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常见心理障碍的精神障碍分类常识

精神疾病基础知识篇
发布时间:[ 14:31:00]
阅读数:<font color='#FF次 精神病的基本常识
一、 精神病是怎么回事
精神病同感冒 、肺炎一样,是一种疾病,而且,并非是一种少见的疾病。据调查,我国约有1600多万精神病人。另外,由于现代社会竞争不断加剧,生活节奏变快,人们的心理压力也不断增加,因此,各类精神病的发生也呈上升趋势,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对精神病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
现代医学认为,精神病是大脑功能紊乱的结果。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引起大脑功能紊乱,导致精神病发生的呢?笼统地说,可以认为精神病是由社会、心理、生物三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而造成的,但不同类型的精神病,发病原因也并不相同,尚需根据具体情况做具体的分析,片面将其归结于遗传 、思想问题 、脑子受了刺激 、想不开等,都是不妥当的。精神病有许多种类,如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躁狂抑郁症、脑器质性精神病……不同的精神病有不同的病因和不同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也不完全相同。
精神病不仅危害人类的心身健康,也对社会产生严重影响。概括的讲,其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精神病多在青少年期及壮年期发病,有些病种如精神分裂症治愈率偏低,而复发率、致残率却较高,往往影响患者的一生。②有些病人屡屡发生危害社会治安、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造成社会危害。③不少病人反复发病,社会功能和家庭功能受到严重损害,成为社会和家庭的负担。所有这些均是疾病造成的,并非是病人本身的过错,因此人们不应歧视他们。对于精神病人,应给予更多的关爱和照顾,才是符合社会文明和道德规范的正确行为。
二、 精神病的表现
人的精神活动是由感知、思维、注意、记忆、情感、行为、智能等多方面组成的。当一个人患有精神病的时候,就会在精神活动的某些方面(并非全部)表现不正常,如无端猜疑、胡言乱语、哭笑无常等,医生则根据病人精神症状的特点、种类、严重程度、不同表现等进行分析,判断其究竟属于哪一类精神病。
1、& 精神病的表现很多,常见的症状如下
⑴错觉& 如把墙上的影子看成妖魔鬼怪,把地上的稻草绳看成一条蛇。杯弓蛇影 、草木皆兵是他们典型的错觉。
⑵幻觉& 如病人在没有任何人和他说话时,却听到有人在谈论他;在没有任何不良气味时,却嗅出一股恶臭味……对于这些客观上并不存在的虚幻知觉,病人往往信以为真。
⑶焦虑& 病人显得烦躁不安、坐卧不宁,甚至似有大祸将临之感,惶惶不可终日。
⑷淡漠& 病人对什么事都不关心,对任何外界事物都没有相应的反应,往往表情呆板,毫无激情。
⑸妄想& 病人凭空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甚至是荒诞无稽的信念,尽管与实事不符,其本人却坚信不疑。例如无端怀疑有人跟踪、迫害他;认为有某种科学仪器在控制他;毫无根据地怀疑爱人作风不正;坚信自己才智超群,或认为自己罪大恶极……
另外,精神病人常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不承认自己有病,这种情况叫作自知力障碍 。
2、& 精神病的种类很多,不同的病种表现不同
⑴精神分裂症& 常表现为情感淡漠,兴趣缺乏,反应迟钝,行为怪异,做事、想问题常令别人不能理解,或出现自言自语,以及荒谬离奇的妄想、幻觉等。
⑵躁狂抑郁症& 表现为情绪的异常高涨或低落。病人或心境愉快,话多,洋洋得意,自信自负,终日忙碌不停,不知疲倦;或自卑自责,情绪低落,少语,悲观,动作迟钝,甚至消极厌世。上述两种不同的表现可交替出现,也可表现为其中一种。
精神活动的正常与否通常不难识别,但也有个别情况,需要仔细分析背景条件才能正确判定。发现有明显的精神症状存在时,尽快找医生诊治,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三、 精神病人为什么不承认自己有病
不承认自己有病,是绝大多数精神病人的共性表现。这是由于病人患病以后,大脑功能发生了障碍,影响到对自己心理活动的认识和判断。因此,病人不仅不能控制自己的病态言行,反而将自己的各种病态体验如幻觉、妄想等都信以为真,所以,他们通常都不承认自己有病,并坚信是别人搞错了 。
在医学上,病人对自身疾病的认识能力称为自知力 。病人不承认自己有病,就是缺乏自知力,这也是某些精神疾患(如精神分裂症)的一个特征。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不少精神病人都不愿接受治疗,如果其家属也一味迁就他们,就会延误患者的病情,使他们失去早期治疗的良机。
有无自知力,也是判断患者病情与治疗效果的一个依据。病人病情未好转时,与他们争论其有无精神病往往是徒劳的,只有经过治疗,待其疾病开始好转后,再帮助他们认识疾病,这时才会收到一定的效果。因此,等到病人真正承认自己有病了,并能认识到哪些言行属于病态时,即自知力恢复了,也往往标志着其疾病好转了。
四、 哪些人容易患精神病
如今,患精神病的人越来越多,因此,人们都很想知道哪些人易患精神病。有人说精神病会遗传 ,这话不假。医学研究发现,许多精神病都和遗传有关,譬如夫妻双方都患精神分裂症,其子女患精神病的可能性是50;夫妻一方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其子女患精神病的可能性是30左右。躁狂抑郁性精神病患者的亲属,发生精神病的机会也比一般人高30倍。这是由于父母或其中一方将精神病致病基因遗传给了下一代,再加上后天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发生精神病的。
还有人说精神病是因为碰到问题想不开造成的 ,这话虽然片面,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精神病的发生与人的性格有关。大量的研究证明,除了遗传因素,一些特殊性格类型的人, 患精神病的可能性较大。例如,有些人生性懦弱、孤僻、不合群、好幻想,对人缺乏热情,喜欢独来独往,他们中间一部分人就有可能患精神分裂症;有些人主观、固执、自负、疑心重,对别人总是处处戒备,很难与人相处,这种人遇上逆境,就有可能出现偏执性精神病;有些人情绪变化过于明显,心情好时谈笑风生,与人交往主动热情,早起迟睡,劲头十足,心情不好时又懒言少动,自艾自怨,垂头丧气,这样的人发生躁狂抑郁症的可能性较大……
不过,有些人虽不具备遗传因素和上述性格特征,但在心理创伤、躯体疾患、颅脑损伤、中毒、感染,以及内分泌、代谢紊乱等致病因素的作用下,仍有可能会患精神病。另外,还有一些人发生精神病的原因至今尚不清楚,有待科学家们去努力探索。
五、 早期识别精神分裂症的方法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精神疾病,大多数病人起病缓慢,早期症状不典型,极易被人们所忽视。那么,怎样才能在早期识别精神分裂症呢?一般说来,以下几方面有助于辨别。
1、 性格改变和类神经症症状是早期精神分裂症最为常见的表现
如病人变得孤独、少语、不合群,做事心不在焉,学习成绩下降,工作不负责任,兴趣索然,生活懒散,甚至连个人卫生和起居也需别人督促。也有的病人表现为敏感多疑、不近情理、好发脾气,或表现为自言自语、独自发笑等。不少病人有头昏、头痛、失眠、多梦、精神萎靡、周身不适等,甚至怀疑自己患有某种不治之症。
2、 思维障碍、情感障碍和意志活动障碍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表现
在疾病的早期,轻微的性格改变和类神经症症状常不易被人重视,但仔细观察则可发现在上述症状的掩盖下,病人往往想法怪异,谈话内容常会离题,十分令人费解。有的病人还可以出现某些片断的妄想和幻觉,也有不少病人显得对人冷淡,与人疏远,或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另外,有些病人好独自呆坐,或整日游荡,所作所为使人无法理解。一旦发现这些症状,对诊断精神分裂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 缺乏自知力是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共同特点
病人通常都拒不承认自己有病,他们不能识辨自己的病态表现,因此对治疗要求不迫切,甚至拒绝治疗。即便极少数病人可能会模模糊糊地意识到自己有病 ,但让其做具体分析时,却显得认识肤浅,而且很不完整。
上述几方面是识别早期精神分裂症的要点。然而,有时对具体病人而言,情况可能更为复杂,尚需由精神科医生悉心诊治,才不至于贻误病情。
六、 精神病与神经病是不是一回事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有人把那些头脑不正常、言行怪异或做事有些出格的人称为神经病,甚至语气中不乏轻侮、藐视之意。其实,这些人的做法不仅有失文明,而且混淆了精神病与神经病的基本概念。
确切的讲,精神病是指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人的大脑功能发生障碍,表现为心理活动方面异常的一类疾病。这类疾病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精神错乱 ,表现为胡言乱语、苦笑无常、行为怪异、到处乱跑等。常见的病种有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偏执性精神病、脑血管疾患引起的精神障碍、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等。
神经病则与精神病不同,它是由于人的神经系统发生病变,表现为中枢或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这类疾病往往表现为偏瘫、失语、抽搐、肢体感觉异常、昏迷等。常见的病种如脑瘤、脑炎、脑外伤、脑血管意外、三叉神经痛、颜面神经麻痹、坐骨神经痛、末梢神经炎等。
精神病与神经病虽然不是一回事,但实际上不少神经系统疾病常可伴有精神症状,例如脑瘤、脑血管硬化、病毒性脑炎等。当然,如何去鉴别它们,还得请由经验的医生诊断。
七、 神经衰弱会不会变成精神分裂症
有些患神经衰弱的人常担心自己的疾病会发展成为精神分裂症,其实,这种担心是毫无根据的。
精神医学认为,神经衰弱和精神分裂症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疾患,它们不仅在临床表现上有根本的区别,而且病因、预后、治疗方法、转归等都不相同。根据长期的研究和观察,没有发现神经衰弱演变成精神分裂症的,因此可以肯定地说,神经衰弱不会变成精神分裂症。
不过,确有一部分精神分裂症病人在疾病的早期有一些类似神经衰弱的症状,如失眠、头痛、头昏、乏力、周身不适、情绪不稳定、疑病等等。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人们还是可以发现这些病人与真正的神经衰弱有本质上的不同。精神分裂症的病人对自己的疾病不像神经衰弱的患者那样焦虑与重视,往往听之任之,缺乏求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仔细观察还可发现,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情感反应明显减退,显得对人冷淡,对工作不负责任,对亲友缺乏应有的热情,有些病人还可能表现出奇特的观念和行为,令人难以理解。假如注意到以上这些,人们就不会把精神分裂症误认为是神经衰弱了。
八、 情绪抑郁是不是精神病
当一个人的心情不好、情绪低落、悲伤、忧愁、沮丧、消极时,能不能说他(她)患有精神病呢!答案是:不一定。
情绪抑郁,绝大多数都是正常的情绪反应,不是精神病。这是因为其抑郁情绪的产生,源自种种社会心理因素的刺激,有明确的现实基础,如身患某种不治之症、人际关系紧张、事业受挫、失业失学、婚姻失败……这类抑郁,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改变和自我心理调适,通常都会逐渐淡化乃至消失,少数人需有心理医生的帮助,才能得到解脱。
精神病人的抑郁,往往找不到明确的刺激因素,或者根本就是凭空产生的。这类抑郁的特点是持续时间长(一般超过2周),抑郁程度深。病人往往有难以摆脱的消极厌世念头,终日双目噙泪,痛不欲生,有时言语、行动表现迟钝,或认为自己罪孽深重,或有幻觉等。如有反复发作的病史,更有助于精神病性抑郁(抑郁症)的诊断。
病态抑郁应尽早诊治,以防发生诸如自杀等严重后果。至于普通的情绪抑郁,如果程度较重或持续时间较长,求助于心理医生,也是最明智的选择。
九、 饮酒过度会不会引起精神病
众所周知,饮酒过度即为酗酒。酗酒不仅会严重损害人的躯体健康,如引起胃炎、胃出血、脂肪肝、肝硬化、末梢神经炎等,也会引起人的大脑损害,造成酒精中毒性精神病。因此可以肯定地讲,饮酒过度有可能引起精神病。
酒精中毒性精神病并非罕见,约占住院精神病人的10%,而且近年有增多趋势。酒精中毒性精神病的表现有很多类型,如有的出现幻觉,有的产生妄想,也有的胡言乱语,行为反常、神志不清、记忆减退,甚至完全丧失自我控制能力。但临床上更多见的则是病人的人格改变,变得不负责任、不顾廉耻,终日沉溺在饮酒中。在酒精的毒害中,他们对工作、对家人没有责任感;为了喝酒,不惜借钱、偷窃;他们敏感多疑,无端指责配偶不忠诚;他们置自己身患多种疾病于不顾,只要能够饮酒……
在现实生活中,饮酒过度导致的精神病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人们对酒精的危害认识也颇不足。因此,在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的工作中,应该加大这一方面知识的宣传力度,教育人们有节制地文明饮酒。
十、 儿童会不会患精神病
在人的一生中,任何年龄阶段都有患精神病的可能,儿童也无法幸免。
在儿童精神病中,发病最早的是婴儿孤独症 。通常在婴儿期起病,表现为与亲人不亲,不与他人接触;极端孤独,特别依恋于某种玩具或物件;说话迟,智力低下等。婴儿孤独症也是儿童精神病的一种,常在3~4岁发病,表现为言语能力退化,迅速出现痴呆等。
最引人注意的儿童精神病当属儿童精神分裂症和儿童躁狂抑郁症 。在儿童中,这些精神病的发病率较成人低,在临床表现上也常常带有年龄的特点,如表现出幻想性,但其基本临床特征与成年人的这类疾病并无根本区别。
儿童精神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关,与大脑的病变、后天环境因素也有一定的关系。儿童精神病的预后可能比成人更差,但若能早期给予积极的治疗,并辅以家庭环境的矫治和多种康复措施,控制和消除其精神障碍,还是很有希望的。
十一、&&&&& 弱智算不算精神病
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也很专业的问题。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看到以下事实:其一、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二版(简称CCMD-2)中明确写道:精神发育迟滞(不论智商多低),神经症和人格障碍都不是精神病;其二、在各类残疾中,智力残疾与精神残疾是并列的;其三、部分弱智者往往伴有各种精神障碍,而并非仅仅只是智力方面的问题。正是基于上述原因,各地在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中对弱智的取舍,态度也是颇不一致的。
严格地说,弱智不能算是精神病,但是,当其同时伴有某种精神病症状时例外。再者,由于不少弱智患者常有某些不适当的行为或情感反应,如乱跑、自伤、伤人,性情暴戾、残忍,或伴有一些错觉、幻觉等精神症状,因此,一些地区在开展精防康复工作时将其列为服务对象,也是可以的。
综上所述,可以做这样的概括:弱智伴有精神症状的,理应列入精神病范畴;弱智并伴有精神障碍的,可以列入精防康复工作的范畴。
十二、&&&&& 老年痴呆与精神病的关系
随着科学的发展,医疗条件的改善,人类寿命愈来愈长,老年人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人老了,组织器官也会衰老,精神活动能力也会随着躯体的衰老而逐渐下降,智力也一年不如一年。不过,正常人的衰老是缓慢的,一般并不构成医疗问题,但也有少数人衰老过程很快,在很短时间内便衰退到痴呆程度,这种情况是病理性的,称为老年痴呆症。
常见的老年痴呆症有两大类:一类是由于脑萎缩、神经细胞变性和神经纤维增生而引起的,称为阿尔采默病或老年性痴呆 ;另一类则是由于脑血管疾病如脑动脉硬化而引起的,称为血管性痴呆 。这两类痴呆在临床上不仅有智力方面的减退,而且也常伴有记忆障碍、情感障碍或人格方面的改变。不少痴呆老人常常表现多疑、自私、幼稚,如无端猜疑被窃等,令人自然地将其与精神病联系起来。
其实,老年痴呆症就是精神疾病中的一种,属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范畴。但是,这类患者因属老年,且有脑器质性病变,故治疗、监护上均与精神分裂症等功能性精神病有显著区别。目前,人们对老年痴呆症的治疗与护理主要是支持性的,帮助他们与环境保持密切的接触,不要让他们与世隔绝,照顾好他们的基本生活,并提供合理的医药治疗,这种做法对延缓痴呆的进程、延长生命的期限和提高其生活质量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十三、&&&&& 老年痴呆的表现
老年痴呆最常见的有两类,其表现也有所不同。
1、 &由于大脑萎缩、脑细胞变性和神经纤维增生而引起的痴呆,称为老年 痴呆或阿尔采默病 。
该病的早期,病人即出现性格改变,如变得自私、隆⑵⑵┰甑取<淘虺鱿旨且淞ο陆担6渌模厥绷吓笥鸦蜃优拿侄冀胁怀觯雒磐腔丶业穆罚约悍诺亩鞑恢诤未ΑK孀挪∏榈姆⒄梗箍沙鱿忠韵路闯5南窒螅缡詹匾恍┖廖抻么Φ姆衔铮娴卮笮”悖恢鞫常潜聿徽弈康穆易叩龋詈蠼胪耆沾糇刺镆艉突镜纳钅芰σ采ナТ D壳岸哉饫嗬夏晷猿沾羯形薹浅S行У闹瘟品椒ǎ饕椒ㄎ纳破淝骞δ埽镏怯胪饨绫3至担只旧罟δ埽佣锏窖踊撼沾舻慕毯脱映ど哪康摹
2、 &由于脑动脉硬化、中风等脑血管疾病所引起的痴呆,又称为血管性痴呆 。
这类病人多数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病史,出现痴呆也比较快。早期病人可有情绪不稳、头痛、头晕等症状,以后逐渐出现近时记忆障碍,表现为对刚发生的事马上就会忘记,如刚吃过饭,又埋怨子女不给他饭吃。他们常丢三落四,自己失落了物品,却怀疑是别人偷走了,有的甚至产生被害妄想。这类病人的早期人格损害不重,有的在很长时期判断、推理能力都很好,只有到了晚期,随着痴呆程度的加重,才会出现时轻时重,脑血管造影、CT等检查可以帮助明确诊断。
十四、&&&&& 癫痫与精神病的关系
癫痫俗称羊癫疯,发病时表现形式多样。一般认为,若病人只是单纯的癫痫发作(如阵发性突然倒地、抽搐、面部青紫、大小便失禁等),发病后一切如常,则不能称为精神病。若病人出现了性格改变、多疑、说话隆⑵⑵┰辏虺鱿至撕月矣铩⒒镁跬搿⒒傥锷巳恕⒙遗艿龋庵智榭龀岂拆镄跃裾习 ,就应当确诊为精神病。
癫痫引起精神病的原因很复杂,本文不作介绍。但是可以肯定,患癫痫的时间越长、癫痫发作的次数越多、发作的间歇期越短,出现精神病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癫痫病人必须坚持长期、有效、积极的治疗,才能预防精神病的发生。
癫痫性精神障碍有很多的类型:有的精神异常持续时间较短,有的则长期不愈而成为慢性;有的只是表现呆滞、智力减退,有的却可能症状严重、很难管理。在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中,应该把癫痫性精神障碍的病人列为服务对象,如遇病情严重者,也需像对精神分裂症病人那样,积极予以医治,长期督促其服药,以控制病情,促进康复。
十五、&&&&& 精神病能否彻底根治
精神病有很多类型,能不能彻底根治,应根据不同的疾病类型,做出不同的答案。
有些精神病是由躯体疾病所引起的,如中毒性精神病、营养缺乏所致的精神障碍、脑外伤性精神障碍等,经过治疗,躯体疾病治愈了,其精神病也就自然而愈了,而且一般不再复发。再如某些精神因素导致的精神病,如心因性精神障碍,精神刺激结束后,也可很快痊愈,并且不再复发。又如某些短暂的精神障碍,如旅途性精神病 ,与旅途过度疲劳有关,通常也能很快治愈。
但是, 有一些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等,目前人们尚未完全认识它们的病因,故而还不能做到彻底根治,其复发率也较高。也有一些无法彻底治愈的躯体疾病引起的精神障碍,如老年性痴呆、遗传性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等,治疗也比较困难。不过,若能够坚持正规、系统的治疗,这些目前不能根治的疾病,其病情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如能再辅以心理功能康复治疗,效果可能会更好,甚至有可能不再复发。我们相信,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将来人们完全可能攻克所有精神疾病,并彻底根治它们。
十六、&&&&& 精神病会不会遗传
精神病的种类很多,有些与遗传关系不大,如脑外伤引起的精神障碍、中毒性精神病和某些躯体疾患引起的精神病等,有些则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如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性精神病等。
以精神分裂症为例:如果夫妻双方都是该病患者,其子女患精神病的可能性就高达50以上;若夫妻一方是该病患者,其子女患精神病的可能性约占30左右。另外,有关躁狂抑郁性精神病遗传问题的研究,也有类似发现。
当然,并非每一位精神病人的亲属都有精神病,也非精神病人的子女都肯定要患精神病,因为会不会发病,还受到包括环境因素和精神因素在内的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所以,只能说某些精神病有一定的遗传倾向,而不能说肯定遗传。
十七、&&&&& 精神病人能不能结婚、生育
我国《婚姻法》规定,精神病人在发病期间,或症状虽有好转但尚未彻底缓解时不能结婚;所患的精神病预后不良、严重的癫痫、智能严重缺损者也不能结婚。这个规定既保障了精神病人的权利,也保障了病人今后家庭的利益和幸福。
关于精神病人的生育问题,鉴于大多数精神病都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因此从优生学角度来讲,还是不生育为宜。另外,怀孕、生孩子,都有加重精神病人病情的可能性;精神病药物或多或少对胎儿发育有一定的影响。患有精神疾病的人,由于缺乏健全的心理功能和充沛的体力,很难承担起抚养和教育下一代的责任。所有这些都说明,精神病人还是不生孩子为好。
有些精神病患者的父母与家属,主观上很想让病人结婚、生子,有的甚至想用冲喜来达到治疗精神病的目的。她们往往较多看到光明的一面,抱有侥幸心理,而对不利因素估计不足,常常盲目行事,结果事与愿违。虽然每个患者都会有各自的不同情况,但为了慎重起见,还是应该找有经验的精神科医生去咨询一下,请医生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更具体的分析和指导。
十八、&&&&& 什么是精神残疾
首先应当明确,并不是所有患者精神病的人都属于精神残疾 。
精神残疾是指:精神病人的病情持续一年以上未痊愈,并且影响到病人的社交能力和在家庭、社会应尽职能上出现一定程度的紊乱和障碍。因此,那些病情时好时犯、间歇期社会功能完好的人,不能划归精神残疾的范畴。
事实上,精神病的致残率是很高的,据调查约占精神病人总数的45%,尤其是精神分裂症,更易导致精神残疾。精神残疾的评定必须由具有资格的精神科专业人员来执行,并经有关部门审核、发证后,被评定者才能列为精神残疾范畴。精神残疾者同肢体残疾、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智力残疾者一样,都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保护。精神残疾者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同情,人们也应该像对其他残疾人那样,尊重、理解他们,并用实际行动关心、帮助他们,这也是在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中把他们列为重点服务对象的主要原因所在。
&&&E-mail:&&&&&&工作时间:
&&&沪卫(中医)网复审[2013]第10020号&&&快速登录:
精神障碍的症状有哪些
2355关注度
精神障碍的症状有哪些
年轻人患精神障碍常见的症状有哪些呢?
年轻人是人生理及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虽然这一时期精神障碍的发病率并不比其它年龄更高。年轻人精神障碍对健康成长无疑构成严重威胁,如能尽早识别它们的症状表现,对治疗将会有很大的帮助。那么,年轻人患精神障碍常见的症状有哪些呢?1、青春期忧郁轻度的忧郁发生于10%以上的高年级学生中,中度忧郁有5%~6%,而较重的忧郁有1%~2%.青少年忧郁有明显的遗传因素,而且父母开始出现忧郁的年龄越小,在青少年中同样也就出现越早。半数以上的青少年自杀行为起源于忧郁。一系列症状与成人非常相似,但忧郁的体征根据青少年的生活环境有些改变。例如,药物滥用常常是由于自己治疗忧郁引起的。年幼青少年可能是难以解释对发育问题的内心感受或情绪,然而大龄青少年则认为这样做是软弱的表现。青少年忧郁和其他年龄组一样常常被忽视。2、创伤后压力障碍推荐阅读:现代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病因有哪些?创伤后压力障碍可以随着较大的创伤性事件(例如,一个自然或人为灾害,看到死亡事件),即刻或延迟几周后出现,即使在平时表现平稳的年幼者中也会出现。它在由创伤引起和症状反应这两点上,与严重的调节障碍有明显的不同。可以出现对事件中创伤的回忆,对这种回忆的努力抑制,持续的担忧状态和伴有偶尔怪异症状的惊醒,有时可持续至事件发生几周以后。成人常常低估这些事件对年幼者的影响,父母可能不明智地鼓励儿童叙述他的所见所闻。3、行为障碍一种反复的或持续的行为方式,包括对人或动物的攻击行为,对财产的破坏行为,欺骗或偷窃以及严重的违反法规。通常发生在儿童晚期或青春期早期,这种障碍男孩比女孩更多见。在有行为障碍的青少年中,常发现其父母亲有反社会行为,反社会人格障碍以及药物滥用。4、躯体型障碍这些障碍常开始于青春期早期,经常一起发生,难以诊断,而且可能由于积极的治疗而在无意中加重。转变障碍发生在当一个心理冲突不能被接受时以躯体症状表现,常常像是一个神经性疾病。儿童期,两性间的发病率相等,但到青春期中期,女孩的发病率更高。随后常见发展为疼痛障碍。躯体化障碍在患者中包含有多种症状,患者几乎都为女性,她们把疾病作为生活方式。
也许这里有符合你的答案
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是什么症状?如果症状跟我的情况一样那就麻烦了,听说39有很多专业的医生,请医生帮助!
汇总了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的症状,希望对你有帮助。(换行)
一、急性期精神障碍1.意识障碍:见于闭合性脑外伤,可能是由于脑组织在颅腔内的较大幅度的旋转性移动的结果。脑震荡意识障碍程度较轻,可在伤后即发生,持续时间多在半小时以内。脑挫伤患者意识障碍程度严惩持续时间可为数小时至数天不等,在清醒的过程中可发生定向不良,紧张、恐惧、兴奋不安、丰富的错觉与幻觉,称为外伤性谵妄。如脑外伤时的初期昏迷清醒后,经过数小时到数日的中间清醒期,再次出现意识障碍时,应考虑硬脑膜下血肿。2.遗忘症:当患者意识恢复后常有记忆障碍。外伤后遗忘症的期间是指从受伤时起到正常记忆的恢复。以逆行性遗忘不常见(即指对受伤前的一段经历的遗忘),多在数周内恢复。部分患者可发生持久的近事遗忘、虚构和错构,称外伤后遗忘综合征。二、后期精神障碍1.脑外伤后综合征:多见。表现头痛、头重、头昏、恶心、易疲乏、注意不易集中、记忆减退、情绪不稳、睡眠障碍等,通常称脑震荡后综合症,症状一般可持续数月。有的可能有器质性基础,若长期迁延不愈,往往与心理社会因素和易患素质有关。2.脑外伤后神经症:可有疑病,焦虑、癔症等表现,如痉挛发生、聋哑症、偏瘫、截瘫等,起病可能与外伤时心理因素有关。3.脑外伤性精神症:较少见。可有精神分裂症样状态,以幻觉妄想为主症,被害内容居多。也可呈现躁郁症样状态。4.脑外伤性痴呆:部分严惩脑外伤昏迷时间较久的患者,可后遗痴呆状态,表现近记忆、理解和判断明显减退,思维迟钝。并常伴有人格改变,表现主动性缺乏、情感迟钝或易激惹、欣快、羞耻感丧失等。5.外伤性癫痫。6.外伤后人格障碍:多发生于严惩颅脑外伤,特别是额叶损伤时,常与痴呆并存。变得情绪不稳、易激惹、自我控制能力减退,性格乖戾、粗暴、固执、自私和丧失进取心。[]
偏执性精神障碍是什么症状?最近身体有点不妥,还是早点咨询确认好,有谁知道一些好的方法可以分享一下的
汇总了偏执性精神障碍的症状,希望对你有帮助。(换行)
多缓慢起病。初期由于患教师民现实接触能力尚保持良好,往往不易被人发现,而误为性格固执,随着病情发展,症状逐渐暴露,且有相应情绪与行为表现,才引起人们和重视和怀疑。主要表现为固定、持续、较系统的妄想,内容以被害为多见,次为夸大、嫉妒、钟情、疑病等妄想。病人往往曲解生活细节中的一些经历,作为某种信念的依据,对偶然巧合的事作出固定性质的坚信不疑的错误解释,并时时观察、寻长证据,以征实他们妄想观念是客观存在的。对思维内容常采取隐蔽态度,对他认为可信赖的人,才警惕地暴露鞭思想内容,这种信念似乎有一定真实性,若不深入调查事实真相,甚至可达到令人信以为真的地步,如他细分析,仍可发现其逻辑推理与现实不符。病人对自己的信念是坚信不疑,吵能被说服。在妄想支配下,患者常有反复控告、跟踪、狎吸、杀人、逃走、自伤或自杀等违法行为。若不涉及妄想,待人接物、工作、学习、家庭生活等一般的社会适应能力保持良好。疗程虽久,并不引起智力衰退及人格缺损。一般无幻觉,但在妄想基础上偶可出现片断、不持续的幻听(妄想性知觉)。一、以持续、固定、较系统妄想为主要症状。在不涉及妄想的情况下,精神活动常无明显异常,病程虽长,无精神衰退。二、自知力丧失,其社会功能明显受损。三、妄想持续3个月以上。四、排除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和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症状标准] 以系统妄想为主要症状,内容较固定,并有一定的现实性,不经了解,难辨真伪。主要表现为被害、嫉妒、夸大、疑病,或钟情等内容。[严重标准] 社会功能严重受损和自知力障碍。[病程标准] 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3个月。[排除标准] 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分裂症,或情感性精神障碍。[]
气功所致精神障碍是什么症状?最近身体有点不妥,还是早点咨询确认好,听说39有很多专业的医生,请医生帮助!
汇总了气功所致精神障碍的症状,希望对你有帮助。(换行)
一、气功所致精神障碍诊断标准如下:1 由气功直接引起;2 症状与气功书刊或气功师所说的内容有密切联系。这些现象通常只在做气功时出现而结束气功(&收功&)时迅即消失,但在病人却持续或反复出现,无法控制。3 有下述情况之一者不能视为精神障碍:(1)以类似表现作为自己或别人治病的手段;(2)以类似表现作为获取财物或达到其他目的之手段;(3)可以随意自我诱发或自我终止者。4 不能诊断为其他任何一种精神障碍。二、临床表现气功偏差综合征临床表现比较复杂,传统中医将其分为四种类型。按照西医或精神医学,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的不同,将气功偏差反应称之为气功偏差所致心身障碍、气功所致心理障碍和气功所致精神障碍。因此,气功偏差的临床表现有三种表现形式:1 单纯躯体型;这种类型仅有与气功相关的特殊躯体症状而没有精神障碍。这种躯体症状是指患者感觉有&气&在体内行窜所致的各种内感不适。这种类型比较常见, 但一般不去心理门诊或精神科门诊,而在气功门诊或求助于私人气功师。2 躯体障碍型继发精神障碍或合并精神障碍;即心身障碍型。3 精神障碍首发并为主,而躯体症状并不明显,即精神医学描述的气功所致精神障碍,精神障碍又可以分为精神病性和非精神病障碍。但在CCMD-2-R中关于气功所致精神障碍主要指精神病性精神障碍,这种分类还不能为中医和气功学所接受。我国近年文献报导主要以精神障碍为主的综合征有四种类型。1 分裂样精神障碍:大多数病人练功后表现为急性发病,临床表现比较复杂,可以出现妄想、幻觉、言语错乱,也常有言语增多:情绪兴奋和行为障碍,也可见一级症状,但并非每人均有。2 神经症性精神障碍:临床表现可分为躯体障碍和精神障碍,躯体障碍患者主诉,&气体在体内行窜,气冲头部&或气滞留身体某部位,引起各种躯体症状,常见的有头痛、头晕、胸腹胀痛、丹田鼓胀、四肢发麻和肢体不自主运动;如四肢抖动和肌肉颤动,与所练动功有关。精神障碍主要指神经症性心理障碍,表现为睡眠障碍和情绪障碍,如焦虑、紧张、恐惧、易激动、抑郁、疑病观念、消极悲观和动作减少等。3 癔症性精神障碍:气功诱发的癔症性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病,但在DSM-IV和ICD-10已取消了癔症精神障碍,而用分离性和转换性的机制不能解释气功所致精神障碍的现象。4 情感性精神障碍:近年也有气功所致躁狂发作的报告。三、体检发现:无器质性疾病阳性体征。[]
用户还喜欢看
用户最为关注的精神障碍问题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相关症状:
并发疾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生常见心理障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