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安静的走开停止思想就能安静的休息

【空间展示】停止思想、过最安静的生活。_qq空间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453,220贴子:
【空间展示】停止思想、过最安静的生活。
 
 
欢迎你、如是跑堂者、请勿入内。
 
 
元宵节到了,我们来一起...
谈谈冯叔叔的恋爱史。
骑了还是吃了?
别怀疑,这就是迪丽热巴。
你家本命上榜没?
可以说连基本的立意都没...
手把手教你成为美食摄影...
安利《大唐荣耀》
风云稻米——特邀微博贴吧...
吧友:装X界四大金刚横...
“小鲜肉这个话题”我一直...
《龙珠》的那个悟空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展开全文阅读小结:这两段叙说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和革命家,全身心投入到自己事业中的伟大精神。三.分析第8、9段:1.“正因为这样”中“这样”指什么?明确:指前一段所说的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的卓绝表现和成就。2.“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中“这一切”又指什么?明确:指资产者“诽谤他,诅咒他”。3.“敌人”和“私敌”的含义是什么?明确:“敌人”指无产阶级的共同的敌人;“私敌”指与马克思的个人利益相冲突的人。4.第8段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评价马克思?明确:对比。把资产者和无产者对马克思的态度作对比,充分体现了马克思的阶级立场和崇高地位。5.第9段“永垂不朽”是什么意思?明确:本义是永远流传,不可磨灭。这里指马克思的精神和他开辟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万古长存。小结:这两段高度评价马克思的地位,并对马克思表达最深切的哀悼之情。四.布置作业:1.课后练习二。2.补充作业:印刷资料。五.教学后记:附录:[教学目的]&&&&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学习马克思献身于革命与科学的精神。&&&&理解本文的论述特点--严密的逻辑性(严谨的结构;高度精练、概括的语言);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水乳交融的特点。(重点)[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方法]&&&&讲读法。[教具准备]&&&&&录音机;幻灯片。&&&&&&&&&&&&&&&&&&&&&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简介马克思生平;把握全文结构;分析1-3段。[教学过程]一、导入(简介生平)&&&&今天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作者恩格斯。(板书)这一节课我们学习的任务是:(板书)&&&&伟大贡献&&&&论述特点:&&&&&&&&严密的逻辑性&&&&&&&&高度的概括性&&&&&&&&浓烈的抒情性&&&&关于马克思的事迹,课文里有一些介绍,除此之外,你还能说出多少?&&&&马克思日生于普鲁士(德国)。他25岁时迁居法国巴黎。在大学里研究法学、历史和哲学。大学毕业后,就开始了他一生的政治活动。他与恩格斯一起在革命实践中共同战斗,在革命理论上共同创造。直到日他因病逝世。马克思曾先后四次遭到一些国家反动政府的驱逐。他生活贫困。最穷困的时候连吃的都没有。面包房、肉铺、房东都来讨债,连夫人的围巾、家里的家具、自己穿的上衣都拿去典当了,为此他无法上街。有时想寄稿连买邮票的钱都没有。马克思很爱他的孩子。可两个儿子一个养到八岁,一个二岁,都因贫病无钱医治而死。他的小女儿,得了重病,不到11个月就死了,那是1852年的复活节,马克思刚写好一本小册子。小女孩死后只能放到家中,后得到一法国流亡者次助的二英镑钱,才付清了棺材钱。他家分别在1850年、1852年、1857年连续死了四个孩子,只存活了三个女儿。马克思在这样贫困的情况下,为了全人类的解放事业,仍然顽强的斗争,勤奋的工作。比如他写《资本论》一书,就花了他整整40年时间,为了写《资本论》,他和做过的摘记的书就有1500种以上。《资本论》的稿酬远远抵不上他写这部巨著时的所花的烟钱。马克思说,他为此献出了自己的健康、幸福和家庭。&&&&马克思在中学毕业时写了一篇有关选择职业的文章,他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同学们,现在中学生中有少狂热的“追星族”,我想我们更应当崇拜、追寻伟人的足迹,这才是最灿烂、最辉煌、最具划时代意义的伟大“星座”啊!现在就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文章,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同时体会本文高超的结构艺术和语言艺术吧!二、“预习提示”里说了,这是一篇悼词。什么是悼词呢?&&&&&(出示幻灯片)请看:&&&&悼词,一种文体,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属于议论文范畴。)其结构一般为:&&&&开头:介绍死者生前职务、身份,逝世的原因、时间、地点及其享年。&&&&中间:追述死者的经历和一生中做出的成就、贡献、影响,并简要作出评价。&&&&&&结尾:对死者表示哀悼之情,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和要求。&&&&现在,先请大家听录音朗诵,然后根据悼词的要求(见幻灯),结合文中介绍的马克思的主要贡献,思考本文可分为几大层。&&&&三、讨论文章层次与段意。(板书)&&&&1、首先,根据悼词的特点可将文章分为几大块?(见下)一、 逝世情况(1)&&&&&&&&&&&&&&&&&&&&&&&&&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3)科学家&&&&&&&&&&&&&&&&&&对于&&&发现剩余价值&&&&&&&&(4)(思想家)&&&&&   &&&&&&&&&&&&&&&&历史科学&其他许多领域也有发现(5)理论& &&&&&&&&&驱逐 &&&&&&&二、巨大损失&&&&&&&&&科学是革命的力量&&&&(6)&& &&&&&&&敌人&诽谤&&&&&&(伟大贡献)对于&&&宣传革命(编报、著书)& &&&&&&&&&&&&&&&&诅咒&&&&&&&&&(2)&&&无产阶级&&&&&&&&&&&&&&&&&&&&(7)革命家-&影响&&&&尊敬&&&&&&&&&&&&&&&&&&&&&&&&组织革命(创立工人协会)&实践&&&&&&&&人民&爱戴三、悼念、信念、赞颂&(9)&&&  &&&&&&&&&&&&&&&&&&&&&&(8)&&悼念展开余文2、请同学们把课文再速读一遍,排一排马克思一生中对人类的伟大贡献主要有哪些?(板书所说的答案,见上)&&&&3、怎样确定哪一项是马克思一生中最伟大的贡献?理由是什么?&&&&提示:大家研究一下,恩格斯对马克思所做的各项工作的评价是不是完全一样?你从恩格斯的哪些用语可以看出?请在课文中画出最关键的词语。然后说出你的见解。&&&&明确: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理由:马克思既是一个科学家(思想家),又是一个革命家。但作为一个科学家,这“远不是主要”的。为什么“远不是主要的”?&&&&因为科学是革命的力量(6)。(因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是个承上启下的段落。那么,什么是“主要的”?下文说,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首先”,就是“更主要的”的意思。)而作为他的“顶峰”就是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5、作者是怎样评价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的?&&&&&&&巨大损失(伟大贡献)&&对于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两个“对于”有没有弄错位置?没有。&&&&6、结合悼词的结构思考:第8段写的是什么内容?&&&&&影响&&敌人:驱逐&诽谤&诅咒&&人民:尊敬&爱戴&悼念&&&&&[小结]大家看(见板书),我们读了这篇悼词,不仅了解了马克思的伟大贡献,使我们的思想灵魂受到洗礼,唤起我们的无比崇敬之情,而且从议论文的特点来看,本文在论述上,逻辑思路是何等的严密啊!本文的中心是论述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贡献,而这主要是通过“思想家”和“革命家”两个方面来论述的。前者表现在创建无产阶级理论,后者表现在参加伟大的革命实践,而这两个重点,又是紧扣文章第二部分第一段中的“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中的两个“对于”来阐发的。&&&&逻辑严密还表现在文章各个部分各个段落之间的紧密联系上:&&&&从全文来说,有的地方用了过渡段(如第2、6段);&&&&就段与段之间来说,一般都用了总括上文引起下文的承递性语句。如:&&&&第2段的“这个人的逝世”;&&&&第4段的“不仅如此”;&&&&第5段的“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第6段的“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第7段的“因为马克思是一个革命家”;&&&&第8段的“正因为这样”。&&&&就这样,作者运用这些关联性的语句,一步一步地把马克思的伟大贡献与巨大影响,推向高峰。不仅使段落过渡自然,前勾后连,联系紧密,而且使论述内容重点突出。读这样的文章,就好比登山,翻过一个山头,又发现另一个更高的山头在前面,直到你登上最高峰,才发现“无限风光在险峰”,从而使你情不自禁地发出感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啊!&&&&同学们,这就是议论文的逻辑美,凡是美的事物,都是富有诗意的事物。我们从议论文中也读出了诗的节奏与韵律。&&&&四、现在我们再体会一下本文论述上的特点:高度的概括性和浓烈的抒情性吧!&&&&1、&分析第1、2段语言的抒情性(揭示出下面语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A、“三刻”:突出这一时间对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重大影响。&&&&&B、“停止思想了”、“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见书)&&&&&C、破折号的作用(见书)&&&&&D、“这位巨人”到“感觉到”。(见课后练习二、2)[总结]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总结,今天我们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主要是要懂得下面两点:&&&&1、阅读和写作议论文必须理清文章的逻辑思路,讲究运用过渡词句,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天成。&&&&2、即使是议论文阅读,我们也要运用自身所积累的,与所学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来理解课文。这样我们才能进入“角色”,与课文、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唤起与作者同样的情感体验。&&&至于本文在论述上的抒情性与概括性,我们明天学完了这篇课文,再来总结规律。&&&[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就写在书上)&&&下课。&&&&&&&&&&&&&&&&&&&&&&&&&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分析3-8段;总结课文特点;完成习题。[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议论文结构有哪些类型?(总分;递进)怎样才能使议论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过渡自然;用好关联词句。)&&&&2、阅读文章,怎样才能与作者及其作品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二、分析第3-8段&&&&1、读“提示”第三段开头一句,分析第三自然段论述语言的概括性。&&&&A、第三段是一个长句。分析长句的方法是:首先分析句子的结构,使句子的内容明朗化;然后,借助相关知识,弄懂句子的含义。&&&这是一个单句,还是一个复句?是单句划分成分,是复句划分层次。(单句。成分划分略)&&&B、作者是怎样评价马克思的这一伟大发现的?&&&&&&&与达尔文类比&&&&&&&&&&&达尔文&&生物界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都是划时代的伟大发现&。&&&C、问:“简单事实”后的冒号所领起的内容是什么?&&&&&&&即“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具体内容。&&&D、如何理解这一规律?&&&&&&&首先,理解词句的含义;吃、喝、住、穿&&&&&&&&=物质、存在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精神、意识直接的物质的资料的生产&&&&&&&&&&&&&&&&占统治地位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基础&&&的生产关系&&&&经济发展阶段&&&&&&&&&&&&&&&&&&&&&&各方面总和&&&&&&&&&&&&&&&&&&&&&&&&&&&&&&&&&&&&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决&&&&&式、人们在生产中&&&&&&&&&&&&&&&&&&&&&&&&&&&&&定&&&&&的地位、分配形式&&&&&&&&&国家政权、国家制度&法制、军队、&&&&&&&&&&&&&&&&&&&&&生产力&&&&&&&&&警察、法庭等&&&&&&&&&政治、法律、&&&&&&&上层&&&&&&&&人;劳动对象;意识形态&道德、社会科学&&&&&建筑&&&&&&&&劳动工具&&&&&&&&&艺术、宗教等&&&&&&&&其次,了解复句中各分句间的层次关系。这样就可以理解这个“规律”。(先讨论,再打幻灯片)&&&&&承条(1)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存在决&&&&&接件(2)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定意识&&&&&&&&&&&&&(3)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因&&&&&承&&&&&&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经济基果&&&&&接&&&&&&构成基础,&&&&&&&&&&&&&&&&&&&&&&&&&&&&&&&&&础决定&&&&展开余文&&&&&&&&&(4)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上层建&&&&经济基&&&&因&&&&&&&&&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筑&&&&&&&&础与上&&&&果&&&&&&&&&&&&&&&&&&&&&&&&&&&&&&&&&&&&&&&&&&&&&&&&&&&&&&&&&&&&&&层建筑&&&&&&&并(5)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上层建筑由经&&&的关系&&&&&&&列(6)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济础来解释&&&&&&&&&&&&我们平时是怎样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从社会形态发展的阶段来说的。)&&&&&这里,恩格斯所说的规律为什么与我们所理解的历史发展的规律不同?&&&&恩格斯据所说的是社会发展的内在的规律,就好比水流动的规律是“水往低处流”;而社会形态发展的不同阶段,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就好比“沅水流入长江,长江流入东海。”内在的规律是动因,外在的形式是结果&。&&&&[小结]这六个分句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概括。试想,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内容是何等的丰富啊!然而,恩格斯仅用六个分句便将马克思的学说讲述得清楚明白,显示出他的高度的理论水平和概括能力。&&&&&2、分析第4自然段。&&&&&理解: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社会主义批评家(指哪些人)&&&&&&&&&&&“豁然开朗”与“在黑暗中摸索”的含义及作用&&&&&&(答案略)&&&&&3、理解第6段&&&&&&&&&&&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的、革命的力量”?&&&&&&&&&&&对破折号的理解&&&&&&&&&&&对马克思“衷心喜悦”“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的理解。&&&&&4、分析第7段&&&&&&&&&&(所以如此,)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第2&句语法分析。第4&句省略成分补充;理解本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列那么多的报刊名,并于报刊名后用括号注明年代的作用。&&&&&&&&&&&破折号的作用。&&&&&5、分析第8段&&&&&&&&&&&&&&&说出“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抹去”这句话的作用。&&&&&&&&&&&理解本段最后一句的含义。&&&&&三、总结课文特点&&&&&&1、思路与结构:严密的逻辑性;&&&&&&2、论述语言:&&高度的概括性;&&&&&&&&&&&&&&&&&&&&&&浓烈的抒情性。&&&&&四、议论文怎样才能做到上面所说的“三性”?&&&&&&&&&&1、要有较好的思维能力与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安排好结构、过渡词句)才能使议论文的思路与结构具有严密的逻辑性。&&&&&&&&&&2、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才能具有高度的概括能力。&&&&&&&&&&3、要有高尚的人格,才能满怀激情地歌颂真善美,批判假丑恶。&&&&&五、完成习题第四题。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图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6.32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论思想与行动的关系”的论文怎么写?
“论思想与行动的关系”的论文怎么写?
09-02-08 &
思想到底能不能够停止?也许这个问题是一个全然错误的问题?喜悦与福佑不是快乐;而由于我们想体验喜悦和福佑,所以这问题其实是错误的问题。我们如果停止思想,为的就是希望遇见一种广大的事物,一种非恐惧与快乐之产物的东西。不是思想如何停止,而是思想在生活中有什么地位?思想与行动和不行动的关系如何?如果行动是必要的,那么思想与行动的关系如何?我们既然能够享受完整的美,为什么还会有思想存在的余地?因为,毕竟,如果思想不存在,也就带不到明天去。我很想知道,既然山的美、容颜的美、水的美,我们都能完整地享受,那么为什么思想还要来扭曲这种美,说什么“我明天一定还要这么快乐”?我很想知道思想与行动的关系如何。我很想知道,如果我们完全不需要思想,思想是否还须要来干涉?我看见一棵树,一片树叶都没有,在天空中衬托得很美丽。这就够了。但是,为什么思想还要来说,“我明天一定还要这么快乐”? 除此之外,我知道思想还必须在行动中才能运作。行动方法即思想方法。所以,思想和行动真正的关系到底如何?事情是这样的——行动依据概念,依据观察。我有一个概念或观念,认为应该做什么事;认为事情怎么做才接近这个概念、观念、理想。所以,行动和概念、理想、“应该”之间是有区别的。有了区别,就有冲突。我问我自己说,“思想对行动的关系如何?”如果行动和观念有别,那么行动就不完整。那么,是不是有一种行动是思想看见了事物而行动瞬间随之,所以就没有另外有观念、意识形态成为行动的依据?是不是有一种行动是“看见”即是行动——想就是行动?我看见思想滋长恐惧和快乐;我看见快乐在痛苦就在,所以就会抗拒痛苦。这些我看得很清楚。看见这一点是当下的行动。看见这一点显然涉及思想、逻辑、思考。然而,看见这一点却是瞬息,行动就是瞬息——所以也就得以免除恐惧。 我们讲这些,我们彼此之间是否有沟通?这很难,慢慢来。请不要轻易地说“有”。因为,如果你说“有”,那么,等一下你走出讲堂,你必定免除了恐惧。但是,你说的“有”,其实只是表示你的了解是口头上、理智上的——根本不算什么。你我今天上午在这里讨论恐惧的问题,那么,你一离开这里,就应该完全免除恐惧才对。所谓“完全免除恐惧”,意思是说,你已经成为自由的人,换了一个人,完全转变——不是明天转变,而是现在转变。你清楚地看见思想滋长恐惧与快乐。你看见我们所有一切的价值观——道德、伦理、社会、宗教、精神——全部都是依恐惧与快乐而定。你如果认知了这个真相——看见这个真相,你一定非常清楚,很逻辑、很健康地观察了思想的每一个动作——那么这个认知便是完整的行动,所以,等一下你走的时候,你必然完全没有恐惧——如若不然,你就会说:“明天,我要如何才能够免于恐惧?” 思想必须在行动中才能运作。你要回家,你就会想,是坐公车呢?还是火车?上班,你就会想,工作要有效率、客观、对事不对人、不论情面。这种思想很重要。但是,如果思想是要推戴你的经验,是要借着记忆将经验带向未来,那么,这个行动就是不完整的,所以就有抗拒。 讲到这里,我们可以谈下一个问题了。这么说吧,“思想的起源是什么?想的人是什么人?”我们知道思想是由知识、经验作为一种记忆的累积而产生的反应。思想对于任何刺激即是以此为背景而生反应。如果有人问你住在哪里,你立刻就会有反应。记忆、经验、知识即是一种背景,思想由这个背景而生。所以,思想从来就不是新的,思想永远都是旧的。由于思想系于过去,并因此而看不见任何新事物,所以思想永远不得自由。我只要明白这一点,很清楚地明白这一点,我的心就安静了。生活是一种运动,在关系中不断地运动;而思想总是将这运动掌握为“过去”——譬如记忆——所以永远喜欢生活。 明白这一切:明白若要检视,须有自由(而且若要仔细地检视,需要的不是克制和模仿,而是学习);明白我们的心是如何地受社会、过去的制约;明白一切由脑源生的思想都是旧的,无法了解新事物——明白了这一切,我的心将完全安静下来,这安静不是控制下来、塑造出来的安静。要让心安静下来,没有什么方法或系统——不管是日本的禅学、印度的某一系统都是这样。用戒律使心安静下来——让心做这种事最笨不过了。明白这一切——真正的看见,不光是理论上知道——就会产生一种行动。这种明白是解除恐惧的行动。所以,只要有恐惧产生,就立刻会有这种认知,也就立刻结束恐惧。 爱是什么东西?对大部分人而言,爱是快乐,所以就是恐惧。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爱。我们一旦明白恐惧和快乐,那么,爱是什么?谁来回答这个问题——我、某个僧侣、这本书?是不是要有一个外在的机关来告诉我们说我们做得很好,继续下去?或者,那是完整的检视、观察,看见快乐、恐惧、痛苦整个的结构与本质以后,我们才发现这个“观察的人”、“想的人”即是思想的一部分。不然,就没有“想的人”,两者不可分;想的人就是思想本身。明白这一点,此中有美和巧妙。这样说来,探索恐惧的这个心又在哪里?你们知道吗?心既然已经通过这一切,那么现在心的状态如何?现在的心跟以前的心状态一样吗?心已经密切地看见这所谓思想、恐惧、快乐的东西,已经看见这东西的本质,已经看见了这一切,那么它目前是什么状态?显然的,这个问题除了你自己,没有人能够回答。但是,你只要深入其中,你就知道它已经完全转变。 问:(沉默) 克:问问题最简单不过了。我讲话的时候,可能有的人一直在想我们的问题是什么。我们关心的是问题而不是“听”。我们必须问自己的问题,不只是现在,什么时候都一样。问“对”问题比得到答案重要多了。解答问题,在于了解问题。答案不在问题之外,在于问题之内。如果我们关心的是答案,是解答,我们就无法仔细地检视问题。我们大部分人都急切解决问题,所以看不到问题里面。要看到问题里面,必须要有力、勇猛、热情,而非怠惰、懒散——但我们大部分人是如此。我们若想解决问题,必须变成另外一个人。不论是政治、宗教、心理,我们的问题不是由谁来解答。我们必须先拥有极大的热情和生命力,精进地看待问题,观察问题,然后你会发现答案其实清楚地显现在那里。 但我的意思并不是说你们绝对不要问问题。你们要问问题。你们必须怀疑每一个人说的每一件事——其中包括我在内。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人类有思想,而思想就要化为行动,我们认定行动是存在的主要目的,因此,思想必须转化为行动,行动的价值高于思想的价值。这恐怕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都是一个共识,很少有人质疑。我们批评某些知识分子,最通常的说法就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在前面我说的“实践,行动的时代”就更是如此。——但这恰恰是需要质疑的。  其实一个人一出生,思想为零 要依靠自己的行动和他人的行动来形成自己的思想,当自己思想形成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的行动便决定与自己的思想,可说到根本还是之前的那些行动决定了你以后的行动。   现实行动形成意识,意识加上思考形成思想,然后人会依照这些思想决定行动。其实这是一个很辨证的过程。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有思想知道的行动的成功率就比较高。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是不是安静的走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