触目惊心了。”“你必须一步一步地完成工作。我必须先爬100级台阶才能到达前往天台的梯子,然后我得爬上梯子,再往右爬70级台阶。到了天台后挖三四下沥青,再用铁锹把这些沥青收集到一块,最后把这些沥青丢掉。”别利亚科夫很快总结了一套让自己不再那么惊恐的工作方法:“你把整个流程分成一小段一小段来做,这样一来做每一段流程时你就不至于那么害怕。”谢尔盖·别利亚科夫他们只有简易防护背心和别利亚科夫一块儿前往切尔诺贝利的勇士有数百名,他们身上的防护装备少得可怜:一块铅片制成的简易防护背心,只能护住胸口和腰部;一对厚重的手套和一个防毒面具,但是这些都无法起到防辐射的作用。当时的工作人员每天接受的辐射量限额约为240毫西弗。根据美国环保总署提供的数据,500毫西弗的辐射量就可能导致恶心呕吐,1000毫西弗则可能导致大出血。当一名清理者累计接受的辐射量达到3000毫西弗时,他就会被遣返。许多参加清理工作的工人都英年早逝。别利亚科夫说,据他所知,跟他一块前往切尔诺贝利的人中至少有5人在不到10年间相继去世。但别利亚科夫也表示,还有许多人像他一样活到了50多岁,因此很难将切尔诺贝利核辐射视为这些人早死的唯一原因。离开切尔诺贝利之后,别利亚科夫也病倒了,在医院里一待就是好几个月。离开之后,“我十分虚弱,我的感官感觉完全改变了,我难以正常地进行呼吸。”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别利亚科夫甚至无法再打篮球。别利亚科夫的英雄举动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大的回报。离开切尔诺贝利后,他得到了一笔奖金,与妻子到印度旅行了18天,就把这笔钱花得一干二净。别利亚科夫说:“那是我第一次出国,太棒了,我现在仍然很怀念那次旅游。”他仍有体力打一场篮球如今别利亚科夫55岁了,他1992年从乌克兰移民美国,目前在新加坡阿尔巴尼分子研究公司从事科研工作。在别利亚科夫的脖子上,有一块硬币大小的皮肤因为当时裸露在含高浓度放射性物质的空气中而肤色怪异,但他拒绝深谈自己目前的健康状况。他说:“这是个人隐私。我可以告诉你,我看起来像没什么事,但事实并非如此。”不过,仍有充足的体力打上一场篮球的别利亚科夫仍是幸运的,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就是,“我可能被保佑着”。别利亚科夫说:“辐射对于活体器官的影响差异极大。有人在遭到辐射后仍然活得很好,但不幸的是,也有人只接受了低剂量的辐射就失去了性命。”别利亚科夫还用俄文撰写了一本名为《清理者》的回忆录,这也是他为了克服自己的心理和生理阴影而写就的。“心理学家建议我说,如果你希望忘掉那段可怕的经历,你必须得把它画出来或者写出来。”他仍然支持核电发展在别利亚科夫看来,切尔诺贝利和日本福岛核危机并非源于核技术本身的问题。他还以世界第一核电大国法国为例,称法国目前75%的电力来自于核电,但是严格的监管保证了核设施的安全。“切尔诺贝利是一次人为错误和设计缺陷。福岛核危机则是由一连串天灾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看看福岛事故最初那几天的画面,你可以看到反应堆在冒烟,我就知道核电站严重受损了。我那时候就已经知道,这场危机不会在几周或者几个月内解决,而是需要数年时间来进行清理。”别利亚科夫在接受采访时还给予了“福岛勇士”们忠告:“勇敢并不是天性,而是来自逻辑、良好的头脑,以及分析情况并作出合理决定的能力。假如您能够抵受压力和恐惧,你就能完成大部分想做的事。”尽管深受核辐射所害,但别列亚科夫认为,与核电的高效相比,其他的发电方式,如水力、太阳能和风力都显得苍白无力,石油和煤矿这些矿物燃料最终都会耗尽,核能将最终代替这些矿物燃料。首批赶到灾难现场的消防员立即投入了灭火行动。消防员维克托·比库恩冲到反应堆跟前灭火 两小时后撑不住倒下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后,第一批赶往现场的消防员在缺乏适当保护的情况下与大火搏斗,在喷洒无数吨水后却无法减弱火势。当晚就有2人死亡,接下来还有数人丧命。维克托·比库恩就是首批赶到事故现场的消防员之一。日凌晨1时40分,消防员维克托·比库恩被门铃声惊醒。打开门看到消防站的同事时,他明白一定出了大事。开车出来后,他才意识到这场灾难有多严重。他只穿一身棉布制服,距离反应堆仅15米14分钟以前,也就是日凌晨1时26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释放出的辐射物质是广岛原子弹爆炸的100倍。“眼前一片火光,到处是黑的烟雾、红的火苗,还有熔化物,”比库恩数年前回忆说,“反应堆顶盖已被炸开,沥青、混凝土和石墨四处飞溅。石墨所到之处,一切都被熔化。”在核电站,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有的仓皇逃走,有的正在向莫斯科呼救,消防队员们则义无反顾地冲进火海试图用水灭火。比库恩就是其中一员,当时他只穿着一身棉布制服,驱车轧过已落在地上的反应堆金属顶盖,一直去到距离4号反应堆仅仅15米的地方。他徒手把消防水管浸入最近的冷却池,吸足了水供给正在与大火作战的同事。大约每隔半分钟就要呕吐一次短短几秒钟以后,伽马射线开始侵袭他的五脏六腑,他大约每隔半分钟就要呕吐一次,逐渐感到头晕目眩和体力不支。两个小时后,他终于支撑不住倒下了。比库恩的同事将他救离了现场,先是送往当地一个诊所,后又被送到了莫斯科的专门医院。5个月后,比库恩获准出院,但必须坚持每年到医院做两次体检。他患上了糖尿病、白内障、心脏病、神经紊乱和其他一些慢性病。医生后来开具的证明显示,他受到260生物伦琴(约2600毫西弗)的辐射。有专家称,他吸入的辐射量其实比这更多,足以导致急性辐射病。“真想不到他居然活下来了”“真想不到他居然活下来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辐射专家迈克尔·列帕霍利说:“这是一种大无畏的举动,我想,凡是明知那里存在大量辐射的人都不会进去。”目前,比库恩携妻子娜杰日达及两个女儿柳德米拉和瓦莲京娜住在莫斯科。他深知,自己能活下来的确很幸运。切尔诺贝利事故之后,在被诊断患有急性辐射病的134人当中,有28人在1986年就死了,包括至少6名消防队员。他和他的队友们“拯救了欧洲”让比库恩感到欣慰的是,队友们的牺牲减少了向欧洲甚至日本散布辐射颗粒的烟雾。“这些人拯救了欧洲,”他曾抚摸着队友们的黑白合影说,“假如他们不尽职尽责, 大火就会蔓延到1号、2号和3号反应堆。”当时,前苏联政府一共派出了60万名抢救者前往切尔诺贝利进行善后清理工作。联合国“切尔诺贝利论坛”提供的一份报告显示,其中明确因遭受辐射而去世的清理者大约有4000名。目前,许多清理者要求政府兑现当初向他们承诺的现金奖励、免费医疗服务、新住房和其他一些福利,但是当中不少人都表示,前苏联解体之后,这些福利项目都逐渐没有了。比库恩退休后,每月的退休金加上国家津贴共5500卢布。他曾要求俄罗斯内政部每月付给他1万卢布的赔偿费,但内政部并不同意。对比库恩来说,切尔诺贝利的影响远未结束,但他冲进火海的那一刻根本没有多想,“那时没有人考虑回报,我所想到的是,女儿们在家里,镇上的人都睡着了。”直升机从空中灭火。直升机飞行员安纳托利·格里申科空中灭火 4年后病逝切尔诺贝利4号反应堆爆炸后的第三天,前苏联出动80架直升机灭火。士兵们从200米的高空徒手向反应堆空投80公斤的沙包,希望将反应炉内还在燃烧的火焰扑灭。派遣的直升机数量在次日又攀升至110架乃至300架。飞到反应堆正上方灭火安纳托利·格里申科是第一批被派往燃烧的反应堆上方灭火的直升机飞行员之一。他需要驾驶飞机飞到反应堆正上方,然后从200米的高空徒手向反应堆空投巨大的沙包和混凝土包。格里申科是一名优秀的平民试飞员,他驾驶的米-28型直升机是当时全球最大的直升机机型,这也是为何米-28被当局选中来向反应堆运载和投掷沙包的原因。飞行员们在米-28的机腹下,用一根长200多米的绳子吊着硕大的容器,容器里装着沙子或者混凝土,试图用这些沙子或混凝土扑灭反应堆的大火。三天里,格里申科5次载着沙包前往反应堆。虽然穿着防护服,直升机外面也包上了铅片,但格里申科仍难逃辐射的毒手。在完成第二次飞行任务之后,科学家就告诉他,他和机上的其他队友已经遭受了致命的辐射量。得知这个消息后,格里申科为队友取消了接下来的飞行,但他依然带领着一些志愿者完成了剩下的3次飞行。很快就患上了白血病由于遭受了过量的辐射,格里申科很快就被发现患上了白血病,为了治病,他曾辗转于家乡乌克兰和美国。1990年,一位美国飞行员得知格里申科的事迹之后,出资帮助他来到美国,在西雅图进行了骨髓移植手术。可是两个月后,身体虚弱的他因为肺部感染再次入院,两周后,因心肺衰竭离世。他去世时距离那场灾难只有4年。娜塔莉亚·曼佐洛娃俄罗斯科学家娜塔莉亚·曼佐洛娃脖子上留下一条“切尔诺贝利项链”局势获得控制之后,前苏联政府派出了一些科学家前往切尔诺贝利对核事故产生的放射性尘进行研究,娜塔莉亚·曼佐洛娃就是其中一员。35岁的曼佐洛娃原本在一个秘密核设施工作,1987年前往切尔诺贝利后,在接下来的四年多里一直在那里从事研究工作并协助清理。在一所被废弃的护理学校里,曼佐洛娃发现了一条骨瘦如柴的狗,它窝在一个孩子们平时用的小床上,松垂、渗血的皮肤显示它遭到了放射性物质灼伤。当时,曼佐洛娃看着这条狗,觉得它的眼神无比哀伤。“它很爱学校里的孩子,因此即便孩子们都已经撤离了,它还待在小床上。”这条受伤的狗在曼佐洛娃的脑海里难以抹去,她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说,这是核事故如何影响生活的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也是为何世界需要小心翼翼地避免另一场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原因。这位俄罗斯科学家将核灾难的破坏性与战争相提并论,但她表示,两者之间有个本质上的不同:在战争中,你可以很快地知晓敌人是谁,可是在核事故中,“我们有个看不见的敌人,却可以在许多年后置人于死地”,曼佐洛娃反复强调着核辐射对人体健康的长期影响。12名同事都已不在人世曼佐洛娃看到的那条狗在核事故1年多后死掉。事实上,1987年下半年,曼佐洛娃到达切尔诺贝利时,当地的动物正在开始大批地死去。曼佐洛娃所在的研究小组共有13名科学家,主要任务是清理爆炸后产生的大量毒性物质。除了她以外,其他12名同事都已经不在人世。到了切尔诺贝利之后,清理员需要将那些沾满了放射性尘埃的动物尸体或者其他日常用品掩埋起来,为了降低辐射风险,有些核电站附近的房屋也被掩埋了。在切尔诺贝利附近,曼佐洛娃和同事们发现了一座死镇,镇上空荡荡的,却又好像都还住着人,因为户外的晾衣绳上仍挂着许多衣服,厨房的饭桌上仍摆着饭菜。这里杂草丛生,但大多数建筑物仍保存完好。“从这里撤离的人们把所有的物品都留在了房子里,包括他们的宠物,所有东西。”这样一来,许多被遗弃的宠物都流落在这片充满放射性物质的街头。一次,一头明显患有辐射病的硕大野猪还袭击了研究人员驾驶的车辆。“在被污染区,政府不得不将整片森林销毁,因为它们遭到了过量辐射。遭受核辐射的伤员被送到莫斯科的一家专门医院里,后来大都死在了医院里。医生也被告知要格外小心,不能碰触这些伤者,因为他们已经成了辐射源。”曼佐洛娃回忆说。现年59岁的曼佐洛娃说,至今切尔诺贝利周围仍能看到辐射留下的痕迹和影响。直到现在,俄罗斯政府都不曾告知过曼佐洛娃当年在切尔诺贝利所受到的辐射量,后来她患上甲状腺癌时,医生告诉她此病和辐射有关。曼佐洛娃说自己的脖子上有一条“切尔诺贝利项链”,可是这条“项链”既不是金银也没有宝石坠子,而是两道长长的、开刀后留下的疤痕。离开切尔诺贝利数年后,曼佐洛娃就因为患上甲状腺癌而切除了一侧甲状腺。去年7月,她又切除了另一侧的甲状腺。现在,59岁的曼佐洛娃必须坚持接受鸡尾酒疗法,以弥补甲状腺被切除后无法生产足够荷尔蒙的缺陷。“我的免疫系统非常脆弱,它(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毁了我的生活、我的健康。”“我不是英雄”曼佐洛娃还记得,她在切尔诺贝利工作时,老母亲病倒并且被诊断出癌症,可是即便如此,当局也不同意让她回家看望母亲。当局后来给予的赔偿金也少得可怜。曼佐洛娃说,如果可以再选一次,自己可能不会愿意前往切尔诺贝利。当问及自己是否是一名英雄时,曼佐洛娃说,有些人认为她是,可她自己从未如此认为。“我是一名技术人员,这只是我必须完成的寻常工作,并没有太多英雄主义的想法。我不是英雄,因为这是你必须要去做的。”曼佐洛娃说,当时的前苏联政府并没有做到信息公开,也没有告诉参与清理的工作人员其处境多么危险。对于此次日本福岛核危机,曼佐洛娃认为,国际社会似乎并没有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中吸取多少教训。
猜你感兴趣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为什么切尔诺贝利需要至少3000年才能复原?|界面新闻o天下1986年核事故后被毁坏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来源:网络4月26日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30周年的日子,发生于乌克兰普里皮亚季(Pripyat)的这场灾难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为严重的核泄露事故。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对当地环境造成了无法挽回的破坏,这一影响将会持续数千年之久,&一家全球性环保组织在其2016年对这一事故的研究报告中这样说道,&此前在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任何一场单一事件能泄露如此之大量、且作用时间持久的放射性同位素进到环境之中。&
尽管距离灾难发生已经过去了三十年,但普里皮亚季小城想要重现昔日的荣景却依旧遥遥无期。一些反对让居民重新搬回普里皮亚季的人说,鉴于核能长期风险带来的高污染水平,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临近区域需保持至少3000年的空城状态。
&虽然支持搬回的人说是安全的,但是核能的历史却是充斥着不少血淋淋的灾难事件,&关注社会责任医生协会(Physicians for Social Responsibility)说,&1986年发生在乌克兰的切尔诺贝利灾难便是其中之一,它是核事故潜在的灾难性后果中最可怕的事例之一。据估计有22万人因为这场灾难而流离失所,事故中产生的放射性尘降物摧毁了白俄罗斯和乌克兰4440平方公里的农田和6820平方公里的森林。&
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内的一个反应堆发生了异常的功率剧增,导致了四号机组的爆炸,整座核电站随即陷入火海。大约1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位于白俄罗斯、乌克兰和俄罗斯之间,面积比美国纽约州还大)被严重污染,有800万人因此面临严格的土地使用限制或不得不搬到其他地方居住,至今仍有500万人生活在被认为受放射性物质影响的区域内。
&我们自大傲慢地确信着,我们已经完全能够掌握这股被我们玩弄于鼓掌之间的力量,我们能够让自然的力量臣服于我们的意志,没有什么是我们所做不到的,&从1977年开始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工作直至爆炸那天的工程师Sergiy Parashyn向《堪萨斯城星报》(The Kansas City Star)回忆道,&当然,就是在那一天,我们明白了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
现在,正致力于切尔诺贝利现场清理工作的核专家们说,3000年后让人们重回这片曾被毁灭的土地居住属于乐观的估计。
&由于核事故中泄露的部分同位素在数万年后都还带有辐射性,因此对于当地的清理不仅仅是首批救援人员的事情,更是他们的后代、他们后代的后代的事情,&《时代》杂志的Eben Harrell和James Marson撰文道,&当被问及事故地何时才能再次变得适于居住时,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站长格兰莫特金(Ihor Gramotkin)回答称&至少两万年&。&
三千年也好,两万年也罢,这些警告并没能阻止一些当地人重新搬回切尔诺贝利附近地区,这是他们的亲人们称为&家&的地方。
Oleksandra Lozbin是大约160名回到当地的居民之一,她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表示:&我丈夫一辈子都想回到他的故乡去。他回来的时候这里还是全封闭状态,不让人进。他穿过带刺的铁丝网才进来的。&2010年,Lozbin和她的丈夫回到了他们距离切尔诺贝利仅有7公里的家中。&我们想要保存切尔诺贝利的历史,我们希望人们能够回到这里生活,他们的子孙将能看到这里的生活面貌是怎样的......&
除了Lozbin和她的邻居们,回到这片曾被灾难吞噬的土地的还有野生动物,它们的身影也再度出现在了这一荒凉的地域。
最近一项针对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附近1000平方英里(约合2590平方公里)区域内的研究发现,即便当地环境仍处于高辐射水平,但是动物们却依旧在这里正常生活着。
&当人类搬离这片区域后,自然的力量便开始旺盛生长,即便是在发生过世界上最严重的核事故之后,&英国朴次茅斯大学(University of Portsmouth)的环境科学家吉姆&史密斯(Jim Smith)告诉《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如今切尔诺贝利附近的野生动物数量,很有可能比核事故发生前还要多。&
(翻译:张光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天下事,请戳天下首页()。动动手指,长按二维码,关注【最天下】微信公众号:theveryworld(如果长按不行,就麻烦看官扫下呗)
来源:《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原标题:最新更新时间:04/27 09:55更多专业报道,请
0相关文章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切尔诺贝利阴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