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闭空气的对流系数层过大是否易形成对流

对流不稳定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对流不稳定
不稳定,又称。若稳定气层被整层抬升到高度以上而可能变成静力不稳定,则称该气层为对流性不稳定;反之,则称为对流稳定。
也就是说,气层在达到饱和以前是稳定的,因气流或对流冲击力上升到饱和高度后,气层转变为不稳定。如气层经山脉、等作用抬升时,气层达到饱和后即转变为不稳定,产生,形成、等。
对流不稳定现象描述
大气中有时发生整个气层(厚度几百米)的升降运动。例如,气流经过山坡时的抬升和下沉运动,暖湿空气在暖锋面上的滑升运动等。这时气层的也要发生变化。如果整层空气抬升以后,由原来的稳定层结趋向于不稳定层结,则称为对流不稳定,亦称为位势不稳定。
对流不稳定往往产生,形成、甚至等。
对流不稳定形成条件
在大范围空气层的上升运动中,由于条件不同,不同高度的空气将先后达到饱和并释放。若气层下部先饱和,上下将增大而使不稳定性增强。水汽来源于地面,常是气层下部湿度大,所以对流不稳定气层是常出现的。这是一种,即当时的气层处于静力稳定状态,需要有外加抬升力作为触发机制,如气层经山脉、等作用抬升时,气层达到饱和后即转变为不稳定,亦即潜在不稳定才能转化成真实不稳定。
对流不稳定产生机理
对流不稳定,又称位势不稳定,是指整层气层被抬升后气层的稳定状态。静力稳定、水汽呈下湿上干分布的气层受迫抬升时,整个气层温度都首先按下降,但气层下部将率先达到,并释放潜热;当气层下部达到饱和后,按降温,而气层上部因未达到饱和仍按干绝热直减率降温,导致气层下部的降温速度小于气层上部的干绝热降温,结果整个气层的温度递减率将变大,甚至大于湿绝热递减率,亦即该气层上部降温多,下部降温少,从而导致静力稳定气层转化成了不稳定气层。
具有这种层结的气层称为对流不稳定气层。没有扰动时,它们呈现的是稳定气层特征,一旦气层发生气流、等受迫抬升过程后,就有可能演变为不稳定气层,而释放大量不稳定能,形成。
这种对流性不稳定气层必然被地形、锋面等抬升到一定高度后才表现出来。夏季从太平洋进入中国的气流,有的即处于对流性不稳定状态。
《环境科学大辞典》编辑委员会.环境科学大辞典: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143
农业大词典编辑委员会.农业大词典: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367
刘敏,方如康 .现代地理科学词典:科学出版社,2009:118
邓绶林.地学辞典: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204
本词条认证专家为
教授、博导审核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input class="page-btn page-prev" type="button" value="
下载需:10.00 元
20期预报员培训复习参考题.doc
20期预报员培训复习参考题
18 页未读,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b style="color: #ff
内容要点:
1复习参考题一、强天气复习思考题1. 干线的定义:干线是水平方向的湿度不连续线。穿过干线,地面强水平露点梯度可达 5℃/km 以上,干线的一侧是暖而干(湿)的空气,另一侧是暖(冷)而湿(干)的空气。 干线附近是强对流天气最容易发生的地区。850hpa 以下分析干线。2. 强天气中分析,地面、应重点关注要素或系统:冷锋、暖锋、干线、辐合线、高低压中心、3H显著降(升)压、等温线、显著流线、强天气区、低压槽、温度脊、湿度脊。3. 850、700、500 百帕应重点关注要素或系统:850:温度(脊) 、露点(干线、湿区) 、风场(最大风速带、急流、辐合区) 、锋、切变;700:温度(冷平流) 、露点(干舌、显著湿区) 、风场(最大风速带、辐合区) ;500:温度槽、温度露点差、最大风速带、负变高、急流、切变。补充各层次中分析具体要求:4.
下列哪些过程可以引起不稳定:(1)在高层冷中心或冷温度槽与低层暖中心或暖温度脊可能叠置的区域,有利对流不稳定建立,促使对流系统生成发展;(2)当深厚气层受槽前偏南气流控制,且低空急流较强,暖、湿平流明显,而在中高层暖、湿平流较弱时,有利对流不稳定建立,出现强对流天气;(3)在中高层受冷涡、槽后控制,冷平流引发干冷空气入侵,而中层以下有浅薄的热低压接近,或有偏西南气流,或有暖平流等,易使对流不稳定增强,形成对流天气;(4)当低层有湿舌,而在其上覆盖干空气层时,或在高层干平流与低层湿平流相叠置的区域,可使对流不稳定增强,有利强对流天气形成;(5)在冷锋越山时,若山后低层为暖空气控制,则由于山后低层暖空气之上有冷平流叠加,使对流不稳定增强,而常在山后形成大片雷暴区。此外,非绝热效应引起的温度变化,对对流不稳定的建立也有作用。例如,白天因日射使低层空气被下垫面加热,或当冷空气移到暖下垫面低层变性增暖,而上空的非绝热作用很弱,则将增强气层对流不稳定。夜间云顶的辐射冷却作用,也有利于对流不稳定增强等。补充:不稳定分为:动力不稳定和热力不稳定。5. 强对流天气和暴雨分析的主要差异:(1)强对流天气的出现–对流层的中低层(一般在 600 百帕以下)有明显的对流不稳定.–湿层较薄,低空暖湿,中层非常干燥.(2) 暴雨天气的出现:–高温高湿,对流不稳定条件的要求就不高.–湿层很厚,对流层特别是中低层都很潮湿.850 和 500 气层有弱对流不稳定或接近中性–暴雨比强对流的整个水汽辐合可大 3 倍。2(3)从 750 百帕向上,强对流的温度比暴雨明显偏低,强对流的潜在不稳定能量层次比暴雨厚,但自由对流高度要高一些.暴雨发生在低空辐合高空辐散低空为正涡度,高空为负涡度区中。(4) 强对流天气的低空正涡度比暴雨弱,但高空负涡度比暴雨强,这是因为强对流系统多位于高空急流轴附近,而暴雨多位于急流轴以南 200?500km 区域。(5) 风切变差别明显:暴雨是在弱切变环境下发展的,而强对流是在强切变环境下发展的。(6)表征气团性质的一些物理量差别也是显著的,低层湿度差异是很大的,温度差异不大,暴雨低空高温高湿,强对流湿度要小一些;高层的温度和湿度差异十分明显,强对流中层干冷,尤其露点温度低,两者可相差 13℃。(7)暴雨系统移动缓慢:6. 对流性天气形成的必要条件、转换条件、增强条件:对流性天气形成的必要条件:水汽条件,不稳定层结,抬升条件。转换条件:垂直风切变( 2.0 *10-3S-1)。增强条件:地形,高空急流,重力波等。7.
强天气触发机制有哪些:(1)对流天气的触发机制(抬升运动) ,天气系统的抬升和辐合上升作用:锋面、槽线、切变线、低压、低涡等天气系统; (2)气团内部的热力涡动– 热力涡动的形成的原因是地表特性不均匀而产生水平方向上的温差 wind shift (海陆风)(3) 地形的抬升作用:当低层层结不稳定的空气沿山坡上滑、受机械抬升时,容易形成对流性天气。这是山区雷暴、冰雹等对流性天气较平原多的原因。8、高、低空急流的作用:高空急流作用: 抽风作用、通风作用低空急流对暴雨发生发展的作用:(1)输送低层湿气流。并使形成对流性不稳定层结的区域;(2)在急流轴的左前方形成正涡度区,产生辐合上升运动;(3) 急流轴上的南风脉动可以触发其下游暴雨的产生;(4) 低空急流不仅给暴雨区输送水汽,同时还提供了暴雨产生的热力和动力条件,甚至在暴雨的生成和触发机制方面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5) 大雨形成的水汽条件来说,西南气流是很重要的,其位置和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季节位置及短期进退很有关系。补充高低空急流基本概念:39、飑线和冷锋的区别二、准地转运动1、 (地转偏向力)和(气压梯度力)平衡时的空气水平运动称为地转风,地转风随高度的变化为热成风。2、在 ω 方程中,非绝热加热对垂直运动的贡献以________为主。答案:BA 地表长波辐射; B、凝结潜热释放;C 大气逆辐射; D、下垫面感热加热3、根据位势倾向方程,槽前有正的相对涡度平流输送,等压面高度________。答案:AA、降低 B、不变 C、升高4、 ?方程诊断垂直运动时, (
)是决定垂直运动的主要因子。A
涡度平流随高度的变化
热成风对绝对涡度的平流
C 非绝热加热45、根据涡度方程,天气尺度系统变化趋势的定性规则是_______________。答案:BDA、暖平流使高层反气旋性环流减弱, 低层反气旋环流发展 ;B、暖平流使高层反气旋性环流加强,低层气旋环流发展;C、暖平流使高层反气旋性环流加强, 低层反气旋环流减弱
;D、冷平流使高层气旋性环流加强, 低层反气旋环流发展。6、西风带长波的移动速度与许多因素有关。当__BCD__时,波动移动较快,反之,移动较慢。A、地转涡度平流较大
B、波长较短
C、纬度较高
D、西风较强7、严格意义上的地转风,下列陈述中哪个是对的(
D )A、不可随时间变化,但流线可以弯曲;B、可以随时间变化,但流线必须是直线;C、不可随时间变化,但风速水平分布可以不均匀;D、不可随时间变化,而且流线必须是和纬圈平行的直线。8、以下论断哪些是不正确的:( B)A、高空正涡度平流可以引起地面气压下降和上升运动;B、负涡度平流可以引起高空脊发展;C、暖平流可以引起地面气压下降和上升运动;D、冷平流可以引起高空槽加深;E、大气的斜压性是大尺度环流系统发展的根本原因,温度平流和涡度平流都是大气斜压性的反映。9、以下论断哪些是不正确的:(
)A、正涡度中心附近的涡度平流最大;B、正涡度区中也存在负涡度平流;C、正涡度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必产生辐散;D、脊后存在正涡度平流;E、涡度平流可以引起涡度系统加强。补充课堂笔记整理:1、回答:1)不能,地转风关系公式中没有时间变量,这只是个诊断方程。2)不能。适用于中高纬度地区。2、5回答:能量平衡(热成风平衡)3、4、正压大气:密度只随气压变化 。斜压大气:密度是气压和温度的函数, 。)(P? ),(TP?5、6、回答:ABCDF7、 回答:惯性力/科氏力8、斜压两层模式:中层 500hpa 槽脊的发展、移动、槽前脊后的垂直运动,用本层的涡度和温度平流以及高层(250hpa) ,低层(750hpa)的涡度平流和温度平流来解6释,这个模式在中高纬度冬季解释中层大尺度槽脊的发展(深厚系统)以及该层以下的垂直运动。准地转位势倾向方程用来解释槽脊的发展,移动。即:准地转垂直运动方程用来解释垂直运动, (这里的上升运动是指 500 层以下,但由于我们分析的是深厚系统,所以就可以代替 500hp 槽前整层都为上升运动)即:9、回答:发生垂直运动。10、711、以下几项可以引起地面气旋发展:200hpa 的正涡度平流,500pa 的暖平流,气旋下坡,冬季内陆包围着暖水面,冬季低压入海。12、以下几项可以引起地面气旋的移动:移向正涡度更大的区域(200hpa) ,移向暖平流更大的区域(500hpa) ,下坡向南移动,移向非绝热加热更大的区域。13、若运动准水平、涡度满足地转平衡、温度满足静力平衡,则原始运动方程就可以转化为:准地砖位势倾向方程和准地转垂直运动方程。14、回答:ABDF15、各物理量级:涡度 10 -5/s,
散度 10 -6/s, 垂直速度 10-1pa/s, 涡度平流 10-10/s2, 温度平流 10-4k/s。Micaps 中为了显示的需要,将量级均缩小一个量级。三、卫星图像思考题1、可见光谱段测量的辐射主要取决于地面反照率和太阳天顶角,地面反照率越大,卫星接收到的辐射越大,天顶角越小,入射太阳辐射越大,目标物反射的太阳辐射越大。2、在卫星云图上,云的识别有六个判据,有结构型式、范围大小、边界形状、色调、暗影和纹理。3、积雨云在卫星云图上常呈团状结构,称为云团。当高空风很大时,风速垂直切变很大,积雨云呈椭圆形云团,长轴方向与风的垂直切变方向一致;积雨云团到成熟时,下风一侧出现卷云砧。4、红外通道的图像最容易识别云的高低;水汽通道的图像最容易识别高云。5、水汽图上暗区,表明对流层中上层下沉,对流层中下层水汽辐射能量多,表现为黑色。6、如果在可见光云图上呈灰色,红外云图上呈黑色,这目标物可能是:(3)(1)卷云, (2)青藏高原, (3)夏季沙漠, (4)冷水面, (5)暖水面。7、如果在可见光云图上呈灰色,红外云图上呈灰色,这目标物可能是:(2)(1)卷云, (2)青藏高原, (3)夏季沙漠, (4)冷水面, (5)暖水面。补充:如果在可见光云图上呈白色,红外云图上呈白色,这目标物可能是:(5)(1)卷云, (2)积雨云,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密闭空气层过大是否易形成对流
var sogou_ad_id=731549;
var sogou_ad_height=160;
var sogou_ad_width=690;您的位置: &
建筑材料中封闭方腔空气层自然对流换热的研究探讨
优质期刊推荐逆温现象的与大气的稳定之间的关系,及原因-学路网-学习路上 有我相伴
逆温现象的与大气的稳定之间的关系,及原因
来源:互联网 &责任编辑:鲁倩 &
大气逆温现象及其影响可是在某些天气条件下,一地上空的大气结构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现象,从而导致大气层结"脚重头轻",气家学家称之为"逆温",发生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麻烦大家,帮我回答一下大气逆温现象怎么看?这种现象称为逆温。出现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逆温层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逆温称为辐射逆温。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因辐射冷却而降温,与地面接近的气...为什么说近地面出现逆温现象表示大气较稳定?在这种情况下易出现空气受热上升进而发展为热力环流。如果出现逆温现象,一种可能...现象,根本无法形成空气受热上升,也就无法形成热力环流了。因此当出现大气逆温时,...逆温现象的与大气的稳定之间的关系,及原因发生逆温地区大气比较稳定原因正常的对流层大气温度是下热上冷,而逆温是上冷下热,所以产生逆温后大气的对流运动就不显著了甚至没对流了逆温现象与大气污染的关系逆温现象出现后,空气层比较稳定不容易发生对流,不容易形成降水,风比较小,污染物不易扩散,会导致大气污染更严重。逆温现象的与大气的稳定之间的关系,及原因(图2)逆温现象的与大气的稳定之间的关系,及原因(图4)逆温现象的与大气的稳定之间的关系,及原因(图6)逆温现象的与大气的稳定之间的关系,及原因(图8)逆温现象的与大气的稳定之间的关系,及原因(图10)逆温现象的与大气的稳定之间的关系,及原因(图12)这是用户提出的一个学习问题,具体问题为:逆温现象的与大气的稳定之间的关系,及原因我们通过互联网以及本网用户共同努力为此问题提供了相关答案,以便碰到此类问题的同学参考学习,请注意,我们不能保证答案的准确性,仅供参考,具体如下:逆温现象与大气污染的关系逆温现象出现后,空气层比较稳定不容易发生对流,不容易形成降水,风比较小,污染物不易扩散,会导致大气污染更严重。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用户都认为优质的答案:为什么逆温现象,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正常情况下,对流层大气的气温是近地面气温高,高空气温低,近地面空气上升,高空空气下...时就形成逆温现象,此时大气层结稳定,空气对流运动减弱或停滞,所以不利于大气污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发生逆温地区大气比较稳定大气的逆温现象是怎么回事?大气逆温现象主要发生在平流层和电离层首先,在对流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下降在绝热湿气体的规律,是每升高1000m下降6℃所以我们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原因 正常的对流层大气温度是下热上冷,而逆温是上冷下热,所以产生逆温后大气的对流运动就不显著了 甚至没对流了逆温现象对大气污染物迁移的影响既然逆温就说明大气是下冷上热的,这样一来,大气不会产生对流,没有气压差,近地面空气不流动,所以污染物就会沉积在地表,对人体呼吸器官伤害最大。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为什么逆温现象,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正常情况下,对流层大气的气温是近地面气温高,高空气温低,近地面空气上升,高空空气下...时就形成逆温现象,此时大气层结稳定,空气对流运动减弱或停滞,所以不利于大气污染物...大气的逆温现象是怎么回事?大气逆温现象主要发生在平流层和电离层首先,在对流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下降在绝热湿气体的规律,是每升高1000m下降6℃所以我们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逆温现象对大气污染物迁移的影响既然逆温就说明大气是下冷上热的,这样一来,大气不会产生对流,没有气压差,近地面空气不流动,所以污染物就会沉积在地表,对人体呼吸器官伤害最大。逆温现象对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有什么影响逆温会使上下层空气温差减小,使他们之间减少对流,从而使空气减少运动,污染物漂浮在大气上空,没有空气的运动,污染物难以扩散,使得空气中的污染物长期存在,不利于污染物迁...
相关信息:
- Copyright & 2017 www.xue6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空气的对流系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