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轮学说中白睛属肺,为何白睛变黄属肝炎的症状之征,怎样…

五轮八廓_百度百科
即五轮学说与八廓学说,是中医眼科独特理论学说,阐述眼与脏腑相互关系并指导眼病的分类及辨证论治。
五轮八廓概念
中医眼科阐述眼与脏腑相互关系并指导诊治眼病的两种理论。
五轮八廓解读
五轮学说与八廓学说分别从五行、八卦说衍化而来。在五轮中,肉轮指上下眼皮部位,属脾;血轮指两眦血络,属心;气轮指白睛,属肺;风轮指黑睛,属肝;水轮指瞳孔,属肾。而五脏又各配有其所属的腑,如胆配于肝,大肠配于肺,这样,眼部一定的组织结构在生理与病理上与其所属的脏腑相关。八廓是指将外眼划分为八个部位(或方位),以自然界的八种物质现象或八卦名称命名。如天(乾)廓、风(巽)廓,但八廓的位置、内应脏腑及临床意义等,历来各家认识不一。五轮八廓之说在过去对中医眼科曾起过一定的作用,但随着学科的发展与进步,除五轮尚有某种参考意义外,临床已很少应用。
五轮八廓中医应用
五轮学说:
1、五轮与五脏的对应关系
(1)肉轮部位指上下胞脸,分属于脾,脾主肌肉,故称肉轮。脾与胃相表里,故胞脸的生理病理与脾胃有关。
(2)血轮部位指内外两眦及眦部血络,内应于心.心主血,故称血轮。心与小肠相表里,故两眦的生理病理与心、小肠有关。而大眦处上下眼睑间各有—细小孔窍,称之为泪堂,参与泪液的排泄。泪为肝之液,泪堂通肺脏,故泪器疾病与肝、肺、心有关。
(3)气轮部位指白睛,包括表层的球结膜及里层的巩膜,质地较坚韧而色白,故分属于肺,肺主气,称之为气轮。肺与大肠相表里,故白睛的生理病理与肺、大肠有关。
(4)风轮部位指黑睛,即角膜,由肝所主,肝主风,故称风轮。肝与胆相表里,所以黑睛的生理病理与肝胆有关。虽说黑睛指角膜,但临床上黄仁的病变亦与肝胆有关。
(5)水轮部位是指瞳神,内应于肾,肾主水,故称水轮。肾与膀胱相表里,故认为瞳神的生理病理与肾、膀胱有关。瞳神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瞳神是指瞳孔;广义的瞳神是指视网膜、视神经、葡萄膜及其眼内组织。而五轮学说的瞳神是指广义的瞳神。中医眼科讲瞳神由肾所主,其义有2,一是瞳神极为重要,为先天之气所生,后天之气所成,乃阴阳之妙用,水火之精华,是视觉发生的中心,而视觉的产生有赖精气,肾主藏精;二是瞳神内水液丰富,瞳神有待水液涵养,而肾主水,故谓水轮。如《审视瑶函》谓:“血养水,水养膏,膏护瞳神。”充分体现了水护瞳神的功能。
2、五轮学说的临床意义
(1)五轮学说是眼与脏腑相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眼科认识眼与脏腑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内容。首先是《内经》所谓:“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这是从整体的角度认识眼与脏腑的关系,说明五脏六腑皆与眼有关。而五轮学说则是眼脏相关的另一方面,是根据中医学以五脏为中心的学术特点,从功能和部位相近的角度,把眼部组织划分为五个部分,以便与五脏相配属,分别与相应脏腑联属,以认识眼的生理病理。所以五轮学说是从划分部位的角度,进一步说明眼与脏腑的关系,实质上是—种眼与脏腑分属。可见五轮学说与眼与脏腑关系的理论核心相同,而互为补充,只是宏观与微观的区别,都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2)作为眼病的分类依据
五轮把眼部划分为胞睑、两眦、白睛、黑睛、瞳神5个部分。在现代中医眼科,则将其作为对眼病分类的依据。如胞睑疾病、白睛疾病、黑睛疾病等,代表着各自的一大类眼病。有部分眼病涉及多轮或其他原因无法用五轮进行分类者,则归入其他眼病类或眼外伤。
(3)指导眼病的辨证论治
五轮学说,其临床意义的重要方面,还在于指导眼病的辨证论治。五轮分别与所属脏腑相应,轮为标,脏为本。轮之有症,可测脏腑之病理改变,脏之有病,可现于轮。临床上辨证论治中,由于五轮学说的运用,才便脏腑辨证及病因辨证能恰当的运用于眼病的证治。如红眼病的暴发红赤,痒涩眵泪,红赤眵泪为热,病急痒涩为风,知其病因为风热,根据五轮学说白睛属肺,即可辨证为肺经风热;凝脂翳中的实热证,因黑睛属肝称风轮,故辨为肝经实热,用龙胆泻肝汤。在强调五轮指导辨证论治的临床意义的同时,还要注意五轮与五脏的分属,不可分割开来看,切勿机械的去理解,生克乘梅,相互传变,相互影响,多轮病变常有发生,况且还有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安其未受邪之地等讲究。而临床上的病情千变万化,错综复杂,必须全面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结论,采用恰当措施。尤其是对于水轮病变,既应从肾论治,又要兼顾肝肾的密切关系,还当结合不同的眼病,采用不同方药,而不是单从肾治可行的。但水轮病变的后期,为了明目,往往从肝肾着手,这又需从水轮属肾、肝主藏血、肾主藏精方向理解其证治。
1、八廓命名
八廓的命名,形式多样。八廓与八封相应,按八卦命名为乾廓、坤廓、震廓、巽廓、坎廓、离廓、艮廓、兑廓;按八种自然现象命名为天廓、地廓、雷廓、风廓、水廓、火廓、山廓、泽廓;或将上述二者结合命名为乾天廓、坤地廓、震雷廓、巽风廓、坎水廓、离火廓、艮山廓、兑泽廓;亦有按脏腑功能命名为传导廓、水谷廓、关泉廓、养化廓、津液廓、胞阳廓、会阴廓、清净廓。
2、八廓学说的临床意义
八廓学说,虽说同五轮学说—样,是眼科传统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但远不如五轮学说的成熟。从命名、廓位(是否有形有位)、所属脏腑和临床价值等,历代医家见解不一,至今尚是—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学术问题。由于其廓名与今人不太熟悉的八封联系等原因,目前临床应用八廓学说者不多。现代陈达夫《眼科六经法要》根据《审视瑶函》八廓是以“轮上血脉丝络为凭,或粗细连断,或乱直赤紫,起于何位,侵犯何部,以辨何脏何腑之受病”的观点,提出八廓位于白睛,病时观察廓位血丝变化来帮助辨证论治,而常人则不论八廓。陈氏的八廓观点,是将白睛四正四隅八个方位,分别与六腑及胞络、命门相应,来解释廓位病变的病理。如乾天廓位于白睛颞下方位,属大肠;坎水廓位于白睛之正下方位,属膀胱;艮山廓位于鼻下方之白睛,属胞络;震雷廓指内眦部之白睛,属命门;巽风廓位于白睛鼻上方位,属胆;离火廓位于正上方之白睛,属小肠;坤地廓位于白睛之颞上方位,属胃;兑泽廓位于外眦部位之白睛,属三焦。通过观察廓位白睛异常赤脉的情况,来推测相应脏腑的病理变化,指导辨证与治疗用药的方法。实质上是眼脏相关理论的分化。就是遵循眼脏相关理论,从观察眼睛某一局部(廓位)的病变,来推测相应脏腑的病理。是对五轮学说的补充。五轮学说是将眼部划分为5个部分,与相应的五脏联属,是眼脏分属理论。而八廓学说是将五轮的一部分(气轮)再按方位划分成8个部分,与相应的脏腑(主要是腑)联属,说到底也是—种眼脏分属理论。只是由于种种原因,尚未引起眼科医家的足够重视。
王伯恭.《中国百科大辞典8》: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李传课.《新编中医眼科学》: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年望目(五轮学说)
57457[1].jpg (73 KB, 下载次数: 39)
22:50 上传
本帖评分记录医豆
总评分:&医豆 + 1&
学习了,感谢楼主分享。
x希望楼主进一步分享。学习学习通过看看眼睛就能知道什么病,多好啊。
等到什么时候出下一集啊
如果你看到一个贴子还值得一看的话,那么你一定要回复,因为你的回复会给人继续前进的勇气,会给人很大的激励。同时也会让人感激你
进一步说呢?
“五轮学说”即瞳仁属肾,称为水轮;黑睛属肝,称为风轮;两眦血络属心,称为血轮;白睛属肺,称为气轮;眼睑属脾,称为肉轮。古人将目的不同部位分属五脏,如《灵枢·大惑论》曰:“睛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睛,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后世医家据此而归纳为“五轮学说”。通过观察五轮的形色变化,可以诊察相应脏腑的病变,对眼科临床和内科病症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人体身上的每个器官都是&父精母血&所生,眼睛在人体器官中特殊的地位和古代中医理论在民间传说的影响所致。
目为肝之窍,心之使,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在《灵枢·大惑论》中又将眼的不同部位分属于五脏,后世据此发展形成了五轮学说,进一步明确了目与脏腑的关系:内眦及外眦的血络属“心”,称为“血轮”,因为心主血,血之精为络;黑珠属肝,称为“风轮”,因肝属风主筋,筋之精为黑睛;瞳仁属水,称为“水轮”,因为肾属水,主骨生髓,骨之精为瞳仁;白睛属肺,称为“气轮”,因为肺主气,气之精为白睛;眼胞属脾,称为“肉轮”,因为脾主肌肉,肌肉之精为约束(眼睑)
在祖国医学的理论中,眼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灵枢·大惑》上记载:&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认为眼睛和人体精气的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医又认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于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也说明了眼的功能与全身脏腑经络的关系。中医还生动地比喻:天之精气宿于星月,人之精气在于两目。这朴素的&天人合一&思想,也反映了眼睛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
眼与脏腑能保持有机的联系,主要依靠经络为之贯通。因为人体的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中,除任脉外都直接或间接与眼有着关系。因此,脏腑的机能如果发生了异常的变态,就可以反映在眼的有关部位上,显示出各种不同的征象。
祖国医学对眼睛结构的认识,基本上和现代医学的解剖学相似。中医称眼球为&眼球&,又名&目珠&,位于眼眶内,靠前部中央,形圆似珠。中医把眼珠的外壁称为黑睛和白睛,它的前端中央为黑睛。黑睛内为黄仁,黄仁正中有圆孔,称为瞳神。黑睛后接白睛。中医又认为眼珠内有神水、神膏、视衣等,其后端接目系,上入于脑。
祖国医学的眼睛与脏腑的关系,体现在&五轮学说&之中。五轮学说是把眼比喻为轮,五轮分别属于五脏。风轮眼黑(包括角膜和虹膜)属肝脏;血轮两眼的内外眦,及其附近组织属心脏;肉轮两眼睑属脾脏;气轮眼白(包括球结膜和巩膜)属肺脏;水轮瞳仁(包括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属肾脏。
中医认为&轮属标,脏属本,轮之有病,多由脏失调所致&,脏腑的病变能相应地在眼部出现某些特征,可以作为诊断的参考。如心火旺,就会反映在两眼眦赤色,肾气虚就会双目糊涂。内脏的活动不论在生理、病理等方面,都可以反映于眼部的变化。
中医眼科的治则还强调,在治疗眼病时,同时要治疗相应脏腑的功能失调。历代用以说明眼的组织结构、生理、病理现象,成为中医眼科独特的理论,用以指导诊治眼病,确有一定的临床实践价值。
1&&对五轮学说理论的诠释
& & 五轮系指肉轮(胞睑)、血轮(两眦)、气轮(白睛)、风轮(黑睛)和水轮(瞳神)。五轮学说也可以称之为眼部的脏象学说。根据文献考证,五轮一词最早出现于晚唐,但是首先论述五轮学说的是宋·王怀隐等编著的《太平圣惠方》(992年),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五轮学说,并主张&摄养以预防眼病&。千百年来该论述已成为中医眼科学的精髓。
& & 《灵枢·大惑论》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古人根据这段经文将眼部分属五脏,配合五行、五色等,从而衍化为五轮学说。五轮分属五脏,五脏有病必表现于五轮。即五轮部位若出现病变,则相应的五脏也必然有病。张教授认为五轮属标,五脏属本,轮脏相应;轮之有病,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这是一般的规律。同时眼病可以影响全身,全身的疾病也可以影响到眼。只有认清眼病与脏腑之间的关系,才能准确判断病因病机,从而分析眼病的本质。五轮既和所属脏腑分别相应,故当某脏腑发生病变时,每可在相应的轮位上出现证候。基于这一原理,故观察眼部的各种证候,可以推断脏腑内蕴病变,用于指导临床辨证用药。正如《审视瑶函》五轮不可忽论所说:&轮为眼位,内联五脏,禀于五行,脏为轮之外根源,轮为脏之外候。查轮之证,方知脏腑之病&。故外查五轮,明晰脏腑,尊其纲纪,则诊断有规律可循,治疗有据可考。2&&五轮学说用治眼疾
& & 2.1&&肉轮&&五轮中的肉轮系指上下眼睑,在脏属脾,脾主肌肉,故称肉轮。脾与胃相表里,故肉轮病变多与脾胃关系密切。张教授在诊治胞睑疾病时主张从脾论治。如治李某,75岁,因&左眼上睑无力上举7年&于日在我院住院治疗,症见左眼上睑下垂,无视物变形变色,无视物重影,无眼红眼痛。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细。专科检查:右眼视力0.1,左眼0.1,眼压正常,左眼上睑下垂,提举无力,双眼平视时睑裂约3mm,上睑缘遮盖瞳孔区,右眼睑裂大小正常,双眼眼球各方向运动度可,双角膜透明,前房清,瞳孔对光反射灵敏,晶状体灰白色混浊,眼底视网膜广泛色素紊乱。中医诊断为左眼上胞下垂(肉轮气虚证)。张教授认为,患者年老体衰,脏腑阴精不足,脾气虚,中阳不足,脾阳不升,睑肌失养,故见眼睑松弛下垂,从而发为上胞下垂。舌淡红,苔薄白,脉细为气虚之象。胞睑属肉轮,故以益气健脾活血通络为治则。处方:党参20g,茯苓15g,白术15g,淮山12g,桔梗12g,泽泻10g,升麻10g。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7剂。复诊时病情开始好转,平视时左眼睑裂约7mm。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大便稀烂。在上方基础上加北芪20g,薏苡仁30g。续服7剂,左眼睑缘位于瞳孔上缘,患者要求出院,继续门诊治疗。
& & 2.2&&气轮&&气轮系指白睛,在脏属肺,肺与大肠相表里,气轮病变多与肺或大肠有关。张教授认为由于白睛疾病以急性发病多见,多由风热外袭所致,临证时常见结膜红、分泌物多,治疗以祛风清热为原则。
& & 曾治黄某, 19岁,因&双眼红痛2d&于日在我院门诊就诊。症见:双眼红痛,眼睑肿胀。二便调,舌红苔黄,脉数。专科检查:双眼睑结膜充血,球结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多,角膜透明,前房清。中医诊断为暴风客热(气轮风热证)。张教授认为,风轮病变常与风、热、暑、湿等有关,该患者因外感风热之邪,加之时逢长夏时令,暑邪多夹湿,故湿热之邪上蒸头目,出现白睛暴赤,分泌物多;舌红苔黄、脉数均为风热之象。以袪风清热法治疗。处方:桑白皮30g,泽泻10g, 茯苓15g,钩藤15g,黄芩10g,毛冬青20g,地骨皮30g, 金银花10g,白蒺藜10g, 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5剂,病愈。
& & 2.3&&风轮&&风轮系指黑睛,在脏属肝,肝与胆相表里,风轮病变多与肝或胆有关。凡角膜病变均属风轮范畴。张教授指出最常见的黑睛疾病为病毒性角膜炎,最常见的病因为肝胆湿热,临证时从肝胆论治。
& & 如治陈某,46岁,因双眼视力下降伴疼痛、畏光流泪2周,于日在我院住院治疗。症见:双眼红肿、疼痛,伴视朦、畏光流泪。自觉口干口苦,纳眠差,小便色黄,大便正常,舌红,苔黄腻,脉弦数。专科检查:右眼视力 0.4,左眼0.2,双眼睫状体充血,双眼角膜弥漫性灰白色点状浸润。中医诊断为聚星障(风轮肝胆火炽证)。张教授认为风轮在脏属肝,肝与胆相表里,风轮病变多与肝胆有关。患者平素喜食辛辣之品,燥热内生,热郁久而化火,加之患者素体内热偏盛,肝胆火热炽盛,肝开窍于目,故见黑睛生翳,状如星点,火邪煎灼津液则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腻、脉弦数均为热象。治以清肝泻火明目。处方:当归5g,生地15g,柴胡10g,龙胆草15g,黄芩10g,泽泻10g,车前子30g,防风10g,荆芥10g,赤芍10g,甘草5g。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7剂,病愈。
& & 2.4&&水轮&&水轮系指瞳神,在脏属肾,肾与膀胱相表里,故水轮病变多与肾或膀胱有关。张教授认为中医眼科学的瞳神疾病范围比较广,病种多,疾病的变化也很复杂。临证时应详询病史,详细查体,将全身与眼局部的变化紧密结合起来论治。
& & 如治张某,73岁,于日在我院门诊就诊,症见:双眼视朦渐重1年,无眼痛,无视物变形变色。伴有腰膝酸软,纳眠可,小便清长,舌红,苔少,脉细。专科检查:右眼视力0.5,左眼0.4。眼压正常。双眼角膜透明,前房中央轴深3CT(角膜厚度),周边1/3CT,瞳孔形圆,对光反射灵敏,晶状体混浊,眼底无异常。中医诊断为圆翳内障(双眼水轮阴虚证)。患者年老体衰,肝肾亏虚,阴精不足,不能上承濡养目窍,晶珠失养而混浊,舌红、苔少、脉细均为阴虚之象。治以滋阴明目之法。处方:枸杞子10g,菊花10g,生地10g,沙参10g,白蒺藜15g,麦冬10g,赤芍15g, 菊花10g,山药10g,何首乌10g,党参30 g。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7剂。复诊时双眼视力0.8。
& & 3&&结语
& &&&五轮辨证是眼科医家应用较为普遍的一种辨证方法,五轮学说所论的&轮标脏本&、&轮脏相应&符合中医学整体观的原则。临证时既要详察五轮 ,又不可拘泥于五轮,应从整体出发,四诊合参,将局部辨证与全身辨证结合,全面分析;将五脏辨证与其他辨证方法综合起来考虑,相互补充;既要注意五轮与五脏之间的关系,又要考虑到脏腑经络之间复杂的整体关系。只有如此,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取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
&&《太平圣惠方·眼论》记载:“肝脏病者,应于风轮,心脏病者,应于血轮,脾脏病者,应于肉轮,肺脏病者,应于气轮,肾脏病者,应于水轮”,对于五轮的名称,五轮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各轮的主要症状等均有一定的论述。但是此时五轮在眼中分部仅瞳神属水与白睛属气较为明确,其余各轮均有缺失。而据考成书于北宋的《秘传眼科龙木论·龙木总论》当中也有关于五轮的记载,但“黑睛属肾”与“肝应风轮在内无形”的说法,又与后世相左,说明至此时五轮的眼部分属尚未完全定型。直至南宋末年,杨士瀛的《仁斋直指方论》始将五轮的眼部分属明确为:“眼属五脏,首尾赤皆属心,满眼白睛属肺,其上下肉胞属脾,两中间黑瞳一点如漆者,肾实主之”。此说得到后世眼科医家的认同,将五轮学说的主要内容基本固定下来。
一、肉轮:即上下眼睑、属脾。因脾主肌肉,故称眼睑为肉轮。
  (一)正常现象:脾胃消化吸收与运化的功能正常则眼睑色黄丰润而有光泽。
  (二)病理现象:
  1.眼睑下垂、眼睫无力。多中气不足。
  2.目乏,多脾虚夹风。
  3.眼睑非炎性浮肿,多脾虚夹湿。
  4.眼睑红肿硬,多脾胃积热。
  5.眼睑湿烂、痒痛,多脾有风湿热。
  6.睑结膜乳头、滤泡增生,多脾胃湿热有瘀。
  7.睑结膜颜色变淡,多脾虚血少。
  二、血轮:即内眦,属心。因心主血,故称血轮。
  (一)正常现象:血脉流畅则内眦部血管红活而有光彩。
  (二)病理现象:
  1.内眦部充血、刺痛。多心火上炎。
  2.内眦部红肿流脓,多心火炽盛,兼有瘀滞。
  三、气轮:即白睛部分(包括球结膜与巩膜),属肺。因肺属气,故称气轮。
  (一)正常现象:肺气充沛调顺,邪不易入,则白睛色白而润泽。
  (二)病理现象:
  1.球结膜充血,多为热邪犯肺。
  2.球结膜水肿,多为风邪犯肺。
  3.球结膜肿胀而混浊,为肺热亢盛。
  4.眼分泌物深黄而干结,为肺实热;淡黄而稀薄,为肺有虚热。
  5.巩膜充血肿胀,多肺热郁结或郁火上犯于肺。
  四、风轮:即黑睛部分(包括角膜、房水、前葡萄膜)属肝。因肝主风,故称风轮。
  (一)正常现象:肝气和顺,肝阴充足,则黑睛色青而有光泽。
  (二)病理现象:
  1.角膜溃疡,表面白色为肝热,带黄色为肝脾湿热,此时舌根部常有黄腻苔。
  2.角膜溃疡表面较清洁,或呈灰色,为气虚或肝阴不足,后者常伴有淡红色的角膜新生血管。
  3.角膜或虹膜新生血管粗大者,多火郁于肝,或气滞血瘀;细小者多肝阴不足。
  4.前房积脓,为肝脾实热。
  5.瞳孔紧小,多血分有热、或肾热。
  6.睫状压痛明显,多肝热重。
  7.角膜葡萄肿或眼球突出,多肝火旺或肝气盛。
  五、水轮:即瞳孔,属肾。因肾属水,故称水轮。
  (一)正常现象:肾阴盛阳充沛则瞳孔色黑有神,目光炯炯。
  (二)病理现象:凡外眼正常而自觉视物模糊,眼前黑花飞舞等,皆归入曈神疾患(即内障)的范围。包括现代医学的所有玻璃体病、眼底病、视神经病,多以肝肾不足为根本,但发病开始可以出现各种不同的脏腑气血失调的症状。
& && && &调节五轮的理念核心:
  一通:点通.畅通.络脉疏通。
  二排:排导.排毒.排水.主排泄。
  三疏:疏经活血.加速血液循环。
  四调:调理内外,主节治。
  五养:滋养,保养,疗养。
  配合西方的芳香精油加中医眼部五轮手法加中医的刮痧理论,从而达到内调外养,事办功倍的效果。
  围绕着这五点可以有效缓解眼部过度疲劳,眼睛干涩,视力下降,肝火上升,电脑辐射和电视辐射引起的眼部疲劳等问题。还加强了现在女性对美和健康的新理念。
观眼诊断学
观眼诊断,是流传于道家内部的一种简单实用的诊断技术,由于这一技术从前属于师徒相授、口口相传,对外少有传法者。因此目前掌握这一技术方法的人还比较少,我们将它初步整理出来,供修真学子内部学习研究和实践,多掌握一门医学绝技,弘扬道家文化,为自证自调服务,为人民健康服务。
观眼诊断学,是前辈们依据道家“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全息哲学观,阴阳互根、表里相应等学说,并根据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诊断方法。人体的内部脏腑如果产生病变,都能在人体的外部器官和区域内反映出来。人的双眼同样是内部脏腑信息的集合,所以双眼能反映出人体内环境脏腑的功能性病变和器质性病变。这些病变的信息,反应在双眼球上,主要是以眼内的眼球(俗称眼白部分)、眼珠(俗称眼黑)上出现血丝、浊环为表象,供人鉴别分析诊断。
正常人的眼球黑白分明,光洁明亮,道医学说认为:凡是有血丝的地方,都反应出内部相应的脏腑存在病变,相应的脏腑分布反应区没有血丝的地方则无病,血丝走到哪儿,病变就发展到哪儿。
学习和掌握观眼诊断,首先必须掌握人体内部脏腑在眼球上的分布区域。熟练地掌握人体各脏腑在眼球中分布的位置。学习者首先要全面掌握脏腑分布位置插图,这一插图是指把患者眼皮翻开后,眼球完全暴露后的情况。也就是把患者眼皮上下用手指撑开,让患者上下左右各看一次,这样患者眼中血丝的分布和位置,就能全部看清楚。我们以左眼为例进行分析,用三种分区方法列例,主要以八方分区法进行解析。
在观察眼睛时,左眼和右眼的反映信息是相同的,血丝所代表各个肺脏的位置,在左右眼也是一致的。也就是说血丝出现的方位是相同的。但是根据男左女右的信息强弱反应差异,我们也应注意总结其中的细微差别。(见下图)
眼球血丝与疾病有着对应的关系。眼球上的血丝与其相关的斑点等,是观眼诊断学中的关键信息标识,所以了解和掌握血丝的特征特点,就是观眼诊断学的重要基础。我们首先简介一下血丝信息反映的相关信息内容,为全面掌握观眼诊断学奠定基础。
一、 血丝出现部位与疾病的关系
血丝在眼球上出现,分为起始端与终端(点),眼球周边区域,也就是眼球与眼睑内层的连接区域,称为血丝起始端的部位,血丝起始后向瞳孔(黑眼珠)方向延伸,其延伸的终点也就是终端。血丝起始后的延伸,一般都具有向以瞳孔为轴心的向心延伸特性。
血丝出现在什么信息反映区域,就反应出疾病也发生在什么对应器官或组织。血丝的出现其总的方向是呈直线延伸,但是也有呈曲线延伸的,直线和曲线常反应出疾病的产生和发展的进程速度。
在观察中我们应有全局观念,必须记住血丝经过什么部位,就是疾病漫延发展到什么区域。如当两条血丝在中间相连,而出现的部位在两个不同的地方时,这两条相连的血丝周围还分布着许多小血丝,且构成了一个网络状,我们称这一区域有病。如两条血丝相连,血丝周围还没有网络状的小血丝出现时,我们称其为这两个脏同时发病变。如图(1)为右肾与膀胱同时发病,左肾与左腰这一区域内也有病。
二、血丝的粗细与疾病的关系
血丝比较细时,病不太严重,当血丝很细时,则病受到损伤很小,患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血丝粗时,说明病较严重;当血丝细而呈网络状时,则代表这个区域均有损伤,但不太严重。
三 血丝的长短与疾病的关系
血丝长则病重,若长而细时,又代表不太重,但是病人已有症状出现。若短而细时,则病人不会自我感觉,没有任何不舒服。这时你说他(她)什么地方有病,他本人决不相信。血丝若短而粗,病刚刚开始,但不太重;当长而粗的血丝出现时,疾病已很重了,患者已有很不舒服的状况。大家应当记住:当血丝超过全长二分之一时,不管什么情况,我们都要肯定地说他这个地方有病。
四、血丝的颜色与疾病的关系
血丝颜色为深棕色时,病年份较长;若血丝呈鲜红色时,病发生就在最近,或刚刚治好。
五、血丝终点上的淤血与疾病的关系
血丝终点出现淤血时,说明病的年份已在七八年以上了。淤血越大,病损伤程度越大;淤血点越小,损伤部位越小。一般来说,血丝始点时,这一损伤往往是由于外伤而引起的。
以上五点在观察时要同时注意,综合分析,才能诊断准确。
下面对血丝在各个区域的分布情况再作详细说明,以便大家掌握好这一简单易学、行之有效的诊断法:
1、脑部区:
在眼球的最上方正中为脑部区。若在这一区域上出现一片半圆形的隐性血斑,且呈紫色时,则说明患者脑部受过撞击,或者曾有脑震荡(隐性血斑指的是眼球内的内出血状)见图(2)。
2、颈椎区:
在眼球最上方正中部位处出现血丝,且呈垂直向下走向时,说明颈椎的2、3节有病变。若同时有脑部区的隐性血斑时,患者颈椎损伤是由外伤引起的;如果在眼球上方正中偏左或偏右一毫米左右的地方出现血丝,患者颈椎病偏下与血丝同方向处有肥大增生,也就是说2、3节以下有病,有大增生。若这条血丝的终点向同方向眼角处偏斜,或者除了颈椎病外,并伴有肩部的不适。如果这一血丝的颜色呈深色,而且长到达眼珠的外缘时,则说明患者颈椎病较严重。若左右侧颈椎血丝在中间相连,则颈椎疾病更加严重。如梗椎、甲亢等。见图(3、4、5、6、7、8)
在眼球右侧眼角上方约3毫米处出现血丝,则为肝脏就有病。若肝区血丝粗长,且颜色呈鲜红时,即说明患者肝病不是刚刚犯,就是刚刚治好。大家注意:患者虽然肝病已好,但肝受损伤是必然的,所以在眼球上出现这一条血丝将永远留下了。因为症状虽然无,损伤却已定,故血丝必存。若肝病若干年后再次复发时,则深棕色的血丝又必然变成鲜红色了(其他部位也是同样道理)。
另外,肝炎患者长年不好,慢性肝炎会引起肺功能失常。此时,血丝走向就会向上偏斜至肺部。
另外,肝区的血丝上有分叉的小血丝出现,则小血丝存在的区域有病,如胆囊炎,胆结石等。
若这一血丝周围出现一片网络状的细血丝时,往往是外伤引起的这一区域的不适。患者眼球右侧上方三毫米处出现此种血丝,胆必有病,如胆囊炎、胆结石等。分叉越大,血丝越粗,病越重,反之则轻。见图(9、10、11)
4、心脏区:
在眼球的左侧眼角上约3毫米处出现的血丝为心脏区,如果血丝短而细,此人心火旺,或有心律迅速。若血丝长而粗,此人心脏已发生了器质性的病变。如颜色鲜红,病在最近;呈深棕色,症状缓解,暂时处于稳定状态。观察患者左眼上心脏区有血丝,而右眼的心脏区却没有时,也必须认定心脏有病,只是不太重。若左右眼同一部位出现相同状血丝,则说明病情较严重了。对其他区域的血丝观察,也必须与此相同。即看完左眼,不要忘了再看右眼(见图12)。
5、肾脏区:
在眼球的左右眼角下各约3毫米处为左右肾区,因肾在人体内分左右各一而分布的。当左侧肾区有一血丝时,右肾有病。在看左眼时,在左侧有一粗而长的血丝,而在右眼的左侧却没有血丝;相反在右眼的右侧肾区却有一粗而长的血丝时,应认定患者左右肾都有病,但不算太重。若左右眼的左右肾区同时都有血丝时,患者两肾均病的很重;若左眼左右肾区无血丝时,而右眼左侧肾区有血丝,患者右肾无病,左肾有病也不太重。当女同志肾区出现一粗而长血丝,同时这一血丝下方连接着许多小血丝,这些小血丝又没构成网络状时,表示患者除了肾功能损伤外,同时伴有卵巢及输卵管有病。男性则伴有前列腺肥大症。(见图13、14)
6、 骶椎区:
在眼球底部正中处,出现一片圆弧状的内出血后而引起的胰性血斑,患者曾经屁股着地摔伤过,或此处受过猛烈撞击,而引起的隐性血斑。不管患者此伤发生在何时,哪怕在幼年,虽时隔几十年,但这一损伤而留下的痕迹是永存的。轻摔轻碰当然不会留下痕迹了(见图15、16)。
7、腰椎区:
在眼球底部的近中心处为腰区。腰区出现血丝时,表示腰有病。此图表示腰部外伤引起了肾脏受伤,则腰区血丝会在中途与肾区血丝相连,腰部诊断比较容易(见图17)。
8、肺区或胸背区:
肺区处在颈椎区与心脏之间的这一区域内。如在肺区内出现大量小血丝,且构成一网络状时,表示患者肺部疾病广泛,这是肺结核、肺气肿患者的特征。如果肺区有一血丝向下偏入心脏区的血丝上,有两根较粗黑线(如图18所示),即患者由于肺部的严重炎症,而使心脏受到损伤,如肺源性心脏病。在肺区出现单一血丝,就要考虑胸是否有病,如胸膜炎等。但也不能排除单一肺病,如肺结核等。
9、肠胃区:
(1)当胃部的十二指肠球部有病时,会在黑眼球的边缘出现一灰白色的光环,灰白色光环越宽病越重。如中医所讲的胃寒、十二指肠溃疡、盲肠炎等。
(2)当黑眼球边缘出现一红色发散的光环,此人必有胃窦炎,胃火很旺,红色光环越宽病越重。
(3)在黑眼球边缘出现一红白相间混合光环时,此人整个胃部都有炎症存在,浅表性胃炎均有此类光环。
(4)在瞳孔至黑眼球边缘的二分之一处,有一黑色沉淀物组成的环,此人胃病已较严重,胃天天都在疼,但胃脉未绝,还可治疗。若黑色沉淀物变成绿色沉淀物,或黑绿混合,表示胃病已有癌变,胃脉已绝。已很难治疗了(见图19、20、21、22)。
注意:女同志长期不来月经,也会常常出现绿色沉淀物,如照常来,她是胃癌。
全真教的眼诊病秘诀已全部教给大家,它能诊断很多种疾病,非常简单,行之有效。这正是“大道不过三二句,说破不值半文钱”。但它也有缺点,目前肠病、屁股以下病、阑尾炎,本人还不掌握。这说明任何诊法都有它的局限性,都不能包打天下。我们希望大家在实践中会有新的发现,把这一诊法发扬光大!
一定要树立救人之德,为人类健康奉献毕生。
诊病说明:患者与我们方向相反。
眼睛与脏腑
不少人熟悉中医的“肝开窍于目”之说,知道眼睛和肝脏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对于眼睛和其他脏腑间的关系也许不一定清楚。其实,不只是“肝开窍于目”,在经络、气血等方面,人体五脏六腑和眼睛之间都有着密切的甚至可以说是微妙的对应关系。“脏之病必现于眼,眼之有证乃脏之不平所至”。从中医的整体观点来说,眼疾在一定程度上是体内脏腑功能失调的反映。
中医将眼睛大体分为胞睑、两眦、白睛、黑睛和瞳神五个部分。
胞睑,指上下眼睑,它的病变常与脾胃有关。脾主肌肉,外感风热毒邪或过食辛辣灸煿(即指葱蒜辣椒等有刺激性及油腻煎爆性食品),使脾胃蕴积热毒,上攻于目,壅集胞睑,会引起针眼,即“麦粒肿”。脾胃湿热与痰湿混结,阻塞经络,会致胞生痰核,现代称“霰粒肿”。脾虚气陷,肌肉萎软,可以引起胞睑下垂。脾虚生风,可造成胞睑振跳、阵阵发作(偶有发作不属病态),俗称“眼皮跳”。对于这些胞睑疾病,治疗时也常根据脾胃虚实分别以通腑清热解毒、化痰软坚、益气健脾胃等方法。
两眦就是内外眼角(现在称“内外眼眦”)。两眦属心,心与小肠相表里,故两眦疾病常与心或小肠有关。两眦红肿,同时又伴有心烦失眠、小便短赤,乃心火亢盛而郁于眦部所致。如心阴不足、虚火上炎,每见两眦淡红,血络隐现,微痒不痛等症。治疗时,也根据虚实,择用清心降火或滋养心阴之法。
白睛包括球结膜和前部巩膜,其病变多与肺脏有关。民间俗称的“红眼睛”就是一种白睛疾病,会传染和广泛流行,相当于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其特征为白睛溢血(球结膜下出血),故中医称之为“天行赤眼”,是由肺经感受风热之邪而致。肺阴不足,常会感觉眼内干涩不舒。故清热宣肺解毒、养阴润肺等也是白睛疾病的常用治法。
黑睛指角膜、虹膜和前房,与肝胆关系密切。肝气条达,目得所养,而行视物之功能。黑睛感觉敏锐,如肝胆火盛,上攻于黑睛,疼痛、怕光、流泪等症明显;甚者,黑睛出现星状聚集,称为“聚星障”(单纯疱疹性角膜炎)。可用清泻肝胆之火的方法调治。
瞳神指瞳孔及后方的眼内组织。瞳仁内应于肾,因肝肾同源,故发病与肝肾关系密切。年老体衰,肝肾两亏,精血不足,可致白内障。肝肾阴亏可致视物混糊,如蚊蝶飞舞或夜盲症等症。对这些病均可行补益肝肾、养血生精之法。
值得一提的是,情绪过度波动也可引起或诱发各种眼疾。如大怒伤肝,肝气上逆而发生暴盲或绿风内障(一种青光眼)。还有某些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引起的眼底改变,亦属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眼疾。若脏腑功能好转,眼也随之改善。所以,了解了眼与全身脏腑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眼疾,有助于眼疾的治疗。
一、六经学说的源流
& & 1、三阴三阳的由来
& & (1)阴阳的由来
《易传》已明确提出阴阳的概念,如《易·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说明阴阳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用阳爻(――),阳爻(-)符号来表示,体现阴阳的关系,对阴阳的对立、统一、消长、转化皆取决于这两个基本符号的变化。作为完整的哲学体系。即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变化,决定着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转化。
《内经》在《周易》阴阳学说思想的影响下,吸取了《周易》的阴阳理论精华,与医学相结合,成为中医理论的基础理论,有力地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在《内经》中设专篇讨论阴阳,是医理与哲理相结合的典范。《内经》的“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金匮真言论”“阴阳应象大论”“阴阳离合论”“阴阳别论”等,对阴阳皆有论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听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说明阴阳的作用。《素问·阴阳离合论》以阴阳离合精辟地根据了阴阳之间的辩证关系,寓合了阴阳分之为二,合之为一的对立统一观点,并提出了“阳予之正,阴为之主”即阴是根本,阳是主导的观点。《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说明阴阳之气随四季变化而消长,把阴阳与自然界四时有人体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四时五脏阴阳的观点。《素问·生气通天论》谓“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予阴阳”“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夫言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脏腑中阴阳,则脏为阴,腑者为阳,心、肝、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把阴阳哲学灵活地应用于解释医学原理。《内经》平衡理论的特点主要以阴阳的相互关系来说明,在生理方面《内经》认为,维持阴阳平衡是生命机能的重要环节,从而提出“阴平阳密,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在病理方面,提出“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认为疾病的发生与脏腑阴阳的协调被破坏密切相关,在养生防病的发生与脏腑阴阳的消长平衡。在诊断方面以审查阴阳的变化为主要诊查原则,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审其阴阳,以别柔刚”。在治疗又以恢复阴阳的平衡为宗旨,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目的在于纠正阴阳的偏盛衰而达到恢复协调的目的。
(2)三阴三阳的由来
《内经》中的三阴三阳启导于《周易》卦象。也就是三阴三阳源于《周易》的阴阳之理,六爻之论,而提出了三阴三阳的六经学说。三阴三阳主要表示阴阳之气的多少及阴阳气化过程的初、中、末阶段的变化;如《素问·天元经大论》说“何为气有多少”“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阳也”“说明厥阴为一阴,少阴为二阴,太阴为三阴,少阳为一阳,阳明为二阳,太阳为三阳,所以叫做三阴三阳。
《周易》将万事万物都一分为二,归属于阴阳两大类来解释事物的运动变化,在运动的各个阶段总是存在着偏盛,偏衰或多或少的差异,就其变化,也是渐变的过程,从渐变开始,以突变为终,从少到老,必经历着初生,壮盛、衰弱的漫长过程,因此单纯用阴阳的老少概念不能说明事物变化的内在规律,因此产生了一分为二的前提下,又一分为三,也就是三爻组成八卦,三位一体,位为上、中、下,时为初、中、末象征少,壮、老之三阴三阳概念,三阴三阳以示事物阴阳运动过程的少、壮、老的变化规律,在《周易·太极图》中也直接反映了三阴三阳的概念。《素问·脉解论以三阴三阳配四时六气的阴阳清长分析六经病证。为杂病六经分证典定了基础。
2、三阴三阳与开阖枢的关系
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生气通天论》的有关论点,如“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及“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失,精气乃绝”阴阳互要的理论,提出了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进一步深化了六经之间的相互作用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在《素问·阴阳离合论》及《灵枢·根结篇》作了详细记载。如《素问·阴阳离合论》说“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阙阴为阖,少阴为枢”。开主外出,阖主内入,枢主内外出入,体现了三阴三阳。分而言之,阴阳各有其经;合而言之,表里同归一气,既相互协调又各尽其职的理论。
3、三阴三阳与标本中气的关系
从《素问·六微旨大论》的有关论点,提出了三阴三阳的标本中气理论,将六气(风、热、湿、燥、寒、火)与三阴三阳的本、标、中的从化关系,反映了人是生活在气变之中,人的生理病理随六气而变化的观点,标本中气理论的实质就是在阴阳互根基础上的阴阳气化理论。
& &《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阳;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阳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其中,少阳、太阴从本化,因少阳本火而标阳,太阴本湿而标阴,二者标本同气,故从本化;少阴、太阳从本或从标化,因少阴本热标阴,太阳本寒标阳,标本异气,故从本或从标化;阴明厥阴从中见化,因燥从湿化,风助火威,自然之性也。
4、六经的由来
六经亦源于《周易》,六爻位象的六个阶段,即由初微 →渐盛 →旺盛 →盛极 →始衰→复来,反映了阴阳消长盛衰的规律。所谓六经,即太阳出入地平线所形成的六条法线,这六条法线是恒常不变的。故《素问·气交变大论》命名为六经。是在阴阳之基础,再加太、少、明、厥四个系辞。太少是表示气的多少,从阳的方面来讲,太阳就是代表阳气多的阶段,少阳代表阳气少的阶段;从阴的方面来讲,太阴代表气多的阶段,少阴代表阴气少的阶段,所以有“阳明者,两阳合明也”(《素问·至其要大论》)之说。在阴的方面,则把阴气趋于了最衰的阶段作为阴尽阳生的转折点,所以把厥阴放在最末一位,因此代表阴气到了尽头的阶段。表示阴阳是互根的。阴尽则阳生,有“厥阴者,两阴交尽”(《素问·至真要大论》)之说。
六经中气血多少在《素问·血气形志篇》曰“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阳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阳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说明六经之间气血是协调的,表经多气少血,则里经多血少气,里经多气少血,必表经多血少气。在《太素》中认为“太阴、阳明多血多气,少阴、太阳多血少气,厥阴、少阳多气少血”。
在六经中以太阳为统领,如《素问·热论》说:“巨阳者,诸阳之属也......故为诸阳主气也”,说明太阳为六经的领,掌握六经的协调平衡。《类经》注“太阳为六经之长,统摄阳令,故诸阳皆其所属”。
5、六经次序的排列
六经的次序也是本《内经》自然法则而来,在《内经》中有三种排序。一是为了代表阴阳的清长变化,按少阳、阳明、太阳、厥阴、少阴、太阴的次序排列(《素问·六微旨大论》);一是代表四秀的气候变化,有春少阳、复志阳、秋少阴、六志阴之说,按厥阳、少阴、少阳、太阴、阳明、太阳的次序排列(《素问·本病论》、《藏气法时论》),一是用阐明自然界和人体之间气化活动的规律,按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次序排列(《素问·脉解篇》、《素问·热论》)伤寒六经则用以第三种排序方法来阐明伤寒病传变的气化的规律。
6、六经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三阴三阳六经与脏腑经络是不可分割的。因脏腑是六经气化活动的场所;六经气化活动有表里、升降、离合之分。从脏腑来看,三阳主外运,从下而上,三阴主内用,从内而外,合则阴阳配偶,离则各异其用,其活动形式,则不外升已而降,降已而升。从经络来看。则包括营已气血在此给隧中活动,前人将经络之功能称为经气,营已气血之功能称为脉气,六经则经气与脉气为一体。分而言之,营血又合脉气为一气,已气又合经气为一气,而营已气血皆生出于中焦,由水谷之气的精微所化生,上归于肺,输布全身,由茶脏腑,外濡肢体,这就是阴阳互根,阴手阳秘之道理,了就是整体活动借气化以生存的大概情况,也是六经气化活动的常态。常与变更是在一起的,有常必有变,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阳过动则气外露而害生,阴过静则用不彰而弊出,因而产生了阴阳失衡而病理变化。在太阳则病多从寒化,在阳明则从燥化,在少阳则从火化,在太阳则从湿化,在少阴则从热化,在厥阴则从风化。
二、六经学说的形成
1、六经学说之初当在《素问·热论》指出。伤害一日,巨阴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因太阳感受寒邪,足太阳经脉从头下项,侠脊抵腰中,所以头项痛,腰脊强直不舒,二日阳阴受之,阳明主内,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子于,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本,故胸胁痛而耳聋;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平;五日少阴受之,厥阴脉循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曩缩,此为六经学说的初刍,是以六经循行部位而出现的症状来进行归纳,亦看出六经与经络的关系。
2、六经学说的形成一伤寒六经的提纳。伤寒六经从太阳病到厥阴病,根据六位阴阳之气的多少,异用的特点,相应地表现出的症状,形成六大类,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影响的病证,形成了伤寒六经提纳,其内容如下:
(1)& & 太阳病的提纳——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为阳盛阶段,太阳经、受阴寒之邪侵袭,则产生阳气泛滥于外以抗病的现象,因而出
脉浮;太阳之经脉交于头项,头为诸阳之会,寒邪属阴,从阴邪而临阳位,阴胜则阳病、故头痛;项为阴阳交通之枢纽,阴寒之邪凝于枢纽之道,故项强;因卫外之阳受阴寒之侵袭,阳气不能排阴邪之道,故项强,因卫外之阳受阴寒之侵袭,阳气不能排阴邪之象,故出现恶寒,以上症状反应了阳阴盛的气化活动,也是太阳病的病理机制。由于经先受病,故以经证为提纳,太阳经证为正证,腑证为变证。
(2)& & 阳明病的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阴明代表阳气极盛的阶段,阳明属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因阳热之气极盛,遏而正能行,取于胃肠,形成痞满,燥实坚的胃家实之证,由于阳明病是化热入里,不管阳明经证,腑证都反应了这一特点。阳明从实证为正证,虚证为变证。
(3)& &少阴病的提纲——少阴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少阴为初阳,指阳气少的阶段。少阴病的部位在口、咽、目枢转之处,少阳之府为胆,胆火上炎则口苦,津为热耗则咽干,风火上扰则目眩。少阳病是表半里之柴胡证为主证,以胆经里证为变证。
& &(4)太阳病的提纲——太阳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腹时痛也,若下之必胸下结鞭。太阴为阴气盛的阶段,太阴病则胃家不实而脏有寒,阴气太盛,以致脾胃虚寒,不能运化水湿,水湿阻碍中焦气机痞寒,故腹满;脾虚阳气不足,寒邪上逆,故吐;脾阳则胃之受纳受到影响,故食不下,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湿,湿部下注,故而自利;由于自利不止致脾胃更虚,以致下利日益加重,阴寒道阻,阳气郁而正伸,气机阻滞,故时腹自痛;若再将此虚寒之证,误为肠胃实热而下之,必然导致胃脘部为阴寒凝聚而结硬。太阴之病为阴盛阳衰,寒邪损伤脾阳,所致的一系列病证,使阳气长而阳气消。太阴是脾先受病,以寒证吐利为正证。
(5)少阴病的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少阴为阴气少的阶段,其病变主要向着虚寒方面转化,病及心肾,可以出现化寒化热的病变,但以虚寒证为主。因肾中阳气衰弱则脉微;心之苦血亏虚则脉细,脉微细为心肾阳气。阴血均不足之象征。阳气大衰,精神疲乏,则出现但欲寐的证侯。少阳病从寒化为正证,热化为变证。
(6)厥阴病的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操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下利不止。厥阴为阴尽阳生的划界点。主要表现绝阴绝阳之病变。常出现寒热错杂。或偏盛偏衰的严重病变。若阳热气上逆则消渴,乏上撞心,心中疼热,肝经寒邪横犯脾胃,故饥而不饮食,强食之,脾难于运化,则蛔虫随肝气上逆而吐出。厥阴病提纳为止热下寒之证,上热用下法既不能解除,下寒用下法病变必然加重,故下之则必然下利不止。厥阴病从寒热错杂正证,以偏寒偏热变证。
三、六经学说的发展——眼科六经学说的形成
近代著名的眼科专家陈达夫教授,把《伤寒论》六经学说移用于中医眼科,形成了眼科六经学说,是对六经学说的一大发展。
1、六经学说应用于眼科的理论依据
&&(1)眼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 &眼是脏腑给络的精气结聚而成,而经络是联系眼与机体的桥梁。如《灵枢·大惑论》说“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五脏六腑之精是,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谓“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它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灵枢·口问》曰“目者,宗脉之所聚也”均说明了五脏六腑和气血精液通过十二经脉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中精微和阳气,上注于目而使眼能明视万物。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的通路,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白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所以经络起到了桥梁作用,说明眼与脏腑经络有密切的关系。
& &(2)眼的病变多来源于脏腑经络疾病
目得脏腑之精气濡养而能明视,脏腑阴阳盛衰,正邪的争持都将通过经络的传导而影响到眼。造成目病。经络本身的疾病也必然涉及目病。如《灵枢·经脉》说“大肠于阳明之脉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 、“膀胱是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 、“胆是少阳之脉,是主肾所生病者,头前,颔痛,目锐眦痛” 、“肾是少阴之脉,是动则病, 饥不欲食.....目??无所见”说明十二经脉所生的病,几乎都有眼病。
在眼科诊断方面,《灵枢》说从赤脉的趋向可以辨病在哪一经,《灵枢·论疾病尺篇》曰“诊目病,赤脉从上下者,太阳病;从下上者,阳明病,从外走内者少阴病”。《灵枢·经筋》曰“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
后世医家继承了《内经》的思想和方法,不论内伤或外感所致目病,都与经络有关,如《东垣十书》说“青白?见于大眦,乃是太阳少阳经中郁遏” 。《儒门事亲》又引《内经》说“目之内眦,太阳经也,太阳经之所起,血多气少;目之锐眦,少阳经也,血少气多;目之上纲(网),太阳也,亦血多气少;目之下纲(网),阳明经也,血气俱多.....故血太过者,太阳阳明之实也,血不及者,厥阳之虚也”、《医宗金鉴》指出“外邪乘虚而入,入项属太阳,入面属阳明,入颊属少阳,各随其经之原上头入脑中而为患于目焉”。由此可见,说明眼的病变与经络有关,为眼科六经学说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本帖最后由 一叶知秋 于
10:39 编辑
眼部五轮学说在宋代多种医学著作中多有发挥。如《太平圣惠方·眼论》记载:“肝脏病者,应于风轮,……心脏病者,应于血(轮),脾脏病者,应于气轮,……肺脏病者,应于气轮,……肾脏病者,应于水轮”,对于五轮的名称,五轮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各轮的主要症状等均有一定的论述。但是此时五轮在眼中分部仅瞳神属水与白睛属气较为明确,其余各轮均有缺失。
  据考成书于北宋的《秘传眼科龙木论·龙木总论》当中也有关于五轮的记载,但“黑睛属肾”与“肝应风轮在内无形”的说法,又与后世相左,说明至此时五轮的眼部分属尚未完全定型。直至南宋末年,杨士瀛的《仁斋直指方论》始将五轮的眼部分属明确为:“眼属五脏,首尾赤皆属心,满眼白睛属肺,其上下肉胞属脾,两中间黑瞳一点如漆者,肾实主之”。此说得到后世眼科医家的认同,将五轮学说的主要内容基本固定下来。
一、肉轮:即上下眼睑、属脾。因脾主肌肉,故称眼睑为肉轮。
  (一)正常现象:脾胃消化吸收与运化的功能正常则眼睑色黄丰润而有光泽。
  (二)病理现象:
  1.眼睑下垂、眼睫无力。多中气不足。
  2.目乏,多脾虚夹风。
  3.眼睑非炎性浮肿,多脾虚夹湿。
  4.眼睑红肿硬,多脾胃积热。
  5.眼睑湿烂、痒痛,多脾有风湿热。
  6.睑结膜乳头、滤泡增生,多脾胃湿热有瘀。
  7.睑结膜颜色变淡,多脾虚血少。
  二、血轮:即内眦,属心。因心主血,故称血轮。
  (一)正常现象:血脉流畅则内眦部血管红活而有光彩。
  (二)病理现象:
  1.内眦部充血、刺痛。多心火上炎。
  2.内眦部红肿流脓,多心火炽盛,兼有瘀滞。
  三、气轮:即白睛部分(包括球结膜与巩膜),属肺。因肺属气,故称气轮。
  (一)正常现象:肺气充沛调顺,邪不易入,则白睛色白而润泽。
  (二)病理现象:
  1.球结膜充血,多为热邪犯肺。
  2.球结膜水肿,多为风邪犯肺。
  3.球结膜肿胀而混浊,为肺热亢盛。
  4.眼分泌物深黄而干结,为肺实热;淡黄而稀薄,为肺有虚热。
  5.巩膜充血肿胀,多肺热郁结或郁火上犯于肺。
  四、风轮:即黑睛部分(包括角膜、房水、前葡萄膜)属肝。因肝主风,故称风轮。
  (一)正常现象:肝气和顺,肝阴充足,则黑睛色青而有光泽。
  (二)病理现象:
  1.角膜溃疡,表面白色为肝热,带黄色为肝脾湿热,此时舌根部常有黄腻苔。
  2.角膜溃疡表面较清洁,或呈灰色,为气虚或肝阴不足,后者常伴有淡红色的角膜新生血管。
  3.角膜或虹膜新生血管粗大者,多火郁于肝,或气滞血瘀;细小者多肝阴不足。
  4.前房积脓,为肝脾实热。
  5.瞳孔紧小,多血分有热、或肾热。
  6.睫状压痛明显,多肝热重。
  7.角膜葡萄肿或眼球突出,多肝火旺或肝气盛。
  五、水轮:即瞳孔,属肾。因肾属水,故称水轮。
  (一)正常现象:肾阴盛阳充沛则瞳孔色黑有神,目光炯炯。
  (二)病理现象:凡外眼正常而自觉视物模糊,眼前黑花飞舞等,皆归入曈神疾患(即内障)的范围。包括现代医学的所有玻璃体病、眼底病、视神经病,多以肝肾不足为根本,但发病开始可以出现各种不同的脏腑气血失调的症状。
逛了这许久,何不进去瞧瞧?
&下次自动登录登录用其他账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肝炎的症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