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血压诊断 诊断怎么写

动态血压监测在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诊断中的临床研究--《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年17期
动态血压监测在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诊断中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动态血压均值、动态脉压及昼夜节律变化与微量蛋白尿的关系,为动态血压监测(ABPM)应用于早期诊断和评价高血压性肾损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03年6月至2004年10月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5例,测量动态血压各参数:24h平均收缩压(24hSBP)、24h平均舒张压(24hDBP)、24h平均脉压(24hPP)等及尿微量白蛋白(mAlb)、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1)根据动态血压测量的结果将受试者按24hPP≤40mm Hg(1mm Hg=0.133kPa)、41~55mm Hg、56~70mm Hg、70mm Hg分为A、B、C、D组,比较各组的尿mAlb、NAG检测值及其阳性率,行24hSBP、24hDBP、24hPP与尿mAlb、NAG的相关回归分析。(2)根据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将上述受试者分为"杓型"组和"非杓型"组,比较两组尿mAlb、NAG检测值及其阳性率。结果(1)A组与B组之间,尿mAlb、NAG及微量蛋白尿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B组、C组与D组随24hPP的增高,尿mAlb、NAG及微量蛋白尿阳性率依次明显增高,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24hPP与尿mAlb、NAG呈正相关(r=0.79、0.78,P0.05),24hSBP与尿mAlb、NAG呈正相关(r=0.78、0.76,P0.05),24hDBP与mAlb、NAG呈负相关(r=-0.64、-0.65,P0.05);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得出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时对应的24hSBP、24hDBP及24hPP值分别为150mm Hg、91mm Hg、58mm Hg。(3)"非杓型"组尿mAlb、NAG及微量蛋白尿阳性率明显高于"杓型"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动态血压均值、动态脉压及昼夜节律变化可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害的检测评价指标,24hSBP高于150mm Hg、24hPP高于58mm Hg,24hDBP过度下降的患者易出现高血压性肾损害,夜间血压下降率10%的患者为原发性高血压性肾损害的高危患者。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R544.1【正文快照】:
原发性高血压是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危险因素[1-2]。因此,早期诊断原发性高血压所致肾损害,对防止或延缓终末期肾病、降低原发性高血压病死率和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大意义。微量蛋白尿检测已被公认为诊断早期肾损害的灵敏指标[3-4]。动态血压监测(ABPM)能准确反映24h内血压的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常晓铁;刘龙民;;[J];广东医学;2010年11期
王黎;马兰;祝艺虹;韩卫星;;[J];安徽医药;2012年12期
徐志泉;易著文;党西强;吴小川;曹艳;黄丹琳;莫双红;何小解;;[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年07期
付文静;邓英辉;贾强;;[J];中国全科医学;2010年06期
姜涌斌;李金鹆;关国跃;;[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年20期
孙丙毅;;[J];临床医药实践;2010年13期
王春玲;;[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2011年09期
张连祥;;[J];武警医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王飞;卜培莉;;[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9年01期
唐勇;陈华骏;;[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年2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徐志泉;[D];中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程水进;[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张秋实;[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王丹枫;[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许洪玲;[D];吉林大学;2008年
王黎;[D];安徽医科大学;2008年
丁大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张鹤;[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红;[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年10期
欧香忠;邓婉萍;姚斌;庞璨;廖瑛;翁建平;;[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年21期
罗素新;[J];心血管病学进展;1998年02期
张维忠;[J];中华内科杂志;2000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程颍谯;;[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周佛养;李申林;李飞;严翔;徐秋利;洪伟;;[J];安徽医学;2007年04期
张湘;[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赵映;张清华;方效民;蒋知新;;[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袁越;赵丹慧;袁润英;王娜;李成文;;[J];北京医学;2008年08期
董培康;[J];重庆医学;2003年01期
廖杨;罗开良;薛宁;;[J];重庆医学;2011年20期
刘毅坚,张永胜;[J];长治医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赵金龙;管益国;孙燕;马晓玲;张建伟;;[J];临床医学;2006年08期
郑继锋;;[J];临床医学;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悦强;赵子彦;闫志晖;李玉阳;;[A];2004全国时间生物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戴倩;;[A];中国水利电力医学科学技术学会2007年内科、儿科学术交流会暨宜昌市医学会血液疾病诊治技术提高班论文汇编[C];2007年
赵生法;赵子彦;刘瑛;闫志晖;;[A];2006全国时间生物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慧敏;[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李运伦;[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1年
孔祥英;[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年
李玉忠;[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年
苏文革;[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克巨;[D];郑州大学;2010年
林彬;[D];新疆医科大学;2010年
曹志萍;[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崔小璠;[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张海婴;[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1年
倪伟欣;[D];汕头大学;2011年
屈岩松;[D];宁夏医科大学;2011年
郑朝阳;[D];新疆医科大学;2001年
黄婕;[D];重庆医科大学;2003年
董培康;[D];重庆医科大学;2004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顾健霞;[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4期
黄干;;[J];安徽医药;2007年01期
吴宝明;李俊;;[J];安徽医药;2008年07期
王国印,周宜轩;[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丁碧云;邵正斌;郑林;林燕林;徐娟;许红强;;[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顾健霞;戴小华;董梅;邵正斌;许祖建;周宜轩;;[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高秀林;;[J];北京医学;2007年09期
王琦;朱燕波;;[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年01期
裘红梅;赵彩红;宋光;;[J];大连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黄峻;鞠文东;黄燕;孙超;钟土立;;[J];中国医师杂志;2006年S1期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常晓铁;刘龙民;;[J];广东医学;2010年11期
赵秀英;;[J];护士进修杂志;2012年21期
郭立峰;亓俊华;李传庆;;[J];河北医药;2010年20期
李青霞;庞晓;;[J];中国全科医学;2012年02期
殷奋;;[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年21期
陈鹏年;夏成云;雷静;蒲忠斌;;[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年18期
龙旭东;徐敏;;[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年01期
吕留强;赵立;李晓波;朱晴;崔杰西;;[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年01期
刘薇;刘志远;潘灵敏;王志强;;[J];疑难病杂志;2012年03期
汪玉辉;雷文;晏萍;;[J];中国现代医生;2011年1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曹云松;[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蔡倩;[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盛炜;[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王丹枫;[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周海永;[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胡善友,邰宏明;[J];临床医学;2003年11期
杨勇,谢兵德,黄田海,张晋静,王国富,张国华;[J];宁夏医学杂志;2004年08期
汪伟,陈家林,张爱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3年05期
郭晓蕙,王鸥,姚军,惠岩,袁振芳,高妍;[J];医师进修杂志;2000年09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郭皓;田青;王玮;翟彪;胡大春;;[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8年02期
郭皓;翟彪;田青;王玮;胡大春;;[J];中国心血管杂志;2007年03期
王学胜;舒振林;刘金萍;肖小强;;[J];贵州医药;2010年05期
王学胜;舒振林;刘金萍;肖小强;;[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刘景生;刘丽;王慧珍;;[J];河北医药;2010年01期
刘景生;刘丽;王慧珍;;[J];疑难病杂志;2010年05期
郭皓;翟彪;田青;王玮;胡大春;;[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年17期
孙洪军;;[J];人民军医;2011年07期
薛浩;崔秋英;李卫菊;刘国树;惠汝太;;[J];中国综合临床;2007年08期
施红领;刘怀荣;;[J];宁夏医学杂志;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珂;王富兰;;[A];2008年山东省医院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麦垚;林俊;;[A];第十届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许波;徐新娟;陈玉岚;张俊仕;刘海明;;[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王清海;;[A];新起点 新征程——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中医药继续教育论坛文集[C];2007年
朱翠凤;李冠智;彭宏斌;张帆;陈芸;李勇;;[A];生命发展机遇——窗口期营养——达能营养中心第十二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王燕;李勇;;[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6年
夏宏器;;[A];第二届全国心功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0年
初少莉;;[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8年
顾萍;王坚;;[A];2008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系列研讨会暨中青年英文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王玉霞;郑月来;赵立坤;;[A];第二十五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八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记者  范又;[N];光明日报;2006年
高春东;[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郝世明;[N];中国人口报;2006年
吕文;[N];卫生与生活报;2007年
刘国应;[N];中国老年报;2008年
程树元;[N];卫生与生活报;2003年
董飞侠;[N];健康报;2006年
张秋臻;[N];家庭医生报;2006年
裘影萍;[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韩珊;[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岳桂华;[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年
胡爱华;[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7年
顾东风;[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吴坚清;[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黄诚群;[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8年
武阳丰;[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6年
张根水;[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涂诗意;[D];山东大学;2009年
郭斌;[D];四川大学;2007年
丁一妹;[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剑;[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沈丹凤;[D];新疆医科大学;2005年
张斌;[D];新疆医科大学;2008年
成浩;[D];新疆大学;2008年
孙宏贞;[D];河北医科大学;2012年
熊湘明;[D];天津医科大学;2002年
张岩;[D];重庆医科大学;2002年
刘涛;[D];中国医科大学;2006年
苏向辉;[D];石河子大学;2007年
谢文礼;[D];吉林大学;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动态血压监测的临床应用
  摘要: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动态血压监测能较好地反映患者的真实血压变化,上对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评价高血压治疗效果与预后,改善高血压的控制率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Abstract: Hypertension is the commonest chronic disorder ,and is a key risk facto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has great significance in many aspects, such as the diagnosis and th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evaluation of its therapeutic efficacy and prognosis, improve the control rate and so on.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病,是心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我国目前约有高血压病人2亿,约占全球高血压总人数的1/5,但是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较低。因此如何提高高血压病人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是现在我国面临的严峻的卫生任务。传统的高血压是基于诊室血压为标准进行诊断,但诊室血压提供的信息较少,不能有效管理高血压。而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ABPM)和诊室测血压相比,能够获得多个血压读数、并能反映血压变异性等特点,对高血压的诊断、靶器官损害的预测、降压方案的选择及降压疗效的评价的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ABPM的诊断标准ABPM测量的血压分为白天(6am-10pm)与夜间(10pm-6am)两个时间段。国内动态血压正常值的参考标准为: 24h平均值&130/80mmHg,白天血压平均值&135/85mmHg,夜间血压平均值&125/75 mm Hg。正常情况下夜间血压均值比白昼血压均值低10% -20%。诊断高血压时可根据24h平均血压,白天血压或夜间血压进行临床决策参考。1 ABPM监测指标1、1真实的血压水平平时我们测量血压只能测得某时某刻的血压。由于人体受到生理活动和睡眠的影响,血压时刻处在变动中。偶测血压不能充分反映各种环境下的血压情况。目前临床上主要依靠CBPM来诊断和治疗高血压,这种方法不能动态连续观察24 h内血压的真实水平。采用ABPM可显示出24 h平均血压,白天和夜间平均血压,以及血压升高所占比例,血压负荷值等,能够充分显示血压的水平及变化。1、2血压昼夜变化节律正常的24h血压呈“两峰一谷”的昼夜节律变化,即夜间血压较低,白天血压波动在较高水平。晚8:00时起血压逐渐下降, 至凌晨2:00-3:00时降至最低谷, 之后血压上升, 至上午6:00-8:00时达到最高峰, 然后血压持续波动在较高水平, 下午4:00-6:00时出现第二个高峰, 以后逐渐下降。与白天血压相比较,夜间血压下降10% -20%。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的程度,人体血压可以分为杓型(下降10-20%)、非杓型﹝<10%﹞, 超杓型(>20%),反杓型(夜间血压不下降或者升高)。大多数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变化与正常人都呈“杓型”。很多原因对血压的昼夜变化趋势产生影响。研究显示高危心血管患者血压更多为非杓型血压[1]。一个健康的中年人的研究发现非杓型血压与糖耐量异常,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升高相关[2]。还有研究认为清醒时收缩压数值能够更好地预测心血管事件,而夜间的收缩压能够对中风事件有更好地预测作用[3]。有研究还认为睡眠异常也会对夜间血压下降的程度产生影响,睡眠缺失表现为血压非杓型,晨峰血压降低,而睡眠过多则ABPM表现为非杓型减少,晨峰血压增高[4]1、3血压的变异性血压变异性是个体在单位时间内血压波动的程度,根据时间长短可以分为长时变异和短时变异,根据影响因素可以分为生理性变异、病理性变异、药物影响变异等。现在对于血压变异性的研究热点是晨峰血压。晨峰血压(morning blood pressure surge MBPS)指的是清晨觉醒并恢复直立体位后血压会迅速上升,并在较短时间内(2-4h)达到较高的水平的现象。一般以动态血压起床后2 h内的平均值减去夜间睡眠时的最低值(包括最低值在内1h)为基础计算。大于或者等于35mmHg认为晨峰血压升高。正常的晨峰血压是生理性现象,晨峰血压的过度升高是心血管危险因素,与靶器官损害有明显相关性[5, 6]。动态脉压与动态心率1、4动态脉压和动态心率是ABPM中的重要监测指标,有研究表明24h动态脉压与心血管事件有显著的相关性[7],也有研究表明,24小时脉压增高是难治性高血压血管紧张度变化的一个指标[8]。研究发现夜间动态心率>65次/分与靶器官损害明显相关[9]。一个孕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影响因素的研究表明:进展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孕妇平均血压变异性增加,早期动态心率增加,而在妊娠晚期,动态心率反而降低[10] 。1、5动态血管紧张度(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AASI)2006年提出的利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数据计算的反映动脉硬化程度的新指数。利用动态血压监测水平计算出舒张压和收缩压变化之间的关系。AASI定义为1减去24小时动态的舒张压与收缩压之间的回归斜率。动脉硬化程度越严重,AASI越趋向于1。AASI与靶器官损伤有关,可预测心血管危险,对中风有较强的预测能力[11]。2、ABPM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ABPM提供病人睡眠和日常活动时多个血压参数,是诊断和治疗高血压病人的有效工具。应用ABPM能够更加准确做出临床评价、促进对高血压病人的管理,可以促进治疗更加优化,使更多的病人采取合适的疗法达到血压治疗靶点。ABPM有助于临床决策[12]。总之,ABPM在临床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以及对临床治疗的评价。2、1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2、1、1诊断白大衣性高血压白大衣性高血压是指持续的诊室高血压而多次动态血压监测血压正常。ABPM是一项非常有效地确诊白大衣性高血压工具。对那些在不同时间内至少3次测量诊室血压高于140/90mmHg,而ABPM至少两次测量血压正常,同时没有靶器官损害的患者要高度怀疑其为白大衣性高血压。诊室血压异常的老年人也应该进行ABPM以排除白大衣性高血压[13]。但也有研究认为可以利用自动诊室血压测量诊断白大衣性高血压[14]。但部分白大衣性高血压患者会发展为持续高血压,因此要通过ABPM或家庭自测血压随访患者的血压水平。2、1、2诊断隐性高血压隐匿性高血压和白大衣性高血压相反,诊室血压正常而ABPM值升高,发病率约为高血压病人的10-20%不等。隐匿性高血压不仅仅增加持续性高血压的风险,而且会增加包括左心室肥厚,颈动脉硬化等靶器官损害和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隐匿性性高血压患者和未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一样,其靶器官受损和发生心血管事件的不良风险增加。ABPMA是确诊隐匿性高血压非常有效的手段。对于正常高值的诊所血压的病人[15],具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具有合并症的病人如糖尿病,或者靶器官损害证据的病人需ABPM排除隐匿性高血压。但也有研究表明,30分钟进行一次诊室血压监测而可以发现隐匿性高血压[16]。2、1、3诊断低血压发作低血压发作在老年人群中多见,常与体位变化有关,引起患者眩晕和晕厥。ABPM能测量患者日常活动时不同体位的血压变化,明确对这类患者的诊断,防止低血压现象。但是有研究认为,ABPM不能发现老年人低血压发作,因为很多老年人低血压症状发作时,患者血压不低于甚至高于收缩压为100mmHg的诊断阈值[17]2、1、4诊断难治性高血压难治性高血压指: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应用了足量且合理的3种降压药物(包括1种利尿剂)后,血压仍然在目标水平之上,或至少需要4种药物才能使血压达标,约占高血压患者的15-20%[18]。通过ABPM鉴别是真正顽固性高血压还是白大衣性高血压。对于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应用动态血压监测监测,根据患者血压升高的情况,采取合适的疗法,如时间药理学疗法,以更好地达到血压靶目标[19]2、1、5诊断夜间高血压夜间血压升高,血压变化曲线属于反杓型,通过ABPM可以进行诊断。研究表明不仅要控制白天血压,还要控制夜间血压。一项西班牙的研究发现:2115名高危和极高危的高血压病人,进行诊室血压和ABPM监测,中位随访期为4年,其中268人发生临床事件,其中114人死亡,45例心血管死亡。多变量回归分析表明,夜间收缩压增高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因素,夜间收缩压高于130mmHg的病人与夜间收缩压低于115mmHg的病人相比,危险性增加52%[20]2、1、6诊断妊娠高血压和先兆子痫孕妇中“白大衣”高血压的发生率可达到30% ,而且有研究发现,“白大衣”高血压的孕妇进行剖宫产的比例较高。因此孕妇进行ABPM比测量诊室血压更为重要。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患者中ABPM监测发现:动态血压均值,白天血压均值是先兆子痫的预测因子[21]。还有研究表明:24h收缩压和动态脉压差是妊娠性高血压孕妇早产的预测因子,排除白大衣性高血压孕妇后,动态脉压差是孕妇早产的最强预测因子,并且和胎儿出生时体重降低有关,脉压差增宽一个标准差,早产的危险性增加66%,胎儿体重降低约400克[22]2、2 ABPM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临床上高血压的治疗是使血压得到控制,既要避免过度治疗,又要防止治疗不足。ABPM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方面主要体现在监测治疗前后的血压变化,根据ABPM调整合适的治疗方案,最终达到病人血压控制。2、2、1ABPM指导降压治疗ABPM指导降压治疗体现在开始抗高血压治疗之前。每个高血压患者血压的昼夜变化节律不同,根据ABPM结果,选择合理的降压治疗。就是将降血压药物的剂量、种类、服药的时间与血压昼夜变化规律相结合,充分发挥降压药物的作用,选择适合患者血压特点的降血压药物,制订个体化用药方案。2、2、2患者抗高血压治疗以后,ABPM能够更全面的观察高血压患者应用降压药后的血压变化,对用药后血压控制不良的患者,结合ABPM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更好的控制血压,使血压控制达标[23]。在一个入选了26名肾移植术后儿童高血压的研究发现利用动态血压监测可以更好地控制肾移植后儿童高血压[24]。在一个老老年高血压人群血压控制率的研究中发现,利用诊室血压只有21.5%的老老年人血压控制,而利用动态血压监测42.1%的老老年人血压得到控制,利用动态血压监测可以避免老老年人过度治疗[25]。展望ABPM对高血压的诊断、靶器官损害的预测、促进对高血压病人的管理,促进治疗优化,使更多的病人达到血压治疗靶点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动态血压监测相对于诊所血压来讲很昂贵,但是业已证明,无论在初级卫生保健还是专家方面可以具有成本效益,可以节省支出[26],随着ABPM价格的下降以及医务人员对ABPM在临床应用认识的进一步增强,ABPM一定会在临床工作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References[1] Gorostidi M, Sobrino J, Segura J, et al.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 with high cardiovascular risk: a cross-sectional analysis of a 20,000-patient database inSpain. J Hypertens. ): 977-84.[2] Ukkola O, Vasunta RL, Kesaniemi YA. Non-dipping pattern in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is associated with metabolic abnormalities in a random sample of middle-aged subjects. Hypertens Res. ): 1022-7.[3] Pickering T, Schwartz J, Verdecchia P, et al. Prediction of strokes versus cardiac events by ambulatory monitoring of bloodpressure: results from an international database. Blood Press Monit. ): 397-9.[4] Friedman O, Shukla Y, Logan AG.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reported sleep duration and changes in circadian blood pressure. Am J Hypertens. ): 1205-11.[5] White WB. The risk of waking-up: impact of the morning surge in blood pressure. Hypertension. ): 835-7.[6] Li Y, Thijs L, Hansen TW, et al. Prognostic value of the morning blood pressure surge in 5645 subjects from 8populations. Hypertension. ): 1040-8.[7] Laugesen E, Rossen NB, Poulsen PL, Hansen KW, Ebbehoj E, Knudsen ST. Pulse pressure and systolic night-day ratio interact in prediction of macrovascular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J Hum Hypertens. ): 164-70.[8] Muxfeldt ES, Fiszman R, Castelpoggi CH, Salles GF. 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 or pulse pressure: which correlates better with arterial stiffness in resistant hypertension. Hypertens Res. ): 607-13.[9] Facila L, Pallares V, Peset A, et al. Twenty-four-hour ambulatory heart rate and organ damage in primary hypertension. Blood Press. ): 104-9.[10] Booker CJ, Dodson WC, Kunselman AR, Repke JT, Legro RS. Twenty-four-Hour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 Heart Rate: A Potential Markerfor Gestational Hypertension in at-Risk Women. Am J Perinatol. ): 339-46.[11] Aznaouridis K, Vlachopoulos C, Protogerou A, Stefanadis C. Ambulatory systolic-diastolic pressure regression index as a predictor of clinical events: a meta-analysis of longitudinal studies. Stroke. ): 733-9.[12] Sabater-Hernandez D, Fikri-Benbrahim O, Faus MJ. [Usefulness of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for clinical decisions making]. Med Clin (Barc). ): 23-9.[13] Yavuz BB, Yavuz B, Tayfur O, et al. White coat effect and its clinical implications in the elderly. Clin Exp Hypertens. ): 306-15.[14] Garcia-Donaire JA, Dalfo BA, Sanclemente AC, et al. [Measurement of blood pressure in consultation and automated mesurement(BPTru((R))) to evaluate the white coat effect.]. Med Clin (Barc). 2012 .[15] Licitra R, Acconcia MC, Puddu PE, Pannarale G.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in prehypertensive subjects. Cardiovasc Hematol Disord Drug Targets. 2011 .[16] der Wel MC v, Buunk IE, van WC, Thien TA, Bakx JC. A novel approach to office blood pressure measurement: 30-minute office bloodpressure vs daytime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Ann Fam Med. ): 128-35.[17] Scuteri A, Modestino A, Frattari A, Di DN, Tesauro M. Occurrence of Hypotension in Older Participants. Which 24-hour ABPM ParameterBetter Correlate With. J Gerontol A Biol Sci Med Sci. 2012 .[18] Lenfant C, Chobanian AV, Jones DW, Roccella EJ. Seventh report of the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on the Preventi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 (JNC 7): resetting the hypertension sails. Hypertension. ): 1178-9.[19] Syrseloudis D, Andrikou I, Andrikou E, Dimitriadis K, Stefanadis C.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in resistant hypertension. Int J Hypertens. : 285612.[20] de la Sierra A, Banegas JR, Segura J, Gorostidi M, Ruilope LM.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and development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high-risk patients included in the Spanish ABPM registry: the CARDIORISC Eventstudy. J Hypertens. ): 713-9.[21] Davis GK, Mackenzie C, Brown MA, et al. Predicting transformation from gestational hypertension to preeclampsia in clinical practice: a possible role for 24 hour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Hypertens Pregnancy. ): 77-87.[22] Liro M, Gasowski J, Wydra D, Grodzicki T, Emerich J, Narkiewicz K. Twenty-four-hour and conventional blood pressure components and risk of pretermdelivery or neonatal complications in gestational hypertension. Blood Press. -2): 36-43.[23] Stenehjem AE, Bjornerheim R, Os I. From treat a 5-year follow-up study of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in essential hypertension. Diversity between development of leftventricular hypertrophy and 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 Blood Press. ): 87-94.[24] Ferraris JR, Ghezzi L, Waisman G, Krmar RT. ABPM vs office blood pressure to define blood pressure control in treated hypertensive paediatric renal transplant recipients. Pediatr Transplant. ): 24-30.[25] Llisterri JL, Alonso FJ, Gorostidi M, et al. [Differences between office and ambulatory control of hypertension in veryelderly patients. The CARDIORISC - MAPAPRES project]. Med Clin (Barc). ): 769-76.[26] Lovibond K, Jowett S, Barton P, et al. Cost-effectiveness of options for the diagnosis of high blood pressure in primary care: a modelling study. Lancet. 98): 1219-30.
来自:&&&《》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号:360doc
馆友评论(0)
您好,请&&或者&&后再进行评论
合作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动态血压诊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