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控制食品微生物检验污染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精品]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及其控制
下载积分:400
内容提示:[精品]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及其控制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2|
上传日期: 08:19:32|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4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精品]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及其控制
官方公共微信【】&&&&【】&&&&
网友评论 已有[0]人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评论只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请输入验证码: <font color="#FF
?&<font color=#-4)
?&<font color=#-19)
?&<font color=#-19)
?&<font color=#-19)
?&<font color=#-19)
?&<font color=#-19)
?&<font color=#-5)
?&<font color=#-12)
?&<font color=#-5)
?&<font color=#-2)
?&<font color=#-26)
?&<font color=#-26)
?&<font color=#-5)
?&<font color=#-20)
?&<font color=#-6)
?&<font color=#-21)
Copyright(C)
中国生物器材网 电话:021-微生物污染也是食品安全重中之重――中新网
本页位置:
微生物污染也是食品安全重中之重
&&&&超市中每天销售大量生鲜,其微生物检测环节是否安全可靠仍受到不少消费者的质疑。
  随着“金葡菌”事件的影响逐步扩大,食品中微生物的污染问题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甚嚣尘上的食品中滥用添加剂的危害相比,很多食品安全专家、营养专家更担心的是日常生活中更常见的微生物污染。生活中“吃坏了肚子”这样的事情,远不至于让人们像谈起“三聚氰胺”一样色变,但事实上,微生物天然污染也是食品安全中的重中之重。
  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更不可控
  “不能简单说微生物污染与食品中滥用化学添加剂哪种危害更大,只能说,化学添加剂加了多少、残留多少是很好检测的,食品添加剂正常使用也是非常安全的,厂家也容易负责;预包装食品保质期内正常储存都不应当出问题,微生物污染很多时候都跟运输或者储藏等等有关,所以对于厂家来说不可控的大多是微生物污染。”顾中一说。这并不是要人们从此谈细菌色变,“细菌对人体是有益的,关键在于平衡。”
  “社会对于食品安全的理解有偏差。控制食源性疾病是食品安全保障的核心目标,微生物天然污染是食品安全中的重中之重。现在人们关注的人为添加的化学添加剂是社会问题、道德问题,是产品质量问题,而非食品安全问题。”刘秀梅说。
  水产品中最易发生食源性致病菌事件
  刘秀梅将食品中可能造成的微生物危害分为三类,一类是致病菌及其毒素,比如说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单增李斯特菌、金葡菌及其肠毒素、阪崎肠杆菌,它们更多造成胃肠道疾病,严重的会造成肝、脑、肾脏器损害,甚至死亡;第二类是真菌和真菌毒素,包括黄曲霉毒素、伏马菌素、展青霉素,它们往往造成人的急性中毒事件,长期摄入,会造成消化道癌症和一些地方病;第三类是病毒和寄生虫。
  刘秀梅解释说,2000年起,我国建立了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其中对于致病性微生物的监测有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大肠杆菌、金葡菌、单增李斯特菌、空肠弯曲菌、阪崎肠杆菌7种。其中,引起食源性疾病爆发最多的是副溶血性弧菌,一般出现在生食、海鲜中,引发此种微生物感染的最主要因素是在厨房加工环节;而熟肉里容易引起污染的多是单增李斯特菌……在水产品中最容易发生食源性致病菌事件,其次是米面,再次是生奶奶酪、熟肉、蔬菜、婴幼儿配方粉、非发酵豆制品等等。
  ■ 热点Q&A
  国际标准并非强制,属推荐性标准
  Q:近日有消息称,卫生部否认我国食品安全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比例仅23%,发言人称,我国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制定的标准有70%是一致和相近的。这个“70%”数据遭到一些质疑,它是怎么来的?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和国际比,接轨得很好吗?
  刘秀梅:现在国际标准涉及到食品质量和安全的标准,只是在国际食品发展委员会这个层面我们认可为国际标准。我国现在是其成员国,所以我国标准跟它的法典标准接轨。但法典标准所制定的标准,也并不是我们国内理解的强制性的,并不是国际食品发展委员会制定了国际标准,所有的国家都要采纳这个国际标准。法典委员会现在有185个成员国,再加上欧盟,在制定法典标准时,它的程序是很复杂的,最快也要5年才能完成一个争议不大的、大家都能接受的法典标准,而且即使是达成共识的这个标准,也并不是说所有的国家都同意。所谓的国际标准,它不是强制性,是推荐性的,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百分之百采纳国际法典标准。
  另外,食品种类不一样,国外有时是一个农药品种、一个限量就算一个值,我们可能会规定一大宗的。像我们的豆制品、速冻面品分类,这个在国外都没有的,种类不一样,标准的数没法去对应。我们如果拿跟法典一致的比例大小,来说我们的标准先进与否,这绝对不客观。
  根据微生物种类和食源可做到快速检定
  Q:微生物检测的速度和效率也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像一些大型连锁超市终端零售,它们每天有许多快消食品如生鲜、熟食等,在4小时内就已经销售完了,如何确保这些快消食品的微生物是否符合标准?
  Nir Nimrodi:传统的检测方法是采取微生物培养法,但这种方法往往要花几天时间;还有一种抗体测定法,速度要快一些,但仍然不能达到你所说的“4小时内就销售殆尽”的检测需求。第三种方法是我们目前最先进的方法,利用人类基因学研究成果,使用分子诊断法,在疫情爆发时,可以通过基因测序来迅速判断污染源,比如当鸡肉中出现沙门氏菌感染时,在8小时内我们就能完成检测,拿出结果;像此次的德国大肠杆菌事件中,从第一例患者住院,到7天后我们拿到样品,使用半导体测序仪,在3个小时内,就把这次大肠杆菌的菌株进行了准确的测定,而且这个结果在今后几天当中,一再得到确认,非常准确。两天后我们就开发出全套的分子诊断测试盒,其它实验室就可以自己去做对于样品的监测和鉴定工作。所以,根据微生物的种类和具体的食源,我们的技术是完全可以做到快速检定的。
  刘秀梅:食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监管出来的。生产厂家有5000多万家大中小企业,我们不可能对所有的食品都去检测,这也不符合科学规律。首先生产厂家自己要在生产全过程按照标准去做,行业监督自律,政府监管只是特定的。
  ■ 国际视野
  国外更重视食源性疾病和微生物污染
  刘秀梅说,克林顿曾经在1997年宣称美国的食品是最安全的,但在1993年至2010年之间,美国的食源性疾病爆发依然有不断增高的趋势,食物载体也逐渐扩大了范围,从最初的奶制品、肉制品,扩展到后来的蔬菜、半加工、工业化加工产品等。2006年后,美国屡屡发生沙门氏菌感染事件。
  “在李斯特氏菌的相关监测中,国内的相关食源性疾病报道没有发现,有个别临床案例,患者可能出现低烧、腹泻等其它肠胃症状等不适,但大多数的报告病例来自国外,症状包括脑脊髓膜炎、脑炎和败血症等。”刘秀梅分析国内外对于食源性疾病及致病菌监测的差别,从另一角度说明,从人力资源、技术支持和食品安全监控来看,美国FDA在处理类似事件时的监测网络是非常完善的,所以事件报道和数据才能及时、丰富。
  西方公众对食品中毒事件“零容忍”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曾在微博上呼吁人们重视微生物污染“吃坏肚子”这样的食物中毒事件。
  负责今年德国大肠杆菌毒素检测的Life Technologies全球食品安全及动物健康部总经理Nir Nimrodi说,在西方,尤其是在美国,公众对于微生物污染、食品中毒事件采取的是“零容忍”的严厉态度,两年前,美国一家制作花生酱的食品公司,其花生酱发生了沙门氏菌感染事件,从一开始的否认到后来的承认花了很长时间,在接下来的4个月后,这家公司就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因为它所有的产品都无法再销售。
  赚钱最多的环节更重视安全监测
  Nir Nimrodi强调说,“赚钱最多的环节,最有可能更重视食品安全的监测,采取更严格标准。”
  他举例说,他的一家做宠物食品的客户,是他们公司沙门氏菌检测工具的最大的客户之一。“尽管狗吃了感染了沙门氏菌的狗粮后,对狗不会有任何影响,照样活蹦乱跳,但这家客户显然十分了解美国公众对于他们的宠物健康的关注程度,全美有7500万条登记在册的狗,它们虽然不会直接受沙门氏菌感染的影响,但他们还是愿意做这样的工作,检测沙门氏菌,并去除沙门氏菌。”采写/记者 潘波 摄影/记者 王远征
【编辑:张艳红】
----- 生活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66833 34708 30649 18963 18348 16939 12753 12482 12188 12157
${视频图片2010}
 |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东城区2002年5类食品微生物污染状况调查与分析--《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4年10期
东城区2002年5类食品微生物污染状况调查与分析
【摘要】: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R155.5【正文快照】:
近年来,国际上相继发生了一系列令人震惊的食品污染事故,使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我国的食品安全形势同样不容乐观,2002年在北京市卫生局的统一领导下,全市逐步建立起食品污染物监测系统。东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北京市食品污染物监测系统的二级监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付竹霓;[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太基,封幼玲,戴建华;[J];中国公共卫生;2000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付萍,冉陆,李志刚,姚景慧,赵熙;[J];卫生研究;1999年02期
杨百亮,马梅利,李绪英,周志江,徐克诚,谭小海,胡咏梅,丁延令;[J];食品科学;1993年09期
沈晓盛,郑国兴,李庆,刘承初;[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4年08期
董丽丽,王春生,安笑秋,韩立卓;[J];中国乡村医药;2000年12期
李小春,陈慧燕,李毅,金茜,章乐怡;[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4年01期
梅玲玲,程苏云,张严峻,朱敏;[J];浙江预防医学;2004年1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郁;[D];扬州大学;2006年
罗贵华;[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郭绶衡,李原浩,陈焱,段丽琼;[J];中国热带医学;2004年04期
张燕,朱超;[J];现代预防医学;2002年03期
侯为道,张丽,杨梅;[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3年02期
李泰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年08期
刘秀梅;[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4年01期
刘秀梅,程苏云,陈艳,袁宝君,戴建华,马群飞,戴昌芳,严纪文;[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5年02期
郑丽芳,何连生;[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2年05期
郭伟鹏,吴清平,张菊梅,吴慧清;[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4年01期
林奕芝,司徒潮满,梁伟,莫浩联,戴京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5年09期
王明珠,孔庆美,王彦青;[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5年09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太基,封幼玲,戴建华;[J];中国公共卫生;2000年01期
郑忠辉,金洁,刘浚,武燕彬;[J];中国新药杂志;2003年09期
黄露,余晓辉,杨勇,崔禾,魏祥,赵春玲;[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4年10期
;[J];现代交际;2006年12期
杨振泉;焦新安;;[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吴恂 郑育洪;[N];国际商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食品微生物检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