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蜂拔毒膏贴中的中药药材湖北蕲(qi)春...

药知识,是中医学传承普及的重要内容。研究谚语中的中医药文化现象,必然涉及到谚语与中医学关系的诸多问题。我国谚语的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范围之大、历史之久、运用之广泛,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步的,像满天星斗,难以数计,仅清代《古谣谚》从古籍中辑录来的已3000条。医学谚语大都具有哲理清晰、医理确实、思路明快、诗意芬芳的特点,不仅能使人有知识的获取,且能给人以美妙的享受,寥寥数语就可以把人带入充满乐趣的医药文化境界中去。为了表现其自我的价值,谚语运用和调动了各种修辞手法。生动的比喻是谚语中运用得最典型的手法之一“刀越磨越快,脑越用越灵”以磨刀的运动喻用脑的学问“打铁还要亲兄弟,知冷知热是夫妻”以打铁需要的密切配合,喻夫妻间的和谐关系;艺术的夸张,是谚语中运用得最亮眼的手法之一“一天一口酒,能活九十九”把酒对益寿的作用上升到九极之数“唾沫一口,价值千斗”把人们不经意的唾液夸大到千斗之价。其他如形象的借代、亲切的拟人、逼真的摹状、鲜明的对比、巧妙的对偶、趣味的回环等手法,都在谚语中被普遍运用。物理已成,则以物喻人;事理有说,则以事援人。一些本来枯涩难解的问题,立时就被谚语的无限魅力软化了。难怪有人赞誉说“好的医学谚语是科学的诗、防病的药”事物的两面性规律是无法逾越的,伴随着谚语特殊表达效果而来的,是它的“水分”问题和如何处理好这些水分与医学的关系问题“四季不离蒜,不用去医院”“十月萝卜小人参,家家药铺关大门”强调的都是事物的一个方面,不能把大蒜萝卜当成包治百病的良药;“石榴止肚痛,简单又易行”“生姜拌蜜,咳嗽可医”说的是石榴生姜蜂蜜作用的一个侧面和与它们功能相对应的那些腹痛、咳嗽,既不是腹痛、咳嗽治疗的唯一方法,也不是这些药食兼用之物功能的全部。谚语的泛指性,与中医理论、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治疗思想,是颇有距离的,不能用纯医学的观点去看待它、理解它、应用它。医学谚语不能与医学科学打等号。谚语还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大量古代谚语的指向,都是以黄河流域的时序和节令为基点的。譬如“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割了当柴烧”“正月二月三月间,荠菜可以当灵丹”的说法,如放在湖广地区,时段上可能要提早一个月;要放在华北地区,可能就得推迟一个月;如放在东北地区,可能就更要向后推迟了。谚语属于俗文化的范畴,部分谚语不可避免地会显露出随意流俗、言之失当的现象,有些甚至是在传达着完全错误的信息,出现与医学理论无法接通的鸿沟“饭后一支烟,胜似活神仙”“妈妈嘴馋吃兔肉,孩子患病长兔唇”“脚踏一星,能管千兵”显然都是受到古代历史科学条件的限制,认识论局限的产物。对于这样的谚语,一般不要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而应采用扶正纠偏的原则,取其合理内核,纠正其不科学的因素,运用科学知识,对其加以改造或重塑,使其获得新的生命而被继续使用。既要讲清其谬误所在,引人走出误区,又要拨乱反正,就地改造“借题”创出科学的新谣谚。于是就有了“饭后一支烟,难做活神仙”“孩子兔唇不兔唇,无关妈妈吃兔肉”“脚踏一星,难管千兵”等这类由旧谚语脱胎改造来的新谚语的诞生。但对反映封建没落思想、与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完全相左的谚语,要毫不吝惜剔除。社会发展的进程,也必将催化创造出能够反映新的生产力与与生产关系、反映人们思想动态和生活需求的崭新谚语来
怒~人发“怒”时会面红耳赤,这是因为气血上涌《内经》说“怒则气上”“气”指气机,是说生气时会使气机向上“气上”严重时据说头发也根根直立,所以有成语“怒发冲冠”当年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为了陈圆圆气得大明的江山也不要了。《说文》“怒,恚也”怒,从心,奴声。说明“怒”是一种心情,一种令人不愉快的心情“怒”这种情感不是人类特有的,几乎所有的哺乳动物、两栖爬行类动物和大部分鸟类都会发怒。“怒”由气上引申为奋发《庄子·逍遥游》载“(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相传越王勾践被打败后,卧薪尝胆,发誓要报仇。有一次他出巡,看见一只因为生气而鼓起的青蛙,勾践就在车上对青蛙行礼,结果全国都在传这件事,人们说,大王连“怒蛙”都尊敬,何况真正的勇士呢,于是勇士纷纷来投奔越王。小到青蛙,大到勇士,有了这冲冠之气,都令人肃然起敬啊。不过任何一种情绪的过激表现,对人体的健康都有害“怒”也不例外。在人体心、肝、脾、肺、肾五脏中“肝”为将军之官,主怒,所以“怒”首先损伤的脏器就是肝,自古就有“怒伤肝”的说法。因为肝主条畅气机“怒则气上”气机逆行,血随气涌。肝经跟着受累,两胁疼痛,胀闷不舒。患者轻则头晕头胀,重则昏扑。所以《伤寒论》也有“大怒使人薄厥”的论述“薄厥”是休克的一种。因此古代养生家都提倡制怒《老老恒言·燕居》说“虽事值可怒,当思事与身熟重,一转念间,可以涣然冰释”清代东阁大学士阎敬铭作《不气歌》“他人气我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气下病来无人替”专心劝人戒怒。但是也有医家利用“怒则气上”的道理,给人治病如《华佗传》就载:一次华佗给一位郡守看病,认为他是胃里有瘀血,要让病人生气才能好,就故意收了他很多财物,却不给他治病,不久还跑了,而且留了一封信把郡守大骂一顿,郡守果然非常生气,派人追杀他,郡守的儿子知道实情,就暗地吩咐不要追,郡守抓不到华佗,越想越气,最后气得吐出几升黑血,病就完全好了“气得吐血”可能最早就是从这儿来的,这也是中医“以情制病”的典型例子**
叶桂巧用粢饭团治“怪病”某年盛夏的一天,叶桂被南京以铁公鸡著名的大官僚吕维其请到家中,原来四天前吕大人的儿子嫌天气太热,就独自一人来到后花园荷花池边乘凉,躺着躺着,不知不觉睡了过去。一觉醒来,便觉得周身奇痒难忍,浑身上下碰到哪儿哪儿痛,连衣服也穿不得。叶桂仔细地诊视了病人,发现周身不红不肿,不寒不热,脸色如常,饮食照旧,脉象平和。不像是脏有病。于是叶桂来到公子乘凉的地方,但见池中荷花点点,绍波荡漾;池边碧柳成荫;叶桂仔细地看了柳树和地面,心中似有所悟,旋即回到房中为公子开方。方中写道“白糯米三石,洗净蒸熟。做成饭团,连做三天”并解释说“公子之病乃邪恶在身。需用粢饭团方可驱逐。驱邪之法,当在南京最热闹之处。设摊发放饭团三天。凡衣衫褴褛者,每人发放四只”吕维其一听。有如剜心般疼痛,可为了儿子。也只能照办。到了第三天傍晚,叶桂拿了两个粢米饭团来到吕维其儿子的卧室。用粢饭团在他身上、胳膊上、腿上滚来滚去。说也奇怪。不一会儿。刚才还躺在床上哭爹喊娘周身痛苦的吕公子。现在却一跃而起,完好如初。几天后叶桂回到家中。但他巧治吕公子怪病的事早已在家乡传扬开了,弟子急着问个明白。叶桂说“吕公子的病说怪也不怪,关键是要审病求因,我在他乘凉的地方看见有许多毛毛虫被太阳暴晒。就会脱落下不少刺毛。由于刺毛很小,所以肉眼看不见,自己也不知道。可是一碰身上,刺毛就刺人,疼痛难忍。不懂这些事情,当然找不到病因,这些刺毛无法除掉。却可以利用粢米团的粘性把他们粘干净,病也就好了”
微信2604非读书不足以成大医~在当代名医中蒲辅周和岳美中是最为杰出的代表,二人也是所有的名医中读书最多最为刻苦的榜样。同时二老也是医德最高尚,最为敬业,将中医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的典范。诸多名医从成才的过程来看则是一致的,那就是读书与临证。在读书与临证二者之中,读书是成才的决定因素。医术医德和敬业精神都与读书的质和量成正比。下面是蒲辅周读过的书目:《内经》《千金要方》《外台秘要》《证治准绳》《张氏医通》《本草纲目》各一遍;《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温热经纬》《伤寒温疫条辨》《伤寒指掌》《金匮翼》《医学心悟》各二遍。在其一生中只是读书、临证,戒除一切嗜好,所读书目几乎包括了从《内经》《难经》以下至清代各家的重要著作,最推崇的著作为《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伤寒温疫条辨》蒲辅周认为学习中医应以《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温热经纬》为主“《内经》《难经》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如果没有好的基础理论,就谈不上学好临床。如果仅读点汤头、药性去治病,那是无根之木。学《伤寒》《金匮》宜先看原文,勿过早看注释,以免流散无穷”对《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推崇备至。他曾回忆说,在刚开始应诊时,由于家传的缘故,求诊的人较多,有有效的,亦有不效者。为此决心停诊,闭门读书三年,把《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温热经纬》等熟读、精思,反复揣摩,深有领悟。以后在临床上就比较得心应手。他说“当时有很多人不了解我的心情,认为我闭户停诊是‘高其身价’实际上是不懂得经典的价值所在”在蒲老家中全是医书。对此蒲辅周说“学业贵专,人的精力有限,我的智力也在中人而已。如果忽而学这,忽而看那,分散精力,终竟一事无成”是以蒲老数十年来,对琴棋书画这些雅好,从不一顾。平生嗜于医,专于医而精于医。蒲老临终前对其儿子说“我一生行医十分谨慎小心,真所谓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学医首先要认真读书,读书后要认真实践,二者缺一不可。光读书不实践仅知理论,不懂临床;盲目临床,不好好读书是草菅人命。你要牢牢紧记!我的一生就是在读书与实践中度过的”从蒲辅周的用方中看出,蒲辅周是真正的苍生大医。组方时尽量用便宜药,贵重药尽量用功用相同的便宜药代替。和现在的医生尽捡着贵药开,处方尽往大处开、贵处开,形成鲜明的对照。岳美中是中医学史上的特例,他既无家传,亦无师承,完全靠自学而成的中医大师。博学:岳美中一生涉猎医籍4000余种上至《内经》《难经》下至各家。精研:对经典反复研读,对《伤寒论》《金匮要略》每年都要温习一遍,临床亦以善用经方而著称。宗三家:在古今医家之中,崇尚张仲景李东垣叶天士三家。岳老晚年订的自律条款1有恒。每日除有特别事情外,要按规定时间温课,不得擅自宽假“勤能补拙恒斯效”倘若不严已律已,时作时辍,在日暮途远的年岁,是不能完成计划的2专一。除临时有特殊需要外,不得见异思迁,须有始有终地完成一种后,再改做另一种“主一无适”之谓专,非专,则不精、不深、不透。当然,精也是需要的,但精也是为了专,要出成果,还要归结到专一3入细。在临床上遇到复杂大证,也时有碰壁。追思其故,是学习不够入细。读书如果只学皮毛,不深入骨髓;只略解大意,不掌握规律,只粗涉藩篱,不步入堂奥,必然是临大证不能解,临细证不能入4四戒玩嬉。章次公曾说过:他学医时,章太炎曾指导说“学技要专,即诗词亦当所戒”以次公素好诗词也。花繁者实少,旁骛者无成。要想对一种学术深造有得,达到左右逢源的地步,非下定决心,付出最大努力,是不会成功的5戒嗜好。要完成温课计划,必须摒除一切无益的嗜好。于衣于食,不求肥甘,不务华美,随遇而安,自甘淡泊。否则必至躁扰不定,不能探深致远。古今学者,蔽衣粝食,非故意标新立异,自鸣清高,是志在学问,无暇顾及其他。典范尽多,宁容自弃。我规定自己,不独烟酒不事讲求,衣著亦很简朴,免得耗费有限的光阴。岳老的格言是:治心何日能忘我,操术随时可误人。强调作为一个医生,治医之时,有两条至为重要:治学,要忠诚于学术的真理,直至系之以命;治病,要真诚地对病从负责,此外,决无所求。这就是岳老的境界。有人认为中医不能振兴的原因是临床出了问题,既临床不够,所以提倡要早临床多临床。其实中医临床疗效的好坏,除了与临床的时间长短、经验是否丰富有关以外,更重要的是有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中医的临床医生并不少,少的是疗效好的医生,少的是像蒲老岳老这样的大医。临床疗效差的原因是不读书,没有掌握中医理论的精髓,不能用中医的理论正确指导临床。现在没有办法用现代汉语将经典中的理论进行完整准确的表达,所以现在学中医没有捷径可走,必须读经典,必须读原著。我们绕不过这道坎,对个体而言,你要学中医,要想成为合格的中医,要想成为像蒲岳那样的大师,就必须像他们那样去读书读经典;对振兴中医的关键是提高中医的临床疗效,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关键是培养出合格的中医,培养出合格中医的关键就是读书,特别是读中医的经典和历代医学名著
微信2605中医古籍常见典故“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医学典故常常困扰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常见典故(1)杏林:为医学或医术的誉称《神仙传·董奉》云“奉,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提十万余株,郁然成林”后世把“杏林”作为医学或医术之誉称。杏苑与杏林同义,以此命名者有清代张启倬《杏林碎锦》清代宋钧衡《杏苑丛谭》(2)橘井:以喻良药之典《神仙传·苏仙公》云,苏仙公得道仙去时,谓其母曰“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檐边橘树,可以代养。井水一升,橘叶一枚,可疗一人”翌年果疫疾,远近求治者悉活。后遂以“橘井”为良药之典。以此命名者有明代王章祖的《橘井元珠》(3)青囊:为古代医家的书囊,喻指医书。唐.刘禹锡《闲坐忆乐天经诗问酒熟未》云“案头开缥帙,肘后检青囊。唯有达生理,应无治老方”后遂将青囊喻医书。以此命名者有明代邵以正的《青囊杂纂》清代赵濂的《青囊秘效方》(4)仁术、仁寿:喻指医术《孟子·梁惠王上》云“无伤也,是乃仁术”孟子所谓的“仁”本于孔子“爱人”之说。后世遂以医术比之仁术《论语》“知者乐,仁者寿”《汉书·董仲舒传》“尧舜行德则民仁寿”此故将仁寿比之医术。以此命名者,如明代张洁的《仁术便览》清代孟葑的《仁寿镜》(5)折肱:喻指良医。《左传·定公三十年》曰“三折肱知为良医”《楚辞·九章》曰“九折臂而成医兮,吾至今乃知其信然”朱熹集注“人九折臂,更历方药,乃成良医,故吾于今,乃知作忠造怨之语,为诚然也《左传》曰:三折肱为良医。亦此意也”后遂以“三折肱”“九折臂”以喻良医。以此命名者如明代吴承昊《折肱漫录》(6)上池、窥垣:喻指医术高明《史记》:扁鹊少时为人舍长,舍客长桑君常谨遇之,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鹊私坐,间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扁鹊曰“敬诺”乃出其怀中药予扁鹊“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后遂以上池.窥垣”喻医术高明。以此命名者有明代马时可《上池杂说》清代陈养晦的《伤寒五法》康熙六年刊本又名《窥垣秘术》(6)和缓:喻指良医。医和、医缓为春秋时秦国两个名医,后人常并称“和缓”如晋挚虞《疾愈赋》曰“讲和缓之余论,寻越人之遗方”故以和缓喻良医。以此命名者如清代全子久《和缓医风》(7)理瀹:代指医药《子华子》云“子华子居北苓,北宫意公仲承侍,纵言而及于医。子华曰:医者理也,理者意也。药者瀹也,瀹者养也”以此命名者有吴师机改《外治医说》为《理瀹骈文》其自跋云“《外治医说》刊既成,时贤皆云不甚解。其欲得吾之说者,则取其方而已。予知说之不行也,而要围垦遂弃。爰改名骈方,借《子华子》医者理也,药者瀹也之句,摘理瀹二字以题其篇”(8)悬壶:喻指行医《后汉书·费长房传》记载“费长房者,汝南人也,曾为市掾。市中有老翁,悬一壶于肆头,及市罢,辄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唯长房于楼上睹见之,异焉,因往再拜,奉酒脯。翁知长房之意其神也,谓之曰:子明日可更来。长房旦日复诣翁,乃与俱入壶中。唯见玉堂严丽,旨酒甘肴,盈衍其中,共饮毕而出”后随翁去,学仙未竟“遂能医疗众病,鞭挞百鬼”唐代陈子昂《感遇》诗“曷见玄真子,观世玉壶中”后世称行医为“悬壶.玉壶”“一壶”“壶中”者皆本义于此。以此命名者有韦宙《玉壶备急方》清代杨风庭的《一壶天》清代李晴川的《痘疹壶中天》(9)春脚:喻指医者。五代王仁《开元天宝遗事·有脚阳春》云“宋璟爱民恤物,朝野归美,时人咸谓璟为有脚阳春。言所至之处,如阳春煦物也”此以医者喻以有脚之春可予病者以春阳也。以此命名者如清代孟文瑞《春脚集》(10)珠尘:为传说中的仙药。晋·王嘉《拾遗记》云“(凭霄雀)常游丹海之际,时来苍梧之野,衔青砂珠,积成垄阜,名曰珠丘。其珠轻细,风吹如尘起,名曰珠尘…仙人方迴《游南岳七言赞》曰:珠尘圆洁轻且明,有道服者得长生”此言珠尘为轻细如尘的青砂珠,为传说中的仙药,服之长生。以此为书名者为清代吴省三的《艺海珠尘》
微信2606从羊角灯笼说起《红楼梦》第45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中宝玉看望黛玉后回家,宝玉拿的是羊角灯笼,黛玉听说后,回手向书架上把个玻璃绣球灯拿下来,命点一枝小蜡儿来,递与宝玉。第75回里中秋赏月时“当下园之正门俱已大开,吊着羊角大灯。嘉荫堂前月台上,焚着斗香,秉着风烛,陈献着瓜饼及各色果品。邢夫人等一干女客皆在里面久候。真是月明灯彩,人气香烟,晶艳氤氲,不可形状”羊角灯是个什么样的玩艺儿?据《南京史志》载:羊角灯是南京特产。以羊角煎熬成液,和以彩色,冷凝后压成薄片,谓之明瓦。新街口附近的明瓦廊就是制作这种明瓦的所在。当时没有玻璃,宫廷里也用它,明瓦联缀成灯,透光明,无火患,比纸糊的灯笼要强得多。自从有了玻璃,羊角灯就失传了。著名作家刘心武认为,羊角灯是这样制成的:取上好羊角将其先截为圆柱状,然后与萝卜丝一起放在水里煮,煮到变软后取出,把纺锤形的楦子塞进去,将其撑大,到撑不动后,再放到锅里煮,然后再取出,换大一号的楦子撑,如是反复几次,最后撑出大而鼓、薄而亮的灯罩来。羊角除制作羊角灯笼外,其入药亦堪称佳品。羊角又名青羊角、山羊角,为牛科动物羊的角。中医认为羊角性味咸寒,入肝心经,有平肝熄风,清肝明目,清热解毒之功,适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眩晕头痛,烦躁易怒,肝火炽盛所致的头痛目赤,温热病壮热神昏,谵语,躁狂等症。药理研究表明羊角含磷酸钙,多量角质蛋白等,其浸剂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对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引起的发热家兔有解热作用,此外尚有降压、镇痛、镇静作用。山羊角与羚羊角相似,但力量逊之,因羚羊角价格昂贵难以取得,故临床多以山羊角代替。验方(1)山羊角粥:山羊角10克大米100克。将山羊角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10分钟后,水煎30分钟后加大米煮为稀粥即成。可平肝熄风,清肝明目。适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眩晕头痛,烦躁易怒,肝火炽盛所致的头痛目赤,温热病壮热神昏,谵语,躁狂等(2)山羊角糊:山羊角适量研为细粉备用。每次取药末适量,清水调为稀糊状,外敷于肚脐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3天。可平肝清热,适用于小儿惊风,外感发热(3)羊角菊花茶:山羊角散5克,菊花10克,放入茶杯中,冲入沸水,浸泡10~15分钟后饮服,每日1剂。可平肝清热,适用于外感发热,高血压眩晕头痛,烦躁易怒**
远古时期车前草的美丽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尧舜禹时期,江西由于雨水过多,使得河流因泥沙淤阻,致使逐年发生水灾,使老百姓的水田被淹没,房屋被冲倒,无家可归。舜帝知情后,要禹派副手伯益前往江西治水。他们采用疏导法,疏通赣江,工程进展很快,不到一年就修到了吉安一带。当年夏天,因久旱无雨,天气炎热,工人们发昏发烧,小便短赤,病倒的人不可胜数,大大地影响了工程的进展。舜帝知道后,派禹带医师前往工地诊治仍无济于事,急得禹和伯益将军在帐蓬前来回踱步,如坐针毡。一天,一位老大爷捧了一把荒草要见伯益将军和禹,老大爷说“我是喂马的马夫,我观察到马群中有些马匹撒尿明澈明亮,饮食非常好。而有些马匹却不吃不喝,撒尿短赤而少。原来那些饮食很不错的马常常吃长在马车前面的这种草。我就扯了这种草喂那些生病的马,结果第二天这些病马全好了。我又试着用这种草熬成水给一些有病的工人喝,结果他们的病也好了”禹和伯益听后十分高兴,于是命令手下都去扯这种草来治病,结果患病的士兵喝了这种草熬成的水后,不到两天就痊愈了。因为马匹是在马车前面吃的这种草,所以就将这种草药命名为“车前草”有了很久的典故
微信2607古代著名中医学家之曾懿()字伯渊又名朗秋,四川华阳人,是一位既有行医救国思想的晚清蜀中女名医,又通晓医理。在其母左夫人的教诲下,自幼研读经史,善于丹青、文辞。她学医大约是在同治年间()其时川西平原瘟疫流行,很多病人由于医治无效而丧生。她既怜乡民之无辜,更恨庸医不识寒温,泥执古方之无能,乃夜以继日地苦渎家藏医药典籍,上始汉、唐,下迄清末,凡精辟之论述,谨严之方剂,都一一摘录下来,悉心钻研。而后她给亲友们治病,不几年,居然正式行医。由于她医技精湛,医德高尚,前来求治者门庭若市,在群众中颇有声望。在医学理论上并不执一家之言。她认为:汉代张仲景固为医中之圣,其所著《伤寒论》后世医家奉为圭皋,不无道理。金元四大家亦各布胜处,当为效法。主张今之业医者不可一概泥于古方古法,而应“潜心体察,掇其精英,摘其所偏,自能豁然贯通,变化无常”如此方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她对叶天士吴鞠通等温病学家甚为推崇,认为这些医家“皆能运化古方,以治今人之病”她尤服膺吴氏之《温病条辨》称此书“妙在顾人津液,不专攻伐”并说“懿身经四次温症,得以化险为夷,皆得力于斯书者居多”
在她自己的著作中不少地方都采用吴鞠通的学说和医方。在医人医国的思想指导下,深究医理,著书立说,经过多年刻苦钻研,对伤寒和温病的病证及其治法有了十分深刻的体会,对中国医药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临床1注重辩证例如治疗温病,她不单重视温病伤津,而且也考虑到病后伤阳(气)2十分重视民间经验及医学卫生知识的普及。她常用的安胎奇效方就是一个民间验方;她提出要注意休息"以保脑力""时吸新鲜空气以保肺气"要多活动,以使血脉流通等3运用成方,并不拘于原书所规定的主治条文,常扩大其应用范围。自配方药,用药十分精当,配合很巧妙,有的还是亲身经历过。如《金匮要略》之葶苈大枣泻肺汤,本治“痰水壅肺,喘不得卧,或支饮不得息”而曾懿却谓“此方(对)湿、饮、腰肋痛不可忍等证有神效”论著《古欢室医书三种》(这部丛书由《女学篇》《医学篇》《诗词篇》三部分组成)《医学篇》分别论述有温病伤寒病小儿科和妇科等病症及治法。书中将伤寒温病两类疾病的病情及治法详加辨析,分为数章加以介绍。并将《温病条辨》《温热经纬》诸书各方,摘录成帖,清澈显要,使人一目了然。她又将生平经历医效古方、时方,及自制诸方,选其灵验素著者,分成伤寒、外科、妇科、温病、杂症、幼科等类,一并附于书中,使学者能从中获益,不致受庸医之误。是书出后,不胫而走,医者甚为重视**
红楼梦的营养药膳之燕窝~而《红楼梦》中写贾府吃燕窝也是连篇累牍、第14回写秦可卿损亏吃第45回宝钗因黛玉多咳,便取自家的燕窝劝黛玉食冰糖燕窝粥,第87回宝玉因哀悼晴雯,未吃晚饭,一夜未眠,袭人要厨房做燕窝汤给宝玉吃,清人裕瑞就此批评《红楼梦》“写食品处处不离燕窝,未免俗气”也有认为是不切实际的夸张。实际上是不了解实情,此中消息,在当时非皇亲国戚、宫中宠幸是不得而知的。难怪一些外省缙绅之家出身的当代红学老先生也不了解《红楼梦》美食为何多有燕窝。燕窝成了御膳常馔,多用燕窝配鸡鸭,配得最多的还是鸭子:燕窝秋梨鸭子热锅、燕窝苹果烩鸭子热锅、燕窝冬笋烩糟鸭子热锅、燕窝鸭子葱椒面、燕窝鸭子徽州肉镟子、燕窝松子清蒸鸭子、红白鸭子燕窝八吉祥、燕窝鸭子炖面筋、燕窝醋溜熏鸭子、燕窝攒丝鸭子。此外野鸭、小鸡、鹿尾配燕窝菜也较多
微信2608延年驻颜的天然中药~古代名著《山海经》记载的126种抗衰老中药具有「轻身、益气、延年、不老、面生光华、耳目聪明」的作用。而中医宝典《本草纲目》则载有「耐老」「增年」的药物177种。其中属于草药类的抗衰老植物有被誉为可「长生不老、起死回生」的仙草灵芝,含天然生物有机锗和高分子配糖体等抗衰老成分。另外人参自古以来也被认为是延年益寿之神药,它蕴含的多种氨基酸、维他命和黄酮等成分,有补气生津的功效,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改善循环、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兼具强心作用等。此外其他植物性抗衰老中药还包括甘草茯苓黄芪白术何首乌地黄的玉竹等。而动物性抗衰老中药则有:鹿茸阿胶麝香牛黄蜂蜜和蛤蚧等,均具有显着的延缓衰老作用,可根据个人情况,适当选用以作进补。至于运用食疗的方式以达到养生延年之目的是最自然最有实效的方法。其中被公认为抗衰老的食品有以下7种:花生、蜂王浆、芝麻、枸杞子、花粉、甲鱼和腹蛇**止血良药仙鹤草~又名龙牙草,脱力草,泻痢草,味辛涩,性微温,无毒,入肺肝脾经,具有收敛止血、补虚、消积、止痢、杀虫的作用。临床常用治内外妇科各类出血赤白痢疾劳伤脱力及痈肿等。因其药性平和,故寒热虚实多种证型均可配伍使用。治疗妇科血证(1)气虚不摄
崩漏、月经量多、经期延长等属气虚不摄血者,可选用岗稔地稔与之配伍。岗稔地稔性味均属甘涩平,具有补气摄血的作用。仙鹤草苦涩辛温,功专收敛。两相配伍,一提一涩,止血效佳(2)阴虚血热
可配伍二至丸。女贞子味甘苦性微凉,入肝肾经,能滋肾水,益肝阴;旱莲草味甘酸,性凉,补益肝肾之阴,兼有凉血止血之效。三药合用,止血治其标,滋阴治其本,相辅相成,于肝肾阴亏、虚火迫血妄行者最宜(3)寒凝血瘀
可配伍炮姜。炮姜乃干姜炮黑,减缓了干姜辛散之性,加强温中作用,偏入血分,散血中之寒并能止血。两药相合,一长于止血,一善于温经,标本兼顾(4)瘀阻脉络
可配伍蒲黄炭。蒲黄甘缓性平,炒炭则味涩,入血分“血之滞者可行,血之行者可止”和仙鹤草相须为用,止血之功倍增,且止血不留瘀(5)此外,对于出血量多急需止血者,可配伍龙骨牡蛎。此二味收敛固涩,且能重镇安神,既可助仙鹤草止血之功,又可使患者心神宁静,避免“动则扰阳,阳动则血不安”之患。以上应用中仙鹤草均为全草入药,方中用量颇大,常用量30~60克**
橘皮(1)营养价值。营养丰富,维生素C含量远高于果肉,能降低胆固醇,预防血管破裂或渗血;经常饮用橘皮茶,对患有动脉硬化或维生素C缺乏症者有益(2)食用方法.橘皮茶:橘皮切成细条晒干。开水冲泡,味道清香可口,开胃通气。鲜橘皮亦可用开水冲泡饮用。橘皮粥:煮粥时可放橘皮数块,这样煮好的粥,芳香可口,增加食欲。橘皮酱:将橘皮洗净切碎,按1:1加入白糖,放入锅内煮烂,再用筷子搅拌成糊状,如有条件再加入少量果胶或琼脂,冷却后即为橘皮酱。可以佐食面包馒头等。橘皮酒:橘皮浸入白酒中4周后把橘皮捞出再按15~20%调入冰糖就可制成橘子酒。每天饮50毫升,有清肺化痰的功效(3)药效:橘皮入药以陈者为佳故名陈皮。陈皮性味辛苦温,具有理气健胃、燥湿化痰之功。李时珍“橘皮苦能泻燥,辛能散,温能和。其治百病,总是取其理气燥湿之功”李东垣说“夫人以脾胃为主,而治病以调气为先,如欲调气健脾者,橘皮之功居首焉”因此陈皮在中医临床调理脾胃或在配制中成药中被广泛应用。橘皮中所含挥发油的药用功能:能增强心脏的收缩力,但大剂量则有抑制作用;能扩张冠状动脉,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的作用;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具有维生素P的作用;能扩张支气管,具有平喘作用;有刺激性,能促使消化液分泌与排除肠内积气。橘红:性较燥烈,具有祛痰化湿之功。橘红的采集方法,取鲜橘皮,用刀削下外层红色部分,晒干即可。橘络含一种名为芦丁的维生素,能使人的血管保持正常的弹性与密度;减少血管壁脆性和渗透性,防止毛细血管渗血;预防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出血、糖尿病病人发生视网膜出血;凡平时有出血倾向的人尤其是有动脉硬化的中老年人食用橘络更有裨益
微信2609(转载)中医养生早有“是药三分毒”~认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主张“有故无殒,亦无殒矣”什么意思?就是有病无病不要乱吃药,乱吃保健品,不管是中药、西药,还是保键药,是药总有三分毒,应该掌握用药的尺度,根据药性强弱、个体的体质,科学地通过医药来养生保健,科学地选择自然的养生保健、强体延年、丽颜纤体的方法(1)中药亦有“三分毒”不少人认为中药大多数源于天然的动植物,比起化学药品来其药性平和而安全,不会发生药物毒副作用。其实中药亦有毒性。中药的毒性是它的偏性,但不是说吃了它就是毒。砒霜能毒死人,但是砒霜仍然是一味中药;人参是大补药,若乱服也能杀人。关键看你怎么用。药有寒热温凉平、辛甘酸苦咸之偏性,人有气血阴阳、寒热虚实体质之偏颇,中药治病是以药之偏性纠正人体之偏颇。如阴虚内寒体质者,当用温热药补之,阳盛热甚者,当用寒凉药清泻之,使人体内环境恢复平衡,即中医所说的“阴阳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神乃绝”有人说中药“补药无害,多多益善,有病治病,无病强身”这更是一种误解,就拿人参为例,人参可算是补药中最常用的药了,但人参可不是任何人都可任意服用的。对于年老气虚体弱患者,人参不失为滋补佳品,特别是野山参,有时是急救良药,挽人生命于顷刻之间;但对年轻力壮、内热旺盛、高血压者来说,人参轻则可以使其鼻血奔流,重则置人非命。何况中药当中还有好多靠配伍、靠炮制减弱其药性的毒性比较强的药物如砒石水银雷公藤生附子生半夏马钱子生草乌巴豆生南星蜈蚣川楝子等,用时当慎之又慎,千万别听信什么偏方秘方,防癌抗癌、长生不老而以身试毒,则祸不旋踵(2)慎用抗生素:当今社会滥用医药的现象很普遍,特别是滥用抗生素不管你是病毒感染,风寒还是风热,一上来就给你用抗生素,先给你挂个三五天点滴,而且是抗生素越高档越好。这可能与现在医院、医生讲经济效益有关,但也与病人,特别是患儿的家长求愈心切密不可分,以为只要大量的抗生素挂下去,疾病就会痊愈。且不说其疗效是否事与愿违,只说其对人体的利弊是非,历史的教训好像还在眼前,上个世纪盛产的四环素牙、链霉素性耳聋可都是滥用抗生素所造成的结果。很多抗生素都有肝肾毒性及骨髓抑制作用,滥用的后果早则几天几十天几个月显示出来,晚则几年几十年后才表现出来。轻的出现胃口变差、抵抗力减弱、反复感冒,重的可使肝肾功能异常,甚至得白血病等。感冒发热咳嗽有时只要几剂中药,甚至一碗葱姜茶就可解决问题的,却非得打点滴,非得滥用抗生素。当然我并不是要反对用抗生素,当病情确实需要非用抗生素不可的,只要严格掌握好其适应症、用量及用药持续时间,还是应该用的。我只是想提醒人们慎用抗生素,慎用西药,慎用所有的药物。特别是孩子与老人,更应慎之又慎。因为孩子机体调节功能差,解毒能力、排毒能力没有建立起来,而老人机体的调节能力、解毒能力、排毒能力都已减弱了,药物的毒性更易使他们受到伤害(3)不要滥用保健品:市场上的保健品可谓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有很多保健品的功效被夸大,还有许多保健品是在一些中药里面放点儿西药,甚至为了利润再放点儿激素,让你吃完感觉特舒服,结果久而久之,养生目的没达到,却留下了病。所以面对保健品一定要抱着谨慎的态度,不要相信夸大了的宣传,也不要见了什么保健品都乱吃。总之对于养生,不能过份依赖中药、西药、保健品,且要克服滥用中药、西药、保健品所带来的养生障碍。养生只要把握“药”与“度”注意调适自己的情志,注意调适自己的饮食,注意运动则健康长寿指日可待
微信2610《黄帝内经》揭开女性衰老秘决~医学界一致认为当一个人步入生命力最旺盛的年纪时,衰老就开始到来。那么女性如花似锦的20岁,无疑就是衰老的起点。现实中确实发现,衰老已经光顾了20多岁的年轻女性,她们首先是眼角和额头出现细纹,然后是皮肤逐渐失去光滑和细腻,再然后是皮肤松弛…诚然,人的衰老是一种自然规律,任何人都不能避免,无法抗拒,但现实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现象:两个同样四十来岁的女性,一个看起来很年轻,好像刚
30出头的少妇;另一个看起来都老了很多,仿佛五十多岁的老太太。究竟是什么力量让两个实际年龄相同的女性具有如此大的差异?答案就隐藏在一部古老的中华医学巨典《内经》中(1)《内经》揭开女性衰老的秘密翻开《内经》就可以找到其关于掌握女性健康大权的秘密—女子胞(包括女性的卵巢和子宫)的论述《内经》有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14岁)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即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而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也就是说你要使生命健康,比如有了病怎么治病,不一定非要去吃什么药,而是要注重内在调养。所以女性的生老病痛,都与内因有着紧密的联系。所谓内因决定外貌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房子质量不行,再好的装修也是保得了一时,保不了一世!窈窕身材花容月貌,这些都是给别人看的,而自己内在的健康才是留给自己享受的。很多人曾说比喻女性拥有两座花园:表象花园-脸,秘密花园-卵巢。女性期待花季不败,只有长期进行卵巢保养,才能追求永远的保鲜。所以女人要想美丽,还是应当从内而外,睡好、吃好、锻炼好(2)女子胞,女性衰老的源头《内经》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相传约在2500年前成书,是中华传统医学理论思想的基础及精髓,它在中华医学史上居功甚伟《内经》云“女子胞,主月事及胎儿,为女子先天之本”
这里说的女子胞又名胞宫。从现代生理学角度来看,它包括了女性的卵巢和子宫,女子胞不仅是女性排卵生育月经的源头,还主导着女性新陈代谢,是女性衰老的源头。胞宫月经的发生、胎儿的孕育,都有赖于血液的滋养,而心肝脾三脏担负着血液的化生和运行。心脏主血,推动血液运行到胞宫,影响胞宫排月经和不足血气育胎儿。肝主疏泻,能使气机调畅,影响女子的月经通调和排卵;肝又主藏血能贮藏和调节血流量,这与女子月经量的多少和养育胎儿功能密切相关,所以古代就有“女子以肝为先天”的论说。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是发生月经的物质来源,所以女子胞中气血的盛衰,往往与脾有关;脾又主统血,是控制血液运行而不致散逸的重要条件。因此心肝脾三脏共同保证了血液的生成和正常运行,使得女子胞才能得到周期性的充血,并保持女性月经正常和养育胎儿。故当心肝脾三脏的生理功能衰退或出现异常时,均可影响到胞宫的正常功能,出现月经或胎孕疾患。如心脾两虚则气血化源不足,可致月经量少延期甚则闭经;脾不统血,则血不归经,可致崩漏;肝气郁结也常引起月经不调。实验证明女子胞对女人健康和衰老具有极大的影响。当一个女性的女子胞健康时,就像水草丰满的草原,源源不断地分泌一种特殊的活性物质,调节女性的新陈代谢,滋养她的全身,使女人年轻美丽、充满活力、散发十足的青春魅力。如果一个40多岁的女性看起来只有30岁,那么她的女子胞就处在一种相当健康的状态。当一个女性的女子胞受损时,这种特殊的活性物质就会分泌不足,导致新陈代谢功能降低,因此女人就开始衰老。首先是皮肤失去水分弹性降低,眼部嘴角脖子处出现皱纹;接着色斑增加、身材走形、月经紊乱,出现各种妇科病;再接着就会出现皱纹横生、皮肤松弛、情绪不稳、心烦气躁等症状,甚至引发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妇科疾病。如果一个40岁的女人看起来像是50多岁,往往就是女子胞受损引起的
微信2611清末时期卫生行的“朝”与“野”卫生行政是卫生知识与国家权力的结合。然而长久以来占据国人医疗生活主体的中医为什么没有获得这种行政权力,却拱手让于西方医学和卫生学呢?公共卫生制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内产生?这是一个类似于“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李约瑟式难题。喜卫生而厌污秽,本是人之常情,传统社会并不缺乏提倡卫生的记载,对卫生与防疫的关系也是有所认识的。周代政府就有负责清洁卫生的官职,负责宫廷内外的除草除虫以及清洁水源的工作。宋代《梦梁录》载南宋临安“遇新春,街道巷陌,官府差顾淘渠人沿门通渠;道路污泥,差顾船只搬载乡落空闲处”但这些行为都没有上升成为全面的公共卫生政策。这与传统医学的病因观是有关系的。传统医学将疾病的主因责之于“天”为四时之气不正所致。天之四时无从控制,气又是无形无质无从把握,因此欲健身防病则只能从增强人体正气着手了,此即所谓“养生”中国古代很少用“卫生”一词,即使出现也往往与“养生”同义。养生主要是针对个体的行为,其原则包括增强正气和远避邪气。后者就会造成一种伦理困境,在南宋时候就已经引起争论-有人染疫时,其家属可否以避免传染为由弃之而去?大儒朱熹参与了这一讨论,他反对有些人否认疾病会传染的事实,认为“予尝以为诬之以无染而不必避,不若告之以虽有染而不当避也”他的方案是倡导“恩义”使人们“知恩义之为重而不忍避”用道德勇气来对抗疾病。参照近代的知识,真正解决这一伦理困境必须依赖于有效的技术。朱熹说疾病“染与不染亦系乎人心之邪正、气体之虚实,不可一概论也”但由于传统的“疫气”观很难说清楚疾病传染的道理,因而不能消除恐惧。提倡养生以增强抗病力,或焚烧香料或香药来驱逐秽浊之气,这些方法行之一身或一室不为无效,但不能成为规范行为的基础。官府不可能规定每个人必须强身以及如何强身等。而近代的“卫生”基于微生物传染疾病的生物性认识,发展出一套阻断传染的技术手段。例如清末颁布的《预防时疫清洁规则》这样规定“沟眼发生臭味时,须以绿汽灰松脂渗入之或石灰消除之。当开沟时须先用绿汽灰松脂或石灰令辟毒臭”广东巡警道于1909年发出的鼠疫防疫告示则有这样的指引“屋内宜勤加扫除,并宜常用臭水洒地,墙壁旧者用石灰水刷洒,床脚沟渠厕所等处,均宜洒以石灰粉。此病之毒,易由伤口传入。各宜随时留意,不可使身有伤口。设有之,须注意解毒法。其法以二十分之一石碳酸水洗患处。洗后用洋来合口膏贴之。足有伤口,尤不可徙跣而行”这些来自西医的技术,使预防传染有章可循,成为制度。甚至可以建立专业化的护病机构,通过托管来解除亲属护病的危险。由于这些技术操作性强,即使对民众习惯的某些“私权”带来侵犯,亦能以多数人利益为由来强制实行。因此近代政治中的卫生事务绝非基于个人自主选择的私事,而是凭借社会和国家的力量来强制实施的公共事务。从个人而言,中医的养生本来是一种长久而便利的根本方法,即使在今天仍然有提倡推行的必要。只是从公共性而言,西医的技术特点使其更易于推行,因而把握了行政话语权。所以清末除太医院仍以中医为主外,一些新设置的医官职位都已交给了西医。由于传统政治缺乏医疗卫生方面的系统管理,可以说中医本就算不上“在朝”到近代由于西医开始占据卫生行政权力,却一下变成了“在野”西医有卫生学方面的长处其实并不意味着全面的学术优势,但因为与行政权力的结合而影响力陡然增大。在清末西医的“在朝”还局限于卫生防疫等领域,然而这仅仅是个开端。广义上的卫生行政,还包括医生执业注册等管理,若这些权力顺势为西医所掌握,加上立场不客观不公正的话,那么中医就不免要面临一场劫难
解读红楼养生经之药及红楼药膳~红楼梦里涉及的中药有一百多种,方剂四十多个,而喝茶吃酒饮食美容等的描写则更是数不胜数,其中隐藏的养生玄机让很多读者充满了探秘的兴趣(1)红楼养生经之药《红楼梦》是一部奇书,其“奇”不仅在于情节和人物,更在于它对一个庞大封建家族生活事无巨细的刻画,简直就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而在中医眼中《红楼梦》中更蕴含了博大精深的中医养生文化,尤其是中医药膳和治病良方。冷香丸是不是曹公一时兴起的杜撰?“女子不可用虎狼药”是宝玉的怜香惜玉还是有理可据?《红楼梦》中提及的很多中药方确实有据可循,而且不少还沿用至今。中医药描写占全书1/18.红楼梦里所言及的中医学知识包括从基础理论到临床疾病的诊疗方药针灸推拿保健养生以及与中医药有关的风俗习惯等,几乎涵盖了中医药体系的各方面,足见曹雪芹深厚的中医学造诣《红楼梦》120回中涉及疾病与医药的有66回,涉及中医描写的有290多处,五万余字,约占总篇幅的十八分之一。其中使用医学术语达161条,各类医疗人员14人,描写了114个病例,详细的中医病案有13个,方剂45个,中药127种。书中人物生过病的有五十多人,共计100多人次。而所提及的110多种病种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精神科范畴。所涉及的疾病既有风寒感冒肠胃病等常见病多发病,也有黛玉的痨症(肺结核)贾瑞的精神病等重症(2)逍遥散治妇科病冷香丸难验证《红楼梦》中收录的不少中医常用方至今沿用。例如人参养荣丸独参汤八珍益母丸左归丸右归丸祛邪守灵丹开窍通神散天王补心丹黑逍遥散金刚丸菩萨散等。逍遥散归脾、固金、疏肝、理气用治月经不调、肝胃不和、肝气郁结等妇科病和肝病,以及心理疾病的治疗。黛玉体弱,常吃的人参养荣丸,具有温补气血的作用,如今临床上也多常用于心脾不足,气血两亏,形瘦神疲,病后虚弱等证。而最令人心驰神往的当属宝钗所用“冷香丸”此方因制作工艺复杂,用料精妙而闻名,却是曹公首创用来治疗哮喘的。第7回说道宝钗从娘胎里带出热毒,犯时出现喘嗽等症状,需用是春天的白牡丹花、夏天的白荷花、秋天的白芙蓉花、冬天的白梅花花蕊各十二两研末,并用同年雨水节令的雨、白露节令的露、霜降节令的霜、小雪节令的雪各十二两加蜂蜜、白糖等调和,制作成龙眼大丸药,放入器皿中埋于花树根下。发病时用黄柏十二两煎汤送服一丸即可。冷香丸制作要求近乎苛刻,如今鲜少有人复制用于治疗病患。不过此方确实符合中医五行五色归经理论。因为咳嗽属肺部疾患,而肺属白色,用此方可达肺经。到现在我国西部还有人在七月炎夏,到雪山上取阴坡的雪和面,做薄饼和奶茶一起喝。这种“雪山奶饼”有健脾益气、宣肺理气之效(3)钩藤治肋痛女子忌用虎狼之药《红楼梦》对不少药材的性质用途有准确的表述,用方纯熟。例如在第84回《试文字宝玉始提亲,探惊风贾环重结怨》中提及,薛姨妈一时因被金桂这场气怄得肝气上逆,左肋作痛“宝钗先叫人去买了几钱钩藤来,浓浓的煎了一碗,给他母亲吃了。又和秋菱给薛姨妈捶腿揉胸,停了一会儿,略觉安顿”钩藤清热平肝、熄风定惊,是治疗小儿惊风、妇人子痫、高血压等病症所常用之品。因患肺痨,体质阴虚的黛玉经常不思饮食,只靠补药支撑身体。宝钗认为药方中人参肉桂太多了,并推荐她吃燕窝粥“人参可益气补神,但人参肉桂太多,容易助火,黛玉所患的是肺痨,要注意“平火”因此宝钗的见解是正确的。而燕窝粥可滋阴润肺,用西医的话说,就是可提高免疫力,有益肺痨患者.曹雪芹中医造诣之深厚,甚至能假借人物之口,指出病例治疗不当之处如《红楼梦》第51回晴雯因外感内滞,患小伤寒。府中先请来一位大夫,开了紫苏桔梗防风荆芥枳实麻黄,结果被宝玉指出,枳实麻黄为“虎狼之药”为女孩子体质所不能承受。后请来王太医,将后几味药材换为当归白皮药材分量稍减。而这一换药的理由也被中医认可。麻黄作为一味常用药材,有温散寒邪、平喘之效,可治疗外感风寒。但由于其发汗力较强,故表虚自汗及阴虚盗汗、肾不纳气的虚喘者均应慎用(4)红楼药膳久咳不愈试试“胭脂鹅脯”第62回中提到柳家人为宝玉等人送来四菜一饭,有虾丸鸡皮汤、酒酿清蒸鸭子、腌的胭脂鹅脯,奶油松瓤卷酥,以及绿畦香稻粳米饭。因唱戏怕坏嗓子的芳官只挑了鹅脯吃了几块。胭脂鹅脯口味鲜香,颜色红润呈胭脂色。有人以为鹅肉为“发物”其实鹅肉味甘性平,具有益气补虚、和胃止渴的作用,可利肺、润喉、下气,对呼吸系统有益
微信2613冬吃萝卜夏吃姜的治病药理~李时珍小时候,每年春夏之交时,就会患眼疾,药物往往不起作用。后跟父亲学医,随着知识的积累和增长,他觉得自己的眼疾是外在因素引起的。李时珍认真地思索自己的起居饮食和生活习惯:家紧靠湖边,食用鲜鱼、水菜较多。母亲煮蒸鱼虾时总爱用胡椒调味,久而久之自己就养成了嗜食胡椒的习惯。胡椒性热,易生火。我的眼疾难道与嗜食胡椒有关系吗?李时珍想到这里,决定不再食胡椒,并吩咐妻子做菜时也不要再用胡椒做佐料。一年后李时珍的眼疾果然不再复发了。胡椒性热,有祛寒、发汗、解表的功用,但过量或久服,有伤元气。有什么办法制约胡椒的辛热呢?李时珍发现有些医生在给病人用胡椒时同时又用绿豆效果很好,因为绿豆性寒,与辛热的胡椒同用,寒热相互抑制,阴阳配合得当,自然会取得理想的疗效。李时珍把这些亲身体会都在《本草纲目》中作了详细的叙述。民间素有“朝含三片姜,不用开药方.吃萝卜夏吃姜.冬有生姜,不怕风霜”的说法。生姜是蕲州的特产,辛温而主开发。有温中止血,发汗,趋风之功,更是止呕吐的圣药。李时珍对生姜特别爱好:姜辛而不荤,去邪避恶,生啖熟食、醋、酱、糟、盐、蜜煎调和,无不宜之,可蔬可和,可果可药。但李时珍也尝到了食姜的害处,他说“食姜久,积热患目,珍屡试有准”姜不但食疗广泛,也是灸治所用之物如中医用隔姜灸以引郁毒,透通疮窍,使内毒外发,也可作为外敷剂,藉药性而行气血,使气血运行旺盛而驱散毒气。姜能治病又能养生,是极好的保健良品,姜含有人体所需的氨基酸淀粉钙铁磷等养分,有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促进消化排泄及抗菌、抗原虫、解毒等诸多功能。自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于茶树而解。人们逐渐认识到茶不仅可以治病、清热解渴,且清香宜人《神农本草》认为茶有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等功效。对茶的性味《新修本草》作“味甘、苦、微寒、无毒”解;《本草纲目》改为“味苦、甘、微寒、无毒”虽然只调换了两个字的位置,但却符合了茶先苦后甘的实际味道。甘者补,苦者泻,可见茶是兼顾了补与泻的良药。李时珍认为饮茶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宜,因季而变,切不可乱饮之“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明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若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清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若虚寒及血弱之人,饮之既久,则脾胃恶寒,元气暗损,饮之即觉为害,不痞闷呕恶,即腹内洞泄。故备储说,以警同好”李时珍还十分重视茶叶的治病作用《本草纲目》中附方20余首**
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诊法、诊病、辨证和病案四大部分(1)诊法,是对病人进行检查,收集与病人健康有关资料的方法。四诊包括望、闻、问、切四种诊法。根据中医学理论,人体是个有机整体。局部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内部病变能够反映于外。这就是说,外部的疾病表现可以反映内在疾病的本质。所以中医在诊断疾病时,往往通过病人的自我感觉和医生观察到的病人的一些外在表现来推断病人内部的病理变化。如《素问》说“以表知里…以诊则不失矣”认为外在变化可以反映体内病变《灵枢》则提得更为明确“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脏波荡。若是则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应形。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认为体表的变化会正确地反映出内在的病变。这种“以表知里”的诊法理论,至今仍在临床上发挥巨大作用(2)诊病,亦称辨病,即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得出病名诊断。疾病的病名,是对该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出的概括与抽象。对疾病作出病名诊断,是临床内、外、妇、儿等各科应学习的主要内容(3)辨证,辨证是中医学的精华,为了弄清辨证的含义,首先要掌握症、证、病、辨证等概念(4)病案又称病历,古称诊籍,是临床有关诊疗等情况的书面记录。病案是临床医疗、科研、教学的重要资料。病案书写是临床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它要求将患者的详细病情病史诊断和治疗等情况都如实地记录下来
微信2614士大夫的香熏时尚:魏晋时男子熏衣之风尤为突出,如西魏时文帝曹丕好熏香,竟因香气太盛而致马匹受惊《魏书·方技传》载曰“马恶衣香,惊啮文帝膝”尚书令荀彧特别喜爱熏衣,时人称“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因而有“荀令留香”的典故(《襄阳记》)到了南北朝时期,据《颜氏家训》记载,贵族子弟已是“无不熏衣剔面”了。此时文人们写出了不少与香熏有关的文学作品如曹丕、曹植的《迷迭香赋》,傅咸、成公绥的《芸香赋》等。香学专著也开始出现如南朝范晔著有《和香方》其自序中载有关于各种香料特点和使用注意事项的论述“麝本多忌,过分即害;沉实易和,盈斤无伤。零藿燥虚,詹唐黏湿”(1)医、道用香:道家认为香可以辅助修道,东晋《太丹隐书洞真玄经》曰“烧青木香及熏陆安息胶于寝处头首之间者,以开通五浊之臭,止地上魔邪之气,直上冲天四十里”北魏道士寇谦之为每种斋仪都规定了相应的仪式,凡求愿、治病、超度亡灵等都须先起香火、拈香诉愿。葛洪《抱朴子内篇》载炼丹、斋醮时须焚香“凡作黄白,皆立太乙、玄女、老子坐醮祭,如作九丹法,常烧五香,香不绝”此时香药在医疗上的用法也日趋丰富,包括了内服、佩带、焚烧等方法《抱朴子内篇》中有不少涉及香的内容如论述香药之珍贵“人鼻无不乐香,故流黄、郁金、芝兰、苏合、玄胆、素胶、江离、揭车、春蕙、秋兰,价同琼瑶”另有入山辟蛇法“以麝香丸著足爪中,皆有效也”等《肘后备急方》载“六味熏衣香方”方用沉香麝香苏合香白胶香丁香藿香为医籍收录香方的较早记载。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也收录了苏合香龙脑香熏陆香等外来香药,并且在为多种香药作注时,多有提及“道家用以合香”之语;其《登真隐诀》则曰“因病入静,需四面烧香,安四香炉”此外《隋书·经籍志》中著录有《香方》(宋明帝撰)《龙树菩萨和香法》、《杂香方》《杂香膏方》等,虽然书籍已佚,但已经能够反映出当时香方的丰富繁荣状况了。此时由于江浙一带青瓷的兴盛,一时各种青瓷熏炉十分普及,如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南京市博物馆、苏州市博物馆的各类青瓷香熏炉(2)宫廷的香熏生活:隋唐两宋时期,皇亲贵戚和享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文人仍是用香的主要阶层,他们不仅继承了前人对香的爱好,还赋予其更加丰富的内涵:宫廷中用焚香来显示庄严和礼遇,并写进制度;权贵们将奇香作为炫耀的资本,用以互相比试;而文人则将焚香视作优雅生活的标志,将其发展成清玩之事。如《新唐书·仪卫志》中提到“朝日,殿上设黼扆、蹑席、熏炉、香案”这种制度在唐诗中也得到了反映,贾至《早朝大明宫》“衣冠身惹御炉香”杜甫和诗“朝罢香烟携满袖”等,可见当时确有朝会熏香之制。唐朝时海陆交通发达,国力强盛,四海来朝,各国都将自产的香药列为重要朝贡品,大量客居中原的胡商也多经营香药。唐王室在开元二年于广州设立市舶使,其最初的职能就是为王室采办包括香药在内的奢侈品。通过官方朝贡、民间贸易和海外采办,进入中原的香药日益充足。有了物质基础,喜爱香熏的权贵们便兴起了“斗香”活动。唐中宗时举办过一次高雅的比香大聚会,宗楚客兄弟、武三思以及皇后韦氏等诸亲属权臣在会上各携名香,比试优劣,名曰“斗香”至宋代“焚香”已发展成文人四般闲事(焚香、斗茶、插花、挂画)之一,成为高雅情趣的象征。文人们热衷于制作和收集香方,不少香方缘此而以其名、字、号来命名,如杨吉老龙涎香、丁晋公清真香、苏内翰贫衙香、徐铉伴月香等。宋代不少文人都撰有《香谱》从沈立、洪刍到陈敬,两宋出现的《香谱》类著作计有十数家;另有丁谓《天香传》叶廷珪《南蕃香录》颜博文《香史》等香学作品。香学专著的数量之众,足见文人熏香风气之盛。唐宋时期出现了大量以贵金属等材料制作的工艺精湛的香囊(或称“香球”)等香熏器皿,唐诗人张祜《太真香囊子》诗“蹙金妃子小花囊,销耗胸前结旧香。谁为君王重解得,一生遗恨系心肠”就是喟叹唐明皇李隆基与杨玉环生死别离后,见到所留遗物“香囊”而作(3)医疗用香的拓展:唐代出现了以外来香药为主要内容的《海药本草》药典《新修本草》也收载了安息香龙脑香等数十种香药。医家对香药的认识和应用经验较前有了很大提高,方书中香熏方剂的数量开始增多《千金方》《外台秘要》收录的熏衣香方防疫香方和一般焚香方有数十首之众如熏衣香方、湿香方、百和香、裛衣香方等。至宋代香药进口量大增,社会生活中处处用香,医家对香药的应用也更加熟练,大量香熏方剂出现在《太平圣惠方》《苏沈良方》等方书中《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更是专辟“诸香”一节,载芬积香、衙香、降真香、清远香等;香熏的应用范围亦有所扩大,涉及熏衣、防疫、祛秽、醒神、治疾等多个方面
解读慈禧太后的香发散药效~此方创制于光绪31年,尽管老佛爷已年逾七十,对爱发护发的兴趣丝毫不减,但无奈她晚年体弱多病,常患感冒,又累复发偏头痛。慈禧贵为至尊,好保养且又重仪表,即使一根头发都视为珍贵,最忌脱发。解读慈禧太后的香发散药效。慈禧太后在晚年很喜欢这种干洗“香发散”原因有这样两种传说(1)此方创制于光绪31年,尽管老佛爷已年逾七十,对爱发护发的兴趣丝毫不减,无奈她晚年体弱多病,常患感冒,又累复发偏头痛。洗头本是一件小事,但从洗头到晒发总要花费不少时间,体弱多病的慈禧总觉得是件麻烦事,不愿轻意洗头。然久不洗头易生腻垢,会发出汗臭气,觉得瘙痒。于是御医们为免除太后用水洗的麻烦,就特意为她研制了这种干洗方,取名“香发散”名称好听,效果也好,用时只将药粉撒于头上,用篦子梳理,就能取得洁发去腻、香发止痒的作用,解决了慈禧晚年不愿经常洗头的“心病”(2)慈禧贵为至尊,好保养且又重仪表,即使一根头发都视为珍贵,最忌脱发。据野史载太监李莲英谨慎伺候太后多年,但一次为太后洗头,不知是用力稍重,还是老年自然脱发,太后见水盆中掉落了数十根头发,一怒之下,太后打翻了铜盆,还严令将李重杖数十,以解脱发之恨。后来李莲英为太后洗头,总是心惊肉跳,万分小心。不过李毕竟是聪明之人,他买通了御医李德裕,李德裕又会同诸太医,遍查方书,搜索枯肠,最后终于制成了这种免洗干梳的“香发散”经老佛爷试用,除腻止痒效果明显,于是也颇受太后的喜爱。香发散作为护发美发用,不仅用法奇特少见,且从药物配伍看确也合理精当。方中零陵香檀香丁香白芷玫瑰花细辛苏合油及辛夷均为芳香之品,具有开窍通络、辟秽除臭、温养毛发作用。芳香药富含挥发油,有刺激扩张毛细血管、改善头皮血液循环、促进毛发再生的效果。而白芷细辛辛夷还兼具祛风止痛、燥湿止痒之功效。丹皮大黄能清热活血,又能加强全方抑菌杀菌的作用。诸药配合,可共奏洁发止痒、香发护发的效果**
桐树的特性~李时珍邻居有个七岁的小孩,平时面色黄肿,挺着一个大肚子,但能吃能玩。大人也没把孩子的病当回事。这年秋天李时珍发现这孩子的气色比原来好多了,大肚子也消失了,蹦蹦跳跳活泼得很。他很奇怪,便向孩子的母亲询问原因。母亲说前些时孩子到他小姑家去玩,见后山有棵树上长满了果子,就爬上去吃了个够。回来后吐了好多痰水,此后孩子的病就慢慢好了。那是一棵什么树,树结的什么果?李时珍寻思着。第二天他就找孩子带他去看看。孩子带着李时珍来到他小姑家的后山,在山坡上一棵一丈多高的树旁站住。李时珍定睛一看:这不是山里人称为茅楂或猴楂的山楂树吗?他向山里打柴的樵夫打听,才知道这种树和矮小的茅楂,都是山楂的一种。茅楂结的果实,山里人叫棠朹(qiu)子,酸甜可口,药店里收购。这种树结的果实叫羊朹子,果实稍大,味道也差不多,而药店没有当药收购.孩子在误食大量羊朹子后,把食积水肿病治好了,这证明不被药店收购的羊朹子与棠机子有同样的疗效。李时珍对这一发现非常高兴《本草纲目》把两种山楂作了详细的比较和解释,并附上邻家小孩这一病例。今天这两种山楂在药店都已混用*陶注桐有四种,以无子者为青桐、冈桐,有子者为梧桐、白桐。寇注言白桐、冈桐皆无子,苏注以冈桐为梧桐,华而不实者为白桐。白桐冬结似子者,乃是明年之华房,非子也。冈桐即油桐也,子大有油,其说与陶氏相反”关于桐,南北朝的医家陶弘景解释是,桐有四种,不结子的有青桐、冈桐,结子的为梧桐、白桐。北宋医家寇宗奭认为白桐、冈桐就都不结子。苏颂则认为冈桐是结子打油的桐树。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则说“结子而果实皮青的为梧桐,开花而不结实的为白桐。白桐冬天结的像子,那是第二年的花蕾,并不是子。冈桐即是结子窄油的桐,结子大”贾思勰的这种介绍与陶弘景的解释正好相反。对此李时珍亲自到农村去探访询查、观察求证。有农夫告诉他,白桐就是泡桐,叶子宽大,径约一尺容易生长。一位农夫说:泡桐木轻质虚,不会生虫遭蛀,是做家俱和柱子的好材料;另一位农夫说:泡桐树二月开花,白色的花象牵牛花,结的果实如枣一样,长寸余,果壳内有子片,轻虚如榆荚和葵实之状,成熟了果裂开,随风飘动;还有一位农夫说:油桐也叫花桐,青桐即是不结果实的梧桐“以今咨访,互有是否”通过询查问访,李时珍终于弄清了几种桐树的特性形状,回头再看陶弘景、寇宗奭、苏颂、贾思勰的不同解释互有是否,既有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对正确的他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他予以更正。李时珍就是这样谦虚好学,乐于也善于同劳动人民交流,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农夫渔樵亦为师,翻开《本草纲目》字里行间,无不闪耀着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光芒
微信2616郑板桥画竹神奇治疗肝郁症~郑板桥喜爱画竹。除了竹的风骨能表现他洒脱、豁达、坚忍不拔的精神追求外,还因为画竹曾治好过他的肝郁症。郑板桥原是个有大抱负的学士,博闻多才,满腹经纶。由于他性格孤傲,既不逢迎讨好,也不随波逐流,所以生活很清苦,兼之心忧天下,于是得了肝气郁结之症,时感胸闷不适,胁肋隐痛,胃口不佳。眼看他一天天消瘦下去,家人请医生来诊治。可他索性连医生也不愿见。一天他见窗外疾风下的竹子仍然枝节坚韧、不屈不挠,不觉触动了他的灵感,取过纸笔砚墨,画下了一幅清雅坚劲的《风竹图》画毕他自赏自叹,天天玩味,喜爱不已。从此他天天画竹。过了些日子板桥渐渐觉得胸膈宽松,胁肋隐痛慢慢消失,吃饭也有了胃口,气色竟转为红润且有光泽。恰巧好友张衡来访,见板桥病态全无,诧异地问“君用何回春之灵丹妙药?”板桥道“唯画竹耳,也不知何故”张略懂医道,沉思片刻,顿悟道“肝主疏泄,汝怀才不遇,忧国忧民,日火而忧郁伤肝。肝不疏泄则肝气郁结,方有胸闷叹息和肝脾不和的症状…然汝时常画竹,一来精神有所寄托和转移,感情上得以宣泄;二来观竹画竹时常感受竹子疏畅的神姿,心情不觉地随之开朗了;三来运气作画也使肝气慢慢疏泄。此汝画竹解肝郁的道理之所在”板桥闻言,深感有理。于是与竹结下不解之缘。郑板桥一生喜竹爱竹,痴竹迷竹,指竹作诗,写竹入画,咏竹言志,画竹传情。是郑板桥画出了竹的人格,又是竹成就了郑板桥的声名**
解读朱元璋与罂粟壳的药缘~朱元璋原是淮西一平民。他于元末大乱之际,揭竿而起。公元1359年义军在鄱阳湖战败,退到浙江省开化县古田山区。时值春雨连绵,由于饥饿和寒冷,一大批士兵染上了痢疾,朱元璋自己也病得不轻,身体虚弱得连马背都跨不上。他望着这支几千人的病号队伍不禁仰头长呼“天助我啊!”正在这危难之时,义军遇到了一位白发银须的采药老汉。老汉同情起义军的遭遇,第二天带着儿子挑来两只竹筐,一只放着研细的草药粉,另一只放着一袋白米。老汉用白米熬成“米汤”草药粉分成小包,然后叮嘱患病的士兵用米汤送服草药粉,朱元璋也照此服下。说来也奇服了几次后,痢疾竟止住了。附近村民们得知消息后,又送来了一批粮食和蔬菜,大病初愈的义军们如虎添翼,很快恢复了战斗力。朱元璋要酬谢老汉和村民们,老汉说“得民心者得天下,但望坐天下后体恤黎民百姓,便是对老朽和村民们的最好报答”1368年朱元璋打败了元军,建立了明朝,在南京坐上了龙庭宝座,在劝农桑、兴学校、抑豪强、御边患、崇节俭等方面做了不少有利于百姓安居乐业的好事。他派军师刘伯温去古田山区找到了采药老汉,老汉不愿做官享福,只告诉刘伯温当年为义军治病的中草药叫“罂粟壳”并告诫“巧用是味良药,滥用则是毒药”罂粟壳为罂粟科植物罂粟的成熟果壳。因其果实形似罂子,种子状如粟米故名罂粟。其壳入药名罂粟壳。由于它的果实能割浆熬制鸦片,故历代被严格控制栽培,不允许任何单位和个人私自种植《本草纲目》“罂粟壳性微寒味酸涩。多用于久咳久泻脱肛”罂粟壳含有生物碱,服用一定剂量能减少呼吸的频率和咳嗽反射的兴奋性,有镇咳之效;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对疼痛的感受性;有松弛胃肠平滑肌的作用,使肠蠕动减少而止泻;有敛肺涩肠止痛之效。服用罂粟壳极易成瘾,切不可常服,必须遵医嘱**
看中医应做到五个不要1不要化妆“望诊”对诊断非常重要,一定要让中医师看到你的“本来面目”2不要吃容易染舌苔的食物或药物:牛奶、花生等含脂肪多的食品容易使你的舌苔变得白腻;杨梅乌梅等容易使舌苔变黑;咖啡橘子以及维生素B2等可使舌苔变黄;就诊前刚喝热饮,可使舌质变红3不要使用气味浓烈的香水或护肤品4不要吃气味浓烈的食物如葱蒜以免影响闻诊的准确性5不做剧烈运动:脉诊是中医诊病的重要手段,就诊前应尽量保持心情平静,避免情绪急躁和剧烈运动等因素,对诊断造成影响
微信2617鳖~俗称团鱼、甲鱼,鳖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具有较高的医疗保健功效。我国食鳖的历史可上溯到春秋战国时代,一则“染指于鼎”的故事可以证明这一点《左传.宣公四年》载:公元前605年的郑灵公元年的一天,郑国大夫子宋与子家一起上朝,忽然子宋的食指无缘无故地颤动起来,就对子家说“以前我指颤时,都预示着有异味可尝,看来今天又有好吃的了”入朝后,果见厨师在杀鼋(大鳖)两人不觉而笑。子家把此事告诉了郑灵公。当鳖烧熟时,郑灵公将鳖肉分食众臣,偏就不给子宋,这本是开个玩笑,可子宋觉得伤了面子,一气之下,不顾一切地从鼎中捞起一块肉,弄得他手指都染满了汤汁,边吃边走了出去。灵公大怒,想杀子宋但又忍住了。不料反而被子宋抢了先,不久子宋便把郑灵公杀掉了。因吃鳖酿成一起“弑君”之祸,听来令人咋舌。于是后世就用“染指”一词来比喻“沾取非应所得的利益”这也为汉语增添了一则典故。鳖自古被列为餐桌上的珍馐,吃法多是清炖和红烧。相传,春秋时代齐桓公的近臣易牙,善烹饪,对食鳖颇讲究,他创制了一道名“鱼腹藏羊”的佳肴。鱼者,鳖也。此菜由鳖与羊合蒸,鲜美无比,腥膻全无。据说古人以鱼与羊组成“鲜”字,这道菜在南宋时又叫“鳖蒸羊”是宫廷名菜。又因北人以羊为鲜,南人以鳖为美“鳖蒸羊”可说是集南北鲜美于一盆,被美食家所称道,还名正言顺地成了国宴上的常备佳肴之一。抗战前夕京剧大师梅兰芳在徐州上演《霸王别姬》全城轰动。演出结束后,东道主设宴饯行,席中有一道菜:一只白瓷盆内几只鳖漂浮在汤上,四爪张开盆底是块块鸡肉,用筷子一拨,鳖的甲、壳、肉即行分离,食之其味似鸡似蛙;鸡块也酥软如豆腐,入口即化。梅兰芳连食两鳖,赞赏不已。问侍者此菜何名?侍者答“霸王别姬”诸客闻之,莫不拍案叫绝。原来鳖与别,鸡与姬,都是谐音,鳖鸡就是“别姬”配合得如此巧妙,令人回味无穷。鳖是美味佳品,历来都列位餐桌上的珍羞。但鳖的滋味不在肉,而在鳖甲四周的柔软部分,它下垂似的“裙”故名“裙边”味胶质浓糯,不肥不腻,细嫩鲜香,入口常令人回味无穷。相传五代时,一位有名的和尚法名谦光,精于饮食,平时他酒肉不忌,曾说过这样一句“但愿鹅生四掌,鳖留两裙”对鹅掌和鳖裙如此倾慕,这位和尚如无丰富的经验和体会,是难以说出这话的。另据《江陵县志》载:宋代仁宗皇帝一次召见江陵县令张景时问“所食何物?”张回答说“新粟米炊鱼子饭,嫩冬笋煮鳖裙羹”好一个“冬笋煮鳖裙”惹得仁宗皇帝还真羡慕不已。由此鳖裙成为点缀餐桌的一道名菜而享誉天下。史书明载从明代至清末,皇宫御膳谱中常提到的“水八珍”“中八珍”中都无不列有裙边这一珍。中国人喜欢食鳖,首先在于鳖的滋味极鲜,丰腴,营养也丰富。其次鳖还当作一种补虚疗疾的佳品。中医认为鳖肉味甘性平“滋阴、补虚、调中”有两大药用价值:一是滋阴清热,一是消肿散结。适用于“阴虚、痨热、骨蒸、痞疾、崩漏”等症。鳖因有“软坚”作用,还是抗癌食品。对于手术化放疗后处于康复期的肿瘤患者,身体较虚弱的,适当进补甲鱼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常吃鳖对肺结核低热、月经过多(或淋漓不尽)及肝脾肿大者也有一定疗效。但鳖重在“补阴”味滋腻,不属阴虚患者,或胃肠功能较弱者,则不宜多食,补而不当,可能变生他症。鳖吃法虽较多,然补虚宜于清炖为好。吃鳖还要注意选鳖。清代美食家袁枚认为“甲鱼大则老,小则腥”故应选择中等大小为好,滋味属上乘
微信2618孙思邈引线为娘娘“切脉”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怀孕十多个月了,不但不能分娩,并且得了重病,虽经宫廷太医的精心诊治,病情仍然不见好转。一天唐太宗对徐茂公说“爱卿可知哪里还有名医能治好娘娘的病?”徐茂公说“臣闻京兆华原有一名医叫孙思邈,疑难杂症一经他手,即可妙手回春”太宗听后说“既有这样的名医,卿可派人速速请他进宫,为娘娘除患,为朕解忧”徐茂公遵照太宗的吩咐,即派人火速去请孙思邈。孙思邈被召进宫中,唐太宗急忙让他给皇后治病。但在封建社会,由于有“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束缚,医生给宫内妇女看病,大都不能接近身边,只能根据旁人的口述,诊治处方。孙思邈是一位民间医生,穿着粗布衣衫,皇后的“凤体”他更是不能接近的。于是他一面叫来了皇后身边的宫娥采女细问病情,一面要来了太医的病历处方认真审阅。他根据这些情况,作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已基本掌握了皇后的病情。然后他取出一条红线,叫采女把线系在皇后右手腕上,一端从竹帘拉出来,隔着罗帐,捏着这条线为娘娘“切脉”根据丝线的抖动,片刻功夫,孙思邈即对娘娘的疾病作出了诊断。然后他向太宗禀告说“娘娘迟迟不娩,只需在中指上微刺一针即可,再吃几服汤药,娘娘的玉体就能康复”唐太宗欣然同意为皇后施针,宫女们遵从孙思邈的吩咐,便将娘娘的左手扶出帐外。孙思邈手持银针,在皇后的中指(中冲穴)上迅速刺拔。针后不久,皇后果真顺利分娩了。随后孙思邈又为皇后开了药方。皇后服药后,精神日渐好转。不多日,居然能下床走动了。皇后病愈康复,太宗龙颜大悦。一日群臣朝贺,太宗将孙思邈宣上金殿,命他执掌太医院。但孙思邈立志为民治病,不愿在朝做官,对太宗的任命婉言谢绝。太宗不好强留,又赏他黄金千两、绸缎百匹、金牌一面。临别时太宗亲率文武百宫,依依不舍地将孙思邈送出京城**纪晓岚作诗吊唁庸医的趣闻**清朝乾隆时代的著名学者纪晓岚,学识渊博,才思敏捷。他工于诗词,尤其擅长于属对作联,曾说过“天下无不可对之联”的大话。他能言善辩,有铁齿铜牙之称,加之为人幽默风趣,诙谐滑稽,时人称他为“小东方朔”传说纪的家乡有位半路出家的医生,读了几本医书,便俨然以名医自居,医术不高,可架子倒不小,请他看病诊金高,出诊要坐轿子,留饭需有鱼、肉等佳肴。如此苛刻条件,富户都觉得开销太大,经济负担过重,至于贫苦大众,更是望门兴叹,不敢求医。加之他不过只有书本上的理论,便以为天下无不可治之病,其实他缺乏实践,胡乱用药,找他看病的少数患者,皆疗效很差,更严重的是常发生医疗事故,误诊错治,致死人命屡有出现。开诊时间不长,便门庭冷落,无人问津,不久这位医生因抑郁而去世了。纪晓岚一次返乡探亲时,听到这段轶闻,顿时不胜感慨,觉得医生这个职业有它独具的特殊性,用药治病关系到一个人的宝贵生命的安危,是非同一般职业的。有感而发,遂援笔题诗一首以吊唁之。其诗曰“半路充国手,开方乱画符。出诊须坐轿,留饭要有鱼。不明财主弃,多故病人疏。怜君九泉下,冤鬼扯髭须”诗句一出,乡人争相传抄、吟诵,传遍城乡。全诗寓庄于谐,含义深刻,对这位庸医的丑恶嘴脸与不端行为,描绘得生动,形象,入木三分,是诗坛上珍贵的小品,耐人品读。特别是第五句和第六句,把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著名诗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更换了两个字的位置排列,并用了一个“才”字的谐音字“财”字,就产生出了另外一种新的意境,使内容更加贴近生活,符合实际,真不愧是文人中高手的大笔
解读菟丝子养肝明目~从前江南有个养兔成癖的财主,雇了一名长工为他养兔子,并规定如果死一只兔子,要扣掉他四分之一的工钱。一天长工不慎将一只兔子的脊骨打伤。他怕财主知道,便偷偷地把伤兔藏进了豆地。事后他意外地发现伤兔并没有死,并且伤也好了。为探个究竟,长工又故意将一只兔子打伤放入豆地,并细心观察,他看见伤兔经常啃一种缠在豆秸上的野生黄丝藤。长工大悟,原来是黄丝藤治好了兔子的伤。于是他便用这种黄丝藤煎汤给有腰伤的爹喝,爹的腰伤也好了。又通过几个病人的试用,断定黄丝藤可冶腰伤病。不久,这位长工辞去了养兔的活计,当上了专治腰伤的医生。后来他把这药干脆就叫“兔丝子”由于它是草药,后人又在兔字头上面冠以草字头,便叫成“菟丝子”“菟丝子”又名吐丝子、菟丝实、无娘藤、无根藤、菟藤、菟缕、野狐丝、豆寄生、黄藤子、萝丝子等,为旋花科植物菟丝子的种子。有“续绝伤、补不足、益健人”之功《名医别录》谓其有“养肌强阴、坚筋骨”的作用。中医认为菟丝子味辛甘性平,入肝肾经。具有补肾益精、养肝明目、安胎的功效。可用于腰膝酸痛、阳痿、早泄、遗精、遗尿、尿频余沥、耳鸣、头眩眼花、视力减退、先兆流产、带下等症**蚌粉青黛散治疗痰饮咳嗽的典故~蚌粉青黛散是中医用来治疗痰饮咳嗽的,关于这则方药,还有一个有趣的典故。北宋宋徽宗赵佶有个十分宠爱的妃子,却突然咳嗽咯痰,日夜不休,且头面部肿大如盘。于是急诏皇家太医院医生诊治,太医院的医生不知妃子所患何病,不敢贸然下药。徽宗无奈,召来太医院的李某,命他当众“立状”:三天之内治好妃子之病,否则杀头。真是伴君如伴虎。李太医忧心如焚,自知没有把握治好妃子的病,必死无疑了。他回到家中,与妻子抱头痛哭,正在这时,街上有人叫喊“卖咳嗽药,一文钱一贴,吃了马上止咳”李太医一听,心想:反正是一死,何不买来一试呢?遂派家奴去买了十贴,打开一看,原来是些浅兰色的药粉,于是将三贴合并为一贴,亲自煎好,自己先服下,隔了好久,未见有任何不适,就将余下的药仍以三贴合为一贴,带入禁宫给予妃子,并请两次服用。妃子服药后,李太医照例侍候在外室,整整一夜坐立不安。翌日早晨,妃子传出话来,说服药后一夜未咳,面肿也消了。李太医听了,大喜过望,一下子瘫倒在坐椅上。徽宗也为妃子的怪病闷闷不乐,闻太监奏道:昨晚妃子只进药一剂,玉体已得安康。不免有几分诧异,急忙起驾赶往妃子处探视,一看果真如此。徽宗大喜,一下子赏赐给李太医大量黄金和布匹。李太医从死亡边缘到获得重赏,几乎怀疑自己是在做梦。李太医考虑,病虽安宁,倘若皇上向我索取药方,我便无以对付。因而又令家奴门前等候那位卖咳嗽药的人,特地请到家中,同他对饮谈天,并以百金购取他的药方,得知是蚌粉一药放在新瓦上炒得通红,拌青黛少许即成。李太医又问药方的来由,他说“我壮年从军,如今年老被淘汰,不久前见到主帅有此单方,故剽窃得来,因此单方容易办到,故且借此方以度晚年生计”李太医听了之后,便将他终身供养。后来的“黛蛤散”即由本方脱胎而来,只不过蚌粉换成蛤蜊粉罢了。
微信2620中药隐名~隐名就是利用双关、借代、析字、藏字等手法,将意思显示在言语之外,须经分析解释才能明白。中医、中药的隐名,实际上是一种秘密传递中医、中药信息的方法,其意思表达隐晦曲折。中药隐名起源很早。唐代元和年间,西蜀有位叫梅彪的文人,撰《石药尔雅》“所集诸药隐名,以粟、黍、荞、麦、豆为五牙”不知道梅彪集药,何以隐名?也许是保密,也许是故弄玄虚。而明清一些江湖医生将中药隐名“不过是市语暗号,欺侮生人”(明人小说《生绡剪》)但虽然如此,他们所作的隐名,也真是挖空心思,颇有文化气息。有些中药隐名,大概是为防止病家对不雅药物随意联想而设比如金汁、人中白、人中黄、五灵脂、蚕沙、血余炭等。这些药物或从人及动物的尿液、粪便中提取而得,或是毛发、指甲的制成品。这些药物若不用隐名,那病家知道药物的来源,恐怕就难以下口了。有些药物隐名是为了提高疗效,而用隐名来防止病人“知情”据说旧时天津有一位名叫陈方舟的医生,就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一件事:有位富商得了重病,陈方舟医生给他开了个药方,要他连服三剂以后再来复诊。商人服完三剂以后,觉得病症仍然没有好转,于是另请名医施今墨先生为他治病。施老先生诊脉以后,又看了看陈方舟医生开的药方,只见药方上写着“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于是告诉富商可以仍按此方连续服用。但富商连说不行,硬要施老另开处方。施今墨发现眼下无法说服富商,只好挥毫写下这样一张药方“鬼益、杨枪、松腴、国老”商人如获珍宝般地走了。富商按施今墨的嘱咐,连服20剂后病果然好了。于是富商携厚礼向施老致谢,施老却要他去感谢陈方舟医生。富商不解,施老告诉富商,他所开的处方,实际上就是陈方舟医生开的处方,只是换了一个说法并增加较多的剂数而已。施老处方上的“鬼益”就是“人参”,“杨枪”就是“白术”,“松腴”就是“茯苓”,“国老”就是“甘草”这四味就是有名的“四君子汤”是用来补气的。商人一听恍然大悟。施老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能够掌握患者的心理,通过变换药名,使他能够好好地配合医生的药物治疗**
朱元璋与柿子关于凌霜侯的典故~朱元璋幼时家贫,常以乞讨为生。一年秋天,几天没讨到东西吃的朱元璋饿得头昏眼花,四肢无力。突然眼前一亮,发现废墟上的一株柿树上结满了金灿灿的柿子。朱元璋爬到树上摘柿子吃,总算得以果腹。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一次领兵打仗再次经过,发现那株柿子树依然挂满果实。想到这株柿树曾救过自己,便把身穿的红色战袍披在柿子树上,封它为“凌霜侯”明《嵩书》中载有“戌午大旱,五谷不登,百姓倚柿而生。初冬削柿作饼,鬻钱完赋,即以批曝于杂橡实、荆子磨面作糊啖之,遂免流移”可见朱元璋饥时吃柿很可能确有其事。柿子又名鲜柿、绿柿,秋冬季采收,经脱涩成熟后食用。柿子可制成柿饼、柿干等食用,柿饼表面的白色结晶体称为柿霜,润肺力强。柿子性味甘涩寒,入脾胃肺经,有清热润燥,生津止渴,养阴止血之功,适用于燥热咳嗽,痰中带血,胃热伤阴,烦渴口干,痔疮下血等《名医别录》言“软熟柿解酒热毒,止口干,压胃间热”《本草经疏》言“鼻者肺之窍也,耳者肾之窍也,二脏有火上炎,则外窍闭而不通,得柿甘寒之气,俾火热下行,窍自清利矣”《随息居饮食谱》言“鲜柿,甘寒养肺胃之阴,宜于火燥津枯之体”《本草纲目》言“柿乃脾肺血分之果也,其味甘而气平,性涩而能收,故有健脾,涩肠,止嗽,止血之功”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空腹食柿子。柿子含大量的柿胶酚单宁胶质,这些物质遇到酸会凝结成不能溶解的硬块,大的硬块停留胃内形成“胃柿石症”轻者胃疼恶心呕吐,重者会引起胃出血或胃穿孔。此外柿子不可与螃蟹同食《本草图经》言“凡食柿不可与蟹同,令人腹痛大泻”《饮食须知》言“同蟹食,令腹痛作泻,后呕吐昏闷”
微信2621中医文化医药诗词赏析【1】藿香入药叶多功,洁古东垣用颇同。佳种自生边海外,奇香半出佛经中。安胎不使酸频吐,正气须知暑可攻。噙漱口中能洗净,免教恶秽气犹冲。注:本诗出自清·赵瑾叔《本草诗》按:藿香味辛微温无毒,入肺脾二经《南州异物志》云:藿香出海边国,形如都梁,叶似水苏,可着衣服中,用充香草。佛经当中多有记载,如楞严之兜娄婆香,法华之多摩罗跋香,金光明之钵怛罗香,涅槃之迦算香,皆藿分名。其气清芬微温,善理中州湿浊痰涎,为醒脾快胃、振动清阳妙品。洁古、东垣惟用叶,为能敷布宣发也。芳香能助中州清气,胜湿辟秽,故为暑湿时令要药。辛温入肺以调气,甘温入脾胃以和中,故入发表药则快气,入补脾药则益气,入顺气药则理肺滞,有清上治中之功。胎前呕酸,同甘草末下。去口臭,煎漱。藿香正气散用藿香苏叶云苓白芷槟榔厚朴陈皮桔梗半夏炙草姜枣水煎,治四时不正之气,内停饮食,头痛寒热,霍乱吐泻,或作疟疾【2】柴胡~芦头豹子独称雄,须记柴胡忌火烘。和解少阳表里半,热寒疟疾往来中。胁疼堪止睛无赤,口苦能除耳不聋。种别鄞州宜怯症,参芪偕力奏肤功。注:本诗出自清·赵瑾叔《本草诗》按:柴胡味苦微寒无毒,入肝胆二经。其根似芦,头有赤毛如鼠尾,独窠而长者佳。雷公曰:凡采得银州柴胡,去须及头,用银刀削去赤薄皮少许,以粗布拭净,锉用。勿令犯火,立便无效也。少阳经药,性主升腾。理肝胆,善和解。祛时疾内外热不解,治邪气半表复半里。寒热往来,伤寒疟疾,胸胁满痛,热入血室。行肝经逆结之气,止左胁肝气疼痛。善平肝胆三焦包络相火,疗头痛眩晕、目昏、赤痛障翳、耳聋耳鸣等疾。产银州者名银柴胡,可疗虚劳复受邪热,因邪热而愈成劳损者。得益气药,升阳气。得清气药,散邪热。得甘草,治余热伏暑。得朱砂猪胆汁治小儿遍身如火。配人参治虚劳邪热。配决明子治眼目昏暗。佐地骨皮治邪热骨蒸。和白虎汤,疗邪热烦渴。行厥阴,川连为佐。行少阳,黄芩为佐**
乐善好施勤奋致学的名医丁甘仁~丁甘仁是近代著名的中医临床家教育家,早期曾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培养中医人才,成绩卓著。他精通医理,诊治得法,临床诊治多有奇效。同时他同情弱者和贫困人民,因此得到病人的信任和义务宣传,从而使他在上海的名声逐渐大起来(1)乐善好施:丁甘仁乐善好施,对病者不论贫富,一视同仁,尤其是劳苦大众前来求诊,常免收诊金,甚至赠送药物。他热心于公共福利事业,有时将自己所得诊金尽助学校、医院及慈善机关,如免费就医给药,以及施粥饭,施棉衣,办义学,兴养老院、育婴堂等。在乡里间,亦乐于为群众谋福利,如举办武(进)丹(阳)荫沙义渡局、孟河接婴堂、孟河敬老院、通江市文社等。平日捐款修桥铺路,从无吝色。丁甘仁医术好,品德高,他热心为群众服务的精神为群众所敬仰,邻里亲友传诵至今不辍(2)勤奋致学:丁甘仁学识渊博,除重视钻研《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四大中医经典外,还攻读《脉经》《医门法律》《张氏医通》《温热经纬》《世补斋医书》等著作,并指定为门生的必修书籍,经常向学生提问和考查成绩,以资鼓励勤学,因而学业优异,人才辈出。他对自己的学习要求也十分严格,他每于诊余之暇,阅读《内经》之学,深有心得,兼读《医宗金鉴》各科心法要诀,因该书方药普及实用,有助于临证选方。据门生传说丁甘仁每于夜晚勤读,书房窗口灯火通明至夜阑而熄火。他学以致用,往往引用背诵《内经》重点词语而书诸方案,使之理论联系实际,既可引起学生重视理论,又增进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故丁氏医案有理有法,详书舌苔、脉象,诊断正确,然后因病辨证,因证处方,对后学颇有启发。丁甘仁中年已驰名海内,晚年精神矍铄,诊务十分繁忙,但他仍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他平时教导认真,授徒严格,深获学生与病人的尊敬和爱戴。当年孙中山先生曾以大总统的名义赠以“博施济众”金字匾额,悬于上海旧白克路人和里诊所大厅,以示表扬
中药在戒毒(1)疏风化热法:适用于戒断早期,一般在停药5~6小时出现。由于风邪火毒侵犯经络,燔炽肌表,毒气蕴于内而发于外。症见出汗,汗毛竖立,恶寒,涕泪流,肌肉筋骨酸痛。甚则肌肉震颤,唇暗红,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方用五虎汤加减。常用的药物还有金银花连翘麻黄蝉蜕花粉等(2)清热解毒法适用于戒断中期,一般于停药后五六日出现。阿片烟毒性温,郁而化火,火毒内蕴三焦,充斥血脉,正邪相争。症见发热烦躁,口渴喜冷饮,寒战鼓栗,精神呆丧,焦虑恐慌,谵妄如狂,肌肉抽动,或呕吐痰涎,腹痛便秘,或腹泻下注,小便黄短,唇暗紫,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或滑数。方用清瘟败毒饮加减。此法常用的药物还有松叶蒲公英南瓜藤汁(叶、粉)甘草木棉花金牛草等(3)毒邪入血—活血化瘀法:长期吸毒,毒邪进入血脉之中,扰乱了气血的运行,气为之逆乱,血为之瘀滞,或伤及五脏,耗伤气血,而为气滞血瘀、气虚血瘀、寒凝血瘀。基本表现为头痛、牙痛、胃痛、腹痛、关节痛等诸痛,疼痛如针刺刀割,或痛如蚁噬,伴有奇痒,常在夜间加剧。面色黧黑,身体羸瘦,肌肤甲错,口唇爪甲紫暗,女子闭经。舌质紫暗或见瘀斑瘀点,脉象细涩。其治疗或为行气活血,或为温阳活血,或为益气活血。以川芎元胡丹皮活血行气止痛为主药,辅以枣仁菖蒲养心安神,又兼敛汗生津、开窍和胃的疗效,佐以法半夏枳壳降逆气、消痞积。或以川芎延胡索活血化瘀,配合白芍柔肝缓急,天麻平肝熄风,附子温肾助阳,甘草调和诸药。或以当归血竭配伍西洋参川连牛黄白术黄芪甘草黄柏七叶一枝花等,该方具有解毒祛邪、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固本安神的作用。常用组方有延胡索红花川芎降香萝芙木缬草地不容白屈菜岩陀夏天无蛇毒洋金花、祖师麻红景天等(4)缓解症状—通腑泄浊法:目前使用阿片类药物如海洛因吗啡杜冷丁等,其用药途径多为烫吸或静脉注射(肌肉注射)毒浊之气由口鼻而入,吸而犯肺,郁闭肺气,肺气失宣;食而入胃,侵蚀脾胃,胃肠郁闭,腑气不通;烟毒之气直接入血,伤津耗血。症见哈欠不断,涕泪涟涟,畏寒肢冷,肤如鸡皮,心烦意乱,言语无收,哭闹无常,彻夜不眠,甚则欲死,纳呆不食,疲乏无力,形体消瘦,腹痛绵绵,大便秘结,甚则数日不行,面色萎黄,甚则黧黑,身痛骨痛,骨痒,小便不畅,性欲淡漠。舌质紫暗,苔薄黄,亦可见灰、黑、燥而少津,脉弦涩。以大柴胡汤合黄连泻心汤为基础方拟仙方戒毒灵。特点为重在荡涤毒浊,通腑泻实,毒浊之气从下而排,三焦若通,可使脏腑郁结功能渐复,诸症皆缓。此法常用的药物还有芒硝番泻叶金钱草芦荟等(5)药物依赖—健脾化痰法:阿片类药物依赖初始一般多由鼻道引烟毒入体内(追龙)肺为五脏之华盖,开窍于鼻,朝百脉,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烟毒由鼻道而入,肺先受之,宣肃失职,不能通调水道,津停为痰;食而入胃,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症见面色青灰无泽,头晕心悸,吐清水涎沫,不思饮食,食则欲呕,腹痛腹泻,胸闷嗳气,伴哈欠流涎,恶寒怕冷,倦怠乏力,或咳嗽痰多性粘色白易咳或浓痰,胸闷,甚则气喘痰鸣,舌淡苔白腻,脉滑。方用理中汤合厚朴温中汤加吴茱萸、枳实等,温中祛寒、健脾燥湿、调畅气机为法。或二陈汤加减祛痰、镇咳、抗炎、平喘,改善戒毒患者痰液黏滞。常用的药物有茯苓白术陈皮半夏干姜瓜蒌竹茹等(6)久吸瘾发—熄风止痉法:久吸阿片耗气伤阴,肝阴肝血不足,肝阳不潜,风阳上扰而致肝阳化风或阴虚风动。症见头晕头痛,口苦耳鸣,四肢痉挛,肌肉震颤或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黑蜂拔毒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