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肌水能腰肌劳损不能吃什么治家好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根与尊严-----读《朱子治家格言》论助亲持家
根与尊严---君&
教子课表:
早上6:00起床。
早上扫地,擦桌子,做家务。
晚上睡觉前查门锁。
不浪费粮食,吃一次“忆苦饭。”
让孩子穿一次补丁衣服。
救助一个穷孩子。
让孩子给乞丐一次钱。
给孩子写一个家谱。
让孩子给父母过一次生日。
勤俭持家-----读《朱子治家格言》论助亲持家
已用浮云看富贵,别开芳野隔凡尘。
《朱子家训》是“经典诵读口袋书”的一种,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
拒绝康熙的读书人。
明末清初,是中国知识分子苦闷与保持气节的特殊年代。
作者(1617-1688)名用纯字致一是明末清初江苏昆山人,自幼致力读书曾考取秀才志于仕途。清入关明亡遂不再求取功名,居乡教授学生并潜心主张知行并进一时颇负盛名。康熙曾多次徵召,然均为先生所拒绝。著有《删补易经蒙引》、《四书讲义》、《劝言》、《耻耕堂诗文集》和《愧纳集》。《朱子家训》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讲中国几千年形成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名言警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口头传训,也可以写成对联条幅挂在大门、厅堂和居室,作为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座右铭,因此,很为官宦、士绅和书香门第乐道,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
《朱子家训》仅522字
《朱子家训》仅522字,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其中,许多内容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比如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当然其中封建性的糟粕如对女性的某种偏见、迷信报应、自得守旧等是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我们是不能苛求于前人的。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此《朱子家训》实际应为《朱子治家格言》,与宋朝朱熹的《朱子家训》是不同的,应该分清楚。
《朱子治家格言》可分为5段:
早晚与防范
节约与预案
祭祖与教子
修养与和谐
读书与报国
一、&&&&&&&
早晚与防范。敢向烟霞坚笑傲,不妨诗酒作生涯。
设想朱老先生,端笑黄花黎太师椅上,望山庄丰裕,心安理得,教子训仆,好不庄重:
朱柏庐《朱子治家格言》原文:
(原文):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译文):每天早晨黎明就要起床,先用水来洒湿庭堂内外的地面然后扫地,使庭堂内外整洁;到了黄昏便要休息并亲自查看一下要关锁的门户。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中国古文化中的传世之作,根据我的体会,凡是首句,都有极其深刻的意义,而不是随便放在开头的。如《论语》、《老子》、《易经》、《孟子》、《诗经》等的首句,我都专门分析过,在字面以外,意义都十分深刻。并感叹说:“古今一切圣贤语,首句实有深深义。倘得熟记力行之,一生必得真实利”。这里倒不必一一列举,但我常想,中华儿女必须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最次也要读过上面几本书,假设还不能做到的话,至少也要知道它们的首句和其深刻含义。所谓“提纲挈领”、“
挈领而顿、百毛皆顺”。必然得到真实的利益,万万不可小视了。
“早起三光,迟起三慌”
俗话说:“早起三光,迟起三慌”。小学课本讲鲁迅在课桌上刻了个“早”字,迟到的话,会引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增广贤文》说“先到为君,后到为臣。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在这个竞争的时代,更要求我们早!也就是勤。
韩国企业家金宇中在书中说:“统计数字表明每年韩国有25万人高级人才过剩,又有25万人虽然大学毕业却找不到工作。”日本的大学生毕业后就业也很难。法国出现大量“袋鼠家庭”就是子女成年了,大学毕业了仍离不开父母,因为找不到工作。所以,在这个竞争的时代,要勤,要早。
晏起,为败家之凶德
这些是从事上来说,从理上说,古今很多人都有深刻的论述。从生理讲,李鸿章《家书》说:“清晨之气最佳,终夜紧闭卧室之内,浊气充塞,一吸清气,精神为之一爽,百病皆除。”从家政讲,《曾国藩家书》说:
“晏起,为败家之凶德”“治家以不晏起为本”“勤字工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罗马哲学家塞尼卡说:“我们的人生并不短,短暂的人生是我们自己造出来的”,就是讲如果不珍惜时间,生命就会人为变短,很可惜的!金宇中说:“一天只有24小时,这对于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差别在于如何使用时间。”“年轻人因为青春年少容易忘记时间的贵重。”“不能悠然自得地为追求外表而虚度时光。”
皇上早上五点就上班
再看古今人们的实践。《曾国藩家书》说:“我朝列圣相承,总是寅正即起,至尽二百年不改。我家高曾祖考相传早起,吾得见竟希公、星冈公皆未明即起,冬寒起坐约一个时辰,始见天亮。吾父竹亭公亦甫黎明即起,有事则不待黎明。”“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厚黑学派鼻祖李宗吾在书里谈到他的家庭,也说过,当时家境不错,请得起许多长工,但父亲每日早起,即便冬天,也是起后一袋烟的功夫以后,天才亮,才招呼长工起床。李鸿章每天早晨6点钟起床,写小楷100字。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曾国藩家书》说:“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晚间,正是加强学习、自我充电、准备挑战的好时候,为什么还要出去歌舞送日呢?所谓应酬,有必不可免者,有无关紧要者,要能免则免。人的一生,最宝贵的资源是什么?我体会,有三。时间、健康、学识。既损时间、又损健康、又无益于学识的事情,我是能免则免。比如,抽烟,喝酒、打麻将、夜总会。既损时间、又损健康、又无益于学识。许多应酬也是这样。契诃夫说:“即使你想得到的是一种动物式的幸福,生活反正也会听任你一边酗酒,一边幸福,它会时时刻刻猝不及防地给你打击”。妥善安排自己的业余时间,是生活的一种智慧。)
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家庭即是城堡,父亲即是主人。
四合院的幽梦:小脚侦缉队
  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传统住宅的统称。在中国民居中历史最悠久,分布最广泛,是汉族民居形式的典型。其历史已有三千多年,西周时,形式就已初具规模。
  北京四合院是由大门、影壁、倒座、正房、厢房等若干单体建筑组合而成。它们的结构都属于中国传统建筑的木构架体系,甚至有些砖石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模拟木构建筑,并由不同的典型式样代表户主的身分地位。
四合院的防范
四面围墙,一园一城堡,外边是城墙里边一家为一城堡,独门独院。自成一个防卫体系。每间又有一个单圆。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和亲和美,其乐融融。
门楼仍有过去箭楼的遗风。
1.&&&&&&&&&&&&
由于院落宽敞,可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居住者不仅享有舒适的住房,还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2.&&&&&&&&&&&&
古文化的积淀
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管、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登斯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影壁:在四合院的部分可以着重讲到影壁的作用:隐秘与隐私
&&&&影壁是北京四合院大门内的重要装饰壁面,主要起屏障作用,美化大门的入口,人们一走近宅门,迎面即可看到叠砌考究、雕饰精美的墙面和镶刻其上的吉辞颂语。
&&&&四合院常见的影壁有三种,第一种位于大门内侧,呈一字形叫做一字影壁;第二种是位于大门外胡同对面,正对宅门,一般有一字和雁翅两种形状;还有一种影壁位于大门的东西两侧,平面呈八字形,称做撇山影壁。
睡前十事,不可马虎。少看电视,闭目养心。可防肺、口、鼻诸病,亦入禅风道俗,或可延年)
1.&&&&&&&
开窗通风,寒冬亦行(室内空气污染,诱发肺病)
2.&&&&&&&
收拾杂物,整齐干净(目之所及,无一乱物、杂物。无物则心静,心静宜入睡)
3.&&&&&&&
暖气盖布,布上泡水(增加湿度)
4.&&&&&&&
刷牙濑口,盐水濑口(保洁口腔)
5.&&&&&&&
清水洗鼻,七次保肺
6.&&&&&&&
拨电查门,确保平安
7.&&&&&&&
开水一壶,以备夜饮
8.&&&&&&&
手机关闭,远离头部(辐射伤人)
9.&&&&&&&
读诗静心,或可一笑
10.&& 开水泡脚,周身放松
二.节约与预案。书卷莫教春色老,柴门不为俗人开。
姥姥讲的金大相公的故事
(原文):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忆苦饭的故事
那是1968年下乡后的第一个春节,没有回家,说是要和贫下中农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农村的生活,平时没有油,没有肉,没有菜,过年了,队里要给我们知青杀猪,炖肉烩菜,炸糕吃。还有一项内容,就是饭前要吃忆苦饭。这不是贫下中农的主意,而是知青点积极分子的提议。要开饭了,望着大锅里那香喷喷的烩菜,那金黄色的炸糕,真是馋啊,大半年了,里没有一点油水,真恨不得马上吃到嘴。可是,不行,先要吃忆苦饭。那忆苦饭,黑乎乎的一大锅,野菜和麸子掺杂在一起的味道,比我们平时煮猪食的气味还噎人,走到锅前,连大气都不敢喘,真怕憋不住,哗的一声吐出来。每个人手里端着平时吃饭用的大号饭盒,挨着个去盛,每次吃忆苦饭都是要自己盛,最&怵头自己去盛这些东西的一刹那,真恨不得少盛些,又怕那些极左的同学批判皮多盛些,心里却在想一会儿怎么往下咽啊?好朋友和我端着饭盒离开人群,站在屋子的角落里。这可是真的吃糠咽菜啊!&那黑乎乎的,苦涩苦涩的汤水上,粗粗的麦麸飘在面上,鼓起勇气放到嘴里一勺,在嘴&里打转,咽不下去,可不能吐啊,没法子,狠狠心,咬牙吞了下去,接下来不敢喘气,憋着气总算又吞下几口。
&&(译文):对于一顿粥或一顿饭,我们应当想着来之不易;对于衣服的半根丝或半条线,我们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的产生是很艰难的。
预案有两个。
关于学校安全预案的三个误区
许多人都不了解预案是什么,即使了解一些,也存在许多误区。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避免以下三个误区:
预案不是事件后的应急反应,而是事前的主动防范;
预案不是放在领导办公桌上的空头文件,而应该藏于每个学生头脑之中;
预案不是空洞的理论性文件,而是实际的、可操作的自救自护的技能。
首先,学校安全预案不是事后的反应和应急措施,而应该是主动的、先发的提前模式。
其次,预案不是放在领导办公桌上的东西,而是应该藏于每个学生的头脑中。我们在外边给校长讲课,经常提到的一个词叫“警语”。现在学校里有很多性骚扰案件,被骚扰的对象一般是女孩子,可很多女孩子却不知道什么是性骚扰。我们就编了一句话叫做,“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摸”。
这句话是从英国来的,英国警察巡逻的时候手里都拿着这种写着类似警语的纸片发给学生。但这句话本来是英文,我们把它变成了中国童谣,“小熊小熊好宝宝,背心裤衩都穿好,里边不许别人摸,男孩女孩都知道。”这个歌谣在孩子中间传播很快,现在有个彩铃就是它。有的孩子才两岁,刚会说话后就能背诵这个歌谣。我们相信,这个孩子长大以后一定知道什么是性骚扰,就可以免受性骚扰。
我给校长们讲了课之后,有一个校长觉得很受启发,回去就把全校的2000多个学生召集到一起讲述这个事情。最后他就说一句“我们能不能每个学生都编一句这样的话”,结果校长一下子就收集到了2000多句这样的警语。这2000多个警语又被校长编成了一本书,发给了学生们,这是多么有效的预案。
第三,预案不是文件而是自护自救的技能。现在大部分学校都开设法律课,应不应该呢?应该!但是,比法律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孩子一些操作的技能,要让孩子们知道应该怎么防范危险?怎么应对突发事件?具体的对策是什么?当然,这个对策不是群众路线,更不是加强领导,而是真正具有操作性的东西。比如,你见到别的小朋友被人侵害了,我们的建议是“见贼不叫记特征,见义巧为记心中”。第一,不要叫;第二,把贼的长相特征记清楚了,然后赶紧告诉家长,告诉老师,告诉警察。这就是预案的好方法。
以上是关于预案的三个误区,这三个误区我们要把它及时调整过来。
(原文):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
(注释):未雨而绸缪(chóu
móu):天还未下雨,应先修补好屋舍门窗,喻凡事要预先作好准备。
(译文):凡事先要准备,像没到下雨的时候,要先把房子修补完善,不要「临时抱佛脚」,像到了口渴的时候,才来掘井。
(原文):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译文):自己生活上必须节约,聚会在一起吃饭切勿留连忘返。
(原文):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注释):瓦缶(fǒu):瓦制的器具。
珍馐(xiū):珍奇精美的食品。
(译文):餐具质朴而干净,虽是用泥土做的瓦器,也比金玉制的好;食品节约而精美,虽是园里种的蔬菜,也胜于山珍海味。
历史上,古今中外勤俭节约的故事不胜枚举。毛泽东要求别人的自己首先做到。他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经济困难时期,他自己主动减薪、降低生活标准,不吃鱼肉、水果。上世纪60年代,有一次他召开会议到中午还没有结束,他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几小碟咸菜,主食是烧饼。伟人在勤俭节约方面为国人做出了表率。
伊丽莎白二世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经常说的一句英国谚语是“节约便士,英镑自来”,每天深夜她都亲自熄灭白金汉宫小厅堂和走廊的灯,她坚持皇家用的牙膏要挤到一点不剩。号称“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的日本丰田公司,在成本管理上从一点一滴做起,劳保手套破了要一只一只的换,办公纸用了正面还要用反面,厕所的水箱里放一块砖用来节水。一个贵为一国之尊、一个是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节约意识竟如此强烈,令人赞叹。
(原文):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祭祖与教子
(原文):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故事:我烧了我的家谱。
(译文):祖宗虽然离我们年代久远了,祭祀却要虔诚;子孙虽然愚笨,五经、四书,却要诵读。
(原文):居身务期俭朴,教子要有义方。
教五子的故事
(注释):义方:做人的正道。
(译文):自己生活节俭,以做人的正道来教育子孙。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Tou of the Swallow Hills
had the right method
He taught five sons,
each of whom raised the family reputation.
北京幽州人窦禹均,晋时人。广行方便,大积阴德。后有五子,齐登科甲。
窦禹均,晋时人。窦禹钧,北京幽州人也,团其地名属燕,故名燕山。“义务”,是有义方乏训。“五子”,是所生有五子:长曰仪,次曰俨;三日侃,四曰偁,五曰僖。“名”是姓名。“扬”,是显亲扬名。此引古之贤父教子以成其大名也。按禹钧系五代后晋时人,家道极富,但为人最不公平,心术不好,专用大斗小秤,轻出重入;明瞒暗骗,势压贫贱。灭了天理,昧心行事,三十无子。
忽然一夜,其父送梦,对禹钧曰:“汝心术不好,心德不端,恶名张注天曹,日后无子,兼且无寿。速要悔过迁善,大积阴德,广行方便,庶几挽回天意,改过呈祥。”禹钧醒来,将父亲梦中之言,一一谨记在心,从前之恶,毫不敢为。一日在客店中,捡了一缠袋银子,等候一日,事主寻到此处,钧将银子仍退原主。地方或有贫苦人家,有女不能出嫁者,将银与他,买备妆资,以嫁于人,使内无怨女之悲;有子不能娶者,亦与银两,助他成配,使外无旷夫之苦。家中又设立义馆,延请明师教训,有家贫不能送子者,即在馆去读书,代与学钱。周济贫寒,刻己利人,广行方便,大积阴德。忽一夕,又梦父亲曰:“尔今阴功浩大,善名张注天曹,后有五子,齐登科甲,尔寿添八十九岁。”禹钧醒来,乃是南柯一梦。于是修身积德,更加殷勤。后果生五子,娶亲成配。家庭之礼,俨如君臣;内外之礼,严如宫禁。男不乱入,女不乱出,男务耕读,女勤绩纺,和睦雍熙,孝顺满门,故曰义方之训。教子成才,又兼有阴功洁大之德,自然弥昌,子孙发达。故此五子联科之时,有侍郎冯道赠诗一首云:“燕山窦十郎,教子以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修养与和谐饮酒的危害
(原文):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译文):不要贪不属于你的财,不要喝过量的酒。
施舍是美德
(原文):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
(译文):和做小生意的挑贩们交易,不要占他们的便宜,看到穷苦的亲戚或邻居,要关心他们,并且要对他们有金钱或其它的援助。
(原文):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注释): 乖舛(chuǎn):违背。
(白文):对人刻薄而发家的,决没有长久享受的道理。行事违背伦常的人,很快就会消灭。
(原文):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译文):兄弟叔侄之间要互相帮助,富有的要资助贫穷的;一个家庭要有严正的规矩,长辈对晚辈言辞应庄重。
怎样挑选爱人
(原文):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注释): 厚奁(lián):丰厚的嫁妆。
(译文):嫁女儿,要为她选择贤良的夫婿,不要索取贵重的聘礼;娶媳妇,须求贤淑的女子,不要贪图丰厚的嫁妆。
(原文):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莫甚。
(译文):看到富贵的人,便做出巴结讨好的样子,是最可耻的,遇着贫穷的人,便作出骄傲的态度,是鄙*不过的。
少说话少争斗
(原文):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译文):居家过日子,禁止争斗诉讼,一旦争斗诉讼,无论胜败,结果都不吉祥。处世不可多说话,言多必失。
(评说):争斗诉讼,总要伤财耗时,甚至破家荡产,即使赢了,也得不偿失。有了矛盾应尽量采取调解或和解的方法。
(原文):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生禽。
(译文):不可用势力来欺凌压迫孤儿寡妇,不要贪口腹之欲而任意地宰杀牛羊鸡鸭等动物。
(原文):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需平心暗想。
(注释): 谮(zèn)诉:诬蔑人的坏话。
(译文):他人来说长道短,不可轻信,要再三思考。因为怎知道他不是来说人坏话呢?因事相争,要冷静反省自己,因为怎知道不是我的过错?
(原文):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译文):对人施了恩惠,不要记在心里,受了他人的恩惠,一定要常记在心。
(评说):常记他人之恩,以感恩之心看待周围的人及所处的环境,则人间即是天堂。以忘恩负义之心看待周围的人事,则人间即是地狱。
(原文):凡事当留馀地,得意不宜再往。
(译文):无论做什么事,当留有余地;得意以后,就要知足,不应该再进一步。
妒忌与恶念
(原文):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欣幸心。
(译文):他人有了喜庆的事情,不可有妒忌之心;他人有了祸患,不可有幸灾乐祸之心。
(原文):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译文):做了好事,而想他人看见,就不是真正的善人。做了坏事,而怕他人知道,就是真的恶人
(原文):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译文):读圣贤书,目的在学圣贤的行为,不只为了科举及第;做一个官吏,要有忠君爱国的思想,怎么可以考虑自己和家人的享受?
实用教子课程:
1. 教子课表:
早上6:00起床。
早上扫地,擦桌子,做家务。
晚上睡觉前查门锁。
不浪费粮食,吃一次“忆苦饭。”
让孩子穿一次补丁衣服。
救助一个穷孩子。
让孩子给乞丐一次钱。
给孩子写一个家谱。
让孩子给父母过一次生日。
2. 教子童谣:
帮助穷人是美德,
烟不许抽酒不喝。
少说话是好孩子,
别人有喜多祝贺。
3.背诵警句:外出自已想要带什么东西(衣食住行,伞、药品、安全)
教子一技:让孩子自已准备运动会与郊游的包。
已投稿到:朱子治家格言——所有资料文档均为本人悉心收集,全部是文档中的精品,绝对值得下..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朱子治家格言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从中国古人的治家之道中体现人生哲学
宋代朱熹的朱子家训
宋代朱熹的朱子家训  朱子家训: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录自《紫阳朱氏宗普》)
  当朝廷以千钟之禄请你出仕时,你只淡然一笑,留冠博带于乌台之上,着布衣草履于乡野之间。你深谙程朱理学的要义,何曾没有“治国、齐家、平天下”的抱负?但你没有忘记父亲坟头的誓言。“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这是你说的,但辅弼异姓并非你的理想。你深知“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却违背了这样的传统,你选择了更为静谧的那一条。相较于那些降清的明末遗老,你是幸运的;至少在心灵上你是释然的。你既不是积极入世的狂客,亦不是消极遁世的隐者。你就是你,一个睿智而豁达的文人。于是当历史的兴衰成为了教科书上的几行数字,当曾经的帝王将相成为了孤坟碑祠……你的思想却成为了风檐下翻飞的书纸,成为了圭臬,成为了亘古。于是历史汤汤的洪流中又多了一位独上高楼的智者;于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又多了一纸不朽的著述。
  《朱子治家格言》上曰:“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比《朱子家训》稍早一些,明万历年间成书的《菜根谭》上有更深刻的句子:“藜口苋肠者,多冰清玉洁;衮衣玉食者,甘婢膝奴颜。盖志以淡泊明,而节从肥甘丧也。”
前几日《南京零距离》的《孟非读报》上曾谈及全国公务员一年花费在吃喝上的开销达到了2000亿!2000亿,如此天文般的数字是怎样的概念呢?是够这一年全国的适龄儿童享受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
“鹪鹩巢于森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家藏万金,无非一日三餐;广厦万间,无非卧榻一张。可我们常常忽略了这一点。我们忙于各种事务,疲于各种应付。肥甘辛辣间,却忘了真味只是淡。
我们何曾潜心研究过《朱子家训》,寒假作业一公布,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列其为“事务”或“应付”。我们并未衰老的心性也正在逐渐被世俗所固化。诚如黎巴嫩著[1]名诗人纪伯伦所言:“我们已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了为什么而出发。”我为什么而出发呢?一学期的忙碌竟让我心虚!回想四个多月来,屁股能与板凳“亲密接触”达十分钟以上者,不是上课就是开会!然而我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上课,也不是为了拿奖学金而开会!正如我不是为了大快朵颐而生活,也不是为了肥甘辛辣而奔忙!
我回想起了儿时母亲数次带我出诊时的经历,我回想起十年前在《大自然探索》杂志上一位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孩子绝望的眼睛……我也曾怀揣着一个救死扶伤的理想,只是愚蠢到忘了在外界纷忙的环境中,给心灵留一分宁静。食堂二餐厅的墙上挂有《朱子家训》,我觉得挂在餐厅也最为适宜。当我们品尝一粥一饭的时候,不妨想想它的来之不易;当我们咀嚼大鱼大肉的时候,也不妨多思忖一下我们来到这所大学的目的。朱用纯曾与徐坊、杨无咎合称为“吴中三高士”。静观满纸朴拙的训诰,知道非宁静无以至远。宁静,是一种不受功名利禄左右的淡泊的心态,它能将一个人送到他所能到达的最远的地方。
一直奇怪《正气歌》的最后两句:“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读书可以在阳光下,正大光明;可以在雨帘中,诗意绵绵……可作者偏偏选择风檐之下。后来读到《风赋》才明白,仁者如风,溥畅而至,将博爱与宽厚平等地赠予身边的每一个人—也许学医的人更该这样。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需加温恤”……这些质朴的格言早已超越了文字,幻化为贤者心灵的法则。
我细数着风檐下翻飞的书页,凡五百零六字,虽称不上醍醐灌顶,但多少能让人产生“簌簌凉风生,加我林壑轻”的顿悟。仿佛小心地拾掇起,先哲额上滚落的汗珠。风檐下,我轻轻地合上这一页书。
&朱子家训的指导思想
  《朱子家训》从治家的角度谈了安全、卫生、勤俭、有备、饮食、房田、婚姻、美色、祭祖、读书、教育、财酒、戒性、体恤、谦和、无争、交友、自省、向善、纳税、为官、顺应、安分、积德等诸方面的问题,核心就是要让人成为一个正大光明、知书明理、生活严谨、宽容善良、理想崇高的人,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一贯追求。大家如果真正依此践行,不仅能成为一个有高尚情操的人,更能构建美满家庭,进而构建和谐社会。《朱子家训》之所以三百年间在中国有这么大的影响,除了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修身齐家的理想与追求,更重要的是它用了一种既通俗易懂又讲究语言骈偶的形式。通俗易懂则容易被广大民众接受,语言骈偶则朗朗上口,容易记忆。骈指两马相并,骈文就是用作对联的方式写的文章,每句都两两相对,讲究平仄对仗,铿锵有韵,是最能展现汉语独特魅力的一种文体,在魏晋南北朝时最为兴盛,后世也不乏佳作。《朱子家训》就是以骈文形式写成,每句都对仗。
家训本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蒙书,一般多悬于厅堂屋室,以对家庭成员尤其是子弟起警戒的作用。但《朱子家训》影响巨大,脍炙人口,几乎家喻户晓,自然也就成了旧时人人必读的蒙书之一。今将《朱子家训》放在《蒙书讲义》之首,就是要让大家知道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启蒙教育,对小孩子的教育必须从家中的点点滴滴小事教起。比如“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我从小就见我外公是这样做的,他也是这样教我的。外公每天总是早早起床,将屋里连同门前的小院子扫得干干净净,边扫地边教我这“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道理。渐渐的我也这样做起来,以后外公搬了家,我住进那老院子的时候,也是早起将屋里院外扫得干干净净,直到老院子被拆迁。一个人的品行人格往往就是从这些点滴生活小事中培养起来的,这就是《朱子家训》的影响,家庭教育的作用。所以《朱子家训》尤需家长和子弟一起读。做家长的读了,知道怎样管理家庭、怎样教育子女、怎样在家庭生活小事中去教育;儿童读了,知道怎样做人、怎样在具体生活中要求自己,将来也更知道怎样管理自己的生活与家庭。大家细细去体会,就会感受到《朱子家训》的独特魅力和永恒价值。《朱子家训》音像教材
《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
  本研习报告是钟茂森教授道德学问、涵养功夫的真实呈现。《朱子治家格言》54句话,钟教授每一句都先从事上来开解,以存养学人之仁心,然后再从心上提起我们的正念,升华我们学习的心境,又辅之以生动浅显的古今案例,让我们在细致领会圣贤教诲的过程中,从事上、心上提起关照,为日后的落实找到下手处,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钟茂森,博士,1973年生于中国广州,1995年毕业于中国广州中山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97年获美国路易斯安娜州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1999年获该校金融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德州大学及肯萨斯州州立大学任教四年;2003年移居澳洲,在澳洲著名的昆士兰大学商学院任教四年,担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并获得该校终身聘用。昆士兰大学原定于2007年提拔他为教授,而且多家大学曾高薪聘请他担任首席教授。但是,他淡泊名利,立志走上圣贤教学之路,所以均婉言谢绝。钟茂森博士曾应邀多次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布里斯班,法国巴黎,印度尼西亚等地的关于教育与和平的国际会议,介绍和推动中华传统圣贤教育。并在世界各地演讲《明道德、知荣辱》、《幸福成功的根基》、《青年应有的美德》、《和谐之道,以孝贯通》、《百善孝为先》、《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为什么要学习因果教育》等近百场,推动传统文化道德教育,受到热烈欢迎,有的演讲听众人数高达三四千人。曾应邀参加中国2006年首届世界佛教论坛会,2007年国际道德经论坛和国际儒联会议,并在会议上演讲。钟茂森博士现任澳大利亚净宗学院副院长和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董事。本书由谦德工作室根据钟茂森博士讲述整理。
  朱子治家格言(原文) 第一讲 作者生平内容简介 第二讲 克己身心和谐世界 第三讲 修养身心防心离过 第四讲
节约资源惜福报思 第五讲 事豫则立修心从善 第六讲 俭约奉己积功累德 第七讲 行事有度适可而止 第八讲 淡泊修身勤俭养德 第九讲
德义为公庇荫子孙 第十讲 言行谨慎守心护念 第十一讲 贤淑有德思之无邪 第十二讲 防微杜渐利己利他 第十三讲
祭祀诚心福报根源 第十四讲 经书典籍圣贤之根 第十五讲 持身笃实做人诚意 第十六讲 家道至要莫若教子 第十七讲
非义不敢君子风范 第十八讲 戒酒养德智慧不泯 第十九讲 宅心仁厚施惠贩卒 第二十讲 仁爱助人增长福德 第二十一讲
作善百祥作恶百殃 第二十二讲 违背伦常根枯树亡 第二十三讲 取少予多家族和睦 第二十四讲 家风严谨子孙百世 第二十五讲
听妇乱家愧为丈夫 第二十六讲 重财轻亲非为人子 第二十七讲 嫁女娶妇重义轻利 第二十八讲 谄媚富足不重不威 第二十九讲
傲己骄贫自轻自贱 第三十讲 不争不讼万事兴隆 第三十一讲 言多必失慎养口德 第三十二讲 有恃无恐势倾灾至 第三十三讲
慈心于物恻隐养性 第三十四讲 刚愎自用悔败在后 第三十五讲 颓废懈怠诸事难成 第三十六讲 亲近小人日久必害 第三十七讲
老成持重急难可依 第三十八讲 修道修己不见人过 第三十九讲 处事争论平心自省 第四十讲 真心施与清净有功 第四十一讲
知恩报恩滴水涌泉 第四十二讲 适可而止宽厚仁慈 第四十三讲 富在知足贵在知退 第四十四讲 嫉妒不平怨人害己 第四十五讲
灾祸旦夕当怜勿喜 第四十六讲 真心行善不求世名 第四十七讲 文过饰非错上加恶 第四十八讲 万恶淫首殃及妻女 第四十九讲
暗箭伤人祸及子孙 第五十讲 礼敬谦让和气平安 第五十一讲 愿报国恩乐交国税 第五十二讲 学贵立志志在圣贤 第五十三讲
苟利国家何计己身 第五十四讲 乐天知命随缘行善 第五十五讲 如此修学近乎圣贤 !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饭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
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性禽。
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
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再想。
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庆,不可生妨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
国课早完,囊橐无余,自得其乐。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英文版朱子家训
Zhuzi parental instruction
Daybreak namely, sprinkles with water and sweep the courtyard, wants neatly inside and outside. already faints then the rest, lockes the gateway, must examine personally. a gruel food, when thinks of the w The half silk half wisp, the permanent memento strength barely survives. suitable not rain, but is emotionally entwined, near thirsty do not dig a well. from presents must be thrifty, entertains guests at a banquet is sure not to linger. appliance nature, but is clean, the earthenware pot with a small mouth and large belly wi But food approximately fine, the garden vegetables recover the delicacy. the camp China room, do not seek the fertile farmland. three types of nuns and the six types of worthless occupations for women, intermediary of the
The maid concubine is tender, luck of the non-boudoir. Tong Pu do not use delicately and prettily, the wife and concubines prohibit colorfully zhuang.although the ancestor is far, the sacrificial offering can Although the descendants are simpleminded, the Confucian classics cannot not read. occupies the body earnestly hope to be plain, the godchild must have the rules of right conduct. the not corrupt unexpected fortune, not drinks the excessive liquor. and the shoulder select the trade, Sees the poverty-stricken relatives and neighbors, must heat up pities. gets married unkindly, the principl The principles govern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ople run counter to what is right, stand see withering away. Brother uncle the nephew, must divide R Inside and outside the old and young, the suitable method austere refined language is strict. listens to the woman word, clever flesh and blood, ca Heavy assets, thin parents, not adult child. marries off a daughter to select the fine son-in-law, the rope do not make a gene Marries the daughter-in-law to ask the virtuous young woman, do not count the thick lady's dressing case. sees the riches and honor to live flattery accommodation, Meets poorly does arrogantly condition, inexpensive not really. the home abstains the prosecution, the lawsuits are d Gets along with people the abstention to talk too much, too much talk leads to error. do not rely on own power and influence the strength to insult compels th Do not covet the food and drink, but zi kills the birds and beasts. from is oddly, the regret mus Delapidated idle is content to, the family fortune is hard to bring about. the improper familiarities wicked few, long mu Qu Zhi is experienced, then may rely on one another anxiously. listens to the speech lightly, who knows inhuman slanders sues, when endures pa contends with because of events, knows must me is not, must unemotional think again. bestows favor not reads, receives favors not forgets. everything, when keeps the leeway, self-satisfied is not suitable again toward. the person has the jubilation, cannot live the hin The human has the disaster, cannot live the happy heart. the friendly desire person sees, is not really friendly, fears the person knowledge wickedly, is greatly wicked. sees the color, but lust, newspaper i Hides one's resentment uses the stab in the back, the calamity to extend the descendants. the main house gate is obliging, although the cooked food evening meal is bad, also has - the country class, the grain sack completely, is content with one's lot early. studies the will in the saints and sages, not only imperial civil Has Mr. for the official the country, how can it be that to count oneself. is content with one's lot well-behaved, along when listens the day. If manner this, multitudious near.
《了凡四训》种德立命、修身治世类教育书籍。作者为明代袁黄,字坤仪,后改名了凡,作于六十九岁,全文分四个部分。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原本为教训自己的儿子,故取名《训子文》;后为启迪世人,遂改今名。作者小传  
【袁了凡居士传】
  (原文系文言文,为清朝彭绍升撰)
  袁了凡先生,本名袁黄,字坤仪,江苏省吴江县人。年轻时入赘到浙江省嘉善县姓殳的人家;因此,在嘉善县得了公费做县里的公读生。他于明穆宗隆庆四年(西元一五七〇年),在乡里中了举人;明神宗万历十四年(西元一五八六年)考上进士,奉命到河北省宝坻县做县长。过了七年升拔为兵部「职方司」的主管人,任中碰到日寇侵犯朝鲜,朝鲜向中国求救兵。当时的「经略」(驻朝鲜军事长官)宋应昌奏准请了凡为「军前赞画」(参谋长)的职务,并兼督导支援朝鲜的军队。提督李如松掌握兵权,假装赐给高官俸禄与日寇谈和,日寇信以为真,没有设防;李如松发动突击,攻破形势险要的平壤,因而打败了日寇。
  了凡先生因为这件事当面指责李如松,不应用诡诈的手段对付日寇,这样有损大明朝的国威;而且李如松手下的士兵随便杀害百姓,并以头来记功。了凡向李如松据理力争,李如松发怒;不但不接受劝诫,反而独自带着军队东走,使得了凡所率领的军队孤立无援。日寇因而乘机攻击了凡的军队,幸赖了凡机智应对,将日寇击退。而李如松的军队,最后终于被日寇击败了;他想要脱却自己的罪状,反而以十项罪名弹劾袁了凡;了凡很快地被提出审判,终于在「拾遗」(谏官)的仕内,被迫停职返乡。在家里,了凡非常恳切,认真地行善直到去世,过世时享年七十四岁。
  明熹宗天启年间,了凡的冤案终于真相大白,朝廷追叙了凡征讨日寇的功绩,赠封他为「尚宝司少卿」的官衔。
  了凡先生从当学生时,就非常喜欢研究学问,书不论古今,事不分轻重,他都认真研究,并且非常通达。例如:星象,法律,水利,理数,兵备,政治,堪舆等。
  了凡先生在宝坻县当县长时,非常注重人民的福利,常常想做些有利地方的事情;宝坻县当时常有水灾泛滥,了凡先生于是积极兴办水利,将三汊河疏通,筑堤防以抵挡水患侵袭;并且教导百姓沿着海岸种植柳树,每当海水泛滥,挟带沙土冲上岸时,遇到柳树就积挡下来,久而久之变成一道堤防。于是了凡先生又督导百姓在堤防上建造沟渠,并鼓励百姓耕种;因此,荒废的土地渐渐地开垦,了凡先生又免除百姓种种杂役以便民,使得百姓安居乐业。
  了凡先生家里并不富有,可是却非常喜欢布施,家居生活俭朴,每天诵经持咒,参禅打坐,修习止观。不管公私事务再忙,早晚定课从不间断。在这当中,了凡先生写下四篇短文,当时命名为「戒子文」,用来训诫他儿子,就是后来广行于世的「了凡四训」这本书。
  了凡先生的夫人非常贤慧,经常帮助他行善布施,并且依照功过格记下所做的功德,因为她没有读过书,不会写字;因此用鹅毛管沾红墨水,每天在历书上做记号。有时了凡先生较忙,当天所做功德较少,她就皱眉头,希望先生能多做些善事。有一次,她为儿子裁制冬天的大袍子,想买棉絮做内里。
  了凡先生问:「家里有丝绵又轻又暖和,为什么还买棉絮呢?」
  了凡夫人答:「丝绵较贵,棉絮便宜,我想将家里的丝绵拿去换棉絮,这样可以多裁几件棉袄,赠送给贫寒的人家过冬!」
  了凡先生听了非常高兴说:「你这样虔诚的布施,不怕我们孩子没有福报了!」
  他们的儿子袁俨,后来中了进士,最后以广东省高要县的县长退休。
虽然文章篇幅短小,但是寓理内涵深刻,兼融儒释道三家思想,尽现真善美中华文化,通过“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章,论证“种瓜得瓜”、“善有善报”、“积极进取”、“有愿皆成”之理。平实而无虚华,深奥而不迷信。所以数百年来历久不衰,为各界人士欣然传诵,时至今日,仍然是脍炙人口、滋育身心的杰作。
大家对“命中注定”这个词都耳熟能详了,也许有人要问:是不是真有“命运”这回事呢?如果有,我们能不能改变既定的命运呢?答案是肯定的——有,而且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去改变!
  《了凡四训》这本书是明朝先生所作的家训,以此来教戒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并且以他自己改造命运的经验来“现身说法”:在早期验证了命数的准确性,到后来进一步通晓了命数的由来,说明了人们完全可以掌握和改造自己的命运、自求多福的道理。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了凡先生在没有遇到云谷禅师前,光是知命认命,听凭命运的安排,那是消极而被动的;而在后期根据安命之学自强不息地改造命运,则是积极而有益的。他教导子孙后人以正确的处世做人之道,照此实践,也既是自利利他之道。
  读了《了凡四训》,可以使人心目豁然,信心勇气倍增,亟欲效法了凡先生,来改造自己的命运。所以说《了凡四训》实在是一本有益世道人心,转移社会风气不可多得的佳作。愿您读完此书后,能走出被命所运的阴霾,成为真正掌握自己命运的智者,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人类文明到了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已经掌握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宇宙知识,人们都在探求宇宙人生的真相,以解决生命的问题,亦既生死方面的问题。佛法,这一博大精深的宝藏,可以提供和满足这方面的需求。而《了凡四训》阐明了佛法中的许多根本道理,所以它也是佛法的基础和修行学佛的基础。
  佛法,分世间法和出世间法,而以出世间法为究竟。在世间法中阐明了十方无量世界成、住、坏、空不停演化着的世界观;和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迁流,无始无终生命之流的人生观。在那千差万别的境缘之中贯穿着一条因果规律:因果相续、自作自受,而能恰如其分、毫厘不爽,由此形成了三世因果和六道轮回。
  佛教虽然重视世间法,但是更重视出世间法。因为世间法毕竟是迁流无常、虚妄不实的。宇宙总是成、住、坏、空般不停地演化着,人类也莫不经历着生、老、病、死的过程,其中没有一个真实不变的实体。因此有大智慧的人们,还必须进一步探求究竟解脱的出世间法。当然,人生在世离不开世间法,佛法也不能离开世间法,所以我们要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
原作欣赏  《第一篇 立命之学》
  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举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语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何不读书?」
  余告以故,并叩老者姓氏里居。
  曰:「吾姓孔,云南人也。得邵子皇极数正传,数该传汝。」
  余引之归,告母。
  母曰:「善待之。」
  试其数,纤悉皆验。余遂启读书之念,谋之表兄沈称,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馆,我送汝寄学甚便。」
  余遂礼郁为师。
  孔为余起数: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复为卜终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某年当贡,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于正寝,惜无子。余备录而谨记之。
  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名数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独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及食米七十一石,屠宗师即批准补贡,余窃疑之。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直至丁卯年(西元1567年),殷秋溟宗师见余场中备卷,叹曰:「五策,即五篇奏议也,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老于窗下乎!」遂依县申文准贡,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
  贡入燕都,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己巳(西元1569年)归,游南雍,未入监,先访云谷会禅师于栖霞山中,对坐一室,凡三昼夜不瞑目。
  云谷问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何也?」
  余曰:「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生死,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
  云谷笑曰:「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
  问其故?
  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
  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
  余问曰:「然则数可逃乎?」
  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我教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
  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耳。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因问:「孔公算汝终身若何?」
  余以实告。
  云谷曰:「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
  余追省良久,曰:「不应也。科第中人,类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凡此皆薄福之相也,岂宜科第哉。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余好洁,宜无子者一;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宜无子者二;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
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喜饮铄精,宜无子者五; 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无子者六。其馀过恶尚多,不能悉数。」
  云谷曰:「岂惟科第哉。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
  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
  汝今既知非。将向来不发科第,及不生子之相,尽情改刷;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
  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犹可得而违;汝今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馀庆。』汝信得及否?」
  余信其言,拜而受教。因将往日之罪,佛前尽情发露,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条,以报天地祖宗之德。
  云谷出功过格示余,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记;善则记数,恶则退除,且教持准提咒,以期必验。
  语余曰:「符录家有云:『不会书符,被鬼神笑。』此有秘传,只是不动念也。执笔书符,先把万缘放下,一尘不起。从此念头不动处,下一点,谓之混沌开基。由此而一笔挥成,更无思虑,此符便灵。凡祈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
  孟子论立命之学,而曰:『夭寿不贰。』夫夭寿,至贰者也。当其不动念时,孰为夭,孰为寿?细分之,丰歉不贰,然后可立贫富之命;穷通不贰,然后可立贵贱之命;夭寿不贰,然后可立生死之命。人生世间,惟死生为重,曰夭寿,则一切顺逆皆该之矣。
  至修身以俟之,乃积德祈天之事。曰修,则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曰俟,则一毫觊觎,一毫将迎,皆当斩绝之矣。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实学。
  汝未能无心,但能持准提咒,无记无数,不令间断,持得纯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到得念头不动,则灵验矣。」
  余初号学海,是日改号了凡;盖悟立命之说,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从此而后,终日兢兢,便觉与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战兢惕厉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毁我,自能恬然容受。
  到明年(西元1570年)礼部考科举,孔先生算该第三,忽考第一;其言不验,而秋闱中式矣。然行义未纯,检身多误;或见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或身勉为善,而口有过言;或醒时操持,而醉后放逸;以过折功,日常虚度。自己巳岁(西元1569年)发愿,直至己卯岁(西元1579年),历十馀年,而三千善行始完。
  时方从李渐庵入关,未及回向。庚辰(西元1580年)南还。始请性空,慧空诸上人,就东塔禅堂回向。遂起求子愿,亦许行三千善事。辛巳(西元1581年),生男天启。
  余行一事,随以笔记;汝母不能书,每行一事,辄用鹅毛管,印一朱圈于历
日之上。或施食贫人,或买放生命,一日有多至十馀者。至癸未(西元1583年)八月,三千之数已满。复请性空辈,就家庭回向。九月十三日,复起求中进士愿,
许行善事一万条,丙戌(西元1586年)登第,授知县。
  余置空格一册,名曰治心篇。晨起坐堂,家人携付门役,置案上,所行善恶, 纤悉必记。夜则设桌于庭,效赵阅道焚香告帝。
  汝母见所行不多,辄颦蹙曰:「我前在家,相助为善,故三千之数得完;今许一万,衙中无事可行,何时得圆满乎?」
  夜间偶梦见一神人,余言善事难完之故。神曰:「只减粮一节,万行俱完矣。」盖宝坻之田,每亩二分三厘七毫。余为区处,减至一分四厘六毫,委有此事,心颇惊疑。适幻余禅师自五台来,余以梦告之,且问此事宜信否?
  师曰:「善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况合县减粮,万民受福乎?」
  吾即捐俸银,请其就五台山斋僧一万而回向之。
  孔公算予五十三岁有厄,余未尝祈寿,是岁竟无恙,今六十九矣。书曰:「天难谌,命靡常。」又云:「惟命不于常」,皆非诳语。吾于是而知,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
  汝之命,未知若何?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常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
  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
  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
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阁一生。
  云谷禅师所授立命之说,乃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其熟玩而勉行之,毋自旷也。
  《第二篇 改过之法》
  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左国诸记可观也。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俗眼多翳,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至诚合天,福之将至,观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祸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今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
  但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耻者,莫大乎此。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此改过之要机也。
  第二,要发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难欺,吾虽过在隐微,而天地鬼神,实鉴临之,重则降之百殃,轻则损其现福,吾何可以不惧?不惟此也。闲居之地,指视昭然;吾虽掩之甚密,文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终难自欺;被人觑破,不值一文矣,乌得不懔懔?不惟是也。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古人有一生作恶,临死悔悟,发一善念,遂得善终者。谓一念猛厉,足以涤百年之恶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故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但尘世无常,肉身易殒,一息不属,欲改无由矣。明则千百年担负恶名,虽孝子慈孙,不能洗涤;幽则千百劫沉沦狱报,虽圣贤佛菩萨,不能援引。乌得不畏?
  第三,须发勇心。人不改过,多是因循退缩;吾须奋然振作,不用迟疑,不烦等待。小者如芒刺在肉,速与抉剔;大者如毒蛇啮指,速与斩除,无丝毫凝滞,此风雷之所以为益也。
  具是三心,则有过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验亦异。
  如前日杀生,今戒不杀;前日怒詈,今戒不怒;此就其事而改之者也。强制于外,其难百倍,且病根终在,东灭西生,非究竟廓然之道也。
  善改过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如过在杀生,即思曰:上帝好生,物皆恋命,杀彼养己,岂能自安?且彼之杀也,既受屠割,复入鼎镬,种种痛苦,彻入骨髓;己之养也,珍膏罗列,食过即空,疏食菜羹,尽可充腹,何必戕彼之生,损己之福哉?又思血气之属,皆含灵知,既有灵知,皆我一体;纵不能躬修至德,使之尊我亲我,岂可日戕物命,使之仇我憾我于无穷也?一思及此,将有对食痛心,不能下咽者矣。
  如前日好怒,必思曰:人有不及,情所宜矜;悖理相干,于我何与?本无可怒者。又思天下无自是之豪杰,亦无尤人之学问;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吾悉以自反,则谤毁之来,皆磨炼玉成之地;我将欢然受赐,何怒之有?
  又闻而不怒,虽谗焰薰天,如举火焚空,终将自息;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怒不惟无益,且有害也。其馀种种过恶,皆当据理思之。
  此理既明,过将自止。
  何谓从心而改?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学者于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求;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阳当空,魍魉潜消,此精一之真传也。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
  大抵最上治心,当下清净;才动即觉,觉之即无;苟未能然,须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须随事以禁之;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为失策。执下而昧上,则拙矣。
  顾发愿改过,明须良朋提醒,幽须鬼神证明;一心忏悔,昼夜不懈,经一七,二七,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效验。
  或觉心神恬旷;或觉智慧顿开;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嗔作喜;或梦吐黑物;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或梦飞步太虚;或梦幢幡宝盖,种种胜事,皆过消罪灭之象也。然不得执此自高,画而不进。
  昔蘧伯玉当二十岁时,已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及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岁复一岁,递递改之,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之学如此。
  吾辈身为凡流,过恶猬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见其有过者,心粗而眼翳也。
然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相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
  《第三篇 积善之方》
  易曰:「积善之家,必有馀庆。」昔颜氏将以女妻叔梁纥,而历叙其祖宗积德之长,逆知其子孙必有兴者。孔子称舜之大孝,曰:「宗庙飨之,子孙保之」,皆至论也。试以往事徵之。
  杨少师荣,建宁人。世以济渡为生,久雨溪涨,横流冲毁民居,溺死者顺流而下,他舟皆捞取货物,独少师曾祖及祖,惟救人,而货物一无所取,乡人嗤其愚。逮少师父生,家渐裕,有神人化为道者,语之曰:「汝祖父有阴功,子孙当贵显,宜葬某地。」遂依其所指而窆之,即今白兔坟也。后生少师,弱冠登第,位至三公,加曾祖,祖,父,如其官。子孙贵盛,至今尚多贤者。
  鄞人杨自惩,初为县吏,存心仁厚,守法公平。时县宰严肃,偶挞一囚,血流满前,而怒犹未息,杨跪而宽解之。宰曰:「怎奈此人越法悖理,不由人不怒。」
  自惩叩首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喜且不可,而况怒乎?」宰为之霁颜。
  家甚贫,馈遗一无所取,遇囚人乏粮,常多方以济之。一日,有新囚数人待哺,家又缺米;给囚则家人无食;自顾则囚人堪悯;与其妇商之。
  妇曰:「囚从何来?」
  曰:「自杭而来。沿路忍饥,菜色可掬。」
  因撤己之米,煮粥以食囚。后生二子,长曰守陈,次曰守址,为南北吏部侍郎;长孙为刑部侍郎;次孙为四川廉宪,又俱为名臣;今楚亭,德政,亦其裔也。
  昔正统间,邓茂七倡乱于福建,士民从贼者甚众;朝廷起鄞县张都宪楷南征,以计擒贼,后委布政司谢都事,搜杀东路贼党;谢求贼中党附册籍,凡不附贼者,密授以白布小旗,约兵至日,插旗门首,戒军兵无妄杀,全活万人;后谢之子迁,中状元,为宰辅;孙丕,复中探花。
  莆田林氏,先世有老母好善,常作粉团施人,求取即与之,无倦色;一仙化为道人,每旦索食六七团。母日日与之,终三年如一日,乃知其诚也。因谓之曰:「吾食汝三年粉团,何以报汝?府后有一地,葬之,子孙官爵,有一升麻子之数。」
  其子依所点葬之,初世即有九人登第,累代簪缨甚盛,福建有无林不开榜之谣。
  冯琢庵太史之父,为邑庠生。隆冬早起赴学,路遇一人,倒卧雪中,扪之,半僵矣。遂解己绵裘衣之,且扶归救苏。梦神告之曰:「汝救人一命,出至诚心,吾遣韩琦为汝子。」及生琢庵,遂名琦。
  台州应尚书,壮年习业于山中。夜鬼啸集,往往惊人,公不惧也;一夕闻鬼云:「某妇以夫久客不归,翁姑逼其嫁人。明夜当缢死于此,吾得代矣。」公潜卖田,得银四两。即伪作其夫之书,寄银还家;其父母见书,以手迹不类,疑之。
  既而曰:「书可假,银不可假,想儿无恙。」妇遂不嫁。其子后归,夫妇相保如初。
  公又闻鬼语曰:「我当得代,奈此秀才坏吾事。」
  旁一鬼曰:「尔何不祸之?」
  曰:「上帝以此人心好,命作阴德尚书矣,吾何得而祸之?」
  应公因此益自努励,善日加修,德日加厚;遇岁饥,辄捐谷以赈之;遇亲戚有急,辄委曲维持;遇有横逆,辄反躬自责,怡然顺受;子孙登科第者,今累累也。
  常熟徐凤竹栻,其父素富,偶遇年荒,先捐租以为同邑之倡,又分谷以赈贫乏,夜闻鬼唱于门曰:「千不诓,万不诓;徐家秀才,做到了举人郎。」相续而呼,连夜不断。是岁,凤竹果举于乡,其父因而益积德,孳孳不怠,修桥修路,斋僧接众,凡有利益,无不尽心。后又闻鬼唱于门曰:「千不诓,万不诓;徐家举人,直做到都堂。」凤竹官终两浙巡抚。
  嘉兴屠康僖公,初为刑部主事,宿狱中,细询诸囚情状,得无辜者若干人,公不自以为功,密疏其事,以白堂官。后朝审,堂官摘其语,以讯诸囚,无不服者,释冤抑十馀人。一时辇下咸颂尚书之明。
  公复禀曰:「辇毂之下,尚多冤民,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岂无枉者?宜五年差一减刑官,核实而平反之。」
  尚书为奏,允其议。时公亦差减刑之列,梦一神告之曰:「汝命无子,今减刑之议,深合天心,上帝赐汝三子,皆衣紫腰金。」是夕夫人有娠,后生应埙,应坤,应埈,皆显官。
  嘉兴包凭,字信之,其父为池阳太守,生七子,凭最少,赘平湖袁氏,与吾父往来甚厚,博学高才,累举不第,留心二氏之学。一日东游泖湖,偶至一村寺中,见观音像,淋漓露立,即解橐中十金,授主僧,令修屋宇,僧告以功大银少,不能竣事;复取松布四疋,检箧中衣七件与之,内纻褶,系新置,其仆请已之。
  凭曰:「但得圣像无恙,吾虽裸裎何伤?」
  僧垂泪曰:「舍银及衣布,犹非难事。只此一点心,如何易得。」
  后功完,拉老父同游,宿寺中。公梦伽蓝来谢曰:「汝子当享世禄矣。」后子汴,孙柽芳,皆登第,作显官。
  嘉善支立之父,为刑房吏,有囚无辜陷重辟,意哀之,欲求其生。囚语其妻曰:「支公嘉意,愧无以报,明日延之下乡,汝以身事之,彼或肯用意,则我可生也。」其妻泣而听命。及至,妻自出劝酒,具告以夫意。支不听,卒为尽力平反之。囚出狱,夫妻登门叩谢曰:「公如此厚德,晚世所稀,今无子,吾有弱女,送为箕帚妾,此则礼之可通者。」支为备礼而纳之,生立,弱冠中魁,官至翰林孔目,立生高,高生禄,皆贡为学博。禄生大纶,登第。
  凡此十条,所行不同,同归于善而已。若复精而言之,则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
  何谓真假?昔有儒生数辈,谒中峰和尚,问曰:「佛氏论善恶报应,如影随形。今某人善,而子孙不兴;某人恶,而家门隆盛;佛说无稽矣。」
  中峰云:「凡情未涤,正眼未开,认善为恶,指恶为善,往往有之。不憾己之是非颠倒,而反怨天之报应有差乎?」
  众曰:「善恶何致相反?」
  中峰令试言。
  一人谓「詈人殴人是恶;敬人礼人是善。」
  中峰云:「未必然也。」
  一人谓「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
  中峰云:「未必然也。」
  众人历言其状,中峰皆谓不然。因请问。
  中峰告之曰:「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皆当自考。」
  何谓端曲?今人见谨愿之士,类称为善而取之;圣人则宁取狂狷。至于谨愿之士,虽一乡皆好,而必以为德之贼;是世人之善恶,分明与圣人相反。推此一端,种种取舍,无有不谬;天地鬼神之福善祸淫,皆与圣人同是非,而不与世俗同取舍。凡欲积善,决不可徇耳目,惟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纯是济世之心,则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纯是爱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愤世之心,即为曲;纯是敬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为曲;皆当细辨。
  何谓阴阳?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阴阳之际微矣哉。
  何谓是非?鲁国之法,鲁人有赎人臣妾于诸侯,皆受金于府,子贡赎人而不受金。孔子闻而恶之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受金则为不廉,何以相赎乎?自今以后,不复赎人于诸侯矣。」
  子路拯人于溺,其人谢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鲁国多拯人于溺矣。」自俗眼观之,子贡不受金为优,子路之受牛为劣;孔子则取由而黜赐焉。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现行虽善,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然此就一节论之耳。他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当抉择。
  何谓偏正?昔吕文懿公,初辞相位,归故里,海内仰之,如泰山北斗。有一乡人,醉而詈之,吕公不动,谓其仆曰:「醉者勿与较也。」闭门谢之。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狱。吕公始悔之曰:「使当时稍与计较,送公家责治,可以小惩而大戒;吾当时只欲存心于厚,不谓养成其恶,以至于此。」此以善心而行恶事者也。
  又有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如某家大富,值岁荒,穷民白昼抢粟于市;告之县,县不理,穷民愈肆,遂私执而困辱之,众始定;不然,几乱矣。故善者为正,恶者为偏,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行恶事者,正中偏也;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也。
  何谓半满?易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书曰:「商罪贯盈,如贮物于器。」勤而积之,则满;懈而不积,则不满。此一说也。
  昔有某氏女入寺,欲施而无财,止有钱二文,捐而与之,主席者亲为忏悔;及后入宫富贵,携数千金入寺舍之,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
  因问曰:「吾前施钱二文,师亲为忏悔,今施数千金,而师不回向,何也?」
  曰:「前者物虽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亲忏,不足报德;今物虽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令人代忏足矣。」
此千金为半,而二文为满也。
  钟离授丹于吕祖,点铁为金,可以济世。
  吕问曰:「终变否?」
  曰:「五百年后,当复本质。」
  吕曰:「如此则害五百年后人矣,吾不愿为也。」
  曰:「修仙要积三千功行,汝此一言,三千功行已满矣。」
  此又一说也。
  又为善而心不着善,则随所成就,皆得圆满。心着于善,虽终身勤励,止于半善而已。譬如以财济人,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所施之物,是谓三轮体空,是谓一心清净,则斗粟可以种无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倘此心未忘,虽黄金万镒,福不满也。此又一说也。
  何谓大小?昔卫仲达为馆职,被摄至冥司,主者命吏呈善恶二录,比至,则恶录盈庭,其善录一轴,仅如箸而已。索秤称之,则盈庭者反轻,而如箸者反重。
  仲达曰:「某年未四十,安得过恶如是多乎?」
  曰:「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
  因问轴中所书何事?
  曰:「朝廷尝兴大工,修三山石桥,君上疏谏之,此疏稿也。」
  仲达曰:「某虽言,朝廷不从,于事无补,而能有如是之力。」
  曰:「朝廷虽不从,君之一念,已在万民;向使听从,善力更大矣。」
  故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小。
  何谓难易?先儒谓克己须从难克处克将去。夫子论为仁,亦曰先难。必如江西舒翁,舍二年仅得之束修,代偿官银,而全人夫妇;与邯郸张翁,舍十年所积之钱,代完赎银,而活人妻子,皆所谓难舍处能舍也。如镇江靳翁,虽年老无子,不忍以幼女为妾,而还之邻,此难忍处能忍也;故天降之福亦厚。凡有财有势者,其立德皆易,易而不为,是为自暴。贫贱作福皆难,难而能为,斯可贵耳。
  随缘济众,其类至繁,约言其纲,大约有十: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
  何谓与人为善?昔舜在雷泽,见渔者皆取深潭厚泽,而老弱则渔于急流浅滩之中,恻然哀之,往而渔焉;见争者皆匿其过而不谈,见有让者,则揄扬而取法之。期年,皆以深潭厚泽相让矣。夫以舜之明哲,岂不能出一言教众人哉?
  乃不以言教而以身转之,此良工苦心也。
  吾辈处末世,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
收敛才智,若无若虚;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则令其可改,一则令其有所顾忌而不敢纵,见人有微长可取,小善可录,翻然舍己而从之;且为艳称而广述之。凡日用间,发一言,行一事,全不为自己起念,全是为物立则;此大人天下为公之度也。
  何谓爱敬存心?君子与小人,就形迹观,常易相混,惟一点存心处,则善恶悬绝,判然如黑白之相反。故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所存之心,只是爱人敬人之心。盖人有亲疏贵贱,有智愚贤不肖;万品不齐,皆吾同胞,皆吾一体,孰非当敬爱者?爱敬众人,即是爱敬圣贤;能通众人之志,即是通圣贤之志。何者?圣贤之志,本欲斯世斯人,各得其所。吾合爱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为圣贤而安之也。
  何谓成人之美?玉之在石,抵掷则瓦砾,追琢则圭璋;故凡见人行一善事,或其人志可取而资可进,皆须诱掖而成就之。或为之奖借,或为之维持;或为白其诬而分其谤;务使成立而后已。
  大抵人各恶其非类,乡人之善者少,不善者多。善人在俗,亦难自立。且豪杰铮铮,不甚修形迹,多易指摘;故善事常易败,而善人常得谤;惟仁人长者,匡直而辅翼之,其功德最宏。
  何谓劝人为善?生为人类,孰无良心?世路役役,最易没溺。凡与人相处,当方便提撕,开其迷惑。譬犹长夜大梦,而令之一觉;譬犹久陷烦恼,而拔之清凉,为惠最溥。韩愈云:「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较之与人为善,虽有形迹,然对证发药,时有奇效,不可废也;失言失人,当反吾智。
  何谓救人危急?患难颠沛,人所时有。偶一遇之,当如痌癏之在身,速为解救。或以一言伸其屈抑;或以多方济其颠连。崔子曰:「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盖仁人之言哉。
  何谓兴建大利?小而一乡之内,大而一邑之中,凡有利益,最宜兴建;或开渠导水,或筑堤防患;或修桥梁,以便行旅;或施茶饭,以济饥渴;随缘劝导,协力兴修,勿避嫌疑,勿辞劳怨。
  何谓舍财作福?释门万行,以布施为先。所谓布施者,只是舍之一字耳。达者内舍六根,外舍六尘,一切所有,无不舍者。苟非能然,先从财上布施。世人以衣食为命,故财为最重。吾从而舍之,内以破吾之悭,外以济人之急;始而勉强,终则泰然,最可以荡涤私情,祛除执吝。
  何谓护持正法?法者,万世生灵之眼目也。不有正法,何以参赞天地?何以裁成万物?何以脱尘离缚?何以经世出世?故凡见圣贤庙貌,经书典籍,皆当敬重而修饬之。至于举扬正法,上报佛恩,尤当勉励。
  何谓敬重尊长?家之父兄,国之君长,与凡年高,德高,位高,识高者,皆当加意奉事。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爱婉容,柔声下气,习以成性,便是和气格天之本。出而事君,行一事,毋谓君不知而自恣也。刑一人,毋谓君不知而作威也。事君如天,古人格论,此等处最关阴德。试看忠孝之家,子孙未有不绵远而昌盛者,切须慎之。
  何谓爱惜物命?凡人之所以为人者,惟此恻隐之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积德者积此。周礼,「孟春之月,牺牲毋用牝。」孟子谓君子远庖厨,所以全吾恻隐之心也。故前辈有四不食之戒,谓闻杀不食,见杀不食,自养者不食,专为我杀者不食。学者未能断肉,且当从此戒之。
  渐渐增进,慈心愈长,不特杀生当戒,蠢动含灵,皆为物命。求丝煮茧,锄地杀虫,念衣食之由来,皆杀彼以自活。故暴殄之孽,当与杀生等。至于手所误伤,足所误践者,不知其几,皆当委曲防之。古诗云:「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何其仁也!
  善行无穷,不能殚述;由此十事而推广之,则万德可备矣。
  《第四篇 谦德之效》
  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是故谦之一卦,六爻皆吉。书曰:「满招损,谦受益。」予屡同诸公应试,每见寒士将达,必有一段谦光可掬。
  辛未(西元1571年)计偕,我嘉善同袍凡十人,惟丁敬宇宾,年最少,极其谦虚。
  予告费锦坡曰:「此兄今年必第。」
  费曰:「何以见之?」
  予曰:「惟谦受福。兄看十人中,有恂恂款款,不敢先人,如敬宇者乎?有恭敬顺承,小心谦畏,如敬宇者乎?有受侮不答,闻谤不辩,如敬宇者乎?人能如此,即天地鬼神,犹将佑之,岂有不发者?」
  及开榜,丁果中式。
  丁丑(西元1577年)在京,与冯开之同处,见其虚己敛容,大变其幼年之习。李霁岩直谅益友,时面攻其非,但见其平怀顺受,未尝有一言相报。予告之曰:「福有福始,祸有祸先,此心果谦,天必相之,兄今年决第矣。」已而果然。
  赵裕峰,光远,山东冠县人,童年举于乡,久不第。其父为嘉善三尹,随之任。慕钱明吾,而执文见之,明吾悉抹其文,赵不惟不怒,且心服而速改焉。明年,遂登第。
  壬辰岁(西元1592年),予入觐,晤夏建所,见其人气虚意下,谦光逼人,归而告友人曰:「凡天将发斯人也,未发其福,先发其慧;此慧一发,则浮者自实,肆者自敛;建所温良若此,天启之矣。」及开榜,果中式。
  江阴张畏岩,积学工文,有声艺林。甲午(西元1594年),南京乡试,寓一寺中,揭晓无名,大骂试官,以为眯目。时有一道者,在傍微笑,张遽移怒道者。道者曰:「相公文必不佳。」
  张怒曰:「汝不见我文,乌知不佳?」
  道者曰:「闻作文,贵心气和平,今听公骂詈,不平甚矣,文安得工?」
  张不觉屈服,因就而请教焉。
  道者曰:「中全要命;命不该中,文虽工,无益也。须自己做个转变。」
  张曰:「既是命,如何转变?」
  道者曰:「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广积阴德,何福不可求哉?」
  张曰:「我贫士,何能为?」
  道者曰:「善事阴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无量,且如谦虚一节,并不费钱,你如何不自反而骂试官乎?」
  张由此折节自持,善日加修,德日加厚。丁酉(西元1597年),梦至一高房,得试录一册,中多缺行。问旁人,
曰:「此今科试录。」
  问:「何多缺名?」
  曰:「科第阴间三年一考较,须积德无咎者,方有名。如前所缺,皆系旧该中式,因新有薄行而去之者也。」
  后指一行云:「汝三年来,持身颇慎,或当补此,幸自爱。」是科果中一百五名。
  由此观之,举头三尺,决有神明;趋吉避凶,断然由我。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
  古语云:「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今之求登科第者,初未尝有真志,不过一时意兴耳;兴到则求,兴阑则止。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齐其庶几乎?」予于科名亦然。
已投稿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腰肌劳损不能吃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