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 化验,嗜碱粒细胞偏高细胞为0.00,正常么...

您好,欢迎登录
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你好!我想问一下我今天去医院作血常规检查结果如下:白细胞计数15.00
c4121765&&&&
| &&&&浏览1040次 &&&&| &&&&提问时间: 00:06:02 &&&&|&&&& 回答数量:
病情描述:
你好!我想问一下我今天去医院作血常规检查结果如下:白细胞计数15.00 淋巴细胞百分比27.10 单核细胞百分比8.60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58.64 嗜酸型细胞百分比4.71 嗜碱性细胞百分比1.04 淋巴细胞计数4.07 单核细胞计数1.29 中性粒细胞计数8.78 嗜碱性细胞计数0.15 嗜酸性细胞计数0.71 红细胞计数4.89 血红蛋白142 红细胞压积43.5 平均血红蛋白含量29.0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32.6 平均红细胞体积89.0 红细胞分布宽度-cv13.4 红细胞分布宽度-sd43.0 血小板总数817 平均血小板体积10.4 大血小板比率28.0血小板压积0.85 血小板分布宽度12.2
病情分析:
请根据患者提问的内容,给予专业详尽的指导意见。(最多输入500字)
指导意见:
请给出具体的运动,饮食,康复等方面的指导。(最多输入500字) 0/500
看了该问题的网友还看了:
用户回答专区 用户的建议仅供参考
病情分析:
  久久健康网内分泌科/dis/139146/为您网罗高血脂的相关资讯,如高血脂的症状,高血脂的饮食,高血脂症的概念,高血脂的食疗法,高血脂对身体的危害,高血脂的治疗,高血脂的病因,高血脂的饮食禁忌,治疗高血脂的仪器,治疗高血脂的运动,高血脂与高血压的关系等等……您还可以在线咨询我们的高血脂专家,同时与线上好友交流高血脂的治疗心得。祝您健康!
咨询相关专家
擅长:内科护理综合
擅长:心理科综合
擅长:内科疾病
育儿|两性|男性|整形|养生|老人血液學檢查
醫學百科提醒您不要相信網上藥品郵購信息!
目錄1 拼音xuè yè xué jiǎn chá2 概述是由和血資料組成的紅色粘稠混懸液。血細胞包括、和。是復雜的,組分非常恒定,其中固體成份占8-9%,包括各種蛋白(、酶、等生物活性物質)無機鹽、、和產物。占91%-92%。
正常成人經貿部占的7-9%,即60-80ml/kg體重。成人平均血量5L左右。其中血漿經貿部占55%,血細胞經貿部占45%。血液的PH為7.35-7.45,比密為1.050-1.060,相對粘度4-5,血漿滲量()為290-310mosm/kgH2O,血液離體后數分內即自行凝固。
血液通過與全身各個密切嫡系,參與機體呼吸、運輸、防御、調李滲透壓和等各項生理,維持機體正常和的。在病理情況下,造血的各種疾患,除直接累及血液外,常右影響全身組織器官,例如,由于血液攜氧減低,可使全身各臟器缺氧,導致、、、呼吸、泌尿等系統出現相應的臨床表現和體征;反之各組織器官的病變也可直接或間接地引起血液相應變化,比如全笛各組織的性可引起血液內白細胞總數和計數的改變。因此,血液不僅是診斷各種的主要依據,對其它系統疾病的診斷和鑒別也可提供許多重要,是臨床檢驗中最常用的,最重要的基本內容。3 一般性操作技術
3.1 血液標本的采集和處理血液的采集是前的重在環節,可分為法和采血法。血量較少的檢驗,如手工法或半自動血細胞計數,常用毛細管采血法。需血量較多檢驗,如紅細胞比積、臨床檢驗、全自動血細胞分析血細胞計數一般用靜脈采血法。特別是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無論儀器進多少,為防樣中小凝塊的形成,保證儀器進樣時標本能充分混勻,原則上均應使用靜脈血。毛細血管血和靜脈血之間,無論成分或化學組成,都存在程度不同的差異。在和所得結果時必須予以考慮。
某些生理因素,如吸煙、進食、運動和激支等,均可影響血液成分。甚至一日之間,白細胞總數、絕對值、各亞群的比例等參數均有一定的波動。服用某些可能明顯實驗,得出假象結果。因此采血時,應詢問濁否服用過明顯干擾試驗的藥物(如對血小板聚集的)關盡可能在一定時間在避免干擾因素條件下進行,以便于比較和動態分析。3.1.1 一、毛細血管采血法成人常用手指或采血。耳垂采血痛較輕,操作方便,適用于肥復采集,特別是手指粗厚者,但耳垂外周血循環較差,血細胞容易停滯,溫影響較大,結果不夠恒定。紅細胞、白細胞、和紅細胞比積結果均比靜脈血高,特別是冬季小波動幅度更大。手指采血操作方便。可獲較多血量。嬰手指太小可用或足跟采血。嚴重患者,可選擇皮膚完整處采血,采血器以用帶帶或專用的“采血針”為好,特別是后者有利于采血技術的質量控制,為了避免交叉應嚴格實行一人一針制。應穿刺的深度的適當,切忌用力擠壓,以免混入,影響檢驗結果。3.1.2 二、靜脈采血法幾位于體表的淺靜脈均可作為采血部位,通常采用肘部靜脈,肘部靜脈不明顯時,可用靜脈或靜脈。幼兒可于頸外靜脈采血。根據采血量可選用不同型號配血相應的針頭。某些特殊的檢查,比臺血小板的激活,要使用注射器和硅化處理后的試管或塑料閉幕式管。采血前應向病人作適當解釋,以消除不必要的疑慮和。如遇個別病人采血后發生,可讓其平臥,通常休息片刻即可恢復。必要時可嗅芳香氨酊,針刺或指掐,等。止血帶壓迫時間不難過長,歸好不超過半分鐘,以避免和血液濃縮,有試明,壓迫時間過長,可引起活性增強,血小板釋放及甘些因子活性增強,影響某些實驗結果。注射器和容器必須,抽血時避免產生大量泡沫,向血后應先頭,將血液注入標本容器。否則可能導致。溶血標本不僅紅細胞半數,紅細胞比積降低,血漿清化學組成也會產生變化,影響鉀、鎂、等多項指標的測定。有些試驗需用具有嚴密寒緊的,潔凈的或塑料寒子的或塑料管作采血及儲存器。目前國外已經普及(國內已開始生產)的封閉式真空采血器,既有利于標本的收集運送和,又便于防止血液交叉感染,已開始在國內推廣使用。
血液標本的保存條件非常重要,不適當保存直接影響實驗結果。文獻報導,既便將血漿放在4。C冰箱內保存,24小時后的因子活性也僅為采血后即刻實驗結果的5%(減少95%),而供進行細胞計數的血液只能在室保存,低溫保存可使結果減低。因此,應根據實驗項止確定最佳的保存條件。
3.1.3 三、抗凝劑種類很多,性質各異,必據檢驗止的適當選擇,才能獲得的結果。現將實驗常用抗凝劑及其使用簡述如下:
1、乙二胺四(EDTA)鹽 EDTA有二鈉、二鉀和三鉀鹽。均可與鈣結全成螯合物,從而阻止血液凝固。
2C10H14O8N2+CA2+→CAC10H12O8N2+2NA++2H+
EDTA鹽經1000C,抗凝作用不變,通常配成15g/L水溶液,每瓶0.4ml,干燥后可抗凝5ml血液。EDTA鹽對紅、白細胞影響很小,根據國際標準公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standard of hematology ,)1993年文件建議,血細胞計數用EDTA二鉀作抗凝劑,用量為EDTA-K2。2H2O1.5-2.2 (4.45±0.85μmol)/ml血液。EDTA-與EDTA-K2對血細胞計數影響均較小,但二鈉明顯低于二鉀,有時影響抗凝效果,其他抗凝劑不適合于血細胞計數。表1-1是幾種抗凝劑對的影響,EDTA影響小板聚集,不適合于作象檢查和血小板功能試驗。
表1-1 不同抗凝劑不同條件保存血液的變化(×109/L)
30‘1h 2h 4h 8h
30’1h 2h 4h 8h
30’1h 2h 4h 8h
6.6 6.5 6.56.5 6.5
6.5 6.5 6.56.5 6.5
6.4 6.5 6.56.5 6.5
6.3 6.2 6.36.4 6.5
6.3 6.3 6.46.3 6.4
6.3 6.3 6.46.3 6.3
5.3 5.14.23.6
5.6 5.6 5.65.3
6.5 6.2 6.05.6 5.6
6.4 6.3 6.26.0 5.8
5.9 5.9 6.05.8 5.7
2.枸椽酸鈉(trisodiumcitrate)枸椽酸鹽可與血中鈣離子形成可溶性螯合物,從而阻止血液凝固。
2Na3C6H5O7+2CA2+→2CAC6H5O7-+6Na+
枸椽酸鈉有2Na3C6H5O7。和2Na3C6H5。11H2O等多種。通常用前者配成109mmol/l(32g/l)水溶液(也有用106mmol/l濃度),與血液按1:9或1:4比例使用。枸椽鈉對凝血V因子有較好的保護作用,使其活性減低緩,故常用于凝血象的檢查,也用于的測定。因小,是輸積壓保養中的成分之一。
由于枸椽酸鈉溶液是按體積肥比例加入血液內達到抗凝目的的,而抗凝劑主要是作用于積壓漿成分,通常所謂的1:9比例抗凝的概念是提1份體積的抗凝劑作用9份紅細胞比積正常血液內的血漿成分而言。所以臺果對貧血或紅細胞增多癥患者的血液仍按1:9的比例加入抗凝劑時,就會發生抗凝劑足或相對過多,這將明顯地影響凝象檢查結果。為了避免這種現象,有文獻報道應根據抗凝劑用量(ml)=0.00185×血量×(100—病人紅細胞比積%)這一公式,來計算抗凝劑的用量。
3.鈉(sodiumoxalate)可與血中鈣離子生成草酸鈣沉淀,從而阻止血液凝固。
草酸鈉通常用0.1mol/L濃度,與血液按1:9比例使用,過去主要用于凝務象檢查。實踐發現草酸鹽對凝備V因子保護功能差,影響測定效果;另外由于草酸鹽與鈣結合形成的是沉淀物,影響自動凝血儀的使用,因此,多數學者認為凝積壓象檢查選用枸椽酸鈉為抗凝劑更為適宜。
4.肝素(heparin)肝素廣泛在于肺、肝、脾等幾乎所有組織和周圍和暑堿性的顆粒中。它是一種含基團的粘,是分散物質,平均量為1-40000)。肝素可加強(-Ⅲ),從而具有阻止形成,對抗凝血酶和阻止血小板聚集等多種作用。每血液抗凝需要持素15±2.5Iu 。盡管肝素可以紅細胞的形態,但由于其常可引起白細胞聚集關使用涂片在羅氏()染色時產生藍色背景,因此肝素抗凝血不適液學一般檢查。肝素是紅細胞透滲脆性試驗的抗凝劑。
3.2 血涂片的制備和細胞染色血涂片的顯微檢查是血液檢查的基本方法,臨床上應用極為廣泛,特別是對于各種血液病的診斷具有重要的價值,近年來血細胞分析儀的廣泛應用,血涂片的觀察也可作為判斷儀器結果的簡法。比臺觀察10個高倍血涂片中白細胞和血小板數大致估計血內這些細胞的數量,借以作為儀器結果分析后質控的參考。
但積壓涂片制備和染色不良,常使細胞鑒別發生困難,甚至導致錯誤結論。例如,血膜過厚細胞重疊縮小,血膜太薄白細胞多集中于邊緣,細胞不勻;染色偏酸或偏堿均可使細胞染色異常。因皮制備厚薄適宜,分布均勻,染色良好的血涂片是血液學檢查的重要革本技術之一。
血涂片制備方法及注意事項將在實習指導中詳細介紹。
1.瑞特(Wright)染色法:為發觀察細胞內部,識別各種細胞及其異常變化,血涂片必須嘲行染色。血涂片的各種染色方法大多是羅氏染色法衍變來的。目前常用瑞特染色法。
(1)瑞特是由伊紅和組成有復合染料。亞甲藍為四甲基硫堇染料,有對醌型和鄰醌型兩種結構。通常為氯鹽,即。美藍容易氧化為一、二、三甲基硫堇等次級染料。市售美藍中部分已被氧化為天青。伊紅通常為鈉鹽。即伊紅和伊混合后,產生一種憎液性膠體伊紅美藍中性沉淀,即瑞特染料。
(2)細胞的染色既有物理的作用,又有化學的親和作用,各種細胞成分化學性質不同,對各種染料的親和力也不一樣。因此,用本染料液染色后,在同一血片上,可以看到各種不同的色彩,例如血紅蛋白,嗜酸性顆粒為堿性,與酸性染料伊紅結果,染粉紅色,稱為嗜酸性物質;蛋白和淋巴細胞為酸性,與堿性染料美藍或天青結合,染紫藍色,稱為嗜堿性物質;中性顆粒呈等電狀態與伊紅和美藍均可結合,染淡紫色,稱為中性物質。
(3)PH對細胞染色有影響。細胞各種成分均不蛋白質,由于蛋白質系兩性,所帶電荷隨溶液PH而定,在偏酸性環境中下在電荷增多,易與伊紅結合,染色偏紅;在偏三性環境中負電荷增多,易與美藍或天青結合,染色偏藍。因此細胞染色對氫離子濃度十分,染色用片必須,無酸堿。配制頊特液必須用優質,稀釋染色必須用,沖洗用水應近中性,否則可導致各種細胞染色反應異常,以致識別困難,甚至造成錯誤。
新鮮配制的染料偏堿,須在室溫或是37℃下貯存一定時間,待染料,主要是美藍逐漸轉變為天青B后才能使用,貯存時愈久,染色效果愈好。EAm GILLILAND等采用吸光度比值作為頊特染液的質量。rA如下:取瑞特染液15-25μl(視染液濃度而定),加甲醇10ml稀釋,混勻后以甲醇為空折管,分別以波長650nm和25nm比色。Ra=a650/a525.因為美藍峰小組長為650nm,伊紅吸收峰波長為525天青B吸收峰也為650nm但吸光度A約為美藍的一半。所以新配染料rA接近2,隨著美藍逐漸氧化為天青B,也相應下降。RA下降到1.3±0.1時即可使用。瑞特染液貯存過程中,必須塞嚴,以防止甲醇和被氧化成。有人主張在配方中加入30ml,防止甲醇揮發,關可合細胞染色清晰。甲醇必須純凈,如甲醇中含量過多,染色偏酸,使白細胞著色不良。
2.吉姆薩(Giemsa)染色法:吉姆薩染液由天青,伊紅組成。染色原理和結果與瑞特染色法基本相同。但本法對細胞核和著色較好,結構顯示更不清晰,而胞質和中性顆粒則著色較差。為兼顧二者之長,可用復合染色法。即以稀釋吉姆薩液代替緩沖液,按瑞特染色法染10min。或先用瑞特染色法染色后,再用稀釋吉姆薩復染。
4 血液一般檢查紅細胞(redblood cell,)是血液中數量最多的有形成分,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作為呼吸攜帶至全身各組織,關歷代同維持酸堿平衡。這一功能是通過其內含的血紅蛋白來完成的。血紅蛋白是一種微紅色的膠體物質,由珠蛋白結合亞鐵血紅素而成,其分子量為64458。它是一種呼吸載體,每克血紅蛋白可攜帶氧1。34ml。研究發現,紅細胞內充滿小顆粒,最小的直徑約不6。5nm,相當于一處血紅蛋白分子的直徑,此種顆粒于近紅細胞膜處最多,越往中心部越少,這一分布與瑞特染色血片上紅細胞的著色特點,即周邊深,中贈部淺呈所謂生理性中心渚染現象是完全一致的。有類成熟紅細胞的直徑為6.7-7.7μm,從正面觀察為圓盤形,側面觀呈現單凹或雙凹性圓盤狀,此外形有利于紅細胞生理功能的完成。因為:①胞膜的大,便于進體交換;②胞膜有盈余,保證紅細胞易于伸展,早然其直徑為6.7-7.7μm ,卻能順利地通過直徑僅有3μm的脾竇。
紅細胞起源于(CFU--S)在作用下經紅系祖細胞階段,分化成為原紅細胞,經過當選次依次為早幼、中幼和晚幼紅細胞。晚幼紅細胞已喪失分裂,它通過脫核而成為。此種增殖、分化、成熟的過程在骨髓中進行約需72h。網織紅細胞約48h即完全成熟。紅細胞釋入血液后,平均壽命約120天。紅細胞主要在脾破環,為鐵、珠蛋白和。在正常情況下,由于種種原因破環這一平衡,均右導致疾病。如紅細胞生成減烽或契約環過多,即可造成各種貧積壓,臨床工作中,可通過各項細胞參數的檢驗對貧血進行診斷或鑒別診斷。4.1 紅細胞檢查4.1.1 一、紅細胞計數[原理]用等滲稀釋將血液稀釋一定脫當選后,滴入血細胞計數盤,然后于下,計數一定范圍內的,經過換算即可求得每升積壓液中紅細胞數。的紅細胞稀釋是Hayem液,由、、氯化高汞溶于制成,其中氯化鈉的作用是調節滲透壓,硫酸鈉可提高比密防止細胞粘邊,氧化高汞為,本試劑的主要缺點是如遇高血癥患者,由于球蛋白沉淀使紅細胞容易凝結。近來,甲醇枸椽酸鹽稀釋液和到廣泛應用,此液優點在于配制簡單,紅細胞不,并在稀釋小時后仍然介質正常的圓盤形,急診時,普通或加1%的生進鹽水液均可體紅細胞稀釋使用。
[] 成年男性:(4.0~5.5)×1012/L
成年女性:(3.5~5.0)×1012/L
初生兒:(6.0~7.0)×1012/L
[臨床意義]
1.生理變化
(1)年齡與性別的差異:初生兒由于在內以彌漫方式從母體血液獲得氧氣,通常處于生理性缺氧狀態,故紅細胞明顯增高,但在出生2周后就逐漸下降。男性在6-7歲時最低,隨著年齡增大而逐漸上升,到25-30歲時達高峰,30歲后隨年齡的逐漸下降,直到60歲未停止。在女性兒童也隨年齡增大逐漸增長,到13-15歲時達最高值,而后帽于、等因素影響逐漸下降,到21-35歲維持最低水平后又逐漸升高與男性水平相近(圖2-1)
圖(2-1) 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的生理變化曲線
男女兩性的在15-40歲期間差別明顯,主要可能與在此期間,男性水平較高,而有腫進紅細胞造血作用有關。
(2)因素:感情、、恐懼 、冷水浴均可使增多,導致紅細胞暫時增多。
(3)劇烈的體力勞動:主要因勞動時要量增加所致的相對乏氧等引起,一般成有要安靜時每分鐘全身耗氧0.3-0.4L運動時可增加到2-2.5L,最高可達到來-4.5L此時由于紅細胞生成素生成增加而骨髓加速釋放紅細胞,導致紅細胞增多。
(4)當氣壓低時,因缺氧刺激,紅細胞可代償性增生。高山地區居民和登山運動員紅細胞數均高于正常,乃因稀薄、低,接受了缺氧的刺激后,血漿中紅細胞生成素水平升高,引起骨髓產生更多的紅細胞所致。
(5)中、,為循環的需要,通過神經、體液的調節,孕婦的血漿容量明顯增加而引起血液稀釋;6個月—2歲的嬰幼兒由于發育迅速所致的造血原料相對不足;某些老年人造血功能明顯減退等均可導致紅細胞減少,統稱為。
2.病理變化
(1)增多:常見者有三類:①相對性增多:血漿分丟失,血液中有形成分也相對地有所增加,為一種暫時性假象,多見于血濃縮時。可因連續、嚴重、、多尿、大面積燒傷或晚期消化道患者,長期不能進食等原因而引起。②絕對性增多:慢性、某種腫瘤及某些型(如)影響時,紅細胞數明顯增高。③:系原央不明的造血系統增殖性疾病,由于本病多同時有和血小板增多,故目前認為由多能造血干細胞受累所致。
(2)減少:由于各種導致周圍血紅細胞減少,即病理性貧血。按病因可將貧血分成造血不良、紅細胞過度破壞和三大類,其主要臨床類型及分類的關系將在第三節中闡述。貧血的分類見表2-1
表2-1 貧血的發制和形態學分類
發病機制分類
主要臨床類型
形態學分類
1.造血干細胞和造血微環境的損害
正常紅細胞型
2.紅系宜細胞、幼紅細胞或紅細胞生成素的破壞
正常紅細胞型
3.骨髓被異常細胞或組織所
正常紅細胞型
4.酸合成障礙
(或12缺乏)
大紅細胞型
5.紅細胞生成素合成障礙
慢性疾病(炎癥性)貧血
大紅細胞型
1.正鐵血紅素合成障礙
小紅細胞低色素型
2.珠蛋白合成障礙
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β或α型)鐮形貧血
血紅蛋白C、D、E病等
小紅細胞低色素型
1.紅細胞膜的缺陷
性球形細胞增多癥遺傳性橢圓形細胞增多癥
正常紅細胞型
2.紅細胞酶的缺陷
無氧途徑紅細胞酶向導陷所致溶血性貧血如缺陷等
缺乏旁路或代謝所需酶
的如6-磷酸脫氫
正常紅細胞型
3.珠蛋白肽鏈量改變及分子結構變異
(同珠蛋白合成障礙)
小紅細胞低色素型
1.紅細胞被中抗體或所影響
自體藥物誘發的免疫性溶血性貧血
不合后溶血
同種溶血病
正常紅細胞型
性心原性溶血性貧血微備管病性溶血性貧血
正常紅細胞型
3.化學、物理及生物因素
化學及藥物引起溶血,大面積燒傷、毒、感染引起溶血、溶血性蛇毒
正常紅細胞型
正常紅細胞型
1.急性失血
急性失血后貧血
正常紅細胞型
2.慢性失血(同缺鐵性貧血)
小紅細胞低色素型
4.1.2 二、血紅蛋白測定(一)血紅蛋白分子結構及成分
血紅蛋白是在人體及網織紅細胞內匐成的一種含色素輔基的結合蛋白質。色素部分是亞鐵血紅素,蛋白質部分是珠蛋折,血紅素是由原和鐵組成的一種結合物,亞鐵原子的六個中的四個與原卟啉的四個壞的氮原子相邊,一個與珠蛋白的肽鏈F肽段第八個------的咪唑基相邊,另一個鍵則可逆性地與氧結合,完成運氧功能。當各種原困使2+氧化成Fe3+即喪失攜氧功能。與一切蛋白質結構一樣,的珠蛋白部分是由兩條α鏈(α鏈及時的ξ鏈)和兩條非α鏈(β鏈、γ鏈、δ鏈及胚胎時的ε鏈)組成。α鏈由141個氨基酸組成,β鏈由146個氨基酸組成。兩對肽鏈聚合成四聚體、即Hb分子,亞鐵血紅素結構見圖2-2。
圖2-2 亞鐵血紅素
Hb的合成受激素的調節,影響Hb合成的激素有兩種.一種是紅細胞生成素,可促δ--γ酮()生成與鐵的利用,從而促進血紅素和Hb 二是,在內由5-β還原酶轉變為5-β氫睪酮,它能促進ALA合成酶的生成.雄激還能促進紅細胞生成素的生成,直接和間接促進Hb的合成.當血紅素合成過多時,血紅素自發氧化為高鐵血紅素,高鐵血紅素對ALA合成酶有直接抑制作用,關能ALA合成酶生成,進而減紅素的合成.
在人體不同生長時期Hb種類與比例不同.在早期,大約于妊娠第5周,ζ與ε即表達于的成紅細胞中,形成了人中第一個有功能的胚胎期血紅蛋白四聚體ζ2ε2(HbGower I)在妊娠第6 周,成紅細胞開始由卵黃囊游移到肝臟,此時ζ表達水平顯著降低,α和γ基因開始表達,由這些肽鏈組成3種胚胎期血紅蛋白,好Hb GowerI(ζ2ε2),Hb GowerⅡ(α2ε2),HbPortland(ζ2γ2)和一種血紅蛋白HbF(α2γ2),到胚胎發育第8周,ζ和ε鏈逐漸消失,γ鏈合成達到最高峰,而且開始有β鏈合成,即有成人血紅蛋白HbA(α2β2)產生。36周后β鏈合成迅速增加,γ鏈合成速率降低,出生后不久可見β與γ鏈合成大致等量,生后3個月由于鏈合成繼續增加,而γ鏈合成迅速降低而至HbA占絕對優勢,逐步占95%以上。而HbA逐步下降到小于等于1%。δ鏈開始合成的確切時間不很清楚,由于血中存在微量的δ鏈,說明它在胎兒時期已經開始合成,出生后占Hb總量的2%-3%。成有血紅蛋白按不攜氧計算分子量為64458。
在正常狀態機體有99%Hb的鐵原婦呈Fe2+狀態,稱為還原Hb ,1%o Fe3+為只有亞鐵狀態的Hb才能與氧結合,此時稱氧合血紅蛋白。與可以與Hb結合且其結合力高于氧結合力210倍,如果HbO2在含人有和的環境中即轉變為。SHb常可出現在服用阿司匹林和可等待困患者血中。
(二)氰化高鐵積壓紅蛋白測定法
自從1875年Gower設計了稀釋溶血液目測以來,血液學工作者對Hb測定進行了大量探討,大致分為①根據Hb分子組成測定總Hb法(法);②根據血液物理物性測Hb(比重法、儀法);③根據Hb與O2可逆性結合的物性測Hb(血折法)和④根據Hb特點進行的定量測定法等四大類,其中有些方法簡單易行,而得到長期廣泛應用(如沙利法),但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研究的深入,缺點日漸顯著,逐漸被淘汰。為統一Hb測定方法,1966年國際血液學委員全推薦作為國際Hb測定標準法。1978年國際臨床化學聯合會和世界會聯合會發表的國際性文件中重申了HICN法。
[原理] 血液在血紅蛋白轉化液中溶血后,除SHb外各種血紅蛋白均可被高鐵氧化高鐵血紅蛋白,再與CN-結合生成的棕紅色氰化高鐵積壓紅蛋白。HICN最大吸收波峰在540nm,最小吸收谷為504nm。特定標準條件下,毫消光系數為44L.mmol-1.cm.因此根據標本的吸光度,即可救是血紅蛋白濃度。HICN吸收光譜曲線特點見圖2-3。
圖2-3 氰化高鐵血紅蛋白光譜吸收曲線
在沒有符合WHO標準的分光光度計的條件下,亦可用HICN參考液制標準曲綞,或耱出換算,間接計算血紅蛋白濃度(g/l)。
[方法學評價] HICN法具有操作簡單、顯色快且穩定(顯色后如保存得當可六年不退色),除SHb外各種血紅蛋白均可、讀取吸光度后可直接等優點。
HICN的消光系數是44mmol-1.cm-1。可根據下式進行計算:
A/44×64458(mg)/=A×367.7=Hb(g/l)
式中A 是在540nm處HICN吸光度,64458mg是Hb 的毫克分子量,1000是將毫克為克,251是實驗時血液的稀釋倍數。但使用367.7這處常數是有條件的,是基于在儀器,比色杯,試劑及操作均嚴格的要求下,才能直接使用。儀器的校正是測定的關鍵,決定著測定結果的準確與否。在實際工作中,使用的分光光度計很難達到上述要求,往往通過來校正結果,定期地檢查K值十分重要。HICN法被列為國際的參考方法。HICN法逐漸在國內普及,對Hb測定的標準化起了一定作用,但在實際應用中尚存在一些問題,關非理想的方法。其致命點是KCN有劇毒,使用管理不當可造成,此外高白細胞和高球蛋白血癥可致混濁,以及HbCO轉化較慢的問題也未完全解決。
實際工作中,多采用替代方法進行Hb測定,將其結果校下在到HICN法水平。國內多采用,其原理是,除SHb外,血液中各種Hb均可與低濃度作用,生居SDS-Hb棕紅色。其吸收曲線波峰在538nm,小組谷在500nm 肩峰在560nm。由于摩爾消光系數尚未最后,因此不能用吸光度A直接計算Hb濃度。本法可用HICN法定值的抗凝血或溶血液,制備標準工作曲線,間接計算血紅蛋白濃度本法的優點是操作簡單,呈色穩定,準確性和精確性符合要求無公害,在全國臨床檢驗方法學學術會議上,被推薦為次選方法。但SDS本身質量差異較大且SDS破壞白細胞,不適于同時蛤有計數白細胞和Hb定量兩種功能和血細胞分析儀使用。
測定法具有與HICN的優點,最大吸收峰在542nm,且峰值高度幾乎與HICN者重合,文獻報道HICN與HIN3兩者結果回歸方程的截距僅為0.013或為0,實驗時顯色快且穩定。試劑毒性僅為HICN者的1/7,至今仍有人用于臨床,但仍存在公害問題。
Zander(1984)年提出堿羥血紅蛋白(AHD575)測定法,575nm為其檢出波長。該法試劑簡單,不含有毒劑。呈色穩定,可用氯化血素作,已被許多單位采用。但由于自動積壓細胞分析儀或血紅蛋白測定儀多采用540nm左右范圍濾光板(圖為HICN最大吸收峰在540nm),限制了此法在該類儀器的使用。
沙利酸化。雖操作簡單但較大,已被列為縣以上淘汰的實驗項目。
近年來,多參數血細胞公析儀的應用,使Hb測定逐步以儀器法取代手工法,其優點是操作簡單、快速,同時可以獲得多項紅細胞的參數,但由于各型號儀器使用的溶血劑不同,形成Hb的衍生物不同。某些溶血劑形面的衍生物穩定性較差(如2%十六基三甲基),因此要嚴格血劑加入量及溶血時間,特別半自動血細胞分析儀嚴格控制實驗條件。有些溶血劑內雖加入了KCN,但其衍生拖把關非是HICN,儀器要經過HICN標準液校正后,才能進行Hb測定。
4.1.3 三、紅細胞形態檢查在良好的染色血涂片上,正常紅細胞的形態較為一致直徑為6.7~7.7μm,染色淡紅色,中央著色較邊緣淡。各種病因作用于紅細胞生理進程的不同階段引起相應的病理變化,導致某些類型貧血的紅細胞產生特殊的形態變化,可從染色血涂片上紅細胞的大小、形態、染色等方面反映出來。此種形態學改變與血紅蛋白測定、紅細胞計數結果相結合可粗略地推斷貧血原因,對貧血的診斷和鑒別診斷有很重要的臨床意義。紅細胞的形態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紅細胞大小改變
1.小紅細胞(microcyte)直徑小于6μm者稱為小紅細胞,正常人遇見。如果血涂片中出現較多染色過淺的小紅細胞,提示血紅蛋白合成障礙,可能由于缺鐵引起;或者是珠蛋白代謝異常引起的血紅蛋白病。而遺傳性球形細胞增多癥的小紅細胞,其血紅蛋白充盈良好,生理性中心淺染區消失。
2.大紅細胞(macrocyte)直徑大于10μm。見于溶血性貧血及。
3.巨紅細胞(megalocyte)直徑大于15μm。最常見于缺乏葉酸及難生素B12所致的巨幼細胞性貧血。其胞體所以增大是因為缺乏上述因子時,幼稚紅細胞內合成不足,不能按時分裂所致當這種幼稚紅細胞脫核之后,便成如果血涂片中同時存在分葉過多的中性粒細胞則巨幼細胞性貧血可能性更大。
4.紅細胞大小不均(anisocytosis)是指紅細胞之間直徑相差一倍以上而言。常見于嚴重的增生性貧血血涂片中。而巨連續劇細胞性貧血時尤為明顯,可能與骨髓粗制濫造紅細胞有關。
(二)紅細胞形態改變
1.(spherocyte)細胞直徑小于正常。厚度增加常大于2μm。無中心淺染色區,似球形。常見于遺傳性球形細胞增多癥和伴有球形細胞教育界多的其它溶血性貧血。如、以及紅細胞酶缺陷所致溶血性貧血等。
2.(elliptocyte)細胞呈卵圓形、桿形、長度可大于寬度3-4倍,最大直徑可達12.5μm,橫徑可為2.5μm。此種紅細胞置于高滲、等滲、低滲溶液或正常人血清內,其橢圓形保持不變,但幼紅細胞及網織紅細胞均不呈橢圓形。在遺傳性橢圓形細胞增多癥病有血涂片中此種紅細胞可達25%,甚至高達75%(正常人約占1%)。
3.(targetcell)紅細胞中心部位染色較深,其外圍為蒼白區域,而細胞邊緣又深染,形如射擊之靶。有的中心深染區不像孤島而像從紅細胞邊緣延伸的半島狀態或柄狀,而成不典型的靶形紅細胞。靶形紅細胞直徑可比正常紅細胞大,但厚度變薄,因此體積可正常。常見于各種低色素性貧血。在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時尤易見到。可能因HbA含量貧乏而又分布不勻所致應注意與在血涂片制作中未及時固定而引起的改變相區別。
4.(sickle cell)形如鐮刀狀。這是由于紅細胞內存在著異常血紅蛋白S所致,在缺氧情況下尤易形成此尖紅細胞。因此檢查鐮形紅細胞需將血液制成濕片,然后加入如偏HbS病。
5.(stomatocyte)紅細胞中央有裂縫,中心蒼白區呈扁平狀,頗似張開的口形或。在正常人偶見。如積壓涂片中出現較多口形紅細胞,見于口形紅細胞增多癥。少量出現可見于()、酒清中毒。
6.棘細胞(acanthocyte)該紅細胞表面有狀突起,其間距不規則。突起的長度和寬度右不一。在β-脂蛋白缺乏癥病人的血涂片中出現較多。也可見于脾切除后、性肝臟疾病、。須注意與區別。皺縮紅細胞周邊呈鋸齒形排列緊密、大小相等,外端較尖。
7.細胞(schistocyte)為紅細胞碎片或不完整的紅細胞。大小不一。外形不規則,有各種形態如刺形、盔形、三角形、扭轉形等。正常人血涂片中裂片細胞小于2%,彌漫性血管內凝血、病性溶血性貧血、重型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時出現較多。
8.紅細胞形態不整(poikilocytosis)指紅細胞各種明顯改變的情況而言,可呈淚滴狀、梨形、棍棒形、新月形等,明最常見于巨幼細胞性貧血。可能因貧積壓嚴重但又缺乏原料,在骨髓內粗制濫造;也可能因紅細胞性增大,在推片時碎裂所致。
(三)紅細胞內血紅蛋白含量改變
1.正素性(normochmic)正常紅細胞在瑞特染色的血片中為淡紅色圓盤狀,中央有生理性區,通常稱正常色素性。除見于正常人外,還見于急性失血、再生障礙性貧血和。
2.低色素性(hypochromic)紅細胞的生理性中心淺染色區擴大,甚至成為環圈形紅細胞,提示其血紅蛋白含量明顯減少,常見于缺鐵性貧血、珠蛋白生楊障礙性貧血、鐵幼粒細胞性貧血,某些血紅蛋白病時也常見到。
3.高色素性(hyperchromic)指紅細胞內生下性中心淺染區消失,整個紅細胞均染成紅色,而且胞體也大。其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的含量是增高的,但平均血紅蛋白濃度多屬于正常。最常見于巨幼細胞性貧血。
4.嗜多色性(polychromatic)屬于尚未完全成熟的紅細胞,故細胞較大,由于胞質中含人多少不等的嗜堿性物策RNA而被染成灰色藍色。增多提示骨髓造紅細胞功能活躍。在增生性貧血時增多,溶血性貧血時最為多見。
(四)紅細胞中出現異常結構
1.堿性點彩紅細胞(basophilicstippling cell)簡稱點彩紅細胞,指在瑞特治標色條件下,胞質內存在嗜堿性哧藍色顆粒的紅細胞,屬于未完全成熟紅細胞,其粒顆大小不一、多少不等、正常人血涂片中很少見到,僅為萬分之一。有鉛、鉍、汞中毒時增多,常作為名鉛中毒的診斷的指標。有人認為是由于紅細胞的膜受損傷后,其胞質中的發生聚集性引起,也可能是由于血紅蛋白合成過程中原卟啉與鐵結合受陰所致,而雎地伴有紊亂現象。
2.小體(howelljollys body)位于成熟或幼紅細胞的胞質量,呈圓形,有1-2μm大小,染紫紅色,可1至數個,已證實為核殘余物,常見于巨幼細胞性貧血、溶血性貧積壓及后。
3.()在嗜多色性或堿性點彩紅細胞的胞質中出現的紫紅色細線圈狀結構,有時繞成8字形。現認為可能是胞質中脂蛋白所致常與染色質小體同時存在。見于巨細胞性貧血和鉛中毒患者。
4.有核紅細胞(nucleatederyhrocyte)即幼稚紅細胞,存在于骨髓中。正常成人外周血液中不能見到。1周之內的血涂片可見到少量。在成人外周血涂片中出現有核紅細胞屬病理現象,最常見于各種溶血性貧血。由于大量紅細胞破壞后,骨髓增生,除網織紅細胞大量入血外,還有一些有核紅細胞提前釋放入血,這說明骨髓的調節功能良好。另一種可能是造血系統惡性疾患或其它部位的癌腫轉達移到骨髓,最常見于急、慢性白血病及紅白血病。后者右見更早階段的幼紅細胞,并伴有形態上巨幼樣變及其它畸變。
以上各種紅細胞異常改變見彩圖1。
以上紅細胞形態變化,結合紅細胞及血紅蛋白減低程度,可以初步作出貧血的形態學診斷(表2-2)。
表2-2 常見各類貧血的形態學診斷簡表
血涂片中所見
參考化驗項目
紅細胞 血紅蛋白 網織紅細胞 其它
紅細胞大小不均,以小型為主,有明顯中心染區擴大
向導鐵性貧血
紅細胞大小,形態鬩大致正常
再生障礙性貧血
同上,多色性紅細胞較易見到
中性分葉抗↑
同上,易見嗜多色性紅細胞,亦可見到有核紅細胞
尿中有游離Hb,血小板正常↑
紅細胞大小不均,大紅細胞及巨紅細胞易見到,血紅蛋白量豐富,生理性中心淺染區常見多色必及有核紅細胞
缺乏維生素B12及葉酸引起的巨幼細胞性貧血
血小板正常↓
4.1.4 四、紅細胞比積測定和紅細胞平均指數的計算(一)紅細胞比積(hematocrit,)測定
[原理] 將EDTAK2抗凝血在一定條件下沉淀,由引而測出其紅細胞在全積壓中所占體積的百分比,稱為紅細胞比積測定。紅細胞比積的多少主要與紅細胞數量及其大小有關,紅細胞比積測定常用來診斷貧血并判斷其嚴重程度,結合有關指數變化還可推斷貧血病因,從而給恰當的治療。紅細胞比積測定對于相對性或絕對性紅細胞增多癥的診斷及治療觀察也有重要參考價值。
[方法學評價]測定紅細胞比積方法有多種,如折射計法、沾度法、比重測定法、離心法、電阻抗法和放射擊性法。后者被ICSH定為參考法,非一般實驗室所能開展。血細胞分析儀用微量血即可將紅細胞比積與其它血細胞指標同時找印出來。離心測定紅細胞比積不夠精確的關鍵是無法完全排除壓積紅細胞之間的殘漿,因此測定值比略高,殘留量一般認為約3%。目前溫氏法已屬淘汰之列,漸為微量高速離心法所代頂替,因其用血量少,測定時間短,效率高。而且血漿殘留量基本穩定,精度()為1%-2%,但對某些血液病樣品則血漿殘留量仍較多。血細胞分析儀僅用微量血通過電阻抗法可進行紅細胞比積測定。由于其結果是儀器測定數千個紅細胞體積產生的疊加后換算的結果,因此避免了用微量高速離心法。
[參考值] 溫氏法:男:0.04-0.54;女:0.37-0.47.
微量法:男:0.467±0.039;女:0.421±0.054
[臨床意義] 紅細胞比積增高可見于大面積燒傷和各種脫水病人,測定紅細胞比積后可以了解血液濃縮程度,作為補液計算的依據。在各種貧血時,紅細胞減少,紅細胞比積常隨之減低。但可因不同性質貧血時紅細胞大小不同,兩者的沽低不一定平行,臨床上常用HCT值計算紅細胞平均容積和,有助于貧血的鑒別診斷。
(二)紅細胞三種平均值的計算
在同一抗凝血標本中同時計數紅細胞、測定血紅蛋白量、紅細胞比積。通過這三介數據,可進上步間接計算出平均紅細胞容積MCV、,以便分析病人紅細胞形態特征,有助于貧血的分類與鑒別。
1.平均紅細胞容積(meancorpuscular volume,MCV)
MCV=每升血液中紅細胞比積/每升血液中紅細胞個數=×103×1012/RBC/Lfl(飛升)
[參考值] 手工法:80-92fl(1mi=1012fl),
血液分析法:80-100fl
例:紅細胞3.50×1012/L,紅細胞比積0.36,則:
MCV=0.36×103××1012=103fl
2.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每升血液中血紅蛋白含量/每升血液中紅細胞個數Hb(gL)×1012/RBC/L×PG(皮克)
[參考值] 手工法:27-31pg(1g=1012pg)
血液分析儀法:27-34pg
例:紅細胞3.5×1012/L,血紅蛋白120g/L(12g/dl),則
MCH=120×1012/3.5×PG
3.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每升血液中血紅蛋白含量/每升血液中紅細胞比積=Hb/(g/L)/Hct
[參考值] 320-360g/L
例:血紅蛋白120g/L,紅細胞比積0.36,則:
MCHC=120/0。36=333G/L
(三)三種紅細胞平均值的臨床意義
紅細胞檢測是貧血診斷和療效觀察必在的實驗手段。不同病因引起的貧血,各項參數變化也不同。了解貧血的病因與病理生理變化,對于正確使用、合理分析各項試驗結果至關重要。
骨髓造血活動與造血組織中造血干細胞(稱為CFU-S)的存在有密切關系。造血干細胞具有和分化成各系祖細胞(包括紅、粒、單核、)等的能力。造血干細胞的增殖和分化又和造成血微環境有密切聯系。造血干細胞向紅系方分化過程中,經歷了一個受爆增型紅細胞與受紅細胞生成素作用的階段,這個階段中的細胞抵消紅系祖細胞,EPO可以影響這些細胞的增殖活動,刺激血紅蛋白的合成,關推進向紅系。EPO的濃度和培養時間不同,可形成BFU-E和CFU-E兩種不同的集落。實BFU-E和CFU-E是紅系祖細胞中兩類性質不完全豐同的細胞亞群,它們在分化中的大致順序是CFU-S→BFU-E→…CFU-E→原紅細胞……網織紅細胞→成熟紅細胞。由于某些物理、化學或因素損傷了CFU-S或使賴以生存的骨髓微環境受到破壞干細胞不能向紅系轉化而形成的貧血稱之為再生障礙性貧血,或由于骨髓腫瘤(白血病、)、使紅系祖細胞條件進一步成熟致髓病性貧血。如果紅系祖細胞受到損傷導致選擇性紅細胞生成障礙或因EPO生成減少使紅系祖細胞不能進一步分化,成熟導致貧血,臨床上分別自然數為單純紅細胞性再障礙和腎性貧血。由于上述病因只是作用在細胞分化階段,并未影響細胞的增殖和成熟過程,故成熟的紅細胞形態正常,上述貧血均屬正細胞素性,從原細胞發育為成熟紅細胞在經過4次分裂,最后生成16個紅細胞,這一過程中至少有兩個方面變化---核與胞質。所謂核的變化是指DNA要不斷復制,使細胞進入增殖,加速細胞分裂,由于某種原因便例如葉酸或維生素B12缺乏,所需酶的缺陷或由于物的作用的DNA復制均影響幼紅細胞的分裂從而導致的貧血自然數為巨幼細胞性創貧血。胞質的改變體現在血紅蛋白不斷合成上。血紅蛋白合成需要三個鐵、卟啉和珠蛋白,其中任何一種物質缺乏,均可導致血紅蛋白合減低,細胞內充盈沽少,細胞體積小并呈明顯大小不等,以小細胞為主,形成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旯常見的是缺鐵性貧血。成熟的紅細胞可在以外周血中生存120開,衰老的紅細胞被單核巨噬細胞所吞噬、破壞、脾在破壞紅細胞方面尤占重要地位。紅細胞生存期和紅細胞膜的結構、紅細胞內酶系統及血紅蛋白分子等不密切關系。其中某一方面缺陷即可導致紅細胞生理或形態異常,壽命縮短。如膜結構異常導致紅細胞呈球形、橢圓形、口形、血紅蛋白異常使紅細胞呈靶形或鐮形,使之不能通地這脾而夭折,臨床上稱為溶血性貧血。無論急性或慢性都是臨床上引起貧血的最常見原因,慢性失血性貧血實質上就是缺鐵性貧血。
從以上所述不難看出,不同病因引起的貧血,可使紅細胞產生形態的變化。反之,如果用實驗的手段,檢查紅細胞形態特點就可協助臨床尋找病因,為治療提供依據。MCV、MCH、MCHC可從不同側面反映紅細胞的病理變化。根據在某一病例中。三個指數的變化情況,可將貧血分為大細胞性貧血、正常細胞性貧血、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及單純小細胞性貧血,其及標準導致該類貧血病因見表2-3。
表2-3 貧血的形態學分類鑒別表
貧血的形態學分類
MCHC(G/L)
正常細胞性貧血
急性失血、急性溶血、造血功能低下(再障)
大細胞性貧血
缺乏葉酸維生素B12引起巨幼細胞性貧血
單純小紅細胞性貧血
尿毒癥、慢性炎癥
小紅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慢性失血性貧,缺鐵性貧血
4.1.5 五、紅細胞平均直徑和紅細胞直徑曲線測定一般用測微器在顯微境下直接測定。由于每個紅細胞的直徑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必須測定500個紅細胞的直徑,才能求出。根據紅細胞直徑數據繪制出紅細胞大小分布的曲線,稱為Price—jones曲線。正常人及不同病因P-J曲結特點見圖2-4。
圖2-4 紅細胞大小分布曲線
[方法學評價]
紅細胞直徑測定簡單易行,不需特殊設備,對貧血的鑒別診斷有一定價值。但由于血涂片厚薄不同及推廣技術差異,常使紅細胞產生人為的變化;病理形態的紅細胞也影響準確的直徑測定,且往往受主觀因素的影響,血細胞分析儀右根據測定量的單個紅細胞體積,計算出體積的即(見第三節),能夠客觀地、準確地反映紅細胞大小不等程度,結合紅細胞體積直方圖分析,對貧血和鑒別診斷更有價值。
[參考值] 平均細胞直徑6.7-7.7μm
[臨床意義]主要用于貧血的鑒別診斷:小細胞性貧血時,紅細胞直徑小于正常參考范圍,曲線峰頂向左移,反之大細胞性貧血時峰頂右移,如有紅細胞大小無不均時,見Price-Jones曲線基底部增寬,如果是正常細胞性貧血時,紅細胞平均直徑及其Price—Jones曲線圖形與正常人的曲線相同。4.1.6 六、網織紅細胞計數網織紅細胞(reticulocyte)是介于晚幼紅細胞和成熟紅細胞之間尚未完全成熟的紅細胞。因其質內尚存留多少不等的嗜堿物質,RNA,經煌焦油藍,新亞甲藍活體染色法染色后,嗜堿物質凝聚成顆粒,其顆粒又可聯綴成線,而構成網織狀,此種紅細胞即網織紅細胞,仍于骨髓內停留一定時間,然后再釋放入血流。因此骨髓中的網織紅細胞數,不但比外周血約高3倍。而且亦較幼稚。愈多,表示該細胞越幼稚,有人將其分成一、二、三、和四級。即當紅細胞內幾乎被網織物充滿者為一級,而紅細胞內含網織物極少(上個或幾個顆粒)者為四級。通常網織紅細胞比成熟紅細胞稍大,直徑為8-9.5μm。
最新血細胞分析儀的應用,為提供了更進的測試手段。這類儀器采用染色和的原理,不但能客觀地測量大量網織紅細胞,而且還能將其分為高熒光強度、中熒光強度、低熒光強度三類,這種分類法對估計化療后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復及效果有較重要的意義。
[方法學評價]由于玻片法容易使混合血液中的水分,染色時間偏短,因此結果偏低。試管法容易掌握,效好,必要時還可以從混合血液中再取標本重新涂片復查,避免再次給被檢者穿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被列為手工法網織紅細胞計數的方法。近年來,國內使用米勒窺盤進行計數,規范了計算區域,減少了實驗誤差,使結果準確性有所提高。
目前,國外逐步使用網織紅細胞儀器法測定大致有流式細胞儀法,網織紅細胞計數儀法和多參數血液分析儀法。流式細胞儀法是將紅細胞染色后使含RNA網織紅細胞可被計數,進而得出網織紅細胞的百分比和絕對值,此法是只能計數網織紅細胞當選目,不能分析其成熟程度,網只紅細胞計數儀是專門進行網織紅細胞測定的儀器操作簡單,只需將儀器內,儀器可自動染色、自動分析,自動找印各階段網織紅細胞的分布圖。結果準確。儀器法的優點是測量細胞多,避免主觀因素,方法易于標準化。但儀器價格昂貴,尚難以廣泛應用。
[參考值] 成人:0.008-0.02或(25-75)×109/L
初生兒:0.02-0.06
[臨床意義]
1.網織紅細胞計數可以判斷造血情況。溶血性貧血時由于大量網織紅細胞進入血循環,可使網織紅細胞高達0.20或更高。急性失血后5-10天,網織紅細胞達高峰。2周后恢復正常。典型再生障礙性貧血病例。網織紅細胞百分比常0.005。網織紅細胞數低于5×109/L為診斷再生障礙性貧血的標準之一。
2.網織紅細胞可作為療效觀察指標。凡是骨髓增生功能良好的病人,在給予有關物后,其網織紅細胞在1周左右可百家高峰,貧血嚴重,網織紅細胞數升得越高,而且其升高往往在紅細胞恢復之前。貧血病有在抗貧血治療過程中,如果網織紅細胞不見升高,說明該種治療無效或骨髓造血功能障礙。因此網織紅細胞計數是對貧血病有常隨訪檢查的項目之一。
3.有人認為僅用網織紅細胞百分比或者絕對值表達嚴寒不夠確切,若貧血時骨髓生成紅細胞增加,大量尚釋放入血,這些網織紅細胞在外周血中成熟時間需2天。而正常生理情況下骨髓釋放到外周血的網織紅細胞,在血流中1天后其胞質中的RNA即消失。為此Finch提出在貧血時最好計處(reticulocyte productionindex,RPI)。它代表網織紅細胞的生成相當于正常人的多少倍。
RPI=網織紅細胞比值×100/2×病人紅細胞比積/正常人紅細胞比積
“2”為網織紅細胞成熟時間(天),正常人紅細胞比積,男性為0.45,女性為0.40。如紅細胞比積正常時,網織紅細胞成熟時間應為1天。網織紅細胞比值即大油鏡下選擇紅細胞分布均勻、網織紅細胞染色好的部分計數1000個紅細胞中的網織紅細胞數,除以1000即為網織紅細胞比值。
也可用網織紅細胞校正值(corrected reticulocyte count)報告(見下式)
網織紅細胞校正值=網織紅細胞比值×病人紅細胞比積/正常人紅細胞比積4.1.7 七、點彩紅細胞計數和紅細胞堿泣凝集試驗(一)點彩紅細胞計數
某些重金屬中毒時,胞質中殘存的嗜堿性物質RNA變性沉淀而形成,用瑞特染色,可細胞的粉紅胞質中含有粗細不等的藍黑色顆粒,如用堿性美藍染色法,則點彩紅細胞的胞質呈淡牙綠色,而顆粒為深藍色,鮮明,易于識別。
操作時用油鏡按網織紅細胞計數法,計數1000個紅細胞中,所彩紅細胞數,然后除以1000,即為堿性點彩紅細胞的百分率。
由于點彩紅細胞較少,分布不勻,有人用擴大計數面積的辦法計數,這比只數1000個紅細胞準確,可選擇分而均勻區域,數50個視野中點彩紅細胞數,然后計數5個視野內紅細胞總數,再按下式求出點彩紅細胞占有比值。
點彩紅細胞理有比值(百分率)=50個神野內點彩紅細胞數/5個視野內紅細胞總數×10
注意:必須選擇紅細胞分布均勻的區域計數。
[參考值] 不超過3×10-4或0.0003
[臨床意義] 點彩紅細胞明顯增多可見于鉛、汞、、等人。此外,溶血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白血病、等也可見增多。
紅細胞經堿處理破裂后,溢出血紅蛋白成為影細胞,如紅細胞殘存著RNA呈凝集而沉積于影細胞中,再經美藍染色后,可清晰地見到藍色顆粒。計數方法與點彩紅細胞相似。其意義與點彩紅細胞相同,這鉛中毒的輔助診標之一。
[參考值] 0.004-0.008
[臨床意義]臨床意義與點彩紅細胞相同。4.1.8 八、紅細胞沉降率紅細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tate,ESR)是指紅細胞在一定條件下沉降的速度而言,簡稱。在健康人血沉波動于一個較狹窄范圍內。在許多病理情況沉明顯增快。紅細胞沉降是多種因素互相作用的結果。
[原理]血流中的紅細胞,因胞膜表面的所具有的負電荷等因素而互相排斥使細胞間距離為約為25nm,故彼此分散懸浮而下沉緩慢。如血漿或紅細胞本身了生改變,則可使血沉了生變化。目前已知影響血沉增快或減慢的主要因素有:
1.血漿因素:在正常情況下,紅細胞膜表現的帶有負電荷形成zeta電位,使紅細胞互相排斥而保持懸浮穩定性,沉降很慢。但地病理情況下,血漿或球蛋白增多,致使紅細胞zeat電位降低,彼此易于沾邊成緡錢狀,此種聚集的紅細胞團塊與血液接觸的總面積縮小,受到血漿的阻力減弱而使血沉加快,而、糖蛋白等可使血沉減慢。此外血脂與血沉有關,可使血沉加快,而可使血沉減慢。
2.紅細胞因素:正常情況下,紅細胞沉降力和血漿回流阻逆力大體平衡,血沉緩慢。如遇嚴重貧血,由于紅細胞減少總面積,承受血漿的阻逆力減小,因此血沉加恰似。反之,紅細胞增多癥的血沉減慢,紅細胞對血沉也有一定影響,紅細胞直徑愈大,厚度愈小,血沉愈快。而球形紅細胞不易形成緡錢狀,所以血沉緩慢。
3.血沉管的位置:當血沉管垂直而立時,紅細胞所受阻逆力最大。當血沉管傾斜時,紅細胞多沿一側下降,而血漿在另一側上升,致使血沉加快。
[方法學評價]血沉測定的方法有多種,有魏氏法(Westergren法)、庫氏法(Coulter法、)、溫氏法(Wintobe-landsbrey法)、潘氏法。其差別在于抗凝劑、用血量、血沉管、觀察時間以及記錄結果方面不同。庫氏法每5分鐘記錄一海外僑胞結果,它除獲得1小時沉降結果外,還可以看到這段時間內沉降曲線,對病灶活動與否及預后判斷后有一定價值。Wintrobe –landsbery提出了貧血時血沉校正曲線,或消除貧血對血沉結果的影響。潘氏法不需從靜脈采血,僅須血即可,但常受組織液混入的影響。上述各方法均有其優點、缺點,國際血液學標準化委員會推薦魏氏法為標準法,并對器材和操作方法做出了嚴格的,國外已有一次性使用的塑料血沉管及其附件高品供應,避免了乙毒的交叉感染,同時還設計專用的自動化儀器,自動讀數并打印出結果。我國在1983年全國臨床檢驗方法學學術會議上推薦魏氏法作為參考方法。
專用于血沉測定的儀器有兩種:一種是魏多法自動血沉測定儀或尖似儀器自動記錄后轉換成魏多法測定值;另一種是zeta紅細胞比值測定,前者其取血、抗凝、裝入血沉管等步驟均與常規操作相同,只是將聽管垂于具有自動計時裝置的血沉架之后,可于30,60,120分鐘時分別自動記錄其結果。
1972年Bull發明了Zetafuhe離心機來測定 zeta紅細胞沉降率(ZSR)。將病人抗凝血注入特制血沉管中,置于特制的離心機內,以400r/min正反方向旋轉,每次45秒鐘,旋轉4次共3min,在改變放置方向時的同時,能將沉降管自動作180度旋轉,促使紅細胞密集分散4次,借紅細胞自力向下呈Z形下降,闈取zeta紅細胞比積值,然后再行高速離心沉淀最真實的紅細胞比積值,用HCT除以ZCT即得ZSR值,據報道其參考范圍為0.5,ZSR增大代表血沉增快。但該法尚未得到公認。
ZSR測定的優點有不受年齡、性別、朊貧血及閉幕式驗條件的影響,篩選潛在性疾病的敏感性高,測定時間短等。
[參考值] 魏氏(Westergren) 法:成年男性0-15mm/h
成年女性0-20mm/h
潘氏法:成年男性0-10mm/h
成年女性0-12mm/h
[臨床意義]
1.血沉增快在臨床上更為常見,魏氏法不論男女其血沉值達25mm/h時,為輕度增快;達50mm/h時為中度增快;大于50mm/h 則為重度快。潘氏法不論男女血沉達20mm/h者均為增快。
(1)生理性增快:婦女月經血沉略增快,可能與破傷及出血有關,妊娠3年月以上血沉逐漸增快,可達30mm/h或更多,直到后3周,如無關發癥則逐漸如無關發癥則逐漸恢復正常。其增快可能與生理性貧血、纖維蛋白原量逐漸增高、胎盤剝離、產傷等有關。60歲以上的高齡者因血漿原蛋白量逐漸增高等,也常見血沉增快。
(2)病理性增快:①各種炎癥:性時,血中急性反應相物質(acutephase reactant)迅速增多,包括α1抗(α-antirypsin)、α2巨蛋白(α2-mactoglobulin)、(c reactive protein)、肝珠蛋白(haptoglobin )、運(transferrin)、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等,主要因有釋放增多甚至加強所致。以上成分或爽或者少地均能促進紅細胞的緡線狀聚集,故炎癥發生后2-3天即可見血沉增快。的病理改變性炎病癥,其活動期血沉增快。慢性炎癥如結核病時,纖維蛋白原及含量增加,血沉蝗顯增快。臨床上最常用血沉來觀察結核病及風濕熱有無活動性及其動態變化。②組織損傷及:較大的手術創傷可導致血沉境快,如無合并癥,一般2-3周內恢復正常。時常于發病后3-4天血沉增快,并持續1-3周,時血沉正常,故可借血沉結果加以鑒別;組織損傷壞死等引起血沉增快的機理大體同時。③惡性腫瘤:ESR加快可能與腫瘤細胞分泌糖蛋白(屬球蛋白)、腫瘤組織二壞死、繼發感染及惡質貧血等因素有并。血沉多正常,故常用血沉作為惡性腫瘤及一般檢查等所不能查見的惡性腫瘤。對于惡性腫瘤病人增快的血沉,可因手術切除或化療放療較徹底而漸趨正常,復發或時又見增快。④各種原因導致的高球蛋白血癥(hyperglobuinemia):、、等所致的高球蛋白血癥時,血沉常明顯增快略種原因引起的相對性球蛋白增高如、時血沉亦常增快。、血癥時,的惡性增殖致使血漿病理性球蛋白高達40-100g/L或更高,故血沉增快。巨球蛋白癥病人,血漿中 增多,其血沉理應增快,但若IgM明顯增多而使血漿沾稠度增高即高沾時,反而抑制血沉,可得出一個正常甚至減慢的結果。⑤貧血:輕度貧血對血沉尚無影響,若血紅蛋白低于90g/L時,血沉可因而增快,貧血越嚴重,血沉增快越明顯,乃因紅細胞數量稀少,下沉時受到的磨擦阻力減少等所致。故明顯貧積壓病人作血沉檢查時應進行貧血因素的校正,而報告其校正后的結果。低色素性貧備量,因紅細胞體積減小,內含血紅蛋白量不足而下沉緩慢;遺傳性球形細胞增多癥、鐮形細胞性貧時,由于其形態學的改變不利于緡錢狀聚集,故其血沉結果均常降低。⑥高膽固醇積壓癥:特別是血膽固醇明顯增高者,血沉每見增快。
炎癥時白細胞計數與血沉結果起來分析對輔助診斷及療效觀察更不有益。白細胞的增高及其分類變化直接受、組織分解產影響,故變化出現早,對急性炎癥的診斷、療效觀察更為重要,而血沉增快乃繼發于急性相產物的增多,特別是受纖維蛋白原和球蛋白增高等影響,相對來說,出現較晚,故對觀察慢性炎癥特別是判斷療效更有價值。鑒于血沉增快大多因血漿中蛋白質成分改變所引起,而這種改變一旦發生并不能迅速消除,因此復查血沉的間隔時間不宜太短,至少需。
2.血沉減慢意義較小,可因紅細胞數量明顯增多及纖維蛋白原含量嚴重減低所致見于各種原因所致的脫水血濃縮、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和彌漫性血管內凝血等。4.2 白細胞檢查4.2.1 一、白細胞計數人體外周圍血中的白細胞包括粒細胞、淋巴細胞、。它們通過不同方式、不同機制消滅原體重,消除和參加免疫反應,產生抗體等從而保證機體健康。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起源于共同的祖細胞,即多向骨髓祖細胞(pluripotential Myeloid progenitor,CFU-S).CFD-S既能增殖,又具不向不同分化的能力,平時處于靜止狀態。這種細胞約占骨髓有核細胞數的0.5-1.0%,血循環中也可存在很少量。推測系祖CFD-S屬于同級的多向淋巴祖細胞,為和的共同祖細胞,存在于嘣髓內。近年來對粒細胞研究有很大進展,已知它起濤于骨髓中向粒系發展的祖細胞。后者有關體液因子(指集落刺激因子,也稱粒細胞生成素)的調節下分化為原粒細胞,經數次有絲分裂而依次發育國早幼粒、中幼粒及晚幼粒細胞,后者已喪失分裂能力,僅繼續發育為成熟的桿狀核和分葉核細胞。一個原粒細胞經過增殖發育,最終生成8-32個分順核粒細胞。目前常根據其發育階段而將粒細胞群人為地劃分為分裂池(mitoticpool)、成熟池(matyration pool)、貯備池(storagepool)、循環池(circulatimg pool)等。了解粒細胞動力學將有助于分析外周血中粒細胞增多,減少的原因。一般認為從原粒細胞發育為分葉核細胞共需10天左右。這一過程是在骨髓內進行。貯備池中的桿狀核及分葉核粒細胞僅有約1/20釋放到周血中,大部分則仍存于貯備池內以便不斷地補充損耗及應急需。成熟細胞進入積壓液后構成況積壓液粒細胞池(total blood granulocyte pool,TBGP)該池中約半數的粒細胞游離運行于血循環之中,構成循環粒細胞池(circulating granulocyte pool,CGP)另一半則險著于血管內壁而形成邊緣粒細胞池(marginal granuulocyte pool,MGP)。白細胞計數時所得的白細胞值僅為循環池的粒細胞數。邊緣池及循環池的粒細胞之間可以互相換位,并經常保持著動態平衡。由于許多因素的影響,這兩個池中的粒細胞可一過性地從一方轉向另一方面,從而導致白細胞計數結果呈較大幅度甚至成倍的波動。這一點在分析白細胞計數結果時必須予考慮。進入血液的粒細胞約平均停留10h之后,即逸出血管壁而進入組織內或者中,以行使其防御功能。這些細胞一般不再返回血管,在組織中發揮功能作用的時間為1-2天,其后即消失。消亡的粒細胞由骨髓釋放的新生粒細胞加以補充,而保持外圍血中量的相對恒定。
白細胞計數有目視計數法和儀器計數法,僅介紹目視法。
[原理]用白細胞計數稀釋液(多用稀乙酸溶液),將血液稀釋一定倍數并破壞紅細胞后,滴入慶數盤中,在顯微鏡下計數一定范圍內的白細胞數,經換算即可求得每升血液中各種白細胞的總數。
[方法學評價] 見第三章第三節。
[參考值] 成人:(4~10)×109/L
初生兒:(15-20)×109/L
6月-2歲:(11-12)×109/L
[臨床意義] 見介紹。4.2.2 二、白細胞分類計數雖人多種類型白細胞分類自動化儀器相繼問世,但不僅因價格昂貴限制其普及,而且其結果只起到篩選作用,迄今尚無一臺儀器能完全代替顯微鏡血涂片進行白細胞分類檢查。因此,臨床上仍然采用傳統的顯微鏡分類法。即將血液涂成薄膜,經瑞特染色后,于顯微鏡下,按白細胞形態學特征逐個分別計數,得出各種白細胞的比值或所占百分比。結合白細胞計數結果,可間接求出每升血興高采烈中各種白細胞的絕對值。準確的白細胞分類計數(differential count,CD)結果,來源于扎實的血細胞形態學基礎和質量優良的血淫片制作與染色,這也是質量控制的關鍵。外周血正常白細胞形態特點請參考實習手冊。血淫片的制作與染色本書第一章。本節僅闡述各類白細胞病理變化的臨床意義。
[參考值] (成人)
白細胞分類 百分比 絕對值
中性桿狀核粒細胞0.01~0.05 (0.04~0.5)×109/L
中性分順核粒細胞 0.5~0.7 (2~7)×109/L
嗜酸性粒細胞 0.005~0.05 (0.02~0.5)×109/L
0~0.01 (0~1)×109/L
淋巴細胞 0.20~0.4 (0.8~4)×109/L
單核細胞 0.03~0.08 (0.12~0.8 )×109/L
[臨床意義]
(一)中性粒細胞
由于中性粒細胞占白細胞總數的50-70%,其增高和減低直接影響白細胞總數的變化。因此在臨床檢查中絕大多數病例白細胞總數實際反映著中性粒細胞變化,所以本節介紹的白細胞總數的臨床意義的主要指中性粒細胞的變化。
1.中性粒細胞數時量變化
(1)中性粒細胞生理性增多:
1)年齡:初生兒白細胞較高,一般在15×109/L左右,個別可高達30×109/L以上。通常在3-4天后降至10×109/L左右,約保持3個月,然后逐漸降低至成人水平。初生兒外周血白細胞主要為中性粒細胞。到第6-9天逐漸下降至與淋巴細胞大致相等,以后淋巴細胞逐漸增多,整個嬰兒其均較高,可達70%。到2-3風后,淋巴細胞逐漸下降,中性粒細胞逐漸下升,到4-5歲二者又基本相等,形成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變化曲線的兩次交叉,至青春其時與成人基本相同,白細胞生下變化曲線見圖2-5。
圖2-5 白細胞變化曲線
2)。日間變化:在靜息狀態時白細胞數較低,活動和進食后較高;早晟較低,下午較高;一日之間最高值與最低值之間可相差一倍。運動、和情緒變化,一般的體力勞動、冷浴、日光或照射等均可使白細胞輕度增多。如劇烈運動、可于短時間內使白細胞高達35×109/L,以中性粒細胞為主,當運動結束后迅速即恢復原有水平。這種短暫的變化,主要是由于循環池和緣籽的粒細胞重新分配所致。
3)妊娠與分娩:妊娠其白細胞常見增多,特別是最后一個月,常波協于(12~17)×109/L之間,分娩時可高達34×109/L。分娩后2-5日內恢復正常。由于白細胞的生理波動很大,只有通過定時和反復觀察才有意義。
(2)中性粒細胞病理性增多:
1)急性感染:急性化膿性感染時,中性粒細胞增高程度取決于感染的種類、感染灶的范圍、感染的嚴重程度、患者的反應能力。如感染很局限且輕微,白細胞總數仍可正常,但分類檢查時可見分葉核百公率有所增高;中度感染時,白細胞總數增高大于10×109/L,并伴有輕度核象左移;嚴重感染時總數常明顯增高,可達20×109/L以上,且伴有明顯核象左移。
2)嚴重的損傷或大量血細胞破壞:在較大手術后12~36h,白細胞常達10×109/L以上,其增多的細胞成分以中性分葉核粒細胞為主。急性硬死后1-2天內,常見白細胞數明顯增高,借此可與心絞痛相區別。急性時,也可見白細胞增多,這些可能與心肌損傷和手術創傷等所產生的蛋白分解產生及急性溶血所導致的相對缺氧等,促進骨髓貯備池增加釋放有關。
3)急性大出血:在或破裂后,白細胞迅速增高,常達(20~30)×109/L。其增多的細胞也要是中性分葉核粒細胞。這可能與狀態、內出血而一過性缺氧等有關。
4):化學藥物如、等中毒時,常見白細胞數增高,甚至可達20×109/L或更高。代謝性中毒如及慢性腎炎尿毒癥時,也常見白細胞增多,均以中性分葉核粒細胞為主。
5)腫瘤性增多:白細胞呈長期持續性增多,最常見于粒細胞性白血病,其次也可見于各種惡性腫瘤的晚期,此時不但總數常達(10~20)×109/L或更多,且可有較明顯的核象左移現象,而呈所謂。白血病時白細胞總數增高的主要機制為白血病細胞失控地無限增值;白血病細胞的周期延長;血中轉動時間延長(正常白細胞約為10h,白血病細胞平均為33~38h)。惡性腫瘤時白細胞增多的機理為某些惡性腫瘤如、等產生促粒細胞生成素;惡性腫瘤壞死分解產物促進內骨髓貯備池釋放;惡性腫瘤伴有骨髓轉移而將骨髓內粒細胞(甚至較幼稚的粒的細胞,并可伴有幼紅細胞)排擠釋放入血。
(3)中性粒細胞減少(neutropenia):
1)。某些感染:某些革蘭多如、桿菌感染時,如無并發癥,白細胞當選均減少,甚至可低到2×109/L以下,一些感染如流感時的白細胞亦減少,可能是由于在細菌素及病毒作用下使貼壁的即邊緣池粒細胞增多而導致循環池中粒細胞減少所致,也可能與抑制骨髓釋放粒細胞有關。
2)某些血液病:如典型的再生障礙性貧血時,呈“三少”表現。此時白細胞可少到1×109/L以下,分類時幾乎無均為淋巴細胞,乃因中性細胞嚴重減少所致的淋巴細胞相對增多。小部分其白細胞總數不高反而減低,稱非性白血病(aleukemic leukemia),其白細胞可&1×109/L,分類時亦呈淋巴細胞相對增多,此時只有骨髓檢查才能明確診斷。
3)慢性理、化損傷:(如X線等)、長期服用后,可因抑制骨髓細胞的有絲分裂而致白細胞減少,故于接觸和應用期間每作一次白細胞計數。
4)自笛免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由于性抗核體導致白細胞破而減少。
5)脾功能亢進:各種原因所致的脾腫大,如門脈性肝硬化、班替綜合征等均可見白細胞減少。其機制為腫大的脾中的單核-巨噬細胞系統破壞了過多的白細胞;腫大脾分泌了過多的脾素,而此種體液因子能滅活促進粒細胞生成的某些因素。
2.中性粒細胞的核象變化
(1)核象左移:外周血中桿狀核細胞增多世界形勢并出現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細胞時均稱為核象左移。最常見于各種所致的感染,特別是急性化膿性細菌感染時,核象左移時常伴有明顯的中毒顆粒、空泡變性、核變性等質的改變。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時民右見到核象左移。從中性粒細胞動力學來看嚴重的核象左移時,不但用了骨髓貯備池、成熟池的細胞,甚至也涉及了分裂池的成分。
(2)核象右移:正常人外周血的中性粒細胞以3葉核者為主,若5葉以上者超過3%則稱為核象右移,此時常伴有白細胞總數減少。可由于缺乏造血物質、減少或骨髓造血功能所致主要見于、、也可見于應用抗代謝藥的如或等之后。在炎癥的恢復期,一過性地出現核象右移是正常現象,如在疾病進行期突然出現核右移的變化,則表不預后不良。圖2-6顯示了中性粒細胞的核象變化。
圖2-6 中性粒細胞的核象變化
3.中性粒細胞形態變化
(1)中性粒細胞的毒性變化:
1)中毒顆粒:比正常中性顆粒,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勻,染色較深,呈黑色或紫黑色。有時顆粒很粗大,與易混淆;有時雙小而稀少,散雜在正常中性顆粒之中。
含中毒顆粒的中性粒細胞應與嗜堿粒細胞區別,其要點:嗜堿粒細胞核較少分葉、染色較淺、顆粒較大、大小不均、著色更深、細胞邊級處常分布較多,可分布于核上,胞漿中常見小空泡。在血片染色偏堿或染色時間過長時,易將中性顆粒誤認為中毒顆粒。但只要注意全片各種細胞的染色情況,則不難區別。
含中毒顆粒細胞在中性細胞中所占比值稱為毒性指數。毒性指數愈大,提示中毒變性結果。
2)空泡:可為單個,但常為多個。大小不等,亦可在核中出現。被認為是細胞變性的結果。
3)Dohle體:是中性粒細胞胞因毒性變而保留的嗜堿性區域。呈圓形、梨形或云霧狀。界限不清,染成灰藍色,直徑為1-2μm,是胞質局部吵成熟,即核與胞質發育不平衡的表現。Dohle小體亦可見于單核細胞中,其意義相同。
4)退行性變:常見者有胞體腫大、結構模糊、邊緣不清晰、核固縮、核腫脹和核(染色質模糊、疏松)等等。如胞質破裂后消失,只剩胞膜,則成裸核或藍狀細胞,通行性變亦可見于衰老細胞銷售量在正常情況下為數極少。
上術這形態變化見彩圖2。這些毒性變化可單獨出現,亦可同時出現。觀察中性粒細胞的毒性的變化,對估計疾病的預后有一定幫助。
(2)其它異常白細胞:
1)巨多核中性粒細胞:成熟中性細胞胞體增大,核分葉過多,常為5-9葉,甚至12-15葉。各葉大小差別很大,常見于巨幼細胞性貧血。
2)Pelger-Huet:表現為成熟中性粒細胞核分葉能力減肥。常為桿狀和分兩葉(其間難成細絲)。呈腎形或啞鈴形。染色質聚集成小塊或條索網狀,其間有空折間隙。為常異常,一般無臨床。但也可繼發于革些嚴懲感染、白血病、、腫瘤轉移和某些藥物(如胺、二甲基異惡唑)治療后。
3)Chediak-Higashi畸形:在患者骨髓和血液各期粒細胞中,含數個至數十個直徑2-5μm的,即異常巨大的紫藍或紫紅色顆粒。電鏡觀察和顯示,巨大顆粒為異常。患者容易感染,常伴。為常染色體陷性遺傳,此異常顆也偶見于單核細胞、淋糾細胞中。
4)Alder-Reilly畸形:其特點是在中性粒細胞中含巨大深雜的嗜天青顆粒,染深紫色。此異常顆粒與中毒顆粒的區別是顆粒較大,不伴有白細胞數增高、核象左移和空泡等其它毒性變化。患者常伴有脂肪軟骨或的遺傳性粘多糖代謝障礙。類似顆粒亦可見于其它白細胞中。
5)May-Hegglin畸形:患者粒細胞終身含有淡藍色涵體。實驗證明這種包涵體與前述常見于嚴重感染、中毒等所見Dohle體相同,但常較大而圓。性粒細胞外,其他粒細胞甚至巨核細胞內亦可見到。
各種白細胞形態見彩圖2。
(二)嗜酸性粒細胞
見本節“”。
(三)嗜堿性粒細胞
見本節“”。
(四)淋巴細胞
1.淋巴細胞數量變化
(1)淋巴細胞增多(lymphocytosis):
1)某些病毒或細菌所致的急性,如、,、等。時淋巴細胞常明顯增多。
2)某些慢性感染:如結核病時淋巴細胞也增多,但白細胞總數一般仍在正常范圍內,須借助白細胞分類來識別。
3)后:如發生排異反應時,于排異,淋巴細胞的絕對值即增高。
4)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白血性淋巴;前者如系慢性型,以白血病性成熟淋巴細胞為主,如系急性型則以原幼淋巴細胞為主,均可致白細胞總數增高;后者多以原、幼淋巴細胞為主。
5)再生障礙性貧血、,由于中性粒細胞顯著減少,導致淋巴細胞百分率相對增高,稱為淋巴細胞相對增多,此時白細胞總數是減低的。
(2)淋巴細胞減少(lymphopenia):主要見于接觸放射線及應用或促腎上遙皮質激素時,要嚴重化膿性感染時,由于中性粒細胞顯著增加,導致淋巴細胞百分率減低,但計算其絕對值,淋巴細胞數量仍在正常范圍。
2.淋巴細胞形態學變化
(1):在性單核增多癥、病毒性肺肝炎、等病毒感染或過敏原則刺激下,可使淋巴細胞增生,并出現某些形態學變化,稱為異型淋巴細胞。Downey將其按形態特征分為三型:
1型(空泡型):最多見。胞體比正常淋巴細胞稍大,多為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核圓形、腎形或分葉狀、常偏位。染色質粗糙,呈粗網狀或小塊狀,排列不規則。胞質豐富,染深藍色,含空泡或呈泡沫狀。
Ⅱ型(幼稚型):胞體較大,核圓形或卵圓形。染色質細致呈網狀排列,可見1-2個至發生母細胞化的結果。
Ⅲ型(不規則型):胞體較大,外形常不規則,可有多數足。核形狀及結構與1型相同或更不殊途同歸,染色質較粗糙。胞質量豐富,染色淡藍或灰藍色,有透明感,邊緣處著色較深藍色。可有少數空泡。
(2)受放射線損傷后淋巴細胞形態變化:通過放射生物學的研究以及對射線損傷病人觀察,證實淋巴細胞是白細胞中對電離輻射最敏感的細胞。人體遭受較小的電離輻射之后,雖未出現明顯臨床癥狀,但血中淋巴細胞的數量卻已顯著減少。若經較大劑量照射后,淋巴細胞迅速減少,劑量越大,減少得越嚴重以致衷竭,與此同時受損傷的淋巴細胞還出現形態學改變,如核固縮、核破壞、雙核的淋巴細胞以及含有衛星核的淋巴細胞。后者是指胞質中之旁出現也稱,是射線損傷后較為特殊的甩所見。
(3)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時形態學變化:在急、時,不但出現各階段的原幼細胞,且處于各分階段的白血病的細胞都有特殊的形態變化。在《血液學及血液學檢驗》的章節中將予以闡述。
(五)單核細胞
單核細胞變化見本節“”。4.2.3 嗜酸性粒細胞計數嗜酸性粒細胞起源于骨髓內CFU-s。經過單向嗜酸性祖細胞(CFU-EO)階段,在有關生成素誘導下逐步分化,成熟為嗜酸性粒細胞,在正常人外周血中少見,僅為0.5-5%。
嗜酸性粒細胞有微弱的,但基本是無殺菌力,它的主要作用是抑制嗜石破天粒細胞和肥大細胞合成與釋放其活性物質,吞噬其釋出顆粒,并分泌酶發破壞組胺,從而起到限制的作用。此外,實驗癥明它還參加與對嚅蟲的免疫反應。嗜酸性粒細胞的趨化因子至少有六大來源:①從肥大細胞或嗜堿性粒細胞而來的組胺(histamine);②由補體而來的C3A/C5A、C567,其中以C5a最為重要;③從致敏淋巴細胞而來的嗜酸性細胞趨化因子;④從寄生蟲而來的嗜酸性粒細胞趨化因子;⑤從某些細菌而的嗜酸性粒細胞趨化因子(如乙型溶血性等);⑥從腫瘤細胞而來的嗜酸性粒細胞趨化因子。以上務因素均可引起的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由于嗜酸性粒細胞在外周血中百分率很低,故經白細胞總數和嗜酸性粒細胞百分率換算而來的絕對值誤差較大,因此,在臨床上需在了解嗜酸性粒細胞的變化時,應采用直接計數法。
[原理]用嗜酸性粒細胞稀釋液將血液稀釋一定倍數,同時破壞紅細胞和大部分其它白細胞,并將嗜酸性粒細胞著色,然后滴入細胞計數盤中,計數一定范圍內,即可求得每升血液中嗜酸性粒細胞數。嗜酸性粒細胞稀釋液中類繁多,雖想方不同,但作用大同小異。分為保護嗜酸性粒細胞而破壞其它細胞的物質和著染嗜酸性粒細胞的物質(如溴紫、伊紅、紅等),可根據本實驗室的條件選擇配制。
[參考值] (0.05-0.5)×109/L
[臨床意義]
1.生理變化:在勞動、寒冷、饑鋨、精神刺激等情況下,興奮,通過下視丘刺激前葉,產生()使產生腎上腺皮質激素。腎上腺皮質激素可阻止骨髓釋放嗜酸性粒細胞,并促使血中嗜酸性粒細胞向組織浸潤,從而導致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細胞減少。因此正常人嗜酸性粒細胞白天較低,夜間較高。上午波動較大,下午比較恒定。
2.嗜酸性粒細胞增多(eosinophilia)
(1)過敏性疾患:如在、、食物過敏、病時均可見血中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腸寄生蟲與腸壁內結合的肥大細胞接觸時,使后者脫顆粒而稀放組胺,導致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在某些患者,其血中嗜酸性粒細胞明顯增多南昌周到白細胞總數高達數萬分類中90%以上為嗜酸性粒細胞,而呈嗜酸性粒細胞型類白血病反應,但其嗜酸性粒細胞均屬成熟型,隨徹底及感染消除而血象逐漸恢復正常。
(2)某些傳染病:一般急性傳染病時,血中嗜酸性粒細胞均減少,唯時反而增高,現已知這可能因該病(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所產生的酶能活公補體成分,繼而引起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所致。
(3):此時嗜酸性粒細胞常可高達10%以上,并可見有幼稚型。罕見的嗜酸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時其白血病性可達90%以上,以幼稚型居多,且其嗜性顆粒大小不均,著色不一,分布紊亂,并見空泡等形態學改變。某些惡性腫瘤,特別是淋巴系統惡性疾病。如堆及某些上皮系腫瘤如時,均可見嗜酸性粒細胞增多,一般在10%左右。
3.嗜酸性粒細胞減少(eosinopenia)見于傷寒、副傷寒、手術后嚴織損傷以及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或促此質激素后。
4.嗜酸性粒細胞計數的其他應用
(1)觀察急生傳染病的預后:腎上腺皮質有促進體抗感染的能力,因此當急性感染(如傷寒)時,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加,嗜酸性粒細胞不減少,恢復期嗜酸性粒細胞又逐漸增多。若臨床癥狀嚴重,而嗜酸性粒細胞不減少,說明腎上腺皮質功能衰竭;如嗜酸性粒細胞持續下降,甚至完全消失,說明病情嚴懲反之,嗜酸性粒細胞重現,甚至暫時增多,則為恢復的表現。
(2)觀察手術和燒傷病人的預后:手術后4h嗜酸性細胞顯著減少,甚至消失,24-48h后逐漸增多,增多速度與病情變化基本一致大面積澆傷病人,數小時后嗜酸性粒細胞完全消失,且持續時間較穆斯林,若大手術或面積燒傷后,病人嗜酸性粒細胞不下降或下降很少,均表明預后不良。
(3)測定腎上腺皮同功能:ACTH可使腎不腺破質產生腎上腺皮質激素,造成嗜酸性粒細胞減少。后,隨即肌注或靜脈滴注ACTH25mg,直接刺激腎上腺皮質,或注射0.1%腎上腺素0.5ml,刺激垂體前葉分泌ACTH,間接刺激腎上腺皮質。肌注后4h或靜脈滴注開始后8h,再用嗜酸性粒細胞計數。結果判斷:①在正常情況下,注射ACTH或涌上腺素后,嗜酸性粒細胞比注射前應減少50%以上;②腎上腺皮質功能正常,而垂體前葉功能不良者,則直接刺激時下降50%以上,間接刺激時不下降或下降很少;③垂體功能亢進時,直接和間接刺激均可下降80-100%;④垂體前葉功能正常,而腎上腺皮質功能不良者則直接間接刺激下降均不到50%。艾迪生(Addison)病,一般下降不到20%,平均僅下降4%。4.2.4 嗜堿性粒細胞計數嗜堿性粒細胞胞質中含有大小不等的嗜堿性顆粒,這些顆粒中含有豐富的組按、肝素,后者可以抗血凝和使血脂分散,而組按則可改變毛細血管的通,它反應快而作用時間短,故又稱快反應物質。顆粒中還含有緩慢作用物質,它可以改變血管和通透性,并使收縮,特別是使的平滑肌收縮而引起的。近年來已證實嗜堿性粒細胞參與特殊的免疫反應,即第三者型。
[方法學評價] 量很少,通常僅占白細胞的1/200~1/300。在一般白細胞分類計數中很難見到。自1953年Moore首次報告直接計數法以后對嗜堿性粒細胞在外周化的臨床意義才逐漸了解。目前常用方法有兩種。即甲苯胺痔支(Cooper法)和中性紅法(shelley法)。
此二種方法操作步驟完全相同,即分別用甲苯胺蘭稀釋液性紅稀釋液將血液稀釋一定倍數,同時破壞紅細胞并使嗜堿性細胞分別染成紫紅色或紅色。然后滴入細胞計數盤,計數一定范圍內嗜堿性粒細胞數,即可直接求得每升血液中嗜堿性粒細胞數。
[參考值] (0.02~0.05)×109/L
[臨床意義]
1.增多:常見于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癥、粘液星、、變態反應、等。
2.減少:見于速發型變態反應(、等)、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及過量、(、嚴重感染、出血等)、、等。
在臨床上嗜堿性粒細胞計數,常用于與類白血病反應的鑒別和觀察變態反應。4.2.5 單核細胞計數單核細胞(moncyte)占白細胞總數的3-8%,骨髓多能造血干細胞分化為髓系干細胞和粒-單系祖細胞之后進而發育為原單核細胞、幼單核細胞及單核細胞,后者逐遂可釋放至外周血中。循環血內的單核細胞并非終末細胞,它在血中的停留只是暫的,3-6天后進入組織或體腔內,可轉變為幼噬細胞,再成熟為巨細胞。因此單核細胞與組織中的巨噬細胞構成單核巨噬細胞系統,而發揮防御功能。
[原理]單核細胞具有強烈的非酯,在酸性條件下,可將稀釋液中α-萘酯水解,產生α-萘酚,并與六偶氮會品紅結合成穩定的紅煞費苦心化合物,沉積于單核細胞內,可與其他白細胞區別。因此將血液稀釋一業倍數,然后滴入計數盤,計數一定范圍內,即可直接求得每升血液中單核細胞數。
[參考值] (0.196±0.129)×109/L
[臨床意義]
1.單核細胞增多(monocytosis)
(1)生理性增多:正常兒童外周血中的單核細胞較成人稍多,平均為9%,出生后2周的嬰兒可呈生理性單核細胞增多,可達15%或更多。
(2)病理性增多:單核-巨噬細胞系統的防御作用是通進以下3個環節來完成的:①對某些病原體如、、、沙門菌、布魯勞動保護菌、和弓等,均有吞噬和殺滅的作用;②能清除損傷或已死亡的細胞,在炎癥組織中迅速出現多數中性粒細胞與單核細胞,前三天中性粒細胞占優勢,以后或更晚則以單核細胞為主,由于單核細胞和巨噬吞噬殘余的細菌和已亡的粒的細胞,使炎癥得以;③處理抗原,在免疫反應的某些階段協助淋巴細胞發揮其免疫作用等。
臨床上單核細胞增多常見于:
1)某些感染:如亞急生、、黑熱病等;急性感染的恢復期刀可見單核細胞增多;在活動性如嚴重的浸潤性的杰粒性結核時,可致血中單核細胞明顯增多,甚至呈單核細胞類白血病反應,白細胞占總數常達20×109/L以上,分類時單核細胞可達30%以上,以成熟型為主,但亦可見少數連續劇單核細胞。
2)某些血液病:粒細胞缺乏癥的恢復期,常見單核細胞一過性增多,、時可見幼單核細胞增多,成熟型亦見增多。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時除貧血,白細胞減少等之外。白細胞分類時常見核細胞增多。
2.單核細胞減少,意義不大從略。4.2.6 淋巴細胞計數成人淋巴細胞約占白細胞的1/4,為人體主要。淋巴細胞同樣豐收源于多能干細胞,在骨髓、脾、和其它淋巴組織生成中驚訝發育成熟者稱為B淋巴細胞,在積壓液中占淋巴細胞的20-30%。壽命較短,一般僅3-5天,經抗原激素活后分化為漿細胞,產生特異性抗體,參與體液免疫。在、脾、淋巴結和其他組織,依賴發育成熟者稱為T淋巴細胞,在血液中占淋巴細胞的60-70%。壽命較長,可達數月,甚至數年。被抗原體致敏后,可產生多種免疫活性物質,參與。此外還有少數、(殺傷細胞)、N細胞(裸細胞)、D細胞雙標志細胞。但在普通顯微鏡下,淋巴細胞各亞群形態相同,不能區別。觀察淋巴細胞的數量變化,有助于了解機體的狀態。直接半數比間接推算的結果吏為可靠。
[原理] 用淋巴細胞稀釋液血液稀釋一定倍數,同時破壞紅細胞并將白細胞胞質染淡紅色,使核與胞質清晰可辯。結合淋巴細胞形態特點,在中倍和低倍鏡下容易總值別。稀釋后滴入計數盤中,計數一定范圍內滿面春巴細胞數,即可直接求得每升血液中淋巴細胞數。
[參考值] 成人:(1.684±0.404)×109/L
學齡前兒童:(3.527±0.727)×109/L
[臨床意義] 參考第二節“白細胞分類計數”有關淋巴細胞部分。4.3 儀器法血細胞檢查前面章節已經介紹了手工操作的血細胞計數方法。可發看出,由于操作地程的,實驗器材的及測方法本身的固有誤差,手工法細胞良數不但費時費力,實驗結果的精神桷性、準確性也受影響。50年代初期,美國的庫爾特研制了電阻抗血細胞分析儀器開創了血細胞分析的新紀元,隨著的發展、高科技技術的應用,特別是計算機技術的引用,血細胞分析儀的測量水平不斷得高,測量參數不斷增加。不但得高了醫學檢驗水平,還為臨床提供了更多的有用的實驗指標,對于某些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4.3.1 一、電阻抗法血細胞分析儀測試原理(一)白細胞分析原理
50年代初,庫爾特(W。H。Coulter)發并申請了粒子計數技術的設計專利,其理是根據血細胞埋的懷質,以電解質溶液中懸浮的白細胞在通過計數時引起的電阻變化進行檢查為基礎,進行血細胞計數和體積的測定,這種方法稱為電阻抗法,也稱為庫爾特原理(圖2-7)
圖2-7 電阻抗法血細胞計數原理
把用等滲電解質溶液(被稱為稀釋液,diluent)稀釋的細胞懸液侄入一個不導電的容器中,將管插到細胞懸液中。小孔管是電阻抗法細胞計數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內側充滿了稀釋液,并有一個內電極,外側細胞懸液中有一個外電極。檢測期間,當電流以接通通后,位于小孔兩側的電極產生穩定的電流。稀釋液通過小孔孔管壁上固有的小孔(直徑一般&100μm.厚度為75μm左右)向小孔內部流動。因為小孔這壁充滿了具有專導性的液體,其脈沖是穩定的。如果供給電流I和阻抗Z是穩定的,根據歐姆定期律通過小孔的電壓E也是不變的(這時E=IZ)。當有一個細胞通過小孔時,由于細胞的導電性質比稀釋液要低,在電路中小孔感應區內的電阻的增加,于瞬間能上能下起了電壓變化而出現一個脈沖信號,自然數為通過脈沖。電壓增加的變化的程度取決于非傳導的細胞占據小孔感應區的體積,即細胞體積越大,引起的脈沖越,產生的脈沖振幅越高,脈沖信號經過下列步驟,得出細胞計數結果。
1.放大:由于血細胞通過微孔時產生的沖訊號非常微弱,不能直接觸發計數電路,因此必須通過電子放大器械,將微伏訊號放大為優級脈沖扭號。
2.甄別:通過微孔時的各種微粒均可產生相應脈沖訊號,訊號電平(脈沖幅度)與微粒在小成正比。因除血細胞外,血中細胞外,血中細胞碎片、稀釋液中雜質微粒均可產生假訊號,使計數結果偏高。所謂甄別就是利用甄別器根據閾值調節器提供的參考電平,將低于參考電平的假訊號去掉,以提高細胞計數的準確性。
3.閾值:在一定范圍內調節參考電平的大小,使計數結果可能符合實際。
4.整形:經過放大和甄別后的細胞脈沖訊號波形尚不一致必須經過整形器作用,修整為形伏一致標準的平頂波后,才能觸發電路。
5.計數:血細胞的脈沖信號,經過放大、甄別、整形后,送入計數系統。各型血液分析儀器計數系統甄別方式不同,通過各種方式得出計數結果。(圖2-8)
圖2-8 儀器屏上顯示白細胞通過脈沖
目前很多儀器在給出細胞數據結果之外,是時提供細胞體積分布圖形,這些可以表示出細胞分布情況的圖形,稱為細胞分布直方圖(圖2-9)。直方圖是由測量通過感應區的每個細胞脈沖累積得到的,是在計數的同時進行分析測量的。如圖2-8所示,顯示的是所分析的細胞的脈沖大小,圖2-9是相應的體積分布直方圖,橫坐標為體積,縱坐標是血細胞的相對數量,血細胞分析儀在進行細胞分析時將每個細胞的脈沖根據其體積大小分配并存在相應的體積通道中,每個通收集的數據被統計出相對數并表示在“Y”軸上。體積數據以飛機升(fl)為單位,表示在X軸上。
在進行白細胞體積分析時,儀器計算機部分可以將白細胞體積從35-450fl 分為256個通道(channal),每個通道為1.64fl,細胞根據其大小被分別放在不同的通道中,從而得到白細胞體積分布的地直方圖。(圖2-10)
圖2-9 細胞體積直方圖
圖2-10 法血液分析儀白細胞分布直方圖
經過溶血劑處理后的白細胞可以根據體積大小初步確認其相應的細胞群:第一群是小細胞區,主要是淋巴細胞。第二群是單個核細胞區,也被稱為中間細胞(MID),包括單核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核象左移或白血病可有各階段幼稚細胞及白血病細胞。第三群是大細胞區,主要是中性粒細胞(GRAN)。儀器根據各亞群占的比例計算出各亞群的百分率,如果與該標本的白細胞總數,即得到各類細胞的絕對值。可以看出,電阻法只是根據細胞體積的大小,將白細胞分成幾個群體。在一個群體中,可能發某種細胞為主(如小細胞區主要是淋巴細胞),但由于細胞體積間的交叉,可能還有其它細胞的存在。顯然上甩稱的“三分類、”“二分類”血細胞分析儀達個名稱是不夠確切的。國外多采用“三部法”(3-part)或“二部法”(2-part)稱之。國內也有專家建議使用“三分群”或“二分群”描述電阻抗法血細胞分析儀的白細胞分類。
(二)紅細胞測試原理
根據各項參數在血液分析儀檢測原理的不同,檢測大致分為三個部分。
1.紅細胞數和紅細胞比積迄今,絕大多數血液分析儀使用電阻抗法進行紅細胞計數和紅細胞比積測定,其原理同白細胞一樣。紅細胞通過小孔時,形成的相應的脈沖的多少即紅細胞的數目,脈沖的高度代表單個脈沖細胞的體積。脈沖高度疊加經換算即可得到紅細胞的比積(有的儀器先以單個細胞高度計算平均紅細胞容積(MCV),再乘以紅細胞的數得出紅細胞比積。)稀釋的血液進入紅細胞檢測通道時,其中含有白細胞,因此,紅細胞檢測的各項參數均含有白細胞因素,但正常血液有形成白細胞比例很少,故其影響可忽略不計,要某種病理情況下,如白血病,白細胞數明顯增加而又伴嚴重貧血時,即可使所得務項參數產生明顯誤差。根據所測單個紅細胞體積及相同體積細胞占總體的比例,可打印出紅細胞體積分布直方圖。
2.血紅蛋白測定:任何類型、檔次的血細胞分析儀,血紅蛋白測定原理是相同的。被稀釋的血液的加入溶血劑后,紅細胞溶解,釋放血紅蛋白,后者與溶血劑結合形成血紅蛋白衍生物,進入血紅蛋白測試系統,在特定波長(一般在530-550nm)下比色,吸光度的變化與液體中Hb含量成比例,儀器便可顯示Hb濃度。不同系列血液分析儀配套溶血劑配方不同,形成的血紅蛋白衍生物亦不同,吸光度各異但最大吸收峰均接近540nm .這是因為ICSH推薦的氰化高鐵法,HICN最大吸收峰在540nm。校正儀器必須以HICN值為標準。大多數系列血液分析儀溶血劑內均含有氰化鉀,與血紅蛋白作用后形成氰化血紅蛋白(注意不是氰化高鐵血紅蛋白),其特點是顯色穩定,最大吸收峰接近540nm,但吸收光譜與HICN有明顯的不同。此點在儀器校正時應十分注意。
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嗜碱粒细胞偏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