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颈椎小关节定位定位扳法

|/|/|/|/|/|||
|////|//||/|//|//
颈椎扳法的原理
自从80年代《颈椎病》出书以来,很多专家把判断脊椎的移位及治疗脊椎移位当作治疗颈椎病的重要方法,现在有很多流派的手法均是针对脊椎移位。
颈椎的移位包括前倾、后仰、左右旋转,研究解剖我们发现椎体是靠椎间盘连接,活动是万向的,颈椎病中不存在脱位的可能,后面的上下关节突关节,一般也不会脱位,为什么会在X线上会发现轻微的“移位”呢?
我认为是不当地使用颈椎,造成骨和韧带连接处出现损伤,包括出血点、局部水肿,刺激周围神经,引起机体采取保护措施,肌肉反射性地痉挛,X线上的“移位”是肌肉牵拉的结果。头摆在一定的位置上不会出现疼痛,稍一活动刺激了损伤处,就会出现严重的疼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痛点学说”。所以我认为治疗的重点应是改善损伤的痛点,缓解肌肉痉挛,而不是试图用手法推扳改变移位。因此,临床上有效的痛点封闭,贴张膏药,脱水抗炎比眼花缭乱的手法更有效。
临床上的扳法相当盲目,左一下,右一下,“咔嚓”有声,扳后患者有的觉得舒服,有的抱着颈子叫痛,但大多数患者都认为就是这一扳起到了治疗的作用,按揉手法只是一般性地按摩,扳法才是真正的技术,很多医生也正是迎合了患者的心理。
真正退变的颈椎X线片,会让你扳后觉得后怕,严重的增生,变窄的椎间隙,你这是在“治病”还是在“致病”。对于扳法机理的研究是有必要的,一般认为拉长肌肉起始点的距离可以缓解肌肉痉挛,因此扳法可以用在40岁以下,X线上没有明显改变,或是颈椎活动范围明显受限,如左右旋转达不到90度,只有60~70度或是更小范围,这样扳起来有声有色,如果活动正常,无论怎样地疼痛不要去扳。
这是我使用扳法的一点体会,欢迎各位战友一起讨论。不完全同意楼主的看法,扳法是从改正锥体之间的“小移位”为宗旨的,有些手法不一定要听见弹响声,只要是病人当时感到舒适而且活动度不再明显受限即可。如果单纯的强调弹响声是不对的。而且很多医师,在颈椎治疗时是从横突及脊突的情况来判定是否有“小移位”的。至于楼主所说的“扳法”造成的退性行改变,不知道有什么根据?不是经常性的进行扳法治疗,我想不会造成那么严重的后果。这恐怕是楼主的危言耸听了!不过,有一点我非常同意,那就是锥体的关系是靠肌肉维持的,简单对锥体的整复是片面的,对肌肉的处理才是根本之道,只有肌肉的问题得到解决,才可能使疗效长久!一家之言!欢迎同道斧正!我同意上边仁兄的观点。颈椎病手法治疗现在看来,有两种观点,传统的正骨观念,手法整复椎体“小的错位”,这种方法认为从X线上看到了椎体移位,“双边”“双突”影,椎体前后移位,前倾、后仰,需用手法才能整复。治疗方法是先放松手法,后整复。如脊柱微调,龙氏手法,凯诺脊柱矫正等。而我趋向于“痛点学说”,如我前面所说,从解剖上我发现脊椎小关节相当于“杵臼”关节,上关节象关节头一样深深地插在下关节盂中,外面有关节囊包裹,大多数颈椎病中不会脱出。而一个小小的痛点会引起局部肌肉痉挛,从而表现出较重的症状。治疗应当先改善痛点,才能缓解痉挛,移位自然恢复,不需要特殊处理。并且我认为即使正常不痛的颈椎,摄X线后也会发现椎体移位征象,如出现“双边”“双突”影等。第二个问题是人过50岁以后,颈椎片可以看到很多增生、间隙变窄、前后移位,这些较重征象,我们手法治疗时,能不能扳?如果这样的病人手指麻木,颈痛明显,仅在局部按摩,效果不明显,怎么办?请战友们看清作者观点再发言,否则我也不知如何回贴。楼主既然已经说道,手法的问题不存在争议,那么只是对于退性行病变的治疗,可否用扳法,其实我觉得,你的问题太笼统!对于颈椎病而言,分型太多,而且混合发作的也不少,无论是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还是颈型的,我们必须首先鉴别诊断清楚,而且必须对病变原理和部位清晰,才可施治。比如神经根型,从X片上看到增生影像后,是否和症状的定位诊断相符?那么压迫的组织是软组织还是骨性组织?这些都是治疗的依据,按摩治疗只是一种手段,绝对不是万能的,对于治疗效果不好的情况,有的是治疗方法,不要过分强求!而且你的问题太笼统,没有看到具体情况,根本不好回答。牵引可能有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有一招万能的,无论龙氏手法,凯诺脊柱矫正、针灸等,就象工具箱的工具,什么时候用扳子,什么时候用钳子,要根据你的诊断适时选用。象楼主所说颈椎对位不良,无症状,当然不用板法,如患者有需求,可以指导,采用姿势矫正的治疗如麦肯基等。熟悉解剖、多研究病例你或许有你自己的什么独特方法治疗颈椎腰椎病,减轻患者痛苦我赞同二楼的观点,不过楼主有一部分说的也有道理。但是扳法前必须诊断是否有严重的增生,可不是楼主理解的千篇一律的“喀喀”扳法既然存在,就说明它对某种颈椎病有一定的疗效,虽然不是每种颈椎病都需要扳法但也不象楼主所说那么片面.不管是楼主的"痛点学说"还是扳法,以及其他的治疗手法都应该在确诊的情况下合理使用,个人认为扳法还是不错的.当然同意楼主所说的部分观点,只是想请教一下楼主您在您的治疗当中有什么好的经验,能否具体详细的和大家分享一下!呵呵这么久还没回复吗???大家都忙什么呢????????????????????这么久还没回复吗???大家都忙什么呢????????????????????不好意思,没什么独到的经验,有经验的在上专家门诊,没空。其实我觉得用甘露醇加地塞米松对疼痛效果好,胞二磷胆碱,丹参对付眩晕好。治疗主要针对无菌性炎症,我觉得《颈椎病》把治疗带入整复的误区,旋转斜扳法只有在颈椎活动受限时使用,如左右旋转小于90°,其余皆没必要,我一般很少用。棘突明显偏歪的治疗棘手,两侧不对称,椎旁1~2厘米高凸,有压痛的好整,扳一下即可。一种精神安慰呵呵,知道河南有个还不算太差的医院康复科引进了一名据称已经工作了三十几年的推拿医生,来了不到半年,把自己本院的一名骨科医生给扳瘫了。呵呵,那个科主任是我的朋友,弄得郁闷的要死。国外颈椎扳法有一系列的禁忌和screening test. 如果病人不符合条件或作颈椎扳法之前没有检查病人,而 在病人身上作颈椎扳法是非法的. "医院康复科引进了一名据称已经工作了三十几年的推拿医生" 这又是专业管理的问题. 康复科根本没有办法肯定这"推拿医生"地水平,因为是不同的体系. 所谓"推拿"根本不是医生呵呵所以要小心,看好片子,看是不是适合扳法不是所有病症都要用扳法的我也说两句。在有扳法之前,我们优秀的祖先只用传统的推拿手法就解决了很多的症状。我有时候经常有意无意地在一些相同疾病的患者身上分别用传统手法和扳法进行治疗,发现有很多效果会一样。说明传统的推拿手法确实能解决很多问题。
但是,我个人认为对于某些病症,用扳法效果还是挺好的。比如头晕的患者,拍片发现寰枢关节脱位,这时候用办法效果就比单纯的传统推拿手法快很多。
当然,对于患者有严重的骨质增生、椎管狭窄等情况,我觉得还是不用扳法的好。rehab21 wrote:国外颈椎扳法有一系列的禁忌和screening test. 如果病人不符合条件或作颈椎扳法之前没有检查病人,而 在病人身上作颈椎扳法是非法的. "医院康复科引进了一名据称已经工作了三十几年的推拿医生" 这又是专业管理的问题. 康复科根本没有办法肯定这"推拿医生"地水平,因为是不同的体系. 所谓"推拿"根本不是医生扳法自然有它的禁忌及适应症“所谓"推拿"根本不是医生”就有点过分了吧?目前从事中医正骨的医生还很多这话不是伤了大家的和气?学术问题可以讨论没必要发一些歧视性的话这只能让别人对你的人格产生怀疑愿您三思!!!本人体会扳法临床大有用处,一定要因人而宜。lht713 wrote:扳法自然有它的禁忌及适应症“所谓"推拿"根本不是医生”就有点过分了吧?目前从事中医正骨的医生还很多这话不是伤了大家的和气?学术问题可以讨论没必要发一些歧视性的话这只能让别人对你的人格产生怀疑愿您三思!!!Chiropractor 听说过吗? Chiropractor也叫他们自己叫Dr. 他们不是medical doctor.在国外的医疗体系,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叫医生的.
"推拿正骨的"不一定就是医生,这是常识. 正常的专业管理就是预防有人用专业的名义来治疗病人. 把病人弄瘫的是推拿师,那可不是康复专业的.三月份在北大医院听一个英国教授讲课,他曾经应用扳法很多,但是随着他的经验增加,他现在已经一点都不用扳法了。他在颈椎用mulligan。本人是个针推医生,也很郁闷,医院的人真的没有把我们当医生.唉,很多的病又是我们才能搞定,真***不是东西.严重同意楼上的
您的位置: &&
??????????扳法之于颈椎病需谨慎
我的图书馆
扳法之于颈椎病需谨慎
扳法之于颈椎病需谨慎
发表时间:
&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36期供稿
& 作者:郭俊峰 于建波 许志福
椎体前后滑脱式错位超过2-3mm时,可使已有椎管狭窄的脊髓受到压迫。
郭俊峰 于建波 许志福(山东威海市立医院南院区康复科& 山东威海& 264200)
【中图分类号】R2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01
&&&&&&& 1& 了解扳法
&&&&&&& 扳法是推拿按摩的手法之一,是整脊流派手法中常用方法。很多医师,在使用扳法前,通过认真仔细的触诊,从横突或棘突的位置等情况来判定颈椎是否存在“关节错位”等病理性改变。扳法治疗主要是通过手法纠正锥体之间的这种“关节错位”,在施术时,常需使关节活动到最大关节活动范围,伴有关节活动终末时的弹响声,但有时这些手法不一定强求要听见弹响声,只要是病人当时感到舒适而且活动度不再明显受限即可,单纯的追求关节弹响声是不对的。临床上只要手法应用得当,常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该手法适应症广,治愈效果好,对颈椎病,颈、胸、腰椎后小关节紊乱,腰椎间盘突出等脊柱的病理性改变都有很好的疗效。另外,对与颈腰椎体活动相关的多种软组织都有一定的拉伸作用,特别是对局部肌肉的痉挛可以起到较好的缓解作用。但传统的扳法存在定位不准确、患者不能放松配合、易加重损伤等缺点,在使用时要严格注意安全及技巧。
&&&&&&& 2& 了解颈椎病
&&&&&&& 颈椎病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一组综合症状,现在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而表现出来的相应症状和体征。其病理变化为脊椎骨骼与关节周围组织的退行性改变,使椎间盘发生退变、膨出或突出,椎体间隙变窄以及椎体边缘骨质增生等变化,致使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后突。退变的组织对神经根、交感神经、椎动脉、肌肉等产生压迫和刺激,出现颈椎病分型中的各类症状。颈椎病主要临床症状是颈肩痛放射至头部和上肢,少数伴有眩晕、摔倒或一侧面部发热、出汗异常等,严重者出现双下肢活动受限,肩背部肌肉僵硬,当然不是所有的表现都会在每一个颈椎病患者身上表现出来,往往是一个患者身上仅仅出现部分症状,而且大部分病人表现轻微,病程也比较长。目前,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表现,将常见的颈椎病大致分为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和复合型等。
&&&&&&& 3& 颈椎病的扳法治疗
&&&&&&& 目前临床常用的颈椎病扳法的具体操作如下:患者坐于低凳上,根据患者错位棘突或横突的位置,嘱患者颈部微曲或微后伸(约10°左右),双下肢尽量放松伸直。医者站于侧后方,用一手拇指按住患者颈椎棘突或横突,另一手以肘部拖住患者下颌,手掌绕到对侧耳后扶住枕骨部,然后逐渐用力将颈椎沿纵轴方向拔伸,在拔伸的基础上慢慢将颈椎旋转到有阻力的位置,随即发力使颈部再做稍微增大幅度的转动(5°左右),按住棘突或横突的拇指同时协调用力,此时常可听到弹响声或有拇指棘突的跳动感,表示手法成功。过度紧张的患者可以采用仰卧位,施用牵引扳法。
&&&&&&& 应用扳法治疗颈椎病,不仅可以纠正关节紊乱,以减少错位关节的炎性水肿对局部末梢神经的刺激,而且可以拉伸局部肌肉,松解组织粘连,改善血液循环,增加椎间隙,扩大椎间孔,减轻神经根受压,从两个方面考虑,均可以达到减轻疼痛和缓解活动受限的治疗效果。
&&&&&&& 4& 谨慎使用颈椎扳法
&&&&&&& 事实证明,无论是采用各种不同的扳法体位进行治疗,还是针对不同分型的颈椎病进行治疗,临床观察均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不可否认,如果颈椎扳法使用不当,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其主要并发症有软组织损伤、脱位骨折、动脉损伤等。
&&&&&&& 颈椎病患者自身颈椎由于生理、病理的改变,颈椎稳定性相对较差,所以在重手法或暴力(如旋扳手法)的作用下,易出现如颈椎间盘突出、颈椎关节紊乱等损伤,王新军等人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分析,建议无指征时不宜使用颈椎扳法。同时,分析认为扳法宜在脊柱与地面平行的体位施行,以最大限度的减轻操作时对椎间盘的挤压下旋转。陆然等从解剖学角度研究认为,只有中立位牵引或轻度前屈牵引时,颈椎间连接关系改变较小,稳定程度高,此时施行手法较为科学。段俊峰等人应用成人尸体解剖,观察颈椎各方向运动时的错位情况及错位对相关组织的影响,结果发现椎间联结破坏后,颈椎伸屈大于40°时可致前后滑脱式错位,旋转运动大于30°时可使椎间孔变形变窄,椎间孔变窄1/3时,神经根受到刺激,变窄到1/2时,神经根受到压迫。颈椎侧屈大于30°时,钩椎关节发生侧摆式错位,使椎动脉和交感神经受到影响。椎体前后滑脱式错位超过2-3mm时,可使已有椎管狭窄的脊髓受到压迫。
&&&&&&& 总之,虽然临床已经证实该手法确实是一种有效的保守治疗手段,但施用该手法前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及禁忌症,注意扳法的限度不要超过生理活动范围,详细诊疗,避免由于误诊、漏诊造成对患者的损害。
参 考 文 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俞大方. 推拿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3]周骥.推拿定点拔伸侧扳法治疗颈椎病机制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年4月第23卷第4期:338-340.
[4]孙德斌,张峻峰,王健雄等.坐位斜扳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J].同济大学学报,2006年9月第27卷增刊:98-99.
馆藏&22727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我的图书馆
颈椎扳法主要用于治疗、颈椎生理弧度改变以及颈椎小关节错缝等。该法运用恰当,可收到显著效果。如手法运用有误,则会遗患病人,故要求医师应技巧性强,一直受广大临床医师的重视。现将目前具有代表性的三种常用颈椎扳法以及笔者老师北京中医药大学护国寺中医医院骨伤专家程玉来副主任医师对该法的独特运用,进行归纳总结并谈谈对该法的再认识。&  1&&目前各医家广泛采用如下三种颈椎扳法  1.1&&颈椎旋转扳法&&患者坐势,颈项放松,颈略前屈或后伸(10°~15°)。医者站于后侧,用一手扶住其头顶部,另一手托住下颏部,两手协同动作使头向一侧慢慢旋转,当旋转到有明显阻力时,稍微停顿一下,随即用颈再做一个有控制的增大旋转幅度(5°~7°)的快速扳动,此时常可听到关节弹响声,表示手法成功[1]。  1.2&&颈椎定位旋转扳法&&患者坐势,颈前屈10°~15°。医者站于后,一手拇指面顶按住患者颈椎棘突或横突;一手托住下颏部使其头慢慢旋转,当旋转到有阻力时,随即用劲做一个有控制的增大旋转幅度的快速扳动,与此同时,顶按棘突的拇指要协同使劲向对侧推压,两手协调动作。此时常可听到关节弹响声,同时拇指下有棘突“跳动”感,表示手法成功[1]。  1.3&&颈椎拔伸旋转扳法&&患者坐于低凳上,颈微屈。医者站于侧后方,用一手拇指面顶按住患者颈椎棘突或横突,另一手以肘部托住患者下颏,手掌绕过对侧耳后扶住枕骨部然后逐渐用力将颈椎沿纵轴方向拔伸,在拔伸的基础上慢慢将颈椎旋转到有阻力的位置,随即再做一个有控制的稍微增大幅度的扳动,顶推棘突的拇指同时协调用力,此时常可听到弹响声或有拇指棘突的跳动感,表示手法成功[1]。  2&&骨伤专家程玉来先生的独特颈椎扳法&&&&  患者坐位,颈项放松,颈略前屈或后伸(10°~15°),医者站于侧后方,一手托住其下颏部,且前臂固定在患者肩部约中央位置,另一手扶住其枕部,双手协同动作,使头向一侧缓慢旋转,在旋转到颈椎关节活动极限位而又没有明显阻力的时候发力,做增大5°~7°的快速扳法,随即松手,强调发力时要疾发疾收,常可听到关节弹响声,表示手法成功。若椎间隙变窄,则先将颈椎逐渐拔伸,在拔伸的基础上,再做颈椎旋转扳法。要求同上。  3&&体会&&&&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曰:“夫手法者,谓以两手安置所伤之筋骨,使仍复于旧也。”但伤有重轻,而手法各有所宜。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也。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盖正骨者,需心明手巧,既知其病情,复善用夫手法,然后治自多效[2]。&&&&  由此可知,中医正骨手法自古以来非常重视技巧性,反对采用粗暴手法整复。&&&&  沈国权教授在对国内外手法理论和方法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认真探索了中医传统脊柱手法的安全性和方法学问题,形成了新的认识,提出了“脊柱微调”的概念。所谓的脊柱微调,就是不同以往的长杠杆整复,是手法直接作用于病变节段的棘突或横突上发力,力矩相对较短,亦可称为短杠杆手法。脊柱手法的可控制性表现在3个方面,(1)目标节段的可控制性,体现定位的准确性;(2)脊柱被动运动幅度的可控制性,体现动作的精巧性;(3)手法力量的可控制性,体现动作的灵活性。传统观念,长杠杆手法操作中的引导阶段是医师可以控制的,而在加力推冲阶段则是不可控制,动作一旦做出就不可撤除。沈国权教授认为微调手法由于直接作用于目标节段的棘突或横突,更为准确精巧灵活,不仅在引导节段可以控制,即使手法的加力推冲节段同样可以加以控制[3]。&&&&  而长杠杆脊柱手法操作过程中,手法力要通过多个应力传递联结才能最后作用于目标节段,这些应力传递联结又或多或少存在解剖和病理上的差异,给传递联结的调整和控制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临床上常有难以准确定位于目标节段的事例,传递过程中均有能量损耗,这样就形成了应力分布在各连结的不均匀分布。从手法安全性的角度来看,快速运动的方法学缺陷在于:(1)动作控制的困难性和不易撤除性;(2)高能量特性。那么从手法安全性和对临床医师的职业健康角度出发,理想脊柱手法的标准应该是:(1)最轻的手法动力;(2)最小的脊柱被动运动幅度;(3)最准确的目标作用节段;(4)100%的调整成功率[3]。&&&&  短杠杆手法直接施力于病变节段,通常以组成该节段上下两椎的棘突或横突为骨杠杆。与长杠杆手法相比,在手法的可控制性方面,较长杠杆手法更为准确。由于短杠杆手法直接在病变节段的棘突、横突或关节突上发力,只要操作者对人体骨性标志熟悉,就很容易准确地控制所要整复的节段位置。其次,短杠杆手法避免了手法应力的多链接传递,应力最大的节段就是目标作用节段,使非病变节段不需承受额外的负荷,不会伤及无辜组织。再者,短杠杆手法的节段被动运动集中于或限制于目标作用节段及其邻近,因而脊柱的总体被动运动一般控制在5°~7°之内,而这一运动幅度范围在患者日常自身的生理运动范围之内,基本可避免脊柱内外神经、血管、脊髓等组织的应力性损伤。即使对脊髓型患者施加手法调整,也可在保证手法安全性的基础上,取得理想的脊髓减压效果[3]。对于在何种情况下采用颈前屈位扳法还是颈后伸位扳法。曹仁发教授认为,对于变在上半段的患者可用颈前屈位的扳法;病变在颈椎下半段患者则可用颈后伸位扳法,因为颈椎在旋转运动时其活动幅度是从上到下依次递减的,颈后伸时可使上段颈椎的相邻棘突靠紧,这样对上段颈椎的活动有一定的限制作用,而使颈椎下半段的旋转幅度相对增大,在一定范围内起到了定位作用[1]。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张建华认为,对于脊髓型患者,不能让患者的头前屈30°而应仰头10°~15°,然后在生理活动范围内使用扳法。因头前屈时,脊髓的张力增大,脊髓前移,使脊髓靠近或突出部位,在扳动时容易引起脊髓的损伤,造成肢体,仰头时,脊髓松弛,使脊髓远离或突出物的部位,这样可以避免或突出物与脊髓的摩擦[4]。&&&&  另外,由于颈椎的生理前凸由C4~7逐渐向后,颈椎屈曲及伸展活动也是以C4以下的颈椎下段为中心的,因下段颈椎处于力学的支点,负荷及活动度较大,故此部位剪力最大,而容易发生积累性损伤或退行性变,所以临床多见于下段颈椎[4]。&&&&  对于颈椎扳法,是否在拔伸牵引的基础上进行。臧福科教授认为,若在拔伸牵引的情况下,进行定位旋转扳法,较为稳妥[5]。因为通过拔伸牵引以松解痉挛或紧张的颈部肌肉、筋膜和韧带,拉宽椎间隙和椎间各小关节间隙。当在拔伸牵引力下旋扳颈椎则髓核内压力减小,产生负压,颈椎内压力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以利于髓核的回纳,不容易使髓核突出[6]。&&&&  笔者鉴于对上述各医家理论知识的认识,认为程玉来先生颈椎扳法的独特之处在于医者前臂固定于患者肩部约中央位置。其作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借力:医者前臂产生向斜下方的压力(F)与垂直方向的夹角(a)很小,根据力的正交分解法,在垂直方向会有较大的分力F1=Fcosa,根据力学理论,当F一定时,要增大F1,就要减小a角,即减小手臂的倾斜程度,使手臂尽量靠近自己的身体,当手靠近身体时作用力就大,手法操作也就省力,以达到尽可能地借患者自身之力[4];(2)固定:医者前壁固定于患者肩部产生的向斜下方的压力F及其在垂直方向的分力F1,可使患者身体在颈椎扳动的瞬间避免随颈椎运动而移动,以提高医者手法的安全性和可控制性;(3)短杠杆效应:医者以固定于患者肩部的前臂为支点,以手掌为力点,其较传统的长杠杆整复,力矩相对较短,避免了手法应力的多链接传递,在手法的可控制性方面,较长杠杆手法更为准确,使颈椎扳动控制在5°~7°,这是患者日常自身的生理活动范围,基本可避免颈椎内外神经、血管、脊髓等组织的应力性损伤,与沈国权教授提出的脊柱微调即短杠杆手法理论具有异曲同工之效。&&&&  对变在上下半段的患者,程先生多采用曹仁发教授的颈前屈位及颈后伸位扳法,通过改变颈椎屈伸和旋转的角度,使应力集中于需要整复的关节部位。但笔者也赞同张建华医家的上述观点。因临床变在下半段患者占绝大多数,故临床多采用颈后伸位扳法,以调整颈椎关节,松解粘连,舒筋通络等,同时也避免或突出物与脊髓的摩擦;对病变在上段颈椎的患者可用颈前屈位10°~15°的扳法较为理想。对椎间隙变窄的患者,程先生多采用臧福科教授的颈椎拔伸旋转扳法。&&&&  笔者经过临床实践发现,程玉来先生的颈椎扳法具有稳准、轻巧、高效、无痛、安全的特点。其体位科学合理,理论上符合解剖学及生物力学的要求;符合沈国权教授提出的理想脊柱手法的标准。尽管如此,对于椎动脉型、脊髓型患者仍须慎用扳法。要根据具体病情,酌情选用扳法,切勿苛求弹响声,要刻苦钻研,博采众长,努力做到“继承而不泥古,发扬而不离宗”,使该手法日臻完善,更好地造福广大患者。 &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免责声明:本人所有资料来自网络和个人所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您下载后于24小时内删除,本人所提供资料仅为方便学习交流。 本人如有侵犯作者权益,请作者联系官方或本人,本人将立即删除。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摇法、拔伸、背法、颈椎扳法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摇法、拔伸、背法、颈椎扳法
文档格式:PPT|
浏览次数:16|
上传日期: 08:04:54|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0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摇法、拔伸、背法、颈椎扳法
官方公共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颈椎小关节定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