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谈谈你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被人误会的经历,如果在将来工作中被…

求问一些平常意思被人误会的成语_百度知道
求问一些平常意思被人误会的成语
就像褒义被贬用或贬意被褒用的一些成语!谢谢,急用请问有哪些日常成语被大家误会的
提问者采纳
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
7 不忍卒读: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方针。
2 不学无术。易误用为形容听得出神,常误用为形容自然景观,不愿随便迁往别处。易误用为形容人专心。
28 安土重迁,与此类似的还有“漠不关心”,与“死有余辜”同义。与“景物”无关1 曾几何时。
10 名噪一时:形容迟迟疑不决或动摇不定。常误用来形容没有特长:形容人口吃:指在当时很有名声,自以为是:指“不认为是正确的”,达到更高的水平:指“没有学问才能”。另有“举案齐眉”:指某种坏风气的创始者。“学”为名词,它指的是说话人。
3 不可理喻。
14 身无长物。
35 首鼠两端。易误解为“争论:特指夫妻相敬相爱。易和“鞭长莫及”(指力量达不到)混用。
24 对簿公堂。
25 相敬如宾、欢迎等盛况。
36 处心积虑,形容师长殷切教导:不知说的是什么,指不能忍受其烦琐;敬词。易误解为罪行还没有达到被杀的程度。常误解为“殚精竭虑“(用心精力。
30 屡试不爽。
13 胸无城府。
27 师心自用。
34 期期艾艾,费尽心力),从容不迫。
31 无所不至:形容固执已见。易误用为“善于学习借鉴:形容说话理直气壮,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强调结果。易误用为形容人的性格:指身上逆境。
17 求全责备。易误用为“进入”,褒义词:形容罪大恶极:千方百计盘算。与此相类似的还有“无所不为”。
21 出神入化。常误用来形容“贬义词”。常误用为形容文章写得不好,指对别人对自己的帮助,没有听到:贬义词。常误用为表示自己对他人的帮助:比喻远远落后、艰苦”:指对人苛求完善:形容技艺高超。易误解为“没有成功”。
5 守株待兔:形容畏惧而又愤恨。常误用为“不以为意”。多形容庆祝:安居故土:形容人的制作技艺高超:贬义词。
22 登堂入室。
15 目无全牛,指语言紊乱或空洞。易误用为形容田园生活。常误用为贬指:比喻学问技能由浅入深。
20 卓尔不群:塞住耳朵不听。易理解相反,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常误来形容公安干警的机智。不能在其前加上“整天”“整月”等修饰词语:形容非常优秀、政策,强调过程,指“不主动努力。易误指吞吞吐吐:褒义词,为我所用”。
39 改弦更张:指人贫困。
32 安之若泰:形容受到良好的教化: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
26 走马观花。常误用为“不厌其烦”,明辨是非”:指为人坦率:形容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常误用为贬义词。
16 鬼斧神工。
19 瓜田李下,跟平常一样,得心应手,形容文章的“悲”。易误解为行为前后不一致。
38 望尘莫及,易误作缺乏整体观念,遇到困难或遭受挫折时能泰然处之。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
37 侧目而视:指“无法用道理使之明白”。易和“改弦易辙(比喻改变方向或做法)混用,循序渐进:表示“过去没有多久”。相类似的还有“巧夺天工”,后面不能带宾语。与此类似的还有“泰然自若”,贬义词。
12 不胜其烦,常误作动词。常误用来形容“岁月艰难。
6 耳提面命:指人的技艺高超。
41 万人空巷。。
18 充耳不闻。常误用为“曾经”“不知何时”,超出常人:指凡能做的都做到了(用于坏事)。常误用为贬义词。
29 罪不容诛。易和“娓娓而谈(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相混,常误用为“不可思议”:街道里弄里的人全部走空。
40 不知所云,表示“不放在心上”“无所谓”:指虚度光阴,贬义词,易误解为尊敬。
11 始作俑者。
8 鼎力相助:在公堂上受到审问。易误解为“听者没有理解”,心存侥幸,易和“浮光掠影”相混。
33 侃侃而谈。
4 不以为然。
23 如坐春风。后者指印象不深刻:“不忍心读完”。
9 蹉跎岁月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2条回答
1.惨无人道:惨,残酷狠毒。残暴得灭绝人性。//惨绝人寰:人寰,人世。世上再没有比这更惨的。形容惨到极点。
2.趁火打劫:趁别人有危难时去捞好处。亦作“趁火抢劫”。//浑水摸鱼:比喻乘混乱的机会攫取不正当利益。
3.心满意足:心愿满足。亦作“心满愿足”。//称心如意:完全合乎心意。亦作“趁心如意”。
4.承前启后:承,承接。启,开创,引出。承接前人的,开创今后的。多用于事业、学问方面。亦作“承先启后”。//承上启下:接续上面的并引起下面的(多用于写作等)。
5.三五成群:三个五个结成一群。//成群结队:聚集到一起,结成一群一伙。亦作“成群结伙”。
6.胡思乱想:不切实际地瞎想。亦作“胡思乱量”。//痴心妄想:入迷的心思,荒唐的想法。形容一味幻想不切实...
事倍功半和事半功倍
成语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帖子主题:为什么佛教总是被人误会
共&6507&个阅读者&
工&&分:168排&&名:0劳动点:167排&&名:0发帖数:17
军号:1404388 工分:16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为什么佛教总是被人误会
文章提交者:旋风自在
加贴在&&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68-0-1.html
写这篇文章之前,本人先引人民日报的社论的文章。人民日报1月11日发表“仲祖文”评论文章《不能让老实人吃亏》,大家应该知道一张报纸最显眼的位置就是报眼,以往人民日报评论文章基本都是在9版、12版,除非是重要社论才会在第一版发表,报眼版面面积不大,但位置十分显著、重要,引人注目,这次选择报眼发表该文,其目的非常明了,就是要引起各级党组织、领导关注,重视,人民日报评论文章在报眼发表评论是少有的。如果没有估计错,此次选择报眼发表是经过人民日报高层,中组部共同协商审核通过的,从这里我们完全可以看出中央重视程度,非同一般,看点表现在哪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指出用老实人的重要性上,该文第一段说的很明白,“用什么样的人,不用什么样的人,体现用人导向,关乎党风民意,关系事业发展”。这就的告诉各级领导干部用老实人才能立党、兴国、富民、安邦。简单一点说只有用老实人我们党才能永葆青春,政府才会得到拥护,我们****定下的目标才能实现。二、告诉各级党组织,领导干部如何界定老实人,该文第二段有这么一句话“我们讲的老实人,不是那些庸庸碌碌、无能无为的人,而是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兢兢业业工作的人”。可见我们需要的老实人仍然表现在“德才兼备”上,按我理解,德与才是统一的,德是基础,才是条件,有德无才的老实人就是憨,有才无德就是滑,两者当选前者,憨实人肯干事,肯吃苦,当前讲,工作难有大突破,但这些人不会干坏事,也容易出现好心办坏事,有时也会造成群众有意见,也会影响党的形象,那些有才无德的人我认为坚决不能用,用了会坏事,他的才越大,造成的损失就越大,往往他们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摇摆,不会深刻体会党执政为民的理念,可见我们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老实人。简单一点说该文所指的老实人不仅要有为党和人民事业无私奉献的优秀品德,还要有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同时还要肯干事,干好事。三、告诫各级党组织,要慧眼选人、选贤任能、发挥人才.现在地方用人总是感情用事,以感情取人,总是搞论资排辈,平衡照顾,总是搞文凭“文凭框框”、“资历框框”,最好造成了愚贤不辨、良莠不分,这就考验各级领导干部有没有慧眼了,是不是伯乐,好琵琶就在你眼前会会去弹他了,有的领导是有慧眼,但总是因为某些领导唯亲、唯贿、唯吹、唯上思想作祟,最后德才兼备优秀人才难以,“千里马”弃于荒野,好琵琶挂在墙上。可见领导有慧眼容易,难就难在领导干部要有慧心,为党为人民选拔人才必须摒弃成见,不能,一切以党、国家、人民利益为重。四、强调各级党组织、领导干部要重视干部考核体系和评价机制.这是用人制度问题,一个劣迹斑斑的干部,可以蒙骗失察的领导,但绝对瞒不过周围的同事,更瞒不过群众雪亮的眼睛,一个优秀的干部,领导一时可能不知道,周围的同事、群众却心知肚明。那么该怎么办呢?该文明确指出“要改进民主推荐工作,搞好民意调查工作,积极扩大群众参与,认真贯彻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提出的换届选举‘十个严禁’的要求”这就告诉我们各级党组织、领导干部必须加强,必须注意群众公论,用我们的慧眼慧心,用我们的制度来确保老实人不吃亏。总之,人民日报评论文章《不能让老实人吃亏》简短深刻,一定程度上为各级党组织选人用人指明方向,不能让老实人吃亏恰恰是胡总书记曾经指出的,完全说明已经在用人导向上形成共识,意义非凡,我们各级党组织党的领导干部必须从历史高度,的角度去领悟与贯彻,真正把德才兼备的老实人提拔上来,这样干部队伍才能群英云集,人才荟萃,才会激发起干部的更大干劲和奋斗热情,才能更好地为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只要用好人,中华崛起不会远!当前佛教界同样存在老实的出家人受排挤的现象,提倡实实在在修行的大和尚被人攻击的现象。这是佛教界的悲哀。佛教历来被人误解久已。教外人士总是从皮表现象来认识佛教。看到出家人用手机、电脑、汽车就大呼小叫的。因为他们始终认为出家人住山穿破衣服的人才是真正的修行人。至于住城市接触现代科技文明出家人就是坏和尚。殊不知佛教是世界性的宗教,是超越时空、民族一切局限的宗教。佛教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广泛地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不同民族所信仰。佛教能与任何时代、任何文化、任何民族、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制度、任何科技相适应的。出家人弘扬佛法不是只对一些老太太,而是对任何阶层的民众。因为人人都有生老病死的痛苦。要想解决痛苦,都需要佛法的指导。佛教就象人们吃饭一样重要,是人的精神粮食、善心的粮食、智慧的粮食。需要一个真正德才兼备的出家人主持佛法。然而真正德才兼备的出家人也不愿出来主持佛法。因为您提倡修行,怕错因果。就会受到不肯修行的僧众排斥。也会受上级领导的排挤。因为您不会圆融,不懂人情世故。因为您人格刚而不柔,直而不曲。因为您作为凡夫难免会有小毛病,别有用心的人自然不会放过绝佳的机会加以攻击。不明真相的人见风便是雨,人云亦云。佛教也进入,佛教界中的种种现象通过,让更多人能够有机会了解佛法这是非常好的事情。但因为写文章的人不一定是真正全面了解佛教。也不一定很全面地了解一些佛教人士的情况。总是很片面地抨击某事,也不会详细介绍其中的前因后果。所以报道时作者的主观导向就成了大众的眼目。如何能很客观地看待大和尚?大和尚通常是大众眼目的焦点,一举一动对人都有至深的影响力。如果大和尚真的一无是处,想当初是怎样被其他僧人选上去的?有些人认为大和尚有某些不良的行为。其实这个世界上哪个人能做到十全十美?只不过运气好没有被曝光而已。其实作为普通人家里夫妻吵架本来就是很平常的事情。但被妙笔生花的人一写,马上就可以成为新闻人物。我要说的是全山戒忍大和尚就是被人误解的对象。为什么一个每年都带头三步一拜拜佛顶山十次的全山方丈被人误解呢?这就是的误导。为什么把法雨寺从经忏道场改成禅修道场就会受下面当家师的当面顶撞,而发生冲突?无非是方丈和尚提倡修行,就会引起下面的人不满。当然我觉得现代出家人用镇压方式来提倡修行也是行不通的。因为修行是要靠自觉的。但也同样需要纪律约束的。没有纪律就会一盘散沙,那还要方丈干吗?不容否认当了方丈一定会得罪很多人,可是人是得罪不起的呀!每一个人只要一事不如己意都会起怨恨。更何况得罪的事情不一定只有一事一人啊!所以方丈的位置是得道高僧才能真正扛得住。所谓:“调御丛林祖师心,荷担正法金刚力。”戒忍大和尚日理万机,据统计忙的时候一天要接待50多批人,根本没有吃饭的时间。在这样长时间的工作环境下,一个人的虚火上升,心情急躁是很正常的现象。这是人人难免的事。尚几乎事事亲为,有人来求墨宝,大和尚几乎是没有不答应的。有时当下就动手写字。普陀山全山大小事要管,难免有些不够周到的地方。我本人不是普陀山的人。过来我就我的所见所闻发表我的看法。我从一个住禅堂的师父口里打听到对戒忍大和尚的评价很高。认为大和尚是非常重信仰,讲修行的。另外我从很多当家师的评价可以得知一些大和尚的情况,以及我与大和尚接触时的感受,从而改变了我对大和尚的看法。我觉得大和尚是非常慈悲很有智慧的人。开示的话语都是非常经典。我觉得大和尚有着沉甸甸的人生哲理,金子般的教言。无论网络是如何传播,我相信我自己的眼光和判断,大和尚刚多柔少,所以容易得罪人,直而不曲,所以圆融不够。但大和尚是为正信佛教事业做出很大贡献的,因此普陀山前任方丈妙善大和尚极力荐举戒忍大和尚为全山方丈。那绝对不是毫无因由。因此我觉得人们对的看法应该有所转变,不能老是停留在过去的老观念上。对出家人的评价也应该更加客观,更加理性一点。不要片面报道煽起民愤。更加客观地评价大和尚,建议最好当面接触大和尚。然后再写文章。我想这样做一定会更加客观。多一份理解,多一份真实。给真正的出家人和提倡修行的大和尚一份力量,一份信心。佛教才会更加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和谐,人心和谐。人人平等、民主。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延伸阅读:
本帖已赚工分: 133本帖已赚金币: 0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为什么佛教总是被人误会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1排&&名:0劳动点:0排&&名:0发帖数:1
军号:1551998 工分:1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各界人士同朋友````你们看看11楼的话去`````那是楼主发言的吧`````那是狗屁话啊`````我们村从来就没有这回事```这是谁说的屁话啊```我就是当地人汉寿,东岳庙人```我怎么一句话或半句话都没听村委讲过我们都不知道```````你们佛教不要说捐灾我们村好不好````会遭天遣的````日至20日,香港慈辉佛教基金会杨洪会长委托常务执行干事林子钊、招少芳,“来湖南常德为汉寿东岳庙乡”、桃源县枫树维回乡等地1,081户受灾户、特困户派米、送油,济灾、慰贫,帮助他们欢渡新春佳节。在发送仪式上,林子钊常务执行干事阐述了慈辉人受杨洪会长感召,以「广植德本」的精神,广结善缘,从「莫犯道禁」开始看好自己的启心动念,守好自己的戒行,以「忍辱精进」的精神,在修身修心之余,致力于人心净化工程,只要人心得到净化,家庭自然和睦、社会自然和谐,从「慈心专一」下手,培养自己的慈悲心。常德市政府副市长张元英女士以及市、县、乡有关部门领导一致赞扬慈辉的爱心之举,感佩杨洪先生的睿智,以有形的物资化为无形的教化,现场接受米油的受灾户和特困户,纷纷感谢慈辉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汉寿县政府和桃源县政府向慈辉佛教基金会赠送了锦旗,常德市电视台、常德日报也给予以专题报道。常德市民族宗教事务局&以下是引用旋风自在
在第11楼的发言:佛教慈善事业做得太多了,佛教慈善搜索一下,就多得不得了。现在举一个例子:
济灾慰贫——慈辉人在常德
日至20日,香港慈辉佛教基金会杨洪会长委托常务执行干事林子钊、招少芳,来湖南常德为汉寿东岳庙乡、桃源县枫树维回乡等地1,081户受灾户、特困户派米、送油,济灾、慰贫,帮助他们欢渡新春佳节。
去年7—9月,常德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干旱,近70多天高温、干旱无雨,致不少偏远山区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中晚期稻谷严重减产,不少农户的晚稻颗粒无收。近千户受灾群众陷入困境。......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168排&&名:0劳动点:167排&&名:0发帖数:17
军号:1404388 工分:16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泰国将禁止违反泰文化传统者入境佛教在线9月16日消息 据报道:泰国媒体12日报道说,泰国政府将禁止违反泰国文化传统的外国人入境。泰国《民族报》援引文化部副秘书长克拉·颂德拉坤的话说,泰国将发行一本文化手册,分发到领事馆、移民局、宾馆、旅行机构、飞机购物架等涉外机构和场所。 克拉说:“如果一些外国人仍然恶意为之,泰国佛教徒应该对这些人进行谴责,并禁止他们进入本国。”泰国外交部官员在参加文化部文化手册编写会议后表示,他们同意把曾违反泰国文化传统的外国人列入黑名单,并禁止他们入境。《民族报》报道说,这一规定的出台起因于一部亵渎佛祖的电影。这部名为《好莱坞佛陀》的美国影片内中有一名男子坐在佛祖释迦牟尼头像上的镜头。这部影片激怒了泰国人。在泰国,大多数信奉佛教,全国约有6200万佛教徒。《好莱坞佛陀》导演菲利普·卡朗德曾于10日向泰国公开道歉,称他的错误是“无心所为”,并同意删除那些违反泰国文化传统的内容。编辑:出尘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168排&&名:0劳动点:167排&&名:0发帖数:17
军号:1404388 工分:16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2、菩提心出离心只是修行的基础,进而还要发起菩提心。出离心的发展有两种情况:一是强烈的个人出离,只追求个人涅槃,属于趣寂声闻;一是从出离心开始,然后回小向大,发起菩提心。出离心是对世间贪著的出离,正是菩提心建立的基础。而菩提心所具有的无住、无所得的特征,与出离心也是相应的。两者的区别是在于能否推已及人,由个人解脱进而希望利益众生,共证菩提。菩提心的发起具备两个内涵:一方面是广泛利益众生,一方面是追求无上佛果。两者是否存在先后的顺序呢?在发心过程中,我们究竟应以利益众生为先,还是以成佛为先呢?是为了成佛才去度众生,还是为了度众生才成佛呢?在这个问题上有一些不同的观点。对于大多数学佛者来说,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我要成佛”,然后为了成就佛果而去利益众生。也就是说,度众生是为了“我”的成佛。所以,菩萨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不是将自己视为众生的恩人,而是将众生视为自己的恩人。这是因为,唯有利他才能使我们成就慈悲品质和菩提资粮。《普贤行愿品》告诉我们:“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智慧水饶益众生,方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明确指出了佛菩萨和众生的关系,以众生作为成就慈悲的重要增上缘。即使我们具备佛菩萨一样的慈悲品质,这颗种子也必须通过广泛利益众生才能成熟。而且必须是纯粹的利他心。只有当发心达到这个份上时,才能引发我们内在的慈悲品质。如果其中还夹杂着凡夫心,只能成为调动慈悲心的前奏,甚至有可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同时,我们还必须使发心积累到一定的量上,才能使菩提心完全启动。这个训练可能要通过百次、千次、万次、乃至千万次的重复。我们要每天这么想、这么做,通过不断的心灵模拟和训练来强化它。一旦发心的质和量都圆满了,我们也就和佛菩萨无二无别了。但若是我们始终本着这样一种心态,只是将度众生作为成佛的方便,慈悲心是很难圆满的。因为我们的目标在于“我要成佛”,有这个“我”在,很难保证在度化众生时是纯粹的利他心,甚而还会有利用众生之嫌。所以我觉得这种说法有利有弊。有利的方面在于,当我们度化众生时,可以明确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利益众生:因为“我要成佛”就必须利他。而弊端则在于,未能真正对众生生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只是像生病必须吃药一样,将利他当作成佛的途径和手段。如果停留在这样一种心态,慈悲心的纯度肯定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另一种观点则是,“为利有情愿成佛”。也就是说,修行不是以成佛为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度化众生。就像同学们来到研究所进修,目的不是为了取得一个文凭,而是为了将来更好地弘法利生,荷担如来家务。如果我们一切都是为了众生,没有夹杂丝毫其它成分,这种发心更容易达到佛菩萨的发心标准。当我们这样发心时,佛菩萨的品质在我们的生命中已经产生作用,我们当下就和佛菩萨无二无别了。这也就是《华严经》所讲的“初发心即成正觉”,换句话说,修行的开始和最终结果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在《华严经·初发心功德品》中,对于菩萨初发心功德有着详细的阐述。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发心发到位时,功德之大简直超越了我们的想象。这是因为,菩提心就是成佛之心!那么,如何发起菩提心呢?或许有人会觉得很抽象,事实上,它有很多具体的操作方法。发菩提心的内涵是什么?就是我要度众生、我要成佛。这种“我要成佛”的心理指向,和“我要吃饭”的心理状态是一样的,只是所缘的对象不同。当然,其中还有程度和纯度的差别。比如“我要吃饭”,有可吃可不吃和非常想吃的区别。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心行和“我要成佛”的心行也是相通的。问题在于,我们想吃饭时会很着急,想成佛时却并没有那么迫切。因为日常生活中的发心和“我要成佛”的发心,毕竟还有区别。我们想要吃饭的话,马上就可以吃饭。但想要成佛的话,怎么才能成就呢?相对来说会显得比较难。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正是因为我们不能真正认识到成佛的意义。所以,我们发心时还要有一个所缘的境,也就是佛果的功德。《华严经》等很多经论里,都有大量经文来说明佛果的功德。只有当我们认识到佛果功德的殊胜,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在于成就佛果,才有可能发起强烈的菩提心。在我看来,整个大乘经典阐述的修行方式,从菩萨的愿力到菩萨戒,及大乘华严、般若的见地,所有这一切都是围绕菩提心的成就而展开。只有通过发菩提愿、持菩萨戒、行菩萨道,才能使菩提心开花并最终结果。所以说,菩提心既是修行中的一个着力点,也是最终所要成就的结果。如果不发菩提心的话,我们的修行就无法找到扎实的立足点。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168排&&名:0劳动点:167排&&名:0发帖数:17
军号:1404388 工分:16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三、如何正确发心佛法的三藏十二部典藉,都是围绕我们的心性展开,是在帮助我们解读心性。如果我们不了解自己的心灵,不了解心灵的种种误区,势必无法正确地发心。佛教虽然也关心世界,但关心世界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解决心性问题。因为我们的许多烦恼,都是因为对世界的错误认识而引起。世界和我们的心,究竟是一还是二?在一般人的眼中,心是心,世界是世界,二者似乎没有太大的关系。因为我们认为心与世界为二,从而使心落入二元对立的执著中。在我们的修行中,有两个最大的敌人,即能执和所执。关于能执和所执,唯识宗为我们阐述得非常清楚:遍计所执正是我们使生命从无限状态陷入有限的开始。当我们超越遍计所执时,就能从缘起现象的当下契入空性。真理的世界因为我们的这种执著,就成了凡夫的世界。如果我们能认识到唯识学中关于唯心的道理,直接就可以从这样的认知中契入空性。因为一切现象都是心的显现,和心是一体的,这是我们学习唯识必须了解的基本理念。古往今来,各种宗教层出不穷,佛陀在世时就有九十六种外道。为什么其它宗教不能开大智慧、契入空性呢?原因就在于认识上的错误,因为他们把不是真理、不是空性的东西当作诸法的真实相。从究竟意义上来说,他们是在不同程度上停留在我、法二执中,执著于某一种我,或某一种法,所见到的并不是事物的本来面目。对心性的正确认识,于修行来说至关重要。只有了解到这一层面,我们才能明确知道发心应该从哪里开始。正确的发心主要有两种,即出离心、菩提心。1、出离心什么是出离心?很多人发心出家时,迫切地想从家里走出来,迫切到一天都等不及了,那一刻的心态就是出离心。世间的家庭离异,双方都迫不急待地想要分手,一心只盼着越快解决越好;再或者,我们在某地呆得厌倦了,厌倦得不想再看一眼,多呆一天都是折磨,那种极其迫切希望分手或离开的心,也是出离心。至于出到哪里,当然是另一回事了。这里,只是以此说明希求出离的心态。我们不妨反省一下,自己出家学佛、追求解脱,是否时刻保持着这份出离心?很多人刚出家时可能会有,但时间长了,出家生活逐渐演变为另一种生活方式,不过就是换个地方过日子。这并不奇怪,从心理学上说,人有一种习惯性的麻木。对于某种状态熟悉了,就会逐渐失去感觉。我们平常看到死人,尤其是身边的亲人去世,马上会提起对死亡的警觉。但那些殡仪馆的工作人员,把尸体扔到电炉里,可能和一般人烧老虎灶差不多。这种事一般人多半不敢做,把一个曾经活生生的人推进去化成灰烬,的确是件很难下手的事。但他们每天都要面对那么多冰冷僵硬的尸体,对死亡不会再有任何恐惧和警觉。再比如,每个病人对自己的病情都看得很重,但医生每天要治疗一批批病人,病人自己认为再重要的病,在医生眼里也不过是千万患者中的一例,不会引起和病人同样的重视。这些都属于习惯性麻木。出家生活对我们很多人来说也是一样。出家时间长了,很容易把寺院当作过日子的环境,只想着营造一个把日子过好的氛围。所以,佛陀告诫比丘们要时常忆念生命在呼吸间,这样才会对死亡保持警觉,不再贪恋安逸的生活。如果我们真正意识到无常是那么迫切,意识到无常就在眼前,还敢散乱、妄想、追名逐利吗?还有时间去忙这些身外之事吗?我们就会自觉地“如救头燃”般精进,并时时保持对修行的紧迫感,不敢有丝毫松懈。如果我们的心恒常处于一级戒备状态,修行就很容易相应。出离心的发起,是出家修行的基础。那么,究竟是要出离什么呢?就是对生死的出离、对世间的出离、对五欲六尘的贪著的出离。真正的出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出离,一是内在的出离。外在的就是世间的五欲六尘,内在的就是对五欲六尘的贪著及由贪著引起的凡夫心。所以说,我们要出离的不仅仅是环境,更是自身的凡夫心。事实上,出离环境的目的,正是为了出离对环境的贪著及由此引起的凡夫心。我们只有摆脱了凡夫心,才可能契入空性、解脱烦恼。出离凡夫心,首先不能对世间有丝毫贪著之心,这是关键所在。阿含教法告诉我们,在认识上应以观苦为第一要领。苦是宗教出世解脱的基础,观人生是苦、观一切是苦,进而认识无常、空、无我,这是发起出离心的几个基本认知。而在行为上,则应依戒、定、慧修行。我们无始以来养成了贪嗔痴等种种串习,每种烦恼串习都在设法主宰我们。我们必须通过戒的力量来阻止它,不让烦恼有可乘之机。所谓定,即通过某个特定境界将心安住其上,比如修数息观、不净观,将心安住在数息或观想不净的境界上,使烦恼妄想不再产生作用。然后再修习无常观、无我观引发无漏智慧,将烦恼执著彻底铲除。所以说,发起出离心之后必须懂得怎样保持,并使它的力量不断壮大,直至最终获得成就。否则的话,即使发起了出离心,不久也会被凡夫心取而代之。当我们发起猛利的出离心时,凡夫心会暂时避一避。但只要我们稍稍松懈,它立刻会卷土重来。我深深体会到,修行必须像勇士般精进,否则很难有重大突破。当然,用心上的勇猛精进并不是非常强烈的作意。虽然开始时需要强烈的作意,但更主要的是指不松懈。如果长时间过份猛烈地作意,不但容易疲倦,还会落入作意的误区中。所以关键在于懂得怎么用心,否则用错了力,勇猛精进也会出问题的,所谓欲速则不达。发起出离心的最终目标是解脱生死,依八正道而成就。在现代社会,修行的确比较困难,因为整个社会的诱惑太多,出家人的事务也太多。对于多数人来说,开始修行时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所以对环境的要求非常严格。过去的出家人多半隐逸于山林,过着纯粹的出家生活,除了需要极少一点资养色身的衣食外,主要精力都用于修道。相比之下,我们今天的修行环境确实很严峻,修习解脱道的难度要大得多。所以,今天的修行可能要采用一些比较猛利的方法。换句话说,就是时间短、见效快,立马就能截断众流。在佛教的修行中,确实就有这样的方法,可以让我们在较短时间内上路。而且在上路之后,立刻使我们保持在无念、无住、无所得的状态中。在今天,我们有必要寻找这些比较猛利的用心方便,修行才能更有把握。如果像古人那样,必须坐上十年、二十年才有些起色,今天的人肯定修不起来。因为我们没有这样的环境,我们在修行中取得的一点点进步,往往还抵不上环境对我们造成的伤害。尽管不少人每天会拿出两小时或更多时间来念佛、修行,但其余的十几个小时往往还是在念贪嗔痴。我们用作意培养起来的正念之力还非常弱,根本抵挡不住生命无始以来的串习。这就是很多人虽然也在修行,但烦恼习气依然如故的原因所在。如果修行是建立在凡夫心的层面,出现这样的现象再正常不过。因为我们现在培养起来的正念是建立在意识层面,想以此抵挡无始以来形成的烦恼妄念,双方力量如此悬殊,怎么可能取胜呢?就像以婴儿和壮汉搏斗一般,结果是不言而喻的。认识到修行的心行规律,我们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很多人的修行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168排&&名:0劳动点:167排&&名:0发帖数:17
军号:1404388 工分:16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二、学佛人在发心中的误区普通人因为从凡夫心出发,所以成就了凡夫心。那么学佛者的发心是否就正确呢?其实也不尽然。很多学佛者的发心,并没有摆脱原有的心行习惯,也不属于正确的发心。1、基于某种贪著而发心学佛者的发心往往存在两种误区。一是从开始发心就不对,是带着某种贪著开始学佛。深究起来,可能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以此作为起点。有些人是被寺院庄严的环境所感染,走入寺院后觉得非常安详,因而发心前来学佛,觉得住在寺院享享清福就是人生的至高境界,其实他只是贪著于方外之地的氛围。有些人是被清净的梵呗和僧人的念诵所打动,学佛之后天天跟着唱念,以为这就是最好的修行了,其实他只是贪著于梵呗。也有些人贪著于佛教高深的哲理,觉得研究佛学很有深度;还有些人贪著于佛教辉煌的艺术,觉得佛教的艺术殿堂中有丰富的宝藏……等等。若是缘于对某种境界的贪著而发起学佛之心,那么在学佛过程中,贪著往往也会随之增长。如果把佛教当作学术来研究,到最后写文章、出成果就成为学佛目的了。一旦有了成果、出了专著、评了职称之后,就会觉得学佛的任务已经彻底完成,人生的问题已经完全解决。还有很多人把佛教当作纯粹的哲学来考察,对佛教哲学的兴趣远远高于对解决人生问题的重视,这一类也大有人在。民国年间支那内学院的研究,基本上都落入哲学式的研究,而不是基于对生命的关怀。甚至还有些人是奔着佛教的利益而来,把寺院当作谋生场所,就更是错误的发心了。仔细分析起来,绝大部分人都是由类似的因缘走入佛门。真正感悟到人生无常,为寻找生命出路,为了生脱死,为成佛作祖,为利益一切有情而学佛的,实在是少之又少。如果在发心之后继续缘于对一些外在现象的贪执,没能在目标上有更高的提升,最后成就的可能都是贪著之心、我法二执。这是在发心中的第一种误区现象。当然,从贪著入门也并非绝对不可。《维摩经》曰:“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也就是说,先以某种方便使人们对佛教产生兴趣,然后逐步对其进行引导。比如澳洲的一些道场,便免费为大家提供素食。很多人到寺院来并不是对佛教有兴趣,是奔着免费素菜而来。但他们到寺院的次数多了,渐渐对佛教产生了感情,然后听听讲座、读读佛教书籍,认识也会有所提高,最终转入正确的发心。所以说,如果不是停留在贪著的基础上,而能通过闻思经教来树立正见,并以正见为指导,“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那么,尽管是从贪著开始,最终却能放弃贪著,同样可以成就解脱。2、发心过程中误入凡夫心第二种误区现象,是从正确的发心开始,的确是为追求解脱或成就佛道而学佛。但这种发心是否就能持续下去?是否就能保持永久的纯正性呢?我们知道,发心只是一个开始,只是一念的力量。而这个刚刚生起的正念像婴儿一样,力量非常微弱。相反,凡夫心的力量却非常强大,因为它来源于无始以来的生命洪流,其力量往往比我们想象的更强劲。只有当我们发起强烈的出离心和菩提心时,凡夫心才会暂时退避一下。就像猫出现时,老鼠就知趣地躲进洞里。但我们的心不会总是处在这样的状态,尤其是当我们做事的时候。我们住持道场、管理寺院,免不了要应酬复杂的人际关系;到各地弘法、开设讲座,也免不了和各种类型的信徒打交道。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就忘记了当初的发心,甚至将事业的成就当作修行目的。事实上,我们发出离心或菩提心去做事,最终所要成就的正果是解脱,是无上菩提,事业只是其中的一个副产品。遗憾的是,多数人在做事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忽略了自己的初心,逐渐背离了最初的目的。尤其在事业有了一定规模之后,我们甚至也会像世俗人那样,希望这项事业越做越大,希望这项事业超过别人,而忘记了修行人应以怎样的心态来做事。于是乎,所有的凡夫心都回来了。随着事业的发展,对事业的贪著也在成正比地增长。事业开展得越大,对事业的贪著之心就越强。虽然从事的是佛教事业,但和从事世俗事业的心行运作规律是一样的。无论是对佛教事业的贪著,还是对世俗财富的贪著,两种贪的本质并没有什么区别。当然,弘扬佛法或护持道场能利益很多人,它所成就的福德,和贪著世间名利成就的果报截然不同。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两者在主观上所成就的贪著之心没有丝毫不同。就像在我们眼睛里,无论是放上金子还是沙子都同样有害。很多做事的人,包括护法、弘法乃至修行的人,因为在知见上没有过关,对做事应该持有的心态不能正确认识,所以在发心过程中不自觉地落入了凡夫心。这种情况在佛教界还比较普遍,虽然在客观上成就了一番佛教事业,但也在主观上成就了典型的凡夫心。事业发展到相当规模之后,甚至形成了山头主义、本位主义、宗派观念。其实,这些都是我执的表现。因为我执也在随着事业一起成长,到最后和修行完全是两码事了。表面看起来事业很辉煌,弘法的影响也非常大,但我执和贪著之心也在与日俱增。明白这个道理极其重要,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可能都没注意到这一点,所以接二连三地栽了进去。我也是因为近期思考菩提心的问题,才发现了这个道理。虽然道理很简单,但意义非常重大。尤其是对同学们来说,因为我们现在开始把握还来得及。如果我们能发起猛利的菩提心,并调整好自己的心行,在做事过程中就不会被事业所转。或许有人会说,既然做事会做出那么多问题来,还不如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但这样就不能利益一切众生,也就不可能成就佛道。我们知道,菩提心的修行是非常积极的。如果我们不做事,菩提心根本无法调动起来,佛菩萨所具备的品质根本无法成就。所以,必须通过修利他行来积累成佛的资粮。关键是在于,要以正确的发心来做事,并始终保持这份发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利益众生的同时,在自身成就佛菩萨一般的品质。我们应该感到幸运,能在学佛初期就了解到发心的误区。当然,仅仅了解还远远不够。如果不掌握用心的要领并付诸实践,即使知道也是白搭,因为凡夫心的力量太大了。所以,我们必须结合佛法中上乘的用心方法,在心行的训练和调整上下一番苦功,否则,明白了道理也会照掉不误。自我诡计多端,它会寻找各种借口来调动我们的凡夫心。我们的内心世界中有无数频道,有时我们明明打开的是这个频道,却会被另一个信号更强的频道抢占。我们平时打开电视时也会遇到类似的现象。自我不仅信号强大,而且随时都在伺机而动。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每种心所都像心灵的一个频道,有的力量比较弱,有的力量比较强。哪种心所的力量最强,就会当仁不让地主宰我们。其中最危险的就是我执之心,因为它是无始以来形成的。所以,修行中最大的敌人就是我执,一旦彻底摧毁我执之后,其它烦恼也就迎刃而解了。如何在发心过程中避免凡夫心的状态,是修行非常重要的环节,发心要领亦在其中。仔细分析起来,我们的内心世界十分复杂,即使在行善时,也很难保证是纯粹的利他之心。当然,利他心应该是有的,同时我执也肯定会有的,乃至贪著心、是非心都很难避免。我们会分别应该利益哪些人,不该利益哪些人等等,其中有着很多界限。可见,我们即使在行善时,凡夫心同样会随之启动。若不及时引起警惕的话,凡夫心往往会逐渐占据主要地位,并最终取代当初的利他心,那我们所成就的也只能是凡夫心。如果我们所发的是纯粹的利他心,才有可能成就佛菩萨的慈悲品质。《金刚经》和《普贤行愿品》告诉我们,真正的发心应该具备觉悟、利他和无限、无所得的特征。我们必须以此为标准,时时检查并调整自己的心行。我们首先要认识到发心的误区,才有可能准确地发起菩提心,进而掌握佛法修行的要领。佛法虽然有各大体系,如大乘有唯识、华严、法华、涅槃、中观般若。但我们若能在修行上找到核心和要领,就会发现,所有大乘经论是在不同层面为我们提供帮助。唯识关于心理分析及对心灵运作规律的阐述,对我们认识如何发心帮助很大。佛法的究竟处是殊途同归,契入和修证的方法虽然不同,但归结到根本上是相通的。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168排&&名:0劳动点:167排&&名:0发帖数:17
军号:1404388 工分:16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2、良好心行的培养每一种技能的获得,也必须通过正确的重复。比如我们学打球,必须反复练习才能获得正确的姿势。有些姿势看似简单,但要学得规范也很不容易。即使学会了,还需要经过相当时间的巩固。因为我们在此之前往往已形成某种习惯性的姿势,一旦稍有松懈,马上会恢复到原有习惯中。只有在特别用心注意时,才会作出准确的姿势。事实上,行为习惯也代表着心灵习惯,两者统一的。但从心灵到行为上的落实,确实需要通过训练,这种训练可能要百次、千次乃至万次,随时将自己的观念和行为调整到准确的状态,然后不断重复。当这种重复在心行上获得稳定之后,就是定。事实上,定并没有那么神秘,稳定地延续下去就是定。当正确的身心行为稳定之后,就会发挥出强大的能量。不然,它的力量是很微弱的。正念的获得也需要训练。所以,念佛必须时刻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将一句名号周而复始地重复、重复、再重复。那么,重复的关键在哪里?就是在心行上有正念作为指导。否则的话,重复训练会将一些错误的观念和行为固定下来,成为难以改变的不良习惯。正见能够指导我们调整身心,帮助我们作出判断:这个状态应该舍弃、那个状态应该舍弃,通过不断舍弃,将心行调整得不偏不倚。正确的见地还会告诉我们:在这一状态中,应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否则又会落入怎样的状态,等等。这也正说明了经教的重要性,因为经教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见。但学习经教必须找到立足点,而这个立足点是在我们的心行而不是经教中。所以,学习佛法的重点是在我们内心,而不是书本中。培养正确的发心非常重要。凡夫的发心基础是错误的,所以最终训练出来的就是凡夫心,是贪心、嗔恨心;而不是觉悟的心,不是慈心、悲心。反过来说,如果我们能以训练凡夫心的功夫,用于训练佛菩萨的品质、训练觉悟的心,也会很快成就的,可能所用的力气还不需要百分之一。关键是我们不懂得什么是觉悟的心,更不懂得怎样去训练。如果我们找对了方法,觉悟并非遥不可及。我们翻开古德的传记,其中有不少人都是在善知识的点化下当下顿悟,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成就不应该是不可企及的事。佛陀在世时,很多人听闻佛陀说法后,当下证得阿罗汉果。如果很难的话,不可能当下成就。所以修行应该有简单的一面,关键在于找到正确的方法和入手处。本文内容于
22:02:15 被旋风自在编辑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168排&&名:0劳动点:167排&&名:0发帖数:17
军号:1404388 工分:16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一、普通人的发心这里所说的普通人,是指社会上那些没有学佛的人,他们不自觉中也在发心。因为他们每天都会有无数想法:想锦衣玉食、想财源滚滚、想仕途光明;更有甚者,还想着坑蒙拐骗、损人利己。事实上,每种想法都不是凭空而有的,皆有各自的心理基础。这个基础或是贪心、或是嗔心、或是我慢心、妒嫉心、乃至邪知邪见。而这一心理基础,又会引发相应的行为。1、凡夫心的形成每个行为在完成过程中,一方面会成就客观上的事实,比如为谋利去开公司,经过几十年努力成就一番事业。而在另一方面,这一行为更成就了我们的凡夫心。如果开公司的心理基础是贪心,那么在经营过程中,对公司的贪著之心也会随之增长,最后这个公司就成为其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上不少青年为了恋爱寻死觅活,也不是刚开始就严重到这一地步,不可能一见面就再也无法分开。也是经历了相恋的过程,使彼此的贪著之心越来越重,以至发展到无与伦比的程度,觉得失去对方就失去了整个精神支柱。凡夫心正在这样不断滋养起来的。用唯识理论来理解,就是“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这两句话虽然简单,但已将心行运作的规律揭露无遗。“种子生现行”就是重复的过程,当然这不是简单的重复。因为心念的重复是变化的,会介入自身的经验和想法,最后形成贪心、嗔心、我慢心、妒嫉心等各种心行。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做事业要面临很多考验,甚至可以说是处处陷阱,容易使人不自觉地走向堕落。最后事业虽然成就了,但内心世界却被染污得面目全非。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发心就是通过外在的想法和行为,最终引发并成就自己的某种心理。所以说,我们每做一件事,不仅要考量客观的结果,更要考量它究竟成就了怎样的心。事业是短暂的,而凡夫心的作用不仅会左右我们的今生,更会影响到未来。世人以凡夫心为基础,产生种种想法及行为,因而成就了凡夫的品质。所谓凡夫品质,从根本来说,就是我法二执及贪嗔痴烦恼。当然,每个人的执著有不同取向,从而展现出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凡夫心的力量强弱,取决于我们对它的培养。习惯贪的人时刻都在张扬自己的贪心,习惯嗔恨的人时刻都在张扬自己的嗔心,这些现象我们很容易在生活中观察到。如果不进行反省及制止,贪心和嗔心随时都会寻找目标并采取行动。久而久之,使贪心和嗔心变得无比强大。心灵是在重复中成长的,每重复一次就壮大一次。所以,我们必须对自己的一言一行乃至起心动念都加以审视和调整。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168排&&名:0劳动点:167排&&名:0发帖数:17
军号:1404388 工分:16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认识菩提心济群法师今年九月,济群法师在戒幢佛学研究所为学员们开讲《认识菩提心》系列讲座。在为时一周的讲座中,法师从“普通人的发心”开始,层层深入,详尽阐述了菩提心的重要性、菩提心的殊胜、菩提心的发起因缘和菩提心的实践原理。法师立足于华严的见地,结合唯识、中观的思想及藏传大德对菩提心教法的开示,并参照自身的修学体验,对菩提心教法进行了全面总结和诠释,使得一向被人们当作口号的菩提心的教法,得以从理论走向实践。认识菩提心·一“发心”这两个字,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长辈们要求我们发心,许多同辈之间彼此也会用发心来相互鼓励。但细究起来,有几个人能真正认识到发心的意义?又有几个人能将“发心”发得到位、发得准确、发得有水平?事实上是很少的。因而在很多情况下,发心似乎已经成了一句空洞的口号。在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中,几乎都有关于发菩提心的教诫。《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这句经文被省庵大师引用于《劝发菩提心文》,在汉传佛教界广为流传,发人深省。离开菩提心,在修行上的所有努力,都将成为生死之因。《大般若经》云:“云何菩萨摩诃萨普为利乐诸有情故乘于大乘?满慈子言: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首,用无所得而为方便。”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即菩提心。印顺法师在《学佛三要》中引用了这段经文,并提出了大乘佛教的三大要领:菩提心、大悲心、性空见,充分说明了菩提心在大乘菩萨道中的重要性。西藏的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论》中,将修学佛法的要领归纳为三主要道:即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我觉得这一归纳非常精辟,发出离心不是为了个人的出离解脱,而是作为菩提心生起的基础。因为大乘佛教是立足于菩提心,成佛就是菩提心的圆满成就,所以性空见也是为菩提心服务的。从菩提心的发起到成就,必须要通过性空见的指导。如果没有性空见,即使凡夫心尚且难以摆脱,更何况无上菩提的成就呢?汉传佛教是大乘佛教,但在中国的弘扬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实践大乘精神。汉传佛教虽有八个宗派,但最后基本归于禅宗和净土。而禅宗和净宗的修行人,很多充满浓厚的出世色彩。修禅的无非是了脱生死,念佛的一心往生西方,也还是了脱生死。问题的关键还在于,他们基本都是以个人解脱为主要目的。如果仅仅为了个人解脱而修行,显然不是大乘的发心。为什么充满积极利世思想的大乘佛教,来到中国之后演变为具有浓厚出世色彩的佛教呢?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忽略了菩提心,因而在修行上不知不觉偏向以追求出世解脱为主。大乘和小乘的区别在哪里?很多人往往会从教理上进行区别,似乎学习大乘教理就是菩萨行者,学习小乘教理则是声闻行者。其实并非如此,区别大乘和小乘的关键是在于发心和对发心的实践。如果我们发菩提心受持五戒,那么五戒就是大乘的五戒,就是菩萨行的组成部分。如果只为个人解脱而发出离心,即使学习至圆至顿的《华严》,也一样是小乘。在当前的佛教界,许多人对发菩提心的内涵缺乏了解。不知道究竟怎样才是真正的发心?怎样将心发到位?发心到位之后又应该做些什么?如何使发心持续稳定地发展?对于这一系列问题,大多数人都不甚了了,菩提心自然也就无从发起。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先从普通人的发心谈起。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168排&&名:0劳动点:167排&&名:0发帖数:17 军号:1404388 工分:168
左箭头-小图标
奇怪!!!!!!!!!!!!!!!!!!!!!!!!!!!!!!!!!!!!!!!!!!!!!!!!!!!!!!!!!!!!!!!!!!!!!!!!!!!!!!!!!!!!!!!!!!!!!!!!!!!!!!!!!!!!!!!!!!!!!!!!!!!!!!!!!!!!!!!!!!!!!!!!!!!!!!!!!!!!!!!!!!!!!!!!!!!!!!!!!!!!!!!!!!!!!!!!!!!!!!!!!佛教徒什么时候得罪了你啊,不知道你是什么教徒?佛教徒向来包容赞叹其他宗派。也与所有人类为善。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72954排&&名:0劳动点:65073排&&名:0发帖数:4654 军号:731309 工分:72954
左箭头-小图标
佛教徒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在这乱世中,看到贼眉鼠眼滴花和尚就恶心,一个个就知道敛财。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168排&&名:0劳动点:167排&&名:0发帖数:17
军号:1404388 工分:16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佛教从来没有排斥现代高科技任何产品,最早时期佛经是口耳相传,后来佛教曾经写在贝叶,芭蕉叶上,再后来佛教写在纸上,现在佛经用铅印,佛经电子化,网络化。这种传媒的变化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有什么可以少见多怪的。很多人对于佛教表现的相当无知,最近大型佛教文献电子化工程《赵城藏》数字化全文项目启动。几代佛教学者的心愿——参加《中华大藏经》编辑工作的一段经历,深入经藏。佛教最大数据库2亿多文字的校对工作正在进行中。在全国范围内要求精通佛教各宗教理,精通古汉语的上百位人才的共同协作才能得以完成的工作。我们在并不完全了解下作评论显然是不可取的。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168排&&名:0劳动点:167排&&名:0发帖数:17 军号:1404388 工分:168
左箭头-小图标
现在国家提倡软实力,就是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这一部分,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是儒释道,而佛教最有生命力。佛教可以说是强国安帮之基础。善化人心提升智能的催化剂。对社会百利而无一害。中国宗教政策越来越开明,国家也越来越富强。文革的时候儒释道几乎被破坏殆尽,国运不见得如何强盛。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1834排&&名:0劳动点:-739排&&名:0发帖数:796 军号:316040 工分:1834
左箭头-小图标
佛教使中国人变的懦弱,信佛教的国家(除日本)大多都是贫穷的弱国中国人要想强盛就必须改教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1955排&&名:0劳动点:1954排&&名:0发帖数:1759 军号:647899 工分:1955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高贵的狼
在第20楼的发言:宗教也是要与时俱进的,用个手机坐个汽车很正常啊难道用手机和佛祖联系?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12450排&&名:0劳动点:12430排&&名:0发帖数:74 军号:1006938 工分:12450
左箭头-小图标
宗教也是要与时俱进的,用个手机坐个汽车很正常啊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9204排&&名:0劳动点:9043排&&名:0发帖数:9215 军号:1404505 工分:9204
左箭头-小图标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795排&&名:0劳动点:767排&&名:0发帖数:559 军号:836481 工分:795
左箭头-小图标
那些没有良知的和尚尼姑,只认钱!有几个认真修行的!我也比较推崇佛教,但是现在那些出家人变质了!还是自己修自己的心吧!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40216排&&名:0劳动点:28364排&&名:0发帖数:13246 军号:124317 工分:40216
左箭头-小图标
误会:因为掌握的信息不全面,从而得出片面的结论。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1070排&&名:0劳动点:1070排&&名:0发帖数:685 军号:932827 工分:1070
左箭头-小图标
可能大家过多地关注少林寺的那位胖主持了,他的好环与否暂且不去评说,至少我相信他个人并不能代表广大的佛教僧众,我佛慈悲。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13052排&&名:0劳动点:453排&&名:0发帖数:4670 军号:1178406 头衔:预备役上士 工分:13052
左箭头-小图标
无语了,看看少林方丈的派头就知道当和尚是很不错的选择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3231排&&名:0劳动点:1922排&&名:0发帖数:1575 军号:539435 工分:3231
左箭头-小图标
五蕴皆空....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168排&&名:0劳动点:167排&&名:0发帖数:17
军号:1404388 工分:16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2007年泰兴佛教慈善功德会财务状况表出处: 作者: 泰兴佛教慈善功德会 日泰 兴 佛 教 慈 善 功 德 会 财 务 状 况(2007年 1 月—2007年12 月)单位:元慈善资金收支明细表收
额慈善收入
慈善救济 1、会费收入
1、资助教育 87750.002、慈善捐款 、资助医疗 33850.003、救助孤老 1400.004、扶贫解困 57660.605、救助伤残 1000.006、救灾注:慈善救济中资助教育 48.30% ,资助医疗18.63 % , 救助孤老 0.77 %
扶贫解困31.74%, 救助伤残0.55 %。结余:68524.40元。环保护生收支明细表收
额环保护生 23630.80 环保护生 20760.00注:结余:2870.80元。法物赠送收支明细表收
额法物赠送 27245.80
37842.47注:结余:-10596.67元 。发展资金收支明细表收
额发展资金 91930.80 发展资金 88806.01注:结余:3124.79元。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168排&&名:0劳动点:167排&&名:0发帖数:17
军号:1404388 工分:16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如何去做佛教慈善事业(一)世界佛教论坛网怎样去做中国佛教慈善事业。让我们共同探讨为中国佛教慈善事业的美好明天一起努力奋斗!用悲心与敬心去做佛教慈善事业从事佛教慈善事业,除了要发大愿心利益众生之外,还需要悲心和敬心。悲心即是指慈悲心,敬心是布施者对受施者要生起尊敬心,如果用功高傲慢的心理去布施,不但不能结善法缘,而且还没有丝毫功德可言!在布施受难的人时,要有如同供养三宝、父母、师长一样的心态。这样受施者会很乐意接受,而布施者则没有傲慢心理,保持了一颗平常心,平常心即是道!佛教慈善机构必须有公信力佛教慈善事业的公信力是一个有实际影响力的指标,直接关系到佛教慈善机构筹款能力,佛教慈善组织作为连接捐赠方和受助方的桥梁,需要对善款的管理、使用、分配、经营的全过程负责,佛教慈善机构必须在内部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特别是要有一套区别于其它慈善机构而更为透明的财务管理制度和社会公示制度,以尽量减少运作成本,用佛教因果思想来防范腐败,保证佛教慈善机构运转顺利,同时增强十方善信的慈悲心。如何完善佛教慈善机构佛教慈善事业的目的在于弘扬佛法,利益更多众生,这么大的一个工程,不是靠某几个人就能做得起来的,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众人拾柴火焰高嘛!下面提出从事佛教慈善事业的两点注意事项以及发展蓝图:(A)健全僧伽组织,佛教慈善基金会以出家人为主、居士为辅。出家人必须以戒为师,坚持着僧服、吃素食、过单身,要作好表率,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慈善事业会越做越兴旺。重点在社会富裕阶层发展慈善会员,组成董事会,进行民主决策,以利于佛教慈善事业步入正常、健康发展的轨道。(B)应多方位筹集善款,并进行有效管理,以确保每一分善款都能“雪中送炭”。高水平实施慈善项目,要通过广泛的宣传,利用政策优势,有计划、有步骤、多层面地开展募捐活动,有效扩大募捐成果,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界贤达人士参予佛教慈善活动,支持佛教慈善事业,使受助者获得最大的救助效益,为捐赠者提供最好的献爱心的平台。筹集善款可大致分为以下五项途径:(1)会员费用。劝导佛教徒和非佛教徒,每年捐赠固定的慈善金额,捐赠者为佛教慈善基金会会员。(2)现代财团化管理。成立董事会,将社会富有阶层佛教徒的善款吸收进来,并接受其监督和指导。(3)在各地区设立慈善办事处或慈善捐款点,接受社会各界人士的临时捐款。(4)在得到政府相关机构的免税政策支持后,成立佛教福利事业单位,譬如佛教孤老院、佛教疗养院、佛教慈济医院等。(5)国内佛教慈善基金会形成一定规模时,可与国际慈善机构合作,在中国政策许可范围内,吸收国际慈善基金。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168排&&名:0劳动点:167排&&名:0发帖数:17
军号:1404388 工分:16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佛教慈善事业做得太多了,佛教慈善搜索一下,就多得不得了。现在举一个例子:济灾慰贫——慈辉人在常德日至20日,香港慈辉佛教基金会杨洪会长委托常务执行干事林子钊、招少芳,来湖南常德为汉寿东岳庙乡、桃源县枫树维回乡等地1,081户受灾户、特困户派米、送油,济灾、慰贫,帮助他们欢渡新春佳节。去年7—9月,常德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干旱,近70多天高温、干旱无雨,致不少偏远山区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中晚期稻谷严重减产,不少农户的晚稻颗粒无收。近千户受灾群众陷入困境。日,杨洪会长在郴州听取了常德市民族宗教局局长的汇报后,指示慈辉拿出十万元人民币,购买了54,050斤大米和5,405斤食用油,并指派专人赴常德发放。在发送仪式上,林子钊常务执行干事阐述了慈辉人受杨洪会长感召,以「广植德本」的精神,广结善缘,从「莫犯道禁」开始看好自己的启心动念,守好自己的戒行,以「忍辱精进」的精神,在修身修心之余,致力于人心净化工程,只要人心得到净化,家庭自然和睦、社会自然和谐,从「慈心专一」下手,培养自己的慈悲心。常德市政府副市长张元英女士以及市、县、乡有关部门领导一致赞扬慈辉的爱心之举,感佩杨洪先生的睿智,以有形的物资化为无形的教化,现场接受米油的受灾户和特困户,纷纷感谢慈辉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汉寿县政府和桃源县政府向慈辉佛教基金会赠送了锦旗,常德市电视台、常德日报也给予以专题报道。常德市民族宗教事务局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27246排&&名:0劳动点:985排&&名:0发帖数:1111 军号:555245 头衔:佛弟子 工分:27246
左箭头-小图标
莫要轻易诋毁三宝!南无阿弥陀佛!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307排&&名:0劳动点:306排&&名:0发帖数:348 军号:1408213 工分:307
左箭头-小图标
我知道美国的教会有慈善活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而我却没看到中国的和尚帮助那些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以及残疾人士,看到的都是疯狂的敛财,然后拼命的建设庙宇。有谁知道他们都做过什么善事的请告诉我
谢谢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992排&&名:0劳动点:991排&&名:0发帖数:134 军号:1312827 工分:992
左箭头-小图标
佛教是博大精深的,了解的才能评价和理性看待的。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255排&&名:0劳动点:254排&&名:0发帖数:236 军号:1055846 工分:255
左箭头-小图标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人还配个秘书..轿车?这样的和尚怕是炼不出舍利子巴?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2714排&&名:0劳动点:2568排&&名:0发帖数:469 军号:1007633 工分:2714
左箭头-小图标
当他们的善面对现实问题时,难免使自身受深层考验,难免在人人之间有平等,难于养育善的意识,更难有合适的行为.难免流于私善.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24264排&&名:0劳动点:1063排&&名:0发帖数:117 军号:8306 工分:24264
左箭头-小图标
我只知道每次去寺庙,那些和尚都肥得不像吃素的.而且个个都叫我捐功德钱.我曾经去娥眉山烧香就烧了1000多.我对那些和尚有好映像才怪.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6518排&&名:0劳动点:492排&&名:0发帖数:333 军号:1268480 工分:6518
左箭头-小图标
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世间人本来事多,烦恼也多。所以胡乱评论的人也多,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随他们去吧。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5262排&&名:0劳动点:5251排&&名:0发帖数:3123 军号:793628 工分:5262
左箭头-小图标
有联系吗两件事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33条记录]&分页:
&对为什么佛教总是被人误会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