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他不到三分钟就完事了。am pm是什么意思病啊?...

关于雾霾问题的实质回答:先说说雾、霾和 PM 2.5 是什么
于淼,6*7=?
作为非大气方向的环境科学专业博士生,我经常被亲朋好友问到一些关于雾,霾及 PM2.5 的问题,本着严谨的态度一般就呵呵了,然后就得到了这样的评价:还读博士呢,都学傻了。思来想去,本科毕业设计倒是大气方向,当年大气的东西学得比水多些,今天恰巧听了四场关于雾霾的报告,感觉听起来倒也没什么障碍,结果后来提问环节让我真切明白其实媒体记者是真没听明白,或者说没跟这几个专家思路在一条线上,我就做个二道贩子,转述下一些问题的实质回答,也算是知识的总结和回顾。
雾,霾及 PM2.5 是什么东西?
霾,大量细微干尘粒均匀浮游在空中,能见度小于 10km&的空气普遍浑浊的现象。关键词是干尘粒与能见度,实际测定上首先观察能见度,10km 是阈值,按照我之前估计的计算,大概就是你站在三楼向远处看地平线(如果不被遮挡的话)处物体,如果没有沙尘暴,雨暴及雪暴的话看的清楚,那么这天就没有霾,也没有雾。
看不清楚时引入另一个指标:空气湿度。当空气湿度小于 80%为霾,大于 90%为雾,介于 80~90%时要看 PM2.5,超过 75ppm 或者 PM1 超过 65ppm;或者气溶胶散射吸收系数之和超过 480Mm^-1 为霾。(参照 QX/T 113-2010.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
其实定义上区别雾与霾没多少现实意义,目前大家关注的城市雾霾随气象条件不断变化,单纯的雾或霾都不常见,只要你感觉看不清楚 10km 外的东西,那就可以说雾霾了。
从定义上看,PM2.5 可做为识别霾的一个指标,而 PM2.5 通指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换言之,衡量指标只有一个: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所以 PM2.5不特指一种纯污染物(区别于臭氧,一氧化碳,类似于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其组成与来源及形成过程等都有关系且不唯一,事实上,技术上的污染物源解析多通过其某些组成成分来区别。所以,单纯说 PM2.5 会导致疾病什么的都是刷流氓,应该说 PM2.5 中的某种成分与某些疾病的流行有相关性,这个问题后面会谈到。
雾霾的来源是什么?
技术上是通过源解析来回答来源问题的,毕竟污染物进了大气就开始扩散,所以不论从管理角度还是研究角度,来源控制都是很关键的,所谓节能减排的关键就针对来源起作用的,科学上不认为直接处理大气是个好主意,但水污染上我们确实可以通过城市污水处理厂来处理已经排放到水体的污染物。
就北京而言,不论技术上的不确定度,独立的源解析工作汇总都显示燃煤、机动车及工业生产是多次雾霾事件背后的污染物三大输送来源。说白了就是生物质能源燃烧,京津唐乃至华北五省的能源消耗在全世界去看也是可观的,就是个世界大烟囱,扩散或沉降不及时,自然导致雾霾。什么?停了?不说别的,扔掉你手边所有电子设备一天试试。用清洁能源?也就核能能满足对电力的稳定需求,但也有热污染等问题,更不要说绿色和平等 NGO 不遗余力的阻挠了。
具体而言,燃煤是因为要发电,目前煤电有竞争优势,所以市场不会主动抛弃煤电。机动车我就不多说了,现在北京市城市规划根本赶不上需求,所以会有私家车限号与摇号政策,这样也挡不住天天堵车,要知道 PM2.5 很重要的来源是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不堵车 20 分钟到家,堵车 40 分钟,这是一个典型的双输,你浪费了时间,城市 PM2.5 增加了来源,所以城市规划要为雾霾负责的。此外,油品也很关键,北京城市 PM2.5 很大的贡献是柴油车而不是私家车,而柴油车白天限行只能晚上跑,结果一大清早伴随逆温与早高峰,浑浑噩噩的一天就开始了,这里只是一个演绎,后面会详细解释一次雾霾的形成。再看工业,北京很早就开始把重工业外迁到郊区,但实际上治标不治本,因为北京的污染来源可不只北京,河南、河北、山东都可能是来源,这个尺度上你去迁移工厂就是个很复杂的政治问题了。
污染物的源解析技术的原理是什么?
技术上了解一个污染物的来源,可以参考我之前的回答 用专家的话说就是三个方法,污染源清单,空气质量模型与受体模型。
污染源清单就是我去对工厂做普查,得到排放量数据结合气象地形条件去估计某地受污染情况,按照贺克斌教授的说法,08 奥运就是通过污染源清单来暂时关了排放量较大的工厂使那年的空气质量好转的。这个做法欧盟用过,跟搞人口普查差不多,搞清楚了来源就好控制,但中国一直在发展,这个清单管不了太长时间的事,所以科学家就要去搞动态模型。
空气质量模型的本质就是质量守恒,这个方法还是需要污染源给出的数据或特征数据,例如煤场特征数是 5,机动车尾气特征数是 1,我测到了 3,如果考虑贡献率,那么两者各 50%。当然,对数学敏感的同学别抓狂,实际计算过程没这么简单,要考虑扩散与传播过程,这里只是举个例子。
受体模型有两条路,一条路本质跟空气质量模型差不多,可看做加强版,这里有个很久前写的科普 ;另一条路是因子分析,拆出正交成分计算贡献率,但悲剧在于正交成分的物理意义是说不清楚的,所以实际上使用受体模型就是各种简单模型的组合或耦合。
雾霾最终去向哪里?
前面说了,本地不考虑大尺度气象条件就是干湿沉降,干沉降就是靠地面吸附,这个量面对现在的排放可以忽略;湿沉降就是雨雪霜雾的凝结,这个冲刷效果很明显,这个周在北京的都知道我说的什么意思。这个过程其实不好研究,因为城市地表完全就是研究上的 bug,复杂度高的离谱。干湿沉降的污染物要么留在土里,要么经过城市雨水收集系统排放到自然水体或污水处理厂(没有雨污分流的话),那就成了水处理问题了,按下不表。
如果考虑气象条件,那就很简单三个字&&等风来。北京现在的主风向还是西北相对干洁的气流,一阵风吹过,帝都人民喜洋洋,东南各省灰太郎。而且相对悲剧的东南各省是主风向的来源就是脏的,下次更脏的不来,这次脏的就不走,加上湿气重,不易原地扩散,那就真的是暗无天日了。等到吹得再远些,邻国就该罗嗦了。不过也不知道算好消息还是坏消息,这两年北风强度减弱了。
雾霾形成机理是什么?
从今年年初北京的几次雾霾事件去考虑,科学家给出的初步结论是雾霾来源于北京郊区的燃煤工业的污染物输送,这是诱因,形成雾霾后,燃煤工业源的比例就迅速下降,PM2.5 的主要贡献让位于机动车,长期雾霾延续的动因就是机动车。而长期雾霾中其主要作用的并不是从源头产生的一次污染物,其中超过一半的比例为污染物间相互作用产生的二次污染物,或者说 PM2.5 的生成主要由大气中一次污染物发生的大气环境化学过程主导。如果用贺泓研究员的话说,则是空气中氧化性增强,气态污染物迅速向颗粒态污染物转化,呈现爆发性增长,因此雾霾延绵不绝,甚至能见度下降,机动车跑不起来,反而加重污染过程,形成恶性循环。那么空气中氧化物质是什么?一般认为是硫氧化物与氮氧化物,这算是雾霾的催化剂。有意思的是,自 20 多年前的酸雨整治后,硫氧化物浓度在国内实际上一致在下降,真正上升的是氮氧化物,哪来的?机动车。下面我给大家勾画一次典型雾霾事件:
入夜,京郊工厂得到柴油车送来的原料开始生产,产生的含碳细颗粒慢慢在局地气流或城市热岛环流推送下向城市进军,清晨在逆温作用下积聚并吸附为大颗粒,结合吸水性较强的硫酸盐颗粒继续生长并开始影响能见度,此时,氮氧化物在机动车早高峰中大量排放,为颗粒物进一步的生长提供了氧化剂,发生复杂的大气化学过程,生成二次 PM2.5,雾霾影响了光照,保护了 PM2.5 中有机组分不被快速光解,只要熬过第一天,没有外来强气流与干湿沉降,雾霾就算是安家落户了。简单说外因是气象,内因是排放。
事实上,近期国内的雾霾事件与历史上硫酸烟雾事件或光化学烟雾事件的成因并不相同,科学家正在追踪每一次的指标变化,以期了解这个中国特色的雾霾事件。历史上,发达国家会经过一个硫酸烟雾到氮氧化物导致的光化学烟雾再到臭氧烟雾这几个阶段,中国比较特殊,因为发展较快,这几个相对独立的阶段可能在中国集中爆发,呈现前所未有的大气烟雾污染事件,不得不说除了经济腾飞,我们的环境质量也可能因为迅速超越了环境承载量而急剧恶化。
当然,上面说的也都是假说与推测,机理上科学家还没彻底搞清楚,只能说撞上这样一个时期,有活干了。
为什么这两年雾霾这么重?
用数据说话的化,今年的雾霾事件中各污染物指标除了氮氧化物以外都比去年下降了。氮氧化物或这说 PM2.5 中的硝态氮的上升主要是机动车可少量特殊工业。其实去年的污染治理也好,节能减排也好都有实实在在的效果,只是没降到民众可以感受到的程度而已。
以 PM2.5 为例,相比去年北京 1 月份雾霾事件的 PM2.5 浓度数据,今年 2 月份的雾霾 PM2.5 浓度数据下降了,但只有降到 100ppm 以下人眼才能从能见度上感觉到变好了,目前距离较远。所以你可以记住这个阈值,人眼或者说感觉有时候掺杂了很多东西,不靠谱。
那么缘何这两年这么严重?不得不说气象条件也推波助澜了,前面说过,这两年北风弱了,吹不动了。另一方面,这两年机动车的增长数据大家也都看得到,要不是摇号,可能几年前就开始出现这个现象了。北京这个城市太过巨大,公共资源跟不上城市扩张速度,到今天这样,唯有将一些资源让渡到其他城市,将人口规模控制住才能长期发展。此外,是否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也是很有意思但很难研究的课题。
如何治理,我该怎么做?
作为科研工作者其实在治理上起不了多少作用,简单说就四个字:源头控制。科学家可以提供源头控制的清单,后面的就是政府决策的范围了。我很理解很多人强烈的参与感,想来次运动把雾霾干掉,这次的对手不是运动战可以搞定的,或者说,人类最大的对手就是过去的自己。雾霾这件事,如果它不走,你可以考虑走,或者关好门窗,听风吹雨。作为一个社会人,你每一个行为都不断影响着环境,你无法脱离社会或环境,而经济在发展,北京的飞机场与高铁所消耗的能源与产生的污染一直在上升,还是那句话,你享受了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便捷就要承受相应的损失,科研工作者会尽力开发新技术来降低污染排放,但蓬勃发展的市场自有其导向性,人逐利,仅此而已。再补一句话,统计规律面临个体失灵问题。
口罩有没有用?
首先,口罩会补集主动呼吸压差形成气流中的颗粒物,但对气态污染物作用不大,好的口罩会滤掉 70%以上的 PM2.5,但你会感觉呼吸困难。很简单的道理,过滤网越细,过滤压力就越大。老年人与儿童及呼吸道有问题的人可能并不适合佩戴口罩,出现雾霾时请不要让他们出门。
然后,我讲个新药的例子:新上市了一种药,声称长期服用可降低某种疾病的 20%发病率,这已经很理想了,但这种病的发病率为万分之十,换句话,对于低发病率的疾病,降低 20%意味着一万人中会有两个人受益,而另外 8 个人不论多新的药都无法受益。换言之,存在我们不了解的致病机理导致我们的治疗手段再高明也会遇到一个下限。对于口罩而言,你看到的是口罩,但经过污染的食物可能也会对健康产生危害,只是没人说过你就安心了。不过,从另一方面讲,谁能说自己不是那两个受益者呢?
所以,口罩问题不要问专家,问自己,权衡佩戴与不佩戴的差异,这就像抽烟,即便你不抽烟也可能受二手三手烟的影响,而烟民不抽烟难受同时抽烟却可让你放松,哪种对你适合就选那种,不必执着于最优,最优的那个人会活得很累。这种关乎健康的事可能心理作用强于客观影响。
空气净化器有没有用?
有用,但如同空调一样,不是一劳永逸,你得换滤芯,吸附饱和了就没用了,口罩也一样。同样,买的人都有点希望与信心,这样可能放大其本来的作用。没必要去崇拜洋牌子,这东西技术含量不高,有兴趣都可以自己做一个,但滤芯填料估计一般人做不出来。如果你感觉它好,它对你就有正面影响,疑物不用,用物不疑。
国家对雾霾的监控现状是什么?
中科院最近两年已经在全国布了点,但两年的数据不足以得到可靠的结论,这个急也没用。其实现在监控的指标比你想像的多,这部分数据很宝贵,我很希望大气所提供数据接口供学界共享分析这些数据,毕竟我们身处大数据时代,从里面挖出什么也不一定。
不过目前监控重点在东部,毕竟受害最严重,民众政府都关心。
雾霾与健康的关系如何?
这个问题丁仲礼院士说了,国家刚启动了环境与健康的专项 B 计划,我所在课题组碰巧也参与这个计划,但我们做的研究很基础,短期无法回答如此简单而宏大的问题。欧美用了 30 多年才处理了雾霾问题,我们要用多久来解决国内的问题,这个说不准。从预防角度,自然是外源污染物越少,身体越健康,但如何影响,一句两句说不清楚。同样的质量的 PM2.5,一个全是重金属,另一个全是有机物,靶点与通路完全不同,得等基础研究与高通量技术都到一定层次才能给答案,十几年前,个人基因组测序还是天方夜谭,现在已经有产品了,科技总能给人惊喜。
在雾霾问题上科研如何为决策服务?
其实科研不完全是应用导向,所以有可能机理没搞清楚国家经济与能源结构就转型了,这时候雾霾问题就不存在了。科研确实面临经费问题,大家都去解决这个问题才有经费做研究,至于结果能不能被采纳,有时真不是数据说了算。至少,科研总会是为决策服务的,科学家不信个人讲故事也不听宣传,数据说是什么就是什么,就这么简单。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完成下面问题. PM2.5将成为空气监测新标准 ①PM.英文全称为particulate matter.科学家用PM2.5表示每立方米空气中这种颗粒的含量.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 ②PM2.5产生的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一般而言.粒径2.5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成绩波动大?难提高?听顶级名师视频辅导,
&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完成下面问题。(12分)PM2.5将成为空气监测新标准①PM,英文全称为particulate matter(颗粒物)。科学家用PM2.5表示每立方米空气中这种颗粒的含量,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②PM2.5产生的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一般而言,粒径2.5微米至10微米的粗颗粒物主要来自道路扬尘等;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PM2.5)则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如机动车尾气、燃煤)、挥发性有机物等。 ③气象专家和医学专家认为,由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尘暴更大。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另外也会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直径相当于人类头发的1/10大小,不易被阻挡。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这些颗粒还可以通过支气管和肺泡进入血液,其中的有害气体、重金属等溶解在血液中,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更大。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原总工程师魏复盛研究结果表明,PM2.5和PM10浓度越高,儿童及其双亲呼吸系统病症的发生率也越高,而PM2.5的影响尤为显著。④日,著名大气环境专家、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张远航透露,世卫组织的标准与美国标准比稍微松一些,即使按照世卫的标准,加入PM2.5后,中国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将从现在的80%下降到20%,“我想这也是环保部迟迟未能下定决心将PM2.5纳入空气质量监测体系的原因。”美国驻华大使馆每小时发布一次PM2.5的监测数据,数据显示,日下午19时,美国驻华使馆监测到北京的PM2.5浓度为522,空气质量指数(AQI)为500,健康提示为“Beyond Index(指数以外)”,由于在美国使馆公布的AQI中,最高数值只有500,因此不少网友惊呼“再次爆表”。⑤专家表示,PM2.5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污染物已经被科学证实,近年来我国PM2.5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将PM2.5放入强制性污染物监测范围,有利于消除或缓解公众自我感观与监测评价结果不完全一致的现象。将PM2.5年和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分别定为0.035毫克/立方米和0.075毫克/立方米,与WHO过渡期第1阶段目标值相同,符合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阶段和环境管理的需求。另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地区及九个城市群可能会被强制要求先行监测并公布PM2.5的数据,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十二五”专项规划有可能在明年年初获国务院通过。同时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研究员吴兑指出,现公布PM2.5的阻力来自地方,地方制造压力阻止PM2.5公布,是当下政绩考核观、GDP独大的直接表现。  1. 本文扣住PM2.5, 着重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3 分 )&&&&&&&&&&&&&&&&&&&&&&&&&&&&&&&&&&&&&&&&&&&&&&&&&&&&&&&&&&&&&&&2.选文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3.选文第②段加点字“主要”有什么作用?(2分)&&&&&&&&&&&&&&&&&&&&&&&&&&&&&&&&&&&&&&&&&&&&&&&&&&&&&&&&&&&&&&4.你觉得应该怎么降低空气污染对我们的伤害?(2分)&
1.说明了我国目前面临严峻的空气污染问题,国家正在采用新的空气监测标准。 (3 分 ) 2.列数字、作比较;准确地说明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3分)3.表明除了这里说到的来源外,还有其他来源。(2分)4.一是减少污染源,二是学会保护自己。【解析】略&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学年四川省成都铁中七年级上学期12月检测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完成小题。(12分)教子无方&&林海音母亲骂我不会管孩子,她说我:“该管不管!”我也觉得我的儿童教育有点儿特别。刚下过雨,孩子们向我请求:“让我们光脚去玩,好不好?”我满口答应,孩子们高兴极了,脱下鞋子,卷起裤腿儿,三个一阵呼啸而去。母亲怪我放纵,她说满街雨水,不应当让孩子们光脚去蹚水,我回答母亲:“蹚水是顶好玩儿的事,我小的时候不是最爱蹚水吗?”母亲只好骂我一句:“该管不管!”我记得童年时候,喜欢做的许多事情都是爸妈所不喜欢的,因为他们不喜欢,我便更喜欢,所以常常背着他们做。我和二妹谈起童年的淘气,至今犹觉开心。比如扯下床单把瘦鸡子似的三妹包在里面,我和二妹两头儿拉着,来回的摇,瘦鸡子笑,我们也笑,连管不了我们的奶奶都笑了起来了(可见她也喜欢淘气了),笑得没了力气,手一松,床单裹着人一齐摔倒地下,瘦鸡子哇的哭了,我们更笑得厉害,虽然知道爸爸回来免不了吃一顿手心板。有一次我们要出门,二女儿问她的爸爸:“妈妈也出去吗?”爸爸说:“是的。”二女把两条长辫子往后一甩,拍着小手儿笑嘻嘻地向三女说:“妈妈也出去,我们好开心!”我正在房里换衣服,听了似有所悟,他们像我一样吗?喜欢背着爸妈做些更淘气的勾当。我的爸妈那样管束我,并没有多大效力,我又何必施诸儿女?这以后,我便把尺度放宽,甚至有时帮助他们把枕头堆起来,造成一座结结实实的堡垒抵御敌人,枕头上常常留有他们的小泥脚印,母亲没办法,便只好又骂我:“该管不管!”我心想,他们的淘气还不及我的童年一半呢!成年人总是绷着脸儿管教孩子,好像我们从未有过童年,不知童年乐趣为何物何事。有一天我正伏案记童年,院里一阵骚动,加上母亲唉唉叹声,我知道孩子们又惹了祸,母亲喊:“你来管管。”我疾步趋前,喝!三个丑小鸭一字儿排开,站在那里等候我发落。只见三张小脸儿三个颜色:我的小女儿一向就是“娇女儿泪多”,两行泪珠挂在她那“灵魂的窗户”上,闪闪发光;大女儿的脸上涂着“迷死弗多”口红,红得像台湾番鸭的脸;那老二,小字虽然没写完,鼻下却添了两撇仁丹胡子。一身的泥,一地的水。不管他们惹了什么样的祸,照着做母亲的习惯,总该上前各赏一记耳光,我本想发发脾气,但是看着他们三张等候发落的小花脸儿,想着我的童年,不禁哑然失笑。孩子们善观气色,便也扑哧哧都笑起来,我们娘儿四个笑成一团。母亲又骂我:“该管不管!”我也只好自叹“教子无方”了。【小题1】从全文看,作者有哪些事“该管不管”?(3分)【小题2】作者写自己童年的淘气故事,有什么用意?(3分)【小题3】简要分析文中划线句子“女儿的脸上涂着“迷死弗多”口红,红得像台湾番鸭的脸;”的表达效果。(3分)【小题4】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是怎样的一位母亲?(3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学年四川成都树德怀远中学初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完成文后题目。(12分)教育是民生之基①4月上旬,国家发改委通报显示,教育收费居去年全国价格举报之首。而在过去6年中,关于教育收费的举报有5年是居于首位的。群众反映的教育乱收费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不执行“三限”政策违规收取择校费、赞助费;“一费制”外自立项目乱收费;以改制为名举办“校中校”、“校中班”乱收费。教育乱收费屡禁不止,也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可见教育于民于国之重要,是民生之基。②教育不仅关乎国家发展大计,更关乎百姓的切身利益,教育政策措施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千家万户。对于教育,我们既应着眼于国计,也应着眼于民生,多从民众的角度去考量。③“人不可以无学”。今天,鲜有人相信“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能够改变人们的命运,成就其未来的,正是教育。因而,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东部还是西部,无论家庭是贫还是富,自一个新的生命呱呱坠地开始,莫不把相当的精力与钱财投在孩子的教育上。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大眼睛,那一个个贫困学子的身影,激起的总是人们最朴素的情怀:求学的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受教育的权利,是现代公民最基本的权利之一。教育,是孩子成长的起点,它为懵懂孩童慢慢开启着一个新奇的世界,又导引着他们去探索、去实践、去思考,最终才成长为有益于社会、把握自己未来的人。从孩子到成人这个时期,则是接受教育的黄金阶段。也正因为如此,国家才不遗余力地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④就业是民生之本,决定着每一个家庭的生计。而拥有社会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则是实现就业的前提。目前群众关心的一些大学生就业困难、每年新增劳动力就业问题,说到底,是教育结构与发展模式存在偏差。只有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题,实现每一个家庭的就业权益。⑤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无论是教育的机会公平,还是教育资源的配置公平,对每一个家庭、个人来说,往往都产生着重大的影响。群众反映强烈的“择校费”、“赞助费”等乱收费问题,归根到底就是教育存在不公平。如果公共教育资源配置搞“锦上添花”,强校愈强,弱校愈弱,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不均等,必然导致教育发展不均衡,禁止教育乱收费就会“按下葫芦起了瓢”。古人云:“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今天,比这个“人才”概念包容更广的人力资源,已成为第一资源,比这个“教化”涵义更丰的教育,已是民心所系,民生之基。我们应该为此做出努力也应该有所作为。【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小题2】文中第⑤段中划线词“锦上添花”是什么意思?(2分)【小题3】文中第⑤段划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3分)【小题4】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有力论证了“教育于民于国之重要,是民生之基”?(4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4级四川省实验学校初九上半期语文试卷A(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完成文后的题。(12分)向字典鞠躬①据《今晚报》的一篇文章透露,大型电视剧《采桑子》拍摄现场“出现了一道好风景”:剧组中不少人都随身带着字典,一遇到吃不准的问题,就立刻向“老师”请教。主演陈小艺小姐说:“《采桑子》是一部历史剧,文化含量是很高的,自己深感才疏学浅,自然不敢掉以轻心。”这道“好风景”本人虽未能目睹,但还是有眼睛一亮之感。②这些年来,总是见到“念白字”的新闻。比如苏轼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绮”读音为qǐ,指有花纹的丝织品,古诗中不是有“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吗?王菲却唱成了yi。又如小天后蔡依林在唱《怀念》时,将“未完的龃龉一句唱成了“未完的‘zǔyǔ’”。龃龉,正确的读音应是jǔyǔ,本意指上下牙齿不对应,后用来比喻为意见不一致。蔡依林误jǔ为zǔ,想来是受了组、祖等宇的影响。最近掀起轩然大波的,是有“才女”之称的伊能静,她在新推出的专辑中唱苏轼的《念奴娇》,把“羽扇纶巾”的“纶”(guān),唱戒了“伦理道德”的“伦”。这是一种相当流行的误读。不过,伊能静还是值得称道的,她立即在自己的博客中公开道歉,并特地花了一天时间重新录音。和这些“念白字”的新闻相比,《采桑子》剧组“带着字典拍片”,犹如春风佛过田野,给我们带来了清新的空气。③其实,在老一辈艺术家中,这种做法早已成为习惯。电影艺术家孙道临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银幕形象风流倜傥,按今天的话说,绝对是个“帅哥”;演技更为精湛,一招一式,无不传神。然而他却是“艺高胆不大”,哪怕排练一首短诗,也会在包里装着一本《新华字典》备查,唯恐稍有闪失。正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严谨”,练就了他的台词功夫,在演艺界堪称有口皆碑:不仅嗓音浑厚,吐字清晰,而且发音准确,字正腔圆,没有在演出中念过什么白字。孙道临先生曾经真诚地说:“中国字那么多,念不出来没什么难为情;但如果想当然地乱念,那是对不起观众的。”④由孙道临想到了巴金老人。巴老健在的时候,我们曾多次登门祝贺他的生日。他的书房里有一张简陋的狭小的书桌,《随想录》中的不少文章,便是在这张书桌上完成的,让人见了肃然起敬。我们每次去的时候,见到书桌上除了摊放着纸、笔之外,还有一本《现代汉语词典》。遇到一时想不起来的字,巴老总是会翻开词典,查清楚以后才肯落笔。这就是一代大家的写作态度。《随想录》的手稿本,我至少读过三遍,几乎投发现什么错字,原因大概就在此吧。在我的脑海里,经常会浮现出巴老查阅词典的景象。这是一个寻常的生活镜头,但它象征着一种高尚的文化精神。⑤字典是知识的海洋,是智慧的宝库,是无声的老师。在校园学习阶段,是字典为我们释疑解惑,不断完善我们的知识结构,在我们工作以后,同样是字典为我们把关纠错,保证文化产品的内容质量和文字质量。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是不该否认字典在文化生活中的地位的。⑥向字典鞠躬吧。从一个人对待字典的态度,是不难看出他的敬业精神和文化良知的。你说是吗?1.第②段画线句子中的错别字是 &&&&&&&&,它的正确写法是&&&&&& &。(2分)2.第①段中“眼睛一亮”在文中的意思是&&&&&&&&&&&&&&&&(2分)3.(4分)第③、④段中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1分)其作用是&&&&&&&&&&&&&&&;(2分)第⑤段主要论述了&&&&&&&&&&&&&&&&(1分)4.下面这段文字在文中最恰当的位置是&&&&&&&&&&(2分)艺术家如此,文学家如此,政治家又何尝不是如此?毛泽东主席便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辞源》伴随毛主席转战南北。毛主席深夜写作时,常常会在握笔疾书的间隙,停下来翻翻《辞源》。这是多么耐人寻味的历史细节。A.②③之间&&&&B.③④之间&&&& C.④⑤之间&&&& D.⑤⑥之间5. 参考《现代汉语词典》对词语的释义,在括号内选择正确的一个词语填在横线上。(2分)郁达夫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说,要善于用小事情来 &&&&&&&&&&(反映、反应)社会,抒发感情,表现思想, &&&&&&&(揭示、揭晓)深刻的哲理和普遍规律,这就是“以小见大”。《现代汉语词典》释义:反映:动词(1)反照。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2)把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反应:动词(1)机体收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引起的相应的活动。名词(2)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为。揭示:动词(1)公布,宣布(文告等)。(2)使人看见原来不容易看出来的失误揭晓:动词公布(事情的结果)。&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学年四川省七年级上学期12月检测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完成小题。(12分)教子无方&&林海音母亲骂我不会管孩子,她说我:“该管不管!”我也觉得我的儿童教育有点儿特别。刚下过雨,孩子们向我请求:“让我们光脚去玩,好不好?”我满口答应,孩子们高兴极了,脱下鞋子,卷起裤腿儿,三个一阵呼啸而去。母亲怪我放纵,她说满街雨水,不应当让孩子们光脚去蹚水,我回答母亲:“蹚水是顶好玩儿的事,我小的时候不是最爱蹚水吗?”母亲只好骂我一句:“该管不管!”我记得童年时候,喜欢做的许多事情都是爸妈所不喜欢的,因为他们不喜欢,我便更喜欢,所以常常背着他们做。我和二妹谈起童年的淘气,至今犹觉开心。比如扯下床单把瘦鸡子似的三妹包在里面,我和二妹两头儿拉着,来回的摇,瘦鸡子笑,我们也笑,连管不了我们的奶奶都笑了起来了(可见她也喜欢淘气了),笑得没了力气,手一松,床单裹着人一齐摔倒地下,瘦鸡子哇的哭了,我们更笑得厉害,虽然知道爸爸回来免不了吃一顿手心板。有一次我们要出门,二女儿问她的爸爸:“妈妈也出去吗?”爸爸说:“是的。”二女把两条长辫子往后一甩,拍着小手儿笑嘻嘻地向三女说:“妈妈也出去,我们好开心!”我正在房里换衣服,听了似有所悟,他们像我一样吗?喜欢背着爸妈做些更淘气的勾当。我的爸妈那样管束我,并没有多大效力,我又何必施诸儿女?这以后,我便把尺度放宽,甚至有时帮助他们把枕头堆起来,造成一座结结实实的堡垒抵御敌人,枕头上常常留有他们的小泥脚印,母亲没办法,便只好又骂我:“该管不管!”我心想,他们的淘气还不及我的童年一半呢!成年人总是绷着脸儿管教孩子,好像我们从未有过童年,不知童年乐趣为何物何事。有一天我正伏案记童年,院里一阵骚动,加上母亲唉唉叹声,我知道孩子们又惹了祸,母亲喊:“你来管管。”我疾步趋前,喝!三个丑小鸭一字儿排开,站在那里等候我发落。只见三张小脸儿三个颜色:我的小女儿一向就是“娇女儿泪多”,两行泪珠挂在她那“灵魂的窗户”上,闪闪发光;大女儿的脸上涂着“迷死弗多”口红,红得像台湾番鸭的脸;那老二,小字虽然没写完,鼻下却添了两撇仁丹胡子。一身的泥,一地的水。不管他们惹了什么样的祸,照着做母亲的习惯,总该上前各赏一记耳光,我本想发发脾气,但是看着他们三张等候发落的小花脸儿,想着我的童年,不禁哑然失笑。孩子们善观气色,便也扑哧哧都笑起来,我们娘儿四个笑成一团。母亲又骂我:“该管不管!”我也只好自叹“教子无方”了。1.从全文看,作者有哪些事“该管不管”?(3分)2.作者写自己童年的淘气故事,有什么用意?(3分)3.简要分析文中划线句子“女儿的脸上涂着“迷死弗多”口红,红得像台湾番鸭的脸;”的表达效果。(3分)4.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是怎样的一位母亲?(3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学年四川成都树德怀远中学初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完成文后题目。(12分)教育是民生之基①4月上旬,国家发改委通报显示,教育收费居去年全国价格举报之首。而在过去6年中,关于教育收费的举报有5年是居于首位的。群众反映的教育乱收费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不执行“三限”政策违规收取择校费、赞助费;“一费制”外自立项目乱收费;以改制为名举办“校中校”、“校中班”乱收费。教育乱收费屡禁不止,也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可见教育于民于国之重要,是民生之基。②教育不仅关乎国家发展大计,更关乎百姓的切身利益,教育政策措施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千家万户。对于教育,我们既应着眼于国计,也应着眼于民生,多从民众的角度去考量。③“人不可以无学”。今天,鲜有人相信“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能够改变人们的命运,成就其未来的,正是教育。因而,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东部还是西部,无论家庭是贫还是富,自一个新的生命呱呱坠地开始,莫不把相当的精力与钱财投在孩子的教育上。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大眼睛,那一个个贫困学子的身影,激起的总是人们最朴素的情怀:求学的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受教育的权利,是现代公民最基本的权利之一。教育,是孩子成长的起点,它为懵懂孩童慢慢开启着一个新奇的世界,又导引着他们去探索、去实践、去思考,最终才成长为有益于社会、把握自己未来的人。从孩子到成人这个时期,则是接受教育的黄金阶段。也正因为如此,国家才不遗余力地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④就业是民生之本,决定着每一个家庭的生计。而拥有社会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则是实现就业的前提。目前群众关心的一些大学生就业困难、每年新增劳动力就业问题,说到底,是教育结构与发展模式存在偏差。只有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题,实现每一个家庭的就业权益。⑤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无论是教育的机会公平,还是教育资源的配置公平,对每一个家庭、个人来说,往往都产生着重大的影响。群众反映强烈的“择校费”、“赞助费”等乱收费问题,归根到底就是教育存在不公平。如果公共教育资源配置搞“锦上添花”,强校愈强,弱校愈弱,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不均等,必然导致教育发展不均衡,禁止教育乱收费就会“按下葫芦起了瓢”。古人云:“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今天,比这个“人才”概念包容更广的人力资源,已成为第一资源,比这个“教化”涵义更丰的教育,已是民心所系,民生之基。我们应该为此做出努力也应该有所作为。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2.文中第⑤段中划线词“锦上添花”是什么意思?(2分)3.文中第⑤段划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3分)4.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有力论证了“教育于民于国之重要,是民生之基”?(4分)&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am pm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