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来自威海人才网的一名姓黄的朋友,最近便秘,不小心。…

文海点滴:《百家姓II》 寻根问祖篇 - 心生命 -
- 华语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品牌设计产业门户
积分6459&贡献2313 &C 币296 &名望60 &魅力6 &
&&&&复制本帖地址
文海点滴:《百家姓II》 寻根问祖篇
一、 姓氏起源 1、 始于多次果腹出国潮把夏后氏,禹王之后。夏朝少良当国时,有大臣汝艾(一作女艾),其后人以祖字为姓,遂成艾姓。通常认为,汝艾是艾姓的始祖。《通志·氏族略》载:艾氏为&夏少康臣汝艾之后&。
2、 因地他的后代,便以居住地名称的第一字&艾&作为自己名得氏。春秋时期,齐国有位大夫名孔,因为住在艾陵(今山东泰安东南),人们就叫东方宫他孔艾。的姓氏。故《通志·氏族》说:我是猪艾氏为&春秋大夫孔艾之后&。
二、 郡望堂号
【堂号】 &爱民堂&:宋朝吴兴令艾若纳爱人民,恨恶吏。其桌旁写了一幅座右铭:&爱民如恤血,挞吏胜看经;棒折胥吏手,何劳诵《大乘》?&
【郡望】陇西郡:战国时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年)设置,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相当于今甘肃省东乡以东及陇西地区。治所狄道,在今甘肃省临洮县南。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前205年)设置,治所在雒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前114年)置,相当于今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地区。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北)。东汉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魏仍改为天水郡。
三、 历史名人
1 艾自修:明朝邓州洪野是猪(今河南邓州市)人。他和他的兄长艾自都是明代的著名学者。兄自新精研理学,所著《希圣录》,深得宋儒宗旨。艾自修以其兄研究结果,再加发挥,纂明其要。著有《理学纂要》,得到学界好评,朝廷旌表为当代贤儒。
2 艾南英:字千子,明朝江西东乡人,勤奋好学,无所不亲。万历末,与同郡章世纯、罗万藻、陈际泰以兴起斯文为任,世人翕然归之。天启年间中举于乡,对策有讽刺魏忠贤语,罚停三科。崇祯初诏许会试,不就,后负气入闽,见唐王,陈十万忧疏,授兵部主事,改御史,未几病卒于延平。著有《天地拥子集》。
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皇室姓氏,后有改汉姓为金、赵、肇、罗、艾、姜等氏。据满洲语之音与译义,爱新一词为金,此族应始兴于金国。
一、姓氏来源
1、远古黄帝有儿子叫昌意,昌意的长子叫颛顼,继承帝位。次子叫安,封于西戎,后来建立了安息国(在今伊朗高),到古代汉武帝时开始派使者至安息国以后,中国与安息国始有往来。安息国王传位到太子安清时,他不愿当国王,出家为僧,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48年),回到中国河南洛阳,宣传佛教,随后定居,子孙世代姓安。
2、后魏安迟氏改为安氏。
二、郡望堂号
【郡望】汉置武陵郡,现在湖南省淑浦县。据《唐书世系表》记载:“出自姬姓。黄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居于西方,自号安息国,后于中国,以安为姓。”望出姑臧、河内。
三、历代名人
1、安清-一字世高。安息国太子。原来他已经继承了王位,但为了能回到中原来,就将王位让给他的叔叔,出家为憎,信奉佛教。 精通梵语,念经修行。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到中国河南洛阳来宣传佛教。定居下来后,为了传教的需要,他又工读汉语,通晓汉语,译梵本为汉语,译《修行道地经》等30余部,皆属小乘。
2、安重荣——字铁胡。五代后晋朔州人。后唐时任振武巡边指挥使。后归后晋石敬瑭,任成德军节度使。石敬塘投降契丹后,起兵反,次年战败被杀。
3、安民——宋朝陕西长安人。是个有名的石工,当时著名的石碑,都出自他的刀笔。
4、安维峻——字晓峰。甘肃秦安人。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上疏痛斥李鸿章挟外洋以自重,投降卖国,中外臣民无不切齿痛恨。因言冒慈椿而被革职。后隐居柏崖,闭门著书。著有《四书讲义》、《诗文集》。在山东德州的安氏家族,是古苏禄国(今菲律宾)国王的后裔。
一 姓氏源流
  1 源于上古,是古帝颛顼的老师太敖的后代。太敖,一做大敖。太敖的子孙以祖上的名字命名他们的姓氏,于是形成了敖姓。
  2 出自芈姓。春秋时期的楚国国君,凡是被废弑而没有得到谥号的,都被称为敖,这类国君的后代,也被称为敖氏。
二 迁徙分布
  敖氏的望族居住在谯郡(今天的安徽省毫县)。
三 郡望堂号
  【郡望】 谯国郡:东汉建安年间将沛郡分出一部分设置了谯郡。相当于今天的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地区。治所在谯县。
  【堂号】 寀庵堂:宋代有敖陶孙的,从小不受约束,胸怀大志。当时的奸臣韩佗胄当权,大儒朱熹遭贬。陶孙正游学太学,他首先做诗为朱熹送行。赵汝愚死在被贬的地方,他又写诗哭赵。韩佗胄听到这些以后很生气,于是下令逮捕敖陶孙,陶孙改名换姓逃掉了。后来陶孙中了进士,做了温州通判,著有《寀庵集》。
四 历史名人
  1 敖山:字静之。明朝时期莘县人。成化进士,由翰林院编修升任山西提学副使。后因疾病辞官还乡。工诗文,诗才雄爽,文章豪放,与当时的王越齐名,人称江北二杰。晚年的时候专心研究数学。著有《石绫传》、《灿然稿》、《先天手册》。
  2 敖家熊:字孟姜。浙江平湖人。早年在嘉兴创办稼公社及竹木小学堂。并组织祖宗教。清光绪二十九年入上海爱国学社学习。曾编写《新山歌》一书,宣传革命。次年加入光复会,并且出资与魏兰等人组织温台处会馆,这是革命党人的一个秘密联系机关。光绪三十三年与秋瑾共谋在大通师范学堂起义,事情泄露后逃跑。光绪三十四年在嘉兴被仇敌杀害。
  3 敖陶孙:字器之,宋朝时期福清人。从小聪明好学,志向远大。当时奸臣韩佗胄当权,大儒朱熹遭贬,而陶孙很尊敬朱熹的学问,于是去探望了他,并且赠诗表明自己的心意。赵汝愚死在被贬的地方,他又写诗哭赵。韩佗胄知道以后大怒,要逮捕他。陶孙改名换姓逃掉了。后来陶孙中了进士,做了温州通判,著有《寀庵集》。
  4 敖英:明代正德进士,字子发,清江人。官至江西右部正使。工于诗。他的诗路独辟蹊径,很有特点,流传于世的有《绿学亭杂言》。
一 姓氏來源 唐朝時,回骨國相愛邪物被唐皇帝賜姓愛,名弘順。期後代也以愛為姓氏。
二 名例:金代有爱申。
岸 ①后汉书张奂传:西羌姓。 ②姓氏考略:一云,当是东岸之后,以名为姓。
戰國時,楚王寵愛的大臣封於安陵,稱安陵君,後代以安陵為姓氏。
西汉有安国少季 事见&史记&之&南越列传&
位于圭山乡老海宜村边的三棵百年古树下,该碑由昂氏合族立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农历六月二十九日。碑文用彝汉两种文字记述了昂姓彝族的迁徒和演变过程。
①姓氏考略:匈奴有奥达王,奥氏出此。或为奥屯氏,奥鲁氏所改。
②续通志氏族略;明时有奥里后,曾任江西省余千知县。
傲 中国姓氏集:傲曦,民国三十五年任国防部人民服务总队队员。
起源于古荥阳 隞为古地名。中国商代仲丁的都城,在今河南省荥阳县东北敖山南面。
金史、奥敦丑和尚传:丑和尚为代州经略使,贞祜四年八月,大元兵攻代州,和尚御战。
[ Last edited by Mcwolf on
at 09:53 ]
积分6459&贡献2313 &C 币296 &名望60 &魅力6 &
一、寻根溯祖  
1、以水为姓。相传,上古时伏羲氏有个后裔叫后照,定居于巴水,即今四川东部一带。他的子孙就以巴水为姓,称巴氏。若干代以后,住在这一带(含今川、鄂、湘、黔边地区)的共有五个民族:巴氏、樊氏、醰氏、相(向)氏、郑氏。巴氏住在红色的山洞里,其他五族住在黑色的山洞里。由于各自信仰的神灵不同,他们常常互相争斗,生活很不稳定。后来大家觉得这样下去不行,就协商决定推举一位共同的首领。方法是五族各派出一位代表进行比赛,赢的人就是首领。巴族推出的代表叫务相。他在两场比赛(掷剑和赛船)中都取得了胜利,所以他就当上了五族的首领,号称廪君,他的后代多数也称巴氏。
2、以国为姓。周代有巴子国,开始被封的国君是子爵。巴子国辖境相当于现在四川的旺巷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并于秦。巴子国国君的后代,就用原来的国名&巴&作为自己的姓氏,称巴氏。《世本》云:&巴子国,子孙以国为氏。&
二、郡望堂号
【堂号】&双卿堂&:战国时巴国将军巴蔓子,因巴国发生内乱,出使楚国,要求楚国出兵平乱,答应楚国,乱平后,割给楚国3座城。楚国出兵平了巴国乱后,向巴国要城,巴蔓子对楚国使者:&城不能割,请拿我的头谢楚王。&说罢,自刎而死。使者带了巴蔓子的头见楚王。楚王对巴蔓子的忠君爱国,非常佩服,就用葬王卿的礼节葬了巴蔓子的头。巴国也用葬王卿的礼节,葬了巴蔓子的尸身。
【郡望】高平郡:西晋时将汉代原有的山阳郡改为高平郡。治所在昌邑。在今山东省巨野县一带。
三、 历史名人
1 巴 肃:东汉名士。他与窦武、陈蕃共谋杀宦官,整饬朝政,事泄后遭到朝廷通缉。他到县令处投案自首,县令欲弃官与他一块逃跑,他坚持不肯。后遂被杀害。
2 巴 泰:清朝汉军镶蓝旗人。以善战著称,因功封一等子爵。官至中和殿大学士。 巴慰祖:清代书画家。官候补中书。通文艺,精古今文字。 
系古把利复姓所改,今南昌有此姓。 把志先 1943年7月生,甘肃永登人,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高级法官、副编审,甘肃省法官协会秘书长,甘肃省刑法学研究会总干事。1964年于空军航空预备学校毕业。曾任《甘肃审判》月刊副总编。结合司法工作,从事应用法学研究、地方史志编纂等。编著《甘肃省志·审判志》(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出版,获该省优秀志书一等奖)。主要论文《十年来甘肃建设合同案件审判述评》被编入《建设工程合同案件审判实务研究》论文集(兰州大学出版社199Z年出版);《罚金刑问题研究》被编入论文集刚法修改与完善》(人民法院出版社1995年出版);《论正当防卫的立法完善》被编入《刑法修改建议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盗窃案件适用法律的几个问题》发表于《学法》1990年第2期。
把氏本巴氏,因避战乱和灭族之难,而改巴为把,今甘肃永登一支把姓,乃汉名士巴肃之后,今留有家谱。
原為漢代西域姓,西域人八滑曾被西域長史班勇建議封為親漢侯。
回族姓。拜姓为回族古老姓氏之一。据《姓氏词典》称;“(拜姓)是回族姓。亦见《万姓统谱》。宋有拜瑚。”拜姓大多取自祖名首音。如元英宗(年)时,拜中书左丞相,常直内庭,知无不言,振立纲纪,修举废坠,加惠兵民,轻摇薄敛,宏远端亮有祖风的拜住(拜住曾祖木华黎、祖安童均为元朝开国元 勋)“之后裔姓拜”。(《回教民族说》)陕西大荔县“《拜氏家谱世由篇》说,拜氏是元代初年木华黎的后人。至元大德、至治间的拜住始姓拜……至明,拜住之子(拜)笃麟降明,奉命由涿州经山西迁居大荔沙苑。”(《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拜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回族中的摆姓,早期见于唐天宝元年(742年)进入中国,在长安(西安)县子午巷(化觉巷)任掌教的西域回部人摆都而的。及至元代,在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任定远大将军、贵赤亲军都指挥使司达鲁花赤的明安,其子便姓摆,名言太。摆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秦大夫百里奚的後代有的以百爲姓。
白马,古地名。以地为氏。
民国有白马俊熙。
一、姓氏来源:
①《尚友录&&记载:“古柏氏之后。”相传上古时代有柏皇氏,是东方部族的首领,名叫芝,因以柏木为图腾,所以称为柏芝。据说他曾担任伏羲的助手,勤劳于天下而不居功,造福于民而无所欲求,所以深得百姓拥护,被尊为柏皇。他住在皇柏山(在河南陈留县)上,他的子孙就是柏氏。
②《姓氏考略》记载:“春秋柏国,为楚所灭,子孙以为氏,望出魏郡。”春秋时的柏国,在现在的河南省西平县的西方,至今还有一个柏亭。柏姓的发祥之地就在这里,后来国灭之后,子孙逐渐繁衍到魏郡(今河南临漳县)、济阳(今山东省定陶县)。
二、姓氏由来 传说远古时三皇之首的伏羲,手下有个大臣,名芝,以柏木为图腾,人称柏芝。他协助伏羲治理天下立了诸多功劳,但并不因此而自满,深得伏羲的信任,后当上东方部落的首领,所以史家又称他为柏皇氏。 有一次,孟津河中突然出现了一只怪兽,龙首而蛇身,遍身长满龙鳞,高八尺五寸,形状象鱼又象驼,左右各生一个肉翅,在波涛中游来游去。伏羲闻讯后,赶到孟津河边。那怪兽看见伏羲后,更是精神抖擞,背上的龙鳞闪闪发起光来,似乎组成一种图案。伏羲似有所动,知是神灵指点,忙命排香案*礼膜拜。 当时柏皇随伏羲一起,见此灵机一动,赶快捡起一块烧过的木炭,迅速把怪兽身上的图案画在一块大石上。等伏羲祀拜完毕,那怪兽即沉入水中不见,伏羲这才想起怪兽身上的图案没有记下来,十分遗憾。这时,柏皇已把图案抄在木板上献给伏羲。 伏羲大喜,回去后日夜钻研,终于画成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的天下第一图:太极八卦图。 由于柏皇氏聪明睿智,所以一直到周朝,他的后代都为帝王师,如颛顼帝的老师为柏夷亮父,喾的老师为柏招。另外,黄帝的地官是柏常,佐禹治水的则是柏翳等。所以,柏姓是古姓中的贵族。后来,柏姓大多转化为其它姓氏,所以现在反倒不多了。
三、迁徙分布:分布在各地的柏氏,大体上都有分支始祖及迁徙原因。
四、宗祠堂号:忠恕堂。望出魏郡
五、历史名人: 黄帝时有地官(司徒)柏常,帝颛顼有师傅柏亮父,帝喾有师傅柏昭。帝尧时,柏皋封在柏(今在河南舞阳县东南),号柏成子。 柏,神话传说中的蜀王。《汉·扬雄·蜀王本纪》:“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 ,后者名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 柏高,神话传说中的仙人。《山海经·海内经》:“山青水之东,有山名曰:「肇山」有人名曰:柏高。柏高上下于此,至於天。”郭璞注:“柏子高,仙者也。” 西周时,柏国君柏冏曾任周的太仆。东周时有史官柏堂骞。汉有柏直、柏始昌。唐代有左拾遗柏耆,左领军卫大将军柏良器,封平原王。元代有画家柏子庭、柏招。明代有延安卫指挥史柏英。清代有著名画家、诗人柏立本,书法家柏谦,画家、书法家、诗人柏古。近代有资产阶级革命家、安徽都督柏文蔚。 
伯姓起源有三:
一、系出嬴姓,起源于夏朝初年,始祖为伯益。伯益本是黄帝后裔。舜时任东夷部族首领,曾佐禹治水,立有大功。各得位后,曾想让位给伯益。伯益推辞不受,躲避到箕山之阳。后来,禹的儿子启得天下,建立夏朝,杀死了伯益。伯益起初在舜的属下作官,以调驯鸟兽出名,受赐姓“嬴”。故伯益也是嬴姓祖先,其后代中有嬴政,即秦始皇。伯字本意有管理一方的长官之意。益为东夷首领,故称伯益。《风俗通》载:伯姓出自“嬴姓,伯益之后”。
二、系出姜姓夷。起源于西周初年。武王伐纣时,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和叔齐,曾经扣马拒谏,请求停止武力伐纣。武王不听,一举攻灭殷商,建立周朝。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隐居于首阳山,采食野菜树果,终被饿死。伯夷是孤竹国君的长子,其后以行次为姓得伯姓。
三、系出荀姓,起源于春秋时期。始祖为荀林父。荀林父字伯,世称荀伯。其孙荀阁,以其祖父功高,遂用其祖父之字“伯”为姓,称伯阁,世代子孙乃成伯姓
堂号:伯益堂:有个贤人叫伯益,他就是伯姓的始祖。 
郡望:河东郡(今山西黄河以东地区)。
  儒行著称,圣门笃学
  直言及难,贤妇进规
  上联说春秋时鲁国人伯虔,字子析,孔子弟子,勤奋好学,以儒行著称。下联说春秋时晋国大夫伯宗,贤能又敢于直言。每上朝时,妻子常规劝他:&您好直言,那些行为不端的人都厌恶您,一定有祸到您身上!&他不听。后来在栾弗忌之难中,果然被进谗言而遭杀害。
人物简介:
1伯牙:春秋时人。善鼓琴。学琴于成连,三年不成。成连使至东海蓬莱山,闻海水澎湃、群鸟悲号之声,情有所移,心有所感,琴艺大进。琴曲《水仙cao》、《高山流水》传为其作品。与鍾子期善,能穷其意趣。后子期死,痛世无知音,不复鼓琴。
2伯乐:春秋时人。或说姓孙,名阳,亦称阳子。善相马。为秦穆公之臣。相传有骐骥伏盐车上行,见而长鸣,伯乐下车泣之。骥于是俯而喷,仰而鸣,声闻于天。年长,荐九方堙于穆公。堙相马,不辨马之雌雄、颜色,穆公不悦。伯乐以为相千里马在于“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3伯达:西周成王进人。或以为宣王时人。伯达与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称周之八士。
4伯夷:商末人。孤竹国君初之子。墨胎氏,名允,字公信。相传其父遗命其弟叔齐为君,叔齐让伯夷,伯夷遁去。叔齐亦不立而相与往归西伯(周文王)。周武王伐纣,两人叩马谏,以为不仁。及周灭商,夷、齐耻食周粟而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遂饿死。
5伯宗:(?-前576) 春秋时晋国人。大夫。贤而好直言。晋景公六年以“鞭之长,不及马腹”谏止晋攻楚。每朝,其妻常戒之。后终以直谏恶郤锜、郤至等,被谗杀. 
一、来源有四
1、出自颛顼(zhuanxu)帝芈(mi)姓后裔。相传颛顼帝的后裔陆终娶鬼方氏为妻,生下六个儿子,其中第六个儿子叫季连,赐姓芈。季连的后裔熊绎在荆山一带建诸侯国,定都丹阳。公元740年,荆君熊通自封为武王。他的儿子于公元689年迁都郢,改国号楚。楚平王时,太子建因做晋军袭郑国的内应而被杀,太子建的儿子熊胜便逃到吴,投奔伍子胥。楚平工的孙子惠王即位后,楚令子西把熊胜招回国,任巢大夫,封在白邑,称为白公胜。可晋国伐郑,子西出兵救郑,白公胜因子西言而无信,发动政变,杀死子西,囚禁惠王,并着手改革朝政以争取民心,但以失败告终。他自杀后,其子孙便以祖辈封邑为氏,称白氏,也有以&白公&、&白侯&为氏的。
2、出自姬姓。周太王5世孙虞仲的后人百里奚,生子孟明视。他有二子,一曰西乞术,一曰白乙丙。白乙丙官拜秦国大夫,其后人以字为氏,就是秦国的白氏。
3、他族改姓或又改他姓。如回族白姓,由易卜拉欣之后裔,分别取其祖辈名字中的每一个字立姓而来。因易卜拉欣,亦译伊白来金或伊白拉金,故后裔多以伊、白、拉、金冠姓。
4、远古时期,我国北部的姜姓部落首领炎帝有一个大臣叫白阜,精通水脉,为疏通水道做出了贡献。其子孙便以&白&为姓,称白氏。
5、皇帝赐姓。如元代回回世家伯笃那丁,“其子察汗,赐姓白氏”。 
二、迁徙分布
白氏早期主要分布于秦、楚、魏等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封其子白仲于太原,故子孙世为太原人。白仲23世白邕(yong),任北魏太原太守,邕5世孙白建,北齐五兵尚书,因功赐田韩城,因以为家。其曾孙白温,任唐检较都官郎中,迁华州下邽,第六子白鍠,任巩县令,居郑州,生5子,各以其官散居四方。白鍠长子白季庚,任襄州别驾,生4子,次子就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白居易晚年居洛阳香山,成为白氏迁洛祖始其后代分衍今河南淮阳(古陈州)、偃师、伊州、宜阳、`巩义、郑州、新郑、沁阳等地。此外,白氏在秦汉时期有迁至今山东者,如西汉白光为东海兰陵人;隋唐时期有迁至今宁夏、甘肃、广西者,如唐代白孝德微安西人,白耸为马平人;宋、明时期还分布于今浙江、安徽、江西、江苏、广东、福建、河北以及东北、西北的一些地方。自清初开始,闽、粤白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后又有移居新加坡等国者。    
三、郡望堂号
【堂号】&治生堂&:战国时白圭乐观时变。他曾经说:&人弃我取,人取我予,吾治生犹伊、吕之治国,孙吴之用兵。&所有天下论治生的,推白圭做祖师。
另外还有&南阳&堂号。
1、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置郡。秦时相当于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以南、霍山以北地区。
2、南阳郡:战国秦昭王35年始置郡。汉时相当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陨县间地。
四、历史名人
  白圭:明代万历年间兵部尚书.其族人后代现居河北省南宫市西白塔村,约1500人,村中约九成的人为世袭白姓.
  白云上:清代书法家。
  白玉蟾:宋代名士。博览群书,善书,工画。有《海琼集》等。
  白英:明代杰出的水利专家,曾为当时礼部尚书疏通河道出谋献策,特别为大运河畅通做出了贡献。
  白朴:元代著名的戏曲家。所作杂剧今知有16种,现存《墙头马上》、《梧桐雨》、《东墙记》3种,都是描写爱情的作品,其中前2种最有名。
  白居易:唐代杰出的诗人,贞元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现实主义和朴素文风。所著《与元九书》诗论,为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诗文朴实无华,广为流传。
  白行简:白居易弟,当时有名文学家。他长于辞赋,但未有流传下来,现存传奇小说《李娃传》是他的代表作。《三梦记》近于杂录。
一、寻根溯祖
1、出自姬姓,以封地为姓。周朝时,有姬姓虞国人,入秦后,授予百里作采邑,其后代子孙就以封地名为姓,称百里氏。
2、以人名为姓,是春秋时秦国大夫百里奚的后代。周初,周武王封周太王古公亶父的二儿子虞仲的子孙在虞国(在今山西平陆县北)。春秋时,虞仲有个后人叫奚,因住在百里乡,又称百里奚,他在虞国任大夫。公元前655年,虞国被晋国所灭,百里奚和虞君都当了晋国的俘虏,成了奴隶。这时,秦穆公向晋献公求亲,晋献公就把女儿嫁给他,同时把百里奚也作为陪嫁的奴仆之一送往秦国。百里奚不甘心做奴隶,就在半路上逃跑了,可不久又被楚人捉去,成了楚国的奴隶。秦穆公是个有雄心壮志的国君,一直在收罗人才,他听说百里奚是个有才干的人之后,决心把他追回来。他怕用重金去赎会引起楚国对百里奚的重视,就按照当时奴隶的身价,用五张羊皮把他作为逃奴赎回来秦穆公同百里奚交谈后,对他大加赞赏,封他为大夫。百里奚的后代子孙就以他的名字命姓,称百里氏。
二、郡望分布
1、新蔡郡:晋惠帝时,将汝阳郡分出一部分置新蔡郡。相当于现在河南省新蔡县一带地区。
2、京兆郡:京兆,即首都直辖区,为汉代京畿的行政区划名,为&三辅&之首。本来,秦朝设置内史官,掌治京师(在今陕西咸阳一带)。汉景帝时分置左、右内史。汉武帝时改右内史为京兆尹,下辖十二县。相当于现在陕西省西安市以东至华县一带地区。晋代改称雍州京兆郡。
三、历史名人
百里嵩:汉代徐州刺史。相传,当时天旱,百里嵩行仗所过之处,便有雨水降下,号刺史雨。
百里泉 男,1964年出生,河北省藁城市人。1982年10入伍。1995年毕业于武警西安技术学院。曾先后从事射击、马列教学,现为武警石家庄指挥学校政治教研室少校营职教员。河北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神州艺友会荣誉会员,神州艺苑报特约记者。数年研习隶书,软硬书法兼具。曾得到书法艺术界名人指导,多次参加军地举办的书法展并获奖。1991年获河北省首届硬笔书法展佳作奖;1992年获&草原颂全国书法美术摄影大赛&佳作奖;1999年获第三文华杯全国硬笔书法大赛证书五段位。近年来,在军队院校主要刊物上,发表政治、军事等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5篇获奖,6篇录书出版。《精讲邓小平理论&五法&》一文,1999年发表于《中国军事教育》。传略辑入《当代文艺家名典》、《中华百年·人物篇》、《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等书中。1999年荣立三等功并被武警河北省总队平为优秀政治教员。
古复姓,今多改“把”。
这一姓氏主要集中在甘肃省庆阳县(现改名庆城县),据我所知人数不超过一千,主要分布在板家堡(约40户,不到200人),板家庄(约60户,不到350人),板家山(三四户人家,不到20人)和庆阳市(八九户,约30人)。这一姓氏来源于一个传说故事,第一位用此姓的人据说其父是位老板或为老板打工的,人们都叫他“老板”,此人得一贵子不久遇到了“跑贼”(土匪打劫),他将刚满两个月的儿子寄养在一农户家,后来人们不知道他的去向,也许客死外乡。此农户不知道这位“老板”的真名,于是当孩子长大后其继父母便以“板”作为他的姓氏。由此推知“板”姓的历史不会太久远。
①姓苑;姓。 ②姓考:春秋时鲁公子般之后。 
一 班姓渊源
1、出自芈姓。是春秋时期若敖的后代。若敖的儿子名叫斗伯比,斗伯比的儿子名叫令尹子文。相传令尹子文是吃虎乳长大的,因虎身有斑纹,后代就用“斑”为姓氏。“班”和“斑”通用,后改成“班”。 
2 据《风俗通》记载:班姓为楚令尹阙班的后代。得姓始祖:斗班。班姓是源自春秋时期的楚国。按《风俗通》记载,斗班是楚国望族,推算起来是上古时期高阳氏的后裔。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他是吃虎乳长大的,而老虎身上有斑纹,所以他才以斗斑为名,也使他的后人“以王父字为氏”而姓了斑,古代的“斑”和“班”通用。古代的楚国在今湖北,湖南一带。班氏的望族居住在扶风(今天的陕西省咸阳县东)。班姓后人奉斗班为得姓始祖。
二 郡望和堂号
【郡望】:扶风郡:据《姓氏考略》及《郡望百家姓》的记载,班氏望族出自扶风郡。汉武帝太初元年置右扶风,与京兆、左冯翊合称“三辅”,三国的时候改名为扶风郡。在今天的陕西省内长安县以西的地区。 
【堂号】:
1 定远堂:汉朝的时候班超出使西域有功,被封为定远侯。
2 汉书堂:汉代班彪的儿子班固、女儿班昭,父子三人一同写成了《汉书》。 
三 迁徙分布
  班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四 历史名人 
西汉末年,班姓子孙就进入了朝廷。班壹,班况虽然官位不算太高,但他们的四个儿女却有上乘表现,
班况:越骑校尉
1 班伯:一位精通〈诗〉,〈书〉,〈论语〉的学者,曾数次聘书使匈奴,为定襄大守,他精选官吏,收捕盗贼,郡中称为神明。
2 班施:官拜谏大夫,以博学有俊才深受皇帝器重。
3 班稚:班固,班超,班昭的祖父,以方直自守见称,终官延陵郎。
4 班婕妤:贤才通辩,深受成帝宠幸。
班彪:字叔皮。后汉扶风安陵人。性格慎重,好古。20余岁的时候,因为避难跟从隗嚣,写了《王命论》想感化他,但是隗嚣始终不为所动。班彪于是转而躲避到河西,为窦融出谋划策,帮助汉王朝的兴起。汉光武帝初的时候举茂才,拜许令,后来因为疾病而辞去了官职。他因为才华很高,于是专心研究史籍。他才前史遗事,旁贯异文,后来作传数十篇。用来补充史记太初以后的缺节。后来又担任了望都长。卒于官。终年51岁。  
班固:字孟坚,为后汉班彪的儿子。他的父亲班彪写《汉书》,没有完成就死去了,班固于是回到家里,继续他父亲的事业,被人告发他在私自修改国史,被捕入狱。他的弟弟班超为他上书辩白,他才得以获释。明帝任命他为兰台令史,后来被迁为郎,典校秘书,终于写成了《汉书》。从永平到章帝建初中,前后经历20余年,只有八表及天文志没有写完。建初四年章帝让儒生博士讨论《五经》的异同,班固应昭写成《白虎通德论》。和帝永元元年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四年,帝与宦官合谋杀死了宪,班超也被洛阳令捕入狱,永元四年死于监狱之中。终年60岁。 
班超:字仲升。班彪的儿子,班固的弟弟。班彪死后,家境贫困,班超为了养活母亲只好为官府抄书。曾投笔叹息道:“大丈夫无他志略,当校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侯封。安能久侍笔墨乎间?”明帝永平十六年,他率领着三十六人出使西域,使得西域五十余城获得安。班超在西域呆了31年。被任命为西域都护,封为定远侯。实现了他的愿望。年老后,回到洛阳,拜为射声校尉。同年病逝,终年70岁。 
班昭:(49-约120),又名姬,字惠班,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出生于一个“家有藏书,内足于财”的显贵人家。其父班彪,很有学问;长兄班固,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次兄班超,乃立功西域的一代名将。家庭的熏陶,父兄的影响,加上自身的聪颖努力,使班昭成为一个博学广识的学者。她对祖国文化事业的突出贡献,是整理并续成重要的史学巨著《汉书》。她去世时,当朝的皇太后亲自素服举哀,为她行国葬之礼。这个女子,就是我国第一位女历史学家班昭。 
班宏:唐朝户部侍郎生辰不详)。 
班景倩:唐朝以儒名家,自采访史入为大理少卿,过大梁,刺史倪若水饯之,离望起行尘,久之乃返,谓官属曰:“班生此行,何异登仙”。
班言:明朝直隶饶阳丞
班第:清朝内阁大学士,乾隆间定北将军,征伊犁,封一等诚勇公 
史书最早有记载的班氏第一人是班壹,子班孺,孙班长,曾孙班回,班回生班况,班况子班伯,班施,班稚和班婕妤,班施生班嗣,班稚生班彪,班彪生班固,班超与班昭,班超生班勇,班雄,班勇生班始。如要了解具体情况,可以参阅东汉外戚传。
办庆国 高级经济师。男,1953年5月出生,江苏连云港人。中共党员。毕业于徐州师范大学。现任江苏省盐务管理局局长,江苏省盐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兼任连云港人大常委会常委,中国盐业协会常务理事。主要业绩:1996年担任江苏省盐业公司总经理,坚持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以解困和发展为中心,锐意改革,开拓进取,取得了三年三大步的突出成绩:1997年实现利润7178.36万元,扭转了生产企业连续7年严重亏损的局面;1998年在原盐生产遭受历史最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仍实现利润7663.98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荣登全国同行业榜首;1999年利润总额首夺突破亿元大关,比1998年同期增长33·4%。公司于年连续3年受到江苏省政府嘉奖。1999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企业经营管理者。江苏省盐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系国有独资公司,经江苏省政府授权,成为国有资产投资主体,现有职工上5万人,公司为以海水制盐和食盐专营为主,苦卤化工、水产养殖、农垦种植多业并举的综合性集团公司,设有以盐业生产经营为主的2个全资子公司,以食盐批发专营为主的12个全资子公司,其他全资、控股、参股企事业单位14家,公司总资产25亿元,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为年全国同行业销售收入榜首企业。公司所属八大国有盐场拥有土地总面积653km2,原盐生产能力200万t,精制食盐生产能力30万t,年产盐化工产品20万t、水产品2万t左右。
相传是孔子弟子邦选的后代,是由他的名字而来的姓氏。在汉代因犯高祖刘邦的名讳,不少人因此改为他姓。邦姓历史上以代郡为郡望,并以宋代人邦彪、明代顺德府通判邦严等为代表人物。
回族中的宝姓,出自经名首音。如在元代,就有三位名同人不同的“宝合丁”。此外还有“宝合丁刺只”、“宝童”、“宝哥”等人。清代,在云南回民起义军中,有一位将领名叫宝文明。宝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和云南。汉族宝姓,源于元朝洪武年间,一于姓礼部侍郎到腾冲征粮,恰逢兵变,粮薄丢失,遂易姓为宝隐居大理,后人主要分布龙陵、腾冲、芒市、缅甸等地.谱载在世族人约3000,设有家会统管祭祀.
一、寻根溯祖 出自姬姓。从历史文献上考证,我国有人以暴为姓,大约是在3500年前的殷朝时期。据《风俗通》记载,当时有殷朝天子的名下有许多各势如据一方的诸侯,其中有一位叫暴辛公的,根据考证,便是姓暴的中国人的始祖。这在《尚友录》上也有清楚的记载。望族居魏郡(今河南省临漳西南一带)。东周时,有王族大夫辛被封在暴邑(今河南省郑州北),建立了暴国,因为他的爵位是公爵,所以称暴辛公。春秋时暴国并入郑国,其国民以原国名为姓,称暴姓。
二、郡望堂号
&耿介堂&:明朝时暴昭为大理司务、刑部右侍郎,历任左都御史、刑部尚书。为官耿直,是非清,原则明,有高尚的气节。
&定阳堂&:北齐时有暴显被封为定阳王。
魏 郡:汉高帝时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北省魏县、河南省浚县、山东省冠县之间地区。
河东郡:秦时置郡。治所在安邑县(今山西省夏县西北)。相当于现在山西省境内黄河以东地区。
三、历史名人:暴姓多清廉之士。
明朝初年的名臣暴昭:潞州(今山西长治)人,洪武年间由国卫生授大理司务,曾任刑部右侍郎、左都御史、刑部尚书,“耿介有峻节,以清俭知名。”建文初年充任北平采访使,得知燕王朱棣欲起兵谋反的消息,密报建文帝,请预先做好准备。燕王反,他掌管平燕布政司,驻守真定。筹谋燕之计,后终篡位成功的燕王诛杀。
暴胜之:西汉御史大夫。抵制盗贼有方,威震州郡。荐人从不疑人,有知人之誉。
战国时韩国有相国暴谴、将军暴鸢、暴攻,北朝北齐有骠骑将军暴显。现在辽宁宽甸、河北沧州、河北邯郸、河北秦皇岛、河南濮阳、陕西咸阳、山东莱芜等地有暴姓后人。辈份有汝、法、生、正、玉、立等。辽宁宽甸一族辈份有振、尚、文、盛、学、占、中等。
一、 姓氏起源
1、 出自风姓,为上古传说中的部落酋长太昊(伏羲)的后代。太昊创制八卦,教民捕鱼、畜牧,以充庖厨,故又名庖牺或庖羲。据《路史》载:&包羲氏后有包氏&。
2、 出自申姓,为春秋时楚国大夫申包胥之后。申包胥,楚国君蚡冒的后裔,故又称王孙包胥。他曾赴秦国求兵援楚。申包胥的后代以其名字中的包字为姓,为包氏。 3、 据《后汉书》载,丹阳包氏,本为鲍氏,为避王莽之乱,改鲍为包,成为包姓的一支。4.蒙古孛儿只斤氏或博尔济吉特氏之后改为包氏。
二、 郡望堂号
【堂号】 &刚毅堂&、&清河堂&、&孝肃堂&:都是根据包拯命名的。宋时包拯,除龙图阁大学士,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是著名的清官。他立朝刚毅,贵戚宦官无不敛手,男女老少皆知其名。死后谥忠肃。
丹阳:即秦朝的鄣郡。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更名为丹阳郡,相当于今安徽省宣城地区。晋代改置宣城郡,治所在宛陵,即今安徽省宣城县。
上党:战国时,韩国初置上党郡,秦灭韩后因之。治所在壶关(今山西省长治市北)。西汉时移治长子(今山西省长子县)辖镜相当于今山西省境内沁水以东地区。
三、 历史名人
包咸:字子良,后汉会稽曲阿人。少为诸生,师事博士右师细君,学习《鲁诗》、《论语》。光武即位,举为孝廉,封郎中,迁大鸿胪。明帝即位,以咸有师傅恩,特加赐俸禄,咸皆散于诸生之贫者。永平八年(65年)病逝,终年71岁。
包拯: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人,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仁宗时任监察御史,主张&练兵选将,务实边备&,以御契。后任天章阁侍制、龙图阁直学士。官至枢密副使。知开封府时,执法严峻,不畏权势。他在朝之时,贵戚官宦都不敢为非作歹,连童稚妇女也知道他是&包青天&。他刚正不阿,为民申冤,惩治权贵,树立了清正廉洁官员的榜样。他的官升至礼部侍郎,嘉祐七年(1062年)逝世,终年63岁,谥孝肃,著有《包孝肃奏议》十卷。明人以他断案的民间传说写成《包公案》一书,流传甚广。
包世臣:字慎伯,号倦翁,清朝泾县人嘉庆十三年(1808年)举人。曾任江西新喻县知县,对农政、漕运、盐政、货币、兵法、鸦片等问题都有论述,主张积极抗英。他还善于书法,肆力北魏,兼习二王,对咸丰、同治年间的书法很有影响。
一、姓氏来源  古代春秋时,远古大禹的后裔杞国公子敬叔,到齐国出仕,受封为鲍邑(在今山东济南市历城区,过去是历城县)的首领,其子孙便以封邑为姓,世代相传姓鲍。 
二、郡望堂号  秦置上党郡,现在山西省长子县。《姓苑》记载:“系出姒姓。夏禹后。春秋时杞公子有仕齐者,食采于鲍,因以命氏”。望出上党、泰山、东海、河南。 
三、历代名人  
鲍叔牙——即鲍叔,春秋时齐人,敬叔之子,官至宰相。自青年时即与管仲交,知管仲贤。鲍叔牙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射小白中钩,及小白立,为桓公,鲍叔牙遂进管仲,相桓公九合诸侯,而成霸业管仲尝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故后世言人之相知,必称管鲍。
鲍牧:齐景公朝末期和悼公朝初期为右相。
鲍焦:战国初期隐士,隐居洛阳,以刚直廉洁著称于世,不屈而死。
鲍宣:渤海高城人,好学明经,一代名儒。曾任司隶校尉,汉哀帝时征召为谏议大夫,为人正直,言语实在,以直谏知名。他刚正不阿,多次上书建言,关心民间疾苦,忠贞不逾,后为王莽所害。其妻桓少君修行妇道,乡帮称之,事入列女传。
鲍永:鲍宣长子,东汉时任司隶校尉、鲁郡太守等职。有父风,封关内侯。
鲍昱:鲍永子,亦为司隶校尉,出为汝南太守,官至司徒、太尉。
鲍德:鲍昱子,南阳太守,时各地多荒旱,唯南阳丰收,时人称之为“神父”,后征拜大司农。至此,祖孙四代皆显官。
鲍昂:鲍德子,有孝义节行;为避朝廷征召,始徙居东海泰山。
鲍勋:汉鲍宣九世孙,三国鼎立时为魏御使中丞。
鲍敬言:魏晋时期唯物主义思想家,反对封建等级秩序,认为人在社会上天然平等。
鲍靓:西晋武帝时南海太守,学道有成,是葛洪的老师、岳父。其女儿鲍姑善用艾灸济世治病救人。
鲍照:南朝宋东海郡人,工诗文,擅长七言诗,如七绝、七律等。临海王刘子顼镇守荆州时,任前军参军,故世人称其为鲍参军。他的诗清新俊逸,后人对他很是推崇,唐杜甫就有诗评论他:“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他的诗作后世辑有《鲍参军集》十卷,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
鲍令晖:鲍照之妹,女文学家。
鲍溶:唐朝诗人,元和年间进士,与孟郊、李正封友善,有集五卷,现唐诗收编其三卷。 鲍防:唐天宝年间进士,官太原尹,能文能武,后封东海郡公。有诗作流传于世。
鲍君徽:唐代女诗人,《全唐诗》中录其诗四首。
鲍当:宋朝人,因其诗中有“天寒稻梁少,万里孤雁进”句,时人称之为“鲍孤雁”。
鲍彪:宋朝纵横家,注《战国策》。
鲍由:宋朝文学家,有文集50卷。
鲍同仁:元朝时歙人,状元及第。
鲍德:明朝景泰年间举人。
鲍忠:明朝监察御史。
鲍象贤:明朝时歙人,曾先后在七省十二任为官,有“仕不择地,官不择位”的名言,曾领兵镇守南北边陲,卒赠工部尚书,立坊旌表。
鲍诗:清代女画家,能诗善画,其娣妹四人皆知书会画。
鲍承先:明末清初人,曾任参将,清初大臣,官至宰相,现北京鲍家街即其府第,山西应县鲍氏即其后裔。
鲍虎:()山西应县人,清顺治朝黄岩总兵,平定江南、镇守海疆有功,病没于军旅,其墓地在南京,现为文物受到保护。
鲍志道:清乾隆年间歙人,曾任御使,两淮盐务总商,为人诚信,讲义气,多次捐资修桥铺路,倡建宗祠。 
鲍廷博:字以文。清朝安徽歙县人。家中藏书极富。乾隆时茧访遗书,廷博进家藏书600余种。又校刊《知不足斋丛书》30集,每集8册,收书200余种,在清代丛书中,以精善见称。著有《花永轩泳物诗存》。嘉庆十九年(1814年)逝世。终年86岁。
鲍廷干:山东冠县人,青年时代参加革命,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东北局最高法院院长,后受冲击,平反后担任吉林大学党委书记, 于九十年代病故,终年80余岁。
鲍君甫:广东中山人,是中国***第一个打入敌特机关的情报人员,年间,在上海敌特机关中为我党中央特科提供了许多重要情报,先后营救过我党许多重要领导人如周恩来、陈赓、任弼时等,文革期间受迫害于1969年因病去世,终年68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到了平反,给予了正确的评价。
鲍文蔚:(年)江苏宜兴县人,曾留学法国。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大学教授,著名的教育家,翻译家。
鲍启祥:(年)河南省商城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广东省军区副政治委员,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是中国***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鲍化普:(年)笔名管桦,著名作家,河北丰润县人,18岁参加八路军,毕业于华北联合大学,是北京市作家协会主席、文联主席,全国文联委员,第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第八届党代会代表。 
一 来源有二
1、以国命名。出自姬姓,是文王庶子姬奭之后。召开康移封于蓟,其支庶子孙食采于河北巨鹿贝(三点水贝)水,建立了贝(右耳贝)国,为燕国附庸,其子孙遂以国名为贝(右耳贝)姓,后去邑为贝氏。这一支贝姓,望出河北清河(今河北清河)。
2、以地名命姓。因世居贝丘的人。以地名命姓,遂为贝姓。成为贝姓的一支。贝丘在今山东博兴县东南。
二、郡望堂号
【堂号】:明朝时贝恒任邵阳知县,后改知东阿。为官仁察明恕,甚得民心。朝廷调他另有任用,东阿耆老数百人到朝廷挽留,朝廷只好升他一级仍留东阿。
【郡望】:《姓氏考略》与《郡望百家姓》都记载:贝氏望出清河。汉高帝五年(公元202年)置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省清河县东南)。相当于今河北省清河至山东省博兴。临清一带地区。 
三、历史名人:
1.贝俊:唐代画家,工花鸟,犹工鹰鹘。见《历代名画记》。
2.贝青乔:清代诗人,字子木,江苏吴县人。诸生。鸦片战争时,曾为奕经幕僚,于浙东抗击英国侵军,目睹清政府腐败,写了许多爱国诗篇,影响较大,有《半行阉诗存》。
3.贝义渊:南朝梁书法家,吴兴人。书有《梁始兴忠武王萧詹碑》,现存江苏南京,碑文残损过半,留存的字,带有行草笔意,颇为雄难。
4.贝钦世:宋代江阴知县,上虞人有惠政。县有运河久湮,贝钦世欲浚治之,大姓争捐金为助,不逾月而成。   
5.贝琼:明朝文学家,字廷居,浙江崇德人。博览群史,工诗能文。明初召修《元史》,官国子监助教。有《清江文集》。
6.贝泰:明代太学士,字宗鲁,金华人。少以文行闻,永乐举人。累官国子祭酒,前后在太学四十余年,六馆之士,翕然从化。后致仕卒。 
7.贝寿同:(1825-?) 江苏苏州人。早年入上海南洋公学,后留学德国,毕业于夏洛顿 工科大学建筑科,为我国第一位到西文学习建筑者。主持法院与监狱筑甚多。晚年在南京开设咖啡馆。约在抗战胜利前后逝世。为我国最早的建筑师,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是其侄孙。 
卑氏为春秋时郑国大夫——卑谌之后人。
北 ①姓苑:北氏,高丽姓。 ②姓氏考略:北姓当为北人、北门、北官、北郭、北野等姓所改。 ③千家姓;玄菟族。
古国名。其始封地在今北京房山区至河北省涞水县一带。在涞水县张家洼村曾出土有 10 多件 & 北伯 & 青铜器 , 晚清学者王国维认为 , 此地就是 《诗经》中的邶国之地 。 以国为氏。
北宫 ①姓纂:出自姬姓,卫成公曾孙括,世为卫卿,别以所居为北宫氏。 ②后汉书:后汉灵帝时,湟中胡人有北宫伯玉。
北唐 通志氏族略:春秘时晋有高人越,隐伏於北唐,因氏。汉时有北唐于真治京氏易。
奔洪进,明朝举人。
本姓源于外蒙,原为鞑靼族姓木,为朝中大官,元末犯满门抄斩之罪,携整个家族迁至中原,为免杀身之祸,并取不忘本之意,添一为本,僻居洧[河南洧川]南,并在河南长葛形成“本庄”,目前河南长葛约2000人。 
广西壮族大姓。
比干,上古人。 比姓, 回族姓氏之一。云南地区有此姓。
邲 春秋诸侯小国,今郑州东。 后有人以国为氏。
源于古郑国。
姓氏由来: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姓氏之一,一作必禄。
郡望堂号:满洲  
姓氏家谱:碧鲁氏通谱  
历史名人:碧鲁赛碧图, 碧鲁鄂辉 
一、寻根溯祖
为上古炎帝神农氏之后--共工的后代。共工本姓共氏,从黄帝时起就担任了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职,被人们尊为水神。颛顼帝时,共工起兵争天下,后失败。传说他失败后一怒之下撞倒了西北方支撑天地的不周山。因此被逐出中原,共工氏为了不让自己的后代子孙忘记自己是水神,因此在姓的旁边加上三点水,因此称洪姓。
二、郡望堂号
【堂号】 &双忠堂&:宋代洪皓,以礼部侍郎的身份出使金国。金人扣留了他,他坚决不屈服。被扣15年中,他经常暗自派人向宋朝廷汇报金国的情况,人们把他比作苏武。他的儿子洪迈,又以翰林学士的身份出使金国,金人强迫他称&陪臣&(诸侯的大夫朝见天子,自称陪臣 ),他坚决拒绝,因此被金人拘留。他父子都为了祖国恪尽忠诚,人称&父子双忠&。
郭煌郡:汉武帝元鼎六年置。在今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 宣城郡:晋时置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省定城)。
豫章郡:汉代将秦代的九江郡改为豫章郡。在今江西省南昌、九江一带。
三、历史名人
洪秀全:清朝人。1843年创立了农民革命组织&拜上帝会&,自称是&天帝&次子。著有《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等。1851年,在广西桂县与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等起义,建号太平天国,洪秀全称天王。太平天国十四年,洪秀全病逝,不久,天京陷落,起义失败。
洪 适:宋代名医。洪皓之子,少时聪慧。与弟洪遵、洪迈同中博学宏词科,时称&三洪&。以文章著称于时,好收藏金石拓本,并以据订正史传的讹误。
洪亮吉:清代学者兼文学家。乾隆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工篆书,著有《洪北江全集》。 洪咨夔:南宋诗人。嘉定进士,官至刑部尚书,翰林学士。
一、姓氏来源  来源于封地:上古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将自己的弟弟姬高封于毕(在今陕西咸阳县西北),后来建立了毕国,人称姬高为毕公高。他的子孙就以国名为姓,世代相传姓毕。
二、郡望堂号  望出河内、东平、太原。  汉置河南郡,现在河南省洛阳市。
三、历代名人 
1、毕宏——唐朝朝京光人,寓居于蜀。善画山水,古松奇石,著名当世。杜甫《戏韦偃为双松图歌》中有“天下几人画古松?毕宏已会韦偃少”的诗句。
2、毕升——北宋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他还研究过木活字版,活字可以多次使用。为世界最早的活字印刷。  
3、毕沅——字绍荡,号秋帆。清朝江南镇洋人。留心经史文学,旁及舆地金石之享。尝谓“经义当宗汉儒,说文当宗许慎,编年史谏水先生最长。”以好士知名,学人如钱大听、邵晋涵、章学诚、洪亮吉、黄仲则等先后在幕中。所著《续资治通鉴》220卷,集钱、邵、章等诸人之力而成。诗文有《灵岩山人诗集》。
一、来源有二
1、相传黄帝有儿子叫龙苗,龙苗生吾融,吾融的儿子被封在卞国(在今山东泗水县东的卞桥镇),史称卞明。其后代子孙以国名为姓,遂成卞氏。按《吕氏春秋》载,在商朝之际,汤与伊尹计谋功伐夏桀时,有个叫卞隋的名士,因拒行汤王之计而投水自尽。可见卞氏起源很早。
2、西周时,周武王姬发封自己的弟弟叔振铎于曹(今山东省曹县),世称曹叔振铎,其后以曹为氏,遂成曹姓。后来叔振铎的支庶子孙中有个勇士名庄,在鲁国做官,又被封于卞邑(在今山东省衮州,泗水一带)。爵位为子,故时称卞庄子,其后人遂以卞为姓。形成了卞姓的一支。
二、郡望堂号【郡望】:
1、济阴: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144年)置济阴国;汉元帝初元年(公元48年)改为济阴郡。在今山东省定陶县一带。
2、济阳:晋惠帝(公元290棗306年在位)时,将陈留郡之一部分设置济阳郡,南渡后废。故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一带。
三、历史名人
卞大亨:宋代学者,字嘉甫,泰州人。由乡举入太学,升上命。精医卜之书,著《松隐集》等。
卞敦:晋代尚书,字仲仁,弱冠仕州郡,后从讨王敦,拜尚书,以功封益阳侯。谥敬。
卞立言:清代棋师,名交恒,江都人。祖孙三代均以奕名。有《奕萃》传世。
卞仲子:元代画家,其子卞珏,颇善画,绰有父风。
卞庄:春秋鲁国卞邑大夫,有勇为,一次能杀死二虎。齐人欲伐鲁,惧庄子不敢逞。
卞粹:晋代中书令,字玄仁,冤句人。刚直不阿。后拜右丞相,封成阳子。齐王司冏辅政,为侍中、中书令,进爵为公。
卞敏:清代女画家,秦淮人。为画家卞赛之妹,善鼓琴,精于兰竹。
一、 姓氏起源
1、 商代有诸侯国边国(今地不详),为伯爵,称边伯,其后以边为氏。至周王朝时,有大夫亦名边伯。
2、 出自子姓。周朝时,宋国国君的儿子名城(一名御戎),字子边,其后世子孙便以边为姓,成为边姓一支。
二、 郡望堂号
【堂号】“腹笥堂”:后汉边韶,字孝先,以文学知名,有几百学生。边韶有一次白天睡着了,学生私自嘲笑他说&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边韶答:&边为姓,孝为字,腹便便,五经笥。思经事,寐与周公同梦,静与孔子同志,师而可嘲,出何典籍?&。后来边孝先官做到尚书令。
陈留: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置陈留县,汉代置陈留郡,在今河南省开封地区。
金城:汉元始六年(前81年)置金城郡,相当于今甘肃省兰州以西、青海省青海湖以东地区。治所在允吾(今甘肃省永靖县西北)。隋大业及唐天宝、至德年间又曾改兰州为金城郡。
三、 历史名人
边韶:后汉凌仪人,字孝先,以文学知名,有几百学生。桓帝时,边孝先官至尚书令,著有《诗颂碑铭书策》15卷。
边镐:南唐升州人,李景时以行营招讨洪抚饶信翕等州都虞侯,攻取建州,王延政降,诸将皆争功,镐独无一言。寻平湖南马氏,进武安军节度。镐御下无法,行师唯以活人为务,时称边菩萨。会有孙朗之乱,竟丧楚地,坐削官。后周师至,镐起为将,军溃被执。世宗命为右千牛卫上将军,及割淮南请盟,乃归镐,景置而不用,后卒于金陵。
朝鲜族姓氏
一、姓氏来源
1、据《姓氏寻源》,别姓是别成子之后。按照别义,古诸侯卿大夫长子世为宗子,宗子之次子世为小宗,小宗之次子为别子,不敢姓祖父之姓,而别为一族之宜,以祖父之官爵字谥别为姓氏。
2、《姓氏寻源》所说别成子之后,或即别子之误。这个家族当初也应该是发源于我国西北地区。
二、郡望堂号望族居京兆郡(今陕西长安东)。
三、历史名人
1、如唐代中叶安禄山起兵造反时,就有陕西朝邑人别傪举义兵讨贼。
2、宋嘉定年间,郢(今湖北钟祥)的别之杰,先后知澧州及德安、江陵府,湖北安抚使。淳祜年间,官至参知政事。
宾氏家族最早起源于殷商晚期武丁时期。
并爱英 1965年12月出生,主治医师。1988年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1988年至今在淮北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工作,任妇产科副主任。从事妇产科临床工作十年,刻苦研究业务知识,井指导临床实践,抢救危急重病人500例。尤其对女性不孕症有一定研究,对各种类型不孕症都有系统的独到治疗手段。曾先后在《中国妇科与产科杂志》、《实用妇产科杂志》、〈临床荟萃》等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交流论文多篇,省级交流论文一篇,省级刊物发表二篇。其中&MTX作用机制及临床用途&被收人《中国当代学者大辞典》中。
丙姓源于邴姓,系邴简化而来。参见邴姓。
一、 来源有三
1、 始于春秋,以封地名为姓,晋大夫邴豫之后。邴是春秋时的一个城邑,故城址在今河南成武县东。晋国大夫邴豫的封地在邴,后代遂用祖先的封地&邴&作为自己的姓氏。后来也有省文去邑字旁,以&丙&为姓,称丙氏。
2、 出自春秋时期,以封地为姓,是齐大夫邴鸀的后代。邴,又名祊,是春秋时祭祀泰山的一个城邑,在今山东费县东。为齐大夫邴鸀的封地。后代以邴为姓,称邴氏。
3、 汉代都御李陵之后。南北朝时,魏帝在邴殿接见李陵之后,赐姓丙氏。
二、 郡望堂号
【堂号】&cao尚堂&:后汉邴原,尚cao守(行事以节cao为第一)。黄巾兵起,邴原率全家入海,住在郁州山中。孔融想推荐他当官,辞,又至辽东,慕来而归者,一年里有几百家。后来邴原做了五官将长史,他闭门自守,非公事不出。
【郡望】《姓氏考略》记载,邴氏望出鲁国。《郡望百家姓》记载:邴氏望出平阳郡。 1、鲁国: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将秦朝原有的薛郡改为鲁国。三国魏及晋代改为鲁郡。相当于今山东省曲阜、泗水一带。
2、 平阳:三国魏正始八年(公元247年)将河东郡分出一部设置平阳郡。在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
三、 历史名人
1 邴辅:赵国栎阳人。自幼喜欢读书,长大以后多才多艺,尤其长于工艺制作。那时正处于战乱年代,许多宫殿房屋、古代建筑都被毁于战乱之中。战后,邴辅招募了一批有经验的工匠,仿照旧式样为赵国恢复建成豪华的宫殿房屋,一时名扬天下,成为当时著名的建筑学家。
2 邴克庄:字敬如。辽宁盘山人。1882年出生,曾在海城县创办乡团,后举办初等、高等各种学校。后来考入奉天高等警察学校。不久被选为省议会议议院议员。国会解散以后,任奉天民政公署顾问,兼办保卫团讲习所。民国十一年第二次恢复国会时,任众议院议员。民国17年12月,任热河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厅长。民国20年3 月去职后不详。
3 邴原:东汉名士。字根矩,有勇略雄气,后归曹cao,历五官将长史。
4 邴汉、邴丹:西汉二兄弟,琅琊人,具有清cao之行,邴丹养老自修,官不做六石以上,名声在邴汉之上。
5 邴郁:邴原的曾孙,具有高名。成帝以博士征,郁辞疾不赴,以寿终。 
一、寻根溯祖
1、以国为姓。上古时有薄国(在山东曹县东南,又称毫),相传是炎帝后裔的封国,薄国的后代子孙以国名为姓,称薄姓。
2、春秋时期,宋国有大夫被封于薄城(今河南商丘北一带),他的后代子孙就以封邑名命姓,称薄姓。
3、为其他姓氏所改。如商代诸侯有薄姑氏,后简化为单姓薄。代北地区有复姓薄奚氏,后改为汉字单姓薄氏。
4、历史上羌族的姓氏中也有薄姓。
二、郡望堂号
【堂号】&格物堂&:格的意思是能穷致事物之理。明朝时薄珏著有《格物测地论》。
1、雁门:战国时,赵武灵王置雁门郡,秦、汉沿之。相当于现在山西省代县一带。
2、谯郡:东汉建安年间将沛郡分出一部分,设置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毫县)。相当于现在安徽、河南二省之间地区。
三、历史名人
薄 珏:明代兵器制作专家。崇祯年间,流寇欲劫掳安庆,巡抚张国维调薄珏入城制造铜炮,防御流寇,又制造了千里望远镜,以观察流寇的远近,后又制作水车,水镜、地雷、地弩、火铳等兵器,当流寇进犯安庆府时,城内兵民固守,发挥了各种武器的作用,大败流寇。著有《浑天仪图说》、《格物测地论》等。
汉代有轵侯薄昭、方士薄忌、代王太后薄姬,南朝宋又书法家薄绍之,明代又四川道监察御史薄彦冰。 
播春漠 1947年l月生。江苏宜兴人,中共党员,南京海军指挥学院第一政治教研室教授,专业技术大校。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获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饼授《哲学原理》、《哲学原著选读》、《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军事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等课程。先后在各类期刊上发表论文和译文54篇,其中获全军优秀论文奖和海军一等奖l篇,获海军二等奖1篇,发表在全国核心期刊上的23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中心复印4篇,制成卡片1篇、被《哲学动态》和《经济学文摘邮要转载2篇。主要论文有:《社会生产力是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和人类自身生产力的有机统一体》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1988年第3期;《普列汉诺夫社会心理学说述评》发表于《复旦大学学报》1983年第5期;《广义社会生产:五种生产的统一》发表于《江西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先后主编、副主编和参编出版的著作有11部,他本人撰写46.5万字,其中有总政组编的全军统编教材1部,全军&七五课题1部,获海军二等奖1部、海军三等奖1部。主要著作有:《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概论》,第一主编,军事谊文出版社1995年6月出版;《军事辩证法导论》,主编之一.军事谊文出版社1995年10月出版;《国防教育论纲》,主编之一,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出版。 
①潜夫论:夏禹后有泊氏。 ②堂号考:台湾省桃园县有此姓
博文伟 日生,浙江肖山人。旅游学院教授,风景旅游研緆ao?⒅行闹魅危?糜窝芯克??ぁV泄??蚵糜慰?⒆ㄒ滴?被崂硎拢?憬?÷糜巫试囱芯炕峄岢ぁ?961年南京大学毕业,1965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年公派赴前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大学(现克罗地亚)访问进修。1987年调入杭州大学。长期从事于经济地理、区域与城市规划以院做游经济与旅游规划的教学和科研实践。先后主讲过《中国经济地理》、《城市总体规划》、《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等六门课程、培养了20余名硕士研究生。参加过中科院组织的沙漠、草原、三峡工程等综合考察与规划论证工作,承担或主持了国家、部、省的课题10余个,各类规划及课题项目80余个,共发表专著、译著、教材和论文40余部、篇。他致力于多门类、跨学科的协同研究,紧密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其新编教材《旅游资源评估与开发》(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获校优秀教材奖、立国首届旅游地学成果银奖。他主持的《杭州市旅游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研究,获浙江省及杭州市人民政府1998年科技进步奖。在亚太地区旅游促进会上的主题报告:《中国发展旅游与环境管理》收录入《中国当代社会科学选粹》。由于何支伟多方面的成就,已入选《中华科技精英大典》、《中国专家人名辞典》。 
博尔济吉特
博尔济吉特氏,传说是成吉思汗的后代,分布于内蒙古境内。历史名人有清朝孝庄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木尔泰(大玉儿)
多数博尔济吉特氏,已在清时由皇家改为姓“兆”或“兆昆”了。有一部分末代博尔济吉特坟墓安葬在,沈阳市于洪区造化乡白家村了。博尔济吉特氏,传说是成吉思汗的后代,分布于内蒙古境内应该没错。
伯牙吾台系蒙古姓氏,亦写作玉里伯牙吾氏或玉里伯岳吾台惕氏,汉族姓为俞。伯牙吾台(即玉里伯牙吾)是元朝蒙古钦察部国主后裔,祖籍内蒙古赤峰地区。家族名人有元朝大将土土哈、床兀儿、东路蒙古元帅不花帖木儿、元朝宰相燕铁木儿、撒敦、唐其势、诗人泰不花。元代以后,则有明初大将俞廷玉、俞通海、俞通源、俞通渊等人,他们是东路蒙古元帅不花帖木儿的后人,元至正十二年在庐州(今合肥)取“玉”字谐音易族更姓为俞。
蒙古族姓氏,汉姓为杨氏。
蒙古族姓氏,现汉姓为陈、李氏。
蒙古族皇族姓氏,也写作:孛尔只斤,现汉姓为:包、鲍、宝等。
元朝,蒙古族之姓氏,皇族姓氏,现汉姓为包、宝、鲍等。同博尔济锦。
望出漠北。
蒙古姓氏,瑷珲地区此姓很多 包括蒙古姓氏(哈拉)之中,在瑷珲地区此姓很多,无满语译名。巴林被认为是一个东蒙古集团,古大辽所在地。
鲜卑古姓,今“步”姓始祖。
鲜卑古姓,今“步”姓始祖。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进行姓氏汉化改革,将步六孤、步禄孤改为步姓。
一、姓氏起源
上古夏朝,夏启始,有巫师掌管卜筮;周时,掌管卜筮的官称卜正(亦称大卜),其子孙便以职官为姓,世代姓卜。
二、郡望堂号
【郡望】西河郡,汉置,现在山西省汾阳市。
三、历代名人
卜僵——春秋时晋国人,为晋献公掌卜大夫。所有大事举行前,都要由他预卜是否吉利。
卜式——汉朝时河南人。武帝时和匈奴作战,屡次把个人财物捐献国家充当军费,武帝任他为中郎,派他在上林牧羊。只过了一年多,不但羊肥体壮,而且繁殖了很多小羊。武帝问他牧羊的秘诀,他说,铲除劣种,毋令败群。武帝觉得他的话颇有道理,便拜为御史大夫,赐爵关内侯。言郡国不便盐铁而船有葬可罢,贬秩太子太傅。以至寿终。
一 姓氏源流
出自姬姓,是以封邑命名的姓氏。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叔虎,他有三个儿子:称、芮、义。义后来生了扬,扬被封于步邑。人称步扬。他的后代于是以邑为姓,称为步氏。
二 迁徙分布 步姓望族居平阳(在今天的山西临汾西南)。
三 郡望堂号
【郡望】: 据《姓氏考略》与《郡望百家姓》中记载:“步氏望出平阳,三国魏正始八年将河东郡分出一部分设置平阳郡,治所在平阳县(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
【堂号】:“临湘堂”和“宽宏堂”:三国的时候,东吴步涉性格宽宏大量。开始得时候隐居于江东,种瓜自给自足,昼夜读书,勤于钻研,博研艺道,无不精通。孙权知道后拜他为讨虏将军,后又召为主记,迁将军左护军,封为临湘侯。孙权称帝后,拜为骠骑大将军。他前后推荐的人才,提拔埋没的人才,解救受患难的人才很多。当了丞相以后,生活中吃的、穿的、用的东西和平常的书生一样。西陵20年,大家都折服于他的威兴。内外都很尊重他。
四 历史名人
1 步熊:字熊叔。晋朝人。爱好占卜术,门徒很多。赵王厅到他的名声后,请他来占卜。步熊于是对别人说,赵王的死已经不远了,没有什么好占的。赵王听了以后很生气,派了将士去杀他,他施了伎俩逃了出来。跑到成都王颖处,颖失败以后,步熊被杀。
2 步骛:字子山。三国时期吴国淮阴人。当时遇到天下大乱,他于是迁居到江东去隐居避难。每日种瓜糊口,夜里就看书钻研。后来,孙权为讨虏将军,召他为主记,因为他能文能武,又升迁为将军左护军,封为临湘侯,拜为骠骑大将军,屡立战功。他精通兵法,用兵神速,特别在危机的时候,能解围营救。
河南鄢陵县彭店乡有前步村,村人全姓步,人数近千,据称是从北方迁徙而来,详情不可考。 
①中华姓府:姓。 ②中国姓氏集:绥远省有此姓。 3.广东,厦门,香港有此姓
①后汉书南匈奴传:南匈奴右贤王部抑鞮。 ②章丘县志:有部姓。
补声怀 男,30岁。从高中读书开始,对《周易》就有了浓厚的兴趣,购藏了大量有关《周易》的书籍。先后读过《白话易经》、《周易大传今注》、《卜筮易知》、《周易古经今注》、《增删卜易》《周易概论》、《周易集解》、《周易通义》、《周易探源》、《子平真诠》、《穷通宝鉴》、《五行大义》、《四柱象学》、《周易研究》等书刊。易道广大,将尽力去探索,为光大祖国周易文化,而努力学习。
积分6459&贡献2313 &C 币296 &名望60 &魅力6 &
菜谦益 教授。男,1937年出生,山东掖县人。1960年毕业于山西农学院农学系。1960年8月-1965年5月在山西省晋南农科所西山分所搞玉米育种;1965年6月-1978年11月在山西农学院任遗传育种教师;1977年12月任天津农学院作物育种,种子学教师,搞玉米育种。现任职于天津农学院农学系作物栽培育种教研室主任、作物育种及种子学主讲教师,天津市政府作物专业顾问团顾问及天津市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主要业绩:多年从事高等农业教育和玉米育种研究工作,曾先后完成省市级玉米品种选育等课题多项,1993年获&农业技术推广试点乡(南王子乡)综合试验&天津市星火科技三等奖,1996年获&黄早4玉米自交系改良选育及利用研究&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撰写(黑玉米杂交种&黑糯941&的选育及应用研究)等多文,并将完成糯、甜和异型黑玉米系列品种的选育。
来源有三:一是出自纪姓,传说黄帝之子夷鼓始封于采(今北京附近),其后人有以地名为氏者;二是春秋时有戴国,其地在今河南兰考一带,戴公后代有以采为姓者;三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进行姓氏汉化改革,其二弟俣氏改为“采”姓。历史名人有:汉代度辽将军采皓,明代浙江海宁卫指挥采凤翔等。
彩 ①唐韵:姓。 ②中国姓氏集:河南省民权县程庄有此姓。
彩姓是由采姓所改,古代采与彩常通用。
有歌唱家才旦卓玛。 央视记者才旦央姬。
以地名为氏。《淮南子》有苍梧绕。《孔子家语》作苍梧娆。并见《水甫先生复姓志》。 
一、来源有二
1、出自姞姓,为黄帝支裔。据《国语。晋语四》所载,&黄帝二十五宗,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是也。&又据《潜夫论。志氏姓》所载,&姞氏封于燕┄┄姞氏之别有阚、严、蔡、光、鲁、雍、断、须密氏。&古时 燕地大致在今河北北部。
2、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得后裔。周灭商后,封文王第5子叔度于蔡,让他与管叔、霍叔一起监管殷得遗民,称为&三监&。武王死后,周成王年纪太小,周公旦(武王的弟弟,又称周公)因此临朝摄政。管叔、蔡叔、霍叔等都很嫉妒周公摄政,便联合武庚反叛,周公讨伐 武庚,事后处死管叔,并将蔡叔放逐。后成王改封蔡叔度的儿子胡于蔡,称蔡仲。春秋时,因受楚的逼迫,多次迁移。蔡平侯时迁新蔡(今属河南),称上蔡;昭侯迁州来(今安徽凤),称为下蔡。蔡国传23代,历24君,立国600多年,公元前447年被楚国攻灭,子孙散居楚(今属湖北)、秦(今属陕西)、晋(今属山西)、齐(今属山东)等各国,以国为姓氏,称蔡氏。
二、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蔡氏主要是在今河南、安徽境内发展繁衍,也有到外地做官留居当地者。战国时,燕有蔡泽、齐有大夫蔡朝、楚有大夫蔡鸠、晋有太史蔡墨。这说明今北京、陕西、山东、湖南、湖北、山西境内在战国时已有蔡氏居民。汉代,已有蔡姓人居于今江苏、浙江,如西汉蔡千秋为沛人(今江苏沛县),东汉有陈留(今属河南)蔡邕和上虞(今属浙江)蔡邕。汉末,蔡丕任五原(今属内蒙)太守,在当地安家,其子孙居住在朔方一带(今内蒙古杭锦旗西北)。两晋之际,蔡氏有族人随中原士族南渡,居于江、浙一带。在南北朝时期已有蔡氏人徙居于今宁夏、甘肃境。如北魏蔡袭为高平人(今宁夏固原),北齐蔡俊为石门人(今甘肃渭源县西南)。唐初,有蔡氏族人随陈元光入闽,居于漳州、浦州,又迁念都鸿儒屿,其后子孙繁衍,分别迁往龙溪、赤岭及广东广州等地。唐末,中原战乱,河南蔡氏又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先居于福建宁华县,二传又迁至广东梅州。明末,郑成功收复台湾,有蔡姓部属随从,后留台湾垦荒,此后,又有大批的蔡姓人从福建、广东到台湾开基,有的又移居东南亚及欧美 诸国。
三、郡望堂号
1、【堂号】 &九峰堂&:宋朝蔡仲默,少年时跟朱熹学习。才30岁就放弃科举,专攻理学。隐居在九峰,人们称他&九峰先生&。 &龙亭堂&:东汉蔡伦,发明造纸,对文化事业的发展,立了极大的功,封&龙亭侯&。 蔡姓又以&济阳&为其堂号。
2、【郡望】 济阳郡:晋惠帝时分陈留郡置郡,治所在济阳。约相当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晋室南渡后废。
四、历史名人
蔡 伦:东汉宦官。他总结西汉以来用麻质纤维造纸的经验,改 进造纸术,采9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为原料造纸,时称&蔡侯 纸&。被后世传为我国造纸术的发明人。
蔡 邕:东汉时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博学多才,爱好辞章, 精通音律。熹平四年(公元175年)以定&六经&文字而著称,世称&熹 平石经&。而且还是东汉四大画家(其他为:刘褒、赵岐、张衡)之 一。又工隶书,创&飞白&书。 蔡 琰:东汉女诗人,蔡邕之女,字文姬,故又称蔡文姬。博学 有才辩,且通音律,有&才女&之称。以《胡笳十八拍》著称。
蔡 襄:北宋时杰出书法家。工书善画。其正楷端重沉着,行书 淳淡婉媚,草书参用飞白法,谓&散草&、&飞草&自成一体。与苏轼、 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蔡 泽:战国时燕人。秦相国,以善辩多智著称。
蔡锡勇:清末洋务派。他受张之洞之命,创办湖北炮厂,织布局,马鞍山煤矿局等。并精通速记术,将速记应用于翻译,是中国速记的创始人。
一 姓氏起源
苍氏的姓氏起源有三:
1 起源于远古。黄帝的后代,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有一个叫做苍林,苍林的后代就跟随他的祖先以苍为姓。
2 黄帝的孙子高阳氏,有八个聪明的儿子,他们帮助尧处理国家大事,政绩很好。世称“八恺”。其中大儿子名叫苍舒。苍舒的后代以他的字为姓,形成苍姓的又一支。
3 苍与仓通。传说创造文字的仓颉,古代的书中也写做苍颉。
4 汉有江夏太守苍英,三国魏有敦煌太守苍慈。
二 迁徙分布 苍氏望族居于武陵(今天的湖南省境内)。
三 郡望堂号
【郡望】: 武陵郡:汉高帝置,治所在义陵,今湖南省境内。
【堂号】: 武陵堂:同上。
四 历史名人
1苍葛:周朝时期阳樊人,襄王以阳樊温原攒茅之田与晋,阳樊不服,晋师围之。苍葛大呼道:“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宜吾不敢服也,此谁非王之亲姻,其俘之也,乃出其民。 ”
2苍舒:上古高阳氏才子。 苍(cang) 传说为黄帝的儿子苍林的后人,以苍为氏。又,传说颛顼高阳氏有才子八人,其中有苍舒(又作&仓舒&),其后人以苍为氏。郡望:武陵郡(治所在今湖南溆浦县南)。符分江夏 字创轩辕上联说汉代人苍英,曾任江夏太守。符,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征兵调将用的凭证。下联说传说中黄帝轩辕氏的史官苍颉(又作&仓颉&),汉字的创造者。相传他生而神奇,有四只眼,观鸟兽之迹,而创制汉字。 
一、姓氏来源 出自姬姓,是用封地作为姓氏的。春秋时,鲁孝公的儿子驱(音抠),被封到臧邑(今山东境内),称为臧驱。他的后代就用他的封邑名“臧”作为自己的姓氏。见《通志》。
二、郡堂望号 汉置东海郡,现在江苏省邱州市。
三、历代名人
臧洪——字子源。汉未广陵射阳人。为广陵太守张超郡功曹。时董卓专政,天下纷乱,洪说超联合各郡,起兵讨卓。设盟之日,洪发擅敌血,辞气慷慨。继归袁绍,绍举为青州刺史,徙东郡太守。曹cao攻张超,洪向绍请兵救超,绍不应。超败死,洪愤与绍绝。绍攻东郡,洪誓死固守,攻战经年,粮尽城破被杀。年35岁。
臧在新——字与咸。江苏阜宁人。清任虎门炮台教练。二次革命失败后,赴日本,归国后,孙中山委以淮上司令,后被害于烟雨台
仓颉,为黄帝史官,姓侯刚,名仓颉,汉字创始人。其后人以名为姓。三国时魏有敦煌太守仓慈。
①姓考:春秋时卫大夫食采于漕,后以邑为氏。 ②通志氏族略;汉有侠士漕仲叔,西河人。 ③千家姓:西河族。
西汉有肏秉之。明有肏君平。 
一、寻根溯祖 cao姓人为曹cao后裔。据cao氏族谱谱序记载,曹魏末年,魏帝曹奂年幼,朝政为司马氏把持。司马昭兄弟为篡夺曹魏皇权,肆无忌惮地迫害曹cao子孙。公元266年,司马炎废魏帝,建立晋政权后,更加疯狂地杀害曹魏皇族。曹cao谪孙曹休举家逃往鄱阳郡新义(今江西省波阳县),为避免被司马氏政权斩尽杀绝,遂以曹cao之名为姓,改曹姓cao,延续至今。在整部《谯国cao氏族谱》中,绝对不见cao女嫁曹氏,也不见cao郎娶曹女者,盖因曹、cao原本为一家的缘故。 cao氏的《谯国cao氏族谱》在唐代初年编撰,沿下历代均有重修。谯国,为曹cao出生地。
二、历代名人
1、隋朝cao天成。据二十四史中的隋史记载,cao天成又名cao师乞,江西波阳人,隋末,公元616年,揭竿起义,攻陷豫章郡,自号元兴王,建元始兴。
2、cao姓曾是望族。据cao氏家谱初卷记载,北宋的苏轼,明朝的刘基、宗正等历史名人,均为其族谱作过谱序。
3、近代cao氏的著名人物是安徽怀宁人cao震球。他是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我国实践教育理论的倡导者和实践先驱;是我国杰出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挚友和事业合作者,小庄师范的建立者和运作者之一,曾任陶先生创立的湖湘师范的校长。陶行知先生有一副有名的对联“和马牛羊鸡犬豕作朋友,对稻寂麦黍稷下工夫”就是送给他的。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教育系,晚年曾在张劲夫力劝下出任陶行知研究会会长。
4、当代较为知名的cao姓后人有:cao学诚,现任团中央宣传部副部长;cao婧,&&时尚&&杂志编辑主任,毕业于日本东京文化女子大学服装设计专业,2001年任《时尚中国时装》编辑部主任,是国内最优秀的时装编辑之一;cao声国,青年山水画家、安吉二中美术教师,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
三、迁徙分布 cao姓现在分布很广。上海、浙江、湖北、江西、河南、四川、安徽、贵州、广东、广西、台湾地区等均有cao姓后人。非准确统计全国约有cao姓10万余人,尤其是仅河南鹿邑县玄武镇cao庄行政村、浙江嵊州市长乐镇cao姓较为集中,大约各有2000多人。
(虽然不常见,但是出于曹cao的原因,单开一帖)
一、姓氏源流
根据《元和姓篡》的记载,中国的曹姓,最初是颛顼嬴姓的后代。综合各种史料,曹氏的源流有三:
起于黄帝姬姓的后代。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叔振铎被封于曹,建都陶丘,成为始封之君,也就成为曹氏的始祖。
由邾姓改姓为曹。提起曹氏姓源,往往同朱氏联系起来。这是因为朱姓源于周时的邾国,而邾国本来是曹姓所建。颛顼帝的玄孙陆终生有六子,其中第五子安被周武王封在邾国。古代邾国贵族一直以国为氏。后来邾被为楚所灭,安的子孙,一部分改姓朱,一部分则改姓曹。这两支曹姓子孙都发源于山东省境内,所以,早期的中国曹姓人都来自山东。
古代曹国人来中国后以曹为姓。古代的曹国,大约在今乌兹别克共和国撒马尔罕的北方和东北方一带。《北史》、《隋书》等书记为昭武诸国之一。当时,有曹国人来中国,有的以曹为姓,传之后世。
二、迁徙分布
早期的曹氏诞生于山东,长期在山东居住和繁衍。至于迁徙山西、陕西、河北、安徽等地,则是很久以后的事了。
三国以后,原本单纯的曹姓混乱了,不但被曹cao冒姓,还有被康国之后冒姓的记录。
汉时,曹姓已经广布于北方及安徽等地。这是曹姓一个非常重要的繁衍时期。
唐代末年,曹氏大规模南迁江南。久居北方的曹氏先人为躲避黄巢起义,举家南徙,有的一直展转入闽,迁居漳州一带。后在福建南部也出现曹氏踪迹,都是这次南迁的曹之后代长期繁衍、播迁的结果。
福建南部的这些曹氏族人,后来又迁居台湾。现在,台湾的南投、彰化和台北三县是曹姓最多的地区。
宋代以后,曹姓已经广布于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了。
三、郡望堂号
&清靖堂&,又称&无为堂&:西汉曹参,在萧何死了以后,继萧何为宰相。他一本萧何时的办法,所谓&萧规曹随&。&省刑法,薄税敛,无为而治&。老百姓因此歌颂他说:&载以清靖,民以宁一&。
曹姓的郡望主要有谯郡、彭城郡、巨野县等。
谯郡是东汉末年从沛郡分出的。相当于今天的安徽、河南两省的灵壁、蒙城、太和、鹿邑、永城之间的地方。
彭城郡是西汉时设置的,东汉时改为彭城国。大约在今天的山东微山县,江苏徐州市、沛县东南部。
晋时设置了高平郡,在今天的山东独山湖、金乡、巨野、邹县之间的地方。后来有多次变迁。 
汉时设置了巨野县,在今天的山东西南部、万福河北岸。
四、历史名人
曹姓名人,较早的要数春秋时期的曹刿了。鲁庄公的时候,齐攻打鲁,他求见庄公,随庄公战于长勺,利用齐军&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时机,叫庄公鸣鼓进攻,结果获得了长勺之战的大胜。
还有汉初大臣曹参。早年追随刘邦,汉朝建立后,他被封为平阳侯,曾任宰相九年。协助太祖平定陈颛、英布等异姓诸侯王的叛乱。
曹cao,字孟德,安徽亳州人,三国时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cao是个被历史误会、被《三国演义》丑化的人物。有人说他原本姓是夏侯。因其父夏侯嵩是得宠宦官曹腾的养子,于是改姓为曹了。建安元年,他统一了中国北部。其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曹植,著名诗人。曹丕之子,为魏明帝;曹丕之孙为魏国皇帝。其后裔曹霸,武卫将军,又极善画马。
三国之后,唐时诗人曹松,宋初名将曹彬,元代画家曹之白,明时文学家曹学检,明理学之冠曹端,都是后人耳熟能详的人物。著名心理学家亳曹日昌是我国近代心理学的奠基人。
特别需要提到的是清著名作家曹雪芹。他的名著《红楼梦》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部宝贵的遗产。他不仅是后人推崇倍至的曹姓名人,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茶正豪 (1938一 ),云南永平人,永平县侨办科员。维护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坚持为“侨”服务,为归侨、侨眷排忧解难,是一个侨务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其1990年接替侨务方面的工作,侨务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繁杂。开始其可以说连“侨”字的含义都不知道,对侨务政策更是陌生,有时群众来信来访还必须向书本请教,才能答复来访的同志。为搞好工作暗下决心,一定要把侨务政策各个方面学深学透。几年来刻苦钻研政策,《侨务政策文件汇编》成了其老师,其把《侨务政策文件汇编》随身携带,有空就翻阅,渐渐地从不懂到懂。一年后,可以说基本掌握了侨务方面的政策知识。工作比以前顺手、主动了。两年来,热情接待处理来信来访一共94件,基本做到件件有答复。在扶贫工作中,帮助归侨、侨眷贫困户,选择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的项目,尽快的使归侨、侨眷摆脱贫困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集中在陕西一带
一、姓氏来源 上古周朝时,周武王将其堂弟姬渠封于岑(今陕西韩城一带),建立岑国,其后代以国名为姓。
二、郡望堂号  《风俗通》记载:“周文王异母弟耀,武王封为岑子,后因为氏。望出南阳”。
三、历代名人
岑彭:字君然。后汉南阳棘阳人。后归刘秀(光武),封舞阴侯。
岑参:唐朝江陵人。官拜刺史。工于诗歌,长于七言歌行。现存诗360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岑高。
清代,最南方的广西省西林那劳一门第,又出了二位十分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在中法越南之役中,以“地营法”大战法军的“开花炮”,把来势汹汹的法军大败于临洮,其他各省闻风纷纷起而响应的抗法民族英雄岑毓英。中法之役后,他曾高官厚禄,当到清廷的太子太傅,显赫不可一世。另一个就是岑毓英的三儿子岑春煊,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京津地区,岑春煊率兵“勤王”有功,成为清末重臣,与袁世凯势力抗衡,史称“南岑北袁”。后岑春煊顺应历史潮流,参加护国护法成为民国时期护法军政府总裁主席,国民党的创始人之一。
一、姓氏来源 春秋时期,孔子有个学生叫高柴,高柴的孙子以祖父的名字为姓,叫柴举。柴举的后代就以柴为姓,世代相传。
二、郡望堂号 汉置平阳郡,现在山西省临汾市。
三、历代名人 
柴绍——字嗣昌。唐朝临汾人。高祖(李渊)将第三女平阳公主嫁给他。  
柴荣——即五代后周世宗。邢州龙冈人。在位时曾改革弊政,废佛寺佛像。整顿军事,奖励农业生产。先后攻取后蜀的階、成、秦、凤四州和南唐的江北淮南地区14州。又北攻契丹,重取莫、瀛、易3州。为北宋之统一奠定基础。
柴世荣——原名兆升,山东胶县人。九一八事变后,号召群众奋起抗日,后加入中国***并率所创建的反日同盟军。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奉命调入原苏联境内,任第八十八旅第四步兵营营长。1943年在执行任务时牺牲。年50岁。
柴春霖——字东生。甘肃皋兰人。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历任九江南污铁路局文案,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及国立北京大学教授,北京政府教育部秘书,修订法律馆顾问,法权讨论会秘书长,众议院议员,国务院参议,山东清理官产处处长,河南豫西豫北行政长官等职。民国37年(1948年)当选为第一届立法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去台湾,续任“立法委”日病逝,终年65岁。 
春秋时郑公孙虿之后
产姓源于一个古老的故事.相传,夏代郑国公姓萨,从小就有忧国忧民的远大抱负.做了郑国公以后,勤政亲民,做了很多好事,很得百姓爱戴.有一次,随大王瑶[大禹的儿子]外出打猎,瑶因为追逐一只受伤的天鸡[大概相当于现在的野鸡]而踩坏了很多农民的庄稼,为此,萨公就与大王争执了起来.从此,我们的老祖宗就和大王接下了梁子.
在后来的治理国家大事的过程中,我们的萨公常常受到大王的阻挠而不被重用.于是萨公心怀不满,纠集一班大臣而密谋造反,在事情还没有开始以前,这一消息就已经走漏了,这可是要杀头的呀!可是在大王询问此事的时候,萨公他们打死都没有承认.鉴于这班大臣对国家的贡献以及当时的情况,大王瑶还是没有杀掉他们,只是对&刑部&说:&去头割耳!&.刑部的头头原来是萨公一手提拔的,于是,他很圆滑的处理好了这件事,他是怎么处理的呢?他告诉萨公:&老人家,你就把你的姓中除掉一个草字头,再除掉左边的挂耳,就姓产吧!&萨公为了&留得青山在&就只好委屈的接受了老部下的意见.于是,远走他乡,从黄河流域迁徙到长江流域,在那里繁衍生息,安居乐业.......
主要分佈在四川一帶。
一、寻根溯祖 单于复姓出自中国古代的匈奴部落,本为孪鞮氏。
二、郡望堂号
【堂号】&驭民堂&: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首领称单于,他驾驭一方人民。
【郡望】单于复姓望族居千乘(在今山东高苑县北25里)。 千乘郡:春秋时齐国有封邑名为千乘,因齐景公狩猎于境内的青田而得名。西汉时置郡,东汉时改为乐安国。
畅必顺 男,1933年11月生,湖北汉阳人。1952年考入武汉市中等学校。由于建国初期急需人才,1953年3月提前毕业于湖北大冶中南钻探训练班。同年4月在湖北大冶参加工作。先后在地质部429队、304队参加了全国著名的湖北大冶铁矿(鄂城程潮铁矿)、江苏锦屏磷矿、东海水晶矿的会战。在号召支援大西南的感召下,转战四川,在四川省地质局工作9年,找到了水晶矿,受当地政府好评。主编了&四川省平武县雪宝*水晶矿勘探报告&。1965年调湖南省地质局654队、区调(队)所工作。曾任矿产组组长、矿区地质技术负责人,后晋升地质工程师。近30年来,一直在湘南南岭一带进行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共有8幅图,其中在赤石幅区调中找到了铅衚ao螅?┑钡乜?桑?艿胶闷馈?979年主编郴县良田板田脚铅锌钨钥多金属矿报告。1982年主编了白沙镇幅区域地质矿产报告。1986年主编了桂阳、鲁塘两幅区域矿产报告。1992年编写了金石桥、罗洪、六都寨、高坪共四幅区域矿产调查报告,都受到部、局好评。曾获地矿部三至四等奖。 
  据《北京晨报》报道昨天中午12时左右,北京大学医学院大二一名唱姓女生,从学生公寓5号楼12层跳楼,当场身亡。 
一、 姓氏源流
1、 相传在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以常为氏的古人相当多。相传周族与商族的首领高辛氏次妃为常仪,以善占月之晦、朔、弦、望著名。《帝王纪》说她是帝喾之次妃,生帝挚。因古代“仪”与“娥”同声通用,故后世的嫦娥奔月故事有可能是由常仪占月附会而成。《史记·五帝本纪》有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的记载,常先曾被黄帝任命为大司空(掌管工程的官)这是见于史载的最早的常姓。清人张满《姓氏寻源》说:“黄帝使常仪占月,又有常先为大司空,常姓宜出于此。”黄帝所居之轩辕丘,在今河南新郑市西北,帝喾的都城在今河南偃师市,故中国最早的常姓出于河南。 因此,常姓应该说五千年前就有了,是为河南常氏。
2、 出自姬姓,以邑为氏,为西州时卫康叔支庶子孙。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文王幼子)于康邑,世称康叔封。卫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少弟,卫国的始祖。所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说:“常氏出自姬姓。卫康叔支孙食采常邑,因以为氏。”后周公(武王之弟)又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建立了卫国。卫国于前254年沦为魏的附庸,又于前209年为秦所灭。周初,周公大肆分封诸侯,诸侯又分封采邑。卫康叔把他的一个儿子封邑在常(今山东滕州市东南)。卫国灭亡后,其后裔有以国为氏姓卫,也有以邑为氏姓常的,史称常姓正宗。同时,也不能排除殷商后裔有改姓卫或常的。是为山东常姓。
3、 另一支&常&姓出自战国时吴国公族之后裔,也源于姬姓,即南宋罗泌《路史》所云“吴后有常氏”。吴国始祖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大伯和仲雍,建都于吴(今江苏苏州),但吴国公族后代何人何时因何而得为常氏,未见古籍记载,尚待进一步考证。据《姓氏考略》所载:“吴后有常姓”,是为江苏常氏。
4、 出自恒姓,为避讳改姓。北宋真宗名赵恒,古时“恒”“常”义相近,故因避皇帝讳,改恒姓为常。恒姓本是楚国公族恒思公之后,此即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所云“又有恒氏避宋讳亦改为常”,主要繁衍于今江苏省东海沿岸一带。
二、 迁徙分布 常姓发源于今山东西部,最初,常姓是以此地为主要的繁衍中心的。战国末年,常姓主支便繁衍于今河南、河北南部等地,并已散居于大江南北。汉初有一支常姓迁入山西,形成以太原郡为中心的一大望族。同时,山东西部常姓起源地也形成了一大望族。汉末至三国时,常姓有一支迁入四川。魏晋南北朝时,有常姓迁入甘肃。隋唐时,新丰(今陕西临潼)人常衮迁居福建。宋代,常姓已多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并有常姓迁居福建、广东,最后到达云南、贵州等地。至明清,常姓已广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清代以后,又有部分满族人融入常姓。从历代繁衍迁徙情况看,常姓在北方的山西、山东、河南、陕西、河北、甘肃分布最广,江苏、四川、浙江次之。
三、 郡望堂号
【堂号】 “知人堂”:唐朝常何,贞观时为中郎将。太宗要百官上书议论国事,常何是武人,不会写,只好请门客马周代写了三十多条。太宗看了很高兴,表扬常何写的好。常何不愿偷功,就告诉太宗说:“我不识字,这是门客马周代写的。”太宗马上封马周为监察御史,并表扬常何知人,赐予绸缎三百匹。常姓又以“太原”为堂号。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秦时相当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北魏复为郡,相当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
平原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平原(今山东平原县西南),相当今山东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县,大致为今山东西部地区。
河内郡:楚汉之际置,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涉县西南),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北,京汉铁路(包括汲县)以西地区。西晋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
武威郡: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以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肃民勤东北)。元鼎后相当今甘肃黄河以西、武威以东及大东河、大西河流域地区。东汉移治姑臧(今甘肃武威)。
四、历史名人
历史上常姓名人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威海人才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