硒微量元素硒由什么组成?

保健品“黄金搭档”组合维生素片中含钙、铁、锌、硒等元素,其中属于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_百度知道
保健品“黄金搭档”组合维生素片中含钙、铁、锌、硒等元素,其中属于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
保健品黄金搭档组合维素片含钙、铁、锌、硒等元素其属于组物体量元素A. 钙B. 铁C. 锌D. 硒
来自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第七中学
答案A钙属于组物体量元素铁、锌属于微量元素所A选项确
柏琳&&教师
马波&&中级教师
李永峰&&教师相关知识点:
保健品黄金搭档在组合维生素中又添加了钙、铁、锌、硒等元素,其中属于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素的是( )A.钙 B.铁 C.锌 D.硒 [生物体、化学元素、大量元素、黄金搭档、维生素]
保健品黄金搭档在组合维生素中又添加了钙、铁、锌、硒等元素,其中属于组成体的大量元素的是( ) A.钙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组成体的大量元素有碳、氢、氧、氮、磷、硫、钾、钙、镁。A正确。故本题选A。考点:本题考查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知识的要点的识记和理解的能力。
相关知识点:
[保健品黄金搭档在组合维生素中又添加了钙、铁、锌、硒等元素,其中属于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素的是( )A.钙 B.铁 C.锌 D.硒 [生物体、化学元素、大量元素、黄金搭档、维生素]]相关内容:
频道总排行
频道本月排行硒元素具有抗衰老、抑制癌细胞的功能,其化学性质与硫相似,硒的元素符号为Se,相对原子质量为79,其对对应的含氧酸为H2SeO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组是(  )①H2SeO4应读作硒酸,②H2SeO4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5,③H2SeO4中Se的化合价为+4价,④H2SeO4中组成元素H、Se、O的质量比为2:1:4.
B 、①②④
D 、①②③
根据硒元素化学性质与硫相似;根据相对分子的质量为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解答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解答.根据硒元素化学性质与硫相似;所以H2SeO4应读作硒酸;故①说法正确;根据相对分子的质量为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可得H2SeO4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79+16×4=145;故②说法正确;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H2SeO4中Se的化合价为:(+1)×2+x+(-2)×4=0,x=+6;故③说法错误;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可得H2SeO4中组成元素H、Se、O的质量比为:2:79:(16×4)=2:79:64;故④说法错误;故选A.中国煤中硒的分布、赋存状态和环境地球化学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中国煤中硒的分布、赋存状态和环境地球化学研究
【摘要】:硒元素是人体一种必需的微量元素,摄入的过多或者过少都会影响人体的健康。世界大范围内环境中都是缺硒的,硒元素被加工成为各种营养品进行补充。中国是缺硒地方病高发区,同时也是硒中毒事件的高发区。其中,由于利用高硒煤而造成的燃煤型硒中毒事件,是最为突出的。硒在地壳中的丰度很低,而煤和黑色页岩被称为富硒沉积岩,是硒元素含量最为丰富的载体。由于硒元素较高的挥发性,燃煤过程中极易释放出来。燃煤释放的硒是大气中硒最主要的人为源,加之煤炭长久以来作为重要的能源,储量和用量巨大,即便是微量元素的释放亦不容忽视。
煤中硒的含量,分布和赋存状态直接影响到其在利用过程中的释放情况和迁移规律,通过改变环境中硒的含量和分布进而影响人类健康。中国煤炭储量丰富,并且成煤时代较长,沉积环境和成煤植物以及煤化作用相对复杂。系统性的研究中国煤中硒的含量水平,分布特征以及赋存状态特征,对于客观的评价和预测中国煤炭的利用可造成的环境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全面调查、收集和分析了国内外所报道的煤中硒的数据,针对不同赋煤地区、不同的成煤时代以及不同变质程度煤中硒的分布和含量特征进行了汇总和讨论。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不同省市地区煤中硒含量差异较大,几何平均值为3.91mg/Kg,按照省份划分了高硒区、中硒区和低硒区,高硒煤和低硒煤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2.煤中硒的含量随着煤层成煤时代由老到新呈现降低趋势,古生代煤中硒的平均含量高于中生代和新生代;3.随着煤的变质程度逐渐升高,硒元素的赋存状态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变化。4.特殊煤种(高硫煤,高氯煤)中硒元素的赋存状态具有各自的差异性。
对于典型矿区的多个煤层进行系统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煤中微量元素的分布和赋存规律。本次研究选取了高硒煤赋煤地区之一的安徽省淮北矿区作为研究区,采集了矿区内七个煤矿(祁东矿、桃园矿、任楼矿、海孜矿、百善矿、刘二矿和刘店矿)主采煤层的123个煤样和19个围岩样品,进行硒元素以及其他微量元素和常量元素的测试。考查了硒元素含量在矿区内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规律,讨论了沉积环境与煤中硒元素含量的关系。采用相关性分析法对淮北煤中硒元素的赋存状态进行了总体上的评价,富铁粘土矿物和碳酸盐矿物是下石盒子组煤中硒元素的主要载体,山西组和上石盒子组煤中的硒元素主要与硫化矿物有关。淮北矿区广泛发育的断层可能是该地区煤中硒含量较高的原因之一。
过去国内外学者对于煤中易挥发元素硒的迁移转化行为研究关注较多,而对于煤矸石和煤泥的研究较少。事实上,煤中丰富的微量元素,在煤矸石和煤泥中同样存在甚至更加富集。加之低热值燃料相对于煤炭具有不同的物理特征,矿物构成及其微量元素的结合状态,弥补有关煤泥煤矸石低热值电厂的硒排放情形,对于火电厂整体的环境风险评价将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对煤泥、煤矸石低热值电厂的不同燃料、除尘器飞灰及渣中痕量元素硒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硒在除尘器飞灰中以不同程度富集,在底渣中显著亏损。分析可能的原因有两种:是脱硫剂石灰粉的使用,其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CaO不仅吸收了SO2还可与高温产生的Se02气体进行反应;二与飞灰的颗粒大小和形态有关,飞灰中存在的蜂窝状结构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吸附能力显著提高。通过物质平衡计算,燃烧后的硒近80-90%存在于除尘器飞灰当中;6.60-15.23%的硒随气流和烟气细飞灰直接排放入大气;渣中硒含量较低,对于环境的影响很小。排放入大气的硒活性最高,并且随着电厂的运行,排放量亦非常显著,应进一步加以控制。根据地累积指数法的评价结果,除了个别样品之外,所研究区域矿区表层土壤中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最高污染程度达到中度污染。就硒元素而言,在2009年到2011年之间,受污染样品所占的比例,以及样品受污染的程度都有所加深。土壤剖面样品中硒元素的分布特征说明,硒元素在当地的土壤中具有一定的迁移性,地表接收到的硒元素会随着雨水的淋溶作用向下迁移;然而,此种迁移性不大,距地表约40cm以下即开始减退。水体中硒元素的分布在年之间的变化不大且普遍含量亦较低,当前没有出现污染的迹象。然而沉积物中硒出现明显富集和污染迹象,污染水平主要呈中度污染,最高达到中重度污染水平。考虑到周边水体主要用于养鱼产业,底泥中的硒必将成为一个二次污染源,有必要对水产品进行周期性的监测,以保证食品安全和周边居民的人体健康。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2【分类号】:TQ533【目录】:
摘要5-7ABSTRACT7-10目录10-13第一章 绪论13-30 1.1 硒元素的理化特征13-15 1.2 硒元素的生命意义15-17
1.2.1 作为生命必需元素15-16
1.2.2 作为有毒物质16-17 1.3 硒在现代社会的应用17-18
1.3.1 工业生产中的应用17
1.3.2 保健品和富硒农产品17-18 1.4 环境中的硒元素18-24
1.4.1 大气中的硒18-19
1.4.2 水体中的硒19-20
1.4.3 土壤、沉积物中的硒20-24 1.5 煤中硒的研究意义与现状24-26
1.5.1 煤的重要性24-25
1.5.2 煤中微量元素25
1.5.3 煤中挥发性微量元素—硒25-26 1.6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以及主要工作量26-30
1.6.1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26-29
1.6.2 主要工作量29-30第二章 样品和实验30-44 2.1 研究区概况30-34
2.1.1 气候与交通30
2.1.2 地层与构造30-34 2.2 样品的采集34-39
2.2.1 淮北煤田主采煤层样品34-37
2.2.2 刘二低热值电厂样品37
2.2.3 刘二矿区环境样品37-39 2.3 样品分析方法39-44
2.3.1 样品前处理和消解实验39-40
2.3.2 逐级提取实验40-41
2.3.3 仪器测定41-43
2.3.4 数据统计方法43-44第三章 中国煤中硒的含量和分布44-55 3.1 地质体中硒含量概述44-45 3.2 世界煤中硒的含量和分布45 3.3 中国煤中硒的总体含量和分布45-54
3.3.1 硒元素在中国不同省份的分布46-51
3.3.2 硒元素在不同成煤时代煤中的分布51-53
3.3.3 不同煤级煤中硒的分布53-54 3.4 小结54-55第四章 煤中硒元素的赋存状态和富集成因55-68 4.1 概述55-58
4.1.1 无机结合形式存在的硒56-57
4.1.2 有机结合态的硒57-58 4.2 赋存状态的分析方法58-59
4.2.1 逐级提取实验58-59
4.2.2 统计学方法59 4.3 不同煤级中硒的赋存状态59-62 4.4 淮北煤中硒的赋存特征62 4.5 特殊煤中硒的赋存状态62-64 4.6 煤中硒的富集因素64-67
4.6.1 沉积期前的富集因素65
4.6.2 沉积期的富集因素65-66
4.6.3 沉积期后的富集因素66-67 4.7 小结67-68第五章 淮北煤中硒的地球化学68-84 5.1 概述68-69 5.2 淮北煤田二叠纪煤层沉积环境69-71 5.3 淮北煤中硒的地球化学特征71-79
5.3.1 元素分析和工业分析71-73
5.3.2 淮北煤中的常量元素73-75
5.3.3 淮北煤中硒元素的含量75-77
5.3.4 不同煤层中硒的含量分布77-79
5.3.5 围岩中的硒分布79 5.4 淮北煤中硒的赋存状态79-82 5.5 小结82-84第六章 硒在低热值电厂的归趋行为84-97 6.1 概述84-85 6.2 淮北低热值电厂简介及样品介绍85-86 6.3 样品分析方法86-87 6.4 结果和讨论87-95
6.4.1 燃料和燃烧产物的矿物分析88-89
6.4.2 硒元素在燃烧产物中的分布89-93
6.4.3 硒元素总的物料平衡分析93-95 6.5 结论95-97第七章 刘二矿区表生环境中的硒97-110 7.1 概述97-99
7.1.1 煤中硒的挥发性97-98
7.1.2 煤中硒的淋滤性98
7.1.3 煤中硒与人体健康98-99 7.2 样品采集与介绍99-100 7.3 矿区环境介质中的硒100-108
7.3.1 表层土壤中的硒100-103
7.3.2 土壤剖面中的硒103-105
7.3.3 刘二矿区水体以及沉积物中的硒105-108 7.4 结论108-110第八章 结论110-115 8.1 主要成果110-114
8.1.1 中国煤中硒的含量分布111
8.1.2 中国煤中硒的赋存状态111-112
8.1.3 淮北煤田煤中硒的分布和赋存特征112-113
8.1.4 低热值电厂硒元素的分布和释放规律113
8.1.5 低热值电厂周边表生环境中硒的分布和迁移113-114 8.2 主要创新点114-115参考文献115-137附录137-142致谢142-143学位申请者简介143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卢新卫,雒昆利,王丽珍,王五一;[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3年02期
毛大钧,郑宝山,苏宏灿;[J];地方病通报;1997年02期
李日邦,谭见安,朱文郁,杨林生,侯少范;[J];地理学报;1995年03期
王五一,李永华,雒昆利,杨林生;[J];地理研究;2003年02期
朱建明,郑宝山,苏宏灿,李社红,毛大均,雷平,R.B.F[J];地球化学;2001年03期
郦逸根,董岩翔,郑洁,李琰,吴小勇,朱朝晖;[J];第四纪研究;2005年03期
任德贻,赵峰华,张军营,许德伟;[J];地学前缘;1999年S1期
姚林波,高振敏,龙洪波;[J];地质地球化学;1999年03期
樊海峰;温汉捷;凌宏文;胡瑞忠;;[J];地球与环境;2006年02期
童柳华,严家平,唐修义;[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4年S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郑刘根;[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赵开全;吴素珍;;[J];安徽地质;2010年01期
沈燕春;周俊;;[J];安徽地质;2011年03期
高宗军;崔浩浩;庞绪贵;孙文广;;[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1期
周琼;屈国胜;;[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王莹;;[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17期
梁晶;马光军;赵晓艺;方海兰;;[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12期
郑路,何义斌,邵建国;[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3年04期
李道林,程磊;[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彭永伟,梁冰;[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4年S1期
李玉兰;刘鑫;邵素军;赵婧;梁杰;;[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宋明义;岑静;黄春雷;胡艳华;周宗尧;郑文;刘军保;;[A];“资源保障 环境安全——地质工作使命”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文集[C];2011年
宋明义;蔡子华;黄春雷;胡艳华;王加恩;;[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张昊;陈兰英;;[A];低碳生活与健康损害论坛——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风险评价专业委员会全国第十三届学术会议暨第四届第5次委员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宋明义;黄春雷;董岩翔;周宗尧;;[A];“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专辑[C];2010年
孙瑛;程学丰;;[A];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论坛专辑[C];2007年
刘应平;阚泽忠;金立新;李忠惠;;[A];贯彻循环经济促进法开发固体废物资源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边建朝;云中杰;刘源;宋术亮;秦启亮;刘传蛟;翟乃耀;葛相金;姜玉亭;谭瑞红;;[A];第二届泰山微量元素高级论坛汇编[C];2008年
;[A];煤田地质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煤炭学会、中国地质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曹代勇;;[A];煤田地质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煤炭学会、中国地质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高振敏;张乾;陶琰;罗泰义;;[A];峨眉地幔柱与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及摘要[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龚勋;[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马云峰;[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徐思琦;[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高运川;[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姜烨;[D];浙江大学;2010年
何胜;[D];浙江大学;2009年
陈朝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刘芳洋;[D];中南大学;2011年
侯晓川;[D];中南大学;2011年
岑世宏;[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娜娜;[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张晓逵;[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贾朝佩;[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邹剑;[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陈丽红;[D];南昌大学;2010年
卢守波;[D];东华大学;2011年
李振宁;[D];石家庄经济学院;2010年
李沙;[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麻银娟;[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李文俊;[D];西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冯宝华;[J];沉积学报;1989年01期
赵志根,唐修义,李宝芳;[J];沉积学报;2000年03期
张慧,周安朝,郭敏泰,贾炳文;[J];沉积学报;2000年04期
贾炳文,张俊计;[J];沉积学报;1996年02期
刘惠永,徐旭常,姚强,张爱云,尹金双,王秀琴;[J];重庆环境科学;2000年04期
果秀敏,牛君仿,方正,纪姝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S1期
毛大钧,郑宝山,苏宏灿;[J];地方病通报;1997年02期
侯少范,李德珠,王丽珍,王五一,谭见安;[J];地理学报;1992年01期
李日邦,谭见安,朱文郁,杨林生,侯少范;[J];地理学报;1995年03期
李日邦,谭见安,王五一,朱文郁,杨林生,李德珠,王立志,苗成波,王久性,张建科;[J];地理学报;1999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峰华;[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199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罗榕梅;;[J];煤质技术;2011年01期
孔玉梅;;[J];中国科技信息;2011年08期
高小跃;杨子荣;;[J];煤炭技术;2008年09期
周强;;[J];洁净煤技术;2008年01期
吴国代;王文峰;秦勇;杨志刚;易琦;;[J];煤炭科学技术;2009年04期
;[J];化学学报;1976年03期
孔屏,柴之芳;[J];岩矿测试;1989年04期
胡涛,陈蓉美,张振儒;[J];黄金;1992年01期
闫俊萍,那树人,马燕生,冯宛琴;[J];钢铁;1997年03期
甘树才,周少红,张军,曹琳,陈博;[J];岩矿测试;200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谢宏;聂爱国;;[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罗明标;花明;郭国龙;;[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4册)[C];2009年
徐军伟;陈明辉;;[A];2011(昆明)中西部第四届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刘建中;刘全军;游彬;李柱云;雷德堂;舒家荣;胡基明;;[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丁奎首;秦克章;许英霞;孙赫;徐兴旺;毛骞;马玉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年论文摘要集[C];2007年
张光第;李九玲;熊群尧;陈方远;;[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孙爱祥;钟湘萍;;[A];中国矿山地质找矿与矿产经济——中国矿山地质找矿和矿产经济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王勤燕;赵文俞;洪汉烈;叶先贤;;[A];第十一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0年
彭明生;林冰;彭卓伦;;[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朱文凤;黄松;吕俊武;;[A];中国矿山地质与西部矿山资源开发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闻文;[N];中国矿业报;2002年
王延奎;[N];中煤地质报;2010年
江其勤;[N];中国石化报;2008年
孙宇浩;[N];中国矿业报;2006年
谢宏;[N];大众科技报;2006年
于莘明;[N];科技日报;2006年
本报记者  王一娟 实习生 李冰;[N];经济参考报;2006年
安丰;[N];地质勘查导报;2005年
宫敏;[N];中国矿业报;2000年
徐琦;[N];中国环境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蕾;[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郑刘根;[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吴代赦;[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白向飞;[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3年
来雅文;[D];吉林大学;2006年
彭炳先;[D];南昌大学;2011年
王明仕;[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高媛;[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杨志军;[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2年
罗卫;[D];中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晓逵;[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李洁兰;[D];中南大学;2010年
钟裕锋;[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陈健;[D];安徽理工大学;2010年
李敏;[D];东北大学;2008年
吴江平;[D];安徽理工大学;2006年
王军;[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邓大伟;[D];吉林大学;2004年
王林根;[D];吉林大学;2005年
戴婕;[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量元素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