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学中医的,如果有什么问题,请我们没有翅膀ova一起讨论好吗?qq1...

【健康咨询】我们一起讨论中医治疗方案 因为这是我们的时代使命_sy后遗症治疗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34,461贴子:
【健康咨询】我们一起讨论中医治疗方案 因为这是我们的时代使命
无论你是不是学中医的
,不怕在这里我们可以畅所欲言,这是我们的使命,这是没有硝烟却也能丧命灭国的战争,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必须面对,我们看到了时代给我们的使命。我们看到后遗症大多是心理问题,而这样的心理问题创造了不一样的世界,让我们的性教育有了新的教育点。我们有救了,我们的后代也有救了,提高了觉悟,大家好个人是干康复的,其实最主要是中医康复,我大概想到了治疗方案,但是我屡次破戒没办法持续治疗。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留下症状病情,我们一起想办法,大家放心,我不收取任何费用只做讨论!最终寻求最好的中医中药治疗方案。谢谢大家了!
每次开新蛋,都让小零烦...
64倍口径150炮!1900血...
以上是西域通关图,供...
买装备,练体力,学技能...
票牛教你如何买到热门、便宜、真实的演出门票!
没听懂你在说什么,,
我也是患者
表达能力却有所欠了
您有自己的方案吗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走中医路就必须重视阴阳五行学说+如何学中医+我是如何学习中医的+一个民间中医的学医之路(如何学习中医?)
我的图书馆
走中医路就必须重视阴阳五行学说+如何学中医+我是如何学习中医的+一个民间中医的学医之路(如何学习中医?)
&走中医路就必须重视阴阳五行学说& 我们重视并强调阴阳五行与人体生理、病理的密切关系,善用阴阳五行学说指导辨证和治疗,这也是源于&&内经&&的基本思想之一.&&& 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学的各个领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阴阳的相交互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的理论,习中医人走中医之路是必须领悟透彻不可的.生理上人身离不开阴阳两个方面,正是由于阴阳交感这一基本条件才产生了生命,而在疾病的诊视上以"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为辨证的纲领,秉承&&内经&&之"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之旨,人体赖阴阳以生,阴阳的相互维系、平衡协调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根本所在.精神借阴阳以维持,阳气足则神有归宅,阴气足则精有贮蓄,人之生死,水火全赖相济,庶阴平阳秘,血属阴,气属阳,血与气相辅助,阴与阳相交恋,对阴阳互相之间的关系要学习透彻.在论述时,强调"阴阳之偏胜"是引起疾病,甚至导致死亡的根本原因,所谓万事之变,不出乎阴阳偏胜四字,人身一阴阳也.阴阳和,则神清气定,一有偏胜,自致不测之疴.血属阴,气属阳,血去阴虚于内,气升阳冒于上.凡此都是以阴阳学说来探病源,分析病机.在临证中分清阴阳,抓住疾病本质."阴阳之偏胜",即阴阳平衡协调遭受破坏是引起疾病的根本原因,所以在遣方中也十分强调阴阳相配,致力于调理阴阳,使之恢复至相对平衡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五行中的水盛火衰,是指肾阳衰不能制水以致水邪泛滥,治当温阳制水;而水亏火盛,则指肾阴亏虚,水不上滋,以致心火上炎,治当滋水制火,又如补肾阴潜肝阳,是从相生角度归纳肾水亏损,以致肝木失养而提出的一种治法;补肾阴清心火,是从相克角度认识肾水不能上济,以致心火独亢所提出的一种治法.诸如此类归纳,可以对五行学说加以深化理解,并与脏腑学说进行有机的结合.用五行观点归纳脏腑机能,既体现了各脏腑生理机能的特殊性,又反映了它们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普遍性,是客观理解事物之间相生相克的能动过程.&&& 若不重视或弄不清阴阳五行学说的内含,学好中医很难,也不可能在中医之路走通走下去.
如何学习中医1
 中医的学习,大致可以划分成以下四个阶段:&  一,蒙学阶段;&  启蒙是此阶段的重点。需要学习的内容,在古代就是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赋与汤头歌诀这四小经典。现代的中医教育,已经在内容上更加充实,在结构上更加完善了,分作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这五门核心课程。作为在校学生,是要求系统学习的,无须多说。&  对于自学者,无论内容,还是方式,都需要做适当的调整才好。因为在缺少老师指点的情况下,要系统学习上述几门课程,存在几个常见的问题:&  1 内容枯燥,难以入目。课堂的讲解可以是很丰富的,加入很多趣味的东西;而且教师是活的,可以根据学生的状况,随时进行调整。这与整天面对一本死沉沉的教科书是皆然不同的;&  2 没有重点。一本中医基础理论,绝不是每一个章节都是同等重要的。同是脏象学说,绝不是五脏的位置在任何状态下都是同等重要的。同是脾脏的生理功能,绝不是对临证起到相同的指导意义的。所有的这些不同,这些轻重,是需要老师指点的;&  3 易生误解。中医理论,非常崇尚“理解”与“领悟”。而所有的理解和领悟,都需要有一个认识的平台,即对概念和关系的基本认识。自学者由于缺少前辈指导,很容易在起点上走偏,从而产生对整个中医学的偏激认识。&  为了最大程度的避免上述种种问题,建议自学中医者在启蒙阶段,采取以下的学习方法:&  1 多读中医前辈的传记,以及他们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性文章。他们走过的路,看起来笨拙的很,实际上常常是中医入门的最佳捷径。多向前辈学习他们的学习方法,帮助将会是非常大的。这里强烈推荐一本书:《名老中医之路》第一辑。把这本书熟读过三遍,不但是学习方法方面可以豁然开朗,在此过程中就可以学习到这些老先生很多宝贵的学习体会,临证心得。&  2 利用好丰富的网络资源。现今信息的时代,已经把学校的大门很大程度上打开了。任何一个人,在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比较轻松的得到机会,向各中医院校的名师学习,收看他们讲课的视频,而且全部免费。这样的学习,虽比不得在教室的环境里,聆听面对面的传授更有感觉,但比起死读书本,总要强的多了。&  3 教材的选择要兼顾权威性和趣味性两项原则。学习,自然是离不开教材和参考书。教材方面,还是主张正规的全日制教材。每本书都是经过几十位专家严格把关,权威性是最好的。至于版本,个人比较倾向于七版教材。除针灸学外,七版教材的整体水平是很高的。如果希望精炼一些,五版教材也是不错的选择。趣味性的参考书,是自学必不可少的调味剂。可以让学习多些乐趣,少些乏味。感觉目前比较畅销的几本养生保健书:《人体使用手册》、《求医不如求己》,以及《小说中医》等,虽然在整个理论构架上,与正规学院派存在不少差异,但是作为调味品,是足可以胜任的。另外,《思考中医》一书,更加侧重对中医理论的阐释发挥,有不少独到的见解。有余力的朋友可以选读。&  4 最后,就是要强调循序渐进的步骤。一名中医在校生,学习这几门课的时间是三年(当然还有其他课程);古代中医学徒学完更加精简的四小经典,也需要至少一年的时间。所以,大家在自学的启蒙阶段,一定要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和进度。太紧或太松都会为将来的半途而废埋下伏笔。&  &  二,四部经典学习阶段&  经过前期的蒙学阶段,有了对中医学的初步认识,就可以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医的四部经典著作了。也就是《内经》,《伤寒》,《金匮》,《温病》。&  有一些学生认为经典都是过时的老土东西,不过是讲中医怎样的整体观、辨证论治嘛;我们已经学习过中医基础中医诊断,还有什么必要学习这些陈腐的东西呢?&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我想这样来回答:&  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有两个不同的体系:一个是自然科学的体系;一个是人文科学的体系。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一直向前的,象射出的箭。每一次科技革命后,新兴的科技必然取代原有的,成为学科的主流,直到更新的科技理论出现。但是人文学科的发展是完全不同的。孔子无法替代老子的价值,孟子也无法顶替孔子的位置;朱子也是一代大儒,却需要时时从孔孟的学说中汲取营养。后世当然可以发展,而且必须发展,但是经典的价值是无论谁也无法否定的。所以自然科学领域里,最新的理论永远受人追捧,但在人文学科里,想要把握最先进的理论,就意味着需要用最短的时间,重温古人曾经走过的路,再在实践中发展创新。&  &  “不幸”的是,医学更多的是一门“人学”,医生研究的,是人,而不是物。这就决定了医学的性质本身,更趋近于人文学科。经典的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又有一些人认为,既然经典是最好的,后人永远无法超越经典,达到古人的境界,还有什么必要学习现代的中医教材,妄走些弯路呢?&  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我们要想与古人交流,向他们学习,至少需要一个条件,就是我们得知道古人在说什么。作为现代人,每天生活在美国化的环境里,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全部都是严重西化的。这样的状态,让我们与古人之见产生了距离。虽然写着同样的文字,说着同样的语言,却无法相互理解了。中医教材的价值,就在于用现代人可以理解的语言,来试着表达古人的思想。也就是说,现代的中医教材,就是在为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语言上的桥梁。让我们可以比较容易的,与古人的思想发生共鸣。&  那么经典的学习,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当老师的都知道,讲基础课是比较容易的,但讲经典课就相当的难。难就难在先是需要教室钻进去,理解古人想要表达的所谓“本意”,接着表达出来给学生。&  那么对于自学学生来理解经典,难度自然就更大了。&  对于经典的学习,我提以下几个建议:&  1 明确自己的方向;&  做任何事,都需要首先明确自己的方向,知道面前的路是通向哪里的。学习经典也是这样。先假定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对中医理论的认识理解,以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吧。&  那么这种情况下,学习的重点,就在于如何将经典中的思想用于临床病症的治疗。这样的话,逐字逐句的钻研精神未必就是最好的了;许多纯粹的理论探讨著作也就不一定适用了。相反有些将经典的内容加以应用,条文下紧随着治疗医案的书籍文章就要好的多。仅举例两本《黄帝临证切要》(书名不一定很确切了),《经方实验录》。用这样的说来配合经典的学习,可以更清晰的知道,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学起来才会更有动力。&  如果是从哲学、史学甚至文学的角度来学习,我这里就不多说了哦。。&  2 从浅到深的学习。&  自学者,学习文言文有困难者,不妨先从白话文入手。虽然也会遇到译文质量不好,影响理解的时候,但毕竟也是经过专家认可,质量相对还是不错的。谁又能保证自己的理解全都符合“古意”?真的全部符合“古意”就是评判价值的惟一标准吗?&  翻译的版本,可参考几部标题为《××校释》的书,逐段译的,质量还可以。&  3 遇到问题,多参考注家。&  阅读古文,在理解上无论如何都会遇到问题。这时候,多参考几位注家的注解,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历代医家中,很多是花了毕生精力来钻研经典的。他们对经典的理解认识,常常可以为我们打开一片新的天空,开阔我们的思维,形成新的认识。学经典而不读注解,是不可能完全理解古人的。对经典的注家常以千记,其中非常著名的也有几十家。这里不便一一介绍。相信在经典学习的过程中,哪怕就是在前面讲到的白话文的学习过程中,都可以了解到很多的注家,和他们的著作。自学者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相应的选择来读。&  &  为了在大体上了解整个中医学的概况。下面我们就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1中医学都讲了什么?(也就是中医理论的部分)?2中医是怎样看病的?(也就是中医临床的部分)?3学习中医需要注意什么?(也就是中医的学习方法)&  &  一 、中医学都讲了什么?&    中医学作为一门医学,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就是人体是怎么回事?疾病是怎么回事?如何减轻疾病带来的痛苦?这三个问题,用专业的语言来表述,就是人体的生理、病理和治疗。针对这三个问题,我们逐个来看一下:&  1 关于人体的生理&  我们的祖辈通过对人体的观察,发现人体在大体上可以分为头、四肢和躯干三个部分;在层次上从浅到深依次有皮、筋肉、脉和骨几类组织。再通过对尸体的进一步解剖,发现了人体内的各个脏腑器官:有五脏(肝心脾肺肾),有六腑(胃大小肠三焦膀胱胆),以及脑、脊髓、子宫等所谓“奇恒之腑”。&  2 关于人体的病理&    古人通过观察和思辨,认识了人体在正常情况下的生理过程,但是,人体的基础知识需要与治病结合起来才有用,那么人体在哪些因素的影响下,就会发生疾病呢?&   古人把引起疾病的因素划分为三类: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内因主要包括饮食、情志和劳逸方面的异常;外因主要包括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自然气候的太过与不及;不内外因主要指虫蛇咬伤,刀剑损伤等等。&  3关于治疗&   古人对疾病的发生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之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了。中医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丰富的治疗体系——中医六大技法:砭石刮痧、针灸、艾灸、按摩、拔罐、药剂,外用膏药等等。&   四气五味,就是中药发挥治疗作用的基础。 寒热温凉这四种不同的性质(中医称四气);以及酸苦甘辛咸这五种不同的味道(中医称五味)但凡某一事物的性质存在偏颇,这时候就经常会用到一个很重要的治疗思想,叫做配伍。所谓配伍,就是通过多味药物的配合使用,来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的一种方法。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医生处方,很少是只用一味药去治疗的,就是为了避免出现上述药性偏颇的弊端。&   最后,我们的古人是非常有智慧的。他们并没有满足于,仅仅将医学的价值定位在治病上。而是想到了一个更深刻的问题:怎样才能不生病?这就是这两年来一直非常走红的中医养生学。养生的内容、方法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把握人体的规律,遵从养生的智慧。而这些规律、智慧,在我们对中医学理论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之后,便会深深的扎根在我们的心里,化为我们血液的一部分。&  &  二、阴阳五行&  &  中医学对人体的认识,其实就是阴阳五行的思想在人体上的应用。&    人体有上下,则以腰为界,腰以上为阳,以下为阴。&    人体有中外,则脏腑居中为阴,四肢在外为阳;&    人体有表里,则皮毛筋肉在表为阳,骨髓在里为阴;&   花草树木,看似柔弱,其性坚韧,曲直而生,为木;&   火焰熊熊,焚化万物,其性炎上,为火;&   金玉砂石,看似坚硬,其实脆弱,善作兵器以杀生,为金;&   水性阴柔,其性趋下,滋润万物,为水;&   土性敦厚,承载万物,供养万物,为土;&  &   由于阴阳间存在着相互为用,又相互对立制约的关系,正常状态下,阴阳会处于一个动态的调节过程中。阴阳的量是相对平衡稳定的,表现在人体上,就是健康。而一旦这个平衡被打乱,疾病就发生了。阴阳失去平衡,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i 阳偏盛。所谓“阳胜则热”&   ii 阴偏盛。所谓“阴胜则寒”&   iii 阳偏衰。所谓“阳虚生外寒”&   iv 阴偏衰。所谓“阴虚生内热”&  在临床实践中很有用场:同样是发热,有可能是阳胜导致的,也有可能是阴虚导致的;问诊发寒也应该注意,是由于阴胜引起的,还是由于阳虚引起的;这才能理解阴阳理论对治疗的指导意义。&  &  三、中医五脏&  &   肝功能失调,一种情况主要是肝木疏泄的功能太弱了,中医把这种情况叫做肝气郁。对这样的肝木不及的情况,就需要用柴胡一类疏肝的药物,帮助肝来加强疏泄的功能,把气滞散开。第二种情况,木喜条达,如果肝木的功能“太过强盛”了,中医把这种病证,叫做肝火旺。需要用龙胆草一类清泻肝火的药物,把肝脏中过于亢盛的阳气清除一些,来维持肝脏自身的阴阳平衡。如何学中医21&不要企图用现代的文明去解释中医,改造中医,使中医现代化,这是南辕北辙,因为中医与现代的文明是二种文明。2&不要只学中医,只看中医书籍,要从传统文化入手来了解中医,因为中医是传统文化这个大海中的一滴,离开了这个海,这一滴也不复存在,每看到一些中医学子,孜孜不倦的啃遍了中医书,而未能很好的研习传统文化,这样学是很艰难的,也很难取得突破,每每为这样的人感到婉惜。3&要多看佛道方面的书,但不建议执着进去,要清醒的认识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世界之外有世界,不要局限在我们这个小世界里,因为小规律被大的规律包含,中医的规律不要在我们认识的这个小世界里去认识,要到更广大的世界里去认识。4&不要企图系统性的解释中医,因为一个规律之上还有一个规律,如果能系统性的解释中医也就不称其为中医了,所谓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5&学中医要学以致用,只要触摸中医的关键就好办了。其实中医没有那么难学。关键是什么呢:神与气6&人是个活的东西,不要企图只通过开方就可以治好人的疾病。方法都是死的,病人和医生是活的。7&现人的人开方,失去了开方的准绳,就象一个从来没有尝过自己菜的厨子一样可怕。8&现在中医热了,但中医人要清醒的认识到这个热是虚热,如果在这个虚热过程中,我们不能及时调整,纠正,在理论上不能很好继承,在临床上不能有根本的疗效。这股虚热退去后,可能是个更加冰凉的世界。9&中医人好象太渴望社会的认可,渴望疗效说明一切了。但要时刻记住中正平和之道才是中医人做人做事的原则,过激的言论和临床方法均不可取。老祖宗交给中医的是一个大自然的普遍规律,而不是急风暴雨。谁掌握了这个规律谁就可以学好中医,用好中医。10&中医人不要企图向上谋求什么,要向下照顾好身边的患者,中医之所以不亡,就是因为你的方子还有疗效,老百姓还相信你,如果哪一天中医大夫没了疗效,老百姓不信了,中医不亡也得亡了。11&不要企图研制一种药可以明确的治某种病,也不要企图上来就向某些疑难杂症/癌症发起冲刺,从明白简单的道理做起,常见病能治好就非常不错了,从感冒治起是一个不错的路子。12&呕心沥血的中医人请注意自己的身体,学会自我养生,才可以给别人讲养生,学会调护自己的身体,才会给别人看病,中医功在长远,不在一时,急则攻心,缓则宽心。中医的发展之路还很长远。13&现在人开方蛇蝎遍地走,这样开的方不是救人的方,而是害人的方。为什么就不能平和点开方呢,参归地芪芎陈,难道这些药不是气很正的药吗。14&劝那些攻伐派的人歇歇手吧,硬通硬攻,人有几分气血架得住你们这样做。大道委曲成事,老子讲,吾闻宥天下,不闻治天下,该醒醒了,看看自己的治过的病人,硬通硬攻,大热大寒的治,治好几个。中医如相,暴政能出成绩吗。不要以为硬通,经就可以通开。不要认为大热的药就可以回护人的阳气。阳气在平易中起,经在宽缓中开。15&做事不要企图一招治敌,开方不要只强调一点。做事商量综合着来,开方众气调和着开。懂得中庸,才能学会做人做事。开方亦然。16&中医人开口说话要说有把握之话,给别人建议的方法要经过实践证明的方法,切莫纸上谈兵,信口糊说,蒙骗老百姓,能蒙的一时,能蒙的一世吗?现在环境还让你出来讲,就应该珍惜这个机会,不能妄乎所以,抱着反正科学也解释不了想法,乱讲经络,脏腑等连自己都搞不明白的东西。17&不要抱定经方不放,什么病都用经方,经方是好,但主要是治外感的方,是治当时人的方。要学伤寒论的理,开自己的方,今人得病多内伤,开方要宽缓中平,调畅神气,使病渐渐得愈,切不可一味用力猛效专的伤寒方,企图一时见效。18&天下一阴一阳之为道,寒热温凉并用宜。怎么就抱定大辛大热的附子干姜不放手了呢,理论说得天花乱坠,看一遍老子的道得经,就知道这一派的有问题。(备注:现代人用滋阴降火的西药和中药过多,导致体质偏寒湿,所以升阳中药对于大多数人都是必须用的)19&治人先治己,自己的缺点往往都体现在你的方子上,力大之人人开方猛,心虚之人开方怯,偏执之人开方一边倒,不周全人开方支离,糊涂之人开方昏蒙,躁竞之人开方奇,心术不正之人开方邪,医生如父母,系乎病人性命,能不用功努力完善自己吗?(只讲用方子不讲药量的对应和不同中药的药效是可笑的。)真正的中医是多种治疗方法的结合,包括 食疗 导引 按摩 针灸 中药 等
我是如何学习中医的?
今天是这个系列讲座的最后一节课,讲讲另外一种学习中医的方法。上次讲的那种学习方法我觉得适合大多数人,这种学习方法呢,只适合少数人,比较较真的人,而且能耐得住寂寞,可能在前几年都觉得自己没入门。我就从我自己的学习经历来讲讲这种学习中医的方法。
我自己先是反对中医的,觉得中医和我以前学的现代科学结论完全不同,现代科学是经过检验正确的,所以不同于现代科学的中医肯定是错误的。同时,中医总是告诉你结论,中间没有推理过程,课本上的所谓辨证过程,推理极其不严密。所以,我刚接触中医时候,对中医充满了反感, 不是像很多人那样,天生的就喜欢中医。
如果我止步于反感,而不穷则深思的话,我现在肯定就是网络上那些骂中医的人中的一员了,估计比他们骂得更有水平。但是,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我柳暗花明了,我破执了。这个过程,大家可以参看这个讲座的第一讲,新来的同学可以到群共享中下载。
因为我们认为每一种事物都只有一种状态,所以描述这种事物的理论,就只有一种是符合事物的真实状态。如果两个描述同一种事物的理论,不是重合的,那么就必然有一种理论是错误的。现代医学眼见为实,经过试验验证,肯定是对的,所以,不同于现代医学的中医学必然就是错误的。这是所有反中医、不理解中医的思想根源所在。
但是,爱因斯坦的一句话使我彻底破执,“科学的本质就是假设和证明。当理论体系尚在制定之中的时候,受制定者的世界观制约。”也就是说,其实科学理论是人造出来的,即使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层次所表现出来的状态是不一样的。
我曾经用桌面来打比方:在肉眼的层次描述桌面,是平滑、致密;如果放大到几千倍的显微镜下,就是有高山,有深谷,有平原的像地球表面一样的状态;如果再放大到看原子核像看太阳一样的,电子像我们生活的地球一样大小,那么,这个桌面其实就是一个充满无限空间的宇宙。所以,我们不能说,只有桌面是致密的平滑的结论是对的,其他的两种描述都是错的。事实上,如果我们要调整桌面这个结构,其他两种理论更高级更精准。
过了这个思想关以后,我坚信中医是一种正确的理论,一定能治好病。这就是学习中医的基础,一定要坚信中医是可以独立治好疾病的。现在人谁都对中医将信将疑,虽然有些人莫名就爱中医,但是,真要是得了致命的大病的时候,还能不能坚持看中医,还相不相信中医能独立治他的病,心里是打问号的。
国家卫生管理部门也是这样的,有一条法律规定:中医治疗疾病如果在多长时间内没有缓解而不申请西医会诊,属医疗事故。但是西医就没有这一条。这就说明大家对中医能否独立治病是存怀疑态度的。其实,很多西医治病由于没有及时请中医会诊而使病人终身受害。比如,我以前举的一个例子,94年左右,一个小姑娘大拇指感染,控制不住,从老家来北京,还不行,一直截肢,好像截肢了很多。最后还控制不住,请北京中医院的王玉章医生看,几幅中药控制住了,按照疔疮走黄治疗的,很简单。但是病人已经截肢了,一辈子都没有手了啊!这是什么概念?!家属也没说这是西医的医疗事故,卫生行政部门更是不觉得。所以,要真正的学中医,一定要坚信中医能独立治病。这叫肇始于信。
什么中西医结合,实际上就是不明白医理的一种借口。真正明白中医理论,可以把现代科学的发展成果,包括现代医学的各种医疗手段,合理的吸收到中医体系中来,而不是中医按照中医的方法来治疗,西医按照西医的方法来治疗,美其名曰中西医结合,其实,和桃谷六仙治疗令狐冲没什么两样,对病人到底是有好处还是留下隐患,根本就不知道。
信了中医以后,怎么办呢?我的很多同学都喜欢到国医堂去找老师,跟着抄方,以为这样可以学到很多老师的经验,这样就可以提高自己的中医医疗水平。
我开始打算认真学习中医的时候,也去国医堂转了一圈,但是我发现这不是我想要学的中医。且不说你这样学习,你的老师水平如何,你能不能达到他的水平(事实上,如果这样亦步亦趋,肯定是无法达到你所跟从的老师的水平的),就是今天老师教你个一鳞半爪,明天教你个一鳞半爪,在你的脑子中还是形成不了系统。你看病的时候,就像守株待兔一样:我这里有这个方法,还有那个方法,只等着你这个合适的病撞上来。在临床上你怎么分析?来一个病人,岂不成了我先用张三老师的理论分析一下,不行,我再用李四老师的理论分析一下,看病完全成了撞运气。所以我很快就否定了这种跟师的方法。以为这就是学习中医的捷径的人,无论他表现得多么热爱中医,实际上是心里对中医有没有系统的理论体系都是持怀疑态度的。
当时,我的思想还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秘方到底是否存在。我问了老师、比我大两级的师兄,各有各的说法,但是最终是说,秘方肯定是存在的,掌握了秘方事半功倍。我当时就想啊,我没有家传,这种性格又不可能得到老师的偏爱,不可能给我个秘方。
但是接着我又想到,秘方是怎么来的呢?难道是先知们凭空得来的?不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得到的?我觉得肯定是在某种理论指导下得来的,而不是中间毫无道理,就是那么一个偶尔的独立的、人类无法探索的东西。既然有理论指导,我只要把这个理论找到了,我自己就可以创造秘方了。
想到这里,我就不再去学习具体的医疗技术,而是找这个能指导创造秘方的理论。这是我学习中医的第二步,找真正的中医核心理论,根本就不在乎一方一术的得失。
怎么找这种理论呢?先看《黄帝内经》。我看《黄帝内经》不是看《内经》摘要版本。从明朝开始一些医家,为了方便人学习,把《内经》中的比较合口味的句子抽出来。这种学习方法我是不提倡的,因为这样割断了上下文之间的联系,也没有反映出《黄帝内经》一篇文章所要反映的观点。
我看《黄帝内经》怎么看呢?一篇篇来看,然后像小学生那样,分段、写段落大意、写中心思想,那么这篇文章说的什么东西,我就搞懂了。
因为是古文,所以如果理解不来,比如有一段话不能理解,就翻很多参考书,看看各家都是怎么说的,再联系上下文自己来理解。这样把《素问》各篇都学习了,就对中医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了。《灵枢》没怎么看,《素问》是这样一篇篇细致的读了下来的。就发现:哦,原来中医是这么认识问题的,是这样分析疾病的。
这个学习方法很重要,不能脱离前后文来理解内经字句的意思。这个时候你还不能看病,但是,你基本上具备了中医思维。
接下来学习《伤寒论》。
现在大家对《伤寒论》的重要性已经捧得非常高了,甚至有的人认为经方可以治所有的疾病。我不这样认为的。
《伤寒论》到底应该怎么学?现在很多人说方证相对是中医最高的境界。什么是方证相对?就是按照伤寒论的记载,什么样的疾病表现,对应什么样的方子。
比如最著名的“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小柴胡汤主之”,而且还有一句“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意思是什么呢?碰到病人表现口苦咽干目眩,就用小柴胡汤,而且不需要这三个症状全出现,只要有一个就可以了。这就是方证相对的学习方法,完全把《伤寒论》当做一本经验集来继承。至于为什么少阳病会出现这三种症状?为什么要用小柴胡汤?为什么小柴胡汤是有柴胡黄芩半夏党参生姜大枣等几味药组成,这些药物各起什么作用?对方证相对的人来说都不重要。我不提倡这样学习《伤寒论》。
我当初是怎样学习《伤寒论》呢?可以说我当初就有一个目标,刚接触伤寒论的时候就有一个目标,是找到张仲景的思维模式看看他是怎样分析疾病的,怎样组织方药的,看看这样分析疾病的背后,是怎样一个人体生理学作为支撑的。我刚开始就有这样的目标,这个目标是一开始就有的,这个不是吹牛,可能这就是我不同于别人的地方,很多人可能想都没想到。但是真正达到这个目标确实是花了很长时间,不是一步就达到的。可以说,伤寒论是我花时间最多的经典,看破了好记本书。我从大三开始看伤寒论,到96年的时候有基本框架,98年全部实现目标。98年看的那本伤寒论,是书摊上买的,80年代初期出版的,白话解,好像是成都中医学院编的,土黄色的书皮。那是我倒数第二本伤寒论,我在上面做了很多批注,已经完全贯通了。可惜那本书后来搬家时候丢了。
目标达成,具体以何为标志呢?就是我把我上面的问题都搞清楚了,而且检验无误,这就是标志。有临床检验,临床不够可以找医案。
这个目标是一步步实现的,不是一下就达到。方证相对只是初级中的初级。
第一步,你大致要记住伤寒论原文,我自己从来不会背,就是反复看呗,总在手上肯定就熟练,这样就逐渐可以方证相对了。
第二步,打乱原文,把各种症状单独列出,比如小便不利,伤寒论上有多少条涉及,分别是什么方子,为什么这个地方用这个方子那个地方用那个方子,这之间啥区别。这个非常重要,即使是方证相对的水平,也要做到这一步,这样你在临床上才能触景生思,否则你很难做好方证相对。
第三步,搞清楚伤寒论中的疾病传变过程:正常是怎么传变,坏病是如何演变而来的。一个人伤寒论学没学通,只要问问他伤寒病到底是怎么传变的,不能说出个一二三四,这个人名气再大也没用。可以告诉大家,绝对不是按照六经顺序传变的。
从这一步开始,就已经在开始探讨张仲景的病理学了。把伤寒的传变过程搞清楚了,你就可以预见到疾病的发展过程,就不会在临床上当疾病变化太快的时候搞得你手足无措。
最后可以还原整个疾病在人身体上的发展过程,伤寒论中每一个条文的每一个症状是怎么来的,你的中医病理学就差不多了,换个病邪你也能描述。那么温病学说只要过一眼就学会了,根本就没有那么多争论,就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第四步,分解方子。为什么这么配伍?各个药物起的什么样的作用。我给大家提醒一下,研究这一步,伤寒论中每一个方子后面的加减文字很重要,这个很多人都忽略了。其实这个细节是暴露经方配伍的很多秘密的地方,一定不能忽略。
这个时候还涉及到中药的问题,神农本草经是要看的,这是原始记录,但是这个记录只有药物作用人体的结果的记录,并没有讲到药物在体内如何运行,达到这个结果的。
所以,要看很多明清时期的中药溯源类的著作。其实,到最后你会发现,明清时期的这类著作错误很多。但是还是必须看,因为它可以引导你逐渐认识到中药是如何作用的。
我之所以提醒大家这些著作有很多错误,就是要大家不要完全相信它,要有自己的见解,然后再到经方中去求证,再到临床中去求证。
中药一定要学到什么程度呢?一定要学到,你能清晰的描述这个药物进入人的身体以后,身体会起什么样的变化,哪些部位的血管会发生什么变化。因为中医是以脉象来感知身体状态的,所以,如果你知道药物进入身体后的变化,你就能推测出血管的变化的。中药学到这一步,经方你就一看就能明白。
这时候,张仲景的病理学,药理学,治疗学就都没有问题了,可以反推一下生理学,看看在张仲景的眼里,正常的生命和人体是什么样的。这样,伤寒论算学完了。
你会发现,宋本伤寒论的每一个条文前后放置实际上都有逻辑关系的,所以桂林本的伤寒论实际上肯定是后人伪造的,但是应该在治疗学上没有什么错误,所以,学它也行。但是没有必要一定要说是张仲景的多少代孙子的秘藏本,有道理就行,何必一定要附会给张仲景呢。伤寒论如果学到这个程度,温病就真只需看一遍就能懂,因为只是把病邪换了一个,生理、病理、治疗,都是可以互相参照的。所以那些寒温争论得不可开交的人,实际上是自己没有学透。
外感病都学习了,就是杂病。杂病大家都喜欢金匮要略,为啥?因为篇幅比较小。实际上,和伤寒论相比,金匮要略脱落太多,可以先看个基本框架。但是一定要看千金方,比如白虎历节病,金匮要略里有一条“脚肿如脱”,从宋代以来,多少金匮注家对这四个字绞尽脑汁,都没有说出真实含义。有的说这个脱字是蜕字的通假字,反正种种你想不到的这些注家都能想得到。实际上,你去千金方里一看,很简单,就是这里面丢字了,是脚肿就像关节脱臼了一样。所以,与其看那些残缺不全的金匮文字,不如直接看千金方,虽然部头大了点,但是比起现代的希氏内科学还是不大。千金要方还是千金翼方都要看。
以前的中医师带徒没有太多时间学习,而且那时候的中医也主要是以解决急性热病为主的,所以,以前中医只要学伤寒论或者温病。大家看看伤寒论的注解书籍比金匮要略要多很多倍,就是这个原因。
现在,急性热病西医大部分也能解决,中医面对更多的是杂病。现在的中医只会伤寒论,显然临床上会比较被动,必须要钻研千金方。
这样下来,中医就学得差不多了。但是,我想,大部分人会停留在我说的伤寒论的第二步上,不一定能学到我说的这里来,当然即使是第二步,也足可以成为一方名医了。
按照这种学习方法,十年能贯通已经是很厉害的人了,很多人一辈子都无法贯通。我并不建议大家按照我这个方法来学习中医,如果没有明理的人指点,也许到头来一场空。还不如按照前面介绍的那个方法来学习为好,学一点得一点,为学日益,哪怕最终不能贯通,也觉得自己有所积累。
这个讲座全部讲完。
一个民间中医的学医之路(如何学习中医?)
在几十年前,我对中医理论一无所知,也没见过中医书。有一天晚我遇见了一位老中医同住一房间,乡下天黑的早,7点多就上床在聊天。我很好奇问他:“中医是怎样学的?”他说学中医没那样容易。我问他是怎样学的。他把自己如果拜师学医经过说给我听。
他家在江西,清末年间他才十几岁,其父亲将他送到当地一位较有名的中医那里去拜师学医。由父亲带去,见到师傅有些仪式,行跪拜礼节后,送上见面礼与一定的礼金。父亲走了,他留下住在师傅家。师傅先叫他做的事是粗活,到药房去搬药切药等活,其三年间师傅没给他书看。会观察他们,有时会说一下药加工炮制的方法与辩药好坏的经验。在干粗活的过程中,认识了很多与基本的炮制方法。有时病人多了,也帮抓中药。有时还要到野外挖草药。对药的地道与否及不同季节的采挖,及药质量皆有了解,对药的加工炮制也学会了一些,也学会对药的存储。在他们几个学徒中,师傅要看他们是否老实听话,能否吃苦,聪明与否。平时师傅少与他们说话,对他们每人的能力早有观察与了解。
三年后师傅拿来《伤寒论》《金匮》《黄帝内经》书给他们看。开始没讲解,只是每天按要求背诵书中的一些内容。师傅看他们的悟性,再按排他们做什么,一般情况师傅给病人看病。他们只能在一边听,帮拿药,晚上看白天抄下来师傅给病人看病的医案。有时间师傅会给他们讲解一下书中内容,及辩病看病的一些方法。讲些药理汤头与脉理。如是跟师七年。师傅看其中较好的可出师,出师后,若要行医要到外乡,离师50里外的地方。有的还要留下再学几年。他是出师后从江西到福建来的。
故事过去了很久我只能大体记住一些。这也许是千百年来中医学徒过程中的一些做法。这方法对现代学习中医是否可有参考之处呢?当今社会文明在进步,真的中医没有进步,中医人数很多,中医人才很少,中医在隐失,民间有用的传统医学在消失。中医的传承与学习与现代医学不同。其有独特的方式承传,有很多实用方法,是要从在自然中学习与观察的,要你在长时间的历练,在不同环境中与不同医药人的接触与学习。
目前中医学院很多。培养学生的方法及近现代医学,对真正中医有用人材的培养没有做好。有位出国多年的中医他看了我的文章,从国外发来电子邮件。文中说到:他是中医学院毕业出来的。后在上海某医院做了十年的中医。为人用的都是的方法。中医基本上不用。因为用不来,西医简单直观几十种抗生素与激素一用包治了很多病。中医辩证太难。后来出国做已不会开,心里对中医没把握。可没想到外国人对中医的热情好奇超过中国人。中医人比较吃香。他后悔当初在国内没学好中医。他从心里感叹地说他在中医学院里的几年不知学的是什么中医。变成了地道西医。看不到中医在现代医学中还有如此光彩的一面。说从我的文章中看到了中医的神韵看到了真的中医。在文明社会中,是否能保存一点中医过去的民间师徒传授,以及古代的中医传承方式呢?为什么中医要从医学院来培养,不能从民间自生培养呢?自生出来的民间中医是中医最可宝贵的人材,那天时地利是非常难得。只要是人才能承担中医之重任,从那里出生又有什么关系呢?好的中医人才是很难生出来的。如此好的东西失去了其原来原始的意义。就失去了本来意义,也会失去现代文明的意义。下面想从我的经验,以及历代中医传承方式,民间传承方式,现代变味中医的教学方式,谈点看法。
学中医之人一定要备有中医的天赋。天赋来自本能,先天具来的素质,具来的这方面灵感与悟性。天生的爱好与兴趣发于内心。天生的有这方面才能。当在后天的某一环境,某一时机的接触,开启心中的执爱与专注,心生欢喜。一下入门,在现实生活中常可见到。父亲是当地很好的中医,而其儿子却不愿学医。或根本学不进去。我认识多位会草药的老人,在当地摘草药给人皆有名。可他们的子女好几个无一人愿学,对草药一点兴趣也没有。有的草药民间医生也会将自身经验硬授给子女。可其子女心不在那里怎样也学不好。从古以来中医能在一家族一直保留下来的不多。而有人其家族或从事工作与皆无关系,却因某些事,或一机会。无意或有意地接触到中医药。在这方面突显才能与兴趣,感悟力强。异路突起。成为良医。成为民众所信的明医。这样的事从古就有。所以好的中医选徒弟要先看其天赋。如没这方面天赋很难培养,很难成为人才,无法做承先启后的明医。或本人聪明可学点,但后来也会从事其他行业。我见过多位从中医学院学出来的人。几年后变为商人或从事行政。在诸多人中有中医天赋的人很少。只有其心灵与内在的本能开启,再后天培养才能成为中流砥砫的人物。
二、心与智慧
心之意太广。在这里简说为德。一个人心不好不能成为明医。这心就是百姓常说的良心。也可说医道之德,医不能专门以利为目的,不能有商人的投机心,不能以虚假之语骗人,若是为医必要有为医之道德,心性光明,正直,诚信,虽人生过程吃亏很多,有时不被人理解或有诽言,或他人欺骗等。切记圣人之言;“他非,我不非”心性正直光明不能变。永远这样为人。只有这样的心。才会快乐。才会明亮,智慧才能开启。用法才会圆通。学医要先学做好人,做人要做正直之人。要有平等之心,对病人一视同仁。古有言;“富人出钱,穷人看病”也是说为活收费要看情况而收。只要是正直老实的穷人。可做义务。但现实中老实人不多。医生要有合理收益。如果没有,医者何存。如医者皆一味奉献,贫困,医道何存。医生的心要好,同样病人也要有良心。这是平等共存的基本道理。也是所说的世间法。
智慧。人以为就是聪明。聪明就是头脑好用。头脑好用就是学东西快转弯也快。实际上智慧的说法因人之境界与磨历不同,各有不同的解释。表现也大不一样。从一般常理来说。学医之人,记性要好,理解力要强。对复杂病情迅速理清思路。不被病象所惑。心中沉稳,找出切入点。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智慧从那里来,1、源于先天;2、后天的长时间历练,学习古人的经验,学习他人的经验。通过书本与投入大自然的学习方法,恭谦下行,能忍吃苦,不断实践感悟证得;3、净心的修行,阳气足够。或说心灵的修养。当为人看病时,思想要高度专注,头脑要有清晰的思惟。如阳气固攝力不强精力不能集中提起。或容易疲劳。只有阳气足智慧才能通达。医家所说智慧是招招见功不能虚行。孔子在【论语】中说人生;“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有时间的经历才有智慧的产生。只有“劳其筋骨,磨其志”才能有心智的开启,才有诸法的圆通。只有圆通才是智慧的开始。如黄山崖壁之松生的险要,扎根入磐石之缝中身历尽风霜千百年,经过数不清的危厄,依然坚韧挻拨,造就了今天令人感叹的壮美之观。人生是一个苦难过程,只有内心清醒淡定后灵的升华,才会感觉人生的快乐与智慧之人生。孔子说的人生。解释这话要有较宽深的知识,要有时间与切身经历体会,才能悟出一点道。不能说现在人要只争朝夕。用七十来感悟人生时间太长。要用现代的方式,二,三十岁就提前感悟了人生。天下有几人做的到,孔子都没法做,能超越圣人的是什么人。这只是一种愿望。不能切实。如果内心没有智慧,提前表面老成自我安慰式表面宁静。只是理论的样子,只是样子与想出来的。如“东施学西施”不是真的是不会美的。若真遇事一定迷惑。因没有功底。无名火就会冲起心就会燥动不安。人内心安宁与智慧,非一日之功。平时要修足好能量。如没心身的强健。就无法抗衡烦脑忧虑等多不良之侵。当一个人心性平和是阳气足量之体现。当一个人有圆通之智而不是世聪之智慧时。亦是阳气足量之体现。孔子说的人生是现实人生。一是生理过程,从来说人三十趋于壮实,阳气具足,经气皆旺。故好志而立。立是有目标与行动。随时间年岁之增,阳气与脏气渐退。而此时想好勇也是有心无力,但此时经验具足。二是时间与历练过程。有的事没亲身经历是没有感悟的。从我懂事时就从大那里开始草药认用,十多岁时向人学习伤科的方法,在二十多岁,三十多岁,四十多岁,不同年龄时期到了不同地方遇到了不同的人,皆有所学,他们将家传的所知的草药与一些方法告诉我。我在不同时间不同地方认识了不同的人及各种草药。其实践皆是一个较长过程。只有经历很多后才有感悟与提升。中医之智慧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是要做事的不是说着好听。“梅花香至寒中来”寒于彻骨独压群芳。于山野虚谷间。雪中吐开,微微清香,幽幽致远,天边时不时的飘来几朵漫不经心的雪花,你不知那飘来的是花还是雪。还是誰在散花。全然不知今夕是何年。只有亲临其境才有真的感受。所言事与时皆得恰到好处。方可呈现。
“高处不胜寒”,“古来圣贤皆寂寞”。令人感叹。智者常如此。有时看的明白看的深一点,大多数人反对与不理解好心常被误解或难办事。我常会对极少修行人说智者常孤独。真行者孤独。对凡夫来说处事要在一个同一高度,不是就非常难。就是你把事情看清提前把结果给人说也没用。说个病例吧。是近期的事。约一个月了,有位老年妇女打来电话说;她突然下身无力坐在地上,自己很久才可爬起来。头痛头晕,手足发麻,吃饭无味道。她很害怕会死,因她身上有多种病,癌症做过两次手术糖尿病心脏不好高血压。她的病特难。几次快倒快倒。皆救治起。她可不用感谢我,但她一定要感谢。让其病苦压缩到最小范围。平时不按要求每月服几包药。难受了就打电话来,很没办法。我说你病按现代医学来说是心脑血管方面的毛病。按来说中了风寒。我为她开了一方;桂枝30附子30细辛3麻黄8炙芪30茯苓12独活18人参10花椒10胡椒10酸茶15威灵仙8川芎30天麻10生姜50红枣12个三包水前服。药服二包病略有好转。此时她的很多亲戚来看她一至要求她医院去看。她这下无主意。她自己儿子打电话来问我。我直的对驰说你这病到医院没什么好处。住了院病情会加重。我没有半点心说的坏话,只是就病论病说实话,我的见解,时间可证明。如果医院有综合能力好的看可以。如果只是见病论病难有好效果。她儿子说;如果不把母亲送到医院,万一出问题亲戚会说他。她住进医院后,医生很好心全面体格检查多次。CT。B起化验血肝功。天天打针吊瓶。人更加全身无力几次倒地下。也吃里面中医开的药。我可想到会开那一类药,因病人脏胀舌质一定红。会因假象所迷。不会开扶阳药。前5天打电话来诉苦。她现在走路不行,人很冷,好象会透风,不爱吃东西。说白细胞13000多。医生说她肺有炎症。不想住院,可医生说她病重不能出院。她又搞的没主意。有些看她的人对她说你为什么不找陈医生看。如此她下决心出院要我开方。我说方不用开了,就用一个月前开的方。用几包,每天服参茸丸。再吃我给她那上好的野生灵芝酒。如此三天,打来电话说病好了很多,会吃饭,不会那样怕冷。嘱其体力好点,上午用,下午用草药。这草药是我在深山里看其长的清奇,我自先采来煮吃。明白药性后方给他人用的草药,书上不知有没有记载。此草药;辛,平微涼。此草水煮后无色水依然清。归经入少阴厥阴。渗力初绶后深。此草难得,对环境要求高,生长在清凉的有点滴水的石壁上。一定要有清泉润之。弱光生长。在一定温度生长。这几年气候变温,此草整遍不长或死去,留下的生长缓慢。我给样本叫人找大多人找不到。此草药之功能;我在实践中发现其对,心脑血管方面的毛病效果好,軟化血管降血脂,血压,活血化瘀法。清内热治胆炎,肝病深度黄胆效果很好。胜过中药。病人当初把我开的药方给看,医生力告诉她不能服辛温的药,说吃了血管会受不了肝会热坏,病人给吓倒。可用他们的方法病人病没好转而向不好方面发展。他们不知此病要温凉并用。温提起阳气,凉再清瘀化降。目前病人,还在用药中。此病症多假象多,医者要直取病因,阴阳两分不可含糊。病人关健时选择很重要,周边好心人说的话结果不一定好。如失去时机,往往不再来。医生为人看病要有智慧。智慧不是个人的,是从古老的传承中来。从多少苦练中来。从诸多医家的经验中来。我们有时看好了一些病。不能有半点骄傲之慢心。不是自己多能干。是踩在古明医的肩膀上摘到果子的。要感恩没见过面的前辈。要感恩教我们草药与偏方的人。感恩大自然。
三、经典的学习
要不断地学,温故知新。这是非常重要的。经典多为圣贤之作。中有多少智慧奥妙,包涵哲学逻辑枝巧与方便法。《黄帝内经》,《金匮》,《伤寒论》是中医必学的。开始学经典不要先看注解,心不能太急。好象一下就要弄明白。先背熟一些,有些深奥的理论要在多少年后临床感触才会明白。有些要发一生的时间才明白。明白经典对于以后的看病很有好处。特别是很难看的病,要潜下心来感悟一下经典的作用。黄帝内经其方及少,但告诉后学如何识病,如何辩证,如何在复杂的诸多病症中迅速理清思路,做出诊断与方法。中医我是自学,遇到难体没地方问。常是把内经的某些话反复背诵,思想完全进入经典中的状态,突然心里明亮方法出来。对经典,也就是说圣贤之作要用心感悟。一分恭敬一分利益,一分辛苦一分甘甜。不下苦功不行。学经典不要执着文字,有些因年代传抄过程中有点不当。但我们要通篇整体来看,明白其义为重要。特别注释《黄帝内经》的人,必是全科人物,而且要在实践中证得。不是有文化就可注释。当你学用到一写程度时,你会发现过去书的某些注解与临床实践及真义区别太大。有些会误人。如何体验经典,要在自然中观察,在实践中一点一点验证。不能有虚妄的做法。比个例子《黄帝内经》中有句话;“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解释这句话从文字上来理解是不行的。所以历代解释皆有所议。我认为要解释这话自己要先做,先实践,在自然中观察与感触。用务实之行于解答。1,要有较深的理论功底。2,要有实际临床经验。3,明白易经的道理。4,对地理与数术的明白。5,有一定的修行,气功底。在境界中感悟。只有对中医经典的学好。才能做强中医。这是基本也是基础。民间有言;“冬吃罗卜,夏吃姜,不用开处方”此话从何来,此义于前句有联系乎?很多难解的,话头就在百姓的言语中,在平常的生活中。现在很多人学中医理论只是带过一下,重点认识方剂药味与开方看病上。皆想马上出成果。这样的树很难长大,更难结好果。现在中医的一些教法如同大蓬里槙树。有几棵能成为参天大树。不经风雨如何挻拨。
四、学习中医要先认识与学习草药。
草药是的前身。学习之人要从最基本的较原始方法开始。草药是我们人类生存与发展中所得的第一医学。是人类自身生存需要最早发明的医药学。是医学之母。也是所有医学之母。也是植物学之母。也是气象学,地理学之母。如何认识草药?
1对你所见到的所有留心观察。要多看,当你到一莫生的地方,或不同的环境不同气候,会发现各种不同的植物,你会发现同一认识植物在不同地方生长不同的样子,对一些较奇特的植物书中没写的草药要留心记下。对不同植物不同样子不同地理生长的草药迅速留下印象,虽然很多不认识,当下次见到或有人说道迅速勾起回忆。
2要到深山怪异林石中去看。在深山密林里会见到各种奇异原始的草药,要记下其生长的地理环境。留心不同山谷的气味,与切身感受。经自心身之感受来认识那里的草药。对大树古木更要观察。对在树上下面生长的草药要留心记下。山涧,河流,小溪,石壁,悬崖边生长的草药留下心入境感受。到深山中会遇很多想不到的危险,但你的专注与无畏无我会忘记世俗的一切,切身感受到内心的清淡与宁静。身心顿失包袱突然的轻松与心里的快慰,眼前突然的明亮,与都市里完全不一样。那心智的开启会让你突然明白了很多,书中没有的道理。
3要对草药亲口品尝。学医之人对已知植物或末知植物有很多要自己亲口尝试,(应该说是有选择的)。这样才会真感草药之真性。书中有说,要自己去证实。不能让患者先试。自己要先吃。上古神农尝百草日遇毒七十余。如不遇药之毒,如何知药之性。草药入口在舌上停留一下。感觉一下。很多药性就会明白。有什么作用心里也有数。如果中毒要学会一些就地解毒方法。所以尝草药先量要少,不能盲目。很容易出事,没经验者切记小心。我尝过不少很毒鲜草药,皆一人,我好象很本能的看到奇特的草就会摘来放口中吃,好吃不好吃有的非常难吃。吃一点就好象吃了一大把针刺于咽喉想吐出不出,想呑呑不下,也不知那时还会不会说话,因只有一人不知向誰说。有一次与一山里人一起采草药,他家袓上就会草药。他告诉我多种草药有好多种书上没见过的。其中他对我说他们当地用来毒害人的草药,人吃两个象手指大样的草就会死。很毒一般不对人说。我把这草药记下,有一次一人上山看到了这草,摘了一叶心想此草到底多毒没尝怎么知道,也没多想拿在手中的,真不知有意还是无意,还是习惯,什么时候就放入口中,一口吃了半张叶子,药入口咬碎一下约半秒钟间,头突然嗡的一下人蒙了觉得知觉快没了,赶快吐出。好一阵神绶不过来,后来渐好但几小时人还觉得迷糊。此药入舌气先上行后向周边走开,药性辛微温大毒。入经上太阳后厥阴。我们不可能认识所有的草药,看到不认识的草药有害没毒,心时要有点数。大多草药叶鲜没毒吃的草,要尝她皆得注意。学草药之人要有无畏之心。只有险后得存,方可把经验用于临床。没经验者不可盲目,切记。
4学会适时采摘。同一草药在不同季节不同地域采,药的质量皆有差别。有些草药不时采,一药性差,二很容易生早或变质。这样做会浪费药源。治疗效果也不是很好。有的草药一定要鲜用最好,如治毒蛇之伤,毒疮之类。治这些鲜草药好,药一对几分钟痛就减轻,快得很。晒过收藏的次之。而有些则是,草药要收藏一些时间,或存久了药效更好。这些医者皆当明白。如急用当别论。
5向有经验的人学习。我接触过较多草药人。他们家传的,大多不会向人随便说。有些原则性很强,不向外人说,给人草药口中咬烂,或打烂,用完了再给,搞草药很辛苦,有时找草药要化很多时间要走很远的路。病者受益了,医者付出太多,没有回报或与劳动不相应,皆不好。所以我见过很多草药人皆不愿做这样的事。有些交往好的,草药会说出来,少数你不问他也会说。特别是老人,其子女不学或学不好。我们话谈的来。他会将经验说出来。向人学一定要恭敬,不能有半点傲慢之心。自己的草药基础要好,千把种草药要会认的会用。有次有一人知我会中医,特别向我说;他们家传的一种很有用的治眼睛草药。这种急性眼病,先长白点,不久白膜就会把眼盖了,看不见东西。而他们家传的草药只要搞烂,放在鼻子上闻。一二天眼病就会好。我叫他将草药告诉我他不愿意。我想了一下说那你把草药粉给我闻一下。他到家里把草药干的药粉拿来。我一看一闻。就知道什么草药。这味道很熟。我小时有用过。是伤科之用。我马上找了该药给他看。他说我家的草药给多少人用都说不出来,你一闻就知道。民间草药人保守的不向外人说不少。治这种急性结膜炎的病草药最好最快,病人病苦很快消除。有位老太太她家用的草药治这眼病。当地出了名的。治好了很多人。八十多岁了其子孙无一人愿学。我问她孙为什么不学点。其说采草药辛苦,要化工。给人大多是义务。有的人没良心好了連谢都不会说。在这个提倡利益第一的时代。有几个人愿做吃亏的事呢。我见过草药人十有八、九都这样说。对凡夫来说,没有利益的事做多了,是不愿再做。所以草药的泯灭与人的利益不平有关。还有草药人没有半点社会地位有很多人就不愿做,而且责任又非常大。在古代会给人看病非常合理。如今不同,资历在前,会不会看病当局不管。百姓说好没用。这是草药泯灭的第二原因。第三因自然生态人为破坏太大史无前例。好的草药太难找。有的草药化几年走了不少地才看到一点。我认识草药的故事不少。再说一个。二十年前有位八十多岁老人。我与其认识不久就很谈的来。他一生都在搞草药给人看病。是祖传的。他告诉我几种很有用的草药。也是他一生用过的最好最有效的草药。我对我说;“看病几十年,没良心的人很多,有良心的只有几个,我现在己走不动了没法带你去找,有个草药祖上就用的,是治伤很好的。这里有其叶子与根皮你拿去看”。我滿怀感激地把这几片叶子与几片根片拿来,回家反复看,反复想。一年多到山里转来转去不知尝过与闻过多少草药,皆与其不一样。有时想来吃睡不香。问了很多人也不识。这事一直在心里。有一天午睡后心里还在想这事。人迷迷糊糊。就往山里走,走着走着也不知走多久。在一长滿杂草木的地方。也不知那来的力气随手将一棵一拨。鼻子上闻。奇了这与我要找的草药味道一样。我拿出叶子对,叶太干了看不出。根拿来一对完全一样。心里高兴的很。我拿给老人看,证实是。这草药活血化瘀法之力我实践认为。是目前同类药不能比的。民间的一些草药书里我皆没看过,有些用法与书中说的不同。对不同之处要多留心。我认为草药用之得当。其效果几分钟可见效,立杆见影。在毒疮,热病方面,非常突出。我治疗过多例高热肺炎病人,皆短时间治愈。草药之力胜过目前的抗生素。中药也难比。在治疗温热病方面鲜草药的解毒是最好的。我在治病过程中常用些草药,是因中药质量下降太多,不得用草药代之。有些则是草药更好。关于草药治病例子很多,有机会再说。
补充点;中草药的采挖最好按时令进行。不然1,会影响药的质量,2,会影响原药来年生长,有的不时采挖会绝药之源。凡根块最好,植物的果实成熟,叶黄落时,去挖这样药性收于根部,质量好易存不易生虫。果子熟了落在地上来年又会长出。这样做事留有余地,不绝药源,永续利用。如果种子末实采时挖,根块茎不实,药力下降,种子没熟来年不会生长。会绝药源。我小时候看到一老人采药给人家,在那里会留下一部分不采,下次要用就会到另一地方找。这是草药人从古代留下的规约。采山野果也是这样,从不摘完会留下一部分,我问为什么不采完,他说;1,如果有饥之人从此过,我们留下点可给他们吃。2,留下点给动物吃。可见古人的良心多好。这给我很深的教育。老人对我说草药不要轻易告诉人家,当时有点想不通告诉人不是好事吗?为什么要注意。后来我长大,看现代人挖草药太绝了,太恶了。没有良心可言。一年生草药较容易长,多年生的一些根块茎植物难生长。我小时我们那里草药很多,如七叶一枝花这草,山沟里很多,可在短短的十多年,很多以前会生长的地方已绝种。人们知道此草会解毒,不到种子成熟,看到就挖点带回家。大多挖回去皆没用,真会用的没几个,还有就是医药公司的不按季节收购,挖药人只顾眼前利益,从春天苗一长出就开始挖,如此几年的收购,这药在某些地方绝种。如果南星没成熟去挖,一种子没了,二根块茎不好,三南星成熟收水根块茎有的分出很小的根球来年再生长,果也会落地,如不时挖就没生出来。象七叶一枝花,滴水珠,草乌,黄精,仙茅,黄独,山海螺等很多草药皆得适时采挖根块茎才会饱满,这样药质量好,种又不会绝。人要有点古人说的德性,怜惜于物,不用时看知就好。要用再采。不要以为不会说话,人可大开杀戒。如果一个合格的人对这些都应明白。
五、医药不会能分开。
医药是一。如形与神之合。如医者只是理论之医。对药的认识只是在书本上。效果要打折。因医对药的质量把握不大。存有诸多盲区。有良方而没有良药影响治病效果的事常可见到。中医之人必须先认得目前在用的几百味中药。在条件许可对中药产地,地道与否,药材质量,每批进来的药要亲自察看。对药的加工炮制也学会点。看的出。这样开方心中有点数。我有习惯到一地会到市场去看中草药。了解当地的情况。中药因地域不同会有些不同习惯。对可进入药店的中药皆一一看闻过,入口尝一下。如果把握不好药这关,开的方常不能起好的着用。有的方对了病不起色,常在药的质量上出了问题。这种令人痛心又无可奈何的事常有。有次我到一地方,就有人找我看病。头下几个人还好,后来人多了,又住在人家不方便。就到当地一中药店去。老板不识我但早已知道我开的药方。我对老板说你这里有开方的地方吗?老板一听高兴的很。说可以。立马买来新桌椅。要我在大店前坐堂。我说不好,你搞个外人看不见的地方。因此在店后面前面看不见,白天还要开灯的地方。对求者医病开药。病人来了有多少看多少,一阵看了就走人。一般一到三小时。有时一开方,生意好药店抓药来不及。出一些抓药不准的事。几天来药店生意很好,老板要求我能多坐一下。我不愿意,我是因病人找我看病,才在这暂时用一下。声怕当局知道不好。我在那里中药用量很大。空时,我对里面的中药皆一一看闻过。发现有很多常用质量不好。比如炮附子,有点味道一样。入口一吃觉得这是漂过头,附子有点坏后干了来炮的。这样的附子叫药店老板立马拿下不用。拿来几个样品附子我一一尝过。认为差不多的留下用。发现其中黄芪,党参,甘草等药质量皆不好,但也没法。药店老板搞中药皆二十多年,对药的炮制与质量知的太少。他们只是做生意的药人。我本想在不显人注意的地方为人暂时的方便开药一下。还是被当局来干预几次。但来时我皆不知。病人把我包围着。专注看病不知外面的事。皆事后知。皆病人起哄把那些人推走。我本夹着尾巴低调做人。自从不声张。只是病人不知我难。大老远找来看病。我尽点力做点事。做点从古以来皆合法现不合法的难事。因此我离开,还是很多病人找不到我。我也没法。我本几次下决心不看病做个好公民。可是病人来找你问你是说还是不说呢?在这方面比较消极。
如今医药分开的治病方法,在表面上看不做医药生意。实际上医药人变的花样太多了。这种想让医生廉政。而医人不参与药的做法。对来说不行。中医不亲自识药,往往很多病治的不好。有次与一位硕士中医谈医,讲到有些药要如何识与加工时。他说他做不到。做医生,有规定药房不能去。自己不能搞药。我一听完了,几千年的传承。现在变了。这样中医的能力会大大消退。以后的中医也许只能是纸上谈兵的将军了。讲几味中药,
1川贝好坏质量如何识。川贝的品种多样。现在大多种的,少数地方有野生的。化痰解毒之功能,不同品种产地差别太大。民间有个偏方咽喉有痰出不来,特别是老人或一些特别病人。痰阻在喉咙里喘气都难。此时有好川贝粉用水送下,多数人痰就化了。很管用。如果川贝质量不好。痰基本就化不动。反因药多用对胃不好。这古代留下来的偏方在今天因药的不地道失灵。有时之急因药质量差而误。野生川贝于我国偏西北这一地区的少数地生长的为好。人工种的川贝个头会大点样子白好看点。野生的大小不一表面有时不什么好看,但你拿来一点入口中吃药的质量好坏马上明白。无论何种药化痰解毒之功能强弱,药一入口在舌上就明白。要把这事说清实在不知怎样写。我是因为吃过很多草药自心有这种感觉。目前里的川贝有时化痰好有时不好。多数因药质量无法把握造成。
2,黄芪,这是常用的药。其质量因产地的不同区别很大。黄芪有分北芪,蒙芪,红芪(少见),岩芪(少见)等多种说法。黄芪以北方较旱地山坡的为好,生长难药性足。现在多数人工种。如果是偏北方种也好,就怕偏南的地方种的。那看上大根样子的黄芪表面都不什么黄,拿在手上轻,切面松而不紧文不密。闻一下青味不足,入口甜味道少。药力补力皆差。所以不同产地不同种植时间收的黄芪质量皆有差别。如果医者不了解。开方治病效果会受影响。
3人参,古代之参多为野生。现在多为人工种,产量高数量多。人参生长于北方。在不同地区种的人参质量有差别。不同时间挖的人参质量有差别。有时病人气快断,好的野生人参含口中一片气可调起。而人工种用一斤也不管用。在三十年代明医张锡纯的书说道,人工种的人参,关健要救人时不如野生党参。而人工种的人参农药用的多。药性变燥。医者不可不知。
还有现在种药用什么崔长的方式就更不好。一个要深入了解,花椒闻起来腥入口很麻的好,胡椒辣的好,苍术闻起来腥,断面朱砂根点多密的好。白芷要香的。等皆得自己去见识。一个只教学生理论。不教学生如何识药的教学方式。会断了中医的龙脉。我们常说中医是天人合一理论。这不是好听的。是要亲身融入与感受的。我在农村时,遇到了一位在旧社会,几代从事的人。解放后中药店在他手里,停了不能开。因为成份高了点。他有四个孩子皆没法学。我当时对中药还不知。可在知青里我喜欢听老人说话。他说当时开药店自己采购药,回来自己加工炮制。说熟地与黄精要九制。如何九制。如何蒸,如何调酒如何露宿如何晒太阳。如是做出的熟地性变温,而湿气少,补血之力强。熟地放久了会变的甜而粘。黄精也是如此之制,补肾力强。补精神好。他说他家药店在当地有名气,他们自有的炮制法与人不一样。他还教了我如何用灯火之法。当今药店的熟地与黄精大多炮制不好,药力受到影响。
六.关注各家之说。
不是有些人认为的封闭人。要有广大心量。尊重目前存在的各种医学。不要与人对立。历代以来中医之书可谓之多如汗牛充栋。特别明医之作之经验,实为难得。要好心学习。不要把中医来分什么派,什么伤寒,温病,补土,攻下,经方,时方,火祌等派论。这些都是表面说法。中医只有一派天人合一派。中医如大海之水,分不清彼此。为什么要说是长江水,黄河水,亚马逊河之水呢?中医是多元复合体,是百脉一宗。那些所谓之派之宗皆于枝节。不是根本。我们不能在某些泒宗影响也跟着一起走。在今天末古时代学点什么,更多时候要到界外看与学。不要人家说河涧是攻下泒,张景岳温阳泒,丹溪是滋阴泒。思想受到牵引,看他们的书,丹溪也有用附子等一类温药,景岳也有用麦冬,石膏等一类涼药。在中医里有泒别之争会害了中医,有不同见解之说或争皆正常。其一宗溶入诸多宗。诸多又合一。一个过分强调某一宗最好,皆背圣义,非真善学人,容易走偏。非大道者。如今非法彼彼皆是。经言;“是法平等,无有高下”,高下就是分别心,要有和合广大之博怀。也是说正法,善法,可行之法,并非一定看经文来,只要与经典之义同,何必关其出于何人。对于名人与一般人所说,皆得平等取义。有时在大自然中感触所得也是平等之法,大道之法。庄子说;“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其化均也”其;义;指诸多物。化;义;指,生(育)长,化,收,藏。春,夏,秋,冬来复去。生老病死。均;义;指天地广大自然布施得当。“其化均也”,就是平等共存共生之义,自有规律,自然分序,山川河流高低错落,树木花草,动静之物皆于自然,共存共生,各有不同,又于和谐。太阳月亮,自有升落。一切有序进行。有序分布流转。生生灭灭如环无端。
七.温病之学
这在今天或以后皆有重大意义。当今自然生态人为破坏太大。反常气候太多。人口增多。移污浊臭味增多。瘴气就会因其聚而化生出来。不要以为瘴气只在山谷里,人多秽污多的地方一样会生。城市多了,人多了表面好看,大便小便不收起来用,多数都排向河流。有些河流的水皆变色变味道,下游的人再喝这样的水。我不知古代文明不化之时或化的不多之时,人们喝的是湛蓝湛蓝的清净水。而如今文明迅速化的人们,为什么要喝自造出的变了色味的水。以前农民把大小便当宝来看。乡下人跑几十里地来争着到城里买粪便。挑到田地里用,很辛苦。当时我也担过。一点不舍得浪费。所有的粪便皆可被土地吸收利用促进绿色生长。在外面看到狗,猪,牛便在地上的粪便拾起来做肥用,几个小孩有时还争抢着要。我小时皆有这经历。如今农村看不到人拾肥,这便粪很多,一下雨就流到河里去。以前在城里看不到的狗大便,现在却经常看到,大街道,小街道,公共之所,公园。常看到有人脚一踩搞的一片皆是便粪。这是多好的肥料,就这样分布在一些人的脚下。现在搞科学农民大多不用农家肥。只用化肥,不用好象粮食就长不出来。所以用化肥的植物长的快抗病能力低下,虫害越来越多。农药用量很大。你可到地头田头去看,皆有一大堆的农药瓶子,一年比一年多。有的就扔到水沟里。人工过多干预植物生长,植物本能抗虫害能力与质量皆大大下降。几十年前种菜种水稻很多地方皆没用农药与化肥。植物也长的好好的。我想不通为什么当局与科学家不想个方法把人类排出的粪便,象过去那样再利用呢。这样会让多少河流变的干净。学之人为什么要关注这些表面与中医无关的事呢?真中医是自然医学与自然理论。自然环境的变化影响着中医的变化。影响着不同新病种不断的产生。温病理论在【黄帝内经】与【伤寒论】中皆有说明。历代医家皆有发展。特别在明清时期。一般温病皆有热象表现,有一定传染性。如果是温疫病传播就更快。中医与民间医药在历史上留下了很多温病的宝贵经验很直得学习。温病在今天这时代的一些症状与古代书上说得有变化。我们可用古法治疗现代之病,而有些方剂则要灵活运用,不可拘泥。有人把伤寒家与温病学家,对立看,这是非常错的。这是自学不精的表现。说个病例;有一次治疗一发高热多日的女青年,西药打针吊瓶等等方法皆用。就是热不退。或汗出体温下降过不多时体温又升起。要其多吃西瓜。找我看时病人身体因病而弱。闷胸痰难出。舌苔白厚质红,脉初洪数中下皆滑。时值夏,吃发汗药过多。阳气必伤。抗生素过用病人胃口很差,不爱吃东西。断病后,决定上午用温阳之法提其阳气,以增体质。处方;附子30干姜15桂枝30甘草10黄芪15细辛3当归8茯苓10叩仁10生姜50红枣10。一包。分二次服,药后汗收体温升高。嘱不用空调。中午吃东西有点胃口。午后开方大剂清涼药堆下。生石膏30银花12鱼腥草15白花蛇舌草12地丁10天冬10麦冬10白毛藤18瓜蒌12蚤休10田基黄10。煮较多水,半小时喝一小碗。药后不久浓痰吐出,汗出体温下降。观察到第二天下午没热说明好了。说这一例,意在医本一家。无有伤寒与温病之分别。是我们在什么时机使用什么方法而已。在温热病中,草药解毒之力很强。有时要用鲜的。这是在治疗热病中的体会。当今学温病非常重要,那天抗生素不好用,人该怎样办?或因什么原因拿不到怎样办?人们要学会就地取材的方法,用鲜草药。
八、中医要怎样创新。
创新与快,是当今很多人爱说的话。好象什么皆要创新。在这个人们不断提出大革新的时代。造就了古人很多没见过的东西。这些物质的产生,从辩证的眼观来看,好坏皆有。创新是人们对末知事物的开发。创新是相对的,不是全方位的。也不是所有的皆要创新皆好。人们创新的目的是想得到更好的享受。创新之义对不同境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与说法。比如;一张过去好画家留下的画,现代人看了想创新,在画上加了几画。也许这张画就会如同废纸一样值钱。因为这张完好的画,它已永远立于创新的顶点不要再创了。一块和田美玉经过多少亿年于昆仑雪山冰心的渗涤及地质的作用,已造就其无比之美。她的顶点造就,是现代人创新不出来的。人们保持着她原有的美,就是恒久的创新。譬如钻石有着恒远之光。其之美,非人类创造,是在人没产生前,天工之造的。人们爱护保留她。就是新的不断延续。如同金刚如同美玉经千万年的历练。过去已成熟已成就。如火纯青的中医时代是在过去不是在现代,也不会是将来。现代的微尘渐封其光芒。只要有一点地方没沉封光芒会灿烂依旧。说此有人会反感反问。说中医的创新在针炙方法利用现代物理方法做了很多开发创新的事。这些事表面上有些用。人们容易掌握。但实质上渐消了,针炙的人工手法。针炙的最好术者娴熟手法的施用。是其他所不能替代的。现代人对动的开发利用,实际上多数是在利用的理论进行现代科枝方法的开发。只能说是现代医学的创新,不是中医的创新。因此中医在这近几十年的过程中,整体水准下降,人们对其信任度下降。在大多挂有牌子的医院。与治疗大多一样。用的是一样仪器与西药。用者少,或把中医看成可有可无的疗法。中医在失落,民间存有的少量医药在泯灭。中医不是不要创新,不要加强。是因现时代没有这样的人才,因此我们能保持先圣的医疗方法,不让其失落就是创新的延续。目前为何创新不来,有三失。一,失天时,医学的主体转移以西医为主,中医时不时有人喊停。有关部门没切实的关注做实事。民间少数有特长的人消失很快。再者气候变化,原始林木砍的快没了,中药人工种太多,药性发生变化 ,中药治病效果下降。
二失人和。就是失人才。很多人关爱为何这样说。关爱是心,有良知者皆会发这心。事实是结果是最重要的。振兴的口号,有识者早就在喊,现在如何?中医培养人才方式失古道,皆浮于事。能留点古朴医道者不多。有中医资历的人超过古代。有中医能力的人越来越少,人才没了,留下的中药让现代医学来开发,只能说现代医学的创新。再者很多年青人对中医不了解,看土方法不科学。
三,失地利。民间医药的一席之地,快站不住了。古代留下的师承方式现在不行。民间传下千百年的医疗方法,不能光明的用。就是有得现代医学难治的,土办法治好了不但没功,还要看其脸,偷偷摸摸提心吊胆不能公开的用。几十年前民间医药人,在这古老的自己的土地上可来去。现在不行了,是人家的了。说个例子,几年前,有个熟人好久没见面了,见面了知我会点。就说了他的病例;“我了好长时间,在医院里看了好久不好,西医拍片说是骨质增生腰椎间突出,痛的很利害时不敢转动,很难受。住院针炙做理疗法。半年多病没好,有一天乡下来了个会接骨的妇女,她是人请来看人家骨头的。我看她看完后,叫她帮我看一下。她手摸了一下说这腰,敷点草药就会好,当时她给我两根细小的草根,叫打成粉,分二次外用。用时蛋清与药粉合调包患处。当时看了这点草心时怀疑会有用吗?可腰痛的很,当晚就按方法用,奇了一用当天晚上就不痛睡个好觉。第二天再用,腰完全不痛了。一有效就再想找她要点草药,可惜人找不到,只好把原用的草根再拿来包。从此腰不痛了,你不知当时在医院看多少苦。这个老太婆的草药实在太好了。我本想把药渣留下给你看,可很久看不到你,药渣现在也不知到那里去了”。你看会接骨的老太婆不能光明正大的为人。只能偷偷的做点。现在政策对这样的人有点宽了,不会象以前来直接干预,但有关部门没有认为是合法的。这极少有专长的人处境还很难。这样的现代很多,到目前为止没有好的方法。可民间的土医人,用古代的方法治好了。不敢伸张,怕引来有关部门的为难,只能偷偷的做。现代人为什么不以效果来认人,不能平良心地说话,能治好病的人不是,,正规大医院治不好的,看了那样久搞得人很痛的却是好医生。我认识多位有持长的民间药大多不在了,几乎没什么传下,其后代不学。不想做偷人之事。
在网上有眼光少数人与有感触到的人们在呐喊。在这个虚拟的地方听到了共同的声音。
有现代的领导医学的优势,中医有过去的优良方法。民间医药学要现代人承认他,还要求人给点立足的地方。人家不给原来自己的老地方也没了。中医的传承在今天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在这个天天都在变新的时代。现代医学在现在与将来的某些时期独领风骚。我们要明白这个现实。其有优点。但绝不是尽美尽善的。有其不足的地方。有些民间医药的优点其不会有。从古以来有着自己的传承方式。这种师徒间的中医传递方式,延续了几千年。如果今天不行了。在某些极少地方,能有一点点地留给民间的医药人。承认其方式。也许还能香火再续。但从目前来看已很难。我亲眼所见民间有些特长的人,多已经不在。这种没了这不会再有的事,今后也许只是故事。中医的前身是在民间。民间医学与中医的传承有其特殊性。不一定人材要从医学院来培养。只有中医人材的存在。才有中医的存在。因历史的原因有其自己的传承方式。在今天社会的条件下,民间医学不可能有多大的发展,相反是滞退或隐失。我们现代人能否给民间医药学给点历史的尊重。其自留点地在阳光下有个空间。现代中医多于书上理论,脱离自然较多,而实际变了味。有名无实普遍。在今天可见到。有一些連感冒这样的病。完全用的打针吊瓶或激素来。我是因病人在中医院看不好找我看,说出了他们在中医院的经过。才知有这样的事。小病大治,仪器生化看病,没大病的,被说的吓出心理毛病的。事皆有。
如何学中医我认为要先多经典开始。从看【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后看经络学,药性汤头,诊断学。有条件要学点民间的草药,针挑与伤科及手法。有些书要看,如【易经】,【庄子】,【老子】,【论语】,【金刚经】,【六祖坛经】,【心经】。这些经典,对人的智慧开启,提升中医水平极有帮助。学习切记不要入迷信中,要老老实实方能真受。学习经典依各人的水准来学,不能过急求成。难理解的先放一边,好知的先学用。有些要过好长时间在某一经历后才会明白。以上谈了一些对的看法。不足地方请明人多指正。
作者;陈新华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们没有翅膀ova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