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血型不和会引起溶血得血小板低吗

准父母血型不合时怎么办__亲子中心_新浪网
准父母血型不合时怎么办
  夫妇血型不合很多见,其所生新生儿中发生血型不合性溶血病者亦不少见。但由于对新生儿溶血病缺乏了解或所知对新生儿溶血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1、何谓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溶血病是指因母婴血型不合,母亲的血型抗体通过胎盘而引起胎儿、新生儿红细胞的破坏。人类的血型系统有26个,目前已知血型抗原有160种以上,有多个血型系统引起的溶血病最常见。在我国,ABO血型不合性溶血病发病率更是明显高于RH血型不合。对于ABO溶血病,以母亲血型以母亲血型为RH阴性,新生儿血型为RH阳性最多。溶血病的发病包括6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中断即可终止发病,因此夫妇血型不合的多(约占1/4),真正发病的少(约占其初生儿的10%)。由于自然界存在类似A或B物质,ABO血型不合所致溶血者约40%-50%在第一胎即开始发病。对于O型血产妇,其"天然"抗A、抗B体有1gG,可以通过胎盘屏障,而对于A型或B型血产妇,其抗B或抗A"天然"抗体主要为1gG,不能通过胎盘屏障,故当产妇为A型血,胎儿为B或AB型血,或产妇为B型血,胎儿为A或AB型血时,溶血病发病者很少。
  2、溶血病有何表现?对于孕期一般无特殊症状,较重者出现宫底高与孕月不符,体重、腹围的增长大于正常,临产前可自觉全身出现杂音,也要以出现死胎前的胎心胎动改变。严重者(以RH血型不合多见)可致死胎、流产或是早产。胎盘与新生儿体重之比不足1:7,甚至仅1:1.3-4,羊水黄色。对于新生儿,
  可表现为:
  (1)心脏扩大,全身水肿,部分患儿因心力衰竭而致肿加重;
  (2)贫血与肝脾肿大;
  (3)肝脾等脏器中有散在髓外造血灶;
  (4)全身黄疸和核黄疸;
  (5)部分患儿尚可也现低血糖和血小板减少等。
  3、对溶血病如何进行诊断?夫妇血型不合时需警惕新生儿溶血病,根据病史、临床特点、产前B超检查、特异性血清抗体测定(包括孕母抗体和新生儿抗体)、胎儿RHD型抗体的检测以及母亲抗D功能活性测定等一般可以确诊。对已知受累的胎儿,可采脐带血进行血常规、血型、血清胆红素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交叉配型,每6小时复查一次血清胆红素,每天复查一次血常规,以指导诊断与治疗。溶血性抗体,尤其是RH抗体,可引志红细胞不断溶血,直到抗体消失为止(通常为三个月),这在未进行换血治疗的新生儿尤为明显。故对溶血病新生儿,尤其是RH溶血新生儿,至少应监测红蛋白水平三个月。发生溶血病时怎么办?夫妇血型不合时,尤其是既往可疑病史者,应进行产前监测与预防。若胎儿已发生溶血病,则视情况而定,必要时产前即开始治疗。出生后发生溶血病时应该立即转入新生儿监护病房进行有关监测与治疗,如进行光疗、换血治疗、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及应用金属卟啉以阻断胆红素的产生等。与此同时,在出生后2个月内进行贫血监测:每周复查一次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当血红蛋白降至70%L以下时,应考虑小剂量输血,亦可考虑应用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在康复早期补充铁剂,纠正贫血。
  总之,对新生儿溶血病的治疗要把住三关:
  第一关(生后1天内),立即用浓缩红细胞换血以改善胎儿水肿;
  第二关(第2-7天),降低胆红素防止核黄疸;
  第三关(2周-2月),纠正贫血。
同时发往微博&
更多关键字:&&&&母儿血型不合溶血病的防治--《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89年04期
母儿血型不合溶血病的防治
【摘要】:正 母儿血型不合引起的胎儿、新生儿溶血病是一种遗传免疫性疾病,是围产期中的一种潜在性重症疾患。胎儿从父亲遗传来的红细胞血型抗原为其母亲所缺乏时,此抗原在某种情况下,可通过胎盘进入母体,刺激产生相应的免疫抗体。再次妊娠时,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红细胞上的相应抗原结合发生溶血,导致流产、死胎或新生儿发生不同程度的溶血性贫血或核黄疸后遗症,造成智能低下。因此必须警惕这种高危因素,作到早期诊断,早期防治。
【作者单位】:
【关键词】:
【正文快照】:
母儿血型不合引起的胎儿、新生儿溶血病是一种遗传免疫性疚病,是围产期中的一种潜在性重症疾患。月台)L从父亲遗传来的红细胞血型抗原为其母亲所缺乏时,此抗原在某种情况下,可通过胎盘进入毋体,刺激产生相应的免疫抗体。再次妊娠时,抗休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红细胞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周晓光;[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1997年01期
林峰;[J];临床儿科杂志;1985年03期
王永宽,罗孝平,黄丽璇;[J];临床儿科杂志;1986年01期
林广裕,林渊液,陈育芬;[J];临床儿科杂志;1996年03期
陈运彬,麦嘉明,吴婕翎,杨杰,罗先琼;[J];小儿急救医学;1999年03期
梁海先;[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2年04期
谢宗德;[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年01期
顾真,李秀云;[J];天津医药;1995年06期
张秀玲,石军,张玉华,张华兰,楚瑞娟,齐之洪,孙月娥;[J];天津医药;1998年10期
王慧敏,丁国芳,余春莉;[J];新生儿科杂志;1996年04期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延琴,王佩贞,史兆永;[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994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廖松林,赵鸣武,陈明哲;[J];北京医学;1980年05期
郭子英;[J];山东医药;1980年10期
李长荣,刘作芳,孙作鹏;[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80年04期
邹礼明,陈智铭;[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80年03期
周燕玲;[J];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1980年04期
吴士琪;陈惠黎;;[J];中国医刊;1980年02期
郭峰,胡萍;[J];现代免疫学;1981年04期
潘恩潭,廖清奎,罗春华,李纪伦;[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1981年01期
杨佳,刘淑玫;[J];北京医学;1981年05期
曹容华;[J];山东医药;1981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J.S白成江;;[A];美国营养进展基金会第一届国际营养学会议学术报告选编[C];1981年
王涛;郑谦;;[A];第二届中国国际暨第五届全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方桂伦;;[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内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5年
刘喜文;陈习进;陆将;;[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学会第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6年
吴华新;冯贵平;梁效功;;[A];第九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平宝红;陈琪;周淑云;王丽;;[A];第三届全国血液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刘芳;周新;;[A];湖北省暨武汉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第七届第十四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肖卫国;侯平;欧风荣;赵丽娟;;[A];中华医学会全国风湿病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3年
薛静;田军伟;张文;徐东;;[A];中华医学会全国风湿病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3年
程秀峰;谭魁麟;谭军;;[A];中华医学会全国风湿病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马忠言;[N];辽宁日报;2000年
杨毅国;[N];上海科技报;2000年
张建松;[N];中国中医药报;2000年
晓谭;[N];健康报;2001年
高春东;[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1年
余志平;[N];医药经济报;2001年
庄愉;[N];医药经济报;2001年
韩为卿;[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2年
天华;[N];大众卫生报;2003年
本报记者 何佳颐 ;[N];健康时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潘竹林;[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雷呈祥;[D];复旦大学;2003年
蒋荣鑫;[D];中南大学;2003年
李久宏;[D];中国医科大学;2003年
周刚;[D];武汉大学;2004年
黄琼;[D];复旦大学;2004年
陶苏江;[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卢忠民;[D];大连医科大学;2005年
简任佑;[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刘明平;[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高维强;[D];苏州大学;2001年
吴文英;[D];浙江大学;2002年
赵延明;[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2年
吴继辉;[D];重庆大学;2002年
张树明;[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4年
赵运果;[D];河北医科大学;2004年
金波;[D];山东大学;2005年
衷学军;[D];湖北中医学院;2005年
车武;[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魏福岭;[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血小板减少的症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