氩弧焊机操作规程悍辐射对胎儿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手机辐射 _百度百科
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手机辐射
手机通过进行信息传 递,这些电波就被称为手机辐射。手机辐射靠来衡量。关于手机辐射人体有没有害的马拉松式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部分人认为手机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客观存在的严重社会问题,它不会因为手机产业的刻意隐瞒与回避就可以消失。也有人提出手机辐射对人体健康 无害论。外文名Cell phone radiation相关标准移动电话吸收射率SAR孕妇影响有害
手机和基站的辐射会不会危害 人体健康?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国内媒体充斥着形形色色的专家建议,公众也都有着自己的看法。事实上, 国外发 国家对此已经有过很多研究,结论是其与脑瘤等疾病无关。“日常生活中的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 没有 危 害”早已是科 学界的共识。
《破解手机辐射危害健康的流言》分析了手机辐射问题,《基站与健康》 分析了基站辐射问题,还特别解释了“若想减轻辐射,应把基站 请进小区”的道理。但尚无全面介绍电磁辐射标准的科普文章,文献库里的科技文章专业性太强,不适合公众阅读,因此我整理了相关内容写就此文,以期帮助公众对此产生清晰明确的认识。[1-2]
从对人体健康潜在 影 响的 角度来看,国际上对电磁辐射的测量标准有两种,分别是功率密度标准和比吸收率标准,前者属电磁学领 域,后者仍与 电 学相关,但已扩展到生物学领域了。
1、功率密度标准
功率密度指的是单位 面积所接收到的辐射功率,它所测量的是信号强度,可以用电场强度和磁场强度来表示,但更普遍采用的 是 功率密度。下图是我国现行的《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中对公众照射限值的规定,图中的前两行 属中 短波,不属于移动通信频段,其中3MHz~30MHz是军队使用的短波波段,跟公众关系不大,不必关心。在30MHz ~ 30000MHz范围内的电磁波,频率越高则穿透人体能力就越差,因此从对人体影响的角度出发,频率越高则允许的功率密度就越大,即从30MHz的0.4W/ m到30000MHz的2W/m。
手机的峰值功率2W,美国电气 子工程师协会(IEEE)不考虑发射功率7W以下的安全问题,但美国国家辐射防护测量委员 会( N CRP)主 张更严格标准,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对2G手机所集中使用的900MHz频段规定的辐射限值为6W/m, 比我国的0.4W/m宽松了15倍。
我国现行的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是国际上最严格的标准之一,通信公司建基站和国家环保部的检查,依据的就 是 这个标 准。 有网友 基站的辐射功率在变小,辐射功率密度呈现下降趋势。由于新技术的应用,手机的功率也在减小,手机和 基站对人体潜在的威胁程度不是增加了,而是降低了。
88年的国 标毕竟年 头久了,环保部推出了拟替代GB8702-88标准的征求意见标准,其中手机频段的限值并没有变化,仍然 是0.4W/m,标准中将1MHZ~300GHz的电磁设备的豁免管理等效功率定为了100W,即100W(含)以下的向没有 屏蔽空间辐射的设备并不需要报批,高过100W的也不是说不能搞,只是要报批而矣。基站单站功率不过20W左右,按这个征 求意见标准,根本不用报批,而且也不可能超标。
一般GSM基站天线高度为35 55米,国家环保部曾监督测试过上千部基站,结果表明:射功率为20瓦的基站,基天线前10米 的功 率密 度是0.006W/m,远低于苛刻的中国限值标准。
手机和基站等电磁辐射不会影响人身健康,这本是科学界共识,在国外也从来不是个问题,但在中国却引起了公众恐慌。究其原因,运营商为竞争而散布的辐射谣言是源头,当初推广CDMA手机时,某运营商打出了“绿色手机”的伪概念, 拿低辐射 作 为卖点,用欺骗公众的手段来提高竞争力。其实CDMA手机的辐射功率并不比GSM小,GSM手机峰 值功率2W,实际 使用过程中,只在1/8的时间发射,所以最大平均功率为250mW,而CDMA是连续发射的,最大平均功率也约为250mW,两种差别不大。
公众不必知道 具体原理,只凭常识就能判断CDMA手机辐射与GSM大体相当,因为两种手机的电池容量差不多,除系统运 行所需要基 相同的能量外,其余能量都辐射出去了,两者的待机和连续通话时间又差不多,若CDMA手机辐射功率 远小于GS M 的话,那余下的能量哪里去了?难道能量守恒定律不成立了吗?
虽然GSM和CDMA两种手机的最大平均功率均在250mW左右,但实际发射功率会远低于这个水准,这源于基站对手机功率的自 动控制机制 。由于手机距离基站的远近不同,手机辐射相同的功率,基站接收到近处手机的信号功率就强,接收到远处手机的信 号功率就弱。手机自己不知道距离基站的远近,开头会采用最大功率发射,基站收到后会向手机发 送逐阶降低发射功率的指令,1秒钟内会发送几十到几百次指令,处于近处的手机会在极短的时间时把发射功率调整 到很低的水平,例如0.02W。
基站发射功率虽然 比手 机大,但由于手机距离人体近,综合比较后,还是手机对人体的辐射量更大得多。因害怕辐射而抵制基 站 是最 的 做法,没有之一,因为手机与基站的距离远了,手机使用者反而要遭到更强的辐射,这恐怕是抵制者们所没有想到的。
运营商已经为 当 初的辐 射谣言付出了代价,基站很难进入小区了,到处被居民驱赶,把基站伪装成灯杆和大树的招数也已经不灵了。时 至今日,仍有运营商打虚假的绿色牌,还在做这种饮鸩止渴的傻事,真令人叹为观止。
2、比吸收率标准
比吸收率(S AR ) 的 定义 是:给定密度的体积微元内质量微元所吸收的能量微元对时间的微分值,它说的其实就是单位时间 和单 生物体质量所 吸收的电磁能量,单位是W/kg。
相对前面介绍的功率密度标 准,这个标准更多地考虑了人体情况,应该是更值得参考的标准,但它却很难以操作。功率密度 标准的检验很简单,拿个场强仪或频谱分析仪就可以测量,但比吸收率标准的检验却需要人体模型来配合,而且后续的数据算法也非常复杂。
美国辐射 保 护与测 量委员会(NCRP)和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所制定的美标为SAR≤1.6W/kg,国际非电离 辐射 防护委员会(ICNIRP)制定的欧标为SAR≤2.0W/kg,其中欧标是世界卫生组织(WHO) 荐的标准。我国的《移动电话电磁辐射局部曝露限值》(GB),主要内容只有一页纸,其实就说了一句话:我国遵从世卫组织推荐的欧标2.0W/kg标准。
标准有了,但该 如何测试呢?现行的是中国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YD/T 7,该标准的第1部分:靠近耳边使用的 手持式无 线通信设备的SAR评估规程(频率范围300MHz~3GHz),第2部分:手持和身体配戴设备在人体头 部和身 体内的SAR评估规程(频率范围300MHz~6GHz)。
测试头颅内部所吸收的电磁能量,当然不能把活人开瓢,只能制作一个跟头颅形状、密度、电介常数相当的标准人头模型, 上述 的标准对 模型进行了规范化,以保证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和可比性。标准中要求用糖盐为主的悬浮液来模拟头 的组 织液,手机有贴脸和倾斜两种标准测试位置,对信号频率和功率、探头规格、测试程序等也都有着一整套的规范。
这个标准内容 非常详 尽,共参考了65篇欧美国家的相关标准和文献。但实际的内容基本都是移植于欧美的相关标准。有趣 的 是 ,我国标准中所采用的头部模型数据,居然来自1988年的美国军人的人体测量报告,这倒是与美国的相关标准完全一致。
标准中, 根据美国男 军人头部尺寸的统计数据,将成年男子的头部按从小到大的次序分成1到10号,1号最小10号最大,模型 择 了9号,考虑到妇女儿童的头部尺寸肯定比9号小,这样就可以保证所有使用者有超过90%的人的头部比模型小,会 遭受 更低 的辐射,从而使基于这个9号模型所得到的SAR标准是保守和安全的。
媒体经常称 SAR值是根据成年男子的头部模型制定的,对孩子应该采取更加严格的标准,这种说法没有科学根据,根据剂量学的 研究,成年男性头部比妇女儿童的大,吸收的辐射量更大,这就已经构成了最坏情况下的电磁辐射。
在人头模型 中测量用的 探头 ,并不是温度计,而是一个接收天线,接收的是电磁辐射能量,得到测试数据后,还要经过复杂的算法 处理,才能得到SAR的值。探头天线要根据不同频段进行精度校准,其测量步骤和数据推算是非 专业 和复杂的。
根据以往的测试结果,手机辐射在头部引起的最大温升为0.194摄氏度,根据IEEE的安全标准,人体内局部温度升高的阈值 为 不超过3.5摄 氏度,若人体正常温度若是36.5摄氏度,局部温度不能高过40摄氏度,而手机辐射所能引起的最高温度 还不到 37摄氏度,当然是无关紧要的,而且人类还可通过本身的体液流动来调节自身局部的温度。
SAR与手机 的制式(例 如 SM或CDMA)没有关系,国外许多实验室多年的研究资料表明,SAR与功率密度也没有换算关系 ,但在国 内常 常将两者比较,以期定性地说明问题。
2012年4月 23日,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发布了关于RF曝露和SAR符合性要求的6个KDB文件的修订草案,其中KDB8 65664是关于100MHz~6GHz的SAR测试的,这次修订主要是顺应LTE等新一代移动通信规范中无线电信号频率上升到700MHz~6GHz的客观要求,而以前的所考虑的无线电信号主要是2GHz以下的。
新文件有三个主要变化,一是原2GHz以下信号使用的插入头部模型中的天线直径为6mm~7mm,信号频率变高了,因此波 就相应 地缩短了,需要3 mm~4mm,在接近6GHz时需要使用直径1.5mm的天线。为什么信号频率高了天线就要短呢? 因 为信 号 的频率与波长成反比,当天线的长度与波长成正比时,发射和接收的效率会更高。所以,信号频率高 了,波长短了,天线也要短些了;二是由于单一信号的频带宽了,单探头就不适合了,分离的多个探头就成为了未来测试的趋势;三是头部模型中的模拟液,以前的糖盐液体不适合1G以上的信号,需要使用矿物油、甘油等新型混合液体。通过文献检索,尚未发现国内的相关部门和机构对这些变化进行跟进研究。
《移动电话电 磁辐射局部曝露限值》(GB)标准的最后一条对移动电话产品的标识提出了要求,应在说明书中以 黑体字表示产品的SAR,并鼓励在产品外包装上标明SAR的最大值。起码在现阶段,我对这个要求并不抱希望,前面已经 介绍过,测量一个产品的SAR是个专业性很强的复杂过程,能有这个能力的科研机构并不多, 而 必 须要 有国家授予的检测资质,否则就跟屠户在猪肉上扣个自己刻的检疫合格章一样是无效的。因此,在SAR检测尚未展开的情况,若某款移动电话的说明书上标明了SAR值,我们反而要核实下,这个数据是在哪里测出的?这个机构被授予了相关资质了吗?
与其它盛行的 流言一样,电 磁辐射恐惧在国内大行其道,包括我在内的科普人士曾做过很多努力,但远没有成为主流的声音, “日 常生活中的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没有危害”这个真相也未能令多数人认同,这令多年来致力于消除电磁辐射恐惧的我感到有些无奈。
闻道有先 后 ,术 业 专攻,您不必懂得此文中所提及到的科学知识,但您可以把选票投给科学,您不应弃权,更不能把选票投给 流言。请您转发此文给更多的朋友看,为“免除不必要的恐惧,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贡献一份正能量。
电磁辐射防护 规定 GB8702-88
移动电话电磁辐射局部曝露限值 GB
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HJ/T 10.2-1996
电磁环境 众曝露控制限值 (征求意见)修订GB8702-88
手持和身体佩戴使用的无线通信设备对人体的电磁照射--人体模型、仪器和规程 第1部分:靠近耳边使用的手持式无线通信设备的SAR评估规程(频率范围300MHz~3GHz)YD/T 7
SAR Measurement Requirements for 100MHz to 6GHz (KDB865664, Federal Communicantions Commission Offic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中国泰尔实验室:手机电磁辐射研究报告
中国泰尔实验室:基站电磁辐射研究报告
手机辐射导致大脑温度升高的研究,赵志华,信息技术,2008年第8期
人体对手机 射吸收剂量的仿真研究,王曼珠,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手机及基站远场辐射安全距离计算,姚立杰,安全与电磁兼容,2012年第3期
各国移动电话比吸收率SAR标准介绍与SAR值数据分析,石颖,环境工程,2011年第29卷增刊[3]
移动电话吸 收 射率SAR(Specific Absorption Rate):SAR代表生物体(包括人体)每单位公斤容许吸收的辐射量, 这个 SAR值 代表辐射对人体的影响,是最直接的测试值,SAR有针对全身的、局部的、四肢的数据。SAR值越低,辐射被吸 收 的量越少。其中针对脑部部位的SAR标准值必须低于1.67,才算安全。但是,这并不表示SAR等级与手机用户的健康直接有关。
对人体健 康到底有什么损害,截止2009年,全球科技界对此尚无定论,任何一家跟踪研究手机辐射问题的机构(包括 世界卫 生组织),也还都没有证据能够证明手机和移动基站会对健康造成威胁。国际非电离性辐射保护委员会规定这个值要低于2W/kg,美国标准是1.6,各款手机也大致集中在0.3-1.6W/kg。[4]世界两大主要手机辐射标准 制定者—()和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ICNIRP)对标准进行了统一。每千克2.0 瓦特的辐射峰值标准被大多数和地区采用。
据了解, 中 国手机 射标准的制订已进行多年。从1997年开始,就组织国家环保总局、卫生部 、 信息产业部等部门的多位专家组成联合工作组,讨论制定《暴露限值和测量方法》。流言:
1、不 枕着手机 睡觉;
2、接打电话的时候,话筒离嘴一丈远,作扔手榴弹状;
3、交替在脑袋两侧使用手机;
4、尽量把手机 挂 在腰部,用蓝牙耳机接打电话……
我们生活在布满辐射的宇宙空间中
我们生活空间 的辐射源越来越多,电磁环境越来越复杂。即使你认定手机辐射有害健康而不使用手机,那也一样逃避不了电波 的辐射,在密集的辐射环境中,你个手机的功率是微不足道的,即使你不使用手机,你所受的辐射量也不 会比 手 使用 者低多少,就跟在烟雾缭绕的吸烟室里戒烟一样毫无意义,除非你有能力关停所有的基站,或远离人群生活在杳无人烟的地方。[5]
电台和雷达的辐射都比手机强万倍,工作人员安然无恙
即使长年接收 更 大功率的非电离低频率电波辐射,也不会对健康造成损害,国内外的军队都有不少大功率电台和雷达,其频率 覆盖 手机频段,辐射功率比手机大成千上万倍,大型天线就架设在楼顶上,工作人员长年在这种高强度辐射环 境下 工 作,从来没有过某人因辐射而影响健康的报道。
为什么在手机等辐射面前,人类能安然无恙?
普遍认为手机 辐射有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同样也是电波辐射的伽玛射线和X光射线会伤害人体健康,长时间照射 甚 有引 发癌症的危险。但是,这两种射线与手机辐射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是电离性辐射,辐射能量能被人体组 织 大量吸 收而导致化学键断裂。而手机辐射属于非电离辐射,其频率远远低于这两种射线,产生的热效应微乎其微,根本 没有产生使化学键断裂的危险。
那么是不是一点危险都没有呢?
回到手机辐射。既然不能确定微波究竟是否影响大脑,人们决定未雨绸缪--制定微波辐射安全标准,从1966年到1998年,该标 准从0.01W/cm^2严格了22倍变成0.00045W/cm^2,它标志了人们对辐射除了热效应还有非热效应的认识过程,只不 过直到今天也没人敢保证不超过这个标准就是安全的,超过又怎样。
单看数字,它的意思是, 每平方厘米皮肤每秒受到的辐射能量必须小于0.00045瓦特(W)。大家从前喜欢无端指责微波炉, 其 实 很冤,根据美国标准,如果你在每次加热食品时能一直同微波炉保持5厘米的&亲密接触&,那么你一平方厘米 皮肤在微波炉漫长的一生中所受辐射总量将为0.005瓦特。继续为&辐射凶手&正名:当你距离室内无线网络路由器0.3米,所受微波辐射将为每秒0.0000121W/cm^2(数据来自对WifiAccessPoint路由器的测量)。
具体执 行时采 取的是&吸收辐射率&这一指标(Specificabsorptionrate,就是常见的SAR)。耳朵长在大脑旁边,大脑对辐射的吸收本领不同于大腿。正是人的这一解剖学特征决定了手机SAR的定义:接电话距离下,单位质量头部吸收的微 波辐 射能量(平均)值。各款手机也大致集中在0.3-1.6W/kg。借用GSM手机的频率把这个值换算为上段提到的标准 ,1.0W/kg刚好相当于0.00052W/cm^2。同样,想要明确地告诉人们这个界限对于健康究竟有何意义,仍 任重道远。
结论:使用手 机是安 全的,科学认为,手机辐射对人没有可见性的明显伤害,但是这种辐射究竟会不会对健康造成影响?通过手机APP测量发现距离过近时辐射会增加很多倍!还是建议 大家 持谨慎态度对待!注意手机的使用方法,不应仅距离接触时间过长,保护身体健康。[6]电磁辐射究竟对人 体有何影响是大家关注的话题。如今市场上针对此类辐射的防护产品很多,最突出的就是孕妇防辐射服。然而 学界至今没有对手机等电磁辐射的健康风险做出确定的结论:流行病学调查对这一问题说法不一;关于微波等 电磁辐射 的 物理效应可参见松鼠会沐右的文章《辐射伤害知多少?(下)》,但是除了物理效应,医学研究还发 现 电磁辐射会产生某些生物学效应,而这些效应究竟会对人体造成什么影响尚不清楚。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迄今为止所做的研究。
笔者首先在著名 医学期刊THE LANCET(柳叶刀)杂志上检索到一篇关于手机健康风险流行病学证据的文章,题名为Epidemio logical eviden ce on health risks of cellular telephones,发表于2000年11月(年代略有些久远),该文就截至当 时的相关研究做了一些总结。从那时起,流行病学专家们开始探寻手机使用与肿瘤发病率之间的关系,在那 之 前有关射频电磁波与肿瘤发病关系的研究均来源于非手机暴露,如从事电磁辐射相关的工作人员或是业余无线电爱好者 。基于上述对象的7项研究结果中,一项研究发现淋巴和血液系统肿瘤发病率略有增高,一项显示脑部肿瘤和血液淋巴系统肿瘤发病略有增高,但总体肿瘤死亡率没有变化;一项研究发现脑部肿瘤发病率和总体死 率“翻倍”;一项研究发现暴露于非电离电磁场的风险略微增加;其余研究均未发现有任何额外肿瘤发病率升高的迹象。柳叶刀文章认 为这些研究样本存在某些偏倚,且几乎均为回顾性研究,结论意义有限。随后该文章提到了一项针对近20万摩托罗拉公司雇员历时20年的大型随访,结果称“未发现任何肿瘤死亡率升高的迹象”[1]。
该文同时提到 了几项在当 时为数不多的针对手机使用者的研究,结论均为未发现使用手机会增加肿瘤发病风险。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项研究虽未发现使用手机与肿瘤发病之间的联系,但在那些使用手机并确已罹患脑瘤的患者当中,脑瘤 的发病部位更多见于常使用手机的一侧。文末作者认为,手机对于人类健康的主要风险并不在于电磁辐射。同年发 表于 JAMA(美国医学会杂志)的一篇病例对照研究纳入了美国5个医学中心的459名脑瘤患者与422名非脑瘤对象,研究结果也未发现使用手持移动电话与脑瘤发病率之间存在任何联系[2]。
但是JAMA发布的一条 研究成果引起了广泛关注。该研究并非针对长期使用手机的人士,而是观察“急性手机暴露”与脑部活动的关系 。研究者对47名健康受试者进行了脑部测试,结果发现时长为50分钟的手机暴露对靠近手机天线一侧的脑组织葡萄 糖代谢造成了影响,葡萄糖代谢明显增加了。这一发现有什么临床意义尚不清楚[3]。在这之前,细 培养研 究也曾发现手机辐射的非热效应导致了基因表达和蛋白活性的变化[4,5]。
近些年来又有一些流 行病学调查结果出炉或正在进行中。2009年一项针对丹麦、芬兰、挪威、瑞典四个国家年间420000人 脑膜 瘤及胶质瘤的发病率与手机使用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揭晓了。该报告发现,在30年间,胶质瘤发病率男性每年增长0.5%,女性每年增长0.2%;脑膜瘤发病率男性每年增长0.8%,90年代早期以后女性每年增长3.8%。 998-2003 年间,没有发现发病趋势有所改变,无论从总体发生率还是脑瘤发生部位研究者都没有发现他们与使用手机 有任何相关性[6]。
2010年一项为期 十 年的 研究结果称没有发现使用手机会增加脑瘤发病的风险,但不能完全排除两者的相关性。[7]
关于孕期胎儿暴 露于 电磁辐射的研究也有相关报告:研究者对年间1397名儿童肿瘤患者与5588名正常儿童进行病例对照研究 ,结果未发现儿童早期肿瘤与孕期母亲暴露于移动电话基站之间的关系。[8]
针对那些声称对手 机辐射“敏感”,暴露后感到不适的人群,也有相关学者进行了研究。英国研究人员通过双盲、随机试验发现,没 证 据表明那些自称对手机辐射敏感的人能够区分不同的电磁信号并表现出相应身体不适,推测之前的感觉多为心理因素造成。[9]
以上仅仅列举了主流医学期刊的部分研究结果。尽管大部分临床研究都没有发现肿瘤发生与使用手机之间确定的相关性,但是 研究 者们在作出结论前都显得小心翼翼。尤其对于儿童,各国所采取的态度也有所不同。在芬兰、法国、德国、印度 、以 列、瑞士等国,政府建议群众,尤其是儿童减少在手机辐射下的暴露,其他国家和地区虽未给予官方建议,但仍 继续就此问题进行大规模的和富有说服力的研究。
针对那些发现手机 辐射增加了肿瘤发生率的流行病学报告,Cancer的一篇文章提出了自己的见解[10]。文章就这些阳性报告结果提出了几 点质疑:第一,受试者在向研究者通报自己使用手机的情况时已经获悉自己罹患癌症,这种信息容易出现偏 倚 ;第二,此类阳性报告结果很多出自瑞典的同一个研究者,而这名研究者的研究结果并未获得广泛认可并得 到重复;第三,尽管手机已经在瑞典广泛使用了超过20年,但瑞典的脑瘤发生率并未发现显著增高,这使得那些脑瘤发生 与使用手机存在相关性的研究结果缺乏说服力。
不过Cancer的文 章也留有 地。关于手机辐射究竟有无危害,文章表示仍需等待大样本长时间的流行病学调查。一项由国际癌症研究 机构发起的名为INTER-1 PHONE的研究将涵盖13个国家,评估手机使用对成人的健康风险;另一项名为MO BIKIDS的研 究 将联合16个中心以评估电磁辐射对儿童和青春期脑肿瘤发病的影响;美国也将花费2500万美元以研 究3000只大鼠和小鼠从出生到老年每天照射10小时的后果。这些花费巨资的研究结果如何我们将拭目以待。
综上所述,严格的表述应为:大多数临床研究没有发现手机辐射与肿瘤发生有确凿的相关 性; 手机辐射存在某些生物学效应,但其意义尚不清楚。对于手机辐射是否应该防护,各方意见尚不统一。孕妇防 辐射服屏蔽电磁辐射的效果究竟如何,呼唤具有实验精神的朋友们予以证实。
参考文献  [1] Rothman KJ.Epidemiological evidence on health risks of cellular telephones. Lancet. 4):1837-40  [2] Joshua E. Muscat, Mark G. Malkin, Seth Thompson, et al. Handheld Cellular Telephone Use and Risk of Brain Cancer. JAMA. ):  [3] Nora D. Volkow,Dardo Tomasi,Gene-Jack Wang, et al. Effects of Cell Phone Radiofrequency Signal Exposure on Brain Glucose Metabolism. JAMA. ):808-813  [4] Sanchez S, Milochau A, Ruffie G, et al. Human skin cell stress response to GSM-900 mobile phone signals. In vitro study on isolated primary cells and reconstructed epidermis.FEBS J. ):  [5] Nylund R, Leszczynski D. Mobile phone radiation causes changes in gene and protein expression in human endothelial cell lines and the response seems to be genome- and proteome-dependent. Proteomics. ):4769-80  [6] Deltour I, Johansen C, Auvinen A, et al. Time trends in brain tumor incidence rates in Denmark, Finland, Norway, and Sweden, . iNati Cancer Inst. : .  [7] John Zarocostas. Mobile phones do not raise risk of brain tumours in adults, but harms among highest users need investigating. BMJ. 88  [8] Paul Elliott, Mireille B Toledano, J Bennett, et al. Mobile phone base stations and early childhood cancers: case-control study. BMJ :c3077  [9] G James Rubin, Gareth Hahn, Brian S Everitt, et al. Are some people sensitive to mobile phone signals? Within participants double blind randomised provocation study. BMJ   [10] Michael J. Thun. Jury still out on cell phone—Cancer connection. Cancer. 7[7]一项关于“使用手机与癌症关系”的大型研 究本周发布了研究结论,但各媒体对研究结果的解读大相径庭。
英国《每日电讯报 》认 为 研究“发现每天用手机通话超过1个半小时、持续10年的人,患脑癌机率更大”。而对同样的一份研究报告,法国 新闻机构法新社(AFP)表示,这项研究表明“使用手机与脑癌之间没有明显联系”。
英国《自然》人员 检视了这份引起争论的研究报告。
这是一项什么样的研究?我以前没有听到过?
这项研究是一项 国 际合 作研究,称为I NTERPHONE,由隶属于世界卫生组织(WHO)、位于法国里昂的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nterna 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进行。属于案例对照研究(case control),研究者会采访患有各种 类型癌症的人,询问他们的手机使用情况。并与采访未患该种癌症的、情况类似的人所得到的数据 比对。
手机会发射低水平 的无线电磁波,人们对其是否会影响健康很关注,这项研究希望确认使用手机是否会增加患两类主要脑癌的风险,这两 类脑癌是神经胶质瘤(glioma )和脑膜瘤(meningioma)。研究涉及2708名神经胶质瘤患者和7658名脑膜瘤患者 , 以及7658名对照组。
研究涉及13个国家 ,一些研究结果先前已经发布,但是刊登在《国际流行病学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上的最新 论文是第一篇整合了全部13个国家研究结果的论文。研究接受了一些手机公司的资助,不过INTERPHONE项目 有完全的科学独立性,可以保证此项研究的科学严谨性。
研究发现了什么?
不幸地是,研 究结 果 没有给 出很直截了当的结论。研究表示“总的来看,没有观察到使用手机增加患神经胶质瘤和脑膜瘤风险 的迹象”。
常规的手机使用实 际上似乎降低了患癌症的风险。但是使用手机时间最长的10%的被调查者患神经胶质瘤的可能性似乎要高40%。 不过, 这项研究指出,有理由怀疑这个表面上的关联关系。
那么使用手机到底能保护我们远离癌症,还是会让我们致癌?
研究发现,通 常 的 手机使用者患神经胶质瘤和脑膜瘤的风险似乎下降了约20%,但是,参与了这项研究英国分支的英国伦敦癌症 究所流行病学家Anthony Swerdlow表示,研究自身的设计问题很可能影响了研究效果。他说“有证据表明,拒绝充 当对照 组的人就是那些不用手机的人”,这表明,选取没有癌症的对照组里的人时,本来就使用手机的人相对比较多,比 例倾斜了。实际人群中,没有癌症的人里本应有更多不使用手机的人才对。“对照组中使用手机的人比例过高了”。
同样地,Swerdlow 觉得使用手机时间最长的10%的人中,有一些人报告的手机使用时间“不可思议”,比如每天使用手机12个小时。
对 INTERP HO N E 项目所用数据收集方法有效性的研究发现,问参与者他们打了多少个电话,比问他们使用手机多长时间所得到的 数据 更准确。当使用打电话次数来进行分析时,次数最高的10%的人没有显现出患癌症风险增加的迹象。
之前的研究有什么发现?
一些动物和 细 胞研 究 曾明显地显示出,受到手机类辐射后患癌症机率增加,但是这些发现很难复制。
参与了INTERPHONE 项目英国分支的利兹大学流行病学家Patricia McKinney认为“一般来看,生物和细胞的测试没有说服力,因为并没有一致性的证据,或者可以解释发生这种现象的机制”。
对人的研究 应该说没 有 能够建立起手机使用与癌症之间的联系。Swerdlow表示瑞典的一个团队发现手机使用会增加患癌症风险,但是他也表示这属于“数据中的异常值”。
此外,尽管手机已 经无处不在,但自手机开始被使用以来,统计到的脑瘤报告总数似乎也没有增加。
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答?
无疑是这样 ,即使是参 与项目的研究人员对其工作的意义也没有完全达成一致意见。一些研究人员明显建议应谨慎使用手机, 并建 人 们应 该限制对手机的使用。
McKinney则表示“没有达 成完全的结论,我们觉得我们是站在觉得手机没有风险的大多数人这边的”。
此外,INTERP HONE 只调查了成年人使用手机的情况,而没有能够提供任何关于儿童使用手机是否有风险的信息,而儿童 使用手机是 否会带来风险是更有争议的话题。
同样地,由于研究时限的 原因,研究没有能够提供任何关于使用手机超过15年是否会带来风险的数据,研究注明“长时间频繁使用手机可能造 成的影响需要更多的研究”。
那么手机使用和癌症之间的因果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
没有建立起 任何 联系。
Swerdlow表示“评 价流行病学调查是否体现出了因果关系,是有统一的评价标准的。本次研究的结果没有能够达到这个评 价标准,没能表现出是否存在因果关系”[8]
消息来源:《自然》网站5月17日报道、《国际流行病学杂志》5月17日论文摘要值得强调 的是,只有 单 粒子的能量高于分子键键能的辐射才有很小的可能伤害DNA甚至诱发胎儿畸形或者癌症,其他的包括大部分 可见光、红外、微波、无线电波等等都不可能诱发胎儿畸形或者癌症。流传的“高压线导致白血病”、“手机辐射 导致胎儿畸形”等等,都是没有任何根据的谣言,没有科学证据的支持。所谓的“防辐射孕妇装”、“防辐射 床单”、“防辐射 手套”还有“防辐射围裙”等等,往往是通过在纺织物里面织入金属丝来屏蔽无线电波,并不能够阻止电离 辐射等对人体的伤害,根本不能达到声称的“防止胎儿畸形”的效果;而要完全屏蔽在低强度下对人完全无害的微波和无线电波波段的辐射,需要把整个身体都包裹在金属里面才行。
而对于所谓在电脑旁摆放“防辐射”的仙人掌和瓶装矿泉水,没有任何理由相信他们能够达到“吸收电磁辐射”的效果。也没有任何理 由相信 木耳和酸奶等食品能对核辐射或者电磁辐射的效果产生任何的影响,虽然它们很好吃,并且从某些角度来说 对身体也很有好处。
尽管说从物理上来 说“手机致癌”的说法并没有道理,但是必须承认,关于手机致癌的讨论并没有定论。在很多国家都有关于手机致 癌的传言,也有不少或正或负的关于手机是否致癌的研究,然而一直都没有明确的论断。世界卫生组织国际 癌 症研究 所(IARC)展开的全球迄今最大规模的手机安全研究显示,使用手机与脑癌之间没有明显联系。关于“手机致癌”的问题,读者们可以参考阅读的资讯《大规模“手机是否致癌”研究结束,未得出结论》,以及松鼠关于手机辐射的文章《手机辐射对人体健康没有危害》。我个人并不认为手机辐射有致癌的可能,但是长时间使用手机聊天对身心健康和手臂关节是不好的[9]许多人都在 努力寻找治疗痴呆症的方法,但许多方法都不一定有效果。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接触手机或许有助于预防老年痴呆 。这项通 过老鼠进行的研究证明,长期接触手机发出的电磁波,可以预防甚至逆转老年痴呆症。
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 阿 尔茨海默病》杂志上。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研究人员加里·阿伦达斯说:“通过这项研究发现,老鼠在成年初期接触手机,有助于保护记忆力,预防出现老年痴呆症状,这一发现令我们大吃一惊。更加令人震惊的 是 ,手机产 生的电磁波实际上可以逆转患老年痴呆症的年长老鼠的记忆缺陷。”
研究人员表示,他们 发现,让患老年痴呆症的年老的老鼠接触手机产生的电磁波后,它们大脑里的Beta-淀粉样蛋白沉积物明显减 少了。由异常Beta-淀粉样蛋白沉积物形成的大脑斑块,是老年痴呆症的主要特点,这也是大部分治疗方法主要针对这种蛋白质的原因。研究人员表示,这项研究还可以使科学家把接触手机对记忆力产生的影响,与运动和饮食等其他生活因素对记忆力产生的影响分割开来。
该研究对96只老 鼠进 行观察,其中既包括经过处理,逐渐发展成老年痴呆症的老鼠,也包括正常老鼠。这些老鼠在为期7到9个月时 间里,每天接触手机产生的电磁波两次,每次一小时。老鼠没戴听筒,也没有老鼠把小手机放在耳朵边 。它 的笼子 位于产生手机信号的固定天线周围。每只老鼠与天线之间的距离和接触的电磁波都一样,而且它们接触的电磁波水 平,跟人类放在耳边进行交流的手机产生的电磁波水平相同。
研究人员表示,如果患老年痴呆症的老鼠在成年后不久开始接触手机发出的电磁波,即在记忆力下降现象变得很明显以前,它们的认知能力会受到电磁波保护。如果患老年痴呆症的年长老鼠接触这种信号,它们的记忆缺陷会有所改善。 研究 员写 道,更重要的是,接触几个月的手机后,正常老鼠的记忆力也有很大提高。
研究人员表示,正常 老鼠接触手机几个月后表现出记忆力提高的迹象,这说明人类接触手机几年后,或许也能产生类似效果。然而 他们还发出警告说:“在对我们的手机使用结果进行判断和让人类接触电磁波时一定要非常谨慎。”研究人员下结论 说 , 这项发现可能意味着接触电磁场是预防和治疗人类老年痴呆症的一种有效、无害和无需药物的方法。[10]20年前,模拟手机( 俗称大 哥大)只有少数有钱人才买得起,出于成本考虑,基站不能建得太多,为了保证信号质量,只能设计1.3 瓦这 样较高的手机辐射功率。数字手机非常普及了,其最大设计功率不超过0.6瓦,虽然辐射功率降低了,但因 户太多,其安全性问题也较之以前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关注。有关手机辐射对人体有危害的说法层出不穷,例如 频繁使 用手机者与不使用手机者相比,脑瘤和癌症的发病率更高、记忆力减退、孕妇更易流产等,专家们还给出了不少安全使用手机的建议,例如把手机挂在腰部使用蓝牙耳机接打电话,交替在脑袋两侧使用手机、睡觉时不要把手机放在枕边、使用手机防辐射贴膜等等。
手机辐射对人体健康是否有危害,多年前就是全球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了,已有上百项科学研究结果表明,使用手机与脑瘤和癌症的发 率无关。列举比较重要的一些研究:瑞典的国家职业病研究学会通过对905名成年手机用户的研究,于2006年 4月在职业与环境健康的国际文献上发表研究结果,称使用手机并不会增加脑瘤的发病率。英国伦敦癌症研 究 学会联 合三所英国大学对966名脑瘤患者和1716名健康人进行了长达四年的跟踪研究,于2006年1月发表研究报告,结论是使用手机与脑瘤的发病率无关。丹麦科学家对420000名手机用户进行了长达21年的跟踪研究,ABC新闻 于日公布了他们的研究结果,称手机辐射与癌症发病率无关。2008年12月的日本消息称,东京女子医科大学对比了 322名使用手机的脑癌患者和683名健康人,发现使用手机与脑癌发病率无关。联合国国际卫 生组织在日公称,使用手机与患脑瘤的风险没有关系。
手机辐射对人体健康没有危 害已是国际学术界的主流观点,但也有个别专家持不同意见,2005年3月在美国马里兰州联邦法庭就有人发起了对手机界的控告,理由是他们没有保证消费者免于不安全的辐射,控方引用了华盛顿大学一位生物工程学教授的 观点, 称手机辐射会伤害人的DNA并可能导致良性肿瘤。但是,包括这位教授在内的,所有声 手机辐射对人 体 健康有危害的说法,都没有科学理论的根据,也没有实验结果的证实,而只是一种假说。
普通公众虽然对电磁学和生物学并不了解,但还是普遍认为手机辐射有害。2006年网上疯传一个俄罗斯人做的实验,在两部手机中间放置一 枚生鸡蛋,通话65分钟后就把蛋煮熟了,甚至有的国外网站称3分钟就可以煮熟,令不少人非常担 自己的 脑瓜也 像鸡蛋一样被煮熟。稍具一点电磁学知识的就会知道,手机的功率远低于微波炉,根本不可能产生类似微波炉这样强烈的热效应,国内有人重复了这个实验,证明了生鸡蛋不仅煮不熟,甚至温度根本就没有什么变化,俄罗斯人的实验只是一个搞笑的骗局。
手机辐射对人体健康潜在的危害 ,主要是人体组织吸收辐射能量所产生的有害热效应,检验手机对人体健康危害的国际标准是SAR,即 用户 头部对手机辐射能量的吸收率,美国的标准是1.6瓦/每公斤,欧洲的标准是2.0瓦/每公斤。这个标准的来 源是上世纪初为保护无线发射设备工人的身体健康而制定的一种工业标准,当时对非电离辐射的安全性认识不够,制定的标准比较严苛。其实即使长年接收更大功率的非电离低频率电波辐射,对健康也从来没有不良影响,从来没有 过某人因辐射而影响健康的报道。
国内媒体自2006年以来热炒SAR标准问题,舆论倾向于制定更加严格的国内标准。这种看法很片面,姑且不谈手机辐射对人体是否 害,就算是为了减少人体的被辐射量,制定更加严格的标准也很可能会弄巧成拙。假设标准更严格了,手机的辐射 功 率降低了,通信公司为了保证通话质量,就需要把基站建得更多更密,基站的辐射功率远大于单个手机,用户与 基站的距离就会比以前更近,所受到的辐射量可能不仅没减少,反而增加了。而且,多建基站的成本也会摊在 我们的话费里。
手机辐射对人体健康并 没有危害,那些建立在有害假设基础上的安全建议毫无意义,甚至非常可笑。商店里有卖手机防辐射贴膜的,十 元一 个,据说贴上后可以有效减少对脑袋的辐射。手机的电波辐射是全方向的,控制其辐射并不容易, 科研中通常 要使用造价十万元以上的电磁屏蔽室,十元一片的防辐射帖膜根本不可能起到任何作用。退一步讲,假设真的 把辐射有效衰 减了,那还能打得通电话吗?
有专家建议把手机挂在腰部使用蓝牙耳机接打电话,称保持手机距离脑部1 米就可以减少一半以上的辐射,甚至有的说可以衰减99%, 虽 然辐射能量会 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加速衰减,但绝对不会达到这种程度,否则的话,距离手机两三米远的地方还能 有信号吗?信号还能传递到几公里远的基站上去吗?事实是无论你把手机放在脑袋旁,还是放在腰旁 ,通信效果都是一样的,对脑袋的辐射量也基本没有什么区别。再者说,因为怕手机辐射伤了脑子而把手机放在腰旁,那为什么就不怕伤了肾呢?大脑好歹还有头骨保护着,能起到一定的屏蔽作用,肾可没有呀。
公众对电波辐射的恐慌是个普遍现象,国内外都一样,一位美国专家于1979 在推测和假设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认为生活在高压线附 近的 孩子,由于辐射的原因,患白血病的机率会增加到平均值的3倍,此说法引起了全美的广泛关注, 随后的20年 里美国因此耗 损了多达250亿美元的社会成本。美国国家科学院于 1996年发表了历经3年的研究结果,认为高压 线 环境与白血病发病率无关。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经过历经7年涉及1200人的研究,于1997年发布了同样的结 论。在一场引起全美关注的高压线与白血病的诉讼中,法院聘请了16位顶级专家,包括分别获得物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医学的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给出的结论也同样是高压线环境与白血病发病率无关,终于平息了这场闹剧。其实,那位声称高压线下更易患白血病的专家,其统计数据可能是真实的,但却没有找到真正的因果关系,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认为,生活在高压线附近的家庭通常比较贫困,导致白血病发病率较高的原因是其较差的生活和卫生条件,而与高压线本身无关。
的手机普及率非常高,即使发现一些手机用户长了脑瘤,也不能表明就是因为手机辐射引起的,例如美国每年的脑瘤发病率约为6/100 00,在全美1 亿手机用户中有6000个脑瘤病例是正常的,即使明显超过6000后,也不能贸然得出手机辐射会增加脑瘤发病率 的结论,跟高压线的例子类似,频繁使用手机的人员与不使用手机的人相比,往往工作和人际关系 压力大、生活节奏快、情绪更加紧张,有可能是这些因素导致的发病而与使用手机本身无关。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已 经进行了上百项统计研究,发现手机用户的发病率与非手机用户相比,根本就没有异常,说明“手机辐射会增加脑瘤发病率”连成立的可能性都不存在。
我国公众对电磁辐射有一个非 常 有趣的看法,即普遍认为电波辐射对人体有害,而磁场辐射却是对人体有益的,磁化杯、磁疗裤、磁疗枕、磁疗拖鞋等所谓的保健品在市场上很常见。磁场对人体有益的说法同样也是毫无根据的,方舟子曾撰文《磁疗 真的能治病吗?》,深入地分析并揭穿了磁疗骗局,央视2009年的 3.15晚会也对这个骗局进行了揭露,对于这个 猖獗多年的骗局,只能说权威媒体的声音出现得实在是太晚了。认清磁疗骗局并不需要多深的专业知识,仅凭质疑精神和常识就可以做到,很多码头和工厂都有磁力吊装机,吊装机通电后产生强大的磁力,可以把重达上吨 的铁板和集装箱吸起来,吊装工人常年在这种强磁环境中工作,被辐射的磁强度是磁疗产品上万倍,也从来没因此而引发什 么健康问题,那些磁疗产品中的几块小磁体可能有用吗?
抗美援朝时期,中南海一部10瓦的电台就能与平壤通话,再使用这样的电台,恐怕连30公里都通不到,原因在于近几十年来无线设备的 数量及功率增加很快。[4]CCTV曾对“防辐 孕妇装 ”做 过一期节目,介绍了陈姓研究人员做的实验,在穿上防辐射孕妇装的假人上方安置了八木天线,把场强仪的探头放进防辐射孕妇装和假人之间的缝隙进行测量,结论是辐射反而增强了,理由是电磁波来回振荡叠 加导 致功率增强,这 个结论很令人遗憾,因为这是典型的伪科学说法。虽然防辐射孕妇装无用的节目结论是正确的,但却使用了错误的论据 ,这种“以假打假”是最有危害的。
后来CCTV又做了一期节目,请来了中国工程院刘尚合院士,他是国内静电防护和电磁辐射方面的顶级专家,他也当场做了实验,结论是 防辐射孕妇装有一定的防辐射作用,这是个科学结论。但有个扩展到生物领域内的科学说法没有介绍,那就是衰减 的这点辐射对人体健康没有意义。
“防辐射孕妇装”也不 是 一点作用没有,穿上它可以得到更多的关照,在公交车上被让座的机率会大增。欧美日等国家从没有过这 种产品, 但在中国却已经成为了一个庞大的产业。[3]对于“手机辐射会增加患脑部肿瘤的机会”的观点,有肿瘤专家表示,对于这一结论还没有相关的科学依据。  辽宁省肿瘤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神经外科主任朴浩哲表示,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肿瘤,与其他颅内肿瘤比较,胶质瘤的发病率并没有特别的突出。在临床上,有出现接受放射治疗患上胶质瘤的病例,也有实验表明短时间集中被射线照射会诱发脑部肿瘤的发生,不过这并不说明长期被手机辐射会引起脑部肿瘤。一方面由于手机辐射并不是射线,而是微波,而人体接受到微波只会对局部造成灼伤等热效应,产生不了被射线照射后出现的后果。  并且,手机辐射的值微乎其微,而要诱发脑部肿瘤的辐射是集中、大量的。  朴浩哲介绍,国外有机构针对3万人做了调查,主要研究手机辐射和脑肿瘤发生的关系。调查结果显示脑肿瘤发生与手机辐射没有关系,认为接触手机辐射会增加患脑部肿瘤风险的这一说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朴浩哲认为,从国内外的针对手机辐射对健康影响相关调查结果来看,人们正常使用手机接触到手机辐射对人体是安全的。  随着手机生产技术的发展,因使用手机产生的辐射会越来越小,而且在生活中,人们随时随地都接触着来自周围环境的辐射,手机辐射在其中显得微不足道。因此,朴浩哲认为人们没有必要过分担心手机辐射的危害,手机辐射对健康影响很有限。
对于“手机辐射对儿童影响更大”的说法,朴浩哲认为基于儿童的颅骨比成人薄、没有完全闭合的原因考虑,儿童对于手机辐射更敏感是有可能的。  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接触到手机辐射最多只能对局部造成热效应,因为辐射值很小,都达不到渗透脑内的能力。朴浩哲提醒,有节制地使用手机还是有必要的,比如不要长时间使用手机尤其是儿童,睡觉时不要把手机放在身旁等。[11]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移动通信电磁辐射逐渐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话题,社会公众对电磁辐射的疑虑和担忧不断见诸网络和媒体。我国政府有关机构和移动通信运营商正积极开展电磁辐射管理、标准制订、日常监测等工作,并逐步开辟与公众进行沟通的新渠道,以保障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知情权。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氩弧焊机操作规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