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做不到我说的到却做不到。心里是这样想的,可是行动…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14386',
container: s,
size: '234,60',
display: 'inlay-fix'
&&|&&0次下载&&|&&总119页&&|
您的计算机尚未安装Flash,点击安装&
阅读已结束,如需下载到电脑,请使用积分()
下载:40积分
相关分类推荐
0人评价6页
0人评价13页
0人评价6页
0人评价6页
0人评价5页
所需积分:(友情提示:大部分文档均可免费预览!下载之前请务必先预览阅读,以免误下载造成积分浪费!)
(多个标签用逗号分隔)
文不对题,内容与标题介绍不符
广告内容或内容过于简单
文档乱码或无法正常显示
若此文档涉嫌侵害了您的权利,请参照说明。
评价文档:
下载:40积分为什么「道理都懂,可执行力差」的现象如此普遍?
【kyleyoung的回答(2242票)】:
谢邀。因为我们日常所说的“道理都懂”,这个门槛实在是太低了,低到我们轻而易举就“懂”了很多东西,“明白”了很多东西。在这种低劣的半成品般的认知状态下,我们其实并不能很有效地做事。于是,“我们误解了世界,反说他欺骗我们”。
以上是概括的回答,我估计太概括了,大部分人读完仍然不会有一丝触动。所以再详细说说。我看到这个提问已经也被贴到了“”的标签下,我就从解决拖延的角度,来分析一下“道理都懂,就是差,就是做不到”的现象。本人是全职的拖延症咨询师,就目前,我看到的对此问题最有效的分析角度,其实是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
有“拖延症”怎么办?那就“战拖”呗。可是“战拖”容易吗?不容易。“万事不拖延”当然是个不切实际的目标,“在某方面实质性地减少拖延”则相对现实。不过,从我们社区的绝对人数来看,即便是后者,比例往往也少之又少。大部分人没有取得“战拖”的胜利。
为什么呢?经过归纳,我们发现,“战拖成功”的人各有各的成功,而“战拖有待成功”的人,却有一个共同的原因:他们都是——拖着不去战拖。
这种绕口令一般的说法,多少会让人哭笑不得。我们把它缩写成一个概念,叫做“拖战”。什么是“拖战”呢?有很多种方法在那里,有很多条经验在那里,有很多心理咨询师等着给你治病驱魔,有很多精神科大夫准备给你开改善注意力的处方。
而你,只是漠然地看了他们一眼,说了一声:“哦,知道了。”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于是拖延依旧。“慢性拖延”依然如故,直到它下一次急性发作,也许是某门考试迫在眉睫,也许是老板终于受不了你威胁要炒你鱿鱼,也许是因为迟到错过了1分钟前起飞的航班。你才回到小组,又一次发出嚎叫帖:
“怎么办???我就是克服不了拖延!!!别跟我讲方法讲技巧讲经验讲道理了!!!道理我都明白,可我就是做不到!!!”
“拖延症”这个词传开已有数年,至今已觉不新鲜。如果说几年以前,在豆瓣“我们都是拖延症”小组发轫之初,大家对拖延的了解还少得可怜,那么现在,有经验的过来人、有成效的技巧方法已经很多了。如果当时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那么现在已经有许多大桥的雏形了。很多人只是饿死在面包堆里。
“道理都明白,就是做不到”?没有什么比这个更令人沮丧了。就好像是尝遍了全世界所有的药,却发现无一有效,只好给自己贴一个标签——“绝症”。
问题出在哪里呢?可能出在“尝”上。看了帖子看了书,你觉得这些都明白了。事实却是:你明白个头啊,你根本没明白。
因为真正明白的人,早就去做了。这里有一个思想,“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传奇大儒王阳明先生的宝贝,应该说是压箱底儿的宝贝。而这位阳明先生的事迹,很多人早有耳闻。他既是思想家,又是军事家。在写书的人里边他是最能打,在打仗的人里面他最有思想。龙场悟道、深山剿匪、只身平叛,一件件事情成就了这位旷世全才。似乎是因为某些政治方面的原因,从1949年以后,大陆这边就有意无意地疏远了他,把他矮化成教科书脚注里的所谓“唯心主义哲学家”,直到近几年,阳明热再度兴起。如果你没有听说过他,可以去读《明朝那些事儿》的第三本。大半本书都在讲他的事迹,作者写得非常好,读来极其可口。
图1 西花厅,王阳明故居。相当于阳明先生举办“轰趴”的地方
可是,“知行合一”太流行了,流行到变成成语了,以至于很多人忘了它本来的意思。就像是所谓的“拖延症”,变成热词以后,多数人也已经不记得它本来的意思一样。
我最早对“知行合一”的理解,是把它当成一句道德劝勉,当做“行要跟上知”的意思。这就等于旁边有人说:嘿,哥们儿!可不能光说不练啊。你的理解是不是这样?这能产生什么效果,能给你行动的动力吗?那些你知而不行的事情,该不去做,还是不去做。
后来增加了一项理解,叫做“知要体谅行”。在这个阶段,我意识到人的局限,个人的局限,组织的局限,时代的局限,世界的局限。我意识到接纳的重要性。我意识到应该调整认知,作出有可行性的计划。
直到后来,我读王阳明《传习录》里的原文,又读钱穆《阳明学述要》里的梳理,这才猛拍大腿,感叹一句:老爷子那里的“知行合一”,原来根本不是这个意思啊。
怎样理解“知行合一”?我在知乎里看过一条这样的问题。遗憾的是,目前的回答里,没有让我觉得直击本质的。或者接近本质了,却又语焉不详。其中我最受不了的,是一些人把它说得玄之又玄的倾向。就算那些解释本身是有道理的,但我肯定那不是阳明先生的本意。老先生如果知道了,估计会气得活过来。虽然在史书里,他都是以一副淡定的模样,出现在读者面前。
对“知行合一”最集中的解释,我觉得是《传习录》里《徐爱引言》当中的话:“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如果要进一步阐释,那就再加同一本书里《答顾东桥书》当中的话:“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换回“战拖”语境吧。前一句话的意思就是:什么“道理都明白”啊?你其实没明白。明白的人早就去做了。在你说“明白”了对付拖延的方法时,你以为自己已经“知道”了,但阳明先生却认为你“只是未知”,至少你没有“真知”。而阳明先生定义的“真知真行”,有一条标准是“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如果你明白到——就像见到帅哥或美女一样想甩开节操猛扑过去,或者像闻到难闻的气味一样退避三舍——那才是真知。
战拖当中的“真知”
举个例子来说。《拖延》里曾推荐了阿兰·卡凯的“瑞士奶酪法”。在一个比较大的任务中使用“见缝插针”的方法,利用零碎时间,而不要消极等待整块时间的出现,即是“瑞士奶酪法”。你可以把要背的单词分成若干组,可以把要听的公开课提前下载好,可以在平板上安装电子书阅读应用。这样,在乘坐或等人时就可以阅读了,甚至在安全的地方走路或跑步时,也可以听音频了。
这是很有效率的利用碎片时间的办法,战拖会里很多有效率的达人也在使用。我认识的一位成员,两年来,在上下班的地铁上就读了上百本书。 不过,只“知道”以上这些,并不等于你已经“真知”。“真知”,应该能对细节问题的答案,做到心中有数:哪些事情是真正值得在碎片时间里做的?是看书、背诵、练口语、运动、听音频还是看视频?如果是看书,那么哪些书是值得看的?是用什么形式来看?纸质版还是电子版?纸质版是多大开本,是否方便携带?电子版阅读体验怎样?电池续航能否保证?是否方便做标记?阅读器应用会不会闪退或频出bug?书的内容适不适合在相应的环境里看?比如需要推演大量数学公式的书,就不一定适合干扰密集的环境。在车上看书会不会晕车?会不会容易坐过站?如果是听音频,能不能听清楚?会不会影响交通安全?
这样的问题,还可以列出很多。一旦你去试验某种方法,这样的问题就会扑面而来。如果你没有解决掉这些,往往根本不可能坚持“瑞士奶酪法”。“书太无聊了”、“太费电池了”、“总是坐过站”……于是作罢,然后得出结论——“奶酪法没用!我试过”。甚至进一步的结论——“拖延症是绝症”。可是,有人逼着你选无聊的书吗?小块的移动电源很贵吗?你手机没有定时提醒功能吗?
细节问题,往往只能在行动中遇到,因为很少有人会把他们写到书里、帖子里。原因至少有两个吧。一个是:写得面面俱到,实在是太婆妈了,不够高大上。一句话让读者琢磨半天,那多有境界啊。另一个可能更主要:细节太多了,不同人面临不同细节,根本顾不过来。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可是,在互联网时代应该怎样三省吾身?在什么时间自省?用什么工具来辅助记录,是记事本还是电子表格?就算老先生有心回答,他难道要穿越吗?
这才是“合一”的意思:要达到“真知”,就必须通过行动来总结;而总结得差不多以后,行动本身也完成了。从时间上,知和行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差不多的。记得数学上的交集图吗?两个鸭蛋,一碰,一挤,中间有块重叠。对于知行合一来说,不是中间有交集,而是两个鸭蛋被挤成了一个。
如此一来,还会有能知不能行,光懂道理做不到的问题吗?那就是个伪问题。
对一种方法的理解运用,到了自动自发、停下就会不舒服的境地,才能算“真知”。如此一来,才能避开“拖战”,达到战拖的目标。也就是“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而把未知的状态错当成了知,就是悲剧所在。世界就是一座熊出没的森林,我们每个人都在里边冒险。最大的悲剧,不是你跑得比熊慢,不是你跑得比同伴慢,而是:你跑得既比熊慢,又比同伴慢,却还错当自己是短跑冠军。
等等,逻辑上似乎讲得过去,但这会不会只是个文字游戏呢?只是换了个定义嘛。而且,如果这样定义“真知”,我们的知识岂不是要大幅度缩水?想想这二三十年学到的东西,一句话就给蒸发了。还有,听说小组里有位成功的“战拖先驱”,她希望把“知行合一”刻到“墓志铭”里,是怎么一个故事?
图2 瑞云楼,王阳明故居。据说阳明先生在这座楼里出生
是概念游戏,还是确有其用?
“好的”,你说,“我理解了,不就是把‘知’的范围往后拉了拉,把‘行’的地盘往前拽了拽嘛。可是这有什么差别吗?换了个概念而已。中国把五星红旗插到南极,美国把星条旗也插到南极,难道南极就变成联合国了?”
当然不是概念游戏。“知行合一”能发挥效力,在我看来,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人类似乎天性厌恶“未完成”的状态。以往知与行分离,中间是一条人为划分的边界。根据方便,边界可能是你看完一本书,或者做完一遍笔记,或者通过一场考试,或者是跟人讨论完一篇帖子。不要低估了边界的力量。边界的实质,在于给人一种完成感、成就感、回报感,一种“到此可以停下”的错觉。
没有到达边界时,人更容易不甘心。为什么?我猜测是:因为沉没成本。已经在这件事上花费了时间、金钱、精力,没有人愿意有始无终,除非有其他目标的强烈干扰。当知与行分离时,因为一条虚拟的边界,我们更容易在阅读、考试、讨论等过程的终点上,长松一口气。事实上,如果你学一门课的最终目的只是考试,那你的确可以松一口气。如果你读一本书的最终目的只是在豆瓣上标记为已读,增加“读过”的数量,那你也可以松一口气。可惜真正值得我们学习的一切,终点往往不是考试,不是标记,而是运用,是行动。
而“知行合一”会提醒我们的是:那条边界是不存在的。它是假的。原先认为的“明白”不是真明白,原先认为的“知”不是真知,而是一知半解。而一知半解才是最大的浪费(就成本来说),而且可能有害。盲目自信、眼高手低者有之,抱怨现实不符合书本者有之,懂得越多信心越少者有之。——最后一种,不是说懂的越多越谦虚,而是说在一知半解之前至少还有希望,而一知半解之后却只收获了“挫折感”,因为“拖延依旧”。
想要对得起你学习时死掉的脑细胞?那就把知行之间的沟壑填平。不然,你就亏大了。
第二个原因是,知行分离后就不再是知行。再打个比方吧,我喜欢称作“骨肉相连”的比喻。你觉得什么是肉,什么是骨头呢?
你可以着眼于解剖,除去毛发皮肤以后,再把动物躯体按照软硬分开。软组织称为肉,硬结构称为骨头。这是一种定义。你也可以着眼于功能,把起到支撑作用的硬结构称为骨头,把连接硬结构,通过牵拉收缩产生运动的软组织称为肉。
这两种定义可不一样。在屠夫的砧板上,只有前一种定义里才有骨和肉。要是按照后一种定义,不再起支撑作用的骨头还是骨头吗?不再有生命机能的肉还是肉吗?
知行分离的定义,是解剖的定义。知行合一的定义,是功能的定义。解剖的定义适合屠夫,也适合周围那一圈流着口水的吃货。而功能的定义,才适合动物自身。
你呢,你希望生活在哪里?是屠夫的砧板上,是吃货流着口水的目光里,是心理学家和精神科大夫深深的脑海里,还是你自己的生命和梦想里?
你还觉得知行合一只是个概念游戏吗?概念是我们精神殿堂的砖瓦。
让“知行合一”与行动合一
如果你是从本文开头一路看过来的,那现在你已经看了四五千字了。可是很遗憾,这一切都是白看。你明白什么意思吗?单纯读完这几千字,仍然不能算“真知”,仍然是“一知半解”。重要的是,得做点什么,让“知行合一”的认知跟行动一致起来。
我想通了“知行合一”,是在两个月前。现在我来说说它给我造成的几条影响。
第一条,因为干货,所以踏实,所以自信。
这一条其实可以称为“后果”。按照“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的标准,我立刻意识到,其实在很多领域,我原以为自己知道的,其实根本不是真知。那么“知”的数量迅速缩水了。一开始觉得这是可怕的事实,但后来想通:谁又不是如此?在信息时代,每个人接触到的信息,肯定远远多于自己所能行动的量。至于缩水,缩水之后便是干货,踏实的干货,自信的干货。
你也许早就听说过苏格拉底“自知其无知”的故事。苏格拉底清楚自己的无知,但特尔斐神庙的神谕却说,苏格拉底是全雅典城最有智慧的。在最初的惶惑之后,他考察发现,苏格拉底是唯一一个承认自己没有智慧的人,而这就是他的智慧之处。
你看,就连苏格拉底都这么痛快地承认自己的无知了。你还为自己“真知”的缩水烦恼什么?而今我觉得,踏实的感觉最好。
第二条,知不足然后学。
“学然后知不足”是成立的,“知不足然后学”更常见。
意识到“瑞士奶酪法”不能停留在一知半解,我反复总结,挑出了11个适合自己的app,分成“乘坐/等候”和“梳洗/行走”两类,在手机第一屏分设文件夹装进去。从此碎片时间里,可以阅读,可以听,可以运动,可以看视频。
缩水的感觉过后,猛烈的好奇心重新回到心中。很多熟视无睹的东西,现在突然重新想探个究竟。之前为了避免信息过载,经常关闭信息来源。而现在,信息减肥当然还要做,另一方面也在注意知识面的平衡。现在我有意识让自己读综合性杂志,读之前读不下去的财经和商业杂志。
在手机和平板上安装了维基百科的app,可以一键查询了。碰到尚未深究过的东西,无论是柿子里的涩味元凶“单宁”,还是“认知学徒制”,随手查一下维基。
在朋友的影响下,看TED演讲视频和哈佛幸福课,听《冬吴相对论》,研读《骑士制度》学术论文集,筹划新型系列课程“战拖骑士团”。回首过去几年,我觉得有挺长时间,自己都生活在生活之外。而今,能听到回归的脚步。
怎样读“战拖”书和帖子
再回到一开始讨论过的问题。要怎样读战拖方面的书和帖子?我的建议是:少量多次,随读随用。
一本菜谱书该怎么读?字典又该怎么读?你见过有人把菜谱书从头到尾仔细读完,然后才去做菜的吗?又有谁一定要把字典全看完再去阅读别的书吗?答案是有,但他们不是专家或图书编辑,就是有毛病。
战拖书怎么读?道理也一样。请回想你读书看帖子是为了什么,是为了阅读本身,还是为了获得改变呢?你是希望活在砧板上,还是希望活在生机勃勃的命运里呢?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有关“知行合一”对战拖的启发,就写到这里。最后再说一句。在我们20万人的“战拖”社区,有史料记载的第一个大幅度好转者,ID叫做“我要好起来”。她曾用半年多的时间,就像旱地拔葱一样,在几十本好书的帮助下,给自己来了一场认知-行为治疗,不但摆脱了之前困扰她的严重拖延,还度过了身体健康方面的危机。她的故事曾写成文章《》,发表在杂志和战拖会网站上,激励了众多成员,她也成为众人的偶像。而她的偶像之一呢,就是王阳明。她有这样一个愿望:百年之后能获得一块墓碑,上书一行小字: “此地长眠者,知行惟合一。”
【江城雨的回答(924票)】:
首先说结论。道理都懂,可执行力强需要一个前提。
————理解道理到可执行力之间的传递纽带要足够强大。
而大部分人根本意识不到这点,从理解到执行并不是线性连接。
道理和可执行力的关系,实质是理智和情绪关系的一种体现。
理智决定走向的目的地,情绪提供执行的动力。
你看似很理性地做了个决定,但是为什么却执行不了呢?事实是你每天做决定的是情绪,而它远没有那么成熟。
丹·希思 在《瞬变》一书中对此有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
人类的理智与情绪,就如骑象人和大象,骑象人提供方向(道理),而大象提供驱动力(执行力),想让大象走的好,骑象人手里的鞭子和胡萝卜就必须要用好。
情绪化的一面:大象——懒惰不沉稳,只看到眼前立刻能得到的好处而忽略长远的好处。
理性的一面:骑象人——超越眼前得失的思考能力。
骑象人(理智)希望走向自己的目的地,但惰性的大象(情绪)却不听使唤仍在原地踯躅不前。
所谓的传递纽带就是理智去引导情绪的方式方法,就是骑象人手里的鞭子和胡萝卜。
骑象人(理智)就像是公司的上级,上级明白了目标,知道该如何去做,但这并不意味着下级(大象)就可以充满热情的去执行,这其中需要很多的努力与沟通,而这真是大多数人所欠缺的。
那么该如何加强这个传递纽带呢,怎么用好手里的鞭子和胡萝卜呢?
在这里抛砖引玉的简单说一下,有不到位的地方望各位知友指摘。
提高传递纽带的基本框架:
1.给骑象人(理智)提供方向。
表面上看上去貌似道理都懂,却冥顽不化。其实是缺乏清晰的目标所致,因此要提供清晰无误的方向。
评价目标是否明确有一个:即是否具体(Specific)、可衡量(Measurable)、可实施(Attainable)、有相关性(Relevant)、即时(Time-bound)。(篇幅有限,具体内容就不细说了,有兴趣的可以点击蓝字查看百度百科的介绍。)
明确的目标既能够告诉骑象人(理智)目的到底在何方,还能让大象(情绪)明白为什么前往这个目的地是值得的。
2.让大象(情绪)动起来。
表面上看上去懒散,实际上却经常是因为已经筋疲力尽。
骑象人(理智)不可能强迫大象(情绪)去完成它的目标,
因此非常关键的一点是要让头脑中感性的一面参与进来。
让情绪去驱动执行,而不是理智,因为意志力是一种可耗尽的资源,研究发现,先前被要求用自制力拒绝诱惑的人,再做另一件事时自制力下降。
3.制造良好的环境。
看上去像是人的问题,实际上却经常是外界环境的问题。
当能够形成良好环境的时候,不管骑象人(理智)和大象(情绪)到底怎么样,可执行力都会提高的更多。
这就好比说你想好好学习,但是手上有手机,桌边有电脑,旁边有人在玩游戏。就算你再懂得道理,也需要尽很大的努力去克制自己。而换个环境就能事半功倍。
如果你要减肥,就要尽可能少去那些会吃过多东西的地方。这些地方大部分都是可以预见的。
提高传递纽带的10个具体方法。
1. 我们需要关注亮点。
关注亮点,即关注什么时候我们的可执行力很高,而不是老是去反思我们为什么执行力差。
成功的案例以及闪光点不但能够提供提高执行力的可靠方法,还能够提供希望。
2.描绘出一个极具吸引力的远景。
就像是公司里的老板都爱给员工画大饼一样,我们也必须给自己的行动找一个具有吸引力的目的地,这样我们的大象(情绪)才能主动前行,执行力才能提高。
3.制定计划。
制定计划的价值在于:这意味着我们事先集中精力做好了一些决定。
计划-行动的循环中,不存在什么有意识的深思熟虑,到了这个点就该去做什么,到了这个步骤就该去做什么,一切水到渠成。大大避免损耗骑象人(理智)用于自控的精力。
制定计划所起到的作用,其实是创造一个”即时习惯“,习惯的重要性就在此。
4.降低开始执行的门槛。
与一段很短但是需要从头开始的路程相比,人们会更有动力去走完那些虽然更长但是已经开始了的路程。
通过把大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小任务可以达到降低执行门槛的效果。
5.制造一种恐惧或者焦虑的感觉。
这种负面情绪能够让我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起来,让我们更有动力去执行。 当然如果你要做的事,本身就让你很焦虑恐惧了,请尽量放松自己,减轻这种状态。过多的焦虑与恐惧会往往会压垮本来就脆弱的意志力。
6.在同伴间寻找执行的动力。
在个体及群体层面,行为都是具备传染性的。找一些人来与你一起进行行动,相互鼓励,相互影响。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你之所以有如此作为,是因为你看到了身边的人也在如此作为。
7.不要企图每一步都是事先预定好的。
只要你走到下一步,情况早已发生改变,你只需清楚自己的方向在哪里(开始与结束),现在处于哪里。 尽量按照计划进行,如果情况发生变化,也一定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
8.“5分钟打扫房间法则”。
一旦你开始打扫房间了,你就很可能不会在5分钟之后真的停止打扫。你会惊讶于情况改善的速度有多么快,也会开始骄傲于自己所取得的成就。
9.在一个正常的环境中:分析——思考——改变的模式似乎行得通,然而,未来是不确定性的,更合理的模式是:观察——感知——改变。
10.意识到基本归因误差。
我们错误地将人们的行为单一地归咎于他们自身的本性,却忽略了他们正处于的环境。 整个环境中的一点扭转都会给行为带来绝大的变化。
这10项依重要性降序排列。
1. [美] 奇普.希思 / [美] 丹.希思
2. [美] 丹尼尔·卡尼曼
3.美] 凯利·麦格尼格尔
【叶残弓的回答(2269票)】:
首先出结论:执行其实是一门技术,有大量的技巧和技术来进行调整和管控
然而大部分人非常单纯的认为,执行就是:JUST DO IT
闷着头干就好了,没有技术可言,但是往往有心无力,就是做不到,就是抗拒,就是拖延
所以就会有大量的人出现: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对自己狠不下来的情况
我是一个战拖培训师,毕生精力都在研究执行的技术和自我管理相关的理论和方法
关于这个问题,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希望助于理解
这是一个大象和冰箱的故事
有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面的人如果能把大象放到冰箱里,就能成为:成功的人
B是一个鸡汤成功学讲师,他在到处告诉别人如何才能把大象放到冰箱里
A问:怎么才能把大象放到冰箱呢?
B答:非常简单,只需要三步:把冰箱门打开,把大象放进去,把冰箱门关上A如获至宝,惊为天人,越想越是飘飘然,好像感觉成功就在手边一样
遂回家,兴冲冲的熬夜做计划,哪一天捉大象,哪一天开冰箱门,哪一天关冰箱门
第二天,起床困难之后,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埋怨着自己的拖延,晃到了天黑
3天以后,A在一个叫做知乎的网站上提了一个问题
道理都懂,为什么执行力如此的差?
最终得出的结论是:
我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我相信很多人读到这里,已经知道我说的是什么意思了
你给自己制定的很多计划并不比捉大象高明多少
为什么执行不了?
因为你完全不了解“执行”的技巧,你只知道要去做而已
如何建立好和事情的关系,找到内在驱动力?
如何调整计划,及时获取正反馈?
如何进行身体的调整,保证充分的精力为解决困难做好基础准备?
如何调整疏导负面情绪,避免出现困难时,先被自己的情绪打败?
执行是一门技术,复杂的系统的技术
我一直的观点就是:人其实是一个机器,执行就是掌握这个机器的操作方法
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减少自我斗争,充分利用人性
但是现实中,整天教育我们的却是那些“不带勺子的鸡汤成功学大师”
他们唯一的本事就是整天说一些,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大废话
就像装大象的三步曲一样,道理没错,却是没有任何指导意义的废话
你要是真想装大象,下面才是你需要做计划和考虑的:
怎么捉,用什么工具,怎么运输
冰箱尺寸,怎么建造,谁来建造,工程造价,费用来源,技术设计和改造
甚至这么大的冰箱门,供电和开关都是需要费一些周章单独设计的
如果你做事情的计划,原始到像捉大象一样简单粗暴的话
那肯定是执行不下去的
市面上存在的战拖书籍也好,励志书籍也好,兜来兜去讲的貌似很有道理,实际上一点操作性都没有
我们遇到困难,成功学都是不变应万变:
他们告诉你:明确的目标,坚定不移的意志,坚持做下去,一定会成功
或者更邪乎:吸收天地的能量,挖掘自己的潜能,相信自己一定行。。。
or 早起之后,大喊一声“旺旺” 之类的
如果是我来解决这样的问题,就是推崇“简单”“可行”“易操作”的流程化方案
比如我有一个学员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每次操场跑步,目标是10圈,都是第五圈就累坏了,坚持不了,每次都放弃,锻炼和减肥的效果不好,怎么破?
用鸡汤来解决的话应该这样的:
首先大喊:相信自己一定行!
然后大喊:要成功,先发疯,闷着脑袋往前冲
最后,还是该坚持不了,还是坚持不了!
一样扯淡的配方,一样扯淡的味道
我提供方案的话,就会细化的分析问题,并给出可执行的方案
失败原因:
第一、跑步对我们来讲很辛苦,人体是趋利避害的,这种对身体来讲“非必要的消耗”自然身体会抗拒
第二、跑步本身很枯燥,跑圈会更枯燥
第三、跑圈这个形式给了我们容易放弃的机会
最终出来的方案就是:
既然身体抗拒“非必要的消耗”我们就想把法把运动变成“当前有意义的活动”
既然跑步太枯燥,就想办法把跑步的方法变得不枯燥
既然跑圈容易放弃,我们就选择一种不容易放弃的形式
最终方案:
解决枯燥:戴上耳机,听自己喜欢的音乐或者节目,不要跑操场,选择跑马路,让场景变得丰富,变化,有意思
解决放弃:跑圈难以坚持就在于可以随时可以停下来,而且非常容易停下来,放弃之后没有不良后果,那我们就选一条笔直的,离家远的马路,然后一路离家远去,能跑多远跑多远,跑到自己筋疲力尽,想放弃的时候,你还得,不得不再往回跑!
此时你发现,你没法选择放弃,因为你必须返程,这样即便是跑了5圈的距离就想放弃,你还有5圈的返程距离,剩下的这5圈,你就是爬也得爬回去
解决意义:赶紧回家洗漱,吃饭,上班,睡觉这些就是当前最现实,也是最紧迫的意义
跑步做不到计划运动量,就非常有效的解决了
后来学员反应,按照我们提供的方案来做,基本上都能达到运动量,因为每天都是极限X2
什么是好方法?这就是
真正的好方法应该就像吃药一样,只要你做到最近基本的“按时服药”
然后,就能实实在在的起到效果
我们研究拖延耗费了很多的心血,总结研究了大量的方法,基本上大部分的问题都是可以通过系统的分析和科学的计划制定来实现的
最后还是说一句话:
执行不是JUST DO IT而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技术活
关于大家经常提问的几个战拖方面的问题,我做个目录,真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精力管理方面的
2、马力理论
PS:很多人加微信问我:如何摆脱拖延?如何提升自己?怎样高效工作学习?如何管理情绪等等人太多了,无法逐一回答,于是我打算办几期公开课,细致讲一些干货
希望参与课程,克服拖延,提升自我的读者可以添加我的微信:Adonchuanzhang 备注:公开课
我们一起学习最具操作性的战拖方法,快速提升自我
深受拖延折磨的读者,可以加微信:Alanchuanzhang 寻求帮助 备注:系统课程
【合非的回答(46票)】:
这种问题,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了。
用行动体会到的道理,跟用眼睛耳朵嘴巴体会到的道理,只是看起来一样而已。
事实上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儿。
天龙谈禅竖一指,那是真正行动体会到的。
童子谈禅竖一指,只是看到而已。
还真以为自己懂了?
【翟长昊的回答(48票)】:
这是一个人性中的普遍现象,有一个成语就是知易行难。一般我们不会简单地说这是由于意志力有限而导致的,因为保持意志力本身也是很艰难的一件事。
“知道”往往只是理性层面上的内容,当一个人想要做某件事时,只要有好的出发点,从常识来看,都很容易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但是具体“做”的过程就涉及到一系列的体验,它会触动到坚持与惰性,心情,以及各方面影响决策的因素。比如一个人“立志”要做某事时,往往把结果想象地很美好,但是具体考虑就会犹豫好的结果可能不一定看得到,也会思考会不会最后功亏一篑而失败,很多人便会中途就放弃了。影响我们执行力的有很多主客观的因素。
真正的“明白”可能是经历过,对这件事有过期待,有过失望,有过犹豫,有过疑问,最终通过身体力行的感受完成了对这件事的体验,最后真正经历过,才悟出了一些道理,这比起理性的、更类似于口号性质的“知道”要重要得多。
在心理咨询中,我们也强调尽量不要对来访者讲道理。很多人懂得的道理甚至比咨询师多,有些更是学术上的,比如抑郁症是什么,治疗方式有哪些。但是即使知道却也还是做不到。所以心理咨询尽量不讲道理,而更多地把焦点聚集在咨访关系的建立,双方的感受之上。当来访者让你给出建议时,单纯地给出“道理”性的建议是无效的,关键还是要读懂潜台词。
举个例子,一个年轻的妈妈带着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她知道自己太爱孩子了,孩子比较任性,家长也对他要什么就满足什么,妈妈知道这样很不好,但是遇到具体问题就过度纵容,骄纵孩子,便询问咨询师该怎么办。遇到这样的问题,不在于告诉来访者“溺爱是不好的”“溺爱对孩子有如此这般的负面影响”等大道理,关键还是要去探索她为什么做不到自己明白的事情,是什么激发了她内心的内疚,咨询师的任务是一起去探索来访者做出或无法做出某些事的内在原因,而不是给出大道理。
当然来访者也会对咨询师的“不给建议”而抱怨,会认为“我要的就是建议你怎么不给我我想要的呢”而不满意,一段时间以后,却会发现,咨询师虽然没有给出建议,没有给出自己“想要的东西”,但是咨询师仍然对自己保持关注和理解,也尽量尝试去帮助自己。这也会让这个案例的来访者联想到并且懂得,没有溺爱的亲密的母子关系也是可以存在的。
【凤梨酥的回答(64票)】:
我看过很多功夫片,研究过李小龙的截拳道,UFC每期必看,怎么还是感觉打不过泰森?
重点是:we need training! 我们要练习唉~
you know the information, but it's not your knowledge.
王阳明说过:知而不行,实为不知。
佛家也秉承:悟道之后,还需加持。
我也知道洋快餐不健康,但还是一顿吃两个汉堡加大份薯条……
就像你每天花大把时间阅读微信朋友圈和公众号,只是接触了大量的信息……对你的生活有帮助吗?还是静下心来好好读本书吧,边读边做,把信息内化成知识,融入你的智慧。
你不是懂得道理,只是知道有这么个讯息。
不过当下的舒适很重要,我相信这个大家都懂……是真懂。
【肖凡的回答(493票)】:
一次次痛苦经历告诉我,是因为我们对“懂”的标准定的太低了,很多朴素的道理,我们穷尽一生都不一定真正弄懂。
所以不要轻易说什么“道理我都懂”这种话,自己没有践行的道理,就是还没懂的道理。
【DayyyBrian的回答(795票)】:
睡觉前一答
下面设想一下这样的两个简单的情景
情景1:后天就要期末考了,你还有一大半功课没有复习,其中还有一门很难而且很重要的功课,平时上课老师说的你就听不大懂,复习起来困难很大。现在闭上眼睛,你会想到什么?
情景2: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你踌躇满志,听说这个学期会开一门很重要也很难的课,学长们都说上课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现在再闭上眼睛,你会想到什么?
这是一个人们通常有的思维习惯:人常常在即将开始行动的时候思考怎么行动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而在离所谓的截止日期很远的时候更多地思考这件事情的意义和大体的方针。
比如减肥,人人都喊着要减肥,女生都说要瘦成一道闪电,但真正可以瘦下来的人往往不是对未来设想最美好的人。不是因为那部分人的设想太美好,对自己可以瘦下来太有自信,而是因为他们太过注意减肥这件事情的意义,所以只要得到个大概的建议比如“少盐低脂,少吃多动”这类的建议就满足了,所以他们不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对他们来说减肥似乎是一个很容易达到的目标,只要知道大概一日三餐怎么吃,大概怎么安排运动就会瘦下来。可这种想法常常让人难以达到目标。真正可以瘦下来的人不一定多有激情,但是他们往往可以仔细地计划严格遵守。
我想,我们的道理越懂越多,但行动力越来越差只是我们把懂道理当成了实现目标的途径了,我们把大体的方针当做了切实可行的计划,以为只要有方针就万无一失,而没有制定过切实的计划。因为我们急切地需要做某件事的安全感,我们希望看到可以成功的苗头。知道了道理,我们内心对于安全感的需求就被满足了,而那广阔的未来,似乎遥遥无期,我们走的每一步似乎都不具有切实的意义,所以我们不能完整的思考具体的行动方案,没有具体的行动方案就不知道从何做起。
大部分时候,我们都需要看到一件事成功的可能性才会去做,而“道理”这种东西常常给我们这种错觉:只要知道这个,就能成功。但实际情况是,从明白道理到真正行动,这之间还隔着一个详细的目标分析和计划制定,只知道道理不能直接让人跳到行动。就像从一开学你不会想到最后的那几天会怎样拼命地背知识点一样。给自己设定一个deadline,比知道道理更有用。
个人意见,文笔不好。@.@
【邓蒙蒙的回答(24票)】:
套用一句一个老牌偶像剧的著名台词:
如果人人都懂得道理就能百分百地实践,还要我们心理咨询师干嘛?!:P
知行合一,这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
我以为,大部分的难,是难在动力不足。就好像一辆吉普,知道自己要去的方向,也很清楚一路路况,但是没有汽油。知道要去找加油站来加油,但是从目前停步的地方到加油站,得推着去...... 更有甚者,就是一辆没有方向的目的地的吉普,茫然四顾......
又要老生常谈地说大脑。粗略地讲,左脑是Know(认知)的部分,逻辑、认知、文字,都来自这半边;右脑是love(情感)的部分,情感、情绪、艺术性表达,都来自这半边。对于一部分人的情况,“懂得很多道理”,这说明左脑发展吸收了很多信息;“依然过不好一生”,常常是因为右脑为你制造了许多明的暗的壁垒,把你的路途变成了一场障碍赛。别人需要五分力来走的路,到了你这里也许就需要十分,十二分。很多时候的情况就会变成执行力差,越来越差,越来越差。因为每一次执行失败,会再给你原本已经疙疙瘩瘩的路上又填上一块石子。听上去就很像减肥这件事。我是一个胖纸,越胖,身体负担大,我就越难运动;越胖,身体需要消耗大,我就越难健康节制饮食;而做不到之前这两点,我就越胖!在这个过程中你还要对抗身边的人对你的不理解、轻视、指责、埋怨等等带来的新的情绪问题。
一个心理结构相对发展比较平衡的人,情绪的障碍相对会小,阻力小了,执行力就会好一些。面对生活,你需要消耗精力去处理的主要是现实的困难;反过来,就像是上述的情况。面对生活,除了那些现实的困难,你还要跟最大的敌人 - 自己来斗争。有很大一部分的精力会花在内部的消耗上,留下来执行“道理”的就非常有限了。同时,这一部分人相对得到的社会支持也会差一些。即便是亲近的人,有时候也很难理解他们内在的困难,不只是难以支持到,甚至会为他们的道路增添更多的障碍。
举一个例子。关于早起。人人都知道,早睡早起好,女人可以美颜,男人可以养精。早睡早起,神清气爽,有时间吃早餐,有时间早锻炼,一日之计在于晨等等等等,这道理简直是毫无纰漏地有理。
一个人,如果他痛恨他的工作,那么早起做什么?
一个人,如果他谁也不爱,甚至不爱自己,早起做什么?
一个人,如果他就是一个人,没有爱人,没有父母兄弟姐妹,早起做什么?
一个人,如果清早睁开眼睛,想不到什么让自己高兴地起床的事情,早起做什么?
一个人,如果他白天没有一丝属于自己的时间,只有夜晚是安静的属于自己的,那么怎么舍得早睡?如果不能早睡,早起怎么有可能?
一个人,如果夜夜做梦精疲力竭,早起怎么有可能?
一个人,如果长期焦虑夜夜失眠,早起怎么有可能?
一个人,每天都加班,周末也加班,早起怎么有可能?
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生活失掉掌控感,早起怎么有可能?
我们也许说,有无数的工具(App)在现在这个时代可以帮到这些人:
一个奇葩设计巨难停止的闹钟
一个音乐美好鸟语花香的闹钟
一个撕心裂肺电锯惊魂的闹钟
一个离床头十万八千里的闹钟
也许能帮助一部分人痛苦地起来;
但是阻挡不了另一部分人排除万难关掉闹钟后回去再躺10分钟。
家人或者爱人可能会对你说:
只要能早起,就一定能早睡(因为你困死撩~)
只要能早睡,就一定能早起(因为正常人8、9个小时一定睡饱撩~)
你这么大人了,起床这件事情都做不到?
你总是找理由!
你要对抗的情绪大致有:
周而复始的难以早起
在再不出门就要迟到了的最后一分钟起床
吃不到早饭
买一堆食材踌躇满志准备要给自己一个快乐健康的早餐生活但是最后都在冰箱里默默地坏掉了
早起锻炼计划泡汤
在最高峰挤地铁人多气闷没准还打一架
一天的日子从对自己的失望开始
简单言之,如果家庭和历史给你的路途增添了很多牵绊,至少现在的你,可以为自己的路捡捡石头;如果你目前尚无余力来捡石头,那么至少要咬着后槽牙尽力不要再为这条路增加障碍。哪怕一次执行成功一件事,比如一周有一天做到了早起,你也给自己增添了一点点力量。滴水穿石,总有沟壑变坦途的一天。
【suxin的回答(24票)】:
因为道理都懂和道理真懂是完全不一样的。
他们之间还相差十万八千里,这十万八千里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走完。
走完了这十万八千里,才叫真懂,真懂了哪有什么执行力差。
所谓的“道理都懂,执行力差”,其实是根本不懂。
【喵喵小熊的回答(243票)】:
其实道理非常简单。
因为绝大多数情况下,行动转化为收益的过程,周期太长(时间成本),变量太多(成功率),以至于预期收益的诱惑不足以使人保持持之以恒的动力。
试想,假如一个人得到了可信的承诺:今晚八点开始,做多少个俯卧撑,明早八点就能拿到多少万人民币——时间成本很低,成功率几乎百分之百。那么换作谁都会通宵玩命做,哪怕他(她)平时一个都做不了。
【金刚barbie的回答(423票)】:
——————————————————————————
以下是心理学经典《自控力》的读书笔记。
为了照顾那些太长不看的人, 我写了三句话浓缩版,如下:
1,必须启动你的自我意识来监控自己的行为。
2,自控系统需要消耗脑能量,所以你得让自己吃好睡好身体好心情好。
3,了解自己可能失控的原因以及失控时候的心理状态,想法才能有效监控自己的行为。
其实我的答案看起来很长,却还算是,思路清晰,简单易读的,很容易看完的其实…
———————大纲分界———————
老习惯,先写大纲
1.我所认为的心理学书籍对自我认知的作用(这部分只是我自己的一些领悟,没兴趣的可以从第二点开始看。)
2.自控力的生理学基础
3.你可能会失去自控的N种方式以及相关的自控方法。
———————————————正文分界线—————————————————
1.我所认为的心理学书籍对自我认知的作用
我觉得人的思维真的是很特别,当你明白自己在做什么的时候,并知道这么做的生理和心理原因是什么的时候,你的大脑就会启动监测模式。下次出现这个状况的时候,你的大脑就会启动报警系统。
有时候人在做出一种行为或者一个决定的时候,其实,他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是的,我是认真的,其实你根本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这么做。
比如我之前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叫做”作“,很多男生抱怨女朋友很”作“啊。而我在了解自己的行为之前,我也是一个作到让人发指的女生。后来我通过自学心理,我慢慢明白到,原来我会”作“,根本就是因为缺乏安全感,我觉得对方不够爱我,所以我会通过闹情绪,发脾气,来引起对方的注意力,并期待对方来哄我,来关注我,这样就可以证明他在乎我,他爱我。并且对这个过程,乐此不疲。
当我明白自己的心理动机之后,下次我想”作“的时候,我的大脑就会告诉我,你又来咯?你只是想要安全感吧?
所以,这本书,会告诉你,你出现了哪些想法,是你失控和偷懒,拖延的征兆。你了解了这些之后,你的大脑就会监测这些想法,下次你一冒出这个念头,你的大脑就会告诉你,你又想偷懒咯?你是不是又想拖延下去了?
书里面有两句话非常触动我。
如果没有自我意识,自控系统将毫无用武之地。在作决定的时候,你必须意识到自己此刻需要意志力。
大部分人作决定的时候就像开了自动档,根本意识不到自己为什么做决定,也没有认真考虑这样做的后果。最可恨的是,我们有时候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已经做了决定。
想想你从刚刚拿起手机开始刷知乎,是不是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甚至更多?你拿起来手机的那一刻,还有你点开知乎的那一刻,你有没有意识到,其实你已经做出了一个决定。你可以选择去看专业课本,你可以选择去做运动,你可以选择做作业,但是你不假思索地打开了知乎。你甚至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做了决定。
2.自控力的生理学基础
2.1 为什么我们会有自控力?
这是人类社会要适应环境,要进行群居生活所必需的进化出来的。因为我们要和其他人合作,所以我们得管好自己,否则被踢出了种群,必然是自取灭亡。
书中写到,意志力是一种抑制冲动的能力,它使我们成为了真正的人。
(所以当你家男人出轨的时候,并为自己辩解说男人天性如此,我建议你让他看看这句话。他可能不是人,不是一个真正的人。)
2.2 自控力的神经学原理
我们大脑自控的力量,来源于前额皮质。前额皮质是位于额头和眼睛后面的神经区。必须说要说明的是,这个用于自控的神经区,是进化的结果。而在这之前,我们主要控制大脑的是我们的本能。所以很多动物是没有进化出高级的自控系统的,它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本能而已。
所以,简单来说,我们要做什么,就好像有两个自己在斗争一样。本能的大脑叫你向东,自控的大脑让你向西。
2.3本能系统与自控系统
当你使用本能系统的时候,你的心率会升高,呼吸速度会加快。而当你使用自控系统的时候,你深呼吸,副交感神经系统发挥作用,缓解压力,心率降低,平静呼吸,抑制本能冲动行为。
所以,心率变异度是衡量一个人意志力的重要指标。后面会讲到如何提高心率变异度。因为这段还没到方法论。
3.你可能会失去自控的N种方式以及对应的自控方法。
3.1生理原因导致的失控
3.3.1 应激反应
刚刚说过我们有两种系统:自控系统和本能系统
应激反应是一种管理能量的本能反应,比如当你遇到危险的时候,你的身体就会一下子把能量都送到你的肌肉,让你准备好逃命或者战斗。所以你有生命危险的时候,可能跑起来分分钟比刘翔还快。
当然这只是本能系统的一个分支,比如你看到美食会分泌唾液,这也是本能的一种。应激反应属于本能系统,它会驱使你很快做出反应,你的心跳会加速,血压会升高,肾上腺素增多。而自控系统的使用方式恰恰相反,当你要使用自控力的时候,要深呼吸,控制心率,放缓,告诉自己慢一点做决定,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这一点对我来说,很有用。下午4点到6点,是锻炼身体的最佳时机。每到这个点,我都要挣扎一番,到底去还是不去呢,可是我一点都不想动,要不就不去了吧,反正我也吃不胖。
而现在我会深呼吸几次,告诉自己想清楚,我的目标是什么,我为什么要跑步,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放慢做决定的速度,可以让我坚持跑步。
3.3.2 提高心率变异度的方法
冥想其实就是深呼吸,闭目养神,对于出现在脑海里的每个念头,都要let go。简单来说,就是什么都不想。初级阶段可以专注于自己的呼吸,每天练习五到十分钟。
锻炼能提高心率变异度的基准线,从而改善自控力的生理基础。
其实不一定是要跑步,有氧运动或者器械的无氧运动才叫做锻炼。那怕是充满活力地洗洗衣服,收拾房子也会提高你的自控力。
所以当你看书看得很烦,工作很烦的时候,不如离开你的椅子,收拾下宿舍。伸伸胳膊动动腿,都有助于提高你的自控力,有利于与后续工作与学习。
不知道你发现没有,如果你睡不够,整个人都不好了。很容易情绪失控,感觉到压力,容易受到诱惑。因为你睡不够,你的身体就无法获得足够多的能量,你的身体其实会选择优先满足你的本能需求生理需求,只有当你精力充沛,精神饱满,能量充足的时候,你才更容易自控。
关于晚睡强迫症要展开来讲又要讲很多了。简单地来说就是和压力有关系,当你没有充实地过好一天的时候,你就会感到压力。但是压力是意志力的死敌,因为它会激活你的本能系统,你会感觉到烦躁不安,心率加快。所以它们是由不同的大脑分管的。压力由本能的大脑来管理,意志力由自控的大脑来控制,它们会争夺能量的流向。
因为自控是需要消耗能量的,当你不吃早餐,不按时补充能量的时候,你谈何自控?
3.2心理原因导致的失控
3.2.1你根本没有启动自我意识来控制自己
早上醒来后,是马上起床洗脸刷牙呢,还是先玩会儿手机呢?这是个决策,很多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做决策,直接打开了手机。
比如当我感到烦躁不安的时候,我可能会拿起手机。可是我的大脑马上就会预警:你为什么拿起手机?是因为不安想逃避吗?你正在做出一个决定哦,并会带来一定后果哦,可能就是你的作业不能按时完成了。
方法:找一天,把你所做的决定,事无巨细都记录下来。让你的自我意识启动起来,运转起来。
3.2.2你的自控力肌肉不够强健
自控力就像肌肉一样,是有弹性可锻炼的。当你开始锻炼自己的自控力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对于自控越来越得心应手了。
方法:在一些小事上的持续自控会提高意志力。比如坚持每天记账,坚持监控自己上网的市场之类的小人物。
3.2.3善行导致失控
这点非常奇怪,就是当你做出了一定地努力之后,你就开始感觉自我良好,然后你就会想要放纵一下自己,当作是对自己的奖励。我们常常把“吃饱了才有力气减肥”当笑话看,但是很多人还真的是这样。今天运动了跑步了,我应该奖励下自己吃个雪糕吧,要不再吃一对鸡翅吧,就当自己的奖励。
更可怕的是,有时候你甚至都不用做出真正的善行,只要想一想自己会怎么做,你都会感觉自我良好,然后开始放纵自己。比如你做了一个学习计划,你感觉自己棒棒哒,人生充满正能量,好~明天就开始执行,今天我最后一次放纵一下,先看一集剧先。
或者,你今天特别勤奋,超额完成了学习计划,啊,感觉自己好可爱~我都这么努力了,明天就放松一下吧~
方法:让你感觉良好的不是你追求目标的行为本身,而是你要追求的目标。时刻盯紧自己的目标,不要把进步当作放纵自己的理由和奖励。
3.2.4向明天赊账
你有没有总是觉得今天没有做好的任务,可以明天再说,反正还有明天。这是人类的老毛病了,明日复明日,万事成蹉跎。
方法:减少自己行为的变化率。比如你学日语,你不需要今天学两章,然后告诉自己,我明天可以看少一点。你宁愿每天都看得少一点,好过今天看多,然后允许自己明天看得少。这样看似弹性的安排,很容易导致失控。
3.2.5 大脑误把渴望当作幸福
这一章,我觉得是整本书里最有趣的一章了。
你渴望的,未必是会让你真正幸福的。
有时候大脑告诉你,go get it !go get it!得到它你就会幸福了!其实它只是给了你一个将来会幸福的承诺,就是奖励的承诺。但是奖励的承诺未必是真正让你幸福的东西。
我觉得有时候,性,追求一个对象,甚至婚姻,都可以用这个道理来解释。不知道有多少渴望婚姻的女人认为婚姻是能够让她们幸福的东西,但步入了婚姻之后才发现并非自己想象。
不知道有多少痴男怨女,对自己慕恋的人,念念不忘,穷追不舍。以为只要自己和那个人在一起,就会幸福了,一切都会变得美好。但真正追到手之后,却发现对象不是那么回事。
我还记得有个问题讲到,为什么女人这么难获得性高潮。有个答案非常有意思,那是因为这种可能会获得高潮的不确定性,更加能够驱使女人去追寻性快感。就好比你参加一个抽奖,一个抽奖是100%中奖,但奖品价值在30元左右。另一个抽奖是,奖品价值在0到30000之间浮动,中奖概率在30%。你觉得哪个会更有吸引力?
方法:想想你生活中,最容易让你产生渴望的事物是什么?让你产生了渴望,但是又不会真正让你感到快乐的。还有就是在你做一件让你要消耗心力的事情的时候,把它和一些会让你快乐的事情联系起来。就简单的例子就是,一边做作业一边听歌了…
3.2.6 情绪低落影响自控
这点非常重要。因为很多时候拖延症恶化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当我们情绪低落的时候,我们就想要获得快乐,因为我们的大脑也要维持我们的心情,我们就会开始去寻找一些可能会让我们感到快乐的事情,也就是上一点提到的,奖励的承诺。于是看到奖励的承诺的时候,你的每个细胞都在叫嚣,I want it !!!这个奖励的承诺,可能是玩电脑游戏,吃一块高卡路里的蛋糕,等等。所以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自控力就会急剧下降。
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拖延症发作的时候,过度的自责甚至会导致更严重的拖延。因为当我们责备自己没有自控力懒惰不堪一事无成的时候,我们就会陷入一种情绪低落的状态,甚至会更加忍不住通过玩游戏,浏览网页来让自己快乐。
比如我自己,我之前在手机里面安装了斗地主的游戏。当我感到不安,感到焦虑的时候,我就忍不住拿出手机来玩斗地主,因为我的大脑告诉我,这是能让我感到快乐的事情,它给了我奖励的承诺。可是我丝毫不会因为玩斗地主就心情愉悦,相反的是,我越玩越焦虑,整个人是一种很烦躁不安的状态。
(所以玩节奏大师对我来说会好那么一点点,哈哈哈哈。)
所以,当你想改变拖延的时候,你不应该责备自己是个没用的废物。你甚至应该原谅自己宽恕自己爱自己接受自己,你要告诉自己,每个人都会有犯错的时候,没关系的。只要即使改正就可以了,我又不是一个圣人,我也会有犯错的时候。但是我愿意去改正,去努力,我就很棒了。尽量不要给自己负能量。
方法:当自己感到压力情绪低落的时候,要使用一些有用的减压方法,比如锻炼,听音乐,冥想,做阅读,和家人朋友相处。有些方法是无效的,甚至会加重压力,比如:赌博,购物,抽烟,喝酒,暴饮暴食,玩游戏,上网等等。
真正能缓解压力的不是释放多巴胺或者依赖奖励的承诺,而是增加大脑中改善情绪的化学物质,如血清素和一些催产素。
3.27 寄希望于未来的自己
这点不必详述,我觉得很多人都有这种自欺欺人的倾向。认为未来一切都会变好的。Everything's gonna be all right.
别骗自己了好嘛。其实关键就是未来离自己很远,很多人心里好像觉得未来的自己就会自己变好,帮自己解决目前搞不定的难题。在他们的心里,其实未来的自己根本就是一个陌生人,和现在的自己没有什么联结。
方法:想象一下未来的自己是怎么样的,会做什么,和未来的自己对话,给ta写封信。说说自己现在的困惑,还有认为自己应该怎么做。让未来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联结起来,而不是盲目乐观地认为未来会自己变好的。
3.2.8意志力会感染
这里需要讲到一个新概念叫做“镜像神经元”,它就是用来理解他人的行为和想法的。当对方做了一个动作,我们的镜像神经元就会在脑海里把对方的动作演绎一遍。比如,有人不小心一下子头撞到了门框上,嘭的一声非常响。不知道你会不会一瞬间觉得头皮发麻,好像自己被撞了一下似的,“卧槽,好像好痛的样子。”
这使得我们会不自觉地去模仿身边的人的行为和动作,会受到身边的人的情绪的影响。
还有就是,你喜欢的人,对你的影响会更大。因为你喜欢ta,所以你对他没有什么防御,ta也就能轻易地感染你。
方法:远离那些堕落失控的人群,谨慎选择朋友,选择积极向上的伴侣。所以那些负能量爆棚,天天怨天尤人的人,简直就是毒瘤,赶紧跑吧!RUN !JUST RUN!!!给自己寻找一个榜样,最好是身边的人,因为这样更容易激励自己。当自己受挫的时候,想想ta会怎么做。
啊~写得好累,今天先写这么多吧。会继续完善哒~!
————————————————
另一篇读书笔记《异类》:
《如何阅读一本书》:
《影响力》:
【千叶光的回答(454票)】:
简单来说就是人类仅有有限的理性,易受这一认知偏差的影响。
在行为经济学中有一个,这一模型认为人的价值取向并非始终如一,人的需求多元,目的也会改变,有时互相抵触,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人类行为背离当初的计划(或是非理性)是很普遍的。
但人类本身往往对此不自知,并且错误地认为自己的理性可以从当下一直延伸到未来。
说得更通俗一点,就是一个人在不同时刻,所处的内部环境(情绪)和外部环境也是不同的,这导致了他/她对待同一件事行为决策上的差异——举例来说,一个女人在照镜子时觉得自己太胖了,于是想减肥,但当她参加朋友的生日派对时,又无法控制自己吃甜食,因为在这两个不同的时刻,她的情绪和外部环境都不同。
再拿上面的例子来说,即便那个女人在生日派对上忍住没有吃甜食,她在照镜子时也绝对不可能预见到自己在派对上会忍住不吃甜食,她这一次忍住不吃的时候,也绝对不可能预见到自己在往后的某一时刻会不会依然忍住不吃。
这就是人类理性的局限性——有些人的理性少些,有些人多些,但终归是有限的。总地来说,人是一种短视的动物,行为模式基本以“让当下的自己满意”为最高准则。
所以知易行难,尤其是长期计划,执行的可能性更低。
最后给读这条答案的朋友一个忠告:如果任何人试图把这个问题“鸡汤化”,你看看就好了,别当真——一个人的理性来自于他/她的整个人生所积累的经验,而不大可能通过什么狗屁的短期自我训练来增强。
就说这么多吧,好像又不友善了……
【希冀的回答(111票)】:
道理都懂,可是上面的评论我都不想看。
【设计中的捌伍的回答(21票)】:
A Zen master once asked me, "Why I knew everything but couldn't do anything right? "
I took out an egg.
The master asked, "Do you mean that I am a loser?”
I ate the egg and answered, "The more you thought, The less you got. Go to play egg, please.”
为避免看不懂,附上之前的系列——
【ying的回答(9票)】:
我经常在我的工作当中听到我的来访者对我说这句话,您想表达的意思我都明白,但是我就是做不到,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答案,有意思在于当他们这么说的时候,事实上我基本没有想表达什么。
作为咨询师,我从来不想和来访者讲什么道理,因为我知道如果说道理的话,说真的,我不一定说得过他们。因为我最长的也就是能见他们的问题个3、5年,还是每周见1-2次,可是他们可是天天都和自己的问题相处,这种强度的思考,一定关于这个问题的道理比我想的多的多的多的多……
因此我觉得他们真的不缺少道理,而是缺少一些别的什么东西。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独自一人走在漆黑无比的夜路之中,虽然心里面知道没什么好怕的,这条路很安全,但是就是非常的害怕。这时候你需要的或许是一个能握在手里的手电,一个耐心的伙伴,一个踏实的第一步。你知道懂道理对于人来说,只是改变的一部分。改变需要耐心的尝试、勇敢的前进、以及真诚的陪伴。如果你希望你周围人进行改变,请给予他们这些,如果你希望自己改变,请给予你自己这些,相信改变会变得轻松很多。
来自中咨询师
【死了的女孩的回答(96票)】:
懂得道理和执行力差并没有逻辑联系。
我觉得上面所有分析的答案都搞错了题主的问题,包括题主。
大家都认为“我知道这么做会对我自己好”,却并没有这样做就是执行力差。
其实“我知道这么做会对我自己好”和“我非常强烈地想要这么做以得到既定目标”是有区别的。
执行力差在我看来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目标不够强烈。
我没有见过哪个非常想瘦的女演员瘦不下来的。
也没有见过那个非常想挣钱的人挣不到钱的。
(我只讨论智商平均数,别聊特例)
你执行力不够,想瘦控制不做嘴,想运动起不来床,想挣钱下不了决心去学习和努力,只有一个原因。
“你根本不是那么强烈地想得到那个目标。”
和瘦比起来,你也想要吃点自己喜欢的,这能够带给你快乐。快乐是你的人生目标,你不会放弃它。
和运动比起来,你也想睡懒觉或者舒舒服服地躺在沙发上玩手机,这能够
带给你平静。平静是你的人生目标,你不会放弃它。
和努力学习技能或者填充自己的知识面比起来,你也想看一部动漫或者和朋友们聊聊天,这能够带给你幸福感。幸福感是你的人生目标,你不会放弃它。
你会,并且只会成为自己最想成为的人,永远都是这样。
你从来没有偏离过自己的理想。很多人都不明白这一点。
以为自己应该要很努力才能改变现状,明白更多道理,才会激励自己去奋斗。
其实,道理你都懂,但是你没做,是因为你不想做。
“想”才会推动“做”。
不说了我再睡一会,和成功比起来,我更想要的是睡觉,所以我是不会现在起床写剧本的,即使我知道“天才出于勤奋”。
而我同时又知道,“我又不缺钱”。
(可是我说完还是起床了。对啊我们风向星座就是这么出尔反尔。)
【李健的回答(142票)】:
懂道理不用看名人名言,亦无须博古通今,每天大声念十遍6字金文,努坚信创专热,你就能悟道.例:在王二功成之后,对世人写书《王二的奋斗史》,谁也不能质疑书中所言,只因王二已经成功,此为道理.世人皆认此书有理,功成之人,原有其道,细琢六字,惊为天人,吾远不能及也.阐明观点:道理与执行力之间没有关系,道理与经验决不可混为一谈.结论:执行力差必然失败.
【强尼兰道的回答(14票)】:
知道没有用。相信才有力量。
&&&&&本文固定链接:
【上一篇】
【下一篇】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最新日志热评日志随机日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你做不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