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妇科常见病病

儿科常见病
&&&&&&&&&&&&&&&&
/ 儿科常见病 
前 言  小儿阶段是人生过程中的基础,健康活泼、朝气蓬勃的小儿不仅给家庭 生活增添情趣,也是家庭、国家、民族的幸福与希望。儿科学就是要使小儿 健康地发育成长,继之青壮年精力充沛,老年人延年长寿的一门学科。  作者积数十年从事中西医儿科教学、临床和科研经验,体会到中西医结 合治疗小儿疾病是当前儿科工作者的使命,因此编成《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科 常见病》一书。本书对小儿时期的生理、病理特点、生长发育指标及喂养方 法、如何补充营养等知识作简明介绍。对儿科各系统常见病作了详细的阐述, 既介绍一般治疗方法。并引进最新知识,重点阐述中医中药的辩证施治,结 合作者经验,奉献有效单方、验方,又适当介绍一些西医治疗方法,旨在实 用,使读者能一册在手,按病选方,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袁美凤1996 年 4 月作者简介  袁美凤,女,1940 年,出生于澳门。1965 年广州中医学院(现广州中医 药大学)六年制医疗系本科毕业。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导师、 医疗二系儿科教研室主任,附属第二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儿科主任,中国 中医药学会儿科学会理事,全国中医药学会高等教育学会儿科分会常务副理 事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主任 委员,广东省中药新药评审委员会委员。  30 多年来从事儿科临床、教学、科研、中西医结合工作。著有《中西医 结合儿科诊疗手册》(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参与主编《疑难病现代中医 治疗精草》儿科部分。公开发表论文 30 多篇,主持国家(部)、省(局)级 科研课题 3 项,已获通过成果鉴定 1 项。曾多次被邀请到国外讲学。  儿科常见病第一章 小儿的特点第一节 年龄分期  生长发育是小儿所以不同于成人的最根本的生理特点。在整个生长发育 过程中,小儿在形体和生理功能上表现几次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为了更好 地指导教养和防治疾病,根据小儿环境的改变、饮食的转换、体格的发育、 牙齿的更换、性腺的发育,以及精神智慧的发展,把整个小儿时期的年龄分 组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胎儿期 从受孕到分娩共 40 周(280 天),前三个月称胚胎期,后 6 个月为胎儿期。此时阶段是小儿各系统器官逐步分化形成阶段,孕妇要 避免物理、药物、感染、营养缺乏等,以免导致流产、死胎、先天性疾病或 先天性的缺陷。  二、新生儿期
从出生到 28 天称之(孕期 28 周至出生后 7 天称为围产 期)。此时期新生儿开始有自己的呼吸和调整循环,依靠自己的消化系统和 泌尿系统,摄取营养和排泄代谢产物。此时体重迅速增加,但大脑皮质主要 处于抑制状态,兴奋性低。患病后反应性差,故死亡率比其他时期较高。应 注意喂养、保暖、隔离、消毒,细心护理,防止皮肤粘膜损伤,以防感染。 三、婴儿期 从 28 天到 1 周岁为婴儿,又称乳儿期。这个阶段的生长 发育特别快,对营养需求高,但消化力差,易发生腹泻、营养紊乱。由于从 母体获得的兔疫力用完,所以抗病能力差,易感染疾病。此时应合理喂养, 及时添加辅食、多晒太阳、作预防接种,以增强抗病能力。小儿预防接种见表 1—1。  四、幼儿期 从 1 周岁到 3 周岁。此时体格增长较一周岁时缓慢,但生 理功能日趋完善,牙齿、动作、语言、思维逐渐形成和发展。此时应按时断 奶,增加主食和辅食,给予早期教育。五、幼童期 从 3 周岁到 7 周岁,亦称学龄前期。此时由体格迅速发育转到神经精神的迅速发育。理解和模仿能力强,语言、思维逐渐丰富,爱问 为什么。此时应做好预防保健,有计划的教养。六、儿童期 从 7 周岁到 14 岁,亦称学龄期,此时大脑的形态发育已达到成人水平,综合分析能力、体力活动均有进一步的发展,此时应注意家 庭教育及学校教育。七、青春期 又称少年期。性成熟期。男性约 14~20 岁,女性 12~18岁,此时应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使身心得到健康成长。 表 1 - 1预防注射表年 龄 接 种 内 容初生至 2 个月(争取在 1 个月内)结核菌苗[卡介苗](初种)2~6 个月 脊髓灰质炎减毒疫苗(口服各型) 百日咳菌苗,白喉类毒素(初种)6~12 个月 乙型脑炎疫苗(每年一次),麻疹减 毒活疫苗(初种)1 岁 流行性脑膜炎菌苗(每年一次),结 核菌苗(复种)3 岁 百日咳菌苗,白喉类毒素(复种)4 岁 结核菌苗(复种)7 岁 结核菌苗(复种)白喉类毒素(复种)10 岁 结核菌苗(复种)11 岁 白喉类毒素(复种)14 岁 结核菌苗(复种)第二节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小儿从初生到成年,处于不断生长发育过程中,无论在形体。生理。病 理等方面,都与成人有所不同,年龄越小越显著,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小儿看 成是成人的缩影。小儿生理特点是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病理特点是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和发病容易、传 变迅速是对小儿不利的一面;而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和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是对于小儿生长发育来说有利的一方面。小儿各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是随着 年龄有所不同而不断发育成熟的。了解小儿的生理特点,才能为小儿制定护 理。锻炼。防治疾病的方法。一、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发病容易、传空迅速  小儿形体结构、四肢、筋骨、肌肉、精血、津液、各系统的组织和脏腑 的生理功能和生理活动都是不成熟和不完善的。由于生理上的不足而导致容 易发病、传变迅速。  (一)呼吸系统的解剖和生理的不足,故容易患呼吸道的疾病:婴幼儿 的鼻和鼻咽腔相对地短小,鼻道狭窄,无鼻毛,粘膜柔嫩。当伤风感冒时对 鼻粘膜充血肿胀,容易鼻塞或呼吸困难,甚至拒奶,这时应及时用棉花签将 鼻分泌物拭去,或滴入 0.5%的麻黄素。婴幼儿耳咽管相对地较宽、鼻与眼 内侧相通的鼻泪管也相对地较短,故感冒时容易引起中耳炎(耳流脓水)和 结膜炎(眼红)。因此此时应注意清洁卫生护理。耳脓时可滴 0.5%~1% 新霉素,每天 3—4 次;眼红时可滴 0.25%氯霉素,每天 3~4 次。婴幼儿 咽部富于腺体,扁桃体(乳蛾)在一岁之未逐渐增大,4~10 岁时最大, 14~15 岁后逐渐退化,因此扁桃体炎多发生在 3 岁后的小儿、1 岁内的婴儿则甚少有扁桃体炎。小儿的气管和支气管腔相对地狭窄,因此易患支气管炎或者 肺炎。小儿的肺部感染多由上呼吸道炎发展而来,故应及早治疗上呼吸道炎。 上述这些,中医认为是小儿肺卫不固(肺常不足)的表现。  (二)消化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又不同于成人。唾液(口水)分泌少, 因此可多给开水,并注意奶头的消毒。婴儿的胃呈水平位置,即胃上口(贲 门)和下口(幽门)是一样高,所以婴儿常易有溢乳和吐奶。小儿胃酸的酸 度偏低,故脾胃运化功能的负担相对加重,如因为饮食不节易患呕吐酸馊、 消化紊乱如腹泻、疳积等症。婴幼儿肠道较长,尤其大肠与腹后壁固定得较 差,当婴儿腹部受凉或腹泻时使肠蠕动加快,不但易致腹泻,也容易发生肠 套叠,故婴儿的腹部保暖非常重要,最好给婴儿穿个肚兜。婴儿腹泻日久, 还易直肠脱出肛门(脱肛)。这些正是中医认为的小儿“脾常不足”的表现。  (三)泌尿系统的结构和生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育成熟。小儿年 龄越小,肾脏相对越大。在 2 岁内的正常小儿可在腹部们及右肾,不要以为 是肾下垂。婴幼儿肾盂和输尿管弯曲度较大,且比较宽,故易引起尿潴留和 泌尿道感染。女婴尿道与肛门接近,故易患泌尿道感染。因此注意在清洁外 阴部时,宜由前向后抹洗。新生儿出生时多有包茎,是属生理性,如长大后 包茎仍存在,则应注意局部清洁,以防泌尿道感染。这些表现,中医认为是 小儿“肾常虚”(肾气未盛)的表现。由于结构和生理功能的不足导致发病 容易,而且传变迅速。膀胱受脊髓和大脑控制而排尿,从小就可定时训练排 尿,1 岁半左右由于大脑皮质的发育日趋完善,可养成控制排尿的习惯。二、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是指婴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无论在机体形态结构 方面,还是各种生理功能活动方面,都是在迅速地。不断地向着成熟完善方 面发展。年龄越小,这种发育的速度越快,这是对小儿生长发育有利的一面。 从小儿生长旺盛、发育迅速角度来说,如体重,出生时 3 公斤,到 5 个月已达 6 公斤,1 岁时已有 10 公斤,从出生至 1 岁的一年问体重增加了 3 倍。从身高来看,出生时为 50 厘米,1 岁时已达 75 厘米,一年之内,增高 25 厘米。 动作发育来说,出生后 3~4 个月在俯卧时开始抬起头来,6~7 个月会坐,9 个月会扶栏站立,1 岁能自己站立。语言发育方面来说,新生儿只会哭叫,3~4 个月会笑,5~6 个月能发出咿、呀单音,10 个月以上懂得较复杂的词意,1 岁左右会说单词如爸爸、妈妈、阿姨等,2 岁能简单地交谈,4~5 岁能用 完整的语句说出自己的意思。这种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特点,可以概括为 “纯阳”,这时期的体质称为“纯阳之体”。  脏气清灵、易趋康复是指小儿由于生机蓬勃、活力充沛,脏气清灵,反 应敏捷。且病因单纯,又少有七情的伤害,在患病以后,经过及时恰当的治 疗、护理,病情往往比成人康复得快的意思。小儿容易康复的因素有以下几 个方面:①病因单纯,多为外感或内伤饮食;②脏气清灵,小儿极少七情, 无悲观失望等情志因素;③对药物反应灵敏;④再生修复能力强,这是由于 小儿的生理特点是生机蓬勃、活力充沛,虽然为病邪所伤,但再生修复能力 强,经治疗后,易于恢复。第三节 小儿生长发育指标  小儿体格生长常用指标,即一般称为生理常数。生理常数是健康小儿生 长发育规律的总结,是用来衡量小儿健康状况的标准。凡是在这个范围的都 可称为幢康小儿,反之,则显示可能有某种疾患影响小儿的发育,但必须根 据小儿的家庭。母亲孕期营养及患病情况。性别(女孩一般比男孩稍轻稍矮)、 小儿营养情况、生活环境等特点,全面观察,方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一、体重  根据小儿体重叫以推测小儿的营养状态,也用于临床治疗的药物剂量计 算。  小儿初生平均体重 3 公斤,出生后半年平均每月增长 600 克;6 个月到 1 岁平均每月增长 500 克;1 岁以后平均每年增 2 公斤。体重公式:1—6 个月:体重(克)=3000+月龄×6007—12 个月:体重(克)=3000+月龄×5001 岁以上:体重(公斤)=年龄×2+7(或 8) 以上公式算得的体重,仅是大约的平均数,其变动范围可达 10%以上。二、身长身长是反映骨骼发育的重要指标之一。  小儿初生时身长约 50 厘米,出生后第一年增长 25 厘米,2 岁以后身长 可按下列公式推算:身长=周岁数×5+75(或 80)  身长的显著异常是疾病的表现。身长低于正常的 30%以上,要考虑侏儒 症、克汀病、营养不良等。三、头围  新生儿头围平均 34 厘米,在生后最初半年增长约 8 厘米,后半年增长 4 厘米,第二年内又增长 2 厘米,5 岁以后己接近成人。头围过小,常为脑发育不全所致的小头畸形;过大,可能为解颅(脑积水)等所致。四、胸围  出生后胸围约 32 厘米,第一年增长约 12 厘米,第二年增长约 3 厘米。1 岁内胸围常小千头围,1 岁时几乎相等,2 岁以后胸围超过头围。佝偻病和营养不良等则胸围较小。7 岁以下儿童体重、身高、头围、胸围正常值见表 1—2。7 岁以下儿童体重、身高、头围、胸围正常值 表 1 - 2年龄
体重(市斤)
身高(厘米)
头围(厘米)
胸围(厘米)








出生时
6.64
6.50
50.56
49.91
33.73
34.38
33.32
33.08
1 月
9.99
9.26
56.64
55.25
38.08
37.33
38.05
37.20
2 月
11.84
11.10
58.98
58.38
39.88
39.21
40.28
39.28
3 月
13.06
12.04
61.59
60.24
40.16
40.48
40.70
40.33
4 月
14.15
13.02
64.00
62.52
41.90
40.89
42.51
41.31
5 月
14.86
13.87
65.69
64.39
42.90
41.86
43.04
41.85
6 月
15.54
14.32
67.39
65.56
43.61
42.56
43.32
42.22
7 月
16.06
14.90
68.43
67.92
44.15
43.01
43.94
42.67
8 月
16.74
15.95
69.70
68.70
44.66
43.68
44.18
43.50
9 月
17.23
16.35
71.54
69.86
45.11
43.97
44.60
43.56
10 月
18.03
16.71
72.74
70.89
45.32
44.30
45.31
44.18
11 月
18.15
17.91
73.78
72.35
45.71
44.65
45.39
44.25
12 月
19.08
17.91
75.61
73.99
46.25
45.09
46.35
45.25
15 月
20.42
19.10
77.64
76.41
46.90
45.74
47.26
46.28
18 月
21.37
20.10
80.02
78.71
47.83
46.38
48.43
47.04
21 月
22.33
21.56
82.90
81.50
48.04
46.83
49.27
48.19
24 月
23.59
22.55
85.14
83.70
48.27
47.09
49.83
48.72
27 月
24.16
23.16
86.83
85.56
48.41
47.27
50.26
49.25
30 月
25.51
24.44
88.56
87.49
48.89
47.84
51.04
50.16
33 月
26.42
25.11
90.84
89.50
49.03
48.11
51.55
50.31
3 岁
27.73
26.52
93.35
92.06
49.34
48.22
51.70
50.68
31/2 岁
29.45
28.59
96.93
95.81
49.74
48.50
52.48
51.67
4 岁
31.27
30.12
100.34
99.71
49.83
49.09
53.03
52.12
41/2 岁
32.57
32.04
103.52
102.44
50.22
49.46
53.74
52.80
5 岁
34.93
33.85
107.02
106.43
50.95
49.79
54.57
53.62
51/2 岁
36.44
35.71
109.53
109.39
50.95
49.92
55.22
54.28
6 岁
38.58
37.92
113.09
112.72
50.98
50.24
55.83
55.14
61/2 岁
39.74
40.15
116.04
115.82
51.25
50.53
56.65
55.93
7 岁
42.72
42.08
119.30
119.06
51.64
50.57
57.31
56.49
五、囟门  后囟门关闭时间在出生后 2~4 个月内(部分出生时已闭);前囟门关闭 时间在 12~18 个月。  囟门早闭并头围明显小于正常者为小头畸形,囟门晚闭及头围大于正常 者,见于解颅或佝偻病。前后囟门的位置见图 1—1。六、牙齿小儿出生后 5~10 个月开始出乳牙,均属正常范围。一般 1 岁时 8 个牙,于 20~30 个月出齐 20 颗乳牙,6 岁以后开始换为恒牙,并长出第一恒磨牙,{ewc MVIMAGE,MVIMAGE, !_0_1-1.bmp}  12 岁以后长出第二恒磨牙,至 12~15 岁长满 28 颗恒牙。第三恒磨牙一 般在 17—30 岁长出,称为智齿(智慧齿),也有终生不出者。6~24 个月正 常小儿的牙齿数,可用下式计算:牙齿数=月龄-4(或 6) 小儿乳牙生长次序见图 1—2。{ewc MVIMAGE,MVIMAGE, !_1_1-2.bmp} 小儿乳牙主长次序图1—1 6 至 8 个月2—2 3—3 8 至 10 个月4—4 5—5 6—6 12 至 15 个月7—7 8—8 18 至 14 个月9—9 10—10 20 至 30 个月 出牙是一种生理现象,个别小儿有暂时流口水、睡眠不安、低烧、腹泻及爱咬乳头等现象。乳牙出得晚者,牙质欠佳;出牙顺序紊乱见于呆小症、 先天愚型、营养紊乱、佝偻病及骨发育不全等疾病。七、呼吸  年龄越小,呼 5 吸越快。1~3 个月,每分钟约 40~35 次,6—12 个月, 每分钟约 35~30 次,1—2 岁每分钟 30~25 次。八、脉搏  年龄越小,脉搏越快。新生儿至 1 岁,每分钟约 160~120 次;1~3 岁, 每分钟约 120~100 次;3~5 岁,每分钟约 110~90 次;5~7 岁,每分钟约100~80 次;7~12 岁,每分钟 90~70 次。九、血压年龄越小,血压越低。1 岁以上小儿收缩压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收缩压=年龄×2+80mmHg舒张压 = 收缩压的 1 ~ 2 。2 3所得的血压数:mmHg÷7.5=kpa十、神经、精神(语言)的发育(一)神经发育 动作的发育与神经、肌肉的发育有密切的联系。小儿动作发育有其一定的规律。1.由上向下:先能抬头、然后按坐、爬、站、走的顺序发展。2.由不协调到协调:新生儿运动是不自主的运动,如吮乳、吞咽等动作。5~6 个月有眼、手的协调,即有意识的伸手抓物。6~7 个月有手、腰协调, 即伸手取不到东西时能弯腰。  3.由粗到细:民间将这个动作发展过程总结为“一听二视三抬头,四撑 五抓六翻身,七坐八爬九扶站,1 岁娃娃会走路”。  婴幼儿运动发育见图 1—3。{ewc MVIMAGE,MVIMAGE, !_3_1-3.bmp}(二)语言发育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级神经活动形式,是表达思维和意识的一种方式。新生儿只会用哭来表示自己的感觉。出生后至 7 岁的神经。精神发育见 表 1 — 3 。表 1-3出生后至 7 岁的小儿神经、精神发育年龄
对周围反应能力
新生儿
无规律,不协调动作,手 紧握拳,醒时有伸懒腰样 的动作
能哭喊
优美的音乐能使小儿安静, 手心接触木棍时可紧握
2 月
俯卧时能抬起头及上胸部
亲人逗之时能发出和谐的回 答性的“啊,啊”喉音
能注意母亲脸,眼睛随着人 体而转动。对温柔的逗声能 微笑,面有表情
3 月
抱竖时能仰起头不必支撑(抬头)
发出咿呀声
头可随看到的物品或听
声 音转动 180 °,注视自己的 小手
4 月
俯卧时用两手支撑抬起前 身,并向侧位转身,手能 抓玩具
笑出声
伸手抓面前的物件,较有意 识的哭和笑,见食物表示喜 悦
5 月
用手扶着坐
发单调音节如“爸”“妈”但 却无意识的
能辨别人和声
6 月
放手坐稳(独坐),手摇 玩具
能重发某一单调音节,如“爸 爸”,仍无意识
知道人面的生熟,玩自己的 脚,拿、摇玩具甚至送人口 中
7 月
用四肢爬转
能随大人重复某一音节,如 “爸”“妈”并懂语意。如说 “妈”则头转向妈妈,且带笑 容
能听懂自己的名字
8 月
会扶着东西站起来
能有意识的重复某一简单音 节
能持续追寻玩具,辨别大人 的喜怒声音
9 月
一手扶着可站稳
能用简单动作与重复的单词 配合起来,如“再见”则挥手
看见熟人会把手伸出来要人 抱
10 月
推车走几步,用拇、食指 取物
开始学习更多物品的名字
自己抱奶瓶吸奶,两手玩弄 两块方木
11 月
牵一只手能拉着走几步
听从大人的提问指出自己的 手、眼等,但反问“这是什 么?”时则不能准确重复说出
能摹仿成人的动作,作了些 伸嘴、皱眉的怪样
12 月
独自走路
能用单词表示自己的喜憎如 “要,要”
对事物有喜憎之分,穿衣合 作,用杯喝水。会将两块方 木叠起
15 月
走得好,可蹲着玩,抓勺 子,学吃东西
正确地说出两个不同的单词 和自己的名字
能正确地表示同意与不同意
18 月
爬小梯,有目标地掷皮 球、玩具,用笔画直线
能说出几个连着的词
能表示大小便,可听命令去 完成一些动作
2 岁
双脚离地跳,用勺子吃饭
能说 2~3 个字构成短句,能区 别不同的人分别称呼“叔叔“阿姨”
能表达喜、怒、怕、懂”
第二章 小儿喂养及营养补充第一节 喂养  婴幼儿的喂养,是小儿保育中甚为重要的一环。婴儿时期,由于生理特 点是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相对较多。而由于“脾常不足”, 脾胃的功能尚未成熟,消化吸收功能尚未臻完善,故常因喂养不当而引起消 化和营养紊乱,甚则影响生长发育。因此合理喂养是保证小儿健康成长的重 要指标之一。一、喂养方式有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三种。  (一)母乳喂养 以母乳喂养为主要食物的叫母乳喂养。母乳是婴儿最 理想的营养品。敌人称乳为“乳为血化,美如饧”,为水谷之精气所化生。 我国和世界卫生组织也在大力提倡母乳喂养。母乳喂养好处很多:①营养价 值与消化吸收卒高,营养价值高。②有增强乳儿免疫功能作用。③人乳钙磷 比例比较适当,故吸收利用好。④母乳喂养简单方便,清洁,温度适中。哺乳方法:开始每天哺乳 7 次,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减至 5 次,每次约15~20 分钟。一般来说,于产后 6~12 小时才开始哺乳。初生婴儿每隔 2~3 小时喂哺一次,3~4 个月内婴儿每隔 3 小时左右喂哺一次,4 个月以后每隔4 小时喂一次。均夜间停哺一次。宜坐位斜抱婴儿于怀中,令其呼吸舒畅,也利于胃中空气上升,每次哺乳时均应尽量让小儿吸完乳房的奶汁,下次分 泌量就会增多。哺乳后将婴儿竖抱轻拍背约 2~3 分钟,使其排出胃内空气, 以防止吐奶,如果有鼻垢阻塞鼻腔,会影响呼吸而拒乳。小儿啼哭时,不要 立即强行哺乳,以免引起呛咳呕吐。断奶时间:以 8~12 个月最为适宜,夏季不是断奶的合适季节,最好到秋凉以后再断奶。断奶前应采取逐渐减少喂奶次数,逐渐增加辅食的方法。 不可突然断奶,否则容易发生厌食、腹泻。(二)人工喂养 以奶粉、牛奶、羊奶、豆浆、奶糕或其他代乳品喂养的称为人工喂养,其中以牛奶最通用。6 个月以下的婴儿,必须保证喂养一 定数量的鲜牛奶,但随着年龄增长,全部用鲜牛奶,往往不易做到,因此可 加用奶粉冲调。给服奶量的计算方法:  举例:5 个月的婴儿,体重约 6 公斤,每日每公斤体重所需 110 毫升奶 量,并加入 5%~8%的食糖。计算方法如下:每日需要的牛奶量 110×6=660 毫升
(可分 5~6 次服) 每日需加糖量 660×5%=33 克(约 2 汤匙) 每日需要水量 150×6=900 毫升 乳液外应加水量 900-660=240 毫升(可在 2 次哺乳期间分服)  (三)混合喂养 因母乳不足而需加用牛奶或其他代乳品喂养的,叫混 合喂养。一般在喂哺人乳的基础上同时又加用牛奶或其他代乳品,也可在一  天中喂几次代替母乳。但一天中母乳喂养不少于 3 次,否则母乳就会有迅速 减退。以致消失的可能。第二节 营养补充  为了满足乳婴几生长发育的需要,及时添加辅助食品是很重要的。不论 何种喂养方式,到一定的月龄,均需增加辅食,以补充营养。增加辅食的方 法是:要一种一种和一点一点地加,从少到多,由简到繁,不要突然增加过 多,以防小儿消化功能紊乱。添加辅食也为断奶打下基础。一般来说,增加 一次辅食,便可以减少一次喂奶。乳婴的主食与辅食的时间。见表 2—1。 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包括水、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糖类)。维生素和矿物质。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是供给人体热量的来源,维生素 和矿物质及水并不供给热量,但却是人体生命所必需的,也是营养的必需品。 一、水 是人体仅次于空气的不可缺少的物质。小儿年龄越小需水量越 大。婴儿 100~150 毫升/公斤/天,3~7 岁 90~110 毫升/公斤/天,14岁 50—60 毫升/公斤/天。如果喂牛奶者因牛奶中蛋白质较多,须多喂水, 以帮助从尿中排出身体中无用的物质及盐类。如果腹泻时,失水的同时也失 去营养物质及盐,所以宜多给温开水,或者用淡水茶加一小饭碗的开水(约150 毫升),加 1.5 克(约黄豆大)的精盐和 1 汤匙(约 15 克)的葡萄糖。或在药房购买事先已配制好的口服补液盐(ORS),按说明喂给。如果用人奶 喂养,乳汁够吃,可不必在奶间喂水,但天气炎热,则应在喂奶后给些温开 水。二、蛋白质 是生成身体组织细胞及身体内液体的主要成分,也是维持机体抵抗力的重要物质。蛋白质摄入胃肠后分解成氨基酸,才能被人体所利 用。小儿生长发育中需要 10 种氨基酸(成人只需 8 种)。某种食物蛋白质的 质好或差是看其中所含氨基酸的成分来决定的。牛奶中蛋白质含量较人乳 高,但其质稍差。奶、蛋、肉、鱼和豆类的蛋白质都比谷类食物高,谷类食 物含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少,所以不宜长期用一种谷类食物(如大米)喂养 小儿,可选用多些品种的食物喂养,以便互补其不足之处。蛋白质供应不足, 则可见肌肉柔弱,发育不良,易于生病,水肿,贫血等。但蛋白质大多,则 易引起便秘、消化不良,胃纳差。三、脂肪 脂肪主要是供给热量,利于一些须溶于脂肪的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防止体内热量的散失,保护脏器不受损伤。人体的脂肪 从食物中来,或由食入的碳水化合物(糖类)和蛋白质转化合成。乳类,蛋 黄、猪油、肉类、奶油、肝类、鱼类和植物油都富含脂肪,鱼肝油含维生素 A、D 最多,花生油,豆油则含量较少,猪油则无。人乳含脂肪的质优于牛奶, 故提倡母乳喂养。若脂肪长期供给不足,则消耗蛋白质、糖类,会引起体重不增,营养不良,生长迟缓。  四、碳水化合物(糖类) 糖类是供给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乳类、谷 类、糖、水果都含有糖类。乳类所含的是乳糖,利于小儿消化吸收,葡萄糖 在肠内吸收快,蔗糖(即白糖)用量不宜太多,因易于发酵而引起腹泻。乳 类,五谷类、水果、各类糖、糖浆、粉类、豆类以及根茎类蔬菜如薯仔(土 豆)、番薯(地瓜)都富含碳水化合物。可根据年龄、生理解剖特点选用。  碳水化合物供应不足则体重低。血中血糖过低,会出现阵阵冒汗、惊慌、甚 至肌震抖、抽搐。如供给过量,则肌肉松软,面色苍白,易生病。  五、维生素及矿物质 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但不供应热 量,不能在体内合成或仅合成少量,故必须外界供给。医学界早期已认为只 有维生素才能活命,可见其重要性。现将与婴幼儿营养有显著关系的维生素 和矿物质,其功用、每日需要量及来源见表 2 — 1 、表
2 — 2 。乳婴儿主食与辅食表 2-1年龄
主食
辅食
1 月以内
乳类
豆浆、奶糕
2~3 月
乳类
菜汤、奶糕、鱼泥
4~6 月
乳类
菜泥、蛋黄、奶糕、鱼泥、肉末、水果泥
7~9 月
乳类和糊类
肝末、碎菜、碎肉、鱼、豆腐、粥、烂面
10~12 月
糊类
蛋、碎肉、鱼、豆制品、烂饭
表 2-2常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功用、需要量及来源,、、 *很长的一段时间,人们以为菠菜中含铁最多,近年来才发现那是科学上的 错误,因测定者将计算的数字小数点少点一位,故报告的数字比真实的多 10 倍,应予纠正。 第三章 治疗特点及方法第一节 内服药用量简易计算法  治疗小儿疾病,分内服法及外治法两大方面,一般以内治法为主。内治 法是根据小儿的生理特点和病理特点和正确的辨证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 的诊断措施,做到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拟出正确的治疗方案。另外在药物剂 量,药物选择、给药方法和各种疗法的运用,又与成人有些不同。一、小儿用药特点  治疗要及时,准确。一生病,即求医治疗,以免延误病情。因为小儿生 理病理特点是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发病容易,虚、实、寒、热传变迅速。 如不及时治疗,轻病转重,重病转危,终至不治而死亡。小儿急性病较多, 如果在病情许可的范围内,比如发热,精神尚可,应急时自己可给予一些退 热药物,但病情重、精神差,就不要当“假医生”,速到医院医治。二、中药的剂型和煎服方法  (一)中药剂型 一般分汤剂、膏、丹、丸、散、冲剂、片剂、流浸膏、 针剂等。(二)内服药煎法 煎药前先将药用水浸泡约半小时,加水量以能浸透后稍有剩余为限,煎出药量、按年龄而定。 小儿内服药用量计算法:乳儿(小于 1 岁)60~100 毫升幼儿及幼童(1~6 岁)150~200 毫升 学龄期儿童(7~14 岁)200~250 毫升为了方便计算,也可采用比例给药,新生儿用成人量的 1/6,乳婴儿为成人量 1/3~1/2,幼儿及幼童为成人量 2/3 或用成人量,学龄期儿童用 成人量(以上成人量是指一般成人量)。每天分 3~4 次服。丸剂、片剂先研 成粉未,调在米汤。豆浆。乳汁或奶粉中内服,昏迷病儿可用鼻饲法给药。 小儿用药剂量按年龄大小、体重、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等不同情况适当增减。 急性热病剂量相应较大;慢性病,体弱病重儿剂量相应较小。三、内服中药注意点  一是根据疾病的性质确立服药次数。新病、急病需服多几次;慢性病可 少服 1~2 次。二是掌握正确的喂药方法。小儿服汤药不能急于求成,婴幼儿 可先喂几口药,给予少许甜食或送口果慢慢再喂;对拒服的小儿,可固定头 手,用小匙将药液送到舌根部,但汤匙不要太快拿出;切勿捏鼻,以防呛入 气管。三是苦味、酸味的药物,可适当加入调味品,如白糖、冰糖等。药后 要给予小量温开水嗽口。第二节 外治法介绍外治法是把药物应用于体表的一种疗法,使药性从皮肤体表或循经络传导而达到治疗目的。一般有如下几种方法:  一、熏洗法 利用中药液的蒸气熏洗体表的一种疗法。如麻疹透疹法, 用芜姜或麻黄、浮萍、西河柳等煎水后,加适量黄酒,乘热熏擦肌表,可起 到退热透疹作用。  二、蒸气及气雾吸入法 用蒸气吸入器或气雾吸入器,使水蒸气或蒸雾 由病儿口鼻吸入的一种疗法,常用于肺炎咳嗽(肺炎)、哮喘发作、感冒咳 嗽、扁桃体炎、声嘶等病症。常用有舒喘灵喷雾剂,或用双黄连粉针剂 1/3 瓶加蒸馏水 20 毫升、生理盐水 10 毫升,放入超声雾化器内吸入雾化气,一 般吸入 10~20 分钟,可起到止喘、止咳、消炎作用。  三、涂贴法 将新鲜中草药捣烂或用药粉加水、米醋调成药膏外敷体表 的一种外治法。可起到消肿、消炎、解毒作用。如用鲜仙人掌或鲜芙蓉叶捣 烂、或青黛粉调醋敷于红肿之腮部治疗痄腮;白芥子粉加面粉、加温水调成 糊状,敷于背部,助肺炎喘咳后期啰音吸收;用丁香、肉桂等药物撒于普通 药膏上贴于脐部治疗泄泻等。在夏季三伏天取元胡索、白芥子、甘遂、细辛 研未,调生姜汁,调成药饼,中心放少许麝香,敷于肺俞、百劳、大椎、肾 俞等穴,治疗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四、热熨法 将药物炒热后,用布包裹,以熨肌表的一种外治法。如用炒热的食盐,熨腹部以治腹痛;用生葱、食 盐炒热熨脐周及小腹治疗尿闭等。 五、吹鼻喉和滴耳法 用药未吹入鼻孔取喷嚏,治疗风痰闭塞、昏迷不 醒等症。如用苍耳子、辛荑花研未,吹鼻内治副鼻窦炎;用通灵散吹鼻,治 疗昏厥不醒;用双料喉风散。西瓜霜、冰矾散吹入喉中治疗扁桃体炎;口炎用鲜老虎耳或鲜地锦叶捣烂取汁滴耳治疗中耳炎。六、其他疗法  (一)针灸疗法 针灸法常用于遗尿、哮喘、泄泻、痢疾、小儿麻痹症、 小儿暑温(乙脑)后遗症等。取穴与成人相同,但小儿不合作,宜浅刺、速 刺。艾灸一般用间接重灸穴位。如针刺人中、合谷、涌泉、用于抽搐。灸百 会用于昏厥、肢冷等。(二)推拿疗法 有促进气血流行、经络通畅、神气安定、脏腑调和的作用,从而达到法邪治疗的目的。常用于治疗泄泻、惊风、腹痛、痿痹等证。 小儿推拿手法应以轻快柔和为原则。一般取穴方法及时间是:补脾土 10 分 钟、揉中脘 7 分钟,揉按足三里、推六腑、逆运八卦。推三关各 2 分钟,揉 脐各 5 分钟,每日 1 次,7 日一疗程。小儿推拿常用穴位表见表 3—1。小儿推拿穴位及手法见图 3—1、图 3—2、图 3—3。  (三)捏脊疗法 此法通过对督脉和膀胱经的按摩、捏拿,达到调整阴 阳、通理经络、调和气血、恢复脏腑功能为目的的一种手法。常用于疳证, 婴儿泄泻及脾胃虚弱的患儿。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患儿俯卧,医者两手半握掌,两食指抵于背脊之上,再以两手拇指伸向 食指前方,合力挟住肌肉提起,而后食指向前,拇指向后退,作翻卷动作, 二手同时向前移动,由长强穴起,一直捏至大椎即可。如此反复 5 次,但捏 至第 3 次时,每捏三把,将皮肤提起一次。每天一次,连续 6 天为一疗程, 休息一天,再作第二疗程,可连续 3~4 疗程。一般家庭均可自己操作。如背  部皮肤感染及紫癜病儿禁用此法。 捏脊疗法见图 3—3。  (四)针四缝疗法四缝是经外奇穴,它的位置在食、中、无名及小指四 指中节,是手三阴经所过之处。有解热除烦躁,通畅百脉,调和脏腑等作用, 常用于治疗府症和小儿厌食症。具体操作如下:  皮肤局部消毒后,用三棱针或粗毫针、或注射针头针刺,约一分深,刺 后用手挤出黄白色粘液、每日刺 1 次,直到针刺后不再有黄白色粘液挤出为 止。  (五)拔罐疗法能促进气血流畅、营卫运行,有祛风、散寒、止痛等作 用。适用于小儿肺炎喘咳、腹痛、哮喘、遗尿等,一岁以上用此法较好;高 热抽搐,皮肤过敏、水肿,有出血倾向、明显营养不良及皮肤感染者,也不 宜拔罐。此法一般家庭也可以自己采用,但要注意避免烫伤皮肤。操作方法如下:  用口径 4~5 厘米之竹筒或圆口玻璃杯,先在局部涂上凡士林,然后将酒 精棉球点燃,置杯内数秒钟。取出棉球,迅速将罐紧紧罩在选定的皮肤上; 由于负压,皮肤吸入罐内而凸起,约 5~10 分钟后取出。取罐时以食指压罐 边皮肤,同时将罐向另一侧倾斜,使空气进入罐内,罐子即很快脱落,切忌以 手 直 接 拔 罐 , 以 免 损 伤 皮 肤 , 增 加 痛 苦 或 损 伤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表表 3-1穴 名
位 置
主 治
操 作
脾土穴
拇指罗纹面
腹泻、呕吐
用推法,推 200~500 次
大肠穴
自食指端桡侧边缘至 虎口,成一直线
食积、腹泻
用推法,推 100~300 次
板门穴
大鱼际隆起处
胸闷、呕吐、食积腹满、食 欲不振
用推法或揉法,操作 50~200次
三关穴
前臂桡侧边缘,自腕横 纹直上至肘横纹成一 直线
外感怕冷无汗、营养不良
用推法,自腕部向上推至肘 部,推 200~500 次
六俯穴
前臂尺侧边缘,自腕横 纹直上至肘横纹成一 直线
发热、多汗。虚证忌用
用推法,自肘部向下推至腕 部,推 100~500 次
天河水穴
前臂掌侧正中,自腕横 纹中点,至付横纹中点 成一直线
身热烦躁,外感发热
用推法,自腕部向上推至肘弯 处,推 100~500 次
七节穴
第四腰椎至尾骶骨成 一直线
腹泻、痢疾、食积腹胀、肠 热便秘
用推法,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 均可,推 200~500 次
龟尾穴
尾椎骨处
腹泻、脱肛、便闭
用揉法,揉 300~600 次
丹田穴
脐下 2 寸
少腹痛、遗尿、脱肛、小便 赤少
用摩法或揉法,操作 3~5 分钟
{ewc MVIMAGE,MVIMAGE, !_1_3-1.bmp}{ewc MVIMAGE,MVIMAGE, !_1_3-2.bmp}{ewc MVIMAGE,MVIMAGE, !_1_3-3.bmp}第四章 常见病证第一节 营养缺乏证[营养不良症(疳证)及其治疗]  由于饮食供应不足,或摄入的食物不能充分吸收,喂养技术不适当,或 长期单用米汤喂养,或由于长期腹泻,使小儿体重逐渐减轻、体内脂肪渐减、 精神萎靡、腹部胀大、青筋暴露,影响生长发育,即称为营养不良症,属于 中医“疳证”范畴。  营养不良症多发生于 1~5 岁以下的婴幼儿。由于长期得不到足够蛋白质 及热量摄入不足,机体处于“饥饿状态”,迫使消耗自身的组织。营养不良 分有水肿和无水肿的营养不良症。有水肿的主要是蛋白质缺乏,从虚胖到水 肿,称为营养不良性水肿,无水肿是总热量及各种营养物质都缺乏。  中医认为,府证的发生主要是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乳食喂养不当, 或过食肥甘厚味、生冷或不良的卫生习惯、感染寄生虫,或者病久体弱使脾 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受损,而致积滞伤脾,使脾胃虚弱、最终气血两虚而发为疳  西医认为各种营养物质摄入不足,特别是蛋白质、脂肪、糖类的比例失 调,常易引起营养不良症。根据生长发育的需要,一般蛋白质占 15%、脂肪占 35%、糖类占 50%,如蛋白质过少而糖类过多,则小儿体格增长迅速,但肌肉不结实,虚胖,甚至水肿,抵抗力低,易感染。如蛋白质过多而糖类不 足则出现小儿体重增长慢、瘦长、易便秘及食欲不振。脂肪过多而糖类不足 的小儿体重不增,胃口不好,大便多带泡沫及不消化的食物。脂肪缺乏而糖 类太多,又易食欲不振,容易引起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等疾病。一般营养不良临床上可分为三度,详见表 4—1。营养不良临床分度表表 4-1分度
体重低于正常平均值
腹部皮下脂肪
肌肉
皮肤
精神状态

15 %~25 %
变薄
不结实
颜色正常或稍苍白
正常或稍差

25 %~40 %
消失
松软
苍白、干燥
不活泼、睡眠差

40 %以上
面部皮下脂肪消失
老人貌包皮骨
干燥、弹性消失或浮肿
萎靡不安、多哭、呆滞
治疗疳证关键在于调理脾胃、恢复脾胃的正常功能,有“诸疳皆脾胃病”之说。疳证是虚实夹杂的病证,因此辨明虚实是立法用药的根本。而初起大 多属实,中期虚实互见,晚期属虚为主。如果饮食尚可,则预后良好;如果 胃口极差,抵抗力低,极易感染,或者发展为眼疳、舌疳或疳肿胀,则预后 不良。(一)中医治疗1.中医辨证治疗。(1)积滞伤脾型(疳积初起)。 主证:形体消瘦、皮下脂肪变薄、面色萎黄、毛发稀疏、纳差或多食善饥、腹胀、口渴喜饮、精神不振、睡眠欠佳、烦躁易发脾气、揉眼捏鼻、手 足心热、介齿、头汗多,大便烂而酸臭,尿黄浊或米泔水样,舌苔黄腻,脉 细滑、苔薄,指纹淡滞。治法:健脾和胃,佐以消食导滞。 方药:肥儿丸加减。  党参 10 克,白术 8 克,茯苓 10 克,胡连 8 克,山楂 10 克,麦芽 12 克, 槟榔 8 克,神曲 6 克,陈皮 3 克。  方解:方中用党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胡连去肝热,山楂、麦芽消 滞除烦、解肝气郁结,槟榔、陈皮行气消食导滞。  加减法:腹胀,去党参加川朴 6 克(后下),莱菔子 8 克以消胀,呕吐 加竹茹 6 克、法夏 8 克和胃降热逆止呕。烦躁、易发脾气、啼哭,加独脚金12 克、蝉衣 5 克、象牙丝 12 克,清热除烦。  典型病例:陈××,女,1 岁,门诊号为 31250,母代诉:近 5 周来胃口 不好、消瘦、精神较往日差、易发脾气、夜睡咬牙、胃纳差、睡眠不安、大 便烂,每天 1~2 次,酸臭。遂来门诊就医。检查:头发稀疏色带黄、面色萎 黄、消瘦、双肋缘外翻、舌质红、苔黄腻、指纹淡滞,诊为疳证,积滞伤脾 型。给予党参 10 克、白术 8 克、茯苓 10 克、陈皮 3 克、槟榔 8 克、胡连 8 克、独脚金 12 克、山楂 10 克、麦芽 12 克、龙骨 20 克、牡蛎 20 克,每天 1 剂,连服半个月,停一周,再服半个月,体重增加,面色较前红润。(2)脾胃虚弱型(多见于 1—Ⅱ度营养不良)。  主证:明显消瘦,面色萎黄无光泽,毛发稀疏而干,或发结如穗,肚大 青筋、腹胀或凹陷如舟,口干饮水、嗜食异物,咬手指甲,烦躁,精神萎靡, 睡时露睛,发育障碍,大便烂。舌质淡、苔黄腻,脉细无力,指纹淡紫。治法:益气健脾消滞。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党参 10 克,白术 8 克,茯苓 10 克,淮山 12 克,扁豆 15 克(后下), 陈皮 3 克,砂仁 3 克,麦芽 15 克,山楂 10 克,牡蛎 20 克。方解:方中用党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淮山、扁豆健脾养胃,陈皮、砂仁醒脾健胃,山楂、麦芽、牡蛎消导开胃、舒肝解郁。 加减法:胃口不好加鸡内金 6 克、苍术 6 克,和胃醒脾。腹胀膨隆加桔壳 8 克、木香 6 克,行气消胀。气虚汗多加黄芪 10 克、五味子 5 克,益气固涩敛汗。大便溏烂多次者,加肉豆寇 2 克。潮热不退加鳖甲 15 克、银柴胡 8 克。典型病例:李××,女,1 1 岁,母代诉:近半年来体重不增、明显消瘦、2胃口不好、精神很差、易发脾气、汗多、腹胀大且有时腹痛,有时用舌尖舐 抬角、咬衣角、常疲倦欲睡,来门诊治疗。检查:头发稀疏发黄而干,前囟 未闭,枕后脱发圈,双肋缘外翻,下肢呈“○”形腿,腹胀大,见青筋,舌 质淡,苔黄腻,指纹淡紫,诊为疳证脾胃虚弱型,Ⅱ度营养不良。给予:党参 10 克、白术 8 克、茯苓 10 克、淮山 12 克、陈皮 3 克、扁豆(炒)12 克、 砂仁 3 克、麦芽 12 克、龙骨 20 克、牡蛎 20 克、五味子 5 克、北芪 10 克。 每天 1 剂,加水煎成半碗,分 2 次服,复渣一次,一次服完,连续 1 个月。精神转好,面色较润,头发长多了,胃口较好些,体重增加半公斤,停药一 周,继续服上方 2 个月,隔天 1 剂,体重恢复至标准,前囟已闭。(3)气血两虚型(疳证晚期)。 主证:面色萎黄、瘦骨如柴、面容衰老、发少焦枯、头大颈细、腹凹如舟、精神萎靡、目无光彩、哭声无力、不思饮食、舌质淡、少津、苔薄光、 脉细弱无力、甚至皮肤见紫斑,或出现各种出血、严重者可突然出现面色发 灰、神昏肢厥、气息微弱等危象。治法:补气益血健脾。 方药:人参养荣汤加减。  党参 10 克,白术 10 克,茯苓 10 克,北芪 10 克,熟地 10 克,白芍 10 克,当归 6 克,陈皮 3 克,五味子 3 克,淮山 12 克,远志 5 克,扁豆(炒)15 克,石斛 10 克,炙甘草 3 克。 方解:党参、白术、茯苓、北芪补脾益气,熟地、白术、当归补血养血,扁豆、石斜、淮山养胃生津,五味子合北芪敛汗固涩。 加减法:汗多,去陈皮加龙骨 20 克、牡蛎 20 克;鸡胸去熟地、五味子,加补骨脂 8 克、鹿角霜 5 克;烦躁夜睡不宁加磁石 15 克、夜交藤 12 克。茯神 10 克、龙齿 20 克。  典型病例:李×,女,8 个月,母代诉:因出生后患腹泻 2 月余后,体 重渐减,呈皮包骨样、精神极差、整天嗜睡、不爱玩耍,睡时露睛,胃口不 好,遂抱来门诊。检查:面色萎黄无华、极度消瘦、呈皮包骨、面部呈老人 貌、腹大青筋明显、四肢凉、鸡胸、“○”形腿、舌淡苔薄,脉沉细无力, 指纹淡滞。诊为疳证晚期(Ⅲ度营养不良),收入院治疗。给予中药:党参10 克、北芪 10 克、茯苓 10 克、白芍 10 克、当归 6 克、扁豆(炒)12 克、五味子 3 克、龙齿 20 克、牡蛎 20 克、远志 8 克、补骨脂 8 克,每天一剂煎 至半碗,分 2 次服,连续 1 个月,睡眠较好,胃口较好,精神较好,去龙齿、 牡蛎、远志、五味子,加杞子 8 克、大枣 3 枚,以调和脾胃气血。连续服 2 个月,隔天 1 剂。体重增加。2.推拿疗法:见外治法介绍。3.捏脊疗法:见外治法介绍。4.针四缝法:见外治法介绍。5.饮食疗法。  (1)独脚金 15~30 克,猪肝 50 克,蜜枣 2 枚去核堡汤饮。1~2 天 1 次,过服 14 天。(2)夜明砂 30 克、猪肝 30 克煲汤饮,治疗疳积畏光夜盲。(二)西医治疗1.消除病因、控制感染:选用青霉素等药物。2.补充各种维生素:如维生素 B12,钙剂及铁剂,蛋白质、脂肪。3.支持疗法:体质极虚弱、贫血的患儿,可少量多次输新鲜血或血浆,每 10~20ml/kg/次,每周 1 次,可提高抵抗力,促进食欲。[维生素缺乏症及其治疗](一)维生素 A 缺乏症及其治疗维生素 A 缺乏时主要症状有①眼部症状:如夜盲症(或晚上视力差)、目赤多泪,结膜干燥症(常有眨眼及畏光)、角膜软化(开始角膜失去光泽, 继则发生混浊),继之会引起失明。②皮肤粘膜症状:皮肤干燥脱屑、搔痒、 角化、毛发干脆、稀少、前囟隆突。  维生素 A 缺乏症的小儿由于饮食中长期缺乏维生素 A,如脂肪、肉类、 肝脏、蛋黄、肾脏、胡萝卜、菠菜、西瓜、西红柿等而引起。  中医认为,眼疳、雀目、肝疳、疳积上眼,相当于维生素 A 缺乏症。认 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疳积后期脾胃气血衰败,脾病及肝,或者是麻疹后营养 不足引起眼部和皮肤的症状。  西医认为本病是饮食中维生素 A 缺乏和某些疾病(如迁延性肺炎、慢性 消化系统病、如慢性腹泻、肠结核),使维生素 A 吸收障碍,或消耗加多有 关。1.中医辨证治疗。  维生素 A 缺乏症一般为气血虚弱、脾病及肝而引起,治疗侧重于柔肝养 肝明目、补益气血或滋阴平肝明目。眼疳: 主证:夜间视物模糊、或眼红赤多眵,畏光、隐涩难睁,甚则白膜遮眼,皮肤干燥、搔痒、舌红苔白、脉细弱。 治法:养肝明目。 方药:羊肝丸加减或石斛夜光丸加减。(1)羊肝丸:羊肝 200 克,夜明砂 20 克、蝉衣 10 克、木贼 20 克、当归 10 克共研细未,加羊肝捣烂为丸。 方解:夜明砂、木贼、蝉衣为清肝明目之剂,羊肝养血柔肝,当归活血养血。(2)石斛夜光丸:具有滋阴平肝明目的作用。(3)食疗:连服 1~2 周。①鸡肝 1 个,加苍术 9 克,煮熟,吃肝和汤。②猪肝 30 克,加夜明砂 30 克,炖服。③猪肝 30 克加杞子 10 克,炖服。  典型病例:陈××,女,1 岁,因慢性腹泻、食欲不振、消瘦、皮肤干 燥而入住我院儿科。检查:消瘦,体重只为标准体重 60%,皮包骨、眼干涩、 羞明、困倦、皮肤干燥,诊为疳积上眼,给予党参 10 克、茯苓 10 克、熟地10 克、夜明砂 10 克、白疾藜 10 克、当归 6 克、杞子 10 克、桑椹子 10 克、木■10 克、蝉衣 5 克、吐丝子 10 克。加食疗,猪肝炖夜明砂每天 1 剂,连 续服 1 个月,停药 3 天,继服半个月,体重增加、精神较好、眼视物较清、 羞明减少,皮肤稍润。2.西医对症治疗。(1)保持两眼清洁、滴鱼肝油或金霉素眼膏。(2)每天维生素 A2 万至 5 万 1u,有腹泻者可用维生素 A、D 注射剂 1ml肌肉注射,每天 1 次,1~2 周改为口服。(3)维生素 A 预防量是 u/日。3.护理。(1)保持两眼清洁、滴鱼肝油或金霉素眼膏。  (2)出生后一月即可加浓缩维生素 A、D 滴剂,每天服 1 滴,2 个月服 两滴,3 岁以后可用鱼肝油丸。    (3)注意添加含维生素 A 的辅食。维生素功用及来源见表 2—2,参见 第 22 页。(4)注意因维生素 A 过量而引起维生素 A 中毒。(二)维生素 B1 缺乏症及其治疗维生素 B1 缺乏症一般症状表现为:烦躁,夜啼,食欲减退,软弱无力,吐奶,尿量减少,多睡少醒,水肿,或心力衰竭。本病多由于长期缺乏维生素 B1 所引起,母乳喂养的由于乳母膳食经常缺乏维生素 B1 并有脚气病表现;人工喂养者,长期缺乏维生素 B1 的补充。如果用维生素 B1 能迅速获得疗效,是最好的诊断依据。  中医认为,本病属水肿、痿证范畴。因为乳母营养缺乏,如少吃米、豆 类、花生等食品或婴幼儿先天禀赋不足,而致脾肾气虚,脾胃阳虚气弱,精 微不运,而致下肢水肿,甚至心悸,气促。西医认为,本病为长期缺乏维生素 B1 所引起。维生素 B1 在碳水化合物代谢中起一种转酶作用,使中间产物乳酸与丙酮酸进一步分解为二氧化碳,并 在肝脏促进两者合成糖元。维生素 B1 缺乏时,毒性中间产物大量堆积,水代 谢发生障碍,肾、心肌,神经组织等功能受到损害。临床上婴儿可分为心型、 脑型、神经炎型;心型(冲心型):全身浮肿,笑声低哑,心脏扩大,心音低弱伴有杂音。可突然发生心力衰竭、咳嗽、气急、苍白、青紫、出汗、血 压下降、肺水肿、肝脏肿大。X 线检查示右心扩大,或球形心。脑型:神志 不清,惊厥,呼吸不规则并可有神经麻痹。此型多见于水肿较重者。神经炎 型:出现斜视,眼睑下垂,软腭反射消失,吮奶时呛咳,吞咽困难,失音或 哭声低哑,四肢周围性瘫痪,膝反射消失。同时有感觉障碍。儿童临床症状 可有:食欲减退,周围神经炎,反射减退,下肢浮肿等现象。如果测血清乳 酸或丙酮酸,可明显增高,如果补充维生素 B1 则迅速下降。1.中医辨怔治疗。 本病以脾肾气虚,脾阳虚弱为病机,治疗当以温肾助阳,化气利水。和温运脾阳,利水化湿为主。多用党参、白术、云苓、大腹皮、木瓜。(1)脾肾气虚型。 主证:面浮身肿,以下肢肿较明显,尿量少,心悸,气促,疲倦乏力,面色灰滞,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无力。治疗: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方药: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附子 5 克,肉桂 3 克,白术 8 克,云苓 10 克,泽泻 6 克,车前子 8 克, 牛七 6 克,淮山药 10 克,丹皮 6 克,白芍 10 克。  方解:六味地黄丸以滋补肾阴,肉桂,附子温补肾阳,两相配合,则温 补水中之火,温肾中之阳气。用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通利小便,生姜 温散寒水之气,白芍调和营阴,牛七引药下行,强壮腰膝。  加减:小便清长量多,去泽泻、车前子,加茧丝子 8 克、补骨脂 6 克以 温固下元;心悸,唇钳脉虚或结代,乃水邪上逆,心阳被遏,宜加桂枝 3 克, 丹参 8 克,炙甘草 3 克,温阳化瘀。喘促,汗出,脉虚浮而数,寒水凌肺、 肾不纳气,宜重用党参 15 克,蛤蚁 15 克,五味子 5 克,山萸肉 8 克,牡蛎20 克以防喘脱之变。典型病例:慕蓉 XX,女,2 岁,因消瘦厌食,面色苍白,下肢浮肿来住院,检查:肌肉较少,而色苍白,略浮肿,尿少,下肢浮肿至膝,精神差, 多汗,询问病史,因病孩于 1 个月前,患肠炎后,胃纳不好,而且偏食,不 肯吃米面、豆制品等,只吃蔬菜、肉类。检查:眼睑苍白,心前区可闻轻微 吹风样杂音。下肢浮肿,呼吸较促,声音低微,肝肿大,膝反射消失,中医 诊断:脚气病(脾肾两虚型)。西医诊断:维生素 B1 缺乏症,血清丙酮酸结 果较正常明显增高。中药给予:温肾助阳,化气行水药物,六味地黄丸加车 前子 10 克,牛七 8 克,肉桂 3 克。并给予肌注维生素 B120 毫克,每天 2 次, 酵母片每次 3 片,每日 3 次,给予输血浆及白蛋白。饮食给予豆制品,如赤 豆,蚕豆,蛋黄,黑豆,鲤鱼堡赤小豆,肉类,鱼类等,嘱要防食滞引起消 化不良,经上述处理后,病情很快好转,中药给予参苓白术散为主,加桑皮10 克,腹皮 10 克,泽泻 10 克,服 1 个月;维生素 B1 改为口服,每天 2 次,每次 10 毫克,症状明显消失,取得较显著效果。(2)脾阳虚弱型。 主证:身肿,下肢为明显,脘腹闷胀,纳减,大便烂,面色萎黄,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白,脉沉缓或细弱。 治法:温运脾阳,行气利水。 方药:实脾饮加减。干姜 2 片,附子 5 克,草果 5 克,白术 10 克,获菩 10 克,炙甘草 5,大腹皮 10 克,木瓜 10 克,木香 5 克,川朴 5 克(后下),党参 10 克,桂枝3 克,生姜 2 片,大枣 4 极。 方解:于姜、附子、草果温阳散寒;白术、获菩、炙甘草,姜枣健脾补气;大腹皮、获菩、木瓜利水去湿、木香、川朴、大腹皮理气,气行则水行;党参健脾补气,桂枝助膀眈化气行水。加减:气短、体弱加北蔑 10 克;小便短少浮肿明显加泽泻 10 克以行水。典型病例:申××,女,2 1 ,因尿少身肿,下肢肿明显,面轻肿, 纳2差腹胀,大便烂而来住院,检查:面轻肿,面萎黄,疲倦,下肢浮肿,腹胀, 血压偏低,眼睑轻下垂而无神,膝反射消失。询问病史:长期厌食,不吃豆 类,见米饭啼哭,喜吃杂食。诊断:中医:脚气病(脾阳虚弱型),西医: 营养缺乏症(维生素 B1 缺乏症),给予中药:实脾饮加减,并纠正饮食,给 予口服维生素 B110 毫克,每日 3 次,治疗一周后,症状好转,再予参苓白术 散加减及增加含维生素 B1 的食物后,精神转好,水肿消退。2.西医治疗。(1)特殊治疗:轻症每天口服 10 毫克维生素 B1 即可。重症可肌肉或静脉注射 10~20 毫克,每天 1~2 次。心型或脑型病儿,应立即大量静脉注射 维生素 B1,8 小时内立即见效,症状缓解后,改为口服,按正常口服量。(2)母乳喂养者,母亲应同时治疗。除改善饮食外,给维生素 B1 或酵母片。轻者不必断奶,严重时应暂时断奶,母乳中含有较多的丙酮酸,可加 重心型或脑型的发展。3.其他疗法。(1)孕妇不宜以精细米作主食,宜适当加维生素 B1 丰富食物如豆类、花生、新鲜蔬菜等。(2)人工喂养的小儿,应及时添加辅食。维生素 B1 的需量随摄入热量与碳水化合物的增多而增多,维生素 B1 多食也无妨碍。(三)维生素 D 缺乏症(佝偻病)及其治疗 本病是一种常见的婴儿慢性营养不良疾病,由于维生素 D 缺乏而引起。症状是多汗,夜惊、肌肉松驰,枕后脱发圈,前囱晚闭,出牙迟。重症有骨 骼发育障碍,如颅骨软化,方颅、肋骨串珠,胁隔沟(赫氏沟),及手镯, 脚镯,会坐以后脊柱后弯,下肢呈“O”型或“X”型腿、鸡胸。多发生在 3 岁以内的婴幼儿。  中医认为,本病是由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而致。由于孕母脾胃虚弱,呕 吐,或营养失调,在户外活动少,光照不足,或只以乳类和淀类食品喂养, 均可致脾胃两虚而出现上述症状。  西医认为:本病是由于维生素 D 缺乏而引致磷代谢失常,而致骨骼生长 发育障碍,临床上可分为活动早期、活动期和后遗症期。如果抽血化验结果 血清钙正常或稍低,血清磷降低,钙磷乘积小于 30(正常大于 40),碱性磷 酸酶升高,则为活动早期。如果钙磷乘积小于 30,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和 典型的临床症状,则为活动期。三岁以后便有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则为后遗 症期。1.中医辨证治疗。 本病初期以脾肾两虚为主,治以健脾补肾为主,后期以肾气亏损为主,治以补肾益气壮骨为基本治则,多用党参、白术、北蔑、当归、女贞子、龙骨、牡蛎等药。(1)脾胃虚弱型(活动早期)。 主证:形体虚胖、肌肉松弛,精神差,面色■白,多汗,易惊,睡眠不宁,囱门迟闭,发稀而黄,枕秃,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无力,指纹淡红。治法:益气、健脾、补肾,安神。 方药:益气健脾补肾汤。党参 10 克,白术 6 克,北蔑 10 克,当归 6 克,珍珠母 20 克,女贞子10 克,熟地 10 克。 方解:党参、白术,苍术健脾益气;北蔑当归益气养血;北芪配五味子益气敛汗;珍珠母配五味子养心安神,镇惊除烦;女贞子,熟地滋补肾气。  加减法:汗多加龙骨 20 克,牡蛎 20 克,白芍 10 克养阴敛汗;夜惊者熟 枣仁 8 克,蝉衣 5 克,安神镇惊;便稀加淮山药 15 克,神曲 6 克助脾胃消化。典型病例:余××,女,1 1 ,住院号:001981,因长期食欲不振, 体2重明显减轻,肌肉松弛,精神疲倦,多汗,易惊,睡不宁,遂来我科留医, 检查:面色■白,消瘦,前囱未闭,牙齿 8 个,枕秃,头发稀疏,舌质淡, 苔薄白,脉细缓无力,指纹淡红,诊为维生素 D 缺乏(佝偻病),脾胃虚弱 型,给予益气健脾补肾安神之剂。党参 10 克、白木 10 克,苍术 6 克、北蔑10 克、当归 6 克、白芍 10 克、龙骨 20 克、牡蛎 20 克、谷芽 15 克、五味子5 克、甘草 3 克。每天 1 剂,水煎服,连服 1 个月,精神转佳,睡眠安,胃 纳较好,面色较红润,出牙 2 个。上方去当归、苍术,加菟丝子 8 克、女贞子 8 克,隔天一剂连服 2 个月,头发较密转黑,前囱己闭,出牙共 14 个。(2)肾气虚亏型。 主证:消瘦,面色无光泽,肌肉松弛。精神疲倦,易惊,多汗夜啼,骨骼畸形明显,可见头颅方大,鸡胸,胁骨串珠,下肢变曲,出牙、坐立、行走等发育均迟,舌质淡,少苔,豚细弱。 治法:补肝肾,益心脾。 方药:补肾地黄丸加龙骨散。熟地 10 克,获菩 10 克,鹿茸 0.5 克,怀牛膝 6 克,党参 10 克,黄蔑10 克,龙骨 30 克,五味子 5 克,胎盘粉 0.5 克(冲服),炒鸡旦壳粉 0.5 克(冲服)。  方解:熟地、党参、黄芭养血补气,怀牛膝补肝肾,散血瘀;鹿茸以益 精填髓,温肾壮阳,强筋壮骨;龙骨、牡蛎、五味子以敛汗潜阳。加减法:睡眠欠安加枣仁 6 克,夜惊加钩藤镇惊安神。骨软无力加杜仲10 克、川断 8 克。典型病例:梁××,男, 11 岁,未会走路,因长期偏 食而消瘦,出牙12迟,坐不稳定,汗多,夜啼、易惊,而来诊。检查、面苍白,前囱未闭,下 肢呈“O”型,颈软,舌质淡,少苔,脉细弱,诊为维生素 D 缺乏(佝倭病), 给予:党参 6 克、白术 10 克、北蔑 10 克、鹿茸 0.5 克、熟地 10 克、怀牛膝 6 克、龙骨 20 克、牡蛹 20 克、五味子 6 克、枣仁 4 克、甘草 5 克。每天1 剂,连服 1 个月,出牙 3 个,精神胃纳较好,汗减少,守上方连续隔天服 1 次,连服 3 个月,各症俱减。2.西医治疗。一般口服维生素 D 单位,活动期,骨质变化明显者,每天1 单位;1 个月后改为预防量,每天口服 500 至 1000 单位。腹泻 病孩,可用维生素 D330 万单位或维生素 D240 万单位。每月肌注 1 次(最多 连用 3 次),并同时给予适量的钙剂,维生素 C、B1、A 等辅助药物,对改善 症状,促进骨骼发育是有益的。3.其他疗法。(1)改进喂养方法,在日光下活动。(2)外用法:汗出特别多的,可用五倍子粉 2 克,敷脐一夜除去。  (3)泥鳅鱼或塘虱鱼:去粘液、内脏,油煎至黄,加水煎,盐调昧,饮 汤,连服 3 天。(4)乌贼骨 1 克,炒鸡蛋壳 1 克每日 1 次连服二周。(5)苍术 6 克、浮小麦 15 克煎水眼,连眼 1 周。[婴儿手足搐搦症及其治疗]  本病又称维生 D 缺乏性手足搐搦症,或称低钙性惊厥症。见:①突然惊 厥,每天数次至数十次,每次持续数秒或数分钟,惊厥可全身对称,也可以 限于一侧,或局部有抽搐,喉头痉挛,呼吸困难,青紫,严重可引起窒息至 死,惊止后,精神如常。②较大病儿可见手足搐溺,手腕弯曲,手指伸直, 拇指贴近掌心如“鸡爪样”,下肢则见足趾强直,而脚底略弯如“芭蕾舞样 足。”本病多发生于 1 岁以内的婴幼儿,6 个月内婴儿可有颅骨软化症。 中医认为:本病由于先天不足,加上后天失调,以致脾虚、肝旺引起惊风。西医认为:本病因维生素 D 缺乏而致血清钙降低,碱性磷酸酶增加,使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而出现手足搐溺或全身抽搐。1.中医辨证治疗。 本病总的体虚,属气虚、血虚,肝脾两虚之证,所以治疗重在补气,补血,健脾,平肝,壮骨,药物多用当归,黄芪、熟地、淮山、龙骨、牡蛎等。(1)气血两虚。 主证:面色苍自,烦躁,多汗,不发热,突然发作惊厥,神志不清,屡发屡停,舌淡、苔薄白,脉细,指纹淡。 治法:益气养血,平肝镇惊。 方药:当归补血汤加减。  当归 5 克,黄芪 6 克,党参 8 克,炒苍术 5 克,白术 8 克,珍珠母 5 克, 生龙齿 10 克,生牡蛎 10 克,石决明 10 克,钩藤 8 克。  方解:当归补血、养血;黄芪,党参益气;苍木,白术健脾燥湿;珍珠 母、龙齿、牡蛎补钙壮骨;石决明、钩藤平肝镇惊。加减:睡眠欠佳加远志 4 克、枣仁 4 克;烦躁加独脚金 12 克、孩儿草12 克。  典型病例:李××,男,10 月,近两个月来,反复抽搐 4 次而入院,第 一天体温 38℃,第二、三天均无发热,抽搐时间约 1 分钟,全身抽搐,喉中 有痰,呼吸困难,青紫,经家人按人中后,清醒,精神如常,观其面色苍白, 烦躁,多汗,无发热,舌淡,苔薄白,脉细,指纹淡,血清钙及磷均低,碱 性磷酸酶升高,诊断中医为瘠证(气血两虚),西医诊为婴儿手足搐搦症, 给予党参 8 克、北蔑 10 克、当归 5 克、龙骨 10 克、牡蛎 10 克、珍珠母 6 克、钩藤 6 克,每日 1 剂,分 3 次口服,连服半个月,给予维了胶性钙 2ml, 每天 1 次,共 5 夭,肌肉注射,未见抽搐发生,每月给维生素 D330 万单位, 肌注,嘱续服上方加白芍 10 克,隔天服,两个月只轻微发作 2 次,嘱再服上 方去当归加白术 8 克,淮山药 10 克、白芍 10 克,3 天服 1 剂,连服半年, 未见抽搐发作。(2)肝脾两虚。  主证:面色苍白,疲倦,食欲不振,易惊夜啼,手足抽搐,舌质淡,苔 薄白,脉细,指纹淡而青。治法:补脾养肝镇惊。方药:党参 8 克,白术 8 克,云苓 10 克,炙甘草 3 克,陈皮 2 克,熟地9 克,淮山药 10 克,龙骨 15 克,牡蛎 15 克,白芍 8 克,钩藤 5 克。 方解:党参、白术、云夸、炙甘草、补脾益气;陈皮醒脾运脾;熟地黄补血;淮山药健脾养胃阴;龙骨、牡蛎镇惊;白芍平肝养肝,共用可达补脾 养肝镇惊的功效。  加减法:体虚、气弱,多汗加北蔑 10 克、大枣 4 枚;夜惊加钩藤 6 克、 蝉衣 5 克,夜睡不安加远志 4 克,枣仁 5 克,五味子 4 克,骨软无力加杜仲8 克,川断 10 克。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脑ct都能查出什么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