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生心理(大一新生)心理问题 求解

基于大学生人格问卷的医学院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分析--《“决策论坛——区域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2016年
基于大学生人格问卷的医学院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分析
【摘要】:目的:运用大学生人格问卷来调查我校医学院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利用研究结果帮助学校合理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到有的放矢;方法: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对我校2638名大学新生施测;结果:第一类学生(有明显心理问题者)266人,检出率10.08%,其中想轻生者20人,占0.758%;第二类(应引起关注者)949人,检出率36.136%;第三类(比较健康者)1423人,占53.94%。大一新生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共1215人,检出率46.21%;结论: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较其他大学生更普遍,因此对于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开展人际交流、压力缓解、自我意识和职业规划等教育主题。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B848【正文快照】: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直都是关注的重点,心理健康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和谐的人际关系、适度的情感、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以及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大学生刚刚经历高考激烈的竞争后,满怀希望走进象牙塔,但是面对全新的环境和不同的学习策略,支持系统还未建立,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冰蔚;王永铎;魏双锋;张高峰;;[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09期
金晓凤;刘洁;金理奏;陈庆健;戴哲茹;;[J];医学与社会;2013年04期
钟向阳,张莉,邓基泽;[J];中国健康教育;2004年07期
刘晓粤;;[J];职业与健康;2006年14期
刘畅;李丁川;滕国洲;;[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7年04期
林静;;[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01期
刘国华;;[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年03期
张晓慧;;[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阳锡洲,王志平,陈琴;[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16期
毛文富;荀萍;;[J];时代教育;2012年1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建中;;[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刘秀昊;[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英;[D];郑州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大学生心理问题增多 社会交往占首位-chinaren校园
大学生心理问题增多 社会交往占首位
&发布时间:日09:54
【来源:新华网】
  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现在的大学生呈现出的心理问题增多。在老一代大学生中,情感和社会交往的重要程度在其心理状况上分列前两位,但现在社会交往上升到第一位,情感问题居后。
  本报济南10月29日讯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对500名新生调查结果显示,人际关系成为大学新生最苦恼、最难适应的问题之一,30%的新生对人际交往有顾虑,45%的新生认为“和同学相处得一般”。
教育专家认为,大学新生除了积极接受学校对新生人际交往方面的指导外,还应采取心理互换、相互包容等方式缓解目前存在的问题。
  据介绍,从2005年10月起,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对2005级500名新生开始了问卷抽样调查。该问卷内容涉及大学新生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就业、心理等方面。
  近日,由该学院根据调查结果形成的《大学新生思想状况调查分析》公布,当大学新生进入大学后,对环境的主动适应能力还有待提高,对“你觉得已经由高中生转变为大学生了吗”这个问题,59%的同学回答“还没有”。18%的同学对这种转变“不太适应”,4.1%的同学认为“很不适应”。
  该校在调查中发现,有些学生的学习态度存在误区,如对于“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说法,竟有42.8%的学生认为有一定道理,40.4%的学生不赞同。在大学新生价值取向的调查中,大学生把追求理想和现实功利结合起来,倾向于奉献与索取并重,合理的利己主义成为大学生中比较普遍的价值取向。调查发现,17%的学生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金钱的多少,34.5%的人认为取决于生活是否舒适、潇洒,41.6%的同学认为取决于对社会贡献的大小。
  心理问题是这次调查的重点,调查主要针对人际交往和感情方面。该学院的工作人员介绍,曾经有学生对老师说,如果不存在人际交往,他们会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学习上。调查显示,人际关系成为大学新生最苦恼、最难适应的问题之一,30%的新生对人际交往有顾虑,45%的新生认为“和同学相处得一般”。
  调查显示,14.8%的同学赞同大学期间谈恋爱,11.4%的同学反对,47.8%的同学认为无所谓。该学院提供的数据显示,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现在的大学生呈现出的心理问题增多。在老一代大学生中,情感和社会交往的重要程度在其心理状况上分列前两位,但现在社会交往上升到第一位,情感问题居后。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副院长尹桂瓒认为,大学新生面对新的集体、新的生活方式和学习特点,一切问题都靠自己处理时,部分学生内心深处产生极度的恐慌和恋家情绪。因此辅导员要在新生中开展适应教育,积极引导大学新生完成角色转换和心态调整。其次要帮助他们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责任编辑:阿珞)
匿名发表: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精品专题推荐
&精彩生活&
今日运程如何?财运、事业运、桃花运,给你详细道来!!!
桃花朵朵开
隐形的翅膀
频道精彩推荐
桃花朵朵开
隐形的翅膀火热活动进行中
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你会如何处理?
14-06-18 02:52:11
阅读(12079) /
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你会如何处理?&&
&&&&1.学业问题大学是高中学生向往、追求的目标,也是他们放弃许多兴趣爱好甘于在题海中跋涉的精神支柱。进大学后部分学生为了保持自己在中学的优势,废寝忘食,除了学习自己的专业课,还自己学一些社会急需课程,再加上英语、计算机的考级他们处于超负荷运转中。巨大的心理落差还表现在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除了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由老师或家长强行代办之外,大学录取时进行专业调剂也让他们无法就读自己所喜欢的专业。而在一些重点院校还有这样的特殊原因:由于学生们在原先所读中学都非常优秀,但是一进大学就发现自己原来只是一个“普通人”,彼此实力相当,优越感的丧失使得一部分学生无法适应。而与此同时,又有部分学生则感到考入大学如释重负,因而即使感到竞争的危机、就业的压力,也提不起努力学习的劲头。
&2.人际关系问题大学生从校门到校门,缺乏人际交往经验,缺乏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和勇气,面对各种各样的活动,既充满了兴趣又担心失败,久而久之,甚至回避参与,妨碍了良好的人际交往圈的形成。学生因对己对人的认识问题,很难与人深交或缺乏知心朋友,有的则因人格因素,带来交往中的矛盾与冲突。
&3.情绪不稳定问题大学生处于青春期的“暴风雨时期”,生长发育极为迅速,已基本趋于成熟,但由于阅历较浅,社会经验不足,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看法往往飘忽不定,容易出现各式各样的心理矛盾,很容易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会因一点小的胜利而沾沾自喜,也易为一次小考失利而一蹶不振,自我控制和调试能力较低,并由此导致心理和行为偏差。不过大多数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成功化解了自己的低落情绪,迅速呈现出积极的精神面貌;但是一部大学生却“在泥潭里越陷越深”,甚至走向极端。
&4.恋爱与性的问题大学生的性心理障碍问题也很令人担扰。大学生一进入青年中期,性生理基本成熟,性意识增强。这时的青年有了性冲动和性要求,他们渴望得到异性的友谊与爱情。由于性心理的不成熟,生活经验欠缺,对青春期的性冲动和性要求理解不当,常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紧张、恐惧、羞涩,甚至不正确的行为。有的因理解的恋爱观与现实的具体问题发生矛盾和冲突,便陷入痛苦、迷茫、消沉之中,为情所困而不能自拔。此外,因就业压力过大、家庭经济困难、生理缺陷等原因造成的心理问题也较多,有的是因一些突发因素造成的,有的是长期困扰造成的,有的是单一因素影响的结果,有的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二、对策&
1.教师心理教育意识的提高教师心理教育意识的提高,对于预防学生的心理失衡和做好有关的心理保健工作是有很大帮助的。教师要有自觉进行心理教育的意识;有正确的心理教育观,坚信人人都有巨大的心理潜能可以开发,心理发展是无止境的,人人都可能获得良好的心理品质,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相信学生。自我教育是心理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要调动学生心理自主构建的积极性。另外,学生有很强的封闭性,不愿意把自己的性心理问题告诉老师,老师要多与学生沟通,取得学生的信任,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
&2.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的提高学生应该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正确的对待问题,然后寻求科学的方法加以解决。保持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保持身体健康,加强自己的德行修养。多与人交流沟通,感到郁闷的时候就试着告诉自己,世界还是美好的,通过这些方式把问题转移。心理咨询老师应该就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咨询向学生做一个很好的说明,打消学生对进行心理咨询顾虑,认识到看心理医生就像是感冒了要去看医生一样的平常,能够在心理不平衡时候通过心理老师的帮助及时解决自己的问题,让自己得到更好的成长。&
3.设立多种沟通渠道当某些学生有找心理医生的想法时,由于时间、面子等问题,又打了退堂鼓。所以除心理咨询外学校必须为学生设立多种渠道与心理老师进行交流,如可通过热线电话、电子邮件、网络平台、书信等方式,让学生可以随时宣泄自己的情绪,及时解决问题。&
脚印一串串:
& 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网站 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
京公网安备6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生新生心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