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有的时候袜子会反穿说尿记忆得赶快去怎么回是

您的位置:
&& 查看资讯
青少年时代的记忆
时代的记忆我的故乡    县城北一里之远的小邢村,村分为小邢、拴马庄、东堡三个居住区。它是宋代国子监丞尚书博士邢昺之乡。我家住在东堡,这里也是我的。向西隔沟是西堡村,北面为沟,东面与大邢村隔沟相望,南与土地相连。这里地势险要,三面环沟,只在南面有一丈宽的陡坡可以出行。坡头东侧有一座庙(庙院总面积大约2050平方米),庙宇坐北向南,内塑一个大佛像。大概在1958年前后,有人将庙及佛像推到沟内毁坏了。小邢村,在元代属尧山乡管辖,民国时和解放初期归为一区管,解放后为大邢管辖区,1958年为城关公社管辖区,2000年合乡并镇时,归天坛镇。东堡在旧社会只有十余户人家,30多口人。有张、段、高、续、乔五姓,张姓人多。人家都住在堡的周围。据父亲告诉我,有几户原在城里住,为躲避日本和阎军骚扰,才住在这里,有的户因家庭贫寒来到此地,从堡垅下打一孔窑,就可以过日子了。我家就属于这一种。我们住在东面堡垅下窑洞里,其中北窑为砖石结构,在60年代是我父亲从城里拾的砖石盖起来的。原来只有老窑两孔,三叔全家住在南窑,我家住在北窑。1944年阴历11月24日我就降生在这孔窑洞里。故& 乡&&&&&&&&&&&&&&&&&&&&&&&&&&&&&& (一)&&&&&&&&&&&&&&&&&&&&&&&&&&&&& (三)生命的故土,&&&&&&&&&&&&&&&&&&&&& 故乡的蓝天,思念的故乡,&&&&&&&&&&&&&&&&&&&&& 碧绿的田野,心爱的乡亲,&&&&&&&&&&&&&&&&&&&&& 传奇的,永远的牵挂。&&&&&&&&&&&&&&&&&&&&& 尚书的家乡。&&&&&&&&&&&&&&&&&&&&&&&&&&&(二)&&&&&&&&&&&&&&&&&&&&&&&&&&&&&& (四)故乡的明月,&&&&&&&&&&&&&&&&&&&&& 故乡土和水,山涧的小溪,&&&&&&&&&&&&&&&&&&&&& 哺育我成长,莲池的芙蓉,&&&&&&&&&&&&&&&&&&&&& 故乡人和事,刻在脑海中。&&&&&&&&&&&&&&&&&&&&& 激励我前进。&我的家庭    我的家祖居在农村。家庭所有成员,除子女生活在城里外,其它人都属农民出身。农村丰厚的天地,使我家里人都养成勤劳善良、温顺俭朴的个性和生活习惯。从父辈到兄弟姐妹,都过着和田土打交道的日子,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忍贫耐寒、安分守已,是一个典型的和谐的农村大家庭。  我父亲张茂富,出生于1896年,病故于1974年,享年78岁。年幼时家庭贫寒,一生务农。他老人家在我家是劳动最大的人。对爷爷奶奶来说是好儿子;对弟妹来说是好兄长;对子女来说他是好爸爸;对邻居来说是好乡亲;对党来说,是对党忠诚,听党的话,跟党走的人。  父亲姊妹八个,兄弟五人,三个妹妹,父亲排行老二,但他的兄长未成家就身亡了,父亲就成了家中老大。他对爷爷奶奶十分孝敬,在地里帮助爷爷干活,回家又帮助奶奶看管弟妹。爷爷身体不好,经常有病,父亲就尽心侍侯。爷爷只活了四十余岁就病故了,由他操心处理了后事,全家重担全部落到他身上,内内外外,甚至弟妹在外和人吵嘴都来找他。曾听父亲说,我小爸张茂桐,直爽胆大,敢说敢为,贩卖牲口,欠别人钱来找父亲,他想办法把钱付给人家。后来我小爸又在城内卖元宵忙不过来,怕弟弟苦着和累着。父亲和三爸张茂堂二人经常去帮手。奶奶和他的前妻以及大儿媳妇的后事,都是他一手料理。就连自己婚事,也是自己借钱、自己办、自己还。做老大也真不容易。  爷爷病故后,作为兄长外边的事情,全由他一人独挡。给弟弟张茂桐、张茂林、张茂堂三人娶媳妇、借钱、办婚事,都由他操心安排,他的三个妹妹张茂平、张茂英、张茂玲出嫁也由他操办。在十年内就办了8件婚丧嫁娶大事,遇到这么多困难,也没有把他压垮,而且事事认真,办的人人满意。  爸爸经常教育子女,要勤劳吃苦、艰苦创业、和睦乡邻、互相帮助,不义之财不能取,孝敬大人更重要,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在中给公家好好干。按现在官话说,是要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做事,做人要立英雄志,献身事业为国家。  他对儿子很关爱,常怕子女受委屈。1948年哥哥参加解放、太原战役时,成天不瞌睡,想着哥哥到底怎么着。战斗结束后,父亲到临汾、太原找了半月二十天无有音讯,1949年前半年,县政府给我父亲送来喜报,知道哥哥受伤,并立了大功,他才放心。对大姐二姐找婆家,只怕他们的生活过不了,他认为只要有三十亩地、一头牛,他就愿意。大姐找到郭家坡村,他很满意。二姐找到郑家湾村,家庭成分高,生活富裕,结果两人感情不和离了婚。二姐和郝进贤结婚,随姐夫南下。因解放不久,离婚的人几乎没有,父亲嫌二姐离婚,五年内没和二姐通信联系。我在家没有挨过打,也没有和我发过脾气。因他无有,简单地对我说两句,在学校好好学,不要和同学打架。在参加工作后,好好给公家干,不要偷懒。他的美德、慎言和善行,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照亮了我的人生。  我父亲有做菜的好手艺,村里谁家有婚丧大事,他都去帮忙,还到五里远的聚粮和柏村,有时经常过沟过河去大邢、郑家湾去帮忙,甚至下雨天也照常去。他和村里四邻和睦相处,哪家发生纠纷,就请他去调解,哪家孩子找媳妇,他去说媒,有请必应,随叫随到,从不推托。  他思想进步,听党的话、为党办事。1948年送儿参军,支持哥哥参加解放临汾、太原战役,哥受了重伤,他从来没有抱怨过。他多次抬担架送军粮,支援前线,为党效劳。1957年自愿加入农业社,把自己家的牲口、农具及十余亩地入了社。他心疼的那头母驴,入社前,这头驴是我家摇钱树,每年生一头小驴,卖了钱养活全家老少。他愿走集体道路,无条件把驴交给集体。他任村贫协主席,处处起带头作用,受到村民好评。  我的母亲霍仙,出生于1920年,1986年病故,享年76岁。她的身世未曾给我讲过,只是听三姐讲过母亲的情况。我母亲在晋城结过婚,生一男一女,女就是三姐。1943年晋城等地发生蝗灾,地里庄稼、野草、树叶都吃光了,人饿的无法生存,各奔前程,到处去逃生。我母亲在这时,与她原男人商议,让他带上男孩,她带上女儿,各走各的,都到外地去逃命。母亲为了活下去,带上女儿乞讨为生,肩上扛着一穷二白两张嘴,头上顶着“三从四德”七把刀,手拉着瘦弱的女儿,拿一个粗瓷碗,走村串乡,蓬头垢面,破衣烂衫,骨瘦如柴,经常昏倒在地,悲苦之情不堪言状。要到那儿去自己不知道,走了半月二十天终于逃到我县后交村,把我三姐给了人家当女儿,我母亲才在此地停留了一段时间。后来有人把母亲介绍给父亲。二人结合后,母亲担负着沉重的家务活,做饭、推磨、碾米,还得帮助父亲地里干活,经常是做在前面吃在后面,有点白馍让给父亲和我吃。一天的劳动已使她疲惫不堪,可是晚上还得纺线织布缝衣,全家的衣服都是她做。那时点灯用的都是由大麻榨成的油,灯火如豆,昏暗异常。她在家中再苦再累从不吭气,她说总比讨饭强几百倍。母亲对父亲侍候的相当周到,尤其是在六十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父亲患了气喘病,大灶领回饭不够,先让我父亲吃,她吃玉面馍,让父亲吃白馍。1951年晋城外祖父去世,父母亲、姐姐和我,坐上驴车一同前去,行走到翼城城天黑了,就在姓张的一家子休息,到后我两手拿着东西下了车,父母亲、姐姐都忙着卸车上的东西,我说:“我要拉屎、要拉屎”,他们三人都没有理我,到底是没有听见,还是忙着卸东西,这时我就拉到小棉裤内,母亲责备我,我当时还小记不住说或骂什么,母亲便连夜将棉裤拆开、洗净、烤干、缝好,就干了一夜,一眼没眨,回想起母亲的情、母亲的爱,永远忘不了。但我也想不通,为何不把东西放在地上去拉屎,是傻还是怕东西放在地上脏了,直到现在也没想明白。1975年弟张金星患了神经病,母亲跟我一块到太谷,赵曲神经病医院去侍侯。老话说,老偏小一点不假,弟弟的病常在她心中惦记着,特别弟弟病犯了,把家里东西乱摔,被子撤成一条一条,闹得四邻不安,这对她打击十分沉重。这种不安定的生活过了十一个年头,把母亲身体拖垮了,从病到病故没有几天。她不是病死的,而是累死的、折磨死的。1972年,失夫之痛、养子之艰,一下子落在母亲身上,她是平凡妇女中的一个,然而在她身上表现出来的坚忍不拔、坚强不屈的精神,勤劳善良、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品质,却是美德的生动体现。随着改革开放,生活条件一天比一天好起来,母亲应该好好的活着,但由于恶劣的环境干扰,使她早早离开了我们。我们作为儿女十分心痛母亲,想念母亲,为何她的命这么苦啊!  二老一生,是艰苦的一生,勤劳的一生,他们一生办了那么多事情,不知操了多少心,受了多少难,吃了多少苦,求了多少人,哭了多少回。我从二老身上学会了人生哲理、知道了如何做人做事,他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后来我兄弟们,给二位老人立了一幢石碑,碑文这样写道:  饮水思源人之常情,慎终追远古有明训。伏念先父讳茂富,生于一八九六年战乱时期,一生苦难艰辛,疲于奔波。十九岁丧母,即携弟妹与母相依为命,勤劳耕作创家立业。家中人多地少,难以维持生计,遂开了个元宵铺,赚得微薄收入,弥补家中日用不足。后来又为生儿育女,供养子女上学,及操办弟妹婚嫁煞费苦心,德莫大矣。先父为人俭朴,思想进步。在解放战争中,积极为国效力,多次抬担架送军粮支援前线。全国解放以后,积极参加互助组,走农业合作化道路,公而忘私不辞苦,以致积劳成疾,不幸于一九七四年农历四月二十一日病逝,享年七十八岁。  大母李氏,生于一八九四年,十七岁来家,生一男二女。一九二六年,年仅三十三岁,不幸早逝。  先母霍仙,生于一九一一年,来家后生二男一女。一九八六年病逝,享年七十六岁。母为人和善,持家有道,勤俭节约,先人后已,深得邻里好评。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养育之德终生难报,时逢盛世倡导新风,为大人墓前立石以为永志。愿双亲荫庇后世兴旺发达,合家安康。词曰:&&&&&&& 英灵永垂宇宙间& 美德常与天地在&&&&&&& 常念父母生前爱& 不忘严慈养育恩  哥哥张金虎,生于1922年,病故于2001年,享年78岁。高小毕业。1944年参加工作,在浮山县公安局作地下工作,1948年参加解放临汾、太原战役受伤,立了一等功。战争结束后,到南京部队工作。1952年去朝鲜抗美援朝,1953年朝鲜停战回国,在石家庄302部队器材科当科长,文革期间任太原市北郊区武装部副部长,1983年副师级待遇离退。哥哥一生都和枪杆子打交道,担负着保卫祖国、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使命。他是一个事业有成的人,一生有功于国家的人。  他的婚姻,1950年与前妻郭金娥结婚,1953年郭氐病故,同年与嫂子杨天兰结婚,结婚后,就把嫂子带到部队,北到朝鲜,南到南京,中到河北,两人相互照顾,相依为命,相处亲切,家庭特别幸福。  大姐张金娥,出生于1925年,卒于2010年,享年86岁,嫁到郭家坡村,姐夫郭君林,两人一生务农,老实忠厚,对人和气,地里庄稼活做得很好,从解放前到八十年代,家中没有缺过粮,每年还送给我家一些粮食。  二姐张金凤,生于1928年,卒于2013年,享年86岁,二姐第一次婚姻嫁到郑家湾村,姐夫郑洪智,结婚后两人感情不和离了婚,与当时在我村住的部队红军战士郝进贤结了婚,姐姐等姐夫打完临汾、太原战役后,相随南下到四川,姐夫是老红军,到成都后就不再上班,国家养起来了,二姐在成都某家属区,当居民委员会主任,参加社会各种。  三姐张金兰,出生于1936年,病故于2008年,享年72岁,三姐五十年代,与公安局工作的王文英结婚,两人一块生活五六年离了婚。六十年代三姐与小卫坡张东福结婚,两人一生务农,家里孩子多,生活困难,八十年代以前年年缺粮,我常给姐家买粮食。他家没有任何经济来源,过着很苦的日子。三姐是个苦命的人,小时候和母亲乞讨来浮山,中年家里过的日子艰难,吃不上、钱没有,到老年条件好了该好好享受生活,她却早早地走了。  弟弟张金星,生于1953年,病故于1989年,只活了36岁,1972年参加工作,在省地质四队当工人,1977年患了神经分裂症,先后去太谷、赵曲住院治疗11个年头,病情有点好转,一个人从医院回家,一人又能到医院,但有时也犯病。1989回家过八月十五日,在家住了三天,拿月饼、苹果等去赵曲医院,快到赵曲时,被火车碰了而身亡。  我的老伴张惠菊,奶名麦花,从小爱唱爱跳,每年参加村春节文艺活动,演艺出名。1964年被县文化馆抽上到临汾演出后,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她会表演节目。65年全国财贸系统学习寨圪塔扁担精神,县供销社在寨圪塔建起展贸馆,在社会上招聘说明员,经本村柏峨山(在县社工作)的介绍,到展贸馆当说明员。那时参加工作手续简单,到粮站买了几十斤玉茭换成粮票,就算参加了工作,成为正式职工。1966年展贸馆参观的人越来越少,他们几个说明员,分配到各供销社去工作,她被分到米家垣供销社当售货员。文革开始说财贸县长转的他们一批说明员不算数,哪里来到哪去,这时由于她有爱唱的特长,旭光剧团要她去当演员,二次转为正式职工。1968年和 我结婚后,于1970年生了大孩子,从剧团调到张庄供销社,后到东郭分店,在城内百货公司当了八年营业员。1979年到县运输公司当会计出纳,1988年调县运管所当出纳统计,1999年退休。她在七个单位整整干了三十四个年头,工作认真、责任心强,不管当营业员、还是出纳,账目清楚、无有差错,一心为公,两袖清风,她不管到哪个单位,和同志们关系相处很好,亲如姐妹。在社会上也可算是个女强人。  她心地善良、做事有主见,有两件事使我很感动。一是和我结婚不嫌我家穷。六十年代,我家很贫寒,生活无保证,经济无来源,窑破烂不堪,二老年岁大,长年有病,我本人在公安工作,工资28.50元,还得养活老人,成了家恐怕也要受穷,在这种条件下,她愿意嫁给我,内心十分感激。1968年结婚时,北窑倒是灰的白白的,一付铺盖,结婚那天从公安局借了一个桌子、两个凳子,结婚第二天还给机关,她毫无一点怨言。结婚前没有订过婚,没有给过一分钱的彩礼,只是分三次给了她三节布,6尺条绒、6尺华达呢、6尺兰布,她从来没有说过什么。说起来都是生活当中一些小事,但能做到这一点真不容易,因为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人数不是太多的。  二是工作压力大、家务繁重,没有把她压垮。从1970年到1985年,这15个年头,是我们两人费心费力,从艰难贫穷日子度过的。我在公安局工作,经常到乡下去破案,一去就是半月二十天不能回家,家中的一切重担全部压在她肩上。随着时光的推移,我家由一个孩子到三个,又代养太原姐家的一个孩子,四个孩子的吃穿上学都由她担当,别说生活困难,吃的不好,就是条件好,一天三顿,生的做成熟的,那也不容易。十五年可想而知那是多么难啊!家中十分忙乱,有时我还给添麻烦,给她忙上加忙。在公安局工作期间,每当下乡破案回来,相随人员就到我家吃饭,少者三人,最多五六个,不是一次而是多次,来到家他就给同志们做拿手的饽鸡蛋斜角馍或干面,有时还炒两个菜,让大家喝酒。每次都以笑容满面迎来,满腔热情送走,在大家眼中是一位好警嫂。从1978年给岳母办丧事以后,接着又办了我父母亲、岳父、弟弟、弟媳六宗丧事,给二老上新坟立碑,自家盖新房三次。弟和儿女结婚四宗,加起来共十七宗大事,哪一宗都离不开她的费心和操劳,受苦受累,酸甜苦辣的味道她都尝过。她为两个家庭付出了心血,是有功之人。她干的是营业员的工作,每年放假就到年根头,忙忙碌碌备办年货,从不顾自己身体疲累。腊月三十日晚,还要洗七个人的内外衣服三十余件,一洗就洗到快天明。由于过于劳累,每年初一到初五累得卧床不起,我对她说:“你能不能把这习惯改一下”。她总是不听,并说:“我不能让一件脏衣服过年,如有一件我就睡不着觉”。双方四个老人在世时,身体不好,不是买药就是住院,几个老人轮着病,轮流住院,到院侍候。这些具体事,都由她处理。由于双方老人年纪大、失去劳力,两边自留地由我俩承担。从种到收,地里上粪,季季不短。队里分红薯和玉茭,老人就通知我们,我俩一担一担、一筐一筐运回家。1975年家中又添了一个患了神经病的弟弟,给本来就难过的一家子增加痛苦和负担。一切一切不但操心而又费力气,繁重的家务、紧张的工作,使她脑子里总不能清闲。患了全身失血症,差点要了命。这一切都表明老伴是一个合格的好媳妇、好女儿、好妻子、好姐姐、好妈妈,一点也不过格。  1999年她从运管所退了休,儿女们都成了家,孙女、外孙女全部上了高等学校,家庭经济情况逐渐好转,可以说是最消闲、最幸福的时刻。但她活的并不轻松,还是很累,在家想这想那,脑子总不闲,特别是遇到一些事情,晚上就不瞌睡了。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大,思想比较脆弱的缘故吧。这也是一种真正亲情激发出来的心绪,真难为她了。  她对我全心全意,百般照料,2004年我患了心动过缓,九年中九次上太原检查,三次住院,二次去安装起搏器,都是她伴随着我,在医院护理着我,那种真挚的亲情,难以用语言形容。老伴近一二年内不再打麻将,一人在家里给孩子做鞋垫,做的鞋垫精致好看,谁见了都说真好、真巧,老了还会扎花。她是做酸菜的能手,所谓能,在天气炎热时,她能做成酸菜,在新安坪小区有了名声;所谓好心肠,把味道香的酸菜给四邻朋友吃,笑脸迎,笑脸送,满腔热情,邻居盖录贵说:一进院子酸菜味就闻到了,这也是她老年生活的一种缩影吧。  老伴你辛苦了!上赡养老人下养育子女,上班家务你都干,辛苦为了全家福,全家心里都有数,劳苦功高。  我的子女,大儿子张文生,43岁,党员,在县司法局工作;大儿媳盖雨虹,43岁,党员,县计生委纪检组长;大孙女张菁,20岁,党员,运城学院上学;二儿子张武生,党员,县老干部局工作;二儿媳刘洁,37岁,县妇女保健院工作;二孙女张馨之,15岁,临汾市新开路高中上学;女儿张爱琴,41岁,县环保局工作;女婿鲁明,42岁,党员,省银行工作;外甥女,鲁佳琦,18岁,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上学。他们三家,家庭和睦、事业有成、安分守已,都让我们放心。下代上大学,培养成人,尽职尽责,自有其父母承担。&&&&&&&岳父母功德永存    我的岳父张金风,是本县南西河村人,他生于1907年,病故于1980年,享年73岁,自幼家庭贫困,一生以农为本。还有一手好手艺,会做银器活,他的活精制美观、样式新颖。当地很多人都来求他给孩子打锁,就连方圆十里八乡的人也慕名而来。他们不叫岳父名字,只要说一下“银炉”,就知道是谁家。当时的生意很红火,给家里增加了不少的收入。  他生有两个女儿,是家中两枝花,长名秋花、次名麦花,她都非常痛爱。从来不准岳母吓唬孩子,更不许打骂一下。常因为管教孩子,两老口吵得脸红脖子粗。有时甚至发脾气摔东西,嘴里还说着“不过了”,和岳母闹气。  岳母身体不好,有呕吐血的毛病,因此地里和家里的重活全由岳父承担,磨面、担水、烧火、提笼搭筚、拉风箱、调煤封火离不了他。六十年代公社化时期,一切归集体,牲口集中饲养。岳父担任饲养员,他和村里一个姓柏的青年喂有骡、马、驴、牛约有十几头牲口,黑夜住在饲养处,一夜起来好几次给牲口添草。冬天冻的不敢脱衣服,夏天热的不能穿衣服,从来不说苦。他责任心极强,有一次发现有一头驴身上有伤迹,经了解是在干活时,被使役人打伤的,立刻把情况给大队干部作了反映。他喂养的十几头牲口,个个膘肥体壮,荣获“模范饲养员”称号。他也是个干农活的能手,样样精通。在队里干活认真,要求标准高。给自己家里地里干活,也是一样的要求。我和惠菊结婚后,帮他到自留地种玉茭,临走时,见他手中拿着一根长2尺的高梁杆,不知道是干什么用。到了地里才知道,用高梁杆量玉茭坑的尺寸。量一下,划个印,让我在有印的地方打窝。要求间距2尺,直看、斜看都成一行,可见他做事是何等的认真!从1972年开始,给我们看孩子八个年头。八年如一日,看管孩子、又给做饭、打扫卫生,父女之间亲情比海还深,可谓功德无量。岳父走完了73年人生旅途,虽然已经长眠于地下,但他把毕生精力献于集体事业和家庭的苦累,我们会永远记在心中。他所培养的两个女儿事业有成,子孙满堂,这应该是对他最大的告慰。  岳母孙成英,生于1917年,病故于1978年,享年62岁。她一生勤俭持家、管教有方。解放前,靠岳父作银器的微薄收入维持生活。就在这样的贫困条件下,全家穿戴、吃喝在南西河村也是数一数二的。这与她平时精打细算、考虑周到、有计划、有个性是分不开的。比如对我们两人的婚姻问题,想得周到又长远。她决定不招亲,平时只要照管他们,最后给养老送终就行了。她是一个仁慈的农村妇女,为人慷慨厚道,无论对本家还是邻居们,都亲切相处。有时邻居家有了困难找上门来,她总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常存恻隐之心,同情穷苦之人。  憨岳母亲女婿一点也不假。岳母对我的亲情,在南西河村、公安局机关都有了名气。每当她来公安局时,人们一见了就问她“送什么来了”。这虽然是一句逗趣的话,却反映出她对我的关爱之深。1968年正处于学习毛泽东思想,清除旧思想、旧风俗的形势下,我和惠菊结婚,林轩前、李茂震等五个朋友,骑上车子陪我去娶亲。我们走到南河坡时,李茂震看见我穿着白衬衣,就说:“娶亲还能穿白衣服吗?干脆把我这花道衣服你换上”。岳母见到我很高兴,对我妻子说:“小仓还知道穿花道上衣”。妻子把实话告诉她说:“他哪有,结婚那天是在半路上和别人换了的”。岳母听后感到心酸,马上进城买布,给我做了一件新花道衣服,送到我机关里。我们两人结婚时,她按儿子结婚标准对待,做的四幅被子、小柜子、木箱子等样样俱全。她看到我们上班,走亲戚不方便,就把买猪了,给我买了一辆飞鸽自行车。她身体不好,但怕了女儿工作忙、上班累,就主动给我们看管二个孩子,又给太原工作的大女儿,连续照看三个孩子。最短的时间五年,最长达十三年。岳母为别人着想的事情太多了,但对自己的病,从不当一回事。1983年孩子都大了,岳父随我们在城内生活,留她一人在家。有时吐了血,就叫我们请大夫看病。可在她病故的前十天吐了血,她说胃里不好,太不在意,只给买了点药,后来才知道她已病重,不行了(大便了),为的是怕我们知道。我们问她时她说好着哩。最后经医院检查,身上还有一克血。送到城内抢救无效病故了。事后,我们想自己为何那么粗心呢?为什么没有发现她吐血,为何早日不送医院给她治疗呢?在她病重时,我们没有侍候过她一天,真是遗憾呀遗憾,后悔啊后悔。她去世后,我们在墓地给二老上新坟立石碑,深表怀念之情,南西河村人说:“没儿的比有儿的还强哩”。碑文:  维日月永恒,江河不断,追念椿萱终生难忘。先父讳金风一九O七年生,童年因家境贫寒,外出学徒求艺,基于天资聪慧,勤奋好学,终将银道熟悉,后返乡自立银炉生意兴隆,远近闻名,且各类农事均为行家能手,荣得乡邻赞誉,农业集体化时期,曾担任饲养员,责任到位,成绩显著,表彰频频。父对上奉孝尽善,对下关爱无限,对外处世公正,可谓一生品行端正,心地善良,勤劳艰朴,忠厚至诚。一九八0年逝世,享年七十三岁。先母孙成英生于一九一七年,卒于一九七八年,享年六十二岁。慈母一生相夫教子,勤俭持家,孝敬高堂,和睦亲邻,实乃贤淑厚德,令人敬仰。时逢盛世,缅怀双亲,立石镌文,以为永记。  石碑用青砖砌,成碑楼,两旁刻了一副对联。其曰:严慈功德流芳远子孝孙贤世泽长  &&&&战乱中度过了童年  我出生于日,是日本鬼子投降的前一年。那是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人们过着水深火热的日子,苦不堪言。我懂事后,就不断地接受父辈的爱国主义、保国为民的教育。听父亲说:日本鬼子在1939年岁末,占领了浮山城,经常出城抓人、抢粮、奸淫妇女,有时还把老百姓当活靶子打。他们把老百姓抓进城里,筑炮楼修工事,城周围挖数米宽的深沟。老百姓稍一歇息,那些鬼子和汉奸就用鞭子抽打。我们村离城仅一里之遥,鬼子来村抢粮、抓人,真是深受其害,老百姓整天躲在深沟里不敢回村,担惊受怕、寝食不安。我在公安局到村破案碰见老党员、老革命前辈就给我讲日伪军的罪恶,比我父亲说的更恶劣。他们还给我讲了许多八路军英勇奋战的事迹资料显示:1942年日伪军在遆家垣大槐树下,杀害群众43人,日至24日,9天内,日伪军在坡头、柳树垣、南山、南安、北阳庄、河底、太皇峪、高家河等10余个村庄,杀害群众378人。日伪军在八年中到底抢了多少粮食,抓了多少人,杀了多少无辜群众,这是难以计算的。日本鬼子投降至今62年,企图复活军国主义,占领我国钓鱼岛,真是贼心不死,令人愤恨。1945年日本鬼子投降后,梁培璜的61军驻防浮山专门与八路军为敌。一时间浮山城周围村子里驻满了阎军,老百姓继续受着煎熬。要粮、要钱、要布、要草、要料,致使本来就很贫穷的老百姓更加灾难深重,只得挖野菜充饥。野菜不易消化,常常致人腹泻,等不到解裤子就拉到裤裆里。他们为了扩军,实行兵农合一,把村里年轻人三人编一组,一人为常备兵,二人为国民兵。常备兵去服兵役,国民兵在家种地,三年一轮换,有的人去了就回不来了。像这样残害人民事件就太多了,比如县志记载,1938年日军六架飞机轰炸县城,炸死浮山县民族革命两级小学学生10人,炸伤残教师学生8人。特别在2010年我在村里收集碑文时,发现赵家垣马家古凸村一块纪念碑,碑文清楚记载着日本鬼子的罪恶。碑文:“民国十九年二月二十一日,日寇在马家古凸,被我游击队迎头痛击,打的倭奴落花流水,抱头窜进城去,在脑羞成怒的情况下,又追到马家古凸,轮炮乱发,到处搜寻,将先公等许多人一齐捉到四十岭,凶残地杀做一团。至八月搬尸回村,谨认出元金、元通、长春等尸体三具,另为安葬。其余尸体腐烂不可辨认,才决议将其同穴理葬,这样的凄惨之事,真令人痛心”。李心元局长也曾给我讲过,1945年八路军力量不断壮大,在边沿山区建立了政权,1月5日县抗日政府在张家河召开万人大会,欢送新战士入伍,我村李学厚带领300余人参军。八路军、游击队多次打胜仗,大大地打击了敌军嚣张气焰。  12月16日太岳二十八旅七十一团攻打县城(赵城)歼灭敌军417人。1946年陈庚司令员,带太岳军区第十、十一、十二、十三等四个旅,于官雀歼灭胡宗南“天下第一军”正编第一师第一旅4500余人,活抓中将师长黄正诚、少将参谋长戴涛,大大鼓舞了八路军的战斗士气,鼓舞了广大群众信心,使敌军钻在临汾、太原不敢出来。1948年4月临汾、太原相继解放。八年抗日战争和三年的解放战争,终于以人民和的胜利而告终。人们从此彻底摆脱了苦难的日子。这时我已经四岁了,可以说我的童年,是从战争的年月度过来的,真是忆往事不堪回首,想今日甜在心头。  父亲虽然没有文化,但他对我长大如何做人,教育匪浅。他的谈吐举止、待人接物、为人处事,无形中给我灌输了儒家的道德思想。每年过年后要给一家长辈和亲戚去拜年。出门玩时,就嘱咐我不要和小朋友打架,相处要好好的。还经常教育我要艰苦朴素、勤劳节约、吃苦耐劳。我六七岁时就知道给家里地拾羊粪蛋,在每年的清明节上坟祭祖的时候,讲述爷爷奶奶一生情况,教育后辈要尊老敬祖。说到这儿,再插叙我小时候记得的一件事。1953年我8岁时,嫂子病故了,由于我国才解放,形势严峻,在部队的哥哥,不能回家办丧事,父亲便亲自料理了此事,因我还小,害怕死人,每天放学回来,在坡顶上叫父亲接我回家,我也很听父亲的话,嫂子病故一切都好办,但砂锅没人拿,哥哥又无后,父亲就让我披麻戴孝,手拿砂锅把嫂子安葬了。每年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它最能体现特有的“血亲团圆”的宿愿。数千年来,月园月缺唤醒人们对亲人的无限思念。我父亲很重视这一节日,但因家里贫穷,只能用几个自家做的枣月饼来祭拜。虽然东西简陋,但家庭成员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团团圆圆庆贺八月十五。  总之,家庭教育对我童年产生了很大影响,对培养我良好的品德起了启蒙的作用。使我从无形中知道怎么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些教育使我终生受益。九年求学之路    1952年我八岁,上了学。小时候只要换个环境,就像过年一样的高兴。我村和大邢是一个行政村,包括大邢、小邢、拴马庄、北头、郑家湾、东堡六个自然村,初小扎在大邢村。小邢与大邢村一沟之隔,看着近,走着远。去学校必下一个约有150米长的陡坡,过一条小河,还要上200米长一条坡,才能到学校。我村同学一天来回四次,小孩子有精力不知疲倦。大邢小学校址是个旧庙,北面是旧庙址,东面好像也有过建筑物,南面戏台,坐西向东七间瓦房,教室占三间,老师占二间,灶房一间。这庙叫什么,至今无人不知道。学校设备简陋,有四个年级,共有学生四十余个,课桌是条桌,有的有腿,有的没腿就用砖垫着,坐的木头櫈。我和同学们用的文具也很简陋,石笔、石板、布擦,早晨起都坐在北面石条垅哇哇念书,大概在三年级时,晚上上自习,每个同学都提着自作纸灯笼,晚上从家里提上到学校,放学时再从学校提上回家,这个小灯笼整整陪了我二年。  我们一年级的老师叫陈茂兴,中村人,教学严厉,学生们不管在上课还是做操都很守规矩。二三年级老师叫王宝善,是北王乡北茨庄人,中等个,口才流利,讲课耐心,从未打过学生。他晚上一人不敢在学校住,让我跟他作了二年伴,对我很器重。我在小学任队长四年,经常替王老师管理纪律、上课秩序, 尤其是王老师有事走后,由我负责全校的学习纪律, 1955年王老师调走,我们就成了四年级,由郭德皋老师接替,把我们送的毕了业到完校去上学。  1955年我考到城关完校,学校住在原圣母庙,该庙建于金大定年代,庙院南是戏台(改成教室),东面有比较窄的一排小房,北面台上有三间瓦房,据说原来有圣母像,是祭祀的地方。庙西有四间大房和三间小房,庙西有一座钟楼,大钟为金大定铸造的,身高六尺,扣击声可达四十岭。圣母庙民国十二年(1923)名为浮山县立民族革命两级小学校,民国二十七年(日,民族革命两级学校,集中参加元旦检阅大会,突有日机六架,从临汾方向飞来,对学校进行轰炸,致使十名学生死亡,教师学生伤残8名。我们这个年级共有三个班(25、26、27)是从城关、张庄、西佐三个公社招来的,我们三个班的教室是西一排10间及南面四间, 是后来新盖的。学校的教学设备比小学好的多,教室砖瓦房,课桌木櫈,晚上上自习用的汽灯。原圣母庙的旧址为学生宿舍,除四关学生外,远处的学生都上大灶,交白面吃白的,交玉茭面吃黄馍。  我们在完校二年时间,除在校学习外,三次参加社会活动,收获匪浅。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除四害讲卫生的指示》,提出要在10年或更短一些时间内,完全消灭苍蝇、蚊子、老鼠、麻雀的任务,后来麻雀被平反,由“臭虫”代替。我们学校也开展了这一项工作,要求每个学生打老鼠和麻雀,到学校交老鼠尾巴和麻雀腿,打得多的同学给予奖励。我利用星期日和假期,主动的去完成这个任务,在院子和打麦场扣麻雀。扣的方法是把筛子用木棒顶起,绳子拉在家中,筛子下面放上谷子,见麻雀进筛子一拉绳就把麻雀扣住了。自己为了完成任务还作了一个弹弓,打树上麻雀。捉捕老鼠时,在按板上大碗压小碗,碗垅下压一块食物,只要大碗流下来,老鼠就扣住了。  1958年秋正值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兴起之时,浮山与临汾、三县合为一县,浮山县变为东方红公社,农村强壮劳力都被抽去炼铁、修水库,村中只剩下老弱病残,因而丰产的庄稼不能如期收回。棉花无人采摘,玉茭熟了无人去收,当时农村流传着一个顺口溜:“玉茭上吊,豆子放炮,棉花吊孝”。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全校六年级同学,全部背上被子去临汾县南马村去帮助摘花,从摘花数量和质量上夺取全校红旗。乔花同学摘得快、摘得干净,放了卫星,为我班增了光。  1958年在大跃进的形势下,我县在前交、鸡家沟村建起了十余个土炼铁炉,组织干部和农村强壮劳力上天坛上采矿,我们学生也参加了这一战斗,从天坛山扛上矿石路过尧庙,石家坡到前交土炉送矿石,同学们热情很高,从不叫累叫苦,都是争先恐后争当模范。三次社会活动使我体会到,课本知识重要,社会知识更重要,课本上没有讲到的,社会上就有。比如捉麻雀、捉老鼠方法,课本不可能讲到,通过实践活动增长了社会知识,充实了课本知识。又如种棉花、摘棉花,棉花作用等知识,也是从实践中学到的,同学们扛上矿石不休息争着往前走赶,见到有女同学走不动时,伸出双手帮助。有的把女同学矿石放在自己筐子里或肩上,发挥了团结友爱精神。  1959年后半年我考到浮山中学四十班。学校有高一、二两个班,初三年级五个班(30—35),初二年级五个班(36—40),初一也是五个班(41—45),全校共有1000余名学生,来自于城关、张庄、西佐、东腰、寨圪塔、米家垣、史演河七个公社。全校同学除城关四门,剩余全部上灶,住集体宿舍。我们住在操场西垅下窑洞里,一个窑洞大概15人。晚上宿舍放一个大茅桶,由值日生打扫卫生、倒尿。我和赵文魁睡的紧挨,两人相处很好,他是赵家垣村,家里地多,长年不缺粮,星期日回家,来时拿一大包馍让我吃。  1962年自然灾害,国家处于严重困难时期,党的工作任务是“一手抓精减,一手抓抗旱”。城镇非农业人口,每人每月减少供应粮,由25斤减到24斤。政府对学生生活优惠,每个学生30斤,市民减标准,学生不减。尽管这样男同学还是吃不饱,经常向女同学要饭票和菜票。由于61—62年天气大旱没有菜吃,我们一块到地里找灰条苗、刺芥,回来全部交到学生灶房,后来找不到了,就上山割白靛磨成面,掺上玉茭面做成馍吃,玉茭杆作淀粉叫淀粉馍,同学们都勒紧腰带,度过了这个困难时期。由于当时交通工具落后,学生灶上及教室烧火的煤,都由全校同学承担,从后交老窑上,到城内大概有10华里,两个同学抬一筐,大概有60斤左右,来回就得多半天,同学又渴又累,但谁也不敢吭气,怕教师批评。  我在浮山中学上学时,思想求进步,事事起模范带头作用,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回村一样的求进步,放暑假时,参加公社组织的突击队劳动锻炼,逢星期回村劳动给家中增工分。写到这忽然想起一件事,我和村里十余人,在西埝里锄庄稼,一转头看见一个中等身材的人,穿一身黑衣服,从庄稼地走过来,我就喊“从路上走,不要踏庄稼”,那个人走到我们跟前,才是公社主任张锦锋,下乡检查工作,他便笑嘻嘻的说:“你们做的对,做的好”。&&&&&&& 我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在班里担任班的队长,在完校还任过少先队三个红条大队长,这为我后来走上领导岗位,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感谢老师对我的培养。在县委当通讯员的日子里    1962年,国际国内形势十分严峻。国际上,我国与苏联关系破裂,勒紧裤带向苏联还债;国内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衰退,人民生活困难,又加之蒋介石叫嚷要反共大陆,真是雪上加霜。严峻的形势,迫使国家采取了一些有效的应对措施,国家机关、厂矿单位精兵减政,压缩工作人员。城市压缩国供人员。学校减少招生指数,大多数县停招高中班。这年我十八岁了,正值要升高中。由于浮山不设高中班,我们同级五个班300名学生,只有10余名同学,考到外地上学。我未考上就回家参加了农业劳动,每天挣工分,给家庭增加收入。心想农村可能是我终身停留的地方,地里劳动可能是我终身职业。想不到1962年8月份的一天,天气晴朗,刚准备到地里去干活,村支部书记,叫我到他家去一趟,我到他家后,他对我说,想让我当村团支部书记。话刚谈完,原城关公社张玉锁书记也来到我村支部书记家中。他见到我简单问了一下多大年纪,什么学校毕业等情况,接着支部书记告诉张书记,计划让这个娃当村团支部书记。张书记愣了一下说:“不要让他当了,干脆到公社当通讯员吧”,支部书记答应了说:“能行”,我心中十分高兴,也很激动。万万没想到,正当国家处于精减机构压缩人员,城市人员要返回农村的时候,我能到公社工作,那真是天大的喜事。父母亲知道后,心里也非常高兴。第二天就让我背上被子,就到公社去报到。到了公社见的第一个人是秘书王家乐,他给我谈了应当干什么,如何干,和有关规定。给我安排的具体工作是看电话总机,到各村送文件通知,给领导办公室打扫卫生,以及清扫三个大院等。我怀着珍惜和感谢的心情,不管干哪项工作,都尽职尽责,把事情做好,使公社领导、机关干部满意,没有意见。当时公社没有通讯设备,干部要开会都得去人通知,这任务自然而然是通讯员份内之事。每次骑自行车通知干部开会,要走近百里过三条沟、两条河、六条坡,每年要开七、八次,可想而知要过多少次河、上下多少条坡、过多少条沟,但我从不叫苦叫累,因我怀着有一颗感恩和知足的心。在公社一直干到1963年10月份,县委会要找通讯员,公社领导把我推荐到县委会,给浮山最大的头儿县委书记当通讯员,自己感到非常自豪。心想,能到县委工作,这个机会来之不易,虽工作比公社管的多、任务重,但我一定要老老实实、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干,比在公社干的更好。我主管鲁书记和两位张副书记个人生活服务,工作都做的很周到。在服务方面,还想出些好办法,比如:在每年冬季点炉之前,把煤打成煤盖,大炭砸成小块,点火柴都切成10公分左右,整齐地放在窑内,一旦三位领导下乡同时回机关,我把柴放在炉里,加上煤油全部点着,而后又返回给三个炉子加炭,10几分钟内,三个火炉全部点着了,这样就保证了领导不受烟熏,又能及时取暖。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早晨不听钟铃准时午时起床,在房内等着,一听见鲁书记门响,就立马进房,进行本职工作,倒尿、叠被子、打洗脸水、扫地、抺桌子,早上给端饭,八时前全部完成。这些工作不是组织上交待或要求,而是自己主动自愿去干,因看见领导太忙又辛苦,誊出时间用在工作上。  除了跟鲁书记下乡和机关正常工作外,我还担负着三位领导家属生活服务。每月到粮站领油买面,一星期给每家送水一桶(计七担水),冬天拉土和煤等事情都一样不误,这几件事,拉水是最不好干的活。六十年代,我县只有一个水塔,一个放水点,设在南门口,供全城人吃水。三个领导家都住在城西门,距南门供水点约有300米,冬天地滑,街道是石子路又不平,拉一桶水实在很吃力。不管买面买油、拉土、拉水,不是骑自行车,就是拉小平车。  鲁书记确是一位“平民书记”,是浮山县焦裕禄式县委书记。我到县委时就听干部群众说,他一心扑在工作上,为民办事。52年修城的街道,1955年修雨化桥,1957年修响水河和天坛水库,1958年前交大炼钢铁等大事,他都是带领全县人民战斗在第一线,和群众同甘共苦。他扛过矿石和石头,参加过修建街道劳动,在群众中树立了领导者的光辉形象。  他事事带头起模范表率作用。1962年在国家困难时期,带头把自己老伴和孩子国供户口转回农村。他不给儿子安排工作,让回村锻炼,他是一个以身作则的模范廉洁的好县委书记。  63年跟他下乡,那真是一年360天,他多半时间在农村,下乡有人叫老鲁或光敏,他都很高兴。生活上不特殊,穿的粗布衣,常和群众吃一锅饭。饭后到地里参加劳动,犁地、编玉米穗见啥干啥,及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指导全县的工作,如西北陈村碾小麦不净,他就要求重打,结果每亩增加28斤,全村100亩小麦,就增加2000余斤,立即给县委办公室下通知,要求全县各村,向西北陈一样复打小麦,颗粒归仓。  我相随他回村,见他孝敬母亲,尊重长辈。在村外就下了自行车,碰见长辈该叫什么叫什么。调查农业生产情况成了他的习惯,回村子和到其它村一样,地里看看,菜园子转一转,家户里问一问,一一都记在心中。鲁书记的思想、精神、作风、品德所表现实事太多了,只能举个例子简单叙述。但他的形象经常出现在我的脑海中,鼓励着我的勇气,鞭策着自己。我工作四十余年,不管在哪个单位,干什么工作,鲁书记的精神、思想、作风经常在我脑海里出现。一做事就想起了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他成为我生活的一面镜子,时常检验自己,想着鲁书记是怎么干的,我是怎么干的,找出自己的差距。  1964年10月份,根据中央精神,采取大兵团人海战术,在全地区集中一个县搞四清运动。我县由鲁书记带队,组成县直单位领导、公社一把手及旭光剧团全体人员共计400余人四清大军开往。我当时也随鲁书记去了。到洪洞后,集中培训四十天,我县四清团分到埝底公社和曲亭公社部分村,鲁书记在埝底公社,担任四清工作团团长。垣曲县一个姓许的副书记任团政委。鲁书记在淹底村蹲点,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住的是坐东向西,大约有6平方米的小窑洞,里面什么设施都没有,只有一个15瓦的电灯和他做伴。他要求埝底村四清干部,为了不暴露身份,规定不能叫鲁书记,并要求我住在团部,不能到他那儿去。我有时在天黑时,偷偷地给他送块饼子,还受到他的呵责。我除了照顾鲁书记外,在四清团部刻腊板、送文件,有什么活干什么活,团部领导和办公室同志都很满意。这期间由团四清办公室主任王振华、副主任张玲二同志,介绍我加入了中国党员,这是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1965年上半年淹底四清运动快结束时,鲁书记肚子经常疼,让他去看病,他说四清运动马上快结束了,不能离开。在六月份确实坚持不住了,我随他去太原山大医院检查,确疹是肝炎。就在山大医院住了十余天。病情刚有些好转,他就提出太原离浮山这么远,条件不方便,干脆咱到临汾住院再治疗一段。他在临汾医院住有二十天病情刚稳住,又提出回浮山医院吃一段中药来巩固。大概到了1965年10月份,他回庄里村养病时,对我说:我因卸职,现在回家养病,你跟上张作武书记到襄汾搞四清去吧。当时浮山团分到古城公社。在此期间,我回来过好几次,都到庄里看望他,问他还需要办什么事情。如果要有事办妥后又骑上自行车返回古城。大概在第二年6月份,四清结束,四清队全部回县。1966年10月份,第三批四清开始,浮山又到绛县去了。鲁书记病犯了,组织部长鲍水法对我说,你不要去绛县搞四清,去医院照护鲁书记吧。鲁书记在村养病期间,在庄里村搞棉花试验田,又给村里解决人畜吃水。饮水问题解决后,庄里村老百姓在水窑边写着:“吃水不忘打井人,能吃上自来水,不忘鲁书记”。由于劳累过度,感冒引起肝炎病复发。住院时,我县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了。在街上喊着:“打倒党内走资派”、“打倒走资派吉张宋”、“打倒鲁家天下”等口号。这些口号他在医院听得清清楚楚。对长说:“老吉你出去接待红卫兵,不要怕”。我感到他在医院养病环境不好,对他的病大大不利,劝他去石家庄302医院治疗,他不去,并说:“红卫兵要揪斗时近点,对人家医院影响不好”。我不管他说什么,硬行把他拉上车,送回庄里家中养病。这时县委机关也掀起文化革命高潮,两派斗争也十分激烈。在县委大灶墙上,还给我贴了一条大幅标语“打倒走资派保皇派”。我不管什么保皇派不保皇派,该怎么侍候鲁书记就怎么侍候。1967年阴历12月下旬,鲁书记病情恶化去太原住院,当时我不在浮山和大道去太原办事,回到临汾车站,正好碰见鲁书记到太原住院。跟随鲁的只有老伴和侄子鲁青泽。我和张大道把鲁书记抬到火车上,我说,我回机关办点事,随后就去了。在机关转了一圈,第二天坐火车去了山大一院护理鲁书记。在医院住了五、六天,医院给鲁书记下了病危通知,说病情加重病变了,要求立即出院。我马上回浮山县委机关,组织段义、张玲等四五个妇女干部,给鲁书记做了一身蓝制服、一件蓝大衣,还做了一双布鞋背上,马上又去太原,这时鲁书记吐了一大盆血,医院二次病危通知又下来了。医生说:“病情恶化,无有希望,弄不好都出不了院。”我和青泽、鲁书记的老伴三人给他换了衣服,用担架抬的上了火车。鲁书记一直处于昏迷状态,但嘴里一直说着,老吉你出去接见一下红卫兵,不要怕……走到富家滩鲁书记就没有气了。我就找列车长,声明我们的人在车上出了问题,列车长说,不要吭声,到临汾站抬下去就是了。到临汾车站我和青泽把鲁书记从火车上抬下来放到站台时,机关小车来接, 司机看到人死了,说不敢拉,又返回去了。我俩没有办法,让老伴看人,我和青泽到临汾木材公司找到鲁的老乡张经理,寻了一辆小平车,把人拉倒饭店门外,两人看管了一夜,第二天才找汽车将人拉回机关。简单的装殓了一下,用大马车送回臣南河村。回村后的第二天,城内和臣南河红卫兵,在他灵上贴了大字报,并扬言不能埋人,还要进行批斗。闹得气氛非常紧张。没有办法,鲁本家几个弟弟和侄儿,连夜打墓把鲁书记仓促地给埋了。我看到这些情景心中感到十分难过,心里又凉又酸,感到怎么能是这个样子呢?鲁书记工作了半辈子,给浮山作了那么多贡献,结果落了这样的下场,实在叫人想不通。公安工作十九年    1967年3月,我23岁时,调到浮山县公安局工作。先后任户籍员、治安股副股长、刑警队指导员。在公安战线工作了整整十九个年头。可以这样说,我的青春年华,大部分奉献于了公安事业。公安局担负着保护人民、维护社会治安、打击犯罪分子的重担,责任十分重大,使命光荣。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凡到公安部门工作的人员,都要进行政审。从家庭出身、个人表现、社会关系、有无前科(指犯罪),就连老婆的表现、家庭出身、老丈人政治表现、有无前科都要全面审查。我是通过审查以后,才到公安局工作的。十九年深深体会到公安局是一个培养人才的好学校。它涉猎的知识面广、法律性强,对个人的辨别能力、行为规范,有极严格的要求,特别是穿上一身警察服装,不论在什么场合,都得十分注意个人形象—我是警察,因为人民把警察当成了心中的保护神,一有事情,就赶快去报公安。就连止小孩哭都要拿公安局来吓唬(公安局来了),小孩就不哭了。公安人员理应成为人们遵纪守法的榜样。十九年来,在公安机关养成的工作、方法和作风,对我后来做好乡镇领导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说在公安机关工作期间,等于我重上了一次学校,而且在这里学到的东西,是正规教育的学校里所学不到的。  向老公安人员学习  我调到公安局后,一开始在治安股工作。治安股的职责很重,管社会治安、户籍和管理、侦破案件等项工作,都在其管理范围之内。那时人少,内勤也要上案。我第一次上的是一起纵火案。当年四月的一天,原玉子沟村干部来报案:本村麦稭垛着火了,要求公安局派人侦破。老公安石怀才领了这项任务,带领我前去侦破此案。我们从局里动身,过柏村、崔村、北韩,行走了五十余里,天快黑时,才到了玉子沟村,但一点都不觉累,因为那时凭着自己年轻,又穿着警服,背着手枪,内心十分激动,觉着刚参加公安工作就出外破案,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可是这一案子该如何着手侦破呢?心里无数。第二天石怀才把我引到着火的现场进行了详细分析,对这起着火案,心里才有了一些底数。石怀才同志大概当时是38岁左右,原在寨圪塔公社任保卫干事,有多年的农村工作经验,后来保卫组撤走后,才回到公安局,比我去公安局早二年,但已经是个破案老手。他对我说:麦稭垛在村子西边场内,周围没有住的人家,自然引火的可能性不大,应该是被人点着的。作案者可能是对村干部有意见或心怀不满的人。我把他的分析情况详细记在本子上,并把现场及周围情况作了纪录,很快侦破了此案。第二次办案是在1968年后半年,我跟上局领导郭生龙,到张庄公社绿化庄去破盗库案。郭生龙同志胆大心细、破案办法多、思考问题脑子既灵活又快捷。他给我讲了确定案件的几个因素:内盗外盗、作案工具、作案时间、作案人数、现场痕迹等,通过现场勘察,发现线索,经过认真分析,确定了作案怀疑对象,盗库案很快就侦破了。通过每次跟从老同志侦破案件,使我不仅学到了勘察现场、案件分析、口供记录等好多基本知识,同时还学会了照像、骑摩托、写调查报告等技能。后来我亲自带上人办案,把学到的勘察现场等知识用在每个案件上,侦破了好多案子,成为一名出色的公安人员。  在三个“学习班”里  1969年,中央下达了“七•二三”布告,全省各地武斗局势得到基本制止,社会逐步走向稳定。接着地区各系统都办起了学习班。在文革中,罗瑞卿(时任中央公安部部长)打成黑公检法走资派,社会上叫黑公检法,公安人员被打成了黑爪牙。晋南地区(当时临汾和运城还未分开),把全区各县公检法公安干部,集中在运城虞乡办学习班,全区住进学习班的大概有一千左右公安干部。我县公检法40余人,一锅端,全部去住学习班。吃住行一切按部队要求。吃饭开大灶,排队打饭;睡觉在大教室、打地铺。清早起床上早操,吃了饭唱红歌,然后学文件,清除派性,检查自己在文革中的错误。比如,一名公安干部在检查时说:1966年后半年,一天黑夜,红卫兵冲击公安局门口时,我不该开大门,让他们抢走部分敌伪档案,给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总之,人人写检查、人人要过关。由于我年轻,来公安局时间不长。谈了对学习班的认识,作了自己在文革期间有派性的检查后,大家认可就过了关。在当年10月份,临汾和运城分为两个地区,临汾地区全部干警,从虞乡撤到曲沃曲村。由于地区领导当时忙的分家,对学习班抓得很松,每天学习学习文件就完了事。70年后半年,我县公检法干部,从曲沃撤回住县学习班,学习班驻在红卫学校里。公检法干部都分别插在各班里。吃住学习在班内,不得串班、不准外出,管理的还挺严谨,人们思想上都挺紧张。在学习班里,把我虞乡写的材料在班里作了两次检查,都没有过了关。不知是何原因,后来我这班负责人给我提示:“你在文革期间打过人,检查中没有提到”。我知道后,就申辩我没有打过人,请调查落实。结果通过核实,把别的人看成了我。反映与事实不符,我这才过了关。&&&& 在三个学习班里,我认为对消除派性,制止武斗起到了一定作用。到底有什么收获和教训呢?回想一下,也没有什么。更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学习。总感觉是打击面过宽、矛盾扩大化,当时没有人敢说半个不字,只能低着头熬日子。参观大寨有感&  1970年全国掀起农业学大寨高潮,当年10月份,我单位郭生龙、张强和我等十余人,刚从学习班解放出来,相随县上的参观团到大寨。这次去大寨坐了两辆汽车,大概有100人左右,都是从各单位和公社及学习班抽出的干部,也是准备下农村,搞“一打三反”运动骨干力量。我们整整坐了一天车,第二天就到大寨虎头山参观。看到那里把拦水坝里的水,抽到虎头蓄山水库,然后灌溉庄稼,同时也看到大寨人用石头,把每块地垅垒起来,一层层绿庄稼、一层层白石头,组成的壮美的景象。说到这,想起了一个笑话:有两个人互相说对方地方好,一个山里人说,看你那里多好,地平平坦坦,平川人说,哪有你们那好,冬天地不用了,把地叠得一层一层的摞到那,大寨地远看就像被子一样的一层一层的摞起来。大寨地里玉茭穗又粗又大,谷子穗一尺多长,亩产都在一千斤以上。第三天参观大寨展览馆,其内容是介绍大寨:艰苦奋斗取得的成绩,英雄模范人物动人事迹。第四天,在大寨大礼堂听了大寨村党支部书记陈永贵作的报告。陈永贵大概有50多岁,中等身材、不胖、头上捂块白毛巾,他口才流利,声音洪亮,报告不用稿子,讲的使人听了深受启发。我们在大寨真是看有看头,听有听头,学有学头。陈永贵同志带领大寨人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灾害,三战狼窝掌,凿眼放炮,抬石挑土,垒坝造田,硬是用浑身热汗,双手老茧,起早贪黑,披星戴月,将山高陡坡、地势险恶的沟沟壑壑垒成38条石坝。然而洪水无情,雨季到了,咆哮的山洪将他们的劳动成果全部付之东流;又是陈永贵带领社员,将一块又一块里高外低的簸箕田,变成了高产1000斤以上的良田。“七沟八梁一面坡”上的耕地,全部得到了治理。他们是靠一条扁担两只筐,挑出了一个新大寨。仅老英雄贾进财一个人,打的石头就能一块块的从大寨摆到北京,并从北京摆回来。大寨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成为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红旗,大寨的神奇力量,使外国政府首脑和国家领导人也产生了兴趣。回想我们浮山地理条件比大寨好得多,但产量低,主要是缺少大赛精神,先进带头人太少了。从大寨回来后,我们都参加了全县“一打三反”运动,在进驻的村,大力推广大寨人战天斗地的精神。搞“一打三反”运动 连进三个村  1970年我从在大寨参观回来后,被抽调到县农村“一打三反”工作队,一连进驻三个村子搞运动。当时的“一打三反”运动,一打是打击反革命破坏活动,三反是反对贪污盗窃、反对铺张浪费、反对投机倒把。全县的运动分批进行。第一批我被分到今日的古县孙寨村。该村距城55华里。既是店上公社的政治经济重点村,又是公社里最大的村子。全村600口人,耕地2000余亩,其中水地50余亩,在旧社会叫孙寨是老财村。新社会特别在阶级斗争为纲时代,孙寨又成了阶级斗争重点村。农业生产落后,农民生活低下,因此列入店上公社第一批“一打三反”运动村。工作队由七人组成,队长高保智(店上公社党委书记)、指导员郭生龙,队员是我和四个知识青年。我们进村第一件事就是学习大寨精神,深翻土地。工作队首先包了三亩地,每人买了一张铁铣,天天下地深翻,给村民搞示范田。我们干的不是翻地,而是一层一层倒士,深达60公分。回想起来这种作法不但很笨,也不科学。总认为深翻能增产,越深产量越高。孙寨群众在工作队的行政命令下,也深翻了20亩左右,但没有工作队翻的深。因刚住进村,情况生疏,工作队一面深翻土地,一面利用吃派饭时间,了解孙寨存在有什么问题。通过多方了解,最后归纳群众反映强烈的三个问题:一个领导老化、无劲头、无朝气,能力差;二是个别队干部,有私分粮食的行为;三是坏人活动猖獗。本村曾发生一起强奸案、一起盗库案,一直未破案。工作队针对群众反映的这三个突出问题,第一件事对现任和卸任干部,包括保管员、小组长之内进行清财。查出民兵连长XXX和村保管员,私分小麦200余斤。连长本人对自己的错误认识深刻,作了退赔,并撤销其民兵连长职务,群众很满意。第二件事破案。我和郭生龙同志是公安干部,对侦破案件都还有点经验。虽然是搞“一打三反”运动,没有破案任务。但我两作为公安干部理应尽责。经调查摸底取证,盗库一案很快破获,犯罪分子盗小麦数量较大,与公安机关联系后,带回县公安局给予拘留。另一起,本村孙XX流氓成性,在村碰见妇女,常说不三不四的下流话,甚至动手动脚,并有奸污幼女嫌疑。群众非常气愤,我俩听到群众反映后,与公安机关取得联系,帮助公安局立案调查,很快落实事实,把犯罪人逮捕了,经进一步审查落实本人供认不讳。第三件事调整村领导班子,现任书记耿XX、主任华玲任职多年,对孙寨村做出过不少贡献。但两人年龄大、思想保守、缺乏干劲,通过公社党委进行了调整。由一名年轻民办教员王X茂当了书记。通过调整班子人员年轻化了,有革命干劲,相信孙寨人民在新班子领导下,全村会有很大变化,第四件事,我工作队向店上公社争取资金,买了几匹马,又将村马收回统一饲养,专人管理,定时防疫,繁殖马驹增加集体收入。  孙寨运动结束后,于1971年前半年,我又参加第二批“一打三反”运动。新进住的是史演河公社史家凹村。工作队由公社副主任宋兴奎担任队长,我担任指导员,还有一名干部和两个知识青年五人组成。  史家凹村运动结束后,于1971年收麦季节,又进入第三批“一打三反”运动,进住东张乡朱村。由郭君风同志任队长,我任指导员,三监狱干部刘培业和三名知识青年组成工作队。第二、三批“一打三反”运动作法和任务,和孙寨大致相同,运动都是平稳地开展,没有出现任何问题,但也没有什么突出事迹,就不必详细写了。“一打三反”运动尽管存在着扩大化等问题,但对防止基层干部的腐败变质,基层政权和平演变,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使广大基层干部和工作队干部本身受到了一次生动而深刻的教育,使广大干部能沿着“为人民服务”的正确道路前进。就我本人来说,有如下的体会:  任何一个员、国家干部都要密切联系群众。联系群众就必须深入基层与广大农民交朋友,才能了解生活的实质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就须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三批“一打三反”运动实践,充分证实了这一点。正因为我们这样做,三批运动取得了全面战果,并使运动健康平稳开展下去。  任何单位、任何工作中,都要搞好团结,我们三批运动队长高宝智、郭生龙、宋兴奎、郭君风特别注意这个问题,遇到问题共同商议,体贴队员实际困难,调动了全体队员的积极性、团结一致,顺利完成了“一打三反”运动任务。  再一个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我参加运动的三个村距县城都在40—50华里开外,除朱村平坦一些,剩余孙寨、史家凹两村不仅路远,上坡下岭、过河爬坡,大路都是土路,没有汽车,只能骑自行车去,每次花费时间不说,满头大汗,全身湿透,十分疲劳。对我来说,这也是一次很好的锻炼。一个人只有在困境中磨炼,才能增强意志,才能在各种想不到的环境中战胜困难。提升管理质量的三项业务改进  &&& 1972年3月,第三批“一打三反”运动结束后,我又回公安局上班,担任治安股内勤。在七十年代,保卫组(公安局)设办公室、政保股、治安股、看守所。治安股管理的业务有户籍、刑事治安案件、消防、枪支炸药和日常的公章备案、刑满人员登记、非正常死亡等各项工作,有时候还得跟上外勤去破案。在这些繁忙的事务中,为提升管理质量,我在三个方面提出了业务改进意见,并付诸实施,取得了好的效果。首先在户口管理上,进行了科学化管理。当时我县户口管理现状比较落后,所有国供人员,不管机关干部,还是国供人员,登记在一个簿子上,不适合规范化管理的规程。特别对国供人员迁出、迁入、出生、死亡登记很不方便,经常出现虚报、漏报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提出了对全县户口进行登记审查,颁发户口本、建卡归档的设想。这个设想向局领导汇报后,得到领导大力支持,并给拨付资金购买户口本。利用半年时间,登记建卡,使全县有3000余户、12000余国供人员审查归档,达到总户数95%。在登记审查过程中纠正了漏报的10户、30余人,虚报的3户10人,同时纠正了姓名、性别、籍贯差错100多件。从此使户口管理走上了规范化管理的轨道。局领导说这种管理办法既科学又适用、又很好。  第二是加强自行车管理:在七十年代,自行车是广大群众最先进的交通工具,如果想买一辆自行车,还得找财贸县长批准后才能买到。由于自行车难买,社会上常出现自行车丢失的现象,并且有日益上升的局势。为了加强对自行车管理、严防被盗现象发生,我提出建立一车一本一卡的打印办法。经请示领导同意后,我具体操作。以往自行车存在着分布面广、群众自觉性差,是一个长期未解决的问题。我们向群众发布自行车打印通告后,大多数群众能自觉到指定地打印。其余的则利用逢集之日,请红卫完校同学帮助拦截打印。为了群众方便,我们深入到集镇开展此项工作。三年内,共打印自行车一万余辆,大大减少了自行车被盗案件。同时在打印自行车号的过程中,还破获了自行车被盗案件10余起。  第三是建立刑满释放人员档案。这是一项治安管理的新举措,对于搞好公安基础建设,侦破案件会起到重要作用。我们在实际破案中,个别案件都留着作案人的手指纹和脚印,为防止刑满释放人员重新做案。在侦破案件时,只要把现场的指纹和档案指纹一对,案件就能很快就破获。最低使办案人员在现场发现指纹,知道如何保护指纹,学会看上指纹破案。1982年,灵中杀人盗窃案,犯罪分子王小红,在面馆留下指纹,我们就利用指纹破了该案,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1984年北桥头媳妇房盗一案,犯罪分子也是在面馆留下了一个大拇指印,我们把全村18岁以上男人手印全部取下,与现场指纹不符,知道村里没有嫌疑对象,避免了盲目传讯、抓人、错案。没有给党、给人民、给自己造成不好的影响和损失。在困难面前决不退缩  当人们看到公安人员穿上一身警服,会感到其伟岸、尊严和高尚,并投以羡慕的目光。却又不知在办案时,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备尝苦头。但他们为了工作,在困难面前从不退缩,总是一直往前。这里举一些常见的情况,以斑窥豹,足以证明他们明知要吃苦,却决不退缩的可贵精神。  一、吃派饭难。七八十年代,农村经济落后,农民生活贫困,我们到村派饭有点难,但这不是主要原因。主要是群众不敢和公安人员接触,怕公安人员走后,坏人给予打击报复。有时肚子饿了,只得到亲戚朋友家吃饭。说起吃饭也很难堪,但不吃饭又不行,我们破案在响水河住的时间较多,一去不管几人,说到镇机械厂、矿管经理部找张广亮、窦新才两位兄弟那儿吃饭,他俩招待热情,吃饭吃成了朋友,10余年他们俩人成了公检法的后勤部,吃饭的人和次数难以计算,但他俩人的情谊,所有的公检法人员都忘不了,永远是好朋友。就在这种情境下,我们仍坚持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因我们有保卫人民生命安全的职责,还为客观情况所逼,任务所压,我们必须这样干。1981年,是全县土地承包到农民手中第二年,全县小麦丰收,每亩小麦产量都在500斤以上。但由于天气连雨多天,别说放在场里的小麦,就是在麦杆上也出了芽。有的村出芽率达100%。就在这时,乔家垣公社波头西凹供销店被盗,我和王永栓、张云、李林几个同志到此村破案。一进村,村干部安排很周密,指定专人给做饭可是这个村小麦全部出芽,我们天天吃出芽面,做饭的人想尽一切办法,做的好一些,让大家吃的好一些。做面条不行,又给我们蒸成馍;馍不好吃,又用油把馍炸成馍片。不管做下什么,都是软软的甜恶心。在这个村破案虽能吃饱,但出芽麦面吃上后,晚上肚子不舒服,你不放屁他放,屁声不断。我们住的是个窑洞,回声很大,有时还影响休息。就在这种情况下,同志们不放弃使命,该怎么找线索,该到哪村取证,仍一刻不误。由于大家决心大,时间抓的紧,此案五天就获得告破。犯罪分子逃跑到五十亩垣,及时抓获归案。  二、取证难。1981年我们在东凹村破获供销社分店被盗一案时,王永栓同志为取到证据,在窑顶上整整爬了一夜,地上湿、蚊子咬,但不叫苦、不叫累。1984年,我们在东张乡北桥头村,破获媳妇房被盗一案时,正处于冬天并下着大雪,我和李作权同志,手拿着扶棍,踏着厚厚的积雪,行程五十里到翼城取证。每破一案,都有程度不同的苦头吃。但我们从不因为吃苦头,而放弃一个重要的证据,因为这是公安人员的职责所在。  三、破案难。1982年5月我县灵中村发生一起盗窃、强奸、杀人案,由郭生龙副局长带队,李随先、王永栓、李林和我等人参加。经过一个月案还未破,每个人都不准回家。我记得那时已快收麦子了,天气很热,侦破人员穿的衣服还很厚,一动就满身是汗,王永栓提出回家换衣服,未能批准,仍坚持干着。1983年,史演河乡报案,通缉的犯罪分子XXX,发现在左家沟村XXX家,局里派我和张云二人,去抓获犯罪分子,这时天气已黑,而且还下着雪,我们毫不推托,立即出发。当三轮摩托车把我两人送到四十岭马场时,车不能走了,我俩步行上山过岭,向左家沟走去,在雪地上,走一下滑一下,一路摔了好几次,整整走了一夜,天明才到达目的地,把犯罪分子捉捕后,又从原路返回。这一路所遭遇的苦累,我从未向人诉说过,就这样一直是默默无闻地工作着。打击刑事犯罪不松劲  1983年,我县根据中央部署和上级指示精神,进行了四次严历打击刑事犯罪活动,浮在表面上的犯罪分子被扫荡了。犯罪团伙被摧垮了,刑事犯罪分子被抓了、关了、判了,罪大恶极的被处决了,社会治安形势迅速好转。因此,有的同志盲目乐观了,松劲了。如果任其麻痹思想蔓延滋长,各种案件可能回升,社会治安可能会出现反复,面对这种情况,我身为刑警指导员,该怎么办?于是及时向局领导作了汇报,科领导召开专门会议,所究对策,组织全体同志认真学习中央有关文件,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干劲,充分发挥了员的模范作用;另一方面召开诸葛亮会议,重新分析案情,制定新的侦破方案。根据全局统一安排,我带领干警,一头扎在离县城仅五里地的张庄乡东郭村,和西佐派出所的同志一起调查摸底,排查嫌疑。奋战了七个昼夜,终于挖出了一个盗窃团伙,一次侦破各种案件50余起,收缴了价值4000余元的脏物。  1984年,我局实行了业务承包,我带领刑侦科部分同志承包南、东两片的刑事侦察工作。南片的响水河镇,人口稠密,交通方便,情况复杂,素有“小香港”之称,历年来的几起悬案尚未破获。我们在派出所配合下,逐村逐人的排查细滤,对高档物品造册登记,将重点人口纳入视线。此时,局领导又亲临指挥。仅十天时间,即破获了各种案件100余起,其中重大案件40起,收缴了电视机1台、缝纫机4台、自行车4辆、衣服600件、生活用品等210件,折合人民币13000余元,扫清了南片的绝大部分案件,打开了公安工作的新局面。靠政策和证据依法办案  八十年代 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开端,也是实现社会治安根本好转关键时代。我们有的同志认为破案就是挤牙膏,不挤不供实情,把动手动脚当成了“秘方”,有的认为拳头打的是坏人,巴掌打的是孬人,保护的是好人;有的又产生了另一种倾向抱着宁可案不破,也不能去犯错的消极态度。这些思想言行,给侦察工作带来了一定阻力。破案究竟靠什么?以此为题,我组织同志们进行讨论,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谈危害、挖根源,结合学习“八大纪律”、“十大注意”和《政法公安人员守则》,使大家认识到骂是假本事,打是无本事,不打不骂依法办事才是真本事。纠正了靠“秘方”办案错误的想法,端正了思想作风,坚持以政策攻心,坚持调查,坚持实事求是,做到了不纵不枉,稳、准、狠地打击了各种犯罪活动。例如,84年11月在东张乡一个村的受害人报案,称其一匹马死在院内,怀疑是人打死。经现场勘察,马头部用铁器刺死的,初步确定了嫌疑对象。但是此人与受害人两家无深仇,无积怨,只有一点小纠纷,仅仅只是怀疑,证据不力,要是按照以往传(唤)、询(问)、审(讯)、逼(供)的程序,即使不是他所为,也少不了几个耳光一顿毒打。我们尊重事实,调查研究,和同志们一道分析了案情,认为(一)此案有极大可能是本村人所为;(二)肯定了作案工具为铁器;(三)作案人与受害人有纠纷瓜葛。一番分析酝酿形成了侦察步骤。我们以辛壁角为中心,以纠纷为重点,对有作案条件的人定时、定位,最后对重点对象隔离审查,讲政策,指出路,促使其交待犯罪事实。  85年1月12日,响水河镇梁家河村,农民宋XX前来报案,声称自己家中丢失粮食450斤,从银行贷的300元现金也被盗一空。接案后,我带领侦察技术人员赶赴现场,进行勘察,发现有五个疑点:一是罪犯破天窗而入,但没擦摩痕迹,且门关完好;罪犯要盗窃走400余斤粮食没进路,没出路;二是案发当晚有人见宋家长时间亮灯;三是宋贷款后不随身携带,放置家中,无人看管,不合情理;四是该宋外债累累,名为村采矿队贷款,可能乘机昧没;五是报案后,宋有意躲避调查,行迹可疑。于是,传讯该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用证据反击了宋的诡辨,由于法律的威力和“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政策的感化,该宋不得不供认自己谎报,企图贪污的犯罪事实。原告变被告,假案变真案,轰动一时的盗窃案真相大白。  事实教育了同志,也教育了自己,我深深体会到,破大案,攻难关,一是要正确执行政策;二是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历年以来,全科人员认真学法,秉公执法;没有发生冤、假、错案,没有一人违法乱纪,受到领导的表扬和群众的好评,刑侦科连年被 评为“先进单位”。工作中勇打头阵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村民看的村干部。这意味着群众把干部当作了楷模。我身为指导员,虽不是什么“官”,却经常把自己置于群众之中,视为普通一员。在工作中遇事和同志们一道磋商计策;有苦抢先,有险上前,有甜同甘。记得85年在东张乡北桥头破案时,大雪纷飞,寒风呼啸,冷得人直打哆嗦。但是,有一条重要线索需要去翼城查证,得往返九十余里。情况紧急该谁去?尽管同志们纷纷要求,争抢任务。但是我想,自己是员,又是小领导,我不去谁去?于是我让同志们紧守阵地,突击询问,我和作权同志去翼城完成了任务。  变幻的气候,繁忙的工作,折磨着我们的身体,1985年4月,正当侦察工作进入关键时刻,我的痔疮病犯了,睡不宁,坐不下,只能站着干工作。局领导得知我发病的消息后,专程前来看望,同志们看到我难受的样子,问寒问暖,端饭送水。领导的关怀,同志们的关心给了我无穷的力量。正当我们追脏的时刻,家中几次来电话,让我回家看望病重的母亲。是回家,还是留下?个人利益和革命利益发生了矛盾,我毅然不下火线,不离战场,坚持把案件搞结束,后来利用回局汇报的机会,才看望了病中的母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同志们的信任促进了我的工作,自己的行为又鼓舞了同志们的斗志,促使刑侦科的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四多四少。即一心一意工作的人多了,下棋、闲谈的人少了;维护团结的人多了,说三道四的人少了;秉公执法的人多了,等着挨整受罚的人少了;争当先进的人多了,混日子的人少了。  几年中,尤其是在“严打”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1983年我被省公安厅授予“山西公安功臣”功臣名典。文:张金科,男,1945年12月生,浮山县人,中共党员。曾任浮山县公安局治安股长、刑警队指导员等职,现任县土地管理局局长。省政法战线先进个人。1967年至1986年在公安局任职期间,他踏实地干工作,为保护人民财产,维护社会治安做出了显著成绩。他带领干警侦破各类得大案件23起,打掉犯罪团伙62个,收缴脏物、脏款总价值6.3万元。1984年12月份,在侦破一起重大盗窃案件时,他带领干警昼夜奋战,迎风雪、斗严寒,翻沟爬岭,冒着危险,经过29个日夜的拼搏,行程1800公里,深入3县、6乡、51个村庄,跟踪追击,终于破获此案,抓获主犯5人、从犯25人,破获了103起案件,缴获脏物价值2.7余万元,由于他契案有方,成绩突出,连续12年被局、县、地、省分别评为“政法战线先进工作者”,受到各级领导的赞扬和奖励。85年我被评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标兵”,光荣地出席了县“双先”会议。同年又荣获省委省政府授予“政法战线先进个人”光荣称号。这更是对我的鼓励和鞭策。自己以此为新起点,在改革的年代里,勇于开拓,努力工作,为使我县提前一年实现社会治安的根本好转,打先锋,冲头阵,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北王乡当副书记的一年多集资办学  我于1985年12月份,从公安局调往北王乡任党委副书记。虽然职务从股级提到副科级,但思想上并不愿意下乡镇工作。觉得公安局工作十九个年头,业务熟练,与同志们相处很好,有点舍不得离开。带上私字考虑,公安局工作是个特殊岗位,是有权威工作性质的机关,认识人多,办事方便。更主要的是家里拖累大,存在着实际困难,老伴忙着上班,还得看四个年幼孩子,照看我母亲岳父。他们都年纪大、常年有病。另外,小邢村和南西河两家自留地,还需要去种,到乡镇工作离家远,照顾不方便。想法是真实的,但去北王乡工作,这是组织决定,谁也不能改变,因自己是一个员,必须无条件服从组织安排。我到北王乡任党委副书记后,分管全乡文教卫生工作,包村杜村。北王乡是县北面最大的乡镇,距城20里,全乡有22个村委会,48个自然村,有1900户、1万多口人。有中学一处,完校3处,初小25处。1986年全县掀起“一无两有”办学高潮。但我压力很大,才到北王情况生疏,由于没有在乡镇干过,有些事情不知怎么下手,北王乡这么大、学校又这么多,要全部消灭危房,达到“一无两有”真是难上加难。  当时县委选择了党委领导班子强、各项工作均领先的北王乡作试点。“一无两有”办学,创出在时间短、标准高、办法精、经验丰富、做法完善,给全县办学作出典范,推动全县办学的进度和标准。1986年4月份,我乡召开各村书记、村长、会计、乡直机关负责人、各学校校长100多人动员大会,我们特请了地区教育局秦市义同志、县教育局马修斋局长参加会议,来作“一无两有”办学报告,其中有一句动心的话:“再苦不能苦孩子”。在动员会上党委书记李国良同志,口才流利、声音洪亮,宣读了乡党委“八条规定”,震动了全场参会人员。你看我,我看他,觉得这事情非办不可,不办就要挨家伙。我也很惊讶,怪不得县上把集资办学工作放在北王乡,书记李国良同志工作就是硬,我从心中十分佩服他,会后“一无两有”集资办校,在全乡开始启动。我乘会议东风,和联长一块深入各村摸清学校现状情况。北王乡共有学校29座,其中中学1座,完校3座,初小25座。有10个村需新建校舍83间,同时还要配备部分桌凳等附属设施,剩余19个学校需要维修加固100间左右。学校底子摸清后,乡政府与各村签定了完成“一无两有”集资办学任务合同书,我为了尽快完成乡党委八条规定,多次到各村落实合同规定的内容,在落实过程中同时解决村干部遇到的实际困难,比如资金周转、材料赊销一一都给解决,使全乡集资办校工作加快了进度,而后又从各村发现典型、树立榜样带动一片。县委委员北王村党支部书记陈自兴同志,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在村路南划出近30亩面积地块,动员有坟茔户,将坟墓搬迁,集资了八万元,兴建24间校舍。史壁村村干部发动群众、群策群力、自力更生,一举兴建起六间高标准的现浇校舍,并配齐漂亮的规格高的课桌凳、教师办公室、写字台、书柜、沙发等设施。南霍村党支部书记张载吉同志,将自己准备盖房的三万砖捐给学校,建起坚固的砖木结构校舍,把孩子从窑洞中解放出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北王、史壁、南霍等先进村的带动下,全乡各村广大干部群众纷纷行动起来,有钱捐钱、有人出工、有料献料,有砖瓦拿砖瓦,掀起集资办校,实现“一无两有”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经半年时间全乡新建校舍十所80多间,维修校舍9所100余间,添置课桌櫈500套等各项附属设施。高标准达到了县上“十全八有”的要求,名列全县各乡镇的榜首,给县委装了人、争了光,同年十月份,教育厅于襄汾教育工作会议上,县委书记荆增才同志,作了典型发言,会后省教育厅组织全省贫困县分管教育的领导和教育局长,在浮山召开了集资办学现场会,到北王参观集资办学的丰硕成果,深受领导的赞扬。接着大宁、乡宁、等县都来北王乡交流集资经验,得到好评。  因我离开北王27个年头,集资办学情况回忆不全面,特别文章数字可能不准,请大家看后指出。春节文艺活动  当时我分管北王乡每年的春节文艺活动。北王有名气的三个百,北王村百人锣鼓,平里村百人腰鼓,高村百人高跷都是全县有名的文艺节目。春节刚过,比谁上班都早,因我担负着神圣之责,到村里组织、协调、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比如高村高跳需要桌子凳子,我从城里给借下准备好。平里村腰鼓缺绸子,我从城内买上送到村。遇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这一举动鼓舞了村干部和全体文艺表演队士气,二年到城内表演都挂了红,受了奖。我在北王工作三个年头,时间却只有一年多,为何搞两次春节文艺活动?因我是85年12月份调北王乡的,86年一个春节、87年搞完春节活动后,就调到北韩乡工作。包村蹲点  1986年北王乡党委政府,确定乡机关干部包村蹲点,我分到杜村包村。除了北王、北张村就数着杜村大,全村120户、600人、耕地2000亩,以农为主,全系旱地,靠天吃饭,农民生活不富裕。我去杜村一年多时间,抓了两件实事:一抓班子建设,二抓两件实事。杜村村领导班子成员少、力量不足,主干积极性不高。通过组织生活形式解决了主干思想认识,加强了团结、同时健全了领导班子。主干解决了怕字当头,从而朝气来了,干的红合二阵,当年小麦征购入库时,我与北王粮站联系,把收粮点设在杜村,大大加速了征购进度,征购任务成为全乡第一。  两件实事:在抓农业生产方面,解决农民实际问题。80年代土地承包给个人,群众非常爱惜自己土地,种什么、什么时间种都安排得有条不紊。就是缺化肥,那个时候化肥少用户多,买化肥还得去找生产资料经理批条,甚至找县财贸县长批才能买到,我凭在城里工作的时间长、认识人多的优势,找领导批了12吨化肥,农民及时施上肥,庄稼长得旺盛,当年全村不论是小麦,还是玉茭都取得丰收。  杜村位于北王乡西十余里边沿村,西和临汾下马庄等村土地相连,南与河里马台村相畔,北是沟,东也是沟,要到北王去,得下一条约200米陡坡,过一条宽50米土水路(天气一下雨路就成了软的),又要上一条300米陡坡,才能过到北茨庄村。杜村群众面临这种恶劣环境,严重影响着群众生活,比如拉煤、进城购货、走亲戚,同时还干扰着交征购粮的进度,交粮大户得到北王粮站跑好几趟,因粮食拉的多了,坡就上不去了。针对这种现状,我和村干部一块研究,给村里打坝修路,我从交通局给要了修路款,雇佣一台堆土机,进行拓宽陡坡,同时又组织群众有工出工,有钱出钱,历时半年时间,推出约200米长的西坡路,东坡拉长降低约有300米,利用东西坡土,筑起了约有20米高、上宽7米、下宽约25米的土坝一个,使杜村群众出入方便,大大的激发了群众的热情,农业生产有了劲头。此后乡班子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宽、加高、加固土坝,使杜村村民出行更加方便。  总之,在北王乡工作时间不长,但体会不浅,什么时候都要摆正副书记的位置,当助手不当累手,当动力不当阻力,帮忙不添乱,添彩而不抺黑。取得支持,事业才能成功。在北韩乡抓了八件事  1987年,我到北韩乡任乡党委书记。北韩乡位于县城北30华里,是我县一个边陲乡镇。地理座标北纬36.04,东经11.52,东北与古县茶房店上乡接境,西和临汾郭行相连,南为北王乡,东与柏寺乡唐阁河毗邻。解放初为浮山四区。1952年划为五区,58年改为北韩公社,1972年分为茶房、北韩两社,1984年改为北韩乡。全乡12个村委会,24个自然村,878户,8000多口人,总面积24.5平方公里,耕地15443亩,其中水地1800余亩。地理特点是两沟一垣,一条河,人口和土地都分布于此。北韩乡是县北一个繁华的乡镇,每逢一、四、七为集日,洪洞、临汾、古县、甚至县城里的人,都有人到这儿赶集,每个集日都有万人左右,街上挤得水泄不通,所以当时称北韩乡为“小北京”、“小香港”。1987年县委、政府对北韩乡前任班子主要领导进行了调整,让我去担任乡党委书记。刚一开始我十分胆怯,一是因为没有在乡镇工作时间不长又不太懂农业;二来又没有当过一把手,是否能够把工作拿下来,心中没有底。我想只要扑下身子积极干,不懂就问着干,沉住气稳着干,团结同志一起干,就一定能干好。刚到北韩乡,因前一段时间,这里有些工作受了挫折,乡干部情绪低落,村干部满肚子牢骚,群众情绪不好。针对这种情况,我就多次召开党委会,乡直机关干部会、大队干部会、人大代表等各种类型会议,解决干部群众的泄气、低落情绪。我在各种会议上表决心,一定要把北韩的工作搞好,如果搞不好,大家就把我送回县里去。干部群众听我说的挺好,要看一看我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群众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接着就针对实际情况狠抓了五件事,受到群众普遍的好评。一抓电灯明&&&&&&& 北韩乡镇机关和北韩村里长期间断电,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日常生活。当地老百姓说,看看新来的这个书记能不能把电给接上?实际上老百姓是看我走手,这件事虽然不大,却是对我提出了挑战,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来北韩第一把火能不能烧好,直接关系着北韩落后面貌是否能改变的大事。因此要在这关键时刻,作出关键性的决定,不管有天大困难,也要克服,一定要把电给接上。我立即召开北韩村干部,乡直机关、乡政府三家会议,决定对过去亏损的电费三家负担,责成乡电管站限期送电;没有几天电灯亮了,村里老百姓说,
24小时点击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的时候袜子会反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