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这种病是由脑血管病还是心脏神经症症引起的?

中风并发症与后遗症相关问题13问
作者:赵东奇|发布时间:|浏览量:827次
1.中风后可能有啥并发症   (1)肺部感染:脑部病损可能导致肺和呼吸道血管功能紊乱,肺水肿淤血;较长时间不翻身,会导致肺部分泌物坠积;以及呕吐物误吸入气管等,都会促使肺炎发生。应加强护理,如每3~4小时轻轻变动病人的体位并轻拍背部,使肺部分泌物不至于长期积贮,并使它容易排出。喂食时要特别小心,尽可能防止肺炎发生。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2)褥疮:由于瘫痪肢体活动受限,骨头隆起部位容易受压,局部皮肤血液循环与营养障碍,故容易发生褥疮,好发部位在腰背部、骶尾部、股骨大转子、外踝、足跟处。为避免褥疮发生,可帮助病人每2小时更换1次体位;在易发褥疮的部位放置气圈、海绵垫等,以保持皮肤干燥;还可进行局部按摩,以改善血液循环。
  (3)急性消化道出血:大部分发生于发病后1周以内,半数以上出血来自胃部,其次为食管,表现为呕血或黑便。
  (4)脑心综合征:发病后l周内检查心电图,可发现心脏有缺血性改变、心律失常,甚至会发生心肌梗塞。
  (5)中枢性呼吸困难:多见于昏迷病人。呼吸呈快、浅、弱及不规则,或呈叹气样呼吸、呼吸暂停,是由于脑干呼吸中枢受到影响,说明病情严重。
  (6)中枢性呃逆:见于中风的急、慢性期。重者呈顽固性发作,也是病情严重的征象。2.中风全身的主要并发症    (1)急性期并发症:
  神经系统主要有:癫痫,抑郁症;
  全身并发症有:
  1、心脏并发症如急性心肌梗塞,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
  2、肺部感染,是中风主要并发症,本科对收治312例缺血性中风病人进行分析发现肺部感染是影响中风预后最重要因素之一,在年龄大,长期卧床病人常见。
  3、上消化道出血,,其中脑出血(特别是脑干)为多,是严重并发症,常常引起病人死亡。
  4、泌尿道感染:特别是导尿病人。
  (2)慢性期并发症:
  褥疮,关节挛缩,中风后抑郁症。 3.呼吸暂停是中风危险素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指在睡眠时经常发生呼吸暂停的一种临床症状。其特点是睡眠期间发生呼吸暂停,且每次呼吸暂停时限大于10秒,7小时呼吸暂停总数大于30次或呼吸暂停指数大于5(老年人大于10)。本征可分3种类型:1阻塞型:指鼻口气流停止,但胸腹式呼吸运动仍然存在。2中枢型:指鼻口气流停止的同时,胸腹式呼吸运动也暂停。3混合型:上述两型交替出现。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本征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为了提高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脑中风的发生和死亡,必须深入开展对本征的基础研究和有效防治措施的研究。医学家们经多年研究,揭示了本征是中风的独立的危险因素,即患有本征的人,中风的发病率增加。原因是:本征患者在呼吸暂停时,由于胸腔负压增加,使回心血量增多,心脏前负荷加重;由于缺氧及脑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脏后负荷亦加重,心脏收缩力降低,使脑血流量减少;患者因低氧血症的刺激,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增加,使红细胞增多;缺氧使血小板聚集性增加,血流缓慢;缺氧又会损害脑血管内皮,故易促发血栓形成导致中风发生。另外,本征呼吸暂停时,可出现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有些病人可引起非常活跃的过度换气反应而出现低碳酸血症,造成脑血管收缩,同时又可引起血管内皮损害,加剧脑血管收缩。加之老年人脂质沉积,增加了脑动脉硬化的发生率及其程度,为中风的发生奠定了基础。
??因此,患有此征的人,应及时到医院诊治,防止中风的发生。4.中风病人常见有哪些后遗症    偏瘫是最常见的中风后遗症。它是指一侧肢体肌力减退、活动不利或完全不能活动。偏瘫病人常伴有同侧肢体的感觉障碍如冷热不知、疼痛不觉等。有时还可伴有同侧的视野缺损,表现为平观前方时看不到瘫痪侧的物品或来人,一定要将头转向瘫痪侧才能看到。以上这三种症状,总称为“三偏”。
  失语也是中风的主要后遗症,有多种不同类型。其中,运动性失语表现为病人能听懂别人的话语,但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思,只能说一些简单而不连贯的单字,别人无法理解。感觉性失语则无语言表达障碍,但听不懂别人的话,也听不懂自己所说的话,表现为答非所问,“自说自话”。若同一病人存在上述两种情形,则称为混合性失语。命名性失语则表现为看到一件物品,能说出它的用途,但却叫不出名称。
  较大范围或复发多次的中风,可留有精神和智力障碍。表现为记忆力和计算力下降、反应迟钝、不能看书写字,最后发展为痴呆。甚至连吃饭、大小便均不能自理。还有的病人会出现胡言乱语、抑郁狂躁、哭笑无常等病态人格。 5.中风偏瘫心莫“瘫”   人的心理活动,是脑的神经机能活动的表现。突如其来的中风,会使脑神经功能骤然受到损伤,常常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一个平常看上去好好的人,在短时间内突然变得手足不听指挥,生活不能自理,说话别人听不懂。这种风云突变的情景,会对病人造成许多心理创伤。
  中风病人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瘫痪的肢体能否健康,他们可以整天为此焦虑不安。情绪过度紧张,日子一长,茶不思,饭不想,就会造成营养状况低下,身体的免疫能力下降,并发症也就与日俱增了。有的病人因肢体瘫痪,生活不能自理,往往苦闷、自卑,对生活人整天抑郁、忧愁,年轻人肢体瘫痪担心婚姻破裂,老年人生怕“久病无孝子”,而悲望,暗自伤感;有的病人因经过一段时间治疗效果不理想,感到急躁和烦恼,常为一点小事而发火;也有些病人只要家属在场,事事依赖,本来自己可以料理的事,也要让别人去做。
  对中风病人进入心理治疗与护理十分重要。在心理治疗中,要帮助病人学会主动进行心理调节和自我控制,正确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让他们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消除恐惧和悲观,摆动脱一支杂念,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坚持主动锻炼和被动锻炼。
  在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中,最好给病人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这样有利于增进病人的心身健康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情绪上得到稳定,可以增加心理治疗的效果。
  家庭所有成员都应积极关心、体贴、尊重和谅解病人,使病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照顾。绝不能在病人面前表现烦躁、讨厌或随意训斥病人,也不可装聋作哑,不理睬病人。对待病人的合理需要,要尽量设法给予满足。
  中风病人的心理障碍往往从认识活动障碍开始,进一步引起智能障碍和情感障碍。因此,不能单独依靠使用药物来恢复病人脑神经的功能,更重要的是,要根据病人不同的文化程度,从简到繁,指导病人去进行分析、归纳、判断、推理,帮助他去重新认识周围事物。
  只要病情许可,还应鼓励中风病人下床活动,适当地进行锻炼,日常生活尽量做到自理,并力所能及地进行一些家务、学习、娱乐及社交活动,逐渐恢复对社会的适应,这对病人的心理有着积极的影响。6.中风偏瘫应该多动足趾    脑血管意外(即中风)在中老年人发病率较高,大多伴有偏瘫。中风偏瘫的治疗中运动疗法是一个重要手段,其中足趾的运动和训练十分关键。因为足趾是整个下肢运动感觉的最末端,其运动感觉的恢复可影响整个下肢的运动感觉程度。而且刺激诱发所需要的背曲肌肉反应可以提高踝关节的背曲能力,加快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足趾训练的初期可由医师或家属帮助进行,用双手握住患者脚趾,令其反复感觉足趾的屈和伸动作,同时摩擦足背面肌肉以刺激患者对足趾屈、伸的感觉。每次20次,每日训练2~3次。
  当患者能够感到足趾屈、伸位置后,在治疗师或家属的帮助下,逐渐促进患者加大自主运动的力量,完成足趾伸展及踝关节背曲动作,然后带动整个足的背曲,这个过程需要每日坚持,循序渐进,患者及家属都要有耐心。
  中风偏瘫的患者足趾训练宜早期开始,危险期过后即可进行。当然,对偏瘫的运动疗法须是全方位的,不仅足趾和踝关节,还应包括膝关节运动的伸展和髋关节的内收外旋及上肢的关节运动等,这样方能使患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 7.偏瘫的检查与诊断    偏瘫在瘫痪中最常见,临床有多种类型,不能截然区分,在本质上可能为病变过程的不同阶段。
  (一)意识障碍性偏瘫 意识障碍及偏瘫常呈突然发生,临床常见于脑血管意外所导致的偏瘫。开始多数有头痛呕吐或失语及偏身感觉异常。当昏迷或深昏迷时常常给判断有无偏瘫或哪侧偏瘫带来困难,但注意下列体征的检查有助于偏瘫的早期诊断。
  1.面部检查 昏迷时伴有偏瘫者,呼气时瘫痪侧面颊被吹起,吸气时则陷入。面颊给予疼痛刺激后,口角偏向健侧。桥脑以上病变时两眼及头偏向病灶侧(健肢侧),桥脑病变时两眼及头偏向病灶对侧(瘫肢侧)。
  2.肢体检查 将患者的肢体抬起任其自然落下,偏瘫侧落下速度显著增快,而健侧则不然,检查可发现偏瘫侧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偏瘫侧病理征阳性,同侧腹壁或提睾反射消失。意识障碍好转后,偏瘫侧则由软瘫逐渐转为硬瘫,而健侧肢体很快恢复正常。
  (二)弛缓性偏瘫(软瘫) 常为急性病变引起的锥体束休克,瘫侧上下肢随意运动麻痹,肌张力明显低下或腱反射消失。常为偏瘫早期的表现特征或为下运动神经元损害所致。
  1.面部检查 早期可见偏瘫侧面肌麻痹、口角歪向健侧,偏瘫侧鼻唇沟变浅,鼓腮吹口哨障碍,不能充分闭目,强行闭目时睫毛不能完全藏于眼睑之内。
  2.肢体检查 偏瘫侧上下肢肌力低下,肌肉松弛,腱反射消失,肢体运动及张力的恢复从近心端开始,以逐日移行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巴彬斯基征阳性。下运动神经元损害者病理征阴性。
  (三)痉挛性偏瘫 多数是由弛缓性偏瘫移行而来,有些亚急性或慢性起病的病人,可不经过软瘫期而逐渐发展成硬瘫。
  1.特有姿势检查 可见肩高耸,前臂内收、肘、腕关节屈曲。手旋前手指屈向掌侧,拇指高度内收。瘫侧下肢过伸,髋关节内收,膝关节伸直,踝关节内收,足趾跖曲呈爪形趾或马蹄内翻足,划圈样行走步态。
  2.面部检查 眼裂以上通常没有麻痹或只有轻微的麻痹,闭目欠紧,睫毛征阳性,用力闭嘴可发现偏瘫侧力弱,自然位时瘫痪侧口角偏向下外方,张口时口呈斜椭圆形。
  3.肢体检查 瘫侧肢体肌张力显著增高,肢体运动明显减弱,部分患者可完全不能运动或前臂内收,表现为上肢伸肌群,下肢屈肌群的瘫痪,且手与足最严重,上肢重于下肢。
  4.肌张力增高的检查 瘫侧上肢以屈肌张力增高为主,下肢以伸肌张力增高为主,偏瘫侧各关节被动运动阻抗感显著。抵抗随牵张力量的增加而加强,最后抵抗消失,常称之折刀感多见于锥体束病变。
  5.深反射亢进检查 由于深反射阈降低,肌肉的反射性收缩幅度增强,检查时可出现上肢的肱二头肌腱反射,肱三头肌腱反射,挠骨膜反射及下肢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的亢进。
  6.肌阵挛检查 当膝腱或跟腱被牵张后出现一系列节律性收缩,是突然对伸肌施加压力的持续性被动牵张而引起,常称之髌阵挛、踝阵挛、腕阵挛等。
  7.病理反射检查 不论任何原因导致的锥体束损害均可出现病理征阳性,如上肢屈肌病理反射可出现霍夫曼征阳性,下肢伸肌病理反射可出现巴彬斯基征阳性等。
  8.浅反射减弱或消失 锥体束损害所致偏瘫者出现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减弱或消失。
  9.病理性联合运动的检查 有4种方法:
  (1)痉挛性联合运动:偏瘫侧肢体在内外界刺激时出现肌张力增高更加显著,如使瘫痪侧肘关节被动屈曲时,则出现腕关节及手指的屈曲。
  (2)模仿对侧性联合运动:健侧肢体做随意运动时,伴发瘫痪侧肢体对应部位出现类似运动,如健侧手握拳时,患侧手指也出现不自主的屈曲运动。但亦可出现相反的动作,如健侧握拳时,瘫侧手指表现为伸直运动。
  (3)同侧性联合运动:当病人卧床时,伸腕时伴随伸膝动作,髋关节屈曲时,膝关节也自动屈曲。
  (4)协调性联合运动:当瘫痪肢体运动时,同时伴有该肢体其他部位协同肌群的不自由运动。当患者仰卧时,属病人屈曲瘫痪侧的髋关节与膝关节。此时可出现同侧的足背屈,胫骨前肌收缩隆起。
  10.轻偏瘫的检查 有以下6种方法:
  (1)面部轻瘫的检查:①轻瘫侧闭眼力量减弱,眼睑闭合缓慢且闭合不紧,眼睑容易扳开。俗称闭目试验阳性;②轻瘫侧眼裂大于健侧,平卧位时可明显出现眼裂变大;③嘱病人做微笑动作时可表现为两侧面肌不相等的收缩。轻瘫侧鼻唇沟浅,口角偏向健侧;④嘱病人紧闭双眼,开始两侧睫毛尚能深埋上下眼睑之间,然后在短时间内轻瘫侧睫毛即露出,故称之为睫毛征阳性。
  (2)肢体轻瘫的检查:锥体束轻度受损时肢体可表现为轻偏瘫,因肌力弱的程度不等,故应认真检查方能发现肌力减弱情况。①嘱病人屈曲全部手指,然后逐个伸直,进行数指动作或全部手指伸直做逐个屈曲,此时可有动作笨拙或不能执行,俗称数指试验,常为锥体束轻度损害之表现;②嘱患者屈肘,前臂垂直,用力伸直全部手指,拇指掌骨不能充分背屈,指掌关节向掌面突出。故称麻痹性凹形手,为轻度锥体束损害的表现;③患者仰卧位时,嘱患者用力屈曲髋、膝关节,如在坐位时嘱病人抬腿,仔细对比可见患肢力弱,故称髂腰肌征阳性;④首先让患者取仰卧位,医生将手置其足根下,然后嘱咐患者抬起下肢,如存在一侧轻瘫,而对侧下肢向下压的力量增强。或嘱患者站立,轻瘫侧膝关节屈曲不能伸直;⑤嘱患者两上肢平举、闭目,待数分钟,可见轻瘫侧上肢旋前,且逐渐下落。但癔病性瘫痪常为急速下落。或嘱患者俯卧,两小腿抬起保持45°,可出现轻瘫侧小腿缓慢下落,亦可嘱患者仰卧两腿平抬起,稍停后可见轻瘫侧缓慢下落;⑥嘱患者两手指平举,手心向下可出现轻瘫侧小指外展,或嘱患者用力屈拇指,检查者在拇指末节背侧施加阻力,可见轻瘫侧拇指背屈力减弱。或患者仰卧,两手在胸前交叉,嘱患者坐起可出现轻瘫侧髋关节屈曲,足跟抬高,而健侧不动。
  (3)轻瘫的肌张力改变检查:①轻瘫的肢体静止时肌张力减低,肌腹平坦,失去正常的外形或肢体体位异常,此时称静止时肌张力试验阳性;②轻瘫肢体在作快速被动运动时,开始在很短时间内感到有阻力,但很快减轻,呈折刀样肌张力增高,两侧对比可发现此征。此时称被动时肌张力试验阳性。
  (4)轻瘫姿势异常检查:①轻瘫时手旋前肌肌张力较旋后肌为强,嘱患者前臂屈曲,正常时前臂旋后位,锥体束损害时,其手处于旋前位;②嘱患者两上肢水平前伸,手掌向上,闭目保持此位,轻瘫侧上肢即逐渐向上或向下偏移,肘关节轻度屈曲,此为上肢伸肌损害,屈肌张力大于伸肌张力所致,系锥体束轻度损害之表现;③嘱患者仰卧位时,健侧足垂直,稍向外展,患侧足则外展明显。
  (5)轻瘫的生理与病理反射检查:①腱反射检查:轻瘫侧腱反射可稍有亢进,如判断有困难,可给予股内收肌反射检查,嘱患者仰卧,医者将左手指放于患者耻骨联合处,即击检查者手指,此时两侧股内收肌即同时收缩,而轻瘫侧内收肌收缩增强;②跖反射与巴彬斯基征的判断,刺激足底内侧较外侧更易引出足跖反射,而刺激足底外侧易引出巴彬斯基征的阳性体征。再者,轻瘫侧常出现足趾缓慢背屈或全部足趾背屈,此表现应视为病理征阳性。如足趾固定不动,而2~5趾背屈,对侧足完全跖屈,则也应疑为病理征之表现。又如,经多次检查足趾有时屈曲,有时伸展,当伸展时足趾呈扇形张开,健侧每次均呈跖屈,亦应疑为病理性表现。
  (6)轻偏瘫步态异常的检查:一侧轻偏瘫时,常在快速转弯时发现一侧下肢力弱。步行时轻瘫侧膝上举比健侧低或呈拖拽步态。 8.偏瘫一侧肢体为什么会疼痛?    脑血管病进入恢复期后,如不及时进行康复锻炼,偏瘫侧肢体就会发生挛缩、僵硬、畸形,甚至引起剧烈疼痛,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引起瘫痪肢体疼痛的常见原因有以下几种:
  (1)肩关节半脱位 上肢完全瘫痪后,使肩关节周围肌肉松弛,在重力的影响下,肩关节往往会受牵拉而发生半脱位。病人经常感疼痛或不适,尤其是在给患肢被动运动时,疼痛就更厉害。 肩关节为什么容易半脱位呢?这是由于肩关节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我们知道全身各个关节的活动范围差别很大。而活动范围最大的就数肩关节了。它几乎可作所有方向的运动,使我们能够灵活地从事日常各种活动。 肩关节的这种功能,主要与它的构造有关。由于肩关节窝较浅,关节头圆而大,活动起来当然方便。但当肢体瘫痪后,肩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松弛,固定关节的功能减弱,加之重力作用,肩关节就会离开关节窝,滑到下面去了,临床上就出现肩关节外形改变,并产生疼痛。
  (2)肩手综合征 此症常发生于脑血管病后1~3个月,是脑血管病后肩痛、手痛的常见原因,如不及时治疗,后果严重,常引起残疾。 这种病主要表现为患侧肩痛,手痛,上肢外展、旋外、上抬受限,强制被动运动则剧痛难忍,手背、手指肿胀,手背皮肤皱纹消失,有光亮感,压之微凹,皮肤渐红,皮温增高以及指腕关节屈曲疼痛等症状。
  (3)肩关节周围炎 常于偏瘫后数月发生,临床初期表现上臂外展和上抬时疼痛,以后逐渐加重,病人出现持续性上臂和手剧烈疼痛,往往使患者难以入睡,而无望地哭泣,并恳求医生或别人不要动他的肩臂。 此外,足趾严重屈曲、内收,肘、膝关节屈肌萎缩,跟腱缩短,当触地受压或活动时,也常引起患肢疼痛。  9.为何左脑中风而右侧偏瘫    临床上我们常见到的中风患者如果是右侧瘫痪,医生会说这个病人左侧的脑血管出了毛病;反之,如果患者是左侧的肢体瘫痪,医生会说病人的右侧脑血管出了毛病。经过CT检查往往证实医生的判断是对的。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是由神经交叉支配的特点所决定的。
  人的大脑、小脑和脑干,虽然在维持生命活动中各司其职,分工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交叉支配。即大脑左半球支配右侧肢体和面舌肌的运动、感觉及营养等功能;大脑右半球支配左侧肢体和面舌肌的运动、感觉及营养等功能。因此,如果一侧大脑半球发生缺血或出血等病变,对侧的身体就会表现出各种程度不同的功能障碍,最突出也最容易出现的症状就是偏瘫、面瘫和舌肌不灵活等症状。如果两侧的大脑半球都有病变,患者就可能出现双侧肢体瘫痪、双侧面瘫和整个舌体运动不灵活、说话不清等。 10.偏瘫肢体为什么总是发僵?   偏瘫是中风常见的表现。在中风急性期,瘫痪肢体的肌力呈现不同程度的减退,严重者一点儿也不能动。此时别人若移动或伸屈病人的肢体,常会感到阻力较小,这叫作肌张力减低。然而,随着病情的好转,就会发现肌张力逐渐增高。一般来说,肌张力增高开始是一种好现象,往往是肌力恢复的前奏。但是,若随后肢体肌力增加缓慢,肌张力的进一步增高就会限制肢体活动范围,甚至最后形成挛缩,给进一步康复造成极大困难。
  偏瘫恢复期的肌张力增高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这也就是病人为什么会感到肢体发僵,甚至形容肢体像一根棍似的原因。大多数病人瘫痪的上肢因屈肌张力高而不易伸直,下肢则因伸肌张力高而不易弯曲,走路时即呈现下肢划圈状的步态。这种肌张力增高的程度因原来瘫痪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但均持续存在。肢体发僵的感觉往往早晨起来时较重,稍事活动后减轻;天冷或阴天时较重,天暖或晴天时较轻。在这种状况下,病人常以为是病情的波动或反复,实际上是肌张力增高限制了肢体活动范围的缘故。
  为了减轻肌张力增高对肢体活动的影响,在瘫痪早期即应注意前面讲过的保持肢体功能位和进行肢体的被动运动,以及在恢复期尽早开始主动运动的锻炼。当主动运动尚不能达到关节活动应有的范围时,应以被动运动来补充。同时应当注意,不论被动运动或主动锻炼都要循序渐进,不宜勉强和过度。一时达不到的功能要求,不可强硬去达到。例如,关节伸不直时,不能生拉硬拽;下肢肌力不够时,不可硬把病人架起来拖着走,否则会造成肌肉和韧带的拉伤,甚至发生关节脱位。
  病人自己能活动以后就比较好办了。在坚持按摩的同时,随着肌力的改善,可逐步增加各关节的活动范围,肌张力增高也就会逐渐有所减轻。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要注意运动幅度和运动量的掌握,否则仍会造成运动损伤。此外,天气变化时要注意增减衣物,天冷季节可在室内活动。
  对绝大多数肌张力增高的偏瘫病人来说,以上措施如运用得当并持之以恒,肢体发僵虽不一定能完全消失,也可控制在一定程度。只有少数肌张力极度增高者需要医生给予药物等辅助治疗。不过有些药物的副作用较大,应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使用。11.中风患者怎样远离残疾    中风(主要是脑梗塞和脑出血),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导致长期残疾的首要疾病。我国现有的500万?600万中风病人中,约有3/4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能力或生活自理能力。然而,康复医学专家指出,通过康复,可使大多数中风病人减轻或避免残疾,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甚至工作能力。
  缺乏康复指导??致残重要原因
  毛先生的父亲去年不幸患了脑血栓,在神经内科一住就是3个月,命虽然保住了,但瘫痪在床。毛先生陪着父亲跑了京城好几所大医院的康复科,可医生们都对他说:你父亲来得晚了。
  类似毛先生父亲情况的中风患者并非少数。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中风1年后的患者中,得到过早期康复训练者仅占60%,从未采取过任何康复措施的却高达42.4%。
  早期康复介入??预防残疾的关键
  中风病人预防残疾的关键是及时治疗加早期康复训练。
  当中风发生时,应立即将病人送到有条件(如可做CT检查)的医院就诊,护送时让病人平卧,尽量少搬动和颠簸病人,争取尽早判明病因,对症合理治疗,以减轻患者脑组织损伤程度。脑血栓患者如果溶栓成功,可不留后遗症。但前提是必须在发病6小时之内溶栓。
  有些人认为,中风病人住进医院,吃上药、输上液就万事大吉了。正是这种错误认识,导致了许多病人的残疾,严重影响日后的生活质量。
  他解释说,中风病人常可有肢体瘫痪,语言、认知等一系列障碍,如果不进行或不及时康复,极易留下终身残疾。因此,对中风患者的药物治疗只能算完成了疾病治疗任务的一半,更艰巨的任务是通过早期和持续的康复训练,使他们尽可能地恢复正常的功能。
  现代康复理论认为,急性期中风病人的临床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应同步进行,不能将两者截然分开。丹麦的一项实验结果表明,1197例在急性期就开展康复训练的中风患者,95%的病人患病6个月后功能得以恢复,80%的病人在发病6周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有资料显示,中风患者如在1个月内开始康复训练,其功能达到生活自理者平均只需86天,而一个月后才开始康复训练,则需要100天以上,有时效果还不满意。
  一项由国内十几家医院共同参与的国家“九五”攻关课题研究的初步结论表明:中风病人康复训练开展得越早,功能恢复得越好,足下垂、肩关节半脱位等合并症也越少。
  康复训练??切忌盲目
  中风患者,切忌犯两个错误,留下终身遗憾。其一,一味长期卧床静养,导致肌肉和神经的继发改变,如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等,给康复带来困难。这在康复医学上称为“废用综合征”。其二,提倡早期康复训练,并非随意乱练,必须在康复专业人员指导下科学地训练,否则将引起“误用综合征”。他举例说,中风病人脑损伤后,常常上肢屈肌张力高,甚至处于痉挛状态(手指、手臂向内屈曲,不能伸直),但有些病人由于不懂康复知识,在本应锻炼手和臂的伸展功能时,却使用一种练握力用的“橡胶圈”拼命地练手的握力或用各种方法练习拉力,结果是强化了屈肌。越练手指和肘关节越伸不直,长时间锻炼的后果是加重了手和臂的病态姿势和功能障碍,纠正起来很费劲。当然,中风偏瘫病人不是不要肌力训练,问题是要科学地训练。
  今年50岁的金先生9年前患中风落下了残疾,走起路来右臂屈曲,右腿“划圈”。听了专家的一席话,他才明白自己的残疾缘于错误的康复训练方法。他十分懊悔地说:要是早了解这些知识该多好啊!
  康复训练的技术与战略
  训练中风患者的一般顺序是:从仰卧到侧卧,由侧卧到坐起和坐的平衡,再由坐到站和站的平衡,最后练习行走。训练上肢和口、面部功能要贯穿其中。
  康复训练一定要循序渐进,贵在坚持,切忌急于求成。无论病情多重,只要有毅力,早期康复,坚持科学训练,都会有程度不等的收获。12.中风会引起痴呆吗    引起痴呆的病因众多,中风(脑卒中)是痴呆重要的危险因素。脑血管疾病在我国是常见病、多发病,存在“三高”即“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病残率高”的特点。对中老年健康威胁甚大,中风后往往可出现失语、肢体偏瘫、麻木或痴呆等不同的后遗症。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因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所致的脑血管病,如大片脑梗死、多发性脑梗死、皮质下白质脑病或出血性中风,有时病灶虽不大,但累及与认知功能有重要关系的部位如海马、边缘系统等均可出现血管性痴呆。据有关资料报道,年龄>=60岁在中风后3个月出现痴呆者为16%~26%。在老年性痴呆中,西欧地区的血管性痴呆约占65岁以上老人痴呆的10%~20%;日本报道为30%~40%。故中风和痴呆关系非常密切。由于中风的病因可以防治,因此及早控制中风的危险困素,一旦发生中风就积极治疗,对防止或减轻痴呆等中风后遗症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提出的是,有些病人并无中风史,由于长期性缺血(脑动脉硬化、心功能不全和低血压等)也可引起智力减退甚至痴呆。故血管性痴呆并非中风特有,其他部位病变(尤其心血管病)也可发生。13.中风患者的性功能会出现哪些改变?    有人报告105例60岁以下的中风病人中,60%在脑血管意外后没有失去性欲,但大部分人因其配偶害怕性交促使患者疾病复发而减少了性生活。当然这些结论不能直接应用于本书的主要读者中60岁以上的中风病人。而且中风前的一些因素也会对性功能损害起一定作用,包括慢性疾病,应用抑制性兴奋的药物、失去对性的兴趣,以及对性与衰老过程的一些错误观点。再则,中风后带来的后遗症,即使只引起轻微或中度的神经损害,仍可使性活动受到严重抑制。  有人发现,中风后大脑右侧半球(优势半球)受累之时比左侧半球病变时更容易出现性欲减低。中风可以产生各种临床表现,包括半身不遂、感觉迟钝、失明、头晕、言语困难和发音不清。失去对括约肌的控制也是中风病人产生性问题的一个原因。虽然直接的性问题如阳痿、不能射精、性高潮缺乏等因神经损害可以出现,但不太常见,更多的性问题是由行动不便及情绪因素引起的。中风苏醒后,抑郁是常见的,因为有些病人感到自己已被疾病打垮了,而且在克服中风的后遗症方面相对来说也无太好的办法。     有些人研究发现,有的中风病人仍希望过性生活,当其有一个较健康和关心的配偶时,性功能也很可能达到比较满意的程度。另外一些中风病人则对性不感兴趣,这也是正常的。那么,是让中风病人恢复性生活,还是应该限制他们的性生活呢?目前还没有适当的研究资料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对于脑出血引起的中风患者,高度的性兴奋可能伴有血压升高而引起继续出血,但可能性有多大并不清楚。从理论上讲,这些病人恢复性生活是有高度危险的。因此,我们主张中风患者最好避免直接性交,当然配偶的关心与照料,轻微的亲昵与爱抚(边缘性性行为)无疑会密切老年夫妇的关系,有助于克服患者的抑郁心理,增强自信心,提高病后患者的生活乐趣。(本文根据远安蜂疗网有关资料整理)
TA的其他文章:
给赵东奇医生写感谢信!
把感谢送给他(10-1000字)
请挑选您想赠送的礼物!
给赵东奇医生挑选的礼物是!
阳光向日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脏神经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