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脚踝韧带损伤做过理疗(超声波理疗仪、磁疗)...

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的康复 踝关节韧带是维持踝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踝关节有内侧副韧带(或称)是踝关节最坚韧的韧带,起自内踝尖,向下呈扇形展开,止于足舟骨、距骨和跟骨,主要功能是防止踝关节外翻外侧有腓骨长短肌肌腱和,外侧副韧带是踝关节最薄弱的韧带,前韧带、腓韧带距腓后韧带,三条韧带均起自外踝,分别向前、向下和向后内止于距骨和跟骨。 反复疼痛, 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机制:内侧韧,外旋损伤。 &&&&二、临床特点 &&&&&1.临床表现和诊断&&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分为三度:Ⅰ度损伤为轻度扭伤,侧副韧带仅有捩伤而无撕裂,轻度肿胀,无或仅有轻度功能障碍,无关节不稳。Ⅱ度损伤为中度扭伤,侧副韧带有部分撕裂,中度肿胀,丧失部分关节功能,轻度关节不稳。Ⅲ度损伤为重度扭伤,侧副韧带完全撕裂,严重肿胀,患肢不能负重,关节不稳。 &&&&踝关节急性扭伤后会出现局部疼痛、肿胀,皮下瘀斑,有韧带断裂者受伤时有韧带撕裂感,伤后踝关节不稳,伤处压痛明显。 &&疼痛不稳的前试坐位自然前用另一,若前移超过5mm表示撕裂。&则为阳性。:显示则表示外侧副韧带撕裂。MRI检查可以判断韧带损伤的部位和程度。 &&&(2)损伤的临床表现 内侧副韧带损伤时内踝局部出现前试提示踝关节不稳。拍片应包括正、侧及斜位片,以排除内踝、外踝、后踝骨折,若。 2.临床治疗&&急性扭伤后,应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冰敷,患肢抬高,以减少局部出血及肿胀程度。48小时后可局部理疗,促进组织愈合。 &&&(1)外侧副韧带损伤的治疗&&,在踝关节背屈90°位,极度外翻位用靴形石膏,或用宽胶布或弹力绷带固定3周左右的治疗,前试判断,结合提示病人靴形石膏4~6周不稳。 &&&(2)4~6周。的 1.肢体围度测量&&大腿围度测量以测量髌骨上缘10cm处的大腿周径,小腿围度以测量髌骨下缘10cm处的小腿周径,并与健侧相对比肌肉萎缩的情况。 2.肌力评定&&可采用徒手肌力检查法(MMT)来测定患肢肌肉力量,也可采用特殊器械进行肌群的肌力评定,如等张肌力测试和等速肌力评定。 3.关节活动度的测定 用于评价伤后膝关节活动障碍的程度以及康复治疗对膝关节活动度的改善程度。 4.疼痛评定&&通常采用VAS法评定疼痛的程度。 5.AOFAS(美国足与踝关节学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量表。该标准适用于踝关节、距下关节、距舟关节、跟骰关节的功能评定。如评价踝关节置换、关节融合以及踝关节不稳定的手术效果,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距舟关节融合、跟骨骨折、跟骨截骨、距骨骨折和踝关节骨折等。 &踝与后足功能评分(Ankle-Hindfoot&Scale)(满分100分) &&&&&&&&&&分&&&&&&类&&&&&&&&&&&&&&&&&&&&&&&&&&&&&&&&&&&&&&&&分&&&值 疼痛(40分) 轻度,偶尔 中度,每天都有 严重,几乎持续性 &&功能(50分) 活动受限,需要辅助支撑 无受限,不需要辅助支撑 &&&&常活动不受限,娱乐活动受限,不需要辅助支撑 日常活动和娱乐活动受限,需要手杖支撑 日常活动和娱乐活动严重受限,需要助行器、拐杖、轮椅或支具 &&&最大步行距离(街区) & 行走地面 任何地面无困难 崎岖不平的地面上行走、上台阶(包括爬梯子)有些困难 崎岖不平的地面上行走、上台阶(包括爬梯子)非常困难 & 步态异常 &&&&无,轻度 & 矢状面运动(跖屈和背伸) 正常或轻度受限(30°或以上) 中度受限(15°~29°) 严重受限(小于15°) & 后足运动(内翻加外翻) 正常或轻度受限(正常的75%~100%) 中度受限(正常的25%~74%) 严重受限(正常的25%以下) & 踝与后足的稳定性(前后、内外翻) 明显不稳定 & 对线(10分) 良好,跖屈足,踝-后足对线良好 可,跖屈足,踝-后足对线有一定程度的对线不良,无症状 差,非跖屈足,踝-后足对线严重对线不良,有症状 四、康复治疗 &&&&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术后康复 1.&石膏固定期,患肢抬高以减轻肿胀,活动足趾,股四头肌等长练习,直腿抬高练习,可扶双拐患足不负重下地步行。 2.术后4周,石膏拆除,开始踝关节主动屈伸练习,逐渐增加关节活动度。外侧副韧带损伤此时应限制中立位以外的背屈和外翻,6周内跖屈和内翻限制在0°位。开始踝关节周围肌肉的亚极量等长肌力练习。 3.术后6~8周:关节活动度训练:外侧副韧带损伤术后6周开始允许跖屈和内翻的动作,逐渐过渡到各个平面内的关节活动练习,可进行描绘字母(A至Z)的运动,达到75%的功能性活动度。肌力训练:弹力带等长抗阻肌力训练(外翻肌、内翻肌、背屈肌、跖屈肌)。开始患肢负重及重心转移练习,由部分负重过渡到完全负重,渐进式进行平衡训练,有条件的可以在振动平板,本体感觉和平衡仪进行本体感觉训练。开始步态训练,逐步恢复正常步态。可以行关节松动术和软组织松动术,以缓解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运动后给予冰敷和电刺激,消除肿胀和疼痛。 4.术后8周~3个月:此阶段韧带已愈合,可以进行以下训练。 (1)加强关节活动度训练,逐步恢复到踝关节全范围的活动度。 (2)加强踝关节各肌群的肌力训练:使用弹力带或踝关节训练器进行等张抗阻肌力训练,使用等速肌力训练仪进行肌力和肌耐力的训练,静蹲训练,蹬踏训练,上下台阶训练,提踵训练。 (3)本体感觉训练:此阶段本体感觉训练可以从双侧逐渐过渡到单侧,从固定平面练习过渡到非固定平面(如振动板,泡沫滚筒),去除视觉信息的输入,加入外部的干扰或抛接球等难度更大的训练项目。 (4)加强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可无痛无恐惧在跑台上慢跑,可以双足跳跃和单足跳跃,“8”字跑,“Z”字跑。 &&&&&5.术后3个月&&开始专项训练,恢复一定程度的体力劳动或竞技体育能力。 [知识拓展] 一、踝关节及距下关节不稳定的运动学 踝关节做屈伸运动时,运动轴与水平面和冠状面之间有大约20°的偏离,所以踝关节在做屈伸运动时,必然存在着内外翻、旋前和旋后的共同运动。而足部的重心位于距骨的外侧。上述结果表明,踝关节存在任何力学或结构上的缺陷(如跟骨内翻、腓骨肌无力)将导致后足内翻而引起踝部韧带损伤。 二、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的诊断要点 1、急性损伤&&踝关节侧副韧带的损伤的诊断需要详细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踝关节损伤病史询问有助于临床医师的诊断和治疗。体格检查的内容包括患肢的承重和行走能力、压痛和肿胀程度。各骨性标志的压痛,包括近远侧胫腓联合、内外踝、跟骨前突、第五跖骨基底部等。还应该记录踝关节的主、被动活动度。内外侧副韧带及腓骨肌腱、跗骨窦等处也要仔细检查。值得注意的是,踝关节急性韧带损伤的体格检查最好再踝部损伤后还没有明显肿胀时进行。必要时,可做踝关节应力试验(前抽屉和距骨倾斜试验)。 2.慢性损伤&&踝部反复扭伤的病人除了主诉踝部疼痛外,还常常存在踝部不稳定,主要表现为在不平整的路面上行走不稳且疼痛。踝部慢性损伤的检查,除了像急性损伤一样要求详细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外,还必须注意是否存在解剖学和力学上的异常,如跟骨(后足)内翻或马蹄内翻足等。 3.外踝韧带损伤与外踝骨折的鉴别 &外&踝&韧&带&损&伤 &&&&&外&踝&骨&折 &&&&&发生机制 &&&&&频发率 &&&&&压痛部位 &&&&&外翻活动 &&&&&伴发伤 &&&&&X线平片 &&&&&&&&足内翻&&&&&&&& &&&&&&&&多见 &&&&&&&&外踝下方或偏前 &&&&&&&&多无影响 &&&&&&&&少有 &&&&&&&&无骨折症状 &&&&&&&足外翻 &&&&&&&少见 &&&&&&&外踝局部 &&&&&&&剧痛 &&&&&&&多与内侧韧带伤伴发 &&&&&&&显示骨折线 三、踝关节损伤的治疗 1.急性损伤&&Ⅰ~Ⅱ度损伤可采用保守和早期功能锻炼的治疗方法。急性期采用RICE原则。制动的方法包括弹力绷带、橡皮胶、夹板和踝关节支具固定。要重视本体感觉训练、腓骨肌和腓肠肌锻炼和负重等功能锻炼。对于比较严重的Ⅱ度和Ⅲ度损伤的治疗存在着争议。从长期观察结果表明,在采用手术和保守治疗二者的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虽有人认为,采用手术修复方法可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踝关节的不稳定性,但也有研究表明,许多Ⅲ度损伤的患者通过积极的保守治疗仍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Kanns和Renstrom认为,采用功能性断裂的保守治疗是最安全的方法,可以有效避免疼痛性瘢痕、感染、神经瘤和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的保守治疗目的是为重建踝部力学稳定性和增加腓骨肌腱复合体的本体感觉。 2.慢性损伤&&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除非有明确的病理损伤,一般不主张早期手术,只有在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才考虑手术治疗,也尚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踝关节不稳定的后期重建优于早期的功能康复。目前手术方式主要有两种,即直接修复外侧带结构(较常用的是改良Brostrom技术)或采用腓骨短肌腱来替代外侧(较常用的是改良Myerson技术)。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病情分析: 你好,脚踝处韧带损伤,必须使用活血化瘀的药物治疗或者是手术治疗,治疗期间必须休息。意见建议:你好,可以饭后口服甲钴胺片,氯唑沙宗片,云南白药 或 外用云南白药气雾剂, 以及消炎镇痛药布洛芬缓释胶囊。同时要注意休息。需要多长时间恢复没有固定的时间可以参考。请你咨询当地医师。必要时手术治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超声波理疗仪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