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姜堰太无聊聊了有公义动吗

维护公平正义 为中国法治添动力
来源:赣州市公安局章贡分局
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最受瞩目的一个主题就是依法治国,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必将会成为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将为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着力点。
法治是现代社会最核心的价值、最突出的标志,也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在当今中国社会,依法治国有其基本的价值追求,就是坚决维护宪法法律的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公平和正义是千百年来人类不懈追求的一种美好社会理想和愿望,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向往和追求。他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政治主张和价值追求,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从法律和法治理念角度来讲,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是现代社会人们的一种法治理念,即社会成员都能够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公平的实现自己的权利义务,并受到法律的保护。
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就是要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过程中,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以法治全面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殷切期待。是我国公安工作的生命线。对于公安机关和广大公安民警而言,公平正义是公安执法工作的最终目标。所以,必须引导和促使广大公安民警牢固树立公平正义理念,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和能力,更好地担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任。
作为公安机关一线执法人员,在守法的基础上,科学严格执法,进一步牢固树立严格依法履行职责的观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观念,进一步强化证据意识、程序意识、权限意识和接受监督意识,既要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执法,又要坚持理性平和文明执法,不断提升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努力实现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主要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是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提高法治意识。一个人的思想意识直接决定人的行动,一个人的思想有问题、价值观念有偏差,会直接体现在行为上。我们应该认清形势,充分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加强义务感、责任感,将对群众负责、对法律负责有力结合起来。提高民警的法治意识。真正把以人为本、执法为民、公平正义、严守法纪等理念深入人心,落实到每个执法行动中去,贯穿到每一个执法动作,切实提高队伍整体的法治意识、执法水平和队伍建设水平。
二是不断提高执法水平。法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加上社会治安形势的不断变化,应该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若不学法,不懂法,就形成执法滞后于立法,更谈不上依法执法。执法民警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执法质量的好坏和执法水平的高低,因此,加强民警业务学习培训、实践,针对不同岗位、不同警种的实际工作需要,有计划、有步骤的重点学习。在不断增强民警法律业务素质的同时,提高民警统筹运用法学、警学和智慧、策略的能力,提升服务群众工作水平,实现执法目的与执法形式的有机统一,实现法、理、情的有机统一。
三是公正执法,提升执法形象。执法活动贯穿于整个公安工作的始终,能否公正执法关系到整个公安机关的形象,也直接影响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方略。公正执法有助于改善人民警察的形象,密切警民关系,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所以,我们应当严格按照依法执法、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的原则,精减办事环节,优化办事流程,减少群众不必要的负担,做到心中无私。真正为民办实事、解决难题,提高群众的信任度、满意度和支持度,让公安形象在群众心中高大起来。
四是加强执法监督。健全完善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提高执法工作透明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及时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有必要的情况下,对一些执法活动进行现场监督,对各项执法活动及时督察,以敦促执法活动公开、公正。通过强化纠错整改,规范执法行为,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执法违法问题发生,确保民警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使公平正义以看得见的方式得以实现,让人民群众从每一件案件的办理、每一件事情的处理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法治,实现公平正义,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道路上,公安机关应该是排头兵、是维护者、是监督者、更是践行者。所以,我们更应该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不断提高执法水品,实现公平公正执法,成为一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带头兵,为全面推进社会法治贡献一丝绵薄力量。
水西派出所 刘庆斌
(值班编辑:张磊) &&&&中国赣州网新闻热线:
中国赣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中国赣州网—赣州晚报”、“中国赣州网—新农民周刊”、“中国赣州网”的所有文字、图片或音频、视频内容,版权均属赣南日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赣南日报社授权不得转载。已获授权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赣州网”,违者赣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赣州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请与本网联系。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
客家新闻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 ICP备案/许可证号:赣ICP备号-1  
联系电话: 投稿邮箱: 新闻宣传质量监督电话/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打开明眸的小站,播放置顶的那首歌,静静读完一篇文章,面向心灵,环抱自己。
《积极的人》刘瑜——要不要太积极
PHOTO: 马芸儿 &
到现在基本上已经可以肯定,我之所以没法和Miriarn成为好朋友,就是因为她太积极向上了。
Miriarn,一个德国女生,身材高挑,举止优雅。长相嘛,这么说吧,大家说起她的时候,都不叫名字,直接说&我们系那个德国美女&。
她比我低一级。2003年夏天,参加我们系的&过关考试&,听说我前一年考了优,就跑来找我&取经&,我们就这么认识了。那个时候,我到美国之后的新鲜劲还役有完全过去,对于交朋友,还有一种收藏癖,就是各个国家的朋友,都想收藏一枚,看着坐在对面笑眯眯的美女,又在脑子里走了一遍我的朋友地图,于是决定,要在我的地图上插上她这面美丽的德国小旗。
那个周末正好请朋友吃饭,就把她叫上了。
过了一段时间,她去听歌剧,也叫上了我。
然后我又叫了她喝过一次咖啡。
然后她又叫了我去她家开一个Party。
多好的开端啊,接下来,本来应该是一个德国女孩,和一个中国女孩,在纽约这个世界都市,谱写一曲世界人民心连心的新篇章。可是,全不是这么回事。我们俩好不容易把中德友谊加温到30度以后,温度就再也上不去了。扔再多的柴好像也不管用了,就是眼泪给火熏出来,也不管用了。
究其原因,就是她这个人太积极,而我太消极。如果说到我们系某个教授,我刚想说他的坏话,她就说:啊,他太棒了&&说到某个学术会议,我刚想说太无聊了,她就说:那个会让我真是受益匪浅&&说到写论文,我刚想哭诉,她却说:我真的特别享受写论文&&
而我觉得,检验友谊的唯一标准,就是两个人是否能凑在一起说别人坏话。
跟她在一起,我越来越惭愧。生活对于她,光明、灿烂,好比一件量身定做的小旗袍,穿得到处服服帖帖,穿在我身上,却是要胸没胸,要屁股没屁股,真是糟蹋了好布料。
就算我努力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释说,中国,这样一个第三世界国家,和德国,这样一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出非常不同的性格,有它的历史必然性,可还是,看她穿着有前有后的小旗袍,羞愧难当。
于是,我不太跟她玩了。
昨天,在系里碰见她。她刚从印尼做调查回来,照例是满面春风。
我问:你调查做得怎么样啊?
很好!她说。
去那样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国家,会不会孤单啊?
不会,怎么会呢?!
这个学期忙吗?
嗯,我有两个会,三个论文,一个助教的职位&&她振奋的声音,劈劈啪啪在我眼前开放。在她振奋的声音里,我又看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虫子,怀着自己那点焦虑,就像揣着万贯家产,贴着墙角,灰溜溜地往自己虚构的、安全的阴影里爬。
编辑:安尊
《走进生命的学问》周保松——决心做个公正的人,就像投入爱情一样,路途中总有可能会受伤。但我们不会因为爱的风险太大而放弃去爱。因为公正和爱,是我们生命中重要的价值。
PHOTO: Roger晓德&&
& & & &各位同学,我们这门政治哲学课,讲到这里,已近尾声。这三个月,我们一起研读了当代最主要的政治理论,包括功利主义、自由平等主义、放任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社群主义。这是一段不易走的知性之旅。在课堂,在小组导修,在原典夜读,在网上论坛,都留下大家努力思考热烈讨论的痕迹。我希望,这些痕迹,会为你们的大学生活添上浓浓一笔,并长留于记忆当中。每年去到此刻,我总是如释重负,却也依依不舍。在这最后一课,我想多说几句。
  一门学问,如果能让你茶饭不思,教你辗转反侧,并改变你看世界看人生的方式,那它一定已走进你的生命。它不是你要应付的功课,不是无可无不可的一堆术语,而是成了你生命的真正关怀。政治哲学,能够走进各位的生命吗?我们课上讨论过的自由平等人权公义,能够激起你们的知性热情,并继续引领大家的思考吗?抑或你会反问,在这样的时代,我们如此认真探究道德和政治,真的有意义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让我们回到第一课。世间之所以有政治,因为我们希望好好活在一起。在一个资源适度匮乏而各人有不同利益的社会,要好好活在一起,就必须建立起公平合作的制度。这套制度,将界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决定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并公正地解决人与人的纷争。也就是说,我们希望它不是建基于暴力恐怖欺诈,而是建基于我们能够合理接受的理由。
  这是政治哲学思考的起点。我们不要小看这个起点,因为它告诉我们,没有制度是命定不变的,没有压迫是非如此不可的。所有制度皆人为之物,并以这样那样的方式限制我们的自由和决定我们的命运。因此,作为具有理性能力和正义感的个体,我们有最基本的权利,要求这些制度必须是公正的。自启蒙运动以来,现代政治最深的信念,是权力源于自由平等的人民,所有权力的行使,必须得到人民的认同接受。政治哲学不是关心权力如何操作,而是关心权力如何才有正当性。换言之,我们不将社会当作自然状态式的斗兽场,人们无时无刻活在贪婪恐惧当中,彼此奴役互相压迫。不是不会如此,而是不应如此。现实政治当然有暴力丑陋的一面,但我们不愿意接受这个实然就是应然,也不愿永远停留在这个状态,而总是希望通过制度变革和社会转型,克服和超越这种状态。
  因此,政治哲学的任务,是认真探究基于什么道德原则,实践什么价值,公义社会才有可能。我们千万不要轻省地说,所有制度都是人吃人的东西,本质上没有任何分别。毕竟从奴役到自由,从专制到民主,从歧视到尊重,人类走了很长的路,无数人为此牺牲,而这中间是有极为根本的分别。
  这个分别体现在哪里?体现在制度如何对待人。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实实在在有血有肉会受苦会恐惧会屈辱,拥有自己的人生计划并渴望得到他人承认的个体。这些个体,脆弱但独立,微小却完整。判断一个制度的好坏,最重要的基点,是看它能否给予这些个体平等的尊重和关怀,能否令这些个体感受到活得像个人。所有对制度的思考,都离不开人,离不开对个体生存处境和命运福祉的关怀。不是说民族国家宗教阶级政党这些&大我&不重要,而是这些&大我&的存在如果不是要解放人实现人,而是压迫人异化人,我们就有理由改革甚至放弃这些制度。
  这不是什么艰涩难懂的东西。只要我们用心,我们就会看见那些老弱无依的人,那些受到残暴对待却有冤无处诉的人,那些因为思想而失去自由的人,那些因为贫穷而失去机会和尊严的人。这些人就在我们身边,不起眼地默默活着。只要我们看见,就能体会他们承受着多大的不幸苦楚。这些不幸苦楚,在很大程度上,是制度不公造成的。如果我们渴求公义,就必须改革制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少同学听到这里,或会马上说,你说的都有道理,但一离开课室,这些全是乌托邦。第一,真实世界充斥尔虞我诈,现实政治尽是争权夺利。在一个不公正的世界追求公正,犹如螳臂挡车,毫无作用。第二,当你身边所有人都蔑视道德,并善于利用既有游戏规则为自己谋得巨大好处时,你不仅不参与还要提出挑战,这是傻瓜所为。我们为什么不做旁观者,为什么不坐顺风车,为什么不融入体制,却要选择另一条艰难得多的路?!
  这两个问题,不仅关乎个人的生命安顿,更关乎我们为之向往的政治理想能否有实现的可能。道理不难理解。我们的社会,离正义还很远。我们每天睁开眼睛,见到的往往就是强权当道贪污横行权利不彰弱者受压。有的时候,我们甚至必须蒙起眼睛捂起耳朵,内心才得片刻安宁。我们很清楚,这个世界没有救世主,也不可能寄望既得利益者会主动放弃特权。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靠人的努力,必须要有很多很多人站出来,一起去推动社会转变。但从个人利益的观点看,&我&真有站出来的理由吗?借用村上春树的说法,我们真的有理由站在鸡蛋的一边,而不是站在象征体制的高墙的一边吗?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人都会选择高墙。而我们今天的大学,基本上也成了高墙的一部分,并以为既有体制提供&人力资源&为务,而非以培养出具价值意识和反思意识的公民为本。大学离高墙愈近,愈失去她的灵魂.。正因如此,我想你们真正的困惑是:&如果我真的看到他人的不幸,感受到世界的不义,那么面对如山的高墙,我仍然有理由选择做鸡蛋吗?我这样做,注定徒劳和注定活得不好吗?&这是求己而非责人的切身之问。理想与现实之间,好像有着永远无法逾越的鸿沟。个体身在其中,遂面对无尽拉扯。怎么办呢?我实在不能随意的说,往高墙靠吧,这样轻松自在得多。但我也不能轻省的道,做鸡蛋吧,就算跌个粉身碎骨也是值得。毕竟,那是你的生命,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生命的轨迹,任何选择都会受到一己的个性能力出身家庭际遇等影响。因此,对于&我该如何活&这一实存问题,不可能有简单划一的道德方程式为我们提供答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尽管如此,在这最后一课,我还是希望和大家分享一点体会。这点体会,虽然平常,却是多年来我从生活中领悟到的一点道理。
  我的想法是,既然我们只能活一次,我们就应该认真对待自己认真对待价值,并尽可能要求自己依信念而活。我们不是在世界之外,而是在世界之中。我们改变,世界就会跟着改变。我们快乐,世界就少一分苦;我们做了对的事,世界就少一分恶;我们帮了一个人,世界就少一分不幸;我们站起来,那堵看似坚不可摧的高墙就少一分力量。
  这个道理很简单,却是真的。我们常常感到无力,因为我们自觉太卑微,以为什么也改变不了。既然什么都改变不了,也就不必坚持什么;既然没什么好坚持,是非对错遂不必在意。这样一直向下滑,尽头往往就是妥协犬儒虚无。
  但什么是改变呢?当然,我们不必要求自己随时牺牲小我完成大我,那是不必要的严苛;我们也不应期望仅凭一人之力便可于旦夕之间摇动体制,那是过度的自负。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改变我们的信念和行动。因为我们在世界之中,只要我们做对的事,过好的生活,世界就会不同。这包括活得真诚正直,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拒绝谎言拒绝堕落,关心身边的人,珍惜美好的事物,参与公共事务。当愈来愈多人以这样的方式生活,愈来愈多人见到这种生活的好,新的文化就会形成,公民社会就有生机,旧的不合理的制度就有崩塌的可能。退一万步,即使这一切都没发生,我们自己还是改变了──我们活出了自己想过同时值得过的人生。
  我知道,说易做难,尤其在巨大的不公体制面前要求自己做个公正的人,需要极大的自信和勇气,同时必须承受无数不可知的风险。但我们还记得罗尔斯在《正义论》中如何论爱吗?&人一旦爱,遂极脆弱:世间没有所谓爱恋之中却同时思量应否去爱之事。就是如此。伤得最少的爱,不是最好的爱。当我们爱,就须承受伤害和失去之险。&罗尔斯是说,决心做个公正的人,就像投入爱情一样,路途中总有可能会受伤。但我们不会因为爱的风险太大而放弃去爱。为什么?因为公正和爱,是我们生命中重要的价值。实现这些价值,生命才会美好。也就是说,活得正当和活得幸福,不是两回事。公正不是一种强加于己的外在戒条,而是我们理应欲求的宝贵德性。公正这种德性,关乎我们如何合理地对待彼此。活在一个极度不公的社会,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我们或许是体制的受害者,或许是体制的直接或间接得益者。受害者固然没有幸福可言,但得益者如果只懂得利用体制为自己谋取好处,将他人当作工具,终日汲汲于权力名利,对他人没有关爱没有尊重没有信任,这样的人生如何谈得上幸福?!
  所以,我始终相信,建立公正的制度,培养正直的人格,保守良善的心灵,是美好人生不可或缺的条件。如果我们都有这样的信念,都愿意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去做,社会就有机会变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就回到我最初的问题:政治哲学能够走进各位的生命吗?这里的&走进&,不只是指知性的投入,更指政治哲学中对人的关怀和对正义的追求,能否启迪触动指引大家的生命。我这学期最深刻的体会,是意识到教育最高的目标,是使人学会了解自己善待自己,学会看到他人的苦难,学会爱。如果大学教育没有这些,那么读多少理论修多少学分掌握多少技能,都没有触及教育的根本。这是一种人性教育。我们透过教来育成人,使人理解和感受到人之为人最重要的价值所在。有了这些,我们才能开始谈如何追求美好人生和建设公正社会。
  各位,原谅我在这最后一课,还要如此唠叨。修完这门课,很多同学即将毕业。我是多么希望我们可以这样一起一直的探索下去。我最怀念的,是原典夜读。当所有人散去,只有我们的课室亮着灯,我们打开书,安安静静,一字一句,细细咀嚼罗尔斯马克思。我们很幸运,有机会接触这些伟大思想。我们因此责任重大。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校歌,有&艰险我奋进,困乏我多情。千斤担子两肩挑,趁青春,结队向前行&句。那是钱穆先生对新亚人中大人的期许。我愿以此和大家共勉。&
明眸明信片致力于为青年人带来明亮的生活方式,阅读,旅行,思考,感恩,这就是明眸的力量。真诚欢迎各位青年人的加入。真诚欢迎摄影,插画,文字作品的投稿。&
豆瓣小组:
豆瓣小站:&
人人小站:&&
决心做个公正的人,就像投入爱情一样,路途中总有可能会受伤。但我们不会因为爱的风险太大而放弃去爱。因为公正和爱,是我们生命中重要的价值。
《走进生命的学问》周保松——决心做个公正的人,就像投入爱情一样,路途中总有可能会受伤。但我们不会因为爱的风险太大而放弃去爱。因为公正和爱,是我们生命中重要的价值。
PHOTO: Roger晓德&&
& & & &各位同学,我们这门政治哲学课,讲到这里,已近尾声。这三个月,我们一起研读了当代最主要的政治理论,包括功利主义、自由平等主义、放任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社群主义。这是一段不易走的知性之旅。在课堂,在小组导修,在原典夜读,在网上论坛,都留下大家努力思考热烈讨论的痕迹。我希望,这些痕迹,会为你们的大学生活添上浓浓一笔,并长留于记忆当中。每年去到此刻,我总是如释重负,却也依依不舍。在这最后一课,我想多说几句。
  一门学问,如果能让你茶饭不思,教你辗转反侧,并改变你看世界看人生的方式,那它一定已走进你的生命。它不是你要应付的功课,不是无可无不可的一堆术语,而是成了你生命的真正关怀。政治哲学,能够走进各位的生命吗?我们课上讨论过的自由平等人权公义,能够激起你们的知性热情,并继续引领大家的思考吗?抑或你会反问,在这样的时代,我们如此认真探究道德和政治,真的有意义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让我们回到第一课。世间之所以有政治,因为我们希望好好活在一起。在一个资源适度匮乏而各人有不同利益的社会,要好好活在一起,就必须建立起公平合作的制度。这套制度,将界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决定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并公正地解决人与人的纷争。也就是说,我们希望它不是建基于暴力恐怖欺诈,而是建基于我们能够合理接受的理由。
  这是政治哲学思考的起点。我们不要小看这个起点,因为它告诉我们,没有制度是命定不变的,没有压迫是非如此不可的。所有制度皆人为之物,并以这样那样的方式限制我们的自由和决定我们的命运。因此,作为具有理性能力和正义感的个体,我们有最基本的权利,要求这些制度必须是公正的。自启蒙运动以来,现代政治最深的信念,是权力源于自由平等的人民,所有权力的行使,必须得到人民的认同接受。政治哲学不是关心权力如何操作,而是关心权力如何才有正当性。换言之,我们不将社会当作自然状态式的斗兽场,人们无时无刻活在贪婪恐惧当中,彼此奴役互相压迫。不是不会如此,而是不应如此。现实政治当然有暴力丑陋的一面,但我们不愿意接受这个实然就是应然,也不愿永远停留在这个状态,而总是希望通过制度变革和社会转型,克服和超越这种状态。
  因此,政治哲学的任务,是认真探究基于什么道德原则,实践什么价值,公义社会才有可能。我们千万不要轻省地说,所有制度都是人吃人的东西,本质上没有任何分别。毕竟从奴役到自由,从专制到民主,从歧视到尊重,人类走了很长的路,无数人为此牺牲,而这中间是有极为根本的分别。
  这个分别体现在哪里?体现在制度如何对待人。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实实在在有血有肉会受苦会恐惧会屈辱,拥有自己的人生计划并渴望得到他人承认的个体。这些个体,脆弱但独立,微小却完整。判断一个制度的好坏,最重要的基点,是看它能否给予这些个体平等的尊重和关怀,能否令这些个体感受到活得像个人。所有对制度的思考,都离不开人,离不开对个体生存处境和命运福祉的关怀。不是说民族国家宗教阶级政党这些&大我&不重要,而是这些&大我&的存在如果不是要解放人实现人,而是压迫人异化人,我们就有理由改革甚至放弃这些制度。
  这不是什么艰涩难懂的东西。只要我们用心,我们就会看见那些老弱无依的人,那些受到残暴对待却有冤无处诉的人,那些因为思想而失去自由的人,那些因为贫穷而失去机会和尊严的人。这些人就在我们身边,不起眼地默默活着。只要我们看见,就能体会他们承受着多大的不幸苦楚。这些不幸苦楚,在很大程度上,是制度不公造成的。如果我们渴求公义,就必须改革制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少同学听到这里,或会马上说,你说的都有道理,但一离开课室,这些全是乌托邦。第一,真实世界充斥尔虞我诈,现实政治尽是争权夺利。在一个不公正的世界追求公正,犹如螳臂挡车,毫无作用。第二,当你身边所有人都蔑视道德,并善于利用既有游戏规则为自己谋得巨大好处时,你不仅不参与还要提出挑战,这是傻瓜所为。我们为什么不做旁观者,为什么不坐顺风车,为什么不融入体制,却要选择另一条艰难得多的路?!
  这两个问题,不仅关乎个人的生命安顿,更关乎我们为之向往的政治理想能否有实现的可能。道理不难理解。我们的社会,离正义还很远。我们每天睁开眼睛,见到的往往就是强权当道贪污横行权利不彰弱者受压。有的时候,我们甚至必须蒙起眼睛捂起耳朵,内心才得片刻安宁。我们很清楚,这个世界没有救世主,也不可能寄望既得利益者会主动放弃特权。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靠人的努力,必须要有很多很多人站出来,一起去推动社会转变。但从个人利益的观点看,&我&真有站出来的理由吗?借用村上春树的说法,我们真的有理由站在鸡蛋的一边,而不是站在象征体制的高墙的一边吗?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人都会选择高墙。而我们今天的大学,基本上也成了高墙的一部分,并以为既有体制提供&人力资源&为务,而非以培养出具价值意识和反思意识的公民为本。大学离高墙愈近,愈失去她的灵魂.。正因如此,我想你们真正的困惑是:&如果我真的看到他人的不幸,感受到世界的不义,那么面对如山的高墙,我仍然有理由选择做鸡蛋吗?我这样做,注定徒劳和注定活得不好吗?&这是求己而非责人的切身之问。理想与现实之间,好像有着永远无法逾越的鸿沟。个体身在其中,遂面对无尽拉扯。怎么办呢?我实在不能随意的说,往高墙靠吧,这样轻松自在得多。但我也不能轻省的道,做鸡蛋吧,就算跌个粉身碎骨也是值得。毕竟,那是你的生命,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生命的轨迹,任何选择都会受到一己的个性能力出身家庭际遇等影响。因此,对于&我该如何活&这一实存问题,不可能有简单划一的道德方程式为我们提供答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尽管如此,在这最后一课,我还是希望和大家分享一点体会。这点体会,虽然平常,却是多年来我从生活中领悟到的一点道理。
  我的想法是,既然我们只能活一次,我们就应该认真对待自己认真对待价值,并尽可能要求自己依信念而活。我们不是在世界之外,而是在世界之中。我们改变,世界就会跟着改变。我们快乐,世界就少一分苦;我们做了对的事,世界就少一分恶;我们帮了一个人,世界就少一分不幸;我们站起来,那堵看似坚不可摧的高墙就少一分力量。
  这个道理很简单,却是真的。我们常常感到无力,因为我们自觉太卑微,以为什么也改变不了。既然什么都改变不了,也就不必坚持什么;既然没什么好坚持,是非对错遂不必在意。这样一直向下滑,尽头往往就是妥协犬儒虚无。
  但什么是改变呢?当然,我们不必要求自己随时牺牲小我完成大我,那是不必要的严苛;我们也不应期望仅凭一人之力便可于旦夕之间摇动体制,那是过度的自负。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改变我们的信念和行动。因为我们在世界之中,只要我们做对的事,过好的生活,世界就会不同。这包括活得真诚正直,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拒绝谎言拒绝堕落,关心身边的人,珍惜美好的事物,参与公共事务。当愈来愈多人以这样的方式生活,愈来愈多人见到这种生活的好,新的文化就会形成,公民社会就有生机,旧的不合理的制度就有崩塌的可能。退一万步,即使这一切都没发生,我们自己还是改变了──我们活出了自己想过同时值得过的人生。
  我知道,说易做难,尤其在巨大的不公体制面前要求自己做个公正的人,需要极大的自信和勇气,同时必须承受无数不可知的风险。但我们还记得罗尔斯在《正义论》中如何论爱吗?&人一旦爱,遂极脆弱:世间没有所谓爱恋之中却同时思量应否去爱之事。就是如此。伤得最少的爱,不是最好的爱。当我们爱,就须承受伤害和失去之险。&罗尔斯是说,决心做个公正的人,就像投入爱情一样,路途中总有可能会受伤。但我们不会因为爱的风险太大而放弃去爱。为什么?因为公正和爱,是我们生命中重要的价值。实现这些价值,生命才会美好。也就是说,活得正当和活得幸福,不是两回事。公正不是一种强加于己的外在戒条,而是我们理应欲求的宝贵德性。公正这种德性,关乎我们如何合理地对待彼此。活在一个极度不公的社会,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我们或许是体制的受害者,或许是体制的直接或间接得益者。受害者固然没有幸福可言,但得益者如果只懂得利用体制为自己谋取好处,将他人当作工具,终日汲汲于权力名利,对他人没有关爱没有尊重没有信任,这样的人生如何谈得上幸福?!
  所以,我始终相信,建立公正的制度,培养正直的人格,保守良善的心灵,是美好人生不可或缺的条件。如果我们都有这样的信念,都愿意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去做,社会就有机会变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就回到我最初的问题:政治哲学能够走进各位的生命吗?这里的&走进&,不只是指知性的投入,更指政治哲学中对人的关怀和对正义的追求,能否启迪触动指引大家的生命。我这学期最深刻的体会,是意识到教育最高的目标,是使人学会了解自己善待自己,学会看到他人的苦难,学会爱。如果大学教育没有这些,那么读多少理论修多少学分掌握多少技能,都没有触及教育的根本。这是一种人性教育。我们透过教来育成人,使人理解和感受到人之为人最重要的价值所在。有了这些,我们才能开始谈如何追求美好人生和建设公正社会。
  各位,原谅我在这最后一课,还要如此唠叨。修完这门课,很多同学即将毕业。我是多么希望我们可以这样一起一直的探索下去。我最怀念的,是原典夜读。当所有人散去,只有我们的课室亮着灯,我们打开书,安安静静,一字一句,细细咀嚼罗尔斯马克思。我们很幸运,有机会接触这些伟大思想。我们因此责任重大。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校歌,有&艰险我奋进,困乏我多情。千斤担子两肩挑,趁青春,结队向前行&句。那是钱穆先生对新亚人中大人的期许。我愿以此和大家共勉。&
明眸明信片致力于为青年人带来明亮的生活方式,阅读,旅行,思考,感恩,这就是明眸的力量。真诚欢迎各位青年人的加入。真诚欢迎摄影,插画,文字作品的投稿。&
豆瓣小组:
豆瓣小站:&
人人小站:&&
《我在西塘,觅古寻花》安尊——你明知道只是流水线式的景观,却仍甘愿假装醉倒在这样的梦里
豆瓣小站:
人人小站:&
《初访非洲》星野道夫——为家园,你能做些什么?
PHOTO: Roger晓德&
《在漫长的旅途中》星野道夫&
& & 一回到久违的家,就收到一封来自奥地利萨尔茨堡的传真。&道夫,你好吗?上次的非洲之旅真是不错。我现在在米夏尔这里。嗯,明年想去一趟阿拉斯加。&&
& & 这是来自珍&古德的信。这位女性动物学者在非洲的坦桑尼亚研究黑猩猩有三十年之久。萨尔兹堡的米夏尔介绍我们认识,去年二月,我们一起到非洲旅行,去探访她度过大半生涯的坦噶尼喀湖畔贡贝森林。虽然只是两个礼拜的旅行,与珍在一起的时间,却留下相当珍贵的回忆。&
& & 到一个新的地方旅行,必须有人带领,才能使自己也融入其中的风景。不管去过多少国家,绕了地球几圈,我们都很难体会地球到底有多大。不过,若能结识好友,眼前的风景就会变得广大而深奥。透过大半生都在研究黑猩猩的珍&古德,我才得以深入窥探非洲。&
& & 一九三四年生于伦敦的珍,少女时代曾为了鸡蛋的事百思不解。在她的传记《与它为伴&&非洲丛林三十年》中写到观察母鸡生蛋的那一幕,相当令人感动。二十三岁时,珍来到非洲,认识了在奥杜威峡谷挖掘探求人类起源的人类学家刘易斯&利奇。后来在书中,珍写到与发现猿人头骨而闻名的刘易斯?利奇相遇的事。&
& & &命运将我的旅程带向刘易斯&李奇,然后他指引我去坦桑尼亚,接受这个非洲最安定和平、并且有自然保护概念的国家援助,我才能随心所欲地继续追求新知。&&
& & 刘易斯向珍提到住在坦噶尼喀湖附近的黑猩猩,并告诉她研究黑猩猩们的生活,可以更了解人类本身。珍便接受他的建议开始研究黑猩猩。&
& & 投入黑猩猩研究的珍,当时甚至没有生物学的学位,但她所拥有的是像观察母鸡下蛋时那种对大自然的热诚。接下来的三十年,她的研究成果已经深入全世界的人们以及孩子们的心里。黑猩猩利用树枝来抓白蚁的发现,改变了只有人类会运用工具的概念。之后珍取得剑桥大学动物行动学的博士学位,不过她还是坚持保有业余主义的精神。&
& & 虽然只是短短的旅行,却有无数令人感怀的回忆。吹着非洲的风划船渡过海一般广大的坦噶尼喀湖,一路上所见到的大自然以及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在贡贝森林里被最大的黑猩猩袭击。在这些回忆中,都有珍的参与。&
& & 到了晚上,我们一边用餐一边聊各种话题。我提到驯鹿的季节迁徙或是棕熊,但感觉那好像是很遥远的事。而珍用沉静的口吻诉说过去的故事,在只听得到虫子小声合唱的寂静非洲之夜,却是那么的适得其所。位于湖边,简陋的研究所里没有电灯,在黑暗中连对方的脸也看不见,就这么聊着,只有我们被油灯照射在墙壁上摇晃的身影。在贡贝森林迎接的第一个早晨,让我印象特别深刻。那天的日记是这么写着:&
& & 二月十八日,爽朗的晴天.&
& & 虽然还只是凌晨,已经让人汗流浃背了。过去也曾在茂密的森林中爬得上气不接下气,不过这里的湿气也太重了。好想念阿拉斯加清凉干燥的风啊。&
& & 一鼓作气攻顶,不一会儿就从树间看见山下像海一样的坦噶尼喀湖。遥远的对岸,有朦胧的山影,那边一定是扎伊尔。我在心里欢呼:&非洲!这就是非洲!&一面除去黏在身上的藤蔓,穿越足以令人退避三舍的密林带,目的地就在眼前。我们得赶在太阳升起之前到达。&
& & 突然,头上有小树枝折断的声音,抬头一看,开始缺角的圆月透着白光高挂天空,而像布幕般覆盖着森林的巨木阴影中,到处有黑黑的东西蠢蠢欲动。我们已经到达黑猩猩前一晚成群入睡的地方了。&
& & 我背着轻背包,在满挂着朝露的草丛中蹲下来。不知是从草丛中冒出的热气或是土的味道,我在这个陌生的土地上深呼吸,细细品味着。眼前有一只小蝗虫一动也不动地停在草叶上。这时我确实有来到一片新土地的感觉。这种看似熟悉的风景,比看见狮子或象还要有真实的非洲味。&
& & 扎伊尔的天空逐渐被染红,过不久,树叶发出沙沙的声响,我们睡在树上的邻居们醒来,像皮影戏似的在树枝间往地上移动。&
& & 突然,草丛中有东西跳出来小声地叫着,与我擦身而过。之后随即有黑影络绎不绝地从我身边擦过,然后一下子就不见了。转眼间,整个森林充满了黑猩猩的叫声。我在初次到访的非洲,倾听早晨的歌声。&
& & 在非洲的最后一晚,我们彻夜畅谈这趟旅行的回忆、非洲的未来等等。珍说想找一天去阿拉斯加。后来她与我们谈到&根与芽&,那是珍所提倡的理解大自然活动,为下一代摸索一条未来人类与自然共存的道路。这个活动目前在世界上正在三十几个国家里展开着。珍透过&根与芽&所要传达的讯息,就是希望每个人都可以终其一生担起一个任务,只要有心,世界就可以一点一滴地往好的方面改变。珍&古德将未来人生的重心,就放在这个活动上。&
& & 我突然想起已经去世的日本作曲家武满彻说过的一句话:&这个世界虽然看起来是没什么希望了,但还是让人想正面肯定它。绝望与希望同在,开朗与悲伤共存,日子还是要过下去。&珍突然伸手握住我与米夏尔的手,我觉得好像与她做了一个沉默的约定。我的非洲之旅也就此结束。
明眸明信片致力于为青年人带来明亮的生活方式,阅读,旅行,思考,感恩,这就是明眸的力量。真诚欢迎各高校青年人的加入。真诚欢迎摄影,插画,文字作品的投稿。
豆瓣小组:
豆瓣小站:
人人小站:&
明眸明信片致力于为青年人带来明亮的生活方式,阅读,旅行,思考,感恩,这就是明眸的力量。欢迎加入明眸文化,欢迎摄影,手绘插画,文字作品的投稿。&&转自&
《或许不是多余的话》周保松——活得好的自信从何而来
PHOTO: Roger晓德
周保松:《或许不是多余的话》&&写给香港中文大学政治系毕业班同学&
摘自《走进生命的学问》&
此刻,夜深,窗外下着冷雨。我在书房静静地听着&广凌琴韵&,偷得一刻的空闲,翻开梁漱溟《我生有涯愿无尽》。读不下去。在这样得雨夜,听着这样幽幽的琴音,心有不舍。因为,明天,你们便会一一披上毕业袍,向你们三年的大学生活作正式的告别。这几天,一直告诉自己要好好写点东西,和你们道别。只是真的到得眼前,却又有鲁迅在《野草》中所说的&当我沉默着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那份无可言状的寂寥。所以,一直不想也不忍动笔。反正,一切都会过去。只是,在这样的寒夜,离情一如那无孔不入的寒风,挥之不去。既然如此,我便想到什么说什么,一如平常地和大家聊聊天吧。
&&&&&&&那天,在新亚书院毕业礼上,我又一次站在圆形广场,和同学一起拍照。恰恰是十年以前,我站在同一个地方,和我的哲学系老师合照,照我的毕业相。曾经教过我的众多老师中,陈特、沈宣仁、黄继持先生走了,刘述先、何秀煌、卢玮銮先生退休了,石元康、李天命先生教完这个学期,也将放下中大的教鞭。新亚依然。钱穆图书馆旁边的红棉,乐群馆门前的桃花,在毕业的季节,一如十年前般识趣地灿烂盛开。水塔巨大的身躯,仍然不变地守护着新亚。当我和同学站在一起,穿过那耀目的闪光灯,我仿佛看见当年穿着毕业袍的我,看见不变中的巨变。那一刻,我忍不住在想,十年后,我又将如何?中大呢?香港呢?我身边的学生呢?
&&&&&&&我一片茫然!生命。实在有太多的偶然和意外。十年前,我压根儿没想过会重回中大,为人师表。而十年后,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身边很多我珍惜的人。会有更多离开这个世界,而新亚的红棉,依然会年复一年地傲放。
&&&&&&十年前,在新亚最后一次的双周会,我很伤感地唱起心爱的新亚校歌,然后对着其他的新亚毕业生大声地说:&今天,我以身为新亚人而骄傲;他日归来,我要新亚为我而感到骄傲。&那时,自有一番不知天高地厚的豪情。现今想来,倒也没有什么难为情,只是对于什么是一个人值得骄傲的东西,别有一番体会。例如,我会问,今天的新亚和中大,有什麽值得我为他骄傲?而我又要做些什么,才叫不负母校对我的期许?我多少知道答案。只是,我也逐渐发现,我的答案,原来和很多人都不一样。我看着以为好的东西,原来别人都不如是想。清楚这点,多少有点苦涩。走在众人之中,总是安全而舒适的,而我又一直以为是有很多同路人的。
&&&&&&然后我又想,十年后,如果再见你们,我又会为你们的一些什么而骄傲呢?相处三年,我想你们都知道,你们的老师是绝不会用你们是否名成利就来衡量你们人生的价值。当然,这些都是好的东西,会令人活得安稳安全,令得旁人艳羡,也是很多人毕生追求的目标。但我同时却确切知道,在香港这样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为了达到这些目标,我们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这些代价,不仅是汗水,还必将有无数的委屈和尊严的丧失,必将接受一次又一次的妥协,必将在重要的竞争中,伤害自己同时又伤害别人,甚至被迫出卖自己的良知。我们难免心灵斑驳。这都是代价!当然,对许多人来说,这些代价都是值得的,又或觉得这根本不是代价。对此,我深有保留。如果一种 生活,其中只有无穷尽的竞争和对名利的追求,却没有信任没有关怀没有公正没有爱,这是一种幸福的生活吗?最少,哲人苏格拉底不作如是想。在柏拉图对话录的《申辩篇》中,苏格拉底面对501人的陪审团,依然面不改容地告诉雅典人,一个人如果只知道尽力追求金钱名声和荣誉,而不注意或思考真理、理智和灵魂的完善,那将是一种可悲的生活。
&&&&&&我自然,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无论那是得已或不得已。但我依然想说,如果你们每个人在日后的人生中,能够活得自由,活得正直善良,可以有信心行自己的路,懂得享受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并且对生活对他人有一份基本的尊重和关怀,那么,我会由衷地为你们感到骄傲。
&&&&&艰难的地方,却在于,即使作为一个老师,我也不太肯定该否提出这样的要求。因为,我明白,在香港这样一个&中环价值&当道的城市,要过我上面所说的生活,实在极为艰难。作为政治系的学生,你们都知道,我们无时无刻不活在制度之中。我们的人生目标、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工作的意义,以至我们对一己生命的认同和肯定,莫不深受社会制度和主流意识形态影响。而香港,这个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城市,却实在令人沮丧。在她眼中,只有竞争只有效率只有弱肉强食人践踏人和无尽的将人物化,却甚少我们在课堂上所向往的公平公义平等民主关怀博爱乃至将人视为目的而非仅为手段。很不幸地,我们必须活在这样的城市,必须参与这样的游戏。
&&&我们一己的生命和心灵,遂恒常面对折曲挣扎侵蚀。自由自主,如此难求。你们即将步入社会,面对的压力将会愈来愈多,对生活愈敏感的人,只会愈感受到其中的苦况。底线唯有一退再退,原则调整复调整。或许到某一刻,我们会连仅有的对生活的另类的想象能力也将失去,并令自己相信,生活不得不如此,生活便是如此,生活本该如此。我们遂不自由,遂彼此折磨奴役,遂为自己寻找最合理的自辩的理由。而理由,总是可以找到的。苏格拉底说,未经反省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但如果一个真正反省的人生,必须因此而被迫直面人生种种的丑恶苦痛,并为此付出沉重代价,我们承受得起吗?我们又有责任要承受吗?
&&&&&&苏格拉底教导我们说,莫要想得那么勉强那么吃力,只有活得正直正当,追求美善,才是最高的幸福,因为活得好与活得高尚活得正当,是同一回事。也正因此,他才告诉我们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关注我们的身体和职业,而是灵魂的完善。要得到这种幸福,我们必须努力实践各种美德,活得正直公正。苏格拉底的人生观,是活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人难以理解难以体会的,因为它的游戏规则,早已将实践这种幸福生活的空间和想象,消磨殆尽。在一个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为核心的社会,苏格拉底必然被视为疯子。但我们都知道,苏格拉底不是疯子,他是古希腊最有智慧的人,是西方哲学之父。
&&&&&&尽管如此,有人或许依然会说,这只不过是纯粹的个人选择的问题罢了。只要我们不选择一种像苏格拉底那样看人生的方式,我们岂不便可以活得心安理得?而当一个社会绝大部分人都选择活得不正当不高尚并视之为好的时候,一个苏格拉底式的人,活得好的那份自信从何而来?而若为此而放弃世间众多其它的好,又是否值得?
&&&&&&问题实在艰难,毕竟,生活中限制重重,而生命又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对于如何活,才足堪称幸福,在这样一个多元主义的时代,谁可以有独断的发言权?而卑微的个体面对庞大的制度,反抗又该从何谈起?!所以,我知得愈深,便愈觉艰难,愈不敢要求。也正因此,我实在不想说那循例的&前程似锦&的祝福的话,以壮大家行色。人生忧患,也许是从离开大学站才真正开始。中大,也许只是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但我至少至少希望你们&&我的学生&&知道,至少至少,苏格拉底用他的生命告诉我们,选择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活得高尚正当活得自由磊落,是可以值得我们追求的。我真的不知,如果我们连这一点点信念也失去的时候,还有什么值得我们执着和坚持,而生活的意义又可以从何谈起?
&&&&&&大学教育,理应是好好培养大家成为独立的有德性的自由人,体会人性高贵的一面,积累多些知识和学养,更深地了解活得好活得丰盛的真义,从而有足够的自信,在步入社会时不至于那么容易便被击倒,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批评社会的种种不公。很可惜,今天的大学教育,在所谓国际化商品化大潮中,离这个目标愈来愈远,而古典的人文教育理念,亦早已被人遗忘。所以,当我问自己的母校有什么值得自己骄傲的时候,我实在是充满困惑和失落。
&&&&&&三年前九月开学的第一个星期的第一天,我们一同走进中大。你们是我的第一批学生,我是你们第一个上课的老师。我们能成为师生,其中必有许多我不知的因缘。如果没有记错,也是在那第一课上,我和你们谈及苏格拉底的教导。在其后的日子,我们一起读书一起生活,并看着你们一步步地成长。我记得你们每个人的名字,甚至多少清楚你们每个人的性情。我相信,三年的政治系生活,将来一定会成为你们美好的记忆;而他日捧起我们的《政治哲学对话录》,相信大家会记得,我们曾经如此一起忘我地思考哲学。
&&&&&&只是,把回想留给未来吧!你们如此青春年少,对未来的生活必定充满这样那样的美好想象,也必定有万分开拓前路的勇气和豪情。珍重!&
明眸明信片致力于为青年人带来明亮的生活方式,阅读,旅行,思考,感恩,这就是明眸的力量。真诚欢迎各高校青年人的加入。真诚欢迎摄影,插画,文字作品的投稿。
豆瓣小组:&
豆瓣小站:&
《永远的蝴蝶》 陈启佑 ——总有那一刻,一辈子也难忘记
PHOTO: Roger晓德&&那时候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光,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我白色风衣的大口袋里有一封要寄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
樱子说她可以撑伞过去帮我寄信。我默默地点头,把信交给她。&
&谁教我们只带来一把小伞哪。&她微笑着说,一面撑伞,准备过马路去帮我寄信。从她伞骨渗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眼镜玻璃上。&
随着一阵煞车声,樱子的一生轻轻飞起来,缓缓地,飘落在湿冷的街面,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
虽然是春天,好像已是深秋了。&
她只是过马路帮我寄信。这简单的动作却要教我终身难忘了,我缓缓睁开眼,茫然站在骑楼下,眼里裹着烫烫的泪水,世上所有的车子都停了下来,人潮涌向马路和中央,没有人知道那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这时她只离我五公尺,竟是那么遥远。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溅到我的生命里来。&
为什么呢?只带一把雨伞?&
然而我又看到樱子空着白净的风衣,撑着伞,静静地过马路了。她是要帮我寄信的,那,那是一封写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我茫然站在骑楼下,我又看到永远的樱子走到街心。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而那封信是这样写的,年轻的樱子知不知道呢?&
妈:我打算在下个月和樱子结婚。&
《独一无二的松子》周保松——写给即将披上毕业袍的你
PHOTO: &Roger晓德 &曼谷 大皇宫&
更多图片请猛戳:&
摘自《走进生命的学问》 & &&作者:周保松(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
各位同学:
你们今天将披上毕业袍,在春雾弥漫杜鹃满山的三月,向大学生活道别。有同学对我说,老师,为我们写点什么吧,留个纪念。我明白你们的心意。中大是一座山,而政治系在山之巅。三年来,我们在山中一起思考政治、哲学与人生,日夕相处,度过无数难忘时光,此刻目送你们学成下山,真是既安慰又不舍。
让我从中大的树说起吧。你们都知道,中大多马尾松。马尾松并不起眼,长在山坡上,终年常绿,开花也好,结果也好,没人会留意。有时在校园散步,见到掉下来的松子,我会拾起几颗,带回家中。后来,我读到台湾作家周志文一篇回忆少年同学的文章,说这些一生默默无闻的人,犹如&空山松子落,不只是一颗,而是数也数不清的松子从树上落下,有的落在石头上,有的落在草叶上,有的落在溪涧中,但从来没人会看到,也没人会听到,因为那是一座空山&。这是实情。但想深一层,即便不是空山,即便人来人往如中大,我们又何曾关心那一颗又一颗松子的命运。在我们眼中,所有松子其实没有差别。一批掉了,零落成泥,另一批自然生出来,周而复始。世界不会因为多了或少了一颗松子而有任何不同。
松子的命运,大抵也是人生的实相。如果我注定是万千松子的一颗,平凡走过一生,然后不留痕迹地离开,我的生命有何价值?如果我只是历史长河的一粒微尘,最后一切必归于虚无,今天的努力和挣扎,于我有何意义?
每次想起这个问题,我的心情总是混杂。有时惶恐,有时悲凉,有时豁达,有时虚无。更多的时候,是不让自己想下去,因为它犹如将人置于精神的悬崖,稍一不慎便会掉下去。我于是退一步问,为什么这个问题总是挥之不去,总是如此影响心情。渐渐,我明白,我其实不可以不想,因为我是人,有自我意识和价值意识。我如此清楚见到自己在活着,见到当下眨眼成过去,见到自己作为独立个体在默默走着自己的路。更重要的,是我无时无刻不在衡量自己的生命。我们心中好像有杆秤,要求自己每天要活得好。我们认真规划人生,谨慎作出决定,珍惜各种机会,因为我们知道,生命只有一次,而生命是有好与坏幸福不幸福可言的。我们不愿意活得一无是处,不愿意虚度华年,意义问题遂无从逃避。
难题于是出现。从个体主观的观点看,我自己的生命就是一切,重如泰山。我的生命完结,世界也就跟着完结。我是宇宙的中心。但只要离自己远一点,从客观的观点看,我又必须承认,我只是万千松子的其中一颗。我的生命完结了,世界仍然存在,一点没变。我的生命如微尘滴水,毫无分量,很快遭人遗忘,后面有更多来者。这不是什么难以想象的事。每次去完殡仪馆,目睹至亲好友片刻化成灰烬,返回闹市,再次面对笑语盈盈的人群,我总有难言的伤恸。那一刻,我看到生的重,也看到生的轻。
既然我们的人生路线图早已画好,这中间的曲曲折折,真的有分别吗?
我想我们总是相信,那是有分别的。对,即使我是长在深谷无人见的松子,终有一天跌落荒野化成泥,我依然不会接受,我的人生和他人毫无分别,更不会接受我的人生毫无价值。但这是自欺吗?我们是在编织一张意义之网安慰自己吗?我不认为是这样。所有意义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之所以困扰我,说到底,是因为我意识到&我&的存在,意识到&我&在活着自己的生命,并在规划属于自己的人生。如果我没有了一己的主观观点,只懂从一客观抽离的角度观照自身,我将无法理解&我&为何要如此在乎自己。我们必须先意识到&我&的存在,并在浩瀚宇宙中为&我&找到一个立足点,意义问题才会浮现。所以,即使我是一颗松子,也不必因为看到身边还有无数更大更美的松子而顾影自怜,更不必因为默默无闻而觉一生枉度。我真实经历了属于自己的春夏秋冬,见证一己容颜的变迁,并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体味生命赋予的一切。这份体味,是别人夺不走也替代不了的。
这份对自我存在的肯定,是我们活着的支柱。这个世界很大,这个世界有很多其他生命,但我只能从我的眼睛看世界,只能用我的身体和心灵去与世界交往。只有先有了&我&,我们才能开始思考如何活出有意义的人生。但问题并未在此完结。因为一旦有了&我&,自然也就有无数与&我&不同的他者。我们的样貌性情能力信仰家境出身,千差万别。有了差异,便难免有争。我们于是时刻将他人当作对手,并要为自己争得最多的财富地位权力。各位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工作,可能感受最深的,正是这种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竞争压力。我们未必喜欢争,但却不得不争,因为所有人都告诉你,世界就是一个竞技场,只有争才能生存,只有争才能肯定自己的存在价值。人世间种种压迫宰制异化,遂由此而生。
问题是,这些压迫宰制异化,真的无可避免吗?不同个体组成社会,难道不能够以更平等更公正的方式活在一起吗?这是过去三年,我们在课堂上经常讨论的问题。我认为,承认个体差异和接受平等相待之间,虽有张力,但并非不可调和。关键之处,在于我们能否将两种看似对立的观点融合。一方面,从主观的观点看,我们意识到自我的独特和不可替代,以及一己生命对于自身绝对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转从客观的观点看,我们将意识到,如果我的生命对我无比重要,那么他或她的生命,也将对他或她同样重要。我们都是人,都有自己的生命要过,都渴望过得好。就此而言,我们的生命,有同样的重要性。我们不以一个人的出身能力财富,去将人划分等级,并以此衡量人的价值。推己及人,我们既看到人的差异,也看到人作为人共享的可贵人性,因而努力在群体生活中实践平等尊严的政治。也就是说,我们既要肯定个性,鼓励每个人自由地活出自己的生命情调,同时要彼此关顾,保障人的平等权利,使得人们能够公正地活在一起。这是我常说的,我们应该追求一种自由人的平等政治。
我觉得,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应该有这样一份对人的平等关注。但这并不容易。试想想,各位也是经历重重考试,并将很多同辈甩在后面,才能进入中文大学。而一旦离开校门,迎面而来的将是更激烈的竞争。既然这样,我们如何能够穿过人的种种差异,看到人性中共享的价值,并以此作为社会合作的基础,实现平等尊严的政治?到底需要怎样的制度建设和文化氛围,我们才能培养出这样的道德信念?这是活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各位下山之际,为什么我还要如此絮絮不休和大家探讨这些问题?因为问题重要。在上面的讨论中,我指出生命中有两重根本的张力,并尝试提出化解之道。第一重是两种观照人生的方式带来的的张力,第二重是生命的差异和平等导致的张力。第一重张力,影响我们如何好好地活着。第二重张力,影响我们如何好好地活在一起。各位身为读书人,关心生活关心政治,是一生之事,不应随着披上毕业袍而终。
大家应该还记得,去年冬天上完《当代政治哲学》最后一课,我们曾在联合书院教室外那个裂开的大松子雕塑前合照留念。那个大松子啊,笑得活泼率真。在我眼中,你们都是独一无二的松子。
2010年3月19日
写给即将披上毕业袍的学长学姐们,加油!&&转自&
《列车上遇到的姑娘》拉斯金o邦德——心灵的碰撞
PHOTO: &Roger晓德&(请猛戳)
我一个人独自坐了一个座位间,直到列车到达罗哈那才上来一位姑娘。为这位姑娘送行的夫妇可能是她的父母,他们似乎对姑娘这趟旅行放不下心。那位太 太向她作了详细的交代,东西该放在什么地方,不要把头伸出窗外,避免同陌生 人交谈,等等。
我是个盲人,所以不知道姑娘长得如何,但从她脚后跟发出的&啪嗒啪嗒& 的声音,我知道她穿了双拖鞋。她说话的声音是多么清脆甜润!
&你是到台拉登去吗?&火车出站时我问她。
我想必是坐在一个阴暗的角落里,因为我的声音吓了她一跳,她低低地惊叫一声,末了,说道:&我不知道这里有人。&
是啊,这是常事,眼明目亮的人往往连鼻子底下的事物也看不到,也许他们 要看的东西太多了,而那些看不见的人反倒能靠着其他感官确切地注意到周围的事物。
&我开始也没看见你,&我说,&不过我听到你进来了。&我不知道能否不 让她发觉我是个盲人,我想,只要我坐在这个地方不动,她大概是不容易发现我的真面目的。
&我到萨哈兰普尔下车。&姑娘说,&我的姨妈在那里接我。你到哪儿去?&
&先到台拉登,然后再去穆索里。&我说。
&啊,你真幸运!要是我能去穆索里该多好啊!我喜欢那里的山,特别是在十月份。&
&不错,那是黄金季节,&说着,我脑海里回想起眼睛没瞎时所见到的情景。&漫山遍野的大丽花,在明媚的阳光下显得更加绚丽多彩。到了夜晚,坐在篝火旁,喝上一点白兰地,这个时候,大多数游客离去了,路上静悄悄的,就象到了一个阒无人烟的地方。&
她默默无语,是我的话打动了她?还是她把我当作一个风流倜傥的滑头?接着,我犯了一个错误,&外面天气怎么样?&我问。
她对这个问题似乎毫不奇怪。难道她已经发觉我是一个盲人了?不过,她接下来的一句话马上使我疑团顿释。&你干吗不自己看看窗外?&听上去她安之若素。
我沿着座位毫不费力地挪到车窗边。窗子是开着的,我脸朝着窗外假装欣赏起外面的景色来。我的脑子里能够想象出路边的电线杆飞速向后闪去的情形。&你注意到没有?&我冒险地说,&好象我们的车没有动,是外面的树在动。&
&&这是常有的现象。&
我把脸从窗口转过来,朝着姑娘,有那么一会儿,我们都默默无语。
&你的脸真有趣。&我变得越发大胆了,然而,这种评论是不会错的,因为很少有姑娘不喜欢奉承。
她舒心地笑了起来,那笑声宛若一串银铃声。&听你这么说,我真高兴,& 她道,&谁都说我的脸漂亮,我都听腻了!&
啊,这么说来,她确实长得漂亮!于是我一本正经地大声道:&是啊,有趣的脸同样可以是漂亮的啊。&
&你真会说话。&她说,&不过,你干吗这么认真?&
&马上你就要下车了。&我突然冒出这么一句。
&谢天谢地,总算路程不远,要叫我在这里再坐两三个小时,我就受不住了。&
然而,我却乐意照这样在这里一直坐下去,只要我能听见她说话。她的声音就象山涧淙淙的流水。她也许一下车就会忘记我们这次短暂的相遇,然而对于我来说,接下去的旅途中我会一直想着这事,甚至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也难忘怀。
汽笛一声长鸣,车轮的节奏慢了下来。姑娘站起身,收拾起她的东西。我真 想知道,她是挽着发髻?还是长发散披在肩上?还是留着短发?
火车慢慢地驶进站。车外,脚夫地吆喝声、小贩的叫卖声响成一片。车门附 近传来一位妇女的尖嗓音,那想必是姑娘的姨妈了。
&再见!&姑娘说。
她站在靠我很近的地方,从她身上散发出的香水味撩拨着我的心房。我想伸 手摸摸她的头发,可是她已飘然离去,只留下一丝清香萦绕在她站过的地方。
门口有人相互撞了一下,只听见一个进门的男人结结巴巴地说了一声&对不 起&。接着门&砰&地一声关上,把我和外面的世界隔了起来。我回到自己的座 位上,列车员嘴里一声哨响,车就开动了。
列车慢慢加快速度,飞滚的车轮唱起了一支歌。车厢在轻轻晃动,发出嘎吱 嘎吱的声音。我摸到窗口,脸朝外坐了下来。外面分明是光天化日,可我的眼前 却是一片漆黑!现在我有了一个新旅伴,也许又可以小施骗技了。
&对不起,我不象刚才下车的那位吸引人。&他搭讪着说。&那姑娘很有意思,&我说,&你能不能告诉我,她留着长发还是短发?&
&这我倒没注意,&他听上去有些迷惑不解。&不过她的眼睛我倒注意了, 那双眼睛长得很美,可对她毫无用处&&她完全是个瞎子,你注意到了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编辑:丁一天
明眸明信片致力于为青年人带来明亮的生活方式,阅读,旅行,思考,感恩,这就是明眸的力量。真诚欢迎各高校青年人的加入。真诚欢迎摄影,插画,文字作品的投稿。&
豆瓣小组:&
豆瓣小站:&
人人小站:&
列车上遇见的姑娘,送给爱旅行的你。&&转自&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王小波——人类前进的道路上,强者与弱者的命运是不同的
PHOTO: &Roger晓德&(请猛戳)
我不相信人会有所谓的&命运&,但是我相信对于任何人来说,&限度&总是存在的。再聪明再强悍的人,能够做到的事情也总是有限度的。老人桑地亚哥不是无能之辈,然而,尽管他是最好的渔夫,也不能让那些鱼来上他的钩。他遇到他的限度了,就象最好的农民遇上了大旱,最好的猎手久久碰不到猎物一般。每一个人都会遇到这样的限度,仿佛是命运在向你发出停止前行的命令。
可是老人没有沮丧,没有倦怠,他继续出海,向限度挑战。他终于钓到了一条鱼。如同那老人是人中的英雄一样,这条鱼也是鱼中的英雄。鱼把他拖到海上去,把他拖到远离陆地的地方,在海上与老人决战。在这场鱼与人的恶战中,鱼也有获胜的机会。鱼在水下坚持了几天几夜,使老人不能休息,穷于应付,它用酷刑来折磨老人,把他弄得血肉模糊。这时,只要老人割断钓绳,就能使自己摆脱困境,得到解放,但这也就意味着宣告自己是失败者。老人没有作这样得选择,甚至没有产生过放弃战斗的念头。他把那条鲨鱼当作一个可与之交战的敌手,一次又一次地做着限度之外的战斗,他战胜了。
老人载着他的鱼回家去,鲨鱼在路上抢劫他的猎物。他杀死了一条来袭的鲨鱼,但是折断了他的鱼叉。于是他用刀子绑在棍子上做武器。到刀子又折断的时候,似乎这场战斗已经结束了。他失去了继续战斗的武器,他又遇到了他的限度。这是,他又进行了限度之外的战斗:当夜幕降临,更多的鲨鱼包围了他的小船,他用木棍、用桨、甚至用舵和鲨鱼搏斗,直到他要保卫的东西失去了保卫的价值,直到这场搏斗已经变得毫无意义的时候他才住手。
老人回到岸边,只带回了一条白骨,只带回了残破不堪的小船和耗尽了精力的躯体。人们怎样看待这场斗争呢?
有人说老人桑地亚哥是一个失败了得英雄。尽管他是条硬汉,但还是失败了。
什么叫失败?也许可以说,人去做一件事情,没有达到预期得目的,这就是失败。
但是,那些与命运斗争的人,那些做接近自己限度的斗争的人,却天生地接近这种失败。老人到海上去,不能期望天天有鱼来咬他的钩,于是他常常失败。一个常常在进行着接近自己限度的斗争的人总是会常常失败的,一个想探索自然奥秘的人也常常会失败,一个想改革社会的人更是会常常失败。只有那些安于自己限度之内的生活的人才总是&胜利&,这种&胜利者&之所以常胜不败,只是因为他的对手是早已降伏的,或者说,他根本没有投入斗争。
在人生的道路上,&失败&这个词还有另外的含义,即是指人失去了继续斗争的信心,放下了手中的武器。人类向限度屈服,这才是真正的失败。而没有放下手中武器,还在继续斗争,继续向限度挑战的人并没有失败。如此看来,老人没有失败,老人从未放下武器,只不过是丧失了武器。老人没有失去信心,因此不应当说他是&失败了的英雄&。
那么,什么也没有得到的老人竟是胜利的么?我确是这样看的。我认为,胜利就是战斗到最后的时刻。老人总怀着无比的勇气走向莫测的大海,他的信心是不可战胜的。
和其他许多人一样,是强悍的人类的一员。我喜欢这样的人,也喜欢这样的人性。我发现,人们常常把这样的事情当作人性最可贵的表露:七尺男子汉坐在厨房里和三姑六婆磨嘴皮子,或者衣装笔挺的男女们坐在海滨,谈论着高尚的、别人不能理解的感情。我不喜欢人们像这样沉溺在人性软弱的部分之中,更不喜欢人们总是这样描写人性。
像老人每天走向大海一样,很多人每天也走向与他们的限度斗争的战场,仿佛他们要与命运一比高低似的。他们是人中的强者。
人类本身也有自己的限度,但是当人们一再把手伸到限度之外,这个限度就一天一天地扩大了。人类在与限度的斗争中成长。他们把飞船送上太空,他们也用简陋的渔具在加勒比海捕捉巨大的马林鱼。这些事情是同样伟大的。做这样不可思议的事情的人都是英雄。而那些永远不肯或不能越出自己限度的人是平庸的人。
人类前进的道路上,强者与弱者的命运是不同的。弱者不羡慕强者的命运,强者也讨厌弱者的命运。强者带有人性中强悍的一面,弱者带有人性中软弱的一面。强者为弱者开辟道路,但是强者往往为弱者所奴役,就像老人是为大腹便便的游客打鱼一样。
《老人与海》讲了一个老渔夫的故事,但是在这个故事里却揭示了人类共同的命运。我佩服老人的勇气,佩服他不屈不饶的斗争精神,也佩服海明威。
编辑:Roger&
明眸明信片致力于为青年人带来明亮的生活方式,阅读,旅行,思考,感恩,这就是明眸的力量。真诚欢迎各高校青年人的加入。真诚欢迎摄影,插画,文字作品的投稿。&&
豆瓣小组:&豆瓣小站:
人人小站:&
《列车上遇到的姑娘》拉斯金o邦德——心灵的碰撞
PHOTO: &Roger晓德&(请猛戳)
我一个人独自坐了一个座位间,直到列车到达罗哈那才上来一位姑娘。为这位姑娘送行的夫妇可能是她的父母,他们似乎对姑娘这趟旅行放不下心。那位太 太向她作了详细的交代,东西该放在什么地方,不要把头伸出窗外,避免同陌生 人交谈,等等。
我是个盲人,所以不知道姑娘长得如何,但从她脚后跟发出的&啪嗒啪嗒& 的声音,我知道她穿了双拖鞋。她说话的声音是多么清脆甜润!
&你是到台拉登去吗?&火车出站时我问她。
我想必是坐在一个阴暗的角落里,因为我的声音吓了她一跳,她低低地惊叫一声,末了,说道:&我不知道这里有人。&
是啊,这是常事,眼明目亮的人往往连鼻子底下的事物也看不到,也许他们 要看的东西太多了,而那些看不见的人反倒能靠着其他感官确切地注意到周围的事物。
&我开始也没看见你,&我说,&不过我听到你进来了。&我不知道能否不 让她发觉我是个盲人,我想,只要我坐在这个地方不动,她大概是不容易发现我的真面目的。
&我到萨哈兰普尔下车。&姑娘说,&我的姨妈在那里接我。你到哪儿去?&
&先到台拉登,然后再去穆索里。&我说。
&啊,你真幸运!要是我能去穆索里该多好啊!我喜欢那里的山,特别是在十月份。&
&不错,那是黄金季节,&说着,我脑海里回想起眼睛没瞎时所见到的情景。&漫山遍野的大丽花,在明媚的阳光下显得更加绚丽多彩。到了夜晚,坐在篝火旁,喝上一点白兰地,这个时候,大多数游客离去了,路上静悄悄的,就象到了一个阒无人烟的地方。&
她默默无语,是我的话打动了她?还是她把我当作一个风流倜傥的滑头?接着,我犯了一个错误,&外面天气怎么样?&我问。
她对这个问题似乎毫不奇怪。难道她已经发觉我是一个盲人了?不过,她接下来的一句话马上使我疑团顿释。&你干吗不自己看看窗外?&听上去她安之若素。
我沿着座位毫不费力地挪到车窗边。窗子是开着的,我脸朝着窗外假装欣赏起外面的景色来。我的脑子里能够想象出路边的电线杆飞速向后闪去的情形。&你注意到没有?&我冒险地说,&好象我们的车没有动,是外面的树在动。&
&&这是常有的现象。&
我把脸从窗口转过来,朝着姑娘,有那么一会儿,我们都默默无语。
&你的脸真有趣。&我变得越发大胆了,然而,这种评论是不会错的,因为很少有姑娘不喜欢奉承。
她舒心地笑了起来,那笑声宛若一串银铃声。&听你这么说,我真高兴,& 她道,&谁都说我的脸漂亮,我都听腻了!&
啊,这么说来,她确实长得漂亮!于是我一本正经地大声道:&是啊,有趣的脸同样可以是漂亮的啊。&
&你真会说话。&她说,&不过,你干吗这么认真?&
&马上你就要下车了。&我突然冒出这么一句。
&谢天谢地,总算路程不远,要叫我在这里再坐两三个小时,我就受不住了。&
然而,我却乐意照这样在这里一直坐下去,只要我能听见她说话。她的声音就象山涧淙淙的流水。她也许一下车就会忘记我们这次短暂的相遇,然而对于我来说,接下去的旅途中我会一直想着这事,甚至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也难忘怀。
汽笛一声长鸣,车轮的节奏慢了下来。姑娘站起身,收拾起她的东西。我真 想知道,她是挽着发髻?还是长发散披在肩上?还是留着短发?
火车慢慢地驶进站。车外,脚夫地吆喝声、小贩的叫卖声响成一片。车门附 近传来一位妇女的尖嗓音,那想必是姑娘的姨妈了。
&再见!&姑娘说。
她站在靠我很近的地方,从她身上散发出的香水味撩拨着我的心房。我想伸 手摸摸她的头发,可是她已飘然离去,只留下一丝清香萦绕在她站过的地方。
门口有人相互撞了一下,只听见一个进门的男人结结巴巴地说了一声&对不 起&。接着门&砰&地一声关上,把我和外面的世界隔了起来。我回到自己的座 位上,列车员嘴里一声哨响,车就开动了。
列车慢慢加快速度,飞滚的车轮唱起了一支歌。车厢在轻轻晃动,发出嘎吱 嘎吱的声音。我摸到窗口,脸朝外坐了下来。外面分明是光天化日,可我的眼前 却是一片漆黑!现在我有了一个新旅伴,也许又可以小施骗技了。
&对不起,我不象刚才下车的那位吸引人。&他搭讪着说。&那姑娘很有意思,&我说,&你能不能告诉我,她留着长发还是短发?&
&这我倒没注意,&他听上去有些迷惑不解。&不过她的眼睛我倒注意了, 那双眼睛长得很美,可对她毫无用处&&她完全是个瞎子,你注意到了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编辑:丁一天
明眸明信片致力于为青年人带来明亮的生活方式,阅读,旅行,思考,感恩,这就是明眸的力量。真诚欢迎各高校青年人的加入。真诚欢迎摄影,插画,文字作品的投稿。&
豆瓣小组:&
豆瓣小站:&
人人小站:&
《不相信》龙应台——相信与不相信之间,彷彿还有令人沉吟的深度
PHOTO: &Roger晓德&(请猛戳)
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后来一件一件变成不相信。
曾经相信过爱国,后来知道「国」的定义有问题,通常那谆谆善诱要你爱国的人所定义的「国」,不一定可爱,不一定值得爱,而且更可能值得推翻。
曾经相信过历史,后来知道,原来历史的一半是编造。前朝史永远是后朝人在写,后朝人永远在否定前朝,他的后朝又来否定他,但是负负不一定得正,只是累积渐进的扭曲变形移位,使真相永远掩盖,无法复原。说「不容青史尽成灰」,表达的正是,不错,青史往往是要成灰的。指鹿為马,也往往是可以得逞和胜利的。
曾经相信过文明的力量,后来知道,原来人的愚昧和野蛮不因文明的进展而消失,只是愚昧野蛮有很多不同的面貌:纯朴的农民工人、深沉的知识份子、自信的政治领袖、替天行道的王师,都可能有不同形式的巨大愚昧和巨大野蛮,而且野蛮和文明之间,竟然只有极其细微、随时可以被抹掉的一线之隔。
曾经相信过正义,后来知道,原来同时完全可以存在两种正义,而且彼此抵触,冰火不容。选择其中之一,正义同时就意味著不正义。而且,你绝对看不出,某些人在某一个特定的时机热烈主张某一个特定的正义,其中隐藏著深不可测的不正义。
曾经相信过理想主义者,后来知道,理想主义者往往经不起权力的测试:一掌有权力,他或者变成当初自己誓死反对的「邪恶」,或者,他在现实的场域里不堪一击,一下就被弄权者拉下马来,完全没有机会去实现他的理想。理想主义者要有品格,才能不被权力腐化;理想主义者要有能力,才能将理想转化为实践。可是理想主义者兼具品格及能力者,几希。
曾经相信过爱情,后来知道,原来爱情必须转化为亲情才可能持久,但是转化为亲情的爱情,犹如化入杯水中的冰块──它还是冰块吗?
曾经相信过海枯石烂作为永恒不灭的表征,后来知道,原来海其实很容易枯,石,原来很容易烂。雨水,很可能不再来,沧海,不会再成桑田。原来,自己脚下所踩的地球,很容易被毁灭。海枯石烂的永恒,原来不存在。
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有些其实到今天也还相信。
譬如国也许不可爱,但是土地和人可以爱。譬如史也许不能信,但是对于真相的追求可以无止尽。譬如文明也许脆弱不堪,但是除文明外我们其实别无依靠。譬如正义也许极为可疑,但是在乎正义比不在乎要安全。譬如理想主义者也许成就不了大事大业,但是没有他们社会一定不一样。譬如爱情总是幻灭的多,但是萤火虫在夜里发光从来就不是为了保持光。譬如海枯石烂的永恒也许不存在,但是如果一粒沙里有一个无穷的宇宙,一剎那里想必也有一个不变不移的时间。
那么,有没有什么,是我二十岁前不相信的,现在却信了呢?
有的,不过都是些最平凡的老生常谈。曾经不相信「性格决定命运」,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色即是空」,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现在有点信了。曾经不相信无法实证的事情,现在也还没准备相信,但是,有些无关实证的感觉,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圆寂前最后的手书:「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相信与不相信之间,彷彿还有令人沉吟的深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编辑:Roger
明眸明信片致力于为青年人带来明亮的生活方式,阅读,旅行,思考,感恩,这就是明眸的力量。真诚欢迎各高校青年人的加入。真诚欢迎摄影,插画,文字作品的投稿。&
豆瓣小组:&
豆瓣小站:&
人人小站:&&
《黑羊》卡尔维诺——你会做那只黑羊吗?
PHOTO: &Roger晓德&(请猛戳)从前有个国家,里面人人是贼。&一到傍晚,他们手持万能钥匙和遮光灯笼出门,走到邻居家里行窃。破晓时分,他们提着偷来的东西回到家里,总能发现自己家也失窃了。& 他们就这样幸福地居住在一起。没有不幸的人,因为每个人都从别人那里偷东西,别人又再从别人那里偷,依次下去,直到最后一个人去第一个窃贼家行窃。该国贸易也就不可避免地是买方和卖方的双向欺骗。政府是个向臣民行窃的犯罪机构,而臣民也仅对欺骗政府感兴趣。所以日子倒也平稳,没有富人和穷人。 & 有一天--到底是怎么回事没人知道--总之是有个诚实人到了该地定居。到晚上,他没有携袋提灯地出门,却呆在家里抽烟读小说。& 贼来了,见灯亮着,就没进去。& 这样持续了有一段时间。后来他们感到有必要向他挑明一下,纵使他想什么都不做地过日子,可他没理由妨碍别人做事。他天天晚上呆在家里,这就意味着有一户人家第二天没了口粮。& 诚实人感到他无力反抗这样的逻辑。从此他也像他们一样,晚上出门,次日早晨回家,但他不行窃。他是诚实的。对此,你是无能为力的。他走到远处的桥上,看河水打桥下流过。每次回家,他都会发现家里失窃了。& 不到一星期,诚实人就发现自己已经一文不名了;他家徒四壁,没任何东西可吃。但这不能算不了什么,因为那是他自己的错;不,问题是他的行为使其他人很不安。因为他让别人偷走了他的一切却不从别人那儿偷任何东西;这样总有人在黎明回家时,发现家里没被动过--那本该是由诚实人进去行窃的。不久以后,那些没有被偷过的人家发现他们比人家就富了,就不想再行窃了。更糟的是,那些跑到诚实人家里去行窃的人,总发现里面空空如也,因此他们就变穷了。& 同时,富起来的那些人和诚实人一样,养成了晚上去桥上的习惯,他们也看河水打桥下流过。这样,事态就更混乱了,因为这意味着更多的人在变富,也有更多的人在变穷。& 现在,那些富人发现,如果他们天天去桥上,他们很快也会变穷的。他们就想:&我们雇那些穷的去替我们行窃吧。&他们签下合同,敲定了工资和如何分成。自然,他们依然是贼,依然互相欺骗。但形势表明,富人是越来越富,穷人是越来越穷。& 有些人富裕得已经根本无须亲自行窃或雇人行窃就可保持富有。但一旦他们停止行窃的话,他们就会变穷,因为穷人会偷他们。因此他们又雇了穷人中的最穷者来帮助他们看守财富,以免遭穷人行窃,这就意味着要建立警察局和监狱。& 因此,在那诚实人出现后没几年,人们就不再谈什么偷盗或被偷盗了,而只说穷人和富人;但他们个个都还是贼。& 唯一诚实的只有开头的那个人,但他不久便死了,饿死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编辑:Roger
豆瓣小组:
豆瓣小站:
人人小站:&
钟无艳(清晰版)
人要任性,任性,任性。如今,已太少人任性了。不任性的人,怎么能维持健康的精神状态?他随时都在妥协、随时在抑制自己,其不快或隐忍究竟能支撑多久?
《赌徒》舒国治——自己要做得了主
PHOTO: Roger晓德&(请猛戳)
有时蓦然回头看自己前面三十年,日子究竟是怎么过过来的,竟自不敢相信;我几乎可以算是以赌徒的方式来搏一搏我的人生的。我赌,只下一注,我就是要这样地来过&&睡。睡过头。不上不爱上的班。不赚不能或不乐意赚的钱。每天挨着混&&看看可不可以勉强活得下来。那时年轻,心想,若能自由自在,那该多好,即使有时饿上几顿饭,睡觉只能睡火车站,也认了。如今五十岁也过了,这几十年中,竟然还都能睡在房子里,没睡过一天公园,也不曾饿过饭。看来有希望了,看来可以赌得过关了,看来我对人生的赌注下在胡意混自己想弄的而不下在社会说该从事的,有可能是下对了。虽然下对或下错,我其实也不在乎。行笔至此,怎么有点沾沾自喜的骄傲味道。切切不可,忌之戒之。倒是可供年轻人有意坚持做自己原意必做之事的浅陋参考也。&
有人或谓,当然啊,你有才气,于是敢如此只是埋头写作,不顾赚钱云云。然我要说,非也。我那时哪可能有这种&胆识&?我靠的不是才气,我靠的是任性,是糊涂。但我并不自觉,那时年轻,只是莽撞地要这样,一弄弄了二三十年。&
只能说,当时想要拥有的东西,比别人要缥缈些罢了。&
好比说,有些人想早些把房子置买起来,有些人想早些把学位弄到,有些人想早些在公司或机关把自己的位置安顿好。而我想的,当年,即使今日,全不是这些。&
十多年前,有个朋友与我聊起,他说:&有没有想过,倘有一个公司愿请你担当某个重任,如总经理什么的,年薪六百万之类,但必须全心投入,你会去吗?&我说:&这样的收入,天价一般高,我一辈子也不敢梦见,实在太可能打动我了,但我不会去。为什么?因为我是台湾人;这工作做了十年,不过六千万,六千万在台湾,买房子还买不到像样的;若是不买房子,根本用不了那么大的钱;六千万若拿来花用,享受还只是劣质的。故这六千万,深悉台湾实况的人,根本不用太看得上眼。更主要的,我会想,我的四十五岁至五十五岁这十年,是一生中最宝贵、最要好好抓住的十年,我怎么会轻易就让几千万给交换掉呢?&
时光飞逝,转眼又是十年。我今天想:我的五十五岁至六十五岁的这十年,因更衰老了,更是一生中最宝贵、最要好好抓住的十年,更不会做任何的换钱之举了。&
钱,是整个台湾最令人苦乐系之悲欢系之的东西;我这么穷,照说最不敢像前述的那么大言不惭,也非我看得开看得透,这跟不洗澡一样,你只要穷惯了脏惯了,并一径将那份糊涂留着,便也皆过得日子了。我常说我银行存款常只有一千多元,这时我注意到了,接着两三天会愈来愈逼近零了,然总是不久钱又进来了。我总是自我解嘲,谓:&人为什么要把别人的钱急着先弄进自己的户头里?为什么不能让他人先替你保管那些钱?&&
倒像是某首蓝调的歌名所言:I love the life I live, I live the life I love. (我爱我过的生活,我过我爱的生活。)&
人要任性,任性,任性。如今,已太少人任性了。不任性的人,怎么能维持健康的精神状态?他随时都在妥协、随时在抑制自己,其不快或隐忍究竟能支撑多久?&
自己要做得了主。&
不会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不会时间到了叫吃饭就吃饭、叫洗澡就洗澡,完全不倾听自己的灵魂深处叫唤。不会睡觉睡到没自然足够便爬起来。睡眠是任性的最佳表现,人必须知道任性的重要。岂不闻日谚:&愈是恶人,睡得愈甜。&吾人有时亦须做一下恶人。&
近时有读者问起我的过日子、我的游历、我写东西种种,口头上演讲我亦答了一些,今日在此索性多谈一点,遂成了这篇稿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编辑:Roger
豆瓣小组:
豆瓣小站:
人人小站:&
【I Travel】9 Reasons to Travel the World
PHOTO :& Roger& @Kol Samui
文章出自:
&Twenty years from now you will be more disappointed by the things you didn&t do than by the ones you did do. So throw off the bowlines, sail away from the safe harbor. Catch the trade winds in your sails. Explore. Dream. Discover.& | Mark Twain |
1. You will grow as a person
When you travel the world, you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experience different cultures and meet new people.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rough these experiences you will learn a lot about yourself. Who you are as a person and what you want out of life might very well change.
2. Freedom
You will enjoy a much greater sense of freedom when no one is able to tell you what to do. You are the boss. You decide where you want to go, what you want to do and how long you want to stay.
3. Simplicity
You will discover how much better life can be when you live it simply. No phone, email, TV, job, schedule, just you, your surroundings and your mind. Perfection.
4. Food, Glorious Food
You will have the chance to taste food from all corners of the globe. That sure beats the fast food culture in this country. Do you like eating Chinese, Thai or Indian food? You will enjoy the food even more when you eat it from the place it originated.
5. Meet New People
You will have the chance to meet new pe some interesting, some boring, and some downright crazy. Everyone has a story to tell, chances are that it will be worth listening to.
Instead of looking out your office window to see a hundred skyscrapers staring back at you, you will get the chance to see the world in all its natural beauty. See the deserts of Africa or the jungles of the Amazon with your own eyes instead of looking at a still image in a book.
7. Become Street Smart
You might already be book smart but add street smart to your persona then there& it&s a killer combination. Travelling teaches you many of life&s lessons and you will gain pearls of wisdo from being able to barter, to knowing when you are trying to be conned, there are many things new places can teach you.
8. You only live once
We all get a limited amount of time on this Earth, and no one knows when it will come to an end (sorry, to be such a downer). Do you really want to stay in the same town or city your whole life, without meeting new people, tasting new foods and seeing and experiencing life as others do?
9. Coming Home
After travelling round the world, there is nothing quite like the feeling of walking through your front door, dropping your bags on the floor, and going upstairs to sleep in your warm, comfortable bed for a day or two. As much fun as travelling can be, everyone needs a place they can call home.&
明眸明信片致力于为青年人带来明亮的生活方式,阅读,旅行,思考,感恩,这就是明眸的力量。真诚欢迎各高校青年人的加入。真诚欢迎摄影,插画,文字作品的投稿。
豆瓣小组:
站长在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