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时候会断网只听了别人的说法,而自已却没有一点的…

为什么年轻人不听劝,非要吃了亏才会得到教训?
看着孩子错误的决定心里很痛,却阻止不了。
没想到大家对这个问题如此关注,而且说法众多,无论什么观点,我都衷心感谢!讨论是个学习过程,年轻人直接,过来人深刻,都值得回味……相关问题:
按投票排序
2145 个回答
只要不是我觉到、悟到的,你给不了我,给了我也拿不住;只有我自己觉到、悟到的,我才有可能做到,我能做到的才是我的。——《天道》
因为他们首先要成为人,成为独立、健全人格的人,然后才有资格去谈论成败。能够自主做出选择,是成为人,是拥有独立、健全人格的关键一步。人格于人,就好比植物的根,若是人格健全,人生有很大几率会枝繁叶茂,若是人格不健全,那就不知道会长成什么样子。你看起来在让他避免失败,实际上,是在阻止他健全自己的人格,也有可能,是在酝酿一个很大的失败。这就是人生的微妙之处。某种更长远的意义上,此时的失败,避免了彼时的失败;小的失败,避免了大的失败;局部的失败,避免了整体的失败;表面的失败,避免了根本的失败。最根本的失败,是人格的失败。它会在之后漫长的人生中以种种形式表现出来,但根源,都是人格的失败。人的成长有它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尊重,而非违反,无论你对孩子有多上心付出牺牲有多大,违反了规律,就要受到惩罚。如果只靠热情和付出就有效,那大跃进早就成功了。要尊重人的成长规律。----------------------------------------------------------------------------------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选择权,或者说自由。人在一次次自己的选择和承担中,不断完善和健全自我,健全人格。选择权当然不是绝对的,正如自由不是绝对的一样,但是,对于自己的人生没有选择权,就等于失去了做人的权利,自然没有做人的滋味。没有做人的权利和滋味,就是行尸走肉。很多很听话的好孩子为什么看起来呆呆的,没什么灵性,就是因为没有自己选择的权利,没有自己选择的意识,就像一个机器人,他们的活力被压抑了。但是活力不会真的被压制,它们只会越积越多,最后决堤,冲毁一些什么。他们当中的一部分,总有一天会意识到自己其实是拥有选择权的,但是不知道如何去行使,加上外部的压力,最后选择用错误的方式行使,比如毁掉现有的一切,作为反抗。还有那么多神经官能症,你以为它们是无缘无故出现的吗?年轻人不听劝,是因为他们要成为人,要行使自己做人的权利,通过行使,也许暂时犯了错误,但是长远来看,他们健全了自己的人格,同时也会从中吸取教训,不断探索和清晰自己行为的边界和意义,最终成为人格完善、性格健全的理性人。反而是那些看起来被父母安排的很好,仿佛很成熟,但实际上从未自己选择过的孩子,往往在长大之后的某一天,犯一个天大的错误,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痛心不已。不要去怪他们,他们其实才是最大的受害者,人格不健全的受害者。我见过太多这样的例子,可是不知道还有多少父母和孩子在经历这样的错误。我见过精神出了问题的孩子,之前是全县的第一名;我见过大学沉迷网络被最好的大学劝退的孩子,之前是全家的骄傲、全县的骄傲;我自己也差点走在这样的路上,最后运气好,自己拯救了自己。---------------------------------------------------------------你要划定界限,然后在界限之内,让他自由生长。你要划定界限,告诉孩子有些东西是不可以碰的,有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在这样的基础上,应该放手一些让他自己去做选择,让他自己去承担责任,哪怕是失败的责任。(这个过程中你可以建议、说理、引导,帮助他思考和认识,但不应该强迫和命令)这是放手的智慧,你要有勇气,也要有担当。人生很长,目光要长远。你首先要让他成为人,才谈得上成功与失败,他也才经得起成功与失败。这也是最根本的成与败。
这个问题早在小学课本就有论述:见文章《小马过河》小马过河 马棚里住着一匹老马和一匹小马。
有一天,老马对小马说:“你已经长大了,能帮妈妈做点事吗?”小马连蹦带跳地说:“怎么不能?我很愿意帮您做事。”高兴地说:“那好啊,你把这半口袋麦子驮到磨坊去吧。”小马驮起口袋,飞快地往磨坊跑去。跑着跑着,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河水哗哗地流着。小马为难了,心想:我能不能过去呢?如果妈妈在身边,问问她该怎么办,那多好啊!可是离家很远了。小马向四周望望,看见一头老牛在河边吃草,小马“嗒嗒嗒”跑过去,问道:“牛伯伯,请您告诉我,这条河,我能趟过去吗?”老牛说:“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趟过去。”小马听了老牛的话,立刻跑到河边,准备过去。突然,从树上跳下一只松鼠,拦住他大叫:“小马!别过河,别过河,你会淹死的!”小马吃惊地问:“水很深吗?”松鼠认真地说:“深的很哩!昨天,我的一个伙伴就是掉在这条河里淹死的!”小马连忙收住脚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叹了口气说:“唉!还是回家问问妈妈吧!”
小马甩甩尾巴,跑回家去。妈妈问他:“怎么回来啦?”小马难为情地说:“一条河挡住了去路,我……我过不去。”妈妈说:“那条河不是很浅吗?”小马说:“是呀!牛伯伯也这么说。可是松鼠说河水很深,还淹死过他的伙伴呢!”妈妈说:“那么河水到底是深还是浅呢?你仔细想过他们的话吗?”小马低下了头,说:“没……没想过。”妈妈亲切地对小马说:“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知道了。”
小马跑到河边,刚刚抬起前蹄,松鼠又大叫起来:“怎么?你不要命啦!?”小马说:“让我试试吧!”他下了河,小心地趟到了对岸。
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不一定是不听,而是权衡之后,不采纳。说了就要听,那不是劝,是命令。不在他的位置,不一定能理解他的心境,你说了,他知道了,就可以了。孩子总要长大,会遇到很多人,听到很多话,但自己的事,自己要决定;自己的决定,自己要负责。
说的好像老年人听劝一样(○’ω’○)随口拽一句,要不要这样,不过,赞不要停啊!
想起了王小波给外甥做思想工作的文章:我怎样做青年的思想工作——王小波  我有个外甥,天资聪明,虽然不甚用功,也考进了清华大学——对这件事,我是从他母系的血缘上来解释的,作为他的舅舅之一,我就极聪明。这孩子爱好摇滚音乐,白天上课,晚上弹吉他唱歌,还聚了几个同好,自称是在“排演”,但使邻居感到悲愤;这主要是因为他的吉他上有一种名为噪声发生器的设备,可以弹出砸碎铁锅的声音。要说清华的功课,可不是闹着玩的,每逢考期临近,他就要熬夜突击准备功课;这样一来就找不着时间睡觉。几个学期下来,眼见得尖嘴猴腮,两眼乌青,瘦得可以飘起来。他还想毕业后以摇滚音乐为生。不要说他父母觉得灾祸临门,连我都觉得玩摇滚很难成立为一种可行的生活方式——除非他学会喝风屙烟的本领。  作为摇滚青年,我外甥也许能找到个在酒吧里周末弹唱的机会,但也挣不着什么钱;假如吵着了酒吧的邻居,或者遇到了要“整顿”什么,还有可能被请去蹲派出所——这种事我听说过。此类青年常在派出所的墙根下蹲成一排,状如在公厕里,和警察同志做轻松之调侃。当然,最后还要家长把他们领出来。这孩子的父母,也就是我的姐姐、姐夫,对这种前景深感忧虑,他们是体面人,丢不起这个脸。所以长辈们常要说他几句,但他不肯听。最不幸的是,我竟是他的楷模之一。我可没蹲过派出所,只不过是个自由撰稿人,但不知为什么,他觉得我的职业和摇滚青年有近似之处,口口声声竟说:舅舅可以理解我!因为这个缘故,不管我愿意不愿意,我都要负起责任,劝我外甥别做摇滚乐手,按他所学的专业去做电气工程师。虽然在家族之内,这事也属思想工作之类。按说该从理想、道德谈起,但因为在甥舅之间,就可以免掉,径直进入主题:“小子,你爸你妈养你不容易。好好把书念完,找个正经工作罢,别让他们操心啦。”回答当然是:他想这样做,但办不到。他热爱自己的音乐。我说:有爱好,这很好。你先挣些钱来把自己养住,再去爱好不迟。摇滚音乐我也不懂,就听过一个“一无所有”。歌是蛮好听的,但就这题目而论,好像不是一种快乐的生活。我外甥马上接上来道:舅舅,何必要快乐呢?痛苦是灵感的源泉哪。前人不是说:没有痛苦,叫什么诗人?——我记得这是莱蒙托夫的诗句。连这话他都知道,事情看来很有点不妙了……  痛苦是艺术的源泉,这似乎无法辩驳:在舞台上,人们唱的是“黄土高坡”、“一无所有”,在银幕上,看到的是“老井”、“菊豆”、“秋菊打官司”。不但中国,外国也是如此,就说音乐吧,柴科夫斯基“如歌的行板”是千古绝唱,据说素材是俄罗斯民歌“小伊万”,那也是人民痛苦的心声。美国女歌星玛瑞·凯瑞,以黑人灵歌的风格演唱,这可是当年黑奴们唱的歌……照此看来,我外甥决心选择一种痛苦的生活方式,以此净化灵魂,达到艺术的高峰,该是正确的了。但我偏说他不正确,因为他是我外甥,我对我姐姐总要有个交待。因此我说:不错,痛苦是艺术的源泉;但也不必是你的痛苦……柴科夫斯基自己可不是小伊万;玛瑞·凯瑞也没在南方的种植园里收过棉花;唱黄土高坡的都打扮得珠光宝气;演秋菊的卸了妆一点都不悲惨,她有的是钱……听说她还想嫁个大款。这种种事实说明了一个真理:别人的痛苦才是你艺术的源泉;而你去受苦,只会成为别人的艺术源泉。因为我外甥是个聪明孩子,他马上就想到了,虽然开掘出艺术的源泉,却不是自己的,这不合算——虽然我自己并不真这么想,但我把外甥说服了。他同意好好念书,毕业以后不搞摇滚,进公司去挣大钱。  取得了这个成功之后,这几天我正在飘飘然,觉得有了一技之长。谁家有不听话的孩子都可以交给我说服,我也准备收点费,除写作之外,开辟个第二职业——职业思想工作者。但本文的目的却不是吹嘘我有这种本领,给自己作广告。而是要说明,思想工作有各种各样的做法。本文所示就是其中的一种:把正面说服和黑色幽默结合起来,马上就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有的时候,不是年轻人不听劝,而是你说的太教条太生硬,无法使他信服。另外没有表明对他想法的理解,让他觉得你无法感同身受他的处境,怎么说都没用。那么外甥听了舅舅的话,之后的生活时怎么样的呢 ?没有舅舅的日子《摘自南方人物周刊》1998年,姚勇(王小波外甥)留校做了程序员;2000年,跟朋友一起开发网络游戏3D引擎;到了2002年,姚勇用“潦倒”来形容自己的状态,身边的钱刚够吃饭;与此同时,“水木年华”的一名成员离开,清华校友卢庚戌想邀请气质和音乐上都“摇滚”的他参与进来,姚勇犹豫再三,终于舍不了做音乐人的夙愿,点头同意,但又放心不下他的3D引擎,就买了个笔记本,在演出等候的时间段,继续做他的技术。“当时真的累坏了,几乎每天都要飞行、演出,别人不演出时还有空余的时间,我得写代码,一个脑子永远分成两半,一边完了忙另一边,永远没有休息的时候,因为两边都是自己的兴趣。”2003年,姚勇的心脏出现了早搏现象。他决定退出,重回网游领域。也就是在2003年,某天晚上十点多,网易创始人丁磊把姚勇叫去,希望他来做3D客户端。姚勇说,当时不知道网易也不认识丁磊,觉得还是希望自己创业,就没搭理这事。日,姚勇在博客上写道:“前段飞机上翻某本精英杂志,几年富润榜,似乎就03年他是中国首富。我心说行,也就我当时还摇滚青年的范儿,傻逼嗬嗬还真拒了个首富。要知道后来想做的这白日梦会给我带来那么多技术之外的破事儿,我早上赶着颠儿颠儿给人写3D引擎去了。”几年间,姚勇胃病频发,事业也有过不顺利。“现在的社会不需要舅舅说的智慧、趣味,要的是钱。舅舅的思想曾经在我脑中存在,现在也一直都在,但你面临的责任、处境、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现实,逼迫你不能用这些思想解决问题。但经历了那么多,我的信仰仍然是我的兴趣,是我坚持的动力所在。”还是在日这篇博客中,姚勇写下如此一段:“身边所有被资本支撑的产品,都呼啸而过。伴随着几十亿几十亿滚滚而来之后又滚滚而去。只有我,依旧在原地,抱着最初的那些童真不放。青春逝去,再不复返。有时醒来想,为兴趣而活,真这么错么?想实现一点梦想,真这么难么?”既后悔没给丁磊写3D引擎,又为音乐梦想的破碎不甘心,人的一生就是如此纠结,通常都会为没作另外一个决定而后悔,劝别人简直没有意义的
因为很多做父母的社会地位不高,所谓的见识也往往是道听途说,所以别怪小孩不听你的。想让孩子出国,请先自己出去一趟见见世面;想让孩子从事某行业,请确保自己对这个行业有一定的接触;教孩子有时候和管下属差不多,你的资历要能压得住他才服你
谢邀。首先这个问题不是针对年轻人的问题,而可以广泛延展到所有人。你以为年轻人不听劝,难道中年人就听劝?难道老年人就听劝?其次,“劝”这个事,本身是个技术活。人们不听劝,往往不是他的问题,而是你不会“劝”。举个例子:老年人买保健品,特贵还没啥用。作为他家人,你是怎么也劝不回来,这似乎就可以定义为"老人不听劝。"但你站在卖保健品的小贩的角度,他们就会认为这些老人都特听劝。跟他们跳跳广场舞,再忽悠两下,最多再弄几个托儿,不是马上乖乖掏钱。太听劝了。重要的话说三遍,这是个技能问题。这是个技能问题。这是个技能问题。下边讲怎么劝?我们专门有一个课,就讲的是怎么劝的。当然我们起了个更高大上的名字叫:推动模型讲个故事。为何当年GCD能在短短几年内让人民军队从几万人扩张到几百万人。你想想,在那个年代,谁愿意自己当兵。对比GCD和GMD,GMD劝的水平就很差劲,所以他们就只好用抓的方式,抓壮丁,然后还会说年轻人不听劝,不爱国,不为国效力。而红军怎么招兵的呢?第一步,他们来到村庄,既不进老乡家,也不用老乡家东西,睡在屋檐下。还会帮老乡打扫卫生。这让老乡们就觉得感动加奇怪,这个兵咋跟国军不一样。第二步,老乡开门了。你们来看看我们党当时是怎么劝的。他们这么说的:“老乡,我们是打地主的红军。你看看现在这世道,咱们自己被地主老财剥削,这倒不要紧,问题是咱们的孩子也要被剥削,世世代代没法翻身。我们的任务呢,就是打破这样一个祖祖辈辈受到剥削的制度,建立一个共产主义社会,在那个社会里,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土地,永远不受别人的剥削。您呀也不用担心自己孩子不会打仗,这几天随便哪天让他带双草鞋,到山坡的庙里集合,就行了。”这么劝,就更容易把人劝动了,对吧。往思维上说。劝年轻人,无非是改变他们的某些观点,告诉他们其他的观点。而我们常常用的劝法,却是 tell 的方法,就是告诉他们所谓的“正确观点”。而真正有效的方法,不是 tell,而是 sell,把你的观点卖给对方。这跟卖衣服,卖保险,卖课程,卖保健品,卖汽车一样。你要用卖的。而红军这段说辞,其实就卖给老乡一个观点。具体怎么卖的,背后其实有技术可研,一般叫 “推动模型”。这个模型是个公式,公式如下D * V * F & RD= Dissatisfaction 不满V= Vision 愿景F= First step 下一步R= Resistance 阻力当 不满*愿景*下一步比阻力大时,人就被劝动了。所以你看红军劝老乡,先给了不满,地主要剥削我们祖祖辈辈。然后给愿景,我们要建立共产主义制度,打破这种剥削;然后有下一步,很简单,带双草鞋就好了。当这种效果比他待在村里不出来的阻力大时,他就被劝动了。而且请注意,这个公式是乘法。换句话说,就是缺哪个都不行。所以呢,你劝别人,得有技术。瞎劝就是“抓壮丁”,没效果。再比如,我是职业规划师,所以就老到大学去做讲座。最近啊,有学校老师就说,大四毕业生不签就业协议,怎么劝也劝不动,过去还可以做家长的功夫,现在连家长都无所谓,都说我们孩子可以先不工作,我们父母养得起。让我去劝劝他们,甚至家长。你要是我你怎么说?我做讲座,就站在前边。我跟这帮学生,以及家长(在坐的还有家长)说:“没事,咱们同学们毕业不签其实也没事,现在父母也能养得起,我挺理解。同时呢,我比较了解职场,也比较了解HR。我只说一个简单的区分。你们听说过校招和社会招聘吗?校招就是企业在学校招聘,社会招聘就是企业在社会招聘。各位,你们注意,这两个对应聘者要求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是校招,HR一般都不太关心学生是否有职业经验,因为大家都理解,学校的学生,最多也就半年实习经验。所以HR就会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社团项目,和部分实习经验。你们现在的招聘就是校招。而社会招聘,HR的要求就不一样了,必须要有职业经验,比如两到三年本岗位工作经验,这很重要。所以我想说啥,你们现在说我校招不就业,就在家吃父母,没关系。但你假如过半年想找工作,那可就是社招了。到那时人家才不关心你学习成绩、社团、实习啥的,人家第一就看你职业经验。你没职业经验,就直接傻了。我再举个例子,我一个来咨询的学生,大四找了一他不喜欢的工作,就是打杂。干了一年,但这一年他通过打杂,了解了职业。也大致知道了自己想干啥。于是一年后一边工作一边学设计,学了一年,就转做了设计师。而他为啥能转,这一年的工作经历是有作用的,HR至少知道他会比较踏实。再加上设计的技能,就很容易转了。现在过了5年,已经是设计主管,月薪2万了。其实啊,几乎所有企业也都清楚,你签个协议不代表你一辈子卖给这家企业了。但是呢,你签了之后,就意味着你的个人角色变了,你从一个学生,变成了一个职业者,一个契约者。你就形象变了,你马上就知道社会跟学校不一样了。而职场,听上去很未知,甚至会带点恐惧。此时,你们想想你们刚上大学,是不是也是这种感觉。回忆一下你们刚上中学,是不是也是这样,回忆一下你们从幼儿园出来刚上小学,是不是也是这感觉。男生回忆一下自己第一次梦遗,是不是也有点恐惧;女生回忆一下自己第一次来大姨妈,是不是一样。再想想你第一次自己掏钱买糖果,一样有这个感觉。但是,又怎样呢?你不是全须全尾的活过来了。从学生到工作者,同理,也没啥好怕的。我敢打赌,你们也能活过去。”OK,这段话够了吧,应该能劝掉一部分学生签协议了。我的方法就是 D * V * F的方法,每个部分都有。你仔细看看到了吧。如果你想学这个技巧,可以通过几个方式:1. 看看那帮门店销售,卖衣服的,卖汽车,卖保险的,他们怎么说的?2. 多看看广告,广告里其实也这套。3. 励志歌曲和各种培训,时间管理的、项目管理的、领导力的……这些培训,这套必须要有。其实呢?除了 D * V * F ,还有很多劝人的玩法。比如,我有时会靠纯问问题来改变人们的观点。这又是另一种方法了。————————先分隔——————————至于所谓的年轻人到底是必须自己体验才能改变,这个观点,等后边有时间再写。拜拜。
这个可不是年轻人的专利哦。我也劝过很多父母,别去管年轻人的事情,他们需要自己去尝试,你们只需要指点,然后学着静静的看他们跌倒然后再爬起来。但似乎至今没人听进去过。其实不用太担心孩子,我们每个人都是在这样成长着。作为父母的责任就是指点。但选择的永远是自己。父母可以十年二十年的让孩子按照意志做“对”的事情,但这个过程中孩子一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犯错跌倒是最好的知其所以然的手段。同时也是有发生更多的可能的状态。作为父母也不想孩子到了四十、五十岁的时候再怨言年轻的时候没有更多的尝试各种可能吧?并且更不想见到孩子在这个年龄你以为“长大了,应该懂了”的时候,还再犯一些你看来很傻或者很不应该犯的错。但原因就是在于他没错过,所以在这个方面就是不知道进退的。但让一个成人再犯这种错误的代价就会大很多了。我相信作为一个父母来说,如果问出这样的问题,在孩子小的时候多数是有过多保护(控制)的嫌疑的。孩子到青年的时候发现自己管控孩子的机会和能力都下降了,于是孩子就开始出各种状况了。如果真的是这样的情况,请要真的试着放手了。让他独立的生活和运作自己的生活。就是再看不下去都要放手了。这对父母、对孩子长远来说都是更好的选择。======================================================================评论里面有不少人评论说放手后有些后果不堪设想。我想说的是,这些问题绝非是一天造成的,放手的内容从婴儿就开始了。当孩子能够自己走路的时候要让他自己走,能够自己吃饭了以后要让他自己吃,能够为自己犯得错误收拾的时候就要让他自己收拾。至于那些极端的例子,我想说:正是因为父母在该放手的时候不放手,到最后自己造就了一个不能放手,不敢放手的尴尬局面。比较常见的模式就是,孩子犯了错,大人帮他一手收拾了。他自己与这个后果的收拾过程没有任何的参与感。而我们正常的人会懂得回避发生这些事情就是因为和后果的关联。我们知道这个后果收拾起有多麻烦。这就是不断的犯错,收拾,犯错,收拾之后长经验了。那就少犯,不犯了。但如果家中一直在隔断这个后果与孩子的联系,那么孩子缺乏这方面的经验,而人的天性就是如果这里不是边界,那我就要跨过去了。最后的结果就是直到有一天,父母无法再帮助孩子隔断开这个越来越严重的后果,但孩子早就已经是有能力犯错,但没能力收拾的状态了。这就是一个很无奈的困局了。
因为你的能力不足以换取他的信任,就这么简单。说白了就是他觉得你说的都是错的,没人会想要听取失败者讲的道理,你明白了吗?事实上绝大多数人都希望能得到有智慧的人生经验和指导,可惜很多无知的人愚而不自知,反倒觉得是年轻人不听劝
记得BBC有一个节目说过,年轻人被激素控制,就是倾向于喜欢冒险。老了之后被激素控制,就不倾向于喜欢冒险了。
我在这篇回答里会抛两块砖:第一,成长究竟应该付出多大的代价?第二,如何将自己修炼成”器“?这本书,是我2009年策划的,现在正在考虑做它的升级版。()当初做这本书,是为了回顾和反思自己过山车般的大学岁月,以及日后漫长的寻找自我之路。上知乎两年多,写的回答和专栏也大都围绕着这样的主题:成长,究竟应该付出多大的代价?昨天,在微信上,一个朋友上来和我聊。从未和他深谈过,但是他现在遇到了成长中的障碍,我们有了交流的契机。我讲了讲自己走过的弯路,这里面或可有值得他借鉴之处。他讲到自己处理家庭矛盾的方式,比如向家人示弱,缓和矛盾,稳定后方。我说,也许可以考虑在公司和技术社区里也尝试以示弱的方式交流,因为以往他多采用逞强的方式,但屡屡碰壁。如今,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好不容易通过自己的积累有了奋斗的基础,若能调整与人沟通的方式,能换个角度看问题,也许急流险滩也就能安然度过。比如,这样的一些思考:想要去改变自己认为不正确的事情,第一步不是去下手改变,而是去想办法获得这种“改变”的权力和信任,否则的后果是,你做你认为正确的,对团队好的事儿。但是让整个团队为你的“不一样”去背锅。管理,带团队是你豁出一切,喊几句口号,简单去kpi化, 让员工多看书学习,多学英语就完事了的? 别人需要如履薄冰的,不断权衡利弊,有时妥协,有时激进,有时牺牲自己个人利益,有时主动背黑锅.,有时低三下四主动协调各部门利益. 而脖子一梗,做个英雄相比之下要简单得多.。如果我当初带团队的时候,有人能给予上述的点拨,我会少走好多弯路。但正是因为当初从高校出来,从一个封闭的环境出来,没有受过这样的训练和熏陶,但一个团队已经等着我来带了,因此,仓促上马,做错了好多事情。慢慢才意识到:自己尚未成器,怎能领兵打仗。”成器“一说,太笼统,细细想来,应该是在领兵打仗之前,就要具备相应的系统应对能力,既懂战略,也会战术。自己有一桶水,才能给出一碗水。而我当初出来带团队,充其量只是一个业务高手,管理方面还是个新兵。但我被业务光环冲昏头脑,对此缺乏认识,招聘我入职新单位的上级对此也缺乏认识。但幸好当时我已经读了MBA,初步具备了积极沟通的意识,没有继续封闭住自己,而是开始懂得向外界(包括书本)求助,如此,才没有继续封闭住自己,没有走老路。现在公司招聘人,往往只看到了技术牛人的光环,以为技术牛,管理也牛。牛人自己这么看,公司也这么看,两者的片面认识,导致矛盾丛生,冲突不断。而实际上,工程师的思维,与管理者的思维是有较大差异的,两者面对的是不同的系统,空降兵更是面对新的环境,系统的复杂性更高。因此,可以借鉴,但是不能简单移植复制原有的系统能力。若调整思路,技术牛人懂得自己欠缺管理团队的知识和技能,懂得尊重新环境背后潜藏着自己尚未明了的规律,便会在入职后懂得示弱,不急于用自己的思路替代上级的思路,而会去思考上级管理思路中的合理性——任何管理制度都有其背景,但有可能已经不适应当下的情景,是指望毕其功于一役的强拆式变革,还是耐心寻求小步快跑式的改良,这都需要仔细斟酌,急不得。另一方面,招聘技术牛人加入团队,管理者自己是否做好了帮助空降兵软着陆的心理准备?对牛人加入团队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否都有预案? 是否有提前的培训?出现问题后是否有能力给予有效的引导?当牛人达不到自己的预期时,是一味怪牛人不给力,对不起公司付出的薪酬待遇,还是首先反思是否管理制度上缺少未雨绸缪?其实,上述问题,在许多管理者和技术人写的著作里都已经给出了解决方案,比如韦尔奇写的《赢》和菲奥莉娜写的《勇敢抉择》中,都谈到了如何帮助空降兵软着陆的步骤,也写到了相应的经验和教训。国内如肖知兴教授写的一些书(如:),也都比较系统地讨论了组织管理方面的这些问题。然而,快速发展中的中国互联网和IT企业,往往从技术人到管理者,都忙于应付竞争压力,急切中忽视了学习,忽视了对自己的知识系统和技能系统进行更新换代,以老系统应对新问题,不死机才怪。另外,技术人或非技术人的抱团取暖皆可休矣。总是和自己观点相近的人扎堆,自己的观念系统不易得到扩展和更新。这一点上,IBM的小沃尔森颇有先见之明。他的用人观是:我总是毫不犹豫地提拔我不喜欢的人。那种讨人喜欢的助手,喜欢与你一道外出钓鱼的好友,则是管理中的陷阱。相反,我总是寻找精明能干、爱挑毛病、语言尖刻,几乎令人生厌的人,他们能对你推心置腹。如果你能把这些人安排在你周围工作,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那么,你能取得的成就将是无限的。”年轻人不吃亏当然不容易成长,但吃多大的亏,付出多大的代价,是需要仔细衡量的。不能笼统地讲”吃一堑,长一智“,而是要盘算”吃一堑/长一智“的性价比。如此,慢慢可能就不会脑子一热,被”年轻就是要吃亏“这种未经仔细审视的观点给忽悠了,付出多大的代价也不盘算,就匆忙做了决定,日后后悔莫及。为此,自荐两篇专栏:另,推荐这篇回答:===============================================再回头讲讲前面提到的”成器“的说法。来看看瓦特发明蒸汽机的故事:为什么是瓦特?吴军老师写得好:最重要的是,瓦特开创了与前人不同的发明创造的方式。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上,科技的进步大抵遵循这样一个过程:从劳动中获得经验,根据经验改进工具、发明创造,再根据发明创造提炼出技术,最后从技术里总结出科学的原理,这个过程非常漫长,通常要走很多弯路才能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瓦特之前,有一种笨重而效率低的纽卡门蒸汽机已经使用了50年,其间很多能工巧匠试图改进它,但都没有成功。而瓦特的做法正好相反,为了对旧时的蒸汽机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他系统地学习了数学、力学、化学和热力学,他做过很多实验,并且仔细计算过热能转化成机械能效率的问题,然后才着手改进蒸汽机。对瓦特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以牛顿为代表的近代科学诞生以后,人类社会开始飞速发展。后人这样评价这两位英国杰出人物:牛顿找到了开启工业革命大门的钥匙,而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因此,后世评价瓦特为工业革命之父。瓦特的发明创造得以成功(包括商业上的成功),再次印证了吴军老师在《》中讲过的观点——怎样才能不山寨(山寨其实就是长长的弯路啦):希望让做工程的年轻人看到在信息技术行业正确的做事情方法。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我经常看到大部分软件工程师在一个未知领域都是从直观感觉出发,用“凑”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在中国尤其如此。这样的做法说得不好听,就是山寨。Google 成长壮大后, 渐渐有实力从世界上最好的大学招理论基础非常好的工程师,工程的正确性得到了很好保证。2006 年后, 我指导了三四个美国名校的研究生, 把Google 的拼写纠错模型用隐含马尔可夫模型的框架统一起来。在那几年里,Google 对几乎所有项目的程序进行了重写,山寨的东西基本上看不到了。邹欣老师在中写道:怎么赢? 要创新,但创新有规律么?如何平衡种种矛盾,走出一条理性的,不要拼命加班的道路,还能得到合适的回报? 这是我看到的所有软件工程教科书没有讲的,也是我想在《构建之法》这本书里面探讨的。瓦特不走前人的山寨之路,而是先用系统知识武装自己的大脑,让自己从知识和技能上首先修炼成”器“,如此,他便有能力从事需要跨领域知识的发明创造,最终做出改变了人类文明进程的”器“——万能蒸汽机。以我的理解,吴军和邹欣坚持在工作之余,勤奋著述,就是希望持续向大家传达他们通过多年在海外学习,并在世界一流企业经过多年实践锤炼而习得、悟得的”成器“之道。如果年轻的时候就懂得这样的道理,那么就会在做事之前,就懂得先训练自己的大脑,让自己的大脑逐步具备系统思考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虚心学习前人的经验(比如读好书),不仅读,还能写出来,形成自己的系统看法。如刘未鹏在《》里讲的:我们在大脑中走的越远,在现实中就走得越稳。如此,方能尽量避免重复前人走过的弯路,能积蓄力量,如瓦特那样,把自己修炼成”器“,从而有机会做出超越前人的工作。推荐这篇文章:
讲真,北大张颐武教授的《年轻时》一书,大家都可以看看的。比如:有朋友说起我微博里的常说“年轻人”,会让人不满,因为你好像在教训人。我当然需要警惕这一点。”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是对的。但这其实是我自己年轻时吃过亏,尝过苦头,受过益之后反思得到的一点点感想,时代在变,做人的方法是相通的。虽然微末,但拿来和大家分享,其实是希望今天年轻人少走弯路。年轻时常会今天下决心,明天就变了。今天干这个,明天又觉得不适合。常会责怪父母师长不了解自己,其实自己更不了解自己。外人随口一句,立即当真,真知道你的人说的反而不上心。一换位思考,从别人角度看自己。自己常是高估的多。二切实选好了就不放弃。古语说:“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年轻时一定不能被小事细节纠缠住。一是没有意义的事占据了主要时间,如和同宿舍同学矛盾,和家里怄气,都徒然绕进去做无用功。二是无事忙的凑热闹,什么都要插一脚,都不舍得放弃。最后什么也抓不住留不下。一永远先抓主要的。二坚决按计划做事。古语说;“曲思于细者必忘其大,锐精于近者必略其远。”年轻时怕辛苦,怕难题。但这最不应该,因为精力充沛,可塑性强,负担不重。难事都学得会,压力都挺得住。年纪稍大,家累俗事太多,更难学新本领干大事。一不要太计较物质,看得远一点,物质容易有,没本事就没有。二培养韧性,干事有耐心,将来受用。杜荀鹤有诗:”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年轻时总要凑热闹,大家混在一起才觉得踏实。太希望有别人照顾,有别人倾诉,总要把自己的一切和人分享。人应该融入社会,但不必每时每刻和人在一起。自己体会世界和人生,保持有单独的时间,心里会更通透。古语说:“听静夜之钟声,唤醒梦中之梦。观澄谭之月影,窥见身外之身。”间离点学会感受内心。年轻时最喜欢要求和责怪别人。专业选错是父母的责任,学得不好是老师责任,生活不顺是社会责任,恋爱不成是异性责任,有可能,但抱怨和斥责别人其实解决不了你的问题,也不能期望外部条件一下子改变,自己突然就万事如意。这几乎一定失望。你的问题最后是自己负责。古语说:“枉己者,未有能正人者。”年轻时初见一人,初遇一事,佩服到五体投地,崇拜到一塌糊涂。初到异性,惊为天人,愿意付出一切。初次出国,觉得如天堂。但处长了,就知道人难缠,事麻烦。因为见得少,又不善于识别忽悠和表演,难免专吃表面的一套。一稍克制热情,二稍有分析能力。古语说:“寻常相见了,犹道不如初。”瞎冲动是笑话年轻时不易集中精力。一是诱惑太多,朋友拉去玩,自己想着混,一下子就是一天。二是目标太多,一会想这样来得快,那样适合我,最后都没落实。一要目标切实有可能性和具体路径。二长期目标需要短期计划,限时完成。否则就是空的。古语说:“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趁年轻从一个方向突破。年轻时没经过事,有麻烦往极端想。越挣扎越糟。如失恋后想报复或自杀,欠人钱还不上就诈骗。大问题可能就是小事一桩。真是大事也总有办法。古语说:“事到万难处,最容易忍心害理,一变而出下策。到这关头,只有咬定牙根,不可放松一线,不可着急一步,缓缓挨过去,便是坦途矣。”打不垮就是关键素质。轻时最不容易把握自己。很多少年成名有成绩的,常充满了得意之色,以少年得志骄人,说狂话,办狂事,不知道自己是谁。最后很失落。当然也有看到别人年纪小小就不断有人夸,就低落和沮丧。其实人生很长,得熬得住,绷得住,从十年左右来比。古语说:“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想有时。”不能太松了。年轻时最不喜欢肯定别人,总是挑毛病。朋友的衣服配得不好看,同事的举止有问题,客户抠门不大方。别人顺利是溜须拍马潜规则,别人失败是自取其辱该倒霉。和这个人吃饭议论那个,和那个在一起议论这个,没一个顺眼。学会与人为善,一和人交往气氛好,二周围人也注意你长处。古语说:“君子扬人之善。”年轻时不知道如何克服浮躁。梁启超讲了胡林翼、曾国藩和李鸿章的故事:“胡文忠在军,每日必读通鉴十页;曾文正在军,每日必记日记数条,读书数十页,李文忠每日晨起,必临兰亭百字。盖凡定大艰成大业者,无不从学养中来。”就是不晚起这一条,做到就不容易。养成好习惯,持之以恒,就从小事开始坚持。年轻时觉得朋友间毫不拘礼。其实有忌讳:一不应该拿敏感的事宣扬嘲笑。如追求女友被耍的蠢相,被人戏弄的笨相,好色好财的傻相。二不应该拿不好生活习惯四处传播,如不爱洗脚,不换衣服等。古语说:“与人相处,虽贵情投意合,亦不可狎昵太甚。笑语戏谑之际,必当有节。”好要顾及对方感受,都有感觉。年轻时最难的是不着急。刚进了公司单位,看到表面势力大的,就唯恐错过好机会。发现别人已经在前边,只有跳得更高。这有可能就是陷阱,被利用。也有可能已经是红海,你不过是小数点后面的。一看什么适合自己,找到最能发挥的领域。二看长期趋势,找对大方向。古语说:“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不跟着哄年轻时有时间精力,一定要下功夫看难一点的书,像哲学巨著,历史经典,看起来枯燥心烦,但要硬着头皮读下去。一开始没有乐趣,挺一段就会觉得受用无穷。每天20分钟硬啃难书,养成习惯,以后再看闲书就容易。古语说:“观书如交友,久与之习,必有熏染。”这是思想体操,不能靠微博吃饭。有底子就不怕。年轻时我们常难以看透骗子,会上当。骗子的本领有二:一讲故事,什么怪事都说得活灵活现。让你听了就信。二揣摩你心理,你最希望什么他就许给你,你最恨什么就说帮你解决。最后把你的变成他的,把你利用完一脚踢开。古语说:“衰世好信鬼,愚人好求福。”对付要一是期望别太高,二是凡事求验证。过脑子年轻时最难和自己不喜欢的人相处,而这些人往往每天打交道,如老师、上级或同事等,你既不能逃离,也无法发作,就常在你旁边。这最考验你的耐心和气度。不必刻意讨好,但绝不徒然闹翻。他的想法可以参考,他的做法可以琢磨,慢慢就学会相处了。李白这样性格强的人都明白:“处世忌太洁,至人贵藏辉。”年轻时觉得自己做得可以了,还有人挑刺找碴,就生气窝囊。这再正常不过。做事对立面少不了,瞎骂没用,但找得出你的硬伤,是他的本事,你没话说。让他挑不出毛病干着急,恨得牙痒没办法,是你的本事,他没话说。做事像下棋,一定要从你的对立面的思路琢磨一下。古语说:”非察是,是察非。“对手是老师年轻时难免对婚姻抱有浪漫的看法,觉得爱情是其中的关键,遇到现实一定会失望。相爱是主观性的,但婚姻却是一个社会组织的基础,是客观性的。这就需要双方之间的理解、忍让、客观处理问题和评判风险和危机。古语说:“夫妇之道,有义则合,无义则离。”从来都有现实的考量和责任,不过分诗意反而走得远年轻时我们看见别人享受更多就会很不平衡。在比较之下,更容易焦虑和苦闷。这不奇怪,是进步的动力之一。但太过分地追求物质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形,让我们偏执而刻板,失去美好的感受,忘记自己的大目标。古语说:“饥乃加餐,菜食美于珍味;倦而后卧,草荐胜似重裀。”不过分被物质控制会更自由和自信。年轻时总慨叹自己没机会,其实一定有许多到手的机会被错失了。一个考试,你可能考好却最后没考好。一个面试,见到关键人却紧张讲不出话。别人要你办事,你却疏忽大意出了纰漏。一次两次就让人把你搁一边了。一要勤,多参与找机会,二要稳,机会来办周全。古语说:“时不可以苟遇。”机会是自己找来的。年轻时常会和已经定型的偏执人争论,一定要分出是非,其实不可能。对方再怎么样也不会服气,反而纠缠弄得很没有意思。就算事后完全证明你的说法他也不会认账。一知道说也白说就无需多说。二让结果说话,你想的做的落实了大家会都明白。古语说:“言虽至当,言于必不受言之人,便是妄言。”少说没用的。年轻时非常在乎别人评价,经不起夸,更担心有人说坏,一自己付出许多,还有负面意见,就愤怒失望;二在意自己形象,觉得自己对人善意,听到恶意说法,就没了心气。从来干事越多越有议论。一求多数人理解,二要更长时间考验。古语说:“人誉之不足喜。人毁之不足怨。”一时毁誉不动心,关键自己成事。。年轻时崇拜一个人,就不能说一句稍有差别意见,把自己崇拜的对象想成最伟大。因此就仇恨和贬低其他人,觉得任何人都不能和我的偶像相比,任何比较都是贬低,这就不能客观地了解事物,只能让心胸越来越狭窄,眼光越来越偏执,古语说:“君子之心,欲人同其善;小人之心,欲人同其恶。”视野稍开阔些好。年轻时我们常说话很直接,觉得别人有毛病就说。一是常热心提醒人的弱点,说的很透,自已以为是真心,但对方反而觉得你是侮辱他,不痛快,对你反感。二是当着别人随口拿人家的隐私或小缺点开玩笑,博人一笑而已,但对方却会在意。古语说:“须要有包含,则有余意,发露太尽则难继。”厚道就是少刺激人。年轻时都不屑于老道理,但老道理往往是真道理,只要稍注意一下,就会有效果。有一副对联有用:“存心要耐得烦,安乐都从忧患始;遇事务见其大,吃亏恒占便宜多。”一是耐心找机会,不怕麻烦肯努力;二是看大方面,不怕吃亏肯分享。急功近利和想占便宜是大毛病。这是老生常谈,但对改掉性格弱点最有用。年轻时我们常觉得自己比前几代人高明,五四时人坚信青年必胜于老年。鲁迅先生就如此,但和年轻人交往中却常失望,看许广平的回忆录就知道。其实人性从古到今变化有限,骗子的手段一样,人的情感欲望差不多。经验还是有用的,什么时代生存之道都差别不大。古语说:“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看开点就明智年轻时总相信一种终极的方法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于是走极端,觉得其他不信这一招的都愚蠢。这种人常常一种极端走完又跳到相反的极端,常见年轻时最激烈的,老了又在反方向上最激烈,好笑。关键是对于人性的复杂缺少起码的理解,终极上幻想,具体事悲观。古语说:“愚而自专,事不治。”不轻信就不愚蠢。年轻时初入社会,觉得自己一身本事理想,能大显身手,但发现只做一些打杂跑腿工作,大事大方向根本轮不到插嘴。于是一种会嘲笑轻蔑,觉得周围人都不行;一种会颓唐灰暗,根本打不起精神。但现实不像网络,可以随意发泄,要实现理想就得耐心,从小事让人信赖倚重。古语说:“处世忌太清,至人贵藏辉。”年轻时容易犯的毛病是“小”,一是小气,抠门就难以和别人相处,吃饭从不买单,和人办事算计一点小钱,是麻烦。不摆阔,但大方点,有来有往,朋友多机会多。二是小心眼,以我划线,凡稍不同的就辱骂捣乱。圈子小到只有几个人,自己制造一大堆对立面。古语说:“只一个见小,便使百事不成。”大方大气。年轻时我们都容易一是自视才高,不可一世,觉得全是上一辈的责任,自己比他们聪明太多。二是吃不得苦,心理脆弱,觉得世界上的倒霉事都冲我来,总想享福。脾气大过才华,心气高过能力,这很常见。但才气要转成成绩,能力要变为作为。古语说:“有才人肯不矜才,才方可用。享福人需能作福,福自无涯。”年轻时心气高,决心大,比起年老有暮气要可贵。但负面的问题是听不进别人的看法,看不得不同的做法。一觉得经验陈腐,二认为他人糊涂。其实也有可能是你见的少,不知到世事艰难,路有凶险。多听多问多留心不自作聪明,容易办事。古语说:“懵懂人唤得醒,难醒的聪明人,人到自是自满,神仙点化不成。”年轻时容易随大流,跟着哄。一是人云亦云,跟着流行的想法走,不能自己多个角度思考。你多想一点,就超出别人不少。二是急不可耐,最红最热的事情总要抢。红海里厮杀,难有成绩。这样空消耗空忙活。古语说:“众口哓哓之时,多一句不如少一句;众目耽耽之地,进一步不如退一步。”找找自己独特的角度。年轻时最怕的是想法执拗、僵化。听到一点合心意的话就奉为真理,把脑子当成冰箱的冷冻室,观念立即就冻成一坨冰,再不吸收东西。这就造成一是想法偏执,不知道真问题都很复杂。二是行动笨拙,只会走直线,不知道世界上有许多选择。古语说:“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多见识多比较。.......建议小朋友们买来看看。有些年轻人,你一看他对知乎回答问题的评论就知道,他其实该读读这样的书。
昨天我爸跟我在书房里进行了一番交谈。灯光下的他表情枯槁而严肃。他问,你真的打算研究生去读文科?这样你考出来的gmat成绩、已经拿到的推荐信还有相关的实习经历都会作废,你确定?我点点头,不说话,想到他在帮我找实习上出过力,便觉得有点惭愧。在沉默了大约半分钟以后,他拍了拍我的肩膀,说了句「好好加油不行就收」,接着絮絮叨叨讲了一些自己的建议,但没有一句是关于「不要这么做我这是为你好」「我比你有经验」「到我这个岁数你就懂了」之类的老生常谈。很多时候,对于长辈的建议,我们并非刻意无视,只是年少时造访了唐吉诃德,读过了凯鲁亚克,阅遍了金庸古龙,游侠骑士,浪漫情怀,总觉得好像整个天下似乎仅靠一把剑一壶酒就能装在心中肆意驰骋。也许跌跌撞撞,几经摸索,到很久的后来我们才能知道——天高地广,可是天地间有块看不见的透明玻璃,玻璃之上的月亮,只能看不能摸。作为长辈的你,请不要一再提起「那块玻璃」的存在。你要明白,所谓的「长者圣经」,也敌不过年轻人自己跌倒时嘴里啃到的那一口土。如果他干的不是杀人犯火嗑药堕胎之类的事,就放手让他去试错吧,让他们亲手书就自己人生中的曲折,让他们在辗转之间看到别样风景,让他们不怨天尤人,让他们愿赌服输。愿每一个敢于试错的年轻人都能在那些曲曲折折的重峦叠障中看到最美的月亮,哪怕隔着一块玻璃。毕竟阴天晴天,都是明天,月盈月亏,都是风景。
为什么老年人不听劝?非要被骗了才明白?(1)保安看到老大爷边打电话边在ATM汇款,老人的手机声音特别大,电话那边的人说了一口浓重的南方口音。(2)保安上前劝阻,可老人不听,忙着汇款。(3)报告大堂经理,经理劝阻,未果。(4)再报告行长,劝阻未果。(5)银行关门报警,派出所民警将老人带回派出所,民警拿出诸多电信诈骗的案件,以案说法详细向老人讲解了什么是电信诈骗,电信诈骗都有哪几种,每种电信诈骗都以何种方式实施诈骗。老人未被说服。(6)警车送老人回家后,老人再次去另一家银行汇出40万,被骗。老人报警。
长辈给出了建议,却没有说服人的论据支撑建议。长辈给出了建议,但是自己太失败,自身信用撑不起这个建议。长辈给出了建议,但是却是自己也毫无把握的建议,一副你“听不听,盈亏自负”的态度。还有一点就是晚辈对更高收益的向往,宁愿和老一辈的“经验”对弈一把。
这是非常正常和常见的心态,不仅是年轻人,所有的缺少经历的人都会犯。因为对于一个道理,“知道”不等于”体验到“。人的行为,有很大的驱动能力来自于自身的体验,如果没有体验,那么对道理的知道,只停留在形式上的思考,而不会对实际的行为选择产生力量。举个例子,“离婚是痛苦的,所以...”一说都明白,可是没有离婚的人即便知道,但是因为没有实际体会过,所以对于这个痛苦没有主观印象。因此其实并不清楚,无法真正理解,不知道是什么样的痛,程度如何,对自己影响怎么样。没有离婚的人,只能靠想象,可是当自己被实际的放在这个处境时候,会发现实际的感觉和想象的出入很大。年轻的生活经历少,对于各种痛苦,快乐等情感体验也少,参考的样本不多。所以老一辈的一些经验,道理说出来,在年轻人的心中并没有对应的参照感觉物,“无法说到心里去”就是说这个。对于各种道理的逻辑关系的理解,自然也是很肤浅的。而这种肤浅,催生危险的侥幸心态,认为自己可能是个例外。直到自己身处其中,才恍然大悟,“原来前辈说的xxx是指这种感觉”。然后一切的道理才豁然开朗。一个人经历越丰富,其感受样本库越全,则越容易接纳各路经验教训,避免走弯路。相反,确实有点难为人。这不怪年轻人,这其实也是人类的正常的“通病”。和其他的能力一样,每个人体会能力是不同的,所以尽管所有人都有走弯路的时候,但总有些人会稍微听话点,少走些弯路。再来个例子,因为男人和女人互相不能建立性别互换的实际体验,所以男女之间难免存在不理解。可以作为旁证。男人不理解女人生孩子的痛苦,女人也不理解男性的性欲。再来个例子都知道吸毒很难戒掉,可是发生过这样愚蠢的事情,有的人因为没有体会到具体是怎么个难法,认为自己同伴其实是意志力薄弱,于是自己吸毒试图证明给同伴看,是可以戒掉的。结果实际体验了后发现....再来个例子很多人说打xx我捐条命,恩,如果他们有临死的经验,还会这样轻易说吗?例子太多....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并不会从历史中学到教训。
我高中的时候比较调皮,班主任有一次忍无可忍问:“你说,老师说的哪点不对?你为什么不听呢?”我回答:“老师说的都对,但是对的东西我就应该听吗?”老师没说话回去想了几天,就没再理我,毕业的时候跟我说:“我那天回去想了很久,觉得你说的对,改变了我教育学生的某些看法。”其实年轻人不听劝,是一个自我意识觉醒的过程,是你朝思暮想盼望他做到的——长大。当他更小的时候,他不光听劝,而且言听计从,完全依赖于家长,他曾经有一个阶段对于这个世界所有的认知全都来源与家长。但是从某一个瞬间开始,他的价值体系崩塌了,他发现这个世界上有些事情家长的说法是错的,家长并不是全知全能的可以依靠。这时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自我意识的觉醒,出现了原来有些事情我需要依靠自己的意识。之后是青春期的时候,出现第二次自我意识的觉醒。他接触的人更多,接触的信息更多,他发现这个世界不光是有些事情家长是错的,而且更进一步,家长可能对于大多数事情都是错的。家长自己在这个社会上也没有什么崇高的地位和权威的话语,反而要居高临下的要我凡事都要听你们的、让我按照你们的设计来生活,凭什么?就凭你们所谓的人生经验?你们的人生经验并不可靠你知道吗?这在家长眼里大概就是所谓的叛逆、所谓的不听劝。但是在年轻人眼里,这是对这个世界的质疑,这是自己的整个人生都生活在一个骗局之下的愤怒,一个不愿意被束缚的人格的觉醒,一个自我探索世界规律的冒险,最后是一个对于没有依靠的未知世界的恐慌。这些情绪的夹杂,相信我,一个年轻人比家长要苦恼和无助的多。在这些情绪的夹杂之下,年轻人最不喜欢的东西就是权威,因为他正在对权威产生全面的质疑。同时他最渴望的东西就是自由,因为他没有具体的人或者信念可以依靠,他需要寻找新的支柱,新的偶像,来给他的探索的方向。也许他会尝试各种各样的稀奇古怪甚至不安全的东西,因为他正在做出选择,他需要大量尝试。这个时候的很多行为,家长从过来人的角度,可能痛心疾首,但是他不是过来人,他需要尝试,才能成为过来人。不要着急,Let it be。如果你是一个家长,你的孩子处于这个阶段,你不是去野蛮干扰他,而是来到知乎交流,这是你孩子的幸运。每个人有不同的观点,我的观点如此。年轻人不听劝是好事,说明自我意识强烈,给他自由适当用聪明的方式引导,静观其变即可。同时可以约法三章,给他自由的空间,作为条件要求他答应几点:1、不欺负别人,尤其是比你更弱的人。2、不能违法,迫不得已违法的话要自首,因为人要为自己做过的事情担当。3、不要因为所谓的义气或者赌气,做自己内心不认同的事情。4、尤其不能碰黄赌毒。5、无论因为什么不能跟家人断了联系或者自杀。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有时候会断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