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什么情况下人会轻生,最快生命最短的动物有效结束生命的手…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
LOFTER精选
网易考拉推荐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阅读(1488)|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历史上的今天
loftPermalink:'',
id:'fks_',
blogTitle:'光阴似箭我们必须要抓紧,他是魔术师,真的可以把你变成天使,也可以把你变成小丑,就看你在有效的时间里做的有用功是多少,和你的最求是否成正比。真就需要我们有恒心和毅力好好的把握时间,不让自己的生命空的像白纸一样没有价值,我们在自己的王国里唱着自己的畅想曲。没有结束也没有开始,当你回过头时发现,真的走了好远好远但是就是没有走到世界的尽头,遥望星空,我对着闪闪的流行许下愿望,愿我的每一天更加的精彩吧,不去想不去问,顺其自然就好,事情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不要想得到的太多,也不要奢望的套多,你会发现平静的生活,很值得人',
blogAbstract:'&回味的,我生命里不知道有多少的奇迹喝多少的遗憾但是我都不去在意,因为我知道,生命就像一条涓涓流的小溪,永无止境的,只要你努力地前行,总会流向大海的。今后的路会很艰辛,但是我都不在意,我知道自己不会轻易的放弃,有时候想放弃,想离开也许这是对自己的最好交代,但是回想一下自己都已经来到这里就这样的离开真的很不值当,而且成长人都必须经历的,谁都无法拒绝,一定要自己为自己加油,不要轻易的说放弃,我很想静静地等待黎明的到来,我自己会好好的把握自己的时间',
blogTag:'',
blogUrl:'blog/static/5',
isPublished:1,
istop:false,
modifyTime:8,
publishTime:0,
permalink:'blog/static/5',
commentCount:0,
mainCommentCount:0,
recommendCount:0,
bsrk:-100,
publisherId:0,
recomBlogHome:false,
currentRecomBlog:false,
attachmentsFileIds:[],
groupInfo:{},
friendstatus:'none',
followstatus:'unFollow',
pubSucc:'',
visitorProvince:'',
visitorCity:'',
visitorNewUser:false,
postAddInfo:{},
mset:'000',
remindgoodnightblog:false,
isBlackVisitor:false,
isShowYodaoAd:false,
hostIntro:'',
hmcon:'-1',
selfRecomBlogCount:'0',
lofter_single:''
{list a as x}
{if x.moveFrom=='wap'}
{elseif x.moveFrom=='iphone'}
{elseif x.moveFrom=='android'}
{elseif x.moveFrom=='mobile'}
${a.selfIntro|escape}{if great260}${suplement}{/if}
{list a as x}
推荐过这篇日志的人:
{list a as x}
{if !!b&&b.length>0}
他们还推荐了:
{list b as y}
转载记录:
{list d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if x_index>4}{break}{/if}
${fn2(x.publishTime,'yyyy-MM-dd HH:mm:ss')}
{list a as x}
{if !!(blogDetail.preBlogPermalink)}
{if !!(blogDetail.nextBlogPermalink)}
{list a as x}
{if defined('newslist')&&newslist.length>0}
{list newslist as x}
{if x_index>7}{break}{/if}
{list a as x}
{var first_option =}
{list x.voteDetailList as voteToOption}
{if voteToOption==1}
{if first_option==false},{/if}&&“${b[voteToOption_index]}”&&
{if (x.role!="-1") },“我是${c[x.role]}”&&{/if}
&&&&&&&&${fn1(x.voteTime)}
{if x.userName==''}{/if}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list x.l as y}
{if defined('wl')}
{list wl as x}{/list}怎样可以最快最有效的减肥,恳求,现在120斤,想要短时...
怎样可以最快最有效的减肥,恳求,现在12...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怎样可以最快最有效的减肥,恳求,现在120斤,想要短时间瘦下来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吃了减肥药又反弹想得到怎样的帮助:想瘦到100斤
医院出诊医生
擅长:整形美容、胸部整形
擅长:小儿内科
共1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及药品推荐仅供参考
职称:护士
专长:Rh血型,Rh血型不合,母婴ABO血型不合
&&已帮助用户:15912
问题分析: 你好,减肥太快其实消耗不到脂肪,只是是体内水分流失,不提倡快速减肥意见建议:一般每周瘦两斤较为合适,可以通过控制饮食热量、代餐、增加体育运动减肥。建议少食多餐,清早空腹一杯白开水,然后喝点粥类,如南瓜粥,热量很低且饱腹,少食多餐,减少面食,多吃水果和蔬菜。建议到薄荷网上查询食物热量和自己的基础代谢量,有计划的减肥
问减肥怎样可以最快最有效的减肥,恳求
职称:医师
专长:尿道结石,皮脂腺囊肿,尿道上裂,膀胱结石,尿道损伤,尿道狭窄,肾脏损伤,尿道综合征,重复尿道,重复膀胱
&&已帮助用户:13943
问题分析:你好,一般肥胖主要是饮食不规律,久坐不动,或者是缺乏运动,吃药减肥,容易反弹,而且对身体不利,影响健康,容易导致各种疾病发生。意见建议:建议减肥最好是以运动为主,要科学化减肥,积极锻炼,避免久坐不动,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合理饮食,规律进餐,也可以跑跑步,做做瑜伽,跳跳舞,一定要积极参加运动,要坚持一段时间,最少是半年左右,才能有效果。
问我120斤想减到100斤没吃过减肥药不敢吃想尝试一回
职称:护士
专长:针灸,艾灸,推拿,刮痧,穴位,按摩
&&已帮助用户:10596
病情分析: 您好;无论哪种减肥药都是不安全的,也没有广告上说的那么神奇.意见建议:想减肥还是运动加控制饮食较为安全有效.不要喝酒、尽量不吃肉制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主食甜食等。另外运动前喝一杯白开水,100毫升为宜。
问什么样的减肥药效果好点儿,不反弹的...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已帮助用户:196579
问题分析:任何减肥药都是有副作用的,节食减肥虽为一种好的减肥方法,但是对身体的健康很不利。过分的节食,很容易导致营养不良的,不建议采取这样的办法减肥。意见建议:想要真正有效的减肥 ,最好的办法还是运动和饮食结合,比如在晚饭后快步走半小时左右,运动量不大,减肥效果不错,另外,平时在饮食上可以多吃点纤维素多的东西比如笋、芹菜、苦瓜等。
问一个月怎么才能从120斤减到100斤,前
职称:主治医师
专长:直肠炎,脱肛,肛窦炎及肛乳头炎,直肠息肉,肛裂,肛周脓肿,肛瘘,肛周肿瘤,溃疡病大出血,结肠息肉
&&已帮助用户:1372
问题分析:肥胖的根本原因是能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减肥是以减少人体过度的脂肪、体重为目的的行为方式。意见建议:只要摄入小于消耗就可以减重,最合理的办法就是合理膳食加适当运动。
问吃减肥药瘦身会反弹吗?
职称:主治医师
专长:静脉曲张,下肢静脉曲张,血管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静脉血栓形成,阑尾炎,疝气,肠梗阻,胃溃疡性穿孔,甲状腺肿瘤
&&已帮助用户:26914
问题分析:你好,节食减肥是可以快速减肥的,你没有成功的关键应该是没有减少足够的食物量。想要快速减肥,需要把食物至少减少一半以上,食物要以蔬菜精肉为主,淀粉类的少吃,如面条米饭等。油腻的食物要少吃。意见建议:建议三餐都要少吃,中餐可以基本不吃,补充足够的盐分。零食等不要吃。
问我,160高,体重120斤,怎样才能瘦下来,不过我从小到...
职称:医师
专长: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已帮助用户:25043
病情分析: 你好;在选择减肥方法时应以运动减肥,和减少饮食,为主另外要注意吃东西,每天吃的热量不要高,平时多吃纤维素多的东西比如笋、芹菜、苦瓜等.
关注此问题的人还看了
大家都在搜:
关注健康生活!
通过部分切除位于下颌角处的下颌骨,以达到让脸形变小变瘦的目的。
药注射隆鼻、膨体隆鼻、 硅胶假体隆鼻
超大剂量多部位同时吸脂, 患有潜在疾病、无相应抢救措施和技术支
雀斑多由遗传所致。黑色素细胞中的酪氨酸酶活性,紫外线的照射形成
免费向百万名医生提问
填写症状 描述信息,如:小孩头不发烧,手脚冰凉,是怎么回事?
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
百度联盟推广
搜狗联盟推广
医生在线咨询
评价成功!第九章 自杀与危机干预
第九章 自杀与危机干预
自从人类懂得了“生命”与“死亡”的概念后,就开始有了自杀行为。在中国,自杀行为发生的渊源非常悠久,中华民族第一位自杀者据传说可能是几千年前的氏族领袖共工氏,他(怒而触不周之山),致天倾地斜。有史料记载最早者为商纣王自焚亡朝,《史记》&殷本纪&
记有“周武王于是逐率诸侯伐纣,纣亦发兵拒之牧野。甲子日,纣兵败。纣走,入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周书》亦有“纣取天智玉琰五,环身以自焚”的记载。
医学科学的长足进步,使大量曾经身患不治之症的躯体疾病患者得以治疗和康复,与此同时,自杀却成为日益凶险的生命杀手。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显示,全世界每年约有80万人死于自杀,自杀业已成为人类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意外死亡的第五大死亡原因。此外,还有十倍于此的自杀未遂者,他们常常因此落下某种程度的功能残疾。在一些国家,自杀是青少年的前三位甚至首要死亡原因。在中国,据推算每年约有28.7万人自杀死亡、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死亡占全部死亡人数的3.6%;在15至34岁人群中,自杀是第一位死因,占相应人群死亡总数的19%。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女性自杀率比男性高的国家,每年女性自杀率大约比男性高25%,且这一差异在农村年轻女性中更为突出。
大学生的自杀问题也日益突出,美国的大学生自杀率较不在大学的同龄人要高40%~50%;我国的大学生自杀事件也时有发生,其比率大约在20/10万。自杀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影响,每一个自杀者都将牵连多个亲近的人因此而悲痛和烦恼,由于身份的特殊,大学生自杀造成的负面影响更大。因此,了解自杀特别是大学生自杀的原因、特点,掌握一点自我调节和宣泄的方法,对有可能发生自杀行为者进行及时地干预帮助,将有助于维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减少自杀悲剧的发生。
第一节 自杀概述
一、自杀的概念与分类
何兆雄在《自杀病学》一书中讲道:自杀的人越多,我们对自杀的原始动因和激励因素就越要摸清。从人性的弱点来说,人人都怕死,可自杀者却有非凡的勇气面对死亡;人们认为贫穷是自杀的重要原因,可从统计资料上看,自杀率高的地方往往是文化、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人们认为自杀是浪费生命,但生命价值高的人却偏要实施这种浪费。如何来解释这些问题?专家们首先将自杀看成是一种病态: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说自杀是社会病态;德国伦理学家包尔生说自杀是道德病态;德国家弗洛伊德说自杀是精神疾患。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自杀是一种疾病——虽然对自杀的研究,需要医学家(精神医学、法医学、预防医学)、社会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政法学家等专家的多角度投入,但首先应该肯定自杀是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异常,这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还是在肉体、精神和社会方面的完全良好。”从疾病的角度看,自杀有典型或不典型的前驱症状,如情绪低落、抑郁、思维迟钝、食欲不振、体重下降、人格解体、注意力缺乏、性欲缺乏、等;有病因,如生物、心理、社会的原因;有症状,如创伤、窒息、中毒;当然还有预后,如死亡、残疾或恢复。由此,我们可以说,自杀就是一种疾病。
(一) 自杀的定义
在心理学界,有关“自杀”这一术语的内涵界定存在诸多争议:《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其定义为“有意或者故意伤害自己生命的行动”;Kaplan等认为“自杀是有意的自我伤害导致的死亡”;Scheindman则将自杀定义为“有意的自我毁灭,其行动者有多种多样的痛苦,且把这种行动看作是解决某种问题的最好办法”;美国心理学家施奈德曼(Shneidman)在1975年所作的定义为“自己引起,根据自己的意愿使生命终结的行为”;另有学者认为,自杀是指主体自主采用各种手段以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甚至泛化为“有害生命的一切人类行为”……
以上这些定义各有特色和理由,但多过于学术化或晦涩难解,因此,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可以简单地说,自杀,就是人主动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
(二)自杀的动力
通过对自杀未遂者的事后回忆和自杀者的遗书进行分析,我们可得到下列自杀动机[1]:
1、摆脱痛苦、逃避现实、实现精神再生;
2、通过死后进入天堂获得人世间得不到的东西;
3、为了某种目的或信仰牺牲自己;惩罚自己的罪恶行为(现实的或想象的);
4、保持自己道德上或人格上的完美;
5、作为一种表达困境、向外界寻求帮助和同情的手段等等。
&Farberow (1968)将自杀动机分为两类:人际动机(interpersonal
motivations)——就是将自杀作为一种影响、改变、操纵他人的行为或寻求帮助的手段,引起他人的重视和/或改变他人的感觉与态度,其对象常指向与自杀者有切身利害关系的人(如配偶、情人、家庭成员等),在极端的情况下,其对象是泛化的,甚至可能是社会本身;也有用自杀行为来表达自己的内疚和对别人的歉意者,不过较为少见;持此类动机者多为女性,且自杀未遂者多见。个人内心动机(intrapersonal
motivations)——主要目的在于表达自我需要得不到满足所遭受的压力和痛苦,持此类动机者通常死的愿望非常坚决,自杀成功的可能性很大,常见于因年老体衰、社会联系减少而生活孤单无助的老年人。
弗洛伊德(Freud)则用心理动力理论来解释自杀行为,认为自杀有时是因个人经历强大的心理刺激时激发的内部冲突所导致的,这种刺激此时不仅让一个人倒退到更原始的自我状态,也可使之对他人和社会的敌意进行抑制,致使其将向他人或社会的攻击向内投射而自杀,在一些极端的病例中,自杀者自毁或自惩的意向可转向攻击他人。
(三) 自杀的类型
自杀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自杀者中既有精神病人和有的人,也多见正常人的身影;自杀行为既能在病理性激情下发生,也能在幻觉和妄想状态下出现。自杀具有复杂性、变异性或多维性的特征,从理论上说,所有自杀经历都是独特的,正如世界上不存在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也没有两次完全相同的自杀经历。但为了能够预测自杀或准确评定自杀的可能,人们总在尽可能精确地界定自杀的类型。
有人从预测的角度出发,将自杀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年轻男性、老年男性、年轻女性和老年女性自杀;
按自杀的行为特征可将自杀分为主动自杀和被动自杀,采用主动行为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属于主动自杀,拒绝进食和放弃治疗或安乐死属于被动自杀行为;根据自杀的发展进程分为冲动型自杀和理智型自杀,前者常因爆发性激情引起,是在明显的偶发事件所引起的激愤、悔恨、内疚和羞愧等情绪失控状态下的冲动行为,后者则是经过长期的自我评价和体验并进行充分的推理与判断之后,逐渐萌发自杀意念并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自杀准备后采取的行为。
国际通用的分类则将自杀分为成功自杀(committed suicide)、自杀未遂(attempted
suicide)和自杀意念。成功自杀又称完全自杀,是指采取明确果断的自杀行为并导致死亡,是一种有意的杀死自己的行为。自杀未遂则泛指自杀未达到结束自己生命的状态,包括决心自杀但未成功和缺乏自杀意向的蓄意自损,前者是指自杀后经抢救而存活,后者则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如获得同情、发泄不满、表示抗议、引人注意等)而做出的一种自杀姿态,自杀者常选择容易被人发现的场合自伤(如割脉、撞墙等)或吞服小剂量的药物或毒物。自杀意念是指人有自杀的想法且愿意去死,但尚未付诸行动,如通过言语暗示要自杀。事实上,自杀意念、自杀未遂和成功自杀可以是同一自杀行为中不同阶段的表现,有自杀意念的人很可能会采取实际的自杀行为,而自杀未遂者也可能通过进一步的、更果断的自杀方式达到成功自杀。
自杀科学研究的奠基人迪尔凯姆(Durkheim)则认为社会压力与影响是自杀行为的主要决定因素,并从社会整合的角度将自杀分为利己性自杀(egoistic
suicide)、利他性自杀(altruistic suicide)、动乱型或失范性自杀(anomie
suicide)和宿命性自杀(fatalistic
suicide)四种。利己性自杀与一个人缺乏与群体的整合或区别有关,是由于个体与社会脱节,缺乏集体的支持和温暖,以致产生孤独感、空虚感和生存不幸感而形成;失范性自杀是由社会规范的一种感知上的或真正意义上的瓦解所导致的,主要发生在社会大动荡时,社会管理的松弛以及与社会的联系发生混乱使个人感到失去改造社会、适应新环境的能力,继而产生极大的恐慌或困惑并导致自杀;利他性的自杀则与一种感知的或真正的社会凝聚力有关,是个人为某种主义的实现或为一定团体竭尽忠诚而舍身的行为,如“9.11”恐怖袭击中的伊斯兰狂热分子的做法和二战时日本的神风特攻队员的行为;宿命型自杀,其原因正好与动乱型自杀相反,是由于过分管理而产生,常见于奴隶、犯人和已婚无子的妇女。还有一种自杀是富基穆尔(Fujimura)等提出的安乐死——一个人面临不治之症时而选择死亡。
汤庆人和答旦则根据自杀的心理过程、心理性质和心理层次,在《自杀的初探》一书中将其分为六个大类四个小类,详见表9-1。
表9-1 自杀的心理类型
按自杀的心理过程分
即时冲动型
一种在即时刺激引起的暴发性激情下引发的自杀,可以无劣性(痛苦)的心理背景,甚至还可以有良性(欢愉)的心理背景。仅仅偶然的一件事或一句话,即可燃起自杀者的激情,在短暂的、狂劲的和非理智的冲动下自杀。
潜在叠加型
一种由积蓄已久的劣性心理刺激引起的缓进性自杀类型,通常在积蕴的劣性心理背景下有诱发事因,促使自杀激情达到因人而异的自杀阈值,但也可以没有明显的诱发事因,仅由劣性体验积累到自杀阈值而成。
按自杀的心理性质分
心理满足型
被宗教信仰驱使的自杀。
为事业、义气的满足而自杀。
为向对立面示威而自杀。
一种旨在报复攻击者的自我攻击性自杀类型,比较复杂多样,有因亲人的偶然刺激而导致的赌气性自杀;因受到委屈,想象自己死后亲人们悲痛欲绝已达到心理满足的委屈性自杀;还有撒娇性自杀。
心理解脱型
因人而异的不同层次需要根本无望实现时发生的自杀。
&由于精神空虚,心理驱力泯灭而丧失生活的兴趣,因自卑、自弃、悲观、厌世导致的自杀。
因承受不了医学.全在线即将到来或已经到来的心理压力而自杀。
因失却友谊、家庭与社会的温暖而形成的自杀。
由于羞辱、悔恨、内疚等情绪折磨导致的自杀。
长期的生理、心理痛苦和忧烦导致的自杀。
按自杀的心理层次分
由赌气、委屈、羞愧、悔恨、内疚、烦躁等情绪引起,在进程上类同于即时冲动型,多是急剧的,但畏惧、内疚、悔恨也可为潜在叠加型。
经过自身的长期评价、体验、推理和判断,最后达到自杀意向的类型。
二、自杀的一般心理过程
自杀,特别是理智型自杀,不是突然发生的,多有比较明显的心理发展过程和心理表现,这也是对自杀危险性进行评定和对自杀行为进行干预的基础。日本学者长冈利贞指出,自杀过程一般经历产生自杀意念——下决心自杀——行为出现变化+思考自杀的方式——选择自杀的地点与时间——采取自杀行为。对于不同年龄、不同个性、不同情境下的人,自杀过程有长有短。我国学者一般把自杀行为的发展过程分为如下三个阶段[2]:
第一,自杀动机或自杀观念的形成阶段。在很多自杀的案例中,自杀被自杀者当作一种逃避现实生活或在遇到自以为难以克服的挫折和打击时使自己得到解脱的手段。如有人觉得生活无聊没有意义,便决定以自杀作为解脱的方法;有人则借自杀作为对自己因做错了事而产生的悔恨、自责自罪心理的补偿,如学生因学习成绩不好,感到有负于家庭的殷切希望和培养,产生强烈的自责自罪心理,并在其驱使下想通过采取自杀行为而达到“谢罪”的目的;自杀还常常被自杀者用来报复与自己有关的人,以使他们感到内疚、后悔和不安,如青年男女在失恋后,其中一方可能通过自杀来使对方背负道义上的包袱以达到报复的目的。
第二,矛盾冲突阶段。在这一阶段,自杀者虽然已有自杀的意念,但求生的本能和对世事的牵挂常常使自杀者在做出最终的自杀决定前陷入生与死的矛盾冲突状态中。此时,自杀者会经常与人谈论与自杀有关的话题,反复预言、暗示自己的自杀可能,或以自杀威胁他人,表现出直接或间接的自杀意图。事实上,这一切可以被看作是自杀者向他人发出的寻求帮助或引起注意的信号。这种信号如果能及时被周边的人觉察到,使自杀者得到适当的关注,或通过外界的帮助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自杀者的自杀企图就有可能被减轻甚至打消。而这,也是自杀行为可以预防和救助的心理基础所在。
第三,自杀的平静阶段。自杀者在这一阶段似乎从所面临问题的困扰中解脱出来,不再谈论或暗示自杀,抑郁情绪有所减轻,表现得轻松平静如常,这使得周围的人们以为其心理状态真的好转,从而放松警惕。事实上,这可能是一种假象,因为自杀者已经做出了坚决的自杀决定,不再为生与死的抉择而苦恼,认为自己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不再谈论或暗示自杀,甚至表现出各方面情况的好转,只不过是为了摆脱周围的人对其自杀行为阻碍和干预的可能,他们所要做的事情是为实施自杀进行最后的准备工作——考虑自杀方式,准备自杀工具,如买绳子、搜集安眠药等,并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三、自杀的资料
在现代社会中,自杀已成为十分突出的普遍性的问题。自杀数字一般是以医.学全在线自杀率作指标,以10万人为基数。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1950年~1960年间,全世界30多亿人口,每年就有30万人死于自杀,自杀率为10/10万,平均每天约1000人,几乎每一分钟都有一人自绝生命。
1990年WHO公布的30国自杀率显示许多国家的自杀率呈上升趋势。表9-2归纳了近年来世界各国的自杀率,从中不难发现:自杀率和性别的差异在各国之间是非常显著的,因自杀死亡的男性高于女性(中国例外),男女性别比为3:1左右,而自杀未遂则是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性别比为1:3左右。目前男性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为前苏联解体后的立陶宛、俄罗斯联邦等(年自杀率&60/10万),而女性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为斯里兰卡、中国、匈牙利等(年自杀率&14/10万)。国际上习惯上将年自杀率&20/10万的国家称为高自杀率国家,年自杀率&10/10万的国家称为低自杀率国家。世界上自杀率最低的是冰岛、西班牙和希腊等地,少于每年5人/10万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是匈牙利,自杀率高达44.9/10万,其次是丹麦31.57/10万。斯堪的那维亚、瑞典、德国、奥地利及东欧国家自杀率均在每年25人/10万以上,由于地理上的联系,这些国家所在地区被合称为“自杀带”。在世界经济发达国家中美国和英国的自杀率均较低,美国为每年12人/10万左右,占总死亡人数的0.5%~1%,是第八位的死亡原因,与1900年的统计数字差别不大。但日本自杀率一直较高,大约在每年30人/10万以上。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自杀率的变化出现过两次低落与两次高峰——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自杀率明显较低,而在1932年到1933年的经济萧条与高失业期,以及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均出现过自杀高峰。近一二十年来,自杀率又有轻度上升的趋势,尤以青壮年自杀率的增高更为明显。而自杀未遂的发生率远高于自杀死亡,大约为每年100~300/10万,且自50年代以来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其中男性更为明显。&
从人群分布看,老年人及青少年是自杀率高发年龄组。若将各国青少年1980年与1970年的自杀案件作一比较就会发现,大部分国家的自杀率呈上升趋势。尤其以15岁~24岁的男性组别为多。在美国,青少年死亡的原因中自杀已跃升为所有死亡原因的第二位,而1965年时还是第五位。
自杀与年龄的关系:一般男性自杀死亡的高峰年龄为45岁左右,而女性则为55岁左右。青壮年期因为躯体疾病如癌症、心血管疾病等的发生率较低,自杀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在老年人的死亡原因中,自杀所占比例因躯体疾病的增加而降低,但老年自杀率还是高于青壮年。儿童期自杀个案相对少见,调查发现14岁以下儿童自杀死亡较为罕见,
现有的个案也是在遇上挫折后模仿电视传媒的自杀情节,但是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在少年儿童中并不少见。Pfeffer在1985年报告,在没精神症状的101名学校儿童中,12%有过自杀的冲动。
表9-2 世界各国自杀率的比较
自杀率中男性所占比例( %)
中国(大陆)
哈萨克斯坦
捷克共和国
加勒比海地区
全世界总自杀率
(1991年以来)
1982年,国内12地区精神流行病学调查中,我国城乡自杀率为8.5/10万,1987年至1989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我国自杀率依次为17.56/10万、17.18/10万和17.07/10万,1993年国内7地区精神流行病学调查自杀率为22/10万。根据WHO资料,1992年我国男性和女性的自杀率分别为14.9/10万和20.4/10万,在世界上处于中上水平。这些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自杀率正在逐渐升高。此外,香港地区自杀率为11.3/10万,而台湾地区1964年达19.l/10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见到关于自杀未遂和自杀意念的流行学研究报告。
有关中国的自杀调查还有三个很令人不安的结果,一是“中国是世界上惟一一个报道女性自杀率比男性自杀率高的国家”,女性自杀率比男性高出25%;二是“农村自杀率是城市的3倍”;三是“除了自杀成功者,我国每年还有约200万的自杀未遂者”。研究中国的自杀现象,不能直接套用国际自杀研究的结论——国际精神流行病学界普遍研究为何男性比女性更加容易自杀,在我国应该解释的是,哪些因素导致中国女性更容易自杀。对这些分布规律加以研究,并在社会层面给以相应调整,乃是“大面积”预防的有效途径。
第二节 大学生自杀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如前所述,自杀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影响,每一个自杀者都将牵连多个亲近的人因此而悲痛和烦恼,由于身份的特殊,大学生自杀造成的负面影响更大。因此,大学生自杀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并已成为许多学者共同研究的课题。了解一下高校大学生自杀的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将为我们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帮助。
一、大学生自杀现状
(一) 国外大学生自杀的统计资料
据资料统计,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生自杀率大约为万分之四到五。在美国,自杀是大学生第三位死亡原因,大学生自杀率比没有在大学的同龄人高40%~50%;在英国,每三个死亡的大学生中就有一个是自杀;在日本,自杀高居大学生死亡原因的第一位。
竞争越激烈的大学,自杀的危险性越高。国立大学或公立大学学生自杀率高于私立大学,名牌大学学生高于普通大学,理工科大学生高于文科大学生。如名牌大学医学院医疗系学生年自杀达24/10万,有名的理工科大学达16/10万。日本大学生的自杀率较高,1975年东京大学自杀率为49/10万,京都大学则高达88/10万。南斯拉夫塞尔维亚的医学院学生自杀率很低,因为塞族人认为自杀是一种攻击性行为并应受到谴责。
大学生自杀者中1/3的人会在生前留下遗书,自杀的方法主要为服毒、跳楼、煤气吸入等。
(二) 国内大学生自杀现状
日,深圳某大学中文系一年级女生小许选择跳楼结束生命;仅仅六天之后的7月11日,该校建筑系即将毕业的男生小张在凌晨跳楼自杀;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一所大学就有两名大学生自杀身亡,不能不引人深思……
大学生,天之骄子,头顶着无数绚丽的光环,在国人眼里,于千军万马中闯过高考“独木桥”而进入“塔”的大学生们过的应该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快乐生活,他们的生活不可能也不应该有阴影。但是……
让我们来看看这样一串数字:武汉地区有高等学校36所,在校学生40万人,2003年开学不到3个月就发生12起自杀事件,10人死亡。在2003年4月的一个星期当中,仅见诸报端的自杀事件涉及院校就有北京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长沙林学院等等。仅湖北省2002年上半年度高校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就高达48起,调查发现,死因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关。
2002年,北京市三所著名大学在开学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就各发生一起大学生自杀事件,江西省高校全年共发生9例自杀事件,同时发生了数十起因心理障碍而引发的较为严重的事件。广东的高校,近几年来也接连发生大学生跳楼、上吊、跳塔自杀事件。
这是一份令人震惊的黑色档案,一桩一桩血的事实,像针一般扎进我们的眼睛,大学生群体的光环虽然耀眼,却像玻璃鞋一样脆弱易碎,这些来自象牙塔内的天之骄子以放弃生命来放弃文明社会,生命中到底有什么不能承受之重?
专家认为,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竞争机制的引入,青年知识分子在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人际关系、就业求职等领域的冲突和压力加大,心理受挫的机率增高,心理障碍者将日益增多,自杀的隐患将更大。上海市精神研究所所长顾牛范教授指出,在1300万人口的上海市已有逾75万的各类精神、心理障碍症患者。他们中绝大多数是工作、学习、生活压力过大、常年超负荷的青年人,其中大学生发病率尤其高。
国家教委一份对全国12.6万大学生抽样调查报告表明,中国大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比率为20.33%,不仅严重影响学业,也是导致自杀的主要原因。据北京16所高校统计,293位因精神疾病休学退学者,分别占总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南京4所高校一万多名大学生精神卫生调查结果显示,约有四分之一的人有心理卫生问题,有11.7%的学生患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不少人有过自杀念头。江西省一所高校曾对1189名新生调查:有5.47%的学生“想到死亡的事”,有2.1%的学生“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一位从事多年心理教学的老师告诉记者,她每年要在学校挽救濒临精神崩溃边缘的学生10多人。
大学生(18~22岁)自杀率高于同年龄段的非大学生和普通人群,已经成为共识。脑科医院殷希全等(1993)对南京23所高校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年平均自杀率为16.22/10万,高于南京同期一般人口自杀率12.34/10万。三年中共有33人自杀身亡,其中男生21人(63.6%),女生12人(36.4%),19人(57.6%)来自城市,14人(42.4%)来自农村,大学一年级学生16人,占总数的近1/2。方明昭(1996)分析北京7所重点大学和一所普通大学大学生自杀的特点,结果显示大学生年均自杀率为9~24/10万,为大学生第一位的非正常死亡原因,且女性高于男性。自杀同样多发于低年级学生,方式以坠楼最为常见(46.4%),其次为自缢、等。
二、高校大学生自杀原因分析
自杀是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或者说是个体(心理素质、遗传)与环境(心理社会应激)相互作用的产物。对于青年学生自杀来说,内在精神疾病和外在应激环境使他们发生自杀行为的风险因素和易感因素。Mann等提出一个应激-素质自杀行为模型,认为单一因素不足以引起自杀,应激因素与素质因素共同作用才导致个体发生自杀或攻击行为,应激因素包括急性精神病、药物滥用、负性生活事件、家庭危机等,素质涉及遗传、人格特征等。这被用来解释为什么抑郁严重程度相同的患者,有人发生自杀,有人却无自杀行为。
大学生自杀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有的是由于婚恋受挫;有的是由于学习失败,有的是由于人际关系紧张;还有的是由于家庭不幸;等等。专家认为,造成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的原因是综合性的,既有教育的问题,也有家庭、社会因素对学生的影响。但总的说来,可分为个体因素和家庭社会因素两大方面。
(一) 个体因素
为什么同样是在高考中名落孙山,有的人能东山再起,有的人却一蹶不振;同样是经历恋爱失败,有的人能直面现实,有的人却走向极端——杀人或自杀;同样是遭遇逆境,有的人能顽强抗争,有的人却自暴自弃?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内因和外因是相互作用的,但内因是主导因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到相应的作用。这就是说,在导致大学生自杀的诸多原因中,外界的因素固然是重要的,但其终归只是诱因,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体自身的内在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1、生理因素
(1)遗传因素
对于精神病的遗传学基础或者说存在家族史,已经没有异议。自杀,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疾病,一种特殊的身心疾病,因此其存在一定的遗传学基础,也应该是很正常的。
加拿大渥太华皇家医院的一个科研小组经过10年研究得出结论,认为许多人的自杀行为与基因变异有关。科研人员首先对一些国外自杀身亡者进行集中检验,发现他们大脑中一种叫做“SEROTONIN5-HT2ARECEPTOR”的基因发生变异。“SEROTONIN5-HT2ARECEPTOR”是一种蛋白质,功能是传导大脑发出的指令。科研人员后来又对120名患精神忧郁症的加拿大人进行观察和检验,也发现自杀与基因变异有关。
加拿大科研人员认为,他们的发现能够解释为什么一些家庭有自杀遗传史。比如,美国著名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孙女马尔戈?海明威于1996年自杀身亡。这一事件轰动一时,不仅因为马尔戈?海明威是当时世界上报酬最高的女模特,也因为这是海明威家族连续第四代发生自杀惨剧。
家系调查和孪生子研究表明自杀行为的确有一定的遗传学基础,但有人认为,这种遗传学基础可能是附加于精神疾病的遗传所致。事实上,我们从国内的自杀事件中也可以看出类似的规律。这提示我们,在进行大学生自杀干预时,对于那些家族中有自杀者的学生,有必要予以特别关注。
(2)神经生物学因素
近20年来,日益增多的证据表明自杀行为有着强烈的神经生物学决定因素。大量的研究发现自杀未遂者脑脊液(CSF)中5-HT的代谢产物五羟吲哚乙酸(5-HIAA)水平降低,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其降低的程度与致死性自杀或自杀未遂的严重性呈正相关,说明致死性企图越明显,CSF中5-HIAA的降低也越显著,而且5-HIAA水平较低的患者在出院后12个月内的自杀率很高。对自杀者死后的脑研究揭示脑前额叶皮质5-HT活动降低,尤以腹侧前额明显。
另有研究发现,尿中游离升高、给予后血浆可的松分泌不抑制、灌注5-HIAA后出现过度的可的松反应、灌注TR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后血浆甲状腺反应迟钝等指标与患者的自杀行为有关。
2、心理因素
(1)自我认同危机
在大学生中,自我认同危机的存在是非常普遍的,由此导致的自杀事件也比比皆是。所谓自我认同危机,就是自我概念(Self-concept)方面的危机,是由于个体心目中或希望的自我形象(即理想自我)与现实中的自我形象(即现实自我)不符合或有差距时产生的心理危机。绝大多数大学生在中学时代都是所在学校的佼佼者,有过一段值得骄傲的历史,这使得有些人习惯了出人头地的生活,习惯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上大学后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甚至根本就不愿意承认他人的长处或优点,保持着中学时代唯我独尊的心态。但是进入大学以后,等于进入一个新的起点,在高手云集中要脱颖而出,绝非易事。因此,这部分大学生的内心产生一种强烈的危机感和紧张感,为了继续保持各方面的优势,往往不切实际给自己制定过高的目标,不争个“数一数二”的成绩就是失败,于是,在常人看来是很正常甚至是优秀的成绩,在他们的眼中,可能就成了无法接受的耻辱。希望越高往往失望越大,凡事过犹不及,过分自尊可以转变为自卑,而强烈的自卑感则导致自暴自弃。这就是在自杀者中,我们能看到一些在学校“品学兼优”的学生的原因所在。
1995年3月,南京某大学自杀的一名女大学生,是全校8名三好学生标兵之一。她自杀的原因很让感叹——寒假与家人团聚时,当律师的舅舅对她说,“你有出息,将来可以当国际大律师。”父母则对她说,“我们这里就文化氛围差一点,将来你就在南京发展吧。”没想到两句很平常的话,居然给本身就怀疑自己生活能力的女大学生出了一道难题。她没有勇气和信心面对亲人过高的期望,竟跑到南京鸡鸣寺古塔,从七层跳下身亡。
(2)自我中心
如果一个人以自我为中心,压力就会变得很大,人也容易在急剧变化的时代中迷失方向,造成更大的身心伤害。而以自我为中心,正是现在家庭教育失败造成的孩子的通病,这导致不少大学生经不起“挫折”,也不积极改善本人的心理状况。心理的幼稚在大学阶段往往会体现出来,挫折、失落、没有方向、自闭,甚至放纵,发展需求的异化很可能造成对存在需求的否定,最极端的就是自杀。
当代大学生被人称为“抱大的一代”——为了使他们集中精力学习,家庭事务一律不用插手,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不仅没有父辈们上山下乡日晒雨淋的经历,连洗衣购物之类的基本生活技能都没有学会;虽然已经是年满十八岁的成年人,在父母眼中依然是襁褓中的孩子,百般呵护无微不至。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于自觉不自觉的形成自我中心,往往徒有超过常人的智商,却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遇到一点小小的问题就不知如何独自面对。而且,过往的学习与生活上的一帆风顺,使得他们缺乏应对挫折和失败的经历和心理准备,因此,一个微不足道的挫折,就可能引起他们强烈的不良情绪反应,甚至精神崩溃。
(3)个性缺陷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其个性心理特征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生活中我们可以见到大量这样的情况:有的人心胸宽广,不计较个人得失,与周围的人相处融洽,而有的人自私自利,常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患得患失,不断与他人发生矛盾;有人乐观开朗,能在逆境中看到希望的光芒,遇到不顺心的事能坦然对之,而有的人多愁善感,带着灰色眼睛看世界,为一些平常的事情抑郁悲伤;有的人善于沟通与交流,及时宣泄负性情绪,保持理性思维,而有的人性格内向,将恶性情绪埋于心底,甚至以极端方式(自杀或杀人)的来解决问题……
“郁闷”一词,如今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口头禅,成为这群本该与郁闷无关的年轻人挂在嘴边的字眼。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由于性格内向等原因,在和别人交往的过程中不知所措或无法和别人较好地沟通,长此以往,导致这些学生沉默少言、郁郁寡欢,甚至走上自杀之路。
统计显示,约有5%的者死于自杀。一般认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有以下特点:情绪反应异常,且自童年或少年时开始;无明显的智力缺损;表现疯狂只是一时性或阵发性的;惩罚无效,不能从既往的经历中吸取教训;缺乏判断力、预见力和普通应有的谨慎态度。
的一名学生,在与同学交谈性问题时暴露出自己的性无知,仅仅因为害怕同学将自己的“隐私”传播出去,竟然将对方杀死并沉尸于校园的湖中,最后被判处死刑。
(4)心理(精神)疾病
大量研究表明,50%~90%的自杀死亡者可以诊断为精神疾病患者,其中以心境障碍最多见。抑郁症是自杀者最常见的精神疾病诊断,15%的抑郁症最终死于自杀,占全部精神疾病自杀的25%,其自杀高峰期常为起病初期和抑郁发作末期。而病人的则有10%最终选择自杀,主要集中在病程的前几年。在自杀的发展过程中,许多自杀者常常表现出明显的抑郁情绪——大约一半以上的自杀者有明显的抑郁症候群或处在严重的抑郁状态,且几乎所有的抑郁症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自杀企图,抑郁情绪被认为是评定自杀危险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尽管一项权威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女性抑郁症发病概率是男性的两倍,但有专家指出,男性患抑郁症的后果要比女性严重——女性的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而男性情绪的自我宣泄能力较差,最后可能会选择极端方式来解脱。
毫无疑问,精神疾病也是导致大学生自杀的一个重要原因。据北京16所高校统计,293位因精神疾病休学退学者,分别占总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心理疾病已悄悄入侵校园这片净土,并有愈演愈烈的倾向。
(二) 家庭与社会因素
1、家庭因素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一个人在走向社会以前,家庭是其生长生活的主要场所,而父母则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人。融洽的家庭氛围和父母良好的个人修养,对子女完整人格的形成起着“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而破碎的家庭和双亲个人修养的缺乏,则是子女个性缺陷的催化剂。在对自杀者影响因素的分析中,家庭因素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1)家庭教育的失误
家庭教育对人的心理健康极为重要,在相当多的情况下,青少年自杀都是家庭教育失败的结果。从家庭系统论的观点看,家庭中任何成员心理上出了问题,说明整个家庭系统出了问题。孩子最易认同同性别的父母,父母不良的人格特点、对孩子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不当,将严重制约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神经质的父亲难以培养出心胸豁达的儿子,多愁善感的母亲会影响其女儿比林黛玉还林黛玉。
每个父母都非常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对自杀的大学生的父母的调查表明,不少父母对孩子爱的太过分。研究自杀的学者美国心理学家施奈德曼(Shneidman)认为,好心的父母给孩子的爱太多、太过分了,不管孩子的需要是否合理,提出来就满足,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父母长辈的一言一行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并从小在其人格、个性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在中国,由于既往物质生活的贫乏和计划生育政策下独生子女的增多,长辈对晚辈的生活关怀可谓无微不至,孩子,成为家中的“小皇帝”、“小太阳”——许多家庭是六对一,即六个长辈(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为一个晚辈提供生活保障。家庭将孩子看得太重,生活中尽量满足子女的物质需要,至于如何实施个性教育,使个体合理的自我尊重需要及时得到满足,并通过示范、引导,使他们能主动地尊重他人则考虑得很少。这样的家庭环境,极易滋生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不懂得关心、爱护他人,不懂得珍惜和回报。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大学生虽然具有较高知识层次、较高理想志向,也很看重尊重和实现自我表现价值的需要,但对“尊重”的认识却往往是单向的,即更多地是满足自我受尊重的需要。一旦这种“自我尊重”感得不到满足,部分人就开始走向极端,甚至不惜以自杀来“抗争”。
杭州13岁的少年小强刚上初一,暑假一到就成天想着出去玩。可父母因为他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要求他少出门、多看书。这本来是司空见惯的两代人之间的矛盾,被父母宠惯的小强却大发雷霆,扔下一句“不让我出去玩我就死给你看”以后,一头就往墙上撞,吓得父母连忙把他送到医院。
(2)“期望”负荷过重
当代大学生的父母,许多是在“文革”期间成长起来的,不少人现在还下岗失业。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没有机会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便将一切希望寄托在子女的身上。“父愿子还”的特殊现象,使得当代大学生不仅肩负着实现自身人生理想的压力,还自觉不自觉地肩负着实现父辈人生理想的压力。
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是一种“害”,对子女过高的期望值、过强的人生压力,是另一种“害”。长期的应试教育和父母的溺爱,使一些学生不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生活上感到措手不及,学习上感到不堪重负,从而出现焦躁、压抑、孤独、忧郁等心理;而家长过高期望值,自己对前途估计的过分乐观,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的不足,一旦学业考试受挫,或者就业不理想,一些大学生便感到失望甚至绝望。
(3)家庭结构不健全
由于父母离异和其中一方过早离世对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特别是在农村,没有父亲的孩子常常遭到小朋友的欺侮,甚至被人辱骂是“野种”。这样的孩子非常敏感,且其人格容易向两个极端发展——过分自卑和过分自尊。前者使之在日后的生活中自暴自弃,后者则易使其产生报复心理。而且,父母不幸的婚姻生活易使孩子对婚姻产生恐惧,对异性产生偏见,对其心理健康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2、社会因素
人,是一种社会化程度极高的动物:任何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任何一个人都不能脱离社会单独生存下去。人与社会紧密联系的特性,成为社会环境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的基础。人组成了社会,社会又对人做出种种限制和规范,直接影响个体的生活、感情、思想……在探讨大学生自杀的原因时,社会因素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1)学校教育的偏颇
这里所说的学校不仅仅指的是大学,还包括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对自杀的大学生的追踪调查表明,在中学时代甚至在小学、幼儿园时代,不少人就表现出有人格缺陷,虽然他们学习成绩不错,智力不差。如有的人在中学时代就有自杀的企图或者有自杀行为;有的人异常敏感多疑;有的人在小学时代就曾经写过遗书;有的在幼儿园时代就曾经给老师讲过:“老师,让火车轧死我吧!”足见,大学生自杀并不是偶然现象,是不良的心理素质恶性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我们的中小学、幼儿园非常重视学生、幼儿的智力培养,却长期忽视其人格培养和心理健康,认为“学习好”、“挺聪明”就是一切都好。人格的形成,既有先天的因素,又有后天环境的影响,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帕金森把家庭称为“制造人格的工厂”,把学校称为“修正人格的工厂”。可见,家庭、学校对人格的形成作用尤为重要。从幼儿园到大学,就象在一条生产线上加工某种产品,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会使产品质量不合格,甚至造成废品。
(2)人才观念的陈旧
陈旧的人才观念和功利目的过强的教育体制,是导致大学生心理冲突产生的重要原因。时至今日,仍然有许多人将高等教育看成是一种“身份”教育,一些教师和家长用“只要上了大学,什么都有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之类的思想鼓励为高考苦苦备战的学生,民众和社会给予大学生诸多溢美之词和高度关注,在形式上和实际上造成了大学生身份的特殊化。
一位来自边远山区农村的大学生为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而苦恼不堪——他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乡亲们和家人都认为他考上大学意味着“永远离开了锄头把”,要“做大事、当大官、挣大钱”,他自己也认为只有这样才对得起自己10多年的寒窗苦读,但现在就读的不是名牌大学,也不是热门专业,将来要有所成就困难重重。在清楚这一现实后,他非常沮丧,精神几近崩溃。
(3)社会剧变和高速发展的不适应
围绕着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一系列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措施相继出台,人事制度也发生划时代的变革——从“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人们的思想理念、利益分配、生活方式也随之剧变。以前那种上大学——分配工作——退休的传统的按部就班的工作生活方式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激烈竞争中的动态平衡。当代大学生成为这些变革压力的直接承受者,如果调整不力,则有可能导致心理障碍甚至变态。有许多学生反映:“难以适应社会变革”、“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前途未卜”、“经济难以负担”。
腐败现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以及下岗、就业困难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许多的负面影响。一些学校周边环境恶劣,被网吧、录像厅、歌舞厅包围,学生深受其害。当代大学生大多生活在稳定的环境中,没吃过多少苦。在大学校园里,“踏着铃声进出课堂、宿舍里面不声不响、互联网上倾吐衷肠”已经成为许多大学生的生活轨迹。无聊与空虚让许多大学生以想做一些“低级”的事情为乐趣,心理走到极端的边缘,不可避免地产生“轻生”的念头。这种看似标新立异、潇洒不羁的生活方式却真实地折射出大学生孤独、迷惘的心理困惑。
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也给大学生带来心理问题:紧张、压力。能不能适应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并在其中生存下去,他们往往心中没有数。据报道,在日本,有的年青人因不能适应快节奏的工作、学习、生活而走上自杀的道路。而且,这个问题目前正在变得越来越严峻,我们不能不正视它。
全球化和知识化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两个主要特点,信息轰炸使当代大学生面临新的心理问题:迷失、无自主力。日本全国科技政策研究所在“2000年的科技预测”报告中指出:从年的10年内,人类知识将有“爆炸性”突破。从年的10年内,人类的知识将比现在增加3~4倍。世界正在成为一个巨大的信息交流市场。面对浩瀚的信息资源,人们将如何去选择和使用?在众多信息面前,一些人感觉无力自主,迷失了自我,产生严重的心理压力,甚至导致自杀。
(4)社会对自杀缺乏理性认识
中国的自杀问题,长期以来是社会科学研究的禁区。自杀率的高低被错误的认为能够反映社会制度的好坏,许多政治教科书到现在还在写:资本主义的社会病之一是自杀人数不断增加。结果,自杀数字被当成是国家的机密,而有一个历史时期,自杀更被看成是自绝于党和人民的可耻行为,没有人尝试这方面的研究,更少人注意到自杀的社会性问题。直到文革结束后,我们才解除了对自杀的封锁状态,国家也定期向世界卫生组织上报我国的自杀数字,这才开始了对自杀问题研究。这使得我国的自杀研究严重落后于先进国家,危机干预机构和手段严重缺乏,整个社会对自杀现象缺乏足够的理性认识。
(5)心理教育与干预措施缺乏
虽然近年来我们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日益重视,许多高校也开始开设心理健康课和心理咨询,但这一切离现实的要求还有相当距离。据权威机构的数字显示,在发达国家中,每百万人中就有500人从事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在我国每百万人中仅有3至5人从事这方面的研究,而由心理学研究转为专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学者则更是少而又少。在香港,每1000名大学生拥有一个专职心理辅导员,在内地,每5000名大学生还不到一个心理辅导员,而且很多辅导员还是兼职的。调查显示,两成学生普遍存在焦虑、恐惧、忧郁、神经衰弱,一遇导火线很容易产生过激行为。但是由于心理救治系统的薄弱,使得大学生的“心病”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许多大学生从来就没有进行过心理咨询,自杀者中想到或进行过心理咨询的也是寥寥无几。
(6) 生活事件
① 躯体疾病
大量研究表明,在控制了其他危险因素的影响之后,躯体疾病特别是慢性和难治性躯体疾病依然是自杀的重要危险因素。在自杀死亡者中患有各种躯体疾病的占25%~75%,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疾病导致功能受限,不能参加正常的社会活动;疾病导致的难以忍受的慢性疼痛;彗星带来的痛苦;疾病导致的悲观、绝望情绪。在大学生群体中,由于躯体疾病和生理缺陷而自杀者甚至杀人也绝非个别。
日,华南某大学2000级一名阚姓研究生,从研究生宿舍阳台跳下,当场死亡。阚某因为疾病缠身,为了不拖累家庭经济和妻儿,选择自杀,却留给家人无限的痛苦。
② 恋爱失败
近年来,大学生恋爱在大学校园中愈演愈烈。一对对年轻的男女出双入对,在湖边的路灯下卿卿我我,在林荫小道挽臂漫步,在校园舞厅中相拥起舞,在夜幕降临后亲抚热吻……甚至有的大学为了制止恋人们过于亲密的行为,在饭堂打出了“禁止互相喂饭”的大标语。
恋爱是组成家庭之前的情感尝试,对于性生理、心理都已经基本发育成熟的大学生来说,追求异性之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甜蜜的爱情能给恋爱中的人以超常的力量,振奋的精神,从而促进学习与工作。然而,爱情也是一把双刃剑,除了甜蜜,还有苦涩。有些大学生对爱情充满理想化的幻想,将其作为唯一的精神寄托;有的人心理不够成熟,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容易陷入情感的漩涡不能自拔;还有的人不善于处理恋爱中发生的各种矛盾,结果引发无尽的烦恼……一旦恋爱失败,他们常常作出极端之举,因此而导致的自杀事件也屡见不鲜。
湖南某重点大学黎某与本系一位高年级同乡谈恋爱,虽然男方家长极力反对,但没有影响他们的恋情。然而,在男方接到某名牌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后,不久便提出分手。她接受不了这个现实,从此忧郁、自卑,终于在日深夜投湖自尽。她在遗书中写道:“我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留恋,但你们把我逼上绝路。”一个风华正茂的女大学生,仅因这点“成长的烦恼”,便认定“你们把我逼上了绝路”,实在是令人扼腕。
③ 学业受挫
很多大学生在中学时代都是学习成绩非常拔尖的,但进入大学以后,面对的竞争对手比以前要强大得多,加之不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学习成绩排名的落后使产生许多人严重的挫折感,由此导致的自杀现象屡见不鲜。
从西部黄土地进京的某大学生,学习成绩原本是全年级第一名,他自杀的原因仅仅是学习成绩排名有所下降,自感无颜再见“江东父老”,就爬到学校的最高建筑物上,纵身跳下……
华南某大学的小井是全村第一个大学生,上大学前村里摆了十几桌酒席送他。但一个学期下来,他学习成绩追不上别人,评先进没评上,经济条件又不如别的同学,这都让他萌生了悲观绝望的思想,最后选择了割脉自杀……
日上午,华南某大学电力系二年级研究生贺&&坠楼身亡。据其同学反映,贺可能是因为成绩原因心理压力过大以致走上不归路。据了解,他们研究生的每门课要根据成绩排名,排在最后5%~10%的学生,给予黄牌,累计三个黄牌就换一个红牌,得红牌的学生毕业难度较大。
日,广州某大学学生黄&&在家中跳楼自杀,死时手上还留有割脉自杀后缝针的痕迹,据了解,其自杀原因可能与考试压力过大有关……
④ 网络成瘾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网络与网络游戏的普及和上网人数及时间的增加,由此引发的心理障碍日益多见。南昌某大学一名学生沉溺网络,远在东北的父母辞去工作专门陪读仍不能自拔。这样的情况绝非个别,许多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超乎常人的想象,网上聊天、网络游戏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形成严重的精神依赖,一日不上网即觉难以忍受,这种“离网即‘死’,见网即‘活’”产生的心理障碍占大学生心理问题一成多,被称为“网络成瘾症”。
⑤ 家庭经济贫困
贫困大学生可以说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现象——在西方国家,孩子年满十八岁都要独立生活,上大学的钱都是自己的打工所得,与家庭经济条件的好坏没有太大联系。但在中国,孩子在走向社会参加工作以前,家庭是其主要的经济来源。在高等教育免费的时代,家庭条件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大,高校收费并轨后,家庭经济条件直接影响大学生的生活和心理。
大多数贫困大学生能够勇敢地面对现实、奋发图强,他们以自己的成功证明:贫困不是低贱甚至猥琐的代名词,贫困有时会是一种财富。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因为贫困而产生心理压力,甚至出现异常行为的大学生绝非个别现象。家庭经济的贫困,会使得大学生表现出特殊的心理问题,更多地表现出自卑而敏感、人际交往困难、身心疾病突出和问题行为较多,还有社会态度不良、怀有敌意等表现。
高校大学生自杀的防治
一、问题的评估
(一)准确把握自杀的预兆
除了部分激情性自杀者外,多数自杀者在自杀前都会有一定的预兆。精神病学家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总结发现,病人有下列情况时,自杀的危险性大大增加[4]:
1、近期有过自伤或自杀未遂行为者,再次采取自杀行动的可能性很大。以求助为目的的自杀行为多次未遂后,周围的人往往以为当事人并不真正想死而放松警惕,如果自杀未遂者求助的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则再次采取自杀行动的可能性很大。
2、向亲友、同事、医务人员或在个人日记中流露出消极、悲观的情绪,表露出自杀的意愿。
3、近期遭受了难以承受的巨大打击。在打击事件出现的初期,自杀可能性较大,在适应以后,危险性随之减少。
4、当事人对某人、某事、某团体或社会有强烈的敌意攻击性,但对方太强大,此时可产生内向攻击,引起自杀。
5、与人讨论自杀的方法,或购买用于自杀的毒物、药物,或常在江河、高楼、悬崖徘徊,提示患者可能已经有自杀计划。同时,原有自杀意愿的人有意掩盖自杀意愿,不再与他人谈论自杀,是自杀行为即将发生的危险信号。
6、难治性躯体疾病患者突然不愿意接受医学治疗,或情绪突然好转,或与亲友家人详细谈论家庭今后的安排和打算时,是一个值得警惕的信息。
7、精神病患者,特别是忧郁症、精神分裂症、酒精及者是公认的自杀高危人群。有自责自罪、被害妄想或有命令性幻听和强制性思维等症状者,以及忧郁患者出现情绪的突然“好转”,应警惕自杀的可能。一些严重的忧郁症患者常常在所谓的“平静期”自杀。
哈金斯等人(1972)通过十余年的调查,发现至少有2/3的自杀者通过以下一种或多种途径明确表示了他们的目的:以往有过确切的自杀企图;声称他们想死;认为他们死后家庭会更好;公开宣称打算自杀;谈论自杀的方法。
以上这些研究成果,在对大学生自杀预兆的观察中有着指导和借鉴意义。
大量的观察表明,下面这些情况的出现,是大学生自杀的危险警报:
1、近期内有明显的外部负性刺激,如学习成绩下降、失恋、人际关系危机、患上严重躯体疾病或遭遇残疾;
2、情绪低落,悲观抑郁,自责自罪,性格孤僻内向,与周围的人缺乏正常的感情交流;
3、在严重不良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从小缺乏温暖和爱抚,对事物易产生悲观失望的体验;
4、曾经有过自杀企图,或家庭成员、亲友中有过自杀者;
5、行为反常,如突然收拾东西,无故向关系密切的人道谢、赠送礼物,一个人独自徘徊;
6、谈论自杀,间接或直接地有自杀的暗示或威胁。
归纳起来自杀者及自杀未遂者自杀预兆在情绪、认知、行为和躯体症状等4个方面有如下具体表现:
情绪方面——当事者往往表现出高度的紧张、焦虑、抑郁、悲伤和恐惧,部分人甚至会出现恼怒、敌对、烦躁、失望和无助等情感。
认知方面——在急性情绪创伤或自杀准备阶段,当事者的注意力往往过分集中在悲伤反应或想“一死了之,一了百了”之中,从而出现记忆和认知能力方面的“缩小”或“变窄”,判断、分辨和做决定能力下降,部分人会有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
行为方面——当事人往往会有痛苦悲伤的表情、哭泣或独居一隅等“反常”行为。具体来说,可以有工作能力的下降,从而不能上班和做家务,兴趣的减退和社交技能的丧失,从而日趋孤单、不合群、郁郁寡欢,以及对周围环境漠不关心;对前途的悲观和失望,从而会产生拒绝他人帮助和关心,脾气暴怒或易冲动。
躯体症状方面——相当一部分当事人在自杀前会有失眠、多梦、早醒、食欲下降、、、全身不适等多种躯体不适表现,部分病人还会出现血压、心电生理及脑电生理等方面的变化。
南京脑科医院教授、中国最早的自杀危机干预专家翟书涛指出,一般而言,自杀者在自杀前处于想死同时渴望被救助的矛盾心态时,从其行为与态度变化中可以看出蛛丝马迹。大约2/3的人都有可观察到的征兆,50%的自杀企图者在自杀前曾向他人谈论过自杀,关键是周围的人没有明确的意识,如果能意识到自杀者的异常,在当时即出面干预,这些人多半就不会自杀,这在心理学上叫“危机干预”。
(二)自杀的危险性评估
一方面需要评定自杀企图者是否存在生命危险,即自杀、他杀、自伤、冲动攻击行为等发生的可能性,这一水平的评定至关重要,因为牵涉到生命的存在与否。另一方面需要评定自杀企图者是否已丧失原有的社会角色能力、是否与周围环境疏远或隔绝,或者离开原先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如果病人已有详细的自杀计划或准备实施时则应考虑密切监护,或收住精神科病房不失为安全措施之一。
必须注意,对自杀者的检查评估应该尽量在短时间内迅速做出,以便及时干预和抢救。
准确地识别求助者的自杀危险程度是比较困难的,在察知自杀预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客观的评估手段对求助者的自杀危险程度进行评估。
台北仁济疗养院新庄分院心理卫生科谢文杰编制的《自杀风险评估检核表》对评估自杀危险程度有一定的帮助(表9-3)。
季建林曾在《对有自杀倾向的抑郁症病人如何进行危机干预?》一文中介绍了近年来国外编制的一份自杀危险性的评估量表,如果评分大于10分以上,提示有较高的自杀危险性,需要请精神科医生会诊,必要时收住精神病院治疗。
另外,可以借助一些心理临床评定量表对求助者的心理状态(尤其是情绪状态)进行评估,准确的判断求助者的自杀危险性,常用的量表如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 90, SCL-90)、Hamilton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表9-3 自杀风险评估检核表
下列各题为一个人企图自杀时的可能性反应。倘若你身旁的个案疑似为自杀的高危险群时,请依照题目的指示,在题后以“√”号标示符合的状况。
感到强烈的无望/绝望
自尊非常低
感到哀愁与忧郁,并且对于喜爱的活动兴趣缺失
酒类或药物的使用量较以往多
近期有经历失落事件或是与重要他人分离
饮食、饮酒与睡眠型态,出现戏剧化的转变
变得非常喜怒无常
突然变得沉静
言谈过程中,透露出自杀的想法
对于死亡有预期性想法
在课业或工作上的功能表现不如以往
在课业或工作上的功能表现不如以往
从朋友群聚中退缩下来
从过去的经常性活动中退缩下来
不重视自身外表
精神集中感到困难
出现身体症状,如:头痛或倦怠感
强烈的出现罪恶感或羞耻感
出现暴力、敌对或反叛的行为(尤其是年轻人最常有此反应)
近期是否曾因接受精神科住院治疗后出院
当您所打的“√”愈多时,您就愈有理由考虑被评估者正受到自杀的威胁,请给予妥善的专业处置。
二、危机干预
(一)危机干预的策略
危机干预是近40年来国外常用于自杀病人和自杀企图者的一种有效心理社会干预方法,即强调干预的时间紧迫性和干预的效果,尽可能在短时间内帮助病人恢复已失去平衡的心理状态水平,肯定他(她)的优点(长处),确定他/她已采用过的有效应对技巧,寻找可能的社会支持系统,以及明确治疗目标。首先让自杀病人认识到自杀不过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已,并非目的,因为绝大多数自杀企图者是因为面临生活逆境不能解决时才选择自杀的,是希望“一了百了”,但如果有解决目前逆境或危机的其他方法,可以避免自杀。因此,围绕这一改变认知的前提,可以采取:①交谈,宣泄被压抑的情感;②认识和理解危机发展的过程及与诱因的关系;③学习问题解决技巧和应对方式;④帮助病人建立新的社交天地,尤其人际交往。另外,注意强化病人新习得的应对技巧及问题解决技术,同时鼓励病人积极面对现实和注意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具体的危机干预步骤一般包括6个步骤:
第一步:确定问题
从患者的角度确定和理解其所认识的问题。如果医务人员所认识的危机境遇并非患者所认同的,那么帮助的干预策略和付出的努力可能会失去重点,甚至对患者而言没有任何价值。其中所应用的核心技术为倾听,包括同情、理解、真诚、接纳,以及尊重。
第二步:保证患者安全
在危机干预过程中,保证患者安全作为首要目标,这是非常必要的。简单的来说就是对自我和对他人的生理和心理危险性降到最小可能性。虽然将保证患者安全放在第二步,但在整个危机干预过程中都应该将这点作为首要的考虑。
第三步:给予支持
强调与患者沟通与交流,不要去评价患者的经历与感受是否值得称赞或批评,而是提供这样一种机会,让患者相信“这里有一个人确实很关心你”。换句话说,医务人员必须无条件的以积极的方式接纳所有的求助者,不在乎报答。
第四步:提出并验证可变通的应对方式
应该从多种不同途径思考变通的方式来帮助患者,而非死路一条,如:(1)环境支持:这是提供帮助的最佳资源,让患者知道有哪些人现在或过去能关心自己;(2)应对机制:即患者可以用来战胜目前危机的行动、行为或环境资源;(3)积极的、建设性的思维方式:可用来改变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并减轻应激与焦虑水平。如果能从这三方面客观的评价各种可变通的应对方式,就能够给感到绝望和走投无路的自杀企图者以极大的支持。
第五步:制订计划
计划的制订应该与求助者合作,让其感到这是他自己的计划,这一点很重要。计划应该根据患者的应对能力,着重在切实可行和系统的帮助其解决问题,如使用放松技术消除其紧张焦虑。
第六步:得到承诺
多数情况下,这一步比较简单,即让患者复述一下计划:“现在我们已经商讨了你计划要做什么,下一步将看你如何表达自己的愤怒或抑郁情绪。请跟我讲一下你将采取哪些行动,以保证你不发脾气或不再绝望”。在结束危机干预前,医务人员应该从患者那里得到诚实、直接和适当的承诺。
一般经过4~6周的危机干预,绝大多数的危机当事者会渡过危机,情绪症状得以缓和,此时应及时中断干预性治疗,以减少依赖性。在结束阶段,应该注意强化新习得的应对技巧,鼓励当事者在今后面临或遭遇类似应激或挫折时,。
归纳起来说,危机干预实际上是起一根拐杖的作用,即帮助和支持那些心理失衡的抑郁绝望患者,一旦他们能学会自我解决和处理问题的技能,并能举一反三地来调整心理失衡状态,提高自我的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就应该让他们“扔掉拐杖”,独立和面对生活。
(二)纠正有关自杀的谬误
社会上对自杀这种行为所持的态度和认识差别很大。其中有一些错误的观念。若不加以纠正,对自杀预防不利。危机干预工作者应该纠正这些错误认识,以便在面对求助者时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自杀危险,予以及时干预。
1、自杀无规律可寻。自杀事件常常带有突发性,一旦发生,周围的人常感意外诧异。其实大部分自杀者都曾有过明显的直接或间接的求助信息。他们在决定自杀前会因为内心的痛苦和犹豫而发出种种信号。
2、与想自杀的人讨论自杀将诱导其自杀。事实上一般应该和可能自杀的人讨论自杀。受自杀困扰的人往往愿意别人与他倾谈,听他述说对自杀的感受,如果故意避开不谈,反而会因被困扰的情绪无从分解而加重情绪问题。
3、威胁别人说要自杀的人不会自杀。事实上大量自杀死亡者曾经威胁过别人或者对他人公开过自己的想法。研究表明,50%的自杀企图者在自杀前曾向他人谈论过自杀,这种人很可能会有自杀的举动,必须高度重视。
4、自杀是一种不合理行为。事实上从自杀者的角度看,几乎所有采取自杀行动的人都有充足的理由。
5、想过一次自杀,就会总想自杀。事实上大部分人只是在他的一生中的某个时候产生自杀企图。他们大多数人能从短时的威胁中恢复过来,学会适应与控制,长久地生活,使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免受自我冲突的威胁。
6、一个人自杀未遂后,自杀危险可能结束。事实上自杀最危险的时候可能是情绪高涨时期,当想自杀的人严重抑郁后变得情绪活跃起来的时候。一个危险的迹象是在抑郁或者自杀后出现“欣然”期。自杀危机改善后,至少在3个月内还有再度自杀的可能,尤其是抑郁病人在症状好转时最有危险性。
7、自杀总是一种冲动性行为。事实上自杀有些是冲动行为,另一些则是在仔细考虑之后才实行的。
三、针对大学生群体的防治措施
(一)增强学生心理素质
前面讲过,在导致大学生自杀的诸多原因中,外界的因素固然是重要的,但其终归只是诱因,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体自身的内在因素。因此,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无疑是预防自杀的重要方面。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可通过以下途径来进行:
1、普及心理健康及自杀预防知识
充实心理咨询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通过心理健康课程、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设立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团体辅导与训练、心理沙龙、心理剧、印发心理健康宣传材料等指导学生,正确引导他们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热爱生活、钟爱生命,提高面对挫折的应对能力与康复能力,使有心理困扰的学生能及时得到疏泄和帮助。
当然,预防自杀,对有自杀企图的学生伸出援助之手不仅仅是心理咨询人员应尽的责任,也是当事人、周围的人,如家长、亲人、朋友、老师应关注的事。因此,必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增加自杀预防知识宣传的内容。首先对全体大学生进行宣传,增强遇挫不馁、重新开始的勇气和自信,学会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面对困境。其次要对学生工作干部、班级辅导员、教师进行重点宣传,使他们了解什么是心理危机,大学生哪些方面的问题容易出现心理危机,哪类个性特点的学生容易出现心理危机,哪些言语和行为表现可能是自杀的前兆,对出现自杀预兆的学生如何处理及干预,怎样救助他们并教会他们自救。从许多高校的情况来看,这种宣传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自杀言行的表露多是由同学或学生管理干部发现并及时干预和挽救的。
2、通过思想文化课的教学,帮助学生获得处理人生的智慧。
  在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当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根本的灵魂,文化素质是基础。思想文化课,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而且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人文科学的主干是传统意义的文史哲学科,这些学科的知识常常凝聚、整合为一个民族和国家人文精神之精华。文史哲学的发展水平以及国民所具有的文史哲学素养的高低和普及程度是一个民族思想文化水平的集中体现。文史哲学尽管各有其特点,但无不以关怀人自身、关怀人的生命价值为宗旨,以面向人类的现实和未来前途为已任。文史哲学通过批判和反思把人们从种种迷茫和束缚中解放出来,促进人和社会的不断健康发展。
通过思想文化课的教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获得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学会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懂得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从而珍惜生命、关爱生命。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深厚的历史意识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和超越现实的种种矛盾,以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去迎接生活的挑战。
3、通过艺术类课程的教学,培养大学生的审美爱好,拓展大学生的生命空间。
随着学习竞争的激烈,大学生的活动范围往往局限于三点一线,这种狭窄的活动空间使学习生活变得单调、枯燥,与青年人的性格极不协调。而通过艺术类课程的教学,可使大学生获得美的享受,拓展生命空间,从而消除知识经济时代所面临的各种心理疾患。
心理健康往往是与身体健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音乐、舞蹈、书画等艺术活动对于提高人的身心素质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艺术课的教授,大学生可以获得美感,而美感是一种愉快的心理感受。正如伟大的生物学家巴甫洛夫所说:愉快可以促进人体的健康发展。马克思也曾经说过:“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付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由于艺术课所带来的愉悦使人心情舒畅,肌肉放松,心律舒缓,机能协调,消除各种有害健康因素的困扰,促进有益于健康的生物化学物质的分泌,从而增强体质、体能,提高健康水平。
艺术类课的教学更可以直接增进人的心理健康,完善人的个性品质。艺术欣赏既可以消除人脑的高度紧张和疲劳,使大脑各部位的兴奋和抑制有序交替出现,从而有助于脑机能的平衡健康发展;又可以宣泄情感、疏导情绪、排解压抑,使心理得到平衡;还可以使人在美的环境中产生幸福感、自豪感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给你一个开朗的性格、饱满的精神、旺盛的活力、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使你的气质和风度高雅大方,个性鲜明,而这几乎是完美人格的全部内容。
(二)学会自我调节
在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有梦想破灭甚至绝望的时候。这时候,学会自我调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找亲密的朋友倾诉,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或者干脆外出旅行,在大自然的青山绿水中让自己得到平静。冬雪夏夜,蝉鸣虫叫,生命是美好而值得我们去真正留恋的!
1、自我合理化
所谓自我合理化,就是当一个人遭遇打击或挫折时,为自己的失败或挫折寻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冲淡内心的不安以安慰自己,求取心理平衡。俄国作家契诃夫在《生活是美好的》一文中对企图自杀者说“为了不断感到幸福,那就需要:善于满足现状;很高兴地感到:事情原本可能更糟呢。”他举例说,“要是火柴在你的衣袋里燃烧起来了,那你应当高兴,而且感谢上苍,多亏你的衣袋不是火药库;要是你的手指头扎了一根刺,那你应高兴,挺好,多亏这根刺不是扎在眼睛里……以此类推,朋友,照着我的劝告去做吧,你的生活会快乐无穷!”
在各种压力面前,大学生应学会“自我合理化”。简单的说要有点“酸”精神和“阿Q”精神,善于用各种理由把环境进行合理化,尽量减少挫折感。这两种方法,在传统文化中被认为是自欺欺人而遭到批判和摒弃,其实只要运用得当,对保持人的心理平衡是非常有效的。
2、参加社会活动
文体活动可以使人放松,具有镇静、镇痛作用。集体活动如郊游、植树、讲座、大学生社团等,发挥个体的专长优势,增加人际交往。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可以提供人际接触的机会,增加沟通与交流的渠道。
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有与人合作的意识,学会与人交往,学会在新的环境下适应新的角色,这是事业成功的前提。人类的很多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失调而来的。这就是说,人际关系紧张的人,不但事业受阻,而且心情不好。一个人可以没有钱,但不能没有朋友。人际交往中情感的输入输出,还可以使个人的安全感得以增强,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较强的心理承载力也能由此建立。而这一切通过书本是学不到的,必须通过交往实践中获得。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带来好心情,好心情可以激人奋进,并永葆青春。
3、降低期望值
快乐的原因,通常有很多种,但不快乐的原因,通常只有一种——压力!压力可以有很多种,但有压力的人通常只有一种——人生包袱扛的太重的人!
老一辈的人虽然读书不多,学历不高,却常说:“自己才三两重的人,不要去扛五两重的东西!”有知识高学历的现代人,却常常犯这个简单的错误。
虚荣心,是现代人压力和痛苦的重要来源之一。一些学生喜欢整天逛街买名牌服饰,在别人面前打扮得又靓又帅,或经常呼朋唤友下馆子扮大款,私下里却为了明天的饭钱而到处向人借钱调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但有人为了表现自己的优秀,强迫自己在并不擅长的领域苦苦挣扎……人生,不能活得太沉重!三两重的人,非要去扛五两重的人生,不仅无法拥有快乐,下场也会很凄惨。人生并不是以苦痛和压力为目的,扛着沉重的包袱一步步走完人生,是不值得的!
面对压力和痛苦,如果我们能够适当降低自己的期望值,多一点脚踏实地,少一些好高骛远,烦恼,将会随风飘去,快乐,将会接踵而来!
4、学会宣泄
心理问题的最终产生,在很多情况下是负性情绪不断累积的结果。因此,及时地排除负性情绪,就可以起到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效果。而宣泄,就是人们常用而有效的方法之一。宣泄的方法有很多,但其中最基本的原则是宣泄必须合理合法,要做到既不损人也不害己,并保持合适的度。宣泄的方法有:找人倾诉,大声呐喊,尽情痛哭,自言自语,类似的方法还有记日记,将自己的痛苦、愤怒,统统变为笔下的文字等。
研究发现,做出偏激行为的大学生往往是一些性格孤僻、沉默寡言、有自闭倾向的人,而性格开朗外向的人,遇事从不憋闷于心,善于利用各种机会倾诉,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好。
5、转变观念
有多少大学生寻求过心理咨询?又有多少大学生走进过心理诊所?
一次大规模的自杀调查显示,虽然63%的自杀者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但仅仅有7%的自杀者在死前曾求助过心理医生。面对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以及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人们内心的紧张和焦虑可想而知,但为何只有极少数人会想到找心理医生寻求帮助呢?因为很多人不敢正视自己的疾病,存有害怕被别人嘲笑的观念。认为进行心理咨询就意味着暴露隐私的传统想法,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一部分有精神障碍甚至自杀倾向的患者向心理医生吐露心扉。
日,在北京回龙观医院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成立仪式上,著名“洋笑星”大山出任该中心的形象大使。“其实我们家就有精神疾病患者,但她最终是微笑着离开人世的。”大山在接受采访时异常认真而又坦诚地告诉记者,自己的姑姑长期患有严重的抑郁症,一生没有结婚,没有离开过父母,但由于社会心理疾病预防与干预机制较为健全,在家人的关心和医生定期诊治下,她的病情逐渐好转,生活相对正常,最后平静谢世。大山说,其实西方人对心理疾病也有一个从不接受到接受的过程,以前,没有人会主动说自己看过心理医生,但现在,很少有人再为此惊讶了。相对西方来讲,中国人对心理问题似乎避而不谈,总是遇到自杀或自杀未遂时才有人想起如果事先找找心理医生就好了。“谁都有这样那样的心事,如果总憋在心里,保不准会做出什么极端的事,其实学会经常与人沟通交流,主动去找心理医生,许多问题都可以避免。”
因此,转变我们的传统观念,在问题初现时就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咨询,无疑是将自杀意念扼杀于萌芽状态的最好办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接受心理咨询也许就会成为人们一种健康生活的方式。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子轻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