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胰腺炎遗传吗吗?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日,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消化系病进展学术论坛在上海举行,会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唐承薇教授作关于《急性胰腺炎――国内外诊治指南解读和实践》的报告,小编简要整理,以飨读者。
  来源:医学界消化频道
  编辑:刘世义
  一、关于胆囊切除术
  1.有1次AP发作史,有结石的胆囊应切除;
  2.不及时切除,在6~18周内,有25%~30%患者将再次发生急性胰腺炎;
  3.轻中度胆源性胰腺炎:早期胆囊切除术可缩短住院实践,应在本次轻症胰腺炎恢复后7天、出院前实施;
  4.SAP则应在恢复后3周考虑作胆囊切除术。
  二、关于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EST)加鼻胆管引流(ENBD)
  1.<72 h内 EST/ENBD,解除明确的胆总管下段梗阻,是防治AP恶化的关键环节;
  2.对于轻度胆源性AP不伴有胆管炎和或/持续性的胆汁淤积者,则可不必早期EST治疗;
  3.对于胆囊结石性胰腺炎,不能近期切除胆囊时,入院初即应考虑EST/ENBD,以减少胆源性AP的复发和防治SAP。
  三、影像诊断的应用
  1.US:起病后<72 h,了解有无胆石;
  2.CT平扫:起病<48 h,了解有无胰腺急性炎症;
  3.CT增强:起病3~7 d,了解胰腺炎性坏死情况;
  4.MR增强:起病>7 d,辅助CT了解胰腺炎坏死情况;
  5.MRCP:起病>3 d,了解胆胰管情况。
  起病1周左右(CT)
  胰腺弥漫性增大、密度减低、密度不均,轮廓不清,胰周积液,急性胰周液体积聚(APFC)。
  起病4周后(CT)
  胰腺脓肿:胰腺内或胰周的脓液积聚,外周为纤维囊壁,可见气泡征,细针穿刺物细菌或真菌培养阳性。
  四、早期液体复苏
  1.目标:维持血容量及水、电解质平衡,迅速纠正组织缺氧;
  2.最初24 h的关键治疗,补液不充分和过度补液均是病情加重的常见原因之一;
  3.缺乏RCT,难以形成指南。提示在液体补充的量、速度及种类等方面提倡个体化及根据病情及时调整;
  4.补液量:24 h内,静脉补液量及速度约为200~250 ml/h,或使尿量维持在>0.5 ml/Kg/h。
  5.晶体与胶体:早期以晶体为主,多采用生理盐水,乳酸林格氏液等,如需胶体扩容,以血浆或白蛋白为宜;
  6.监测指标:血压、心律、呼吸频率、神志、肢端温暖度及水肿状况、尿量、血氧饱和度、红细胞压积、尿素氮、肌酐、阴离子间隙、碳酸氢盐、血PH、血钙、血白蛋白、血糖等。一般间隔12h应评估病情,对补液量及速度进行调整;
  7.老年:补液速度过快,易出现急性肺水肿和低渗性脑病,应采用输液泵匀速补液。
  五、AP严重程度分级
  DBC:determinant-based classification
  CAP:critical acute pancreatitis
  六、防治SAP的重要环节
  七、胃管及肠内营养
  1.TPN、EN\早期EN、鼻肠管
  2.鼻肠管 VS 鼻胃管
  3.鼻胃管 VS Oral EN
  八、抗生素应用
  抗生素应用是一个国际上争议多年的预防胰腺感染的策略,对于MAP没有必要使用抗生素预防胰腺感染,但对于胆源性MAP可常规使用抗生素。在病程的第一周确定胰腺坏死超过1/3时,即使没有感染证据,可推荐使用亚胺培南或美罗培南7~10天,有助于减少坏死的胰腺继发感染。预防或治疗选用的抗生素,建议降阶梯使用亚胺培南、头孢类及喹诺酮类等脂溶性强,有效通过血胰屏障的抗生素,疗程7~14天。
  欢迎投稿到小编邮箱:liushiyi@ 来稿邮件主题为:【投稿】医院+科室+姓名
  小编微信:choudan110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社会化媒体
了解更多>>
桂ICP备 号-1
桂公网安备 36号
阅读下一篇
Hi,看起来你很喜欢这些内容,但是你还没有登录!在你登录以后,就可以收藏感兴趣的内容,关注感兴趣的作者!总结一下急性胰腺炎的危害是什么_胰腺炎_健康一线
总结一下急性胰腺炎的危害是什么
来源:健康一线日
胰腺炎给患者的身体带来了严重伤害,但有些人对这个病不够了解,所以没有引起重视,大家都知道急性胰腺炎这种疾病,不仅会对患者的身体带来很大的痛苦,还会诱发一系列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为了加大人们对这种疾病的重视和预防力度,现在就请专家为我们总结一下急性胰腺炎的危害。
一、对消化系统的危害:无论是轻型胰腺炎或重型胰腺炎,消化系统各脏器均可发生变化,如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消化道出血、黄疸、肠麻痹、肠梗阻、腹膜炎、假性囊肿和腹腔脓肿等,较为常见,更是被大多数患者所熟知,本文不再赘述。
二、对心脏的损害:急性胰腺炎时心脏可有不同程度的反应,轻者仅有心率增快、心律不齐等表现,重者可发生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心室颤动及心跳骤停,偶然也可能发生心包炎或心包积液,甚至因心包压塞而致死。急性胰腺炎时心电图出现异常既有其本身的影响,也要考虑有无急性胰腺炎合并心脏病变存在,因此要注意病史询问及相应的检查,以便作出正确判断。鉴于急性胰腺炎时心电图异常较常见,对急性胰腺炎病人应常规做心电图检查,异常者则进行心电监护,并及时复查和随访。
三、对呼吸系统的损害:急性胰腺炎时呼吸系统并发症相当多见,约有70%的急性胰腺炎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功能不全表现。急性胰腺炎的呼吸系统病变可能会给治疗带来困难,是急性胰腺炎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的主要肺部病理表现为肺泡及间质水肿、微小肺不张、肺泡出血等变化。病程l&2周内死亡者除上述病变外还有透明膜样物覆盖、上皮细胞增生等病变发生。
四、对肾脏的损害:急性胰腺炎可合并有肾脏损害,但不同病人肾脏损害的程度可不相同,轻者仅出现轻度肾小管及肾小球功能异常,重者则可发生致命性的急性肾衰竭。严重的肾脏损害被称为胰性肾病,其发生率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可达23%,死亡率可达50%。因此,应充分认识到及时处理肾功能障碍的重要性。引起肾脏损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休克缺氧、胰源性肾毒素和免疫复合物等,都能引起对肾脏的危害。
五、对神经系统的危害: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由于大量活性蛋白水解酶、磷脂酶A等进入脑内,可损伤脑组织和血管,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症候群,此症候群称为胰性脑病。胰性脑病是重症急性胰腺炎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5%。在一项研究中发现,胰性脑病在急性胰腺炎中的发病率为9.18%,死亡率达66.7%,胰性脑病在重型病例中的发生率为轻型者的7倍。胰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多数学者认为是因为大量胰酶逸脱进入血液循环,引起脑血管病变,从而出现多种精神和神经症状。近年来,逐渐认识到磷脂酶A在胰性脑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六、对血液系统的危害:急性胰腺炎可出现多种胰外表现,但血液系统的变化较少。常见的血液系统变化有以下几点:白细胞数急剧增多,凝血功能异常、高铁血红素白蛋白血症、皮肤瘀斑等。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了解到胰腺炎的危害是非常大的,所以大家应该重视这个病,希望大家在对这些内容进行了解的同时,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对其做好预防工作,以便让自己远离这种疾病,大家在预防的同时还要了解这种疾病会出现的发病症状,以便能够做到以备不时之需。(实习编辑:张晓雪)
相关知识扩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大家还看了
总结一下急性胰腺炎的危害是什么这是不是慢性胰腺炎的症状?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var sogou_ad_id=731547;
var sogou_ad_height=160;
var sogou_ad_width=690;胰腺癌,真的有那么“凶”吗?(图)
  “胰腺癌发病率呈总体增长趋势的同时,也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但目前防治效果尚不理想,医患双方都应提高警惕。”医学专家表示,随着人们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各方面压力的增加,我国胰腺癌已非传统概念中的“小病种”。据《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胰腺癌已位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病排行榜的第9位。
  胰腺癌呈年轻化趋势
  中国中医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腺肿瘤中心主任王成锋教授表示,关于胰腺癌发病的相关因素,目前已有不少学说。有研究称,发病原因有生活、饮食方式的影响,环境中的致癌物质作用以及在慢性胰腺炎的基础上发展为癌等。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郝纯毅教授分析,“现在的饮食结构中,奶、蛋、肉等增多,而粗粮、蔬菜慢慢地少了。人们的饮食结构西方化的同时,一些疾病的发生率也渐渐向西方靠拢。比如说结肠癌、直肠癌、胰腺癌等,发病率也在呈上升趋势。”
  胰腺癌原本是中老年疾病,但现在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郝纯毅教授解释,20多年前,胰腺癌患者一般是五十或六十以上的人群,很少见二三十岁的人患胰腺癌。而现在的病房中,出现不少30几岁的胰腺癌患者。
  “其中单一原因尚不能说明问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郝纯毅教授表示,“癌症致病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可能是单一因素。因为癌症一般从启动开始,要经过数十年才能发展成临床的癌症。”
  国外有研究结果表明,糖尿病患者的胰腺癌发病率高于正常人。有研究证实,部分糖尿病病人由于胰腺功能长期紊乱,对腺泡细胞造成一种慢性刺激,最终导致胰腺癌。而且,某些胰腺癌病例刚发病时,就是以糖尿病的面孔出现。
  “临床上,确实碰到有病人,原来一直没有糖尿病,突然检查说糖尿病来了,这个时候内科医生往往考虑不到胰腺癌的问题,就按糖尿病治疗,结果到很长一段时间之后发现是胰腺癌。”因此,郝纯毅教授建议那些突发糖尿病的患者,一定要注意胰腺肿瘤的检查,比如超声检查、CT检查和肿瘤标志物的检查。针对一些糖尿病病史比较长的患者,应定期检查胰腺。有胰腺肿瘤的患者,也要定期查查血糖,争取早期发现其它疾病。
  “研究发现,有5个染色体区域遗传变异也是导致胰腺癌发生的易感因素。”中国中医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腺肿瘤中心主任王成锋教授表示,携带这5个易感基因的人发生胰腺癌的风险,比不携带者高6倍。王成锋曾参与这项世界上样本量最大的胰腺癌易感基因研究,新发现了5个胰腺癌易感基因。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专业期刊《自然·遗传学》上。
  胰腺癌早期诊断困难
  王成锋教授指出,胰腺癌早期诊断之所以困难,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胰腺癌就诊时间滞后于早期症状出现的时间。有数据显示,25%的患者早期有非特异的消化系统症状;46%确诊前3个月表现为厌食,61%上腹痛;33%确诊前2个月背痛;76%近4个月体重下降5公斤以上。因此,王成锋建议对有上述不典型症状者进行筛查,胰腺癌的诊断可提前3个月。
  其次,胰腺癌的诊断还会受到体检技术和检查设备的影响。由于胰腺在人体中的位置隐蔽,发病的临床表现较为隐匿,医疗界至今无法找到一个敏感性很高的肿瘤标记物来识别肿瘤,只能依靠影像来判别。目前胰腺癌体检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还不高,医学影像技术对于体积比较小的肿块则难以正确识别,造成大多数患者一经确诊已属晚期。因此王成锋教授特别强调,早期诊断是提高胰腺癌整体疗效的关键。
  王成锋教授曾遇到过这样一位患者,某医院的医务人员。该患者当时处于国外进修阶段,回国探亲时赶上单位的职工体检,当时有CT这一检查项目,体检结果显示正常。到美国三个月后,该患者出现满肚子腹水症状,去医院检查发现已是胰腺癌晚期。患者回国后敲开了王成锋的门,王教授发现此患者拍的CT显示胰腺处有阴影,可当时体检时医生没及时诊断出来。
  郝纯毅教授也表示,“体检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如果通过体检查出胰腺有恙,就可以实现早发现早治疗。另一方面,若体检中未及时发现问题,这样往往会引起患者思想上不应该的麻痹,可能导致其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
  郝纯毅强调,胰腺肿瘤是个专业性非常强的病,一定要“专业病专科治”。老百姓要重视体检,但也不能盲目信任体检结果。一定要去正规医院做体检,如果发现有特殊情况,建议去专科医院做相关性检。“做超声的医生对体检结果影响很大,他的诊断水平及其经验,甚至个人情绪等,都可能影响诊断结果。”
  姑息性照顾是重要手段
  王成锋教授指出,目前关于胰腺癌的治疗主要有两大误区。第一,有些胰腺癌手术完成后没法达到根治效果。胰腺癌若能切除,首先考虑手术。“由于胰腺癌的手术具有花费大、难度高、风险大、并发症多等特点,因此手术前应判断是否为根治性手术。若达不到根治效果,就要考虑手术的必要性。”
  另外,有的患者对胰腺癌的治疗采取悲观态度,认为胰腺癌治疗效果差,就放弃治疗。王成锋教授表示,如果积极地、恰当地对晚期胰腺癌进行治疗,还是可以延长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
  “规范化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基础,而姑息性照顾是胰腺癌治疗的重要手段。”据王成锋介绍,姑息性照顾是一种整体治疗或多学科的综合处理,是指对不能治愈患者积极的整体关怀照顾,包括疼痛和其他症状的控制,着重解决患者心理、社会和心灵方面的问题。目标是使患者及家属获得最好的生活质量,照顾的很多内容可在抗癌治疗的早期同时进行。
  “对中晚期胰腺癌患者给予合理、科学、适当地医学照顾和人文关怀,提高其生活质量,是现代医学治疗模式最完美的体现。”王成锋教授表示。
  胰腺癌晚期患者多表现为机体生理、心理和精神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缺陷,包括癌性疼痛、梗阻性黄疸、恶性肠梗阻、恶液质、心理障碍等。因此,姑息性照顾涉及到胰腺癌治疗的方方面面。此外,王成锋教授表示,中医中药、生物治疗等可配合用在各期胰腺癌的治疗中。
  郝纯毅表示,手术后的患者需要注意的是:第一,要注意根据医生的要求做定期检查。一般来讲,肿瘤病人手术以后两年内,每三个月做一次体检;两年后,每半年做一次体检。第二,患者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应手术以后的变化,其生活饮食方式以及生活态度等,都要根据现状作相应的调整。
  “对于胰腺癌的治疗,医患双方都不能盲目畏惧,也不能过度治疗。”郝纯毅教授表示,现在不少信息都在一味夸大胰腺癌的死亡率,这其实并不是一种良性导向。随着现代医学的进展,治疗胰腺癌的效果与过去相比已有明显提高。现在最关键的是要加深人们对胰腺癌的认知,提高警惕。
  本报记者 阳叶萍
本文来源:北京晚报
关键词阅读: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胰腺炎遗传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