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与温病学的卫分证有何不同?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试论温病病因学说--《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年02期
试论温病病因学说
【摘要】:病因是疾病发生的原因。温病的致病原因总体而言是温邪,具体地讲是指外界致病之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这类病邪主要包括“六淫”外邪中的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以及“伏寒化温”的温热病邪、温毒病邪、疠气等。温病病因学说是前人长期与外感热病...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R254.2【正文快照】:
病因是疾病发生的原因。温病的致病原因总体而言是温邪,具体地讲是指外界致病之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这类病邪主要包括“六淫”外邪中的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以及“伏寒化温”的温热病邪、温毒病邪、疠气等。温病病因学说是前人长期与外感热病作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荀运浩;[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熊寥笙;[J];重庆医学;1980年01期
熊寥笙;;[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80年02期
宿清和;;[J];河北中医;1980年04期
郭秀梅;;[J];河北中医;1980年04期
孟澍江;;[J];江苏中医药;1980年06期
,徐学义;[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1年01期
谈发建;[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1年04期
;[J];河北中医;1981年S1期
大明;;[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81年02期
陈忠仁;[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杜惠明;;[A];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7年
杨君;秦英;;[A];糖尿病(消渴病)中医诊治荟萃——全国第五次中医糖尿病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9年
张丽;;[A];四诊研究论文汇编[C];2000年
吴宜兴;;[A];国际传统医药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唐继源;李汉承;;[A];国际传统医药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王爱群;张丽芳;;[A];国际传统医药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喻美贞;张查清;胡从良;;[A];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赖鹏举;吴明顺;;[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1年
陈鹏峰;;[A];动物学专辑——上海市动物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屈友初;;[A];第二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武强县郭庄乡兽医站
王长青;[N];河北科技报(农村版);2000年
西安医科大学法医学院教授
张秦初;[N];健康报;2000年
河北省行唐县人民医院
张耀玮;[N];健康报;2000年
;[N];山西日报;2000年
陈易新;[N];中国医药报;2000年
;[N];中国医药报;2000年
贾翔;[N];中国汽车报;2001年
季建业;[N];大众卫生报;2001年
金玉;[N];华夏时报;2001年
赵志付;[N];健康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艺平;[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0年
廖莉琴;[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1年
吕文亮;[D];湖北中医学院;2005年
张秋云;[D];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
孙建民;[D];山东大学;2004年
马小兰;[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郑开梅;[D];天津中医学院;2005年
罗广承;[D];第三军医大学;2006年
李其一;[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年
李德顺;[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葛莉;[D];福建中医学院;2000年
吴范武;[D];福建中医学院;2000年
廖礼兵;[D];第一军医大学;2002年
阎翔;[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2年
姜莉莉;[D];福建中医学院;2002年
宋素花;[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3年
艾碧琛;[D];湖南中医学院;2003年
马卫国;[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陈丽容;[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孙守芳;[D];福建中医学院;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赵绍琴讲温病 - 赵绍琴中医讲座 07-1 - 视频
赵绍琴先生是当代著名的家,又是当代屈指可数的温病大家。作为当代著名的温病学家,先生不但擅长治疗温热性疾病,而且对中医温病学理论有所发展。10年动乱结束后,先生出任北京院温病教研室主任近20年,根据长期大量的临床体会和对中医温病经典理论的深刻理解,针对临床诊治温病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指导意义的独到见解。这部《赵绍琴温病讲座》是根据先生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讲授温病的录像资料整理而成。
温病心得 第三讲
  (凡是圆括号中的均是录入者自行添加、注解,并非赵老原话,以下皆同)
  好,今天我们讲(温病心得)第三讲。
  (黑板)伤寒古人述之甚明,是皮毛感受风邪或寒邪,故脉浮浮紧或浮缓,头痛项强而恶寒,或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方用辛温解表或解肌,以求其汗。因此,伤寒、中风与温病根本不同,用药亦异也。
  那么这一段讲的,还是温病和伤寒的不同点。重点说明,尤其是在临床,不能把温病和伤寒看成一个东西。第一节讲了,温病是(从)口鼻而入,也讲了伤寒寒邪从皮毛而侵入。那么风邪也是从皮毛侵入。风邪、寒邪是要趋表,是要发汗、解肌,可是温病是以热为主,必须用清热的方法来清理(病邪)。
  温病在清代康熙年间才开始发展起来,当然是以叶香岩为主。那么汉代呢,在广义的伤寒里面,也讲了温病。在《素问·热论篇》中也讲过:“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说的是凡是这些热病,都是伤寒一类的。在《难经》中也讲过,说“伤寒有五,”有中风、热病、湿温、伤寒、暑病,都是热病,也就是说广义的伤寒。
  今天我们讲的,就是要将温病、伤寒弄清楚。比如说温病卫分证,与伤寒表证不同。这一句话要弄清楚。温病讲的是卫气营血,那么伤寒呢,讲的是六经、表里。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有的人就认为太麻烦了,怎么又是六经辨证,又是三焦辨证,又是卫气营血辨证,是不是麻烦呢?认为麻烦是错的。因为中国医学和现代科学一样,越研究越细致,不能把周朝、汉朝这些很朴素的东西,到了今天还这么讲。这是大家不允许的。
  那么,从《伤寒论》的汉代,到了清代,差不多有了一千多年。进展得很好,很正常,才发明出了温病,提出了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绝对不许开倒车,翻回去,不行。我常讲,西洋医学越研究越细,在二十年代、三十年代,没有什么心脏病、心电图,到了三十年代以后,四十年代、五十年代,逐渐的才有了心电图,越研究越细。我们中国医学也是一样,要越研究越细。这种想简单化的说法,就是不学无术,想开倒车,这是错的。
  温病的卫分证与伤寒的表证不同。卫分证是发热、微恶风寒,是肺经的郁热病。温邪从口鼻而入,鼻通于肺,从气管、喉头到肺。这个是温邪,所以它也恶风,也有怕风啊、怕冷的这些卫分证。为什么说它叫卫分证呢?为什么不说它是表证,古人不是说过“有一分恶寒,就有一份表证”,应该解表啊。几次我也讲得很清楚,温邪是热邪,从口鼻吸进来的,鼻经过咽喉,经过气管,通到肺,肺主皮毛,皮毛司开合,所以在肺郁热,反映到皮毛,皮毛不和,所以有寒热,有发烧、恶寒。这个恶寒,或者微恶寒,或者憎寒,有一点怕冷,这个不是表气闭,而是肺郁热之后皮毛不和。它主要的原因是肺经郁热。肺主宣发、肃降,主皮毛,这是它本身的功能。卫阳之气能够达到体表,这样是正常的。由于肺气不疏,表气不合出现的微恶风寒,这个不是表病,不是表气受了风寒。那么它的道理是什么呢?它的道理是个郁热。根据什么你说是郁热?第一个就是从客观的检查看,是浮的,或者是数的,也可以说是浮数。吴鞠通说“太阴之为病,脉不紧、不缓而动数”,说就是以数为主。浮代表了卫分,数代表了热,是这个(道理)。再一个呢,它是喉咙痛、咳嗽、有汗,跟伤寒绝对不同。喉咙痛说明是热郁于肺,咳嗽是肺气郁热(所致)。为什么有汗呢?它的有汗是因为肺气郁热上迫上蒸,所以吴鞠通讲的是“火克金也”,就是热克了肺了,这样的咳嗽,与伤寒的寒邪从皮毛而入、束表,肺气不宣的咳嗽根本不同。我们再从客观上检查,舌头,伤寒,是白的,是滑的,是润的,是腻的——(舌)质是淡的,温病,(舌)质是红的,面是干的,虽然是白,它是个糙白,是个老的,不是滑润的,不是腻的。从客观的脉、舌……色呢?寒邪是面色白的,温邪热郁,一般说面色不是那么惨白,甚至于发红,偏红一点。同时嘴唇、口角,我们看看,口唇也是红的,也还有点渴,微渴。所以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上讲得很清楚,说“太阴之为病,脉不紧不缓而动数,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所以说温病是这么一个条文,跟伤寒是绝对不同。
  《内经》也说过,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熏肉,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注:语出《灵枢·决气篇第三十》)。肺为娇脏,受邪则郁闭,卫阳之气不能外达,所以发热、微恶风寒,并且发热比较重,恶寒比较轻,与伤寒的这些症状,从外观上看,也是不一样。那么伤寒呢,它是风邪或是寒邪中受太阳之经,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入络脑,环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所以它的头疼,是风邪(中)受到太阳经,太阳经有病了,所以腰疼体痛,头痛恶寒,浑身疼,这是太阳经受了风寒的邪气。温病不是这样。那么有人也许问,温病有时候腿也疼。对了,有可能。我们在……为什么要叫临床家呢?我们有时候看温病、热病,这腿,尤其是小孩,经常出现腿疼。什么道理?说明郁热于内,经络不和,腿也疼。可是尿是红的,大便是秘结的,因为他阳明腑气不通,热郁于内,所以有时候出现这种疼,跟受风寒是绝然不同的。
  那么下边我再讲:说温病卫分证,实在说,就是肺经郁热证,因为它不是风寒,(所以)不能拿六经,拿伤寒这些方法、观点来看它。所以(应该)把它从卫气营血(的角度)看。因为它热郁于内,肺主皮毛,发热微恶寒,口干口渴,突出的就是嗓子红,喉咙痛,甚至于扁桃体肿大,再厉害还有扁桃体化脓,形成化脓性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都是些炎症、热证。为什么说它是热呢?温病第一个就是它舌是红的,舌质是红的,舌苔是白的,口渴,嘴干,嗓子疼,嗓子干,咳嗽,这些个都是由于肺气郁热形成的,绝对不可能错误的看成是风寒咳嗽。我们一定要鉴别清楚脉、舌、色,甚至于大便、小便这些个客观的体征,(以)客观的检查为准的。
  那么我们用……因为我们知道温邪是个热邪,从口鼻吸收而入的热邪,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治疗?必须用辛凉、清解的方法。所以我这儿讲了,由于它……因为它这脉不是紧的,也不是缓的,也不是头项强痛而恶寒的,所以呢,伤寒用辛温解表或是辛温解肌,以求其汗,温病呢,它是热郁于内,郁热上蒸,虽然有一些个恶寒发热,绝对不是表病,必须客观的看脉看舌。必须用这些个辛凉、清解的药物。所以说“用药亦异也”。温病跟伤寒的治疗方法是绝然不同的。
  那么,在《温病条辨》里头,也讲得很清楚。在上焦篇,吴鞠通讲,适用于辛凉轻剂、辛凉平剂、辛凉重剂,在今天很多人错误的解释成辛凉解表。这是……我自己认为,这些个都是……可能,在别处用辛凉解表可以,如果是在温病,是辛凉“清”化、辛凉“清”解,重点在“清”。虽然是在风温,虽然是在卫分证,它毕竟是热,热郁于内也好,热再重了,接近气分,到了气分,也是热,必须用清法。跟伤寒的太阳病决不同。太阳病,什么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的,这是受了寒邪,必须发汗,温病是热为主,是温邪,口鼻吸收的热,必须用清法。所以辛凉清解,或者说叫做辛凉“疏卫”,假如恶寒闭塞得重呢,我们疏通疏通卫分,辛凉“宣化”,真正表气闭得有一点(重了),用“宣化”的方法。那么,自己通过临床,也看到了很多的前辈老师,用的都是这些方法,辛凉清解、辛凉宣化、辛凉疏卫。辛凉清解,或者是用苦甘泻热,在《内经》上讲的也很清楚,说“风温上犯,治以辛凉,佐以苦甘”,没说佐以什么什么发汗,什么什么解表。所以今天啊,我们要特别注意,治疗温病,决不能写“解表”,绝对不写……不许“求汗”。那么这是在《温病条辨》里头,吴鞠通重复又重复地,讲得很清楚。
  温病卫分证,因为邪在肺卫,病轻邪浅,在上焦,应该用一些轻清的——轻重的轻,轻热的清——轻清的(药物)来清解它,用这些方法。“宣泄上焦”,干什么呢?用这些轻清——(黑板)用这些“轻”的“清”,来宣泄上焦。什么呢?之“热”,上焦的风热——风温,是风热,温邪在卫分的热,或者是在肺中的,咳嗽为主的,我们也是清肺热,都是要用清的方法。用清的方法干什么呢?来宣泄上焦——(黑板)来宣泄上焦之热。什么叫宣泄呢?宣,是往外——不是发汗,是往外宣通宣通,因为肺热,飞主皮毛,热郁于内,热——出不去,什么叫“郁于内”?就是闭住了,就咱们屋里头窗户、门都不开,热闭在里头了。怎么样呢?用一些宣泄的方法。宣,不是发汗,泄,不是攻里。就是窗户、门开个缝儿,给这热望外宣搭宣搭,这叫“宣泄”。宣泄什么呢?上焦的风热。因为……什么叫温病上焦篇呢?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啊。这说的是心肺,上焦的郁热。
  假若郁不能开,热就不能外泄,病必增重。本来开始,风温在卫分的时候,温邪从口鼻吸进去,到了肺,肺热上蒸,形成的这些个有点恶寒,有点发热,有点口干,有点咳嗽,嗓子有点红,头额上有点汗。都是郁热,我们把它这个郁热给宣通宣通,宣泄宣泄,绝不许用发汗药。什么叫发汗?宣泄跟发汗的区别在哪儿呢?发汗药要求的是皮毛开张,强迫地把津液从皮毛这儿(发)出来,干什么呢?因为受了风邪或是寒邪,把邪从这儿驱除出去,这叫做发汗法。宣泄法不是。宣泄法就是热郁于内,皮毛开一点儿,就跟我们门似的,开一个门缝,窗户也开个缝。不许发汗,不让它出汗,让它把这热往外放一放。放什么呢?放这个温邪的郁热。那么这样,郁热能够开,热能够外泄。不然的话,越郁越热,所以就不能把郁热从卫分“输”出去。一部分热宣出去,一部分给宣开了,一部分用甘寒药清它。不能这样,怎么样呢?表越闭越热,这一下子就容易从卫分走到气分证。
  那么,假若我们用了辛温解表药,有人不懂得这些个宣泄,轻清的疏通,用那些个辛温解表药,把温病的津液、阴液更伤了,促进这个温病的增重。因为温病是热呀,热伤津液,它还口渴呢,温病上来就口渴呢,口渴口干哪,虽然不到气分的时候不想喝冷水,毕竟嘴是干的。什么道理啊?就是里子是热,舌质是红,口是干,逐渐就要渴了。卫分越热的时候,越口干,越口渴。卫分热重不重,看脉数不数。比如说浮数,或者是滑数,或者数得再厉害,就成了洪滑数,就到了气分了。从舌苔,从,从面色,从症状,我们都要有正确的认识。千万不能把温病的恶寒、发热,错误地看成是表证,不能把温病的头疼,看成受了风寒。风寒的疼,是一种很剧烈的疼,温病的疼,是有些郁热上涨、上攻,头有点儿涨,有点儿疼,不一样,症状上也不一样,必须辨别清楚。
  下边我再讲,凡是温邪在上焦的时候,治以辛凉,佐以苦甘。应该用一些个辛的、凉的,宣其郁闭,郁开了,热清了,病就痊愈了。在这个阶段,吴鞠通提出了桑菊饮跟银翘散,都是来用辛凉清解的这些个药物。银花,连翘,桑叶,,豆豉,桔梗,杏仁,枇杷叶,芦根,象这类药物,全是辛凉的,有一点儿开、有一点儿清为主的。像这个连翘,它是一个清热的(药),清气热,银花也是清热的,以这个为主,就是以清郁热为主的。那么桑叶、呢?就是清头目为主的。风热在头目,所以头晕啊,头胀啊,都用些个桑叶,用这些个辛凉药物。就是以清为主,清上焦的郁热为主。那么豆豉,一般的在这时候我喜欢用豆豉和山栀,那么豆豉呢,它是宣扬、宣郁,不是太辛温,不是什么大的发汗,可是它以宣扬为主。所以在银翘散里用豆豉、用山栀的意思,其实就是栀子豉汤啊,栀子豉汤干什么的?心中懊憹者,栀子豉汤主之。什么叫做懊憹呢?郁热,把它的热用豆豉给开开,宣(一下),并不是大的发汗。栀子呢,它本身是苦药,栀子本身的特征有两个,一个是宣扬,就是疏表,向上宣发的,第二一个功能呢,栀子是个苦的,是个泻热的(药)。所以说栀子豉汤治心中懊憹呢,(治的)是烦热,泻热,外边宣了,里边清了,用这么一个方法。那么银翘散里边,也用了荆芥了,也有薄荷,有人也提出来了,荆芥不是辛温药吗?薄荷是辛凉(药)啊。但是我们看一看,银翘散里的薄荷跟荆芥,用的量很小。一般我们用上十克荆芥,为了发汗解表,我们假如用一克,或者两克荆芥呢?它只达到宣扬(的作用),并不发汗。就像我刚才讲的,门要是大开,屋里就可能太冷了,我们开个缝儿,干什么呢?疏通它,开它的郁,达到郁热开,给热放出来为主。不是讲大开、发汗,不是。薄荷也是一样。在银翘散和桑菊饮里,我们过去用一克,过去用上五分,就是这样。薄荷也不是多了……虽然是辛凉的,用得很轻。假若你把它……量要是用上三钱,发汗的量也就多了,也是错的。所以吴鞠通总结了一句“治上焦如羽”,跟羽毛一样,非“轻”不举,必须要轻轻的,不能让它重了。
  那么像桔梗,桔梗也是苦的,也是一个苦药,也是一个宣药。苦能泻热,它是上焦药,是宣扬药,所以用它也是把郁热——肺经的药嘛——来宣(扬)出去。我们常用的杏仁呢,是辛苦温的,是入肺的。它呢,是润肺、止咳、宣肺……辛苦温啊,辛开苦降温散。它也是对于肺……为什么说杏仁治咳嗽呢,所说的治咳嗽,它有润的可能,有宣的可能,有开的可能,还有点儿苦,有泻肺的可能。
  枇杷叶,这也是我们经常用的。那么枇杷叶我们用来干什么呢?用来宣扬肺气。因为病在上焦,病在肺经,病在卫分,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个人常常用枇杷叶来宣扬。为什么呢?把它的郁热开开,咳嗽就清了。郁热没了就不咳嗽了。不是枇杷叶止咳嗽,而是把郁热宣开了。
  我们经常用的就是芦根。过去我们用的是鲜芦根,在这个时候用上一两、二两鲜芦根。芦根既有点疏卫,主要是以清为主。苇子嘛,芦根就是苇根啊,长在水塘里的苇子。它是个甘的,甘寒的,它又能清热,又能利肺气,常常……(比如说)千金苇茎汤啊,它就是治这个肺和气管的郁热的。它就是有点疏卫,所以它就是这么一个清解、疏卫、利三焦这么一个药物。
  那么这些个辛凉的药物,绝对不可以过重。在今天,我们常常看到有些个人,用连翘、银花、大青叶,用几两,为了去热……有人说这个药力量大。是不是对?肯定说是错的。因为在卫分,要轻清的(药),要疏卫,你用那么重的干什么?所以经常我要用的:卫气不疏,适当的用点豆豉、山栀,头疼,用一点、桑叶,咳嗽,用一点杏仁,肺气不宣,我就用一点前胡,宣宣肺气,常常加上点芦根,就够了。千万记住,“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煎药也不可以随便。煎三十分钟?不行。顶多微火煎上十分钟,香气出来了,假如有薄荷,把这一克的薄荷往里一搁,就得了,既能达到疏卫,也能达到清热。不可以过煎。吴鞠通在《温病条辨》银翘散底下讲得很清楚,银翘散把它研成面,每六小时一次,我们吃这种药呢,我经常也是,(给病人)一天吃四次药。上午两次,下午两次,甚至于晚上一次,这样排着吃。有时告诉他(指病人)四小时一次,或者三小时一次。这种方法并不是西洋的,我们看看《温病条辨》写得很清楚:六小时一次,四小时一次,都是我们在吴鞠通时代以前就这么用。自己也体会,也看到了自己的前辈,用药也是这样。比如说,上午我看到这个小孩发烧很高,开了一个药,是要宣卫啊,是疏郁啊……估计这小孩有麻疹。可是吃了三个钟头,麻疹出来了,马上停药,再吃第二个药。我们也看到了我们的前辈,一天换三张方子、四张方子,虽然我们那时候没有什么医院、病房,可是这个大夫一天要来几次,尤其治急性病。我自己也是这样用。比如说头几年吧,像三十年代、四十年代,猩红热很多,温热证很多,一天要给他四次药或者五次药,或者一天常常要变方,上午一个方,下午又一个方。什么什么道理又一方啊?比如说郁热很重,大便不通,上午我们来了,又是清气,又是通腑,比如给一个什么承气汤,或者是什么承气,什么承气,大便不通,我们下午要加重,下午说通了,马上停药,换轻药,等等的都是这样,根据脉舌、症状的重轻,随时加减药物。绝对不可以一个方子吃两天,不可以。尤其是我们这个专业,温病专业,跟古代医学不一样,跟那些个慢性病也不一样。不是神经衰弱,也不是肺结核,(多是)传染病, 伤寒也好,急性的乙脑也好,像目前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也好,一天就几个变化,上午看了,下午就变,夜里看了,早晨又变。那么在清代,我看到了我父亲给皇帝瞧病,最近我们到清宫,就看了看太医院过去给皇室瞧病。常常是一个时辰、两个时辰就换一个方子。我写了……这本书还没写完呢,现在正在写……就是说清代的,太医院的,宫廷的医学,究竟怎么样。我们可以看看,就是这样的处方,不是说……千万不要开三服,一天一服,这个不行的。随时观察,临时运用。
  下边呢,就讲一个病例。从这个病例也看到了用药的错误,也看到了卫分证错误地吃过凉的药物,是不对的。叶香岩在《外感温热篇》中讲的,“到气才可清气”,反过来说,不到气就不许清气。现在我们就错误地不懂这句话了,就认为力量越大越好,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白霉素,中医的大(剂)量清热解毒,甚至于安宫丸。全错了。不按照我们的卫气营血治疗,认为量大就行,都是错误。下边我们就让你们看一看,就是我们的一个病人,错误治疗。这事多不多?太多了。大概……不能说天天看到,经常我们到了医院去看,是这个,就是卫分证没个解,错误治疗。
  下边我讲一讲这个病例。这是一个八三年,我看的一个老太太,当时是八十多岁,八十一二岁,是我们的一个同学的母亲,这个同学也是六……三四年毕业的学生,现在目前在一个大医院里头负责中医工作的。他的母亲呢,八十一二,这么一个老太太,病呢,开始并不重,就是着点儿凉感冒了,发烧发冷啊,发烧不退。因为她三十七八度,三十八度啊,发烧不退,开始的时候呢,发热,恶寒,咳嗽,有点儿痰,气管有点儿痰鸣音。这个时候呢,因为在医院方便么,就打了点儿青链霉素,抗生素,青霉素链霉素,卡他霉素,一般的抗生素药物。但是,发烧并没有退。逐渐还要往上高一点儿,三十八度几了。那么他又给加上中药,羚翘解毒丸,一天吃四五丸。同时呢,(烧)还没退,又开了张方,这个方开的,什么呢?主要的药物就是:银花二两,连翘二两,大青叶三两,板蓝根三两,都是二两到三两,类似这些药物还不少,当时我记得可能得有十三四味这样的药。同时,石膏好像也是个二三两,知母大概也是五六钱,这个老太太吃了药之后,不但热不减,发烧并没有退,同时昏迷了,大便泻水,因为这个老太太很胖,一看就是湿很重,发烧没好,神志昏迷,大便泄泻。同时呢,周身浮肿,脸面、手、腿全肿了。这个时候同学就找我了,说是请我去给看一看,因为这个病大家伙儿都认为是温病。我到那儿一看呢,是沉、弦、滑、数,舌苔是白、滑、润、腻,(舌)质并不是太红,因为老年人,舌头也比较胖一点,并不是(太)红,不是瘦小的舌,也不是绛红的舌。也不是糙老的舌,正好是胖、润、腻、滑,这么一个舌,一看就知道是湿郁。脉是已经沉下去了,底下是有点数相。周身肿。当时在医院就认为这个是心力衰竭,他当时就买,想(给病人)吃大量的地高辛,来强心,利尿,退肿,补正。当时我就制止他了。我说不能这样做了,马上把一切西药都停了,我给你开个方,吃我这药。当时我怎么跟他讲的呢?我说她(指病人)就是病在卫分,素来体质阳(气)不足,为什么阳不足呢?因为她太胖,气虚。胖人气虚啊,胖人湿重,年(纪)又八十了,阳也不足。热不热呢?当初是热,可是热郁于内,让你这凉药遏制住了,肺气不宣,病在卫分,错误地用凉药过多,至气分,至营分。错了。所以内陷,那么这个老太太还有点咳嗽、喘呢,就是肺气不宣,素体就湿,凉药一下去,肺的升降能力,宣肃能力就差了。由于热郁于内,湿邪过重,凉药过多,正气也弱了,所以下垂,形成湿泻,泻水。主要的是你的药太凉了,中阳受伤,三焦不畅,这样形成的这么一个泄泻如水,这么一个证候。这时单纯的吃强心(药),或者是,不行,解决不了(问题),卫气还不疏呢。那么怎么办呢?当时我就说什么呢?温散寒凝,宣畅气机。因为你用这些个(寒凉药)太凉了,湿重,(阳)气不足,(药)过凉。怎么样呢?温寒,把寒(邪)温开,凝在一起的要把它开开,气机闭塞了反过来要宣气机。你错误治了,没事用什么安宫丸啊,全错了,治营分不行啊。要宣畅气机,宣肺,同时要化湿,必须达到寒凝解,气机调,本来气机让你给(弄得)太凉了,寒则涩而不流,温则消而却之,必须温,才能消而却之。湿邪也必须温,越凉越化不好。必须达到三焦宣畅,病从卫分而出,还得从卫分解,不然的话不行。当时我们这个同学也认为应该是大量的强心利尿,地高辛、,我说不行,都不行,必须这么治。当时我就给他开了个方,这一点我们就看看,邪在卫分,错误的用凉药,错误的用气分药,更错的用安宫丸,用营分药。再加上昏迷,因为昏迷他就懂得一个安宫丸。昏迷……过几天我们要讲一次昏迷了。昏迷,在卫分,有的在气分,有的到了营分,有的入了血分,都不同。大部分是误治、错治的,本来是在卫分,用个宣卫就够了,看到神志不好,不知道热郁不重,一宣郁就成了,错误的给安宫丸,把这病给深入了,倒糟了。
  当时我就根据我的观点,第一个升阳,化湿,调气机,化痰凝这么个方法,让到了营分的病,还透到卫分上来。把气垂下来的这些个虚,要升提起来。这么个方法。第一个药我就开的葛根,十克,干什么呢?升她的阳,疏她的表,疏她的卫,因为卫(过用寒凉)弄得太凉了,用葛根,升阳明。不然的话要垂下去,所以说阳气不足下垂,人就要脱了。第二个药,恢复她的卫分,用的是苏叶,十克,当时就是三钱。第三个药,用的是荆芥炭十克,也是三钱,干什么呢?荆芥是个升阳药,用它的炭来止泻用,帮助葛根升她的阳,帮助苏叶疏她的卫。第四个,用的防风,六克,干什么呢?把她的木升起来,升她的厥阴肝经,因为瞧她要垂下去,帮着她升。第五个用的,用了两克,用的不是太多,两钱,干什么呢?给她止她的泻。苦坚其阴,以止其泻,撤其虚热。这个时候,加上一个灶心土,伏龙肝就是,灶心黄土,二两六十克,干什么呀?来止她的泻,扶她的脾,而不热。虽然她是老年,补就不行,因为她热嘛,你再补到留邪,可是灶心土就不热,它是黄土啊,烧的黄土,以和中为主,以止泻为主,以补脾为主,没有热。黄土泥它热不了。再一个药,茯苓,十克,干什么呢?扶扶脾胃。这么个方子,既不是补药,也没有益气药,也没有治心力衰竭的,我开完方子,他很(不以为然),认为这个方子不怎么样,因为什么呢?没有丸啊,紫雪丹什么的都没有,也没有菖蒲郁金,说你怎么没开点菖蒲郁金啊,都没开。可是第三天,他来到我们教研室,第一句话就告诉我说“赵老师,我妈好了。”我说怎么好了?“不拉了,神志明白了,发烧退了,全好了。昨天晚上就很好,今天早上起来就要吃包饺子。”他说不敢给吃啊,得来问问您啊,别回来又吃错了,这回您再给开个方儿,再让我母亲再吃几服。当时他就问我这是什么道理,为什么真能好了呢?他想不了,他就跟我说“在我们病房,这样的很多,我都给吃,再不行呢,就死于心力衰竭就完了,这是什么道理?”后来我就把这个卫气营血的道理给他讲明。这个病人吃了两服药,完全好了。
  从这个病例上就能清楚地告诉你:温邪,假若你不按照我们的卫气营血观点来治疗,你用现代的想法,甚至于消炎的想法,早期给所谓的好药,就是安宫丸,贵么,都是错误的,很错。大概,起码这二三十年来,我见过的太多了,都是这么错的。因为都认为昏迷就是安宫丸,不懂得卫气营血,也不懂得其它的辨证。所以说为什么要反复,伤寒温病,温病湿热,在温病课里是一个最基本的东西。
  下边:热郁肺卫,虽属卫分,但亦有在肺与在卫之不同。临床不可不知。热郁在肺跟卫有区别,在肺是一脏,在卫是卫分,卫气,不同。温邪在卫,初起叫做卫分证,但其发热较重,治宜辛凉平剂,桑菊饮这一类的药物,以辛凉宣卫为主。假若偏于在肺之时,以咳嗽为重。热郁在肺,以咳嗽为重,在卫分呢,以寒热,这个为重,卫分为重。一个治卫,一个治肺。治肺是宣降肺气,宣是升,肺主开,降就是肃降。从病理上解决了肺气不能宣降。肺为清肃之降,宜微苦微辛之味。所以说吴鞠通说“微苦则降,微辛则平。”应该用桑菊饮,在肺的时候,应该用桑菊饮为主。假若素来身体阴不足,可以加上甘寒的东西,但是不可过于滋腻。假若阴伤,舌瘦,舌干,弦细,都说明素体血虚阴伤。什么叫阴伤的人呢?形体瘦的,舌头瘦的,舌质红的,舌面干的,脉弦细甚至于数的,这都是阴伤为主。但是在这个时候,要撤热为主,不要过于滋腻。别想着滋腻,生地元参石斛麦冬,这都不行。防其阻肺气而揽邪也。用这些个甘寒滋腻药,好像是滋阴以撤热,滋水以制火,可是,有一些甘寒过度滋腻,而留邪不去。这一点要讲清楚。在卫分就治卫,在肺治肺,哪个地方偏,我们就要在那个地方多给它加一点药物。那么这一堂课,我们就到这儿为止
本资料来自网络,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视频:
相关资料文档
中医园手机平台
手机扫一扫
关注中医园微信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温病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