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最喜欢的一位老师名人是谁?

热词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我最喜欢的一个名人
小故事网 时间: 作文字数: 400字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中,有许许多多为人熟知的人物,而在这许许多多的名人中,我最的便是那宋代的女词人&&李清照。
李清照是南宋著名的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她擅长书、画,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她的词有许多都为人熟知如:《如梦令》,《夏日绝句》,《声声慢》等等。虽然,只是一个女子,但谁又能说,她的能力比不上男人的呢?
而我之所以喜欢李清照,并不仅仅是因为她是一个女词人,更不是因为她的词句很优美,而是因为她那巾帼不让须眉的品质。
读到她写的词时,因为读的是《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所以并没有感觉到她的&刚&,只感觉到那丝丝的&柔&,她的词让我很自然而然联想到一个窈窕淑女坐在一叶小舟上的情景,是那么的优雅。而当我读过《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后,我对她的看法却完全变了。在那优雅的外表下竟有这一颗如此的心。她虽不能向男人一样抵抗外敌,但在她的诗中却让人感受到了她坚定的信念。这种品格又有几人能有呢?
这就是李清照,一个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词人。我深深的喜欢上了她的才能,她的品格。
对作文的表态欣赏是一种善良文章提到的四位名人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答案
酒阑客散00125
你可以说,我最喜欢屠格涅夫.因为他不仅能够欣赏别人 ,而且还能够为了表达他对作者的欣赏与肯定,几经周折地找到了作者,从而给了托尔斯泰自信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2015你与谁情深缘浅 测测tfboys里谁喜欢你你决定请一个你中学时代暗恋过的人吃饭,吃饭地点你会选择
 来源:河南经济报资讯周刊
2015你与谁情深缘浅 测测tfboys里谁喜欢你你决定请一个你中学时代暗恋过的人吃饭,吃饭地点你会选择在哪里?
  向来情深,奈何缘浅,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遇到了正确的人,这种事情,没有人会喜欢吧。可是现实生活中,却充满了太多这样的擦肩而过。2015年里,你对感情充满了真心,但没准上天会给你一个玩笑,让你体会情深缘浅的无奈与伤心哦。来看看你在这一年里,会与哪个星座情深缘浅吧。
  你决定请一个你中学时代暗恋过的人吃饭,吃饭地点你会选择在哪里?
  粤菜馆&&答案F
  湘菜馆&&答案B
  东北菜馆&&答案C
  淮扬菜馆&&答案D
  四川烤鱼店&&答案A
  重庆火锅店&&答案E
  【选好后往下看!答案在下面】
  A、双鱼座、射手座
  你本身是一个挺老实的孩子,但是在感情中你却只有受虐的份。在2015年里,你的运气,尤其是在感情运上,总是会有波折。偏偏你在这一年里,容易遇到宿命一般的人,双鱼和射手,这两个星座的人,你很有可能会为之黯然神伤一段时间了,在变化大的年份里,你与他们擦肩而过的概率会大一些。
  B、白羊座、金牛座
  你在2015年里,你的运气还算不错,工作中,可能会如有神助,不怎么努力也能成功。可是在感情中,你就没有那么好运了哦。遇到白羊座或者金牛座的人,你或许想抱紧眼前人,奈何对方会离开。你可能会想要为了对方改变自己,但是你也知道,这样是为难了自己的,最后无论怎么样,都难成功。
  C、水瓶座、巨蟹座
  这一年里,你的桃花是相当好,很有可能会遇到真爱哦。你的人缘本来就好,桃花磁场也强。但是,你就算要真有,也还会想要自己的空间的。你对对方是真的喜欢,可是这两个星座的人,极有可能缺乏安全感,心思重得让你也猜不透,偏偏你也需要冷静地思考一些东西。明明两个人都是相互喜欢的,最后却因为莫名其妙的原因分开了。
  D、处女座、天蝎座
  虽然你的上半年运气,不是怎么好,但是在下半年,运气逐渐好转哦。可是在2015年里,如果你遇到了处女座或者天蝎座,你却也会感受到什么叫有缘无份。尽管你之前对这两个星座的人颇有微辞,可是一旦喜欢上了,也就不管不顾了,后来无法在一起走向人生的终点,也会让你感受到什么叫情深缘浅。
责任编辑:你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是谁?
按投票排序
474 个回答
苏东坡。苏东坡是诗人、书法家、画家,是皇帝的秘书、是慈善家、是佛教徒,是一个一肚子不合时宜的人,还是一个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的大好人。我觉得这些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林语堂在其《苏东坡传》的序言中又给出了两条苏东坡受人喜爱的理由:一是苏东坡的人品,具有耶稣所说的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憨厚,这是历史上其它文人不能望其项背的;二是苏东坡具有一种易于感觉而难以言表的魔力,而这种魔力只有熠煜闪烁的天才才所具有的。到底这种魔力是什么,林语堂也没说清楚,可能是他对苏东坡的一些只能意会的印象吧。苏东坡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又异常聪明的全才,思想融合儒、道、佛,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最喜爱的人。苏东坡为什么受文人喜爱?除了人格、才艺外,他的魔力又是什么呢?按李泽厚的观点,苏东坡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原、陶潜、李白、杜甫要逊色一筹。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它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然而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却有巨大影响。其典型意义就在于,他把魏晋唐以来士大夫“出世”与“入世”、“退隐”与“进取”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了一个新的质变点。从秦朝李斯开始,中国的文人多为御用,遵循着一种“仓鼠”原则,跪拜颂扬,阿谀奉承,以谄媚见用。而苏东坡却不识时务,屡屡与天子唱对台戏,得到贬降的政治命运。此刻,他不仅没有颓废、萧条,反而还表现出来了豁达胸怀和随遇而适的生活态度。由于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苏东坡自请外调,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苏东坡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弃险恶宦海风涛,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在“仕”与“隐”之间抉择上徘徊困惑。其实,苏东坡一生并未隐退,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寂之感,却比他以前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隐退”、“归田”、“遁世”都更深刻、更沉重。在当时“百年无事”的“太平盛世”,苏东坡不要富贵,不合流俗,却膜拜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情调。现在看来,像苏东坡这样元气淋漓、才华横溢、富有生机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得有二的,在他身上挑选出若干使人喜爱的特点,倒是轻而易举的事。他成熟的思想,高尚的人格,渊博的学识,悲天悯人的情怀,出神入化、神人合一、物我无间的人生感悟,才成就了他的诗文。这或许是中国文人喜爱苏东坡的真正原因吧。苏东坡突围   余秋雨住在这远离闹市的半山居所里,安静是有了,但寂寞也来了,有时还来得很凶猛,特别在深更半夜。只得独个儿在屋子里转着圈,拉下窗帘,隔开窗外壁立的悬崖和翻卷的海潮,眼睛时不时地瞟着床边那乳白色的电话。它竟响了,急忙冲过去,是台北《中国时报》社打来的,一位不相识的女记者,说我的《文化苦旅》一书在台湾销售情况很好,因此要作越洋电话采访。问了我许多问题,出身、经历、爱好,无一遗漏。最后一个问题是:“在中国文化史上,您最喜欢哪一位文学家?”我回答:苏东坡。她又问:“他的作品中,您最喜欢哪几篇?”我回答:在黄州写赤壁的那几篇。记者小姐几乎没有停顿就接口道:“您是说《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我说对,心里立即为苏东坡高兴,他的作品是中国文人的通用电码,一点就着,哪怕是半山深夜、海峡阻隔、素昧平生。================================《文化苦旅》中的一段
张居正,没有之一。作为他的铁杆脑残粉,连带着也不太敢读明史,不忍心看明史。我很少回答关于明朝的事情,这是我第一个诚诚恳恳谈到明朝历史的答案。我疑惑那个时代,就如同看到冬天的满城大雾。,资料相关,和本题有联系。
治世里的孤臣,史书中的良辅,天下汹汹的独相,被抄家的罪臣。不知道那一面,才是真正的他。商鞅变法强秦,车裂,灭三族。但舍秦国之外,再无人给他这么好的舞台。吴起兴国利兵,却也是辗转流离于诸国。最后伏楚王尸大哭,被射成了刺猬。吴起也不是公族,建立事功何其难。武元衡主持削藩,被刺死在上朝的路上,惨遭枭首。张居正变法,身前尊荣,死后多悲。长子自尽,少子充军。尤可悲怆者,救时宰相张居正。富国利民数十年,却早已是必死之局,必输之局。作为一个内敛型的第三帝国,明朝的辅臣之权本就不稳固,君权上升,臣权跌落。康熙朝的大学士李光地吹捧康熙帝,把皇帝抬到了理学宗主的地步,想来皇帝也很是受用。到后来乾隆帝的本朝无名臣一论更是点出了这一时期帝王专制的发展轨迹。威福皆归于主上,臣子应如器具木偶一样遵守本分。这才是内敛踏实保守的第三性帝国明清应有的道路,这是归于皇帝们的时代。君权至于极盛,臣子如同木偶。不需要名臣,只需要奴才。偶有星辰遮蔽了太阳的光芒,也必将以惨淡收场。和第一性的血性帝国秦汉,第二性的开放帝国唐宋,完全不同。欲独任其事,君知其难啊。张居正的做法,事实上已经严重的错位于这个严苛矫揉的时代了。所以钱穆先生认为张居正放在汉、唐那是一个好宰相。但明清的时代,压根就不需要什么宰相,权臣的命运往往可悲。阁臣从来不等同于宰相,张居正的拔高与天才也掩盖不了事实。他本可以像徐阶的先辈那样谦守,不失江南万亩良田怡儿弄孙之乐。或者像其他阁臣一样明白自己身份的定位,把皮球提给皇帝。就是以前的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也没有像张居正这样后世凄惨的。可是他已经无法回头,只因他要做一个独一无二的张居正,只因他还想把自己的理想化为帝国的意志,而不是一直难得糊涂,一直做皇权下的木偶和器具。或许他在开始为政之时,就已经明白了自己的命运了。天下汹汹,万夫所指,威福自作,祸压宗族。虽芝兰挡道,吾亦锄之。无用的道德君子,就任由他们去骂吧。古典的政治生态之下,个人和宗族,家长和家庭永远无法脱离。大臣们为王朝,为国家出力,总还有个限度。聪明人不是不知道王朝的弊端是什么,不是不明白国家为何越来越衰落。比如明朝,宗藩冗杂,耗用国资。流民失索,土地兼并。可是谁会去捅马蜂窝呢?况且有功名的读书人,本来就是国家政策漏洞的受益者。知道自己十载寒窗的困窘,却未必会直面庶民的苦难,有忍辱负重的大勇气。士人的虚伪和贪婪,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为臣子,为政治家的张居正大写着光辉着,为儿子,为父亲丈夫的张居正却还小写着羞愧着。对老母的侍奉和儿子的厚待,何尝不是对他们日后祸端的预见。从他夺情挨骂的那些时刻,恐怕他就能预见到自己悲怆的命运无法避免了。为国家沽名买直,挨顿庭杖,还能得士林夸赞,也不算是亏本的买卖?可是忍辱挨骂,负重致远,诚心实事呢?戚继光困窘,曾省吾受刑,张居正抄家。为这样的王朝,让宗族受辱。张居正若是泉下有知,会不会后悔自己的选择?张居正的变法,终究只是为王朝续上了一口气。如同无数失败的改革家一样,黑白虚实之间,朝向光明的救时能臣总是孤独的,永远是失败的居多。悲剧性的命运与他们如影随形,悲怆凄凉的味道就如同帝国黄昏的余晖。执拗的汉太尉李固,恐惧的唐相武元衡,怒吼的宋相章惇,疑惑的孤臣林则徐,凶横的疆臣左宗棠。那个为自己夺情而徘徊的张居正,为文官的指责而羞愤的张居正,从来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但他却是这些人里面,在我心中光辉最为灿烂的一个。已知其难,却能不变其行。已知其惨痛悲凉,却不能止其雄心。已是人间富贵的结局,却走向了一条不能回头的绝路。在明清帝国的时代轨迹之下,一个能忠诚信念,彻底燃烧自己的人多难。大厦将倾之际,崇祯帝哀叹:“思陵之季,抚髀思江陵,而后知:得庸相百,不若得救时之相一也。”这句话何尝不是一句黑色而冰冷的预言,慢慢死去才是帝国的宿命,从来没人能真正的挽救一个帝国。张居正的身后凄惨,才应是明清帝国政治生态的正常现象。我们有过这样能忍辱受骂做实事的人,我们却指责他,羞辱他,让他们慢慢的孤独凋零,受尽耻辱。老兵永不死,只是渐凋零。高杰死后,军中无主,部下兵马乱成一团。黄得功等又想乘机瓜分高杰部的兵马和地盘,双方剑拔弩张。“时人为之语曰:谁唤番山鹞子来(高杰在农民军中绰号翻山鹞),闯仔不和谐(黄得功号黄闯子)。平地起刀兵,夫人来压寨(原注:邢夫人也),亏杀老媒婆(原注:史公也),走江又走淮,俺皇爷醉烧酒全不睬。”①史可法出兵配合清军“讨贼”的计划全盘落空了,他伤心备至,亲自赶往高军营中做善后工作,立高杰子为兴平世子,外甥李本深为提督,胡茂祯为阁标大厅(即中军),李成栋为徐州总兵。高杰妻邢氏耽心儿子幼小,不能压众,她知道史可法没有儿子,提出让儿子拜史可法为义父。这本来是史可法增进同高部将士感情的一个机会,然而史可法却因为高部是“流贼”出身,坚决拒绝,命高杰子拜提督江北兵马粮饷太监高起潜为义父。②由此可见史可法政治偏见之深和不通权变。顾城,南明史。作为大臣的史可法单论气节肯定是无二的,但到了做事也不免沾染明末士人的那一套。这等情况,已经不能单纯说是政治偏见了。而是帝国末日的政治生态下,重名过于重实,单纯以道德视角和个人好恶来处理政事的咄咄怪状实在是一种大风潮,史可法也不能免俗。都混成老媒婆了,这阁部的地位,真是奉娇子一样捧军阀啊。张居正死后不过几十年,大明帝国开始坍塌。他们那代人曾经拥有的实干精神,终于化为了士人的空谈和武夫的盘算。万历十一年,努尔哈赤的父亲和祖父都间接死于明朝手中,仇恨的种子开始埋下。努尔哈赤在三十多年中厉兵秣马,未尝有一日不怀着窥伺报复明朝之心。建州女真的兵锋越来越锐,横行于白山黑水之间,威慑蒙古诸部和远东的朝鲜。他的野心,也日盛一日。那个虚伪而庞大的帝国,在马刀下也会战栗吗?万历四十七年,萨尔浒之战爆发,明军惨败辽东,将士埋骨在冰天雪地之中。帝国惊慌失措,大臣再也无法装睡了,梦醒了。又二三十年,铁马冰河,天下汹汹。卢象升悲愤战死,杨嗣昌忧惧而亡,崇祯帝在北京上吊,万历所偏爱的福王在洛阳被人煮了,南明的一个个小朝廷还在党争的大路上死不回头。士人们大多指点江山而不能实行,空言高义而不能担当实务,爱好自命清高却不忍瑕疵,空言道德占据高位而不能有为。再也没有多少士人能像张居正那样挨着骂做着事,为朱家的江山出最后一口死力了。武将们同样如此,名将凋敝,军头们挟兵自重。左良玉,贺人龙,江北四镇。东汉魏晋的可怕梦靥,再次重袭。
无官方是一身轻,伴君伴虎自古云。
归家便是三生幸,鸟尽弓藏走狗烹。  子胥功高吴王忌,文种灭吴身首分。  可惜了淮阴命,空留下武穆名。  大功谁及徐将军?  神机妙算刘伯温,算不到:  大明天子坐龙廷,文武功臣命归阴。  因此上,急回头死里逃生;  因此上,急回头死里逃生。  君王下旨拿功臣,剑拥兵围,绳缠索绑,肉颤心惊。  恨不能,得便处投河跳井;  悔不及,起初时诈死埋名。  今日的一缕英魂,昨日的万里长城。笔里江山,纸上纵横,口中玄黄,所谓士人陋习,真是看多了,看腻了。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大家都学聪明了,君子有口,何必用手?没了朱家老板,还有别家老板,大不了我装傻装疯去当隐士去,让儿孙安心出仕妆点新朝。天下汹汹,与我何干。忍辱负重,尽力为事,呵呵。有富贵退路的时候,不要退路,把事做绝,再难有这种人了。1646年5月,明朝宗室十七人被斩杀于京师菜市口。这一年,距崇祯自尽只有两年。隐士们依旧在他们的书中指点江山,在马刀下震颤的士绅们依旧被新朝感动到涕零,真心或者假意。许多志士到死也没弄明白这么多王爷和名士怎么就没一个能抗得住呢?大明帝国的黄昏之下,最后也是最成熟的封建帝国大清已经半遮半掩的登场了。它更加强大,也更加邪恶。更加深刻,同时也更加漂亮。“汉以后二千余年人物,真有公诚之心,刚大之气,而其前识识远见,灼然於国覆种奴之祸,已深伏於举世昏偷,苟安无事之日。毅然以一身担当天下安危,任劳任怨,不疑不布,卒能扶危定倾,克成本原者,余考之前史,江陵一人而已。”熊十力这样评价张居正,我想是不算过分的。明朝唯一的大政治家,世间再无张居正。一个真真正正的独夫,自绝于士林,自绝于宗族,唯独没有辜负国家,辜负朱明皇室。不知道万历帝在被清流言官们轰杀成渣,为帝国生态下的文官们困扰不已的时候,有没有怀念他那个太阳一般耀眼的张师傅,怀念那个从不退缩爱脱帽子,永远矗立在殿堂中央的俊朗奇男子。ps:不要忘了点赞和关注啊。。。。一些闲话,当年明月的有些观点我不太赞同,但他关于张居正的描写还挺出彩的。万历帝身形矮胖,酒色侵骨,身体是真的有病,毕竟明朝诸帝,被挖出来烧的好像只有他。李光地本人人品如何,不用多言。给康熙帝上的文章,堪称高逼格的拍马屁。历代的清帝,其实也是慢慢朝着道学宗主,圣王合一这条路前进的。有谁会做图的,来一张宫室黄昏下的故明大臣背影走出故宫图,和这个答案相得益彰啊。有这个想法的,请私信我。。。谢谢。。========================我是分割线========================:“汉唐以来,以功业炳史册者夥矣。至若意量广远,气充识定,志以天下为己任而才又能副其志者,则惟明张江陵一人而已。方明隆万之际,明之政已驰矣。自世宗西内静摄,君荒于上,臣纵於下,将嬉于边,士嚣于庠。纪纲万事,群堕于冥昧之中之中。而瓦解土崩之祸,将隐中于晏安无事之日。自非有雷霆之力不足以集上下涣散之孰,非有整齐严厉之法不足以其积久疲顽之习。江陵知其然也,慨然出其身以任之。奋乾刚,行独断,宫府内外,一听于己。赏罚予夺,悉决于心。不以逼上为嫌,不以死权为讳,推其意岂不以为大丈夫。亦即乘时遇主,得行其志矣。则天下之责当于我任之,任之而当,虽挟无上之威权而不疑,任之而不当,虽蒙莫大之戮辱而不悔。夫岂特无保爵位顾妻子之心即邀名誉之心而亦无之。所患者,吾志不行,事功不立,而至于众谤于生前,奇祸发于身后,则已于任事之初,逆睹而熟计之矣。呜呼,世之君子,欲立非常之功,则莫务为一切之计,莫徇众人之论,当机而立断,独立而不惧。”孟森《明史讲义》:“(清太祖)至万历四十余年稍稍传说,已立国僭号,亦不以为意,直至入犯辽,沈,然后举国震惊。庙堂若有留心边事如居正其人,何至愦愦若此?”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失去、得到】  万历十年(1582)六月二十日,帝国内阁首辅,上柱国,正一品太师兼太傅,中极殿大学士张居正卒,年五十八,谥文忠。  张居正死了,皇帝十分之悲痛,这是真的,毕竟一个人陪伴了自己那么久,干了许多事,没有感情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很是哭了几场,甚至有几天悲痛得上不了朝。  悲痛之余,他还下令抚慰张居正的家人,并举办了隆重的悼念活动,一时之间,全国处处都是哀悼之声。  但以他和张居正的关系,和从前那许许多多不堪回首的往事,太有感情也是不可能的,所谓十分之悲痛,其实也就悲痛十分钟而已。  所以在短暂悼念之后,长期清算的时候就到了,六月份张居正死,十二月份就动手了,当然,对手还不是张居正。  事实上,在当时的朝廷里,最为人忌恨的人,是冯保,张先生好歹是翰林出身,一步一步熬上来的,冯太监这样一步登天的人,要不是后台硬,早就被唾沫星子给淹死了。  现在张居正死了,但冯保似乎还是很镇定的,因为小时候冯保经常陪小皇帝玩,万历也对他很亲热,不叫他名字,只叫他大伴,关系相当之铁,所以他认为,纵使风雨满天,天还塌不下来。  然而天就塌下来了,十二月有人告他十二大罪,几天之后当年的那位小皇帝就在告状信上大笔一挥,下了结论:冯保欺君蠹国,罪恶深重。  冯保措手不及,当时就晕了过去。  冯保同志敬请节哀,蠹国虽是胡说,欺君却是事实,其实一直以来,他都是排在万历最讨厌人榜的第二名,仅次于张居正,因为这位仁兄一直以来都在干一件万历最为讨厌的事情——打小报告。  自打掌权后,冯保就以二管家自居了,但凡万历有啥风吹草动,他都会在第一时间告诉李太后,什么斗蛐蛐、打弹弓,包括喝醉酒闯祸的那一次,都是他去报告的。  在我小时候,这种人一般被叫做“特务”,是最受鄙视的。到了万历那里,就成了奸贼,年纪小没能量,也无可奈何,长大以后那就是两说了,不废此人,更待何时?  冯保闯了这么大的祸,竟还如此盲目乐观,其实原因也很简单:  一个人当官当久了,就会变傻,并产生一系列幻觉,自我感觉过于良好,最后稀里糊涂完蛋去也。  不过看在小时候陪自己玩过的份上,万历还是留了一手,安排他去南京养老,也没要他的命。  这是冯保,张居正就没那么好对付了。  张先生在朝中经营多年,许多大臣都是他的人,现在刚死不到一年,立刻翻案恐怕众怒难犯。更麻烦的是,现任内阁首辅张四维也是张居正一手提起来的,自然不肯帮忙,要想整治张先生,谈何容易。  然而很快,万历就发现自己错了。种种蛛丝马迹表明,除自己外,张先生还有一个敌人,一个他曾无比信任的人——张四维。  这是一个极为古老的复仇故事,在真相揭开前,张四维已隐忍了太久。  张四维,字子维,山西蒲州人,嘉靖三十二年进士,看起来,这不过是份普通的官僚记录,但实际上,他的背景要比想象中复杂得多。  张四维的父亲,叫做张允龄,是一名普通的山西商人,不算什么人物,但他母亲王氏却不同凡响——王崇古的姐姐。  也就是说,张四维是王崇古的外甥。之前已经说过,朝廷实力派人物杨博也是山西人,而且他的儿子娶了王崇古的女儿,也就是说,杨博的儿媳妇是张四维的表妹,看上去比较复杂是吧,后面还有。  后来张四维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张甲徽,一个叫张定徽,他们两个几乎同时结婚,老婆却是亲姐妹——杨博的两个孙女。  什么叫特殊利益集团,相信你已经明白了。  王崇古是宣大总督,杨博是兵部尚书(后改吏部尚书),位高权重,却并非张居正的人,还经常对他颇有微辞。舅舅和亲家都这样,张四维的立场自然也差不多。  当然,张四维的这些路数张居正都很清楚,所以早在万历三年(1575),他就推荐张四维进入内阁,成为了大学士,也算是先下手为强,卖个人情。  然而这一次,他终于犯了一个错误,一个他的老师曾经犯过的错误。十年前,徐阶推荐高拱入阁,认为能卖高拱一个人情,十年后,张居正也这样想。  但事实上,张四维远没有他想得那么简单,在这个人的心中,还隐藏着一个更深的秘密。  五年之前的那一天,殷士儋大闹内阁,要和高拱单挑,张居正劝架,却也挨了骂,正是在这场闹剧中,张居正坚定了除掉高拱的决心,但与此同时,他似乎也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什么殷士儋会在那一天突然发作?  原因很简单,因为就在那一天之前,殷士儋得到了一个确切的消息:高拱准备赶走他,换一个人入阁。实在是忍无可忍,殷学士鱼死网破,这才算雄起了一回。  而那个由高拱安排,入阁顶替殷士儋的人,正是张四维。  对于这份五年之后迟到的邀请,要他感恩戴德,实在比较困难。  好了,这起迷案就要水落石出了,我们现已掌握了如下四点:  1、王崇古与高拱关系紧密,他的职务是由高拱推荐的。  2、张居正准备解决高拱之时,杨博曾亲自上门,为高拱求情。  3、张四维是王崇古的外甥,也是杨博的亲家。  4、高拱曾推荐张四维入阁,以取代不听话的殷士儋。  于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张四维是高拱的亲信,一个由始至终,极为听话的亲信。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当张居正联合冯保赶走高拱的时候,一道阴冷的目光正投射在他的背后。  当然,自信的张居正是绝对不会在意的,在得意的巅峰,无人能撼动他的地位,于是当内阁缺少跑腿的人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张四维,那个看上去极其温顺听话的张四维。  之后的一切,就是顺理成章了,张居正活着,他无能为力,现在人死了,该是行动的时候了。  万历十一年(1583),陕西道御史杨四知突然发难,上书弹劾张居正十四大罪,就如同预先彩排过一样,原先忠心耿耿、言听计从的诸位大臣一拥而上,把张居正从五、六岁到五十六岁的事情都翻了出来,天天骂日日吵,唯恐落后于人。  眼见群众如此配合,万历自然也不客气,立刻剥夺了张居正的太师等一切职务,并撤销了他“文忠”的谥号。之后不久他更进一步,抄了张先生的家。  之所以搞抄家,原因只有两个,愤怒,以及贪婪。  在万历小时候,张居正经常对他提出一个要求——勤俭。每年过年的时候,万历想多摆几桌酒席,张居正告诉他,国家很困难,应该节俭,万历表示同意,皇帝进出场合多,万历想多搞点仪仗,显显威风,张居正告诉他,这些把戏只会浪费国家资源,搞不得,万历表示同意。  在张居正死前,无论万历对他有何不满,也就是个工作问题,然而随着检举揭发的进一步进行,皇帝大人惊奇地发现,原来张先生的日子过得很阔,不但好吃好喝,而且出门阔气无比,还有顶三十二个人抬的轿子。  让我省吃俭用,你自己过舒坦日子?还反了你了!  而在愤怒之后,就是贪婪了,毕竟皇帝陛下也要用钱,被卡了这么多年,不发泄实在对不起自己,抄家既能出气,又能顺便捞一把,何乐而不抄?  万历十一年(1583)四月,抄家正式开始。  其实说起来抄家也没啥,抄家的人家多了去了。倒霉了就抄家,抄完拉倒,今天你抄我,明天我抄你,世道无常,习惯了就好。  但是张家的这次抄家,却并非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而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惨剧,是惨无人道的人间地狱。  四月底,司法部副部长丘橓由北京出发,前往张居正老家荆州抄家。本来也没什么,人到了就抄好了,可是破鼓总有万人捶,对广大官员们而言,看见人家落井,不丢一块石头下去,实在是件太难的事情。  原先毕恭毕敬的地方官听说张居正倒了台,为了在抄家中争取一个好的表现,竟然提前封住了张家的门,不准人转移财物。  这么一搞,不但财物没能转移,连人也没转移,因为张家的几十口人还躲在家里,又没有粮食,但这似乎不关地方官的事,于是等丘部长抵达,打开门的时候,他看见的,是十几个已经饿死的人和几十个即将饿死的人。  没关系,饿不死的,抄家也可以抄死你。  经过几天的抄家统计,从张居正家中共抄出黄金上万两,白银十多万两,如此看来,张居正在搞政治的同时,也没少搞经济。但总的来说,还不算太过分,和他的前辈严嵩、徐阶比起来,也算是老实人了。  没办法,大仇未报,人家本来就是冲着人来的。很快就传出消息,说张居正家还隐藏了二百万两白银,不抄出来誓不罢休。于是新一轮运动开始,先是审,审不出来就打,打得受不了了,就自杀。  自杀的人,是张居正的长子张敬修,但在死前,他终于发觉了那个潜伏幕后的仇人,并在自己的遗书中发出了血泪的控诉:  “有便,告知山西蒲州相公张凤盘,今张家事已完结,愿他辅佐圣明天子于亿万年也!”  所谓张凤盘,就是张四维,所谓辅佐圣明天子于亿万年也,相信读过书的都能明白,这是一句骂人的话,还顺道拉上了万历。  这就是张敬修临死前的最后一声呐喊。  但张敬修不会想到,他这一死,不但解脱了自己,也彻底解脱了张居正,以及所有的一切。  张敬修一死,事情就闹大了,抄家竟然抄出了人命,而且还是张居正的儿子,实在太不像话。恰好张四维两个月前死了爹,回家守制去了。他这一走,原先的内阁第二号人物申时行,就成为了朝廷首辅。  这位仁兄还比较正派,听说此事后勃然大怒,连夜上书要求严查此事。万历也感觉事情过了,随即下令不再追究此事,并发放土地,供养张居正的母亲家人。  事情终于解决了,万历的仇报了,他终于摆脱了张居正的控制,开始行使自己的权力。张四维的心愿也已了结,他在家乡守孝两年,即将期满回朝之际,却突然暴病身亡,厚道的人说他死得其所,不厚道的人说这是干了缺德事,被张居正索了命。无论如何,仇恨与痛苦,快乐与悲伤,都已结束。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曾经写过无数个人物,有好人,也有坏人,而张居正,无疑是最为特殊的一个。  他是一个天才,生于纷繁复杂之乱世,身负绝学,以一介草民闯荡二十余年,终成大器。  他敢于改革,敢于创新,不惧风险,不怕威胁,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他也有缺点,他独断专行,待人不善,生活奢侈,表里不一,是个道德并不高尚的人。  一句话,他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而是一个复杂的人。  但在明代浩如烟海的人物中,最打动我的,却正是这个复杂的人。  十年前,当我即将踏入大学校园时,在一个极为特殊的场合,有一个人对我说过这样一番话:  你还很年轻,将来你会遇到很多人,经历很多事,得到很多,也会失去很多,但无论如何,有两样东西,你绝不能丢弃,一个叫良心,另一个叫理想。  我记得,当时我碍于形势,连连点头,虽然我并不知道这句话的真实含义。  一晃十年过去了,如他所言,我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所幸,这两样东西我还带着,虽然不多,总算还有。  当然,我并不因此感到自豪,因为这并非是我的意志有多坚强,或是人格有多高尚。唯一的原因在于,我遇到的人还不够坏,经历的事情还不够多,吃的苦头还不够大。  我也曾经见到,许多道貌岸然的所谓道学家,整日把仁义道德放在嘴边,所作所为却尽为男盗女娼之流。  我并不愤怒,恰恰相反,我理解他们,在生存的压力和生命的尊严之间,他们选择了前者,仅此而已,虽不合理,却很合法。  我不知道,是否所有的人在历经沧桑苦难之后,都会变成和他们一样的人。  直到我真正读懂了张居正,读懂了他的经历,他的情感,以及他的选择。我才找到了一个答案,一个让人宽慰的答案。  他用他的人生告诉我们,良知和理想是不会消失的,不因富贵而逝去,不因权势而凋亡。  不是好人,不是坏人,他是一个有理想,有良心的人。〖张居正,字叔大,嘉靖四年(1525)生,湖广江陵人。  少颖敏绝伦,嘉靖十八年(1539)中秀才,嘉靖十九年(1540)  年中举人,人皆称道。  嘉靖二十六年(1547),成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编修,徐阶辈皆器重之。  嘉靖四十一年(1562),徐阶代嵩首辅,倾心委于张居正,信任有加,草拟遗诏,引与共谋。  隆庆元年(1567),张居正四十三岁,任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加少保兼太子太保,进入内阁。  隆庆六年(1572),隆庆驾崩,张居正引冯保为盟,密谋驱逐高拱,事成,遂代拱为内阁首辅。  万历元年(1573),张居正主政,推行考成法,整顿官吏,贪吏闻风丧胆,政令传出,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万历六年(1578),丈量天下土地,推行一条鞭法,百姓为之欢颜,天下丰饶,仓粟充盈,可支十年有余。  万历十年(1582)六月,张居正年五十八岁,去世,死后抄家。  长子自尽,次子充军。〗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世间已无张居正。
已更新阿瞒和李二此问题,曹丞相不能缺席啊,虽然我十分不想写他,三国实在知名度太高,完全没有逼格啊,我要是抛出个王衍,Aurelius augustin显得我bigger多高啊,不过阿满确实是最对我胃口的大佬,就从他开始吧。
对一个历史人物产生喜爱,除了经过文字转述后还能感受到的浓浓人格魅力,再就是可以做到我觉得我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而产生由衷的钦佩。很多人说曹操出身好,官宦世家什么的,其实曹操真心大屌丝,别说袁绍,孔融这种高富帅了,就是刘表,张绣都比他有基础,宦官的社会地位是远远比不上大氏族的,曹操他爹还是个养子,什么叫养子,那就是身份来源不明啊,三国志里面说曹操是曹参之后,这可信度基本为零,高祖出场还各种社会灵异事件呢。你要是硬拿曹操跟咱们比,我只能说像我这种24K纯正大屌丝在那个年代只能当大头兵了,随时就膝上中一箭回家,人家大耳还得顶着个中央领导家属的帽子闹革命呢。很多人喜爱曹操放荡不羁的性格,这性格特点可不是曹操当上CEO,迎娶白富美后包装出来的,当他还是个屌丝的时候,只有桥玄、李瓒觉得他可以成大事,可惜这俩人都死的挺早,桥玄居然还被绑匪撕票了,我要是阿满一定伤心死了,《后汉书·卷五十一·李陈庞陈桥列传第四十一》:初,曹操微时,人莫知者。尝往候玄,玄见而异焉。谓曰:“今天下将乱,安生民者其在君乎!”当时去曹操在桥玄的建议下拜访许劭,许大名士自然是看不上摇滚青年曹阿瞒的,阿满同学到底是使用了脱裤子还是赖着不走等技能就不得而知了,反正逼的大名士不得已题字: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后汉书·卷六十八·郭符许列传第五十八》:曹操微时,常卑辞厚礼,求为己目。劭鄙其人而不肯对,操乃伺隙胁劭,劭不得已,曰:“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操大悦而去。在课余时间,阿满还不忘学习看报,领会中央领导精神,顺便给官人们添添乱,据不完全考证,阿满曾潜入张让家,被发现后越墙逃出,我去!配上阿满那身高,这是什么撑杆跳水平啊,除此之外,还备注了孙子兵法,也就是《魏武注孙子》。正经脸:这本书建议大家看下,孙子被很多人备注过,但个人认为其中佼佼者就是阿满和郭化若了,看孙子并没有太大乐趣,但是如果加上魏武简练而经典的点评,那才叫辛辣点评,立场绝不中立呢,看完后你就能明白阿满为什么没有入川,以及灭三袁的各个战役。后来我们的阿满同学通过推荐获得了一个公安局长的职务,结果刚上任不久,就砍了一个部级领导家属,天子脚下啊,依律处斩领导家属,从这点可以看出,阿满除了厌恶官宦阶级,还是一个率性直为的好青年。当然结果就是最后被赶回老家当宅男去了。80年,新的契机,阿满被从新征召,在各种忠臣被杀害诬陷的情况下,阿满依旧直言上书,当然汉灵帝到底看到了多少无从考证,总得来说就是然并卵。这个时候,黄巾来了。。。。。。魏武的军事才能就此展现,在青州各种镇压伟大的农民起义,升任了济南相,在任期间罢黜了一半以上的贪污官吏,严令禁止宗教迷信活动,后来被任命东郡太守,但阿满没有去,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其中还拒绝了附和作乱,我想此时,曹丞相面对这个曾经忠贞的大汉王朝,心里一定是崩溃的。《三国志》裴松之注所引《魏武故事》建安15年12月己亥令所载:“去官之后,年纪尚少,……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当萌萌的董卓出来作死的时候,曹操散尽家财开始创业,这种魄力真非常人所能及,是散尽家财,不是拿出积蓄什么的,在创业的过程中,曹操认识了一生中的至交,鲍信,可惜这位仁兄在即将开始的寿张战役中战死,他没有看到曹操成就自己的的那一天。后来历经委身袁绍,陶谦偷袭,张邈背叛,兖州反复易主后,曹操终成一个地方诸侯。可见阿满前期走的是相当的忐忑,远不是二代们各种护航,各种压制的。在经过这么多挫折和变数后,也只是一个乡镇级企业家。直到他的好基友,本初兄迫不及待的赶来送经验包,官渡之战中,其实赢得很侥幸,徐州还未稳定,阿满以一州之力对抗袁绍,如果不是另外一位好基友送情报,鹿死谁手尤未知,喜闻乐见的官渡大撕逼以阿满的胜利而告终,阿满搬去邺城,废儒求才三令,得到了寒门学子的支持,同时还有荀彧在一旁帮曹操笼络士大夫阶级的人才。直到这个时候,阿满才算是羽翼丰满。简略概括孟德的一生,军事上并无泣鬼神级别的战役,政治上也没有开创完善的制度,甚至手下的文武都乏善可陈,远没有唐太宗或毛太祖手下那样灿若群星,前半生东奔西杀,才气纵横,后半生连受挫折,屡屡根基不稳,可想这短短50几年,其实过的并不顺畅,但阿满就是阿满,依旧能写出气吞山河的诗句,依然能在浩瀚的中国历史上散发出自己独特的魅力。从传统观念上讲,阿满并不是一个成功者,生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死还要被人骂上几百年。几位知己也死的一个比一个早,我们即不去看那些褒奖的话,比如王安石的“青山为浪入漳州,铜雀台西八九丘。蝼蚁往还空垄亩,麒麟埋没几春秋。也不去谈周公瑾的“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这种利益相悖着的攻击。甚至连BUG帝李世民对曹操的评价:“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都可以看出这种独特的性格给他惹了多大的麻烦。而我们喜爱的恰恰是这样一个不完美’小人’,尽管在那个时代里,他看起来是那样的与众不同,格格不入,自魏晋以后,我们依旧可以读到一些大气磅礴的诗词,从苏轼到王安石,再加上那篇还在考证的满江红,但纵观中华历史2000多年,能把诗人,政治家,军事家揉捏在一起的,却只有孟德和润之二人。中国历代有的是贞洁的君子,虚伪的小人,而阿满才堪真性情,不以刺董为宣传材料,杀的了孔融,放的了刘备,睡的了邹氏,在这片盛产伪君子的土地上,洋洋洒洒的活出了一个别样的人生。最后附魏王诗词一篇:更新:我李二郎才是千古一帝(大辫子玄烨你走开)知道三国为什么比隋唐好看么,因为三国均衡啊,你有诸葛亮,我有周郎,到了隋唐,瓦岗一散,后面都是看李二郎多牛逼,怎么碾压别的势力,宛如人民币玩家和技术流合体,别人还玩屁啊。因为二郎实在是太强,人生充满各种闪光点,所以只能位列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第二名了,完美的不敢让人相信。李二出生于1500年前的甘肃,要说也是个纯正的西北汉子,我们的二郎手下不但灿若群星,而且有着史上最强大的亲友团。先说强大的班底,历史上能相比的也就明太祖了,但重八出身实在是。。。(个人观点,欢迎补充)超级好妹纸:长孙皇后一流文治:腹黑帝长孙无忌,房谋杜断,直臣魏征,萧钰,大书法家虞世南,褚遂良,岑文本,高士廉,一流武备:帅级李靖,李孝恭,门神尉迟恭,秦叔宝,屈突通,侯君集,段志玄,李绩,罗成,柴绍,刘弘基,张公瑾,对了,还有萌萌的程知节这段名单真是逆天了,二郎除了自身就是个军事天才,政治天才,还拥有能和卫青,徐达相比的李靖,猛将尉迟恭,秦琼也不逊于关二爷,文治上还有绝唱的房谋杜断,就连抄奏折的都是虞世南,褚遂良这种大书法家,这种华丽的团队,分分钟上市!什么?你说霍去病,其实二郎就是有霍去病属性的糕富帅啊!这还不算bug,毕竟重八除了出身有点惨,人家手下也有马大脚,刘伯温和李善长呢,好吧,让二郎告诉你什么叫血统高贵(重八哥分分钟给跪)简单做了一张图,因为本身我也不太会分什么二大爷,八大叔的,所以估计错误不少,但是想理清二郎复杂的亲属关系,绝对是一道世界级难题啊!下面开翻二郎BUG级别的人生:青少年时期的李二是个三观很正的好青年,刚成年(17岁)就参加了云定兴的勤王大军,跑去雁门营救隋炀帝,但是不知道受了什么刺激,仅仅2年后,就开始劝自己的老爹起兵造反,617年是个什么年景呢,首先天下大乱,各种军阀割据已经风起云涌:窦建德在河北成长乐王,等于割据称王了杜伏威击败名将陈菱刘武周在突厥的支持下自称皇帝梁师都在革命圣地延安建立梁朝萧铣在江南自称梁王薛举在兰州称帝瓦岗军攻陷回洛粮仓,聚集了大量的流离失所的百姓,成为天下首屈一指的势力可以说北方的长安和洛阳已经完全被乱军包围,目光如炬的李二及时的看清了形式,顺应大势,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李家好歹也是杨家的亲戚呢,总比落到什么窦建德之类的手里好多了吧。造反的日子里总是充满了刺激,二郎这个时候开始展示他bug一般的军事才能,从龙门渡黄河,绕到背后破屈突通,宋老生,屈突通在当时可是首屈一指的名将,绝不是一般人可以对付的。袭取长安后,我们的李大郎被封为太子,从此远离金戈铁马,而二郎南征北战,不断给世人展示着:我牛逼吧,我牛逼吧,我牛逼吧之前我们列下的那些割据军阀,被二郎一个个收拾了回到长安的时候,萌萌哒的李渊激动得快哭了,都不知道怎么赏赐自己的儿子了,这开国之君当得不要太轻松啊,从太原搬到长安后,然后就看着自己的儿子各种碾压天下枭雄,估计是词穷了,取了个’天策上将’,唐朝出现了一个小皇帝,十年的军旅生涯为二郎积攒了大量的猛将,再加上开设文学馆,补上了文治人才的不足,这个时候二郎和他大哥的悲剧也就不可避免了。玄武门之变前,两方势力可以说严重的不平衡,大郎建成拿得出手的也就是王硅和魏征,而这两位,可以说是治国的一流人才,但论智谋,完全没法和房玄龄,杜如晦相比,猛将更不用说了,天下骁将半数出自秦王府,李靖,李绩之流保持中立。所以,结果显而易见。。。当然李二郎也算是够狠(从政治家来说这是优点)斩杀了哥哥弟弟,连侄子都杀了个干净。不过后来也算是为哥哥弟弟回复了名誉,他可能跟小弟没有太深感情,但是跟大哥说到底还是有感情的,毕竟一起长大,一起出生入死。如果不是赶上这个乱年景,这两兄弟一定不会最后落得这个下场。随后二郎继位,开始了20多年的贞观之治,贞观大家都很熟悉了,就不展开细说了。因为大部分事件在二郎的文治武功里都会有所提到。总结二郎bug般的属性:武功和超强战略眼光:纵观中国历史,没有帝王可以超越,汉武虽然也是逐匈奴于漠北,但个人战斗能力堪忧,重八兄虽然大头兵出身,战略眼光也很强,但是对外族的统御上还是跟二郎没法比的,二郎不但有霍去病的军事奇才,还身怀李广般的箭法,从他多次亲自诱敌深入,不畏阵前拼杀就可以看出,武艺还是可以跟尉迟恭战几个回合的。疑兵之计破始毕可汗铁骑造反后提出‘先入咸阳,号令天下’的谋略,堪比隋唐隆中对霍邑城下斩宋老生,擒屈突通浅水源一举击败薛仁皋灭掉刘武周,统一西北地区虎牢关下一战消灭王世充和窦建德分分钟平定刘黑闼继位皇帝后,平东突厥,吐谷浑,灭高昌,薜延陀,龟兹,大唐鼎定了的东亚霸主的地位,汉民族继汉武后,第二次出现了指哪打哪的武功,悲剧的是,好像也是最后一次了。文治方面的贞观之治能和文景相比,轻摇赋税不提了,罪犯无一逃跑之类的例子也不去追究其真假了,单从完善科举制度讲,李二就为中国做出了强大的贡献,从唐代开始,寒门子弟可以真正通过科举进入中央,这特么多大的进步啊!另外因为唐代的开放和强盛,至今仍然影响着很多的国家,比如韩国的江南道,日本的京都,奈良古城,不过您那江南道真心太靠北了一点,不过到是感觉剑南道比四川省好听多了,泸州也比合肥美好太多了。。。。
文治方面的贞观之治能和文景相比,轻摇赋税不提了,罪犯无一逃跑之类的例子也不去追究其真假了,单从完善科举制度讲,李二就为中国做出了强大的贡献,从唐代开始,寒门子弟可以真正通过科举进入中央,这特么多大的进步啊!另外因为唐代的开放和强盛,至今仍然影响着很多的国家,比如韩国的江南道,日本的京都,奈良古城,不过您那江南道真心太靠北了一点,不过到是感觉剑南道比四川省好听多了,泸州也比合肥美好太多了。。。。
最让我心喜的其实是经济和外族待遇,李二创立的唐代是中国少有的平等对待外族的时期,有时候我们自大的像个傻X(比如清代),要不自卑的像个傻X(比如民国),或者又自卑又自大(比如现在),唐初中国因为鼓励商业而涌现了一大批商业城市,长安和洛阳则作为世界的中心,庙堂之上出现了波斯的宰相,朝鲜的将军,日本的侍郎,这种可以以平和,包容的心态面对这个世界,是今天的我极其羡慕的,当然这一切的始于李二的丝绸之路。BUG帝李二郎,无论舔刀子,玩政治还是耍经济,全部位列一流,实在是过于完美,当然从个人来讲,二郎杀兄,逼父让位,好色,接班人选择失误都是被当时人所不齿的,有时候我非常不喜欢一点,总有些人把自己做不到的事情理所应当的认为是虚假的,你越牛逼,越被抹黑。美国不也有华盛顿这种神级人物吗,中国为什么就不能出个李二郎呢?你要一定想问为什么这么牛逼,我只能说,丞相转世+四爷,润之前世,还有蓝翔背书,能不强吗!写的比较简单,慢慢修改。貌似有点长了,还是不写George Washington和Erich von Manstein了
本来我想提一个长者的名字,后来想想算了,知乎毕竟也不容易。要我说的话,我最喜欢托马斯·杰弗逊。美国第三任总统,美国独立宣言的主要起草人之一,美国最重要的开国元勋之一,同乔治·华盛顿、约翰·亚当斯和本杰明·富兰克林齐名。托马斯·杰弗逊是律师出身,早年当选过弗吉尼亚和维吉尼亚州代表议会议员,三年间起草了126条法案,包括《废止限嗣继承法规》,《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规》,这些法规让美国在立国之初便逐渐形成了政教分离的态势,并且对美国的司法体系现代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789年9月杰弗逊出任美国第一任国务卿,组建了美国国务院。与汉密尔顿不和,亲自建立和组建了民主共和党,与汉密尔顿的联邦党相抗衡,这被普遍认为是美国两党制形成的奠基事件,对美国政治民主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杰弗逊任职期间,他派人赴法国谈判。当时,拿破仑正同英国作战,急需战争经费,便答应了条件,出售了从密西西比河到洛基山山脉的一大片土地。这宗地产交易,经过讨价还价,终于以3美分一英亩的价格成交,史称“购买路易斯安那事件”。这一宗买卖足足使美国领土扩大了一倍。这让美国日后成为超级大国成为了可能。年杰弗逊还派遣远征队西行,使美国的西部边界伸向太平洋海岸。这次远征为美国后来的西进运动指明了方向。1808年杰弗逊废除了国内的奴隶贸易。杰佛逊卸任总统之后成立了弗吉尼亚大学,并向国会图书馆捐出了自己的全部的书籍,共6,487部。由于将自己所有的资产全部捐出,直到死后杰弗逊依然背着沉重的债务。杰弗逊极为博学多才,具有着启蒙时代的精神。杰斐逊是深具造诣的建筑师,将帕拉迪奥式建筑引入美国,对后世的美式建筑风格影响深远。亲自设计建造的庄园——蒙蒂塞洛,由于其风格优美,1988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此外有时候他也被尊称为考古学之父,在考古学技术上有多重创新。杰弗逊同时也是古生物学家、哲学家、音韵学家和作家。他懂得拉丁语、希腊语、法语、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杰弗逊同时也是一个出色的提琴手。杰弗逊可能是无神论者或自然神论者,曾经对当时的基督教做出尖锐的批评。“总有一天,所谓耶稣以上帝为父,在处女的子宫中神秘诞生的说法,将与弥涅耳瓦从朱比特的脑中诞生的说法一样,被视为寓言。”杰弗逊待人坦率,平易近人,但是和富兰克林不同,内心世界却很少为人所知,这让传记作家非常头疼。有人甚至推断杰弗逊有阿兹伯格综合征。一般认为,托马斯·杰弗逊是历任美国总统当中智商最高的一位。然而这也同样离不开他早年的刻苦求学。有资料表明求学期间,杰弗逊每天读书时间超过了15个小时。杰弗逊曾经说过:If a Nation expects to be ignorant and free in a state of civilization,it expects what never was and never will be....If we are to guard against ignorance and remain free,it is the responsibility of every American to be informed.如果一个国家期望在国民无知的情况下却拥有自由,那么这种期望无论在历史上,还是未来都绝不会实现。如果我们打算抵御无知和捍卫自由,每位美国人都有责任了解一件公共事务的来龙去脉。直到今日,这句话对当今的中国仍然有启迪意义。
1.谢安。“东晋第一风流名士”。李白的梦中男神,和张良一样属于千年偶像系列。道家文化的代言人。谈笑安黎元,逍遥归东山,后世文人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小隐慕安石。远游学子平。出世:风流领袖。洒脱,宽和,真情,自然,清风明月一样,“逸韵动海上,高情出人间”。
风神秀彻: 安年四岁时,谯郡桓彝见而叹曰:“此儿风神秀彻,后当不减王东海。”及总角,神识沈敏,风宇条畅,善行书。
谢车骑道谢公游肆,复无乃高唱,但恭坐,捻鼻顾睐,便自有寝处山泽间仪。
谢公雅志: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支遁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 尝往临安山中,坐石室,临浚谷,悠然叹曰:“此去伯夷何远!
从容潇洒:”尝与孙绰等泛海,风起浪涌,诸人并惧,安吟啸自若。舟人以安为悦,犹去不止。风转急,安徐曰:“如此将何归邪?”舟人承言即回。众咸服其雅量。入世:济世宰相,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阻止桓温篡位,指挥淝水之战。
安石在东山,无心济天下。一起振横流,功成复潇洒。
大贤有卷舒,季叶轻风雅。匡复属何人,君为知音者。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靖胡沙。 谈笑遏横流,苍生望斯存。冶城访古迹,犹有谢安墩。
谢万废黜,谢奕身亡谢太傅于东船行,小人引船,或迟或速,或停或待,又放船从横,撞人触岸,公初不呵谴,人谓公常无嗔喜。曾送兄征西葬还,日莫雨驶,小人皆醉,不可处分。公乃于车中,手取车柱撞驭人,声色甚厉。夫以水性沈柔,入隘奔激。方之人情,固知道迫隘之地,无得保其夷粹。 及万黜废,安始有仕进志,时年已四十余矣。
安石不出,如苍生何?初,谢安在东山居布衣时,兄弟已有富贵者,翕集家门,倾动人物。刘夫人戏谓安曰:" 大丈夫不当如此乎?" 谢乃捉鼻曰:" 但恐不免耳!" 谢公在东山,朝命屡降而不动。后出为桓宣武司马,将发新亭,朝士咸出瞻送。高灵时为中丞,亦往相祖。先时多少饮酒,因倚如醉,戏曰:" 卿屡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 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 今亦苍生将如卿何?" 谢笑而不答。
和桓温的相爱相杀很有脑补余地征西大将军桓温请为司马,既到,温甚喜,言生平,欢笑竟日。既出,温问左右:“颇尝见我有如此客不?”温后诣安,值其理发。安性迟缓,久而方罢,使取帻。温见,留之曰:“令司马着帽进。”谢太傅为桓公司马。桓诣谢,值谢梳头,遽取衣帻。桓公云:“ 何烦此。” 因下共语至暝。既去,谓左右曰:“ 颇曾见如此人不?” 桓大司马病,谢公往省病,从东门入。桓公遥望,叹曰:“吾门中久不见如此人!”
这段儿收在“雅量”里桓宣武与郗超议芟夷朝臣,条牒既定,其夜同宿。明晨起,呼谢安、王坦之入,掷疏示之。郗犹在帐内。谢都无言,王直掷还,云:“多!”宣武取笔欲除,郗不觉窃从帐中与宣武言。谢含笑曰: “郗生可谓入幕宾也。”
交锋之外桓公见谢安石作简文谥议,看竟,掷与坐上诸客曰:“ 此是安石碎金。”
生死之行简文帝疾笃,温上疏荐安宜受顾命。及帝崩,温入赴山陵,止新亭,大陈兵卫,将移晋室,呼安及王坦之,欲于坐害之。坦之甚惧,问计于安。安神色不变,曰:“晋祚存亡,在此一行。”既见温,坦之流汗沾衣,倒执手版。安从容就席,坐定,谓温曰:“安闻诸侯有道,守在四邻,明公何须壁后置人邪?”温笑曰:“正自不能不尔耳。”遂笑语移日。
桓公此语萌萌哒有人问谢安石、王坦之优劣于桓公,桓公停欲言,中悔,曰:“卿喜传人语,不能复语卿。”
一如既往的淡定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 小儿辈大破贼。” 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考虑到这才是真相.......玄等既破坚,有驿书至,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
晚年被司马曜猜忌,对着桓伊“泣下沾衿”。
令人鼻酸。帝召伊饮宴,安侍坐。帝命伊吹笛。伊神色无,迕即吹为一弄,乃放笛云:“臣于筝分乃不及笛,然自足以韵合歌管,请以筝歌,并请一吹笛人。”帝乃下敕御伎奏笛。伊又云:“御府人于臣必自不合,臣有一奴,善相便串,”帝乃许召之。奴既吹笛,伊便抚筝而歌《怨诗》曰:“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周旦佐文武,《金藤》功不刊。推心辅王政,二叔反流言。”声节慷慨,俯仰可观。安泣下沾矜,乃越席而就之,捋其须曰:“:使君于此不凡!”帝甚有愧色。
东山未还,回首西州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雅志未就,遂遇疾笃。闻当舆入西州门,自以本志不遂,深自慨失,因怅然谓所亲曰:“昔桓温在时,吾常惧不全。忽梦乘温舆行十六里,见一白鸡而止。乘温舆者,代其位也。十六里,止今十六年矣。白鸡主酉,今太岁在酉,吾病殆不起乎!”寻薨,时年六十六。家常:魏晋人物大多高远超脱,谢安称得上是最家常、最重亲情的一个。也因此亲切可近。
萌萌的小谢安坐在阿兄膝上谢奕作剡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罚之,乃至过醉而尤未已。太傅时年七八岁,著青布绔,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曰:“ 阿奴欲放去邪?”
东晋好家长之谢安叔叔/小玄将军的黑历史谢遏年少时,好著紫罗香囊,垂覆手。太傅患之,而不欲伤其意,乃谲与赌,得即烧之。
东晋好家长谢奶爸谢公夫人教儿,问太傅:“那得初不见君教儿?” 答曰:“ 我常自教儿。”
东山家常谢遏夏月尝仰卧,谢公清晨卒来,不暇著衣,跣出屋外,方蹑履问讯。公曰:" 汝可谓' 前倨而后恭'."
谢家兰玉真门户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狗不理的谢万谢公与谢万共出西,过吴郡,阿万欲相与共萃王恬许,太傅云:" 恐伊不必酬汝,意不足尔。" 万犹苦要,太傅坚不回,万乃独往。坐少时,王便入门内,谢殊有欣色,以为厚待己。良久,乃沐头散发而出,亦不坐,仍据胡床,在中庭晒头,神气傲迈,了无相酬意。谢于是乃还,未至船,逆呼太傅,安曰:" 阿螭不作尔。"
真想要这么一个哥哥。谢太傅谓子侄曰:" 中郎始是独有千载!" 车骑曰:" 中郎衿抱未虚,复那得独有?"
自己才华惊世,但从不嫌弃你废物,还会帮你收拾烂摊子。谢万北征,常以啸咏 自高,未尝抚慰众士。谢公甚器爱万,而审其必败,乃俱行。从容谓万曰:“汝为元帅,宜数唤诸将宴会,以说众心。”万从之。因召集诸将,都无所说,直以如意指四坐云:“诸君皆是劲卒。”诸将甚忿恨之。谢公欲深著恩信,自队主将帅以下,无不身造,厚相逊谢。及万事败,军中因欲除之;复云:“当为隐士。”故幸而得免。 桓公问桓子野:“ 谢安石料万石必败,何以不谏?” 子野答曰:“ 故当出于难犯耳。” 桓作色曰:“ 万石挠弱凡才,有何严颜难犯!”
还是谢万。“无损益之言”这句,该让我的所有班主任都学学谢中郎在寿春败,临奔走,犹求玉帖镫。太傅在军,前后初无损益之言。尔日犹云:“当今岂须烦此!”
重情如此性好音乐,自弟万丧,十年不听音乐。2.曹操对他的印象更多来自诗文。喜欢“建安风骨”这四个字,喜欢那种慷慨刚健又深沉悲凉的风格。3.李贽挺好玩儿一倔老头儿,如果穿越到明朝的话最想追随他,侍奉左右当学生。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他是明代杰出的思想家,阳明心学的创始人。他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治武功兼备的儒家知识分子,其一生正好证成了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王阳明出身于官宦世家,其远祖及东亚著作书法家王羲之。幼年即才思想敏捷,十余岁能诗;青年时期,泛滥于辞章之学,颇复才名,进士及第后,常与当时的诗词名家李梦阳、何景明等竞相驰骋堃同时他颇为关心国家边境安然,精究兵法,“每遇宾饮,聚果核,列阵势为戏”,这为他后来的军事功绩奠定了基础。 弘治二年(1489),王阳明18岁,拜访了明初醇儒吴与弼的高徒娄谅,谈及格物之学,以为“圣人必可学而至”,开始“遍读考亭之书”,思格物之精义,并亲身实践,格庭前竹子,最终思劳成疾。格竹子的失败,促使他对朱子格物之说产生怀疑,认为圣人难做,并进而徘徊于佛老,加上身患沉疴,更加促成他悦慕仙家修炼之术。弘治十二年(1499),王阳明28岁,举南宫第二人,赐进士及第,任职工部。中进士后,王阳明并没有十分顺畅,至少思想上几曾纠结,错综复杂。弘治十四年(1501),阳明曾游历九华山,访仙问道。次年,归越筑室阳明洞,行导引术,与道士王思舆交往密切,期间还有“离家远遁”之念,只是挂念祖母及父尚在,终未能成行。而同时应指出的是,从访问娄谅到初涉政坛的十多年里,尽管遭遇格物失败,王阳明并未完全放弃儒家圣人之学,至少他先后参加了乡试和会试,并中进士。为官后,弘治十七年(1504),他又曾应山东巡按监察御史之请,主持了山东乡试。从这次乡试的出题可以看出王阳明强烈的经世志向,他极力宣扬儒家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并且在程朱理学的统治之下,阳明亦体现出对程朱理学的维护,大肆鼓吹辟佛老。综合这些,我们不难看出王阳明这一时期思想上的复杂性。也正基于此,我们认为“学凡三变”只是一个概括的说法,尤其是对前两个阶段而言,很难划分出具体的时间界限。正德元年(1506),王阳明抗疏救忠良,得罪阉党刘瑾,遭廷杖,下狱,随后谪贵州龙场,这一件事成为王阳明一生的重要转折。正德三年(1508),王阳明37岁,是年三月到达龙场驿。在龙场的三年(),他动心忍性,深悟格物致知之旨,终于明白“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事物物者误矣”,这就是有名的“龙场悟道”。随后,王阳明讲学贵阳书院,始论知行合一。正德五年(1510)开始,王阳明的仕途日渐畅达起来,先后升江西庐陵知县,南京刑部四川司主事,40岁调任验封司主事,41岁再升考功司郎中、南京太仆寺少卿。这一时期,王阳明的门人日众,正德九年(1514),王阳明正式开始以“致良知”行教。正德十一年(1516),王阳明45岁,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年份。受兵部尚书王琼的举荐,他升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处,开始了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事功阶段。正德十二年(1517),他至江西,采取多种方法,或招抚或镇压,同时增设行政区域,先后平定了漳州、横水、桶冈等地流寇与民变。次年又平定了大帽、浰头等处。正德十四年(1519)六月,正准备平叛福建时,闻宁王朱宸濠造反,于是起义师勤王,同时上疏朝廷告变。从六月中旬至七月底,短短一个多月时间,王阳明出兵扑灭了朱宸濠的造反,生擒了朱宸濠,江西平定。这次事件充分展示了王阳明的军事才能,然而也就是这次立功,得罪了武宗身边的佞臣,因而给他带来不少劫难。正德十六年(1521),王阳明50岁,升南京兵部尚书,十二月,朝廷封之为新建伯。从此他开始了晚年传道讲学的盛期。在这一时期,士人从四面八方投到王阳明门下,心学思想进一步蔓延。嘉靖六年(1527),王阳明56岁,历经多年奔波,此时的他已经垂垂老矣,身体日渐虚弱,然而内心坚强的信念促使着他始终坚持青年时期的强烈济世愿望。是年五月,受朝廷的调遣,他临危受命,总督两广、江西、湖广军务,开始征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从而开始了事功的另一个高峰期。次年二月,他率兵先平定了思、田,七月又平定了长期作乱的八寨、断藤峡。然而阳明早年即有“咳嗽畏热之病”,遇天气炎热则更加严重,在此次胜利后的班师途中,他因肺疾加重,终于不支,十一月逝世于青龙浦,终年57岁。王阳明逝世之后,由于生时遭到朝廷佞臣嫉恨,故“爵荫赠谥诸典皆不行”,并且朝廷还下令禁伪学。然当时心学思潮已经风靡天下,其门人中不少已经是朝廷和地方的重要官员,门人对朝廷此举十分愤慨,继而不断地上疏为师讨回公道。如詹事黄绾的上疏,详细地陈说了王阳明“功之大有四,学之大有三”,较为完整地概括了王阳明在学术与事功领域的重要贡献,然最终却没有得到朝廷的认同。直到隆庆元年(1567),以大学士徐阶为首的王门子弟向刚即位的穆宗上书,才正式追赠阳明为新建侯,谥文成,王阳明的事功获得了朝廷的认可。万历十二年(1584),王阳明与陈献章、胡居仁一道从祀于孔庙,加上隆庆五年(1571)从祀的薛瑄,终明之世,只此四人。王阳明的学术终于获得官方正式认定的圣学地位。(《传习录校释·前言》)1905年,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回到了本土,作为日本军事史上少有的天才将领,他率领装备处于劣势的日本舰队在日俄战争中全歼俄国太平洋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成为了日本家喻户晓的人物。
由于他在战争中的优异表现,日本天皇任命他为海军军令部部长,将他召回日本,并为他举行了庆功宴会。
在这次宴会上,面对着与会众人的一片夸赞之声,东乡平八郎默不作声,只是拿出了自己的腰牌,示与众人,上面只有七个大字:
一生伏首拜阳明。 (百度)
最爱的两个帝王,一个是秦始皇,一个是汉光武刘秀秦始皇:千古一帝,他的功勋无人能出其右。打造一个短暂而异常强盛的帝国,死后却被盖上了一顶顶本不该属于他的破帽子。敬佩他的能力,也同情他的遭遇。第二个便是汉光武帝刘秀:或许他是一个平民百姓都不甚了解的人,或许他是一个被世人所遗忘的一个帝王,提到他,人们的第一反应最多只有“光武中兴”,或许稍微了解一点的还会顺带着提上阴丽华、云台二十八将或是马援。但是不得不说人们真的远远低估了刘秀刘文叔的能力了。按照习惯,循序渐进,先介绍些不重要的吧:第一,人长得帅。据《后汉书》记载,刘秀长得“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大口,隆准,日角”刘秀是少有的史书中明确且详细记载长得帅的皇帝。古代的史官对名人的相貌是避而不谈的,而唯独对刘秀,他们毫不吝啬地称赞他丰神俊朗,是世上数一数二的美须眉。像曹操“武王姿貌短小,而神明英发”,稍微详细一点的也就是刘邦的“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大部分的人都只是曲笔写写笼统的,什么有天子气之类的就糊弄过去了。第二,对感情忠贞刘秀一生只钟情阴丽华,那句“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娶阴丽华”是他少年的宏图大志,前一句超额完成,后一句则不折不扣的完成了。即便是对他的事业有巨大帮助的郭圣通也只能退避三舍,再坚不可摧的政治联姻最终也抵不过刘秀那颗忠贞不二的心。在东汉建国之后,刘秀面对立后的纠结,单单是这一点便足以见证其情痴。最终,到了建武十七年,光武帝决定废皇后郭氏,立贵人阴丽华为后。阴丽华啊,你嫁了这么好的一个男人,可能做梦都会笑醒吧。第三,家庭幸福和睦。他娶了阴丽华真是一大福气啊。在刘秀纠结立后的时候阴丽华主动推辞,即便是在郭圣通打入冷宫之后,仍然力保郭的儿子刘疆为太子,即便是面对郭圣通的舅舅谋反,仍然力挺郭圣通称其无罪。虽然最后还是没有悬念的让自家的刘庄当上太子,但如此一个贤内助刘秀真是有福气。此外据后汉书记载:后在位恭俭,少嗜玩,不喜笑谑,性仁孝,多矜慈。一代贤后本色,所以她也成为了第一个有谥号的皇后。光武帝去世17年后,他的儿子汉明帝梦见父母生前一家人相聚相欢的情形,醒来痛哭流涕,朝臣也无不怀念泣泪,他们怀念的不是一位帝王,而是普通家人之间那份相亲相爱的朴素情感。此外,刘秀也真算是一个好运气的主了,对他的皇位有最大的威胁的果断数他的兄长刘縯刘伯升了,他俩自起兵开始就互帮互助互相扶持,同时两位又都是极其强悍的人但是在哥俩还在刘玄手下当值的时候便因为功高震主被杀死了。比比看他的九世祖刘邦,一驾鹤西去,他的皇后吕雉立马就把他最爱的戚夫人做成人彘,甚至还差点断送了得之不易的大汉王朝。再比比后来的李世民,虽说都拥有一个贤内助,也不谈玄武门之变和逼父退位的事情了,单单看继承人的处理,不得不说刘秀比李世民处理的好,同时也幸运得多:原太子刘疆因为生母的缘故主动辞职,转而由阴丽华的儿子刘庄上位;反观李世民,先有太子李承乾谋反未遂,后有李泰“青雀入怀”闹剧,最后由另一个儿子李治上位......不得不说,就家庭这一块,刘秀完胜大部分皇帝。第四,同时也是最逆天的一点,刘秀外号位面之子,满身的外挂:他的出生就有三种外挂的说法:他出生的时候,有赤光照耀整个房间当年稻禾(嘉禾)一茎九穗,因此得名秀。后来朝廷派来的官员苏伯阿刚到南阳,远远看见蔡阳一带上空瑞气环绕,不禁赞叹:“气佳哉!郁郁葱葱然。”然后满月的时候一个算命先生又说了:公子吉相,贵不可言!之后蔡少公又发话了:刘秀当为天子昆阳之战的时候“有流星坠营中,昼有云如坏山,当营而陨,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厌伏。”后来逃跑的时候河水结冰:“至下曲阳,传闻王郎兵在后,从者皆恐。至滹沱河,候吏还白:“河水流凘,无船,不可济。”秀使王霸往视之,霸恐惊众,欲且前,阻水还,即诡曰:“冰坚可度。”秀笑曰:“候吏果妄语也。”遂前,乃令王霸护渡,未毕数骑而冰解。”之后又有人找到了《赤伏符》......综上看来,刘秀的主角光环太强大,以至于我们怀疑上天为了弥补穿越者王莽的bug于是降生刘秀来恢复原有的世界秩序(纯属脑洞,不喜勿喷)ok,讲完了八卦,来点军事政治方面的成就。毛曾经说过:汉光武帝是“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最有学问:刘秀是太学毕业生,考试的成绩相当优异,但由于王莽对刘氏的排斥所以无缘高官博士。论才华,无数成语典故出自其口:疾风知劲草;反侧自安;置之度外;披荆斩棘;得陇望蜀等等。论文章,刘秀精读《尚书》,一次对隗嚣的回信让无数人惊叹,即便麾下最有文采的是班彪(班固班超班昭的老爹)也说:“文辞或能过之,气度不可及也。”郑兴评价说“浩然兮帝王之气”。最会打仗:刘秀最成功同时也是最著名的当属昆阳之战。十三骑冲出王邑四五十万的包围圈,请来3000人马最终成功完胜王邑的四五十万人+巨无霸+无数猛兽。悬殊超过1:130的战功起码在冷兵器时代中是再也找不出第二个这样的例子了。此外,刘秀具有很强的战略眼光和战术意识:看看后期刘秀遥控指挥手下将领打仗,凡是不听他指挥的大都是被打败,而听他指挥或者战略意图和他相近的基本都是胜利(在吴汉伐蜀的时候特别明显)。凭借个人能力的战功这方面或许只有李世民可以比了,但是一个是在河北白手起家打平天下,另一个是在父亲李渊的支持下扫荡中原(还不包括南方,南方是李靖和李孝恭打下的)高下立现。(无意黑李世民,只是拿来做个比较,太宗的粉丝不要喷我)一个个消灭掉所有的对手:赤眉,彭宠,卢芳,刘玄,刘盆子,张步,刘永,董宪,公孙述,隗嚣刘秀超凡的军事才能足以令冯异、岑彭、耿弇这样了不起的天才军事家都相形见绌,在万难之中独驱虎豹而成大功,难怪有汉史专家说:“刘秀自己就是张良,就是萧何,就是韩信。” 最会用人:云台二十八将中的人个个都能为他所用。不管是在刘玄手下憋屈,在河北中白手起家,被王郎追杀,甚至是赌命吃霸王餐,身边总有一帮兄弟生死不离,还有不远万里赶来的耿弇,主动投诚的马援,甚至是割据一方的枭雄窦融也主动臣服,其个人魅力无须解释。此外,对待功臣他不像他的祖宗刘邦、后来的朱元璋那样肆意屠戮,反而是把他们写进云台二十八将当中来纪念。后来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创意也来自于刘秀。至于刘秀的治国视事能力也是少见的强在位期间,实行轻徭薄税,兴修水利,罢免贪官污吏,加强中央集权,精兵简政,释放大量的奴婢。在文化上,重用文人贤士,史称“光武中兴”,同时也为他的儿子和孙子的“明章之治”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刘秀勤于政事,“每旦视朝,日仄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议论经理,夜分乃寐”。刘秀统一中国后,厌武事,不言军旅,公元51年,朗陵侯臧宫、扬虚侯马武上书:请乘匈奴分裂、北匈奴衰弱之际发兵击之,立“万世刻石之功”。光武却下诏:“今国无善政,灾变不息,人不自保,而复欲远事边外乎!不如息民。”同时他极为重视图书文化建设和皇家藏书的收藏。王莽末,典籍被焚,鉴于西汉官府藏书散佚,而民间藏书颇多,他每至一地,未及下车,而先访儒雅,采求阙文,补缀遗漏。他下旨天下,广为收集。先是四方学士,多怀挟图籍,遁逃林籔。自此而后,鸿生矩儒,莫不抱负典策图籍,芸汇京师。数十年间,朝廷各藏书阁,旧典新籍,叠积盈宇,汗牛充栋。如“石室”、“兰台”、“仁寿阁”、“东观”等多处,藏书的规模和数量超过了西汉。当然,人无完人,再完美的人也会有自己的不足,比方说刘秀迷信谶纬、冤杀马援。但是,相比较他的实力、他的品行、他的儒雅敦厚,这些,也只能成为太阳当中一粒小小的黑子吧。总结和秦始皇相比,我不折腾;和刘邦相比,我不流氓;和王莽相比,我不拍脑袋;和李世民相比,我爱我的兄弟;和赵匡胤相比,我统一了中国;和朱元璋相比,我不杀功臣。我是刘秀,东汉的开国皇帝。喜欢光武帝,是因为他少年时对阴丽华的思慕,初起兵时不舍亲人的执着,是昆阳时当先突围、一战破敌的勇武与才略,是“坐知千里”、“计出于主心,胜决于庙堂”的神机妙算,是河北流浪与冯大树患难相扶的温馨,是“天子不与白衣同”的谨慎自律,是“安敢远期十岁”的敬畏与清醒,是“单骑降铜马”、“加足帝腹”、“老媪呼字”的气度,是“天地之间人为贵”的仁慈,是“出口成语”的才情文思,这一切的一切,体现了光武帝近乎于完美的个人素质,其中最动人的,是他无论是布衣书生,还是天下至尊,始终不改的温润、柔和、谦逊、善良,在漫长的历史中,特别是帝王史中,看到了太多太多阴暗、邪恶、血腥、残忍,这些负面的东西犹如重重的黑幕,笼罩着历史,而光武帝就像照亮黑幕的灯塔,散发着人性美好温暖的光辉,历经千年,其光芒不少衰!————————————附记,后世对刘秀的评价:曹植:“夫世祖体乾灵之休德,禀贞和之纯精,通黄中之妙理,韬亚圣之懿才。其为德也,聪达而多识,仁智而明恕,重慎而周密,乐施而爱人。值阳九无妄之世,遭炎光厄会之运。殷尔雷发,赫然神举。用武略以攘暴,兴义兵以扫残。神光前驱,威风先逝。军未出于南京,莽已弊于西都。夫当此时也,九州鼎沸,四海渊涌。言帝者二三,称王者四五。咸鸱视狼顾,虎超龙骧。光武秉朱光之巨钺,震赫斯之隆怒,其荡涤凶秽,剿除丑类,若顺迅风而纵烈火,晒白日而扫朝云也。尔乃庙胜而后动众,计定而后行师。故攻无不陷之垒,战无奔北之卒。是以群下欣欣,归心圣德。量力则势微,论辅则力劣。卒能握乾图之休徵,应五百之显期。立不刊之遐迹,建不朽之元功。金石播其休烈,诗书载其勋懿。故曰光武其优也。”诸葛亮:“曹子建论光武:将则难比于韩、周,谋臣则不敌良、平。时人谈者,亦以为然。吾以此言诚欲美大光武之德,而有诬一代之俊异。何哉?追观光武二十八将,下及马援之徒,忠贞智勇,无所不有,笃而论之,非减曩时。所以张、陈特显于前者,乃自高帝动多疏阔,故良、平得广于忠信,彭、勃得横行于外。语有‘曲突徙薪为彼人,焦头烂额为上客’,此言虽小,有似二祖之时也。光武神略计较,生于天心,故帷幄无他所思,六奇无他所出,于是以谋合议同,共成王业而已。光武上将非减于韩、周,谋臣非劣于良、平,原其光武策虑深远,有杜渐曲突之明;高帝能疏,故陈、张、韩、周有焦烂之功耳。”世民:“朕观古先拨乱反正之主,皆年逾四十,惟光武年三十三。李靖:“独能推赤心用柔治保全功臣,贤于高祖远矣。”苏辙:“东汉光武,才备文武,破寻邑,取赵、魏,鞭笞群盗,算无遗策,计其武功若优于高帝。”郝经:“光武复汛扫伪妄,振踣植偾,以帝王之学润色皇度,贲若草木,复垂统二百年。” “光武之兴,条理、文献遂轶西京。几于三代,笃实辉光,基命以德,温纯缜密,服天下以柔道。虽则中兴,同夫创业。” “文德轶于高帝,中兴功烈,邃古所无。於乎盛哉!” “终我四百,作成政治,保佑民命,风化之美同于先王,则其功又有大于高帝者焉。”朱元璋:“惟汉光武皇帝延揽英雄,励精图治,载兴炎运,四海咸安。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王夫之:“光武之得天下,较高帝而尤难矣!三代而下,取天下者,唯光武独焉,而宋太祖其次也。自三代而下,唯光武允冠百王矣。”“光武之神武不可测也。”“光武以支庶之余,起于南阳,与其人士周旋辛苦、百战以定天下,其专用南阳人而失天下之贤儁,虽私而抑不忘故旧之道也。”“任为将师而明于治道者,古今鲜矣,而光武独多得之。”毛泽东:“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南怀瑾:“在中国两千年左右的历史上,比较值得称道,能够做到齐家治国的榜样,大概算来,只有东汉中兴之主的光武帝刘秀一人。”
我来说说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吧。他是中国的南北朝时代里为数不多的一抹亮色。他弟弟是大名鼎鼎的梁武帝萧衍,他就是萧懿。那个时代,皇冠可以说成打成打落到地上。他所身在的南齐,更是南朝最短的一个。当时的皇帝,就是那个让自己的妃子“步步生莲”的萧宝卷。有这主儿当皇帝,底下人能不起异心?不可能,所以平西将军崔慧景就反了,奉江夏王萧宝玄为主,大兵直杀到中央政府所在的台城。“齐室大乱,征召懿,懿方食,投箸而起,率锐卒三千人援城。”对于萧衍来说,萧懿是个傻哥,讨平崔慧景之时,他弟弟就派出人来,左劝右劝,说平定敌人后,那个傻皇帝第一个对付的就是你。还不如干脆带兵进宫,“行伊霍之事”,实在不行,也可以镇守历阳,手中有兵权,谁都不敢动你。可萧懿王八吃秤砣,铁了心非歼灭这股反贼不可。讨平崔慧景后,就是最常见的套路了,功高震主,猜忌横生。但没办法,专制君主就吃这一套。各位,如果是你,你怎么办?反他娘的!这无疑是最正常的办法了。萧道成就是这样做的。当时萧懿的另一个弟弟萧畅就握着宫门钥匙。已经有人劝他这么干了,可这货依旧不听。最不济也可以跑啊,雍州就是他弟弟萧衍的地盘。但他的选择是———“自古皆有死,岂有叛走尚书令邪?”人谁没个死,我是国家的尚书令,怎么能叛逃呢?结果是这样——“十月,帝赐懿药于省中。”萧懿死前,没有一把眼泪一把鼻涕说自己的功勋,而是从头傻到尾说“家弟在雍,深为朝廷忧之。”他担忧自己死后萧衍会反。而后二话不说,饮鸩酒而死。萧懿的冤情,还是老百姓做了最好的回答。“懿弟侄皆亡于里巷,无人发之者。”没一个人告发他们。而萧懿的预言终于应验,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可能有人说他是愚忠,我觉得还是当年明月说的对,“封建社会就要有封建思想,别指望人家有多高的觉悟。”,这事如果放在明清不算啥,可那会儿是南北朝,人心丧乱的乱世,谁手握大权心里没想法,可他能克制自己的欲望。保持着对国家的忠诚。我总是情不自禁把他和冰与火之歌里的奈德对比。一个是尚书令,一个是首相,都显得不合时宜,都显得迂腐。他们的死都开启了亲人的复仇。但在那样一个乱世,有人把人人都踩到脚下的忠诚,荣誉,责任捡起来,洗干净,难道不值得人们敬佩吗?最后说一句,萧衍称帝后,给他哥的谥号是“宣武”,但依我看,“忠武”似乎更好。下面是原答案,谢谢。到你们吹冉闵的真是受不了。不能克服中原,有如大江的祖逖怎么没人崇拜?死守并州,别人往南,他却往北跑的刘琨刘越石怎么没人说?保留汉朝遗风,招揽四方学者的前凉张家怎么没人说?三次北伐,讨灭成汉,兵临白鹿原,收复洛阳的桓温怎么没人说?东晋有放弃过北伐吗?庾亮,褚兖,殷浩这些名士也没有放弃。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为何不提?就连胡人中,也出了苻坚这种“德化为先”的精汉。晋书看过吗?十六国春秋呢,实在不行就读一读田余庆的《东晋门阀政治》,冉闵这货,德行连吕布都不如,佩服个毛,如果你们强行预设立场的话,我只能说,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是武则天。  武则天,是一个颇有历史魅力的名字。她是唐朝开国功勋武士的次女,唐大宗李世民的幼妾,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她在协助高宗处理军国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后,亲登帝位,自称圣神皇帝,废唐祚于一旦,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唯一女皇。从她参与朝政,自称皇帝,到病移上阳宫,前后执政近半个世纪,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历史功绩,昭昭于世。诚如宋庆龄对她的诚恳评价: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武则天,本名武照,称帝后改为武曌。(“曌”(zhào)字为武则天特别欣赏,拿过来作为自己的名字专用,任何人不得使用这字。从字形上看,“曌”象征着日月当空,象征着女皇君临天下的气势。“曌”字拆开来看,又成“明空”。或“空明”,颇含几分佛理禅机,切合武则天向佛的心意)  武则天,出生在唐初新贵显宦之家,显赫的权势,豪奢的生活,滋养了她无限量的权力欲。然而,初唐极重士族的门阀之风盛行,而武氏庶族的门第,低微的出身,又使她饱受流俗的轻视,而不甘埋没。这一特殊的境遇与遭际,强烈地刺激着青年时代的武则天,陶冶了她狂妄地去追逐和攫取最高权力,以达唯我是从的欲望,和以冷酷而不择手段地去报复一切的心理。  则天自幼聪慧敏俐,极善表达,胆识超人。父亲深感她是可造人才,遂教她读书识字,使她通晓世理。史载,则天十三、四岁时,已是博览群书,博闻强记,诗词歌赋也都奠定了一定基础,而且长于书法,字态卓荦不群。  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则天以长相俊美,入选宫中,受封“才人”。入宫之后,则天行事干练,善解人意,再加上姿色娇艳,颇得太宗欢心,遂赐号“媚娘”。时日既久,太宗又发现则天学识尚好,且懂礼仪,便把她从侍穿衣着的行列,调人御书房侍候文墨。这一变故使武则天开始接触皇家公文,了解了一些宫廷大事,并能读到许多不易得见的书籍典章,眼界顿阔,日渐通晓官场政治和权术。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死去,则天与所有嫔妃,发送长安感业寺削发为尼。太宗九子李治唐高宗即位后,因早先与则天暗通款曲,对她极有兴趣,遂经常往来于感业寺,并于两三年后重召则天入官,晋封为“昭仪”。  永徽六年(655年),极受高宗宠幸的武则天,在内宫的斗争中稳操胜券,并日促高宗立己为后。然而,在封建社会中,皇后的废立乃国之大事,须与重臣们商定。当高宗把废皇后王氏,立则天为皇后的打算向诸遂良、长孙无忌等元老重臣说明后,立即遭到强烈的反对。  他们认为武氏出身卑微,不宜为后。但是,高宗的主张也得到武则天的同谋许敬忠以及李义府、徐世等一些朝中要员的支持。在他们的帮助下,高宗终于在这年的十月断然颁诏,废皇后王氏,正式册立则天为皇后。自此,皇家内宫大权,全部落人武氏之手。  则天登上皇后宝座后,机智精明,“通文史,多权谋”的长处,得到长足的发挥和发展,使高宗对她宠爱之余,别眼相看。她亦利用皇后的身份,皇上对己的宠爱,积极参与朝政,“百司奏事,时时令后决之”。从永徽六年(655年)到显庆四年(659年)的五年时间里,她设法清除政敌,贬尚书右仆射诸遂良,使其郁闷而死;黜同中书门下长孙无忌,逼其自缢;罢免朝中诸遂良、长孙元忌的支持者,巩固和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和权力,扫除了她参政道路上的障碍。  显庆五年(66O年),高宗李治因患凤眩,目不能视,遂下诏委托武后协理政事。自此,则天从参政步人执政,“黜陟生杀,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人虽在幕后,却遥控了朝廷实权。后来,高宗后悔,图谋收回大权,并密令中书侍郎上官仪草诏废后。岂知机事不密,“谋泄不果”,武后手辣心狠,先下手为强,立将上官仪处死。高宗之举,功亏一篑,反使武后更为警觉。  由于则天武后处理政务有章有法,不似高宗久诿不决,甚为群臣敬服。高宗虽厌其独行独断,许多国家大事又不能不倚重她。这样,就使武后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竟与高宗同临紫殿,一起接受群臣朝拜。上元元年(674年),高宗号天皇,皇后号天后,天下人谓之“二圣”。自此,高宗形同虚设,唐朝权柄,尽在武后则天掌握之中。  从上元元年(674年),则天以“天后”之尊开始执政,至天授元年(690年)正式称帝的16年中,武氏为当皇帝做了大量的长时间的准备,采取了多种有力有效的措施。首先,在王位的继承上,高宗想禅位于长子李弘。武后则不念母子之情,将李弘毒死,立次子李贤为太子。李贤被高宗委以临国之任,处理政务颇为精干,武后则废李贤为庶人,立三子李显为太子。弘道天年(683年),高宗卒,中宗李显刚刚继位,武后则以皇太后名义临朝称制。一年后便废掉中宗,改封庐陵王,立四子李旦为帝,是睿宗。李显、李旦都是昏庸无能之辈,在皇帝位上也是傀儡,处处受制于武后。
三国第一谋士,“鬼才”郭嘉。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最喜欢的一位老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