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看些什么书了解北京市医药行业协会?

[转载]未来中国医药行业的发展趋势
未来中国医药行业的发展趋势
稳定的龙头公司业绩增速一般在20%-30%之间,估值在30X左右。一般年初估值在25-30X,年末估值在35-40X。长期角度去看,年初30X估值以内买入龙头公司,基本不会亏钱。
原文地址:作者:
第一、行业发展阶段和政策决定行业的投资机会。
医药股的投资,行业发展阶段判断非常重要,同样可适用于其他消费品行业的投资。与其它消费品行业投资不同的是,医疗行业带有公共产品性质,政府需要考虑其社会属性,政策对医药行业的影响远大于一般消费品行业。
年医药行业8年的牛市来自需求的升级、行业有序发展和充足的行业资金支持。行业发展阶段是行业进入有序的发展,恰遇行业需求升级。政策面上,行业获得充分的资金支持,药品价格管制和招标处于偏宽松状态,造就一轮大牛市。60年代之前中国以中医和中药饮片主导,医药发展水平低。60-70年代开始形成以抗生素、维生素和解热镇痛类为代表的大宗普药,解决传染病和感冒发烧常见病。80年代,大宗普药处于发展期。90年代外资药企进入中国,带来全新的治疗方案、产品和营销模式。国内医药企业在品种和销售上模仿外资。90-00初期,大宗普药快速发展并逐渐进入成熟期,专科药逐渐形成并发展,体制造成行业形成灰色地带,监管缺失药品批文泛滥,行业处于无序竞争阶段。年,专科药企龙头逐渐浮出水面,品种梯队形成,营销队伍稳定,盈利模式确立。
年,行业的发展进入有序阶段。年,可仿制品种多,批文管理松,药品文号泛滥,行业无序发展。2005年以郑筱萸落马为标志,行业监管从严,行业进入有序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企业产品梯队逐渐形成,企业专科定位明晰。销售队伍稳定,盈利模式确立,收入和利润进入快速增长期。
年,需求升级。90年代-2005年,行业需求是抗生素和大宗普药,此阶段对应的是抗生素和大宗普药企业利润快速增长和股价表现较好。哈药股份以抗生素为主要产品,这期间哈药股份股价上涨10倍。同期同仁堂上涨3倍、恒瑞医药、海正药业自上市到2005年上涨幅度不大。年,需求从抗生素转变为专科用药,抗生素占医药行业比例持续降低,专科用药占比上升。新的需求包括肿瘤科、心脑血管科、血液、保健,这些领域诞生了恒瑞医药、益佰制药、天士力、中恒集团、以岭药业、信立泰、东阿阿胶、云南白药、汤臣倍健等公司。消化、肾、精神等领域还未得到充分发展,龙头公司也未出现,寻需求升级之逻辑,这些领域未来可孕育新的大市值公司。
行业政策支持。这一阶段的行业政策包括大力发展医疗保险,价格管制总体温和。价格管制包括发改委对医保产品的最高零售价管制和招标政策。医保基金总收入扩张快于药品消费扩张。2006年,我国医保基金总收入为2000亿元,占药品市场规模的56%,2012年医保基金总收入预计达到9500亿元,占药品市场规模的102%。价格管理总体温和,发改委在2006年以后对医保目录药品进行20多批次的降价,每次降价幅度为15%左右,降的是最高零售价,对药品实际售价降价幅度影响不大,且企业通过更改剂型、包装等绕开降价影响,发改委对药品价格管制实际处于温和状态。药品招标对价格有一定压制,总体宽松。对同一通用名,采取分层次招标,中标标的多个。高端专科药中,同一通用名仿制药寥寥无几,有些是独家仿制。招标并不能对价格形成有效压制。
对现状和未来的判断:
首先,行业的有序发展仍在持续,行业需求升级也未完成,行业发展阶段仍处于景气阶段,且我们判断可以持续一段比较长的时期,比如5年;
其次,医保的收入增速显然要下降,下降的幅度还不能给予确定的结论。但由于仍有较大体量的结余,支出增速不会显著下滑;
最后,行业政策上处于关键阶段,新一届政府对医疗领域的态度还未明朗。对药品价格的管制是现阶段以及未来2-3年影响行业利润的核心因素。现阶段看,对药品价格从严管制和继续相对宽松都有判断依据和逻辑。
第二、收入的外在决定因素是医保,内在因素是需求,利润的核心决定因素是招标政策。
医药行业收入增长的内在驱动因素是疾病谱变化、人口结构变化,医疗需求客观存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未能满足真实的医疗需求。
收入增长的外在驱动因素是驱动医疗需求释放的医保基金,年是医保基金增长最快的时间段,对应的期间内医药行业收入增速由2000年初的16%上升至25%。
利润增长判断:利润的增长取决于药品的价格,药品的价格取决于各省药品招标政策。药品招标政策取决于医改大环境(取消以药养医),否则治标不治本。取消以药养医是医改的大趋势,我们判断这种改革是颠覆性的,需要多种配套政策配合。以目前的政策和行业环境看,一蹴而就很难,将是渐进式的改革。以药养医不突变,全国的药品招标政策估计发生突变的概率不大。
大概率事件是,先拿出2-3个省份进行招标试点,如广东省的招标政策。试错后改进,再试错再改进,成熟后推广。
取消以药养医是大趋势,为什么说不会一蹴而就?
取消以药养医,需要的是以技养医,提高医疗服务价格国家没有详细计划。医疗服务的收费方式还未多样化,如DRGs、总额、按人头等,现在仍是按项目收费。
即使是取消15%的加成(回扣不算),每个地方也只是少量试点。预计试点需要2-3年时间,试错后可能需要改进再试点。真正全面推开时间点至少在5年以后。
第三、大部分企业业绩驱动因素来自少数几个产品。把握企业重点产品潜力是医药行业研究的重点。
为什么关注新产品、新模式?
平台和模式是观察医药公司的一种方法,对于大部分国内制药公司而言,产品还是主要因素。国内医药企业规模还不大,如果能有2到3个较好的新产品推出,对其市值的贡献往往较大。2到3个新产品如果能实现10亿元以上的潜在销售规模,2亿元的净利润,如果给20X估值,就能够带来40亿元的市值,对于大部分医药企业来说,40亿元的市值增量相当可观。
医药公司为什么会不断出现新产品?我们总结原因如下。
(1)疾病谱不断变化,引起需求变化。如2010年我国每年新增癌症患者为400万人,有机构预计到2020年,我国每年新增癌症患者人数将达到660万人。新增的癌症存在新的癌症药品需求。(2)技术进步。疾病领域存在众多未解决的技术难题,理论上存在无限的技术进步可能。虽然前几年FDA批准的新药数量有下降趋势,但这两年又开始恢复。
(3)我国医药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国内上市公司处于以仿制为主阶段。技术本身、以及知识产权原因,仍有许多在国际市场上市,销售额较大的产品等待国内公司仿制。
(4)中药现代化,中药的存在形式或使用方式的变化带来新的药品。如中药注射剂、中药配方颗粒。未来仍将有上市公司推出新产品,驱动业绩不断增长。比如恩华药业在精神用药领域将持续推出新药,信立泰的降血压重磅品种艾力沙坦,誉衡药业的银杏内置B中药注射剂正在报审批,华东医药肿瘤药系列产品,利德曼的化学发光诊断试剂,通化东宝的三代胰岛素,长春高新的长效生长激素,恒瑞医药的阿帕替尼,京新药业收购的连个消化道药物,智飞生物的HVB。
如何寻找具有新药的公司?何时布局?
具有新药公司的信息基本属于公开。除收购外,公司自身研发的重要新药,在进入临床,1-3期临床大多会公告,或者我们可以在专业的网站上查到其进展。另外就是草根调研,包括与同行沟通,与公司沟通,与CRO公司沟通,与临床医生沟通。
近两年,以下公司研发或者收购了新产品,其市值也出现较大增长。
&&长春高新:生长激素(长效)
&&康缘药业:银杏二萜内酯注射剂
&&莱美药业:埃索美拉唑、乌体林斯
&&红日药业:中药配方颗粒
&&翰宇药业:新的多肽药物预期(原料药制剂)。
&&信立泰:收购的艾力沙坦获批。
这类公司的投资机会往往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新产品获批或者收购确定前,我们可以通过公开资料或者草根信息对该产品获批的可能性做判断,提前布局。
第一个买入的时间点是新药获批前半年左右的时间,这个时候新药的获批可能性越来越明朗,市场关注度也逐渐提升。(1)康缘药业的银杏二萜内酯注射剂2012年11月获批,公司股价从2012年4月启动,到11月份,股价上涨幅度超过90%。(2)莱美药业的埃索美拉唑2013年9月初获批,2013年2月公司股价启动,7个月内股价上涨幅度超过60%。
另一个买入点是新药获批一年后。一是新药获批前股价有一定的涨幅反应预期,二是新药获批后的第一年对业绩的贡献非常有限,主要原因是各省的招标每2年进行一次,需要等待招标。另外需要做进医院的工作,医院覆盖需要1-2年的时间,真正业绩的贡献是在产品获批后的第二、第三年。买入的时间点相应的在新产品获批一年后。
如何判断某个特定药品的市场潜力?
从四个维度评估某个药品的市场潜力:功能、效果、竞争产品、是否符合现有医疗体制下的处方行为学。
首先,功能,运用于哪些领域,治疗何种疾病,市场空间有多大,市场是否已被满足;
疾病发病率如何,疾病危害程度如何。
大领域才能孕育大品种。
首先,要看治疗何疾病,患者人群大,才能有大市场。从我国目前疾病分布来看,心脑血管疾病患病人群最大。
其次,要看疾病的危害程度,大类别中肿瘤危害程度最大,基本无法治愈。
再次,要看市场被满足程度,神经系统系统疾病开发较少,未就诊率高,潜力大。
除了看我国市场分布以外,还可以参考国际情况。国际市场上在有些领域有大公司存在,而我国没有出现大公司。对比环境因素后可能会发现国内将出现这些领域的大公司,如部分医疗器械领域、诊断试剂领域等。
其次,效果方面,治疗该种疾病的效果如何。
疗效是否确切。判断一个药物疗效是否确切可以从几个方面考察,一是其适应症是否确切;二是如果其有原研药,原研药销售额以及在该市场的占有率能说明一定问题;三是公司自身会有一些研究数据可以提供参考;四是与相关科室的医生沟通
科技含量是否高。科技含量主要看该药是什么类型的新药,该药是否是该领域最先进的类别。
首先,竞争状况,包括该药的批文数量以及与该药适应症相同和相近的药品。
竞争状况。该药品在国内具有多少批文,如果有较多批文,有多少公司在生产销售,以及各公司的中标价格。如果有进口产品,进口替代进行到什么程度。产品的竞争状况还需要考查治疗同种疾病的其它药物情况,如治疗糖尿病有阿卡波糖,也有吡格列酮,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对比分析各类产品的市场前景。
其次,是否符合处方行为学。
现有的医疗体制是以药养医,能够给医院和医生带来利益(回扣)的品种自然会受医生的欢迎。与其它消费品不同的是,最终消费者不是营销对象。医生是药品营销的对象,医生可以认为是药品的消费者。
我们看到的现象是,产品定价中等(日使用金额30-100元),可用于多科室,不一定有疗效,带有保健功能或者提高免疫力等,但也没有明显副作用的万精油产品,往往卖的比较好。如双鹭药业的贝肯能、华东医药的百灵胶囊、海思科的肠外营养,广泛范围讲也包括部分中药注射剂,如中恒集团血栓通、部分生物药如舒泰神的鼠神经生长因子。
红日药业的中药配方颗粒也是符合处方行为学的典型。与饮片相比,中药配方颗粒可以给医院、医生带来更多的利润,而其治疗效果存在争议,但副作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在处方行为学中,利益第一,无害是重点,至于疗效只要不能明确证明其无效,就能有市场。我们最新观察到的一个产品是千红制药的胰激肽原酶,糖尿病并发症治疗药物,效果不明确,但也没有副作用,这个领域也没有较好的其它药品,如果营销得当,我们认为其可以做到一定规模。
对功效进行评估后,一般能判断出该药的市场潜力有多大。再结合公司的销售计划以及销售能力,就能对该产品未来的增长速度有大致的把握。做一家医药公司的盈利预测,对产品增速的预测有逻辑可寻,结合产品的功效以及销售能力和销售愿望,以及所处的政策环境,如是否正好赶上招标,是否恰好能调入医保目录,预测的准确度将大幅提升。
第四、医药公司产品更新速度慢,营销队伍建设也需要时间沉淀。
企业建立的壁垒或者说竞争优势很难在短期内被打破,因此我们可以找到医药行业的中期牛股和长期牛股。与电子、家电(电视)、休闲食品等消费品相比,行业龙头不易更换。
比如在肿瘤药领域的恒瑞医药,在心脑血管领域的天士力,在生物制药领域的长春高新,在中药材领域的康美药业,胰岛素领域的通化东宝,大输液领域的科伦药业。强者恒强、马太效应在医药领域较普遍,医药龙头股的股价表现显示,配置龙头股,能获得行业的超额收益。
另一些是品牌壁垒和资源壁垒,更是沉积了上百年的时间,要打破这种壁垒更难。如中药品牌领域的同仁堂,其品牌价值犹如白酒领域的茅台,其它企业无法超越。这种品牌壁垒理应享受更高的PEG。资源壁垒有片仔癀拥有片仔癀的保密配方、云南白药有云南白药的保密配方。
医药龙头公司的衰落多是外部环境变化所致。更长期的角度观察,疾病谱变化和技术升级导致需求变弱或者接近消失,曾经的医药龙头也会逐渐衰落。如抗生素企业、原料药企业和一类疫苗企业。
抗生素一度是医药公司追逐的产品,其产品种类多,应用广泛,市场大。哈药股份年间股价上涨10倍,之后由于限制抗生素使用,行业总体增速陡然下滑。哈药研发、生产和销售都集中在抗生素领域,外部环境的突然变化导致龙头公司无法掉头,只能承受行业的不景气。2010年净利润11亿元,2012年只有5亿元,下滑趋势仍没有结束。
原料药企业曾经凭借中国的制造业优势,全球市场份额不断提升,获得较好发展,股价表现也显著。华北制药、东北制药、浙江医药、新和成是中国典型的原料药生产公司。由于国内制造成本上升,包括原材料、人力、环保等成本,四家公司2010年前后开始衰退。浙江医药、新和成在原料药不景气中开始寻求变化,做香料、做制剂,并形成一定规模和盈利预期,股价下跌幅度明显好于华北制药、东北制药。这也与VC、VE的竞争格局和供需矛盾有关。
我们可以预见的是,如果产业环境不发生变化,现在的很多医药龙头公司未来依然会实现稳定增长,股价在二级市场也会持续跑赢指数。如恒瑞医药、天士力、康美药业、云南白药,原因很简单,真实需求在不断增长。产业环境不变情况下,这些公司的盈利模式不会发生大的变化,随着需求不断增长,龙头公司盈利持续增长。医药行业被称为三高一长行业,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长周期,长周期指研发一个药品需要长时间积累。一个药品的生命力10-20年,二三线企业在龙头企业的主力品种生命周期内,很难实现弯道超车。持有医药龙头公司,关注龙头公司外部环境,是一个较稳健的投资思路。
第五、2013年行业发展趋势显示,医药行业的服务产业发展势头较好。行业需求快速增长,药品生产销售企业受政策压制盈利能力不确定,配套的服务型企业却受干扰较小。
当医药行业成长为一个大行业,与其配套的服务型行业,甚至是服务的服务,逐渐出现,并表现出较好的生命力。我们的眼光不能局限在药品研发、生产、销售本身,还应向更广阔的领域去搜索。
一个大行业,必然存在一系列相关的服务行业,或者是配套产品生产、销售企业。
服务甚至是服务的服务,容易出牛股。不仅在医药行业,在其它行业也表现的较突出。这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有较大的关系,靠投资拉动的野蛮式增长向消费拉动增长转型,服务得以快速发展。其它行业也出现类似的趋势,如传媒,油服。
从健康产业看,药品占整个行业的比例其实并不大。医院收入中药品占比为40%-50%,这是以药养医的结果,如果对比其它国家,药品占比为20%-30%。健康产业50%以上的收入在非药品行业,主要在医院端。未来药品占比降低,医疗服务收入占比增大是必然趋势。以药养医逐渐变为以技养医,医疗服务行业出现大市值公司存在产业基础。
谁能切入医疗服务产业,谁就能获得较好的发展机会。
医药行业有哪些做服务的行业?
1.&提供医疗服务:医院、体检、诊断、康复、预防。
2.&提供研发外包服务:CRO
3.&检测外包:迪安诊断、达安基因
4.&信息化服务:卫宁软件、万达信息
5.&设备租赁服务:和佳股份、福瑞股份
6.&招标控费平台建设:海虹控股
7.&医院工程建设:尚荣医疗
8.&药品包装、制药机械:山东药玻、东富龙、千山药机
9.&配送流通及溢价、协销:流通企业
10.&移动医疗&慢性病管理:三诺生物、理邦仪器
市场空间最大的当属医疗服务领域的医院,广义的医院包含了预防、体检、诊断及康复。从市值角度将,这里未来可能出现大市值公司。
确定性较强的是信息化服务公司,一是现在医院信息化水平低,二是未来无论政策如何变化,行业如何发展,医院信息化程度提高是必然趋势。
参与医疗服务分成的新盈利模式需要高度关注,包括和佳股份和福瑞医疗。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医疗器械公司采取新的盈利模式。
移动医疗&慢性病管理是具有大量基数人群的慢性病患者疾病预防、控制和康复的手段,市场空间大且基本为开发,未来将逐渐从概念转变为实质的盈利。
第六、几种类型医药公司投资节奏分析
首先,稳定龙头公司的投资
稳定的龙头公司业绩增速一般在20%-30%之间,估值在30X左右。一般年初估值在25-30X,年末估值在35-40X。长期角度去看,年初30X估值以内买入龙头公司,基本不会亏钱。
龙头公司历史估值(TTM):依次是恒瑞医药、云南白药、天士力
为什么会这样?上文中我们分析过,龙头公司建立的行业壁垒,二三线公司很难超越,只要行业环境为发生重大不利于龙头公司的变化,龙头公司收入和利润将稳定增长。
同样是龙头公司,表现也会有差异。影响因素是当年和第二年的业绩增速。三家龙头公司,2012年4月至2013年11月,天士力股价上涨140%,云南白药上涨120%,恒瑞医药上涨50%。显然在这一年半的时间内持有天士力和云南白药更好。恒瑞医药跑输的主要原因是(1)成长的力量,恒瑞医药年业绩增速显著低于云南白药和天士力,(2)估值溢价降低,2012年4月时恒瑞医药的估值明显高于天士力和云南白药,恒瑞医药对应当年的市盈率为31X,而云南白药和天士力分别为21X、24X,估值溢价降低的因素是恒瑞医药年的青黄不接。
而回到目前时点,2013年12月。恒瑞医药、天士力、云南白药年的估值基本在一个水平线上为30X、24X,这个时候,我们更愿意去拿恒瑞医药。恒瑞医药已经度过青黄不接,创新、仿制、出口处于集中兑现期。
其次,超稳定型公司的投资
超稳定型医药公司,主要指几家品牌中药公司。主要是同仁堂、片仔癀。这两家公司品牌优势突出,产品稳定增长确定性强,每年公司净利润增速都能够保证在20%-30%之间,因此这两家公司PE相对稳定,每年股价上涨幅度20%-30%之间。
如果买医药股弹性,市场往往不会选择这种类型的公司。在几种情况下,市场会买入这种类型的公司。(1)买医药股的防御性,这类公司的业绩稳定性在医药股中名列前茅,防御能力最强。(2)市场风格切换到医药股,但此时医药股正面临一些明显的风险,如降价、打击商业贿赂。(3)还有一类投资者,由于配置需求,需要买入医药股。研究不充分,或是时间紧张来不及研究,干脆买入这类股票。
医药股上涨初期,这类公司往往表现一般。医药股上涨中期,其它股票滞涨时,这类股票持续上涨,医药股上涨末期,这类股票开始滞涨。这类公司最佳的投资时点是医药股上涨一段时间后,它们还未上涨时。同仁堂、片仔癀长期估值在当年40X估值,若偏离较多,可考虑买入。或是在年底时买入等待估值切换,长期持有也是一种投资策略,获得医药股的超额收益是大概率事件。
需要考虑的因素是这两家公司释放业绩的动力。两家公司都是国有企业,管理层若没有业绩释放动力,坐拥资源也无济于事。
再次,黑马公司的投资
黑马公司基本出在小市值公司。黑马一般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在某段时间内被市场理解,然后体现在股价上。(1)很多时候是公司调控业绩释放节奏,调研和跟踪很重要;(2)行业发生变化;(3)公司发生变化。总结投资医药行业需要对变化敏感,对变化敏感也许是所有投资所需要的素质。
公司进行业绩操控,与公司保持沟通很重要,理解行业是沟通的基础。
医药行业,近几年市场表现以及机构的投资节奏表明。公司管理层往往先于市场感受到公司业绩未来的变化。因此与管理层保持密切的沟通,是发现中短期牛股既黑马的重要思路。
股价为什么要上涨?排除宏观因素和策略因素,从个股角度讲,股价上涨是公司基本面的发展超出市场之前的预期。
医药行业需求相对稳定,正常经营情况下,业绩小幅波动为主,大幅波动的概率不大。管理层出于自身目的考虑,往往人为对公司业绩进行干预,造成业绩的大幅波动。也导致股价大幅波动。
2013年进行业绩调控导致业绩和股价剧烈波动的公司有,尔康制药、海正药业、人福医药、翰宇药业、华海药业、和佳股份。
这里讨论的目的除了想说明医药行业的投资研究中,及时跟踪、调研,勾兑很重要以外,在公司调控业绩这样的个股投资中,研究同样创造大的价值。例如尔康制药,辅料行业增长相对比较稳定,2013年H1公司业绩罕见的出现负增长,不符合行业发展规律。当有现象表明公司业绩可能将恢复增长时,可能是一个比较大的机会。今年7月份以来,尔康制药股价从今年3月最高点下跌36%之后,股价翻倍。
符合行业发展趋势的行业容易出现黑马
以2013年为例,可以称为黑马的有和佳股份、迪安诊断、海思科、泰格医药。
和佳股份、迪安诊断是符合医疗服务发展方向的公司,泰格医药同样是服务于医药企业。海思科受益于限制抗生素使用,肠外营养替代抗生素称为利益品种。这四个公司业绩上都略超市场预期,但估值大幅提升。
最后,转型的公司可能出黑马
如京新药业从原料药公司转型为制剂公司。年公司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制剂上,2013年公司制剂实现突破。红日药业从中药注射剂转向中药配方颗粒。
公司这么多,精力放在哪里?原有业务盈利能力和想象空间都一般,但新进入的领域却有广阔的空间和较好的盈利能力,这类公司需要重点关注。
现在的A股医药中,我们观察到一些这样的公司。如从药品生产企业跨入医疗服务行业的复星医药、兴邦制药;从药品生产企业跨入诊断器械的福瑞股份;从监护仪向血透进军的宝莱特;千红制药原有业务是肝素系列,(除技术含量高的低分子肝素)行业景气度偏差,公司正在试图发展其它业务,糖尿病并发症药物胰激肽原酶已经实现一定的销售规模,可继续观察。
医药行业投资策略——天花板在哪里?
(作者:吕乐人)
&&&&&&&&&&
市场中关于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市值有一个“500亿魔咒”的说法。过往的事实的确如此:无论是云南白药、天士力还是东阿阿胶,都无法成功地守在500亿这个门槛之上,即使当年金光闪闪的海普瑞,也仅仅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泡沫的存在而已。
医药行业的天花板真的就是被固定在500亿了吗?当然不是。
在探讨天花板的上限之前,我想提出一个医药行业的估值框架,以方便下文的讨论,并抛砖引玉供投资者斧正。
一、估值的框架
1、产品的先进性、独特性、针对性与有效性
& 产品包括已经在售的产品和在研产品两大类。
作为技术、资金密集型企业,医药公司必须能在技术研发方面确保自己的优势与独特性。在这里,“物以稀为贵”是必然的市场结论,因为高估值所针对的是“技术”而不是“生产”。如果产品不能在先进性、独特性、针对性与有效性方面做到领先,就只能被归于“化工类”企业,而不能参考医药公司的估值体系。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的维生素生产企业做出了最好的回答:当我们控制了全球80%以上的产能的时候,当我们只能提供最简单的初级加工的时候,维生素的价格就只能表演自由落体来回报投资者。这类产品也就由“高精尖”归于了平淡。当然,通过新版GMP认证的4000多家企业中的大多数也是如此。或许,这个数字与混乱的现状会让你回忆起2007年左右的第一次医改吧,满天飞的药品批文直接导致了官员腐败与恶性竞争,其后果或许需要全国患者用20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去承担与消化。
2、销售体系的有效性
好的产品找不到好的市场,卖不出好的价格,得不到好的利润是另一个普遍现象。美国辉瑞公司生产的吸入式胰岛素Exuberal因销量不好在2007年停产,这应该是一个不错的例证。其中固然有“吸入式”有可能伤害肺部功能的隐患(最新研究似乎否定了这个说法),但也可以将之归结为公司销售体系在市场开发、医患使用教育等问题上存在不足。
如果从国内上市公司来看,最好的例证似乎就是康缘药业了。该公司生产的桂枝茯苓胶囊无论是在给药方式、药效等方面都是优秀的,也将之送往美国参加了FDA的临床(还有国家背景)。遗憾的是,同期的天士力生产的复方丹森滴丸通过了二期临床,并借机在二级市场中完成了股价上涨、完成了增发,在药品市场也获得了进一步推广,成为超过20亿销售额的重磅产品。事实上,无论是桂枝茯苓胶囊还是复方丹森滴丸,都面临着其他剂型的竞争,特别是后者有白云山生产的复方丹参片的压力。但是,结果的差异是明显的:桂枝只能停留在3-5亿的平台,今年多年,明年少点,而滴丸却是步步高。
3、产品线的完整性
一种药品要说服医生这类专业人士是非常困难的,常常是耗时费力而不得其法。因此,药品通常所获得的高毛利有很多是被费用所消耗了。因此,一个药品生产企业如果确定了自己的产品方向就必须要形成产品线,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销售队伍的时间、精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虽然我们强调产品的独特性,但现代医学所生产产品的替代性还是必须要面对的事实,如果一家公司可以形成完整的产品线、产品群,对于提高净利润率是非常有帮助的。
4、研发方向与疾病谱的吻合性
这是另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也是关系到一家公司是否可以长期获得较高估值的重要前提。
&人类疾病谱的变化是有迹可循的,但也并非一成不变。这就要管理层能有效判断出未来5-10年的疾病谱的变化方向,要对自己公司的研发潜力有清醒的认识,要对市场脉搏有足够的把控能力。
综上所诉,当一家医药公司可以同时做到上述四点的时候,就是一家可以长期投资并耐心等待的投资标的。
二、500亿魔咒的深层次原因
500亿似乎成为行业公司市值的天花板,很多家被市场一致认可的白马股都在这个门槛铩羽而归。我们就以上述提到的四家公司为对象,来探讨500亿魔咒的由来。
1、东阿阿胶难以突破500亿大关
阿胶作为中国传统滋补品,有着很高的信誉度。但是,建国初的公私合营期间,阿胶的配方也随之公开。如果从原产地来分析,正宗阿胶的传承应该是现在的山东福胶,因为它是由当年城内最大的8家作坊合并而成,并使用了井水(这是原产地的重要标志)。当东阿阿胶从一个大集体企业开始自己的发展历程的时候(公私合营的时候还没有它呢),福胶已经垄断全国85%以上的市场,但是一场“马皮替代驴皮”的风波让福胶彻底让出行业老大的位置,而东阿阿胶借势上位成为老大。
作为滋补品,对于中国人来讲,更多是长期使用来调理身体以取得阴阳平衡,而绝非救急所用的药品。但是,由于中医的传统理论将之定义为药品,所以,东阿阿胶的产品也被归入药品行列,并在包装上注明“保质期三年”(重庆大学金镝:此处似乎有误?应为5年)。事实上,东阿阿胶在2006年以前出产的产品根本就没有保质期一说。
作为滋补品,作为一种公开配方的滋补品,仅仅依靠驴皮来“垄断”市场是可笑的。当很多投资者反复强调中国驴皮与埃及驴皮的差别之时,他们是否有思考过“东阿的井水与河水”的差别呢?我相信,药效有区别,但更多的消费者会有多少人辨识呢?会有多少人为之付款呢?事实上,自己并不是正宗的阿胶,却要反复强调别人的不正宗,这本身就很滑稽。
让我们回到上文提到的四点估值框架,来对照东阿阿胶的估值水平吧:
(1)产品的先进性、独特性、针对性与有效性
阿胶作为重要瑰宝之一,毫无疑问是有效的,特别是对女性身体的调理是非常明显的。但是,东阿阿胶的产品有独特性吗?当然没有,因为配方是公开的。一个大家都可以生产的产品,怎么会牵扯到垄断呢?而且还是不断提高销售价格情况下的垄断呢?大家可以想一下,如果可口可乐(350ml)的价格提高到与加多宝凉茶、秋林格瓦斯相同的价格条件下,还会维持“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的寡头局面吗?东阿阿胶已经违背了最基本的营销原理,完全不值得高估值。
(2)销售体系的有效性
当东阿的市场占有率在逐步下滑的时候(没有准确数据,但同仁堂、福胶等对手的销量在快速上升),我们很难相信其销售体系是有效地。这不能归咎于销售人员,而是“主帅无谋,累死三军”,市场战略的错误根本就不可能结出果实。
(3)产品线的完整性
虽然东阿在不断推出“阿胶枣”、“阿胶浆”等产品来丰富其产品线,但是,这也就意味着东阿在把阿胶人为地从药品中剥离出来,直接与休闲食品竞争,与日常消费品竞争,除了增加潜在竞争对手意外,是在看不出什么好处。
(4)研发方向与疾病谱的吻合性
阿胶根本谈不上什么研发。十几年前还曾经探讨“重组人红蛋白”来补充“补血”产品线,但是,也只是听到楼梯响,就是不见人。至于现在,除了几个零食外,哪里还谈得上药品呢?
综上所述,东阿阿胶错误的市场战略直接培养了竞争对手,放弃了药品的身份又怎么能让市场”把零食估值成药品“呢?
2、云南白药的局限性
云南白药在前一段时间被英国、香港、东南亚等地查出“毒性成分”,从而进一步打击了它的估值。让这个药品的明星股开始滑落,也让市场更进一步确认500亿魔咒的有效性。
在讨论云南白药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弄清楚一点:公司究竟应该算作是医药公司,还是日化公司?究竟是为其产品的技术独特性估值,还是为了药膏的消费性估值?
我想,市场将之定义为药品公司,但又总是把销售收入增长依赖于消费品,这种明显的错位是难以理解的。
& 让我们再回到估值框架的四点要求上。
(1)产品的先进性、独特性、针对性与有效性
我相信白药的作用,因为这在过去近100年的历史中得到了无数的临床验证。事实上,对于这种长期使用的民族药,即使送交到FDA也是可以被考虑免除一期临床病理研究的。
(2)销售体系的有效性
云南白药的销售体系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药品和消费品。从最近几年的业绩看,消费品的销售体系毫无疑问是有效的。但是,药品的销售效率需要打折扣!无论是创口贴、喷雾、急救包等产品,都很难突破“终端拦截”。我们可以在超市找到云南白药的牙膏,但我们很难在小区附近的药店看到白药产品线的身影。
(3)产品线的完整性
云南白药与东阿阿胶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产品线的单一!除了白药以外,公司根本没有第二个产品可以拿出手,而仅仅依靠一个品种去打天下,这种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一招鲜,吃遍天”的计划,在分割的市场条件下是可行的,在统一的大市场条件下,根本没有发展空间。
(4)研发方向与疾病谱的吻合性
因为产品的单一性,因为消费品的盈利性,使得白药在过去的十年中根本就没有真正的研发投入。或许,很多投资者强调:急救包、喷雾等产品,我更想说:与其说是药品研发,还不如说是销售人员在开发市场。
综上所述,云南白药产品线的单一性极大限制了它的发展潜力,而消费品比重的不断提高,也无法让市场信服它是一个医药公司。当然,你可以强调强生的存在,但你也可以查一查强生的估值水平又能是多少呢?
3、天士力的局限性
中药上市公司中最成功的莫过于天士力了。特别是”墙外开花墙内香“的市场手法更是令人津津乐道。
(1)产品的先进性、独特性、针对性与有效性
这是毋庸置疑的。不仅是天士力,事实上,太多的中药品种都有着明确的疗效,可以明确地解决患者的病痛。当然,滴丸的独特性是剂型,而不是配方,这是与其他中药公司的差别。天士力通过中药保护与法律专利的双重保障,为自己搭建起一个有效的保护罩,这也是它能突破20亿大关的根本。
(2)销售体系的有效性
丹参滴丸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天士力同样存在着中药公司的通病——其他产品的销售乏力。如果大家回头看2007年开始的卖方报告,就可以发现:一直被不断提及的二线产品与一线产品之间的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扩大了。
(3)产品线的完整性
天士力不具备完整的产品线。现在在售的二线产品与滴丸根本就不搭界,一直强调要重点推出的中药注射剂也无法兑现。也就是说,天士力只能依靠单打独斗,没有后劲。
(4)研发方向与疾病谱的吻合性
天士力有在研名单,但由于过去十年的历史中,天士力没有拿出有效的新产品,也就无法说服投资者相信他们把握疾病谱的能力。
综上说述,天士力虽然有重磅药品的存在,但研发的薄弱是它致命的弱点。至于FDA的三期临床,现在还看不到结果,即使将来通过了,也很难想象欧美市场会用中药代替西药来服用。而医药商业的注入,只能产生纸面的数字,除了占用宝贵的资源外,我看不出有什么新的帮助。
& 这就是一个笑话,不说也罢。
三、突破天花板的关键
突破500亿天花板是肯定可以的。至少,我相信恒瑞医药可以做到。就算他不是唯一,也必定是第一个实现这个目标——稳稳地将500亿踩在脚下。
1、产品的先进性、独特性、针对性与有效性
无论是在售的产品,还是在研的产品,恒瑞都可以做到以上四点。以奥沙力铂为代表的传统主力产品,在推出之时是毫无疑问具有先进性、独特性的。现在,虽然他们的销售开始放缓,但是新产品即将在2014年完成接驳,从而保证了产品线的连续性,销售的有效性。
2、销售体系的有效性
销售体系的能力最好的例证还不是那些传统肿瘤药品,在我看来,最代表恒瑞销售能力的是麻醉品造影剂的销售。这两大类产品中,恒瑞产品虽然有一定的独特性,但其技术是不产生替代性的,在这种情况下,恒瑞可以做到销售的快速增长是在令人赞叹。
3、产品线的完整性
无论是肿瘤线还是麻醉线,恒瑞都可以做到集团作战,这就有效地利用了销售的体系,而且更有利于开拓市场,说服医生、患者使用恒瑞的产品。从一线医生的角度看,他们或许更倾向于使用同一家公司的系列产品,因为这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产品质量,保证不出现药品的排斥性,更有利于患者的治疗。
4、研发方向与疾病谱的吻合性
从恒瑞那长长的研发名单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肿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是恒瑞未来的三大主攻方向。这与疾病谱的吻合度是无需多言了。
那么,恒瑞目前8倍的市销率是否偏高呢?超过30倍的市盈率是否偏高呢?
& 我认为偏高!当然,这也是见仁见智的问题。
但是,问题的关键是:这种偏高的估值是否可以持续呢?关键就是:1、恒瑞是否可以保持研发的有效性与连续性;2、恒瑞是否可以保持销售的有效性;3、恒瑞是否可以有效地开拓国际市场;4、恒瑞是否可以保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只要恒瑞做到了,我就愿意给予它较高的估值。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恒瑞的销售保持稳定增长,当它年收入实现200亿的时候,或许就是市值突破1000亿的时候了。
。。。。。。。。。。。。。。。。。。。。。。。。。。。。。。。。。。。。。。。。。。。。。。。。。
网友评论:
xrgwyh:大部分很赞同,之前没深入研究,阿胶没有独特性吗?
吕乐人:阿胶这个产品本身是独特的,但是东阿阿胶不独特。从传统意义讲,在东阿城内的使用井水的福胶才是正宗。拍开这点不谈,我们可以考虑一下:在配方公开的情况下,单价不断提升只能吸引更多的竞争者,事实上,同仁堂等公司的大规模重新介入就是这个道理。除非东阿阿胶可以做到全国唯一合法的驴皮收购公司,或者是唯一的养驴公司,否则,垄断资源从而垄断市场只能是一个笑话。
阿胶对于女性朋友有着切实的调理作用,特别是对母亲。福胶的效用与东阿没有差别,但同仁堂等公司的产品就没用过,难以评价。现在问题的关键是:无论配方、水源、驴皮还是辅料,东阿都远远谈不上垄断,在这种情况下提高价格,只能是为竞争对手做嫁衣,事实上,福胶的重新崛起正是东阿错误战略的后果。
东阿不应再妄自尊大了,在未来2年内,它很可能就会面临来着福胶的正面竞争。当然,二者都需要保持稳定的产品质量为前提。
海大老姚:东阿阿胶,知道配方和一流产品之间不能划等号,专利中有know
how,你懂得。
吕乐人:目前,介入阿胶产品的公司数量在不断增加,特别是福胶的跟随策略更是奏效,终端拦截非常有效。而东阿阿胶呢,仅靠提价是不可能将自己当然地列入奢侈品,从而享受不同市场待遇的。即使有一点效果,也是同样为竞争对手打开了空间,得不偿失。
海大老姚:东阿阿胶,最让人担心的是销售队伍的质量和销售策略,其他方面,从本人两年的跟踪来看,应该在不断改善和提升。
吕乐人:销售不仅依赖狭义的销售体系和销售人员,更是公司市场战略的结果。建议你做一次药店调查,看看东阿与福胶的差别。另外,观察一下东阿在过去三年中开设的专柜与专门点,是否有撤销的?或许,你会有更新的想法。现在的东阿完全是吃老本而已。
海大老姚:在上海最大的零售药店,南京路第一医药商店,只有东阿阿胶和同仁堂阿胶销售,东阿阿胶卖的火,同仁堂阿胶很少有人问津。海王星药店,东阿阿胶和福胶都有售,福胶销量略高,但销售额,东阿却高于福胶。更正,前面发言是know
吕乐人:海王是连锁,估计与福胶有明确的合作关系,终端拦截非常强烈。至于南京路药店,我无法判断。但我的看法是:如果福胶享受着东阿提价带来的利润和市场,那么,东阿就要反思了。当然,我并没有否定东阿产品的意思,我只想强调:
依靠单一产品是无法突破魔咒的,错误的战略更加剧了公司面临的压力。
万伏特:有利润就行,东阿的利润都低增长了,其他的都负增长,销量有什么用,卖钢铁啊,现在连水都要5块一瓶。
吕乐人:同意,利润是重要的,投资者的目的也就在这里。当然,如果利润是趋势性放缓,并且缺乏重新加速的预期,就难以享受高估值。
顺藤摸葫芦:如果把研发经费加到利润里,恒瑞的PE还不到30倍。国内药企恒瑞的研发费用是最高的,我算高研发费用公司的市盈率时,通常把研发费用加到利润里。如果公司的研发比较受质疑,比如海正和理邦,我就把研发费打个六折。
吕乐人:是的,可以这么计算。这也是估值分析的一种方法,特别是考虑到恒瑞将研发更多地费用化的时候,更是如此。
吉普赛007:文章有不少地方写的蛮好,比如天士力的那一段。但是你忽略了很重要一点,那就是化药的降价问题,这个比中药严重得多。
到达1000亿的路注定很艰辛,谁又能笑到最后呢?说不定上面最先到达不是上面几位也极有可能。恒瑞是不错,但是化药注定是个苦逼分支,且行且观察吧?
顺藤摸葫芦:你可以翻年报看看研发投入费用化的数字,很多中药企业研发费用很低的。
吉普赛007:化药不研发就是死路一条,中药就不太一样,所以把研发算在利润不太靠谱。
吕乐人:中药不研发同样缺乏后劲。但是,百年来的中药界,更多是吃老本,没有取得什么新的成就。值得骄傲的就是中药注射液了,但那是战争年代的应急之作,现在,业内呼吁严格监管的呼声很高。不知你注意没有,上市的中药公司大多是一个主产品包打天下,明显缺乏后劲啊,这就是他们难过天花板的原因吧。
顺藤摸葫芦:这也是中药企业普遍估值不高的原因。之前增长靠医保推动,未来只能靠老龄人口的增加来推动,而新增加的这些老龄人很多都是不信任中药的。
吕乐人:最后的话也是我的担心。中药不仅要做出产品,更要有理论的发展。从黄帝内经到伤寒论,从汤药歌到本草纲目,我们现在连学习掌握都做不到,更别说发展了。
吕乐人:康缘是很好的公司。在旧有妇科线和骨科线产品方面,它的销售能力很差,但是,注射液很强。如果能在原有产品上有所改变,则是好事。但是,康缘的注射液在严格意义上讲,并不是新的产品,而是剂型改进和工艺改进,有防火墙,但并不高。此外,中药注射液虽有国家支持,但在相当普遍的一线医生群体中有所保留,北京的部分顶级医院是从来不用的。
吉普赛007:康缘的储备还是很足,这里就不多讨论。其实我还是看好恒瑞的,只是文章对恒瑞的主观性太强,比如糖尿病、麻醉药,恒瑞现在主要是麻醉剂如七氟烷和肌松药上不错,在壁垒最高的麻醉药没有品种,糖尿病还没收获。
隆中散人:乐人兄逻辑清晰,文笔流畅,赞!创新和国际化是突破天花板的利器,今年这两方面恒瑞都有突破,加上业绩稳步增长,站稳500亿是大概率事件。在未来3年,如果这两方面继续稳步推进,如果有超预期的催化剂(创新药在美国进入二期?),市场给与50倍市盈率完全可以期待。
1、上市医药公司市场多在国内,而国内人均医保和年医药花费较低;
2、上市公司缺乏重磅的独家药品,多数药品乃仿制药,可替代性高;
3、国内药品审批,招标将大市场无情割裂,导致药品研发、推广效率下降,成本高企,好药品无法迅速放量,到了一定期限又面临红海竞争,造成单个药品的收入不能做大;
4、国内药企多蜷缩国内医药市场,没有能力和胆气走向欧美发达国家的医药市场。国内水浅养不了大鱼,要成大鱼还得去海里。
吕乐人:同意。补充一点,关于仿制药。如果国内开展药品一致性评价,那么,仿制药泛滥的情况一定得到扭转。事实上,很多仿制药所需要的原料合成、制剂生产是有很高门槛的,即使过了专利期,药厂也无法生产。阿卡波糖片就是最好的例证,虽然过了专利期,但国内主要的仿制厂家仅限于华东医药。目前的仿制药产品,虽然分子结构可能一样,但疗效是有很大差别的。
若有所悟:研发是医药公司的核心动力,而强大的营销则是助推剂,恒瑞这两方面都走在市场的前面。
蓝白苍穹:个人非常讨厌恒瑞,不是恒瑞的研发和营销不好,是豪森的存在,让我对孙的人品产生质疑。我的原则是,对企业所有者人品有质疑的企业我绝对不会投资。
此外,恒瑞是做化药的,化药我并不非常看好,化药企业研究做做仿制,创新难度非常大。相比而言,更看好生物制药。
未来2-3年稳坐500亿的备选:天士力、云南白药、恒瑞医药、康美药业。
当然,还有很多非常有潜力,现在市值在50-200亿之间的,他们比上面的四个更具增长力,并且未来市值超500亿也是非常可能的。
黑暗时代:分析的好!其他药企都没希望,只有恒瑞最接近,但它如何解决诚信问题?如何避免同业竞争?喊了多少年把豪森装进来已经没戏了。会不会用上市公司的钱研发新药,有好的产品就给豪森生产呢?费用却由恒瑞承担?这种可能性极大,并且过去已经多次发生。要在国外,老板早就进监狱了。
ilovegrace:医药研发类企业想出1000亿必须有重磅的药物出来,以国内目前的实力还很困难,除非重磅单抗能够有所突破,反而像复星这样的我倒是觉得更有希望,医药工业研发医疗,都是未来发展的核心,当然必须承认我是复星死忠。
对于复星完全可以分版块给予估值,现在复星已经在摒弃医药PE的发展了,对于医药工业类公司以控股为主,而对于参股的公司最近可以看看那些公司的公告,在大幅减持。目前市场对它的理解是滞后的。
胡涂的森林:长期看还是生物制药,长春高新如果能解决管理层问题,以及未来可能上市的中信国健。
木思霖:什么都对,就是没考虑稀缺性和差异化优势。世界不缺化药,世界缺现代化的中药。所以535的估值应该长期高于276。
吕乐人:华润三九是很难。我个人的看法是:华润股价的启动必须是以业绩为先行,然后才能提高估值,如果业绩无法出现持续加速的表现,估值只能逐步下台阶。遗憾的是,三九无论是在中药颗粒,还是抗肿瘤药的市场开拓方面,都泛善可陈,在结合最近的人事变动,或许它的业绩启动还需要我们等一段时间。
欢乐英雄:唉,是啊,三九的中药颗粒和抗肿瘤中药注射剂增长都低于应有的增速,空间挺大,就是增长不及预期,不晓得是为什么。
三九我就是觉得估值够低,就边跌边买,结果买成第一重仓股了,不过占总仓位也没超过2成,平均成本20元。原计划跌倒16元以下自由出击,看来市场不给这个机会了。
风险控制第一:科伦有三发。第一发由国内向国外发展,哈厂成功投产,国内各省快速建厂的成功经验有望在国外复制。第二发百亿投资的抗生素全产业链龙头地位初成,具有定价话语权,硫红由年初的250元涨到现在的350元。不算第三发,500亿对科伦而言,都只是一个很小的问题。
yeyo:产品和营销成为药企的护城河,还有就是购并整合的能力,国际上大的药企的并购非常活跃。国内的复星等也不错,对药企而言300亿的很少,十年之后再来看看,一定会出现多个千亿万亿级别的公司。
黑球大帝瀚漠投资:天士力,走的中药研发,研发体系初步形成还是在的,搭建平台不容易,毕竟他面对的研发路是完全未知的,全部要解谱各种植物的药效,其难度要远远高过化学分子学科。
恒瑞不同,很多研发产品有现成的路线参考,相对难度要比天士力要低很多,所以他形成集团式作战的路子要快些。
吕乐人:完全同意。另提出一点抛砖引玉,欢迎讨论。
中药现代化似乎成为趋势,而且这种现代化的道路似乎可以归结为:1、中药注射液的发展;2、成品药中的佐药减少;3、验方的工业化生产。
& 事实上,上述三点都可以归结为 “向西医靠拢”,特别是向西医理论学习
“药-病” 之间明确的映射关系。而这一点是有违传统中医理论的
“阴阳调和、君臣相佐”的定义的,在这种与中医基础理论矛盾的情况下去研发,难度非常大,而且前景很迷茫。
& 我很担心,这种发展的结果不是
“中医药现代化”,而是“西医药理论改造中医”了。
夏忘书:吕同学对云南白药的点评就不对了,可能没做过深入调研吧。事实上,我过去也认为云南白药不可能值这么大市值,也曾认为云南白药产品线单一。但最近几年,我开始越来越改观,不得不说,管理层确实很牛,而且极具市场意识。我认为目前做otc类,最好的应该是修正,虽然没上市,但现在云南白药也应该算一个。楼主说的产品线单一的说法将很快被推翻,信不信由你。没有在一线较为全面接触过云南白药的产品很难了解这些。
一、估值的框架
1、产品的先进性、独特性、针对性与有效性
先进性不知道该怎么说了,传统中医药和先进性该怎么评价呢?
独特性。配方公开,酿酒的配方更公开,可是茅台还是茅台。
& 有效性毋庸置疑吧
& 针对性。阿胶对于血虚针对性很强。
我想到的问题是:就血虚来说,市场多大,东阿阿胶能分到多大一块。目前就京东和天猫的销售排行来说,还是东阿阿胶占绝对优势,估计厂子不会去给自己刷吧。
2、销售体系的有效性
上面说了,在线销售不提了。药铺中,东阿阿胶确实最贵,但是就什么日本的几百项检测0检出,一分钱一分货啦。这个有待厂子对消费者进行教育,需要加强,别光闷头做生意。话说《大宅门》的胶让我更多了知道了阿胶的故事,呵呵。
实体店的销售,东胶可能太高端吧,建议搞个中高低配合,站稳各条线。
3、产品线的完整性
& 我怎么总是提前说啊,完整性,见上面。
另一个角度,医药方面有产品,零食方面也有,也许不是坏事。做药品也做零食就不好吗?这个要看结果了。只要尽心去做,从各个角度包围消费者,未必不是好事。就是得用心,搞好销售。目前京东天猫上的销售数字还是挺好的。
4、研发方向与疾病谱的吻合性
这个嘛,将来看老龄社会还有人们的保健意识了。另外如果习总给大家实现应承的工资,把物价控制好,好东西也能消费上就更好了。
血虚这个东西,需要东胶做好宣传,有人其实血虚,他自己根本就不知道,让大家知道自己是不是血虚,该怎么用,任务也挺繁重的。建议拍《大宅门2、3、4》。
5、感觉管理层给不给力更重要。这个我真不懂。
吕乐人:阿胶是很好的调理品,对女性特别好。问题在于东阿错误的战略在帮助竞争对手。昨天还看到新闻说,东阿准备提价到6000,这完全是竭泽而渔的做法。如果你愿意长期关注,或许你会在5年内看到阿胶的走势:
1、利润增长连续放缓。
2、销售量不断下滑。
3、竞争对手不断增加并壮大。
换句话说,作为行业龙头的阿胶,它在破坏自己的生态环境,这样的公司是肯定无法享受高估值的。
闲来一坐s话投资:先生的文章我是细读再三,第一天出来就读了,今天又同样进行了阅读、思考。
1、先生看来是专业人士,至少对医药股是很有研究的。然而专业人士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站位不够高,视野不够开阔。这一点,我常常观察一些行政领导,他们虽然不如我们专业人士业务精,然而他们的站位,看问题的远见也常常令人折服。比如,毛主席应该不会看病,但是他提出的预防为主、中西医结合,以及想当年毛主席周总理老一代领导人构建的农村三级医疗体系至今仍发挥着作用,你不能不佩服领袖们的高展远瞩。这是一点题外话。
2、先生的立论有四,这用于衡量一家纯正的药企来讲,应该说是够全面的。但是如果站在一家企业的董事长位置又当如何看待自己的企业呢?(尽管我们不是董事长,有时还真需要假模假样地站在董事长位置上衡量一下企业的发展呢,谁让我们要投资这家企业呢)。恒瑞是一家纯正的化学药企,用你的四点立论来衡量当然是不错的,然而运用到白药、阿胶上怕就显得视野不够宽了。
白药想当年被邦迪创可贴几乎打败,要不是后来的创新,怕这个老袓宗留下的宝贝早就奄奄一息了。依白药那么个“小众”的领域,如果它不搞跨界发展,那么估计它永远不会创出今天这片天地。所以,我们才看白药以药为核心向日化方面的跨界发展。虽然,我们当不成王明辉这样的管理层,但是我们不得不佩服其管理层的优秀以及眼光。其实就一家企业来讲,发展还是要立足于自己的实际,而赚钱长期赚钱才是硬道。而在这方面,战略或许更具有根本性意义。此外,先生说的白药产品在小区里见不到,或许是你居住地是这种情况,怎么我在我们小区外的药店随便一转就看见云南白药的什么气啊雾的呢。
东阿阿胶也是如此。且不管它谁是正宗,中国人向来如此,大凡“正宗”的东西向来都有争议。就是一个驴肉烧饼都争争不休。这些且不去管它。至少我们看到东阿阿胶今天具有“道地”地位。此其一。其二,阿胶本身就具有药品与保健品的属性。说到阿胶本来就是小众消费,据有关资料,东阿阿胶的消费群体300万左右,整个阿胶行业消费群体大约1000万左右。你说,面对这么一个小众消费群众,东阿阿胶的战略如何发展定位呢?难道它永远固守着原来的的阿胶块,始终局限于做药的眼界就可以了吗?显然,我们不是董事长也会看出来,这可能是死路一条。现在市场上似乎对阿胶的价值回归之路非议很多,但是着眼于行业长远,我看共同做大阿胶这个品类,自己做龙头老大,同时向衍生品发展,即你说的几个“零食”(其实如果做大了同样可以赚钱的,就怕它做不大),或许这条路也是原有的阿胶行业的求生之路。此外,管它是药品还是保健品,还是那话:企业的发展要结合自己的实际,赚钱长期赚钱就是硬道理。另据报道,东阿的复方阿胶浆将来也要退出药品目录,向保健品方向发展,这或许也是对的,因为背着个药品的名,只是赔钱赚哟喝,这种“好事”还是让公益事业去干吧,做企业的还是应该以盈利为目的,然后再想其它。此外,由于东阿阿胶这几年共同做大阿胶这个品类的战略(原来是关着门不让新的对手进来),新的竞争对手进来了,表面来看,竞争对手多了,其实这也正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阿胶这个品类还是赚钱的,不然,都进来分食这“一杯羹”干什么?
3、至于天士力,似乎用你的这四点立论去衡量还算妥当。一个复方丹参滴丸就做到了20个亿,就足以说明这家企业的优秀。当然,它的未来发展还是要克服“单品打天下”的局面,其实如果我们细观察,现在天士力的工业收入近50亿,其二三线产品也已占到了半壁江山多,它的未来发展还是要看其二三线产品做得如何了。其实就做企业来讲,我认为,与其产品众多,不如先将一单品做强做大,然后依此再扩展,似乎天士力的老闫开始就是这个战略,现在看应该还是成功的。现在小闫逐步当家,他又加了一上条外延并购。内生性增长外延性并购,天士力以后的发展战略看来是要靠这个,所以,发展的天花板似乎还看不到。
4、其实这样说我并不是不看好恒瑞,其实中国的上市药企中,我一向看好“中药五朵金花”加一个化学药的老大。五朵金花,即云南白药、东阿阿胶、天士力、片仔癀、同仁堂,化学药的老大,当然是指恒瑞医药了。至于它们将来谁将冲向1000亿市值,我倒没有先生这么“主见”——顺带说一句,先生的文章我也感觉着有深刻的主见,但也有点武断之嫌,只能是且行且观察了。
& 一点外行人的浅见,贻笑于先生,还望海涵!
吕乐人:感谢你的信任与建议。认真拜读你的回复,有以下想法,请指正:
& 同意你的看法:
站在管理层的角度去分析投资标的。这不仅是需要,更是必须的出发点,非如此,不能真正理解公司的运营与管理,非如此,不能坦然面对短期的业绩波动,非如此,不能长期持有共享发展。
& 有所分歧的看法:
1、在第二点中,你提到了“白药不跨界就难以生存发展”,在第三点中,提到了“天士力与其产品众多,不如先把一个产品做强做大”。这是有些矛盾的,不那么统一。对于同一行业,应该适用统一的评价原则,而不能采用不同的方法分而治之。
2、我历来主张“先强后大”,决不可盲目跨界多元化。所以,我赞同天士力。白药的跨界是有效的,但也必然会降低估值。因为两个行业的规律不同、消费者不同、竞争对手不同,估值自然是不同的。
3、那么,白药是否可以做大呢?管理层是否已经把产品进步一步发展呢?我认为可以。做个简单的对比,丹参滴丸的20亿销量说明单一的中药产品可以有足够大的空间。具体而言:白药不仅适用于外伤,对“内出血、妇科”疾病有同样的疗效,但是,有多少人知道:1)白药可以内服?2)白药如何内服?3)白药内服量是多少?4)白药在何种情况下内服?等问题呢。事实上,极少人知道!此外,市面销售的白药的瓶中,有一颗药丸,有多少人知道是干什么呢?何时服用?适用何种病症?
上述问题说明一点:白药产品本身的适用症、病理、用法用量等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宣传,“患者教育”这个问题存在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与此同时,管理层的作用只是“借势”,在普遍理解的基础上“将白药似乎定义为外伤圣药”,而忽略了其他的疗效,虽然开拓市场简单,但也限制了发展。相比之下,天士力不断开拓丹森滴丸的适用症就高明很多。
4、白药衍生出牙膏是无可非议的,这是有效跨界。问题在于,凭借白药衍生的跨界,自然模糊了白药的行业属性,资本市场给予不同的估值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5、综上所述,白药是肯定可以有发展空间的,但公司战略方向的选择,令其在短期内取得了“白药衍生的有效跨界”,但失去了“长期发展的基础”。相比之下,中药类公司最有效的我支持天士力与康缘药业,特别是后者。
& 不同的看法:
对于阿胶的态度,我正是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去看待的。个人认为:错误的市场战略,必定带来众多的竞争对手,这是搞乱行业的做法,是在不那么高明。我反复举到的例子:可口可乐将550ml的售价提高到10元一瓶的时候,它还会只面对百事可乐一家对手吗?我实在无法理解:东阿不断增加竞争对手的目的何在?这只能理解为“短期有效的竭泽而渔”。
肖主任11:其实很简单,就是不要买中药相关的股票,因为中药的疗效实际上是靠忽悠来的,本质上何安慰剂是同样疗效甚至有害的,忽悠能永远忽悠下去吗?真有用就不会去开发什么牙膏卫生巾这些日用品了,恒瑞医药肯定靠谱,肿瘤,糖尿病,心血管三大块都是人口老龄化三大主要疾病啊,看好他逐渐成为国际仿制药物巨头,1000亿人民币市值是小菜一碟!
断风-淡菊轩:这么分析,是对阿胶、天士力、云药有偏见。
举例说明:“虽然东阿在不断推出“阿胶枣”、“阿胶浆”等产品来丰富其产品线”这句话有问题建议去看13年报销售收入比例。块、浆、保健品三大业务加经营中药材的广东益健构成收入主体。其中桃花姬13年已经有2.2亿销售。其他几条有问题不说了。
东阿最大的问题是资本层和管理层,市场却把板子打在了投资者身上,这是最大的悲哀。
吕乐人:我是这样考虑的:东阿收入多元化是事实,但是,我认为保健类产品的收入是一种依赖收入,是建立在阿胶块基础之上的收入,如果阿胶块的市场地位发生变化,其他衍生产品的变化也是难以避免的。这一点,可以从福胶的发展历程得到启发。
肖主任11:中医只能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看待,真刀实枪来治病那就只能是呵呵了,君不见国外运动员受伤后马上就是冰袋冰敷,收缩血管减少渗出,恢复速度较快,成本又低,如果有韧带撕裂之类的就行微创手术,一般也能恢复到受伤前水平,难道没有云南白药气雾剂就不恢复了?国内受伤用云南白药喷雾剂喷喷,实际上就是起个安慰作用,刘翔跟腱钙化中医按摩,敷药治了多久也不能恢复,还是要到美国手术,桑兰截瘫,国内好多中医高手声称针灸可以让她站起来,现在还是靠轮椅,还得在美国康复治疗,姚明青年队时代队友一次踝部受伤后用中医火针治疗,造成踝部感染,最终残疾,终止职业生涯,让人感慨。
西医的凝血功能机制已经研究了很透彻,十几种凝血因子,每个凝血因子在哪个环节起到什么作用都一清二楚,以前血友病都是出血必死的疾病,后来研究发现是无法合成凝血8因子,现在只要长期打凝血因子8就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君何曾见过血友病人长期吃云南白药可以止血?至于云南白药牙膏号称可以止牙龈出血,翻开成分原来添加了西药止血药氨甲环酸,让人笑掉大牙!
舍得:关于阿胶的问题,我来替闲来兄说两句:
1、可乐和阿胶是不同的产品,不具有类比性的,可乐是大众消费品,阿胶是保健品并具有相当的礼品属性。试想,茅台是否也应该像可乐这样降价呢?
2、东阿阿胶的战略是做大整个阿胶品类,作为行业老大的东阿,自然获益最大。目前虽因竞争对手的进入,东阿市场份额下降,但因阿胶品类整个蛋糕的扩大,东阿的销售规模还是有了长足的增长,这个从财报数字就可以看出。当然了,东阿后面再提价,确实需要谨慎,要时刻关注竞争!
1、茅台五粮液的坚持提价,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但也直接扩大了竞争压力,也加剧了行业波动,这不是良好的行业管理行为。
2、酒类消费差异比较明显,口感是明确的,酒后的感受是明确的,但阿胶相当对一致性很高,差异需要长期显现,对消费者影响不明确。
3、阿胶衍生产品具有明确的非药品,非补品特性,归结为重复消费品是合理的,因此,考虑价格因素是必然的
舍得:针对吕兄三点评论的评论:
1、白酒的提价固然使白酒行业现在面临的调整幅度更大,但提价显然不是行业调整的唯一原因,至少反三公的影响绝不会比提价小;其次,在行业提价大背景下,你不提价,就只能被淘汰(泸老大就是因名酒变民酒滑落神坛的),这个不是行业管理行为的问题,没有哪家酒企强大到能对抗整个行业,茅台也不行。
2、又说到口感的问题,再啰嗦几句:飞天茅台,普五,国窖哪个口感更好?就是老酒鬼也没有定论,毕竟每个人的口感偏好是不一样的,只能说是各有拥簇,就比如你说赫本和费雯丽哪个更美?其次,除却老酒鬼,普通消费者是如何评价白酒的呢?是口感吗?显然不是,普通消费者看的是谁贵,贵而且能卖得好,那就是最好的。
3、阿胶的价格问题:阿胶需要抓住所有顾客吗?显然不是,阿胶要抓住的是愿意花溢价消费它的客户,俗一点讲:就是不差这个钱的,他们的心理是:我有这个钱,我值得享受最好的。这主要是心理层面的差别,而不是产品物质层面的差别。试想女人为什么会买LV,LV的包就比别的包产品质量上好很多,耐用很多吗?同样不是。那你说有价格敏感的顾客吗?当然有,而且大把,但没关系,他们不是东阿需要争取的客户,没有哪个品牌需要或能够抓住所有客户。而且,如果这些客户某一天不差钱了,他们会来消费东阿阿胶吗?你至少得说:有可能吧?
闲来一坐s话投资:理解东阿阿胶的战略,应该从两个方面:
& 1、行业发展的定位
原来东阿阿胶人作为龙头是“关着门”,不让对手进来,现在是通过提价这个闸门,进来新的竞争者,然后企图共同做大这个品类。因为不管驴皮的产量数字统计不一,然而,驴皮慢慢已成为稀缺资源这是个铁定的事实。如果将来有一天,驴皮资源真的是越来越少,那真是皮之不在,毛将存焉?!我们看到,东阿阿胶原来在驴皮这个上游资源方面确是下了不小功夫的,然而仅靠一个公司的努力怕是解决不了的。所以,它企业通过提价,让养驴的人最终有利可图,进而丰富上游的资源。这一点,对于东阿阿胶来讲,究竟是引狼入室呢,还是最终达到共同繁荣的目的?
& 2、产品的定位
阿胶块无疑将是定位于中高端,包括现在小分子阿胶,同时,做大衍生品。原来东阿阿胶也是想赢家通吃(对于一个行业,或者品类来讲,有时吃独食怕不是那么容易的,任何行业的发展最终都将形成两个以上垄断寡头),现在战略变化了,自己希望做个龙头老大,然而让出中低端一部分市场。这一点,东阿阿胶倒是很自信自己是龙头老大,并且自信会从品类共同发展中获益。它的如意算盘会达到吗?
3、一切的战略、计划,美妙的主意,均需要实践去检验
这就是看东阿的收入与净利是否有够增长。从去年到现在发展看,却是有发展过缓问题,不过,今年一季度还有客观的厂房搬迁原因,估计今年上半年也不会有太大发展,且看它以后的发展如何吧。&
有时,我们作为局外人,只有尽可能地去站在董事长位置去理解其发展战略,而不会改变什么,并且只有且行且观察,用实践去检验。
吕乐人:同意闲来兄所提的疑问。我觉得舍得兄应考虑一点:东阿帮助竞争对手做大是正确的选择吗?从最根本的角度讲,行业领头羊的价值在于做大市场后,可以维持自己份额的稳定,从而获取最大的绝对收益。东阿不是这样,它是扩大市场,并扩大对手的份额,我实在是无法理解。学习这么多年以后,我完全无法理解这种战略的目的何在?
南来北往:没有驴皮,就没有阿胶。所以东阿现在的提价无非是为了培养上游产业,同时也引入更多的同行,这样才能把阿胶产业做大。这个战略思路是非常清楚的。至于在这个过程中,竞争对手扩大了市场份额,那只是东阿在战术上存在不足所致。战略与战术不是一回事。
xuli:关于阿胶,本人有不同意见:
1、因福胶的“马皮代替驴皮”事件,从而导致东阿成功上位,这个说法太过牵强,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不能否定刘维志的作用,工艺的改进和标准化生产提升了产品的品质和一致性。
2、配方公开就等于没有差别性,这个说法也不成立,整个市场大部分的商品基本要素很多都一样的,但档次高低的差别同样非常大。
3、可乐确实不能提价,但同样认为LV包必须降到成本价销售,这样才能把地摊货赶尽杀绝,提高LV包的市占率,这同样不是一个好的方法。
4、阿胶在创新,根据消费需求做改变和发展衍生品,个人认为是正确的道路,一味的固守“块”不可能有发展。
5、销售市占率下降也不是问题,关键是看行业发展有多快,从这点来看,东阿为推动行业发展出了不少的力,但自身的销售确实存在短板。
6、规划很美好,执行很无力,这也是东阿的一个弱点。
吕乐人:感谢你的耐心与认真,我有以下意见供参考
1、刘总对东阿的贡献是首屈一指的。我曾长期持有东阿,刘总是主因之一。
2、配方的公开失去了独特性。但是,产品差异必然存在。青霉素的质量一定有差异,对吗?仿制药之间也有差异,但只要专利到期,降价是必然的,就因为失去了独特性。
3、lv完全不属于重复消费品,岂能降价?这完全是不同的市场策略范畴。但是,奢侈品必须依赖独特性,而阿胶因为配方的公开是无法实现独特性去独自市场的。
定位理论做投资:阿胶是高端滋补品,高端保健品。价格策略和可乐没法比,保持一个较高的价格也是维持他的高端定位,就像茅台不能卖二锅头的价格。关于产品定价,特劳特老先生曾经说:正确的价格是消费者能接受,竞争对手也无懈可击的价格。从这个角度来说,东阿阿胶的价格策略不够完美,因为主打产品阿胶块的不断提价让竞争对手福胶等有了低价卖阿胶块还有利润空间的一个情况,抢走了很多消费者。个人觉得更好的做法是阿胶块缓慢涨价别太高,不给对手留太多价格空间,至少别让对手以东阿阿娇5折的价格卖还能赚钱。另外推出一个高端品牌来占据更加高价格的高端市场(类似大众汽车的奥迪,丰田的雷克萨斯)。
舍得:东阿的提价战略当然不是为了扩大对手的份额,而是如闲来一坐s话投资所言,是为了行业的健康发展(提高农户养驴的积极性),竞争对手的蚕食只是提价战略无可奈何的副作用。当然东阿提价的度我觉得是值得考量的,或许如定位理论做投资所言,在东阿阿胶品牌上面开发一个高端新品牌,新品牌提价,东阿阿胶品牌更竞争对手直面竞争,是一个可行的方法。
目前,东阿阿胶仍在延续提价战略,作为外部观察者,如果东阿的管理层不是过于自大的话,我还是偏向信任他们的判断吧!毕竟只要东阿品牌在,东阿阿胶生存还是没问题的,如果竞争压力太大了,降价竞争还是很容易的,当然这可能会影响到短期业绩。
投行老民工:好文,佩服吕兄的洞见和总结。个人也很看好恒瑞。医药股可以说是得品种者得天下。大品种则取决于研发和营销。试想如果有一家企业能够持续出多个10亿的大品种,500亿市值何足挂齿。持续能出大品种需要医药企业有持续的高效率的研发投入和强大的市场营销能力,包括吕兄说的产品组合集团作战。国内大多市值较高的医药企业,包括中药企业基本依靠1-2个大品种,而且这个别的大品种给人感觉吃祖宗本或是偶然机会获得,很少有企业证明其有持续的成系统的不断推出大品种的研发能力和销售能力。从个人了解和恒瑞的研发目录可以看出其研发布局、研究效率以及投入都是国内首屈一指的,销售能力也是市场检验过的,因此在A股恒瑞绝对是最有能力站到500乃至1000亿市值的。主要风险感觉还:是1、豪森的问题,这种不透明本身就是估值的折扣项,2、和竞争对手的专利纠纷,让其国际化之路不好走。
股海临风:我对恒瑞买入判断的依据是,大盘开始走弱,恒瑞却开始抵抗下跌了,就可以考虑买入了。等行情转暖,开始炒低估值,题材股的时候,资金就可以从恒瑞转出来了。谁叫恒瑞是防御性品种呢?
一德惊人:所谓“500亿魔咒”是个伪概念,中国的医药企业规模打不起来是因为市场集中度太低。如果医药企业数量从目前的6000多家,减少到300家,突破1000亿的企业一定不止一家。中国的医药产业还在初级阶段,20年之内出不了辉瑞这样的全能型公司。看资料:[能力圈]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全美医药企业数量曾经达到3000余家。在随后的20~30年里,有近半数医药企业退出了市场,经过长达一个世纪的市场竞争和并购重组,美国医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和升级,市场集中度大幅提高。今天美国的医药企业数量只有几百家。中国现在的医药市场竞争状况还处在美国100年前的状况。
凡思特:医药企业目前正在进入拐点期。目前恒瑞接近500亿,对应十几亿利润,研发经费还不到2亿美元。而两亿美元其实是国际上一个研发顺利的新药的最低开销了。当国内研发型药企有足够的资金去进行原创性研发,或者进行前期项目收购,那么真正的新药就会产生。国际上的大药企,多数是研发型药企。重磅药物blockbuster年收入至少10亿美金。因此,未来千亿药企,大概率会在具有收购眼光,或者研发能力强,进行国际化开拓的公司。尽管发改委放开了专利药物的价格管制政策,国内市场人均经费太低,短期的规模还不足以支撑大药企的产生。
吕乐人:有以下看法,请指教:
1、当前的医药行业,通过收购实现扩张并不是最佳途径。简单讲,我们目前4000多家通过新版GMP认证的公司,生产能力是过剩的,而且各家公司的企业文化、传统差距很大,与其收购来扩张产能,不如自建。另一个角度,因为缺乏足够的技术储备,收购并不能带来额外的收益。
2、中国医药研发的绝对额比较低,但相对额不小。至少,恒瑞医药的研发已经达到收入的9%以上。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国际的CMO、CRO向中国转移是启动自2005年的大趋势,也就是说,在中国,我们可以用较少的钱办同样的事情,这是国际竞争的选择,因此,绝对额不能说明全部问题。
3、国内药品研发正在提速,不仅是化学药,在生物药以及最新的细胞治疗等方面,都在试图跟上国际水平。但是,传统的落后局面非一日之寒,也就需要我们等待点时间来看到变化。
凡思特:收购主要是新药项目,不是工厂。眼光仅仅局限国内还不行,放到国外。现在外资药企华人高管很多,到国外收购项目,人是有的。胆识和接盘能力还差些。
终身学习:好文,有很多启发!关于恒瑞,吕兄怎么看药品持续降价,医保控费的影响,虽然这是个老话题了。另外豪森的问题,该怎么客观来看待分析,有的认为正常,有的上升为企业家的人品问题…
吕乐人:以下意见供参考
1、医保控费
这是必然的趋势,会长久的维持下去,任何扭转的希望都将落空,特别是老龄化的趋势下更是如此。但是,严厉程度会有所缓和,这是有最近半年来发改委对低价药、流通体制以及最近的征求意见稿的相关态度得出的看法。
2、药品降价
药品价格一致性变化的趋势将被终止,这很可能在发改委把征求意见稿变为文件后发生。对于那些存在大量批文的通用名药品,价格将在市场竞争下维持价位,对于拥有专利的创新药,上市快的首仿药就有了自护定价的空间和自由度。至于他们具体价位的高低,就取决于公司的市场策略了
3、豪森是我一直关注并担心的问题
从目前的相关报道看,豪森还不至于上升到人品问题,但确实存在一些不清不楚的纠葛。密切观察中
小祈:提价是一个早已安排好的策略,提价之后,将国内驴皮价格拉倒一个高于国外驴皮价格的轨道上,东阿会利用行业内唯一的驴皮进口资质大量进口驴皮(耕耘国外已久),自身原料成本比别人低,品牌力比别人强,今后不论是否继续涨价还是稳价跑量都会使得东阿获得巨大的战略回旋空间,因此提价将会继续,目前这个价格只是将国内外驴皮价格平衡而已,还要将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平衡点给找到,但不管怎么样,由于国内外驴皮价格一致(8万/吨)从今往后,东阿的日子只会越来越好过。
闲来一坐s话投资:认同你的观点。不过,有一问题我并不解:为啥东阿阿胶有进口驴皮的资质,难道其它企业就不会跑下来这种资质吗?注意,我之所以用“跑”下来是因为许多地方常常是跑步进京,用这种办法就能够办成事的。
小祈:目前的客观事实是全行业只有它有,若其他企业“跑”下来这种资质,1、需要时间;2、东阿会阻止;3、即使一些企业“跑”下这种资质,也还需要对国外分散的驴皮资源进行整合采购才能“满足”国内生产,这也需要时间,而东阿耕耘国外分散的驴资源已久;4、退一万步想,国外的驴皮目前是8万/吨,今后有资质的大企业都从国外拿到了这个成本价,那国内的驴皮最不济也就是和国外持平,而在这段时间内提价之后形成的高端品牌价格体系也不会有大变化,就像目前大家的驴皮成本差不多,但是高端价格体系也比较稳定,没有人会主动降价,但这一切都只会发生在3年之后。
南来北往:请教一下,国外驴皮收购资质为什么只有东阿有?是有什么技术原因,还是纯粹的行政原因?
小祈:主要是行政,这个是历史遗留的问题,一直以来国内驴价比国外低,也没有人去关注这个资质,从长期看这个不构成竞争优势,关键是东阿在国外已经耕耘很久,国内企业现在才过去需要走东阿原先走过的路,需要时间。
南来北往:既然是行政因素,那就不是什么难以逾越的壁垒。现在政府开始注意市场公平,行政约束日益减少。现在其他企业没太在意这个东西,主要还是价格和收购成本不具备吸引力。所以这资质的价值不宜过份高估。
小祈:这不是核心的要素,关键的是即使其他企业获得这样的资质,在海外寻找驴皮是需要时间的,目前东阿已经远远走在前面。我同意你说的不宜过分高估,但是这是因为这个要素以及其他企业没有太在意这个东西,让东阿完成了高端价格体系塑造过程,获得巨大战略回旋空间的趋势已然成型,其基本面依然发生重大改变,这是我们需要重估东阿的核心原因,而不是因为有这个资质才重估它。
南来北往:噢,你说的是产品体系的重新设计和市场的重新定位吧。但无论在现在还是以后,这个资质在你说的这个问题上,都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两者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小祈:资质在和不在有本质的不同,这个资质将会在未来3年内明显起到降低驴皮的成本的历史作用,资质是一个将高端价格体系塑造成形的重要工具,关键的重点不应该看工具,而要看工具在特点时期起的特殊作用,以及其效果。
息票大剪刀:到现在还有人把东阿的驴皮进口资质当宝典,东阿的这个噱头其实早已破功了,已经有好几个公司拿到驴皮进口资质了,太极和佛慈都有了吧,同仁堂和福胶拿到进口资质的时间还会远吗?
现在是东阿、太极集团、佛慈制药三家公司拿到进口资质,过两年同仁堂、福胶等大佬们都拿到进口资质,瞧准国外的驴皮价格会被暴拉起来,参看中国人满世界买而抬高起来的铁矿石价格。
涨停与跌停:东阿阿胶乐见其他品牌参与,阿胶目前属于小众消费,其他厂家的介入等于在培育阿胶的受众面,喝酒要喝茅台五粮液,抽烟要抽中华,阿胶的定位是高端人群。你能说茅台,中华有自己的神秘配方吗?国人不挺国货是何道理!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市医药行业协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