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秽语综合症跟多动症如何预防多动症区分?

我已经阅读了这个提醒
欢迎成人抽动症的朋友们进入!成人抽动互助Q群:
我的人气博文
秽语综合抽动症的博文
博文分类:
肝风内动证是指临床出现眩晕欲仆,震颤,抽搐等症状的病证。多由肝肾阴液精血亏虚,血不养筋,肝阴不能制约肝阳而肝阳亢奋无制所致。根据造成肝肾阴亏的原因,临床可分为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动风、血虚生风四种证型。
  1)肝阳化风:多由素体阴虚,肝阳易亢,化火生风所致,症见眩晕欲仆,头痛如掣,肢体麻木,手足震颤,舌质红,脉弦细。若突然昏倒,舌强不语,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则为中风。
  主要临床表现:肝阴亏于下,肝阳亢于上故头重脚轻,步履不稳。肝风夹气血逆走于上壅滞络脉,则项强肢颤,&手足麻木;肝风夹痰浊上扰阻于舌窍则语言謇涩,伸舌歪斜;肝风夹痰浊蒙蔽清窍,心神被扰,则卒然昏倒,不省人事,舌强不语,喉中痰鸣;风痰阻于脉络则口眼咽斜,半身不遂。舌红,脉弦有力为阳亢风动之象。
  在肝阳上亢证的基础上,若头痛眩晕加剧,又见手足抖动,肢体麻木即为肝阳化风,此时为中风先兆。若卒然昏倒,不省人事,舌强不语,半身不遂,喉中痰鸣,即为通常所说的中风,证情十分严重,常可导致死亡。
肝脏阴阳气血平衡失调,功能失常,肝失所养引起的具有眩晕、动摇、震颤等临床表现的证。&   &肝风&一词,始见于《内经》,历代医家遵《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论述,对风生于肝的机理颇多阐发。近代医家张锡纯在分析中风的病因病机中,明确提出了&肝风内动&一词。1949年以后的各版中医院校统编教材中皆有系统论述。&   风性善动,故凡出现眩晕欲扑,手足抽搐,震颤等具有&动摇&特征者,即为&风证&。由于肝病所致的风证,即为肝风内动。根据成因及其表现的不同,又可分为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动风,血虚生风四种类型。&   肝阳化风 肝阳亢逆无制而出现动风。多因肝阴亏虚,阴不潜阳,肝阳上升所致。临床表现以眩晕或头痛,或肢颤,语言蹇涩,手足麻木,步履不正,或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斜,半身不遂等为主。阳盛化风,肝风内旋,上扰头目,则天旋地转,眩晕欲倒;风阳上逆,则头痛不止;风动筋挛,则肢颤;足厥阴肝脉络舌本,风阳窜扰络脉,则语言蹇涩;肝阴亏损,筋脉失养,则手足麻木;风动于上,阴亏于下,上盛下虚,故步履不正,行走飘浮,摇摆不稳。若病情进一步发展,风阳暴升,气血逆乱,肝风挟痰上蒙清窍,心神昏惯,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风痰窜扰脉络,患侧气血运行不利,弛缓不用,则致半身不遂,口眼斜,痰阻舌根,则舌体僵硬,不能语言。多见于眩晕、头痛、中风及西医的血压高、脑血栓形成、脑溢血等疾病。治疗以镇肝熄风为法,常用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之类。&   热极生风 热邪积盛,引动肝风。多因温热病,热邪郁狂,热盛燔灼肝经所致。临床表现以高热神昏,躁扰如狂,手足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牙关紧闭,舌红或绛,脉弦数为主症。热邪亢盛,充斥肌肤,故高热灼手;热传心包,心神愦乱,则神智昏糊,躁扰不安而如同发狂;热灼肝经,津液受烁,筋脉拘急,故手足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牙关紧闭。热邪内犯营血,则舌色红绛;脉弦数,为肝经火热之症。多见于温热病极期及西医的脑炎、脑膜炎、中毒性痢疾、败血症等疾患。治疗以凉肝熄风为法,常用羚羊钩藤汤之类。病情严重治疗不当者,可留有失语、痴呆、肢体运动障碍等后遗症。&
此类患儿为真阴耗伤,水不涵木,虚风内动而致。常见形体消瘦,两颧潮红,五心烦热,大结,肢体抽动,性情急躁,口出秽语,睡眠不安,舌红绛,状如草莓,苔光剥,脉细弱。&&&&治法及方药:滋阴养血,平肝熄风。大定风珠加减。常用药物:生地、麦冬、麻仁、白芍、龟板、鳖甲、生牡蛎、阿胶、鸡子黄、炙甘草等。&&&&辨证用药:此症为肝肾阴亏、虚风内动而致。故以厚味滋补药物以滋阴养液,填补欲竭之真阴。鸡子黄、阿胶滋阴养液以熄内风;地黄、麦冬、白芍以滋阴柔肝;龟板、鳖甲、牡蛎育阴潜阳&;炙草酸甘化阴,且以安中;麻仁养阴润燥。诸药合用则有滋阴补液、柔肝熄风之功。心神不定、惊悸不安者加茯神、钩藤;血虚失养加何首乌、玉竹、沙苑子等。
抽动障碍 && && &&&& 王玉玮主编《医师速查丛书 儿科速查》 是一种以不自主运
动和异常发音为特点的综合征,好发于3-15岁,男孩多见,其发病可能与基底神经节多巴胺的代谢异常有关。 季建林主编《精神医学》 多发性
运动和发音联合抽动障碍是慢性抽动障碍的一种特殊类型,它主要表现为不自主、多发运动抽动和发音抽动的共同出现,常常起病于21岁以前,病程多为慢性过程。由于此综合征
最早由法国医师George de la Tourette于1885年首次进行了详细描述,所以后人在文献中多采用Tourette综合征(TS)。 多发性运动和发音联合抽动障碍的患病率为0.4/10
万~0.5/10万,男性患病多于女性,男女之比约为1.5:1,不同种族之间人群患病率基本相似。 原有数据库资料 抽动秽语综合征以运动、言语
和抽搐为主要临床特征。常表现为头部、躯干、上下肢的小抽搐,喉部发出奇特叫声,说出无确切意义的字句,甚至说出秽语等。本病多起病于4-12岁,7-8岁为发病高峰。男女之
比为3-9:1。 && && &&&& 季建林主编《精神医学》 (一)遗传因素: 不
少病例是散发性发作,至少有30%~50%的病例有家族史。单卵双生子TS的同病率为53%,异卵双生同病率约为8%。如果将所有类型抽动障碍都包括在内的话,单卵双生同病率为77%
,而双卵双生同病率为23%。 (二)精神生化改变: 研究结果显示,TS时大脑内纹状体内多巴胺活动过度或突触后多巴胺受体超敏。 (三)&溶血性链球菌
感染: 通过对风湿性舞蹈症、TS和强迫症儿童的临床观察发现,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会激发儿童期发作的抽动症及儿童的自身免疫反应,血液中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抗核抗体
水平增高。 (四)基底神经节结构和功能异常: 对多发性运动和发音联合抽动障碍患者尸体解剖发现,大脑半球内部的基底神经节及其与皮质、丘脑、中脑的联系
纤维走向不规则、紊乱。 (五)精神因素: 严重精神创伤、生活事件、学业受挫、受到批评或指责、疲劳、睡眠不足等都可诱发症状出现,使症状加重。
原有数据库资料 病因未完全明了。本症属于慢性神经精神障碍的范畴,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可能与遗传、生化代谢、服药不当及精神等多种因素
有关。 && && &&&& 王玉玮主编《医师速查丛书?儿科速查》 (一)抽动。是
一种不自主、突发、快速、反复发生、无节律、方式固定的抽动或发声,精神紧张时加重,睡眠时消失,精力集中时抽搐减少。抽动症状可时轻时重,并可不断转移部位。
(二)类型: 1.简单运动或发声抽搐,表现为眨眼、动颈、耸肩、做怪样、犬叫声等; 2.复合运动或发声抽搐,表现为打自己、蹦、跳、触摸、拾东西、模仿动
作、秽语、重复语言、模仿语言等。 (三)1天内发作多次,天天如此,或间歇发作为期超过1年。 (四)不伴惊厥,一般无智力减退,但可有学习困难。
迟兆富主编《医师速查丛书?神经科速查》 (一)多于5-7岁起病,90%在10岁以前,男性多见,部分患者呈现染色体显性遗传。 (二)
可表现为眨眼、甩头,以后渐出现面、颈、肩、下肢等处刻板、多变、难以自制的抽动,有时抽动可部分控制,但不能持久。 (三)抽动发作后2-4年,可出现伴发各种怪
声,如""哼""、""噢""等,60%的患者有秽亵言语。 (四)其他:学习能力和成绩下降、自伤行为等。 季建林主编《精神医学》 多发性
运动和发音联合抽动障碍的临床特征可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运动性抽动: 运动性抽动症状涉及肌群较多,抽动症状较严重。抽动通常始于颜面部,症状较轻
,以后逐渐加重,累及部位可以沿颜面-颈部-肩部-上肢-躯干-下肢的顺序发展,部位可为单一部位或多个部位。抽动可表现为单纯抽动到形式复杂、形态奇特的复合性抽动,如伸
手、张口、吐口水、扭头、触摸性动作、收腹、弯腰、踢腿、身体旋转等。 (二)发音抽动: 发音抽动的实质是喉部、咽部等与发音有关的肌群快速收缩的结果。
发音抽动可简单地分为单纯发音抽动和复杂发音抽动。单纯发音症状多为快速、无意义的声音,如哼哼、吸鼻声、咕噜声、咳嗽声、清嗓子声、嗤鼻声、动物叫、鸟叫等等。复杂
发音症状可表现为发出音节、单字、词组、短语、短句、秽语、模仿言语、刻板言语、重复言语等。虽然本症以前称为""抽动-秽语综合征"",但秽语(脏话、痞话)的发生率还不足
1/3,而且秽语本身带有很大贬义。因此,建议更改名称为""多发性运动和发音联合抽动障碍""。无论是运动抽动症状,还是发音抽动症状,在疾病过程中其严重程度都会有波动,
受到批评、指责、过度兴奋、过度疲劳、睡眠不足、突然停药等因素都可以使症状加重,睡眠时抽动症状消失,是与癫痫相区别的主要临床特点。 (三)伴随问题:
35%~50%的TS患儿可伴随多动障碍,TS症状越严重,伴随ADHD症状越多。Comings(1984)发现,轻度、中度和重度TS所伴随多动障碍的发生率分别为30%、50%和70%。学习困
&&& 抽动-秽语综合征为近年来颇受重视的一种遗传性儿童神经症,以4~16岁多见。以多发性不自主运动、抽动及声带抽动为特征,如眨眼、噘嘴、摇头、耸肩、握拳捶胸及伴有喉内发出呼喊声或犬吠声等。症状发生经过缓慢,由于发病率升高及运用西药神经阻滞剂的副作用明显,因此寻求中医针灸治疗,日益受到重视。
&&& 本病类似中医学的振掉,认为其病机多为脾虚痰扰,肝脉失调,病位主要在脾、肝、心。近十余年来运用中药治疗取得一定成效。
&&& 针灸治疗本病的临床报道,较早见于本世纪90年代初,尽管时间还不长,但已积累了三百余例病例观察,不论应用针刺、耳穴贴压或二者结合的方法,都有较好的效果。一些针灸工作者,还将针刺与西药治疗作对照,发现不仅近期效果针灸明显优于西药,而且远期疗效也以针灸为佳。还证实,对脑电图异常的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经针灸后大部分可恢复正常,说明针灸可能与对脑边缘系统及锥体外系的作用有关。
&&& (一)取穴
&& 主穴:分2组。1.阳明积热组:体胖健壮,面色红润,秽语声高频发,头部抽动较剧,舌红润,苔厚腻或黄,脉洪大或滑数:内庭、曲池、偏历、四白。2.髓海不足组:体多瘦弱,面色苍白,秽语发声较低且少,头颅和躯体抽动轻缓,舌淡胖,脉细弱:哑门、廉泉、神门、复溜。
&&& 配穴:分3组。1.印堂、合谷、足三里;2.腰奇、肾俞;3.大椎、风池、合谷。
&&& (二)治法
&&&& 主穴为主,据证型而取。疗效不显可加用配穴,每次配取1组。内庭、曲池、偏历用提插泻法,四白用雀啄泻法,使针感向下传导;神门、复溜用捻转补法,哑门深刺1.5~2寸,使上肢出现触电感即出针,廉泉用雀啄手法,使局部出现酸胀感。配穴常规针刺,用平补平泻法。上穴均每日针刺1次,除哑门外,余穴均留针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天。
&&& (三)疗效评价
&& 疗效判别标准:痊愈:抽动及秽语全部消失;有效:抽动部位、次数或频率减少,秽语大部分消减;无效:症状无明显好转甚至加重者。
&&& 共观察168例,结果痊愈126例,有效30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92.9%[1~3]。
&&& 体针加耳穴压丸
&& (一)取穴
&&& 主穴:分2组:1.膻中、章门、中脘、肝俞、大陵、阳陵泉、廉泉、筋缩。2.肝、脾、心、肾上腺、皮质下、脑点、内分泌(均耳穴)。
&&& 配穴:分2组。1.阴陵泉、丰隆、大椎、行间、太冲、中封、期门、内关、神门、脾俞、巨阙;2.肺、交感、神门、耳尖、三焦、肝阳(均耳穴)。
&&& (二)治法
&&& 采用体针与耳穴压丸相结合的方法。均以主穴为主,酌加备用穴。体穴每次共选4~5穴,耳穴5~6穴。体针操作:针刺得气后,大椎、太冲、丰隆、肝俞行泻法,内关、神门、、脾俞、巨阙用补法,余穴用平补平泻法。每日针刺1次,30次为一疗程。耳穴用王不留行籽贴敷,每次1耳,双耳交替,每穴每日按压3次,每次1分钟,15次为一疗程。
&&& (三)疗效评价
&& 共治68例,按上述标准评定,痊愈21例,有效4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9.7%[4]。
&&& 耳穴压丸
&&& (一)取穴:
&& 主穴:肝、神门、风溪。
&& 配穴:脾、胃、皮质下、枕、肾、面颊、额、肩、肘、膝、髋。
&&& (二)治法
&& 主穴必取,配穴据症状及抽动的相应部位酌加2~3穴。以王不留行籽贴压,每一小块胶布粘贴1~2粒王不留籽,两耳均取,并嘱家长协助揉压,压至耳廓发热、发胀,以能忍受为度。每日揉压3次,每次3分钟。每周更换1次耳穴,5次为一疗程,一般治疗二个疗程。
&&& (三)疗效评价
&& 共治75例,按上述标准评定,痊愈38例,有效3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0.7%[5]。
&&& 体针加穴位敷贴
&&& (一)取穴
&& 主穴:分2组。1.百会、四神聪、定神、风池;2.神阙。
&& 配穴:肝俞、胆俞、脾俞、长强。
&& 定神穴位置:人中沟下1/3与2/3交界处。
&&& (二)治法
&& 主穴第一组和配穴用针刺法,主穴为主,酌加配穴,针刺得气后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隔5分钟运针1次,每日1次,12次为一疗程。
&&& 主穴第二组用敷贴法。药物组成:天麻、钩藤、地龙、胆南星各15g,防风20 g,人指甲5g,珍珠粉10g。将上药前6味放入砂锅内焙干,研成细末,再加珍珠粉混匀装瓶备用。于针刺第一疗程结束后3天行第二疗程时配合敷贴,先用温热水将肚脐洗净擦干,再将此药末放入肚脐孔内,填满为止,用胶布密封固定,每3天换药1次,对胶布过敏者,可用纱布缝一小口袋,装入药末,用绷带固定于脐部,可不必更换,直至痊愈。
&&& (三)疗效评价
&& 共治5例,通过2~5个疗程治疗,痊愈4例,有效1例,平均每例治疗38天[6]。
&&体针加头针
&&& (一)取穴
&& 主穴:合谷、太冲,舞蹈震颤区。
&& 配穴:足三里、丰隆、风池、大椎、太溪 。
&&& (二)治法
&&& 以主穴为主,酌加配穴。均用快速进针法,体穴于得气后采用平补平泻法,手法宜轻,以患儿能忍受为度。留针30分钟,其间间歇捻转3次,头针要求每分钟以200次以上速度捻转,持续30秒,每隔10分钟捻转1次,共3次。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间隔3日,进行下一疗程。
&&& (三)疗效评价
&&&& 共治17例,痊愈11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4.1%。较单纯体针组的治愈例为高(P&0.05)(7)。
【主要参考文献】
&&& [1]武连仲,等.针刺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156例报告。中医杂志 ):423
&&& [2]丁桂荣,等.针刺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12例。甘肃中医 ):37。
&&& [3]张开权.针刺治疗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32例。中国针灸):12。
&&& [4]田岑娣.针灸治疗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68例疗效观察。中国针灸 ):15。
&&& [5]龚霞.耳穴贴压治疗儿童抽动症75例。中国针灸 ):4。
&&& [6]陈德林.针刺加制动散贴脐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5例。新中医 ):38。
&&& [7]罗健。针剌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疗效观察。 中国针灸 ):429。
中医历代文献无此病名,据其临床表现,在一些文献中可见类似描述。如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幼科&慢惊》:&水生肝木,木为风化,木克脾土,胃为脾之腑,故胃中有风,瘛S渐生,其瘛S症状,两肩微耸,两手下垂,时腹动摇不已&&&。当代医家多将本病归于&瘛S&、&慢惊风&、&抽搐&、&筋惕肉p&、&肝风证&等范畴。中医药治疗该病副作用小,易被患者接受,远期疗效稳定。&&
(一)抽动症针灸疗法陈雷用补泻八脉交会穴治疗本病。取穴:照海(45度角斜向外下方刺入约1.2寸)、列缺(斜上刺0.5~1寸),以上均用补法;申脉(45度角斜向内下方刺入约1寸)、后溪(直刺1.2寸透合谷),以上均用泻法。痰火内扰酌配尺泽、丰隆、大椎、劳宫、合谷;肝旺风动酌配风池、期问、太冲、行间;心脾两虚酌配脾俞、心俞、巨阙、内关、神门、足三里。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周。结果:痊愈10例,有效9例,无效4例。武连仲将本病分为2型:阳明积热型,取内庭、曲池、偏历(提插泻法)、四白(雀啄泻法);髓海不足型,取哑门(深刺,上肢出现触电感即出针)、廉泉(雀啄手法,使局部出现堵胀感)、神门、复溜(捻转针法)等,每日1次,留针30分钟,2周为一疗程。治疗156例,总有效率为92.3%。陈德林用针刺加自拟制动散(天麻、钩藤、地龙、胆南星、防风、人指甲、珍珠粉)贴脐;针刺取穴:百会、四神聪、定志、风池、肝俞、胆俞、长强。每日1次,留针20分钟,每间隔5分钟运针一次,以泻法为主,取得满意疗效。(二)抽动症食疗方法1.枸杞百合羹(《中华临床药膳食疗学》)原料:枸杞子15g,百合15g,鸡子黄l枚,冰糖适量。做法:枸杞子、百合同煮至软烂汁稠,加入搅碎的鸡子黄和冰糖,再煮沸片刻即成。日服2次,可连服多日。功效:补肝益肾,滋阴安神。2.橘茹饮(《中华临床药膳食疗学》)原料:橘皮10g,竹茹10g,麦冬10g,小麦30g。做法:水煎服。每日2~3次,连服数日。功效:清化痰热,宁心安神。&&
诊疗方法:儿童多动症、抽动症目前已成为儿童时期常见病、多发病,伴随着症状的加重,有的儿童被迫停学,有的发展为攻击性、破坏性行为,不但影响了孩子的学习,而且严重地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健康。近年来已成为社会关心,急待解决的问题,为了给孩子治病,家长常常带着孩子四处求医,提出很多问题,但往往得不到满意的回答,儿童的多动、抽动行为也不见好转,甚至越来越重,学习成绩日趋下降。广大患儿家长对此深感困惑不解,老师和同学对多动症学生扰乱课堂秩序也很不满意,有的责怪、有的歧视、有的嘲弄、有的疏远,使家长和儿童十分苦恼。   为了提高人们对儿童多动症与抽动症的正确认识,共同努力来防治儿童多动症与抽动症,〈北京市丰台区丰台路口大井东里1号院北京华夏医院〉(中国中医药开发中心北京华夏医院三楼)儿科专家彭国英教授为您释疑。   什么是儿童多动症,它有哪些表现?   儿童多动症是儿童多动症综合征的简称。儿童多动综合征即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是一种较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综合征。其常见主要表现有:(1)活动过度:患儿在母腹中,就明显表现活动量大于其他同胞。婴幼儿、学龄前期则显得特别活跃,表现为多动、好哭闹、不安静,难以满足要求。随着年龄的增长,活动量增加,上课不注意听讲,干事情不能专心。(2)注意力不集中:表现在上课、做作业时不专心,潦草,拖拉时间;否则,就出错频繁,易被周围事物所吸引,做其他事也往往是有始无终。(3)学习困难:多动症患儿智力正常,但由于不易集中注意力,学习主动性较差,成绩不稳定或不及格,甚至留级。(4)性格或行为障碍:患儿多任性、倔强,情绪易冲动而缺乏自我克制能力,在集体生活中不合群,好与人争吵。行为幼稚或怪僻,行为无目的、贪玩、逃学、打架,甚至说谎、偷窃等。往往虽教育也无济于事。少数病例成年后,还留有性格和行为上的缺陷。   为何有些孩子会患&多动症&呢?   目前,各国专家学者经过大量调查、观察和研究,认为儿童多动症的病因是十分复杂的,但主要有以下几项:   一、器质性因素主要指产前、产时和产后婴儿受到轻度脑损害,像脑外伤、难产、早产、颅内出血、窒息等均有一定关系。   二、遗传因素血统父母童年时期有多动症状,某些精神疾病对儿童多动症的形成有一定关系。据临床观察,单卵双生子的多动症儿童发病率高于双卵双生子。   三、生化代谢异常多动症和注意力不集中与脑内儿茶酚胺系统功能不足有关。   四、饮食及中毒因素食品中的调味剂、人工颜色等附加物质,食品中铁质缺乏患儿轻度贫血可导致其注意力减弱,脾气急躁易怒。环境污染和轻度中毒现象亦与本病有关。   五、环境与教育不良的生长学习环境和教育方法、方式可促使儿童多动症形成或加剧症状。   什么是抽动症?有哪些主要表现?   抽动&秽语综合征又称多发性抽动症,即Gillesdela Tourettessyndrome。是以面部、四肢、躯干部肌肉不由自主抽动伴喉部异常发音及猥秽语言为特征的综合症侯群。以5-7岁发病者最多见,14-16岁仍有发作,根据我们临床观察,女孩发病比男孩早,而且治疗见效较男孩慢。如治疗不及时可延至成人。抽动症的主要表现为:   多级肌群同时或相继刻板抽动,特征是患儿频繁挤眼、皱眉、皱鼻子、噘嘴等;继之耸肩、摇头、扭颈、喉中不自主发出异常声音,似清嗓子或干咳声,少数患儿有控制不住的骂人说脏话。症状轻重常有起伏波动的特点。感冒、精神紧张可诱发和加重,其中约半数患儿伴有多动症。日久则影响记忆力,使学习落后,严重者因干扰课堂秩序而停学。   为什么抽动症容易误诊?   临床上经常发现有些抽动症的孩子一直没有被重视,或是当成一种坏习惯,或是当成咽炎、眼结膜炎等病症而误诊,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医生对此病不熟悉,以致常被多种多样的症状所迷惑。将喉肌抽动而致的干咳误诊为慢性咽炎、气管炎;将眨眼、皱眉诊为眼结膜炎;动鼻诊为慢性鼻炎等。2)家长对此症的不认同。很少因为不停眨眼、耸肩而就诊者,多认为是不良习惯。当到医院看其他病时,被医生发现而寻问有关情况时,家长多不配合回答,多被告之&没事,就有点小毛病&。医生告诉家长是此病后,家长多不信任,而反对就诊,从而使确诊时间后延。3)病人对症状有一定抑制能力,当轻患者有意掩盖其抽动症状时,使家长及医生不易察觉。4)某些医生认为抽动&秽语综合征必须具备秽语,但实际上只有1/3患者在发病几年后才出现秽语现象。   因此提高医生及人群对此病的认识,有助于尽快诊断、治疗。   为什么中医能够治愈多动症与抽动症?   儿童多动症与抽动症在中医理论认为本症属于失聪健忘、痰阻的范畴。小儿的特点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本性好动,若有先天不足、禀赋虚弱、后天失养、阴阳不调、极易造成脏腑功能失常。因此中医治疗本病正是依据自身的治本优势,通过平微阴阳、调整脏腑机能。最终消除症状,治愈疾病。临床我们从肾入手,突出少年治肾这一原则,再以滋阴潜阳、温肾养心、宁神益智、健脾化湿等基本治则进行辨证论治,并开出发滋肾益脑的系列方药,对治疗儿童多动症与抽动症的治疗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旦确诊了孩子患上多动症或抽动症,家长应该怎么办?   一旦孩子被医生确诊患上了儿童多动症与抽动症,应及时给孩子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贻误了治疗时机,有可以产生合并症,治疗起来就困难了。另外,在治疗上,我们主张一次性治愈,不可盲目乱投医,频繁换医生,乱服药,一定要找一位有经验的专科医生,坚持治疗一段时间,家长配合医生,彻底治愈这一顽症。同时,家长还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保证孩子充分的睡眠,避免给孩子不良的刺激和不适宜的责打,过分的溺爱和纵容也是不正确的。
【摘 要】 目的:观察理脾平肝息风法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采用理脾平肝息风法拟方对60例小儿多发性患儿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氟哌啶醇合并等剂量安坦的方法对40例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患儿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3.3%,对照组为97.5%。结论:理脾平肝息风法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有较好的疗效,与西药组疗效相当。
【关键词】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 理脾平肝息风法 氟哌啶醇 安坦
  多发性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神经精神性,发病率在7%以上,我们采用以理脾平肝息风法治疗小儿抽动症60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 本资料共观察60例患儿,全部为2003年1月-2006年1月在我院门诊应诊患儿,按就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60例,西药对照组40例。治疗组60例中,男46例,女14例,男女比例为3. 29∶1;年龄最小者4岁5月,最大者17岁,平均年龄为8.82岁;病程最短者14个月,最长者3年10个月,平均病程为1年10个月。对照组40例中,男31例,女9例,男女比例3.44:1;年龄最小者4岁2个月,最大者16岁,平均年龄9.8岁;病程最短者13个月,最长者5年,平均病程为1年11个月。经统计学分析, 2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程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2 诊断标准
&&& 参照《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Ⅲ)的有关多发性抽动症的诊断标准:①起病于18岁之前,症状可延续至成年。②主要表现为多种运动抽动和一种或多种不发声抽动,多为复杂性抽动,二者多同时出现。③抽动症状几乎天天发生, 1天多次,至少已持续1年以上。或间断发生,且1年中症状缓解不超过2个月。④抽动可在短期内受意志控制,在应激下加剧,睡眠时消失。⑤此障碍导致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患儿感到十分痛苦和烦恼。⑥不能用其他原因来解释的不自主抽动或发声。其中①、②、③、⑥必备,参考④、⑤即可确定诊断。
3 治疗方法
3.1 治疗组 基本方:天麻15g,钩藤10g,石决明15g,桑叶10g,菊花10g,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5g,羌活10g,黄芩10g,白芍15g,甘草6g。异常发声者加射干10g,山豆根10g;搐鼻者加辛夷10g,苍耳子10g;脾气急躁者加炒栀子10g,柴胡10g,夏枯草6g,龙胆草10g;频繁扭脖子者加葛根10g;眨眼、口角抽动者加僵蚕10g,白附子10g,菊花10g;伴多动者加煅磁石15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者者加菖蒲10g,远志10g,益智仁10g;病久可加丹参10g,红花10g。
&&& 煎服方法:煎前水浸泡30min,煮沸30min,每日1剂,每剂煎两遍,取汁200-300m,l早晚分服。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总结疗效。
3.2 对照组 口服氟哌啶醇0. 5mg/d, 2次/d,逐渐加量至1.5mg/d~2.5mg/d,最大剂量不超过4mg/d;并合用等剂量的安坦。1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1 疗效评定标准
&&& 根据患儿的抽动部位(头面、肢体、躯干)及发声或秽语的发作频度给予评分,以进步率评定疗效。发作频度分级:0度:发作基本消失; 1分(轻度): 1d发作6~20次; 2分(中度):平均30min至1h内抽动或发声;3分(重度):平均每15min有抽动或发声; 4分(极重度):平均每分钟均有抽动或发声。进步率=(治疗前分数-治疗后分数) /治疗前分数&100%。显效:进步率在67%以上;有效:进步率在33% ~66%之间;无效:进步率在33%以下。
2 治疗结果
&&& 对照组有效率略高于治疗组,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 05)。2组治疗前与治疗后分值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均&0. 01),但2组间治疗后分值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 多发性抽动症是少儿时期一种以运动、言语和抽搐为特点的综合征或行为障碍。本病病因不明,有人推测是器质变,也有人认为本病与精神因素关系密切。西医常用药物有氟哌啶醇、泰必利,但其副作用较明显,如动作缓慢、肌张力增强、张口困难等,因此同时服用安坦以减少其副作用。
&&& 中医古代文献没有对多发性抽动症病名的记载,历代医家多将本病归于瘛S、慢惊风、抽搐、肝风证、筋惕肉润等范畴,中医治疗该病多从风、痰、虚着手。《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小儿肝常有余,肝属木主风,风性善行而数变,肝亢风动而出现不能自制的抽动。风阳上扰,伤及头面,可见头摇、眨眼、皱眉;肝失疏泄,故多动易怒;肝血不足,血虚生风,筋脉失养也可见肢体颤动、肌肉抽动。小儿脾常不足,若饮食不慎,损伤脾胃,或木旺克土,均可致脾运失健。脾不化湿致水湿内停,痰浊壅阻闭阻脉络可致行为异常、注意力不集中。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失健运可致气血生化乏源,水谷精微不能温养肌肉四肢,则肌肉挛缩而颤,故见噘嘴、唇动、手颤等症;脾在志为思,脾虚可致心神失养,注意力不集中。
&&& 我们认为,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病位虽与五脏均有关,但核心还是肝、脾,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桑叶、菊花平肝息风,白芍养血柔肝,半夏、陈皮、茯苓理气化痰,黄芩清热泻火燥湿,羌活去风胜湿,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理脾平肝息风之功。
&&& 我们依据理脾平肝息风法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疗效显著,与西药组疗效相当,但服用中药治疗抽动证经临床观察,无任何毒副作用,服用安全,无西药治疗的副作用,值得大力推广。
&&& 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需要整体治疗,除药物治疗外,还需要家长与医生的密切配合,家长一定要注意患儿情绪和生活作息的调节,要注意和孩子交流,减轻患儿的精神压力,为其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如果患儿有不满情绪一定要让其宣泄出来。还要控制患儿少看电视、不玩游戏机,尤其尽量不看情节紧张刺激的节目。要尊重患儿的自尊心,不要当着外人面批评患儿,应私下地给予善意提醒,以减轻其思想压力。对患儿病情有好转应适时给予鼓励,以提高患儿治愈疾病的信心。
共18篇文章
本周推荐博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预防多动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