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没有人觉得自己很孤独 没有人理解

近期热文推荐
光晕文字个性空间情感文字素材 我
带字的好看个性空间素材大图 哪怕
近期火爆头像
本站为娱乐门户站点,致力于为大家分享模块,,,,优美句子,心情短语的专业个性站点!圈子 -- 日本僧人中国谢罪绝食三天 无人理解自称很寂寞
较昨日:0名
搜狐我来说两句官方微博和微信
精彩评论 尽在掌握我总觉得自己很孤独,这种心理该怎么处理?
提问:级别:幼儿园来自:河南省南阳市
回答数:3浏览数:
我总觉得自己很孤独,这种心理该怎么处理?
我总觉得自己很孤独,身边没有人能理解我,总想找个人陪我,可大家都各有各的事,不能让人家老陪我,我该怎么办呢?
&提问时间: 20:19:52
最佳答案此答案已被选择为最佳答案,但并不代表问吧支持或赞同其观点
回答:级别:八年级 12:09:03来自:广东省广州市
从简单一点的入手,有时候你主动一点做事就会不再有那种感觉。
你可以发展一下自己的兴趣爱好
找点事做最重要。不要让自己闲得无聊。天天上网也不好,更会感觉孤独。你可以去图书馆看看书之类的,体育运动也很适用。
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回答:级别:专业试用 21:28:31来自:天津市
要很好的回答你的问题,恐怕我们需要知道得多一点点。
比如那些事情让你感觉没有人理解你?你在什么状况下会感觉孤独?你的朋友们是不是觉得你其实并不孤独?该回答在 21:31:36由回答者修改过
回答:级别:学士 18:52:57来自:浙江省
这里到处都是朋友 :)
总回答数3,每页15条,当前第1页,共1页
同类疑难问题
最新热点问题养生图片信息
乐园图片信息
扮靓图片信息
爱好图片信息
网购图片信息
24小时更新
第四页第三页第二页第一页
电话:5 手机: 备案号:粤ICP备号
QQ在线服务: 邮箱:babsoft@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西丽镇桃源街道办事处长源社区5栋602
CopyRight , www.babsoft.net, Inc.All Rights Reserved.孤独的余味:解读《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_文化读书频道_新浪网
孤独的余味:解读《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日,新经典文化公司和塞万提斯学院联合主办了阅读分享会“孤独的余味――与马尔克斯迷谈谈《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阅读分享会,《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中文版译者、西安外国语大学陶玉平教授,著名学者、作家、述评人止庵先生,《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责任编辑黄宁群与书迷们分享了阅读马尔克斯的感受。
孤独的余味――与马尔克斯迷谈谈《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读书分享会现场
  黄宁群:各位读者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参加新经典和塞万提斯学院联合主办的阅读分享会。我们今天讲的这本书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名篇《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我先做一个调查,在座各位有哪些人读过这本书?我猜剩下的应该是没有读但是非常有兴趣想要读的。我们这个是阅读分享会,为什么叫分享呢?各位读过这本书的读者,随时都可以加入我们的讨论,可以举手示意工作人员。如果没有读过这本书,我们在聊的过程中,如果您有什么疑问也可以随时举手提问。在活动最后的时候还有专门的时间留给各位读者提问。我要特别说明的是,每位提问读者,我们都有精美礼品赠送。
  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今天的嘉宾,《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中文版译者、西安外国语大学陶玉平教授。著名学者、作家、述评人止庵先生。我本人是《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责任编辑黄宁群,今天也是一个普通读者的身份跟两位老师聊一聊这本书,也和在座的各位聊一聊这本书。
  我先跟大家讲一下这本书的出版情况。这本书是加西亚?马尔克斯作品系列中的第六本,我们一共出了七本书。我在豆瓣、微博上看到有一些读者有一些疑问,《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这么薄,为什么做成单行本?是不是跟别的书组成合集会比较好,大家买起来也比较便宜?我先跟大家说明一下,这本书在拉美出版的时候本身就是单行本的形式,当时我们和加西亚?马尔克斯本人,还有他的经纪人,当时商讨合同的时候,也是以单行本的形式呈现给中国读者是最合适的。因为有些书就是孤立的个体,我们接下来要出马尔克斯的短篇小说集,那个就是合集了,而且那种短篇小说集彼此之间是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这本书如果和别的书放在一块的话可能会有互相干扰的影响,所以我们觉得以这种形式来呈现给大家是最好的。
  再聊一下这本书的翻译问题。之前我在豆瓣上看到有人说,你们新经典不是说这些译本都要找新译者吗,像之前《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我们找的都是新译者,出的是一些新译本,为什么这次用的是以前出过的版本?我们所说的出版原则,首先我们要出一个完本,然后出一个订本,这两者如果在以前的老译本中,有时候无法达到这两个标准,包括有些旧译本有删节,或者有些译本是合译,导致前后文风,甚至人名都不统一,会给读者带来一些困扰。我们当时要做《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的时候,我们当时也是说要不然找一个新译者,我们在找的过程中,忽然有人跟我们讲说,《上校》为什么找新译本,陶玉平老师的译本已经非常好了,听到他说完以后,我们迅速找到这个译本,一读之下果然非常好,然后和陶老师联系,谢谢陶老师把这个译稿授权给我们,这个译稿非常能够体现马尔克斯的原著的风采。
  我想问一下陶老师,您最早什么时候读到这个作品,又是什么契机促使您翻译这本书?
  陶玉平:各位下午好。详细是哪一年我记不起来了,但是应该是在八十年代的初期,那会儿我在西安外国语学院教了八九年书。文学课上,讲拉美文学的时候,一个绕不开的人物就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看了他的一些小说,也做过一些比较,但是我觉得这本书《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是他的作品里面比较特别的一本,他自己也曾经说过,这是他写的最好的一部长篇小说。我顺便说一下,中国读者把这样的小说不叫长篇小说,但是在西方,一般没有中篇小说这个概念,大多数就说是故事,一般小说指的稍微长一些的,类似这样的就可以叫长篇小说。他自己也有这样的说法,不过我们说老实话,拉丁美洲的人,有时候说话大家不必过于认真,有时候他们今天说这是我写的最好的作品,下一本出来的时候又说下一本是最好的作品。当然后来他认为《霍乱时期的爱情》也是他写的最好的一本,当然这是后话。他说这样的话的时候,是在《百年孤独》已经获得那么大的名声之后说的这样的话,在这样的基础上说了这样的话,当时我们都比较重视。
  在1982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1983年中国有一个中国西部拉美文学研究会,由我们学校承办文学研讨会,中心议题就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品。我在大会上有一个发言,就是专门讲的这部小说。最早没有想到把它翻译出来,因为在那个时代,西班牙语被认为是小语种,虽然现在情况在慢慢改变。也没有太想这个事情,当时有一家出版社的编辑在会上跟我聊起这个事情来,是北京商务印书馆的一个编辑找到我说能不能翻几篇他的东西。他要的也很急,所以83年我就开始选了几篇,包括这一篇,还有他的其他几篇小说,一起做了集子,在商务印书馆出了。当时的想法主要就是这个。
  黄宁群:我想请问一下止庵老师,您最早什么时候读到这部小说?
  止庵:刚才小黄说普通读者,这里只有两个普通读者,我跟小黄都是普通读者,陶老师是译者。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是84年左右,那时候还不是读的陶老师的译本,是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我是比较喜欢薄的。这本书我前后大概看过五次,这次做这个活动,因为今天要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特别紧张,所以我这一个礼拜看了两遍,加这两次,我一共读了五次。第一次是84年的时候读的,那时候我还比较年轻。有的书不是年轻人能够看懂的,我当时不太知道这个小说怎么好,我觉得是写的很好,但是我不知道好在哪。后来到了九十年代,我又看了一遍,看完觉得真是很好。以后碰到很多作家朋友,包括格非等等人,都说这本书非常好,这时候我已经知道它好,所以我能跟他们交流。之后这本书刚出版的时候我又看了一遍,当时我头一次读陶老师的译本,又跟我读的原来的版本对了一遍。我们光看中文,确实这本书读起来很舒服。这次做活动我又看了两遍。我觉得今天主要是跟大家分享,大家各自可以谈一下这本书好在哪,到目前为止我真的没有见到一个人说这本书不好的,我们可以讨论这本书好在什么地方。
  黄宁群:我本人第一次读到这本小说就是去年接到这本书的编辑任务的时候。我第一遍读的时候是读这个故事,第二遍的时候我觉得有一个特别突出的地方,这本书有一种语言的魅力,用词非常节制,一种节奏美。有的时候回过头来看那些细节,忽然会看到非常简单、戛然而止的句子,非常有劲道,非常回味,这本书是值得大家反复读的作品,每一次重新读都可以读到新的东西。
  加西亚?马尔克斯,在中国读者看来他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家,所谓的魔幻现实主义,其实落脚还是在现实上面,说到底他是现实主义的作家,《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是非常具有现实关怀性的小说,这个现实如果具体来讲是拉丁美洲当年的现实,如果扩大来讲是我们全人类的一个现实,我想请问两位老师如何看待《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这本书的现实性。先请陶老师跟我们讲讲这本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
  陶玉平:这本小说出版于六十年代初期,也是他正式发布的小说,因为加西亚?马尔克斯是做记者出身。他在此之前写的是新闻报道性的东西,作为小说,这应该是他比较早的第二部或者第三部小说。哥伦比亚在六十年代,我们当时在整个六十年代,在中国听到这个国家的名字经常是和游击战争联系在一起,他们在内战以后,国内各种矛盾并没有消除,国内矛盾很大,虽然有两个党派并存,一个自由党,一个保守党,听上去有一点点西方民主的味道。但是拉丁美洲的特定情况是,它的这个民主非常有特色,它也可以做到高福利,有很多的福利,但是它不像北欧那些国家,而是有点像社会主义的福利。前年我跟凤凰卫视一起出去玩儿的时候,到墨西哥、古巴那边,我给它起名叫右派的社会主义,它不像左翼思想的社会主义,他们的民主也是很有特色的。他们的民主中间,甚至包括很多暴力的东西,哥伦比亚的暴力在世界上是有名的,如果大家提到哥伦比亚知道的不光是咖啡,也不光是他们现代石油的生产国,也不光是他们闻名于世界的黄金博物馆等等,可能过去名声更大的是因为它的毒品可卡因,在整个山区和丛林区,可卡因的产量应该是世界第一位的。美国人消费的可卡因90%以上是生产于哥伦比亚,通过墨西哥进入美国。
  我们知道这些可卡因的生产不是纯经济活动,而是军事活动,他们是完全军事组织,甚至完全是军事化的组织来种植的。比如说在很多乡村里面,在他们中南部的几个城市中,都有非常强有力的集团,这些集团强大到什么程度呢?不但可以影响当地的政治,它还拥有自己的军队,拥有自己的监狱,甚至于控制很多地方的法庭。我接触过一位哥伦比亚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他说最近十多年来的时间里,在哥伦比亚被暗杀的法官有200多人,如果不顺从的话就会有麻烦。这个势力非常强大,所以他们经常和暴力联系在一起。大家看到小说里面也提到上校的儿子被乱枪打死。这种暴力有时候我们在其他地方不太容易想象得到,但是在拉丁美洲国家里,大家一定要把这种暴力纳入到他们正常的民主概念里面,这是他们现实的一个部分。
  这部小说里的并没有很多的谈到暴力,只是在个别的场景提到了有宵禁令、戒严,甚至有一些审查,包括电影,哪些能看、哪些不能看。但是从他们的整个社会背景来看,是长期的暴力行为的延续。他们在过去历史上发生的那次比较重要的战争,大概的背景就是这样的背景,虽然有两个党,但并不是我们想象的民主制度比较完善的国家那种民主,而是带有很强烈的暴力色彩的民主。
  黄宁群:刚才陶老师讲到,这本书发表于1961年,他的写作是在1957年,当时是马尔克斯在巴黎完成的小说,但是当时哥伦比亚国内处在所谓的十年暴力时期,从1948年到58年,当时两个党,自由党和保守党彼此暴力,有数据说十年中死了20万人。在这样一个非常严酷的背景下,马尔克斯写了这样一个故事,他并没有直接讲这些悲剧现实,比如说他儿子的死,是以背景的方式提到的,他没有讲儿子当时怎么死的,他后来可能提到了,但是作家最巧妙的一点是,他把跟他儿子的这种感情用另外一种方式表现出来。比如小说一开始就是葬礼,这个葬礼好象跟别的内容没有太大关系,但是从那个葬礼里面好象可以看到上校对儿子的死这个事情隐忍在句子里,一直没有很正式的宣泄出来,但是在这个葬礼上他宣泄出来,他看到那个死去的孩子,跟他儿子差不多大的时候,那种慌张的感觉,你就可以看到这个事情对他内心触动非常大。他的儿子在这种严酷的现实中丢掉自己的性命,他自己当年也参加了非常严酷的战争,哥伦比亚历史中非常有名的千日战争,打了三年,差不多一千天。请止庵老师我们讲一下详细的情况。
  止庵:咱们从这个书说起,因为我们今天不是历史课,我也做不了这个角色,我还是一个读者。刚才说我一共读了五遍,前面三遍的时候,有一个东西我不太明白。我们先说一点题外话,其实书有两种读法,你不用管具体它的背景,好的书根本可以不管背景,一样可以读的。比如鲁迅的《阿Q正传》,它有一个背景是辛亥革命,鲁迅《风波》有一个背景是张勋复辟。我们这本小说,比如哥伦比亚的读者来读《风波》,他不知道什么是张勋复辟,但是他一样可以看。但是如果你知道之后,可能读的时候可以多理解一些东西。因为我们现在年轻人比较多,包括我自己,很多事我真的不知道,但是一样可以看。首先我觉得这本书,我们不知道下面要谈的这些背景也可以,当然如果知道的话可能更好。
  我们可以从这本书开始说起,这本书第二个自然段出现一个事,“自上次内战结束以来过了56年”,上次内战是个什么事?这个我在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的时候都直接读过去了,但是当我第四遍读的时候,我在想上次内战是什么样的内战呢。
  再往后翻,他要出去,外面下雨了,他们家有把破伞,他说这个伞是他妻子在他那个党某次筹集经费的政治摸彩中出现的奖品。这里出现“他那个党”,那是什么党?
  往后翻,小说里讲了好多类似这样的地方,比如堂?萨瓦斯说“我总是忘了现在还是戒严时期”,再比如“没有提到你们这些老兵吗?”再往后“有人对他说话,而他躺在革命军的行军床上答着话”,类似这样的话,这些是怎么回事。其实不知道也可以,但是知道以后会更好理解。这也就是与千日战争有关,当年他们打过一场仗叫千日战争,是自由党和保守党之间的仗。千日战争的结果是自由党投降了,之后国家进入到另外一个新的时期,这个上校是自由党人。这个投降跟我们这种投降不一样,这个投降是有一个约定的,不是咱们这种,比如共产党打败国民党,跟这个情况不一样。他们这两个党是很和平的方式,千了一个停战协议,自由党投降之后,大家共同成为国家公民,来好好建设国家。所以这个约定的事情,就是原来自由党的这些军人,政府要好好的对待他们,有所安置。因为他们不是战俘,他们是约定我把武器交给你之后,你得给我一个待遇,而这个上校等了这么多年就是等的这个待遇。
  我觉得这一点还是挺重要的,这牵扯到小说最主要的东西,这个上校等这个东西,他等的是什么?他不是等自己那方,比如咱们现在一个下岗职工等着国家给的待遇,比如等着医保或者什么,他跟这个情况不太一样,他们现在执政的人是敌对那方,你们当年约好了,说好了要给我退休金,但是你没给我。这就等于多了一重意义,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个背景的话,那他就是等给他的退休金。可是凭什么给你退休金?是因为当时签了协议的。所以这个小说是关于等待的小说,如果说这个小说有若干个主题的话,等待应该是最主要的那个母题,从头到尾就是讲一个人等待一个东西,这个等待里面包含了对于56年前那个协定执行不执行的一种要求,一个立场。我作为这一方,而且我还不是一般的人,我是一个上校。当然这个上校,他20岁当上校,但是他们是游击队,我这一拨人中我就是小,但是你得承认我这个身份。这个等待里面就包含了一种反抗的意思,我要求我多年的权利,对于整个历史,都可以搁在这个等待里面。陶老师,不知道我这个理解对不对?
  陶玉平:本身等待这个话题在那个年代里面,我记得当时有一个句子叫“等待哥多”,之后等待经常被提到。这个说里面,等待的过程中,一方面为生活所迫,连吃的粮食都没有了,连玉米都没有,还要维持他儿子留下来的那只斗鸡。同时他还要维持他作为过去革命军上校的尊严,他不愿意放下身段承认日子穷了。每次去等信的时候,人家问起来,他还要掩饰说没等,实际上全镇子人都知道,游船来的时候他定期都去等信。他和他的太太,他们夫妻两之间也是非常好的对比。我记得以前在一些讨论会上,我把他甚至可以和唐吉柯德相比,生活在梦境里面的人和非常现实的人进行对比,他的太太也是非常现实的人,每天要谋求生计。
  止庵:其实这本小说里面涉及到两个背景,第一个背景就是56年前的这场战争,这是很重要的一个事。第二个背景就是现在正处在戒严时期,从47年到57年,两党又闹翻了,有这么一件事,这十年处于戒严时期,所以才有他儿子的死,才有这个小说里面多次写到的传递传单,这些事情都跟现在这个背景有关系。因为今天不是跟大家讲历史,我也没有这个能力,因为我看这个小说有一些句子不知道怎么回事,我去查资料的时候才知道。
  刚才陶老师也讲到这个上校的身份,这个小说里面有几个关键词,或者说有几个关键的主题,一个就是等待。再有一个,他是一个上校,他的这个身份很重要,他如果是普通的兵,他用不着等,他可以干别的活。正因为他是自由党这边一个很高的人,管军区的,他在他们投降的时候还拿了一大笔钱。第三个比较重要的事情就是关于贫困、贫穷、饥饿,这也是很重要的。还有一个就是他的儿子,虽然这个儿子已经死了,但是这个儿子确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再有一个就是那只鸡,这只鸡在小说里面是非常重要的角色。这些东西共同构成这本小说,如果我们把这几个事情弄清了,我自己认为,这本小说就可以全了解了,每一个题目都可以说到很多的事情。
  黄宁群:刚才说到这本书里面有很多的历史背景,我觉得很有意思的一点就是他在里面并没有直接提到我是自由党,或者你是保守党,而他是说“那个党”,当然哥伦比亚本国人都是心知肚明的,但是他为什么在小说里面不这样直接写出来也是很有意思的。虽然它是直面政治现实的小说,但是他并不是为了写这样一件事情。其实马尔克斯本身,因为执政党一直是保守党,他如果反对独裁的话,他一直是反保守党这个政府的,但是他并不因为自由党是起义军或者所谓的革命军,他就天然有了一种正义性,他在书里并没有表现出我为了控诉这个政权支持那个党派。他的很多小说都是以“奥德里亚诺”(音)上校为主角,这个人是自由派将军的一个化身,这个将军应该是一个正面的形象,但是他说加入“奥德里亚诺”上校打赢30多场战争的任何一场,他就有可能变成独裁者。与其说他说支持这个立场反对另外一个政权的话,不如说他利用军人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反思。我觉得他带有某些普适性的意义在里面,并不局限于拉美或者哥伦比亚当时的现实。其实这个事情离我们也不是很远,今年正好是七七事变,今年有新闻说国民党老兵终于被纳入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一群人感激涕零,认为这是终于等到信的上校,但是有一些人平均年龄已经在90岁以上了。如果你不把目光投向他们的话,你根本都不知道,他们曾经为这个国家抛头颅洒热血,但是国家好象不承认他们,而且在这么多年中间还受过不少屈辱,如果在这个时候有国家承认他们的话,对他们来说有特别不一样的意义,对上校来说也是这样。
  这本书虽然讲的是很现实层面的书,但是他之所以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肯定是有一些在文学上,或者说在比较普遍的意义上有一些主题是大家都能理解的,你可能不需要知道这个历史背景都可以理解的,是人类共通的对命运或者对生活的一种思索。如果谈论这些东西的话,离不开人物的塑造,我在很多地方都看到,如果说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最具标杆性的文学人物的话,《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里面这个无名上校,他根本没有名字,给大家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刚才陶老师也提到,之前在一个座谈会上做过关于这个人物的报告,我想问陶老师,其实这是一个很短的小说,马尔克斯在这么短的篇幅内塑造出这么一个深入人心的人物,您是怎么看的?
  陶玉平:这篇文章我是三十年以前写的东西,是在1983年全国一个文学讨论会上的主题发言,题目叫“磨盘间的小人物”。首先上校是一个小人物,虽然也许有很辉煌的过去,而且他是一个很诚实的军人,他手上拿那么多钱,已经战败了,把钱辛辛苦苦的送到那,送到那以后正好赶上人家签投降协定,把钱整个交出去了。虽然有很辉煌的甚至值得吹一吹的过去,但是他在这么多年以后,时间已经把他消磨成一个小人物。有些人也许还尊敬他,但是可能更多的是对他儿子尊敬的一种延续,或者对他们家那只斗鸡的一种期望。我们从小说里面可以看出来,大多数人对他讲话,言谈之间是一种漫不经心的、开玩笑的一种口气。我为什么说在磨盘之间呢?因为他永远生活在尊严和生活的困苦这两扇磨盘之间。
  我今天想从另外一个角度再谈一下这个人物。我们知道在六十年代以后,一直到前不久,在中国从七十年代开始对存在主义比较有兴趣。我记得差不多七八年以前,我有一个研究生写的毕业论文,就是写的这本小说的事情。我就提议他去看看存在主义的一些书,当时有一个很有名的存在主义的电影,建议他去看一下。我觉得这里面很好的体现了存在主义的一点,人和人之间是无法沟通的,这是存在主义很重要的看法,有一句很有名的话“他人即地狱”,你和进地狱的人无法沟通,这个上校和所有人都无法沟通,他和所谓的朋友也好,他和年轻人、和他的妻子,和任何一个人,唯一一次觉得有点沟通的是和他的那只鸡,好象鸡能够听懂人话似的。人和人之间无法沟通的无奈,这是一个时代里面很多人的一种普遍的心态,从这个角度也可以多理解上校这个人为什么是这样一个很悲剧性的人物。
  黄宁群:也就是说,上校这样一个人,因为和他人有梳理感,所以他有一种非常孤独的感觉。我觉得上校这种孤独是有意为之的结果,上校可以不孤独的,比如刚才说到这个上校的身份,他原先是革命军司库,等于是管钱的,当时要投降的时候,他不知道有这笔钱存在,本来可以自己留着,但是他却把它交出去了,然后再用50多年的时间等一笔数目小得太多的退伍金,他是有一个选择在里面,因为他要坚持心中的一种信念。刚才陶老师讲到存在主义,其实人要有一种自由的意志,如果没有这种自由意志,你就不称其为人,你就没有办法去选择。我想请止庵老师也讲讲对上校这个人物的看法。
  止庵:刚才我们谈了这个小说背后的历史背景,我想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讲,假如我们不知道这些背景,其实这个小说真正打动人的是什么地方?我觉得一个好的作品,一定是有一个东西跟它有隔阂。因为哥伦比亚发生过什么事,跟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跟陶老师有点关系,因为他搞翻译,跟我们一点关系没有。但是为什么读这个书,我们觉得好,我们能能够被它打动。举个例子,当年罗曼罗兰看了鲁迅的《阿Q正传》说那个人我忘不了,那样一个可怜形象,罗曼罗兰跟中国有什么关系呢?但是他为什么有这样一个共通点呢?我们大家交流的应该是这个方面。我刚才说了解历史是为了便于读这个书,但是如果我们抛开那个层面,我只是谈人物的话,我认为是这样,上校这个人物有这么几点:第一点就是他的等待,这个人等待一个东西,等待这么长的时间,这个小说有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时间。假如他等一回、两回,所有这些意义都不存在了。第二点,这个上校在等待里面,他到底是有希望,还是说没有希望,也就是希望和绝望的关系。第三点,在低的层面上面,可以说是关于他面对饥饿,以及他行将老去,面对他即将面对的死亡。在这三个层面上可以和我们很多很多人,中国人也好,哥伦比亚人也好,欧洲人也好,欧洲人也好,大家都可以达到共鸣的。
  刚才我讲了,上校这个等待,如果我们了解这个小说背景的话,我们知道这个等待本身就是一种反抗,他的这个等待是他的一种反抗方式,他所要求的一个东西是56年前的那么一个公平。这个公平和这种反抗,和他的儿子被杀,在现在戒严下的其他人的反抗,这些融在一起。这个融在一起体现在什么地方呢?一个是体现在他的等待上,一个是体现在这只鸡上。因为大家把希望寄托在这只鸡,这只鸡如果能赢,就等于他们终于得到了一点他们的胜利,所以这只鸡非常重要。
  我们把这个等待如果放在更长的事情上,允许我做一个不伦不类的比喻,中国古代有一个故事跟这个小说在某一点上有一点点相通,我说出来你们可能会笑。我们古代有个故事叫《尾生抱柱》,庄子里有一个故事,有一个尾生跟一个女的约好在桥底下见面,这个女的没来,水涨上去了,之后把这个尾生淹死了。很多年前我跟别人讲这个故事,别人笑,说这个人是傻子。但是我们想想,如果置身于尾生这个境地来想这个人的话,他跟一个女的约,如果他等了十分钟不来,他走了,这个等待没有任何问题。假如他老在那等待的话,这个等待本身就成为等待的理由,时间使得这个等待越来越有意义,如果停止等待就完全没有意义。所以我觉得就是这一点上面,我们中国古代一个很好的故事,和哥伦比亚,在上世纪前五十几年里发生这个故事,我们会发生人类都有共同的相通之处,我既然已经等着,假如我在任何一个时间段上放弃这个等待,整个我就白等了,我前面的事全都白干了。所以必须等待致死,只有两种结果才有意义,第一种结果就是我终于等到你给我发退休金,我这个等待全都有意义,我等待一年和等待五十六年,越等待越有意义,你终于给了我退休金。但是他等了之后,多少年以后才给他一个什么证,最后律师不给好好办事,再把律师去掉,还在哪等,我们发现上校这个等待,真正的结局是他根本什么也得不到,他最终肯定等死的。这个地方真是人性特别重要的,我们随便举个例子,我们排队,比如在街上排队,前面有三五十人,你可以观察别人和观察自己,每个人都往后看。为什么往后看?因为后面假如来了一个人,我这个就没白排,如果我来了之后,比如我三点钟站在这个队里,到五点钟我还是最后一个,我这两个钟头白来了,什么时候后面来人,我前面的时间就没白来。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心态,上校就是这个心态,这个小说在这一点上,跟我们所有的人,甭管是什么皮肤、什么年龄的人,在这一点上我们都有共通之处。一个退休金等56年,这个本身就很荒诞,但是如果不停止等待,那就白等了。这是一种结果,等到了退休金。
  还有一种结果,是这本小说真正暗示的结果,就是上校因等待饥饿而死,要死。上校如果等死了,他同样具有意义,这就是当年尾生那个意义,我在这等着她,最后水涨上来,水把我淹死了,说明我等了。等了一晚上我回去了,谁知道我在那等啊。所以这个水帮了尾生的忙。这个故事我想了好多年,我当年研究庄子,我想好多年,终于明白了这个事,这个水来的太好了,终于把我这事解决了。所以《上校》结尾为什么这么说,这个小说的结尾非常精彩,这个斗鸡赢不赢得等45天,但是妻子绝望了,这期间吃什么呢。上校说,用他一生中积累起来的75岁,到这个关头他知道,什么事也难不倒他,他说吃屎。他为什么这么说?上校已经走投无路,但是如果上校因等待而死,上校等待是有意义的。所以我觉得这个小说在这个层面上,跟人的心灵最深的东西是相通的,它确实跟我们所有的人对于未来的期待的最根本的东西有一个共鸣的。当然在座这么多人看过,可能你们认为我在胡说八道,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但是我自己确实这么想,我认为这本小说真正打动人的地方是在这个地方。我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我觉得他确实把等待给写尽了。
(责编:小题)
&&|&&&&|&&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模糊作者书名出版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没有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