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第三季路途!沉溺在回忆!留恋、回忆着过去!如果是好?

活在过去、活在当下和活在未来这三种心态有何区别,对生活又有什么启示?
谢谢各位的捧场。这一问题灵感起源与我在数次登山过程之中心理转化。爬山说实话是一件非常累的事情,大多数人可能相较于这个过程会更喜欢结果。因为过程是绝对痛苦的,当然如果你们有尝试通宵爬4、5个小时的山去看日出。一旦你跨上了第一个台阶那就是一条不归路,因为链接你前后的都会是密密麻麻的人群,在狭小的山道中就算哭着也要坚持。因为你稍有气馁就会阻塞交通,会迎来无数人的口水。没办法,所以必须坚持到山顶,即使你现在可能对看日出的欲望降到了零。当人们在登山过程中渐渐遗忘初衷和丧失激情甚至悔恨交加的时候就会产生心理的极度疲乏和在大自然面前的极度自卑。我们注定得不到任何帮助,除非有人会傻到用最原始的方式去选择和放弃。所以每个人都要学会自我的心理调节。在此过程中我们的视线会有三个方向。向山底望,向山顶望和盯着脚下看。我选择的是第三种。个人觉得向山底望同活在过去,由于自己所处海拔太高和太抖难免会产生恐惧,向山顶看同活在未来,由于通往山顶的路途依旧高不可攀和荆棘依旧又难免会产生迷茫,所以我选择第三种盯脚下看同活在现在,没有太多的恐惧与迷茫,依然平静,不追不赶。说不定下一次抬头就到了山顶……
一会没来,各位老师已经快把答案写完了。 老师找来了津巴多的
TED演讲。我本来也想推荐这个。另外推荐一本书,是津巴多的《时间心理学》,用时间取向来区分人格的研究主要是他在做。他们甚至还专门做了个网站,,可以测量你的时间人格。
老师提出了个积极-消极、过去-未来的模型,这个和津巴多老师的模型很像,英雄所见很略同。松蔚老师说,活在过去、当下和未来的本质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但我觉得其实注意是表象,不是本质。活在过去、当下还是未来的最重要差别,是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动力和意义感。在《时间心理学》这本书里,津巴多区分了六种典型的时间观:1.
积极的过去时间观。这种时间观的人以积极的态度组织自己的记忆。回顾过去,他们会觉得自己度过了一段美满而无憾的人生,并因此知足。过去的事肯定有好有坏,但把它编织成一个好故事,并赋予这个故事美好的意义,这是一种心态。2.
消极的过去的时间观。这种时间观的人回顾过去,会觉得自己的过去全是坏事,糟糕透顶,并因此沮丧。同样过去有好有坏,这些时间观的人选择性地注意了过去的坏事,甚至编造未发生的坏事,来证明自己有一个悲惨的过去。这同样是一种心态。3.
享乐主义的现在的时间观。这种时间观的人习惯遵循最简单的“快乐原则”,讲究及时行乐。追求吸毒、喝酒、性、各种感官刺激,奢糜无度。4.
宿命主义的现在的时间观。这种时间观的人常把未来交给命运,觉得自己现在做什么都无所谓,反正好的坏的,该来的总会来。宿命主义的时间观的核心特征是觉得自己渺小,但并不最求当前享乐。5.
未来时间观。这种时间观的人总是为了未来更大的利益放弃现在的享乐。他们为自己设定高远的目标,仔细做计划,并为自己安排很多的工作。对极端的未来时间观的人来说,现在的享乐就是浪费时间,而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属于犯罪行为。他们就像被驱赶着的陀螺,很难停下来。6.
超未来时间观。这些人比“未来的时间观”想得还远,他们想的未来,是来世。所以他们吃斋念佛,为来世修行。如果把这个时间人格的理论和
“活在过去”、“活在现在”、“活在未来”的说法联系起来看,有一个关于过去的美好回忆并不会让人“活在过去”,“活在过去”的人通常是因为过去的一件“未完成”事件,比如谈了一段美好却意外中止的恋爱,或者正起色却意外夭折的事业。我觉得,“遗憾”比“美好”更容易让人“活在过去”。“活在未来”比较好理解,就是总为未来更长远的利益牺牲现在,焦虑而行色匆匆地前行,总觉得好日子在后头,可是一旦形成了这样的步伐,却总也停不下来,等有一天回过头来,发现自己好像从未活过一样。可除非你同样能享受现在,否则那个许诺的美好未来永远不会来。
“活在现在”是最难理解的。按卡巴金老师的说法,正念式的“活在当下”,叫“live in the moment”,而享乐主义的时间观,是“live for the moment”。Live in the moment的意思,是不让每一个现在未带审视地轻易溜走,全心投入,专注地劳作、学习、生活和体验。这种当下整合了过去的记忆、未来的目标,却经由对每一个现在的把握达到。此刻的当下,不是通向未来的途径,它就是生命的全部。至于未来,在把握了每个现在后,自然会来。正如卡巴金老师所说:“生命只在刹那间展开,若无法全心与这些刹那同在,我们将错失生命中最宝贵的事物,且领略不到蕴涵于成长和转化中丰富而深刻的可能性。”“较之于当下在我们之内的,于我们身后的过去和眼前的未来,都是琐事。”(这个是爱默生老师说的。)此刻,如花盛开。
谢邀。今晚又睡不着,抢在动机老师之前答了。无论活在过去还是活在未来,其实一直都只能活在现在。所以活在过去/未来这种用法,只是一种诗意的表述,我理解它的意思是:一边活着,一边又把大部分注意力投入到过去/未来。无论是投入到过去还是未来,其实都要和现在相联系。归根结底,所有心态都是为现在服务的。首先论述过去/未来的区别,但这时最好再引入一个变量:正面的/负面的。这样一来就构成了四种心态:沉浸于过去的正面事件;沉浸于过去的负面事件;沉浸于未来的正面事件;沉浸于未来的负面事件。这个模型,是我自己随便提的,没有什么科学性。1,沉浸于过去的正面事件:也就是常常追忆过去的所谓好时光,换言之,现在失去了一些东西,生活没有过去好。你可以想象一个破产的百万富翁,或者一个追悔莫及的失恋者,他们的心态以失意、抑郁、哀伤为主。失意都是针对现在的,假借了一个过去的壳。这样一来,便不用面对现在的失败。2,沉浸于过去的负面事件也就是怎么都没有办法愈合的伤痕,换言之,过去失去了一些东西,现在还没法承受。你可以想象一个被劈腿的原配,或者失去了儿子的祥林嫂,只能一遍遍愤愤不平地重复抱怨,这种思维方式的英语叫rumination(反刍)。心态或是愤怒(指向外界时),或是抑郁(指向自我时)。但愤怒或抑郁都是表面化的,其内核还是空虚,不断地把愤怒指向过去,便不用体验现在的哀伤。3,沉浸于未来的正面事件也就是沉迷于对未来各种美好的幻想,换言之,现在过得不怎么样,幻想以后会有奇迹。你可以想象那些做发财梦的穷光蛋,成功学培训的拥趸,企业家传记的忠实读者。他们的心态以自卑,激越,自我感动为主。难以自拔地顽固。这些躁动也是表面的,逃避的是现在的羞耻。4,沉浸于未来的负面事件也就是不断设想未来的各种灾难化的可能性,换言之,自己吓自己。明明不一定会发生的事情,总忍不住考虑最坏的可能。你可以想象……太多了,广泛性焦虑障碍,场所恐怖症,强迫症,疑病症……或者直接想象集一切之大成的Sheldon Cooper。其心态以焦虑,担忧,恐惧为主。其焦虑指向未来,但也是表面的——最后这句我要解释一下:很多研究者提出,焦虑者使用worry(担忧)这种加工的重要获益之一,就是降低了他们真实的情感体验,因为worry是一种摘要式的认知加工方式,它用「如果……怎么办……」这种理智的思考,取代了「啊啊啊!!!!」的情感体验。个人感觉,第1种和第4种,相对简单一些;第2种和第3种,相对更复杂,跟人际和自我形象有着各种牵扯,常见于心理动力学所谓的边缘性人格水平。但这只是主观感觉,并没有什么道理。而且简单与复杂都是针对治疗而言的,对于普通人来说,哪一种情况都不好受,都是逃避。与此相对的就是活在当下。这个概念没有什么难理解的,大概指的就是:注意力集中在眼下的想法,手头在做的事情,以及内心的感受上。有些书和课程把这个概念演绎得神神叨叨的,其实在我看来,最简单的理解,就是注意力的一种分配方式,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很少会被不相干的事情分心。其心态是怎样的呢?答案是有各种可能,既可能开心,也可能不开心,可能焦虑,也可能愤怒,总而言之,你当下感受是怎样,心态就是怎样。而且通常来说是流动的,瞬息万变。——有人说,当下不好,我不愿意活在当下。那么,你觉察到这一刻的不愿意,也就是当下了。有人说,活在当下的人是平和的,其实未必。前面说了,他们也会有各种情绪反应,也会忧愁恐惧。不过他们最大的优势,是能够随着心念之流领略风景,随遇而安,不会执著于一时一地,追逐刹那的忧惧而不可自拔,最终迷失于无尽的困苦。所以从长远来看,也能当得起平和二字。他们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比较能节省注意资源,做事情容易保持专注。所以总的来说,这种心态还是有诸多好处的。大家可以把它作为一种能力,勤加培养,会对保持我们的心理健康大有裨益。
这个问题很屌,一定要答一答。在我看来,最积极乐观的态度应该是【活在当下】,而无论是悲观主义的【活在过去】,还是过于激进乐观的【活在未来】,都不属于对我们人生有意义的帮助。所谓的【当下】,【过去】,【未来】,其实,都只是一个相对时间,并不是一个绝对时间。●●●●●先说说【活在过去】●●●●●这个,显而易见,是最消极,最悲观,最缺乏正能量的生活方式。无论这个过去,是美好的,还是痛苦的,有些人总是不愿意走出来,日以继夜的回顾,无论当下和未来再欣欣向荣,就是一眼不看,无法从过去中自拔出来。过去再美好,也不可能在你沉溺的态度中重现;过去再蹉跎,也不会在你积极地态度中重演。这个,我真的没办法评价,甚至没办法规劝,因为性格使然。但是,有句话一定要说一说,点醒某些人:放不下过去的人,一般都抓不住未来……●●●●●再说说【活在未来】●●●●●【活在未来】有几个弊端。1,本末倒置知乎最近很有趣的一个话题“不以结婚为前提的恋爱是不是耍流氓?”这就是个典型的,【活在未来】的例子。在这个问题中:恋爱=当下,结婚=未来。它跳跃过整个【当下】,把最终目标作为整个当下活着的大前提,而根本忽略了路上本应该有的风景和体验。【活在未来】,很容易把本应该是结果的东西,错误的当成一个目标或者动力。从而失去很多体验。2,前路未卜谁能预知未来?谁能完全的按照自己的规划不差毫厘的前进?经过人生中一系列的“计划跟不上变化”,我现在的个人计划,基本很少做到3个月之后了,因为变数太大,一个人,一件事,都可能对你的方向产生本质上的影响和转变。伺机而动,貌似才是面对瞬息万变的人生和社会的最好方案。举个浅显的例子。女人们买衣服,最容易活在未来,为啥?比如,我看中一条很美的裙子,明明有点紧,我会想,妈蛋,这么好看,买回去,等我瘦个几斤就可以穿了,于是,等到身材合适了,裙子已经过季了。再等到第二年,已经不流行了。这就是【活在未来】的风险,你知道明天的你和明天的世界是什么样?3,杞人忧天某些【活在未来】的逻辑很好笑:因为未来的某些不确定因素,而根本放弃当下唾手可得的美好。比如:我怕未来有一天会不爱你了,那么,还是不要开始爱比较好……按照这个逻辑,人都会死,那么,是不是生下来就挂掉才是不走弯路的最佳方案?PS:任何事情都“等明天”的,不是活在未来,而是拖延症。●●●●●最后说说【活在当下】●●●●●什么叫【活在当下】?很多人理解为得过且过,今天有饭吃就不担心明天会不会被饿死。其实,不然。【活在当下】和【得过且过】并没有很大的联系。还是那个例子:“不以结婚为前提的恋爱是不是耍流氓?”我和相爱的人,彼此真心,好好相待,善待对方,但是,也许有一天,我们分道扬镳。难道,就因为未来的结果是“分道扬镳”,就可以否定我们在整个过程中的付出和收获?明明积极地相爱,却变成了得过且过?难道,并不把“婚姻”强制执行为恋爱的终极阶段,就代表在一起的两个人相互玩弄,彼此不真诚?这是哪家的霸王条例?恋爱,就是恋爱,原因只有一个,就是【现在相爱】,与未来的归属无关。【当下】是通往未来的过程,但,不一定非要是为了未来而存在的基础。这也是道家学说所推崇的“无为”。“无为”并非消极,并非避世,而是积极地去迎合【当下】的情势,不对【过去】进行无意义的留恋和沉溺,不对【未来】做出过多的不切实际的规划,甚至是为之奋斗。如果能把每一个【当下】都过得很精彩,怎么会缺少值得回味的【过去】,和错失充满希望的【未来】?
看到这个我比较推荐一个TED的演讲: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家)健康的时间观念,网易公开课有,链接:,虽然这个演讲主要讲的是时间洞察力(Time perspective)这个概念,以及在怎样应用于实际生活,但是对于题主问题能有很好的回答。以下内容源自演讲的内容。时间洞察力(Time Perspective,以下简称TP)个人如何以时间区域和时间类别为单位,划分自身经验。根据人们划分自身经验的不同,将时间洞察力分为三个导向:面向过去(past oriented):他们更加关注的是自身经历和经验,依靠对于过去的经历回忆做决定,称这样的人是面向过去的,因为他们关注的是过去。比如,在过去几次数学考试中我都失败了,所以我并不擅长数学。面向现在或称为以现在为导向(present oriented):对一些人来说,他们更关注的是当前的情境,他们正在做的事情和他们的感受,当这些影响了人们做决定时,我们把这种人成为“面向现在”,因为他们的关注点在现在。比如,我觉得我现在考试状态非常好,继续保持。面向未来(future oriented):专注于预期的结果,关注的是将来。比如我预期这次考试我肯定不会的高分,所以我放弃了考试。
而以上三种导向具体又可以分为六种模式:过去时间洞察力(past time perspective):专注于积极经历;专注于消极经历。现在时间洞察力(present TP):享受现在(hedonism);宿命论(fatalism)
未来时间洞察力(future TP):以人生目标为导向;超越未来菲利普津巴多认为最佳的时间洞察力是:高度依赖于积极经历,适度依赖于未来,极少考虑消极经历和宿命论。(high on past-positive.Moderately high on future.Moderately high on present-hedonism.Always low on past-negative and present-fatalism.)
过去,现在和未来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过去的积极经历给了你根基,使你能够将你的家庭,身份和自我紧紧联系在一起;未来给了你一双翅膀,使你拥有值得奋斗的目标和新的挑战;现在给了你力量,使你能够探索自我,他人,世界和原始需求。(英文版更好些,如下:Past-positive gives you roots— you connect your family,identity and yourself.Future gives you wings—to soar to new destinations and challenges.Present hedonism gives you energy—to explore people,places,self and sensuality.)ps:以上内容为演讲内容(包含部分翻译),演讲最后还提到了时间洞察力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里不贴出来了,希望回答有所帮助。
在Quora上看到一个句子很符合题主的问题,但在《道德经》上没有找到类似的原文。----"If you are depressed, you are living in the past. If you are anxious you are living in the future. If you are at peace, you are living in the present." - Lao Tzu
这个问题真是出乎我意料啊,心理学方面我最喜欢的两位老师 老师和 老师都出动了。同时感谢 小姐的TED分享,确实给我增加了一个新的观点。链接:那就是,我们其实可以,甚至是一直都同时活在过去,活在当下,也活在未来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个最优解,也是一个最难解。三位老师都已经在自己回答里面充分的诠释了过去,当下,以及未来的可能形式。我就聊聊为什么,以及如何可以更好的活在三种状态里吧。篇幅有点长,所以下面是各个部分的标题,大家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观看:1. 同时具有三种状态的情景描述2. “最佳状态”理论根据3. “最佳状态”的现实状况参照---------------------------------------------------------------------------------------------------------------------------1. 同时活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情景描述如果你不明白如何同时活在过去,当下以及未来的话,试着设想这么一个场景:你正在看着这个问题下面的答案(当下),然后你看着松蔚老师的答案的时候,你回想起来自己过去沉浸在一些负面的生活当中,并且情绪有了一定的波动。接着,你看到了动机老师的答案,然后意识到自己的未来或许可以选择某几个模式组合在一起过日子(未来)。而上面这个,就是我所指的“同时活在过去,当下以及未来。”我们其实很难办到一段时间完全的活在过去,未来或者当下任意一个,且只有一个状态当中(比如你因为巨大伤痛,一直处在回忆阶段,你依旧会有吃喝拉撒的日常行为。)当然,我知道特例总是存在的,也肯定有人只活在一个单一的状态里面。但,这并不妨碍大家看一个“或许更合适”的状态,你们说呢?---------------------------------------------------------------------------------------------------------------------------2. “最佳状态”的理论根据要聊这个“最佳的状态”之前,先让我们看看心理学家Phillip Zimbardo老师(也就是动机老师提到的津巴多老师)怎么说的:首先是视频里面的一个截图,关于比较平衡的时间形态应该如下(截图自视频4:30秒)翻译一下内容:(内容部分来自原字幕,尽管我觉得字幕组的翻译没有神韵,但我实在不善于翻译。建议大家认真观看这段的原文,翻译一下内容:(内容部分来自原字幕,尽管我觉得字幕组的翻译没有神韵,但我实在不善于翻译。建议大家认真观看这段的原文,,4:20秒开始)积极经历:高度的依赖未来:适当偏高(中等偏上)的依赖享受现在:适当的同时,要注意负面经历:永远保持一个较低的关注度宿命论:永远保持一个较低的关注度“积极经历”奠定了基础,你和你的家庭,独立自主。从“未来”得到的是,值得奋斗的目标,新的挑战从“享受现在”得到的是动力,去探索自身、世界、他人、以及原始需求(sensuality)---------------------------------------------------------------------------------------------------------------------------3. “最佳状态”的现实状况参照我知道,高度依赖积极经历,中等偏上的期待未来,以及适当的享受现在,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在这一个部分,我会试着利用一些个人的经历,去阐述这种同时活在过去,当下,以及未来的状态。我知道对于不少人来说这并不容易做到,但是有个参照总比没有好,你们说呢?最佳1:高度依赖积极经历(High Past-Positive)对于积极经历的依赖,并不是说:“我过去做的很棒,我很开心,所以我现在不用努力了。”更多的,我认为,是依赖你“积极经历”当中,所利用的那些技巧,所学习到,接触到的新鲜知识。同时,也是你在积极经历中,所挖掘出来的,自己善于做的事情。然后,进一步的去扩大这个优势,突出自己的优势,简单的理解就是咱们成语扬长避短里面的扬长。最佳2:低度关注负面经历(Low Past-Negative)对于负面经历,你不能完全的忘记。比如说你曾经从三楼往一楼跳,你身受重伤,你就不要再轻易地尝试去做这件事情。但是,你不能因为你过去的负面经历,而让自己变得缩手缩脚——所以,如果不是会出现一些不可承受的后果,请不要太在意你的负面经历,多想点正面的事情,合理的运用“打鸡血”这个特别的功能。最佳3:中等偏上的关注未来(Moderate High on Future)Phillip Zimbardo 老师其实蛮有趣的,因为他文中提到的过度关注未来,其实会有点像宗教一样,把希望寄托于来世或者“下辈子”。由于我们今天不准备探讨宗教问题,所以先来聊聊各个不同程度的关注未来。1)几乎没有的关注未来明天吃什么?我不知道。我未来要从事什么工作?我也不知道。我这门课能不能上完?我还是不知道。这件事情我什么时候做完?我不管了。接下来我准备做什么?我不去想了。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几乎没有关注未来。2)低程度的关注未来是什么呢?你能告诉我以后可以从事一个什么工作吗?我现在blablabla(省略400字)。你能告诉我我要怎么样过更好地生活吗?我现在blablabla(省略350字)。请问要怎么样才可以解决这个生活困难?我现在Blablabla(省略500字)这就是低程度的关注未来的经典表现——你偶尔有思考一下这个问题,然后偶尔会提出来,接着如果获得不了解答,就算了。获得了解答,如果不合你的心意,或者比较难达到,也还是算了。3)中等偏上的关注未来既然说完最低,也说了最高(过度),有了两极以后,定位会变得比较轻松。现在,我们开始讨论最佳的形态,也就是中度偏上程度的关注未来。首先,你得做的比那些不断问人,也只会问人的人如何决定自己未来的人,多一点。所以,你要尽一切的努力,去找寻自己的未来:你可以读不同的书,去接触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行业,看看自己是否有兴趣。你可以接触不同的人,聊不同的事情,认识更多的人。你可以尝试在读书期间做不同的工作,去感知自己是否喜欢一个行业。这一切,都在为你的未来做铺垫。你可能要牺牲掉自己现在的一些享受,(比如少打点游戏,少买点衣服化妆品,少睡点觉),去期待和寻找一个更好地未来。最佳4:适度的享乐主义(Moderate on Present-Hedonism)前面,我特意提到了,你需要牺牲掉“一些”现在的享受,去关注一个更好地未来。然而,这并不是告诉你现在就不能吃好吃的了,更不是告诉你,你现在就不能睡觉,不能谈男/女朋友,不能满足你ML的欲望,不能有自己的生活,或者不能关爱你的朋友,你的父母了。(嗯,我真的不是在吐槽舌尖上的中国,真的不是)只是让你不要因为谈恋爱而茶饭不思,不要因为一顿好吃的东西浪费上一整天时间什么都不做,不要为了一部连续剧一看看上一天,也不要因为OOXX了一个晚上结果第二天整个人都非常疲惫无力。。。只要有适度的享乐,那么,你就会有更大的动力去为你的未来而奋斗了——比如说,每当我吃到美味的食物的时候,为了能够不断地有这种惊喜,我总归是要去努力的。最佳5:几乎不要有宿命论(Low on Present-Fatalism)宿命论一般特指:我这辈子就注定了,没有办法改变了。变种则是:我出身在不好的家庭,所以我这辈子就一定不如那些出身好的人。我因为生下来就不够聪明,所以我一定就做不好这件事情。我大学专业选错了,注定了我这辈子没有希望了。我结婚伴侣选错了,我这辈子就毁了。等等等等。没错,上面说的每一条都有可能会对你人生造成一定的影响。但,这不是宿命,也不是一辈子的事情。这是可以被修正和改变的更好地。所以,不要被一些错误的东西认为你就会被影响一辈子。你只要正视他们的影响,并且不要融入过多的个人情绪,那么就可以了。---------------------------------------------------------------------------------------------------------------------------终于写完了,累死我了。内容写得有些乱,有一点点像思考笔记。回头可能会对文章进行一些其他的修改,也欢迎大家和我聊聊。希望大家能够看明白这个状态,而且能稍微有点收获吧^_^
活在当下知足小二B活在未来奋斗小苦B活在过去痛苦大傻B
耿耿于怀着过去和忐忑不安着未来的人,也常常挥霍无度着现在。
谢邀!对于动物而言,是缺乏对过去与未来的理解的,人对于过去与未来的理解,离不开符号系统(语言)的运作。而活在当下,又有符号状态与体验状态的区分。我想谈一谈关于人的符号状态与体验状态之间的区别。人类是一个符号化的动物,习得语言之后,人便与符号状态建立了亲密的联结,而与体验状态越来越远。思维、幻想、回忆等占据了意识的大部分内容,价值判断、态度等也较多的左右了人的选择,人类建立了诸多的规则、等级、信念的东西,这些均是符号世界的内容。符号世界带给人成就、安全和效率的同时,使人的贪婪心、执着心、分辨心也越来越强烈。人类的符号系统是一个欲望传递与激发的系统,自恋的、权力的欲望不断地被激发出来。比如,有些人之所以乐于追逐女人,并非是生理欲望本身所致,背后推动的力量更多的来源于自恋的愿望,而后者本质上是人类社会制度(通过语言系统)制造出来的。人类对权力的追逐也是由于过多沉迷于语言世界的规则所致,这些追逐让人迷失了真实的自己。诸多有智慧的哲人已经看到了人类语言世界带来的弊端,主张人要走出语言世界的束缚,回到体验的状态中。在体验状态下,思维、幻想、判断、回忆等符号化的内容会被甄别出来,去重新回到前语言的体验状态,即关注感知觉本身,而并非感知觉所带来的思维与想象等,这是禅修要做的功课。由于人类对于语言世界的依赖,想要走出这种束缚,是需要持续不断地修炼的。所以,即使一个人没有回忆过去,也不在忧虑将来,而是处于思考之中,那么也仍然处于符号系统主导的状态中。真正的活在当下是从符号系统中出来,回到体验的状态中。能够建立与语言系统的距离,重新回到体验的状态,那么便可以成为一个更真实的和完整的人。
Yesterday is
history,tomorrow is a mystery,today is a gift,that's why we call it
' the present '非原创。
出处不可考。
这问题让我想到心理学的一个概念:Mind-wandering,心理学的专业解释是“心智游移”,通俗点说就是走神, Mind-wandering 常在人们进行注意类任务时产生,指的是不能长时间集中心智于当下的事或物。例如,在驾驶,阅读等其他活动中,人们有时会忽视周围的环境发生了什么而被自己的想法占据了大脑。根据实验室和日常生活中的研究结果,Mind-wandering 也被看作是人类一种稳定的特质和一个临时状态。研究还发现情绪低落或忧郁的人更容易产生与当下事物无关的想法。Mind-wandering 常和个体心理上进行的时间旅行联系起来,时间旅行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个体对过去与自己相关的事物的思索和对未来的某种预期。时钟的手似乎停止了,意识却缓慢流动。可以说,Mind-wandering 反映了-我们想要在任何地方除了这里。我的观点,人并不是一直活在当下,有时会活在过去,有时则活在未来,就像是 do something 时的一个Mind-wandering,无非是生命中许许多多个小小的插曲。那我们又是什么时候活在过去,什么时候活在未来呢?Jonathan等人的研究发现,一,工作记忆贡献大且在完成非连续性的任务时人们更容易产生展望式的 Mind- wandering;二,阅读时,对所读物的兴趣会抑制和过去或未来相关的想法,在 Mind-wandering时,与任务主题相关经验较少的个体倾向于展望式,而经验较丰富的则倾向于回顾式。因此,展望式的 Mind-wandering 有两大产生条件:不需要连续的注意力,不需要与当前任务主题存在显著相关。Jonathan关于 Mind-wandering 的后续研究还发现,自我反省是一个导致展望式 Mind-wandering的核心因素,即,有自我反省的个体产生更多与未来相关的想法。同时,自我反省强度上的个体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乃是记忆。这种记忆的优势可能会使个体在展望式 Mind-wandering 时产生心理上对未来的一种模拟。偶尔活在未来不一定不妙,Baird等人的研究就推翻了之前研究对 Mind-wandering to future 的偏见,结果证明,这种自发的想法有一个潜在的功能-引发对个人未来成就的计划与预期。而且工作记忆容量高的人更容易产生展望式的 Mind-wandering。这些都说明了 Mind wandering 能够加强潜在的认知操作,有助于人们审视他们的日常生活。无论我们的心理状态处于何时,我们的物理状态是活在当下的。在我看来,心理状态的游走就是一种正常的 Mind-wandering,每个个体都会发生,甚至我们有时都注意不到它的存在。但我们应该明白,适度的畅想未来和回顾过去才不会干扰我们当下的生活,而但凡某一种状态过了度,势必会影响我们生活的步伐。Science 曾经有篇新奇的文章,作者 Killingsworth 用简单有趣的实验告诉我们,Mind-wandering 是一种不快乐的心理体验,人们并没有因为不关注当下的事物而得到了幸福感的提升。正如他所说的,我们都要活在当下,这才是常态。ReferencesBaird, B., Smallwood, J., & Schooler, J. W. (2011). Back to the future: autobiographical planning and the functionality of mind-wandering.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20(4), .Killingsworth, M. A., & Gilbert, D. T. (2010). A wandering mind is an unhappy mind. Science, 330(6006), 932-932.Smallwood, J., Nind, L., & O’Connor, R. C. (2009). When is your head at? An exploration of th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temporal focus of the wandering mind.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18(1), 118-125.Smallwood, J., Schooler, J. W., Turk, D. J., Cunningham, S. J., Burns, P., & Macrae, C. N. (2011). Self-reflection and the temporal focus of the wandering mind.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20(4), .
不后悔过去,不恐惧未来,才能活在当下。
看到这个问题之前我觉得,活在过去和未来,都是不能接受现在的自己,或者说觉得现在不幸福,回忆和幻想能让自己过得舒服点。现在仔细体会,人的思维功能,就和别的动物有变色断尾等其他功能一样,都是为了更好地生存,都是为了让自己过得更舒服点。细想自己种种,每一次回忆过去,是接纳自己与不接纳自己的博弈,每一次遥想将来,是改变自己与不改变自己的斗争。说得文艺点,这是修行的一种。说得科学点,这是进化成生存力更强的物种。在这次思考之前,我对一个观点——认为想要改变是痛苦的根源——一直抱着模棱两可的态度。因为想要改变就意味着不能接纳自己。现在我觉得,就算想要改变而带来了痛苦,也是进化的必经过程,而且,改变,是常态。因此,过去,现在,将来,都可以去游走一下,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生存。活在哪个,孰优孰劣,无法笼统判断,都是各自修行的一部分。
昂,最近在看萨特的存在主义。人是未来可能性的集合。不是当下或者是过去。生活总的来说是一个伟大的悲剧。但是我们并不认为就应该在绝望中生活。恰恰相反,虽然我们所做的一切对生活本身的悲剧性毫无改变,但是我们所做的一切可以希望我们可以改变一切。我觉得不存在活在过去/当下/未来的区别。我们活在每一个时刻里,不管它是时间轴上如果定义。我以前看叶嘉莹的书,序言里面有一句话和我的观点很像。用乐观的生活态度去过我悲观主义的生活。
推荐罗辑思维视频,怎样做个明白人。特别喜欢一句,现在做的任何事都是给现在的老板用,但确是给下一个老板看!
昨天已逝,明日是迷。面对今朝,尽力而为。
题主,你没有活在当下如果你活在当下,你应该清楚的看清自己当下的形势:那就是节假日爬(tai)山的人太多了,而山只有一条窄路,而且你体力不支了。你认识到了你的当下了?当你遇到这个状况,不但没有活在当下,而是不断的否认当下的状况。而妄图用达到目的地(满足欲望)安慰自己,向后看安慰自己。
就算看日出愉悦的心情(你最初生活的美好期望)被消磨殆尽,你也忽略了。你直接就说:TMD节假日爬山的人太多了,上上不去下下不来,以后不凑这个热闹了。等我赚了钱愿意什么时候出去就出去。锻炼好身体,愿意怎么爬怎么爬。这真不是一次愉快的旅行,但愿你的整个人生不是在这样度过。
活在过去:我的生活再也不会那么美好了……活在未来:我憧憬的美好生活可能永远只是空中楼阁……还是踏踏实实地站在大地上,放平心态,活在当下吧。然后你会发现过去虽有温暖光芒,未来也并非遥不可及,眼前的日子会渐渐变好。以上都是个人生活经历总结的经验。
感谢邀请,金刚经有一句经典的话: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三心空寂,了无一物,人生或悲或喜,或成或败,发现没有得到什么,也不会失去什么,生老病死面前人人平等,或许只是一种人生的经历。经历的本身就是一种修炼,借助人事物成长成就自己的智慧与觉悟。一个圣人的风帆是不渴望未来,不回忆过去,只把握当下。完全的融入生活,连当下的概念也超越了,活在当下,没有当下者的存在。全然无我,整体无为,专注忘我,一切皆是自然而然的体验着。
挺喜欢360壁纸软件的开始界面上的一句话。。如果过去不去。如果将来不来。如果现在你在。非软广 =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迷失第三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