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塑造健全的人格看待这种人格?

这个问题源于在另一个问题中发现的现象。在此问题中,题主的问题描述和我的回答都描述了一种相似的性格以及行为方式。从回答中的评论来看,相似的人似乎不少。总结来说,这类人,大多有足够的情商理解人脉与交际的重要性以及知道如何"正确"的交际,但却都无法在生活中施行。再结合上许多其他细碎却不可忽略的“症状”,称这种性格是一种“综合症”也不为过。那么,这种人格是一种心理疾病吗?它是如何形成的?需要改变吗?如果需要,如何改变?当下是否真的是一个产生这种“沉默人格”的“沉默时代”?
这是在下非常喜欢的一个问题。请姑且容许在下整理一下题主的问题:(1)当今社会存在的“沉默人格”的形成背景是什么;(2)如果这是一种心理疾病,我们该如何改变;(3)如果你选择贯彻这种人格,你的理由是什么。其中,题主列出了一个社会人成为研究人群的两个前提:(4)他们确实拥有题主所说的“沉默人格”(5)大多有足够的情商理解人脉与交际的重要性,知道如何正确交际,但却都无法在生活中施行。好的,在下在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在想,随着知乎的学生以及职场新人用户的增多,关注这个问题的人怕是很多吧,于是在下在答题区和评论区发现了大量抱团的知友。显然,还有很多只留下了浏览记录但也在心里和他们抱团的人群。在下想武断地作一个假设:关注这个问题的许多用户中,多数人对问题(3)有强烈的兴趣,他们翻阅了许多回答,希望能在这里获得认同感,以便更好地贯彻这种人格。不过在下窃以为这是一种不可取的心态。我们并不应该靠别人的认同度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本回答中,多处把“沉默人格”和“主动式孤独”视为同一概念。有不同意见的欢迎在评论区交流讨论。-----------------------------------------------------------------------------------------------------------------------------------------好的,那么下面,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请对该问题的两个前提(4)和(5)进行认真思考。请问您是否完全符合这两个前提?一、您是否真的拥有题主所说的沉默人格?还是说,您的人格只是“被沉默”人格?在下曾经看到过一句话:你不想去理别人,那是孤独;别人不想去理你,那是寂寞。我们姑且不细致追究汉语词典中孤独和寂寞的区别,在下想把沉默人格归结为孤独,把被沉默人格归结为寂寞。请认真思考,假设今天,您熟练了一些基础社交技巧,打算改变自己,融入社会,面对突然改变的你,四周的人是会对您“呵呵”以至于您无人问津还是也会大方(最少不失礼节)地对您作出回应。第一种情况,您被“呵呵”了一脸。在下认为,您不属于“沉默人格”而属于“被沉默人格”,这种人格的特点在于他们知道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有进行交际活动的意愿,无法在生活中实行,并且不知道如何真正交际,他们的被迫沉默往往是因为人际交往失当导致被孤立。并且在下想武断地说,这样的人在我们社会群体中占大多数。他们随波逐流,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无比纠结,想要主动贯彻沉默人格又瞻前顾后,想要选择融入社会又不知道怎么去做。如果您是这样的人,在下绝对不会对您现在的状况予以认同。在下认为您的本质是一个外向的人,只是在之前的人生中交际失当,导致被人孤立,造成了类似于“沉默人格”的“被沉默人格”。您只需要改变交际的方法,调整自己的心态,重新融入社会关系就好。知乎上教导人如何交际的文章可以说相当丰富,在下推荐您好好使用自己的搜索栏。二、您了解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但您真的了解如何真正交际吗?本条目下的观点来自知乎,在下在玩知乎的几个月中无数次地在各个领域发现这个观点。人们喜欢和什么样的人交际?在下想那肯定是拥有某些资源的人,像是有相貌和气质资源的异性,有干货的大牛,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上层人物。请换位思考,假设您就是这些人,您愿意无缘无故地、持续地向没有什么您想要资源的人提供资源吗?答案是不愿意,因为等价交换无法进行。所以,成功的人际交往,不是您通过语言让对方开心,那在很多时候无法让双方形成真正平等的关系,也无法实现真正的高价值资源互换。成功的人际交往,就是两个拥有对方所需资源的人进行的资源互换。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资源不但包括可见资源,也包括一些不可见资源:领导能力、协调能力、高办事效率、对某些领域的深刻造诣,等等。所以,如果您真的想摆脱“沉默人格”(或者被沉默人格),您需要提高自己。普通人可能无法快速获得一些值得与他人进行人际交换的物质资源,但一些个人实力、个人素养有时候也可以成为人际交往的一种资源。这方面,在下仍然推荐您好好使用自己的搜索栏。好的,搞清楚这两个前提以后,我想我们就解决了问题(2)如果这是一种心理疾病,我们该如何改变简而言之,不管您是沉默人格还是被沉默人格,想要摆脱这种状况,你就要成为一个值得交往的人,而不是一个曲意逢迎的人。---------------------------------------------------------------------------------------------------------------------------------------之后,在下最想回答的问题是问题(3)。在看这一段之前,请明确您不是在下之前所说的“被沉默人格”。如果您是被沉默人格,在下强烈建议您还是努力成为一个气场四射的强者。这里会附上在下在 我的青春恋爱物语果然有问题吧 的一个帖子的内容。帖子原地址在下知道,您和在下一样,出于某种理由,变得有些形单影只,最后由被动的“沉默人格”变为选择主动成为一个拥有沉默人格的人。在下愿意和您进行一些更深入的探讨,以下是几个Q&A。1、Q:沉默人格应当受到抛弃吗?A:否,沉默人格者自身并不应当妄自菲薄。Q:为什么?A:人类社会只是习惯用多数去排挤少数,外向者和许多形似外向者往往习惯把自己摆在比内向者更积极的位置。人类固然选择了群居并且为了适应群居而形成了如今的社会生活方式,并且外向者往往更容易在这个社会里活得更好,但很多时候数量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2、Q:沉默人格是否也有优势?A:有沉默人格和被沉默人格。在多数人的眼中、实际操作上,沉默人格都是弊大于利的一种人生选择,因为沉默人格不但需要海量但不能过于有失客观的思考,还需要极强的个人能力,以及对自身、社会清醒的认识。所以优秀的沉默人格者永远只能是少数人。对他们来说,羁绊正如其名只会阻碍他们的前进,而如果这样的沉默人格者群聚之,恐怕会带来各种各样的变革。所以,沉默人格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而大多数沉默人格者只是犯了中二病。他们只是想为自己的懒惰找一个合适的借口。沉默人格,这群人更加敏感,在探索世界和探索自我间更倾向于后者,这样的人可能更适合从事艺术、研究以及不需要太多团队配合的工作,在这里,沉默人格往往代表了思考和优势。如果您确实是个孤独的强者,那么您的思考绝对会深并且往往深得正确,这会为你带来无穷无尽的优势。3、Q:沉默人格是否可以和逃避、自卑、怯懦等词语挂钩?A:由2,在下所认同的沉默人格是一种主动的选择,在下一直认为社会普遍认同的对孤独所带有的属性只是一种错误归类的偏见而已。当然,对于许多被迫选择沉默人格的人,逃避、自卑、怯懦也是事实。对于主动沉默人格群体而言,逃避只是出于效率考虑过滤一些机械事务的表现,自卑和怯懦只是内敛的表现。您可以把这当做诡辩,也可以当成真理。好的,来一段鸡汤。在下一直以为,思维达到一定境界的人,无论是外向人格还是沉默人格,其实在人格、价值观上有很多部分是趋同的,这让他们的价值观更趋近于“强者不在乎是否有沉默人格”,而不是大多数人所看到的的“沉默人格者不在乎是否变强”。展开来说,对于强者而言,是否拥有沉默人格其实并不能影响他们追寻想要的生活。而一般人的思维里,许多强者他们本身就是沉默人格,他们不在乎变强,但他们变强了,这导致许多平凡人妄自菲薄,或者自甘堕落,或者毫无目标感只有信念地往前冲,他们搞错了很重要的顺序。强者他们十分想要变强,他们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为了走向变强的路他们不在乎是否会形单影只,最后他们变强了,沉默人格对他们来说仿佛是衣服上的灰尘,即使沾上了也不会影响他们的前进。所以,许多犹豫不决的被沉默人格型知友,在下建议你们,请不要因为看了一些答案受到了鼓励,就去选择贯彻一些并不算是沉默人格的东西哦。出于答题的完整性考量,在下虽然自认为回答了“如何看待沉默人格”,但依然没有回答题主所问的“沉默人格的形成原因”以及“当下是否真的是一个形成沉默人格的时代”,在下自以为没有足够的格局来回答这个问题,因此先行搁置,等来日在下心智更加成熟时再来回答。最后感谢您看到这里,觉得好的请点赞或者感谢,觉得不好的可以点没有帮助,欢迎在评论区进行讨论,如果在答题时在下的某些用语冒犯了您,也请您大人大量,不要无脑喷。欢迎批评指正。
当一个人自己的精神内核越丰富,他就会越来越远离当前社会的标准化人格,生出一些明显的个人特质来。这时候,他再遇到一个和自己有深刻的共同话题、强烈的共同兴趣的、近似的人格的机会就会越来越少。举个例子说,当世上只有两种人的时候,他遇到一个人的时候,和自己是同一种人的概率是50%,当世上有100种人的时候,遇到一个人正好和自己是同一种人的概率就降低到了1%。当社会中的人的人格越来越丰富,而人的流动性没有提高的情况下,我们遇到一个和我们类似、使我们兴奋的人的机会是在降低的。然后大部分的社交行为都会出现一种类似“你说你的,但我不感兴趣”“你说你的,但我不同意”的情况,然后由于礼貌和和平共处的需求,我们很少会把无趣感和反对意见明确地提出来。这种社交纯粹是无效社交,只消耗时间却没有产生乐趣和增进感情——不仅无效,而且令人生厌。当无效社交在社交尝试中占据的比例越来越高,我们就倾向于更少地尝试社交。我们在社交上付出的成本(主要是时间成本)越来越没有回报。而精神内核的丰富,会让我们更多体会到自己一个人玩的乐趣。阅读、写作、种植、写代码的预期乐趣比预期中的社交乐趣要高,于是我们就一个人阅读、写作、种植、写代码。其实在某些饭桌上,我都在自己的脑袋里开一台戏,我忙着写剧本,所以不说话。——你们说的东西很无聊,你们造吗?大家越来越沉默,越来越多独处,越来越不爱带上面具装模作样,其实是一件好事,说明大家的智商越来越正常(个人认为情商是个伪概念,非要说有情商,也是智商的子集),越来越尊重个人时间的价值。“装”,才是一种病,得治。—————我有新的废话—————看到很多答案顺着题主的提问开始自省和批判。。。我仅代表我自己,对这种“沉默”喜闻乐见,并身体力行。——我没有社交恐惧,在朋友中玩的high着呢。——我也不缺话题,侃起来怕有些人hold不住。这种沉默不是被迫的,是主动选择。因为无聊,所以不参与。没有拯救世界的欲望,而且要尊重他人“处置他们自己的时间”的自由,所以不去批判和纠正他人。沉默旁观,是在这种场合下我所能给予的最大尊重。
谢邀。首先对题目要做一点澄清:沉默或者不爱社交,背后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和各种各样的表现方式。把它归为一类,未免太笼统了一些。现有的各篇回复,似乎也都不是在讲同一种东西。就按照问题描述中所说的,对所谓「沉默」人格的定义吧:理解人脉与交际的重要性以及知道如何「正确」的交际,但却都无法在生活中施行。——其实,这是一种现象(显然不能算是一种人格,但这就不必深究了):明知其重要,有好处,而偏偏不为。这种现象,乍一看难以理解,仔细一想却几乎可以说是人之常情。就好像,我一直想买个iphone 5,但是我一直没有买。不买的原因有两种,一是没钱,二是虽然有钱,却不愿意花。总之,如果是免费的话我就要。可天下哪里有免费的午餐。东西好不好?是很好。可是没办法,好东西的成本就高。人际交往也一样要付出代价。这最大的一份代价叫做:被别人评价。这种评价,是方方面面的,渗透在交往中每一个细节和瞬间。对方的眼神,嘴边若有若无的笑意,不耐烦的表情,满不在乎的神态,欲言又止的语气。你可能会被鄙视,被嘲笑,被排挤,被羞辱。如果你远离社交,你就是你,在自己的世界里爱怎样便怎样。但是一旦你靠近他人,你就有可能变成呆子,屌丝,懦夫,SB,软脚蟹,可怜虫,烦人精,不通人情,没本事,不靠谱……现在,你还愿意承担所有这一切风险,去换回所谓「人脉与交际」的好处么?也许你会觉得我说得夸张,人际交往哪里会有那么险恶,那么负面?你要知道,不同的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就是会产生这样的担心,何况我也没说他们真会被这么看待,只是说,心里没法释然而已。哪怕就一丁点可能性,已经足够给人带来压力。尤其是,如果他们心里已经藏着不自信的种子,让别人拿目光一浇,就会迅速生根发芽。而且还有很多机制,可以成倍地放大这些人眼中社交场合的压力。这里就不展开来讲了。所以不要光看到人脉的重要,它带来利益,同时也带来压力。我知道有的人是真心喜欢人际交往,也有的人只是不得不假装喜欢。很多人奋斗的终极目标,就是可以闭门清修,颐养天年。总而言之,退缩也是一种权衡利弊后的选择,有时候也不能算是一种坏选择。被负面评价,被拒绝,被别人在心里当成SB,是所有人都不喜欢的。当然,因为很多人不能意识到后面这个过程,所以就会产生题主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明明觉得很重要,就是不去做呢?现在答案清楚了,关键在于是否愿意承担那些代价。目前,已经有很多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方式,足以帮助一个人改善社交状况,但无一例外,首先都需要练习更能够承受他人(可能是负面)的目光。对此下定决心的人,可以寻求心理咨询或者其它的社交训练课程。
思维诡异的梦想家  多纳先生是一家跨国公司的设备工程师,拿着很高的薪水,工作压力不大,他的很多同学和朋友都很羡慕他。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工作依旧,但多纳却感到了越来越大的工作压力,常常情绪低落,不堪重负。直到有一天,他参加了一个志愿者组织,并在周末和节假日常常参加义工活动,终于他感觉到了久违的快乐,不仅如此他还在义工活动中获得能量,使得自己可以在周一重新精力充沛的投入所任职的工作之中。
  多纳先生的压力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当多纳先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感到沮丧之时,他找到职业规划顾问进行了咨询。职业规划顾问在利用霍兰德兴趣工具帮助多纳进行评估时发现,多纳占主导的人格特质是社会型“S”,这个类型的人们希望能够和“人”保持接触并帮助别人,然而,工程师的工作特性却是在“S”对立面的实际型“R”,工作中更多的时候就是自己一个人在和冷冰冰的机器打交道,也就是说,多纳正好从事了和自己主导人格特质相反的工作。这种工作特性与人格特质不相适配的情况令他产生了内在的冲突。职业规划顾问是一个志愿者组织的成员,该组织正好需要多纳这样的职业人士帮助,因此他推荐多纳参加了这个志愿者组织。通过参加义工活动,多纳满足了自己内在的需求并终于缓解了压力。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工作与人格的匹配是多么的重要,两者的高匹配性将会带来高的职业满足,而低匹配性则带来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世界上没有一个职业是能够百分百满足你的要求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例如像多纳一样在工作之余做自己喜欢的事来平衡内在的需求。
  对于组织来说,员工的人格特质与职位匹配度高,那么员工的满足感就高,员工也能够达至良好的工作绩效。另一方面,世界上任何一个工作都难以和所有的员工达到百分百匹配,为了平衡这种内在需求的压力,组织也需要采用不同的手段来帮助员工缓解这种压力。
阅读:人次
上一条文章: 下一条文章: 没有了
培训超市& (5000多套光盘)手机扫描二维码,把小组装进口袋
第三方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塑造健全的人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