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沙赫特实验情绪理论

情绪研究:理论与方法 _百度百科
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情绪研究:理论与方法本词条缺少概述、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ISBN9装&&&&帧精装开&&&&本32
出版社: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版 (日)
丛书名: 随园文库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尺寸: 20.4 x 15 x 2 cm
重量: 299 g乔建中男1958年7月生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道德教育研究所教授现主要从事情绪心理学德育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等研究先后出版情绪心理与情绪教育课常教学心理学等专著四部主编家庭心理医生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著作教材罡十余本发表情绪研究的取向与动向蠕情绪追求教学中值得重视的动机问题论情绪体验大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论自我观念及期教育问题等论文六十余篇曾获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全国师范院校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研究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十余项奖励并获南京师范大学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青年教师.教学十佳等称号情绪研究:理论与方法主要内容包括情绪研究的取向生理取向认知取向行为取向动机取向进化取向情绪的概念分析情绪的基本成分情绪与情感的区别情绪的分类特性情绪研究的简史开拓阶段发展阶段深化阶段等等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情绪研究的取向
一生理取向
二认知取向
三行为取向
四动机取向
五进化取向
第二节 情绪的概念分析
一情绪的基本成分
二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三情绪的分类特性
第三节 情绪研究的简史
一开拓阶段
二发展阶段
三深化阶段
第二章 情绪的认知理论
第一节 情绪与内外线索
一詹姆斯的假设
二坎农的批评
三沙赫特的实验
第二节 情绪与评价
一情绪与认知评价
二情绪与评价层次
三情绪与非认知性评价
第三节 情绪与归因
一情绪与归因理论
二归因对情绪的影响
三情绪对归因的影响
第四节 情绪与认知加工
一情绪与注意
二情绪与记忆的状态依存
三情绪与心因性遗忘
第三章 情绪的生理理论
第一节 情绪与外周神经系统
一外周神经系统的结构和组织
二自主神经系统与情绪
三外周反馈与情绪体验
第二节 情绪与中枢神经系统
一帕佩兹环与情绪
二边缘系统与情绪
三中枢神经系统与情绪
第三节 情绪与内分泌系统
一一般模式
二消极情绪的神经内分泌基础
三积极情绪的神经内分泌基础
四情绪反应与原型的神经生理学模式
第四章 情绪的进化动机理论
第一节 情绪的进化理论
一情绪与进化
二情绪的本质
三情绪与认知人格
四进化理论与情绪研究
第二节 情绪的动机理论
一情绪与内驱力
二情绪与激活
三情绪与组织
四情绪与内在动机
第三节 情绪的分化理论
一情绪的进化与分化
二情绪的过程与系统
三情绪与人格的动机系统
第五章 表情研究
第一节 表情及其特性
一表情及其种类
二表情的生物性与社会性
第二节 表情与大脑两半球
一表情的产生与大脑两半球
二表情的辨认与大脑两半球
第三节 面部表情反馈与情绪体验
一理论探讨
二实验证据
三意义与展望
第四节 表情与测谎
一说谎的面部表情印迹
二说谎的体姿表情印迹
三说谎的言语表情印迹
第六章 主观体验测量
第一节 问卷法
一问卷在情绪体验研究中的必要性
二问卷在情绪体验研究中的使用方法
三问卷在情绪体验研究中的价值
第二节 形容词检核表法
一心境形容词检核表
二分化情绪量表与维量评估量表
三情绪与人格特质测查量表
第三节 投射测验法
一投射测验简介
二投射测验的应用
第七章 表情的测量
第一节 表情测量的概述
一埃克曼的FACS
二伊扎德的Max和Aflex
三制定面部表情测量系统的原则
第二节 最大限度地辨别面部运动的编码系统(MIX)
一Max的原理
二Max的编码
三Max的操作
第三节 表情辨别整体判断系统(Affex)
一Affex的原理
二Affex对表情的描述
三Affex的操作
第八章 情绪与道德发展
第一节 移情与道德发展
一移情及其心理机制
二移情的发展
三移情的道德功能
第二节 内疚与道德发展
一内疚及其心理机制
二内疚的发展
三内疚与道德内化
四虚拟内疚理论
第三节 情绪体验与道德教育
一情绪体验与道德教育的接受
二情绪体验与道德知识的掌握
三情绪体验与道德动机的内化
四情绪体验与道德意志的发挥
五情绪体验与道德行为的自律
第九章 情绪调节
第一节 情绪调节及其研究
一情绪调节的涵义
二情绪调节的研究内容
三现存问题与研究前景
第二节 情绪调节的价值
一情绪调节与身心健康
二情绪调节与人际关系
三情绪调节与事业成功
第三节 情绪调节的方法
一情绪调节的认知方法
二情绪调节的行为方法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情绪与情感 | 心理学概论 | 学堂在线 | MOOC学院 果壳网旗下慕课学习社区
情绪与情感第6周
一.什么是情绪什么是情绪?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喜、怒、哀、惧、厌恶,是情绪爱,不是一种简单的情绪,是一种复合的人类感情。欲望,是跟人类的动机相关联的心理活动,所以它不是一种情绪。心理学家认为,情绪是我们对内外在刺激的一种主观的反应,这种主观反映包含我们主观的反应和客观的评价、生理的反应以及与之相关的行为的倾向性。情绪是一种躯体和精神上的复杂的变化模式,包括生理的唤醒,感觉,认知过程以及行为反应,是对个人直觉到的独特处境的反应。人类的情绪活动,由多种元素引起,这些元素可以通过外部的表情来体现,也可以通过我们的姿态、体态、手势,我们说话的方式、语调、语速、语气等语言线索来体现。情绪和情感都是人与人的特定的主观愿望,相联系的一种整体的反应,所以我们把它叫做感情。情绪主要指感情的过程,是个体需要与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就是人的脑的神经生理机制反应的过程,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机动性、暂时性。情绪代表了感情的种系发展的原始的,直观的,生理的方面,情感相对而言是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情绪的主要作用其实是因为它具有更深层进化的价值,也能够让我们和人联系在一起。情绪的功能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可以激发我们心里的能量,也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也是人际交流的工具与手段,也是连接人心的纽带。情绪的表现形式称为情绪状态。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速度、紧张度、持续性等指标,可将情绪状态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其中,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散性和感染性的特点;激情是一种爆发快、强度大且时间短的情绪体验;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热情指人参与活动或对待别人所表现出来的热烈,积极,主动,友好的情感或态度。二.情绪的心理学研究最早对情绪进行心理学研究的心理学家是詹姆斯,美国心理学的奠基人。他和兰格提出了著名的詹姆斯—兰格理论。人类的情绪其实是对我们自己的外周的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一种反应。 我们是因为有了一种生理反应,然后才有了对这种生理反应的一种知觉,这种知觉就是情绪。(刺激---生理反应---对生理反应的觉知---情绪体验) 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詹姆斯-兰格理论的基本观点,即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可能有相同的神经生理变化。但有时候相同的生理反应,也会有不同的情绪体验。所以有生理反应和情绪体验不需要一一对应。人认为詹姆斯—兰格理论过分强调了生理反应的作用。坎农—巴德理论:人类的情绪,首先是对我们的丘脑进行了刺激,然后传达给我们的大脑,大脑产生了情绪,再传达到我们的内脏,到我们的骨骼,到我们躯体的前端。坎农巴德理论,纠正了詹姆斯兰格理论的不足,情绪的中枢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并且强调大脑对丘脑抑制的解除,使植物性神经活跃起来,加强身体生理的反应,而产生情绪。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理论也不是完整的理论。因为,现代心理学发现,人类的丘脑确实对情绪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人类的大脑皮质,可能是我们情绪活动的最重要的指令中枢。沙赫特—辛格理论: 人类的情绪,一定要有评价的成分在里面。同样的生理反应,属于我们的评价不一样的话,我们的情绪体验是完全不同的。理查.拉扎勒斯认为:所有的情绪活动 其实首先是有评估所引起的,认知评估是情绪活动中间非常重要的一个要素,也是决定我们情绪体验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评价不一样,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由此可见,评价才是决定情绪活动最核心的要素。三.达尔文的情绪进化理论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人类所有的情绪活动都是六千万年进化的产物。他认为人类的各种情绪,都是我们选择出来,利用我们生存适应的有效的工具。最能证明达尔文的适应理论,是真实的理论的,做出突出贡献的是保罗艾克曼。艾克曼在全世界做了很多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发现对愤怒、厌恶、恐惧、快乐、悲伤、惊讶的表现和认识 辨别都是基本上一致的 人类的情绪,都是通过面部表情所表达出来的,它可以由同样的心理因素所激发,它在中央和自主神经系统中,都有独特的生理信号。面部表情反馈假设:人为地表现某种面部表情,能导致与其相应的情绪体验的产生或增强。这种认为人为表现的面部表情对情绪体验具有反馈效果的观点,被称为“面部反馈假设”。保罗.艾克曼基本情绪理论:人类的情绪,都是通过面部表情表达出来的,它可以由同样的心理的因素所激发,它在自主和中央神经系统中,都有独特的生理信号。 人类的基本情绪体验是相同的。面部表情反馈假设不仅情绪可以决定表情,表情也可以决定情绪。举例:演员的流泪,可以通过他对自己面部肌肉和躯体的控制来实现。这就是著名的戏剧学大师康斯坦丁.尼斯拉夫斯基表演学基础的原理。所谓的表演学,其实就是心理学。也就是艾克曼教授提出的面部肌肉反馈理论。小结:(1)情绪是基于进化的普遍的身心反应。(2)情绪表达、情绪评价,情绪的生理反应,以及再认他人的面部表情,都存在着普世的一致性。(3)这些普遍的情绪过程,对我们的适应、反应和应对社会生活,有着巨大的价值和作用。四.情绪的文化差异虽然情绪有跨文化的一致性和相同性,心理学家还是发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情绪的认识、使用、判断、体验,还是有很大差异的。不同文化的人,对情绪的价值和意义的理解是不一样的。Tsai提出情绪价值理论,在西方文化下,情绪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领导人是要喜形于色的。而在东方不喜形于色是对领导的一种很高的要求。所以东方社会对情绪带有排斥,压制,瞧不起的作用,这就是情绪价值理论对东西方文化的情绪意义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不同的文化可能有一些文化独特的情绪体验,不同的文化队情绪活动的生理定位也是不一样的情绪的另外一种差异就是在我们的情绪发生在某一种文化环境下得频率情绪的文化差异还表现在一个特别重要的潜规则之上,就是我们的情绪表现规则情绪的表现规则:衰减情绪反应;放大情绪反应;综合情绪反应;限定情绪反应;掩饰情绪反应。著名心理学家迈克尔.科尔(Michael Cole)他发现这样的情绪表现规则是我们从小就学习到的一种行为的方式东方人的情绪表现强度弱于西方人的情绪表现强度。辨证情绪是存在的。 五.情绪的智力情绪的理解,体验方面有没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心理学家认为人类在情绪的管理情绪的感受,情绪的利用和理解方面有非常的的个体差异。情绪智力可以来自于个人的气质的差异有人天生就比较能够容易理解他人和自己的情绪体验,相对有些人而言,对情绪的体验和理解就比较笨拙。还有一些是我们的经验的差异,有特殊工作经验的人情绪体验相对而言比较丰富,如教师演员,也能够理解别人的情绪,有些人没有这样的经验所以他们的情绪智商相对而言就比较弱。这种情绪的智力的高低还可以由于我们采用的认知策略的不同而不同,同样的一件事情,如果你的判断,分析不一样的话,那么你的理解就会有很大的差异。有些人不关注人类的情绪活动,所以这些认知策略的差异都会造成我们情商的高低情绪智力这个概念是由著名记者丹尼尔.高曼提出的.人类的情绪智力主要在四个方面体现出来的差异:1.我们感受情绪能力的差异。2.如何监控,管理我们的情绪。3如何利用情绪的能力。4对情绪意义的理解。伯克利加州大学Dacher-Keltner法国医生提香认为,人类的真实的微笑其实是有一些可以看的出来的明显的特点,我们将之称为提香式的真心微笑。艾克曼认为,我们可以训练自己识别情绪的能力,这就是通过观察人类面部肌肉的表情判断这种情绪表现出什么样的心理活动。提高情商的办法:学习心理学了解情绪的意义与价值,它的生理规律。学会管理和控制我们自己的情绪也能提高我们的情商。培养自己观察理解他人,让我们能从别人的角度去思考分析问题。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普通心理学复习题――第十章-情绪与情感
来源:  【】 
一、名词解释& 情绪和情感&道德感&美感&心境&激情&应激&惊奇和兴趣&爱和恨& 二、单项选择题:1-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受一个人的&(&)的影响所致。& A.激情& B.心境& C.热情& D.应激& 2.在冯特提出的情绪三维理论中,下面哪一个维度不包含在其中7(&)& A.,渝,央一不愉快& B.激动一平静& C.注意一拒绝& D.紧张一松弛& 3.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皆是&(&)的绝好写照。&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情境& 4.根据坎农一巴德情绪学说,情绪的中心位于&(&)。& A.内脏& B.外周神经系统& C.杏仁核& D.丘脑& 5.在情绪的认知理论中强调对刺激情景的评估作用的理论是&(&)。& A.拉扎勒斯的认知一评价理论& B.沙赫特的二因素情绪理论& C.阿诺德的评定一兴奋理论& D.伊扎德的动机一分化理论& 6.当人处于应激状态下时会出现肌肉紧张、血压升高等反应,这是情绪的&(&)&表现。& A.主观体验& B.外部表现& C.生理唤醒& D.行为反应& 7.詹姆斯一兰格的情绪理论主要强调的是&(&)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 A.中枢神经系统& B.植物性神经系统& C.认知评价& D.动机水平& 8.当个体遇到对其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时,会出现&"意识狭窄"现象,此时&(&)。& A.人们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 B.出现意识消失的情况& C.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 D.对发生的鲁莽行为可以不负责任& 9.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它是以&(&)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 A.对客观事物的感知& B.个体的愿望和需要& C,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性& D.个体的能力与人格& 10.下面属于情绪而不属于情感的是&(&)。& A.对艺术作品的欣赏& B.对祖国的热爱& C.助人为乐的幸福感& D.高考被录取带来的喜悦&1&&&
文章责编:gaoxiaoliang&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
在线名师: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导,博士。长期担任《教育学》、《课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教育学 | 心理学 | 普通话 | 说课 | 历年真题汇总
教育学 | 心理学 | 普通话 | 说课 | 历年真题汇总
| 教育学历年真题 | 教育学在线模考
| 心理学历年真题 | 心理学在线模考
实用工具 |
| 大全 | 大全
     |
版权声明:如果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内容,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 & 2004-
 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权威支持(北京) 电 话:010- 传 真:010-查看: 1162|回复: 6
沙赫特和辛格的情绪的认知实验设计模式与统计分析
发表于 12-10-14 20:15:41
设计模式:随机多组后测设计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非参数检验中的曼-惠特尼检验,因为因变量无法量化,只能进行计数,所以得到的数据为计数数据,进行非参数检验。
个人观点,敬请指正啊,还有那,这个谁能给...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您需要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发表于 12-10-14 20:26:22
木有人来么
发表于 12-10-14 21:46:52
已故大师索尔索&&实验心理学
发表于 12-10-14 22:00:57
华夏小七 发表于
已故大师索尔索&&实验心理学
thanks ,百度了一下,很赞的一本书
发表于 12-10-14 22:04:21
csddzh 发表于
thanks ,百度了一下,很赞的一本书
后面很多实验写的很详细,不过不适合应试,适合培养下专业思维
发表于 12-10-16 23:38:48
我好像记得沙赫特的这个实验有三个实验条件吧????
貌似非参数检验中的类似于随机区租的方差分析的统计方法不是慢惠特尼检验,而是神马弗什么的检验吧????
发表于 12-10-16 23:42:45
 1962年他和辛格(Singer,J.)共同设计了一个实验:把被试者分为几组,除一组是控制组外,另外三组都是实验组。给所有被试者注射药物,告诉被试者注射的是维生素,目的是考察它以视觉的影响。但控制组注射的是生理盐水,实验组注射的是肾上腺素。三个实验组被试的生理变化是相同的,但告知三组被试的内容不同,分为正确告知组、未告知组和误告知组。三组被试者对生理反应的认知是不同的。看他们在欣快和愤怒两种不同的情景下的表现会有什么不同。结果发现,由于实验组被试者对生理变化的认识不同,他们所产生的情绪体验也有很大的区别。正确告知组的被试者和控制组的被试者反应相同,他们不受生理变化的影响。另外两个实验组的被试者情绪却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说明,生理变化在情绪的发性中肯定是会出现的,但对情绪体验来说却不是决定性的,决定性的因素是对外界刺激和对身体变化的认知。
GMT+8, 14-12-12 10:28
Powered by    四、情绪产生的理论
当前位置:
  (一)情绪的早期理论
1.詹姆斯―兰格理论
詹姆斯―兰格情绪学说是有关情绪的生理机制方面的第一个学说。19世纪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卡尔?兰格(C.Lange),分别于1884年和1885年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同一种关于情绪的生理机制的观点。
一般人认为人是先害怕后逃跑,詹姆斯认为是先跑后怕;一般人认为是先怒后斗,詹姆斯则认为是先斗后怒。他认为情绪的主观体验(即主观上觉得的那种心理状态)只是情绪的生理变化的结果,而情绪的生理变化才是情绪产生的原因。詹姆斯认为,通常的说法正是把这个因果关系弄颠倒了。詹姆斯认为,在情绪这件事上,心理变化不是身体变化的原因。怕是什么?怕是心理活动。跑是什么?跑是身体活动。心理活动不是身体活动的原因。
兰格是医生,他的情绪理论与詹姆斯的说法基本一致,不过兰格特别强调血液循环系统的变化,例如心跳等。而詹姆斯所说的生理变化,则是全部内脏的变化再加上肌肉的收缩。例如,眼睛看见老虎,耳闻虎吼,于是,老虎的形象和声音通过我们的眼睛和耳朵这两种感觉器官传到大脑皮层,使我们产生了对于老虎的认识,即知道这是老虎,又联想到老虎是野兽、很厉害、可能会吃人等等(詹姆斯认为这时候人还没有情绪,只是认识)。于是,由大脑皮层的外导神经通路引起肌肉的收缩(一般人见到老虎就逃跑或上树,这些都是肌肉收缩)。另外,还出现心跳和呼吸加快、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唾液分泌减少等生理变化,这些变化通过内导神经通路传回大脑皮层,使人产生一种主观的体验,这就是情绪。也就是说,由感觉器官到大脑皮层(例如看见老虎,知道是老虎,联想到老虎可能吃人等等),这只是认识,而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变化通过内导神经再传回大脑皮层,才有了情绪的体验或情绪的意识,这就是所谓的先跑后怕的具体过程。
该理论基于情绪状态和生理变化的直接联系,提出情绪是对机体变化的感知,是机体各种器官变化时所引起的感觉的总和。詹姆斯认为,情绪就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当一个情绪刺激作用于感官时,立刻会引起身体上的某种变化,激起神经冲动,传至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情绪。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情绪决定于血管受神经支配的状态、血管容积的改变以及对它的意识。詹姆斯和兰格在情绪产生的具体描述上虽有不同,但他们的基本观点是相同的,他们都认为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詹姆斯―兰格情绪学说强调生理变化对情绪的作用,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这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它片面夸大了外围性变化对情绪的作用,忽略了中枢对情绪的主导作用,因而引起了很多的争议。美国生理学家坎农(W.B.Cannon,1927)首先反对詹姆斯―兰格理论,并提出了自己的理论。
2.坎农―巴德学说
坎农对詹姆斯―兰格理论提出了三点疑问,并据此建立了与之不同的情绪理论。对詹姆斯理论的疑问:(1)机体上的生理变化在各种情绪状态下差异不大,很难作为依据去分辨各种不同的情绪;(2)机体的生理变化受植物性神经系统支配,变化缓慢,不能说明情绪的骤变;(3)机体的某些生理变化可由药物引起,但药物只能使生理状态激活,却不能产生某种情绪。
坎农认为,情绪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由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上向下发出神经冲动,向上传至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向下传至交感神经,引起机体的生理变化,使个体进入应激状态。因此,情绪体验和生理变化是同时发生的,它们都受到丘脑的控制。
坎农的情绪学说得到巴德(P.Bard)的支持和发展,所以后人称坎农的情绪理论为坎农―巴德学说。
(二)情绪的认知理论
1.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
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M.B.Arnold)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情绪的评定―兴奋学说,强调来自外界环境的影响要经过人的评价与估量才产生情绪,这种评价与估量是在大脑皮层上产生的。例如,在森林里看到一只熊会引起惧怕,在动物园里看到一只关在笼子里的熊却并不惧怕,这就是个体对情境的认识和评价在起作用。阿诺德给情绪下的定义是:情绪是趋利避害的一种体验倾向。他认为情绪反应包括机体内部器官和骨骼肌的变化,也认为对外围变化的反馈是情绪的基础。阿诺德认为皮层兴奋是情绪的主要机制。
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有三个主要观点。(1)刺激情境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过程是刺激情境―评估―情绪。(2)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3)情绪产生的理论模式是,作为引起情绪的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经丘脑传到大脑皮层,刺激情境在此得到评估,形成一种特殊的态度。这种态度通过外导神经将皮层的冲动传至丘脑的交感神经,将兴奋发放到血管或内脏,所产生的变化使其获得感觉。这种从外周来的反馈信息,在大脑皮层中被估价,使纯粹的认识经验转化为被感受到的情绪。
2.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S.Schachter)和辛格(J.Singer)于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对于特定情绪而言,有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例如心率加快;二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
为了检验情绪的两因素理论,他们进行了实验研究。其支持实验如下。
被试:大学生三组。
程序:注射药物,告诉被试为维生素,实际是肾上腺素(使被试处于生理激活状态)。向被试说明注射后的不同反应,第一组是注射激素的正确反应(心悸、手颤抖等),第二组是会发抖、手脚有点儿麻等,对第三组不做说明。分别进入两种环境,一种惹人发笑,另一种惹人发怒。
结果:第二、三组被试在愉快环境中愉快,在愤怒环境中愤怒。第一组没有愉快或愤怒的表现和体验。
结论:人对生理反应的认知和了解决定了最后的情绪体验。
该理论并不否定生理变化和环境因素对情绪产生的作用。事实上,情绪状态是认知过程(期望)、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但人对生理反应的认知和了解决定了最后的情绪体验。情绪唤醒模型的核心部分是认知,通过认知比较器对当前刺激的知觉分析和过去的经验进行比较,当知觉分析与认知加工间出现不匹配时,认知比较器就产生信息,动员一系列的生化和神经机制,释放化学物质,改变脑神经的激活状态,使身体适应当前情景的要求,从而唤醒了情绪。
该理论将对当前刺激的知觉分析和记忆系统中过去的经验通过认知比较器联系在一起,更加符合人类情绪产生的过程。
3.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拉扎勒斯(R.S.Lazarus)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中,人不仅反映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按照他的观点,情绪是个体对环境事件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因此,在情绪活动中,人们需要不断地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具体来讲,有三个层次的评价,包括:(1)初评价,是指人确认刺激事件与自己是否有利害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程度;(2)次评价,是指人对自己反应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它主要涉及人们能否控制刺激事件以及控制的程度;(3)再评价,是指人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有效性和适宜性的评价。
(三)情绪维度的理论
1.三维理论
冯特认为情绪是由三个维度组成的,即愉快―不愉快、激动―平静、紧张―松弛,并且每一种具体情绪分布在三个维度的两极之间的不同位置上。这一理论具有突出的贡献:(1)维度的确定对于情绪测量有重要意义,通过它才能对情绪体验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价;(2)冯特的情绪三维理论为情绪的维度理论奠定了基础。
施洛伯格(H.Schloberg)根据面部表情的研究,提出情绪的维度有愉快―不愉快、注意―拒绝和刺激―激活水平三个维度。他建立了一个三维模式图:椭圆切面的长轴为快乐维度,短轴为注意维度,垂直于椭圆面的轴则是激活水平的强度维度,三个不同水平的整合可以得到各种情绪。
2.四维理论
&伊扎德认为情绪有愉快度、紧张度、激动度和确信度四个维度。愉快度表示主观体验的享乐色调。紧张度表示情绪的生理激活水平,包括肌肉紧张和动作抑制等成分的激活水平。激动度或冲动度表示个体对情绪、情境出现的突然性,即个体缺乏预料和缺乏准备的程度。确信度表示个体胜任承受感情的程度:在认知水平上,个体能报告出对情绪的理解程度;在行为水平上,个体能报告出自身动作对情境适宜的程度。
【上一篇】
【下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沙赫特实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