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北少林寺的寺

由于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无法正常使用本网站功能,
其它关键字
一步错,步步错。一错再错,错上加错。塞北江南,落花飞絮。恩怨情仇,风雨天涯。到底是空蹉跎了年光,误尽终生......望江南的独家授权给出去了,大家期待吧~ (^o^)/~
内容标签:
搜索关键字:主角:轩辕符,周琦 ┃ 配角:周?,顾秉,轩辕昭?等 ┃ 其它:无奈,小虐
文章基本信息
文章类型:
原创-纯爱-架空历史-爱情
作品视角:主受
作品风格:正剧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已完成
全文字数:117133字
是否出版:
尚未出版()
签约状态:
作品简评:
尚无任何作品简评
[爱她就炸她霸王票]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读点击:
晋江APP→右上角人头→右上角小框
[收藏此文章]&&[下载]&
[推荐给朋友]
[灌溉营养液]
地雷(100点)
手榴弹(地雷×5)
火箭炮(地雷×10)
浅水炸弹(地雷×50)
深水鱼雷(地雷×100)
个深水鱼雷(自行填写数量)
万里别吾乡
与君初相识
生人居外地
孤烟戍楼逈
频年出武威
笳吹夜边声
惊疑心未信
醉话时一展
来初自试探
登眺秋风里
焉支岭度葱
积雪满燕山
棋局思虑费
相对两无机
风吹山雨来
见此崩五内
恍惚生狂痴
在辱亦何叹
难堪听鼓鼙
叹走骨行尸
上巳暮春天
飘零怀远道
亭亭明月底
弦歌断人肠
旱气白于水
顾影亦顦悴
爱恨总难休
似是故人来
振衣赴河朔
幽怀有谁语
寸心宁死别
满世多遗恨
来此空山耕
芒鞋踏清秋
有客山中至
万事一杯酒
扰扰世间事
愁绪丹心外
独立望秋旻
久别忽相见
悠悠眼中人
别后意如何
萧瑟夜来酒
载酒曾游处
早晚携琴去
频年千里客
何以缓离愁
相望试登高
低徊为人子
悲凉别后诗
唯恐棠棣废
那堪长别离
岁岁长相守
十年还亲友
风情渐老见春羞
及著莱衣过乡梓
总下载数:85
非V章节总点击数:  
总书评数:1634
当前被收藏数:745
文章积分:10,901,350
本文相关话题香港:+852-
海外:+86-21-
&&&最佳旅游城市最佳旅游景区&热门城市&北寺塔
北寺塔高76米,八角九层,雄冠江南。原先登高可俯瞰全城风光,但目前景区内正在整修,不能入内参观。塔的四周尚存部分明清时期重建的报恩寺殿堂建筑。北寺塔是中国楼阁式佛塔,号称“吴中第一古刹”,始建于三国,相传是孙权为报母恩所建,因而得名报恩寺塔。塔东有不染尘观音殿,俗呼楠木观音殿,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三年,现存殿宇为明万历时重建,是苏州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观音殿南建有一长廊,陈列着目前国内最大的巨型漆雕“盛世滋生图”也称‘姑苏繁华图”,长32米,高昂2米。塔后有罕见的元代石雕“张士诚纪功碑”。塔北有古铜佛殿、藏经阁。古铜佛殿曾供铜铸三世佛,单檐硬山造,观音兜山墙,梁架、脊饰具有徽州建筑风格。藏经阁为重檐歇山楼阁式,原额梵香堂。塔东北有园,山石峭拔,水池萦回,亭榭廊桥各得其所,名为梅圃。
北寺塔高76米,八角九层,雄冠江南。原先登高可俯瞰全城风光,但目前景区内正在整修,不能入内参观。塔的四周尚存部分明清时期重建的报恩寺殿堂建筑。北寺塔是中国楼阁式佛塔,号称“吴中第一古刹”,始建于三国,相传是孙权为报母恩所建,因而得名报恩寺塔。塔东有不染尘观音殿,俗呼楠木观音殿,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三年,现存殿宇为明万历时重建,是苏州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观音殿南建有一长廊,陈列着目前国内最大的巨型漆雕“盛世滋生图”也称‘姑苏繁华图”,长32米,高昂2米。塔后有罕见的元代石雕“张士诚纪功碑”。塔北有古铜佛殿、藏经阁。古铜佛殿曾供铜铸三世佛,单檐硬山造,观音兜山墙,梁架、脊饰具有徽州建筑风格。藏经阁为重檐歇山楼阁式,原额梵香堂。塔东北有园,山石峭拔,水池萦回,亭榭廊桥各得其所,名为梅圃。
不一样的苏州玩法
性价比:5&
2016-12&出游
在免费景点中,报恩寺绝对是相当优秀的那种。除了塔身之外,后面其实还有一个小型的园林,大家逛的时候不要忘记了……北塔寺,是苏州历史最悠久的寺院,距今已有1700多年。北寺塔是中国楼阁式佛塔,塔八面九层,规模宏大,重檐复宇,占地1.3亩,塔高76米,为江南第一古塔。现在已经不让登塔了
性价比:5&
2017-5&出游
开通地铁四号线后来北寺塔非常方便,坐一站就到了,出站就是北寺塔。北寺塔现在都是免费开放,而且在入口处还可以领赠香。北寺塔历史悠久,塔本身造型宏伟大气,邻近塔还有梅园这样的苏式园林可以逛。整个北寺塔区域内闲静宜人,来到这里不自觉地就心静了。是个逛园林的绝佳去处。
性价比:5&
建议游览1小时
2013-3&出游
还算是不错的吧啊,过来和朋友看了一下,里面刚好正在维修,建筑还是非常好看的,也是典型的寺院的样子,里面不算是很大,刚好碰上了一个旅行团,然后一路跟着他们看,感觉还是非常不错的。据说是苏州最为古老的 寺院了,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不过感觉门票是有点贵 ,要比拙政园的还要贵呢,塔高76米,到塔顶可以看到苏州城的样子,感觉视野还是非常开阔的,看起来倒是非常不错。坐车的话很多车都是可以过来的,1路、5路、 8路、54路、101路、102路都非常方便的。
性价比:5&
2017-5&出游
清樸幽明,小而美,游客不多,端午期假閒暇舒適的一个免費景點。现在已不讓登塔,共同維護古物吧!厚重铜铃总伴風,午后聲不亂,想起“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颜色”的風韻。
性价比:1&
建议游览1小时
2014-6&出游
这是个骗人的景点,借着众男信女感恩报德的名义大收香火钱。烧香至少要收30元,进庙要收公德费至少10元,和尚帮你讲解命理要收点灯钱100元。讲一大通,堂堂正正问你收钱,不给还不行。塔很破旧,收那么多钱,也不粉刷一下那个塔。钱都跑哪去了? 出来后听踩三轮车的司机说,这寺庙包给山东人承包了,净收游客的钱。收这么多的钱,景点只是拙政园的万分之一。加起来比拙政园的门票还贵。
性价比:5&
2017-6&出游
苏州北寺塔在苏州市中心区域,护城河以内,现今苏州已经开通地铁4?好线,有北寺塔地铁站直达,到火车站也方便,不需要门票,北寺塔也有知恩报恩塔之称谓!值得一去!
性价比:4&
建议游览2小时
2012-4&出游
北寺塔高76米,八角九层,雄冠江南。登高可俯瞰全城风光。塔的四周尚存部分明清时期重建的报恩寺殿堂建筑。东的不染尘观音殿,俗呼楠木观音殿,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三年,现存殿宇为明万历时重建,是苏州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登上白寺塔的最高层,苏州就在眼底。
性价比:4&
2017-10&出游
苏州古城区的标志,相传是三国时期吴国孙权为报母恩造的报恩寺塔,站在塔顶俯瞰整个苏州古城,人民路就像一条巨龙,所以以前叫卧龙街,北寺塔就是龙头!古人真是伟大!
性价比:3&
2013-11&出游
火车站出来去的第一个景点,人很少,不介意找导游,自己可以全部逛完的,塔不大,不恐高的可以爬到最高层,能看到新城和老城,可惜11月中旬去的,风大吹的冷死了,那边的长廊也是一特色,可以看看,其他没什么
性价比:4&
2017-9&出游
苏州古城区的地标古建筑!据说有好几百年了!是东吴孙权报母恩而建 ,所以也叫报恩寺塔!站在古塔上,古城一览无余!人民路就像一条巨龙贯穿全城!
1-10 / 200条点评到
地址:苏州市姑苏区人民路1918号
类&&&&&&&&型:
游玩时间:
开放时间:
7:45-17:30
您可能感兴趣的酒店
4.8分¥1423起
4.3分¥290起
4.9分¥1152起
4.6分¥268起
4.7分¥676起
4.8分¥757起
附近的景点
苏州热门景点排名
距离12.7km
提到该景点的游记
苏州旅游攻略指南? 携程攻略社区! 靠谱的旅游攻略平台,最佳的苏州自助游、自由行、自驾游、跟团旅线路,海量苏州旅游景点图片、游记、交通、美食、购物、住宿、娱乐、行程、指南等旅游攻略信息,了解更多苏州旅游信息就来携程旅游攻略。 江苏旅游攻略导航:苏州移动端旅游快速入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ll rights reserved. | 宁玛康南北臧——竹瓦寺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宁玛康南北臧——竹瓦寺
“竹瓦寺”——藏传宁玛派寺庙,其法脉隶属宁玛派“北藏”传承,是康南地区“北藏”的总法台。地处康巴地区历史重镇,具有中国弦子之乡称谓的高原江南——辖区内的亚日贡乡曲归西村。
宁玛康南北臧——竹瓦寺竹瓦寺概况
寺庙距离县城165公里,地处川、滇、藏三省区交界处。寺院远离乡村,坐落于清净的山谷之中,三面神山环绕护佑。竹瓦寺的建筑由主殿、副殿、护法殿、闭关中心、僧舍等组成。主殿前方开阔平坦的广场上矗立着两排十六座佛宝塔,雪山融化的洁净雪水流经寺院、佛塔,此圣洁之地曾得到过莲花生大士亲自的加持,是一处难得的圆满修行之地。
藏文“竹瓦”一词的汉文译义是“成就”的意思,故竹瓦寺又称为“金刚成就寺”,始建于1313年。拥有甲纳巴及甲瓦两大活佛转世系统,其中甲纳巴已转世十四世,全称为甲纳巴十四世江南活佛,甲瓦已转世至十一世,全称为甲瓦十一世江克活佛。甲纳巴十四世江南活佛为现任竹瓦寺寺主,宁玛康南北藏总教主。
自建寺后,一直秉承着口耳相传的密宗修持传统。在江南第五世活佛的时候,创建了康南地区唯一的佛学院,一直对康巴地区的僧人提供显教教学、传授密法灌顶、传承、以及瑜伽士的闭关指导。但在解放初期已至文革期间寺庙完全遭毁,现今的寺庙是在八十年代初恢复宗教信仰自由后,当地信众在活佛的带领下,历经数年的艰辛在废墟中重新建设了土木结构的主殿及僧舍,确保了寺庙的基本宗教活动。并于2010年恢复了佛学院的正常教学,虽然因历史的原因佛学院曾经中断过,但清净的法脉从未间断,由一代代的成就者传承着。
竹瓦寺拥有十三座派系寺庙、八个以及五十多个位于深山及深林中的闭关房。曾有诸多瑜伽士在此修行,证悟大圆满的密宗成就者辈出。
宁玛康南北臧——竹瓦寺竹瓦寺法脉传承
“竹瓦寺”属“北藏”传承寺庙。显部以修学三藏为主,密部延续着远者经典传承以及以师徒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着“北藏”密法及甚深净境传承的清净法脉。
莲花生大士曾预言道:“国王、大洪水以及魔王魔众等,会毁坏佛教正法,所以必须埋下伏藏,以保存佛法经藏、法宝、密续。”为了使佛法清静法脉延续不断,莲花生大士,佛母移喜措嘉与弟子们,足迹遍及了西藏各地,把许多经典、修法仪轨、法器等收藏在雪山、、神石、虚空、香巴拉净土、龙宫甚至后人的心灵中,待机缘成熟时由被授记的掘藏师发掘出来,这就是宁玛派“伏藏”宝典的来源。
“北藏”修部以修持北传伏藏为主,兼修白玛列哲哉、甲相崇、强达扎西度杰等掘藏师的伏藏。主要法本有《直指普贤心意》、《心意如虚空法》、《本净自生自显》、《忿怒黑噜嘎自生自显》、《寿命成就三身明集》、《事业上师法要》、《母续心要三义》等,另有许多诛法法本以及医药法本的伏藏,约有几百余种。第五世达赖喇嘛接受了北藏的全部教法,在其密传中,他自己提到:“北藏是最值得信赖的伏藏教法。”同时,他也说:“曾经于净相中亲自从扎西多吉(三世仁增千波法王的父亲,北藏的传承者。)那里领受到其他的不共伏藏教授。”
“北藏”传承之远者经典传承自成一派,伏藏部中主修“北藏”法脉,“北藏”是由历代仁增千波法王、白玛列哲哉、甲相崇、扎西多吉所掘出的伏藏为法本;甚深净境传承部中以专修五世达赖喇嘛及五世仁增千波法王等的净相密法。法脉经由法王历代的转世以及无数亲传弟子、再传弟子弘传着。【古塔风情】苏州北寺塔 江南第一古塔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北塔报恩寺,是苏州历史最悠久的寺院,距今已有1700多年。始建于三国赤乌年间(238—251年),据史志记载,乃孙权为乳母陈氏所建,始称通玄寺。唐初改称开元寺,后易名为报恩寺。北寺塔是中国楼阁式佛塔,
导读:北塔报恩寺,是苏州历史最悠久的寺院,距今已有1700多年。始建于三国赤乌年间(238&251年),据史志记载,乃孙权为乳母陈氏所建,始称通玄寺。唐初改称开元寺,后易名为报恩寺。北寺塔是中国楼阁式佛塔,塔八面九层,规模宏大,重檐复宇,占地1.3亩,塔高76米,为江南第一古塔。塔内设置木梯,人们循级而上,可俯瞰苏州古城全貌。北寺塔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来自网络/北寺塔)
观光指数:★★★
推荐等级:★★★
北寺塔东侧是明万历四十年重建的楠木观音殿,为苏州现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建筑。观音殿南面建长廊,陈列着目前国内最大的巨型漆雕《盛世滋生图》,也称《姑苏繁华图》。该图全长32米,高2米,再现了清代&乾隆盛世&苏州的繁华。塔后碑亭中置有罕见的元代石雕艺术品张士诚记功碑,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图片来自网络)
苏州报恩寺塔重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八角九层,砖身木檐,是南宋平江(即今苏州)城内重要一景,在《平江图》碑中已经刻出,现称北寺塔,仍是苏州城主要大街的重要对景。
(图片来自网络)
报恩寺塔内部为双层套筒,八角塔心内各层都有方形塔心室,木梯设在双层套筒之间的回廊中;各层有平座栏杆,底层有副阶(围绕塔身的一圈廊道)。这些,都与山西释迦塔相仿。但副阶屋檐与第一层塔身的屋檐是一坡而下,没有重檐。与释迦塔不同。砖砌塔身每面分三间,正中一间设门。木结构部分曾经清光绪年间重修,檐角高耸,又在平座上加了许多擎檐柱,已部分改变了原样。副阶柱间连接有墙,平面直径30米,与释迦塔相近;塔全高达76米,比释迦塔高出将近9米。全塔虽尺度巨大,但层数比释迦塔多出4层,比例也比释迦塔高细,加上檐角高举,在宏伟中也蕴含着秀逸的风韵,仍体现了江南建筑艺术风格。
日,报恩寺塔作为宋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景点全攻略
苏州北塔报恩寺成人票(北寺塔):市场价:25元。
苏州北塔报恩寺儿童票(北寺塔):市场价:13元。
苏州北塔报恩寺老年票(北寺塔):市场价:13元。
苏州北塔报恩寺学生票(北寺塔):市场价:13元。
景点地址:江苏省苏州市人民路1918号。
营业时间:07:45&17:30 售票时间:07:45&17:00。
公交:公交游1、2、4线,1路、313路(原3路)、8路、502路(原20路)、38路、101路、102路、103路可达。
1、沿苏州北枢纽行驶1.6公里,朝苏州/S227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沪宁高速苏州东互通2) 沿沪宁高速苏州东互通行驶,朝苏州/G312/苏州国际博览中心方向,稍向右转3) 继续沿沪宁高速苏州东互通行驶,直行进入S227 4) 沿S227行驶,在上高路大桥朝苏站路/火车站/虎丘方向,稍向右转进入上高路5) 沿上高路行驶,右转进入苏站东路6) 沿苏站东路行驶1.4公里,在光华桥左转进入齐门外大街7) 沿齐门外大街行驶,直行进入齐门路8) 沿齐门路行驶,在跨塘桥右转,直行进入西北街9) 沿西北街行驶,在香花桥右转进入人民路10) 沿人民路行驶,过右侧的报恩寺塔,到达终点(在道路右侧)。
相关新闻: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21 15:54
04/21 15:54
04/21 15:54
04/21 15:54
04/21 15:54
07/10 13:31
07/10 13:31
07/10 13:31
07/10 13:31
07/10 13:31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6:02
01/16 16:02
01/16 16:02
01/16 16:02
01/16 16:02
播放数:1133929
播放数:4135875
播放数:2845975
播放数:535774寺院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sì yuàn]
寺院:读音sìyuàn;英文名temple;monastery;指供奉佛菩萨的庙宇场所,有时也指其他宗教的修道院。但一般是指佛教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寺院是出家人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是佛教信徒顶礼膜拜的地方,也是出家僧众修行的所在,后来逐步发展为具有多种综合功能的建筑群。
寺院:读音sìyuàn;英文名[temple;monastery];指供奉佛菩萨的庙宇场所,有时也指其他宗教的。但一般是指佛教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
寺院是出家人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是佛教信徒顶礼膜拜的地方,也是出家僧众修行的所在,后来逐步发展为具有多种综合功能的建筑群。
寺院最早起源于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在印度佛陀时代,最初称寺院为“精舍”,例如设于中印度的竹林精舍与舍的只园精舍,便是佛教最早的寺院;由于当时精舍大都建筑在都城郊外幽静的林地,故又称“”,意即寂静之处;又称“伽蓝”,意指僧众所居的园林。
寺院在中国就是佛教传教的场所,是外来文化。佛教大约在汉代传入中国。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中国便有了寺院这种建筑,有记载的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是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以东12公里处的千年古刹----白马寺。史载,佛教于公元67年传入中国
,是佛教传入中国后营建的第一座寺院。相传,当年著名的佛教学者摩腾、是用白马驮着佛经、佛像来到中国的,所以这座寺院便取名为“白马寺”。(右图即为白马寺)宋代以后,汉传佛教寺院的建筑平面逐步模式化,形成了“”。即:佛寺通常坐北朝南,沿山门南北中轴线,
保持一定的距离
修建若干殿堂,殿堂建筑大致按以下顺序排列:山门殿――弥勒佛殿――大雄宝殿――本寺主供佛殿――法堂――藏经楼(阁)。
配殿和附属设施是分布在中轴线东西两侧对称建造的次要建筑,通常由钟楼(东)、(西)、(东)、(西),以及客堂、禅房、、寝堂、浴堂、寮房、西净(卫生间)、放生池等组成。寝堂等生活设施按内(出家人)东外(居士、施主)西的原则安排。这样,寺院就成了一组规模宏大而排列有序的建筑群。[1]
寺院起源传说
寺庙是建筑之一。起源于印度的寺庙建筑,从北魏开始在中国兴盛起来。这些建筑记载了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宗教的兴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寺庙建筑起源于印度。中国在南北朝时代大规模兴建寺庙成风,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首都洛阳内外有一千多座寺庙。唐朝诗人的《江南春》待中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见南朝寺庙之多。
寺院思想观念
寺院宇宙观
中国寺庙建筑则恰好相反,它有意将内外空间模糊化,讲究室内室外空间的相互转化。殿堂、门窗、亭榭、游廊均开放侧面,形成一种亦虚亦实、亦动亦滞的灵活的通透效果,所蕴涵的空间意识模糊变幻,这与中国天人合一、阴阳转化的宇宙观有深层联系。
“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空间与时间的无限,即为宇宙。“宇”字本意为房檐,无限之宇,当然则以天地为庐。这个宇宙观,把天地拉近人心,人与自然融合相亲。“以天地为庐”的观念古已有之,“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易·乾卦·文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乐记·乐论篇》)、“以类合之,天人一也”(董仲舒《春秋繁露》),天地人乃一大调和,那么艺术———“乐”,就应该体现这一调和。
所以,中国寺庙建筑群才会有那么多的室外空间,它并不把自然排斥在外,而是要纳入其中,“深山藏古寺”,讲究内敛含蓄。主动将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实际上是另一方式的自我肯定:寺既藏于深山,也就成了深山的一部分。“托体同山阿”,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正是天人合一的体现,这就是中国的寺庙常选址于名山幽故。
寺院入世精神
理智的入世精神
时间绵延流动的绘画美,以理智的入世精神排斥了非理性的迷狂
中国佛寺不论规模地点,其建筑布局是有一定规律的:平面方形,以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本寺主供菩萨殿———法堂———藏经楼这条南北纵深轴线来组织空间,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沿着这条中轴线,前后建筑起承转合,宛若一曲前呼后应、气韵生动的乐章。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萧默认为,欧洲的教堂建筑是属于雕刻式的。它的出发点是面,具有强烈的体积感,它借助于墙和屋顶,造成一个自足的空间,以不凡的形象傲视自然。雕塑呈现出一种时间的静止状态,在这种静谧之中,神的力量愈发穿透时空。
而中国寺庙建筑则是绘画式的。中国画里的殿台亭阁、山川池径,都是用粗细浓淡长短不同的线条来表现的。中国寺庙建筑的出发点也是线,柱、梁、额、椽、拱等,宏观来看都是一种线,这些线条交织网罗,便构成了图画。这里,每一处建筑个体都不是独立自在之物,就像中国画中任何一条单独的线,离开了全画就没有了生命力。所以,大雄宝殿只有在配殿与山林的烘托下,才显得既典雅庄重又富有深幽意境。
中国寺庙的建筑之美就响应在群山、松柏、流水、殿落与亭廊的相互呼应之间,含蓄温蕴,展示出组合变幻所赋予的和谐、宁静及韵味。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指出,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与山水画“可游”“可居”理论是一致的,它不在意强烈的刺激或认识,而是展现能供游览的生活场所。它不像欧洲大教堂那样,人突然一下被扔进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中,感到渺小恐惧而祈求上帝的保护。中国寺庙建筑这种平面铺开的有机群体,实际上是在把空间意识转换为,当人慢慢游历在一个复杂楼阁的不断进程之时,他感受到的是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西方那种瞬间直观把握的巨大空间感受,在这里变成了时间绵延流动的美,以理智的入世精神排斥了非理性的迷狂。
寺院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人神同在
神的居所与人的居所一致,旨在表明乐土就在现世,天人合一,人神同在
指出,欧洲中世纪是一个漫长的宗教长夜,君主制屈居于之下始终不能茁壮成长,教会成了社会的中心,“君王施权于泥土,教士施权于,灵魂的价值超过泥土有多大,教士的价值即超过君王有多大”(《中世纪教会史》)。因此,国家才会如此不计工本地去营造富丽堂皇的教堂,那些著名的教堂往往耗时上百年才能建成。
在,相对于君权而言,神权基本始终没有占据上风,这在中国寺庙建筑上亦得以体现。“子不语怪力乱神”、“”,重视实用理性的孔门儒学对鬼神采取了清醒的态度,以“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来提醒积极的现世关怀。历代有作为的皇帝对于宗教也莫不从实用出发,佛的因果轮回、道的清静无为都是可以利用的,一旦宗教和皇权产生矛盾,就坚决限制,历史上、北周武帝、、后周世宗四位皇帝就曾经下令灭佛。因此,中国的佛寺竞相博得皇帝的恩宠,无不以获得御赐的匾额为幸。
中国始终没有产生像印度教的梵天、湿婆之类神秘恐怖的观念和信仰。佛国并非超然物外,渺不可寻,而是一切普通善行的必然报答,是辛苦恣睢的生命历程之后的自然归宿。所以净土信仰在中国大行其道,净土宗认为只要一心念佛,百年后便可顺利得到佛的接引。禅宗的出现更是表明了信仰与生活完全可以统一起来:不需要一切繁琐的教义仪式,不必出家不必苦修也可成佛,并且,成佛也就是不成佛,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种超脱的境界,也就是成佛。
中国的寺观是以平民难得一见的宫殿为蓝本来建造的,这既显示了佛的尊贵,又形象化展现了佛国的富饶安乐。如建筑学家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十论》所言,神的居所规格是由皇帝来规定的。例如:屋顶的最高规格庑殿顶,是为皇宫主殿及佛殿专用;斗拱只许皇宫、寺观和王府使用;黄琉璃瓦只有宫殿及佛殿可用,而王府及菩萨殿只能用绿。可见诸神受到皇帝颇高的礼待,但他们并不能凌驾于皇威之上,其规格在都城没有超过皇宫,在郡县没有超过王府和衙署。从另一个角度理解,神的居所与人的居所一致,其实旨表明乐土就在现世,在人间,天人合一,人神同在。
总之,一个民族特定的心态与其所处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欧洲教堂建筑注重表现人心中的宗教狂热,并把它具化为实在的视觉形象,而中国的寺庙建筑则受儒教实用理性的影响,重在再现人们内心世界的宁静与平安。
寺院功能作用
寺院不仅具有弘法利生的传统佛教的重大作用,还至少具备如下七个方面的功能:
一、传法教育的功能。
二、庄严国土、美化环境的功能。
三、维护生态平衡的功能。
四、接引信徒实践佛陀教诲的功能。
五、保存传统文化的功能。
六、抚慰人心、稳定社会的功能。
七、旅游观光胜地。
寺院别称分类
寺院有别称有:伽蓝、兰若、精舍、丛林、宝刹等,各有自己的意思。
印度的寺院,原有两种:一种叫作僧伽蓝摩。,义为众;蓝摩,义为园,意谓大众共住的园林。僧伽蓝摩,略称为伽蓝,一般都是国王或大富长者施舍,以供各处僧侣居住的。
一种叫作阿兰若,义为空闲处,就是在村外空隙的地方,或独自一人,或二、三人共造小房以为居住,清静修道之所。或不造房屋,只止息在大树之下,也可以叫作。阿兰若,简称为兰若。
佛陀时代的比丘除了三衣钵具之外不许有别的财产。因此僧伽蓝是从任何地方来的比丘都可居住的场所,所以称为十方僧物。
比丘自建的阿兰若,假如本人远游之后,就等于弃舍,任何比丘都可以迁入居住。
精舍:意为修行精进者的居舍,并非精致的小房子的意思。
丛林:僧伽蓝摩本意就是丛林。《大智度论》卷三说:多比丘一处和合,是名僧伽。譬如大树丛聚,是名为林。僧聚处得名丛林。
宝刹:刹意为土田、国土,佛教用宝刹代指寺院是庄严的地方。
寺院建筑艺术
从北魏开始,寺院建筑在中国兴盛起来,但是,印度神庙和佛寺建筑的模式并没有被接受。寺,在中国原来就是官署的名称。相传中国第一座古寺,东汉十年所建的白马寺,就是用接待外国宾客的官署枣改建的。中国人从一开始就把佛寺与官府、宅邱、混同起来。这是因为在建筑格局上,支配中国人的是根深蒂固的阴阳宇宙观和崇尚对称、秩序、稳定的审美心理,在这种文化一心理的指导下,必然会产生一个建筑模式,而模式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不仅宫殿官邸如是,词堂民居如是,寺院道观也如是。所以中国佛寺一开始就融合了固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柯庙,依然是平面方形,对称稳重,南北中轴线布局,构成整饬严谨,气势磅礴的建筑群体。
隋唐以前的佛寺,一般在寺前或宅院中心造塔。当时的寺院习称“”,礼拜塔中舍利是当时信徒巡礼的主要内容。庙前有廊庑围绕,正中院庭的前后有殿堂,房院为僧房。隋唐以后,造巨像成风,佛殿普遍代替佛塔,佛塔渐渐被挤出寺院,或另辟塔院,或置于寺前后或两侧。
禅宗兴起后,提倡“伽蓝七殿”制。七堂为佛殿、法堂、僧堂、库房、山门、西净、浴室。较大的寺院还有讲堂、经堂、禅堂、塔、钟楼、鼓楼等建筑。明代以后,伽蓝制度已有定式,殿堂塑像也大抵一致。佛寺殿堂的配置大致是,以南北为中轴线,自南往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再后是藏经楼。则有伽蓝殿、祖师殿、、药师殿等。寺院的东侧为僧人生活区,包括僧房、香积厨、斋堂、茶堂、职事堂(库房)等。西侧主要是云会堂(禅堂),以容四海云游僧人而名。
山门一般有三个,象征“”,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山门常盖成殿堂式,殿内左右分塑二金刚力士,守护佛法。山门而后的天王殿,中供大肚弥勒,弥勒是的继承人,称为“未来佛”。弥勒像的左右分裂四大天王像,掌管东西南北四大部洲的山河大地,又称为“四大金刚”。弥勒像的背后是护法神韦驮天尊。
大雄殿供奉主尊释迦牟尼像。供一尊佛,或释迦佛或毗卢佛或接引佛,
有的供三尊佛,或(中释迦佛、左东方药师琉璃光佛、右阿弥陀佛)或三身佛(法身、报身、身)。主尊两侧,常有左右胁侍,即老“迦叶”、少“阿难”,或塑文殊、普贤两菩萨。殿内东西两侧面,多塑十八罗汉像或二十诸天。佛去背后多塑一堂“”。
法堂是演说佛法、皈戒集会之处,是寺中仅次于大殿的主要建筑。
最后是藏经楼,珍藏佛经的地方。
大雄宝殿两旁的东西配殿,西为伽蓝殿,供像三尊,中,左陀太子,右给孤独长者。两侧常供十八位伽蓝神。东为祖师殿,多供奉达摩或当寺开山祖师。
其它尚有库房、客房、厨房、浴室等等,分布四周。
此外,园林式建筑格局的佛寺也较普遍。以寺为主,或包以园林,或附缀园林,或穿插园林。与寺庙均衡、对称、封闭相反,园林的配置则追摹自然,灵活多变,园林中水涧溪流,似源头无尽;曲径通幽,柳暗花明,似境界无穷。这两种相反的艺术格局构成了中国寺院既有典雅庄重的庙堂气氛,又有自然情趣、意境层深的欣赏。如苏州的灵岩寺、杭州的灵隐寺、夫台山国清寺、广东曲江南华寺、湖南衡山祝圣寺、湖北当阳玉泉寺、等等,都属于此类格局。
寺院艺术处理
中国的寺院建筑样式与宫殿相似,更多地融会了建筑的美学特征,在时间进程和空间的形式上都具有共同的特征:屋顶的形状和装饰占重要地位,屋顶的曲线和微翘的飞檐呈现着向上、向外的张力。配以宽厚的正身、廓大的,主次分明,升降有致,加上严谨对称的结构布局使整个建筑群显得庄严浑厚,行观其间,不难体验到强烈的节奏感和鲜明的流动美。
基座,分为普通基座与高级基座;以显示建筑寺庙的等级和风格。普通基座一般用在天王殿,随着院落的进深,基座逐渐升高。大雄宝殿的基座,人们常称为,须弥是佛教中“位于世界中心的最高之山”,把大雄宝殿置于须弥座上,借助于台基的地势,周围建筑群体的烘托,以显示佛殿的宏伟庄严。
开间,平面组合中的佛寺院落大多数开间都是单数,这也是中国古代以单数为吉祥。开间越多,等级越高,如大雄宝殿用九、五开间,以象征“帝王之尊”。其余大殿一般为三间。间的纵深为进深,开间与进深形成一定的比例关系,使整体建筑取得和谐统一的效果。
屋顶,寺院建筑的体身部分,体型都显得庞大笨拙,但在屋顶上却利用木结构的特点把屋顶做成曲面形。寺院屋顶造型有底殿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等,庑殿、歇山屋顶又有单据和重檐两种。
飞檐,又使屋顶上独具风韵,那弯曲的屋面,向外和向上探伸起翘的屋角,使十分庞大高耸的屋顶显得格外生动而轻巧,除了屋面是凹曲外,屋檐、屋角和屋顶的飞脊都是弯曲的,彼此相形相映,构成中国古典别具一格的屋顶造型。琉璃瓦饰,建筑屋顶的正脊、垂脊、檐角上置有多种琉璃瓦饰,如正脊与垂脊相交处的大吻,因它有张牙舞爪欲将正脊吞下之势,故又称“吞脊兽”。大吻产生于汉代,称鸱尾。最早的鸱尾呈鱼尾形,鸱是大海中的,佛经上说它是雨神的座物,能灭火,故造鱼形以厌胜。
檐角上常排列一队有趣的小兽,小兽的大小多少视寺庙宫殿的等级而定。最高等级共有十个,其顺序是:由一个骑凤的仙人领头,后为龙凤、、天马、、狡猊、、懈豸、、。这些排列的小兽,或象征吉祥安定,能灭火消灾,或是正义公道的化身,能剪除邪恶。这些造型精美,神态各异的小兽,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使本来极无趣笨拙的实际部分;成为整个建筑物美丽的冠冕”(梁思成语)。
寺院建筑布局
一般以塔为主体的寺院:自汉代佛教传入中国开始出现的这种寺院布局,一直流传到公元10世纪以后的一些辽代寺院,例如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的山西佛宫寺,便是以释迦塔为主体的寺院,塔内塑佛像,塔后建佛殿。建于辽重熙十八年(1049年)的内蒙古庆州,虽现仅存一塔,当年也是一座寺院,塔后有佛殿。建于辽清宁三年(1057年)的大广济寺,以一座砖塔为寺院主体,塔的前后均有殿宇。另据《全辽文》卷十所载,大在九间佛殿与法堂之间添建了一座木塔,说明当时在辽代统治区更能接受以塔为主体的早期佛寺之模式。
以阁为主体,阁在前,殿在后:这类寺院可以蓟县为代表。该寺建于辽统和二年(984年),但独乐寺的辽代建筑只存山门、。辽代佛寺原貌如何,不得而知,幸好辽代也属此类寺院。据金、元碑记等文献资料,辽代的奉国寺有七佛殿九间,后法堂、正观音阁、东三乘阁、西弥陀阁,四圣贤洞一百二十间(即围廊),伽蓝堂一座,前山门五间以及斋堂、僧房、方丈、厨房等。对照寺址现状,可知其原在山门内有观音阁,阁后为七佛殿、后法堂。
前殿后阁:将高阁放在殿后的布局见于宋代寺院,例如河北正定隆兴寺。寺院中轴线上的建筑有山门、大觉六师殿、、大悲阁及阁前的转轮殿和慈氏阁及阁后建筑。该寺始建于隋,北宋初重建寺内主要建筑大悲阁(现已非原物),并于其北拆却九间讲堂。现存寺内主要佛殿建筑摩尼殿,建于宋皇四年(1052年),慈氏阁、转轮藏也皆为宋代建筑,而大觉六师殿原建于元丰年间(年),后遭毁,山门建于金代(年)。整个寺院纵深展开,殿宇重重,高潮迭起。院落空间时宽时窄,随建筑错落而变幻。与周围的转轮藏、慈氏阁所形成的空间,成为整组寺院建筑群的高潮,具极强的感染力。类似的例子还有东京大相国寺,也是寺院最后为资圣阁,并且有文殊、普贤两阁在前,与其形成三阁对峙局面。
以佛殿为主体,殿前置两阁:这类寺院可以山西大同为代表。善化寺中轴线的建筑有山门、三圣殿、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坐落在高台之上,前左有,前右有普贤阁,以及周围回廊。文殊阁及回廊现已无存,但寺院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左右对称的布局仍清晰可见。始建于辽的山西大同也采用过这类布局,据金大定二年(1162年)《重修薄伽教藏记》记载,华严寺在眷三年“仍其旧址而时建九间、五间之殿;又构慈氏、观音降魔之阁,及会经、钟楼、山门、朵殿”。另据《大同县志》卷五所称,华严寺“旧有南北阁”。这些记载均可证明华严寺曾采用“两阁夹一殿”的建筑形式。在辽南京大昊天寺也是“中广殿而崛起……傍层楼而对峙”的格局,因此这种布局是辽代寺院的典型形式。
七堂伽蓝式:据《安斋随笔》后编十四所载,禅宗佛寺有七堂。南宋时期,五山十刹为代表的禅宗寺院,多受七堂伽蓝制的影响。日本京都东福寺所藏《大宋诸山图》大约绘于南宋淳 七年至宝 四年(年),记载了南宋时期灵隐寺、天童寺、的平面草图,从这几张图可知当时禅宗寺院布局的一些特点。这几座寺院都以一组沿中轴线布置的建筑群为主体,两侧布置若干附属建筑。例如灵隐寺中轴线上的建筑有山门、佛殿、卢舍那殿、法堂、前方丈、方丈、坐禅室等,而在佛殿的东西两侧出现了库院与僧堂,正是所谓“山门朝佛殿,库院对僧堂”的格局。天童寺、万年寺也都在中轴线上设有山门、佛殿、法堂、方丈,而佛殿两侧是僧堂对库院。这可算是南宋禅宗寺院的典型格局。中轴线上的建筑主要是性建筑,中轴两侧则更多的是僧人日常活动的建筑。本来僧舍散处在主体建筑之外,而这时建起僧堂,置于佛殿近旁,并与库院相对,提高了僧堂在建筑群中的地位。
寺院建筑特色
寺庙建筑中的特色----铜建筑
在中国寺庙建筑群中,从古至今有着很多铜建筑。追溯历史就会发现:
太和宫在云南昆明市郊鸣凤山上铜瓦寺内,为在铜瓦殿迁走后于康熙十年(1671年)在原址上补建。殿呈方形,殿内有神像、匾额、、墙隔等,这些均为铜铸。铜殿 在山西五台山显通寺内,殿内供一尊铜铸大佛和万尊小佛。此殿为中国现存最大的一座铜建筑。殿前有一对铜塔,属覆钵、亭阁、楼阁等三种形式相结合的塔。铜殿 坐落在湖北武当山主峰天柱峰顶端,为明永乐四十四年(1446年)建。金殿为铜铸鎏金,仿木构建筑。铜殿 此殿原在云南昆明市郊鸣凤山铜瓦寺内,崇祯十年(1637年)移建到上。位于北京颐和园万寿山西坡,建于清二十年(1755年),仿木结构,通体呈蟹青色,坐落在须弥座上。铜亭 在山东泰山后院东侧,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建于泰山顶,亭体为铜铸件,仿木结构。峨眉华严铜塔 位于四川峨眉山麓内,是一座覆钵式与楼阁式相结合的塔,建于明万历年间,塔身满布浮雕,佛像、人物、狮、象等均突出于壁面,雕饰之富丽,在大型金属建筑中首屈一指。
更是涌现出大量的颇具特色的寺庙铜建筑:一人独创。
中国当代十大铜建筑是朱炳仁大师在铜建筑领域的代表之作,因而被誉为“中国铜雕建筑之父”。朱炳仁大师以铜金属作为语言,悉心演绎中国当代十大铜建筑,雄奇瑰丽,意韵非凡。
十大铜建筑融汇建筑与文化、传统与未来、科技与艺术、中国与世界,尤其注重建筑气质与城市气质的浑然一体,实现对城市本土精神的完美解答与承接,为城市留鉴。同时更使“”成为中国建筑装饰领域的一枚奇葩。
寺院著名铜建筑
中国第一高阿弥陀佛铜像 (也是世界上最高铜质佛像) ,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温泉镇的庐山山麓,是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东林寺)的标志,是世界上最高的阿弥陀佛铜像。东林大佛项目总投资约10亿元,动用48公斤黄金为大佛镀金。2013年5月,世界上最高的阿弥陀佛铜像东林大佛建成。2013年8月举行盛大开光大典。
中国第一座铜塔 :高42米,建于桂林市中心景区,创造了三项世界之最:中国第一座铜塔、中国第一座最高的铜质大型工艺美术建筑物、中国第一座最高的水中之塔。
中国最大的铜建筑群 :朱炳仁建成高26米、总面积1614平方米的金顶及铜殿各一座,以及“铜亭”一座,是峨眉山精华所在,也是保护和恢复的经典之作。
中国最大台基面积的铜殿 钱王祠铜献殿:坐落在钱王祠中,高8.4米,殿长宽各为4米,台基长宽各为10米,计100平方米。该铜殿精巧、古朴,成为钱王祠的整个建筑群的兴奋点。
中国第一对铜画舫 西湖铜船:“龙吟”和“凤鸣”铜画舫,分别以乾隆传说和王母赠明珠传说为基调进行设计。两艘船各长16.5米,总宽4米,分别可载客35人。
中国第一座用青铜装饰的大桥 绍兴铜桥:朱炳仁怀着对故乡的深情,精心创作绍兴铜桥。大桥古朴雄浑,总用铜量达25吨,成为文化内涵丰富的旅游新景。
中国第一高塔 天宁寺宝塔:宝塔采用唐宋楼阁式的风格,高153.79米,以祥瑞为根本,为天宁塔创制铭文瓦及铭文,每层分别设“天”、“宁”、“人”、“地”主题,突现盛巨造塔的历史文化内涵。
海峡两岸大型建筑艺术的首次合作 台湾金坛祖师庙:台湾金坛祖师庙为高46.4米、面积2785平方米的钢构铜建筑,以祖国传统古建筑精华——为蓝本,气势宏大、精美绝伦。
气势恢宏 美轮美奂 武汉大剧院大型铜幕墙:为中国第八届艺术节主会场,9000平方米铜雕幕墙,设计精美的图案及精湛的工艺在现代建筑上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铜艺术气势。
寺院佛教寺庙
时间绵延流动的绘画美,以理智的入世精神排斥了非理性的迷狂。中国古代寺庙的布局大多是正面中路为山门,山门内左右分别为钟楼、鼓楼,正面是天王殿,殿内有四大金刚塑像,后面依次为大雄宝殿和藏经楼,僧房、斋堂则分列正中路左右两侧。大雄宝殿是佛寺中最重要、最庞大的建筑,“大雄”即为佛祖。隋唐以前的佛寺,一般在寺前或宅院中心造塔,隋唐以后,佛殿普遍代替了佛塔,寺庙内大都另辟塔院
中国古人在建筑格局上有很深的阴阳宇宙观和崇尚对称、秩序、稳定的审美心理。因此中国佛寺融合了中国特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功能,仍然是平面方形、南北中轴线布局、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的建筑群体。此外,园林式建筑格局的佛寺在中国也较普遍。这两种艺术格局使中国寺院既有典雅庄重的庙堂气氛,又极富自然情趣,且意境深远。
寺院藏式寺院
藏式寺院建筑特征
:金顶是藏地寺院建筑主要殿堂的标志,它采取梁架式结构,檐四周饰有斗拱,内部
立柱支承长额,其上构成梁架,用横梁柱托檩,构成金顶的坡度。
门窗:藏族民居的门窗多为长方形,较内地门窗用材小,窗上设小窗户为可开启部分,这种方法能适应藏族地区高寒气候特点,可以防风沙。藏族人民有以黑色为尊贵的习俗,所以门窗靠外墙处都涂成梯形上小下大黑框,突出墙面。考究的住宅和寺院常在土上掺加黑烟、清油和酥油等磨光,使门窗框增加光泽。门窗上的端檐口,有多层小椽逐层挑出,承托小檐口,上为石板或阿噶土面层,有防水及保护墙面、遮阳的作用,也有很好的装饰效果,在西藏的城市住宅和寺院大门经常成为装饰重点,门框刻有细致的边连续三角形几何图案或卷草、彩画等。
梁柱:梁柱是藏式建筑中室内装饰的重要部位。柱为木柱,一般无柱础,呈正方形、圆形、八角形以及 “ 亚 ” 字形。寺院和居民中经堂的柱头、柱身常装饰着各种花饰雕镂或彩画,主要图案有覆莲、仰莲、卷草、云纹、火焰及宝轮等等,富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梁上常施彩画,梁头、雀替则多用高肉木雕或镂空木雕花饰,涂重彩、色彩艳丽、浑厚,与室内木柱等连成整体,有一定的艺术效果。
鎏金技术:藏族的鎏金技术是驰名国内外的特种工艺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著名的和布达拉宫以及藏族广大地区寺院的金顶,各种鎏金饰物,如宝塔、倒钟、宝轮、金盘、金鹿、覆莲、金幢经幡、套兽等,在阳光下光彩夺目,相当具有特色。
彩画、:藏族彩画技术运用较广。一类多用于内装修木部,如额枋、柱头、柱身、雀替、椽头、椽枋以及门窗棂和经堂、佛殿、主居室、会客室等天棚线脚等;一类用于壁画上,讲究者常常采用沥粉贴金,位置多见于殿内或灵堂内,以及天井院落两侧或殿前回廊的壁上。
藏族的壁画、彩画,绝大部分为宗教内容题材。常见的有释迦牟尼佛和黄教始祖传记、故事画,历代藏王、大师的肖像,、以及礼佛图等;图案如:西蕃莲、、、和八吉祥(、宝伞、双鱼、宝瓶、宝花、、胜利幢、法轮)等。它一方面受到和印度犍陀罗、波斯等文化风格影响,结合本民族图腾和苯教的图案发展而成;另一方面又深受汉式绘画风格的影响。
彩画、壁画技术主要关键在于调色和配色,一般是采用矿物颜料,经久不褪色。它将各种色粉,用石臼擂齑粉,使用时加进水及胶,绘成后上光油。彩画常配合着建筑色彩运用,由于气候寒冷和和民族的性格热情奔放,所以彩画主要色彩喜欢暖调,如、深红、金黄、橘黄等为底色;衬托以冷调,如青、绿为主色的各种纹样,与内地唐、宋时期建筑色调较接近。彩画纹样侧柱头、额枋多用连续十字形、万字形等几何图案,西蕃莲(覆莲、仰莲等)、如意云纹、火焰纹、宝相花、缠枝卷叶、石榴花,亦有彩的梵文 “” 、法轮宝珠等彩饰。在平板枋、阑额藻头上常作云头彩画“三层方头披肩”、“箍腰佛珠”、“瓣莲”、“带花圈子”等。彩画采用浅色叠晕、沥粉金线勾线,重点缀有橙、红、黄、金白色,色彩重点突出。本椽子用群青、重绘色彩。柱廊为深红色间以浅色或金、白线条垂直划分柱身,有纤细而华丽感,门窗外框一般皆为黑色,特殊寺院、宫殿、住宅采用雕花、彩画。
寺院代表寺院
寺院洛阳白马寺
始建于汉朝的河南洛阳白马寺,是中国官方最早营建的佛寺。寺院呈长方形,占地约4万平方米。白马寺的兴建,有力地促进了佛教在中国及东亚、东南亚地区的发展。因此,白马寺至今仍是许多国家佛教徒朝拜的圣地。
白马寺是中国官方营建的最早的佛寺,是汉明帝在洛阳按照佛教的要求和传统式样建造的。白马寺建成后,佛教在中国’的势力大大发展起来,对人们的思想和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后,佛教又从中国传播到越南、朝鲜和日本等国,对中外文化起了推动作用。所以,白马寺被称为佛教的“祖庭”。
白马寺位于洛阳市城东9公里的地方。北靠,南望洛水,绿树红墙,苍松翠柏,显得十分肃穆。白马寺占地面积大约4万平方米,是一个长方形的院落,院内主要有天王殿、大雄殿、千佛殿、观音阁、毗卢阁等。其中最主要的殿堂是大雄殿。白马寺不仅为中外旅游者游览、观赏,而且也是许多国家的佛教徒朝拜的圣地。
寺院庐山东林寺
东林寺,位于江西省市庐山西麓,北距九江市16公里,东距庐山 50公里。因处于以东,故名东林寺。
东林寺建于东晋大元九年 (384年),为庐山上历史悠久的寺院之一。东林寺是佛教(又称莲宗)的发源地,也被日本佛教净土宗和视为祖庭。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著名佛教道场、江西省三大国际交流道场之一。东林寺自建造以来,至2014年已有1600多年历史,沧桑历尽,屡废屡兴。其中东林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立式阿弥陀佛铜像。[2]
寺院恒山悬空寺
值得一提的还有山西省境内悬空寺,这是一座凌空架起的寺院,表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智慧和技巧。上靠危岩,下临深谷,造型独特,是极为罕见的建筑。悬空寺位于城南3.5公里处的金龙峡谷西侧绝壁的山腰上,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建于悬崖上的木构建筑。始建于北魏时期,唐、金、明、清历代均有修葺。整个建筑面对恒山,背依翠屏,壁岩无阶,高楼仰止,是北岳恒山第一奇观。
寺院五台山佛教建筑
山西省的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五台山上的佛教建筑非常多,保存至今的就有58处。其中南禅寺和比较著名。南禅寺面积不大,南北长60米,东西宽51.3米。它建于唐代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是中国现在保存下来的一座最早的木结构寺院建筑。佛光寺建于唐代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因为寺内有“四绝”:塑像、壁画、墨迹和建筑,被称为“世间的瑰宝”。佛光寺在建筑上荟萃了中国各个时期的建筑形式。这座寺院建筑在半山腰,上下共三个院落,各个院落都有殿、堂、房、舍等各种建筑。佛光寺外形朴实,比如寺庙的柱于、斗拱、门窗、墙壁等没有什么花花绿绿的色彩,一律涂成土红色。
寺院喇嘛教建筑风格
是中国佛教的一派,喇嘛教寺庙建筑的特点是佛殿大、经堂高,建筑多依山势而筑。承德避暑山庄的“”也是大型喇嘛建筑,依山傍水,峥嵘起伏,景色壮丽幽雅。
是北京城内最大的喇嘛教寺庙,建筑规模十分宏大。前半部布局疏朗开阔,琉璃牌坊高耸于全宫的最南端,牌坊北为一条退道,直达昭泰门。昭泰门以北建筑密布。主要有天王殿、雍和宫(正殿)、永佑殿、万福阁等。万福阁为全官最高大的建筑物,形体雄伟,造型独特,殿内供有18米高的大佛。
藏族的寺庙建筑以土木石结构相结合,以木结构为主。大经堂为三层建筑,墙体用块石砌成,厚而窗子小,给人非常浑厚稳定的感觉。由于寺院一般都依傍坡台而建,所以建筑物显得很高大。底层用朱红色棱柱,柱头部分雕刻立体图案,上面托着粗大替木。在墙体上方,多用棕红色的饰带,上面缀上鎏金淤铜镜等装饰物。房檐四周竖有镀金金幢,上有,房顶正面中间是金法轮,两面为护法兽。
位于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是典型的喇嘛教寺庙建筑。始建于唐代的布达拉宫经历代修缮增建,形成庞大的建筑群。整个依山势叠砌,辉煌壮观,其建筑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内有殿堂20多个,正殿供奉着珍贵的12岁时等身镀金铜像。具有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也吸取了尼泊尔和印度的建筑艺术特色。
总之,中国寺庙建筑全国各地比比皆是,不论是建筑规模,还是建筑艺术都是被中外旅游者所称绝的。
寺院重点寺院
全国重点寺院名单
广济寺,相传创建于金代。现为中国佛教协会所在地。
法源寺,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修建。北京市内现存最古名刹。现为中国佛学院、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所在地。
佛牙舍利塔,原名“招仙塔”。辽咸雍七年(1071)丞相耶律仁先之母郑氏为安置佛牙舍利建造。1900年被八国联军炮火所毁。后塔基中发现佛牙,1958年中国佛教协会于旧塔基西北重建新塔供奉,为中外佛教徒朝礼及宗教活动胜地。
广化寺,建于元代。为北京名刹。现为北京市佛教协会所在地。
通教寺,北京市著名尼寺。解放后一直为北京市尼众学修及宗教活动场所。
雍和宫,创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雍正三年改成今名。乾隆九年(1744)改建为喇嘛寺院。建筑壮丽宏伟,宫内万福阁有著名的檀香木雕大佛立像,为有中外影响的蒙族喇嘛庙。
西黄寺,建于清顺治九年(1652),与东黄寺并峙,当时为西藏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修造。内有班禅额尔德尼六世坟塔──“清静化域之塔”。“文革”前为班禅驻京办事处管理,接待西藏来京喇嘛。
大悲院,清康熙年间()建造。为天津市佛教协会所在地,佛教徒主要宗教活动场所。
邯郸龙行寺,建于东汉明帝刘庄永平元年(公元58年)。
正定县临济塔院,建于北朝东魏孝静帝兴和二年(540)。唐大中八年(854),我国佛教临济宗开宗祖师义玄驻锡此寺,逝世后建塔。为我国及日本佛教临济宗重要祖庭。
承德市普宁寺,清乾隆二十年(1755)为蒙族四卫拉特部创建。仿西藏三摩耶庙制。为与蒙族佛教徒有关的重要喇嘛寺院。
唐山市兴国禅寺,兴国寺始建于唐朝,相传唐王东征时曾驻扎于此,得胜归来后见该寺,取希望国家兴旺之意,故名兴国寺。历经辽、金、元、明、清至建国初期仍有僧人主持佛事活动,该寺在其历史上影响较大,文革遭到破坏,76年唐山大地震时被毁。最近几年,随着唐山市佛教信众的不断增多,广大信教群众纷纷要求恢复兴国寺。为满足信众宗教活动的需要,经佛教团体多年努力,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兴国寺于大城山原址复建。
太原市崇善寺,唐代创建。太原市著名古刹。山西省佛教协会所在地。
大同市上华严寺,上华严寺建于辽清宁八年(1062)。为山西省著名寺庙。
交城县玄中寺,建于北魏延兴二年(472)。为净土宗的发源地。日本佛教净土宗及其系统各宗派均奉为祖庭。国内外影响甚大。
五台山: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殊像寺,罗 寺,金阁寺,广宗寺,碧山寺(广济茅蓬),十方堂,黛螺顶,观音洞。五台山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传教传为文殊菩萨道场。是汉、蒙、藏族佛教徒共同朝礼的圣地。以上各寺,均为五台山寺庙古建筑群中著名的有影响的重要寺院。
沈阳市般若寺,清初高僧古林智禅师创建。沈阳市著名寺院。辽宁省佛教协会所在地。
沈阳市慈恩寺,清天聪二年(1628)创建。为东北著名寺庙。
,其修建年代可以追溯到清嘉庆初年,这座初建时就为皇家寺院的庙宇与乾隆皇帝渊源甚深。占地5.1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是东北三省最大的寺院。[3]
长春市般若寺,建于1922年。长春市主要佛教寺庙。
长春市地藏寺,1926年尼僧祖圆建造。长春市主要尼众寺院。
吉林市观音古刹,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建。为吉林市佛教徒宗教活动中心。在东北及香港等地佛教界中,有一定影响。
寺院黑龙江
哈尔滨市极乐寺,1923年创建。为哈尔滨市著名佛教寺院。
玉佛寺,创建于清光堵八年(1882)。寺内供缅甸玉雕释迦牟尼说法像和涅盘像。上海市著名佛寺。现为上海市佛教协会所在地。
静安寺,建于三国时吴赤乌年间(238─251)。为国内外知名的历史古刹。
龙华寺,始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247)。寺前有古龙华塔。为我国著名历史古刹。
沉香阁,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建。为上海市著名佛寺。已故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应慈法师道场,对国内外有影响。
圆明讲堂,已故中国佛教协会首任会长圆瑛法师1934年创建。在东南亚侨胞及港澳同胞佛教信众中有一定影响,是上海佛教重要寺庙。
南京市灵谷寺,建于南朝梁天监十三年(514)。为有中外影响的名刹。
南京市栖霞寺,南齐永明七年(489)创建。隋吉藏在此创立我国佛教三论宗。为国内佛教四大丛林之一。
苏州市西园戒幢寺,建于明嘉靖年间()。为江南名刹。
苏州市寒山寺,创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传唐高僧寒山、拾得曾到此寺。唐人张继《枫桥夜泊》咏此寺诗,脍炙人口。为著名六朝古刹。
苏州市灵岩山寺,东晋末年(五世纪中叶),太尉陆沅舍宅为寺。为近代我国有中外影响的净土宗道场。
镇江市金山江天寺,东晋时建。为近代国内四大禅林之一。
镇江市焦山定慧寺,建于东汉兴平年间(194─195)。为我国佛教江南名刹。
常州市天宁寺,唐初贞观,永徽年间(627─655)建造。为江南有名大丛林。
常熟县虞山兴福寺,建于南齐延兴至中兴年间(494─502)为江南著名寺院。
南通市广教寺(大圣寺),建于唐高宗总章二年(669)位于狼山。为长江下游名山古刹。
扬州市大明寺,建于南朝刘宋大明年间(457─464)唐开元年间律宗著名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前,住持此寺。为中日佛教文化关系史上著名古刹。具有国内外深广影响。
邗江县高明寺,隋代创建,清康熙三十八年重建,赐额“高明寺”。该寺为我国禅宗道场,与镇江金山寺、成都文殊院、新都宝光寺并称禅宗四大丛林。
句容县隆昌寺,又名慧居律寺,位处宝华山。相传开创于南朝梁代(502─557)。明神宗赐额“护国圣化隆昌寺”。数百年来是禅宗首刹。近代影响最大的传戒道场。
杭州市灵隐寺,相传为东晋咸和三年(328)印度高僧慧理创建。为我国佛教史上著名禅宗从林。在宋代列为禅宗五山之一。日本古代高僧觉阿上人等先后曾在本寺参学,与日本佛教有很大关系。
杭州市净慈寺,周显德元年(954)吴越王钱缪建。为禅宗五山之一。与日本佛教临济、曹洞宗有很深历史渊源。寺后有宋高僧如净禅师坟塔,日本佛教曹洞开宗祖师道元即受学如净。为日本临济、曹洞宗广大信徒向往朝礼之地。
宁波市七塔寺,唐大中十二年(858)建。为浙东历史悠久的佛教名刹。现为市佛教协会所在地。
鄞县天童寺,晋永康元年(300)始建。宋代以后,我国禅宗著名高僧长翁如净等人相继住持此寺,为禅宗丛林的重心。日本佛教临济宗及曹洞宗均以天童为祖庭。
鄞县阿育王寺,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始建。日本古代来我国求法高僧多数曾住此寺。称为我国佛教禅宗五山之一。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
新昌县大佛寺,建于南齐永明年间(483─493)。寺内有“三生石佛”。为国内外佛教徒瞻礼胜地。
普陀山: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普陀山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佛教传为观音菩萨道场。普济、法雨、慧济,世称普陀山三大寺。与日本佛教曹洞宗、临济宗有历史渊源。
天台县国清寺(包括智者塔院),隋开皇十八年(598)创建。智 于天台山开创我国佛教天台宗,此寺为我国天台宗根本道场。日本佛教天台宗及日莲宗均以天台山国清寺为祖庭。还有很多佛教宗派均与我国天台宗有直接或间接的渊源。
天台县高明寺,始建于唐天祜七年(910)。明代天台宗著名的传灯大师复兴天台宗,于此新建天台祖庭。
天台县方广寺,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建,绍兴四年重建。原有上方广,中方广、下方广三寺,现上方广已废。为天台宗著名寺院。
温州市江心寺,唐咸通(860─873)时建。为浙东著名古刹。
合肥市明教寺,建于唐代宗大历(766─779)年间为合肥市有影响、规模宏大的古刹。
安庆市迎江寺,建于后晋天福二年(937)寺内有著名的振风塔,为长江中下游重要古刹。
潜山县乾元禅寺,系南朝梁武帝(503─547)时高僧宝志禅师所建。为禅宗著名古刹。
滁县琅琊寺,唐大历(766─779)年中建造。是安徽省著名古刹。
芜湖市广济寺,建于唐乾宁(894─897)年间。世称“小九华”,国内外来朝九华山的一般必在此烧香设供,有较大影响。
九华山:化城寺,肉身殿,百岁宫,甘露寺,祗园寺,天台寺,旃檀林,慧居寺,上禅堂。九华山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佛教传为地藏菩萨道场。以上各寺均为九华山名刹。
福州市涌泉寺,创建于唐建中时(780─783)。为福州著名五大禅寺之一。
福州市西禅寺,唐咸通八年(867)兴建。为福州著名五大禅寺之一。
福州市林阳寺,创建于五代后唐长兴二年(931)至后晋(936)间。为著名福州五大禅寺之一。
地藏寺,创建于南朝梁武帝大通元年(527)。为福建著名古寺。
闽侯县雪峰崇圣寺,唐咸通十一年(870)建。为福州著名五大禅寺之一。
厦门市南普陀寺,始建于唐代。为闽南著名佛教胜地。在国内外有很大影响。
莆田市广化寺,建于隋开皇九年(589)。历史悠久。国内外有影响。
莆田市囊山慈寿寺,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建。为福建省著名古刹,在海外佛教徒中有一定影响。
莆田市光孝寺,始建于宋元丰八年(1085)。为闽南规模宏大著名古寺。
福清市万福寺,唐贞元五年(789)建。为日本佛教黄檗宗信众向慕朝礼的祖庭。
泉州市开元寺,创建于唐垂拱元年(685)。是闽南佛教著名大寺。建筑宏伟,规模为国内禅林所罕见。中外知名,对台湾及海外侨胞佛教徒有较大影响。
晋江县龙山寺,建于隋大业十四年(618)。闽南名刹,内供奉有巨大木雕千手、千眼观音立像一尊。为闽南及台湾信教群众所尊奉。自明代寺僧肇善至台湾鹿港修建鹿港龙山寺后,在台湾各地相继建有大量龙山寺,与晋江龙山寺有密切关系。
漳州市南山寺,建于唐开元年间(714─741)。闽南著名古寺。
宁德县支提华严寺,宋开宝四年(971)建。由于佛教华严经中有“不到支提不为僧”之说,历代僧侣云游多至此寺。为福建历史名刹。
九江市能仁寺,创建于南朝梁武帝时(502─547)。为江西名刹,九江三大丛林之一。
九江市东林寺,东晋太元九年(384)慧远创建的道场。后世尊慧远为佛教净土宗初祖,是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
九江市永修县真如寺,建于唐元和年间(806─820)。为云居山历史悠久名刹,佛教曹洞宗的发源地。
吉安市青原山净居寺,始建于唐景龙三年(709)。唐代高僧禅宗七祖青原行思禅师道场。
济南市千佛山兴国禅寺,为以北魏、隋代石刻佛像所在地、著名的千佛山首刹。
青岛市湛山寺,年建。原办有湛山佛学院,培养僧才甚众。因此,国外沿用湛山寺之名修建的寺庙甚多,影响较广。
洛阳市白马寺,东汉永平十一年(68)创建,为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一座寺庙。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在此译出我国第一部汉文佛典《四十二章经》。今尚存有摄摩腾、竺法兰墓。为国内外享有盛名的寺庙。
登封县少林寺,建于北魏太和二十年(496)。我国佛教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此创立禅宗,为我国禅宗各派的共同祖庭。在国内外有深远影响。
武汉市归元寺,清顺治十五年(1658),佛教禅宗、曹洞宗祖师白光创立。为长江中游名刹之一。
武汉市宝通寺,兴建于北宋大观年间(),是武汉市四大丛林之一。
黄梅县五祖寺,唐咸享年间(670─673)佛教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兴建,是有中外影响的禅宗重要祖庭之一。
当阳县玉泉寺,隋开皇年间(581─600)隋文帝为佛教天台宗祖师智 修建。与灵岩、栖霞、国清并称为天下丛林四绝。
长沙市岳麓山寺,建于西晋泰始四年(268),是历史悠久的著名佛寺,被称为“湖湘第一道场”。
长沙市开福寺,五代楚王马殷(907)建。殿宇宏伟,为著名佛教古刹。
南岳祝圣寺,唐肃宗时(756─761)建。当时高僧承远于此宏扬佛法,为南岳著名古寺,信徒朝礼之地。南岳佛教协会所在地。
南岳福严寺,南朝陈光大元年(567)高僧慧思所建。慧思又称南岳大师,是天台宗智 的师傅。寺旁磨镜台,是六祖慧能弟子怀让传法于马祖道一的著名遗址。
南岳南台寺,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503─519)。陈高僧海印、唐无际大师希迁道场。日本曹洞宗尊为祖庭。
南岳上封寺,原为道观,隋大业年间(605—618)易观为寺。在祝融峰顶,为南岳名刹。
广州市六榕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三年(537)。为佛教禅宗六祖唐代高僧慧能道场,广州市佛教协会所在地。
曲江县南华寺,建于南朝梁武帝天监三年(504)。是唐代高僧佛教禅宗祖师慧能道场。现寺内尚保存有慧能肉身像和宋雕五百罗汉像,在国内外有很大影响。
乳源县云门寺,五代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佛教禅宗文偃禅师创建。并在此开创云门宗,为著名云门宗祖庭。
肇庆市庆云寺,唐代高僧智常禅师创建。唐鉴真东渡日本曾经此地,弟子日僧荣睿即在此去世。1963年中国佛教协会为纪念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及两国佛教徒历史友谊,立有荣睿纪念碑。
潮阳县灵山寺,唐贞元七年(791)著名高僧大颠创建。在海外华侨及港澳同胞中有较深影响。
潮州开元寺,建于唐开元(713━741)年间。在海外侨胞及港。澳同胞中有较大影响。
桂平县洗石庵,广西区著名古刹。
成都市昭觉寺,建于唐贞观(627━649)年间。号称四川第一丛林。为著名唐、宋高僧临济宗祖师休梦及克勤先后驻锡之所。寺内现有克勤禅师坟。日本佛教临济宗传自我国,与昭觉寺有较深关系,视此寺为其祖庭之一。
成都市文殊院,始建于唐中和四年(884)。为四川名刹。我国佛教禅宗著名的四大修持场所之一。省佛协所在地。
新都县宝光寺,始建于东汉,唐僖宗(874━888)时重修并建塔。清代以来,成为四川著名禅寺。
乐山县乌尤寺,创建于唐,为著名的佛教寺庙。
峨眉山:报国寺,万年寺,洪椿坪,洗象池,金顶。峨眉山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佛教称为普贤菩萨道场,晋时佛教即已盛行于该山。以上各寺为峨眉山有影响的重要寺院。
重庆市罗汉寺,宋治平()年间建。重庆市著名禅宗丛林。重庆市佛教协会所在地。
重庆市慈云寺,唐代建。重庆南岸著名寺庙。
梁平县双桂堂,清顺治十八年(1661)著名高僧破山明禅师创建。为川黔一带著名丛林。
贵阳市宏福寺,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高僧赤松住此。黔灵山为西南佛教名山,与南京栖霞山并称。该寺为黔灵山名寺。
贵阳市黔明寺,建于明末崇祯年间。贵州著名佛教丛林。贵阳市佛教协会所在地。
昆明市圆通寺,建于唐代蒙氏。云南名刹。云南省佛教协会所在地。
昆明市筇竹寺,建于唐贞观初(627━)。云南古刹。寺内有著名五百罗汉塑像。
昆明市华亭寺,元代延 年间()建。云南著名佛寺。
宾川县鸡足山:祝圣寺,铜瓦殿,鸡足山为云南佛教名山。过去号称有七十二寺。祝圣寺,明嘉靖中()建。铜瓦殿,明正统间()建,铸铜为殿。均为鸡足山名刹。
西安市大慈恩寺,创建于隋开皇九年(589)。为唐玄奘三藏法师翻译佛经的译场。玄奘创立我国佛教法相宗,此寺为法相宗祖庭。日本佛教法相宗亦以此寺为祖庭。
西安市大兴善寺,创建于晋泰始至太康年间(265━289)隋唐盛时为翻译佛经的国立译场。其中,以唐开元年间来华的印度高僧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翻译了大量佛教密典,贡献最大,称开元三大士,盛宏密教。日本高僧弘法大师空海师事不空弟子惠果,回国后建立真言宗。该寺是有中外影响的重要古刹。西安佛教协会所在地。
西安市卧龙寺,创建于汉灵帝时(168━189)。为著名各宗并宏的道场,是西安历史悠久的古刹。
西安市广仁寺,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是西安著名的唯一的藏密黄教佛寺。为清代蒙、藏族喇嘛、活佛往来内地,经由西安驻锡的重要场所。
长安县兴教寺,创建于唐高宗总章二年(669)。为玄奘三藏法师塔院,玄奘弟子窥基、圆测塔并列左右,称慈恩三塔。是国内外佛教徒瞻仰朝礼有重大影响的古刹。
长安县香积寺,建于唐神龙二年(706)。为唐代高僧我国佛教净土宗祖师善导大师塔院,净土宗祖庭。日本佛教净土宗亦奉为祖庭。
长安县净业寺,建于隋代(581━618)。为创立我国佛教律宗(南山律)的唐代著名高僧道宣律师的道场。历代尊道宣为律宗开祖。净业寺为律宗祖庭。
户县草堂寺后秦姚兴弘始三年(401)始建。是我国佛教史上在翻译佛经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鸠摩罗什大师译场。三论宗奉罗什大师为开祖,草堂寺为祖庭。日本佛教三论宗以此寺为朝礼圣地。
银川市海宝塔寺,东晋时,夏主赫连勃勃(406━419)建。宁夏著名寺庙。[4]
.东林寺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引用日期]
.新浪网[引用日期]
.国学网[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北少林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