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治疗新方法方法

4种运动是糖尿病治疗良方
核心提示:需注意的是,无论是室内还是户外运动,糖尿病患者都应该把握好运动的时间,有的病友习惯把一天的锻炼都集中在上午,早晨吃完早饭之后就去锻炼,锻炼2~3小时,下午和晚上就不锻炼了,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不能一天就锻炼一次,最好三餐后都要运动。
  昨晚,在北京卫视《我的歌声里》,潘长江讲述自己小时候曾得了症。小时候,他爸妈总领着他到处看医生,但医生都劝他父母不要在这个孩子身上花钱了,这个病没法治,他活不过25岁。   据了解,得了消渴症的人特别能喝水,小便也会很多;虽然饭量很大,但人总是很消瘦。潘长江听到医生的说法虽然很难过,但自己还是很乐观,回家后,也没有再去治疗,而开始练武术、翻跟头,结果现在已经活过了50岁。至于现在还有没有消渴症?潘长江说,“我现在一晚上最少要喝8瓶500克的矿泉水,一一瓶。”  消渴症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病名,是指以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疲乏、尿甜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症状。“消”是胃热的表现,消化过快、吸收不好、消耗过量;“渴”则是肾虚肺燥的表现,口渴、皮肤干燥无华、毛发干枯脱落、伤口不愈合都是肾虚肺燥的结果。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陈枫介绍说,消渴症就是,中医称糖尿病为消渴症。消渴,是指上、中、下三消,上消就是口渴欲饮,口渴,喜欢喝水。  山东省营养学会临床营养专业委员会委员杨红介绍说,运动可以调整脂代谢,提高胰岛细胞的活性,是治疗糖尿病的良方,所以被成为最好的“降糖药”。以下4种运动方式可供糖友们参考:  散步:适合各类糖尿病患者。散步不但可以减轻胰岛β细胞的过度负担,利于病情的控制,还能预防。散步时应穿轻便的服装和运动鞋(要穿袜子),直视前方,肩膀不晃动,背挺直,收紧小腹,手臂大幅度摆动,步伐要尽可能大,步行时间为30-45分钟以上。  慢跑:能促进新陈代谢,消耗大量血糖,减少脂肪存积,预防血脂异常、、等并发症,对糖尿病患者有益,但需要征得医生的同意。注意,不宜在饭后立即慢跑,也不宜慢跑后立即进食,最佳时间为每天上午9~10点和下午4~5点,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  踢键子:能调节全身血液流量,加速血脂、血糖的代谢,从而降低血糖。注意,踢键子前要做15分钟左右的热身运动,可以从每次5~10分钟开始,一两个月后再增加到20~30分钟。其中,踢毽子20~30分钟降糖效果最佳。  水中走:穿好泳衣,下入盛有温水的水池行走。注意,刚开始水中走时,时间以30分钟为宜,水量可以没过腹部,以后逐渐增加水量到胸部。要大步伐、膝盖抬高,手在水中挥动,这样有助于抵抗水流的阻力。等适应后,时间可以延长到60分钟。  除了户外运动,还有许多“替补运动”可在室内进行。  有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每天步行1000步,就能对病情产生良性促进作用,如果不想出门,试试做这些家务:洗盘子、熨烫衣物 15分钟;做饭或准备食物 13分钟;看孩子(轻度用力)13分钟;擦窗户11分钟;整理床铺、搬桌椅10分钟;手洗衣服 9分钟;扫地、扫院子、拖地板、吸尘8分钟;和孩子游戏7分钟等,都相当于步行1000步产生的热量。  除此之外,降糖操、瑜伽、上下楼梯等都可以权当室内运动的一部分,对于不适宜运动的糖尿病患者,比如合并各种急性感染者;伴有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且活动后加重者;严重糖尿病肾病者;严重的眼底病变者等,这些运动会更加适合。
  需注意的是,无论是室内还是户外运动,糖尿病患者都应该把握好运动的时间,有的病友习惯把一天的锻炼都集中在上午,早晨吃完早饭之后就去锻炼,锻炼2~3小时,下午和晚上就不锻炼了,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不能一天就锻炼一次,最好三餐后都要运动。  运动的最佳时间是餐后1小时(从吃第一口饭计时)。餐后1小时是血糖作用最高峰,利用的相对多一些,但是大部分病友吃饭后1小时释放不出足够的胰岛素,有可能还产生胰岛素抵抗,只有通过运动才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减轻胰岛负担,不让胰岛释放出太多的胰岛素,避免胰腺衰竭,逐渐恢复胰岛功能。
这些疾病都不是你要找的? 用工具试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扫一扫”分享
糖尿病干细胞移植作为治疗糖尿病的潜在方法,近年来备受关注,中国学者对此进行了积极探索,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也于近期发表了相关立场声明,旨在进一步指导糖尿病干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 []
在线咨询(向医生免费提问)
请在此提交您的问题,即有万名医生10分钟内为您解答
答你所问,名医在线近距离。
肿瘤的真相与误区
健康有益事
减肥达人秀
肾结石是怎么回事?哪些因素会引发肾结石?…… []
在我国的中医院校经常能看到一批批外国医生围着中国医生学…… []
宝宝哭的原因有哪些?有些刚出生几个月的宝宝莫名地哭泣,…… []
轻度脂肪肝一般多坚持一定量运动,少食动物内脏等过油食物…… []
资料显示,大约8%的孕妇会得妊娠糖尿病,而高龄孕妇得妊娠糖尿病的几率更高。翁建平表示,目前大多数孕妇缺少运动,他建议得妊娠糖尿病患者应该适当运动。当前位置: >
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方法是什么
来源:寻医问药社区
发布者:沉香
患上这种难以治疗的疾病没有别的办法,及早的接受治疗是很关键的,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患有糖尿病的人是越来越多了,因此有关于方法也是层出不穷,给人们提供治疗。那么,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方法是什么?以下是专家的介绍。
糖尿病的教育与心理治疗。真正懂得糖尿病,知道如何对待糖尿病,既要重视它,又不要惧怕它,明白糖尿病是一种目前尚无法根治,但可以控制的疾病。
糖尿病的饮食治疗。这就要求我们作到合理用餐,在保障营养的前提下,避免摄食过量,多进食高纤维食物,保证维生素、微量元素的摄入,少进食肥厚甘味,饮食清淡,戒烟限酒。
糖尿病的。在饮食、运动治疗不能使血糖达标的情况下,适当选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并同时控制好血脂、血压、血黏度。听野广告的宣传,多与专科医生联系,科学。
糖尿病的治疗方法还包括糖尿病的运动治疗。长期坚持适量的锻炼,而增加热量的利用和胰岛素的敏感性。我们强调有氧运动,这个有氧不是单单可以呼吸氧气就行,而是既要达到运动量,又要避免过度运动,对人体造成伤害。具体来讲青年人运动后心率达到每分钟120次以上,老年人运动后心率达到每分钟100次以上,并且持续30分钟,每周至少5次。我们做过临床实验,长期坚持适量运动的人,平均血糖就可以下降2-3mmol/L。
温馨提醒:糖尿病的病情监测。因为糖尿病的不可康复性,血糖受多种因素影响而波动,糖尿病人要定期随诊,进行血糖、血脂、尿常规、眼底等相关检查,了解病情,接受医生指导。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不喜欢这些
百万名医生在线为您免费解答
请您详细描述您感到不适的症状、部位及发病时间
[糖尿病][糖尿病][内科其它][糖尿病][糖尿病][糖尿病]
在寻医问药您还可以
百万医生在线解答问题,100%回复
手机客户端,让您随时随地问医生
免费咨询、预约三甲医院专家
与患友和专家一起,交流分享治疗经验
查看药品信息,帮您合理选择药品
帮您了解疾病知识,一本疾病百科全书
大家都在搜:
擅长:甲亢、甲状腺功能亢进、甲减等。治疗糖尿病新方法多
核心提示:专家们早就提出,糖尿病是“百病之源”,在各种慢性病中,糖尿病是最让患者痛苦的。
  据卫生部调查,我国目前至少有3400万糖尿病患者,约占人口总数的2.6%。
  而在30年前,这个数字仅为0.7%。另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5年,全球将有3亿名糖尿病患者,而中国很可能会成为糖尿病“第一大国”。
  专家们早就提出,糖尿病是“百病之源”,在各种慢中,糖尿病是最让患者痛苦的。为了维持生命,患者每天都离不开和药物;由于体内缺乏胰岛素,或者身体无法利用胰岛素,患者往往不敢随便吃、随便动,时刻担心升高,危及生命;除此之外,糖尿病还会影响血管和神经系统,造成高血压、中风等疾病———可以说,得了糖尿病,人的生命就变得脆弱了。
  正因为糖尿病危害大,发病情况越来越严重,因此,攻克糖尿病、让糖尿病患者生活得更轻松,一直是国际医学界关注的重点。征服糖尿病到底还要多久?带着这个问题,本报国内记者采访了糖尿病研究和治疗领域的几位专家,同时,本报驻丹麦记者与在糖尿病研究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的丹麦诺和诺德公司取得联系,采访了该公司的副总裁兼首席科学官麦兹·孔斯格·汤姆森博士。
  新药:控制血糖更“聪明”
  在位于丹麦哥本哈根的诺和诺德公司总部,记者见到了汤姆森博士。他是一位思路敏捷、常常让人跟不上节奏的糖尿病专家。采访中,他向记者描述了在征服糖尿病的道路上,科学家们取得的最新进展。
  汤姆森博士告诉记者,糖尿病患者最大的一个烦恼就是摆脱不了对胰岛素的依赖,因此,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研究如何减少糖尿病患者的用药次数,同时增加用药的安全性。他介绍说,最近,一种叫胰高血糖素样肽—1的天然激素得到了医学界的极大关注,利用这种物质,就能研制出更加安全、方便的糖尿病药物。他告诉记者,人体内有一种叫胰高血糖素的物质,会刺激糖原分解,使血糖水平升高。人在进食时,肠道就会释放出胰高血糖素样肽—1。它一方面对大脑产生作用,减少食欲;一方面刺激身体分泌胰岛素,抑制胰高血糖素,降低血糖。
  汤姆森博士指出,经过处理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能在人体内24小时生效,只要血糖高于正常水平,它就能发动起来,“压制”血糖。而且,和注射胰岛素相比,服用胰高血糖素样肽—1药物能把血糖降到正常水平,然后药物就不再产生作用;而注射胰岛素时必须小心控制剂量,因为如果剂量过大,会导致血糖过低,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肥胖是导致2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胰高血糖素样肽—1能抑制食欲,还有利于减肥。据汤姆森博士介绍,如果顺利的话,胰高血糖素样肽—1药
  物将在今年冬天进行第三期临床试验。另外,记者还了解到,有些新药将着眼点放到了帮助患者摆脱针头注射的痛苦上。印度专家研究出了一种口服药,将胰岛素装进胶囊,一直到肠道中才释放出来。另外,科学家还发明了一种胰岛素包,患者可以通过“吸”的方式摄入胰岛素。据悉,这种药将在今年上市。
  手术:细胞移植让患者摆脱胰岛素
  除了积极研发新的药物,在通过手术治疗糖尿病等方面,科学家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果。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从去年9月到今年1月底,英国有一位名叫莱恩的61岁1型糖尿病患者接受了3次胰岛β细胞移植手术。现在,除了定期服用抗排异药物,他已经不用再注射胰岛素了。他说:“感觉就像变了一个人。”伦敦国王学院的医学专家认为,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据悉,日本、加拿大等国都进行了这种移植手术。其中,日本的一位女患者移植了母亲的胰岛β细胞,手术后22天就摆脱了胰岛素。
  汤姆森博士还提到,诺和诺德公司正在研究人造胰腺。人造胰腺是一个装在人体内的微型装置,能实时检测血糖水平,然后根据检测结果释放胰岛素,对病人来说,既方便又及时。汤姆森博士乐观地表示,这些成果将极大地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记者还了解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科学家也在研究人造胰腺。
  早期诊断:新方法大大提高检出率
  糖尿病的治疗手段在不断改进,同时,糖尿病的早期检测也受到了大家的重视。记者从北京同仁医院干部医疗科的主治医师周健那里了解到,大约有80%的糖尿病患者是在体检中发现的,到了查出问题的时候,很多人已经病得很重了。他认为,这个数字充分说明了早期诊断的重要性。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的贾伟平教授也告诉记者:“有大约50%的糖尿病患者看起来挺正常,红光满面,活动自如,如果不去医院做,很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得病了,自然也就不会采取治疗措施。”
  目前的糖尿病筛查主要是综合考察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然后做出诊断。美国杜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叫HgA1c的2型糖尿病早期诊断方法,通过检测6周内人体的平均血糖水平来筛查糖尿病,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他们对1235名属于高危人群的受试者进行了检查,发现有4.5%的人患有糖尿病,最终检出率达75%,而利用传统的筛查方法,很多患者都显示“无病”。
  除了HgA1c检测法,南非医学科学理事研究会也发明了一种2型糖尿病检测法:测定血液中前胰岛素和胰岛素的比值。前胰岛素是胰腺分泌的一种蛋白质,能转化为胰岛素,但2型糖尿病患者的前胰岛素却不会变成胰岛素。所以,通过检测两种物质的比值,就能发现糖尿病。
  征服糖尿病还要二三十年
  有了这么多的药物、手术和诊断方法,那么,要征服糖尿病,最根本的方法是什么?汤姆森博士认为,根治这种病的希望在干细胞上。“干细胞能生长成任何细胞。”他告诉记者,干细胞转化为能产生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应该只是时间问题,现在的关键是找到转化的方法。他指出,要完成干细胞转化为胰岛β细胞的研究,大概需要20年的时间,而进行临床测试又需要10年,也就是说,要根治糖尿病,还得等二三十年。他告诉记者,就目前来看,2型糖尿病最有可能被首先根治。记者从中国糖尿病研究权威专家、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项坤三院士那里了解到,中国的糖尿病患者中,有85%的人患的是2型糖尿病。因此,汤姆森博士的预测对中国的糖尿病患者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
  除了干细胞,基因治疗也是目前全球关注的重点。项院士告诉记者,中国约有5%的糖尿病患者得的是特殊型糖尿病。这种糖尿病是人体内某一个基因“坏了”造成的,也称为单基因突变糖尿病。现在,国际上纷纷将它作为研究的突破口,把单个基因出问题造成的糖尿病研究透了,多个基因造成的2型糖尿病也就有被征服的希望了。
  另外,记者还了解到,国外科学家正在研究糖尿病。最近,伦敦国王学院准备与布里斯托大学联合进行全球首个1型糖尿病疫苗人体试验。这种疫苗进入人体血液后,会产生保护细胞,阻挡破坏胰岛β细胞的白血球。如果成功,将把糖尿病研究工作向前推进一大步。
  中国人比西方人容易得糖尿病
  虽然糖尿病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但是汤姆森博士指出,中国人尤其要注意糖尿病的防治。他表示,由于东西方人的基因不同,中国人更容易患上糖尿病。美国人到了30%的体重是脂肪时才有患糖尿病的危险,而中国人可能有23%的体重是脂肪时,就已经患上2型糖尿病了。另外,他还告诉记者,在中国的农村,有2%—3%的人患糖尿病,北京等地的患病率甚至接近10%,而且大部分患者没有得到良好的治疗。2030年后,中国糖尿病患者的人数可能增加一倍,达到7000万。贾伟平教授则指出,从中国的人群分布来看,有糖尿病家族史、较胖(尤其是肚子大、腿细)、45岁以上的人属于高危人群。脑力劳动者和工作压力大、应酬多的人发病率相对较高。
  汤姆森博士对记者说,据调查,全球有58%的糖尿病和肥胖有关,在一些国家,这个比例更是高达90%。现在,很多中国人盲目效仿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吃高热量食品、用汽车代步,结果肥胖者越来越多,糖尿病发病率不断上升。他不无忧虑地指出,在接受了糖尿病预防培训的人当中,只有1/4—1/3人会按照指导来改善生活,因此,教育工作还得进行下去。贾伟平教授则表示,只要糖尿病患者积极采取有效的治疗,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但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还可以长寿。
(实习编辑:朱文斌)
这些疾病都不是你要找的? 用工具试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扫一扫”分享
39糖尿病人吃什么好专题全面解析正确饮食对糖尿病人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饮食预防糖尿病。并为你解答糖尿病人吃什么好、糖尿病人不能吃什么、糖尿病人吃什么水果好、糖尿病人能吃蜂蜜吗等糖尿病人关注的健康饮食问题 []
在线咨询(向医生免费提问)
请在此提交您的问题,即有万名医生10分钟内为您解答
答你所问,名医在线近距离。
肿瘤的真相与误区
健康有益事
减肥达人秀
肾结石是怎么回事?哪些因素会引发肾结石?…… []
在我国的中医院校经常能看到一批批外国医生围着中国医生学…… []
宝宝哭的原因有哪些?有些刚出生几个月的宝宝莫名地哭泣,…… []
轻度脂肪肝一般多坚持一定量运动,少食动物内脏等过油食物…… []
切勿轻信偏方、神药,要积极配合专业医生,接受正规治疗,服用安全可靠的药。另外,对于糖友来说,血糖不是降得越快越好,也不是越低越好。根据自己的病情,把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维持血糖稳定才是最健康的。外科手术是目前唯一可治愈2型糖尿病的方法_网易财经
外科手术是目前唯一可治愈2型糖尿病的方法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服务军民奉献社会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陆总)特色技术巡礼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这种“富贵病”如今已成为威胁国人健康的主要病种之一。近日,亚太地区(中国)手术治疗肥胖症华南中心、广州军区总医院甲状腺糖尿病外科中心主任吴良平介绍,除了传统的内科治疗方法外,一些糖尿病患者如今也能通过接受外科手术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从而减少糖尿病肾病、眼病、截肢等致残、致死性并发症的出现。
  糖尿病患者群增长速度快
  “目前来讲,糖尿病已经成为威胁全球下一代人的健康危机,我们需要更多有效、新的治疗方法来战胜这种疾病。”据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甲状腺糖尿病外科中心主任吴良平介绍,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近年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中国的糖尿病人数迅速增加,发病率高达11.6%,我国糖尿病人就有将近1.14亿。
  作为亚太地区(中国)手术治疗肥胖症华南中心,吴良平主任在临床中接触许多糖尿病患者,他一直致力研究外科手术治疗糖尿病领域,通过大量的临床证据显示:减重手术可以长期有效地治疗2型糖尿病。吴良平告诉笔者:“两年前,外科治疗糖尿病还是胃肠外科、内分泌科的热点话题,内外科专家都持有不同的观点,但是目前,外科治疗糖尿病的效果逐步证明,符合标准条件的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胃转流手术后可以得到全面缓解,突破了传统的控制饮食、加强运动、口服降糖药和注射胰岛素治疗模式。”
  外科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有严格标准
  外科治疗糖尿病的手术并不复杂,吴良平告诉笔者:“手术过程中,首先将胃部分为上下两个部分,较小的上部和较大的下部,然后截断小肠,重新排列小肠的位置,改变食物经过消化道的途径,减缓胃容积,缩短小肠,降低吸收。在成熟的糖尿病外科治疗中心,通过腹腔镜进行手术其安全性与胆囊切除术相同。83%的2型糖尿病患者手术后停药可恢复正常血糖。”
  “并不是每个糖尿病患者都可接受手术治疗,评估一个患者能否接受手术,有一套严格的标准。”吴良平介绍,一般来说,接受这种手术的患者需要满足多个条件,比如:糖尿病病史在10年以下、年龄小于60岁、中度肥胖以上等。此外,患者的胰岛素细胞功能处于代偿期也是接受这种手术的条件之一。
  对于不少患者担心手术后可能出现的营养缺乏问题,吴良平表示,该院进行的术后随访发现,大约只有5%的患者可能在术后会出现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的情况,对此,医生通常采取让患者服用特殊维生素的方法来预防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缺乏。
  腔镜甲状腺手术可避免颈部疤痕
  体检莫忘甲状腺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广州市疾控中心最新癌情监测数据显示:与10年前比较,广州市居民结直肠癌、宫颈癌、甲状腺癌和前列腺癌发病上升较大,其中甲状腺癌10年间上升的幅度高达87.02%。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甲状腺糖尿病外科中心主任吴良平分析,近年来甲状腺癌发现较多,一方面与现代生活方式中癌症诱发因素增多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市民及单位的体检意识增强,越来越多的单位在体检中开始增加甲状腺B超这一项目,也有不少个人来申请做该检查。尤其对女性朋友而言,甲状腺体检意义重大,因为甲状腺疾病好发于女性朋友。
  甲状腺体检一般做甲状腺B超,而彩色B超对甲状腺结节的定位、大小及性质的估计,准确率则远远高于黑白B超,可以发现的甲状腺异常如甲状腺结节或甲状腺癌。甲状腺结节大多是“结节性甲状腺肿”,部分是“甲状腺瘤”,有些病例是可以发展为恶性的,也就是甲状腺癌。结节性甲状腺肿很难用手摸到,80%的甲状腺结节都是在体检中被发现的。甲状腺疾病要及时治疗
  吴主任说,甲状腺B超是发现甲状腺疾病的有效方式,当发现有甲状腺结节或功能异常时一定要重视,让专业外科医生来进行评估。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就一定要手术:1、怀疑有恶变可能的;2、B超检查结节超过2.5厘米;3、结节压迫气管、神经等引起临床症状,如胸片提示气管变形或移位,喉镜检查提示声带麻痹;4、胸骨后甲状腺肿;5、继发有甲状腺功能亢进。
  吴主任还强调,无论甲状腺结节大小,都要高度重视,定期随访。如有以下超声征象提示甲状腺癌的可能性大:①实性低回声结节;②结节内血供丰富(TSH)正常情况下;③结节形态不规则、晕圈缺如;④微小钙化、针尖样弥散分布或簇状分布的钙化;⑤同时伴有颈部淋巴结超声影像异常,如淋巴结呈圆形、边界不规则或模糊、内部回声不均、内部出现钙化、皮髓质分界不清、淋巴门消失或囊性变等。手术中一般会进行病理切片检查,如果检查发现已经有癌变,则需要立即扩大手术范围,进行甲状腺癌根治术。
  腔镜甲状腺手术可避免颈部疤痕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甲状腺糖尿病外科中心主任吴良平介绍,甲状腺肿物是一种常见疾病,包括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瘤及甲状腺癌等,许多情况下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传统的手术方式是在颈部做一长约5-7cm的切口,术后疤痕严重影响美观。而腔镜甲状腺手术是利用腹腔镜技术来切除甲状腺的方法。其手术的主要过程是:选择胸部或腋窝隐蔽部位做2-3个小的手术切口,直径仅为5-10毫米,然后经皮下分离至颈部甲状腺处,注入二氧化碳气体,在前胸和颈部的皮下人为地制造一个手术操作空间。然后置入操作器械,通过腹腔镜直视及放大作用,利用先进的超声刀切割技术,将甲状腺及其肿瘤切除。术后3~5天病人就可以痊愈出院。治疗效果、手术风险与传统手术没有差异,但是避免了颈部的切口。对于注重美容的甲状腺疾病患者是最佳选择。
  关于颈部无疤痕的腔镜甲状腺手术适应症,吴主任介绍,甲状腺肿瘤样病变、甲状腺良性肿瘤,对于肿块大小多认为5cm以下较为适宜。但对恶性肿瘤是否适合做腔镜手术学术界目前存在争议,吴主任认为,早期恶性肿瘤,如术前经过详细检查未发现明显的甲状腺旁和颈外侧淋巴结转移灶,可以考虑行腔镜甲状腺手术。
  【链接】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甲状腺糖尿病外科中心
  2008年该中心在国内较早开展减重手术治疗肥胖症;2009年在国内率先开展腹腔镜下糖尿病的微创手术治疗。2009年,在亚太减重医师协会的授权下,该院首批在大陆地区成立亚太地区手术减重华南中心,2013年被认证为国际代谢手术卓越联盟中国区会员;同年广州军区总医院成立甲状腺糖尿病外科中心。该中心现可开展全腹腔镜下胃绑带术、袖状胃切除术(缩胃术),胃旁路术等多种减重及糖尿病手术,目前共完成此类手术300余例,手术成功率为100%,有效率95%,随访3年对2型糖尿病的临床治愈率达80%及零并发症发生率,在国内独树一帜。
  与此同时,本中心可完成各类甲状腺手术,年手术量500余台次。尤其是颈部无疤痕的腔镜甲状腺手术在国内独树一帜,吸引省内外大批患者至我院就诊。
  【专家介绍】
  吴良平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教授,广州军区总医院甲状腺糖尿病外科中心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分会肥胖症及糖尿病外科委员会常委、全军糖尿病外科学组副组长、全军及腹腔镜学组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微创外科医师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微创外科管理委员会常委、广州市青年联合会委员、南方医科大学硕士导师。从医二十余年,擅长于经腹腔镜微创治疗各种普通外科疾病,累计完成各类腹腔镜手术3000余例。在国内较早从事肥胖症及代谢病外科,腹腔镜微创治疗肥胖症及2型糖尿病新技术在国内居于领先水平,腔镜无疤痕甲状腺手术例数在国内居于先进水平。
  戴晓江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甲状腺糖尿病外科中心主治医师,第二军医大学讲师。全军糖尿病外科治疗学组秘书、广东省医师协会微创外科委员会委员、广东医学会胃肠外科分会中青年委员、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微创外科管理委员会委员。师从我国著名微创外科、肥胖症、代谢病专家郑成竹教授;从医10余年,在微创技术在普通外科领域的应用,尤其是腹腔镜下微创手术治疗甲状腺内分泌疾病及代谢性疾病(肥胖症及2型糖尿病)方面,开展了大量的临床工作并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治疗水平居国内先进行列。
本文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当前位置:
糖尿病的治疗
  糖尿病最佳治疗?糖尿病能否治愈?  目前,医学上无法治愈糖尿病,也无法永远杜绝并发症。所以,血糖控制就是唯一最佳治疗标准。如果能实现血糖长期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就能大幅度的降低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些糖尿病病人的病情很轻,经过一段正规治疗,特别是适宜的饮食控制,血糖可以降至正常,甚至不用药也可将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但这并不意味着糖尿病已被治愈,如果放松治疗,糖尿病的症状就会卷土重来。  糖尿病如何治疗?  1型糖尿病患者需终生胰岛素治疗,约占糖尿病总人数5%。2型糖尿病患者在改善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的基础上,如果血糖仍然未达到控制目标,即可开始口服药物和胰岛素的联合治疗。胰岛素是一种用于长期控制血糖的,强有力的降糖药,注射不会有成瘾和依赖性。肥胖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减肥,长期坚持进行有规律的合适运动。  糖尿病患者可以不用胰岛素吗?  有部分新检查出来的患者对使用胰岛素很抵抗,比较难接受。但是,糖尿病的病人是不论发病早晚的,只要是血糖比较高的病人 ,有严重并发症的病人,包括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都主张尽早用胰岛素把血糖控制下来。  糖尿病患者一定要用胰岛素吗?  也有部分患者,医生建议改善生活方式和服用其他药物即可,但是自己不放心,硬要用胰岛素,也是不对的。胰岛素有其副作用,主要是低血糖反应,过敏反应、胰岛素性水肿、注射部位红肿及感染、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等。切忌听从医生嘱咐,不要自己随便减药或加药。  糖尿病的详细治疗:  糖尿病的治疗:  1.饮食控制  (1)饮食控制:是基础治疗,需终身坚持,个体化是成功的关键。饮食控制可以降低体重并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减少血中胰岛素水平,改善高血精和高血脂。  (2)热量的计算与运用:根据标准体重及活动量计算每日所需总热量。标准体重(千克体重)的计算方法是:40岁以下者为身高(cm)一105;年龄在40岁以上者为身高(cm)-100,或[身高(cm)一100]x0.9。成人每天每千克标准体重的总热量估计:休息状态下为25—30千卡,轻体力劳动者为30~35千卡、中度体力劳动者为35—40千卡,重体力劳动者为40千卡以上。  18岁以下青少年每日每千克标准体重所需热量(千卡)=90—3×年龄(岁)。儿童因生长代谢旺盛,为保证其生长发育,所需的热量相应增加,一般与同龄健康儿童摄取的总热量相同。但要注意避免过食和肥胖。  在妊娠的后期所需热量应增加15%左右,哺乳母亲热量供给要增加30%左右。DM合并妊娠的饮食治疗目的是良好控制DM病情,使血糖尽量恢复正常,这是确保胎儿和母亲安全的关键。提供充足的各种营养素,而不引起餐后高血糖和酮症至关重要。饮食治疗要与运动疗法结合进行,并随着妊娠的继续进行合理地调整。妊娠并非运动疗法的禁忌证,但必须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协助控制血糖。  老年人和伴有其他合并症的病人,应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减肥。肥胖者(超过标准体重20%)应严格控制总热量,以期体重下降至正常标准的5%左右。而低于标准体重20%的消瘦病人,或低于标准体重10%的体重不足病人,则应适当放宽总热量,达到增加体重的目的。  (3)热量的分布:①糖类占总热量50%-60%,包括纤维素40 g。②蛋白质不超过总热量15%。成人0.8一1.2g/(kg·d);儿童、孕妇、乳母、消耗性疾病者1.5~2.0g/(kg·d);糖尿病肾病肾功能正常者0.8g/(kg·d),肾功能不全者0.6g/(kg·d)。蛋白质至少1/3来自动物蛋白,以保证必需氨基酸的供给。③脂肪占总热量20%-30%,折合脂肪为50—60 g,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各占1/3,胆固醇&300 mg/d。④根据患者生活习惯、病情和药物治疗需要进行安排。可按每日三餐(1/5、2/5、2/5或1/3、l/3、l/3)或四餐(1/7、2/7、2/7、2/7)分配。  2.运动疗法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力、病情及有无并发症情况等,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长期坚持进行有规律的合适运动。运动最好在餐后1小时进行,防止低血糖发生。如有心、脑血管疾病或严重微血管病变者。应视情况妥善安排。  运动的作用:①促使肌肉组织利用葡萄糖,使血糖下降;②利用游离脂肪酸;③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减轻胰岛索抵抗;④增加能量消耗,减肥。  3.病情监测  定期自我监测血糖,了解血糖控制情况,及时发现低血糖和高血糖;每3-6个月定期瞌测HbA1c,了解血糖总体控制情况,以便及时调整降糖方案。定期检查眼底、血压、尿蛋白、心电图等,了解并发症情况。  4.药物治疗  主要包括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  (1)口服降糖药:主要分为五类。  1)磺脲类降糖药:  ●适应证:残余.0%以上B细胞功能的患者;仅饮食运动而血糖控制不好的非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用量小于20—30U/d的2型糖尿病患者。  ●禁忌证:①1型糖尿病或胰源性糖尿病;②严重或长期的高血糖患者,没有或几乎没有胰岛素分泌者;③妊娠和哺乳期妇女;④急性糖尿病并发症时;⑤严重的心、脑、眼等并发症者;⑥对磺胺或类似化合物过敏或有不良反应者;⑦合并急性严重感染、大手术、创伤者;⑧易发生严重的低血糖疾病者。不良反应:常见的为低血糖、体重增加、皮肤过敏反应和胃肠道反应。  ●不良反应:副作用主要是低血糖,其他为消化道反应、肝功能不良、血液学异常和皮肤异常等。  2)瑞格列奈降糖药:  ●适应证:残存30%以上B细胞功能的患者;单纯饮食控制不好的非肥胖2型糖尿病者。  ●禁忌证:①严重或急性肝肾功能障碍者;②对格列奈类过敏者;③不宜口服降糖药者;③孕妇、哺乳妇女;⑤12岁以下儿童;⑥I型糖尿病患者。  ●不良反应: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轻度低血糖、头痛和头昏、短暂的视力障碍、腹泻或呕吐,少见肝酶水平轻度而短暂的升高。  ●种类:瑞格列奈(诺和龙)是一种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其作用特点为吸收和代谢迅速,半衰期和达峰时间约为l小时,故能迅速降低餐后血糖,也称为“餐时血糖调节剂”。剂量范围是0.5~6mg/天,分次、进餐时口服。由于是新药,安全性仍需进一步观察。  3)双胍类降糖药:  ●适应证:①肥胖2型糖尿病者,单纯用饮食控制不好者;②l型糖尿病者,双胍类与胰岛素合用,有协同作用;③2型糖尿病者,双胍类可与磺脲类协同作用。  ●禁忌证:①急性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低血压,急、慢性心肺功能不全;②肝功能衰竭;③全身麻醉后;④酗酒、乙醇成瘾;⑤急性中、重度感染;⑥卒中、妊娠;⑦血、尿酮体阳性者;⑧重症贫血、合并缺氧性疾病。  ●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与磺脲类或胰岛素合用时,也可发生低血糖;乳酸中毒。  ●种类: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为二甲双胍,500~l 500 mg/d,分2~3次口服,最大量不超过2 000 mg/d;另一种制剂为苯乙双胍,50—150 mg/d,分2~3次口服,此药现已少用。  4)α-糖苷酶抑制剂:单独用者不发生低血糖,与磺脲类或胰岛素合用时也可发生低血糖。  ●适应证:可用于1型与2型糖尿病,特别是餐后高血糖患者。  ●禁忌证:①对α-糖苷酶抑制剂过敏者;②酮症酸中毒、高血糖昏迷者;③严重感染,腹部手术后;④肝硬化、严重肝功能障碍者;⑤有消化吸收障碍的慢性肠道疾病者、重度疝、结直肠狭窄者;⑥肾功能障碍;⑦儿童、妊娠、哺乳妇女。  ●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  ●种类:阿卡波糖,主要抑制α-淀粉酶,每次50~100 mg,每日3次,口服;伏格列波糖,主要抑制麦芽糖酶和蔗糖酶,每次0.2 mg,每兀3次,口服。此类药应随第一口主食嚼碎服用。  5)噻唑烷二酮类:为新一类抗糖尿病药物,通过增强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而发挥作用,故又称胰岛素增敏剂。  ●适应证:对于以胰岛素抵抗为主的肥胖2型糖抹病效果显著。  ●禁忌证:①慢性心功能不全、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水肿患者;②严重贫血患者;③妊娠、哺乳妇女、儿童;④肝功能障碍者;⑤对增敏剂过敏者;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不良反应;体重增加,水肿。  ●种类:罗格列酮,用量为4—8 mg/d,分1-2次,口服;吡格列酮,用量为15—30 mg/d,每日1次,口服。  (2)胰岛素:  1)适应证:1型糖尿病;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糖尿病出现严重合并症及手术、妊娠和分娩;2型糖尿病病人经饮食和口服降糖药物治疗血糖未良好控制者;继发性糖尿病。  2)胰岛素种类:按作用快慢和持续时间分短效、中效、长效和混合胰岛素(短效和中效按不同比例混合);按制剂来源分动物(猪、牛)胰岛素和基因重组人胰岛素。人胰岛素类似物(优泌乐)。  3)胰岛素剂量:剂量应高度个体化,从小剂量(24U/日)开始,根据所选剂型分次餐前注射,以后每隔3~5天根据尿糖和血糖监测结果调整剂量,直至达到理想控制。  4)胰岛素用法  皮下注射:强化疗法(三餐前15~30分钟注射速效或短效胰岛素,睡前亦可注射中效胰岛素)、常规疗法(混合胰岛素早、晚餐前注射)和联合疗法(口服降糖药物+中效胰岛素),对于1型糖尿病建议采用强化疗法,2型糖尿病多采用联合疗法。  肌肉注射:现已少用。  静脉注射:仅使用短效胰岛素,多在不能进食时、出现严重慢性并发症和合并症、急性并发症时使用。  胰岛素注射用具:针式注射器、笔式注射器、胰岛素泵、无针注射器。  用于针式注射器的胰岛素浓度为40U/ml(即瓶装),用于笔式注射器和胰岛素泵的胰岛素浓度为100U/ml(即笔芯)。  5)胰岛素副作用:主要是低血糖反应,其他有过敏反应、胰岛素性水肿、注射局部皮肤红肿及小结、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  (3)其他降糖药  1).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  该药用于2型糖尿病磺酰脲类和(或)二甲双胍治疗不能达标的病人,开始计量5μg,每天2次,早晚餐前60分钟,在治疗1个月后可增加到10μg,每日2次。  2).二肽基肽酶-4(DPP一4)抑制剂  可用作单一治疗药物,也可用作其他两种口服降糖药(二甲双胍或噻唑烷二酮)的辅助药物。开始剂量每日早上100mg,如果肌酐清除率在30~50ml/(min·l.73m2),剂量减为每日50mg,如果肌酐清除率&30ml/(min·l.73m2),剂量减为每日25mg,每天最大剂量为100mg。  3).胰酯酶抑制剂  奥利司他为胰酯酶抑制剂,应用120mg/d可明显降低血糖(加饮食控制),并可减少口服磺酰脲类药物的用量,使血总胆同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载脂蛋白B、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IDL—C/HDL一C)比值下降,但部分病人需要补充脂溶性维生素。对减轻体重,并维持减肥效果也有较好疗效。可作为糖尿病病人的减肥治疗。  4).胰淀素类似物  普兰林肽是合成人胰淀素类似物,具有抑制高血糖素分泌、抑制胃排空、降低食欲和体重的作用,与餐时胰岛素合用可降低50%的胰岛素剂量,防治胰岛素治疗后的体重增加,对于1型糖尿病开始用15μg,逐渐增加到每日30~60μg,对于2型糖尿病开始每日60μg,可逐渐增加到120μg。  (3)用药选择:  1)超重、肥胖患者(BNI≥24 kg/m2):①饮食、运动、控制体重加二甲双胍治疗,3个月后HbA1c&6.5%者加用以下药物中的一种或多种:噻唑烷二酮类、磺脲类或格列奈类(两者之一)、α-糖苷酶抑制剂;②3个月后仍然GHbA1c&6.5%者加用胰岛素治疗。  2)非超重患者(BMI&24 kg=&& m2=&& -=&& 3=&& hba1c=&&&6.5%者加用胰岛素治疗。  5.治疗目标  控制高血糖(使血糖正常),纠正代谢紊乱,消除糖尿病症状,防止或延缓并发症,保障儿童生长发育,维持良好健康和劳动及学习能力。  糖尿病并发症和合并其他代谢异常的控制  1.糖尿病高血压的治疗  糖尿病高血压的治疗首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钙通道阻滞药、α一受体阻断药、β一受体阻断药、利尿剂均可应用。  2.调脂治疗  对于以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为主的血脂紊乱首选他汀类降脂药,辛伐他汀每日20-40mg,睡前口服或阿托伐他汀每日10mg睡前口服等.如果以甘油三酯升高为主(TG&5.6mmnol/L)可首选贝特类降脂药,非诺贝特胶囊(力平之)200mg每日口服。其他降脂药也可选用,如缓释烟酸、浓缩ω-3脂肪酸。  3.抗血小板聚集  l型、2型糖尿病年龄&40岁,有心血管危险因素或心血管疾病者(包括血管疾病家族史、高血压、吸烟、血脂紊乱、白蛋白尿),建议每日口服阿司匹林75~162mg,年龄在30~40岁之间有心血管危险因素存在时可考虑用阿司匹林,年龄小于21岁者由于有增加瑞氏综合征(Reye综合征)的危险所以不建议用阿司匹林,年龄在21—30岁之间者无研究结果。伴有严重、进展性心血管疾病者阿司匹林可与其他抗血小板聚集药如氯吡格雷合用,有出血倾向、近期胃肠道出血、活动性肝病者不建议使用阿司匹林。  4.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治疗的目的在于加强肝、肌肉及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逆转酮血症和酸中毒,纠正水和电解质失衡。治疗措施应根据病情严重程度不同而定。对于仅有酮症,无明显脱水及酸中毒,神志清楚,能进食的病人,可只皮下给予普通胰岛素治疗。
《全科医师速查手册》霍书花,刘振红,安俊岐主编《常见疾病饮食宜忌》 雷霞主编《现代泌尿外科学》 鲁功成,曾甫清主编《内科医师手册》 柯元南主编《内分泌科速查手册》 李金荣,陈莉明,郑少雄著《内科治疗学》 孙明著《实用临床老年病学》 王艳苹主编
2型糖尿病:由于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不足或靶细胞对...
间歇性跛行
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是糖尿病最严...
Ⅰ型糖尿病由于胰岛β细胞破坏,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所...
恶心与呕吐
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
恶心与呕吐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之一...
恶心与呕吐
小儿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不...
用途:血糖仪配合使用,用于测量人体毛细全血的血糖浓度
用途:血糖仪配合使用,用于测量人体毛细全血的血糖浓度
用途:该产品用于定量检测静脉血或毛细血管血中的血糖浓度。
用途:血糖血酮仪与专门的血糖试纸、血酮试纸配合使用,供医疗单位或家庭用于血糖、血酮浓度的监测。
用途:适用于测量人体体重和阻抗,通过人体体重和阻抗分析,分别得出BMI值、身体脂肪率、内脏脂肪指数和肌肉率(骨骼肌率)。
无需注册,即可提问,您的问题将由三甲医生免费解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糖尿病的治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