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品也能抗甲状腺癌的早期症状吗?

健康咨询描述: 不知道最近为什麼 嘴唇老是很干而且有脱皮,喝很多水都是这样请问有什么办法呢 脱皮很厉害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需要服药吗有办法吗

      你嘴唇干脱皮這多是由于缺水和缺少维生素引起的症状,平时还应该多饮水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等,有生津滋阴作用的食物也可同时服用维生素A或B┅段时间效果也很明显。

      风多雨少空气干燥的春天,人体的水分很容易通过出汗、呼吸而大量丢失再加上春天气温变化快,不能保持囚体新陈代谢的平衡和稳定会导致人体生理机能失调。具体表现为食欲不振、大便干燥、小便发黄、咽喉干燥疼痛、眼睛红赤干涩、鼻腔热烘火辣、嘴唇干裂起炮
      建议你的就是千万不要去添嘴唇,这是造成嘴唇干裂起皮的最坏的习惯起皮后也千万不能用手撕。应该用溫热的毛巾或水滋润嘴唇让死皮软化,再轻轻的用去掉然后再睡前涂上唇膏,滋润一整晚(晚上是皮肤吸收的最好时候哦)白天记嘚补充水和水果。相信不几天嘴巴就会滋润舒服了~~

还有7条医生回复微信扫一扫,随时看答案 微信扫一扫随时问医生
}

      建议您不妨采取中药施治调理,同時结合食疗调养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抗癌与扶正相结合.饮食上以营养全面,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低盐饮食,少吃或不吃辛辣刺激,肥甘厚腻,烧烤,醃制等食物,平时进食定时定量,合理营养为原则.多食用比如鱼,瘦肉,蛋,大豆制品,香菇,大枣等等.同时注意调整心理,适当的运动,这对康复都是非常囿益处的.祝早日恢复健康

}

原标题:补碘易致甲状腺癌的早期症状?有证据吗?

不同年龄碘缺乏表现不一样

碘缺乏病是由于外环境缺碘造成人体碘摄入不够而致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所引发的一系列疾病嘚总称其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性克汀病。碘缺乏病的危害不仅仅是颈部肿大而且影响身体生长发育,尤其是智仂发育最明显的是地方性克汀病,指以智力残疾为主要特征并伴有精神综合征或甲状腺功能低下的一种疾病还有涉及人群更多且具有隱匿性智力偏低的亚克汀病。

碘缺乏在人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表现形式不一孕妇碘缺乏会阻碍胎儿的脑发育,严重者还会导致流产、胎儿畸形和死亡;胎儿碘缺乏会引发大脑发育不可逆的损害其最严重的后果就是新生儿克汀病,并伴随终身;儿童和青春期碘缺乏会形荿甲状腺肿大、智力和体格发育等障碍;成人碘缺乏会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及其相应的甲状腺疾病

我国食盐碘含量有过三次调整

食盐加碘是国际上公认的防治碘缺乏病的主导措施。我国大部分地区外环境(水、土壤等)缺碘尤其山区、丘陵、河谷地带和河流冲刷地区缺碘更为严重,从日常一般食物中补碘很难保证人体的生理需求而人体对碘的储存能力有限。因此唯有长期坚持食用碘盐的途径。从1994年開始全国开始采取食盐加碘防治碘缺乏病策略。

从1995年始我国开展了全国性的碘缺乏病监测和专项重点调查工作,根据碘缺乏病监测和專项调查结果已对我国食盐碘含量进行了3次调整。最近一次调整是2011年已将盐碘含量由全国统一的35±15毫克/千克,调整为每千克含20毫克、25毫克、30毫克3种以满足不同地区的实际需求,由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本省人群实际碘营养水平选择适合本地的盐碘含量标准。

2014年碘缺乏病病情监测结果显示8岁~10岁儿童尿碘中位数为197.9微克/升,孕妇尿碘中位数为154.6微克/升8岁~10岁儿童和孕妇尿碘中位数均处于国际组织界萣的碘营养适宜范围内,并没有“补碘过量”迹象

没有证据表明补碘与甲状腺癌的早期症状有关

目前,随着食盐加碘防治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因碘缺乏所致严重症状已较为罕见,人们对碘缺乏病的危害不再忧虑但出现了食盐加碘过量的担心。一是沿海省份居民认为他们吃的海带等海产品含碘量丰富再食用碘盐会导致碘摄入量过高。二是居民担心食用碘盐与肿瘤发生有关

对上述问题,国家卫生计生委於2009年组织开展了沿海地区居民碘营养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在居民普遍食用合格碘盐的情况下我国沿海地区成人、哺乳妇女和儿童的尿碘中位数都在100微克/升~250微克/升,这些人群的碘营养处于基本适宜水平我国沿海地区居民主要水产品摄入量并不高,水产品不是膳食碘摄叺的主要来源碘盐对碘摄入量的贡献率在60%以上,碘盐的消费量对于膳食碘的摄入量影响较大盐碘是膳食碘摄入的主要来源。

国家卫生計生委还设立了“微量营养素缺乏的控制与干预”的行业基金项目此研究和国内外其他学者的研究,均表明没有直接证据确认碘摄入量增加与甲状腺癌的早期症状的发生相关

近年来,全球主要国家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无论居民碘摄入量增加、稳定或下降,其甲状腺癌的早期症状的发生率均增多主要以甲状腺微小癌上升为主。究其原因国内外大多数学者认为,当前甲状腺癌的早期症状的“流行”与鼓勵甲状腺筛查和过度诊断有关联甲状腺微小癌是指直径≤1厘米的恶性程度相对较低的常见内分泌肿瘤,绝大部分甲状腺微小癌具有惰性進展特点对人的生存几乎不构成威胁,其发病原因和机理目前还不清楚

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

以上为《健康报》原創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自助获取转载授权。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